为什么手机拍视频在光线变弱瞳孔变化化的时候一会亮一会暗的,电视节目就没有呢,是后期还是摄像机测光能力太强

||||||||||||||||||
查看: 2386|回复: 6
在线时间623 小时经验值381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50UID1026883
大学专科, 积分 3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G币84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屏幕总是一会暗一会亮怎么办,只要我不动手机屏幕亮度不变只要我晃动手机,光线改变,屏幕一会亮一会暗
在线时间614 小时经验值1669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80UID4215596
研究生, 积分 16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 积分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8:57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G币3436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是的,我的也是这样的,除非亮度调到最高
从塞班转到安卓,安卓和苹果有一拼
在线时间623 小时经验值381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50UID1026883
大学专科, 积分 3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G币84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小手一抖,金币到手。(来自机锋论坛手机版)老是这样子看了眼睛不舒服'开最低也不行,开亮度最高,我的电量是个问题
在线时间120 小时经验值117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40UID3041461
高中生, 积分 1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G币84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不能关 我也会&&升级了据说会好很多
在线时间532 小时经验值5333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120UID3951199
导师, 积分 53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67 积分
TA的每日心情无聊 08:16签到天数: 1051 天[LV.10]以坛为家III
G币13010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125_461:}
Neo崛起吧!
在线时间243 小时经验值189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40UID2481033
高中生, 积分 1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G币523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这个官方还没给解决
在线时间126 小时经验值176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阅读权限40UID3716811
高中生, 积分 1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G币699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
很期待闪屏得到解决……
几番回首,留不住的叫流年,挥不去的叫想念……
浏览过的版块
Powered by电视摄像常识
拍摄之前:
该镜头的拍摄目的是什么
2、 该镜头表现的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感受
3、 与该镜头前后衔接的画面是什么
4、 该镜头的主体元素是什么
5、 拍摄的机位、焦距、高度、角度、景别
6、 注意背景对主体的分散力、影响
7、 不要将主体信息安排在边缘位置
8、 拍摄令观众无从感知体积大小的物体时,有必要让画面适当包含一些比较熟悉的参照物,人的形体具有易于辨识的特征,是衬托其它物体尺寸的理想参照
每拍一个镜头,
必须事先考虑好拍摄目的以及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如: 景别、机位、角度的选择、光的运用和正确聚焦等等。作为一位摄像师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娴熟地操作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色温与白平衡
色彩还原是彩色电视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得到正确的色彩还原, 首先必须理解、运用好色温与白平衡原理。在了解色温与白平衡之前, 应先了解三基色原理。自然界中, 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基色的光, 反之, 任何一种颜色也都可以用三种基色光混合出来。三种基色可以是不同的三色光组。根据人眼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原理, 彩色电视中采用红( R) 、绿( G) 、蓝(B) 作为三种基色, 将这三种基色按不同的比例可混合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红色光与绿色光相加得黄色光, 绿色光与蓝色光相加得青色光, 蓝色光与红色光相加得品红色光, 红、绿、蓝光相加可得白色光。
色温的测定方法是,
将一个不反光的金属黑体,
从绝对零度(
随着温度的升高,
这一金属便出现反射光,
当金属升温到1000
℃时, 发出暗红光, 标色温为1273 K ( 1000°C+ 273 ℃); 以此为类推, 当金属升温到5227 ℃时发出白光,这时的色温为5227
= 5500 K 。
在了解三基色原理和色温概念后,
对白平衡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彩色摄像中,
为了正确还原出被摄物的色彩,
环境光的三基色中R
、G、B 必须基本相等。但是无论自然光还是人工光源,
、G、B 不可能基本相等,
无论是光源中所含红(R)
成分较多即色温较低,
还是光源中所含蓝(B)
的成分较多即色温较高,
拍摄出来的画面都会偏色。为了正确还原出被摄物的色彩,
在专业彩色摄像机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电路即白平衡电路。这个电路可以对进入摄像机镜头光源的R 、G、B 进行提升或衰减, 以保证R 、G、B 基本相等, 获得正确的色彩还原。在实际操作中, 在拍摄现场,将摄像机镜头对准一个标准白色物体, 如白纸(在专业摄像中有专用白平衡板), 使白色充满整个画面(一般要求大于80%) , 调好聚焦, 按一下白平衡开关, 待屏幕上出现“AUTO WHITE OK”, 白平衡调正就结束。这时就可以拍摄出还原正确的色彩了。如改变了拍摄环境或光源, 即使是同一场景的不同时间段( 如早、中、晚), 要想得到正确的色彩还原, 就应隔一段时间调整一次白平衡。需要说明的是, 摄像机的白平衡调正范围是有限的, 如果光源色温偏差太大, 即使摄像机最大限度地调正其电路,
可能仍然无法达到R
、G、B 的平衡。为此, 摄像机上还设置了滤色镜,
进入镜头的光先通过滤色镜进行一次校正。滤色镜一般有四档, 第一档为3200K, 适合在碘钨灯等人工光下使用; 第二档为5600K+ 1/8ND , 适合在较强阳光下拍摄( 1/ 8ND 相当于缩小3 档光圈, 以控制曝光过度); 第三档为5600 K, 适合在多云或阴天、阳光不强时拍摄; 第四档为5600K + 1/ 64ND , 适合在很强的阳光下拍摄( 1/ 64ND 相当于缩小6 档光圈) 。不同型号的摄像机有不同的设置, 但其原理及操作基本相同。
一般专业摄像机都设有自动白平衡电路, 在一般要求不高或在光源不断变化(如舞台演出) 时可用自动白平衡。一般家用摄像机不设置手动白平衡电路和滤色镜装置,
出厂时已设定为自动白平衡,
这就是家用摄像机在有的环境下色彩还原不好的根本原因。
二、电视摄像的基本要求
电视画面应给人以美的享受, 力求精美、平稳、清晰。而要做到这三点, 必须掌握和应用好电视拍摄的基本功, 包括平、稳、准、匀等几方面。
1. 要求“平”, 就是在拍摄外景时, 地平线不能倾斜; 室内拍摄时, 桌椅橱柜和人物都要与地面垂直; 在肩扛摄像时, 人要站平稳, 参照镜头中的边框线, 力求平; 如用三角架, 必须按照三角架上的水平仪调平三角架。
2. 要求“稳”, 就是要保持画面稳定, 不抖动。尤其是用长焦拍摄时, 应尽量寻找身体的支撑点, 如墙壁、树杆等, 拍摄时, 两脚分开, 重心下沉, 摒住呼吸; 如条件许可, 应尽量使用三角架。
3. 要求“准”, 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准确曝光, 二是准确聚焦, 这二点是拍摄出清晰画面的最基本要求。曝光过度, 会使画面灰白而无层次; 曝光不足, 画面会太黑太暗, 看不清被摄物, 使人感到压抑。只有准确曝光, 才能使被摄物清晰而有层次感。一般情况下, 置于自动光圈, 就可得到正确的曝光。但有些情况下应使用手动光, 一是逆光较强, 被摄主体正面部分会显得很暗,
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大光圈,
以提高正面部分的亮度;
另一情况是对画面有特殊要求,
需要对画面作或明或暗的夸张描述,
这时就需要调大或缩小光圈,
以得到预期的艺术效果。精确的聚焦也是保证画面清晰的必要条件, 应仔细调整聚焦环, 使被摄物最清晰。
4. 要求“匀”, 这是对各种运动拍摄的共同要求, 无论是推、拉、摇、移中的那一种方式(包括变焦拍摄), 节奏都必须均匀, 更不能跳跃。有的初学者刚拍一个镜头, 突然快速划向另一个镜头, 好象用照相机拍完一张照片, 再去拍另一张照片似的, 完全忽视了摄像(活动画面) 与照片(固定画面) 的本质区别。关于“匀”, 在下面运动拍摄中还要进一步阐述。
三、电视摄像中的景别及运用
是指被摄主体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的大小和范围。景别的取决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实际距离, 二是指所使用镜头焦距的长短。在摄角度不变的前提下,
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的距离或改变镜头焦距,
都可使景别发生变化。距离越远或焦距越大,
被摄物越小,
反之亦然。在实际操作中,
摄像师可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目的,
把那些次要的、繁冗的部分去除,
保留那些本质的、重要的能够引起观众充分注意的画面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 景别的选择, 就是摄像师叙事方式和对故事结构方式的选择, 是摄像师创作思维活动的直接的表现。不同的景别, 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视野、气质、和韵率节奏。
景别选择正确与否,
也体现了摄像师创作思维水平和对故事的理解程度。电视景别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下面分别叙述。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远景视野深广宽阔, 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 如莽莽群山、浩瀚的海洋、无垠的草原等。远景的特点是开阔、壮观、有气势和抒情性。拍摄时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表现空间的深度和主题效果。所以在拍摄远景时尽量不要用顺光和逆光, 而要用侧光或侧逆光, 以形成画面层次感和空气的透视效果。由于远景所表现的内容较丰富,有抒情性, 因此拍摄时要有足够的长度, 运动速度不宜太快, 以便为后期制作提供条件。另外, 拍摄远景要注意大拍线条的走向, 如公路的方向、河流的走向等, 并使线条在画面中延伸最长, 使画面更美更壮观。远景一般作为电视的开头和结尾, 或作为过渡镜头, 所以远景一般无明显的主体物。参考长度10秒。
全景主要是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人体的全身, 同时保留一定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全景和远景相比,
全景有明显的中心内容和结构主体,
象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情节的使观众对所表现的事物和场景有完整的了解, 向观众交待被摄对象及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全景还能够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 观众可以根据人物的活动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由于全景景别的特定性(处于远景和近景之间), 容易拍得单调呆板, 因此拍摄时应尽量调动各种手段, 如选择拍摄角度, 尽量利用前景, 选择侧逆光等, 使画面活跃而有生气, 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层次感。参考长度6秒。
中景是表现场景、物体的局部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画面, 它比全景更重视具体的动作和情节。拍摄物体时,
一般表现其有典型意义的部分,
即能反映总体特征的部分,
如拍摄人物时,
可通过人物的视线、人物的动作线、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来表现主题, 所以中景常被用作叙事性描写。因此, 拍摄中景不仅要注意构图美, 还要对故事的主题、镜头的内涵有充分和深刻的认识。
近景是指表示物体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上部分的画面。与中景相比,
近景画面表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画面更趋单一,
环境及背景的作用进一步降低。通过正确用光,
近景应拍摄出人物的体貌特征及物体的质感,
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眼神探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
拍摄时除了正确地运用光线,
还要注意画面中形客观性。否则,
只要有一点瑕疵,
就不能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特写是表现人物肩部以上或物体某一细部的画面。特写画框更进一步接近被摄体, 常用来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和物体局部细节。因此, 特写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物体的质感。由于特写在画面中排除了一切多余的形象, 从而强化了观众对所摄对象的认识。特写还有音乐中的“重音符”、文章中的“惊叹号”的作用, 往往会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冲击。拍摄特写时, 构图应力求饱满, 尽可能地突出要表现的某一细部; 更要注意掌握好正确的曝光和精确的聚焦; 还要注意运用好光线的方向。以上三点中无论那一点有所欠缺, 都会直接影响被摄物质感的细腻表现和色彩的饱和度, 从而失去或减弱特写应有的艺术力量。由于特写所具有的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运用特写时一定要根据剧情的需要, 恰到好处地运用。
四、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表示的是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它是由水平、垂直和纵深三个方面的变化来决定的。拍摄位置的选择,不仅直接决定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表达摄像师的感情倾向。对于任何一个电视节目来说,总是由多个镜头编辑而成的,如果一个电视节目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拍摄角度和景别的变化,那还有什么艺术可言!作为摄像师,要找出最美的、最能表达主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些镜头的组合最能体现创作目的和表现场面整体美的拍摄位置。从理论上讲,拍摄位置是任意的,无限的,但最佳的拍摄位置只有一个。这就需要摄像师去选择,去辨别,能否找出这个最佳位置,也是考验一个摄像师功底深浅的重要内容之一。
拍摄角度分为拍摄高度和拍摄方向(即垂直角度和水平角度)。垂直角度可分为平摄、俯摄和仰摄。水平角度可分为正面、背面、侧面等多个拍摄方向。下面对各种拍摄角度进行阐述。因为纵深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景别的变化,本文在有关内容中已有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1.垂直角度的拍摄
由于平摄时摄像机与被摄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因而比较合乎人们的视觉习惯,被摄体不易变形,使人感到平等、亲切、和谐,在近距离拍摄坐姿人物或儿童时,摄像师应蹲或站,保证与被摄体保持同一高度,这样拍出的画面会使人感觉亲切、舒服。在户外拍摄时,有利于强调前景的作用。平摄的缺点是画面比较单调,尤其要注意拍外景时,不能让地平线分割画面,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
俯摄是指摄像机机位高于被摄体拍摄所产生的俯视效果。拍摄风景、群众场面,能强调被摄对象的地理位置、层次、数量及规模,能把纵深线条充分展开,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还能表现某种气势、气魄,展示图案美。但俯拍不宜表现人物间的神情与感情交流,尤其是在拍摄中、近景人物时更要慎用。由于俯拍人物时会使人物显得低矮、萎缩,带有贬低、蔑视的意味,往往用来拍摄反面人物的活动场面。
仰摄时,摄像机机位低于被摄主体,向上进行拍摄,从而产生一种由下向上、由低向高的仰视效果,能使被摄体显得高大、挺拔。尤其是运用广角拍摄时,使画面更具夸张性。常用于表现建筑物、纪念碑、英雄人物雕塑的高大、雄伟,使人产生赞颂、敬仰、自豪等感*彩。仰拍常常以出天空为背景,可以净化背景,突出主体,产生一种诗情画意的美。但以天空作背景时,天空不宜太亮,否则会因对比度太大而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另外,由于透视效果关系,仰拍容易使物体变形,所以要注意把握分寸,要充分注意到主题需要和画面美。
2.水平角度的拍摄
(1)正面方向拍摄
正面方向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并与被摄人物的视线或建筑物的朝向基本成一直线,能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全貌,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拍摄人物时,能看到人物的完整脸部特征、表情和动作,容易产生亲切感和参与感,常用于各类节目主持人和采访类节目。拍摄建筑物,能很好地表现建筑物的建筑风格。给人以某种静态感,使人产生庄重、平稳、严肃、亲切的感觉。正面拍摄的缺点是透视感、立体感不明显,画面比较呆板,不利于表现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不利于拍摄有动势的题材。
(2)侧面拍撮
侧面拍摄分正侧面和斜侧面拍摄。正侧拍摄面是指被摄对象的正面视线与摄像机镜头成90。角的位置;斜侧面拍摄是指正面与侧面90。之间各点上的拍摄位置。正侧面拍摄有利于被摄体的运动姿态及富有变化的轮廓线条的表现,能产生明显的方向性,常用于拍摄高速运动中的物体。拍摄人物间的交流对话时,有利于表现双方的神情动态,常用于人物采访类节目。斜侧面拍摄能在人与物之间分出主次关系,能使延伸的线条保留最长,最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立体感,能消除画面呆板的对称,能化平行线条为斜线条,从而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3)背面方向拍摄
背面方向拍摄是在被摄对象的正后方拍摄,这个角度常被摄像师所忽视,其实只要处理得好,也能给人以新意、含蓄之感,尤其是在拍摄人物时,观众不能直接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只能从人物的手势、体态去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给人以悬念和不确定性,有时能起到剪影和半剪影的效果。
五、运动摄像及其综合运用
所谓运动摄像,就是通过推、拉、摇、移、跟等单独或综合运用所拍摄的镜头。运动摄像可通过移动摄像机的机位,也可通过变化镜头的焦距来拍摄。运动镜头与固定画面相比,具有画面框架相对运动,观众视点不断变化的特点。通过运动摄像,能使画面产生多变的景别、角度和多度空间层次,形成多变的蕊面结构和审美效果,赋予电视画面丰富多变的造型形式,使电视更加逼近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具艺术性。正是由于运动拍摄而产生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才能使观众比身临其境更能仔细全面地欣赏到被摄对象的全貌、细节和精彩场面。运动拍摄较多用于电视现场直播(如:体育比赛、舞台演出等)。转播现场通过多台摄像机(少则几台,多则几十台)的推、拉、摇、移、跟等各种运动镜头及蒙太奇组合,呈现在观众前面的是多机位、多景别、多角度的五彩缤纷的精彩场面,这是观众在现场无法感受到的,这也正是运动拍摄奉献给观众的无限魅力。因此,每个摄像师一定要努力学习好各种运动拍摄的理论和方法,多拍多练。运动摄像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无目的乱用。
(2)摄像机的运动速度或变焦速度要与画面内容相协调,同时,也要考虑后期制作的需要。
(3)起幅落幅一定要留有一定的长度,一般不少于5秒。这是因为既要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同时也要为后期制作提供方便。
(4)运动镜头不能太多,过多会使人感到疲劳、心烦。在任何电视片中,运动镜头所占比例总是很少的,大量的是固定镜头或动静结合的画面。
下面就各种运动拍摄的画面特点、造型表现及其综合运用分别予以说明。
推摄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方向推进,或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体不断推进的拍摄方法。推镜头有以下画面特征。
第一、随着镜头的不断推进,由较大景别不断向较小景别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连续的递进过程,最后固定在主体目标上。因此在拍摄推镜头时,必须选择好起幅和落幅(最好先试推一次)。这种明确的拍摄目标和景别的确定,是为拍摄目的服务的,是为了通过推镜头来突出主体物或某个细节,给观众以某种启迪,以引起观众对拍摄目标的注意和思考。推镜头切忌漫无目标,毫无目的随便推进。
第二、推镜头有交待环境、表现环境与主体目标关系的作用。因此,推镜头一般由远景或全景起幅,逐渐向主体目标推进。因为推进是连续的,所以,增强了真实感和可信性。例如。魔术师为了增加对其表演的可信性,每个节目只用一个长镜头,其中可用推、拉等运动手段变换景别来交待环境及表演,但不能切换景别,因为切换景别将使观众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第三、推进速度的快慢,要与画面的气氛、节奏相协调。推进速度缓慢,给人以抒情、安静、平和等气氛,推进速度快则表现紧张不安,愤慨,触目惊心等。推镜头的速度体现了摄像师的情感因素,从而引发观众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运用好推镜头要注意两点,一是推镜头由广角起幅到长焦落幅。画面景深越来越小,被摄主体会越来越模糊,所以,要以落幅调整聚焦,这样被摄主体始终是清楚的;二是要注意在推进过程中,始终保持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中心位置及落幅景别的控制。
推镜头一般进行预聚焦。
拉镜头正好与推镜头相反,是摄像机逐渐远离拍摄主体,或通过变动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近而远,与被摄主体逐渐拉开距离的拍摄方法。拉镜头的拍摄方法、运用与画面特征如下:
第一、拉镜头是由较小景别起幅,向较大景别连续渐变的过程,随着这个过程,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逐渐展开。拉镜头的这种画面特征可真实地向观众交待主体物所处的环境及与环境的关系,有时能给人以悬念或新意。它与推镜头不同的是,在镜头拉开前,画面环境对观众来说还是个未知数,镜头拉开,往往会给观众以“原来如此”的感觉。常用于侦探、喜剧片中。
第二、拉镜头也常用于转场或故事的结尾。随着镜头的拉开,画面内容越来越丰富.这时把画面中的某一部分切换成中景或全景,给人以连贯、流畅、顺理成章的感受,不会让人感到跳跃和突然。拉镜头还常常用于故事的结尾,随着主体目标渐渐远去、缩小,其周围空间不断扩大,画面逐渐扩展为或广阔的原野,或浩瀚的大海,或莽莽的森林,给人以“退出”、“结束”的感受,能给人以启迪、以瑕想,能引起观众的种种情绪,赋予抒情性的结尾。
拍摄拉镜头的注意问题与推镜头大致相同。
摇摄是指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三角架或人体作水平旋转或作上下移动的拍摄方法。是运动镜头中运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拍摄手段。摇摄的画面特征及拍摄注意问题如下:
第一、对于一些宏大的场面或较大的物体,由于画面框架的限制,用一幅画面很难表现完美,摇摄可突破画面框架的局限,用较小的景别,把较大的场面或物体一一表现清楚,使观众对被摄物既有一个整体印象,又可以通过摇镜头把被摄物的每个细节尽收眼底。摇镜头常用于表现宏大的群众场面,群山、草原、海洋、高大的建筑物等。另外,由于摇镜头对观众造成的视觉张力,会对被摄物产生夸张性的视觉心理。例如,拍摄一座摩天大楼,用小景别从上到下摇摄,这种长时间甩重复画面冲击观众的视觉,延长了人的视觉感知,会让人感到这楼真高啊!
第二、当用摇镜头表现多个主体时,可让每个主体充满画框,当画框上出现某个主体时可稍作停顿,形成间歇摇,以加深观众对每个主体的印象,常用于向观众交待会议上的主要人物。
第三、摇镜头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和其它运动拍摄一样,摇镜头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一是展示内容的需要,二是画面艺术的需要,或是兼而有之。尤其要注意摇出的每个镜头之间一定要有内在联系,要符合人们的视觉心理,不能无目的地乱摇一气。
(2)摇的过程一定要稳、匀,尽量使用三角架;如扛摄,要用转动腰肢来摇,切不可用移动脚步来摇}尽量借助支撑物以稳定身体;最好先预摇一次,以确定起幅、落幅和合适的体位。另外,要以均匀的速度一气呵成,切不可时快时慢、断断续续,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
(3)摇的速度,一方面要与画面内容相协调,另一方面要根据后期制作的要求而定。后期制作的要求不同,摇的速度也不同。同一个场面,如用于专题片,因为专题片较长,有充分的时间来展示画面,可摇慢些;如用于新闻报导,则要摇快些,因为一条新闻一般只有一分钟左右,如果一个镜头就摇了30秒,那条新闻就无法编辑了。
跟踪拍摄移动对象;交代多个对象位置关系;借助辅助摇镜头引出主要摇镜头,形成对主角的固定镜头
摇镜头时,主要考虑摇镜头落幅时身体姿势的舒适,因为落幅画面比起幅画面重要。
摇的速度不要太快,特别是长焦,不然容易产生频闪。如果要摇得快,加快快门速度。
通俗地来说,移摄就是“边走边拍”。移摄可以肩扛拍摄,也可把摄像机架在车、船等运动中的物体上拍摄。专业摄像中。要铺设移动轨道,利用移动车和三角架来拍摄。移动摄像是一种很符合人的视觉习惯的一种拍摄方法,可以突破电视画框的限制,让所有的被摄主体都能平等地在画面中得到展示,克服摇摄中由于透视关系造成光轴较远的景物的畸变。移动摄像摆脱了固定位置摄像的方式,使摄像师有更大的活动余地,能更好地发挥艺术创作思路.使“死”的东西“活”起来,使静的东西“动”,起来,使观众有参与感。我们经常看到警匪片中警察飞车追击匪徒的场面,把摄像机架在飞驰的汽车上拍摄,让观众有一种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把观众也带进故事中去“追击匪徒”。
由于移动拍摄是摄像机在运动中拍摄的,所以比其它运动拍摄更难掌握好“稳”。为了力求稳,一是要多拍,多练基本功,二是尽量使用广角镜头,并保证被摄主体始终保持在画框中的主体位置。
在移动拍摄中,适当安排一些前景元素横向滑过画面,以便强调镜头的动感,有时也利用背景的变化营造类似效果。
移动拍摄中为了表现运动的速度和动感,移动方向和主体运动方向相反。
跟摄,摄像机可以是移动的,与被摄主体做同方向等速运动拍摄;也可以是固定机位的,用摇镜头的方法跟定一个目标拍摄。它与移摄不同的是,移摄的被摄目标是多个,而跟摄是跟定一个固定的目标。无论是哪种方法,跟摄能产生画面中被摄主体相对不变,而背景不断变化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常用于体育比赛、动物世界等被摄主体快速运动的节目。
旋转镜头:表现美好的场景,如蓝天,白云
一般是抱着拍,而不是扛着拍,mtv中用得较多
虚镜头: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一种视觉感受;用于转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时空
方式:由实到虚,由虚到实
晃镜头:主观表达视线,比如追捕,没有必要减震
大景别:交代环境
近景:表现主题神情,精神状态
中近景:动作
甩镜头:用于时空的连接,快速介绍一种联系,尤其用于新闻和记录片,是由摇镜头派生出来的。一般而言连接方式:固定画面――6帧甩镜头――固定画面
6.综合运动拍摄及注意问题
以上介绍了各种运动拍摄的方法及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根据需要把各种运动拍摄手段有机地综合起来运用,形成多角度、多景别、多构图的多变画面,如先摇后推(拉)、先移后拉、先推后摇等。综合运动摄像大致可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先后”,如先推后摇、先跟后推等;另一种是“包容”,即多种运动方式同时进行,如摇中带推,边推边摇等;第三种是前二种情况的综合运用。
因为综合运动拍摄在一个镜头里包含了多种运动拍摄方法,有时需要几种拍摄方法同时进行,所以更难掌握运用好,这就需要摄像师多学多练多实践,方能应用自如。综合运动拍摄除了和单一运动同样需要注意的问题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运动镜头的每次转换应力求与人物的视线、动作线或运动方向相一致,以保持画面的变化与内容相一致,形成画面外部变化与画面内部变化的完美结合。
(2)注意运动中的焦距变化,始终将主体置于景深范围之内。运动中主体、景别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在运动过程中不断调正聚焦,即“跟焦”。一般初学者不易掌握好,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3)一般情况下不宜作“拉锯”式运动。如先左摇接着右摇、先推后拉、先上后下等往复运动,这样会使观众感到莫名其妙,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
以上介绍了提高电视摄像水平的五大因素,最后再次强调,无论是景别、机位、角度的选择。还是拍摄固定画面或拍摄运动画面,都要把内容的主题需要摆在首先考虑的位置。即每拍一个镜头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对所采取的拍摄方式或镜头的运用有充分、全面的思考和准备,并在拍摄过程中严格把握好。做到画面当大则大,当小则小,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动静结合,使拍出的每个镜头都清晰、平稳、精美、运动速度流畅,符合主题要求。当然,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电视摄像关系到多方面的知识,本文只不过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其它还有如光的运用,其中包括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人工光源包括多种色温的光源及布光技巧和布光艺术,自然光可分早、中、晚.阴、晴、雨、雪天气,还有画面构图艺术等等。需要通过刻苦学习,多拍多练,才能不断提高摄像水平。
使用短焦距镜头拍摄
纵向运动加强,横向运动减弱。
当机位固定时(即拍摄距离相等, 拍摄点保持不变时), 短焦距摄影镜头可拍摄下广阔的景物空间范围, 因而易于表现被摄景物的全貌和气势。
当机位固定时, 短焦距镜头所摄被摄主体的影像放大率很小, 可在所摄画面中产生好似把被摄主体推远和缩小了画面的效果, 从而使后景更加远伸, 使空间纵深感加大, 产生博大、宏伟的气势,
当所摄画面的景别固定不变时(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拍摄距离不同), 短焦距摄影镜头可使画面中的前景近移, 产生好似将其拉近的效果; 同时背景远伸, 产生好象将其推远的效果; 从而显著拉开前、后景间的距离感, 使所摄画面的前后空间好象被延长了, 远近差别明显增强。
当机位固定时, 短焦距摄影镜头可使狭窄的空间显得宽敞、深远、开阔、高大、雄伟, 具有扩展、夸张原有空间的效果。可以使矮楼变得高耸、小巷变得深远、斗室变得宽敞、小景变得博大。
由于短焦距摄影镜头的视角很大, 可在手持摄影及推、拉、摇、移跟镜头拍摄时, 使摄影机
(摄像机) 的轻微抖动对画面的影响程度明显减弱, 从而既有利于拍摄出较平稳的画面效果, 又有益于摄影机、摄像机的操作和掌握。
使用长焦镜头拍摄
在使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时, 通过小景深效果, 在保证被摄主体非常清晰的同时, 可使被摄主体的前、后景物均呈现出模糊、朦胧、柔和的虚化效果, 从而使被摄主体从前、后景中分离、浮现出来, 使被摄主体清晰、醒目、突出, 更加有吸引力。同时, 画面层次分明、主次分离、影调浓淡有别, 使整个画面表现得柔和、明快、简洁、悦目、富有情调。
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明显缩小了前后景物的影像放大率差异(焦距越长, 差异越小), 从而显著压缩了远、近景物在画面上的透视关系, 景物间的距离感明显削弱。长焦距摄影镜头可使原本宽敞的空间变得狭窄、紧凑、密集。当被摄主体的影像放大率固定时, 长焦距摄影镜头可使沿纵深方向运动的物体速度感变得很微弱, 运动节奏感明显减弱。横向运动加强。
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水平摇摄追踪运动物体, 可以模拟电影中横向“跟镜头”的拍摄效果, 以烘托运动气氛。需要注意的是, 在选拍摄点时尽量避免出现过近的前景。由于长焦距镜头的景深小, 运动体的前景和后景均较模糊, 因而一般不会出现前景运动速度过慢、后景运动速度过快的速度变形现象。
用长焦距镜头所摄远处景物的影像质量, 受被摄景物特点和天气的影响较大, 拍摄时要选择光比较大、反差较强的景物, 以晴朗天气、照明好、景物亮度高的条件下拍摄为宜。若欲拍摄远处景物的高清晰度画面, 建议最好避免早晨、黄昏时拍摄(早晨时大气中的水气较多, 黄昏时大气中的尘埃较多) 。当然, 若有意追求平淡、虚化、模糊的影调效果时则例外。
长焦距摄影镜头的畸变像差普遍甚小, 在所摄画面中一般看不出有畸变现象。
长焦距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有限,
故一般不宜在低照度下拍摄。
移焦:观众总是被画面中最清晰的区域所吸引,因此可以借助焦点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有意识的将观众的视觉中心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通常利用减少景深的方式来强调焦点差的存在。大光圈、高快门、中性滤色镜减少进光。
跟焦:拍摄人物肖像时,画面焦点锁定在人物的眼睛。如果拍摄时人物和摄像机之间发生相对位移,首先判断移动方向,向镜头靠近,顺时针跟焦,远离镜头,逆时针跟焦。
拍摄人物肖像时,遵循人物视线方向留白的原则构图
远距离拍摄拥挤的人群,稍微俯拍,长焦来强化画面的压迫感和拥挤感。
电视访谈节目的拍摄
景别:以中景、近景为主,辅以特写画面。中景和近景比较有利于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被访谈者身上,有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于谈话内容,而且可以较好的表现被访谈者和记者的神态和手势。被采访对象手势比较少时,用近景;手势较多时用中景,甚至全景保留被采访者动作的完整。为了便于后期编辑,中景、近景、特写、全景都要有一定比例。拍摄反打镜头时,注意反打镜头的焦距和画面景别和被采访对象一致。
角度:斜侧面为主,3/4人面像,要完整再现人物的两只眼睛,一般视线方向应向着记者方向,防止人物左顾右盼,视线游离。领导致词、郑重声明等采用正面拍摄。
高度:人物访谈的拍摄,一般用平拍,不要仰拍。
背景:背景环境简化,选用简单背景或者采用小景深虚化背景;如果访谈环境可以增强气氛、交代人物身份、有利表现主题时,注意保留背景环境。如果采访在被采访者办公室进行,背景比较复杂时,果断与被采访者沟通,换一个简单背景。
其它镜头:
空镜头:存在于被采访环境中,于谈话主题没有明确关系也没有明确冲突的事物的镜头。
反打镜头:倾听谈话对象的反应镜头;
插入镜头:与谈话内容相关的事物,话筒,台标等。
过肩镜头:前景人物保留1/3左右;镜头焦距不宜太短,防止前景人物和主体人物的变形和大小差异;前景人物明显高于主体人物,不适宜采用过肩镜头。
电视访谈节目一般场景固定,画面变化少,但是应该根据谈话内容来改变拍摄方式,必要时,该推的推,该摇的摇。
麦克风的位置:手持时,站在受访者左边则用右手拿,站在右边用左手拿,放在桌上应该顺着受访者目光角度放置,让台标较好呈现。
应该拍摄真实的镜头,不得已时,摆拍尽量要自然,不能轻易看出是摆拍的镜头,可以要求被摄体做某些动作运动来拍,这样可以减少被摄体减少紧张。
(来源嘉大传媒)
这是一个让你了解未来、学习经验、熟悉各业的小屋,
这更是一个给你欢乐、给你诉说、让你感动的小屋。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天的光线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