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小米,你们就不能学学宝马和奔驰和宝马哪个档次高吗

华为转型成功的秘诀:任正非的两把刀
在所有传统大佬的互联网转型中,最最例外的是任正非,在小米等带来的互联网模式的冲击之下,转变得最彻底也最强悍。
面对互联网,很多大佬是自己想清楚了,下面人不清楚。而任正非,自己想清楚了,下面人干的很清楚。
为什么?面对互联网冲击的时候,只有华为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努力跟上呢?很大程度上源于创始人。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用乌龟精神,追上龙飞船&,他还在内部讲话中号召员工,别那么互联网冲动。
面对来自互联网的汹涌浪潮,任正非又是如何调教华为这艘超级战舰,如何找到敲醒华为人的那把榔头的呢?
换句话说,任正非如何让宝马追上特斯拉?
【第一把刀】人性之刀:战略就是活着
跟华为内部人聊,什么是任正非跟其他传统大佬最不一样的能力?
有人的回答是:超级强烈的危机感。
举个例子,2001年,正是华为发展势头非常良好的情况下,任正非发表了一篇文章《华为的冬天》。
前几年,当全国都在学习华为的竞争力时,任正非授权出了一本书《下一个倒掉的会不会是华为》。
任正非相信战略就是活着。他说:&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
即便已经成为中国IT业的老大,任正非也说:&我没有远大的理想,我只想这几年如何活下去。
任正非甚至提醒员工:超宽带时代会不会是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最后一场战争?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对我来说应该是。如果我们在超宽带时代失败,也就没有机会了。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很多创始人都说&自杀重生,他杀淘汰&,但是下面的危机意识并不强?
关键在于大公司往往也是管理最为完善的公司,有了一套非常严格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有了很强的流程和控制系统,使得大公司就像一只笨拙的大象,掉起头来非常吃力。
任正非的第一个关键词:班长的战争。
出身于军队的任正非则敏锐地从现代战争的变化中得到了感悟:未来将是班长的战争。过去的机械化站长中,火力配置射程较近,信息联络落后,所以必须千军万马上战场,贴身厮杀,必须坚持金字塔结构的管理。
而现代战争,远程火力配置强大,是通过卫星、宽带、大数据,与导弹群组、飞机群、航母集群来实现。呼唤炮火的不一定再是塔顶的将军,而是贴近前线的铁三角。千里之外的炮火支援,胜过千军万马的贴身厮杀。
因此,当2011年华为开始大踏步地从运营商走向企业和消费市场的时候,率先成立了企业BG和消费者BG,将决策权向前线进一步前移。而当发现华为在互联网渠道的不足之后,又进一步推出了&荣耀&品牌,并赋予其独立操盘的权力。
荣耀根据中国互联网渠道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了针对性的打法,这才取得了成功。
任正非互联网转型的第二关键词:自我批判。
任正非说,自我批判是拯救公司最重要的行为。&这个时代前进得太快了,若我们自满自足,只要停留三个月,就会注定从历史上被抹掉。&
这种自我批判精神使任正非在新业务上采取完全放权的策略,让新人做新事。
任正非为消费者BG选择了一位敢打敢拼的带头人:余承东。余承东到位的同时,消费者BG也组建了自己的执行管理团队,开始了完全不同于运营商业务的打法。
2012年巴塞罗那电信展的时候,华为消费者BG搭建了一座由3500台华为手机组成、高达6米的飞马雕像,引起了现场轰动。
当然这也引起了部分老华为人特别是运营商部门的不满,因为过去华为都是低调做生意,从来没有这么张扬过。此外,余承东在微博上频频与粉丝互动,使劲地夸自己的产品,经常与苹果产品PK的那种劲头,也让很多老华为人看不惯,他们就跑到任正非那里告状。
好在任正非一直秉承着&用人不疑&的原则,也知道新业务必须用新办法,每次都是坚定地支持余承东。
当然,任正非对余承东只有一个战略要求,任正非说:我让你做手机,不是赚吆喝,是让你赚钱。你们要考虑,到底怎么赚钱?
在华为手机业务的拓展中,确实也遇到了诸多不顺。余承东大刀阔斧地砍掉了非智能手机,砍掉了90%以上的机型,大幅度地降低对运营商的依赖,据说,余承东甚至在内部说过:&我们不伺候运营商&,让运营商一度很不爽。这些动刀的行为,曾使得华为终端业务的收入直线下降。而花重金打造的Ascend D1、P1、Mate1等精品手机一开始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反响。
一时间,华为内部撤换余承东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过,任正非却坚决地支持余承东,将变革进行下去。
为什么任正非在互联网转型上也能做到狼性执行力?什么是任正非破坏性之刀?
【第二把刀】破坏之刀:放空式学习
在深圳,我跟几个做智能手机的大佬聊天,经过2014年的血战,他们开始研究华为。为什么?
小米的杀入,对智能手机行业是一个血雨腥风的改变。很多公司都在学小米,但是,学的最到位的竟然是华为?
为什么?我认为:
第一个关键词:放空式学习
什么意思?就是把自己完全放空再学习,就是把自己过去的内功全部散掉,再重新修炼。有一个词叫空杯,还有一个词叫归零。这一点,很多人做不到。或者说,不敢对自己这么狠。
这些年,颠覆式创新这个词大行其道,基因论盛极一时。那么,对于华为这样主要面向运营商的传统大公司,在做手机业务的时候就一定会失败吗?
任正非说,不一定!&大公司不是会必然死亡,不一定会惰怠保守的,否则不需要努力成为大公司。&
多数人都认为特斯拉这种颠覆式创新会超越宝马,但是任正非却认为只要宝马不断地改进自己、开放自己,宝马也能学习特斯拉。
在手机业务上,华为全面学习小米的成功经验。小米有自己的商城,华为也开了自己的Vmall;小米有自己忠实的米粉,华为也经营自己的花粉;小米擅长做爆品,华为也集中精力推出精品手机&&
从产品线上也是亦步亦趋:荣耀3C对红米,荣耀3X对小米3,荣耀畅玩版死嗑红米Note,荣耀6死嗑小米4。从营销上,小米每一个重大时点,无论是新品发布还是重要节日,都有荣耀的&截胡&或者&隔江对唱&。举个最极端的例子,4月8日是小米成立的日子,所以搞了一个小米米粉节,荣耀也在4月8号搞了一个荣耀狂欢节,简称花粉节应对小米米粉节。
任正非说要&削足适履&。面对创新,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任正非认为,只要不固步自封,敢于打破自己既得的坛坛罐罐,敢于去拥抱新事物,华为不一定会落后。他对余承东说,&你们这棵桃子树上一定要结西瓜,不能就只结桃子这一种商业模式。&
任正非在这里所说的桃树的树干,就是华为的共同支撑平台,如服务平台、维修平台、财务平台,而他要求华为的根状体系,则要分不同客户去吸取不同的营养。例如在手机领域,华为过去只有运营商直销这一种商业模式,而现在则必须建立自己的电商和实体店销售模式,而这些都需要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在这里,开放的心态最重要,余承东做到了。
这种放空式学习,在荣耀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以致于华为荣耀的负责人刘江峰,也因此发现了互联网做爆品的秘密,自己抛弃华为的高薪,创业而去。
第二个关键词:弯道超车
可是,光靠放空式学习就能够适应新的变化,从而赶超对手吗?
任正非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面对互联网这样巨大变革的时候,传统企业除了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之外,更要牢牢掌握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抓住市场的战略机会点。
还是谈到宝马与特斯拉关系的问题,任正非认为汽车有几个要素:驱动、智能驾驶、机械磨损、安全舒适。虽然在前两项上特斯拉有优势,但是后两项则是宝马居优势,只要宝马不封闭保守,是可以追上来的。
在做智能手机的时候,华为开始认真研究自己的战略机会点,发现材料科学方面不是自己而是苹果三星的优势,互联网营销则是小米的优势,好在自己还能够学习。
那么,华为的优势在哪里?华为人总结出来,一个是拥有自己的芯片设计能力,第二个是技术整合优势。
华为很早就在研发终端芯片,前些年3G刚刚普及的时候,装备了华为自己研发芯片的上网卡一度占领了欧洲上网卡80%以上的市场。
当然,手机芯片的研发难度要大得多。此前华为曾经研发出K3手机芯片,但是应用在手机中并不算成功。
几年前有个有意思的故事,说的是手机芯片老大高通董事长雅各布,他跟任正非在游船上谈生意,任正非让雅各布把价格再降一下,雅各布假装为难地说,再降就要跳船了。勃然大怒的任正非将船门打开,说那你现在就跳下去吧!
此后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又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研发出了能够与高通媲美的麒麟手机芯片,从而彻底摆脱了对高通的依赖。
一向跟踪前沿技术的华为还整合了过去被苹果垄断的指纹识别技术,并率先用在了Mate7上面,结果获得了大卖。
可以这么说,华为很好地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战略机会点。任正非曾经说过:&当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我们可以千军万马压上去,后发式追赶,你们要敢于用投资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以人力的方式,把资源堆上去,这就是和小公司创新不一样的地方。&
如今,任正非正是用自己强悍的榔头,重新激活了华为人略显呆滞的头脑,然后启用那些已经换过脑的华为老将,抓住了战略机会点,从而让宝马追上了特斯拉。
作者: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促使美国有动力发展5G,即使美国在这一领域排名第二或第三,也不会对美国...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76号
TechWeb公众号
机情秀公众号抱歉,小米恐怕翻不了盘了 - iDoNews
抱歉,小米恐怕翻不了盘了
抱歉,小米恐怕翻不了盘了
最近从任何一个角度来分析,都不行了,这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雕爷老师则出来力挺小米,其实我也可以理解。
小米毕竟是互联网忽悠思维的鼻祖,雕爷、黄太吉、罗振宇、李善友等老师都是互联网忽悠思维的衍生物。如果小米不行了,这个大旗就倒了,难免唇亡齿寒。
当然很多人也在分析小米为什么不行了,药方也开了七七八八,作为最靠谱的也是最了解小米的我来说,觉得都还不够全面,所以只好亲自全面的写一篇了。欢迎分享,谢绝起诉。
谁是最了解小米的人
如果你都不知道小米为什么会成功,或者不确切的知道,那么你去谈小米为什么不行了,自然是完全不会靠谱的。这个问题我还是可以深度回忆一下的,毕竟小米发展的全程我还都出演了一个还算有些影响的角色,而我今天的成长,其实也从小米身上学到很多。
在我所有的文章中,有几篇特别出名的,其中有一篇叫《公关的弱智和弱智的公关》,这篇文章据傅盛老师像媒体透露,雷军老师是内部组织公关学习过的,学习之后,就改变了策略,再也不理会当时掐的正凶的360了。而这篇文章老周也转发了,结果我也因此进了360。
之所以雷军没有让我去小米的原因大概是,我文章中给他们起了外号周冷禅和雷不群。老周是可以容忍的,雷总是不会容忍的,大概就这么简单。这和小米公关稿中雷总每天花多少个小时招人,是有些出入的。
这篇文章从实质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从传统行业就进入了互联网,那时候其实还没有什么自媒体的说法,我其实才是自媒体最早变现的人了。其实之后的工作倒是和小米没什么关系,我负责的几个产品对标的都是百度和腾讯,所以之后的跟小米的一些互动都是公益的,并没有谁的指使,这一点老周是背了黑锅的。
当然,我也并没有黑小米,只是积极的帮米粉解决问题,比如充电器爆炸了,转发帮他们换新的,还送数据线,比如告诉他们反复重启应该怎么在电池下面垫纸解决之类。所以一直倍受米粉爱戴,一直到他们换了苹果,还一直关注我。
一般人肯定没有这么深入的接触过小米,加上小米一开始很抠门,也不送手机,所以很多媒体人也没有真的碰过小米。当然,我自己也不会买小米,但是运气很好,每次参加活动抽奖都能中一部,算是缘分吧。
小米成功的几个因素
对于小米后来的成功,我自己是有反思的,当年我觉得完全不可能成功的,这个误判给了我改变价值观的两个重大启发。第一个,不要忽略资本的力量,逻辑在资本面前不是核心问题。第二个,不要高估用户的智商,理性的项目都成功不了。当然,这个套路的成功我还是反对的,这有点类似长者说的,你们就想搞个大新闻。因为一旦你的成功是因为套路,当你的套路被习惯之后,就会失效的,这其实是小米现在下滑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说小米拉低了手机的价格,如果没有小米,我们现在用不到这么便宜的手机。这其实是个误读,小米初期的主流手机苹果、三星、HTC并没有降价的意思,反而价格还有所升高。而小米时代非常便宜的MTK山寨机,价格也不会比现在的MTK山寨机高到哪里。
所以,从价格角度讲,我并不认为小米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只是影响了山寨机的思路,让山寨机开始注重品牌和营销了。所以现在也没有什么山寨机了,都是互联网手机。
从大环境讲,小米的成功是因为智能手机换代潮,那两年中国人换了几亿部手机,很多小牌子都卖的不错,现在都倒了,这是风口没错。再加上微博的爆发时期,降低了很多传播成本。我们可以随便的满嘴跑火车,后来这一点,被以前木讷的手机厂商都学会了。
从用户角度讲,刚刚抛弃凡客的屌丝群体开始工作,到了玩得起手机的年纪,所以廉价T恤就完蛋了。从这个逻辑往下推,下一个完蛋的应该是廉价汽车,当然这是指城市市场。现在北上广的年轻人,恐怕不会买奇瑞代步吧,怎么也要奔驰smart了。
从营销模式来说,大家看似小米成功的并不是成功在饥渴营销本身,而是成功在饥渴营销实现了渠道加价销售。这样黄牛成了巨大的分销商,解决了小米自身渠道不足的问题。而一旦无法加价,小米就要面临渠道缺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用户多了公司大了宣传多了,反而销量下来的原因。
总结一下就是,风口,用户,渠道。当然,这里边80%是碰上的,雷总的优点一向是把握大势很准,长线战略不足。
小米下滑的原因
很多人说小米下滑的原因是因为研发不行,这其实也不是核心原因,以前的小米产品更烂,反而卖的很好。现在小米手机其实已经整体都不错了,销量却下来了。这其实和魅族是反过来的,魅族以前认真做手机的时候,销量惨不忍睹,现在外包出去ODM,销量大幅上升。所以我一度得出一个结论,产品好的标志就是卖的不太好。比如卖的最好的米2,雷总也认为质量是个大问题。
看到小米成功的原因,自然你就知道失败的原因。
从大环境讲,智能手机风口已经过了。智能家居是不是一个风口还不好说,这个事情比尔盖茨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写了一本书叫《未来之路》里面就在鼓吹智能家居,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毛都没有。
从用户角度讲,五年前的屌丝刚上班,用个小米还有点潮,和当年穿凡客差不多,五年之后,你还在用小米,那真的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啊。
所以小米只好不断的渠道下沉,红米廉价机冲级更低层的市场。但是更底层的市场核心渠道是实体,这里碰到如狼似虎的vivo、oppo推销员们,最好的一块利润已经没有了。成了廉价的象征的产品,一般都没有太好的结局。
从营销模式来说,小米的那套,大家已经疲惫了。倒是华为学的活灵活现,满嘴跑火车的风格加上华为品牌技术的背书,一下子让工科男能忽悠小姑娘了。所以最后胜出的还是华为,小米则是浮夸了几年之后,一直没有硬货出来,当没有价格战可打的时候,就毫无优势可言了。就算还有一些产品有价格优势,也没有利润可言。在消费升级的新风口上,被用户无情的抛弃了。
小米的战略混乱
其实小米一直没有什么战略,开始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他们也没想到能火的这么快,所以膨胀的比较快,后来也提出了很多指导思想来解释。最早的时候是铁人三项理论,软件、硬件、互联网,后来米聊失败了之后,有些找不到方向。
小米市场被360、、腾讯甚至豌豆荚、UC压着,也起不来,等起来了,市场产品也不吃香了。铁人三项之后,就是《参与感》了。
这个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直接导致了黎万强的出局,就是参与感是黎万强的书,显然越俎代庖了。小米的成功精神怎么能不是雷军老师的呢?所以虽然雷老师表面做了序,黎万强还是隐退了,还打了个去硅谷学习的旗号但只是在家拍照。
雷总之后又努了很多次新纲领,都不太成功,一开始提出的是大数据就是未来,要布局大数据。后来又提出了学习的是同仁堂、海底捞、沃尔玛和Costco,因为大家记不住那么多,然后简化成了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然后这句话所有人都不信。后来又改成Costco要收会员费,一下子被喷的狗血喷头,然后就是智能家居战略,兴冲冲入股了美的,激活了格力的董大姐,然后发现又是一个此路不通。后来升级成了小米生态链,反正大家就知道投了很多,但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不知道最后是什么样子的,也给了雕爷想象的空间。很多人觉得小米在走凡客的老路,而我在2014年2月就写了一篇凡客是小米的老师。两年多过去了,也就这样了。
这也不怪小米,其实电商都是这样的,开始最求速度规模,到了瓶颈就要扩品类上销量,不早上市就会在自己的极限处倒下,扩品类唯一成功的是京东,我觉得原因有两点,一是从高客单价杀入低客单价,二是掌控物流体验。
小米其实符合第一点,但是在第二个支撑上,没有着力点,毕竟京东是平台,产品无需自己研发搞好物流是重中之重,而小米是生产企业,在研发上,并没有可靠的壁垒支撑。当然,一开始雷总也是不要做低端的,后来估计也是没办法。
当然,我也不会轻易再说小米会倒掉了,这也是为啥我没有说河狸家会倒掉,包括凡客不也还在勉力支撑的同时犯贱撩骚试图东山再起么。
当然像我这样的耿直boy,一般都会觉得,既然不行了,就抓紧关了,不要浪费社会资源,但投资人估计还是不会舍得的。但大势已去之后,就好像足球比赛5:0之后,剩下的时间,都只是垃圾时间罢了。你说还是有可能的翻盘啊,万一成功了呢?
我只能说,祝福。
作者:万能的大熊
正在加载......其实,华为和小米的战争早已结束,何来终有一战?
刀客一直不想把华为和小米放在一个语境下去讨论,毕竟两者根本就不属于一个次元的企业,而唯一相似点也就是华为消费者业务BG在做手机,其实华为手机业务和小米也属于不同类型的业务性质。
1月4日,易北辰同学的《小米华为2016关键一战将成战局重要分水岭》一文,通过华为和小米在2015年的出货量对比和双方即将发布的华为P8和小米5的定位分析认为,2016年3月,“华为P9与小米5的关键战役,或是决定战局的分水岭!”
CES大展开幕在即,各厂商虽然热情远不比从前,但对于都要露脸的事也不敢马虎。虽有消息称以前从未参加过CES的小米此次也将在今年的CES上发布小米5,但在刀客看来,这一点都不靠谱。其实小米去不去CES一点都不重要,小米5也吵吵了一年多了,消息不断。近期有接近小米的行业人士称,小米5这次真的是要“发布”了,而雷军近期也明确表示,“明年(2016年)3000元的小米手机会让大家惊艳”,只是发布时间可能并不在CES上。
小米和雷军如此犹豫地对待小米5,而且放出的信息如此真假难辨,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而对未来的市场,无论从产品还是战略,小米都遇到了麻烦。
事实上,2015年小米在市场上的表现,早就说明了这一问题,从年中的冲击年销量1亿台受阻,到估值受到广泛质疑,雷军的沉默和四顾左右而言他的做法,都与之前大相径庭。
其实在刀客看来,华为手机和小米之间的战争,早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什么未来之战,说穿了,两者的目标不同,根本也就打不起来。
何出此言?
一、品牌价值不同,无可比性可言
其实大家关心华为手机和小米手机会不会开撕,根本的预期是2016或以后谁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成长潜力。但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性企业,要保持长久的成长性,影响用户选择是不自觉的品牌影响力,如果要预估2016年或更长时间华为和小米的成长性,那么我们需要分析双方品牌价值。
就全球而言,Interbrand是全球领先的品牌咨询机构,其首创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获得了ISO国际认证。Interbrand自1988年起在行业内率先开创了品牌价值研究。Interbrand的整个分析方法论被业界公认为具有特殊战略管理价值的工具,其 “最佳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是全球行业和企业有充分影响力的榜单之一。
在Interbrand推出的“2015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榜中,华为以49.5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第88位,这也是华为第二次进入该榜百强,而进入此榜百强的中国企业只有华为和联想。
华为长期以来在ICT行业的深耕细做,让其在电信业树立的品牌影响力国内企业无出其右,现在将其品牌价值延续到了手机业务,至少在国内公众及媒体眼里,华为在通信产业领域以技术见长的品牌标签是近期无法动摇的。
反观小米,从品牌创立至今,小米用五年时间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品牌,而且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手机产业,无论如何,小米也算产业界的一个奇迹。
但小米从开始之初,就主打的是“发烧”和性价比之种无厘头的品牌标签,时至今日,用户一提起小米就是性价比关联想来,这也是其成功之处,当然也是自身受伤害最大的地方。就品牌价值而言,不要说进全球百强品牌价值榜,就是中国市场,其品牌影响力仍然距离华为有太大的距离,两者根本无法放在同一维度进行比较。
当然至少从2015年起小米可能意识到了这一品牌诉求带给自己的伤害,所以在小米发布会上不再提到“发烧”这一概念,转以“新国货”等新的概念进行传播,但很遗憾的是,“新国货”这种并不能形成品牌价值的伪诉求可能暂时能给小米带来个别产品的销量提升,但却都品牌价值的提升毫无帮助。
更麻烦之处在于,可能是为了维护估值,小米在2015年彻底变成了“百货公司”,而这种为了迅速做大销量的手段,对品牌伤害极大,小米整合的一批企业,大大小小的质量问题,一直成为2015年用户投诉和媒体关注的热点。
成长太快的小米,在青春期中,无法顾及太多的“个人性格”的养成,其不断变化的产品诉求和品牌诉求,在销量虽然较2014年有所提升状态下,品牌影响力却明显较以前下降了不少,就连“小米”词条的百度批数,自2014初摸高到418443,掉到了现在的135022,就算平均值也掉了三分之二。这给行业的印象可能是雷军个人的品牌影响力远大于小米品牌的影响力,而这一现象让人有了小米品牌似乎象是无团队维护一样。
雷军曾说,“小米手机不会覆盖所有人群”,这句话实际的意思可能也雷军也意识到了小米品牌的局限,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就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而言,华为可能不屑于与小米竞争,而对小米而言,华为品牌的那座山,无疑是目前无法逾越的。即使战斗,这也是未开始就注定无悬念的战斗。
二、产品战略不同,技术能力无可比性
小米最初在雷军“专注、极致、口碑、快”的理念下,学习苹果的方式,以单款产品作为主打,2013年以前的小米,也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走得生猛。但到了2013年,尽管有“市梦率”的概念给投资方讲故事,但小米仍然无法摆脱制造企业的成长速度规律限制,或者说无法达到雷军给小米定位于互联网企业所面临的几何倍数的成长速度的要求。
以产销量和销量额来给企业提升价值也是2013年小米所面临的问题,红米上市,进一步拉低了小米手机的综合价格,但红米给小米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单款千万台的销量,在国产手机中难得一见。
2014年可能是在红米销量的影响下,小米更是一路狂奔,虽然销量据小米自己公布的数据称达到了惊人的6112万台,但手机平均价格据称下降到了800元以下。到了2015年,小米形成了“百货公司”的模样,似乎都是为估值做的努力。
当小米失去了单品优势,失去了极致的产品追求,那么它和普通的手机制造商就没有了区别,小米离互联网公司越远,其当初成功所依赖的特点就越来越模糊,其成长的速度也就越接近手机厂商的成长速度,2015年小米手机的销量仅比2014年增长了1000多万台,与普通手机厂家的增长没有太多区别,甚至还低于vivo、OPPO这样的渠道新贵。
不断变化的产品战略,让小米维护住了销量和营收,但也给小米带来了成长空间进一步压缩的现实。
也许当小米意识到低端产品带来的利润低压,品牌缩水的现实后,也曾想向中端产品挺进。2015年5月小米note上市前放出的消息是3299元,但上市公布的价格顶配版已降2999元。雷军将这一产品看得比较乐观,并把定价过程进行了一番艺术化的表述,但事实上,自上市以来,小米note在淘宝上的价格就一直停在1900元左右,市场和用户并没有给小米和雷军多少面子。
但这一现实是雷军现在无法接受的,于是就有了2015年底雷军对媒体 所说的,“明年(2016年)3000元的小米手机会让大家惊艳”,小米手机想继续摸高元价格区间,但现在看来,这一期望不太现实。
对于一个进入行业仅5年的企业,技术积累和品牌积累都没有达到用户心理,靠堆积产品硬件和参数是无法达到商业成功的。近期,中国的一些手机厂商都叫喧着要进入高端市场,但做这种春秋大梦时,需要想清楚,在目前产品硬件供应商相关无几,系统一样的情况下,如何给用户一个选择你家高端产品的理由呢?
话说回来,元的价格区间,是一个看似利润丰厚,但却近乎寸草不生的价格区间,这个价格区间的产品,一方面要面临着苹果三星上代旗舰的竞争压力,而且选择这个区间的用户对价格并不敏感,再加1000元就可以购买到苹果和三星的产品,面临如何影响高端用户的选择难题,对目前的国产品牌而言难度绝非说说就可以的。同时对于以千元机、2000元以下机型为主导的小米而言,其用户本身就对产品的价格非常敏感,1500元和3000元以上,价格相差一倍多,在目前小米品牌的影响力下,很难说服用户放弃已形成高性价购机选择标准。
事实上,小米手机用红米去冲击低端市场时,其用户消费能力已经进一步下降,也正因如此,小米的用户群体很难对中端产品产生动力。在这种用户环境中,不管小米如何想冲击中高市场,原有的用户群体很难支撑高端产品的销量,小米Note的失败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与此相反,华为手机是从机海战术走到精品战略来的,其以荣耀子品牌应对2000元以下的市场,而华为品牌目前更重视中高端产品拓展。2014年推出的Mate 7在中高端市场的优异表现,并不仅仅只是营销上的成功,更多的得益华为本身产品优异表现。
从技术层面讲,目前国产厂家中,通信技术和4G核心技术专利,唯一可以和三星苹果抗衡的可能只有华为,这也保证了华为在欧洲市场正常进入。同时由于海思CPU的成熟,达到了与MTK、高通产品可以相近的水平,在手机方面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目前这一优势国内厂商尚无法与之比肩。
有人曾称ARM系CPU的设计生产并非什么自主技术,确实在ARM系CPU的授权中,一是指令集授权,二是架构授权,这两个部分可独立授权。高通810就是使用两种授权的产物,由于巨大的发热量让相关的厂家也深受其害。有消息称,新一代的820,高通将重回自主架构方式。说这些题外话什么意思呢?实际上ARM系CPU真还不是谁想生产就可以生产的,依靠ARM的两种授权,如果不向自主架构过渡,很难有生产出性能和发热平衡比较好的产品。在国产厂家中,展讯、晶晨、炬力、全志、瑞芯微等厂家一些都早于华为开发ARM系CPU,但一直没有在主流手机厂家得到应用,从侧面也说明这ARM系CPU的开发,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小米也近期宣布要开发CPU,这事听听还可以,要说能达到应用级别,还是很久以后的事。
另外在外观设计方面,刀客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经谈到,这几年华为网罗了一批曾在宝马、苹果供职过的国际顶级工业设计人才,其以Mate 7、Mate S、Mate 8以及为谷歌代工的产品Nexus 6P上都看到了其设计能力已与三星、苹果相差不远。而小米方面,受制于各种因素,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款在设计上能进入主流人群的产品,在刀客看来,雷军所谓的“没有设计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只是一种对工业设计无力改变的托词,是给用户一个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
在产品战略上的差异,华为在进一步收窄品类,进一步向精品方向迈进,而小米在不停地扩大品类,两者正朝相反的方向行进,已没有可比性。
三、小米已错失了成为一流厂家的时机
如果仔细分板2014年至2015年间中国手机市场,华为和小米之间的竞争早就结束了,目前的华为目标早不在国内,竞争对手也不在国内厂家。通过Mate 7的试水,到Mate s、Mate 8和Nexus 6P的成熟,其挺进中高端的战略意图明显,至于低端产品,由于良好的产品质量带来的口碑,其荣耀品牌足可以应对国内产品的竞争。在国内市场,真正实现攻防转换的应该是2015年,在2015年的战斗中,华为胜的不仅仅是总销量,而是商业模式的成功。
这里我们又要谈到小米崛起的原因,5年过去后,我们现在可以大致看出小米成长的路径。老罗曾经说过,魅族的次品放在小米都是成品,而针对产品,黄章也说过,如果说论炒作,魅族肯定不如小米锤子,但要说产品,可以秒出他们几条街,其实这也正说明了,当年小米曾是行业和媒体眼中的神话,到现在成了破鼓万人捶的原因,产品是小米的硬伤。
小米胜在了营销,也胜在了雷军的影响力和讲故事的能力。打个不贴切的比喻,如果小米没有了雷军,小米倒掉是随时的事,但对于华为而言,少了一个余承东,华为手机并不会受到多少影响,这几年从华为终端走出了多少高管,但事实上,他们对华为手机的影响很小。
小米曾经的营销确实让所有的厂家感到了压力,但是营销终究有穷尽之日,不可能成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的因素。任何商业的成功,营销是锦上添花的事,最终还是产品和技术说了算,因为用户在教育后终究会成熟起来。
今天回头看小米这几年的路,如果说小米有机会成为中国一流的手机厂家,那么那个时机应该在2014年。当小米由营销催大的品牌影响力还在时,如果就能着手把相应的技术、品牌价值及产品质量做实,行业里不乏务虚后再做实的案例,如果那时小米就开始提高品牌价值并将产品提高到中端市场,有可能今天的小米就是另一个样子。但当时小米太急了,也太成功了,一年200%~300%的成长率,没有几个可以在这种环境下静下心来去考虑企业和产品的隐患的,这是人性使然。
但就是小米在“大跃进”式的狂热的人性使然中,丧失了可能真正做强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与国内一线厂家并肩的机会,战争没有开始,小米其实就已经输了。
时至今日,如果说小米要和华为竞争,那么又能拿什么竞争呢?技术、产品、品牌影响力还是产品质量?即使是小米5今年3月如期发布,所有的硬件可以采用最好的,这些都是其它厂家可以做到的,形不成竞争力。小米能拿什么作为差异化的的独门暗器呢?感应屏?无边框?曲面屏?这些依然成不了小米5可以冲击高端的技术,至于工业设计,目前的情况小米无法短时间内无法形成优势。
小米的神话落幕了,如果非要说和华为会有一战,那么在刀客看来,这场战役随着华为产品向顺利挺进高端而提前结束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奔驰和宝马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