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到灵壁清风荣业纺织厂有多少公里

从这到灵壁荣业纺织厂有多公里,骑电动车怎么走_百度知道
从这到灵壁荣业纺织厂有多公里,骑电动车怎么走
从这到灵壁荣业纺织厂有多公里,骑电动车怎么走
我有更好的答案
现在是高科技信息年代,用GPS导航走遍全中国都不会迷路,还需要牢记线路图吗?首先用手机下载百度地图,开启百度导航,设终点为灵壁荣业纺织厂,然后根据手机上的语音提示行驶就能到达灵壁荣业纺织厂。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因故在中途绕道行驶[修路、堵车等],百度会按新的线路重新为设计导航线路,直到终点站——纺织厂为止。
采纳率:88%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_灵璧县信息公开网
当前位置: & 灵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分类:
中长期发展规划
内容分类: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灵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超级管理员
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字体:&&&&&保护视力色:&&&&&&&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总体部署
第一节 &现实基础
第二节 &指导思想
第三节 &发展战略
第四节 &奋斗目标
第二章 加快“调转促”,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第一节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第二节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五节 &夯实提升文化旅游业
第六节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章 实施精准扶贫计划,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一节 &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第二节 &扎实开展专项脱贫
第三节 &倾斜配置公共服务
第四节 &积极鼓励社会扶贫
第五节 &强化脱贫攻坚保障
第四章 坚持创新发展,开创活力灵璧新局面
第一节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第二节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第三节 &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第四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五章 坚持协调发展,形成统筹推进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县域空间结构
第二节 &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
第三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四节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第六章 坚持绿色发展,塑造生态文明新优势
第一节 &规划建设主体功能区
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三节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第四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七章 坚持开放发展,打造投资创业新高地
第一节 &扩大对外开放
第二节 &打造产业承接平台
第三节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四节 &改善发展硬环境
第八章 坚持共享发展,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
第一节 &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节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促进充分就业
第五节 &繁荣文体事业
第九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项目工作
第二节 &推进人才强县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
第四节 &建设法治灵璧
第五节 &坚持党的领导
“十三五”时期(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总体部署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错综复杂、压力重重的发展环境,在中共灵璧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今后一个时期跨越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县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定科学发展自信心,坚持特色发展不动摇,大力实施“1356”行动计划,抓主抓重,提速提效,争先进位,争创一流,为灵璧“十三五”发展开辟了崭新起点。
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总量和质量增长明显,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74亿元,年均增长10%;财政收入达9.01亿元,年均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亿元,年均增长11%;三产比重由2010年的41.8:25.1:33.1调整到2015年的29.4:32.2:38.4,农业稳步增长,工业增速明显,服务业快速发展。
2. 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林丰木业、灵磁新材料、加文汽配、一灵药业等项目投产运营。大诚明农业科技公司成功上市,现代农业“两区”建设步伐加快,荷金来国家级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区通过验收。奇石文化园、虞姬文化园、钟馗文化园、磬云山地质公园等旅游景区相继建成,开启了灵璧“兴旅富民”新篇章。
3. 城乡建设快速推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宿淮铁路全线贯通,徐明高速竣工通车,“两高一铁”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S201改善、S233大修、S301改建工程基本完工,宿灵泗快速通道全面贯通,县道升级改造取得进展。新汴河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城市供水、污水管网铺设、生活垃圾清运、城市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全面推进。
4.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扶贫开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54.92亿元,累计脱贫8.64万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被评为全省民生工程绩效考评先进县。
5. 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开放合作取得突破。各项体制改革创新在全市率先展开,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省第一。建投公司、交投公司、三元实业挂牌运行,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成功改制,农村信用社改制率先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灵南生态土地股份试点成效明显。利用外资实现跨越增长,外贸出口额实现新突破。
6.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切实改善。“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深入推进,秸秆禁烧较好完成省控目标。“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稳步实施,道路绿化工作不断加强,“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取得成效。积极推进“五城联创”,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十大文化特色旅游名县、安徽省文明县城、安徽省园林县城、市级卫生县城等称号。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县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内生动力得以显著增强,“十三五”时期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同时我县也存在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优、要素成本优势弱化、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压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
第二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全省进位、全市争先”为目标,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以“四区统筹”、“八业联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文化牵动、绿色促动战略,深入推进“6+4”工业园区创建计划、“6+2”文旅品牌打造计划和八大创城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实力灵璧、活力灵璧、生态灵璧、幸福灵璧,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2: 四区统筹、八业联动、“6+4”工业园区、 & & & &“6+2”文旅品牌、八大创城提升行动
四区统筹:新型工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展示区、文旅产业示范区、美丽城乡宜居区。
八业联动:指食品加工、文化旅游、风光能源、生物制药、机械电子、轻纺服装、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八大产业。
“6+4”工业园区:指在县北部工业园区打造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物流配送、文化创意六大产业园区,在下楼、冯庙、虞姬、游集等重点乡镇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园区。
“6+2”文旅品牌:加快建设灵璧奇石文化园、虞姬文化园、现代农业博览园、钟馗文化园、钟馗酒业酒文化博物馆、天一园等六个国家3A、4A、5A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完成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任务,申报千年古县。
八大创城提升行动:围绕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县城、全国园林县城目标,抓好公民道德提升、公共环境提升、公共秩序提升、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文明提升、公共关系提升、公益活动提升、旅游品质提升行动。
遵循以上指导思想,按照“践行新理念、加快调转促、全力脱贫困、同步达小康”的基本思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应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1、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坚定不移地以跨越发展为中心。灵壁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中等偏下,人均靠后的县情没有根本改变。必须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务求在特色融资体系、特色招商平台和创新园区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加快建设法治灵璧。坚持依法治县,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健全人民民主,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南北两个方向,“中原经济区”、“淮河流域振兴”东西两个依托,积极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和范围,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开放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
第三节 发展战略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采用新路径,着力组织实施创新驱动、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文化牵动、绿色促动战略。
1、创新驱动战略。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为导向,推动创新型县域经济模式建设,构筑产业创新平台,提升园区对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2、工业拉动战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育首位产业,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动作用,加快实现工业“上规模、提质量、促延伸”。注重用工业方式发展农业,围绕农业优势发展工业。注重围绕工业做强服务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业。
3、城镇带动战略。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全面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载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彰显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十三五”发展,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乡镇为支撑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4、文化牵动战略。围绕“文化产业四个强县”建设目标,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加快实施六大文化产业工程,强化品牌意识,打造文化精品,注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高县域文化实力。
5、绿色促动战略。积极创新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提升生态旅游,繁荣生态文化,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化,使生态经济成为县域新兴增长支撑点,基本建成产业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灵璧。
第四节 奋斗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确保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1、加快建成实力灵璧。GDP年均增长10%,到2020年达到300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力争突破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亿元,山水园林县城和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力争全省进位、全市争先。
2、加快建成活力灵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部分领域改革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研究与开发经费比重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经济更加开放,区域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3、加快建成生态灵璧。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6%和98%。开发强度控制在合理区间,生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4、加快建成幸福灵璧。提前两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口4万人。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二章 加快“调转促”,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大力实施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提升工程、首位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四大工程”,加快食品加工、文化旅游、风光能源、生物制药、机械电子、轻纺服装、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八业联动”,努力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互联网+”和两化融合,深入实施“3111”工程,着力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努力强化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
1、食品加工。以打造特色产品、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为重点,以食品产业园、苏灵工业园为载体,加快食品加工升级步伐,重点推进粮食、肉类深加工,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休闲食品、精品粮油、肉类制品、中高档白酒等。到2020年,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2、机械电子。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集群度高的机械电子类企业,推动四方精工、灵杨农机、金丰机械技术创新,加速蓝凯电子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形成以通用机械、汽车配件、农业机械、电子信息为优势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机械电子工业产值达到65亿元。
3、纺织服装。推动荣业纺织、依璐服饰等向下游服装制造领域拓展,加快培育和壮大服装企业集群。利用龙头企业的集聚作用,积极发展玩具产品填绒等,形成服装、箱包、针织产业集群。到2020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
第二节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中国制造2025”,按照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领军企业,积极创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到2020年,建成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1、现代医药。依托一灵药业等项目,加大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新型生物医药产品,拓展延伸生物基材料、现代发酵、酶工程等相关产业链,形成全产业链的医药生产体系,建设灵璧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2020年,现代医药产业园实现产值50亿元。
2、新能源。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资源条件,结合光伏扶贫,实施风光互补、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工程,扎实推进朝阳40MW光伏、磬阳120MW地面光伏电站、远景风电、光大生物质及生活垃圾发电等项目建设,加快建成阳光电源、灵阳光伏产业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积极培育光伏、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打造全省新能源产业示范县。
3、新材料。大力发展以PPT工程塑料、新型纺织材料、食品包装材料等为重点的生物材料和环保材料。积极推进灵磁新材料、龙鹏高分子等企业扩大产能。鼓励立诚包装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增强创新能力,形成集群发展态势,打造新材料生产基地。
4、高端装备。大力支持加文汽配等重点企业加快规模扩张步伐,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积极引进智能制造基础部件和组装设备,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专栏4: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工程
明确基地重点发展领域:注重突出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选取若干发展领域,集中有限资源,实现精准培育,推动生物医药、光伏、PPT工程塑料、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
加强基地重点企业培育。依托一灵药业、阳光电源、灵磁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度高的配套协作企业,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
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其他园区与基地形成配套协作,促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推行品牌战略,发展高端化、特色化和专业化产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发展精深加工,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努力把传统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
1、木材加工。依托冯庙镇、大庙乡等重点乡镇,大力扶持林丰木业、华泰木业等木业公司壮大规模,大力引进实木地板加工、高档装饰板生产、密度板生产等木材深加工项目,逐渐形成从木材粗加工到木材深加工再到精细加工的产业链条,实现木材资源的转化升级,打造木材加工产业集群。
2、灵璧石加工。依托渔沟镇等重点乡镇,充分利用灵璧石声、形、质、色、纹之美和非凡气质神韵,大力发展各类灵璧石工艺品,突出发展奇石配座、磬石乐器等研发生产。强化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做优做强奇石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灵璧石精加工基地。
3、新型建材。着力推进建材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正鑫水泥、升宏塑业、灵螺塑业等龙头企业节能减排。以木塑产业为重点,加快工业废弃物等资源回收再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专栏5: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工程
“两化融合”工程:应用信息技术,推进传统产业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模式;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
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开展质量兴企、质量提升等质量管理活动,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采用国内、国际标准,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知名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开展技术标准制定和研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数字企业”培育工程:鼓励重点企业引进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先进技术和手段,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需求升级为导向,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到2020年,建成2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1、现代物流。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快速、通畅的集疏运体系。对接宿州海关,建设一批货运枢纽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到2020年,全县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0亿元。
2、现代金融。鼓励发展私募股权、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租赁、小额贷款、P2P等新型金融业态,加快发展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服务。推动重点企业改制,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力争每年有2家以上企业成功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1家在主板或“新三板”上市挂牌。
3、商务服务。依托高端商务载体建设,积极推动发展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融资租赁、市场调查等商务服务业,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担保等中介服务方式,培育发展一批知名的商务服务企业和机构。
4、商贸流通。围绕主城区打造核心商圈,重点建设解放中路温州商城商业街、钟馗文化旅游商业街,建设2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完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到2020年,全县限上企业超过200家,商贸服务业增加值突破80亿元。
5、健康养老。加快城镇专业养老服务、医养融合以及农村养老服务等机构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幸福院、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确保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到2020年,养老服务覆盖90%以上的乡镇和80%以上的农村社区。
6、社区服务。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鼓励发展托幼、家教、保洁、卫生保健等大众化服务,推进农村村居社区化,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加快互联网向生活领域渗透,推进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融合发展。
专栏6: 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
现代物流建设工程。到2020年,建成1家以上4A级以上物流企业,2家以上3A级物流企业,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以灵璧县城为中心,以灵城外环和省道201、233为主线,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区、各乡镇、行政村和重点企业的交通商贸物流网络。
流通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品牌专卖等新型流通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态。推动农超对接,引导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与商品连锁企业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农产品直接向连锁超市、便利店配送。
电商培育工程。落实有关发展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产业的文件精神,编制电子商务专项规划,促进电商产业发展。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格局,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重点支持网点发展,推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市场环境优化工程。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实施商品准入机制,杜绝侵权假冒,提升市场整体形象。
特色街区建设工程。组织力量开展商业街区建设,探索饮食一条街、特产一条街、特色商业街建设等。重点建设解放中路温州商城商业街、钟馗文化旅游商业街,建设2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
专业化市场建设工程:建设专业化的农机大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
第五节 夯实提升文化旅游业
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打造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为主导的淮海经济区重要的人文、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把灵璧建设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奇石集散地。
1、实施“6+2”文旅品牌打造计划。坚持建设、管理、营销、打造品牌“四位一体”,依托“三元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建设灵璧奇石文化园、虞姬文化园、现代农业博览园、钟馗文化园、钟馗酒业酒文化博物馆、天一园等六个国家3A、4A、5A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完成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任务,申报千年古县,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精心打造“楚汉文化”、“灵璧石原产地一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把灵璧打造成黄淮海区域重要的人文、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奇石集散地。力争2020年,打造3A级景区5-6个、4A级景区4-5个、5A级景区1-2个,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总产值突破20亿元。
2、优化旅游布局。着力打造灵城 “一核”,加快打造新汴河景观带和城市景观带,积极推进奇石文化旅游区、磬云山自然生态旅游区、钟馗文化旅游区、民俗风情旅游区、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区、垓下古战场旅游区、古运河旅游区建设,加快建设霸王城、玉石山新石器遗址、齐眉山古战场遗址、龙山汉墓群等重要旅游节点,形成“一核、两带、七区、多点”文化旅游新格局。
3、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坚持“旅游+”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养老、科研等产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灵璧石产业,系统开发磬石乐器、磬石文具、磬石工艺品及磬石建材高档保健产品,加快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研发。积极挖掘“钟馗画”、“钟馗剪纸”、“皮影戏”、“琴书”、“磬石雕刻”等民间艺术品价值,形成规模效益。着力打造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垓下古战场、“一会两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大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灵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完善“五统一”标准,进一步提升农家乐集群化、特色化、标准化水平。推进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强化特色村落保护,建设一批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地域特色的名镇名村。支持发展特色民宿、自驾营地等旅游新业态。力争到2020年,建成3个以上乡村旅游集散中心。
5、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六要素,完善旅游交通、通讯、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强化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星级宾馆、购物超市等旅游服务设施配套。规范发展星级农家乐、休闲农庄,适度发展旅游连锁经营,打造具有灵璧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品牌。
专栏7: 文化旅游工程
六大重点景区(基地):重点建设灵璧奇石文化园、虞姬文化园、现代农业博览园、钟馗文化园、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灵璧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六个文化产业园(基地)。
六大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工艺美术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节庆会展业、网络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等六大文化主导产业,形成旅游发展的强大支撑。
六大文化工程:文化科技融合工程、奇石产业链培育工程、民俗文化保护开发工程、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工程、节庆会展品牌推广工程、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工程。
五大文化品牌:重点打造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垓下古战场、“一会两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大文化品牌,切实提升品牌影响力。
第六节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现代农业博览园为牵动,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进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攻关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粮食产量稳定在120万吨。继续推进汴河蒿苔、黄冈草莓、纸房黄瓜、马庄辣椒等蔬菜基地建设,加大对花生、辣根、苗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畜牧业绿色转型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加快推进健康养殖业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等经营主体发展,探索发展农业股份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积极推动各类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到2020年,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110个以上,培育规范化农民合作社2500家以上,注册登记家庭农场达到1100家。
3、加强农产品质量及安全管理。建立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动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争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4、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鼓励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动农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
专栏8: 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4321”农业产业化工程。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300亿元,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家,认定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100个,创树各类名优品牌100个,培育休闲农业示范点100家。
农业技术推广工程。依托国家补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积极构建“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行专家包县、技术指导员包户制度,加强项目监督与评价,切实发挥200多名技术指导员、2000多名科技示范户带动作用。
农业生产集约化工程。加快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步伐,确保到2020年,种植业集约化水平达5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100%。
基本农田保护工程。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基本农田为重点,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行动等项目和技术,不断改善地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有机质提升行动10万亩。
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推进环境气象监测预警,加强城乡综合治理“智慧气象”建设和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第三章 实施精准扶贫计划,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输血与造血、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实施“2496”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四项清单制度,建立并完善“六项机制”,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全县7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5万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实现脱贫,实现贫困县摘帽。
第一节 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精准确定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致贫原因,精准采取扶贫措施,夯实精准扶贫基础,实施四项清单制度,即:扶贫对象需求清单、脱贫时限清单、扶贫措施清单、脱贫责任清单,明确脱贫攻坚时间表、路线图,全面完成扶贫脱贫任务。
推进扶贫规划编制和实施。编制重点贫困村扶贫专项规划,乡镇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把扶贫攻坚纳入重要内容。强化扶贫攻坚规划与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积极谋划、实施一批脱贫项目,强化项目支撑。
加强扶贫对象信息管理。围绕“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建立健全脱贫对象全方位、全过程监测机制,实现脱贫对象动态管理、有进有出。
建立脱贫对象退出管理机制。制定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摘帽标准、程序、核查办法。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在2年内让其继续享受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
第二节 扎实开展专项脱贫
扎实开展整村推进。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贫困村道路、桥梁、电力、供水、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各部门安排各类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实现贫困村快速脱贫目标。
有序推进易地搬迁脱贫。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积极稳妥推进易涝区、地质灾害严重区等区域内的居民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积极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和光伏电站等,大力发展“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稳定增加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收入。
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力度。稳步实施雨露计划,广泛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卫生知识培训等活动,确保贫困户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至少掌握一项致富技能,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第三节 倾斜配置公共服务
倾斜配置生态保护资金。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最大限度地向贫困村倾斜,治理脏乱差,改善贫困村生态环境。
对特困人员实施社保兜底。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力争到2017年全面实现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托养服务实施力度,有关资金向贫困残疾人倾斜。
给予贫困人口医保更多补贴。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积极争取易地扶贫搬迁专项长期贷款,全面落实扶贫再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农商行等金融机构为评级授信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贷款,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康复扶贫贷款实施力度。
第四节 积极鼓励社会扶贫
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
积极争取上级单位帮扶。积极协调对接省直、市直定点帮扶单位,充分发挥定点扶贫的引领作用,推进定点扶贫重心下移,加大定点扶贫力度,做到年初“建账”、年中“对账”、年底“查账”,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积极争取企业单位帮扶。鼓励企业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方式,到贫困村投资兴业、捐资捐助。引导和支持用人单位在贫困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搞好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创业培训。
积极争取其它社会力量帮扶。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在人才智力扶贫上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好“10.17”全国扶贫日社会动员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扶贫开发、关心贫困地区、关爱贫困人口。
第五节 强化脱贫攻坚保障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制。把扶贫开发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健全脱贫帮扶机制。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机制,把扶贫脱贫任务明晰到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加强驻村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实行贫困村不出列、工作队不撤出,贫困户不脱贫、帮扶责任人不脱钩。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确保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建立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实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较大幅度增长。
严格考核监督。制定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对乡镇和县直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严格考核,对未能完成年度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
专栏9: 脱贫攻坚九大工程、六项机制
九大工程:基础设施脱贫工程、产业发展脱贫工程、整村推进脱贫工程、旅游带动脱贫工程、光电互补脱贫工程、就业促进脱贫工程、教育扶智脱贫工程、易地搬迁脱贫工程、社保兜底脱贫工程。
六项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双包”工作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示范引领机制、动态监管机制、调度考核机制。
第四章 坚持创新发展,开创活力灵璧新局面
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产品升级、企业升级、产业升级,建设活力灵璧。
第一节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发挥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调整财政性科技经费投入导向,落实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优惠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降低研发成本。支持企业承担更多的科技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项目,不断增强企业研发能力。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围绕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解决技术瓶颈制约。
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灵璧经济开发区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争创省级以上创新型园区。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力争到202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70%以上建有研发机构,建成2个产业特色突出、承载力强、集聚力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3、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帮助企业创造条件,加快申报一批专利、新产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科技水平高、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县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量明显提升,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态势加快形成。
4、积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紧扣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要求,每年引进和培育1-2家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产业的创新创业团队。设立创新引导基金,在资金扶持、要素保障方面对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支持。
第二节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深化信息应用,推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1、建设现代信息网络体系。落实“宽带安徽”战略,建设城市光网,开展宽带光纤化,增强互联网流量的承载和疏通能力,本地骨干网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实现居民家庭100M接入。加快4G商用步伐,推动重要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开放式覆盖,推动广电、通讯、物联、互联“四网融合”,电视、电脑、手机、车载“四屏互动”。到2020年,4G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农村,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
2、积极推动大数据应用。鼓励企业深化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创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争取金融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在我县建设数据中心,争取建设大数据应用服务园区,引进一批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加工、应用等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消费、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新兴业态。
3、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引导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到2020年,互联网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4、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加快建设高效政务信息系统,构建基于云平台跨层级、跨部门的统一电子政务平台,推动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从传统电子政务向“互联网+政务”的模式转型。优化服务流程,实现政府行政审批等事项“一站式”网上办理与“全流程”监督,实现政府效能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第三节 &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大力实施品牌兴县、质量强县战略,力争到2020年,新增一批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创建实现新进展。
1、发挥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全面建立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企业落实产品质量担保责任。探索建立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全面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2、深入推进品牌、标准建设。扩大注册商标总量,提升注册商标质量,推进商标品牌基地建设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报与保护工作。建立品牌指导服务中心,开展品牌建设培训活动,培育挖掘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引领行业标杆的品牌集群。
3、依法加强质量监管。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等重点消费品领域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全县工业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强化工程质量治理,健全质量监管机制。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成1家省级区域性检测中心。
第四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探索建立由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孵化平台、创新政策构成的“双创”生态体系。
1、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通过股权激励、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大幅度减化办事程序,降低创业门槛,充分调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以及草根能人的创新创业激情,使其投入到全县经济和社会建设主战场,将其聪明才智转化为我县加快发展的新动力。
2、夯实创新创业载体。以培育铺天盖地小微企业为目标,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拓展社区、校区、园区等孵化器空间,建设若干省级以上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孵化体系。
3、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建立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政策和服务全覆盖。加强创业培训辅导,鼓励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到园区、企业开展培训辅导活动。为创业者再创业建立指导和援助机制。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鼓励采用创新券、创业券等方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服务。
4、树立鲜明的创新创业导向。打造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品牌,高规格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赢在灵璧”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举办“创客之星”评选活动,激发全社会各类人员创新创业热情,打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
专栏1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建设工程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乡镇电信服务中心20个,改建、新建基站200个及相关配套设备设施,实现通讯信息无缝式全覆盖。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创客”孵化器(创新创业园)、灵璧县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完善办公场所、研发中心、金融服务、政策咨询等服务职能。
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重点推进灵璧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立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实现创新创业政策和服务全覆盖,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第五章 坚持协调发展,形成统筹推进新格局
优化县域城镇布局,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打造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建设一批精品小城镇,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增强发展协调性。
第一节 &优化县域空间结构
落实“1296”城镇体系建设思路,推动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规模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等级结构。
1、构建“一主、一辅、五核”格局。完善城镇体系布局,打造“中心城区—副中心—重点镇—集中居住区”城镇体系格局。加快县城各板块建设,将灵城打造为县域中心城市。全力推进渔沟镇建设,打造县域副中心。完善冯庙、娄庄、虞姬、下楼、朝阳五个重点乡镇建设,加快“四十个聚居区”建设步伐。
2、深化渔沟“镇当县建”。推进渔沟镇级市试点工作,全面推动产业、城镇、生态协调发展,打造成灵璧转型发展新引擎。做大做强灵璧奇石、文化旅游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渔沟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设施,提升城镇功能。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精品城市。
3、推动乡镇特色化发展。以特色化城镇为发展方向,推动下楼、朝阳、虞姬、娄庄、黄湾等乡镇特色化发展,加强与徐州、宿州、蚌埠、宿迁等城市的对接。
专栏11: 1296城镇体系
“1296”城镇体系,即1个10万人以上的副中心镇、2个5万人口左右重点镇、9个2万人左右一般集镇和6个1万人以下的小集镇。
第二节 &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
全面落实“双五十”规划和八十平方公里城市形象设计成果,率先推进县改市工作进程,围绕打造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新兴工业城、生态园林城、特色旅游城、文明和谐城“四型县城”,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力争到2020年,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
1、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北部开发区和滨河新区的规划和建设速度,推进条件成熟乡镇纳入灵璧城区板块。积极推进主城区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周边区域的对接,统筹抓好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地下管线及综合管沟等管网建设和改造。
2、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公共基础信息体系,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向城市居民、企业、民间组织等提供高效服务。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网格化体系建设,推进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领域率先发展,提供智慧园林、市政、环卫等服务。
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海绵城市”为标准,加强雨污分流、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区新区绿地与广场建设,改善新区道路排水,建设建筑与小区海绵体,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构建健康完善的城市水生态系统。
4、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执法水平,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专栏12: 城乡建设管理重点实施工程
“五城联创”工程。突出抓好“九乱”治理,整体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保持违章违法建筑“零容忍”,提升园林绿化、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市容市貌等水平。
“五个一”工程。建设占地65亩的庆丰家园保障房。建设长度7.5公里的滨河公园(海绵城市示范段)。打通龙山大道东延、磬云山大道西延、钟灵大道西延、建设南路南延、龙山大道西延5条断头路。实施S233三张至向阳段改建工程。新增滨河路、钟馗文化园、迎宾大道绿道10公里。
文明城市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灵璧好人等评选活动及市民素质大家谈、礼仪普及树形象、小手拉大手与父母同行、文明交通护花行动、圆梦江淮等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三线三边”工作,开展环境整治大提升活动。
第三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按照尊重自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以农业人口转移为重点,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1、稳步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就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五年累计实现10万以上农业转移人口和其它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年均递增3.3个百分点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
2、深化新型城镇化配套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三权落实”,推动就业、住房、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五有并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后顾之忧。抓住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遇,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步伐。
3、保障转移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第四节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注重抓好产业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
1、完善美丽农村建设布局。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各专项规划有机衔接。通过村庄整理、经济补偿、易地扶贫等途径,推动村庄合并、旧村改造,实施乡村建设节地工程,全力推进60个集中居住区建设,80%以上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2、突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突出抓好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同步抓好居民点规划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健全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3、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机制。引导鼓励各类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村企共建,增强产业支撑能力。认真落实部门联系帮扶制度,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点帮扶。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督查考评,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度。
专栏13: 美丽乡村重点建设工程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渔沟、冯庙、娄庄、虞姬、下楼、朝阳等乡镇,实施村级道路维修、绿化亮化、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农村沟塘水系综合治理:重点推进全县中小沟疏浚、村庄塘坝扩挖、湖泊防护、沟塘岸坡绿化、美化、亮化等项目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农村水厂15座,计划总投资2.3亿元,推进乡镇自来水厂管网向农村延伸,新增受益人口40万人。
第六章 坚持绿色发展,塑造生态文明新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灵璧。
第一节 &规划建设主体功能区
立足灵璧作为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的总体功能定位,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
1、强力推进重点开发区域规划建设。将县城规划区、渔沟镇以及冯庙、娄庄、虞姬、下楼、朝阳等集镇规划建设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充分发挥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越和发展潜力较大的比较优势,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
2、加快农产品主产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将虞姬、尹集、游集、杨疃等乡镇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域,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注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建成国家农产品主体功能区。
3、加强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对沿新汴河、睢河、唐河、沱河等河流及其两岸的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强水土保护,防治水体污染,做好水土修复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4、严格控制自然文化遗产遗迹的保护范围。按照有关法规,加强对磬云山地质公园以及花石纲、张氏园亭、磬云山摩崖造像等重要景点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控制和规范其周边区域建设行为,建成传承历史、发展旅游、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基地。
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突出工业污染防治。加大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落实力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力争实现工业源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加大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杜绝偷排、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源头治理。鼓励企业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加强清洁生产审计。
2、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提倡科学合理施肥、用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农药,控制化肥、农药污染。推广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农用薄膜,控制白色污染。大力建设沼气工程和其它粪污无害化处理工程,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推进养殖业粪污综合利用。加大秸杆还田和其它综合利用,力争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
3、强化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实现灵璧县城区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全覆盖,做好渔沟、冯庙、下楼、尹集、杨疃、娄庄、黄湾等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设施和配套污水网管建设。推动生活垃圾袋装化向乡村扩展,推行危险废物专业化处置。加快燃煤锅炉煤改气改电或改用其他清洁能源工作进程,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大对城市机动车尾气、餐饮服务业油烟及泔水污染的监管治理力度。
专栏14: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县域城镇污水处理体系:建设日处理污水6万吨的北部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渔沟、冯庙、下楼、尹集、杨疃、娄庄、黄湾等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设施和配套污水管网。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深化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山体生态保护工程:对凤凰山、白马山、磬云山、灵山等山体,实施生态林管护、补植、林相提质改造、封山育林和生态补偿等工程。
洼地治理工程:重点推进唐河、濉河、沱河等流域的水体综合治理,提高防洪除涝抗旱能力。
污染防控能力建设工程。健全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治新机制,实施环境监管能力基础保障工程,建设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系统。
第三节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绿色化更新改造。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共享资源,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到“十三五”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高。
2、倡导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打造低碳小区。倡导理性科学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鼓励简约生活方式。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有效控制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3、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节能监察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土地资源清理整合力度,完善建设用地出让机制和用地退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
第四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实施林、田、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1、森林生态系统。实施森林长廊建设工程,推进沿干线公路、主要河流沿线以及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等重点区域的绿化建设。实施森林村庄创建工程,每年新增10个以上省级森林村庄。创建渔沟镇、浍沟镇、虞姬乡森林城镇。实施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构筑农业生态屏障。
2、水生态系统。加强对新汴河、濉河、唐河、沱河等水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工作,加强综合整治,进一步恢复水生态功能。综合治理大中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借助淮水北调契机,有效利用新汴河等地表水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
3、农田生态系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争取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强免(少)耕播种、病虫草害综合控制技术应用,强化农田生态保育,推行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推广节水灌溉,保障生态用水。改良板结土壤,治理土壤污染。
专栏15: 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工程
成片造林工程:推动土地流转工作,拓宽造林空间,发展大户承包规模造林;积极争取国家项目造林资金,高标准、高质量开展长防林、平原绿化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造林工作。每年新增造林1万亩,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
农田林网建设工程:结合农田综合治理工程,推进集中连片的林网建设重点片建设;采取整建制推进、集中新建或补植完善的方式,推进高标准林网建设。“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建和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20万亩以上。
森林长廊建设工程:提升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森林长廊建设质量和标准,到十三五末,省县道绿化率达95%以上,乡村道路绿化率达80%以上。
水生态保持工程:推进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实施河流、湖库水源、小型塘坝水源保护。实施农村饮用水源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河流和大中型水沟综合整治,实施城市活水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5%以上。
第七章 坚持开放发展,打造投资创业新高地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基础设施支撑,改善软硬环境,增强吸引力,努力建成皖北地区投资创业的新高地。
第一节 &扩大对外开放
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融入长三角,积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新机遇,围绕重点产业,坚持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大力推进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科技型、总部型企业,增强招商的针对性,提高招商成效。
2、扩大对外贸易。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加快灵璧县品牌服装基地建设,推进外贸企业孵化工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贸易,努力打造以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不断扩大出口范围和出口规模。积极扩大我县急需的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资源、原材料进口,发挥进口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
3、加快“走出去”步伐。着眼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支持我县龙头企业开展跨国投资经营,鼓励企业到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基地、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承揽对外承包工程,参与经贸合作区建设。健全“走出去”预警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规避跨国经营风险。
第二节 &打造产业承接平台
以灵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乡镇工业园为支撑,完善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增强综合配套能力,改善园区功能,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实施“6+4”工业园区创建计划,在县北部工业新区,按照“一区多园,拉开框架,留足空间,错位发展”的原则,打造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轻纺服装、物流配送、文化创意六大产业园区,严格土地报批,严把项目质量关,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财税贡献大的项目,推进北部新区建设升级提速,着力打造产城一体、功能复合、宜居宜业的新型园区。南部园区坚持扶持先进,淘汰落后的原则,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清理闲置土地;逐步推进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实现园区转型发展。在下楼、冯庙、虞姬、游集等重点乡镇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园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探索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加大对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建立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机制,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节 &构建发展新体制
全面落实国家级和省市改革试点任务,突出灵璧特色,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各项改革。打造“效能建设升级版”,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1、扎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衔接落实省市下放、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继续清理县级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审批与监管分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推行网上办公,加强政务信息公开,落实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实现所有公共项目招投标进中心。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
2、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行资本金认缴制。推进“三证合一”和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等改革,激发创业活力。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为平台,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建立企业不良信用信息公示制度,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商事登记信息共享和商事登记后续监管机制。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业农村发展新空间、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加强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后续管理工作,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同时要注重让农民分享成果。探索建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机制。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工作。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促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4、推进财税投融资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政策,规范减免税行为,强化税收征管。深化省级投融资改革试点县建设,促进城投公司、交投公司、担保公司等平台转型,探索PPP合作模式。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债务预警和偿还机制。整合财政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推动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探索股权、债券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支持创新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完善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鼓励灵璧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强与县通灵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业务合作,以信用等级评定为依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6、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转变、个体工商户向企业法人转变,推进“小转一”、“个转企”递进发展,推动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房建设等领域,切实做到平等准入、非禁即入、公平竞争。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和企业经营管理,实行同股同权,切实维护各类股东合法权益。到2020年,累计新增注册企业2000家。
专栏16: 统筹推进各项改革
供给侧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财税投融资改革、新型城镇化配套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教育领域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第四节 &改善发展硬环境
按照适度超前、提质增效、集约节约、安全高效的原则,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我县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
1、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完成灵城大外环建设,形成36公里的灵城大外环路网,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的“半小时道路网”。实施S201、S233和S302升级改造工程,构建全县“六横三纵”的对外公路体系。对县乡公路提标升级,推进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到2020年,县道基本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乡道全部实现三级标准。重点推进客运交通枢纽、城际轨道、徐州观音机场至灵城快速通道、泗许高速至南洛高速连络线、陆地港等项目建设。
2、建设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河流综合治理,推进灵璧中心城区、灵璧经济开发区等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到2020年,骨干河道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兴建大沟控制工程,重点对大中型涵闸进行除险加固。推进农田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八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自来水入户率。加快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3、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管网、电网工程建设,优化布局加油站、加气站网点。减少散煤燃烧,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天然气使用比重,力争到2020年新能源在全县能源消费中占比达10%以上。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实施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行动计划。
专栏17: 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对外公路网络体系:到2020年,道路总长度达到311.19公里,打造“六横(S301灵璧-泗县、大符路S302、泗许高速S04、宿泗快速通道G343、泗永路S303、S439徐明高速渔沟连接线)三纵(房固路S201、S233灵璧-五河沫河口、徐明高速)”的对外公路网络体系。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规划期末公交车辆总数达到300辆,万人公交拥有率为6辆。公共交通满足在客运高峰期时,95%以上的居民可以乘用合适的公共交通方式,最大出行时耗为25分钟。
站场建设:加快建设集客运、出租、公交、物流于一体的交通综合枢纽一级汽车站,规划建设新汽车站停车场。
水运:提高新汴河航道等级,由原六级航道提高到五级。灵璧港区规划为综合港区,建设杂货码头和散货码头,服务灵璧县及周边地区,承担粮食、水泥、黄砂等货种的装卸、物流仓储。
水利:重点推进灵璧县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及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推动灵璧县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其中新汴河灌区改造灌溉面积15万亩,配套渠道长度50km,配套建筑物528座。
电力设施:新建变电站3座,新增主变6台;扩建变电站3座,扩建主变3台;改造变电站11座,改造主变11台;新建、改造35kV线路16条;新建10kV线路61条,改造线路16条;新建0.38kV线路62条,改造651条;新增配变台区169个,更换配变1021台。
第八章 坚持共享发展,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一节 &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解决上学难、上好学校难的问题,让优质教育资源与人民共享。
1、完善教育设施体系。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改善教学用房、生活用房、运动场地、教学设施设备、校园文化等办学条件。整合县城教育资源,合理布局中小学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完善职业教育及特殊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2、深化教育领域改革。试点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改革。鼓励支持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开展现代新型学徒制试点。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完善、落实有利于教育均衡的教育政策及措施。
3、打造平安校园。健全完善校园安全制度,强化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管理;集中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营造良好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治理氛围。
专栏18: 教育事业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发展工程:优化幼儿教育布局,适度增加公立幼儿园数量,完成新城区中小幼儿园配套建设工程,形成以县幼儿园为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争创2-3所省级一类幼儿园。
义务教育发展工程: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及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学校的教学用房、生活用房、运动场地、教学设施设备、校园文化等条件;完善教育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灵璧中学新校区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加快灵璧县职教中心建设,完善职业教育软硬件设施,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材培训基地,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促进职业教育机构与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合作,加强产业技术工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
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合理布局学校,利用3至5年的时间,对分布密集、规模小、条件差的村级小学进行撤并。办好学区中心学校,对学区内过多的初中进行调整。
第二节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以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科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城乡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建立县、乡两级医院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持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农村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实施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鼓励社会资本在我县兴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发展特色医疗卫生服务,规范社会办医。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县级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构建上下联动的县乡村分级诊疗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长效处理机制,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病和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扩大计划免疫接种范围,加强传染病、地方病防治。
3、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认真落实国家人口计生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落实人口和计生新“三为主”工作机制,提升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推进公共计生服务城乡全覆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资源,鼓励婚前检查,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大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专栏19: 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工程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支持县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疾控中心、监督所项目、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到2020年,每千人床位数达到6张。
妇幼保健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体系,不断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完善妇幼保健医院、妇幼儿童医院,创建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全面实施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
人口均衡发展工程: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圆梦女孩志愿行动”,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关怀政策措施,深入实施“新家庭计划”,积极争取计划生育家庭居家养老照护试点。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稳定、可靠的民生保障预期。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提标扩面,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推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管理,实行统一经办机构、统一参保登记、统一保费征缴、统一待遇标准。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落实生育保险制度,推进工伤保险全覆盖,加强工伤预防、工伤康复。
2、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按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总体要求,推进各类托底保障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推动农村敬老院全部改造升级为农村养老服务中心,重点建设示范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逐步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鼓励养老模式创新,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3、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低保救助体系,做好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扩大农村低保、残疾人救助范围,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害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完善防灾救灾应急机制。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加快推进儿童福利院、县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心建设。
4、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继续加快城镇棚户区改造步伐,认真落实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加强公租房、安置房、保障房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人群、拆迁户和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第四节 &促进充分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1、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鼓励引导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广泛推动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支持和推进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形成帮助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
2、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劳动者技能培训和农民工综合服务等专项服务场所,完善县、乡、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统计工作,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健全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3、提高劳动者收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发展农村经营组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对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地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
第五节 &繁荣文体事业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公益文化事业。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剧场及县文化活动中心,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2、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围绕“三元文化”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历史文化影响力,大力挖掘整理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全面的展示。积极开展文化学术交流、艺术创新成果评比等活动,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推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指导各乡镇及各文化体育社团、协会开展好全民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城乡体育场馆、健身步道等设施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
4、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法治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美德,注重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积极传播正能量。加强互联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5、协调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化军民融合,做好“双拥”共建、拓宽军转干部安置模式,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完善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全面实现气象事业现代化。关心支持关工委、老龄委、总工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开展“三关爱”活动,发挥残联作用,大力发展残疾人、红十字会等福利慈善事业,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消防、人防、防震减灾、应急管理、物价、编制、档案等各项工作。
第九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项目工作 &
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责任落实制度化,继续实施项目和投资带动战略,加强项目谋划,推进项目实施,扩大投资规模,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1、加强项目谋划。立足灵璧发展需要,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瞄准国家政策导向,汇聚各方聪明才智,高起点、高标准谋划、编制、储备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努力以资源换项目、以市场换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计划。
2、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四督四保”项目推进工作机制,落实一个项目、一名牵头领导、一个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套推进机制的“四个一”项目推进责任机制,加强跟踪服务和全程调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
3、强化项目监管。完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提高政府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监管,做到基础设施项目适度超前、产业发展项目确保重点、公共服务项目优化布局,确保各类项目按时按质建成,及时发挥效益。调整和优化政府性建设资金投向,规范资金使用,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
专栏20: “四督四保”机制
《安徽省“大新专”项目四督四保协调推进办法》中提出:督查推进新建项目,保证开工率;督查推进续建项目,保证竣工率;督查推进竣工项目,保证达产率;督查推进储备项目,保证转化率。
第二节 &推进人才强县
树立人才是第一要素的理念,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着力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进一步健全完善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制度和机制,大力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强化人才激励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管理人为重点,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引进工程,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创新创业平台,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特聘兼职,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技能人才。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项目工程,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县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完善让人才“心动+行动”的系列柔性引进政策,提高政策吸引力。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股权和期权激励,积极引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爱护、服务、成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专栏21: 重大人才工程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引进2个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到2020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2.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5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1500人。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公共管理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平安灵璧。
1、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化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进建设县、乡(镇)、村(居)三级综合服务中心(站),构建平台式、分布式、智能化社会治理结构。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推行“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升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和处置水平。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天网”工程,加快建设立体化、数字化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实现监控全覆盖。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动员全员参与,加强群防群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
3、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加强安全监管、消防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对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油气管线、烟花爆竹、民爆器材、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的监管,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和事故死亡率。
第四节 &建设法治灵璧
厉行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司法公正,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探索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现政务信息公开。进一步整合执法主体和资源,建立健全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机制。
2、推进法治市场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严厉打击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打击非法侵权行为。全面推进“诚信灵璧”建设,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重点,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3、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深化“12˙4”国家宪法日、“江淮普法行”等主题宣传活动。
第五节 &坚持党的领导
1、强化党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灵璧县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完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
2、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政府对规划的主导作用,切实强化领导,凝聚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共同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科学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认真做好年度计划工作。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增强绩效考评约束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和实施建议,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
3、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全县人民建设灵璧的主人翁意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同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
实现“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时代的使命、历史的担当。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共同创造灵璧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谱写中国梦的灵璧新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壁奇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