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当前的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势论文

当前位置: >
  产能严重过剩、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子银行膨胀&&增速放缓让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潜在风险浮出水面。一年来,各类改革措施陆续出台,不仅让经济保持了稳增长态势,更在发展中化解了风险,在化解风险中实现了优化发展。
  疏堵结合 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市场调节助推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部分行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行业产能盲目扩张势头强劲。
  面对如此形势,国家采取了疏堵结合的综合治理举措,一方面淘汰过剩产能,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结构优化。
  5月初,工信部下达了2014年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的任务,相关地方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并向社会公告了相关企业名单。
  不过,淘汰过剩产能不能只靠行政化的&堵&,更需要市场化的&疏&。
  7月底,工信部发布《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对钢铁、、、平板行业项目建设实行产能置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实施减量置换。
  来自钢铁大户唐山市的最新消息显示,预计年内唐山炼钢产能将削减2000万吨,这意味着唐山今年就可完成2017年总体任务的一半。关于2014年淘汰过剩产能的全国目标,工信部近日表示&有信心完成&。
  化解过剩产能不仅遏制了过剩行业扩张势头,还成为各地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的良好契机。
  以任务极为艰巨的河北省为例,近年来,河北省地税局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助推过剩行业企业转型升级。
  在税收引导下,河北钢铁集团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压、余热蒸汽、煤气等二次能源全部回收用于发电,并在技术改造之后开始了以高附加值产品主打市场的转型之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节能降耗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多措并举化解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优化投资结构
  12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大力推广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终于有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地方政府性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累积了较高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财政部测算,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有12万亿元。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疏堵结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仅是有效防控风险的必然要求,还是优化投资结构的迫切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驶入建章立制的&快车道&,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在2014年加快建立起来。
  8月31日,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完成了20年来的首次大修,为地方政府举债开出&明渠&。10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了治理&路线图&。对以前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建设的项目,经营性项目完全推向市场,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确需政府举债的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发行债券融资。
  &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的过程,体现出市场化的思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说。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暴露与的深度调整紧密关联。今年以来,我国大中城市房价明显下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持续下降,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也成为控风险的突出任务。
  房地产领域存在的泡沫需要挤出,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也要满足。9月30日,央行、银监会松绑房贷政策,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大部分地方取消了限购政策。稳定住房消费的政策导向鲜明。
  &中国经济已经不能再过于依赖政府和房地产投资。无论是清理地方政府性债务,还是的调整,都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市场化、更加依靠技术创新的投资结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清理整顿 影子金融更好为实体经济&输氧供血&
  从央行公布的10月份社会融资数据看,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合计同比减少3100多亿元,而贷款同比多增423亿元。
  &这表明加强表外业务监管的措施成效明显,有利于缩短表外融资链条,防范风险,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说。
  一升一降的背后是国家清理整顿影子银行风险的努力。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说,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日益活跃,部分资金投向了产能过剩、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存在一定的资产泡沫。
  应对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全面升级。今年以来,银监会连续发文强化对信托公司和基金的监管;央行、银监会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严格约束银行借助理财产品变相融资。
  有堵亦应有疏。上半年,央行在不到两个月内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加大对&三农&、小微领域融资的定向支持力度。11月21日,央行果断出手直接降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6.0%降至5.6%,而且采用非对称降息的办法,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让利于企业。
  缓解融资难题要采取综合措施。国务院常务会议今年多次出台缓解企业融资难的举措,特别是11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等十项强有力的措施。
  改革是缓解融资难题的根本举措,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有效解决办法。IPO重启、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股市和债市的系列改革,对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有着积极意义。
  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直接融资表现强劲,企业债券融资2417亿元,同比多1339亿元;非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79亿元,同比多201亿元。融资结构优化趋势已显现,将为实体经济更好地&输血供氧&。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关键词:中国经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投资咨询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投资咨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 邮箱:.cn
中投顾问咨询服务
? 投资机会
热度---- 100%
热度---- 100%
热度---- 90%
热度---- 90%
热度---- 80%
热度---- 100%
?【】?【】?【】?【】?【】?【】
? ? ? ? ? ? ? ?
? ? ? ? ? ? ? ?
热点资讯排行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Copyright &
o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中投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  如何看待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
我的图书馆
如何看待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
阅读(10340)评论(4)
本文是笔者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2016年年会“鸿儒夜话”环节的演讲实录,已经笔者本人审阅。&
&&& 第四,如果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中国也很置身事外。而如果中国被卷入地缘政治冲突,这会对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产生新的冲击。
&&&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理解
一、对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的理解
①如何顺利的推出经济刺激计划
a、不退出将会导致:通货膨胀、财政赤字
b、由刺激—着落;
②世界各个经济体的经济现状
a、美国总统尼克松:要看清全世界的格局,只要看五大力量中心(经济、政治)就行了,即美国、苏联(俄罗斯)、西欧(欧洲)、日本和中国
b、一个力量中心:美国对金融复苏的行业为:①新能源②节能环保。美国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提出了环境污染,要求发展中国家交纳碳关税,可是为了抵制,发展中国家就提出发展环境,可是核心技术又在美国,这样就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c、一个力量中心:欧洲;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①冰岛模式(岛国,以打渔为生,过上幸福生活很难,于是和美国华尔街进行金融服务,开展了很多金融衍生品和投资品,可是随着金融危机,大量的资金撤出,整个政府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据估计每个人平均负债50亿美元)
②希腊模式(希腊请高盛做了报表的包装后加入了欧盟,即长期融资,打包买个各个国家,资产证券化)
③爱尔兰模式(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泡沫化,破裂导致经济,影响很多国家)
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整个欧盟,北非的乱局也影响欧洲经济,产业分工,密集型行业放在非洲。
欧盟经济问题对中国的影响:1)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中国出口很影响2)中国外汇储备将近3万亿美元,相当一部分是以欧元的形式存在3)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d、日本;《广场协议》经济泡沫、人口老龄化、地震、海啸、核辐射,这一系列的因素很影响经济。高端人才的流失,造成经济根本性的动摇。日本政府的组织能力很糟糕,在地震中很明显,进而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影响很深远,不乐观《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
e、中国;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型市场国家,在1947年,整个世界的格局基本形成,两大阵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60年—71年,中国是反美反苏,被孤立,在71年以后是倾美反苏,91年冷战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七国集团”美国为领导者——“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美国、日本GDP就是1%左右,而中国、印度几乎都是8%;为未来新型市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中国名族的伟大复兴,恢复到历史的世界中心,八国来朝,四国来供;金砖五国占全世界的人口的40%,经济占20%;
f、俄罗斯;五个力量最微妙的;直到现在,石油和天然气任然是俄罗斯的经济支柱,没有其他新产品;他就是“放大版的沙特阿拉伯”,经济发展不怎么用,但是军事发展很强,即使八国集团,又是金砖四国,倒向哪一边,力量都是很大,所以现在中国一直在讨好俄罗斯,他也决定着现在世界的大格局。
结果,美国继续保持发展趋势,欧洲部景气,中国将是一个新兴市场,日本继续低迷,俄罗斯继续微妙,并且俄罗斯将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
③北非的乱局
第一阶段:非暴力阶段
a、突尼斯游行示威,推翻了统计突尼斯20年的政府,“茉莉花革命”
b、埃及游行示威,一些知识分子反政府,推翻了穆巴拉克政府,统计32年
c、影响也门
第二阶段:以流血为冲突,以科特迪瓦和利比亚为代表,发生了内战(非洲武器很先进,但是战斗力量和组织很差)
第三阶段:联合国出台了协议,以解决问题
北非乱局的原因:a、从经济上,没有跟上现代化,很落后
b、从政治上来说,北非国家采取相对的独裁统治,统治者时间长,年龄大
c、从社会来说,人口年轻化很严重,没就业,惹事
d、从科技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为乱局发展提供了平台
北非乱局的影响:a、对非洲的影响
b、对欧洲的影响,非洲难民进入欧洲
c、对美国的影响,里根总统是“二战以后最伟大的总统”,主要是对军事和经济上的贡献,苏联解体和日本经济下滑;中东战略,以以色列为中心,三大国家,土耳其、沙特、埃及;世界三大核能强国:法国、日本、美国,法国70%靠核能发电,日本的福岛时间很影响法国,国内的压力靠战争来解决问题,以及自己个性的张扬,和石油问题导致对利比亚发动战争
e、对中国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弊:对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中国国内的社会有影响。利:从经济上来说,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欧洲和美国,他们把大量的经历放在北非中,是中国一个很好的转机
没有更多推荐了,
加入CSDN,享受更精准的内容推荐,与500万程序员共同成长!世界经济论文
36人评论|5人关注
摘要:界经济中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大多是对已经濒危的企业进行并购,形成“优帮劣,强管弱,富扶贫”的并购模式。而国外自90年代以来强强联合的并购模式日益凸显。如美国波音公司兼并具有75年历史、总资产达122亿美元的麦道公司对全美乃至全球的民用客机市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世界经济论文:油气资源开发世界经济论文
一、目前油气能源现状
1、国际原油涨价,油气开发压力大
石油天然气作为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战略资源,关系国民经济民生和社会发展。就油气资源而言,由于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和布局上的极不平衡性,形成极大的国际间利益差距和巨大的获利空间,可以说目前世界上的“战争”,最主要的还是基于争夺油气能源的争夺战。在当今,世界各国为了加快能源的开发,政府纷纷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扶持各自国家的石油巨头和民营油气企业。如美国以天然气为主营业务的独立石油公司;俄罗斯的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GazpromNeft)和秋明-BP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苏尔古特油气公司等等,都在政府的许可下,分别加大了石油勘探的资金投入和海外扩张。近年来,基于国际油气价格涨多降少的规律,所谓涨多降少就是说涨幅远远大于降幅,而最终还是涨势,中国的油气价格也随之上涨,从而促成水电煤气等公共产品的价格上涨,无形中这些依赖油气的行业的大幅度上调价格,做了通货膨胀的推手。如果一个国家的油气资源在很大比例上要依靠进口,那么这个国家的油气资源保障就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有资料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于世界前列,2008年出台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指出,如果不加强油气勘察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到2020年我国对石油的进口量将升至总需求量的60%。如何才能规避风险,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去思考,其一应加大本国油气生产的力度才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可行之路。其二要采取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拓展勘探开发技术,以技术换能源。才能有效降低或化解油气资源进口的风险。
2、金融危机恐惧感,纷纷追求经济快速复苏
2008年,一场国际间的经济危机,令各个国家机器都高度紧张。为了化解这一场让全世界经济疲软的金融危机,各国除了纷纷用各种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外,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不可避免的成了各国复苏经济的最重要的筹码之一。因为当油气短缺的时候,表现的就不仅仅是GDP的下降和环境状况下降,而是因为油气资源这一工业经济的血液,缺乏了血液的工业,从何而谈工业经济、工业发展?在油气勘探开发中,以项目式的油气能源开发战,使很长一段时间内延迟停滞的油气项目,转眼间纷纷开战,如沙特阿美的Manifa项目、哈萨克斯坦的Karachaganak3期项目、阿塞拜疆的ShahDeniz项目,以及规模较小的澳大利亚Reindee汽田等。而我国的石油企业也借机走向海外,寻找新的油气能源开发市场,如在中东我国石油企业分别以各种经营和贸易方式参与了中东油气市场的工程承包和开采作业;其次计划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区域建立稳固的市场立足点,其中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被称为“第二海湾”的里海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油气储量最丰富的盆地之一,可开采储量为130亿桶;再次是在非洲的第一产油大国尼日利亚和贝宁等西非国家,拉美的委内瑞拉和秘鲁等国家参与市场竞争,已初见成效,并且战略意义已经呈现。
3、油气开发技术与环境保护投资出现严重断层,最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BP)旗下名为“深水地平线”的钻井平台一声巨响,大量的原油泄漏至墨西哥湾,时至今日原油仍在以每天8000桶的速度向外泄漏,泄漏规模超过原先估计的10多倍,而且这一纪录还在不断刷新,酿成了震惊世界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终于震撼了正在疯狂开采油气的相关政府和油气企业的膨胀发热的大脑。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原油污染事件,在此之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奥巴马在日宣布,部分解除对近海油气钻探的禁令,扩大近海油气田的开发,以此来摆脱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有助于推动美国经济复苏。当墨西哥湾漏油发生时,油烃就进入了海洋生态系统,而首先是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石油烃粘附在海洋生物甚至鸟类的身体表面,妨碍其正常的呼吸以及运动;其次,石油一旦在经济生物体内累积,作为经济生物的食用价值就已丧失;再次,无机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海洋生态系统,本身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系统危害不大,但其高浓度的无机营养盐却给海水中藻类赤潮生物的大量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导致赤潮。赤潮可使海洋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产生异化,对原有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而如今“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成了“美国人请客,英国人买单,害了朋友坑了世人”。而且重金属元素,如汞、镉、铅、铬(总铬和六价铬)、铜、锌、镍以及过渡元素砷、硒等,是地壳的天然成分,在海洋非生物成分中有一定比例,如果人类活动使过量的重金属元素进入海洋,逐渐富集,同样,也都将最终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4、可替代能源还岌岌甚危
石油可以制造出重要的基础原料如乙烯、丙烯、苯、甲苯、二甲苯等,通过此类基础原料又可产出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和化肥等等,它们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不可缺少的产品。虽说新能源可以代替石油作为汽车燃料,虽然从能量的角度上可以用风能、太阳能、核能部分取代,但是石油化工产品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却是难以取代。目前已有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纤维素乙醇技术和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的研发、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油页岩、天然气、海洋能和地热资源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生产乙醇的原料粮食有限;甲醇在动力、安全、替代及资源方面具有优势明显,但有关毒性以及产业化和商业化推广应用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有待以科学数据作依据才能应用于市场;在高油价情况下,煤炭液化技术优势明显,但是原材料煤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可以大力开发的替代能源来说,中国二甲醚的生产已达到单套装置生产能力250万吨/年的技术水平,超清洁燃料GTL柴油、油砂资源和重油(稠油)资源、油页岩资源的开发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开发,这些可替代资源的开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油气资源的紧张,但是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还只是起步阶段,生产水平也处在初级阶段,发挥的作用有限。 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可获得量为73亿吨标准煤/年,而开发量却仅为5000万吨标准煤/年;煤层气资源量为36.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与中国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有着极大地开发空间。
二、油气开发与环境的关系
1、油气资源再生周期远大于环境再生周期。油气资源再生需要几千年甚至上亿年,而环境的可再生期恢复期短者几十年,长者几百年,可见前者见长,后者见短。我们应该着手现在,培育未来。科学探测表明:新生代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4.3%中生代占65.2%,而天然气的储量排序则是中生代第一,古生代第二,新生代次之。可见油气的形成经过了多么漫长的地质年代。而我们开采油气,却只是近百年间的事情。我们把亿万年形成的地质地貌,在短短几十年间就破坏了,虽然地表环境可以经过几十年上百年恢复,但是地质条件一旦被破坏,却是需要再经过亿万年的等待。
2、就目前油气开发而言,油气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油气的开发环境;而油气的开发环境又分地下环境和地表环境,二者是心脏与血脉的互为生存关系。油气的的开采是将地下深处的油气运送到地表上来,所以地表环境的保护与否,直接关系到地下环境的好坏。我们以美国为鉴:十九世纪40年代,石油勘探工人驾驶着拖拉机在阿拉斯加美丽的苔原上左奔右跑,造成苔原破坏,有的地方甚至变成了不毛之地;地质学家把地表的隔热植物翻起分析地质,且没有做善后工作,露出了下面的永久冻土层,永久冻土被阳光晒化,地面形成沟渠,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由于失去了地表保护层,钻取上来的油屑又渗透到岩层,使得录井技术员无法对以后由周边钻取的含油岩屑做出分析判断。油气田的特殊地质环境和地理位置,决定了油气开发的环境:油气存在于地底深处,就必须钻井取屑,一直到能通过含油屑或者红光测气分析到油气为止。必然要通过有噪音的钻井和对地表的破坏才能完成。
3、从现实来看,油气开发与环境仍然是互为生存关系.油气行业面对日益凸显的能源与环境的挑战,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油气开发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对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必然会产生影响。在深海、北极、高原等自然环境恶劣地区和环境脆弱地区的作业直接导致油气勘探开发与环境的冲突。对油气开发前期可能造成的对植被的破坏、土壤的污染、水土流失、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对空气的污染、产生的落地油、废弃泥浆、废岩屑等等,污染因素多环节多。油气开发在现有的勘探开发技术条件下,在生产过程结束或放弃生产时,仍然避免不了对环境造成影响或破坏,只能通过勘探和开采之后的及时补救措施,来修复、维护环境,以及不断的提高勘探和开发技术来保护环境。
4、油气开发与环境在经济中的位置.在现实中是“前者重后者轻”。笔者认为二者均应放在同等的位置;都应从生存与发展的深层次来同等对待,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团体的意志、利益来确定;简单的讲,对待环境民众与总统同等。石油企业既要做到和谐生产,又要保护环境和限制地下流体的转移。对已开发井,设置“油气井资产报废环境处置费”的专项开支,以确保废弃油气井及相关设施安全和实现地表可以被重复利用。结合目前国内相关环保方面的法律规定以及石油企业现有的技术力量,在对油气井资产进行弃置处理时,首先要保护淡水层免受地层流体或地表水窜入的污染;其次要隔离开注采井段与未开采利用井段;再次要保护地表土壤和地面水不受地层流体污染;然后要隔离开处理污水的层段;最后达到将地面土地使用的冲突降低到最小程度的目的。对油气勘探,应由投资方给施工方增加“勘探施工环境保护恢复费”的项目投入,首先在勘探施工中因地制宜,缩小对环境的损伤范围;其次开发和使用对地表和水源无污染的环保泡沫剂,达到“清水+环保泡沫”的勘探钻井作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次在潜水面以上安全段激发,防止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然后在有条件的环境中,推行打一口勘探井,种植一棵“勘探树”,建造勘探绿色长廊;最后精心回填地表,以确保勘探作业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和培育。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识:环境一旦受到污染,遭到污染的环境将蔓延到更大的范围,形成所谓的世界性问题。现在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沙尘暴、水土流失等,这些污染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酸雨给农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并给世界的古代文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都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环境污染还给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使得一些稀有动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而我们要去补救修复这些被污染的环境,需要投入的是比那些“油气井资产报废环境处置费”和“勘探施工环境保护恢复费”等等费用花费上千倍甚至万倍的代价,虽然其金钱的花费也许短时间内比不上所创造的利润,但是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
油气开发与环境不能脱钩,应环环相扣;在油气开发前,应采取先投入环境培育,再实施开发的策略;在油气开发中,对环境有损伤的,企业应加大力度修复环境,增添环境培育措施,不见成效的政府职能不予放行;在油气开发后,从产值中定比例,拨专门的款项对开发区域内环境培育实施长期维护战略;实现开发一片油气田,培育一代环境的目标。回馈大自然,实现油气开发与环境和谐的美好局面。
世界经济论文:零售业发展与世界经济论文
一、世界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1.复苏缓慢曲折但趋势不变2013年,世界经济并未如年初所预计的那样(2013年4月份,IMF预测全球经济将增长3.3),实现较为强劲的复苏。根据IMF在2014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13年全球GDP同比增长3.0,增速较2012年放缓0.1个百分点,但放缓幅度较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有所收窄,表明复苏态势并未发生改变。根据IMF最新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6%,实现增速4年来的首次上扬。
2.发展中国家经济占比过半,但内部风险显现
201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为4.5,尽管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发达经济体,后者增速为1.2,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在多年来的增速优势下,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3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的5O.4,首次超过发达国家。但另一方面,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和重整制造业政策的引导下,新兴经济体风险加剧,资本外逃趋势渐显。2013年1月~11月,印度、巴西、印尼和土耳其月平均汇率对美元分别贬值12.3、12.8、23.8oA和26.8,其月平均股价波动幅度分别为13.7、20.6、17.2和22.8。
3.全球零售业增速放缓,电商发展势头强劲
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全球零售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主要零售企业收入增速持续放缓。根据德勤发布的《2014年全球零售力量》数据显示,全球前250家大型零售企业在2012财年总体收入实现4.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9,增速较上一财年放缓0.2个百分点。二是发展中国家零售企业增长较快,我国零售企业在全球的地位有所提升。全球250强大型零售企业中,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零售企业收入增速达到两位数,美国、欧洲、然收入增速高于上一财年,但未超过5%。2012财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有7家零售企业入围全球250强零售企业,较上一财年增加2家。其中,上海友谊、京东、大商和重庆百货为新入围的企业,而京东和重庆百货更是首次进入这一榜单。三是电子商务业务收入占比达到7.7。2012财年,250强零售企业线上零售额平均占其总零售额的7.7。其中,北美零售商线上收入占比最高,而欧洲零售商线上收入占比最低,亚太零售商线上收入增长最快。全球5O强电商中,有39家同时入围全球250强零售企业。
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运行和零售业发展情况
1.美国经济增速逐季回升,零售总额连续四年增长2013年,美国经济逐渐平稳,复苏态势更加明显。尽管全年GDP同比增长1.9,较上年放缓0.8个百分点,但这一放缓主要源于政府减支影响。进入2013年以来,美国GDP同比增速呈现逐季回升态势,1~4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3、1.6、2.0和2.6。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年实现正增长。2013年,美国零售和餐饮业实现销售总额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2,增速低于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额实现4.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2,增速较2012年放缓0.8个百分点。从各品类销售情况来看,汽车、建材等相关商品销售增长情况好于2012年,其中汽车及其配件零售额同比增长8.6,增长幅度最高。和我国类似,美国服装类商品销售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同比增速由2012年的5.5降至3.6%。
2.欧洲经济艰难摆脱衰退,零售增长略有改善
欧洲结束了自2012年2季度以来的持续衰退局面。2013年第4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0.5,并且2013年I~3季度GDP同比降幅也呈逐季缩减态势,但从全年来看,2013年欧元区GDP同比仍下降0.5,降幅较上年收窄0.2个百分点,复苏之路非常艰难。欧洲零售业逐渐回暖。根据欧洲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3年欧元区零售量下降0.9,但降幅比上年收窄0.8个百分点,并且在2014年1月~4月,欧洲零售量同比和环比均取得四个月的连续正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快速传导到消费品市场,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3.日本经济有所好转,零售市场存在隐患
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的作用下,实现了稳步增长。2013年GDP增长1.6,较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失业率为4.0,较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特别是2013年1季度到2014年1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0.1、1.3、2.4%、2.5%和3,呈现出逐季提升的趋势。日本零售业呈现逐步提升态势。销售同比增速从20136全国商情年8月到2014年3月实现8个月的连续正增长。从全球250强零售企业来看,日本入围的零售商共39个,仅次于美国,收入占250强全部收入的8.7,位列美、德、法之后。但日本宏观经济存在隐患将加大其零售业未来发展的风险。首先,消费税的征收,无疑使得近期零售业增长出现巨大波动。其次,持续贬值的日元将放缓日本大型零售企业海外扩张步伐。最后,安倍经济刺激政策的不可持续性将对消费市场带来致命打击。图表42012年~2014年日本零售销售分月同比增速(%)
三、全球重点零售企业发展情况
1.沃尔玛业绩增长放缓,调整全球战略布局一是营收增速放缓。2013年,沃尔玛全年营业收入4763亿美元,同比增长1.5,增速较2012年和2011年分别放缓3.5和4.5个百分点。2014年第一财季,沃尔玛实现净销售额1142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8,增速较上一财季下滑0.6个百分点,创近年来最低。二是调整战略布局。对于占全部收入3O的海外市场,沃尔玛从积极扩张转向追求效益,这在新兴市场尤为明显,例如在我国,沃尔玛在关闭一、二线城市高租金地段的门店同时,也在加速对三、四线城市的渗透。对于网购市场尚不成熟的国家,沃尔玛则采取快速抢占山头的扩张方式。三是引入比价APP。坚持低价竞争策略的沃尔玛已经在购物APP中嵌入比价工具,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一工具对在售的8万多种商品与其他零售商进行比价,但与塔吉特和百思买不同的是,沃尔玛的低价策略并不与线上零售商进行比价,另外沃尔玛自有品牌商品、熟食、糕点和肉禽蛋等商品也不在比价范围内。
2.家乐福全球战略调整幅度较大,成本控制效果显著
家乐福排名有所下滑。2013年家乐福销售额为749亿欧元,同比下降1。在最新公布的全球250强零售企业中,家乐福的排名由第二位下降至第四位,而在BrandZ全球最具价值百强品牌中,家乐福已经连续两年位于榜单之外。营业利润提升显著。尽管2013年家乐福销售额出现下滑,但受益于提高商品价格及控制成本措施等因素影响,其营业利润达到22.4亿欧元,同比增长5.4,如果排除汇率波动因素,营业利润增幅将达到9.8。其净利润则达到9.49欧元,更是较2012年水平高出五倍以上。
3.特易购本土销售陷入低谷,调整价格应对网购竞争
特易购英国本土市场出现萎缩。根据特易购6月份公布的业绩显示,日到5月24日这三个月间,除去汽油因素,特易购在英国本土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7,陷入4O年来本土销售额最低谷,其在英国食品杂货市场所占的份额也从一年前的30.5降至29%,为近十年来最低值。特易购降低网购配送价格。为应对阿尔迪超市(Aldi)和利德尔超市(Lid1)等网购折扣连锁店的竞争,特易购将“一小时送达服务费用”由原来的3英镑降至1英镑。同时,“线上下单,线下提取”服务(Click&Collect)将向消费者免费开放,在这之前消费者需要支付至少2英镑。
四、海外零售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
尽管电商对传统实体零售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无论是从全球250强零售企业收入构成,还是各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结构来看,来自线上消费的占比一般没有超过1O。这说明,近年来传统零售企业增长放缓,很大原因还是在自身,即没有针对消费者购物习惯和消费心理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例如,相对价格而言,8o后、9O后的消费者更加追求便利,而传统大型超市、百货都与居民社区相隔较远,并且停车、结账都比较费时,从而迫使这部分消费者选择价格同样、甚至更便宜的网上购物。针对小型店铺逐渐流行的趋势,沃尔玛、家乐福和特易购都在积极开发小型零售店业态。2012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0.2,但便利店业态却以6.8的销售增长率急速发展。沃尔玛则宣称,2013财年将在美国开设115家小型商店,社区店和便利店将占到沃尔玛商店数量的4O。和超市、大卖场等业态相比,便利店和社区店的经营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毛利率更高,在大型零售业态遭遇瓶颈的时候,我国零售企业也可以从小型零售业态人手,另辟蹊径。
2.根据区域不同,提供分层商品组合
国外很多零售商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特点,布局自己的商品品类和品牌,甚至在同一城市,也会根据不同区域消费者收入情况和购买偏好提供分层次的商品组合。例如法国巴黎一家零售商,根据左岸和右岸居民的职业不同和消费特点差异,在左岸开设的店中提供中高档品牌的酒类、果酱,以及其他食品,在右岸开设的店中则出售经济实惠的商品。我国零售企业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改变千店一面的惰性管理思维,更积极主动地对消费者进行细分,从而为消费者精准提供其所需要的商品。
3.合理尝试多元化、特色化业态
近年来,百货店为应对其他零售业态的竞争,加快向多元化、特色化发展。从国外零售企业来看,梅西百货增加了商业视角十多种餐饮品牌,以聚集人气。风靡日本的“1O元店”业态也逐渐在大陆扩散。从国内零售企业来看,购物中心、购物街仍在快速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侨福芳草地和Kll这类打艺术牌吸引消费者的购物中心。另外,跨界经营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例如苏宁加速整合线上零售业务,顺丰开设网络服务社区店业态等。我国零售企业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零售业态模式,合理进行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
4.关注国内市场一样可以做大做强
近年来,国内消费者“海淘”成风,上到奢侈品下到婴幼儿奶粉,国外的商品给人的感觉就是“物美价廉”。以奢侈品为例,全球奢侈品市场总量将达到2170亿美元,预计增长11,其中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020亿美元,约合6000多亿元人民币,甚至美欧零售企业专门配置会中文的导购已司空见惯,而中国奢侈品市场本土消费约为280亿美元,增幅仅为3。不只是奢侈品,就算一件普通的Polo衫,国内卖价竟然是国外奥特莱斯的近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高档百货、购物中心的商品难卖出去也就很正常了。与我国不同,日本零售企业将消费者牢牢地留在国内。尽管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退,日本共有39家企业入围全球250强零售企业,仅次于美国。但日本零售企业全球化程度却是最低的,39家零售企业总收人中只有7.7来自于海外市场,只在本国经营的企业数更是过半,这说明日本零售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需。因此,尽管我国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国内三公消费大幅缩减对零售业造成一定影响,但我国大型零售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缺少吸引消费者的商品。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与时俱进的进行合理变革,我国零售业仍将大有可为。
作者:殷夏 单位: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
世界经济论文:跨国并购世界经济论文
一、世界经济中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世界经济中跨国并购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各种机遇,企业通过跨国并购从对方企业直接获取所需的各种技术能力。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沃尔沃拥有卓越的技术、稳定的产品零部件和原料供应商以及优秀的研发人才。吉利的这一收购举措无疑可以获得这些有利条件。同时,吉利在中国品牌效应差,沃尔沃却拥有较好的声誉,在国际汽车品牌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安全性等也得到普遍认可,因此吉利通过此次并购可以获得良好的品牌竞争力,使其迅速融入国际市场。2013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规模超过600亿美元,与2012年的621亿美元相当。2013年下半年起,中资企业参与了88宗海外并购,创半年度历史最高。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并购后,全球化管理水平不高、企业文化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又浮出水面。并购后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如2009年上海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四川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悍马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二、世界经济中中资企业跨国并购失败原因
1.企业融资渠道受限制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对境外投资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项目实行核准管理。在开展对外谈判前要向国家发改委报备,得到确认函后才能进行谈判。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非资源开发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核准,超过5000万美元的项目国家发改委审核后报国务院核准。这一系列的审核制度都比较僵硬,企业通过审核用时较长,甚至错失并购机会。例如腾中收购悍马时的计划资金超过一亿美元,I~B1,-悍马在节能环保方面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导致最终并购失败。
2.整合能力不足
美国商业周刊曾经指出,并购后的精明、谨慎的整合是交易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企业并购后由于整合不善导致最终失败的案例占据一半以上。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主要包含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整合。由于跨国并购后业务涉及到跨境整合,信息不对称会使大规模收购开展后业务难以进行很好的融合对接。无形资产在跨国并购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人力资源整合不够完善,会使企业丧失众多优秀人才。文化差异越小,并购后的障碍越小,双方企业更容易达成共识,对日后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对年间并购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并购失败的案例约50%与人有关。如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一案中,韩国的民族文化使他们只对国产产品推崇,面对中国企业的突然降临,双龙工人担心上汽将他们所拥有的技术转移出去,有损韩国汽车产业发展,因此他们通过罢工来反对并购。
3.并购双方实力不对等
世界经济中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大多是对已经濒危的企业进行并购,形成“优帮劣,强管弱,富扶贫”的并购模式。而国外自90年代以来强强联合的并购模式日益凸显。如美国波音公司兼并具有75年历史、总资产达122亿美元的麦道公司对全美乃至全球的民用客机市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的互补性兼并产生了极大优势。中国企业进行强吞弱的兼并后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立足,整体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4.缺乏优秀团队和中介机构
在企业兼并过程中,优秀的操作管理团队和中介机构具有重要作用。优秀的操作管理团队具有专业性,能掌控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我国的操作管理团队没有良好的协调能力,信息滞后,风险来rl~B-,t不能及时防范。良好的中介机构可以极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企业有效完成并购。而我国中介机构往往资历浅,缺乏信息与经验,同时国外中介机构虽然具有资质但对国内的企业认识不足,最终同样造成并购不能高效进行。
三、世界经济中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
1.对融资渠道进行拓宽改善
企业应对融资渠道进行拓宽改善,采取灵活的融资方式,提高资信状况及外部形象来为自己融资。充分利用海外市场,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例如在京东对于韩国现代进行并购的过程中,运用了资本杠杆的融资技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政府也应该放宽政策的管制,为具有兼并优势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及优待。
2.积极提升整合能力
首先要让彼此产生信任,在最初阶段便开诚布公地说明并购的内容及并购后改变及状况,使双方不产生猜测心理。在进入整合阶段后,对企业进行内外部环境的评估,制定一个完整的并购整合计划。先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组成最高效的工作团队;再对业务进行整合,合并双方的优势业务;最后,针对文化整合,充分了解并购企业的文化背景,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理解与协调,最大程度上构成新的和谐企业文化。
3.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
在进行并购中,避免强吞弱决策。在目标对象的选择时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明确能够帮助自身提高优势的目标企业。同时考虑此次兼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目标企业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是否适合,目标企业是否拥有可利用资源。此外,在政策和体制上都应该鼓励优势企业的并购。
4储备优秀人才.培育优质中介机构
储备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及激励机制吸引外来人才,并对占据核心力量的高管团队给予激励,使其一直致力于服务企业。同时企业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参与并购。这些机构高效的信息渠道及丰富的海外经验,使得并购能高效进行,最终成功。中资企业跨国并购为其开拓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企业获得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品牌效应的提升,同时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但我国目前的跨国兼并还处于初步阶段,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运作经验的增加,中资企业并购优势将进一步增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作者:吴渊 单位:安徽大学
世界经济论文:稳定国际货币发展世界经济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主权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主权货币产生金融动荡;全球化下的主权货币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国际金融集团和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翻云覆雨影响力、国际金融精英为获取国家的巨额财富,一般会采取“剪羊毛”式的掠夺手段、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多数的国家货币都会以该国的货币作为参考对象、美元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发生、主权货币所带来的货币兑换、货币投机以及汇率风险等问题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金融秩序成为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货币主权是一个国家主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国家失去对主权货币的控制权,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必将为别人所控制。但是,货币主权也是造成许多国际金融动荡的根源,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是背道而驰,因此,只有超主权货币的建立才能在根本上消除主权货币带来的种种弊端,世界经济也必将在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主权货币金融动荡全球化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以小说般的笔调,描述了自英格兰银行成立的三百多年以来货币和金融的发展史,展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和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翻云覆雨影响力,深入揭露统治世界的经济精英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进而产生金融动荡,最终迫使美元与黄金完全脱钩,金融精英趁机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财富的过程。
一、主权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国际金融精英通过控制的各国的货币发行机构,进而巧妙调节本国货币的供给,进而控制国内财富和国际财富的分配,因为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因此,美元的发行权就成为各国金融人士在世界范围内疯狂掠夺财富的主要武器,例如,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甚至追溯到前面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都是国际金融集团为获得美元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而策划的阴谋。
国际金融精英为获取国家的巨额财富,一般会采取“剪羊毛”式的掠夺手段,首先他们会通过在国家政府机构中培养的利益代言人去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而提高货币的流动性甚至造成流动性泛滥,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群众的投资消费热情高涨,经济出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在经济的泡沫被认为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缺少资金而陷入萧条境地,然后金融精英们会趁机以远远低于实际价格的成本大肆购买优质资产。
通过国际金融精英所惯用的手法,我们发现,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一个超级大国的货币的发行权一旦被一少部分人控制,则意味着世界财富资源的再分配,在该超级大国货币体系笼罩下的国家便必不可避免的沦为金融动荡的牺牲品。
二、主权货币产生金融动荡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都会牢牢掌控着货币主权。但是,正是因为主权货币的大量存在,甚至处于泛滥的地步,造成国际金融动荡。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以泰国泰铢等为代表的货币大量贬值,造成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出现了动荡。
当一国货币,如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镑和法郎以及二战之后的美元,成为世界各国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之后,大多数的国家货币都会以该国的货币作为参考对象,那么这个国家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是很难通过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去加以平衡很完善的,因为其它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物的国家也会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从而降低该国财政货币政策影响力。
而对于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来说,需要经常兼顾本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和其他国家对储备货币的需求,两者之间经常会存在较大矛盾,而当货币发行国家在此过程中是很难对两者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货币政策: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仅仅考虑国内的货币政策目标,也不能见过国内外的不同货币目标,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很少能够为本国货币在世界性的范围内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而保证本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发展速度迟缓的时候,很多国家会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动荡,许多国家因此而遭受巨额经济损失。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发生,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况,世界各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但是美国在此过程中,其国家财富增长速度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牢牢控制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言权,因此,金融动荡虽然不是货币发行当局所期望的,但是却是不可避免的,是主权货币存在的必然性制度缺陷。
三、全球化下的主权货币的发展趋势
主权货币所带来的货币兑换、货币投机以及汇率风险等问题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国际部主任本o斯泰尔也在文中指出“把货币与主权挂钩的代价巨大,有时甚至还是危险的。货币国家主义与全球化水火不容”。
因此废除主权货币,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金融秩序成为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认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全球经济需要全球性的货币,只有在一个全球性货币的体系里,主权货币带来种种弊病才不会凸显,因为已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金融系统将不会受到任何人负责的世界权势集团操作。从本质上来说,全球性货币体系的建立将使得银行的权利超出国家、种族和语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在摆脱与主权国家货币的挂钩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更加顺利的发展经济。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形势下的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的策略研究
当今世界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迷惘探索中前进”。随着历史上科技革命的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开始不断繁荣,而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国际投资已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世界经济形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荆棘重重,从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到刚刚过去的美国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日益加重,同时给世界经济形势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投资形势下,我国正以稳定的增长速度,逐步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我国对外投资受到技术、人文条件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整体投资质量并不是很高,并且相对规模较小。在这些制约条件及负面因素影响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之路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我看来,我国加强对外直接投资,不能只看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而应该建立统一的考察投资指导意见,帮助对外直接投资者寻找正确的投资方向。最重要的一点是,努力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技术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应对一些国家的非贸易壁垒中,甚至在经济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的话,外表喜人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只会在一场风暴中化为乌有。在这之中,尤其需要加强对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统筹规划安排。
跨国公司,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并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国际性企业。根据资料统计,全世界跨国公司母公司数量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20000家左右,而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73000家左右,而子公司数量更是从90000家增长到了近100万家。从数字上不难看出,跨国公司的总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其所占GDP比重正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单项跨国购并规模日益扩大,金额屡创新高,比如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购并金额达到3500亿美元之巨。
而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截至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在这么辉煌的成就背后,我国的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我国的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大多集中于“国字头”企业。在中国跨国企业一百强中,民营企业仅仅占了不到15家,而大多数的企业,则是以国有或者国营企业身份露面的,这种现象就造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数据喜人,但是真正应该唱主角戏的民营企业却被挤在角落处,这也是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结构不均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2.我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质量有待提高。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额逐年迅猛增长,但是受到外国技术封锁等多方面条件制约,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和领域大多都集中于采矿、制造等技术含量低的方面,从而造成了我国对外投资基础的不稳定,如果产生经济危机,则这些企业最容易遭受重创,以至于增加对外投资结构的不稳定性。
3.跨国公司目标不够长远。我国跨国公司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中长期企业跨国购并等形式,对外投资并不是十分理性,往往局限于公司声誉或者眼前对本公司所形成的既得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层面可能对公司发展的风险性威胁,盲目冒进,从而很容易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中,举步维艰。比如,跨国购并的过程中多数跨国公司都会忽视公司文化的问题,而这个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问题很可能导致跨国公司在购并后的发展方向与当初所预计的方向南辕北辙,偏离预期。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也与问题并存,只有真正解决中国对外投资发展之路上的障碍,才能够真正地在对外投资之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使用理论中,小规模技术理论无疑比较适合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导向的理论基础。小规模经济理论主要强调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来自三个方面,即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三个方面的优势。对于我国而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很好地将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优势和民族文化产品的推广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同时,跨国公司应该尽量避免企业“虚荣心”作祟,而应该从实际层面出发,谨慎评估对外投资的可行性,从而避免“得了面子,失掉了里子”。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走势的分析
年期间,在发达国家美、欧元区、日等经济持续攀升,发展中国家中、印等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延续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世界经济近期也出现了走缓和地区徘徊趋向。本文根据近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需采取的进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发达国家内部,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显着变化。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后,私人消费上升势头趋弱,由于目前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幅度将明显减缓。2006年以来,欧元区内需明显复苏,尤其是企业投资增势良好,呈现出新一轮增长的迹象。2007年,虽然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个别国家政策调整(如德国提高税收等)影响,增幅略为放缓,但总体增势依然强劲。日本经济则将继续维持缓慢回升态势。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中国和东亚地区经济有望持续快速增长,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拉美地区多个国家政府换届后,有望推出新的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显着扩大。受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2005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仅为2.6%。根据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1%和2.7%。2006年二、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的增长率分别仅为2.6%和1.6%,增速明显低于一季度的5.6%。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利率上升以及住房市场降温,国内消费受到影响等。但是总体上看,美国经济增长虽然会有所放慢,但是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不至于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住房市场放缓将使2006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减少1个百分点,并将继续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降温是抑制消费者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另一方面,近期原油价格下跌将会给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美国经济稳定。在经历了二季度的较快增长后,欧元区三季度表现依然强劲,根据IMF的预测,欧元区经济2006年和2007年预计分别增长2.4%和2.0%,其中2006年的增长率将是过去六年来的最高纪录。至2006年10月,日本从2002年4月开始的本轮经济景气周期已经持续了57个月,平了二战后景气周期的最长纪录。受国内需求扩大的支撑,日本经济仍将保持乎稳增长的势头。但是日本经济总体上看是处于恢复状态,如果世界经济增速大幅减缓或是国内政策应对不当,日本经济仍有再度陷入通缩的可能。
在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自2002年世界经济开始重新加速增长以来,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较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IMF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3%和8.2%。其中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8.3%和7.3%;印尼、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东盟4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和5.6%;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4小龙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4.4%。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该地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2007年将进一步增至6.3%。该地区的
石油出口是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虽然该地区经济发展有所改善,但是,拉美地区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中,经济增长较为缓慢的地区,预计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4.8%和4.2%。
除外部环境的改善之外,近年来发展中经济体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宏观经济政策所作的相应调整。如贸易自由化和灵活的汇率体制、财政及赤字的减少、投资和外贸环境的改善,私有化和鼓励私营发展措施完善等。但是,持续高油价、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禽流感疫情以及美国等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影响。
4、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2004年二季度开始,增势曾出现减缓,但是2006年继续大幅度回升。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一至三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其中以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一至三季度,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分别比2005年同期上升28.4%、57.7%和62.4%。相对比较,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升缓慢,但也接近了年的前期高点。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提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一些主要商品的供应趋紧而需求大幅增长。例如,由于金属矿石产品的开发受到资源储量、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金属矿石的供应大大滞后于价格的变化。而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天然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和一些石化产品等需求大幅增加。同时由于政治形势、局部动乱、罢工、生产事故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以及对市场供应心理预期等,减少或中断的担心,更加剧了市场炒作气氛。
200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态势。国际油价高开高走,在4月份大幅飙升,一举突破每桶70.75美元两个关口,此后基本稳定在每桶70美元左右的平台。随后受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影响,国际油价波动加剧,7月继续震荡攀升。纽约市场油价7月14日盘中曾经达到每桶78.40美元的高点。8月份后国际油价一路回落,至10月初已经回落至60美元以下。2006年前8个月国际市场原油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每桶68.57美元和68.77美元,比上一年均价上涨21.1%和21.0%;然而9月均价则分别骤降至63.80美元和63.90美元。
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放缓是近期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但是此轮油价的上涨呈现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油价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持续性需求增长。近期,由于市场对国际原油供应紧张担忧的缓解,对伊朗、朝核问题的反应更为平和,不再像早些时候地缘政治局势任何风吹草动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充足也大大降低了投资基金炒作抬高油价的空间,一些投资基金因此撤出油市转向股市等其他投资领域。这些因素均促成了近期国际油价的较快回落,但油价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近年来,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油价虽然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上,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和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比预期的要小。但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原油价格走势和近期仍然处于高位价格状态。
5、全球通货膨胀适度变动不明显
2005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为控制通货膨胀,主要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紧缩货币的政策。美联储连续12次加息、欧洲央行则一年内五次提高利率。目前,全球利率水平比2004年明显上升,有利于抑制物价水平的上扬。另一方面,过去几年,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石油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2006年年底以来,受暖冬和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等综合影响,石油价格显着回落。在世界总需求放缓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升幅有望减弱,从而为抑制物价上涨做出贡献。由于各地区经济增长幅度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的物价上涨将不太显着,而发展中国家价格涨幅则有加大之势。
6、货币政策走向分化,利率水平趋同
2006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保持一致。在美联储不断频繁提高利率的带动下,欧洲央行也有规律地升息以保持物价稳定、避免经济和金融的动荡。但是,进入2007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在经济走势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美国经济走软势头明显,如果继续收紧货币,则有可能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威胁金融稳定。而且,目前美国利率水平已接近中性。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仍需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因此,下半年,如果经济走势明显恶化,美联储极有可能改变货币政策方向,采取分步连续降息来拉动经济增长。而欧元区经济景气仍保持上升势头,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热情正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德国提高增值税,将拉动该地区物价水平的上升,因此,欧央行为控制通货膨胀将继续适时收紧货币。同时,日本央行也表示将根据经济情况变化调整货币政策。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之间的利率差将显着减小。
二、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1、关国经济能否软着陆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伴随房地产市场退潮,美国经济2006年增势明显放缓。2007年,美国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软着陆,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情况。目前房地产的降温幅度还处温和尚可调控,对经济未形成严重冲击。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变化情况。如果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继续维持相对低水平,那么房地产市场动荡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大。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均将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严重打击消费和投资,延缓经济增长步伐。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的连续增长是此次世界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之一,欧洲和日本乃至东亚及拉美等地区的增长均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近两次的经济周期运行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复苏后,私人需求增加,企业投资活跃,会逐渐拉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回升,并波及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目前欧洲仍处于结构转型期,需求增长受限;而日本刚刚呈现复苏迹象,经济增长基础不牢固,所以都无法承担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任。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下滑,将相应牵制欧洲和日本等发达世界的经济回升进程,从而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隐患。
2、美元汇率波动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
近几年,虽然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未消除,反而有所加剧。主要表现就是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2002年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回升,美国的贸易赤字持续扩大。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7653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485亿美元。一段时期以来,美国基本依靠资本的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美联储从2004年起连续17次提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至5.25%的高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利差不断加大。加之美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持续走高,吸引了许多国际资本的流人,从而以资本项目的盈余适当弥补了经常项目的赤字。
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减速,美联储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走向很有可能是不断降低利率以避免经济出现大幅波动而滑入衰退边缘。一旦美联储停止 升息,甚至转而降低利率水平,美元贬值速度就会大大加快。由于美元贬值造成美元财富的缩水,很多美元资产出于安全性和增值性的考虑,将加快向其他货币和资产形式转换步伐,从而引发资本的外移和美元进一步贬值。美元缓慢长期贬值有利于逐步减轻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促进国际经济的平衡发展。但如果美元出现快速大幅贬值,则将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世界经济增长形成冲击。
3、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态势
从2006年年末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显着回落。进入2007年,受暖冬影响,需求增长有限;加之库存充足,因此油价继续滑落,曾至50美元的低点。总体上看,2007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石油需求上升速度减慢,从而有利于抑制油价的上涨。但是,另一方面,石油价格也很难长期维持低水平。由于前几年在石油开采和提炼方一面的投资相对不足,短期内,供给能力难以迅速提高,这种供应的刚性对价格的波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如果油价一段时期内偏低,将影响生产国的利益,可能引发生产国联合限产。此外,除气候和自然灾害外,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也更为显着。伊拉克战后局势一直欠佳,短期内难以恢复稳定局面;而围绕伊朗核设施的争端仍在持续;其他石油生产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也时常出现动荡。总之,石油价格的每一次大幅波动,都会干扰经济的平稳运行。
4、国际游资规模扩大,流动方向变幻莫测
随着近几年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国际范围内资本赢余和财富也相应不断扩大。尤其是2005年以来,石油价格的高企,使得石油输出国以石油美元形式积累的财富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累积了大量的外贸顺差,这些都使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资本显着增加。这些资本除消费以外,如石油输出国通过进口大量的产品平衡了其石油出口方面的盈余,很大一部分则投入国际商品、外汇、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市场,寻求获利机会。由于这些资本规模庞大,逐利性和流动性强,其针对某一市场的集中和频繁进出,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一段时期以来,美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的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美元贬值造成美元财富的缩水,很多美元资产出于安全性和增值性的考虑,将逐渐向其他货币和资产形式转换,从而引发债券和外汇市场的动荡,并波及其他商品和资本市场,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进程。
5、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将面临挑战
面临主要问题是:一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贸易摩擦、产业安全风险;二外汇储备过快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趋势;三巨大能源消耗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受阻;四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等。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政策建议
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经济形势,我们应未雨绸缪,早做安排和调整。具体为:
1、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尚好,世界经济有望持续增长。我国应利用此有利时机,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严格限制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适时进口我国经济发展急缺的石油、矿产等资源,适当控制贸易顺差,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
2、调整外汇储备构成,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今年,随着美国经济的走软及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的调整,美元兑欧元及其他货币总体上将进一步贬值。我国应密切关注外汇市场的动态,在美元每次阶段性回升时,调整外汇资产比例,适当增加欧元和其他货币的持有量,以避免美元资产过多而引发的被动局面和资产损失。
3、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
一是力促美欧放弃对我出口的歧视性政策。美国、欧盟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对其高级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先进装备、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我们一方面要处理好与美欧的外交关系,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性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多作美欧高技术企业的工作,通过
这些企业向其政府施加压力,放宽对我高技术出口限制。二是鼓励国内企业进一步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三是加快国内服务产业开放步伐,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旅游、留学等消费。
4、适当调整出口结构,控制出口增长节奏
一是继续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出口。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四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五是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在占领市场方面留有余地,避免出现出口数量激增,影响当地经济和就业,引发强烈反弹。必要时,通过行业协会采取必要的出口限制措施。
5、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
要借鉴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对我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在不对我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道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带动我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欧盟出口。加工贸易投资重点是:一是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供给率较高的产品;二是最后一道加工环节增值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三是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对美、欧被动配额出口产品。
6、适当增加重要资源储备。
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2000亿美元,这些储备全部以货币形式储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存在风险的。我们建议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为实物储备,择机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用于充实国家重要商品储备。目前石油应作为重点。在供给的有限性和需求短时期难以大幅下降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石油价格总体上仍将保持高位。因此,我国应加强对石油战略资源的市场研究,增强实时操作,在每一次油价进入周期波动低位时,分批购人,增加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另一方面也可减少贸易顺差,缓解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世界经济论文:分析世界经济关贸总协定问题设计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人教社2007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2课的内容,江苏省课标的具体要求是:(1)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主要史实及其构成;(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3)增强中华民族要领世界之潮流的领袖意识。本课是经济史内容,有许多经济学的概念、现象、结论,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现象、辨别经济概念,认识经济规律,进而找好切入点,把经济现象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联系在一起,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考,史论结合,得出正确结论,是本课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八单元的内容,请翻看目录:(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本单元共3课,呈现的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在二战后是如何发展的?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历史感悟?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本单元需要探讨的问题。意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对经济全球化概念早已耳熟能详,以学生熟知的经济概念为切入点,进入本单元学习,可引起学生共鸣。通过设置问题,以疑导读,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和探究欲。同时,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课本目录不阅读,对单元结构不甚了解,只是孤立地学习每课内容。通过这种单元呈现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目录的习惯,帮助学生认知单元特征、理解单元内容及内在联系,从而做到高屋建瓴。过渡: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请看课本材料:P104本课课题下引言:“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认为,世界经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第1、2自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由于英国在战争中遭到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问题2:据以上材料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规律?随着美国实力的增强,它提出了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什么计划?其真实意图是什么?这将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什么变化?意图:以教材为依托,根据教材的显性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从二战后西欧、美国的实力对比,得出“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结论,再联系、分析一战前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原因,进行知识迁移,得出“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认识。从材料中筛选信息得出:美国提出怀特计划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再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经济地位的提高,政治上必然会有何野心?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然会得出“称霸世界”的结论,据此让学生领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而挖掘教材的隐性联系,释疑解惑:随着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打破原有的经济格局,使世界经济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二战后期,为重建战后经济秩序,1944年7月,一些国家在美国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问题3:布雷顿森林会议有哪些国参加?《布雷顿森林协定》是以谁的计划为基础的?根据此协定成立了哪两个国际金融组织?说明此时美国的愿望是否实现?为什么?意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落实课标要求(1),即布雷顿森林会议的时间、地点、构成。同时提醒学生:布雷顿森林会议不仅有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参加,还有苏联和中国,因为苏联、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必要、更有资格承担国际责任。这样不仅可让学生反思旧有知识,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而且可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为世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决心。该协定是以美国的怀特计划为基础,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此时美国的愿望基本实现,因为,这两个机构都由美国控制,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依据:(1)认缴资金;(2)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3)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稳定等价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建立稳定的比价关系。这样,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负债来弥补其国际收支赤字,从而使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的实际资产资源向美国转移,可以通过发行纸币而不运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这就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极大地增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固定汇率制”是本课中核心的经济概念,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而对其深刻内涵不甚理解,这样通过解析概念,就帮助学生理解了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的关键,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实现课标要求(2)。同时,讲述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对20纪70年代后,该体系解体和现实中美国成为当今最大的负债国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过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执行机构,它们的职能不尽相同。
问题4:请看图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币标志)和材料(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巨大冲击,一些国家,像冰岛,濒临破产,需要依靠国际组织的支援):冰岛应向哪个组织申请贷款?意图:根据两大组织的职能分析,冰岛应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这是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时事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兴趣与欲望。为展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他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历史课堂面向现实的功能。过渡:呈现史料(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问题5:生活中你最常见的国外货币是什么?我们今天通常会称美元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福勒的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将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你能举例说明吗?此时的经济格局对政治格局又产生什么影响呢?意图: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切入点,引出“美元即黄金”。带领学生再 认《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也是其基本特征):一个中心,两个挂钩(略),强化基础知识。福勒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美元与各国货币之间的关系,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美国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引导学生透过经济现象,探究本质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学生对课本结论难以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来看。积极:从全球来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课本),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补充)。举例:一方面,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也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等等。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消极:从对美国的影响来看,“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课本),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补充)。举例:一方面,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和资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一轮资本扩张,加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凭借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垄断组织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于是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增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经济优势使得西欧各国在政治上都唯美国马首是瞻,在外交政策上都追随美国,如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就是一个例证,最终导致东西方冷战。通过史料补充,适当地对课本知识加以延伸与拓展,让学生学会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以史实验证课本论点,避免将结论生硬地强加给学生。通过对课本结论的补充,与单元特征“全球化”紧扣,与美国的对外政策相联系。最后,把历史现象与经济、政治活动联系起来: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争夺世界霸权)冷战—两极世界的形成,通过这样一个归纳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力度,提高了对历史知识的感悟能力和思辨能力。过渡:布雷顿森林体系现在还存在吗?让我们来阅读补充材料:特里芬难题美元成为国际核心货币后,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特里芬,《黄金与美元危机》
问题6:布雷顿森林体系维系的基础是什么?结合这段材料预测,该体系能否持久维持?为什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新有何建议呢?请大家合作探究。意图:依据教材分析:该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国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美元与黄金等价的汇率意味着美国必须能够保证按官价固定兑换黄金,并能提供足够的黄金,因此该体系是建立在美国经济雄厚实力基础上的。一旦美国的经济实力出现相对的衰落,它就难以继续存在下去。再从本则材料看出,该体系内部也存在严重的矛盾。1973年美国经济危机发生,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旋即崩溃。通过教材分析和材料补充,教给学生如何把课本与材料结合,研究问题、表达看法的技能。通过对新的货币体系重构的建议,让课堂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培养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和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如何避免一国主导?什么样的货币体系才是比较合理的?多极化趋势下应由哪些国家主持构建?等等。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评判过去,预设未来,收获生成。过渡:以上我们探究的是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成立。在国际贸易方面,为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1947年,美国、中国等23国签署了什么协定?其宗旨是什么?它的性质如何?后来发展成什么组织?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意图:预料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误以为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因此通过预设问题,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适时捕捉学生暴露出来的缺憾,再重新设置问题,区别前后两个概念。强调: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后来发展为世贸组织。前者不是一个常设组织,是临时性的协定。而后者是常设性、永久性存在的国际组织。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纠正偏差,走出误区。同时,通过对有关贸易体系的前后联系,一方面为第24课中“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做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二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过渡:从本课内容可以看出,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的野心在二战后初期得以实现。但后来,伴随世界形势的发展,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问题7:到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这样一个以美国一枝独秀方式存在的世界经济格局最终瓦解。对此你有何感想?给日益腾飞的中国什么历史启示呢?意图:思路引领:历史的启示(经济与一切活动的关系如何?)———现实的问题(全球化趋势下我们该怎么做?)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经济是基础,决定一切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只有发展经济实力,才能担当国际责任,领导世界潮流;面临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应顺应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领导世界共建和谐,加强合作,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学生要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学史明志,由此激发学生感悟历史的激情,升华历史知识,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现课标要求(3),也是本课的终极目标
世界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形势的研究
一、世界经济将继续呈现缓慢增长态势,部分国家可能陷入衰退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9月已将两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下调至4.0%,世界贸易组织在2011年11月的预测中也将2011年全球出口增长预期从6.5%下调至5.8%。从发展态势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有可能深化,将拖累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全球经济活动放缓可能导致两年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在4%以下,低于金融危机前五年4.7%的年平均增长率。预计新兴市场增速仍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亚洲开发银行2011年12月初预测,东亚地区经济增速2012年将略微降至7.2%。
(一)美国经济将保持缓慢复苏态势
受失业率高企、房地产市场低迷、技术创新短期难有重大突破和新经济增长点不明朗等影响,美国经济近期步入快速增长轨道的可能性较小。然而,美国私人部门仍具有缓慢增长的动力,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仍将保持宽松,美国经济预计保持缓慢复苏态势。首先,美国失业率已降至2009年4月以来最低,2011年前三季度美国居民名义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未来随着美国失业率逐步下降和私人可支配收入上升,美国居民消费能力预计得以提升;2011年以来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经济形势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