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对琉球人的措施和设置机构

日本是如何吞并琉球群岛的?
16:49:39 本文行家:
 美丽的琉球群岛(日本冲绳县) 日本吞并琉球是近代日本实行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结果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对它的侵略,但是自己却成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世界列强之一。早在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就把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它的基本国策。明治天皇即位时发表的《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是万国之本的国家”,他要开拓万里波涛,建立一个“八紘一宇”的大帝国,布国威于四方。为了实现明治初年制定的“大陆政策”,日本采取外交讹诈和武力掠夺两种手段。也由于中国清政府的颟顸无能,日本得以一步步地实现吞并琉球,割占台湾,征服并灭亡朝鲜,占据南满和内蒙。   琉球历史悠久。在中国《隋书o流求传》中就载有对它的详细文字记录,当时它被称作“流虬”,形象地描绘出了它的地理形状。《元史》中写作“瑠求”。在公元12世纪即中国元朝末年时,琉球形成了北山、中山和南山3个各自独立的王国。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杨戴出使琉球三国,分别册封了三国国王,三国也明确表示向明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国。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完成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明朝灭亡后,琉球继续与清政府保持了藩属关系。琉球国王被清廷册封为琉球国中山王,后又被改封为琉球国王。   在明朝册封琉球200多年后,1609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派诸侯岛津氏向琉球敲诈钱财。在遭到拒绝后,岛津氏攻打琉球,俘虏了国王尚宁,逼其写下誓文,每年向日本萨摩藩输送粮食。日本将历史上的侵略视为上贡,并以此证明琉球一向是日本的“藩属” 。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琉球就成为了日本吞并的目标。在没有获得琉球国的同意之下,1868年,日本维新政府的“太政官令”将琉球王国置于日本鹿儿岛县的管辖之下。1873年,又命琉球受内务省管辖,租税上缴大藏省,将其纳入日本内政的轨道。   当然这一切也都没有得到作为宗主国中国的同意。但是1871年,日本利用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岛的琉球船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这一事情,乘机大做文章。日本以保护“属国居民”为借口,派兵入侵台湾,并采取外交讹诈的手段,于1874年10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专条》。主要内容是:规定日本从台湾退兵,中方向日方赔偿白银50万两。条约还承认“台湾生番将日本国属民妄为加害”,日本侵台是“保民益举”。 这就为日本下一步吞并琉球埋下了隐患。1875年,日本派兵进驻琉球,并命令琉球尊奉日本明治年号,不再向清政府入贡。第二年在琉球设立日本警察和司法机构,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1877年,琉球王派密使请求中国帮助。清政府驻日公使何如璋虽然奉命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对日本进行了交涉,但是日本政府摸清了清政府的懦弱本性,在1878年8月正式决定改琉球为郡县,终于吞并琉球。   清政府虽然在保护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但作为琉球的宗主国,始终没有承认日本吞并琉球,并以“灭藩属”向日本进行了多次交涉和抗议。  日本为了确保吞并琉球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并消除中国的异议,按照日本方的意愿,1880年10月,中日双方议定了《琉球条约拟稿》,规定琉球群岛的北部归属日本,群岛的南部即包括现在日本控制的宫古、石桓、八重山群岛在内的先岛群岛归于中国。但此条约在北京遭到了朝廷重臣的大力抨击。最后李鸿章上奏说:“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则大受其损,拒之则多树一敌,唯有以延宕一法,最为相宜。” 清政府采纳了李的建议,拒绝在《拟稿》上签字、对琉球问题采取了留待日后处置的拖延的做法。这样,琉球群岛主权归属问题,在1879年之后就被中日双方无限期地搁置了下来,到今天还没有解决。   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一直发展到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和挑起太平洋战争。1945年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只能保有其本土四岛及其他由盟军确认的小岛,其他武力吞并的领土必须放弃。因此台、澎归还中国,朝鲜得到解放,但是却没有明确宣告对琉球的处置。战后琉球和钓鱼岛都被美国占领。1947年4月联合国《关于前日本委托统治岛屿的协定》,决定把这两块土地交给美国“托管”。根据《波茨坦公告》及联合国委托管辖原则,美国是无权擅自处置琉球的主权归属的。但是随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变,1972年,美国竟然根据美日《归还冲绳协定》将琉球的“施政权”交还给日本。在琉球被交与日本的同时,一并“交还”的还有中国的钓鱼岛。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日本据有琉球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结果。战后日本从美国手中接收琉球群岛,同样缺乏国际法理依据。正如台湾学者所指出,美国把琉球群岛交给日本,并没有得到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家的共同认可,是一种美日两国间的“私相授受。”1951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对日和约会议,竟然把主要参战国之一的并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中国排除在外。按照片面的《对日和约》,日本放弃对朝鲜、台澎、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及要求,但没有明确我国对台澎的主权。该条约还规定:“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中国政府对这个片面的《对日和约》进行了严正的批判。另外,台湾当局至今没有承认日本对琉球和钓鱼岛的拥有权。 美丽的琉球群岛(日本冲绳县)
参考资料:
[1]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近代日本吞并琉球对今天中国的危害性分析,宋子玉、於全收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本人本科在读,对历史有一定的积累。愿意与各位分享资料,一同讨论、进步。《第十四课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导学案》 www.wenku1.com
第十四课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导学案日期:
第14课 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导学【知识目标】1、知道“康乾盛世”、驻藏大臣、平定准噶尔部及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改土归流”的基本情况。2、了解清朝前期的疆域四至。【知识梳理】一、1、“康乾盛世”:康、雍、乾三朝。勤于政事,无大战事,赋役有规,财政丰裕,休养生息。 2、.疆域四至: 北( )( )西北 东北( )( ) 西 清 东( )( )西南 东南( )南( ) 二、加强对西藏、新疆、云贵的统一建立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平定西藏内乱西藏 雍正时,设立驻藏大臣乾隆皇帝时设立了“金瓶掣鉴”制度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新疆 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云贵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预习检测】1、填空(1)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盛世是(2)明朝设 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清雍正时,在西藏地区设 ,代表中央政府,会同西藏地区的达赖、班禅监理西藏事务。(3)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聚居天山南路,明以来称 ;在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天山南北合称 ,清朝派驻于此的最高长官为(4)清雍正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防止土司叛乱,对贵州、云南、广西地区大规模实行 ,改封国制为 ,变世袭制为 。乾隆时,废除该地区 ,改设 ,“改土归流”消除了 ,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课堂练习】1.清朝皇帝勤理政事的主要原因是哪个朝代灭亡的教训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2.“康乾盛世”是中华帝国皇朝历史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促成这一时期国势鼎盛的原因是①吸取前朝教训,皇帝勤于政事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③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④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3.清朝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其主要措施有①设立驻藏大臣 ②改土归流 ③册封制度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4.在《乾隆皇帝》中能够了解到他的哪些业绩①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称号②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③设置驻藏大臣④迎接土尔扈特人回归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5.雍正皇帝时,处理西藏重大民族事务时需要那几个人共同协商①达赖 ②班禅 ③驻藏大臣 ④伊犁将军A ①②③④ B③ C ①② D ①②③6.“金奔巴瓶”是用来决定A 驻藏大臣的人选B 喇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C 参赞大臣的人选D 西藏的归属7.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列史实能够提供有力证据的是①唐朝时在西藏设置都督府②元朝时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③清朝时达赖,班禅都 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④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8.清朝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木叛乱,重新统一了A 内蒙古 B 宁夏 C 新疆 D 西藏9.清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那些措施①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木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②确立中央政府册封班禅,达赖的制度,设立驻藏大臣③妥善安置了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部④郑成功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⑤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鉴定了《尼布楚条约》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 C③④⑤ D ①④⑤10.康熙帝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下列史实与他有关的是A设立驻藏大臣 B实行“改土归流”C设立军机处 D攻打雅克萨11.假如你是一个清朝的商人,你在国内进行商品交易,向西最远可到达的地区A 长城 B 利比里亚 C 外兴安岭 D 葱岭12.汉景帝时出现了文景之治,而康乾盛世是哪位皇帝时的省市局面A 唐太宗 B 乾隆帝 C 顺治帝 D 隋文帝13.代表清朝政府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是A 澎湖巡察司 B 伊犁将军 C 驻藏大臣 D 安西都护府14.西藏从元朝起正式成为中国一个行政区,当时管辖西藏的机构是A 中书省 B 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 云南行省我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判断下了边疆地区应该是西域都护 安西都护府 乾隆平叛 伊犁将军A 台湾 B 东北 C 西藏 D新疆15.康熙皇帝册封班禅五世与乾隆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的共同作用是A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驱逐了殖民势力C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D 设置西域都护16.清朝前期加强了对边疆和少数民族的管辖,与此无关的措施是A 设置驻藏大臣 B 设置台湾府C 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D 设置西域都护【合作探究】? “西藏、新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请你用史证明上述观点:唐朝时:文成公主及金城公主入藏;西藏 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清朝时: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台湾 元朝时:加强对琉球的管理清朝时:设置台湾府新疆 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唐朝时:设立管理新疆地区的最高行政军事机构、设立犁西藏将军本文由(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您现在的位置是: &
康乾盛世下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研究
摘 要:康乾盛世时期是中、日、琉球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中、日对琉球的不同政策进一步导致了中国对琉球的影响之日益衰落和日本对琉球的影响之日益增强。通过康乾盛世近二百年时间,日本极大地增强了对琉球的实际控制。而与此相反,中方的琉球宗主权相对于日本而言却在日益衰落。
  内容提要 康乾盛世时期是中、日、琉球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中、日对琉球的不同政策进一步导致了中国对琉球的影响之日益衰落和日本对琉球的影响之日益增强。通过康乾盛世近二百年时间,日本极大地增强了对琉球的实际控制。而与此相反,中方的琉球宗主权相对于日本而言却在日益衰落。
  关键词 三国关系 康乾盛世 中国 日本 琉球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7)03-0126-10???
  康乾盛世时期中、日、琉三国关系的发展状况对此后三国关系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近代中国最终失去琉球的宗主权、日本最终吞并琉球只是康乾盛世下三国关系发展之结果。因此,要了解清末日本为何最终能吞并琉球,中国为何最终失去了琉球宗主权以及琉球为何最终亡国,很有必要往前追溯康乾盛世时期三国关系的发展状况。
  具体而言,清代中前期三国关系的发展状况则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自清代初期以来,清方就积极从事建立中琉宗藩关系。至顺治时期,这一关系虽经历了诸多曲折,终于建成。而到了康乾盛世时期,清方进一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去完善这一基于友好基础上的传统关系。清方通过对琉球经济上的“厚往薄来”、政治上的“怀柔远人”、文化上的“宏宣德化”等措施,使中琉宗藩关系在康乾盛世时期达到了清代历史发展之顶峰。在清方的努力下,琉球对中方的宗藩关系也进行着积极的回应;它从政治上、文化上仿效清方体制,从社会心理上接受清方宗主国地位。但是,康乾盛世时期也是日本对琉球进行渗透、控制、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时期。受地理条件和中日琉球政策不同等多方面因素之影响,这一时期中方的琉球影响相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而言虽得到了增强,但是相对同时期日本对琉球影响之增强而言,却日显衰落。随着中日在琉球王国竞争之发展、随着中方传统琉球宗藩政策之不变和日本对琉球控制和影响之增强,当东方步入近代世纪,当日本从封建社会步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后,它必将最终吞并琉球。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力求探索出康乾盛世时期中、日、琉球三国关系之发展状况,以及此发展对整个清代、尤其是近代以后中、日、琉球关系之影响。
  一、康乾盛世下清方发展中琉宗藩关系之努力
  自明代中后期以来,中、日对琉球的争夺就已开始。自明万历十六年后,日本就开始对琉球施加“影响”;而万历三十七年萨摩藩侵入琉球后,琉球从此则成了日本萨摩藩的臣属,并遭到萨摩藩的严格控制。对于中方而言,更为不幸的是:明、清政权过渡时期却又是中方琉球影响的最低潮时期,日本借此机会进一步增强了日本的琉球影响。清初政权的确立虽为中国琉球传统关系的再度建立提供了条件,但是清方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致使中国琉球传统关系并未能迅速恢复。不仅如此,相对于日本对琉球影响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而言,清初中国对琉球影响却相对削弱。因此,当清廷统治步入康乾盛世时期,清方能否借助盛世的铺垫挽回中方日益削弱的琉球影响、抵制日本的琉球扩张行为,将关系到整个清代以及近代时期中、日、琉球三国关系发展的最终走向。
  而就清方康乾盛世时期而言,清廷为迅速恢复中、琉传统关系的确采取了许多措施,做出了诸多努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上对琉球国王及时“册封”
  康乾盛世时期,清方要迅速恢复中方对琉球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对琉球国王的册封。因为根据封建宗藩体制理念,清方对琉球国王册封仪式的完成,表明琉球从此纳入了“中国”范围,琉球国王和子民从此成为中国皇帝的臣民。因此,康熙帝刚一即位就抓紧时机增强中国的琉球宗主权。康熙元年,派使臣张学礼等(注:〔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2000年,第67页。)出使琉球,对琉球国王进行册封。至此,本应在顺治三年完成的册封琉球国王的行为在推迟了16年之后,终于在康熙元年得以实行。此后清廷于康熙七年在福建重建怀柔峄,以便琉球国使臣居住。
  康熙二十一年,清廷又派汪辑等出使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尚贞。康熙帝亲赐琉球国王御书“中山世土”匾额,以表对琉球的怀柔。康熙五十六年琉球新君尚敬请册封,康熙五十七年六月派海宝、徐葆光等为册封使出使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尚敬。
  雍正朝,清方无册封琉球行为。乾隆朝成功地册封琉球国王也仅有一次。乾隆十六年,琉球国王尚敬卒,新国王尚穆于乾隆十九年才上书清廷请求册封。清廷于乾隆二十年五月派出全魁、周煌到琉球又一次册封琉球国王。乾隆五十九年,琉球国王尚穆卒,其后新国王尚温直到嘉庆三年八月才向清廷请求册封。清廷于嘉庆四年派出赵文剀、李鼎元等为册封使到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尚温。其具体册封情况见下表:
  以上清廷的五次册封事件中,除了第一起册封事件是因清方原因而拖延外,其他几次册封被推迟的原因均来自琉球。虽然清方第二次册封是按时进行了,但其他的三次册封与正常的册封相比,都推延了三、四年,甚至十几年。如第三次册封:琉球国王尚贞死于康熙四十一年,但到了康熙五十六年琉球方面才向清廷“请封”,相隔达15年之久。
  自康熙二十一年以后的几次册封推迟的原因均来自琉球而非清廷。因此,就康乾盛世时期而言,清廷对琉球国王的册封还是相当积极的;一旦琉球向清廷提出册封请求,清廷立即派出册封使对琉球新王进行册封,从琉球方面提出请求“册封”到清廷派出册封使之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时间。而清方之所以没有马上派使册封,其原因在于等待季风季节的到来,以便顺风出发。相反,琉球在请求册封方面却比清廷册封方面在时间比较上有着更长的间断。其间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作用其间(如气候原因等),但其主要原因极大可能是日本萨摩藩的干涉。因此,就此等时间差距之比较而言,清方在传统宗藩体制所容许范围内在处理琉球问题上,特别是巩固清方在琉球的宗主权方面,做出了自己积极努力,尽量及时地册封琉球国王,以巩固中琉传统关系。
  (二)经济上对琉球的“厚往薄来”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处理宗藩关系时,都遵循“厚往薄来”政策,以此来怀柔远邦,达到“四夷归附”的目的。清代遵循“古先哲王柔怀群辟,卒以厚往薄来为常经”的原则并坚守“不贵异物,不宝远物”的传统做法,(注:潘相:《琉球入学闻见录》,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62年,第25页。)以此来发展邻邦关系。这一宗藩体制内传统的“厚往薄来”朝贡政策针对康乾盛世下的中琉宗藩关系而言,主要体现在“薄来”与“厚往”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薄来”方式,增强中方的琉球影响力。按照《明会典》定例,琉球旧有贡物种类如下:金银罐、金银粉匣、金银酒海、泥金彩画屏风、泥金扇、泥银扇、画扇、蕉布、?苧布、红花、胡椒、苏木、腰刀、大刀、枪、盔甲、鞍马、丝绵、螺盘等(注:⑥托津:《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卷七十二,礼部三十三,第3723页。)。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巨大。自康熙朝开始,清方就对琉球实行积极的“薄来”政策,以此去恢复传统的中琉关系。康熙三年,清廷做出了“外国慕化,来贡方物,照其所进收受,不拘旧例”的规定(注:托津:《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卷502,礼部三十三,第820页。)。康熙四年琉球方面补进庆贺贡物在梅花港口因遭风漂失,有基于此,清廷决定免其补进。但是康熙五年琉球国王仍然派人补进方物,并加贡红铜六百斤、黑漆、鱿鱼、螺十个。(注:《中山世谱》抄本,殷梦霞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260-261页。)。康熙帝为了作到“怀柔远人”之目的,仍将琉球所补进的金银器皿等“著发回”(注:⑧托津:《大清会典事例》,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版,卷503,第820、828页。)。随后康熙七年,清方对琉球的“外贡”又一次进行了削减,减去了外贡里的黑漆、龙画盘十个。康熙十九年清廷对琉球贡物又实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减免。康熙帝要求将琉球旧例贡物中的金银罐、金银粉匣、金罐酒海、泥金彩画围屏、泥金扇、泥银扇、画扇、蕉布、苧布、红花、胡椒、苏木、腰刀、火刀、枪、盔甲、鞍马、丝绵、螺盘具等加以免除。此后琉球的常贡中只保留有马、熟硫磺、海螺壳、红铜等物。康熙二十年,康熙帝又免去了琉球贡马的负担,至此所保留下的常贡物品只有:熟硫磺一万二千斤、海螺壳三千个、红铜三千斤为准。?⑥但是康熙二十九年,清廷又将琉球常贡中的海螺壳三千个减免,至此,琉球的常贡物品仅剩下熟硫磺和红铜两样。(注:《中山世谱》抄本,殷梦霞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
    康熙一朝,清廷对琉球贡物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减免,从而使清廷达到了从经济上“怀柔远人”的目的。雍正、乾隆两朝继续实行着康熙朝对琉球的减贡政策,但是,因康熙朝已将琉球贡物减少到最低限度,所以雍正、乾隆两朝不可能再通过减少常规贡物、贡额的方式来向琉球传递“天朝”对属国的恩赉。他们将琉球方面的“表谢方物”留至两年甚至是多年后抵做“正贡”的运作方式来传递“天朝”对属国的恩惠。
  雍正三年,琉球派人表谢方物,以谢雍正二年清帝御书“辑瑞琉阳”和赐物赡恤琉球官生等行为,雍正帝为表达自己怀柔琉球之用意,命将其抵做雍正四年正贡。当雍正四年琉球再次表谢方物时,雍正帝又将之留做雍正六年正贡。当雍正六年琉球再贡方物时清廷将它留做八年正贡。依次类推,以后琉球方面的表谢方物,几乎都被清廷按照向后推迟两年的方式留做此后的正贡。
  乾隆时期,清廷在传递“怀柔属国”的减贡方式运作上与康熙、雍正朝一样。乾隆二十二年,琉球国王尚穆进贡册封谢恩礼物。其礼物有金鹤、盔甲、金锦、腰刀、银饰腰刀,漆饰镀金枪、漆饰镀金哀刀,黑漆马鞍、金彩画围屏、扇、丝绵,练芭蕉布,纹芭蕉布、苧布、白银、锡、红铜等凡十六种。乾隆帝出于对传统宗藩制度和宗藩精神的坚守,同时也是对清朝传统“怀柔外邦”政策的继承,特下谕旨,将此次礼物“留做下次正贡。”⑧乾隆二十四年,当琉球国进贡乾隆二十三年贡物时,乾隆帝又命将它抵作二十五年正贡,而二十五年正贡抵作二十七年正贡。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对琉球“厚往薄来”方面均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它们以期通过“薄来”的方式达到“柔化”琉球、增强中琉宗藩关系的目的。这一做法虽然因日本萨摩藩控制琉球“朝贡”活动使其作用有所削弱,但在当时看来,对恢复中方的琉球影响而言,还是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通过“厚往”的赏赐方式,增强中方的琉球影响力。
  清康乾盛世时期清方在增强中琉宗藩关系时,“厚往”的赏赐方式对恢复中方的琉球影响上也起到一定作用。“厚往”政策主要体现在朝贡活动中清方日益增加对琉球的“赏赐”数量。具体而言,康乾盛世时期,中方通过“厚往”方式去增强中方对琉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琉球的每一次朝贡活动中清方对琉球贡使或国王日益增多的赏赐上。其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文化上对琉球“宏宣德化”
  康乾盛世时期清廷不仅通过经济上的“厚往薄来”和政治上的“册封”等活动去加强清朝同琉球的宗藩关系,同时也通过文化上的交流去加强中琉之间的传统关系;其中发展琉球留华官学生教育和中琉民间文化交流就是其中的代表,清方企图以此来增强双方关系。
  中国自明代洪武、永乐以来,闽南“三十六姓”移民壮举就曾为中国文化输入琉球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有琉球久米官之汉人后裔在琉球“能言,教以汉语;能书教以汉文”(注:李鼎元:《使琉球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黄景福《中山见闻辨异》P241,《清代琉球纪录集辑》诸家,台北台湾大通书局民国73年[1984],第179页。)的积极宣传中华文化,才有琉球官方自明代以来以汉文作为官方文书书写的结果。
  康乾盛世时期,清方在文化输出方面秉承明朝做法,积极教授琉球方面派来的留学生,以期实现“国家声教覃敷,无远弗届”之目的。(注:王士桢《琉球入太学始末》《清代琉球纪录集辑》诸家,台北台湾大通书局民国73年[1984],第17页。)同时清方企图让琉球留华官生通过“沾雨露之湛斯”,来达到对清朝宗主国“望苍云而入贡”的目的。(注:潘相:《琉球入学闻见录》,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62年[1973]。)就琉球方面而言,自明代至其被日本吞并为止,中华文化仍然是琉球官方文化中较具影响力的文化。正是因为中方文化对琉球具有较大吸引力,才促使琉球方面多次主动向清方派遣官生,入太学学习。其具体情况见下表:
  同册封事件一样,清方对琉球入学行为表现得非常积极。每次琉球方面提出入学要求时,清廷从无反对之表示。琉球的入学官生在康乾盛世下仅有三次,而乾隆二十五年派出的四人又因传染性疾病使其三人卒于馆。因此从总体上讲,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琉球官学生的教育影响与作用则不及明朝。但是就当时情况而言,这一教育方式对于双方关系的巩固与发展而言还是起到一定作用。前两次官学生中,梁成辑归国后历任通事,蔡文涛官至紫金大夫,阮维新也官至紫金大夫,郑谦任官存留都通事,梁允治任官外间亲云上。他们在学习期间,“笃志向学”,更有甚者,手抄《四书》、《五经》,著《四本堂集》,《服制辨义》。大多成为琉球国内的“学术之师”。琉球方面正是通过他们来教育更多的琉球官家弟子,学习中华文化。(注:②王士桢《琉球入太学始末》《清代琉球纪录集辑》诸家,台北台湾大通书局民国73年[1984],第17、19页。)通过这些留清的琉球官学生,中华文明通过官方渠道传播到琉球,其影响虽不像清代时人所期望的“其国声名文物,必且月异而岁不同矣”,②但对琉球社会还是具有较大的冲击力。
  清康乾盛世下中华文化还以非官方、非正式方式暗在地传播到琉球。它主要是通过琉球两年一贡的来华贸易人员来实现的。清方自康熙十七年起,就允许琉球每次朝贡时派贡船二只,接贡船一只到达中国,其人数初定为150人。但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在琉球的请求下,清方将琉球每次贡船人数增加至200人(注:《中山世谱》抄本,殷梦霞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这样一来,在两年一贡中,琉球每次向清方均派出近200人的巨大商队。在朝贡过程中,除了接贡船在清方停留的时间较短外,其他两船在清方停留的时间动辄大半年,甚至更长。这些人在同清方贸易时,不仅对清方官方文化,而且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着比较与吸收。正是这些人数众多的群体对推动中方文化向琉球的传播起着更大作用。潘相在《琉球入学见闻录》中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他称“盖其三十六姓本系闽人,朝贡往来,止闽动辄三岁,闽又有存留馆,留馆通事之从人多秀才,假名入闽以寻师者。或寓闽数年而后归,日与闽人为友,故能知儒先之书。”通过这一更为广泛的“群体”,康乾盛世时期中方文化在琉球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
  (四)运作上对出使琉球敕使的严格管理
  康乾盛世时期在建立和巩固属国的宗藩关系的另一努力则体现在加强清方出使琉球敕使的管理上。清康乾盛世时期派往琉球的册封使行次数虽仅四次,但从这四次敕使册封活动中仍能看出清廷在敕使管理上的努力。乾隆二十二年前的敕使册封琉球国王时,琉球方面例赠敕使宴金一百九十二两。但是每次清方敕使都不曾接受该银两,而是琉球方面通过下一次朝贡贸易时再将它带到清方,只有当清帝允许后,出使琉球的中方使臣才可接受此笔礼金。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当琉球方面将宴金一百九十二两照例带到清方时,乾隆帝却禁止敕使接受。乾隆帝称“使臣奉命册封,自应仰体朕意,不欲滋扰外藩”,从而要求将所送宴金“仍令该国使臣带回。”(注:周煌:《琉球国志略》,台北台湾大通书局民国73年[1984],第215页。)不仅如此,同时清廷还通过惩罚该次敕使随行人员在琉球的不法行为来达到加强中琉宗藩关系之目的。该年,清方敕使出使琉球时,使行人员中部分兵役发动“政变”,他们胁迫使臣、要求琉球方加赏“恤银”。其结果是琉球方共花费银两达五万一千余两后,才将他们打发走。而且这些人在琉球还犯有嫖宿娼妓、“殴打、从凶”等不法行为,使得清方宗主国之形象在琉球面前大为削弱。因此清廷决定对此事件加以严处。其结果是将其中的渠魁、翁元、黄登等判为斩立决,朱华、朱文彩、林赐、欧元德等拟为绞监,秋后处决;任贵、梁大有、林升、刘光国等发往黑龙江地方当差,郑孝本、苏四等各杖100,枷号一个月发落。(注:徐艺圃主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3年,第52-54页。)同时,清方赔补了琉球国王的全部花费。正是因为该起案件,使得此后的使行人员到琉球格外小心,并且对此后中国使行人员的琉球贸易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清方正是想通过规范使行行为来达到巩固中琉宗藩关系之目的。它虽没有日本萨摩藩对琉球进行直接控制有效,但在当时的时段内的确达到了加强中琉宗藩关系的目的,给琉球树立了清朝宗主国的良好形象。
  二、琉球对清朝宗主国友善宗藩关系之反馈
  清初自中琉宗藩关系建立之始,清廷就为巩固宗藩关系做出了诸多努力。对中琉宗藩关系的巩固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在琉球对清朝宗藩关系的积极响应上。
  琉球对清朝宗主国宗藩关系的积极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制度上仿效中国体制
  清康乾盛世时期,琉球对清朝宗主国宗藩关系的积极响应体现在政治体制方面是琉球对清方政治制度进行仿效,其中最主要的是仿效清方的官制和刑法。黄景福在《中山见闻辨异》中就记载了琉球方面仿效中方政治体制的做法。他称“先王之制,凡属国止封其君,而其臣之爵秩不与闻焉。琉球爵秩,亦分为九品如中国例;《志略》较《徐录》所载为详。”(注:②《清代琉球纪录集辑》诸家,台北台湾大通书局民国73年[1984],第239页。)
  按黄景福的考证,琉球国官制也分为九品十八级:
  国相为正一品,法司官为从一品;紫金官、紫金大夫加法司衔为正二品,不加法司衔为从二品;耳目官为正三品,正议大夫加耳目官衔为从三品;吟味官、正议大夫为正四品,那霸官、中议大夫、长史为从四品;正殿当官、都通事为正五品,副都通事,加当官为从五品;正殿势头官为正六品,加势头官为从六品;里之子亲云上、副通事为正七品,筑邓之亲云上为从七品;正殿里之子为正八品,里之子座为从八品;正殿筑登之为正九品,筑登之座为从九品。?②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琉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