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形考任务1,画图说明某种一般均衡,要涉及4种及其以上的市场

本月排行TOP10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西方经济学作业题
《西方经济学》串讲问题答案1、怎样理解经济人的概念?P26-27。经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见教材第17-18页)经济人假设:(1)经济人是具有最大化动机的人。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所具有的惟一动机,就是追求自身目标利益的最大化。(2)经济人是理性人。经济人的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面临选择,他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精确的计算,从而能够有效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并对周围的事态,对其行为所受到的约束条件,作出正确的反应和应对。(3)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要作出选择和决策,需要掌握有关的信息。经济人拥有决策所需要的充分信息,或者能够不需要支付成本而获得充分信息。他能够清楚地了解其经济行为的条件和后果。归纳起来,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人。经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见教材第17-18页,并参见课件导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要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是: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产品生产出来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要,不同数量的产品满足不同程度的需要。第二,怎样生产?生产产品的方式方法很多,一个国家满足其社会成员需要的方式方法也很多,需要做出恰当的选择,以力求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需要满足。第三,为谁生产?有限的资源给谁使用,为满足谁的需要来使用,这里涉及到了产品的分配问题,以及决定产品分配的资源占有问题。第四,谁做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谁有权来作决策,以什么方式作出决策,这对于选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2.需求规律?供给规律?均衡价格理论(见教材第40、46、49-51页)需求规律:当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价格越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商品的“需求规律”或“需求法则”。供给规律:当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是正相关的,即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则该商品的供给量越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商品的“供给规律”或“供给法则”。用图表分析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见教材第49-51页)所谓的均衡价格,就是能够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保持平衡的价格,或者说,这种价格能够促使需求和供给趋向平衡,形成稳定的市场。其形成过程,可以用下图加以说明。(见教材50页图3-9)均衡价格是经过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及价格的波动形成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价格过高的情况。价格过高,会刺激生产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但是却会减少消费者需求量,这样就会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少于供给量,造成供过于求。供过于求会形成一种迫使市场价格下降的压力,进而促使生产者减少该商品的生产或供给,把供给规模降至均衡水平。二是价格过低的情形。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过低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而供给量则会减少,需求数量多于供给数量,造成供不应求。这样会形成提高价格的推力,抑制需求而刺激供给,使供求趋向于均衡点。3、关于弹性理论及其应用(见教材第52-60页)根据教材对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有关论述,结合教学光盘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因素,五大递增递减规律。可参考考试范围论述题目3有关内容。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者的均衡理论(见教材第65、75-76、86-87页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增加,每一新增单位消费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是什么?(有两种情况:连续消费一种商品时和同时消费多种商品时。)(1)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连续消费某种商品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总效用增量是递减的。这样就可以看到在连续消费一种商品时,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边际效用为0,即MU=0,在这时总效用达到最大。也就是说,消费者已经从对该商品的消费中得到了最大满足,实现了效用最大化。(2)基数效用论认为,如果消费者购买N种商品,其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就是:MU1/P1_MU2/P2_MU3/P3_…_MUN/PN_λ这一均衡条件表示,消费者购买n种商品时,任何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也可以说,最后一个单位的货币,无论购买任何一种商品,其边际效用都相等,即同等的购买力带来同等的满足程度,并且都等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λ。这个公式就是基数效用论所认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它试图表明的是,有着既定预算约束的消费者,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商品消费组合面前,应当怎样做出选择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或者说消费者的选择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序数效用论认为如何实现消费者均衡?(借助两个工具分析:消费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其切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就是满足效用最大化要求的商品组合。因为切点是在预算约束线上,在消费者预算约束允许的范围内,切点又是预算约束线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种商品消费组合。因此,切点代表了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效用水平。按照序数效用理论的分析,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满足点。该切点所满足的条件,即边际替代率_价格比率,就是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也就是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5、分析说明生产函数的有效经济区间和生产扩张路线。(参见教材第110-112、116-118页)6.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是如何确定的?(参见教材第114-116页)答案要点:(1)分析这一问题需要借助两个工具: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2)生产者做出选择时有两个判断原则:一是产量既定成本最小,二是成本既定产量最大。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组合就是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相切之点所表示的那种组合,它可以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来生产出既定的产量,或者以既定的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量。这样对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切点的确定就成为对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组合的确定。如图:教材第115页图5-7。(3)借助图形分析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确定问题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把握对最大化产量和最小化成本的追求。二是确定最佳组合所要求的各个要素的投入数量及相应比例组合。从长期来看,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都是可变动的,任何一个理性的生产者都会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把等产量线和等成本曲线结合在一起,可以研究生产者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或者实现既定产量下的最小成本。(1)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将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组合在同一个平面坐标图上。如图教材P115图5-7。不同的投入组合形成不同的等成本线和不同的等产量曲线。每一条等成本线必定会与某一条等产量线相交于切点。当生产者的投入成本已既定时,生产者可以通过寻找与该等成本线相切的等产量线,确定切点,就可以确定既定成本约束下,能够带来最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2)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将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组合在同一个平面坐标图上。如图教材P115图5-7。不同的投入组合形成不同的等成本线和不同的等产量曲线。每一条等成本线必定会与某一条等产量线相交于切点。当生产者的产量目标既定时,生产者可以通过寻找与该等产量线相切的等成本线,确定切点,就可以确定既定产量目标下,能够带来最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7、机会成本、边际成本(P15,123)机会成本:就是人们在作出一种选择时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选择的收益,简言之,机会成本就是选择的代价。又称为影子价格。边际成本:为了更为精确地反映产量增量变化对成本增量变化的影响,另一个重要的短期成本分析概念就是边际成本,用MC表示。边际成本也是产量的函数,它反应每一单位产品增量所引起的成本增量变化,即总成本的增量与总产量的增量变化之比。8.如何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见教材第132-133页)微观经济学认为,对于一个生产者来说,他的生产或经营原则应当是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一原则被称之为利润最大化原则或利润最大化条件。可以这样分析:第一种情况,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时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由此所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要大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因此,增加生产或销售,还会带来总收益的增加,生产者会继续扩大产量水平或者销售量水平,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第二种情况,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时,每增加该单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由此所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要小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因此,增加生产或销售,会使生产者不断亏本。他必然减少生产或销售,直到边际收益不再小于边际成本为止。第三种情况,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时,减少生产或销售,就仍然存在利润增加的潜力,生产者没有得到可以得到的全部利润,如第一种情况;如果增加生产或销售,则生产者就会亏本,损失利润,如第二种情况。因此,当MR_MC,生产者把可能获得的利润全部得到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9.市场有哪些类型,他们各有什么外在特征?(见教材第136-138页,139图6-1:市场和市场类型的划分及外在特征)市场结构是按照市场竞争的程度来划分的。市场竞争主要是价格的竞争,竞争程度越高的市场,价格的竞争就越充分。以厂商与价格竞争的关系来划分,市场可以分成两大类型:一是完全竞争市场;一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其中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垄断竞争市场,一是寡头垄断市场,一是完全垄断市场,或简称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无论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只是单纯的价格接受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供给方或需求方在一定程度上是价格制定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垄断竞争市场又称狭义上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市场类型,是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着比较充分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简称寡头市场,是少数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类型。完全垄断市场是由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类型。10、分析说明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含义。(P173-175,用图表说明)洛伦茨曲线曲线是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首先提出来的,它表示了一个国家不同比例的家庭得到了多大比例的货币总收入。根据洛伦茨曲线可以制定出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称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也称作洛伦兹系数。基尼系数_A/A+B。当A_0时,基尼系数等于0,这时收入绝对均等。当B_0时,基尼系数等于1,这时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0而小于1.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就越不平等。11、一般均衡的含义(P182)与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P195-197)资源配置效率的涵义(P194-195) 、实现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见教材第197-203页)所谓一般均衡是指市场机制运行的最人优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无数微观决策者追求最优化的行为可以协调并存,形成社会的最优化,各个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能够同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分为两种涵义或两个层次。一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称之为“生产效率”,是指一个生产单位、一个部门或一个区域,如何有效地运用供给它的资源,来实现产量最大化,收入最大化. 二是资源的配置效率。有人把这方面的效率称之为“经济制度的效率”。这个涵义上的效率概念,所涉及的是,资源如何在不同生产单位、不同部门、不同区域、或者不同社会需要之间合理选择其配置方向和配置比例的问题。 帕累托最优所说的效率是指后一种涵义的效率。帕累托最优(P195-197)帕累托最优是评价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状态的一种标准。 基本涵义是:在不减少其他任何人效用或福利的情况下,如果任何生产与分配的重新安排都不能增加另外一些人的效用或福利,这时的资源配置状态就属于最优化状态。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1人认为A优于B而又没有人认为A劣于B,那么从社会的角度看就有A优于B。帕累托改进:改变资源配置状态,至少使部分人的利益状况变好了而又没有人使任何人的利益变坏,我们把这种好的资源配置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实现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见教材第197-203页)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要满足的条件,这些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或简称帕累托条件。帕累托最优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关于帕累托最优的交换条件,其定义就是:任何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者来说都应相等,这是所有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的必需条件,是在各个消费者之间配置消费品的最优条件。关于帕累托最优的生产条件,其定义就是: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任何一个厂商生产任何两种产品所投入的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那么,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的生产条件,是要素(资源)在各种生产用途上配置的最优条件。关于帕累托最优的交换和生产条件,其定义就是,产品生产的产品转换率与商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相等。12、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以及微观规制的措施(P210-211)所谓市场失灵,是指这样的一些现象和领域,市场价格机制在其中不能发挥或者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以使其实现有效率的状态。如垄断、外部性等现象,公共产品等领域,它们既是导致市场失灵存在的原因或条件,也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帕累托最优标准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价格机制最为充分地发挥着调节作用,所有的资源,所有的经济生活领域都纳入了价格机制调节的范围之内,而价格机制则把所有这些方面都调节到最有效率的状态。这就是市场机制有效性的最为彻底的表现。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种,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配置要求、所有的经济活动领域都可以被价格机制纳入它的调节范围之中,一些纳入其中的方面,价格机制也并不一定能够使之达到效率最大化的状态。垄断、外部性等现象,公共产品等领域,价格机制并不能有效使之达到帕累托最优所理想的效率状态。所有这些现象和领域的存在以及发生影响,使得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表现出了局限性。这样一些市场机制影响性不足的现象和领域,就是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是微观经济个体行为的调节机制。市场失灵,就意味着有些经济行为无法由市场机制来加以有效的调节。如果完全听之任之,就会导致这些行为的失控,导致一些问题无法达到有效的解决,有些领域可能会陷入无序的状态之中。在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被突出出来,需要政府实施必要的干预。政府在微观经济生活方面的干预就是微观规制行为,其所实施的规制措施属于微观经济政策,其目的在于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社会、政府直接调节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政策和措施,就是微观规制。政府实施微观规制的主要手段有行政干预和社会管制,法律法规,经济杠杆调节等。13.公共产品含义、特征、类别?(见教材第226-228页)存在的效率问题及改进公共产品对策?(见教材第234-237页)公共产品含义:所谓公共产品,是指私人产品市场部门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是不具有或者很难形成排他性、竞争性的产品。基本特征:从公共产品的消费来看,公共产品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第一,非排他性。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需要阻止、或者不能阻止、或者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才能阻止他人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第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从消费者来说,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会造成另外的人失去或减少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从生产者来说,不会由于公共产品消费者的增加而增加额外的成本。第三,是一种公共选择,带有一定强制性。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消费上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很难根据需求者的个性需要而作出区别。分类:经济学一般把公共产品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纯公共产品;一类是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具有完备公共产品特征的公共产品。它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如法律、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等,这类的公共产品往往与政府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信息供给有关;一类是现实意义的公共产品,如国防、灯塔、水利设施等。准公共产品是具有一定“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所谓具有“拥挤性”,是指这类公共产品不能完全得到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它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规模经济有联系的产品,一类是所谓的绩优产品。公共产品所存在的效率问题及对策(P234-237)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和需求、消费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效率问题。一、在公共产品需求和消费方面存在的效率问题(1)搭便车现象。由于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特性,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搭便车”现象,即不付费而享受公共产品的现象。这就会造成公共产品消费上的不平等和低效率。(2)公共产品需求和消费上的“刚性”。由于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即增加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增加消费者的直接成本,因此,消费者往往有扩大公共产品需求和消费的动机。这种在公共产品消费的品种、数量上只许增多、反对减少的现象,就是公共产品需求和消费上的“刚性”。这会造成对公共产品生产过多地投入资源,不利于私人产品的生产,也不利于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二、在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上存在的效率问题(1)寻租现象。在市场机制中,一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都带有“寻租”的特点,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寻租”动机更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之一。但是,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由于公共产品是非营利的,是由政府提供的,因此出现“寻租”现象就是属于不合理的问题了。(2)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上的软预算约束。由于无论是对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来说,还是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者来说,公共产品的成本不是由他们最终承担的,而是由纳税人最终承担的,因此,就容易导致软预算约束的出现。这样,就会造成在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上的资源过度耗费,损害效率。对策:由于公共产品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是纳税人的重大负担,因此,改进公共产品政策,提高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有如下改进对策:(1)形成更为合理的公共产品决策程序和机制,降低公共产品的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使纳税人降低负担,实现公共产品外部收益最大化。(2)使公共部门的权力分散化、分离化,形成政策制定与监督部门和实际管理营运部门的相互制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效防止“搭便车”和“寻租”现象。(3)引入市场部门,即私人产品生产部门来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者,但政府不一定自己直接生产,可以委托私人部门生产。引入私人部门有助于降低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成本,提高效率。(4)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既可以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私人部门供给的产品,可以引入私人部门,形成竞争,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5)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理论需要把握的13个问题,以下是宏观经济学理论问题。14、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框架、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三大规律、三大动机、政策主张(财政金融)。(参见教材第294.5,270页)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有效需求理论、三大规律、对策):凯恩斯是当代宏观经济学之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该理论的中心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在他看来,社会有效需求是不足的,这是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有效需求是指社会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社会商品的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通俗地讲,社会总成本价格与社会购买力需求价格相适应时的总需求。它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其中消费需求大小由国民收入决定,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另外,还要受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影响。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社会消费需求是不足的。投资需求的大小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厂商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率时才会投资。当利率不变时,资本边际效率存在递减规律,这制约了厂商的投资欲望。同时现实中由于人们心理上的灵活偏好规律,使得市场利率具有上升的趋势。一边是高利率,一边是递减的资本边际效率,因此社会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因此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社会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为了走出经济萧条状态,政府必须采取措施。这就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15、乘数理论与加速原理(P289-292)乘数理论是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乘数理论是用来分析投资变化与其所引起的收入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初始投资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它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多倍于初始投资量,其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乘数作用的产生是怎样一个过程?它所说的乘数是指投资乘数。当投资变动时,由其引起的收入的变动量将是投资变动的K倍,K即是投资乘数,它等于国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我们举例来说明乘数作用产生的过程。(参见第290-291页)假定在经济中新增加了一笔100万元的投资,这笔投资用来购买各种生产要素以扩大实际资本。由于这笔投资,生产要素所有者增加了100万元的收入,即社会增加了100万元的国民收入。我们假定这时该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即100万中有80万用于消费支出,形成消费需求。为满足这新增的80万元的消费需求,就需要新增加80万元的要素投入,这样会形成一笔80万元的收入和80万元的投资。接下来,这笔80万元的收入和投资,又会按照边际消费倾向,拿出64万元用于新的消费,形成新的收入和投资,以此类推……加速理论与乘数理论说明投资变化对收入变化的影响相反,它是要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化对投资变化的影响。加速理论假定,收入的增加必定引起消费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必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增加,消费品生产的增加又必定引起资本品生产的增加。因此,收入的增加必定引起投资的增加,而且是引起投资加速的增加。加速理论试图说明的是,社会所需要的资本品总量取决于收入或产量水平,投资水平取决于收入或产量的变化。16、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如何理解?(教材第298-299、302页)从影响产品市场均衡的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下述的公式:Y=E-br(Y代表收入E代表支出r代表利息率b是在一定利息率水平下的给定的投资系数或参数)这个公式的涵义就是,如果收入水平和利息率水平满足该公式所确定的关系时,支出等与国民收入,产品市场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从而产品市场处于或实现均衡状态。如果市场或政府能够把收入和利息率这两个变量,调节到能满足上述公式的水平,使它们自己的相互关系达到能够使上述公式成立的状态,就能够实现或保持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理解产品市场均衡的涵义,需要把握两个层次的概念。第一,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一个国民收入与支出相等的问题。第二,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实物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问题。17.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如何理解?(教材第309-310页)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L=M=Ky-hr,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西方经济学认为货币供给量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在货币市场,影响货币市场均衡的因素是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包括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交易需求是一种纯粹的货币需求,它基本上随着市场交易量的大小、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同方向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则比较复杂。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函数。当利率较低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较低,投机需求旺盛,扩大了货币需求;当利率较高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加大,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会为追求高利率而转变为储蓄,从而形成对货币的供给。因此,在货币市场的均衡中,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政府货币供给稳定的情况下,货币的投机需求成为影响货币市场均衡的关键性因素。18、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教材第324-325页)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LM曲线的形状;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同IS曲线的形状相关的,特别是同投资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相关。内容详细见教材19.政府的职能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见教材第328-330页)政府的四大职能:1、“守夜人”职能。2、公共产品职能。3、宏观调控职能。4、增进社会公平的职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下述方面:(1)充分就业。把充分就业的实现视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多数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围绕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制定和实施的。(2)价格水平稳定。政府把维护价格水平的稳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必需的有效目标来贯彻。(3)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实现,严重损害社会福利。为此,国家政府必须采取反周期干预的政策。(4)国际收支平衡。形成和保持稳定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成为保持本国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目标和条件。20.公共财政有哪些职能?(见教材第331-333页)公共财政有三类职能或功能:1、财政的配置功能。2、财政的分配功能。3、财政的稳定功能。21. 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用有那些?财政政策主要有那些工具和手段?(见教材第334-338页)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用有:1、“自动稳定器”作用。2、乘数作用。3、挤出作用。比较常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即扩大或缩小政府的需求。在社会支出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要扩大购买,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当有效需求过旺时,政府就要减少支出,降低购买商品,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倾向。(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增加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支出,提高转移支付水平,起到扩张的作用。当经济出现过热状态,政府就要降低转移支付的水平,对过热的经济起到抑制和收缩的作用。(3)改变税率。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减少税收,给居民和企业多留一些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助于扩大社会支出和需求。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可以使居民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产生抑制作用。22、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或手段是什么?(见教材第348-349页)(1)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政府在公开的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市场上可用于交易的基础货币的数量,达到扩张或收缩经济的目标。(2)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如果需要扩大货币供给,从而扩张经济,就可以采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的方法,这样银行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就会增加,进而扩大货币的创造和供给,刺激经济实现扩张。如果需要减少货币供给,以抑制经济过热就可以采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方法,这样就会促使银行紧缩银根,缩小货币创造规模,达到紧缩经济的目的。(3)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这种再贴现业务,利用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以弥补准备金不足;而中央银行则通过这种再贴现业务,对金融市场上的贷款规模进行调节。23.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是什么?(见教材第248-249页)货币主义的三个中心命题:(1)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最主要因素。(2)货币存量或货币供应量变动是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标准。(3)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货币当局通过对货币存量的控制调节经济。政策主张:货币政策所无能为力(两个无能为力):(1)金融当局企图通过货币供应量来长期控制利息率,这是货币政策无法做到的。(2)不能长期限制失业率,使之保持较低水平,这是货币政策所无能为力的。政策所能做到的(三个能够做到)(1)正确的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调的主要源泉。(2)正确的货币政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背景。(3)正确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重大干扰。货币政策的指导原则(1)金融当局应当做力所能及的,不要做力所不能及的,真正控制货币数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2)要避免政策的剧烈摆动和过头倾向。繁荣达到顶峰就是萧条,在繁荣顶峰实行银根紧缩,结果政策在一段时间后才发挥作用,恰好是萧条时期需要资金,由于银根紧缩,反而资金更加匮乏,危机恶化。单一规则:长期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预计经济增长速度大体一致。24.失业的类型、原因(见教材第271-272页)及反失业问题的对策。失业的类型和原因:失业是指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渴望获得工作但仍没有工作的状态。具体失业及其原因具有以下几种:(1)摩擦性失业指的是经济活动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造成的失业。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工人对工作的不适应,就业者对劳动力市场信息了解得不充分等原因,即使工作空缺与失业工人在人数、技能和地区上大致相符,也总会有一部分人处于寻找工作的失业状态,这就形成了摩擦性失业。这种失业也往往被称为“自愿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指的是由于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结构长期失调造成的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劳动力供给的性质、结构、比例不符合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状况,即正在寻找就业机会的劳动力在知识结构、技能类型与现有岗位要求不一致,造成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现象。这种失业往往也被称为“自愿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由于技术进步,生产越来越多地采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先进设备替代了工人的劳动,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同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一种趋势:资本品相对价格逐步下降,劳动力相对价格逐步上升。这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加重了这种失业。这种失业大都由于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造成的。(4)季节性失业指的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在农业、建筑业、旅游业中都存在这种季节性失业。(5)隐蔽性失业指的是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上不得其用。这种失业主要表现为:过早退休、因就业机会缺乏被迫继续上学等。(6)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指的是由于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不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被凯恩斯称为“非自愿失业”。这种失业通常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反失业问题的对策(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可随意发挥):(1)加快经济增长。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19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万个;我国GDP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从1980年代到现在已经下降了2/3,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1(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在0.3到0.4之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有利于吸纳就业。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跳过了“一劫”。英国、德国、日本在各自的200人、500人、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分别达到65%、71%和81%。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6%,提供了我国75%以上的就业岗位,而且1978年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2.3亿劳动力,也主要是由中小企业吸纳的。(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自1998年以来,制造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是负数,过去的10年,我国吸纳就业的71%在服务业;过去的20年,我国吸纳就业的67%在服务业。过去的四年,我国新吸纳的就业100%在服务业。(4)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5)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6)强化地方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25.通货膨胀的类型、成因(见教材第370-376页)和对策(结合我国反通胀预期的规律性去理解、分析)。通货膨胀的类型、成因: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总水平的普遍而持续的上涨。具体包括:(1)需求拉(上的)动型通货膨胀。从需求角度研究通货膨胀。由于经济中总需求水平过度增长,总供给水平不足,即由于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现行价格下可能的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无论何种原因引起总需求膨胀,如货币发行过多、工资过快增长、支出过多等,都会使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和劳务,从而引起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从供给角度研究认识通货膨胀。它以生产费用理论为基础,将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为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具体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工资(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由于工资提高,引起成本增加,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人又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工资,从而再度引起物价进一步上涨。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所谓的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或轮番上涨。在西方国家,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力量,导致工资的刚性,即使失业扩大的情况下,工资也不会下降。当工资率超过生产率的增长时,引起成本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第二种是利润(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又称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谋取高额利润,故意压低产量,以超过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来提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3)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不是单纯由需求方面引起,也不是单纯由供给方面引起的,而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工资的提高,提高了成本,也增加了需求。(4)结构性通货膨胀,从经济结构的特点上分析通货膨胀。社会经济中有不同的部门,这些部门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某一部门物价上升,就会通过各部门间的连锁反应,带动其他部门价格上涨,以致引起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5)惯性通货膨胀。(6)输入型通货膨胀。对策(结合我国反通胀预期的规律性自己去理解、分析)26.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见教材第376、380页)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主要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于二者关系的解释不一样。(1)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二者表现为此消彼长。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2)现代货币主义认为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有替代关系,长期来看,这种替代关系将消失。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3)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短期长期,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都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菲利普斯曲线不存在。(4)失业与通货膨胀会同时增长或降低,比如经济滞胀现象。因此非利普斯曲线呈现为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2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见教材第401页,结合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论述去认识)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以及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经济发展则是指包括经济增长之内的整个经济和社会由欠发达状态的成长或转变过程。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相应的经济发展。衡量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也是不同的。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即GNP或国民收入总量和人均量的指标。一般认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是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因此,除了GNP总量和人均量的指标外,还有其他一些基本指标。一般发展中国家公认的长期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居国民收入的增长、高水平的劳动就业、物价稳定、收入差距缩小、卫生保健状况改善、国际收支盈余等。28、运用你所学的理论知识,试论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结合弹性理论及教学光盘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因素,五大递增递减规律。可参考考试范围论述题目3有关内容)。答:“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关注和关心的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本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问题十分复杂,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更为复杂。本学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我认为西方经济学中至少有三条规律解释了农民增收难的深层次原因。一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的是在技术条件和其他要素投入都不变的情况下,连续投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当达到一定点以后,边际报酬将出现递减的趋势。受这一规律的支配,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无法依靠土地实现增收。因为,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经营土地通常单纯依靠增加劳动投入,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产量增加。一开始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产量有较大提高。但在传统农业方式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一度处于供给过剩状态。有限的土地加上无限供给的劳动力,结果必然是劳动的边际报酬下降,从而使得农民依靠土地实现增收的愿望落空。二是谷贱伤农原理。按照西方经济学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不同的商品,由于其在消费者的生活支出中占比重大小不同,由于其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有些商品对价格十分敏感,当价格变动之后,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将有较大的变化。这类商品属于富有弹性的商品。有些商品对价格变动反映十分迟缓,当价格变动以后,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基本没有变化,或者变化很小。这类商品属于缺乏弹性商品。多数农产品就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消费者对于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等价格变化并不十分敏感。由于多数农产品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对价格变化不敏感。所以即使遇到风调雨顺,粮食增产,农民依然不能实现增收。因为,受供求规律作用,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粮食增产势必使得粮食价格出现下降,但是粮食价格再低,通常情况下,普通消费者不会增加购买,或者购买量没有明显增加。价格低了,销售量却没有明显增加,势必出现收入的下降。正如叶升陶在其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揭示的可怜种田人的境况:年成不好,自然收成不好。但年成好了,多收了三五斗,收成更差。这就是所谓的“谷贱伤农”。只要谷贱伤农规律依然发挥作用,农民就很难依靠土地经营实现大规模增收。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单纯依靠土地很难实现农民增收;由于谷贱伤农规律和供求规律的作用,农民很难单纯依靠农业经营致富。那么,难道农民就没有希望增产增收吗?出路还是有的。那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力量,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依靠制度创新,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首先,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可以规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在技术条件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投入劳动无法必然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换句话讲,广泛应用农业种植新技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就能够有效规避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仅如此,而且可以实现土地边际报酬递增。关于科技进步能实现边际报酬递增的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早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广泛运用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增长方式中的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保持边际报酬的长期递增。农业是,工业是,各行各业都可以。依靠增加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依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正是山东寿光农民“一亩田里奔小康”的成功经验。其次,通过城市化,大规模减少农民。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富裕农民的根本途径。29、联系实际来分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哪些影响?对我国有哪些影响?我们的对策是什么?答: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影响之深、危害之大,甚至超过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总体而言,是“危”和“机”并存,挑战与机遇并存。从挑战看,危机首先冲击我国外贸产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带来较大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外向企业订单减少,出口实绩下滑,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严重下滑,农民工返乡问题严重。据我国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的经济增长中,出口拖累近4%,贡献率是负的45%。而东南沿海一度出现2000万返乡农民工,影响社会稳定。此外,利用外资受到较大冲击,例如,我是开发区自2008年9月以后外商投资几乎陷入停顿。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我国经济一度陷入恐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在2008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紧急出台4万经济计划,同时提出“保增长,保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其次这次危机表面上看受冲击的是某些出口企业,其本质上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是对我国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的一次极大的挑战和倒逼。危机再一次警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建立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模式。从机遇看,金融危机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为我们提供重新洗牌的机会。首先有利于我国海外投资,为我国成为对外投资大国提供良好机遇。虽然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项目出现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但总体对我国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良好的机遇。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其次,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正在孕育以低碳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这为我国抢占制高点,创造竞争新优势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最后,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上个世纪30年代大危机,建立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国霸主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极大地挑战和动摇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当然,世界经济格局短期内很难因一次危机而彻底改变,短期内美元仍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国际货币体系在未来一段时期有可能出现多种货币之间的争夺战,这为人民币的“出线”提供良好的机遇。强国决定强币,支撑一国货币地位的是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大国。2016年我国成为全球外贸第一大国,贸易发展既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迫切需求,也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现实力量。危机倒逼中国贸易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科技含量,这将增强贸易支付的选择权和货币影响力,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总之,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将是长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影响还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危机发生的规律以及危机将出现的很多后续影响,争取主动,避免被动。以上有关论述题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有针对性就算正确。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措施中高速  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优结构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新动力  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挑战  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面对经济新常态,采取新对策面对经济中速增长的新常态,我们正确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采取六项新对策,抓改革,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一、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新制度红利从改革抓起,招商引资先优化自身的发展环境,其中优化发展的硬环境是公共基础设计建设,政府弱化审批是营造为企业服务的软环境。二、加强宏观调控,采取必要的微刺激不搞强制刺激,后遗症太重;到也要搞微刺激,加大宏观调控,长短项相结合,稳定经济保增长。例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刺激银行加大贷款,结构性减税给企业减压,小微企业取消营业税等等。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16年,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16个行业产能过剩。例如钢铁的产能膨胀到10.7亿吨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水泥产能膨胀到31亿吨,闲置三分之一。产能过剩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必须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以此优化产业结构,回归到良性可持续发展。四、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聚发展正能量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信息消费业、生态旅游业、时尚文化产业。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仅供参考)
【】【】【】
下一篇:没有了!
没有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