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像向日葵,又像猫头鹰头像转换卡通形象象是什么?来自哪里?

动画片的图片和资料:
摘要动画片 童心未泯
迪斯尼动画片——《猫和老鼠》动画,顾名思义:会动的图面。动画片诞生快2个世纪了,现在不仅是儿童,甚至是中年老年人也依然喜爱着动画片。 在论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动画片之前,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动画片呢?从字面结构来看,它有两种解释:Tom & Jerry&&&&&&& 1.是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即画为中心词,动为状词,其意思为:可以活动的画。&&&&&&& 2.是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即为:使画片活动。不论哪种解释,它们内涵似乎相近或相类似,他们的性质均为“画”。这与传统美术作品所指的“画”性质一致,只是存在形态不同,传统的“画”是静止的,可以叫“静画”,而我们论述的“画”是动态的,叫“动画”。所以,从“动画”这个词的字面来理解,它是“画”的存在的又一种形式,其本质还是美术作品“画”。 既然“动画”还是“画”这个大范畴的东西,那么它同样还是具备画应该具有的艺术属性,动画片是以动画这种形式去讲述一段故事、论述一个道理、宣泄一个感情,目的是教化民众、启迪心智。它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民众,但是,因为动画动态的特征,使它节奏快、表现时空宽广而又自由,这使它更受具有相同特征的儿童受众喜爱,因此,我们现在论述的动画片,应该是以儿童为受众的艺术形式。 既然儿童是我们的受众,我们就应该研究我们的儿童需要什么动画片。 动画的英文Animation源自于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为灵魂,动词animare是赋予生命,引申为使某物活起来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创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东西像获得生命一般地活动。 动画所指的是由许多帧静止的画面,以一定的速度(如每秒16张)连续播放时,肉眼因视觉残象产生错觉,而误以为画面活动的作品。为了得到活动的画面,每个画面之间都会有些微的改变。而画面的制作方式,最常见的是手绘在纸张或赛璐珞片(Celluloid)上,其它的方式还包含了黏土、模型、纸偶、沙画等。由于计算机科技的进步,现在也有许多利用计算机动画软件,直接在计算机上绘制出来的动画,或者是在动画制作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进行加工的方式,这些都已经大量运用在商业动画的制作中。 通常动画是由大量密集和乏味的劳动产生,就算在电脑动画科技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的现在也是如此。 GIF是一种允许在电脑上看到动画效果的图片格式。现在网络上常用的一种动画格式被称为Flash,由Macromedia公司创造,通过此格式,可以让你在互联网上看动画。早在1831年,法国人Joseph Antoine Plateau把画好的图片按照顺序放在一部机器的圆盘上,圆盘可以在机器的带动下转动。这部机器还有一个观察窗,用来观看活动图片效果。在机器的带动下,圆盘低速旋转。圆盘上的图片也随着圆盘旋转。从观察窗看过去,图片似乎动了起来,形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原始动画的雏形。 1906年,美国人J Steward制作出一部接近现代动画概念的影片,片名叫“滑稽面孔的幽默形象”(Houmoious Phase of a Funny Face)。他经过反复地琢磨和推敲,不断修改画稿,终于完成这部接近动画的短片。 1908年法国人Emile Cohl首创用负片制作动画影片,所谓负片,是影象与实际色彩恰好相反的胶片,如同今天的普通胶卷底片。采用负片制作动画,从概念上解决了影片载体的问题,为今后动画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09年,美国人Winsor Mccay用一万张图片表现一段动画故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象样的动画短片。从此以后,动画片的创作和 制作水平日趋成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制作表现各种内容的动画片 1915年,美国人Eerl Hurd创造了新的动画制作工艺,他先在塑料胶片上画动画片,然后再把画在塑料胶片上的一幅幅图片拍摄成动画电影。多少年来,这种动画制作工艺一直被沿用着。 从1928年开始,世人皆知的Walt Disney逐渐把动画影片推向了颠峰。(参考《迪斯尼传》)他在完善了动画体系和制作工艺的同时,把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被人们誉为商业动画之父。直到如今,他创办的迪斯尼公司还在为全世界的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动画片。日本动画也为动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代表人物宫崎骏和他的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工画作品深受社会各个年龄阶层的喜爱。动画片 动画片的发展历史
动画片历史  两万五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洞穴上的野牛奔跑分析图,是人类试图捕捉动作的最早证据,在一张图上把不黄金比例人体图同时发生的动作画在一起,这种“同时进行”的概念间接显示了人类“动”的欲望。达· 芬奇的黄金比例人体图上画的四只胳膊,表示双手上下摆动的动作;中国绘画史上,艺术家有把静态绘画赋予生命的传统,如“ 六法论 ”中主张的气韵生动,聊斋“画中仙”中人物走出卷轴等(虽然得靠想像力弥补动态)。这些和动画的概念都有相通之处,但真正发展出使图上的画像动起来的工夫,还是在遥远的欧洲。   1826年,约瑟夫·高原发明了转盘活动影像镜,这是在边沿有一道裂缝的画上图片的循环的卡。看的人拿着这种卡向一面镜子走近在卡旋转的同时通过裂缝向里观看。观众就把在卡的圆周附近的一系列图画看成了一个运动图象。   1828年,法国人保罗· 罗盖特首先发现了视觉暂留。他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或木竿再两面间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外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 当圆盘被旋转时,鸟在笼子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象。   1831年,法国人Joseph& Antoine &Plateau把画好的图片按照顺序放在一部机器的圆费纳奇镜盘上,圆盘可以在机器的带动下转动。这部机器还有一个观察窗,用来观看活动图片效果。在机器的带动下,圆盘低速旋转。圆盘上的图片也随着圆盘旋转。从观察窗看过去,图片似乎动了起来,形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原始动画的雏形。   1906年,美国人J. Steward制作出一部接近现代动画概念的影片,片名叫《滑稽面孔的幽默形象》(Humorous Phaseofa& Funny Face)。他经过反复地琢磨和推敲,不断修改画稿,终于完成这部接近动画的短片。   1908年,法国人Emile& Cohl首创用负片制作动画影片,所谓负片,是影象与实际色彩恰好相反的胶片,如同今天的普通胶卷底片。采用负片制作动画,从概念上解决了影片载体的问题,为今后动画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9年,美国人Winsor& Mccay用一万张图片表现一段动画故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象样的动画短片。从此以后,动画片的创作和制作水平日趋成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制作表现各种内容的动画片。    1915年,美国人Eerl Hurd创造了新的动画制作工艺,他先在塑料胶片上画动画片,然后再把画在塑料胶片上的一幅幅图片拍摄成动画电影。多少年来,这种动画制作工艺一直被沿用着。   1928年,世人皆知的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创作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汽船》;1937年,又创作出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把动画片从像当今的广告,变为独立的一个电视,电影体系。他逐渐把动画影片推向了颠峰,在完善了动画体系和制作工艺的同时,还把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被人们誉为商业动画之父。直到如今,他创办的迪士尼公司还在为全世界的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动画片,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动画公司[1]。   1995年,皮克斯公司制作出第一部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使动画行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动力。动画片 回眸中国动画片八十年
  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片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片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片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片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一、艰难的创始期   谈到中国动画片,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于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紧接着在1930年又摄制出《纸人捣乱记》。此后,万氏兄弟便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拍摄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国货的《国货年》、《漏洞》,以及一些儿童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而以钱家骏为中心的当时的一批动画人也绘制了以抗日为内容的动画短片《农家乐》,随后又绘制两部短片。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人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民族风格的探寻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是中国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的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如《小猫钓鱼》(1952)、《小梅的梦》(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特别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令人沮丧的是与会者以为这部影片是苏联的影片。这个误会使中国动画人深刻意识到:“对他国动画亦步亦趋的模仿是不会利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 只能导致中国动画的消减。“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 其实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也有这个倾向,万氏兄弟的《纸人捣乱记》便是模仿美国的动画制作,追求的是逗乐搞笑,仅是一部简单的噱头闹剧而已。事实上这也是动画娱乐本性体现,影片给人们以娱乐消遣,才会有观众,才会有市场。同时它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上仍具有民族特点。   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动画的一大片种木偶动画时,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钱远达,曾在20世纪50年代远赴捷克学习,师从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节动人。后来,靳夕拍摄的《谁唱的最好》在技术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受到了局限。当时的文艺政策较为教条,由于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革命传统”、“主题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进一步发展。钱家骏在1957年导演的《拔萝卜》和1958年导演的《古博士的新发现》就注意开掘动画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国动画人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动画增添一个新品种且富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接着又拍摄了剪纸片《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到了20世纪80年代,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影厂又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该片荣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获得好评,在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儿童片一等奖和国内文化部1985年度优秀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这一片种在国际国内都得到认可,且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此外,在1960年又摄制了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情趣盎然,活泼生动。同一时期又发明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可谓是最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4)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可是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发展缓慢。“文革”结束后,百花开放,我国的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风格”的道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此外,《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也都富于民族风情。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中国动画以往是纯国家投资,私人不愿投资,从而导致动画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中国动画要改变以往的操作方式。为重振国产动画,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动画片《宝莲灯》,这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设计,音乐制作极为考究,同时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时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马可波罗回香都》、《哎哟,妈妈》等一批优良的动画片诞生,给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画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中国动画片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营建了一个动画王国。   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中国人自己放电影是1903年在北京。中国商人林祝三从欧美回国,携带放映机和影片,在打磨厂乐天茶园放映电影,这是中国人从国外自运电影在国内放映的开始。此后,在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大观楼戏院、西单市场内的文明茶园、东安市场内的吉祥戏院、西城新丰市场里的和声戏院,相继都有电影放映。   第一部中国电影的问世   早期在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由外国人拍摄的。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   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   1931年3月,由上海明星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中国第一部长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侠、古装片等商业电影的逐渐兴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气,连续推出该片的续集,到1931年止,共拍摄了18集,由此它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长系列片。   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   1933年,开办于上海的《明星日报》以“鼓励诸女明星之进取心”,胡蝶登上了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的“宝座”。选举揭晓后,原本准备举行一次盛大的电影皇后加冕典礼,因胡蝶本人一再谦词,遂将典礼取消,将这一活动和“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结合在一起进行。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5年3月,由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渔光曲》在苏联举办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获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渔光曲》遂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它是由我党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因此可以说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著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虽然由于经验不足,以至影片的彩色不够理想,但毕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   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影片以北大荒的第一批拓荒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利用彩色宽银幕充分展示了北大荒广阔无垠的北国风光,与影片的内容相得益彰。影片在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技术成就银质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电影   1960年,上海东湖电影院成为全国第一家立体电影院。这也是我国银幕上第一次放映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这部影片不仅开创了我国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的第一,也一直是唯一的一部。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   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宝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   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影戏杂志》。   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   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专门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1956年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   中国第一部剪纸片   1958年万古蟾导演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   1926年,万氏兄弟克服了资金、场地、资料等多方面的困难,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它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   中国译制的第一部外国电影   1948年,为了消除语言上的障碍,经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与苏联影片输出公司驻东北代表处协商,由该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东影厂试验译制成汉语。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中国第一部恐怖电影   1937年,新成立的新华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欢迎的影片《夜半歌声》,这是中国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国产恐怖电影,它不但在当时制造了轰动效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其价值和魅力依然能够得到验证。   中国第一部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影片   日,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第一部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部。   新中国第一部与国外合拍的故事片   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共同摄制了儿童故事片《风筝》,这是新中国与外国合作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   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期,电影的样式也日渐丰富。1935年,电通公司推出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都市风光》。影片清新活泼同时又辛辣尖锐的艺术风格在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第一次生产电视动画片&&&&&&& 首次生产动画系列片,也产生了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的优秀的作品,如《葫芦兄弟》(1987)、《邋遢大王历险记》 (1987)、 《黑猫警长》 ()、《阿凡提的故事》(1981~ 1988)等  中国第一个由专业影人评选的电影奖   在中国电影三大奖中,电影金鸡奖是由专业电影人员评选的专业性电影奖。金鸡奖始创于1981年中国农历鸡年,该奖每年评选一次。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担任评委。在这一类别的电影奖中它不仅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它也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   中国第一个由政府设立的电影奖   1932年,由当时中国教育界和电影界热心人士共同倡议,在南京建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于次年举行了第一次影片评选活动,《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评为优秀影片。此后又举行了几次评选。由于当时协会的领导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党政高层官员身份,因此可以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电影奖。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真正由政府部门设立的电影奖问世于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设立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对1949年-1955年以来所生产的优秀影片予以评奖。&3D立体计算机动画的发展
「三维计算机动画」(3D&Computer&Animation)在这十几年来的发展更令人震撼。记得89年在学校使用Amiga&和PC&Cubicom学3D计算机动画,可真是历尽沧桑与挫折,而现在却是如此便利。这个媒体刚开始时因为是搞计算机技术的人发明的,使用的圈子非常有限,创作的动画都很生硬。但操作接口改善得愈来愈好用之后,艺术创作者的参与也愈来愈多,而动画作品的艺术层次也因此不断提升,尤其是在90年代。强.剌塞特(John&Lassater)在他的短片《小台灯》(Luxor&Jr.)中,首次成功地使用计算机动画塑造出一个活灵活现,有人性的动画角色。更复杂的角色塑造及戏剧则一直要等到他的另一部《玩具总动员》(The&Toy&Story,1995)的出现。《玩具总动员》是全世界第一部「全3D」的计算机动画长片,由迪士尼和彼克撒制片厂合作拍制而成,其角色动画水准之高,能与迪士尼传统动画相提并论,也预示了新型态动画工业的来到。《玩具总动员》全片在计算机里处理计算完成,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片中玩具及人的部分全用计算机处理,却不见得是个理想的艺术性抉择。我个人及许多好莱坞的朋友都觉得,如果人的部分用真人,那么演出的真人会和计算机做出的玩具形成强烈的对比,会是一个更好的搭配。当然这个看法见人见智,迪士尼明显地做了一个以历史头衔为重的决定,成为第一个制作全3D计算机动画长片的公司。&&
未来迪士尼与彼克撒之间的合作关系会越来越微妙。迪士尼的「动画文艺复兴」基本上还是以传统动画形式为主,虽然有计算机动画系统,但都属于辅助性的地位,软件「计算机生成图像」因为要配合传统动画平面效果的要求,功能并不独立。要制作3D计算机动画时,在以往就得依赖像彼克彻这样的姐妹公司。彼克撒是以前由光影魔幻工业(Industrial&Light&and&Magic,简称ILM,《星际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George&Lucas)自组的特效公司)出来,以艾德温.卡缪(Edwin&Catmull)博士为首的一群人组成的。1986年由苹果计算机公司总裁史帝夫.贾布斯(Sieve&Jobs)以一千万美金从卢卡斯手里买下,一意致力于计算机动画片的开发。与迪士尼合作的《玩具总动员》票房奇佳,更奠定了它在计算机动画制作上领先的地位。彼克撒虽有自己制片能力,却需要迪士尼的市场行销管道才能生存。迪士尼几十年来建立的形象、品牌及市场行销能力是其它公司少有的,「迪士尼」在美国代表的不只是老少咸宜的卡通,更是品质的保证,东西只要挂上迪士尼的牌子,就有一定的水准。《玩具总动员》的成功给了彼克撒很大的信心,乘胜追击拍了《虫虫危机》(A&Bug’s&Life),结果又再创票房胜利,并与迪士尼多签了两部片约和更高的收益分配。&&
计算机动画的未来趋势&&
既然提到彼克撤的动画长片,其中有些关于艺术方面的处理,我想特别指出来。很多人做计算机动画时,常喜欢做些「还不适合计算机动画做的东西」,比如说真人,因为人身上的表皮、肤色、毛孔、体毛、`头发、油脂等等质感,处理起来极为复杂,耗时耗力,而且效果并不见得理想。目前,计算机动画用质感「凹凸裱贴」(Bump&Mapping&)等技巧弄出来的人体看起来还是死死的,或是像蜡像,或像塑料人形,很不自然。计算机有它强势的地方,也有它的弱点,就像其它各种艺术媒体一样,你必须要了解其先天的限制,取长补短才是。计算机动画目前最擅长的质感就是像塑料、金属、木材、泥石、水烟等非哺乳动物的处理,比客撒的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避免写实人体的麻烦,「玩具」这种塑料物品当主角,是非常聪明的作法,而人的部分既然要用计算机,则用较卡通的设计,较不会曝露计算机短处。《虫虫危机》也一样,使用表皮光滑的甲壳昆虫做角色。这两部片子的成功就是因为创作者了解计算机动画的优缺点,不螳臂挡车,而把精力全放在故事叙述及角色演出之故。&&
不过话又说回来,3D计算机动画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对人体的仿真越来越真实,将来也不会是问题。其实,ILM已开始制作首部的3D人物动画长片《科学怪人》(Frankenstein),片中完全使用动画人物取代真人演员,听说效果真假难辨,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迪士尼正积极转型,发展自己的3D动画部门。首部自制的计算机动画长片,暂名《恐龙》(Dinosauer),片子里写实的恐龙全都是计算机动画,背景则全是外景实地拍摄,合成后的视像效果令人鼓舞,将是片厂新方向的试金石。迪士尼希望藉由此片养成自己的3D计算机动画部门,继续自制3D动画。&&
这几年来的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动画的蓬勃趋势,不管是传统动画还是3D计算机动画。传统动画长久以来制作庞大,需要很多时间、人力、物力及财力。相反地,计算机动画则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大众化,成本越来越便宜,操作越来越容易,而功能却越来越强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传统动画和3D计算机动画消长的情形在不久的将来会越来越明显。&&
动画前景不可限量&&
计算机解放动画工作者的劳力及创意。计算机动画在制作上有许多传统动画没有的好处,比如动画一秒二十四格的影片,传统动画在手工完成「原动画」(Key&Animation)之后,还得一张张手工画出这之间的「介间动画(Inbetweens),费时费力,而计算机则可以很快地计算出来。有些动作或特殊效果,比方说火焰、风雨、雷电等,计算机更可以很快地依指示自动算出图像。其它像色彩、光影、镜头运动等等,计算机动画都提供了无比的弹性及效率。计算机的复制功能更使得千军万马的场面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梦想。数字化的动态及模型,更可以全部回收再利用。例如像《玩具总动员》第二集,就重复使用了许多第一集的数字化人物、场景、道具及动态等等,然后再加入新的想法并做一些变化,省了不少精神。在电视上我们看到的3D计算机动画影集更是拜此科技进步之赐。&&
计算机动画使艺术创作的劳力部分比重大幅减轻,加上其普及和软硬件成本的降低,使原本要几百人才能开拍的动画电影,现在只要几十个人,甚至更少或个人就可以掌握完成,解放了个人动画家,使得个人意念更为发扬。以《虫虫危机》为例,制作人手减少了三分之二,导演创作容易掌控,而制作费则减低为四千五百万美元,是迪士尼现在传统动目预算的一半左右。片厂规模变小后,具独特风格的动画片势必会越来越多,使动画艺术的表现更丰富多样,带来一片新的气象。计算机动画会渐渐成为动画工业的主流,观众每年会看到的动画片也会越来越多。&&
虽然计算机动画前景看好,但传统动画也不会因此就没有生存空间。计算机动画擅长处理物理及逻辑性图像,而某些传统动画里没有一定逻辑思维的线条及平面设计美感,是计算机动画不容易做到的。平面动画艺术几十年来展现的各种五花八门的风貌历久弥新,不会失去它的吸引力。观众并不会因为喜欢立体雕塑,而不欣赏平面绘画,二者各有不相同的魅力。况且许多3D计算机动画制作本来就需要有2D动画的概念,比如说构图或角色走位。计算机动画与传统动画两者是会相辅相成,平行共存的。&&
计算机动画虽然还是很新的媒体,但它的运用却已深入了各个领域。除了电影、电视、录像之外,更运用在电玩、虚拟实境、主题乐园(Theme&Park)、工业设计、枓学研究、教育、传播等等,未来就业机会不可限量。&&
动画是艺术&&
在动画工业里,科技与艺术互相造就。但并不表示有了科技就有了艺术。动画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创作本身才是重点,计算机只不过是一种新的工具,拥有一部大计算机就像拥有一支百万大毛笔,但并不会让一个烂书法家变成好书法家。国内有一种怪现象,。就是大家都喜欢比谁的计算机快,比谁的程序强,输人不输阵,结果大家都拥有一流的软硬件,可是最重要的创意构思却很弱。一个好的书法家也可以用一支烂毛笔写一手好字。&&
不管时代怎么变,科技怎么变,动画讲究的还是它的艺术性及原创性。很多人以为有了计算机,就可以省去传统美术的训练,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虽然计算机动画师画画的机会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像傀儡木偶操作师,但对传统电影及舞台戏剧的修养却不能少。听说国内经济合资策会因为看到了多媒体在未来的光明前景,投资了一大笔财力,买了不少高文件计算机设备,想要培养国内的计算机动画人才。除了训练软硬件的操作之外,笔者更希望他们能加强创意构思的培养及传统艺术的熏陶。虽然讲起来有些「八股」,却是我个人的切身经验以及体会。&动画片 参看条目
片种&美术片& 以上材料来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像向日葵一样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