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所有的java 变量修饰符和方法都用public修饰行吗?会有什么影响,比如内存、性能之类的?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static 用来修饰成员变量、方法,静态块、静态导入
摘要:在java的关键字中,static和final是两个我们必须掌握的关键字。不同于其他关键字,他们都有多种用法,而且在一定环境下使用,可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性能,优化程序的结构。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static关键字及其用法。static关键字1.修饰成员变量在我们平时的使用当中,static最常用的功能就是修饰类的属性和方法,让他们成为类的成员属性和方法,我们通常将用static修饰的成员称为类成员或者静态成员,这句话挺起来都点奇怪,其实这是相对于对象的属性和方法来说的。请看下面
在java的关键字中,static和final是两个我们必须掌握的关键字。不同于其他关键字,他们都有多种用法,而且在一定环境下使用,可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性能,优化程序的结构。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static关键字及其用法。
static关键字
1.修饰成员变量
在我们平时的使用当中,static最常用的功能就是修饰类的属性和方法,让他们成为类的成员属性和方法,我们通常将用static修饰的成员称为类成员或者静态成员,这句话挺起来都点奇怪,其实这是相对于对象的属性和方法来说的。请看下面的例子:(未避免程序太过臃肿,暂时不管访问控制)
public class Person { S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ame:& + name + &, Ag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 p1 = new Person(); p1.name = &zhangsan&; p1.age = 10; Person p2 = new Person(); p2.name = &lisi&; p2.age = 12; System.out.println(p1); System.out.println(p2); } /**Output * Name:zhangsan, Age:10 * Name:lisi, Age:12 *///~ }
上面的代码我们很熟悉,根据Person构造出的每一个对象都是独立存在的,保存有自己独立的成员变量,相互不会影响,他们在内存中的示意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p1和p2两个变量引用的对象分别存储在内存中堆区域的不同地址中,所以他们之间相互不会干扰。但其实,在这当中,我们省略了一些重要信息,相信大家也都会想到,对象的成员属性都在这了,由每个对象自己保存,那么他们的方法呢?实际上,不论一个类创建了几个对象,他们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Person对象的方法实际上只是指向了同一个方法定义。这个方法定义是位于内存中的一块不变区域(由jvm划分),我们暂称它为静态存储区。这一块存储区不仅存放了方法的定义,实际上从更大的角度而言,它存放的是各种类的定义,当我们通过new来生成对象时,会根据这里定义的类的定义去创建对象。多个对象仅会对应同一个方法,这里有一个让我们充分信服的理由,那就是不管多少的对象,他们的方法总是相同的,尽管最后的输出会有所不同,但是方法总是会按照我们预想的结果去操作,即不同的对象去调用同一个方法,结果会不尽相同。
我们知道,static关键字可以修饰成员变量和方法,来让它们变成类的所属,而不是对象的所属,比如我们将Person的age属性用static进行修饰,结果会是什么样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public class Person { S /* 其余代码不变... */
/**Output * Name:zhangsan, Age:12 * Name:lisi, Age:12 *///~ }
我们发现,结果发生了一点变化,在给p2的age属性赋值时,干扰了p1的age属性,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来看他们在内存中的示意:
我们发现,给age属性加了static关键字之后,Person对象就不再拥有age属性了,age属性会统一交给Person类去管理,即多个Person对象只会对应一个age属性,一个对象如果对age属性做了改变,其他的对象都会受到影响。我们看到此时的age和toString()方法一样,都是交由类去管理。
虽然我们看到static可以让对象共享属性,但是实际中我们很少这么用,也不推荐这么使用。因为这样会让该属性变得难以控制,因为它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被改变。如果我们想共享属性,一般我们会采用其他的办法: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atic int count = 0; S public Person() { id = ++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Id:& + id + &, Name:& + name + &, Ag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 p1 = new Person(); p1.name = &zhangsan&; p1.age = 10; Person p2 = new Person(); p2.name = &lisi&; p2.age = 12; System.out.println(p1); System.out.println(p2); } /**Output * Id:1, Name:zhangsan, Age:10 * Id:2, Name:lisi, Age:12 *///~ }
上面的代码起到了给Person的对象创建一个唯一id以及记录总数的作用,其中count由static修饰,是Person类的成员属性,每次创建一个Person对象,就会使该属性自加1然后赋给对象的id属性,这样,count属性记录了创建Person对象的总数,由于count使用了private修饰,所以从类外面无法随意改变。
2.修饰成员方法
static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修饰成员方法。相比于修饰成员属性,修饰成员方法对于数据的存储上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因为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出,方法本来就是存放在类的定义当中的。static修饰成员方法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使用&类名.方法名&的方式操作方法,避免了先要new出对象的繁琐和资源消耗,我们可能会经常在帮助类中看到它的使用:
public class PrintHelper {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Object o){ System.out.println(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ntHelper.print(&Hello world&); } }
上面便是一个例子(现在还不太实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作用,使得static修饰的方法成为类的方法,使用时通过“类名.方法名”的方式就可以方便的使用了,相当于定义了一个全局的函数(只要导入该类所在的包即可)。不过它也有使用的局限,一个static修饰的类中,不能使用非static修饰的成员变量和方法,这很好理解,因为static修饰的方法是属于类的,如果去直接使用对象的成员变量,它会不知所措(不知该使用哪一个对象的属性)。
在说明static关键字的第三个用法时,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一个对象的初始化过程。以下面的代码为例:
package com.dotgua.
class Book{ public Book(String msg) { System.out.println(msg); } }
public class Person {
Book book1 = new Book(&book1成员变量初始化&); static Book book2 = new Book(&static成员book2成员变量初始化&); public Person(String msg) { System.out.println(msg); } Book book3 = new Book(&book3成员变量初始化&); static Book book4 = new Book(&static成员book4成员变量初始化&);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 p1 = new Person(&p1初始化&); } /**Output * static成员book2成员变量初始化 * static成员book4成员变量初始化 * book1成员变量初始化 * book3成员变量初始化 * p1初始化 *///~ }
上面的例子中,Person类中组合了四个Book成员变量,两个是普通成员,两个是static修饰的类成员。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new一个Person对象时,static修饰的成员变量首先被初始化,随后是普通成员,最后调用Person类的构造方法完成初始化。也就是说,在创建对象时,static修饰的成员会首先被初始化,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如果有多个static修饰的成员,那么会按照他们的先后位置进行初始化。
实际上,static修饰的成员的初始化可以更早的进行,请看下面的例子:
class Book{ public Book(String msg) { System.out.println(msg); } }
public class Person {
Book book1 = new Book(&book1成员变量初始化&); static Book book2 = new Book(&static成员book2成员变量初始化&); public Person(String msg) { System.out.println(msg); } Book book3 = new Book(&book3成员变量初始化&); static Book book4 = new Book(&static成员book4成员变量初始化&); public static void fun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tatic修饰的funStatic方法&);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funStatic(); System.out.println(&****************&); Person p1 = new Person(&p1初始化&); } /**Output * static成员book2成员变量初始化 * static成员book4成员变量初始化 * static修饰的funStatic方法 * *************** * book1成员变量初始化 * book3成员变量初始化 * p1初始化 *///~ }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有意思的地方,第一个是当我们没有创建对象,而是通过类去调用类方法时,尽管该方法没有使用到任何的类成员,类成员还是在方法调用之前就初始化了,这说明,当我们第一次去使用一个类时,就会触发该类的成员初始化。第二个是当我们使用了类方法,完成类的成员的初始化后,再new该类的对象时,static修饰的类成员没有再次初始化,这说明,static修饰的类成员,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只需要初始化一次即可,不会进行多次的初始化。
回顾了对象的初始化以后,我们再来看static的第三个作用就非常简单了,那就是当我们初始化static修饰的成员时,可以将他们统一放在一个以static开始,用花括号包裹起来的块状语句中:
class Book{ public Book(String msg) { System.out.println(msg); } }
public class Person {
Book book1 = new Book(&book1成员变量初始化&); static Book book2; static { book2 = new Book(&static成员book2成员变量初始化&); book4 = new Book(&static成员book4成员变量初始化&); } public Person(String msg) { System.out.println(msg); } Book book3 = new Book(&book3成员变量初始化&); static Book book4; public static void fun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tatic修饰的funStatic方法&);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funStatic(); System.out.println(&****************&); Person p1 = new Person(&p1初始化&); } /**Output * static成员book2成员变量初始化 * static成员book4成员变量初始化 * static修饰的funStatic方法 * *************** * book1成员变量初始化 * book3成员变量初始化 * p1初始化 *///~ }
我们将上一个例子稍微做了一下修改,可以看到,结果没有二致。
4.静态导包
相比于上面的三种用途,第四种用途可能了解的人就比较少了,但是实际上它很简单,而且在调用类方法时会更方便。以上面的“PrintHelper”的例子为例,做一下稍微的变化,即可使用静态导包带给我们的方便:
上面的代码来自于两个java文件,其中的PrintHelper很简单,包含了一个用于打印的static方法。而在App.java文件中,我们首先将PrintHelper类导入,这里在导入时,我们使用了static关键字,而且在引入类的最后还加上了“.*”,它的作用就是将PrintHelper类中的所有类方法直接导入。不同于非static导入,采用static导入包后,在不与当前类的方法名冲突的情况下,无需使用“类名.方法名”的方法去调用类方法了,直接可以采用&方法名&去调用类方法,就好像是该类自己的方法一样使用即可。
static是java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字,而且它的用法也很丰富,主要有四种用法:用来修饰成员变量,将其变为类的成员,从而实现所有对象对于该成员的共享;
用来修饰成员方法,将其变为类方法,可以直接使用“类名.方法名”的方式调用,常用于工具类;
静态块用法,将多个类成员放在一起初始化,使得程序更加规整,其中理解对象的初始化过程非常关键;
静态导包用法,将类的方法直接导入到当前类中,从而直接使用“方法名”即可调用类方法,更加方便。
以上是的内容,更多
的内容,请您使用右上方搜索功能获取相关信息。
若你要投稿、删除文章请联系邮箱:zixun-group@service.aliyun.com,工作人员会在五个工作日内给你回复。
云服务器 ECS
可弹性伸缩、安全稳定、简单易用
&40.8元/月起
预测未发生的攻击
&24元/月起
邮箱低至5折
推荐购买再奖现金,最高25%
&200元/3月起
你可能还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
阿里云教程中心为您免费提供
static 用来修饰成员变量、方法,静态块、静态导入相关信息,包括
的信息,所有static 用来修饰成员变量、方法,静态块、静态导入相关内容均不代表阿里云的意见!投稿删除文章请联系邮箱:zixun-group@service.aliyun.com,工作人员会在五个工作日内答复
售前咨询热线
支持与服务
资源和社区
关注阿里云
International对于java的类里面的public方法,这方法里面的变量或者变量好像都不能用权限修饰,为什么呢?
[问题点数:40分,结帖人qiuqiu_henry]
本版专家分:613
CSDN今日推荐
本版专家分:1489
本版专家分:3004
本版专家分:1443
本版专家分:1489
本版专家分:22
本版专家分:613
本版专家分:789
本版专家分:3004
匿名用户不能发表回复!|
CSDN今日推荐让天下没有难学的技术
深入理解Java内存模型(一)——基础
深入理解Java内存模型(一)——基础
本文属于作者原创,原文发表于InfoQ:
并发编程模型的分类
在并发编程中,我们需要处理两个关键问题:线程之间如何通信及线程之间如何同步(这里的线程是指并发执行的活动实体)。通信是指线程之间以何种机制来交换信息。在命令式编程中,线程之间的通信机制有两种:共享内存和消息传递。
在共享内存的并发模型里,线程之间共享程序的公共状态,线程之间通过写-读内存中的公共状态来隐式进行通信。在消息传递的并发模型里,线程之间没有公共状态,线程之间必须通过明确的发送消息来显式进行通信。
同步是指程序用于控制不同线程之间操作发生相对顺序的机制。在共享内存并发模型里,同步是显式进行的。程序员必须显式指定某个方法或某段代码需要在线程之间互斥执行。在消息传递的并发模型里,由于消息的发送必须在消息的接收之前,因此同步是隐式进行的。
Java的并发采用的是共享内存模型,Java线程之间的通信总是隐式进行,整个通信过程对程序员完全透明。如果编写多线程程序的Java程序员不理解隐式进行的线程之间通信的工作机制,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奇怪的内存可见性问题。
Java内存模型的抽象
在java中,所有实例域、静态域和数组元素存储在堆内存中,堆内存在线程之间共享(本文使用“共享变量”这个术语代指实例域,静态域和数组元素)。局部变量(Local variables),方法定义参数(java语言规范称之为formal method parameters)和异常处理器参数(exception handler parameters)不会在线程之间共享,它们不会有内存可见性问题,也不受内存模型的影响。
Java线程之间的通信由Java内存模型(本文简称为JMM)控制,JMM决定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写入何时对另一个线程可见。从抽象的角度来看,JMM定义了线程和主内存之间的抽象关系:线程之间的共享变量存储在主内存(main memory)中,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私有的本地内存(local memory),本地内存中存储了该线程以读/写共享变量的副本。本地内存是JMM的一个抽象概念,并不真实存在。它涵盖了缓存,写缓冲区,寄存器以及其他的硬件和编译器优化。Java内存模型的抽象示意图如下:
从上图来看,线程A与线程B之间如要通信的话,必须要经历下面2个步骤:
1. 首先,线程A把本地内存A中更新过的共享变量刷新到主内存中去。
2. 然后,线程B到主内存中去读取线程A之前已更新过的共享变量。
下面通过示意图来说明这两个步骤:
如上图所示,本地内存A和B有主内存中共享变量x的副本。假设初始时,这三个内存中的x值都为0。线程A在执行时,把更新后的x值(假设值为1)临时存放在自己的本地内存A中。当线程A和线程B需要通信时,线程A首先会把自己本地内存中修改后的x值刷新到主内存中,此时主内存中的x值变为了1。随后,线程B到主内存中去读取线程A更新后的x值,此时线程B的本地内存的x值也变为了1。
从整体来看,这两个步骤实质上是线程A在向线程B发送消息,而且这个通信过程必须要经过主内存。JMM通过控制主内存与每个线程的本地内存之间的交互,来为java程序员提供内存可见性保证。
在执行程序时为了提高性能,编译器和处理器常常会对指令做重排序。重排序分三种类型:
1. 编译器优化的重排序。编译器在不改变单线程程序语义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安排语句的执行顺序。
2. 指令级并行的重排序。现代处理器采用了指令级并行技术(Instruction-Level Parallelism, ILP)来将多条指令重叠执行。如果不存在数据依赖性,处理器可以改变语句对应机器指令的执行顺序。
3. 内存系统的重排序。由于处理器使用缓存和读/写缓冲区,这使得加载和存储操作看上去可能是在乱序执行。
从java源代码到最终实际执行的指令序列,会分别经历下面三种重排序:
上述的1属于编译器重排序,2和3属于处理器重排序。这些重排序都可能会导致多线程程序出现内存可见性问题。对于编译器,JMM的编译器重排序规则会禁止特定类型的编译器重排序(不是所有的编译器重排序都要禁止)。对于处理器重排序,JMM的处理器重排序规则会要求java编译器在生成指令序列时,插入特定类型的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s,intel称之为memory fence)指令,通过内存屏障指令来禁止特定类型的处理器重排序(不是所有的处理器重排序都要禁止)。
JMM属于语言级的内存模型,它确保在不同的编译器和不同的处理器平台之上,通过禁止特定类型的编译器重排序和处理器重排序,为程序员提供一致的内存可见性保证。
处理器重排序与内存屏障指令
现代的处理器使用写缓冲区来临时保存向内存写入的数据。写缓冲区可以保证指令流水线持续运行,它可以避免由于处理器停顿下来等待向内存写入数据而产生的延迟。同时,通过以批处理的方式刷新写缓冲区,以及合并写缓冲区中对同一内存地址的多次写,可以减少对内存总线的占用。虽然写缓冲区有这么多好处,但每个处理器上的写缓冲区,仅仅对它所在的处理器可见。这个特性会对内存操作的执行顺序产生重要的影响:处理器对内存的读/写操作的执行顺序,不一定与内存实际发生的读/写操作顺序一致!为了具体说明,请看下面示例:
Processor A
Processor B
a = 1; //A1
b = 2; //B1
初始状态:a = b = 0
处理器允许执行后得到结果:x = y = 0
假设处理器A和处理器B按程序的顺序并行执行内存访问,最终却可能得到x = y = 0的结果。具体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这里处理器A和处理器B可以同时把共享变量写入自己的写缓冲区(A1,B1),然后从内存中读取另一个共享变量(A2,B2),最后才把自己写缓存区中保存的脏数据刷新到内存中(A3,B3)。当以这种时序执行时,程序就可以得到x = y = 0的结果。
从内存操作实际发生的顺序来看,直到处理器A执行A3来刷新自己的写缓存区,写操作A1才算真正执行了。虽然处理器A执行内存操作的顺序为:A1-&A2,但内存操作实际发生的顺序却是:A2-&A1。此时,处理器A的内存操作顺序被重排序了(处理器B的情况和处理器A一样,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里的关键是,由于写缓冲区仅对自己的处理器可见,它会导致处理器执行内存操作的顺序可能会与内存实际的操作执行顺序不一致。由于现代的处理器都会使用写缓冲区,因此现代的处理器都会允许对写-读操作重排序。
下面是常见处理器允许的重排序类型的列表:
Load-Store
Store-Store
Store-Load
上表单元格中的“N”表示处理器不允许两个操作重排序,“Y”表示允许重排序。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常见的处理器都允许Store-Load重排序;常见的处理器都不允许对存在数据依赖的操作做重排序。sparc-TSO和x86拥有相对较强的处理器内存模型,它们仅允许对写-读操作做重排序(因为它们都使用了写缓冲区)。
※注1:sparc-TSO是指以TSO(Total Store Order)内存模型运行时,sparc处理器的特性。
※注2:上表中的x86包括x64及AMD64。
※注3:由于ARM处理器的内存模型与PowerPC处理器的内存模型非常类似,本文将忽略它。
※注4:数据依赖性后文会专门说明。
为了保证内存可见性,java编译器在生成指令序列的适当位置会插入内存屏障指令来禁止特定类型的处理器重排序。JMM把内存屏障指令分为下列四类:
LoadLoad Barriers
Load1; LoadL Load2
确保Load1数据的装载,之前于Load2及所有后续装载指令的装载。
StoreStore Barriers
Store1; StoreS Store2
确保Store1数据对其他处理器可见(刷新到内存),之前于Store2及所有后续存储指令的存储。
LoadStore Barriers
Load1; LoadS Store2
确保Load1数据装载,之前于Store2及所有后续的存储指令刷新到内存。
StoreLoad Barriers
Store1; StoreL Load2
确保Store1数据对其他处理器变得可见(指刷新到内存),之前于Load2及所有后续装载指令的装载。StoreLoad Barriers会使该屏障之前的所有内存访问指令(存储和装载指令)完成之后,才执行该屏障之后的内存访问指令。
StoreLoad Barriers是一个“全能型”的屏障,它同时具有其他三个屏障的效果。现代的多处理器大都支持该屏障(其他类型的屏障不一定被所有处理器支持)。执行该屏障开销会很昂贵,因为当前处理器通常要把写缓冲区中的数据全部刷新到内存中(buffer fully flush)。
happens-before
从JDK5开始,java使用新的JSR -133内存模型(本文除非特别说明,针对的都是JSR- 133内存模型)。JSR-133使用happens-before的概念来阐述操作之间的内存可见性。在JMM中,如果一个操作执行的结果需要对另一个操作可见,那么这两个操作之间必须要存在happens-before关系。这里提到的两个操作既可以是在一个线程之内,也可以是在不同线程之间。
与程序员密切相关的happens-before规则如下:
程序顺序规则:一个线程中的每个操作,happens- before 于该线程中的任意后续操作。
监视器锁规则:对一个监视器锁的解锁,happens- before 于随后对这个监视器锁的加锁。
volatile变量规则:对一个volatile域的写,happens- before 于任意后续对这个volatile域的读。
传递性:如果A happens- before B,且B happens- before C,那么A happens- before C。
注意,两个操作之间具有happens-before关系,并不意味着前一个操作必须要在后一个操作之前执行!happens-before仅仅要求前一个操作(执行的结果)对后一个操作可见,且前一个操作按顺序排在第二个操作之前(the first is visible to and ordered before the second)。happens- before的定义很微妙,后文会具体说明happens-before为什么要这么定义。
happens-before与JMM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一个happens-before规则通常对应于多个编译器和处理器重排序规则。对于java程序员来说,happens-before规则简单易懂,它避免java程序员为了理解JMM提供的内存可见性保证而去学习复杂的重排序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具体实现。
程晓明,Java软件工程师,国家认证的系统分析师、信息项目管理师。专注于并发编程。个人邮箱:。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本文链接地址:
程晓明,Java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并发编程,就职于富士通南大。个人邮箱:。
Latest posts by 程晓明 ()
Related posts:
(30 votes, average: 4.73 out of 5)
Loading...Android中的JavaBean的属性可以使用public修饰,而在javaEE中需要使用private修饰,为什么呢?
[问题点数:40分,无满意结帖,结帖人suncold123]
本版专家分:0
结帖率 80%
CSDN今日推荐
本版专家分:946
本版专家分:0
结帖率 100%
本版专家分:3813
2016年9月 移动开发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一
2016年10月 移动开发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本版专家分:0
本版专家分:0
本版专家分:1254
匿名用户不能发表回复!|
CSDN今日推荐史上最全Java面试题(带全部答案
TA的更多文章
今天要谈的主题是关于求职,求职是在每个技术人员的生涯中都要经历多次。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在进入自己心仪的公司之前少不了准备工作,有一份全面细致面试题将帮助我们减少许多麻烦。在跳槽季来临之前,特地做这个系列的文章,一方面帮助自己巩固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希望帮助想要换工作的朋友。相关概念面向对象的三个特征封装,继承,多态,这个应该是人人皆知,有时候也会加上抽象。多态的好处允许不同类对象对同一消息做出响应,即同一消息可以根据发送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多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发送消息就是函数调用)。主要有以下优点:可替换性:多态对已存在代码具有可替换性可扩充性:增加新的子类不影响已经存在的类结构接口性:多态是超类通过方法签名,向子类提供一个公共接口,由子类来完善或者重写它来实现的。灵活性简化性代码中如何实现多态实现多态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 接口实现&2. 继承父类重写方法&3. 同一类中进行方法重载虚拟机是如何实现多态的动态绑定技术(dynamic binding),执行期间判断所引用对象的实际类型,根据实际类型调用对应的方法。接口的意义接口的意义用三个词就可以概括:规范,扩展,回调。抽象类的意义抽象类的意义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为其他子类提供一个公共的类型封装子类中重复定义的内容定义抽象方法,子类虽然有不同的实现,但是定义时一致的接口和抽象类的区别比较抽象类接口默认方法抽象类可以有默认的方法实现java 8之前,接口中不存在方法的实现.实现方式子类使用extends关键字来继承抽象类.如果子类不是抽象类,子类需要提供抽象类中所声明方法的实现.子类使用implements来实现接口,需要提供接口中所有声明的实现.构造器抽象类中可以有构造器,接口中不能和正常类区别抽象类不能被实例化接口则是完全不同的类型访问修饰符抽象方法可以有public,protected和default等修饰接口默认是public,不能使用其他修饰符多继承一个子类只能存在一个父类一个子类可以存在多个接口添加新方法想抽象类中添加新方法,可以提供默认的实现,因此可以不修改子类现有的代码如果往接口中添加新方法,则子类中需要实现该方法.父类的静态方法能否被子类重写不能。重写只适用于实例方法,不能用于静态方法,而子类当中含有和父类相同签名的静态方法,我们一般称之为隐藏。什么是不可变对象不可变对象指对象一旦被创建,状态就不能再改变。任何修改都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如 String、Integer及其它包装类。静态变量和实例变量的区别?静态变量存储在方法区,属于类所有。实例变量存储在堆当中,其引用存在当前线程栈。能否创建一个包含可变对象的不可变对象?当然可以创建一个包含可变对象的不可变对象的,你只需要谨慎一点,不要共享可变对象的引用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变化时,就返回原对象的一个拷贝。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对象中包含一个日期对象的引用。java 创建对象的几种方式采用new通过反射采用clone通过序列化机制前2者都需要显式地调用构造方法。造成耦合性最高的恰好是第一种,因此你发现无论什么框架,只要涉及到解耦必先减少new的使用。switch中能否使用string做参数在idk 1.7之前,switch只能支持byte, short, char, int或者其对应的封装类以及Enum类型。从idk 1.7之后switch开始支持String。switch能否作用在byte, long上?可以用在byte上,但是不能用在long上。String s1=”ab”, String s2=”a”+”b”, String s3=”a”, String s4=”b”, s5=s3+s4请问s5==s2返回什么?返回false。在编译过程中,编译器会将s2直接优化为”ab”,会将其放置在常量池当中,s5则是被创建在堆区,相当于s5=new String(“ab”);你对String对象的intern()熟悉么?intern()方法会首先从常量池中查找是否存在该常量值,如果常量池中不存在则现在常量池中创建,如果已经存在则直接返回。比如&String s1=”aa”;&String s2=s1.intern();&System.out.print(s1==s2);//返回trueObject中有哪些公共方法?equals()clone()getClass()notify(),notifyAll(),wait()toStringWeakReference与SoftReference的区别?这点在四种引用类型中已经做了解释,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即可:&虽然 WeakReference 与 SoftReference 都有利于提高 GC 和 内存的效率,但是 WeakReference ,一旦失去最后一个强引用,就会被 GC 回收,而软引用虽然不能阻止被回收,但是可以延迟到 JVM 内存不足的时候。为什么要有不同的引用类型不像C语言,我们可以控制内存的申请和释放,在Java中有时候我们需要适当的控制对象被回收的时机,因此就诞生了不同的引用类型,可以说不同的引用类型实则是对GC回收时机不可控的妥协。有以下几个使用场景可以充分的说明:利用软引用和弱引用解决OOM问题:用一个HashMap来保存图片的路径和相应图片对象关联的软引用之间的映射关系,在内存不足时,JVM会自动回收这些缓存图片对象所占用的空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OOM的问题.通过软引用实现Java对象的高速缓存:比如我们创建了一Person的类,如果每次需要查询一个人的信息,哪怕是几秒中之前刚刚查询过的,都要重新构建一个实例,这将引起大量Person对象的消耗,并且由于这些对象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会引起多次GC影响性能。此时,通过软引用和 HashMap 的结合可以构建高速缓存,提供性能。java中==和eqauls()的区别,equals()和`hashcode的区别==是运算符,用于比较两个变量是否相等,而equals是Object类的方法,用于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等。默认Object类的equals方法是比较两个对象的地址,此时和==的结果一样。换句话说:基本类型比较用==,比较的是他们的值。默认下,对象用==比较时,比较的是内存地址,如果需要比较对象内容,需要重写equal方法。equals()和hashcode()的联系hashCode()是Object类的一个方法,返回一个哈希值。如果两个对象根据equal()方法比较相等,那么调用这两个对象中任意一个对象的hashCode()方法必须产生相同的哈希值。如果两个对象根据eqaul()方法比较不相等,那么产生的哈希值不一定相等(碰撞的情况下还是会相等的。)a.hashCode()有什么用?与a.equals(b)有什么关系hashCode() 方法是相应对象整型的 hash 值。它常用于基于 hash 的集合类,如 Hashtable、HashMap、LinkedHashMap等等。它与 equals() 方法关系特别紧密。根据 Java 规范,使用 equal() 方法来判断两个相等的对象,必须具有相同的 hashcode。将对象放入到集合中时,首先判断要放入对象的hashcode是否已经在集合中存在,不存在则直接放入集合。如果hashcode相等,然后通过equal()方法判断要放入对象与集合中的任意对象是否相等:如果equal()判断不相等,直接将该元素放入集合中,否则不放入。有没有可能两个不相等的对象有相同的hashcode有可能,两个不相等的对象可能会有相同的 hashcode 值,这就是为什么在 hashmap 中会有冲突。如果两个对象相等,必须有相同的hashcode 值,反之不成立。可以在hashcode中使用随机数字吗?不行,因为同一对象的 hashcode 值必须是相同的a==b与a.equals(b)有什么区别如果a 和b 都是对象,则 a==b 是比较两个对象的引用,只有当 a 和 b 指向的是堆中的同一个对象才会返回 true,而 a.equals(b) 是进行逻辑比较,所以通常需要重写该方法来提供逻辑一致性的比较。例如,String 类重写 equals() 方法,所以可以用于两个不同对象,但是包含的字母相同的比较。3*0.1==0.3返回值是什么false,因为有些浮点数不能完全精确的表示出来。short s1= 1; s1 = s1 + 1; 该段代码是否有错,有的话怎么改?有错误,short类型在进行运算时会自动提升为int类型,也就是说s1+1的运算结果是int类型。short s1= 1; s1 += 1; 该段代码是否有错,有的话怎么改?+=操作符会自动对右边的表达式结果强转匹配左边的数据类型,所以没错。& 和 &&的区别首先记住&是位操作,而&&是逻辑运算符。另外需要记住逻辑运算符具有短路特性,而&不具备短路特性。以上代码将会抛出空指针异常。一个java文件内部可以有类?(非内部类)只能有一个public公共类,但是可以有多个default修饰的类。如何正确的退出多层嵌套循环?使用标号和通过在外层循环中添加标识符内部类的作用内部类可以有多个实例,每个实例都有自己的状态信息,并且与其他外围对象的信息相互独立.在单个外围类当中,可以让多个内部类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同一接口,或者继承同一个类.创建内部类对象的时刻不依赖于外部类对象的创建。内部类并没有令人疑惑的”is-a”管系,它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内部类提供了更好的封装,除了该外围类,其他类都不能访问。final, finalize和finally的不同之处final 是一个修饰符,可以修饰变量、方法和类。如果 final 修饰变量,意味着该变量的值在初始化后不能被改变。finalize 方法是在对象被回收之前调用的方法,给对象自己最后一个复活的机会,但是什么时候调用 finalize 没有保证。finally 是一个关键字,与 try 和 catch 一起用于异常的处理。finally 块一定会被执行,无论在 try 块中是否有发生异常。clone()是哪个类的方法?java.lang.Cloneable 是一个标示性接口,不包含任何方法,clone 方法在 object 类中定义。并且需要知道 clone() 方法是一个本地方法,这意味着它是由 c 或 c++ 或 其他本地语言实现的。深拷贝和浅拷贝的区别是什么?浅拷贝:被复制对象的所有变量都含有与原来的对象相同的值,而所有的对其他对象的引用仍然指向原来的对象。换言之,浅拷贝仅仅复制所考虑的对象,而不复制它所引用的对象。深拷贝:被复制对象的所有变量都含有与原来的对象相同的值,而那些引用其他对象的变量将指向被复制过的新对象,而不再是原有的那些被引用的对象。换言之,深拷贝把要复制的对象所引用的对象都复制了一遍。static都有哪些用法?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static关键字这两个基本的用法:静态变量和静态方法。也就是被static所修饰的变量/方法都属于类的静态资源,类实例所共享。除了静态变量和静态方法之外,static也用于静态块,多用于初始化操作:此外static也多用于修饰内部类,此时称之为静态内部类。最后一种用法就是静态导包,即import static.import static是在JDK 1.5之后引入的新特性,可以用来指定导入某个类中的静态资源,并且不需要使用类名。资源名,可以直接使用资源名,比如:final有哪些用法final也是很多面试喜欢问的地方,能回答下以下三点就不错了:1.被final修饰的类不可以被继承&2.被final修饰的方法不可以被重写&3.被final修饰的变量不可以被改变。如果修饰引用,那么表示引用不可变,引用指向的内容可变。4.被final修饰的方法,JVM会尝试将其内联,以提高运行效率&5.被final修饰的常量,在编译阶段会存入常量池中。回答出编译器对final域要遵守的两个重排序规则更好:1.在构造函数内对一个final域的写入,与随后把这个被构造对象的引用赋值给一个引用变量,这两个操作之间不能重排序。2.初次读一个包含final域的对象的引用,与随后初次读这个final域,这两个操作之间不能重排序。数据类型相关java中int char,long各占多少字节?类型位数字节数short216int432long864float432double864char21664位的JVM当中,int的长度是多少?Java 中,int 类型变量的长度是一个固定值,与平台无关,都是 32 位。意思就是说,在 32 位 和 64 位 的Java 虚拟机中,int 类型的长度是相同的。int和Integer的区别Integer是int的包装类型,在拆箱和装箱中,二者自动转换。int是基本类型,直接存数值,而integer是对象,用一个引用指向这个对象。int 和Integer谁占用的内存更多?Integer 对象会占用更多的内存。Integer是一个对象,需要存储对象的元数据。但是 int 是一个原始类型的数据,所以占用的空间更少。String, StringBuffer和StringBuilder区别String是字符串常量,final修饰:StringBuffer字符串变量(线程安全);StringBuilder 字符串变量(线程不安全)。String和StringBufferString和StringBuffer主要区别是性能:String是不可变对象,每次对String类型进行操作都等同于产生了一个新的String对象,然后指向新的String对象。所以尽量不在对String进行大量的拼接操作,否则会产生很多临时对象,导致GC开始工作,影响系统性能。StringBuffer是对对象本身操作,而不是产生新的对象,因此在有大量拼接的情况下,我们建议使用StringBuffer。但是需要注意现在JVM会对String拼接做一定的优化:String s=“This is only ”+”simple”+”test”会被虚拟机直接优化成String s=“This is only simple test”,此时就不存在拼接过程。StringBuffer和StringBuilderStringBuffer是线程安全的可变字符串,其内部实现是可变数组。StringBuilder是jdk 1.5新增的,其功能和StringBuffer类似,但是非线程安全。因此,在没有多线程问题的前提下,使用StringBuilder会取得更好的性能。什么是编译器常量?使用它有什么风险?公共静态不可变(public static final )变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编译期常量,这里的 public 可选的。实际上这些变量在编译时会被替换掉,因为编译器知道这些变量的值,并且知道这些变量在运行时不能改变。这种方式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你使用了一个内部的或第三方库中的公有编译时常量,但是这个值后面被其他人改变了,但是你的客户端仍然在使用老的值,甚至你已经部署了一个新的jar。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你在更新依赖 JAR 文件时,确保重新编译你的程序。java当中使用什么类型表示价格比较好?如果不是特别关心内存和性能的话,使用BigDecimal,否则使用预定义精度的 double 类型。如何将byte转为String可以使用 String 接收 byte[] 参数的构造器来进行转换,需要注意的点是要使用的正确的编码,否则会使用平台默认编码,这个编码可能跟原来的编码相同,也可能不同。可以将int强转为byte类型么?会产生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做强制转换,但是Java中int是32位的而byte是8 位的,所以,如果强制转化int类型的高24位将会被丢弃,byte 类型的范围是从-128到128关于垃圾回收你知道哪些垃圾回收算法?垃圾回收从理论上非常容易理解,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标记-清除&2. 标记-复制&3. 标记-整理&4. 分代回收&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应该被回收这就是所谓的对象存活性判断,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引用计数法; 2.对象可达性分析。由于引用计数法存在互相引用导致无法进行GC的问题,所以目前JVM虚拟机多使用对象可达性分析算法。简单的解释一下垃圾回收Java 垃圾回收机制最基本的做法是分代回收。内存中的区域被划分成不同的世代,对象根据其存活的时间被保存在对应世代的区域中。一般的实现是划分成3个世代:年轻、年老和永久。内存的分配是发生在年轻世代中的。当一个对象存活时间足够长的时候,它就会被复制到年老世代中。对于不同的世代可以使用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进行世代划分的出发点是对应用中对象存活时间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统计规律。一般来说,一个应用中的大部分对象的存活时间都很短。比如局部变量的存活时间就只在方法的执行过程中。基于这一点,对于年轻世代的垃圾回收算法就可以很有针对性。调用System.gc()会发生什么?通知GC开始工作,但是GC真正开始的时间不确定。进程,线程相关说说进程,线程,协程之间的区别简而言之,进程是程序运行和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一个程序至少有一个进程,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拥有独立的内存单元,而多个线程共享内存资源,减少切换次数,从而效率更高。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是比程序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你了解守护线程吗?它和非守护线程有什么区别程序运行完毕,jvm会等待非守护线程完成后关闭,但是jvm不会等待守护线程。守护线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C线程。什么是多线程上下文切换多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是指CPU控制权由一个已经正在运行的线程切换到另外一个就绪并等待获取CPU执行权的线程的过程。创建两种线程的方式?他们有什么区别?通过实现java.lang.Runnable或者通过扩展java.lang.Thread类。相比扩展Thread,实现Runnable接口可能更优.原因有二:Java不支持多继承。因此扩展Thread类就代表这个子类不能扩展其他类。而实现Runnable接口的类还可能扩展另一个类。类可能只要求可执行即可,因此继承整个Thread类的开销过大。Thread类中的start()和run()方法有什么区别?start()方法被用来启动新创建的线程,而且start()内部调用了run()方法,这和直接调用run()方法的效果不一样。当你调用run()方法的时候,只会是在原来的线程中调用,没有新的线程启动,start()方法才会启动新线程。怎么检测一个线程是否持有对象监视器Thread类提供了一个holdsLock(Object obj)方法,当且仅当对象obj的监视器被某条线程持有的时候才会返回true,注意这是一个static方法,这意味着”某条线程”指的是当前线程。Runnable和Callable的区别Runnable接口中的run()方法的返回值是void,它做的事情只是纯粹地去执行run()方法中的代码而已;Callable接口中的call()方法是有返回值的,是一个泛型,和Future、FutureTask配合可以用来获取异步执行的结果。&这其实是很有用的一个特性,因为多线程相比单线程更难、更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多线程充满着未知性,某条线程是否执行了?某条线程执行了多久?某条线程执行的时候我们期望的数据是否已经赋值完毕?无法得知,我们能做的只是等待这条多线程的任务执行完毕而已。而Callable+Future/FutureTask却可以方便获取多线程运行的结果,可以在等待时间太长没获取到需要的数据的情况下取消该线程的任务。什么导致线程阻塞阻塞指的是暂停一个线程的执行以等待某个条件发生(如某资源就绪),学过操作系统的同学对它一定已经很熟悉了。Java 提供了大量方法来支持阻塞,下面让我们逐一分析。方法说明sleep()sleep() 允许 指定以毫秒为单位的一段时间作为参数,它使得线程在指定的时间内进入阻塞状态,不能得到CPU 时间,指定的时间一过,线程重新进入可执行状态。 典型地,sleep() 被用在等待某个资源就绪的情形:测试发现条件不满足后,让线程阻塞一段时间后重新测试,直到条件满足为止suspend() 和 resume()两个方法配套使用,suspend()使得线程进入阻塞状态,并且不会自动恢复,必须其对应的resume() 被调用,才能使得线程重新进入可执行状态。典型地,suspend() 和 resume() 被用在等待另一个线程产生的结果的情形:测试发现结果还没有产生后,让线程阻塞,另一个线程产生了结果后,调用 resume() 使其恢复。yield()yield() 使当前线程放弃当前已经分得的CPU 时间,但不使当前线程阻塞,即线程仍处于可执行状态,随时可能再次分得 CPU 时间。调用 yield() 的效果等价于调度程序认为该线程已执行了足够的时间从而转到另一个线程wait() 和 notify()两个方法配套使用,wait() 使得线程进入阻塞状态,它有两种形式,一种允许 指定以毫秒为单位的一段时间作为参数,另一种没有参数,前者当对应的 notify() 被调用或者超出指定时间时线程重新进入可执行状态,后者则必须对应的 notify() 被调用。wait(),notify()和suspend(),resume()之间的区别初看起来它们与 suspend() 和 resume() 方法对没有什么分别,但是事实上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区别的核心在于,前面叙述的所有方法,阻塞时都不会释放占用的锁(如果占用了的话),而这一对方法则相反。上述的核心区别导致了一系列的细节上的区别。首先,前面叙述的所有方法都隶属于 Thread 类,但是这一对却直接隶属于 Object 类,也就是说,所有对象都拥有这一对方法。初看起来这十分不可思议,但是实际上却是很自然的,因为这一对方法阻塞时要释放占用的锁,而锁是任何对象都具有的,调用任意对象的 wait() 方法导致线程阻塞,并且该对象上的锁被释放。而调用 任意对象的notify()方法则导致从调用该对象的 wait() 方法而阻塞的线程中随机选择的一个解除阻塞(但要等到获得锁后才真正可执行)。其次,前面叙述的所有方法都可在任何位置调用,但是这一对方法却必须在 synchronized 方法或块中调用,理由也很简单,只有在synchronized 方法或块中当前线程才占有锁,才有锁可以释放。同样的道理,调用这一对方法的对象上的锁必须为当前线程所拥有,这样才有锁可以释放。因此,这一对方法调用必须放置在这样的 synchronized 方法或块中,该方法或块的上锁对象就是调用这一对方法的对象。若不满足这一条件,则程序虽然仍能编译,但在运行时会出现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异常。wait() 和 notify() 方法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它们经常和synchronized关键字一起使用,将它们和操作系统进程间通信机制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相似性:synchronized方法或块提供了类似于操作系统原语的功能,它们的执行不会受到多线程机制的干扰,而这一对方法则相当于 block 和wakeup 原语(这一对方法均声明为 synchronized)。它们的结合使得我们可以实现操作系统上一系列精妙的进程间通信的算法(如信号量算法),并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线程间通信问题。关于 wait() 和 notify() 方法最后再说明两点:&第一:调用 notify() 方法导致解除阻塞的线程是从因调用该对象的 wait() 方法而阻塞的线程中随机选取的,我们无法预料哪一个线程将会被选择,所以编程时要特别小心,避免因这种不确定性而产生问题。第二:除了 notify(),还有一个方法 notifyAll() 也可起到类似作用,唯一的区别在于,调用 notifyAll() 方法将把因调用该对象的 wait() 方法而阻塞的所有线程一次性全部解除阻塞。当然,只有获得锁的那一个线程才能进入可执行状态。谈到阻塞,就不能不谈一谈死锁,略一分析就能发现,suspend() 方法和不指定超时期限的 wait() 方法的调用都可能产生死锁。遗憾的是,Java 并不在语言级别上支持死锁的避免,我们在编程中必须小心地避免死锁。以上我们对 Java 中实现线程阻塞的各种方法作了一番分析,我们重点分析了 wait() 和 notify() 方法,因为它们的功能最强大,使用也最灵活,但是这也导致了它们的效率较低,较容易出错。实际使用中我们应该灵活使用各种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的。产生死锁的条件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2.请求与保持条件: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3.不剥夺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末使用完之前,不能强行剥夺。&4.循环等待条件:若干进程之间形成一种头尾相接的循环等待资源关系。为什么wait()方法和notify()/notifyAll()方法要在同步块中被调用这是JDK强制的,wait()方法和notify()/notifyAll()方法在调用前都必须先获得对象的锁wait()方法和notify()/notifyAll()方法在放弃对象监视器时有什么区别wait()方法和notify()/notifyAll()方法在放弃对象监视器的时候的区别在于:wait()方法立即释放对象监视器,notify()/notifyAll()方法则会等待线程剩余代码执行完毕才会放弃对象监视器。wait()与sleep()的区别关于这两者已经在上面进行详细的说明,这里就做个概括好了:sleep()来自Thread类,和wait()来自Object类。调用sleep()方法的过程中,线程不会释放对象锁。而 调用 wait 方法线程会释放对象锁sleep()睡眠后不出让系统资源,wait让其他线程可以占用CPUsleep(milliseconds)需要指定一个睡眠时间,时间一到会自动唤醒.而wait()需要配合notify()或者notifyAll()使用为什么wait, nofity和nofityAll这些方法不放在Thread类当中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JAVA提供的锁是对象级的而不是线程级的,每个对象都有锁,通过线程获得。如果线程需要等待某些锁那么调用对象中的wait()方法就有意义了。如果wait()方法定义在Thread类中,线程正在等待的是哪个锁就不明显了。简单的说,由于wait,notify和notifyAll都是锁级别的操作,所以把他们定义在Object类中因为锁属于对象。怎么唤醒一个阻塞的线程如果线程是因为调用了wait()、sleep()或者join()方法而导致的阻塞,可以中断线程,并且通过抛出InterruptedException来唤醒它;如果线程遇到了IO阻塞,无能为力,因为IO是操作系统实现的,Java代码并没有办法直接接触到操作系统。什么是多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多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是指CPU控制权由一个已经正在运行的线程切换到另外一个就绪并等待获取CPU执行权的线程的过程。FutureTask是什么这个其实前面有提到过,FutureTask表示一个异步运算的任务。FutureTask里面可以传入一个Callable的具体实现类,可以对这个异步运算的任务的结果进行等待获取、判断是否已经完成、取消任务等操作。当然,由于FutureTask也是Runnable接口的实现类,所以FutureTask也可以放入线程池中。一个线程如果出现了运行时异常怎么办?如果这个异常没有被捕获的话,这个线程就停止执行了。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这个线程持有某个某个对象的监视器,那么这个对象监视器会被立即释放。Java当中有哪几种锁自旋锁: 自旋锁在JDK1.6之后就默认开启了。基于之前的观察,共享数据的锁定状态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为了这一小段时间而去挂起和恢复线程有点浪费,所以这里就做了一个处理,让后面请求锁的那个线程在稍等一会,但是不放弃处理器的执行时间,看看持有锁的线程能否快速释放。为了让线程等待,所以需要让线程执行一个忙循环也就是自旋操作。在jdk6之后,引入了自适应的自旋锁,也就是等待的时间不再固定了,而是由上一次在同一个锁上的自旋时间及锁的拥有者状态来决定。偏向锁: 在JDK1.之后引入的一项锁优化,目的是消除数据在无竞争情况下的同步原语。进一步提升程序的运行性能。 偏向锁就是偏心的偏,意思是这个锁会偏向第一个获得他的线程,如果接下来的执行过程中,改锁没有被其他线程获取,则持有偏向锁的线程将永远不需要再进行同步。偏向锁可以提高带有同步但无竞争的程序性能,也就是说他并不一定总是对程序运行有利,如果程序中大多数的锁都是被多个不同的线程访问,那偏向模式就是多余的,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是否使用偏向锁。轻量级锁: 为了减少获得锁和释放锁所带来的性能消耗,引入了“偏向锁”和“轻量级锁”,所以在Java SE1.6里锁一共有四种状态,无锁状态,偏向锁状态,轻量级锁状态和重量级锁状态,它会随着竞争情况逐渐升级。锁可以升级但不能降级,意味着偏向锁升级成轻量级锁后不能降级成偏向锁。如何在两个线程间共享数据通过在线程之间共享对象就可以了,然后通过wait/notify/notifyAll、await/signal/signalAll进行唤起和等待,比方说阻塞队列BlockingQueue就是为线程之间共享数据而设计的。如何正确的使用wait()?使用if还是while?wait() 方法应该在循环调用,因为当线程获取到 CPU 开始执行的时候,其他条件可能还没有满足,所以在处理前,循环检测条件是否满足会更好。下面是一段标准的使用 wait 和 notify 方法的代码:什么是线程局部变量ThreadLocal线程局部变量是局限于线程内部的变量,属于线程自身所有,不在多个线程间共享。Java提供ThreadLocal类来支持线程局部变量,是一种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但是在管理环境下(如 web 服务器)使用线程局部变量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线程的生命周期比任何应用变量的生命周期都要长。任何线程局部变量一旦在工作完成后没有释放,Java 应用就存在内存泄露的风险。ThreadLoal的作用是什么?简单说ThreadLocal就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在每个Thread里面维护了一个ThreadLocal.ThreadLocalMap把数据进行隔离,数据不共享,自然就没有线程安全方面的问题了。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作用是什么?(1)通过平衡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来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这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型最重要的作用。(2)解耦,这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型附带的作用,解耦意味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少,联系越少越可以独自发展而不需要收到相互的制约。写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队列可以通过阻塞队列实现,也可以通过wait-notify来实现。使用阻塞队列来实现使用wait-notify来实现该种方式应该最经典,这里就不做说明了。如果你提交任务时,线程池队列已满,这时会发生什么如果你使用的LinkedBlockingQueue,也就是无界队列的话,没关系,继续添加任务到阻塞队列中等待执行,因为LinkedBlockingQueue可以近乎认为是一个无穷大的队列,可以无限存放任务;如果你使用的是有界队列比方说ArrayBlockingQueue的话,任务首先会被添加到ArrayBlockingQueue中,ArrayBlockingQueue满了,则会使用拒绝策略RejectedExecutionHandler处理满了的任务,默认是AbortPolicy。为什么要使用线程池避免频繁地创建和销毁线程,达到线程对象的重用。另外,使用线程池还可以根据项目灵活地控制并发的数目。java中用到的线程调度算法是什么抢占式。一个线程用完CPU之后,操作系统会根据线程优先级、线程饥饿情况等数据算出一个总的优先级并分配下一个时间片给某个线程执行。Thread.sleep(0)的作用是什么由于Java采用抢占式的线程调度算法,因此可能会出现某条线程常常获取到CPU控制权的情况,为了让某些优先级比较低的线程也能获取到CPU控制权,可以使用Thread.sleep(0)手动触发一次操作系统分配时间片的操作,这也是平衡CPU控制权的一种操作。什么是CASCAS,全称为Compare and Swap,即比较-替换。假设有三个操作数:内存值V、旧的预期值A、要修改的值B,当且仅当预期值A和内存值V相同时,才会将内存值修改为B并返回true,否则什么都不做并返回false。当然CAS一定要volatile变量配合,这样才能保证每次拿到的变量是主内存中最新的那个值,否则旧的预期值A对某条线程来说,永远是一个不会变的值A,只要某次CAS操作失败,永远都不可能成功。什么是乐观锁和悲观锁乐观锁:乐观锁认为竞争不总是会发生,因此它不需要持有锁,将比较-替换这两个动作作为一个原子操作尝试去修改内存中的变量,如果失败则表示发生冲突,那么就应该有相应的重试逻辑。悲观锁:悲观锁认为竞争总是会发生,因此每次对某资源进行操作时,都会持有一个独占的锁,就像synchronized,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上了锁就操作资源了。ConcurrentHashMap的并发度是什么?ConcurrentHashMap的并发度就是segment的大小,默认为16,这意味着最多同时可以有16条线程操作ConcurrentHashMap,这也是ConcurrentHashMap对Hashtable的最大优势,任何情况下,Hashtable能同时有两条线程获取Hashtable中的数据吗?ConcurrentHashMap的工作原理ConcurrentHashMap在jdk 1.6和jdk 1.8实现原理是不同的。jdk 1.6:ConcurrentHashMap是线程安全的,但是与Hashtablea相比,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不同。Hashtable是通过对hash表结构进行锁定,是阻塞式的,当一个线程占有这个锁时,其他线程必须阻塞等待其释放锁。ConcurrentHashMap是采用分离锁的方式,它并没有对整个hash表进行锁定,而是局部锁定,也就是说当一个线程占有这个局部锁时,不影响其他线程对hash表其他地方的访问。&具体实现:ConcurrentHashMap内部有一个Segment.jdk 1.8在jdk 8中,ConcurrentHashMap不再使用Segment分离锁,而是采用一种乐观锁CAS算法来实现同步问题,但其底层还是“数组+链表-&红黑树”的实现。CyclicBarrier和CountDownLatch区别这两个类非常类似,都在java.util.concurrent下,都可以用来表示代码运行到某个点上,二者的区别在于:CyclicBarrier的某个线程运行到某个点上之后,该线程即停止运行,直到所有的线程都到达了这个点,所有线程才重新运行;CountDownLatch则不是,某线程运行到某个点上之后,只是给某个数值-1而已,该线程继续运行。CyclicBarrier只能唤起一个任务,CountDownLatch可以唤起多个任务CyclicBarrier可重用,CountDownLatch不可重用,计数值为0该CountDownLatch就不可再用了。java中的++操作符线程安全么?不是线程安全的操作。它涉及到多个指令,如读取变量值,增加,然后存储回内存,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多个线程交差。你有哪些多线程开发良好的实践?给线程命名最小化同步范围优先使用volatile尽可能使用更高层次的并发工具而非wait和notify()来实现线程通信,如BlockingQueue,Semeaphore优先使用并发容器而非同步容器.考虑使用线程池关于volatile关键字volatile能使得一个非原子操作变成原子操作吗?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类中有一个 long 类型的成员变量。如果你知道该成员变量会被多个线程访问,如计数器、价格等,你最好是将其设置为 volatile。为什么?因为 Java 中读取 long 类型变量不是原子的,需要分成两步,如果一个线程正在修改该 long 变量的值,另一个线程可能只能看到该值的一半(前 32 位)。但是对一个 volatile 型的 long 或 double 变量的读写是原子。一种实践是用 volatile 修饰 long 和 double 变量,使其能按原子类型来读写。double 和 long 都是64位宽,因此对这两种类型的读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次读取第一个 32 位,然后再读剩下的 32 位,这个过程不是原子的,但 Java 中 volatile 型的 long 或 double 变量的读写是原子的。volatile 修复符的另一个作用是提供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例如在分布式框架中的应用。简单的说,就是当你写一个 volatile 变量之前,Java 内存模型会插入一个写屏障(write barrier),读一个 volatile 变量之前,会插入一个读屏障(read barrier)。意思就是说,在你写一个 volatile 域时,能保证任何线程都能看到你写的值,同时,在写之前,也能保证任何数值的更新对所有线程是可见的,因为内存屏障会将其他所有写的值更新到缓存。volatile类型变量提供什么保证?volatile 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1.避免指令重排2.可见性保证.例如,JVM 或者 JIT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会对语句重排序,但是 volatile 类型变量即使在没有同步块的情况下赋值也不会与其他语句重排序。 volatile 提供 happens-before 的保证,确保一个线程的修改能对其他线程是可见的。某些情况下,volatile 还能提供原子性,如读 64 位数据类型,像 long 和 double 都不是原子的(低32位和高32位),但 volatile 类型的 double 和 long 就是原子的。关于集合Java中的集合及其继承关系关于集合的体系是每个人都应该烂熟于心的,尤其是对我们经常使用的List,Map的原理更该如此.这里我们看这张图即可:&更多内容可见集合类总结:http://write.blog.csdn.net/postedit/poll()方法和remove()方法区别?poll() 和 remove() 都是从队列中取出一个元素,但是 poll() 在获取元素失败的时候会返回空,但是 remove() 失败的时候会抛出异常。LinkedHashMap和PriorityQueue的区别PriorityQueue 是一个优先级队列,保证最高或者最低优先级的的元素总是在队列头部,但是 LinkedHashMap 维持的顺序是元素插入的顺序。当遍历一个 PriorityQueue 时,没有任何顺序保证,但是 LinkedHashMap 课保证遍历顺序是元素插入的顺序。WeakHashMap与HashMap的区别是什么?WeakHashMap 的工作与正常的 HashMap 类似,但是使用弱引用作为 key,意思就是当 key 对象没有任何引用时,key/value 将会被回收。ArrayList和LinkedList的区别?最明显的区别是 ArrrayList底层的数据结构是数组,支持随机访问,而 LinkedList 的底层数据结构是双向循环链表,不支持随机访问。使用下标访问一个元素,ArrayList 的时间复杂度是 O(1),而 LinkedList 是 O(n)。ArrayList和Array有什么区别?Array可以容纳基本类型和对象,而ArrayList只能容纳对象。Array是指定大小的,而ArrayList大小是固定的ArrayList和HashMap默认大小?在 Java 7 中,ArrayList 的默认大小是 10 个元素,HashMap 的默认大小是16个元素(必须是2的幂)。这就是 Java 7 中 ArrayList 和 HashMap 类的代码片段。Comparator和Comparable的区别?Comparable 接口用于定义对象的自然顺序,而 comparator 通常用于定义用户定制的顺序。Comparable 总是只有一个,但是可以有多个 comparator 来定义对象的顺序。如何实现集合排序?你可以使用有序集合,如 TreeSet 或 TreeMap,你也可以使用有顺序的的集合,如 list,然后通过 Collections.sort() 来排序。如何打印数组内容你可以使用 Arrays.toString() 和 Arrays.deepToString() 方法来打印数组。由于数组没有实现 toString() 方法,所以如果将数组传递给 System.out.println() 方法,将无法打印出数组的内容,但是 Arrays.toString() 可以打印每个元素。LinkedList的是单向链表还是双向?双向循环列表,具体实现自行查阅源码。TreeMap是实现原理采用红黑树实现,具体实现自行查阅源码。遍历ArrayList时如何正确移除一个元素该问题的关键在于面试者使用的是 ArrayList 的 remove() 还是 Iterator 的 remove()方法。这有一段示例代码,是使用正确的方式来实现在遍历的过程中移除元素,而不会出现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的示例代码。HashMap的实现原理1. HashMap概述: 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的非同步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2. HashMap的数据结构: 在java编程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两种,一个是数组,另外一个是模拟指针(引用),所有的数据结构都可以用这两个基本结构来构造的,HashMap也不例外。HashMap实际上是一个“链表散列”的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当我们往Hashmap中put元素时,首先根据key的hashcode重新计算hash值,根绝hash值得到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下标),如果该数组在该位置上已经存放了其他元素,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元素将以链表的形式存放,新加入的放在链头,最先加入的放入链尾.如果数组中该位置没有元素,就直接将该元素放到数组的该位置上.需要注意Jdk 1.8中对HashMap的实现做了优化,当链表中的节点数据超过八个之后,该链表会转为红黑树来提高查询效率,从原来的O(n)到O(logn)关于日期SimpleDateFormat是线程安全的吗?非常不幸,DateFormat 的所有实现,包括 SimpleDateFormat 都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你不应该在多线程序中使用,除非是在对外线程安全的环境中使用,如 将 SimpleDateFormat 限制在 ThreadLocal 中。如果你不这么做,在解析或者格式化日期的时候,可能会获取到一个不正确的结果。因此,从日期、时间处理的所有实践来说,我强力推荐 joda-time 库。如何格式化日期?Java 中,可以使用 SimpleDateFormat 类或者 joda-time 库来格式日期。DateFormat 类允许你使用多种流行的格式来格式化日期。参见答案中的示例代码,代码中演示了将日期格式化成不同的格式,如 dd-MM-yyyy 或 ddMMyyyy。关于异常简单描述java异常体系throw和throws的区别throw用于主动抛出java.lang.Throwable 类的一个实例化对象,意思是说你可以通过关键字 throw 抛出一个 Error 或者 一个Exception,如: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size must be multiple of 2″),&而throws 的作用是作为方法声明和签名的一部分,方法被抛出相应的异常以便调用者能处理。Java 中,任何未处理的受检查异常强制在 throws 子句中声明。关于序列化Java 中,Serializable 与 Externalizable 的区别Serializable 接口是一个序列化 Java 类的接口,以便于它们可以在网络上传输或者可以将它们的状态保存在磁盘上,是 JVM 内嵌的默认序列化方式,成本高、脆弱而且不安全。Externalizable 允许你控制整个序列化过程,指定特定的二进制格式,增加安全机制。关于JVMJVM特性平台无关性.&Java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与平台的无关性。而使用Java虚拟机是实现这一特点的关键。一般的高级语言如果要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至少需要编译成不同的目标代码。而引入Java语言虚拟机后,Java语言在不同平台上运行时不需要重新编译。Java语言使用模式Java虚拟机屏蔽了与具体平台相关的信息,使得Java语言编译程序只需生成在Java虚拟机上运行的目标代码(字节码),就可以在多种平台上不加修改地运行。Java虚拟机在执行字节码时,把字节码解释成具体平台上的机器指令执行。简单解释一下类加载器简述堆和栈的区别VM 中堆和栈属于不同的内存区域,使用目的也不同。栈常用于保存方法帧和局部变量,而对象总是在堆上分配。栈通常都比堆小,也不会在多个线程之间共享,而堆被整个 JVM 的所有线程共享。简述JVM内存分配基本数据类型比变量和对象的引用都是在栈分配的。堆内存用来存放由new创建的对象和数组。类变量(static修饰的变量),程序在一加载的时候就在堆中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堆中的内存地址存放在栈中。实例变量:当你使用java关键字new的时候,系统在堆中开辟并不一定是连续的空间分配给变量,是根据零散的堆内存地址,通过哈希算法换算为一长串数字以表征这个变量在堆中的”物理位置”,实例变量的生命周期–当实例变量的引用丢失后,将被GC(垃圾回收器)列入可回收“名单”中,但并不是马上就释放堆中内存。局部变量: 由声明在某方法,或某代码段里(比如for循环),执行到它的时候在栈中开辟内存,当局部变量一但脱离作用域,内存立即释放。其他java当中采用的是大端还是小端?XML解析的几种方式和特点DOM, SAX, PULL三种解析方式:DOM:消耗内存:先把xml文档都读到内存中,然后再用DOM API来访问树形结构,并获取数据。这个写起来很简单,但是很消耗内存。要是数据过大,手机不够牛逼,可能手机直接死机SAX:解析效率高,占用内存少,基于事件驱动的:更加简单地说就是对文档进行顺序扫描,当扫描到文档(document)开始与结束、元素(element)开始与结束、文档(document)结束等地方时通知事件处理函数,由事件处理函数做相应动作,然后继续同样的扫描,直至文档结束。PULL:与 SAX 类似,也是基于事件驱动,我们可以调用它的next()方法,来获取下一个解析事件(就是开始文档,结束文档,开始标签,结束标签),当处于某个元素时可以调用XmlPullParser的getAttributte()方法来获取属性的值,也可调用它的nextText()获取本节点的值。JDK 1.7特性然 JDK 1.7 不像 JDK 5 和 8 一样的大版本,但是,还是有很多新的特性,如 try-with-resource 语句,这样你在使用流或者资源的时候,就不需要手动关闭,Java 会自动关闭。Fork-Join 池某种程度上实现 Java 版的 Map-reduce。允许 Switch 中有 String 变量和文本。菱形操作符(&&)用于类型推断,不再需要在变量声明的右边申明泛型,因此可以写出可读写更强、更简洁的代码。JDK 1.8特性java 8 在 Java 历史上是一个开创新的版本,下面 JDK 8 中 5 个主要的特性:&Lambda 表达式,允许像对象一样传递匿名函数&Stream API,充分利用现代多核 CPU,可以写出很简洁的代码&Date 与 Time API,最终,有一个稳定、简单的日期和时间库可供你使用&扩展方法,现在,接口中可以有静态、默认方法。&重复注解,现在你可以将相同的注解在同一类型上使用多次。Maven和ANT有什么区别?虽然两者都是构建工具,都用于创建 Java 应用,但是 Maven 做的事情更多,在基于“约定优于配置”的概念下,提供标准的Java 项目结构,同时能为应用自动管理依赖(应用中所依赖的 JAR 文件。JDBC最佳实践优先使用批量操作来插入和更新数据使用PreparedStatement来避免SQL漏洞使用数据连接池通过列名来获取结果集IO操作最佳实践使用有缓冲的IO类,不要单独读取字节或字符使用NIO和NIO 2或者AIO,而非BIO在finally中关闭流使用内存映射文件获取更快的IO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ava final修饰变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