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已进入做什么都不赚钱的时代,如何才能发财

中国老百姓何时才能从“挣钱圈”步入“赚钱圈”?
中国老百姓何时才能从“挣钱圈”步入“赚钱圈”?
为何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勤劳而不富有?不是土地不肥沃,不是资源不丰富,不是社会缺财富,更不是百姓不智慧。适度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但是任何一个社会,如果那些“多么勤劳的人”普通成为“多么可怜的人”,一定是这个社会肌体隐藏着大问题。
中国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是在两个圈子里进行,一个是挣钱的圈子,一个是赚钱的圈子。用土话说,就是一个是“糠箩里”,一个是“米箩里”。挣钱圈子主要功能是生产财富,赚钱圈子主要功能是分配财富与享受财富。
中国普通老百姓天天起早摸黑地“挣钱”,但他们只是在“挣钱”的圈子里勤劳勇敢,在“挣钱”的圈子里出生入死,这个圈子就像是孙悟空用“金箍棒”圈定的一样,普通百姓压根儿就跳不出这个圈子,自然无法进入“赚钱”的圈子,体会不到“赚钱”的滋味。
“挣钱”与“赚钱”,一字之差,但天壤之别。它反映了两种不同世界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从古人设计的字面上看,“挣钱”的“挣”字左边是手,右边是争,意为用双手的劳动去争取,此谓“挣”!挣来的当然是“血汗钱”、“生命钱”。“赚钱”的“赚”字左边是贝,古意指货币,右边为兼职、兼业的兼字,意思是用货币等资源较轻松地换来钱,此之谓“赚”!赚来的当然是额外的、轻松的。从读音上也能感觉,“挣”字读音很尖,挣来的钱是一分一厘的,“赚”字读音厚重,赚来的钱是大把大把的!
为什么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只在“挣钱”的圈子里打圈圈而不能到“赚钱”的行当里去玩玩呢?何时才能步入“赚钱圈”呢?
中国社会实际上有四道坎把普通老百姓禁锢在“挣钱圈”里,要想步入“赚钱圈”就得跨越这四道坎。
第一道坎——观念坎。抛弃挣钱观念,张扬赚钱意识。
中国长期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在农业生产上“挣钱”是社会稳定的根基,与它相匹配形成了认同挣钱、排斥赚钱的文化观念体系。试想如果老百姓都想着去赚钱,那么谁来生产社会财富呢?所以,社会统治层就从思想意识、文化心理和社会舆论及社会制度设计上必须把老百姓禁锢在“挣钱”的圈子里,社会只认同挣钱,鄙视赚钱,劳动挣钱光荣,非劳动赚钱是“铜臭”。这种文化的历史惯性特别强大,即便到了当今全球化竞争的时代,我们同样一代又一代地教育孩子“一份汗水一份财”,“勤劳致富”,文化意识里,就没有“赚钱”二字的地位,也不懂何为“赚钱”?这样,中国老百姓就和“赚钱”二字不沾边了,即使有机会,也会擦肩而过,很难涉足“赚钱”的世界。在当今全球大分工、财富大分配的格局里,中国人仍然把自己定位在“挣钱圈”里,为全世界培养合格的“打工仔”。这样,尽管中国社会的GDP增长连年世界第一,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个人财富怎么也在世界上排不上号。因此,中国人要想进入“赚钱圈”,首先必须来一场财富意识的启蒙运动,坚决摒弃靠打工糊口的小农财富观念,大大张扬赚钱意识。打开赚钱的总开关,真正懂得什么是赚钱?真正体会到赚钱的快乐。
第二道坎——能力坎。打造会赚钱的一代新人。
长期的观念禁锢与“挣钱圈”的生活薰陶,中国老百姓基本上丧失了“赚钱”的能力。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也在一定程度改变着人们的财富观念,也试图把老百姓从挣钱的圈子里拯救出来,社会同样多次提供赚钱的机会,但作为普通老百姓,由于缺乏这种能力与条件限制,能抓住这些机会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仍然只能在“挣钱”的世界里徘徊。我们的教育,是标准的培养合格“打工仔”的教育,是培养“挣钱”能力的教育,离人类赚钱能力的培养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些办教育的、写教科书的及广大老师们,除了新东方的俞敏洪等少数人懂得赚钱并实践过赚钱外,其他根本不懂何为赚钱?自然难以造就会赚钱的一代新人。中国人要想进入“赚钱圈”,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老百姓的赚钱能力,把赚钱教育当作一种全民教育,当作普及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打造在全球市场上会赚钱的一代新人。
第三道坎——社会坎。中国应努力从“生产性社会”迈入“财富性社会”。
中国这个社会依然把自己定位于“生产性社会”,没有进入到“财富性社会”,也缺乏对“财富性社会”的制度设计与目标追求。中国社会发展拚的是什么?拚的是中国人的勤劳,拚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世界各国热销的商品许多是中国制造的,但制造费只占商品销售费的百分之二十多,利润少得可怜。如在美国热销的玩具巴比娃娃,中国制造出口2美元一个,美国销售卖9美元一个。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此,作为生产性社会的百姓当然是以“挣钱”过日子,财富性社会的百姓则以“赚钱”过日子。又譬如美国等许多国家,把自己定位为“财富性社会”,那种利润极低的低端制造业根本不让国民生产,举全民之力千方百计地向全球攫取巨额财富。如他们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强势货币的美元,所以只需要开动印钞机,世界各地的物质便源源不断送往美国,自己根本不生产低端的制造业,不要普通老百姓流血流汗,从而成为名符其实的“财富性社会”。据法新社说,这几年仅中国政府买美国的国债就达13000亿美元。试想印13000亿美元的钞票,与生产价值13000亿美元的物质产品比较,到底谁简单?谁的钱来得快?到底谁是挣钱?谁是赚钱?这种国情差别便成了中国老百姓只能挣钱而不能赚钱的社会基础。
中国社会必须猛醒!如果在一定阶段内把自己定位于“生产性社会”是国情使然,也为中华崛起赢得生机的话,那么长期这么定位,甚至未来还这么定位就是十足的愚蠢!中华民族应该警醒:如果至今还把自己定位于“生产性社会”,那么在全球大洗牌的格局里,无异于我们甘心落后,甘心勤劳而不富有。如果要想我们的百姓勤劳而变得富有,我们就得有追求“财富性社会”的理想,按打造“财富性社会”的要求构建新的制度,确立新的发展方式与路径,努力向“财富性社会”迈进!
第四道坎——制度坎。真正确立让普通老百姓赚钱的制度。
即使在现有发展水平上,中国的老百姓也应该更富有。中国老百姓创造的人类财富已经很了不起了!中国的高房价举世瞩目,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均已遥居全球第一,1000多元一瓶的茅台酒也脱销了,据说全国一年销售茅台酒达4000多吨(酒厂实际产量为400吨,还有3600吨为假酒)。中国每年的公车消费达2000多亿、公费出国考察达3000多亿、公款吃喝费达到4000多亿。中国的这种消费水平发达国家的人看到了,同样是目瞪口呆,同样惊呼中国人太有钱了!
现在再说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是由于社会财富缺失,是怎么也说不过去,再说是“人多底子薄”谁会信这些鬼话呢?从根本上说,中国普通老百姓仍然呆在“挣钱圈”里而体会不到赚钱的快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为老百姓设计赚钱的经济制度,仍然是以挣钱的理念与制度规范普通老百姓的经济行为。其实只要睁眼看看世界,甚至许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中国的国家和地方都为普通老百姓设计了“赚钱的制度”。譬如:
A.大幅提高苦力劳动者的小时工资。如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环卫工人等工种的工资就相当高,以至法国巴黎市的市长周末“捞外快”便选择了去扫烟囱。中国劳动力的小时工资只有0.8美元,而巴西、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也有2美元多呀!
B.国有企业的股权应平均分配给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和农民,让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发展的成果。英国等国家就是公民人人持有国有企业股,年年分红。
C.创建普通老百姓能投资赚钱的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不仅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成为普通国民投资赚钱的工具。但我国的资本市场从一开始便沦为上市公司圈钱的工具和庄家吃散户的赌博场,一赚二平七亏损成为普遍现象,老百姓常常是“姚明进去,郭长江出来;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恐龙进去,壁虎出来。”这种制度必须重建与完善,让普通老百姓真正从中获得财富性投资收益。
D.完善社会保障,重建税制,废除对普通老百姓的各种税收,如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什么税也不该征,相反对高收入阶层加重税收,推出资源税、遗产税、环保税以增加低收入阶层的财富。这在发达国家均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
还有社会管理成本、行政成本、腐败成本为何不能大大压缩?前不久网上爆料说深圳前市长一人贪污达20多亿,这都要从老百姓的“挣钱圈”里榨油,普通老百姓焉能勤劳致富?
中国现有发展水平,虽然老百姓不可能人人发财,但完全有条件让勤劳的百姓变得更富有。只要真正想要老百姓勤劳致富,只要作些简单的经济制度调整就可以办到。这方面的国际经验实在太多了!
中国,到了该清醒的时候了!无论如何,也该出台让傻瓜也能明白的只要勤劳就能致富的制度了!这是中国人步入“赚钱圈”的希望,也是富民强国之路的根本所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现在做什么都不赚钱?这个领域的人已经赚疯
摘要这些年,赚钱变得越发艰难,大家饭前饭后、出门打牌、买菜卖菜,闲时讨论大多会涉及到谁赚了多少钱,怎么赚得,各种取经求财,身在其中,难以不随波逐流,一种从众心理和想不劳而获就发财的心理在作祟。如果实业不赚钱,那么金融赚的什么钱?实体经济强盛,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强大的指标之一,而绝不是房地产经济。房地产最多只能当做消费品,而不能当成投资品。日本1991年的房地产泡沫告诉我们,但当楼市成为全民的投资盛宴时,这个泡沫随时可能崩掉。当资金都涌向楼市,而且赚钱速度惊人,会导致炒房盛行,很多人做实业一辈子赚的钱都没有炒房一年赚的多,这种信号一旦蔓延,一些从事制造业的商人把钱投到炒地炒房上来,放弃了在实体经济领域的创新,尤其是承担实体经济重任的央企国企也加入到炒房的行列里,还有谁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呢?楼市不能托起经济强国梦,光靠金融业也一样难以撑起经济的脊梁骨。曾几何时,冰岛大力发展金融业让国家富裕得让全世界羡慕,他们曾经认为依靠金融业就可以永远强大,结果2008年的金融危机来了,冰岛被迫宣布破产了,数据显示当时即使把冰岛卖了都不够还债的。为什么经济崛起要靠实体经济,要发展制造业呢?实体经济是可以循环发展、永续发展的,房地产地卖完了就没有了,但实体经济不同,尤其是制造业,创立优秀的品牌,过硬的技术可以世代传承。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富不过三代,总是缺点什么?从客观上讲,一家质量品质上乘的、不搞价格大战的制造业的利润可能会比房地产高,中国的房地产能保持15%的利润率也不错了,而且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过多,表现有点癫狂。即使实体经济很重要,但是民间投资下降、投资人持现金观望、很多行业小工厂难以为继,实体体经济被指不赚钱了,危机四伏。有报道称,大量的货币资金都流向了楼市、股市等资产聚集的行业,形成了一大波资产泡沫,呼吁急需给实体经济输血。于是,就有一个问题了。既然现在实体经济不赚钱,为什么理财信托等影子银行还能赚钱。他们赚的什么钱?如果实业回报很低,那么金融的高回报哪来的?这类似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普通的美国老百姓(603883,股吧)无力买房,正好碰上货币宽松政策,有人愿意贷款给自己买房住,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不由地想起了中国一些城市提出过让农民工或者学生零首付买房,是一个套路。放出贷款的人将这些房贷资产证券化,卖掉这些债权,赚一个通道费用,不承担风险。于是各种债权被打包放入一个池子里,好坏混合,分级承担不同的损失,获得相应的回报。购买这些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人,认为池子分了级,风险分散,也放心购买,获得相对更高的回报。当所有的人都获利,所有的人都因为有利可图参与这场资本游戏时,资产泡沫疯狂膨胀。即使没有针刺破,最终也会爆裂,最悲惨的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背后,都是一个个还不上债的美国买房者。最后甚至导致了美国一些银行的破产倒闭。发展金融市场是顺应时代的,但是不应该脱离实体经济的根基,否则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最后成为一个大的赌场。美国有前车之鉴,繁荣过后是萧条,萧条的伤害要大过之前繁荣带来的好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winniebi]
热门搜索:
7月28日免费请你嗨翻天!
给孩子一个自己的世界
继续“为古典加料”……
快来报名抢票吧!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已进入做什么都不赚钱的时代?
NLP教练技术联盟 jiaolian321每天学点 管理丨教练技术 实用技巧提升管理能力,解决企业难题
来源:水木然(ID: smr669)
当别人都意识到危险的时候,你一定要看到机会!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盲目的绝望。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越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做什么都不赚钱的时代,但是我的看法却恰恰相反,我认为从现在开始,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从头再做一遍!
当别人都意识到危险的时候,你一定要看到机会!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盲目的绝望。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越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眼下,就是抄实体经济大底的最好机会!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大蜕变,所有的商业逻辑都被推倒重建。而对于那些看清了时代变化的人来说,真正的机会到来了!
打个比方:在武侠小说里,每当一个人昏迷不醒,唯一的办法就是打通他的任督二脉,任脉主血,督脉主气。是人的奇经八脉,任督通则百脉通。如果这人运气再好点,它的“任督二脉”还可以被逆向打通!那么当他醒来时已成了一个绝世高手。
中国经济结构亦是如此,正在发生一场真正的大升级!而这其中也将诞生无数大机会,但是要想发现这些机会,你必须搞懂其中的变化逻辑,今天水木然就给大家尽兴一个系统的分析!
从经济角度来讲,社会上只有两种人:“生产者”和“消费者”。
“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转化的。假如你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那么首先你就是一名生产者,你的产品是服装。但是当你去餐厅吃饭,你就变成了消费者,这时餐厅的厨师是生产者,但是厨师也需要穿衣服,他需要购买服装,所以他同时也是你的一名消费者。所以:每一个人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服务。这就是“生产”和“消费”的不断转化,经济就是这样被推动。
“生产”决定“消费”
当生产和消费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整个社会就会往前推进,经济健康增长。相反,当生产和消费脱节,一方跟不上另一方,就会出现经济停滞增长,即:经济危机到来。
过去的年代产品比较匮乏,只要你能把产品生产出来,就会被消费者享用。所有此时所有的产品都可以计入“社会财富”里,当然它们都是“生产者”创造的。
如今的社会产品已十分丰盛,生产者却依然蜂拥而至,甚至陷入盲目、无序、同质化的混乱生产阶段,这就生产出了大量没有人使用的产品。此时,只有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可以计入“社会财富”,剩下的如同一堆垃圾,不仅消耗了我们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还占用了空间。
再换一个角度来讲:
中国在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阶段,实行的是“按计划生产、按计划消费”的原则,由于一切都是计划好的,永远不会发生经济危机,但大家也因此没有什么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水平太低,不值得提倡。
后来过度到了邓小平时代的“市场经济”阶段,实行的“按意愿生产,按利润分配”的原则,此时由于“生产”的权力是开放的,只要一种“产品”被需要,就会有人去“生产”,这可以某种程度范围内刺激经济发展。
但是到了一定阶段,由于“生产”的权力不被限制,同种产品的生产商过度繁殖,然后大家互相竞争,而且生产商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并采取低价策略,当产品数量超过了消费需求量之后,产品就会过剩,而且利润被无限压缩,结果大家都无法生存,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状态!
而习大大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和“淘汰落后产能”其实就是控制生产的无序化,淘汰那些落后、过量生产型企业。
以上只是外表变化,这种变化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呢?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产品是“生产者”说的算,“消费者”只需要根据自己需求决定买或者不买。比如厂家往往因为无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所以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组合到一起,成为一款产品。
这种生产并没有深入了解、统计、整合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是和研发设计等环节分离的。生产者只关心订单的批量和规模;销售环节则只顾销售额,也不会过多关心消费者的需求。
既然是和消费需求脱节的,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的库存和压货,而库存和压货是吞噬厂商利润的黑洞,也是商品价格难以下降的拦路虎。压货和库存是利润的天敌,中国零售商品的零售价往往是成本的5倍,眼镜、珠宝、奢侈品零售价往往是成本的百倍,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异就是层层库存、压货加价和终端零售成本高昂造成的。
以服装行业为例,像七匹狼、柒牌、李宁等这些传统企业,在辉煌年代营业额可以达到几十亿,他们的优势就体现在生产能力和渠道方面,生产线一开就是十万条,然后渠道也很强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通过分销商向零售商去铺货,再依靠在央视上的广告效应,可以迅速占领全国市场,这就是传统优势。
在以前,如果我们看谁穿了一件漂亮的某品牌衣服,会问你哪儿买的,我也去买一件。而现在,如果以个女孩今天刚买了件新衣服,高高兴兴的穿出门却发现跟别人撞衫了,就会感到郁闷:他怎么跟我穿的一样呢?于是回去就把衣服扔在家里了!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了,如今是个性化需求的时代。
时代不一样了!
这种变化从是人们开始寻找自我开始,个性化是下一个时代的开端!
消费决定生产
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被放大,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东西。但是个性化的东西需求量没有那么大,这就需要工业企业能够实现小批量的快速生产。而以工业4.0(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等)为代表的技术的革新,恰恰顺应了这种变化。它正在实现“制造业”和“信息化”高度融合,诞生出C2F(顾客对工厂)模式。可以快速、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每一个消费者需要的东西!
所以,这是一场“消费关系”的大解放。未来的消费关系是: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得生产什么,这是一个逆向生产的过程。整个社会的供应关系被摧毁重建,经济的任督二脉正被逆向打通。
中国经济的供应关系也发生了大逆转。因此这些生产、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都变化了,也就是说传统的消费理论和经验都统统失效了!
所以,这一轮经济危机,其实是一场社会大洗牌,中国必须淘汰那些落后又粗放的生产型企业。这些传统企业遇到的不是冬天,而是绝境!
新经济、新气象
中国也将进入一个“新计划经济”时代,即:所有的生产都会按照消费需求进行,未来的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并且知道这件产品的标准是怎么样的。而生产商之间比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谁能最先对接到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完成消费者需求的精准程度。此时,不会有库存,也不会有恶性竞争,行业更进一步细分化,新的供应关系正在形成!
为什么称之为“新计划经济”时代呢?因为“传统计划经济”是国家在宏观调节,而“新计划经济”则是消费者在宏观调节,恰似另外一只看不见的手!
也就是说:今后是“消费者”决定生产,而不是“生产者”(包括工厂老板、设计师等等)决定生产!比如很多工厂都开始先拿订单再生产,小米手机、锤子手机、各种预售、众筹等模式都是这种逻辑,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其一、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也是定制化生产,产品会更满足消费者需求;
其二、所有的产品都是先有订单再生产,这样今后就再也不会有库存。
因此,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这句话将不再成立。今后所有的产品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这件产品是否满足了它归属的那个消费者的需求!
在未来,一切“社会财富”都是消费所带动的,中国正在进入“按需生产”阶段。“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虽然在世界上流行了近200年,如今才真正实现。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看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什么?
电商的本质
有人把实体危机的根源归结到了电商的高速发展上,实际上这是一个大谬!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品牌和款式趋于更多、更新、更快、性价比更高。而很多电商品牌却越来越契合了这种需求。比如电商品牌“韩都衣舍”在全国共有200余家供应商,因为现在有很多小的加工企业,100条起做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这相当于它在全国拥有200多条生产加工线,一个公司就有200万个SPU同时在线,这种应变和反应能力非常强大。供应链正由"下订单、流水线、计划性生产"向"拿订单、多款、分批次生产"转变!
在个性化的需求下,即使是一件单品,传统企业一开工仍然是10万条!但是很多电商品牌,却可以将一件单品从100件起做。如果这件单品不适合消费者口味,电商品牌的损失由100件,而传统品牌的损失就是10万条!
“电子商务的本质就是定制和外包!”消费者开始导供应链,这条链条的起点是消费者发起需求,由此形成定制,然后经历层层外包,分解性生产。再有物流快递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当传统服装行业都在下滑的时候,很多电商品牌却逆势增长,这就是本质原因。所以,我真的很想问那些粗放型的生产企业,你还在坚持什么?
预售和试销
传统时代是先“生产”后“消费”,而现在是先“消费”后“生产”。
传统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实时对接,导致产品信息不能及时反馈,造成热销产品的库存不足、滞销品的库存积压等问题。现在的供应链“逆行倒施”的,也就是说先由消费者在平台上表达自己的需求,再由平台下订单给制造商,制造商组织供应商去生产制造,这样生产的产品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因此,产品的试销也是很好的手段,你可以选择在电商平台进行试销,如果试销得到的反馈是非常成功的,OK,立刻开始做大批量生产。通过消费反馈我们可以精准的推算出市场需求量有多大,然后再给你的下游供应链下定单。而这个时候你基本上没做什么投入,这就是所谓的“轻资产”模式。谁都不必先把钱压在某个环节,当产品进入到周期性运作之后,再去做运营规划,进入常态化,于是一个新品牌就诞生了!
从大订单模式走向小订单生产,是未来企业出奇制胜的关键。
新零售、新商业
传统的零售比较复杂,包括:直营、加盟、和线上,属于混合渠道,彻底解决零售的问题,必须做到三店合一、同款同价,要破除层层批发,和不同渠道不同价的问题。
而未来零售的应该是制造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协调供应商把产品生产出来,统一制定好零售价格,价格必须做到全国统一、线上和线下统一,然后商品通过各种渠道卖给消费者以后,再根据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关系分摊成本、分配利润。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新经济业态:网红经济。
传统生意确实越来越难做。生产的产品无论好与差,实在是太多了,有的达到泛滥的地步,要想把好产品销售出去,真的很困难。即使一个产品如果创出了知名度,就会有冒牌出现。
但是,网红经济会那么火呢?这是因为崭新的“消费关系”正在形成一个三方关系:
1.生产商是指:经营生产环节,以生产产品为核心的,比如工厂。
2.流通商是指:经营产品的流通环节,以渠道为核心的,比如快递公司。
3.消费商等是指:经营消费者的环节,以引导消费者购买为核心,比如自媒体、网络大V、明星、网络红人、模特。
网红。就是这样诞生的,它取代的其实就是传统经销商。
现在,每一个生产商都在想着这件事:如何拥有并锁定消费者?经济活动的重心已进入消费者这一端,谁能拥有并锁定消费者,成了最关键的事。
这方面之前是依靠传统经销商,他们虽然曾主导和经营市场,当然也需要大资金去拿货。而如今已经被淘汰。那些拥有大量粉丝的人,只需把使用产品的效果分享给更多的人,就可以影响消费。甚至做的再大一点,可以联合粉丝向厂家定制产品。
他们成了锁定消费者的一种渠道。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消费者的主动权变大了!
开发自己的产品
身为一个普通人,开发属于自己的产品,听起来是那么不可思议。的确在传统的商业里,我们很难变成一个“生产者”,而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将拥有这种机会。
“假设你有一个设计的创意,你很兴奋地把新设计绘制出来,之后你该怎么做呢?如果你的粉丝够多,你可以把它分享出去,让粉丝们着实惊叹一把;即使你还没有那么多粉丝,如今越来越多在线设计社区或创意商城,都是让有想法和创意的人在这里注册、交流、讨论,形成聚集群,你也可以把作品图片放在上面的上个人主页上。
然后,当有粉丝或者网友看到喜欢的作品,他们就可以直接下单,这时你就可以联系那些具备定制化能力的工厂了!
这就是以定制为内核的时尚品牌,它将随着95后逐渐成为购物主力而更具竞争力。而同时,如果有消费者真的很喜欢,还可以点击一键分享,发到自己微信、微博、QQ空间等等,吸引更多购买,分享之后产生的购买他应该拿到相应的分成,这也是移动电商的核心价值,你的品牌也得以成长。
这就是从创意到产品的过程,互联网帮我们解决了信息和渠道的问题,这必将引起一场个性和兴趣的解放,包括我们个人价值的实现。
中国经济开始逆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以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投资即扩大“生产”,这是推着走。此时中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后面的“生产者”一端。
而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必须靠消费,使人们的“消费”发生裂变,这是拉着走。此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前移至“消费者”的一端。
传统的消费关系是推动式的,由后面的环节推到前面的环节。而新的消费关系是提拉式的,需要依靠消费者的需求来拎起整个产业链。
如今,这种“逆向”的消费关系已经彻底进入我们生活,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供应关系都迁移到了手机上,消费者下订单再也不受时间和场所局限,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比如打车、叫外卖、洗衣服、做美甲、预订酒店、订车票和机票、都是先有消费先通过平台下订单,然后再有平台做出响应,由“生产商”(广义上的)来向我们提供服务。
对于企业来说,以前思考的问题是:“做我能做的”,今后思考的问题是:“给他想要的”。
所以,这场经济结构的“逆袭”,正在改写商业规则。就好比逆向打通了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络,唤醒中国进入下一个春天!“以人为本”的时代才真正到来!
我卖力的说了那么多,你看懂了吗?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