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邦手贷款先交一千四百九十八成为推客费真的吗?

  1、万历援朝抗倭战争,绝不是《明朝那些事儿》里描述的一场简单的、轻松的战争,而是整整7年多的、艰苦卓绝的拉锯战!  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军队根本没有以少胜多。实际上,明朝绝大多数时候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日军在朝鲜最多的时候是14万人,而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在朝鲜最多时陆海军兵力不少于15万,还要加上朝鲜国的20余万盟军!总兵力比日本有压倒优势!  你还真以为明朝只派5万精兵去朝鲜抗倭啊?那是先头部队。实际上,明朝前前后后派出了不少于50--100万大军!明朝葛总兵说:“这次动员有关内蓟州、宣府、大同等处镇兵共7万人及南兵10万人,广宁、辽东等地镇兵60万人共70万人,……圣旨以为直杀到王京,如果让倭军今年逃走,则明年必当再次入侵,当使倭军片甲不还。”  明朝派出的军队,不仅包括了几乎全部最精锐的辽东铁骑,还从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多省区抽调大量兵力,甚至特获神宗恩准从南直隶调动部分拱卫京师的卫戍部队参战!还有大量的明朝水军参战!  2、万历抗倭战争并没有把鬼子赶下了海,而是长达7年多的拉锯战!互有胜负,日军赢得多,输得少;日军赢得是大胜,输的是小败。只是因为日军兵力太少,跨海作战,后援和后勤跟不上,无法征服中朝联军。而中国和朝鲜联军是本土作战,以中国大陆为后勤,军力和物质支援比日军方便太多了。  日军最后撤退,是因为丰臣秀吉的突然病死,而不是被打败。7年战争期间,疲惫不堪的中日双方也曾多次议和。  3、仔细翻阅万历年抗倭援朝战争,整整7年极其艰苦的战争,几次大规模的著名战役,明朝军队除了取得第一次大战役平壤战役的胜利外,在其后几年,明军输得多,赢得少!多次惨败、多次大规模溃退!只是因为明朝大陆与朝鲜连成一体,派出后续援军、组织后勤比日本更方便,才没有丢掉朝鲜!(而且,朝鲜的20多万陆军以及李舜臣的海军,也起到了重要的同盟作用!)。  看万历年间7年抗倭战争,几次著名的大战役:  一、平壤会战。中国军队大胜,中朝联军共歼灭日军死伤1.2万人,收复平壤;明军阵亡四千余人,伤者达数千人。  二、碧蹄馆战役,明军惨败。日军史料,称日军包围2万明军,给明军毁灭性打击。并且日方史料引用明朝的记述为证。  三、南原城战役。明朝三千浙兵+副总兵杨元的三千明军+三千余朝鲜军全军覆没,日军屠城一日。  四、蔚山会战。明军惨败!阵亡人数至少2万人以上!在日本援军的追击下,明军撤军失控,全军溃败!《明史-李如梅》载,李如梅的辽东骑兵部队,率先逃奔,致使各营溃散,兵败如山倒。《明史-杨镐传》、《明史记事本末》、《中国全史》等书载,明军溃败是由于主帅杨镐策马先逃引起。此次溃败,明军、朝鲜军一路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五、岛山会战。明军在岛山围攻十昼夜无法得手,后路反被日军增援部队截断,陷入日军重围之中。各部溃不成军,士兵死亡两万余人!日军驱赶明军直至王京。  岛山一战,是明朝军事史上的惨重失败,日军为炫耀战功,将全部明军将士首级砍下垒成塔状,并建武德碑为标志。这块武德碑至今尚存,该地区的韩国民众每逢祭祀时节便自发前往该碑处祭奠。  六、东南会战。明军发兵四路,共9万人,向屯据东南各地的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东南会战。二十日至十月三日,明军4路皆败,伤亡惨重,被迫撤军;日军也损失惨重,无力追击。  其后,战争忽然出现转机,日本关白、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忽然病死,日军开始撤军。中朝海军趁机发动露梁海战,消灭日军上万。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结束。  可以看出,从平壤会战胜利之后,明朝军队对日本的7年战争,几乎没有取得一次大胜!唯一一次拿得出手的“稷山大捷”,也不过是消灭日军800人而已!  明军之所以没有被赶出朝鲜,完全是因为大明帝国庞大雄厚的整体国力、加上方便的后勤和后援、再加上朝鲜20多万海陆盟军,让小小的、渡海作战的日本根本无法吞下朝鲜。  4、万历抗倭,以中国作为后勤线,“朝鲜用兵,首尾七年,费帑金七百余万”,明军抗倭损失数十万人,国库一空。  最精锐的辽东铁骑伤亡惨重,精锐损失殆尽。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000,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说减少了60%;这也给了满清努尔哈赤崛起的机会。  从某种程度上说,万历朝鲜战争,是引发明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5、大陆的历史教科书,总是喜欢故意用一些模糊笔法来进行偏向性误导。比如万历抗倭,中国教科书的文字就是误导读者以为明朝一共只派4.8万人入朝(实际上明朝前前后派出了不少于50--100万),以为万历抗倭援朝就是简单的打下了平壤,实际上万历抗倭援朝是长达7年的极其艰苦的拉锯战!!;  比如民国北伐战争,大陆的历史教科书就故意用误导式笔法,让读者以为只靠叶挺独立团就打赢北伐战争、以为“铁军”就是指叶挺独立团(其实北伐战争战绩最好功劳最大的是桂系李崇仁的第七军,而最先进入湖南的北伐军也不是独立团,而是钟祖培的桂军;“铁军”指的是张发奎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不过是第四军里面的一个团而已)。  关于万历朝鲜战争,资料非常多,可以去查阅具体的论文。比如《邢玠与明代援朝抗倭战争》《明朝万历年间抗倭援朝战争史考》《百度百科---万历朝鲜战争》等等。这些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的文献,但也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明军的负多胜少。还有《明史》《明史-杨镐传》、《明史记事本末》等等,更是第一手资料。  总而言之,万历朝鲜战争,是一场长达7年的极其艰苦的血战!明朝军队表现并不差,朝鲜海军表现也很出色,但战国时期的日本军队,确实是当时东亚最强的军队。日军以小小三岛的人力,前后二十多万军队,跨海远程作战,抗衡庞大的中国和朝鲜联军7年,胜多负少。要不是日本国力实在有限、内部不统一,中朝两国真的很危险。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 更多
  @jwldgjw
你妈13的王8蛋,你妈天天偷人了,是你的问题还是你爹的问题?  下面是JY美狗@jwldgjw
抹黑中华文明的证据    
  @jwldgjw   瞎说,以明朝的国力,根本支持不了50-100万人在朝鲜长期作战,7年简直开玩笑  能维持5万人的军力已经很不错了
  楼主 派去一百万 两万能被包围 你个畜生有脑子没 还有 从日本猴子出现那天到现在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 中国捏死日本像捏一个跳蚤 只是中国一直没把鬼子当对手 鬼子不配啊  
  上打脸文,全部来自大明、朝鲜、日本第一手资料:  平壤、碧蹄馆、蔚山、露梁4大会战,日军死亡均为明军10倍(韩日资料)  此贴为纯技术贴、资料贴。只在证据说话的基础上做少量分析,不带主观渲染。  平壤之战:  按明代档案,平壤之战,李如松上报的资料是明军战死796人,战伤1492人。  而日方死亡数是:守城的第一军小西行长 《日本战史.朝鲜役》与《征韩伟略》都记有同一兵力 “城兵一万五千人” 《日韩古迹》称有兵28000人.而《征韩伟略》则引得更清楚 当日军撤离平壤时 “行长检城兵不满五千”  即,平壤之战即使按日本资料,日军至少也死了一万余人,日军死亡至少是明军12倍。  看看朝鲜君臣对大明攻取平壤,是如何大开眼界,深感天威凛冽的。  看朝鲜宣宗对大明的感状疏:  “窃照王师有征,天吏无敌,乃于本年正月初八日壬戌, 进攻平壤, 不崇朝而城破, 除焚溺斩杀之外, 余贼丧魄逃遁, 其军威之盛, 战胜之速, 委前史所未有。 臣与大小陪臣, 初闻捷音, 不觉涕泪之交下。 兹盖圣天子盛德诞敷, 神武远畅, 而名公赞谟, 本兵运筹。 侍郞宋专心机务, 指授方略, 谋猷克合, 用集殊功。 总兵李誓师慷慨, 义气动人, 军行所过, 秋毫无犯, 临阵督战, 身先列校。 至於铅丸击马, 火毒熏身, 色不怖而愈厉。 克城之日, 祭箕子而先封其墓, 恤疮痍而遍釂阵亡, 宣布德意, 慰问孤寡, 虽裵度之平淮西, 曹彬之下江南, 无以过此。 副参游击都司以下, 各该将领等官, 阚如虓虎, 如神助势。 至有巨石滚下而拒之直上者, 丸入胸膛而鏖杀未已者。 小邦袖手骇缩, 莫敢助力, 徒观其铁骑所蹴, 飞尘蓦野, 火箭所及, 赤焰弥天, 礮触列栅, 则决若吹毛, 抢剌守阵, 则捷若飞鹘, 腥烟漫空, 流血浑江, 天地为之摆裂, 山渊为之反覆。 彼贼之鸟铳汤石, 政犹螗臂拒辙, 无敢抵敌。 臣窃念, 平壤一城, 实伊精兵器械之处, 臣竭一道之力, 方经年莫窥, 而克复之后, 闻其所设守备, 则决非小邦兵力, 所可攻陷。 天威一震, 列屯望风, 已成破竹之势黄海以东, 不战自却, 旧都指日可复, 宗社次第汛扫。臣思先灵地下之感,念遗黎其苏之望,悲哀喜幸,惝恍难双,虽俗报答生成,实难为图。抑臣之所大快者,念惟小丑跳梁,自大于鳞人之乡;昧天之威,屡肆狂言,臣常痛之!今者鬼启其衷,自取天诛,其海岛垄栗惴惴然不敢喘息者,殊终其遗育,是岂徒雪小邦之羞,实亦彰百王之烈矣臣又闻之,有愿曲遂,天地之大德。所怀必达,臣子之至情。臣念今凶贼被剿,专在王师,而于小邦则未始有一毫创也。”  宣宗“第念再造我国,收复三京,专是皇恩”------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772页
  碧蹄馆之战是一场明军对十倍以上日军的硬战,最终明军因兵少,双方交战后各自退返。但在交换比上,明军大胜  充分显示了16世纪末日军面对明军的的野战能力之弱,从此,日军丧胆,几乎再不敢主动与明军进行大规模野战  先摆资料,说清明军的死亡人数:  宋应昌的《经略复国要编》有很明确的记载。  宋应昌以兵部左侍郎经略朝鲜、蓟辽等处军务,是李如松名义上的上司  《经略复国要编》透露的入朝第一阶段(即日军败出平壤、开城、汉城三京为止),明军一共阵亡1241名官兵  从恤金发放量可见明细:  【○阵亡官九员 指挥二员,每员银十两  千总二员,每员银八两(内杨虎路远,加银二两)  把总二员,每员六两  百总三员,每员五两  军丁一千二百三十二名,每名银三两】  总计1241人 平壤战死796人,战伤1492人。加上开城阵亡6人,阵伤67人  =439  这个数字与《朝鲜实录》的记载基本相符  《经略复国要编》称二月内李如松要求给官兵换鞋子 各道相继送来鞋子如下  【○分守道解兀喇达靴一万一千四百五十九双  分巡道解兀喇达靴一万二千双  海盖道解兀喇达靴八千二百双  金州五百双  海州一千五百双】  总计33659双 通常情况 明军一定要有33659人 才会发相应数量的靴子 就姑且把这33659当成还能战斗的明军数量  明军总计38537人 除去平壤死伤2288人 开城死伤73人  还有2517人没发到新靴子 排除有部分明军没收到新靴子和相当多的非战斗减员(主要是饥饿与冻伤,有时明军不食达二日之久) 碧蹄馆死伤估计不会超过1000人,扣除其它零散战斗伤亡,碧蹄一战明军阵亡二三百人左右是比较可信的。  因为朝鲜《宣祖实录》明确记载,碧蹄战后,陆续还有不少被认为“阵亡”的明军回到大营,李如松十分欣慰:  “近日碧蹄被擒天兵,连续还来,提督亦以此为喜”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739页  可见,上述《经略复国要编》李如松在二月十六号上对明军兵员的统计很清楚 入朝官兵实到三万八千五百三十七人 平壤之战阵亡七百九十六 阵伤一千四百九十二 开城之战阵亡六人 阵伤六十七人 可战之兵为三万六千一百七十六人 临阵所选精锐为两万人  碧蹄馆之战明军分四批而战 先是查大受的500人 而后是李宁 祖承训的2500人 而后是李如松的1000人 和杨元的1000人 要说这轻敌冒进被人伏击也是查大受 李如松在从坡州赶往碧蹄的时候已经得到高彦伯所部官兵明军不利的消息 他仍然坚持赶往 还伤了左颊  按照《经略复国要编》的精确算法,  祖承训、李宁三千前锋  李如松、张世爵、李如柏一千  杨元一千后继  总计五千  而战果则是以五千当倭数万,最终斩获一百六十七级,自身阵亡二百六十四,倭败绩遁退  是为“碧蹄之捷”,也就是说按照《经略复国要编》的立场和观点,碧蹄馆是一捷,而非败绩。与此有类似说法的是明朝诸葛元声的《两朝平攘录》,称李如松三千打退小早川隆景十万,群倭“咋舌咬指”不敢与之相斗,是役,斩获首级一百六十七级(与《经略复国要编》相同)。
  按李如松上报,碧蹄馆一役明军死亡200余人,参照宋应昌的资料分析,最多300人。  再看日寇的损失:  万历二十一年的三月下旬,宇喜多秀家在汉城清算了一下手里掌握的全部兵力,数字流传至今。可与碧蹄馆直接作战的日军部队与万历二十年七月末进行比较。  万历二十年七月末 万历二十一年三月末  黑田长政 8000 减至5269  小早川隆景(含秀包)   立花宗茂、高桥统增 3200 仅剩1132  筑紫广门 900 仅存327  从列表里可以看出,黑田长政减少了两千七百三十一人,小早川本队减少了四百四十八人,立花和筑紫这两支一线部队分别减少了两千零六十八人和五百七十三人。三、六两军团合计减员五千八百二十人,将近6000人。  从上可见碧蹄馆留下的痕迹非常明显:  精锐的立花宗茂部队最早与明军接战,减员最严重,达70%,硬性减员达2000多人;随后参战的黑田部队稍好,减员30%  最后投入战斗的隆景损失最少,只减员5%。当然,这与隆景兵力基数大有关。  这些部队的减员,是随着在碧蹄馆投入战斗的先后顺序而递减。筑紫是和小早川一起投入的战斗,两人减员的绝对数也极其接近。  扣除零散战斗、非战斗减员等因素(尽管这时段内日军没有别的大战斗)碧蹄馆战斗给日军造成的硬性减员至少是3---4千人。  所谓硬性减员,当主要是阵亡,剩下的是残废或重病归国。因为碧蹄之战到次年三月已过了两个月,轻伤和轻病该复员了。  相比明军阵亡人数,则碧蹄馆之役,日军死亡大致又最少也是明军10倍以上
  关于碧蹄之战,还需多说几句的是:  朝鲜方面或说明军死三百,或说伤亡“几至五六百者”  最大版本的伤亡数字出自《宣祖实录》里戚家军系统吴惟珊对朝鲜官员说“斩倭仅百二十余,天兵死伤千五百”  但这话连朝鲜君臣也否定,在后面评到“惟珊乃袁主事差来体探人,南兵与提督有隙”  据《宣祖实录》,明军分南北派系,同兵系即戚家军系统的吴惟忠等人。北军系即李如松为首的辽兵系统  宣宗名臣尹根寿就指出,平壤之战是明军南北矛盾之始:“南北军不相能矣,平壤之役,南人先登力战,而得首级者皆是北人。故南军愤怨而如是也”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760页  还有一段朝鲜君臣对话颇有意思:  “上曰:‘提督(李如松)用兵如何?’,(对曰):‘提督甚好人,而但南北兵不相得,诟骂提督者亦多矣!’”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690页  回答者是朝鲜委派的李如松接伴使李德馨  即使如此,朝鲜方认为的天兵死伤五六百事后被证明偏高,甚至最终死亡人数可能在三百以下  “近日碧蹄被擒天兵,连续还来,提督亦以此为喜”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739页
  蔚山大战,是最需多费口舌的,因为明朝一个言官的诽谤被清代修史者恶意引为信史,酿成蔚山之战成为明代军事史上最大的冤案!!!  关于明军在蔚山死2万的考证:  该数字最早源自丁应泰弹奏杨镐与李如梅的奏章:  “辽兵阵亡已逾二万皆丧于如梅兄弟之手前后费饷六七百万又谓镐与如梅媚倭将清正与之讲和以私通清正之书进呈因论镐所当罪者二十八事可羞者十事”  丁应泰其人是什么人格,稍懂历史者都知道,此奏一出,遭到在朝的明军高层一致强烈否定,要求朝廷派人来查勘伤亡  明神宗不知何意,竟任命与丁应泰过从甚密的好友徐观澜为“查勘东征兵科左给事中”赴朝查勘蔚山死亡人数。但徐百般查验,无法交差,最后只好说查出二千人阵亡,后再无下文。  有明一代,没有任何史料、档案、笔记记载过明军在蔚山死亡超过二千人。  即使一向夸大战果的日本(比如碧蹄馆明军参战仅数千,竟报斩杀明军二万。而泗川之战朝鲜史料称明军死亡五千人,日方竟“泗川表大明人八万余兵撃亡毕”),也只声称蔚山斩级一万三千。还有一说是:『浅野家文书』255号记录,合戦后的日本方面検证各场所合计10386人敌兵遗弃尸体确认。--------可见日本言过其实到何等地步!  对蔚山之战明军败撤,《万历实录》仅说“倭袭两协,弃辎重无算”,完全不承认有上万人的损失。  明人《万历三大征考。倭 下》“是时戊戌正月三日,经理闻报即仓皇撤兵,倭袭两协,弃辎重无算。经理乃移各兵回王京,图再举”  明人《两朝平攘录。日本 下》“已而初三,贼兵弥近。镐益无措,因不俟及期,狼狈先行。卢游击二千兵在西江口,亦不传知。诸将闻经理、提督已撤营去,纷纷连夜乱退。贼知援兵到,即开门袭击,行缓者尽被杀死,赖吴副将、茅游击两营浙兵断后,倭追十数里,见有兵防后方回”  -----------------------------这里也只说行缓者尽被杀死,但死亡数明显有限,据朝鲜史料《再造藩邦志》,日军追击未久:“经理(杨镐)令突骑击之,斩九级,贼乃却”  而朝鲜《宣祖实录》关于明军伤亡则有更详细的查验:  副总李如梅接伴使李德悦驰启曰【○本月初四各营回军事,则已为驰启矣。当日诸军撤还之际,水陆倭贼合兵追击,至于三十里之外。唐军死者无数,或云三千,或云四千。其中卢参将一军,则已在后几近覆没云。而军中讳言,时未知其数也。大抵无端撤军,贼乘其后,苍黄奔北,自取败绩。弓矢蹬杖,投弃盈路,以至籍寇。安有如此痛哭之事,言之无及】----------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2474页  朝鲜国王为蔚山死伤数字辨覆冤枉之事:【○初四日有经理与提督商议,以官兵渐疲,贼援日添,始令退兵。经理令步兵先退,挑选李如梅、杨登山、摆赛等马军自领为殿,贼不敢追蹑,路遇伤兵,令给标马载来,各营官兵别无损伤,但据本国别将韩明琏说称‘箭滩堵截官兵与贼交锋,杀伤相当,该被杀伤之数,亦不得的知’。臣回到安康访问,[color=red]得先后阵亡官兵共该八百余员名,被伤官兵共该三千余员名,其后到安东路上,多见被伤官兵因伤物故,该数想过一千余员名,官兵死伤之数,大约如此[/color],而非亲自查验,不可保为的数......随据议政府状启:‘岛山一战,官兵死亡之数,俱系传闻之说,不可据以为信’】------------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2572页  《再造藩邦志》关于蔚山之数伤亡【○当夜经理令撤各营,使摆赛、杨登山为殿,次第卷退,船上之贼见天兵回,争下陆。经理令突骑击之,斩九级,贼乃却。经理令诸军烧粮饷器械,达夜驰还庆州。吴惟忠、祖承训诸将在箭滩者,未及撤回,为贼所迫,浙兵多墮水死。是役也,天兵死者。几一千四百人。伤者三千余人。游击陈寅中丸舁还京城。陈愚闻以先锋将。分守东南隅。领家丁先登。手自斫贼。又放大炮及火箭破贼船。经理奖其壮勇。以城北地险。命移其中攻之。愚闻先入栅中。家丁戒其轻进。不从。已而中丸。舁归得不死。游击杨万金手执金鼓。登城力战。中丸而坠。舁归道卒。其他资粮器械。荡然无遗。】  综合分析,在攻城阶段,明军死亡九百多人,而撤退阶段,牺牲一千余人,共计二千多人。  而日方近世著名论文《蔚山笼城战与关原合战》见《关原合战与近世国制》第一章/首发于《倭城研究》(城郭谈话会)第二号,一九九八年  则承认因被围困导致严重饥饿缺水的日军,在援军到来后没有积极追击明军,并且在解围后日军将领层普遍厌战,纷纷要求缩小战线。而远在日本的丰臣秀吉却因前线日军一再讳败为胜,对日军大胜之下竟不追明军深为不解,极为恼怒。引发了丰臣系内部深刻裂痕,直接后遗症就是关原合战丰臣系的分裂。  正本清源:所谓蔚山明军死二万,实际是清代才开始的说法  最早是清人古应泰(是不是名字也叫应泰,所以站一边去了?)在《明朝纪事本末》里的谬说。  其后《清史稿》将此沿袭。
  再看日军死亡人数:  在朝鲜的日军野战能力,不妨先看一小插曲,即第一阶段战役停战阶段,日军曾有一次万人级别的北上骚扰,大杀晋州一带的朝鲜民众,当他们碰到急急来援的查大受区区几十个明军时:  “翌日查总兵与精骑50余名着甲选马,驰过宿星岘,遇贼前锋,斩首15级。贼始知天兵到来,举阵惊骇奔散,晋州之贼亦退归云晋州城内积尸如山,杀死殆尽,自南原过谷城入顺天,人家一空。”---------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854页  《再造藩邦志》里的蔚山之战,日军伤亡  “二十四日。三协俱进兵。左军围伴鸥亭贼窟。中军自兵营之路直冲贼幙。右军围太和江贼垒。经理躬自督战。诸军鼓噪奋击。炮声动天地。火箭数百枝相应俱发。风迅火烈。乱烧贼幙。黑烟弥空。乘胜拔伴鸥亭,太和江两窟。余贼逃生。走入岛山。天兵方抢首级。而贼已入保岛山。”  “戊戌正月初一日。贼一人出城致淸正之书曰。淸正前月二十二日来此。而此地无识字者。招僧人之识字者於西生浦。始见贵国书。当共约三国之和云。经理投谕帖令速降。淸正副将金大夫持答书。招舌官传致曰。明日?午。贵官与吾会于南山。商和事可也。经理不答。盘诘生擒倭人则曰:“淸正,山时麻,顿吾,黑田,甲斐守诸贼俱在此城会议曰。天兵来朝鲜者累万。粮尽则回。天兵去后。我兵直抵王京留屯。仍将三道军粮。入犯大明云。淸正所率精兵三四百。各阵调来者通共二万余。前日太和之战。太半折损矣”  ------------------这还仅仅是蔚山外围战斗  明人《两朝平攘录 日本 下》载“次日进兵,倭贼于路连筑三寨,伴鸥亭、城隍堂、太和江皆在岛山之前,树为屏障,四维俱塞垒城,各多设铳眼,倭伏于内,麻总兵申严号令,督率官兵,努力向前。此日,游击茅国器统领浙兵,因李如梅已得首功,不待催督,各奋勇先登,连将三寨打破,又斩首661颗,生擒倭四名,得获倭马、器具、盔甲、刀铳、旗帜无算,又烧毁寨内铺面及住房万余间,仓粮牲畜尽数烧毁。倭见我兵勇战,奔上岛上山城,坚守不出”  ------------------按明方记载,外围战摆赛设伏斩倭400多级(一说500级),随后全军齐攻又斩级661级,共得级至少1000。而蔚山战后邢阶上报材料是一共斩级1200,其余焚溺而亡的,饥渴冻亡的不计。  平壤之战,中朝日三方资料都是日军死亡10000人以上,但明军得首级也不过1200。从此也可见,蔚山之战,日军死亡至少在万人以上  可见,岛山之战,日本军队二万人主要损失于岛山外围的伴鸥亭、城隍堂等三座大寨。岛山城小,容纳不下这么多日军。而且,在外围战中,日军因溃败太速,发生了争逃中大批淹死的惨剧。  这一事情,中、朝史料都有记载:  《两朝平攘录》“左协副将李如梅同巡抚标下参将杨登山骑兵先到,各挑选轻骑,近岸埋伏,傍海拒援,而令游击摆赛以五百骑,于是日巳时抵巢诱贼。贼纵万余徒,各披带鲜、明盔甲,铳炮齐发,喊声震地,各挥刃迎敌。摆赛佯北,贼众乘势追赶,我兵伏者四起,奋勇剿杀,在阵斩获首级四百四十余颗,生擒倭将一员。已而,右协副总兵李芳春、解生等由西路马村齐至掩杀,我兵马步相兼,先后俱进,势焰张天,烟尘蔽日。贼皆望风奔溃,半由江边争船逃渡,覆舟四五只,渰死无数,具余尽归新修岛山城”  “倭贼之从水路来者,为天兵所赶,翻船淹死者数千云”------------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2464页  在大半被歼后,剩余日军逃入岛山新垒,与守军一起死守,又因十天围困缺水无食,暴发惨重死亡。日本记载日本守军大批饥渴而死。  在围城中,蔚山城内发生日军大面积冻饿而死的惨剧,(综合《宣祖实录》记载,也写明蔚山日军上万人冻饿而死)。  淺野幸長有位家臣名叫大河內秀元,留下兩卷從軍日記《朝鮮記》,記載著當時的慘狀。  “29日,敌我双方都按兵不动。我方在城内不分昼夜地修缮防御工事,根本没有时间睡觉。城中阳光照到的通道上,还有塔楼脚下,各处都有三、五十人因承受不住饥渴严寒而蜷缩在一起,武士、足轻或民夫,大家都没什么两样。还有一些人垂下头,躺在地上睡着了。士兵们手持长枪巡逻,也有人一整天都不动弹。人们用枪柄捅他们,试图将他们叫醒,但有一些已经冻死了。”  日本《征伐记》--【○于是城中及饷路绝矣,夜汲濠水濠多尸混血饮之以救渴,嚼纸或煮壁土而食,或食牛马,牛马亦尽。出城外取战死者腰间粮以充食,将帅共一饭,分数箸以与兵士,与之共艰苦。】  又据《李朝实录》,岛山城内倭军万人最后仅存三千。再加上被围时海上来援倭军常被明军轰沉船只,可见此役前后日本军队一共死亡二万人左右。  而据日本方面留下的笔记,蔚山之战日军不仅损失惨重,而且对本国同胞极度残忍。  早在明军到来之前的11月中旬, 加藤清正 已知 蔚山 是明军必攻之地, 因此派亲信 浅野幸长 加紧修筑城防。 蔚山 以东1公里外有一座小山, 名称 岛山。 浅野幸长 日夜赶工, 在 岛山 上筑起一座高15米, 周长1.4公里的城堡, 其中分为本丸, 二之丸, 三之丸三道以大石条砌城的城墙。 城最外端也围起一道号称“总构”的土墙, 以保卫石墙之外的设施。 这还不够, 石墙之后, 又竖起12座箭塔, 严阵以待。  据参加此战的日本僧人庆念,以及前述大河内秀元留下的纪录:  工程浩大, 但时间却极为紧迫。 为了在明军赶到之前完工, 日军上至武士足轻, 下至民夫苦役, 全部上阵, 搬木头, 打石条, 挖地基, 忙得不亦乐乎。 工地的喧闹彻夜不停, 吵得随军的和尚 庆念 根本无法入睡。 但是为了能在这场战争中生存下去, 这点噪音又算什么? 庆念和尚 一咬牙, 忍了。 (《朝鲜日记》)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 工头们努力将工人的体力逼到极限, 许多人由于疲劳困乏, 或者犯了什么小错, 都会遭到工头劈头盖脸的一顿乱鞭, 哀号之声不绝于耳。  与日军做对的不仅是时间, 还有朝鲜那难以忍受的苦寒天气。 许多人由于终日在外劳作, 生了冻疮, 工程进度就更慢了。 再加上大冬天的缺粮, 蔚山 的粮食很快就不够吃。 管事的便把一些因工伤或冻伤已不堪驱使的劳工赶到郊外, 弃于荒野, 让他们自生自灭去也。 这些苦人儿千里迢迢被迫从日本来作苦力, 临了又被一脚踹开, 真是惨不堪言。 虽然 丰臣秀吉 曾亲下命令要求将日籍劳工安全送回日本, 但战火一起, 谁又有闲暇去照顾这些做牛作马的苦力? 身逢乱世, 人不如狗啊。庆念是大名太田一吉的私人僧侣和医生。记载表明,武士们对待已方的平民也十分残酷。这项记载中的受害者,是被强拉至侵略军中建造蔚山城的日本民夫:   “在做打绳结之类的事时,犯了一点小错就会挨打。有可能这就成了那个人最后一回犯错误(即被打死了),这样的事我见过许多次。……再没有比这里更像地狱的地方了。”   庆念还写道,有一群民夫被派到森林里去砍树,为了修整树干而不得不留在那里,结果被一队中国巡逻兵抓住并砍头。还有“从几千里之外带来”的民夫,在港口装卸日军的战争物资时,身体几乎被背上的沉重货物压折。   除了记载这些令人惊骇的残酷事件,庆念的笔记还清楚地反映了1591年的秀吉发布身份统制令所造成的影响:从那以后,携带武器、统一着装的足轻,与没有武器、地位低下的农民劳工,有了清晰的分别。  朝鲜李舜臣将军的笔记证实了这种现象。据他记载,有一次朝鲜士兵抓到一些日本农民,他们在讯问中说,自己是被岛津军拉来的民夫,由于不堪虐待而逃走  更悲惨的是,据朝鲜《宣祖实录》引证相关情报,蔚山解围后,原已所剩无几的日本饥兵更因食物吃得太猛而又发生大面积死亡,几无幸存者:  “戊戌三月已乙,陈御史接伴使李好闵来启曰“晋州水军金守称说,前年12月21日虏在西生浦时,清正闻岛山(即蔚山)围报,始为不信,曰:‘此奴以我远在西生浦,欲我来往,故为此说。’再闻实报,23日夜,始带五十兵来投岛山内城,二十兵中途见杀,三十同入,清正独坐其军,计粒而食,而经累日,事势甚迫。拔小刀凝颈,军官倭前夺其刀曰:‘此中有牛可烹,吃尽后处之’。天兵退阵之日,方吃其肉,清正见马兵围立城下甚盛,清正吐肉,引大剑刺颈,军官倭又夺之,幸将军小待,俄而步兵走出。贼闯城看曰‘此无奈取粮去耶!’。俄而马兵驰退,诸贼抚掌大惊曰‘今以后免死!’西生之贼船载食物舣于岛山之下。兵退即进,窟中之贼得吃粥物,尽毙。惟清正等若干人物得生。清正即还西生,杜门称疾,不理一事,曰:‘我在此处何为?归国何颜?!’日待关白之如还而已”
  由上可见,仅蔚山外围战,二万日军就已损失大半,那么按朝鲜记载,剩下的日军被围困中死了多少呢?  现摘录朝鲜《宣祖实录》两段记载来一探究竟:  注意时间顺序  “经理接伴使(朝方在杨镐身边的随从官员)李德馨、都元帅权粟驰启:‘自二十七日夕下雨达夜不霁,经理(杨镐)、提督(麻贵)提得逃出被掳人四名盘问,说称城中无粮无水,贼徒或契收拾烧米,夜来下雨,多以单衣纸张濡取汁饮之。清正深恨弃西生而来此云’”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2467页  围城第五天:  “张云翼驰启曰:‘今朝我国被掳儿童四名女人二名出来言,清正等五将时在城中,而军粮已尽,且无井泉,夜间汲城下井水,而卒倭不得饮之,城中贼众日夜忧闷云云。。。。。。倭贼二人持旗书欲为请和云云’”  ---------第2468页  围城第七天:  “我国被掳男女六七人出来问之,则城中无粮无井,贼卒乘夜下城收拾烧米而食。城外井泉已皆填塞,贼徒无器,以小钵取水而饮,或以衣湿水而啮之云”  ----------第2471页  围城第九天  “张云翼驰启曰:‘去夜(30日)倭贼三十余欲汲水出城,金应瑞与降倭设伏擒五名,斩五级,问于降倭则曰城中无粮无水,而大将则金哥、清正等六将方在,军卒则万余名,而皆饥癃不合战用,精兵则未满千名云’”  -----------同页  一直围到第十五日为止。  战役结束后,杨镐奏本:  “所幸将士奋勇,径压其垒,扑杀四十余里,破灭坚城大栅数处,除焚溺死者不可胜计,俘斩其将校已千三百有奇。其素日所蓄积,累岁所置,一朝荡然所扫。清正仅以身免,奔之岛山之窟。我兵一再仰攻,惕于弹伤,设长围守之,既浃旬矣,贼益窘急,据示降者与我被掳者同称‘城守不满三千,为我炮矢所歼,并饥渴死者横尸成堆,仅鸟铳手二百名,日食生米一合,余皆奄奄待毙’”  ---------------第2478页  第九天城内尚有万余饥兵只是病饿不可战,到战争结束末,已死剩为三千,其中真正能战的是二百鸟铳兵,而且每天只有一合米勉强不死  杨镐政敌,及军中不和者,对此段内容均未做任何否定
  正因为遭受如此地狱般的惨状,第二次蔚山城之战,面对麻贵的猛攻,加藤清正基本是消极防守,斗胆出来一次还被少量明军骑兵羞辱,被日方史料大肆吹嘘如天神下凡的“虎加藤”原形毕露:  《再造藩邦志》里的麻贵第二次攻蔚山始末:  “麻贵统大兵。以副摠兵解生为先锋。攻淸正於蔚山。分屯步兵於新宁,义兴之间。薛虎臣兵一千我国兵一百留屯左水营。遣我国别将金应瑞於庆州。约以九月十九日。先攻温井之贼。会差官郝云贤报。中路附贼鲜民出来者众。提督招舌官曰。右道之贼有撤去之形。鲜民被掳者多出来云。今攻温井。鲜民必多死。尔持免死帖。往与吴,王二将相议。不必速进。十一日二更。解生,杨登山领六千兵趋蔚山。王国栋,颇贵率三千兵埋伏於路傍。子夜直前搏战。斩十七级。仍屯山上。二十一日。进军于庆州于朝驿。四更。提督先发标兵。解,杨,王,颇四将马兵阵于岛山相望山上。提督下营富平驿旧址。步兵屯于兵营旧址。挑选精骑邀战。贼乍出乍入。已而大出。与骑兵交战。[color=red]千总麻云等领二百骑由箭滩到岛山。贼不意其至。仓黄奔逬。溺水死者甚众[/color]。只斩一级。尽烧房屋粮草。我国将官金应瑞亦於是日攻东莱温井之贼。斩数十级。提督令诸营各葺草房为屯守计。日出。游兵往来挑战。而贼坚守不出。天兵近城则放丸如雨。二十六日。提督令诸将变阵佯退。诱贼出城。而贼犹不出。二十九日。管拨军杨汝德报釜山贼援数日当到。三十日晓。提督先运粮饷大炮等于三十里外。抄骑兵伏於兵营西谷。平明诸军皆退屯。遣骑兵千余。驰骋於白莲岩下诸贼舶下碇之处。而贼亦不动。提督招四将及我国将官曰。我不可空坐度日。金总兵 应瑞 须抄鲜军及官兵。早趋东坪。一面剿贼。一面招出鲜民。翌月初六日。提督闻中路失利。多有忧色。卽回军留四将。伏于毛火村。初七日。我国被掳人全以连报关白已死。家康召淸正还。今将撤回。提督二十三日。移屯庆州回永川。闻贼撤回。引军还。 ”  壬辰万历援朝战争,明日五大会战,有四大会战,日军死亡在明军10倍以上:  平壤、碧蹄馆、蔚山、露梁
  感觉明朝缺少一个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名将
  露梁之战,是最无争议的,日军死亡十倍于明军肯定不止,最大可能是二三十倍以上  按朝鲜史料《宣祖实录》记载,釜山的日本遗留人员自己称死了一万三千人:  【○通判曰: “倭子十名, 出来釜营言: ‘陈提督露梁战捷时, 倭奴死者一万三千, 刘提督(即刘挺攻小西那一路)所杀, 亦千余矣。 行长, 淸正, 已为撤回原鎭, 平义智方在对马岛, 有再犯之计’ 云矣。】  【○日午,贼兵大败,追焚二百余艘,贼兵烧溺俘斩殆尽,义弘等仅以余兵五十艘脱走,行长乘其间潜出猫岛西梁,向外洋而遁】--《宣庙中兴志》  再来看看丰臣秀吉的囧态《日本外史》--【○吾起人奴,至为关白,孰非国恩哉?吾与明勾兵,祸结弗解,吾深悔之。彼闻吾死,或大举来报,国朝自古未曾受外国侵辱,及我时受焉。吾深耻之,是吾所以托国家于家康】 【○十三日,疾大笃,将瞑,已而张目曰:【勿使我十万兵为海外鬼。  附,《日本外史》作者赖山阳可是出了名的日本愤青,所谓丰臣秀吉扯烂万历发下的诏书,说我欲王则王,何待尔封?的YY,就是他编造出来的  清末民初的黄遵宪,为了激发中国人知耻后勇的民族觉醒,就把赖山阳这段YY当信史,写进了他的著作里  赖山阳尚且承认丰臣为在朝鲜的惨败而耻辱,可见日本在前线的状况  而《征韩伟略》则是由更厉害的日本愤青、江户时代晚期学者川口长孺用汉文所写。里边极力渲染日本的侵略战功,YY杀人之多,不可胜数  但这是这种书,也不得不承认,露梁突围中的岛津部队损失惨重,岛津“从人半死”  露梁明军损失极为轻微,据陈鳞奏报,露梁初战连死带伤才二三百人,全部战役大致伤亡500人左右。老将邓子龙只率二百人(一说三百)脱离大队孤身冒进,因而牺牲。除此之外,中小船为主的日军,无力给船坚利炮的明军造成多大损失。  考虑到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部队在露梁海战中元气尚未恢复,兵力有限,歼敌数量亦有限,据《宣祖实录》载,李部烧毁日船50艘  因此扣除李部战果,露梁大战日军死亡至少是明军10倍,极可能是20倍以上
  这货就是专职捣乱的,刚看到他在国观也发这样的贴了,我还纳闷这玩意不贴这里跑国观贴毛。
  我帖子引用的,全部是中国方面的资料,包括明朝的、清朝的、现代的、当代的关于万历朝战的史料。  纯粹看中国方面的史料,也还是掩饰不了明朝军队在第二次平壤战役之后,屡战屡败的事实!  我如果引用日本方面的史料,那大家就会发现,明朝军队输得更惨!  比如,平壤之战,日军说自己只损失1600多人;比如碧蹄馆战役,日方史料说对明军2万人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比如岛山战役,日军史料说斩首明军达36800人!  实际上,万历援朝抗倭战争,大明帝国是“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相当于明朝政府两年的全国财政收入,把张居正留下的全部家当都投入到抗倭战争中。还抽掉了包括辽东铁骑、京师护卫军、云南、四川、浙江、河南、河北等等全国的所有精兵、名将,加上朝鲜国的20余万海陆军,以明朝大阔国土为后方基地。  可以说,这场战争,明帝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有利条件!  而日本,才没有尽全力。实际上,日本出动的兵力,主要是丰臣秀吉一派的日本东部诸侯军队,以德川家康为代表的日本西部诸侯只派5000人的象征性兵力出征。  因为,万历时代,丰臣政权并不团结,这是一个军事征服政权,很多大名都是单纯的被丰臣秀吉武力征服的,并不忠心。入朝日军,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的矛盾,直接导致小西行长厌战,甚至在第二次入朝中,把日军计划泄露给朝鲜,希望朝鲜坚壁清野,丰臣秀吉无心恋战。  以德川家康为代表的日本西部诸侯,更是像后来的老共一样,外战就保存实力,等到内战时就把“以前藏起来的力量全部拿出来”夺取国家政权(这话,是某共一位大人物说的)。  所以,秀吉死后,日本国内各诸侯夺权内战,爆发的“关原大战”,东部诸侯就彻底败给了德川家康为代表的西部诸侯,丰臣家族也彻底完蛋。  可以说,这场战争,明帝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有利条件,历时七年,还是屡败屡战,最终靠秀吉的忽然病死,才保住了朝鲜和自身。归根到底,还是军队战斗力远不如日本!  总结一下:日本之所以屡次击败明军,却还是没能征服朝鲜,主要原因是:  1、丰臣秀吉的忽然病死,让日军各诸侯急于回国争夺国内政权、保护自己的领地;  2、日本国内各诸侯四分五裂,不是一条心;  3、日军是跨海作战,后勤极度困难。可以说:日军输给了粮食!任何军队都斗不过缺粮!  4、综合国力,明帝国还是远远超过日本。毕竟明朝比日本大几十倍,明帝国耗得起、输得起;  5、明军有朝鲜做盟国,日本是自己奋战。朝鲜地方军民不断骚扰日军,破坏日军补给线,不给日军提供粮草;  6、朝鲜20万军队做明朝的盟军,特别是李舜臣的海军,每到中朝联军处于危急关头,李舜臣的海军就会用一次次胜利来打击日军和日本补给线。战争持续七年,就是因为明军陆军惨败,日军海军惨败,两相中和,就成了所谓的平手。而海权对朝鲜之战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完全可以说,没有李舜臣海军,万历朝鲜战争早就会以日军胜利告终!  海权对朝鲜之战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  如果日本不是隔着海洋,而是位于蒙古、东北的陆地国家,丰臣秀吉动员三四十万陆军,灭亡明朝是必然的。也许,不用等满清征服中国,日本早就征服了大陆。  这,绝对不是笑话。
  五毛愤青美化明军碧蹄馆之战、蔚山之战等等,甚至把败仗意淫成胜仗,让人作呕!比阿Q还不如!  战败就是战败,别遮遮掩掩。  战胜的平壤之战,你想遮掩我还不同意呢。  中外史料都不可信,就五毛你们的意淫可信?  《日本战史》五毛你可以不信,《明史》五毛你也不信,韩国史料你也不信,中国当代专家的论文你也不信,百度百科你也不信,但明军第一任主帅宋应昌的记载,难道不可信吗?《李如梅传》、《杨镐传》、各种明朝的大臣的原始奏折、《神宗实录》、《清史》等等原始记录,五毛你都不信,难道就五毛你们的意淫可信?  什么样的史料才能满足五毛你的民族自豪感呢?真只能相信那本抗日神剧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才能让你满足?难道只有像前面那五毛“西红柿炖牛肉”之类意淫者、在网上抄的那些意淫网民写的笑死人的意淫网文才可信?那岂不是比韩国人还更会意淫?意淫民族?  这个帖子发了这么多天,五毛愤青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了吧?可有哪个五毛愤青找出了能反驳我的正规资料?  万历援朝抗倭战争过程非常清楚:明军第一次入朝,收复平壤,但以碧蹄馆之战惨败结束;明军第二次入朝,屡战屡败,明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以兵分四路惨败结束。  实际上最后一战露梁海战是想趁机围歼撤退的日军,但日军已经大部分全身而退,只剩下岛津义弘的一万海军被包围。结果中朝两国海军的主帅李舜臣邓子龙也全部战死!露梁海战,还是以朝鲜海军为主力打得!  整体战争看,明军早就失败了。两次战争持续七年,就是因为明军陆军惨败,日军海军惨败,两相中和,就成了所谓的平手。而海权对朝鲜之战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
  明朝自己的史料,也证明了屡败的事实。大明屡败,连主帅都换了三四个。
  明朝“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相当于明朝政府两年的全国财政收入,把张居正留下的全部家当都投入到抗倭战争中。还抽掉了包括辽东铁骑、京师护卫军、云南、四川、浙江、河南等等全国的所有精兵,加上朝鲜国的20余万海陆军,历时七年,屡败屡战,最终靠秀吉的忽然病死,才保住了朝鲜和自身。
  纵观整个抗倭援朝战争,  明军加朝鲜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后勤便捷,综合国力庞大。败在主帅无能,将骄兵惰;  日军人数处于劣势,但军人素质较高,虽无统一指挥,但矛盾重重的各部间配合也还没出什么大问题,败在小国综合国力弱、跨海作战、后勤运输跟不上。  当然,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日本发动的是非正义的战争,不得天时、地利、人和。这不是老生常谈的空话,李朝虽然烂到了极点,日军的残暴却更使朝鲜百姓深恶痛绝,日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持不合作态度,甚至义军蜂起,搞得日军四下扑火,焦头烂额,应接不暇。本来跨海作战、后方的粮草就已经运不上来了,在占领区征粮又是千难万难,空着肚子可怎么打仗呀?日军被迫到处抢掠,所造成的后果是朝鲜百姓都把粮食藏了起来,并且义军的势头燃烧得更旺盛,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日军不败,当真是没有天理了。  而对抗日本这样一支虽然悍勇顽强,却不得天时、地利、人和,仿佛一个陷足沼泽中,无法闪展腾挪的日本军队,明朝大军竟然屡次战败,打胜仗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实在是很丢脸的事情!抗倭援朝战争最终是中朝联军取得了胜利,但并不能因此就吹嘘说我军队如何强大,真正强大的军队不会打得那么难看。  明军所起的作用,其实仅仅能够保住朝鲜北方四道,以及竭力阻止日军向北挺进而已,明朝花光了张居正留下的全部财力,调动了全国从辽东到云南的全国精兵,甚至连万历皇帝的护卫军都调上朝鲜战场,结果还是屡战屡败。  最终打垮日军的是日军自己,是丰臣秀吉的骤然辞世,以及李舜臣将军所部朝鲜水军的力量——在李将军面前,什么八幡海贼,什么三岛水军,什么铁甲船,都如同草芥一般。
  其实不用再多引用史料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  纵观倭乱朝鲜七载.除了李松如在平壤打了一场胜仗,竟全都是败绩!  后7年,明朝军队打得唯一一次胜仗:“稷山大捷”,竟然也不过是消灭日军800人而已!  意淫者再怎么意淫,也搞不出比稷山大捷更大的胜仗啊。。。。  反而朝鲜海军,连续获得海战胜利,严重打击了日军的补给线和增援线,才让战争没有崩溃。  鸣梁海战一次,朝鲜海军就消灭日军4000多人!击毙日军海军统帅来岛通总!
  大明万历朝时在朝鲜半岛的那场惨烈的战征从根本上改变了参战国的历史命运,那么究竟是谁赢得了那场血腥的征伐,大明?李氏朝鲜?丰臣氏日本?还是......   首先看大明在这场战事中的表现,号称东亚第一强国的大明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它的战绩损失惨重,大量的财政投入,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庞大的陆军兵团连战数年,两次出国作战不仅没能彻底歼灭仅14万补给困难远道而来还陷入朝鲜人民游击战打击的的侵朝日军,到最后眼睁睁的看着日军主力<除海军外>安然撤退,而我方却已付出了数十万人伤亡的代价!  纵观全局明军陆军不如日军强悍,所谓最好的练兵之法就是实战,日军是战国时代的百战之师,武器精良,战术先进当时就已基本放弃大规模使用骑兵,而明军的大批骑兵部队却在日军的火枪面前预演了八里桥之战的悲壮,望风而逃的不是明军士兵而是一个个将军,除了数量上令人可悲的优势能在局部战场上获取有限的胜利外,其它挽回面子的重任就看史官的大笔啦,战术上的拙劣甚至连英国人都否人无数倒在朝鲜土地上的华夏男儿应有的功绩,更何况一向自大的韩国人。  但是朝鲜陆军也是个只出英雄不出成绩的屡败之师,否则也不会才打一个月就几至亡国了。  明军的水军比不过朝鲜水军这毫无疑问,当时的朝鲜水军上的火炮怕是连西欧列强也不惧。
  秀吉死后,日军急于撤退回国争夺国内权力。这时,日军已确定于十一月十五日(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全线撤军。  这时候,一大天大的笑话出现了:被很多国内意淫愤青称颂的西路军刘挺同小西部日军达成协议:(一)日军拆除工事。(二)明军送人质于日军,日军撤退。
  日军赢得多,输得少;  日军赢得是大胜,输的是小败。  只是因为日军兵力太少,跨海作战,后援和后勤跟不上,无法征服中朝联军。  而中国和朝鲜联军是本土作战,以中国大陆为后勤,军力和物质支援比日军方便太多了。  日军最后撤退,是因为日酋丰臣秀吉的突然病死,而不是被打败。  长达7年的战争期间,疲惫不堪的中日双方也曾多次议和。  3、仔细翻阅万历年抗倭援朝战争,整整7年极其艰苦的战争,几次大规模的著名战役,明朝军队除了取得第一次大战役平壤战役的胜利外,在其后几年,明军输得多,赢得少!多次惨败、多次大规模溃退!只是因为明朝大陆与朝鲜连成一体,派出后续援军、组织后勤比日本更方便,才没有丢掉朝鲜!(而且,朝鲜的20多万陆军以及李舜臣的海军,也起到了重要的同盟作用!)。  看万历年间7年抗倭战争,几次著名的大战役:  一、前哨战。明军全军覆没。辽东游击史儒帅步兵2000千、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3000跨过鸭绿江,进击朝鲜的日本。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5000大明将士在同日军的交战中,几乎全军覆没;辽东游击史儒阵亡,副总兵祖承训仅同几个士卒幸免遇难。大明朝野对交战的结果十分震惊。
  此战明朝辽军伤亡惨重,精锐损失殆尽。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000,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说减少了60%;辽河东西25个卫所中,每卫当时仅有1600个士兵,壬辰战争后,辽东兵力之不足、防御之单薄可见一斑。给一些有野心的少数民族首领提供了扩展势力的良机,播州之役的杨应龙叛乱、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便是明证。可以说壬辰战争加剧了明朝的统治、经济危机,间接甚至是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大陆的历史教科书,总是喜欢故意用一些模糊笔法来进行偏向性误导。比如万历抗倭,中国教科书的文字就是误导读者以为明朝一共只派4.8万人入朝(实际上明朝前前后派出了不少于50--100万),以为万历抗倭援朝就是简单的打下了平壤,实际上万历抗倭援朝是长达7年的极其艰苦的拉锯战!!;  比如民国北伐战争,大陆的历史教科书就故意用误导式笔法,让读者以为只靠叶挺独立团就打赢北伐战争、以为“铁军”就是指叶挺独立团(其实北伐战争战绩最好功劳最大的是桂系李崇仁的第七军,而最先进入湖南的北伐军也不是独立团,而是钟祖培的桂军;“铁军”指的是张发奎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不过是第四军里面的一个团而已)。看历史课本的“北伐战争”,和真实的北伐战争相差十万八千里。
  整体7年的战争,明朝军队除了平壤大胜之外,大多数时候是惨败。甚至多次出现“全军溃败”“被杀数万”。最精锐的辽东铁骑损失了60%以上,战后加上新补充的,也不到原有的40%。  要不是万历皇帝有坚强的打到底的决心(甚至把自己拱卫京师的卫戍部队都掉过去参战),加上朝鲜海军屡次重创日军海军,明军早就被赶出朝鲜了。  万历皇帝抗战到底的决心,倒是和几百年后八年抗战的蒋中正类似。  我的资料,都是图书馆和网络搜索的专业资料,也包括明清时期的原始资料(其实,《明史》还算写的给自己贴金的。同时期明朝学者自己写的野史,对明军抗日的惨败写得更狠!)。  不相信我的资料,可以。自己可以去图书馆找,也可以网上搜索专业的文章。
  岛山一战,是明朝军事史上的惨重失败,日军为炫耀战功,将全部明军将士首级砍下垒成塔状,并建武德碑为标志。这块武德碑至今尚存,该地区的韩国民众每逢祭祀时节便自发前往该碑处祭奠。----------这叫“京观”,将杀死的敌人的头颅垒成宝塔,以夸耀武功,吓唬对手。
  具体分析一下万历抗倭战争的各次大战役:  一、前哨战-----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明军:7000余人  主将:祖承训  副将:史儒、戴朝弃、王守官  日军:第1军 2万5千余人  主帅:小西行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失利,阵亡5000余人,日军伤亡不到1000人。  明军阵亡将领:史儒、戴朝弃  明军进到平壤附近,道路不熟又遇见夏季暴雨,史儒部和戴朝弃部先后进入了日军埋伏,史儒和戴朝弃力战牺牲,所率本部全军覆灭,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一路急进乘日军不备,快速急进攻入了平壤城,随即陷入巷战,辽东铁骑很难施展身手,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被日军700名火绳枪手连番伏击,结果3000骑兵几乎全部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  祖承训初到朝鲜,柳成龙劝他不要冒进,他竟夸口:“我曾以三千锐骑击破十万鞑子,倭虏何足畏也?”5000大明将士在同日军的交战中,几乎全军覆没;辽东游击史儒阵亡,副总兵祖承训仅同几个士卒幸免遇难。  大明朝野对交战的结果十分震惊!  因为,正常来说,明朝这样的大国对付他们眼中的蛮夷,5000人即使战败,也不可能被全歼!但事实被全歼了,这也让明朝上下终于认识到日军的强悍实力,不得不认真思考派出最精锐主力出战了。
  第一次援朝时,据朝鲜方面记载“10月壬子,朝鲜的备边司启曰:“天兵共计4万8005人,将领中军千把总还没有算在里面”。算上后续部队,绝对不只五万。根据1569年兵部侍郎谭纶的记载,明朝全国军队定额为313万8300人,而实际上是84万5000人。推测北边服役的军士为50万人,马匹10万匹(大明会典与皇明经世文篇所推估)
  哎,白江口一战把小日本屎都发出来了,自从把首都从西安迁走以后就一代不如一代了。西安真的是我华夏的骄傲啊  
  一场不论是《明史》、《清史》、日本史料、朝鲜史料、中国现代任何正规史料,全部都公认的明军惨败的碧蹄馆战役,五毛都可以意淫成大胜。那五毛发的东西,有什么价值?  连《神宗实录》都承认“夫是役大将仅以身免”的惨败,五毛都可以意淫成大胜。  果然是生活在意淫中的物种呵。  怎么自从碧蹄馆战役后,明朝最精锐的辽东铁骑再也没有取得任何战绩了?反而在蔚山之战中率先逃跑?不会是被“碧蹄馆大胜”吓破了胆子吧?不合常理嘛。。。。  既然是意淫,五毛不如干脆把这些意淫单独发帖,留作纪念嘛。呵呵。
  五毛的智商啊,真让人哭笑不得。  和五毛交流,真的是要先把智商拉低。  说明朝派出了不少于50--100万,是指明朝在七年抗战中先后轮换派过去的部队,而不是一次就派去50万。这是小学生都可以理解的事情。  就好比韩战中,中国3年前后一共派往朝鲜290万左右志愿军(最高峰在朝鲜有130万志愿军),一个道理。  明朝同一时间在朝鲜保持的最高兵力,是万历二十六年。1597年朝明联军抗倭进入决战阶段。明朝调动了陆水军共14万兵力,再度增援朝鲜,加上原来就在朝鲜的军队,陆海军总兵力至少不少于15万,还要加上朝鲜国的20余万盟军,总兵力比日本有压倒优势。
  一场不论是《明史》、《清史》、日本史料、朝鲜史料、中国现代任何正规史料,全部都公认的明军惨败的碧蹄馆战役,五毛都可以意淫成大胜。那五毛发的东西,有什么价值?  连《神宗实录》都承认“夫是役大将仅以身免”的惨败,五毛都可以意淫成大胜。  果然是生活在意淫中的物种呵。你发的玩意,有丝毫价值吗?  碧蹄馆战役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明军伤亡2500馀人 ?哇瑟,这是一场大胜嘛!怎么大胜了,明军反而退守开城啊?怎么反而开始和日军议和啊?  连被伏击,都能取得这样的大胜,足以说明日军简直是垃圾中的垃圾嘛,足以说明明军怎么打都不会输嘛!那还怕什么,赶快继续进攻,一举收复朝鲜嘛!怎么反而撤退了?反而求和了?  怎么自从碧蹄馆战役后,明朝最精锐的辽东铁骑再也没有取得任何战绩了?反而在蔚山之战中率先逃跑?不会是被“碧蹄馆大胜”吓破了胆子吧?不合常理嘛。。。。  既然是意淫,五毛不如干脆把这些意淫单独发帖,留作纪念嘛。呵呵。
  1598年 1月:明朝援朝攻蔚山之兵以日本行长之援兵骤至,诸军闻之大惧。杨镐不及下令,策马先奔王京(今汉城),麻贵继之,一时九将皆溃。副将吴惟忠、游击毛国器断後,日军乃还,辎重多丧失。杨镐与邢玠诡以捷闻。时诸营上军籍,士卒死亡殆二万。  杨镐大怒,屏不报,只称百馀人。赞画主事丁应泰闻败,至杨镐处问後计,杨镐出张位、沈一贯手书,扬扬自得。丁应泰愤而抗疏列败状,以首辅赵志皋力救,乃免逮,遣官查勘。
  万历三大征之一,‘朝鲜之役历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至是战始息。’  ====  此话引自‘明史’。  莫非《明史》自己抹黑自己?  如果看日本方面的资料,那明朝军队的屡次惨败更是惊人!
  泗州合战,明将董一元七万大军围攻岛津七千萨摩兵,大明军反被斩首三万余 ...  果然是明军威武 犯中华天威者 虽远必诛,呵呵。意淫强国。  《明史》明确评朝鲜之役“自倭乱朝鲜七载,中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迄无胜算。至平秀吉死,战祸始息。”  又载:“倭乱朝鲜七载,中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至关白死而祸始息”。  “诸倭杨帆尽归。”  清诗人评价:议封议剿两无成,七载劳兵困战争,假使丰臣夭假祚,明师何日罢东征?
  中国军队有谎报战绩传统。  碧蹄馆战败,李如松报损失100多人,可信吗?  蔚山大败,杨镐谎称大捷。万历从其他人方得知真相。  实际上中国军队有此传统。如甲午海战时,战报谎称击称日舰数艘,李鸿章信以为真  。叶志超遭日军击败,谎称大捷,得到奖赏与提拔。  这个传统甚至延续到抗日战争,国军如此,共军也如此。共军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200多人,最初声称1万多人,可信吗?
  再看《明史》所载前哨战:  七月,游击史儒等师至平壤,不谙地利,且霖雨,马奔逸不止,儒战死。  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  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主事袁黄赞画军前。
  有人说明朝第一次出兵只有4.8万人。其实远不止。 第一次援朝时,据朝鲜方面记载“10月壬子,朝鲜的备边司启曰:“天兵共计4万8005人,将领中军千把总还没有算在里面”。算上后续部队,绝对不只五万。  那我们再看《明史》所载第一次平壤战役时明朝出兵:  十二月,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上悯东征将士寒苦,特发ぁ金十万犒慰,且重悬赏格。  先是,宋应昌抵山海关,士马刍粮,征调未集,而大将军李如松甫平西夏,亦未至军,因谬借惟敬縻倭西向。  前所羽檄征兵七万余,乃置三军:以副将李如柏将左,张世爵将右,杨元将中军,趋辽阳。  -------------看清楚:第一次征兵“七万余”。  而当时,据守平壤的日军小西行长的军队是2万余人。
  一场不论是《明史》、《清史》、日本史料、朝鲜史料、中国现代任何正规史料,全部都公认的明军惨败的碧蹄馆战役,五毛都可以意淫成大胜。那五毛发的东西,有什么价值?  连《神宗实录》都承认“夫是役大将仅以身免”的惨败,五毛都可以意淫成大胜。  碧蹄馆战役第二天,明军就撤回临津江,然后不顾朝方反对一直撤至平壤。  而日军在碧蹄馆之后原打算趁胜追击,但在幸州遭到权慄所率领的朝方守兵的阻击,双方进入僵持阶段。
  碧蹄馆战役战况胶着之际, 天色忽暗, 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由于正值隆冬, 雨水寒冷刺骨, 淋得像落汤鸡的双方士兵都被冻得瑟瑟发抖, 攻守之势顿缓。 李如松 见机不可失, 下令全军脱离战线, 退回 坡州。   自始至终, 宇喜多秀家 的2万人都未能赶到战场, 不然真不知明军命运将会如何。。  据 柳成龙 在《惩毖录》中记载, 日暮之际 李如松 退返 坡州, 身形沮丧。 半夜, 提督想到白天战死的家丁和部曲, 不由痛哭失声。 明军损失之重, 可见一斑。  自从碧蹄馆战役后,明朝最精锐的辽东铁骑再也没有取得任何战绩了,反而在蔚山之战中率先逃跑!
  明万历援朝抗倭战争,除了明史和清史的原始记载之外,奇怪的是,迄今为止,现代中国学术界对这场战争的研究非常少,除了台湾学者李光涛编过《壬辰倭乱史料》和《万历二十三年明朝册封日本考》等资料性的著作外,其他真正全面系统的学术论著几乎没有。  但是在韩国和日本则有非常深入系统的研究,韩国研究成果甚多,1967年就出版了李炯锡三卷本《壬辰战乱史》,全书2000多页,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亲自题写书名,此后专题研究非常之多,论著不胜枚举。  日本研究的著作也十分丰富,以北岛万次、三鬼清一郎、贯井正之等一批学者为代表,出版了系列论著。即便在西方学界,也不时能见到有关这场战争的论著出版。  但在中国这边,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著作至今没有出现。
  《明史》蔚山会战结局:俄行长援兵大至,将绕出军后。镐不及下令,策马西奔,诸军皆溃。遂撤兵还王京,士卒物故者二万。上闻之,震怒。乃罢镐听勘,以天津巡抚万世德代。事详《镐传》。  明军被杀2万,惨败!
  最后一场大战:东南会战。明军发兵四路,共9万人,向屯据东南各地的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东南会战。  《明史》东南会战结局:  九月,将士分道进兵(四路)  刘綎进逼行长营,约行长为好会。翌日,攻城,斩首九十二。陈璘舟师协堵击,毁倭船百余。行长潜出千余骑扼之,綎不利,退,璘亦弃舟走。(刘綎、陈璘这两路全败)。  麻贵至蔚山,颇有斩获,倭伪退诱之。贵入空垒,伏兵起,遂败。(麻贵一路也败)  董一元进取晋州,遣将四面攻城,用火器击碎寨门,兵竞前拔栅。忽营中火药崩,烟焰涨天。倭乘势冲击,固城倭亦至,兵遂大溃,奔还晋州。(董一元这一路“大溃”,惨败,明军反被斩首三万余!)  帝闻,命斩二游击以徇,一元等各带罪立功。  是月,福建都御史金学曾报七月九日平秀吉死,各倭俱有归志(幸好秀吉病死了)。
  “ 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至关白死而祸始息 ”这是作为战争当事人明朝的记载   现在的文学界总喜欢在这些小规模胜利上下文章 可究竟朝鲜明朝输了多少场 你看看数据  日本损失了五万军队 韩国朝鲜死亡军民超过一百五十万 明朝损失军队数十万。
  日本:7年内出兵总人数 31万5千 阵亡5万 大部分因为供给不足“煮土杀马 爆发瘟疫”而死  朝鲜:死亡军民人数超过150万  明朝:作为援军损失数十万---明史记载  胜利究竟属于谁 自己分析
  纵观倭乱朝鲜七载.除了李松如在平壤打了一场胜仗,竟全都是败绩!  后7年,明朝军队打得唯一一次胜仗:“稷山大捷”,竟然也不过是消灭日军800人而已!  反而朝鲜海军,连续获得海战胜利,严重打击了日军的补给线和增援线,才让战争没有崩溃。  鸣梁海战一次,朝鲜海军就消灭日军4000多人!击毙日军海军统帅来岛通总!
  其实不用再多引用史料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  纵观倭乱朝鲜七载.除了李松如在平壤打了一场胜仗,竟全都是败绩!  后7年,明朝军队打得唯一一次胜仗:“稷山大捷”,竟然也不过是消灭日军800人而已!  意淫者再怎么意淫,也搞不出比稷山大捷更大的胜仗啊。。。。  反而朝鲜海军,连续获得海战胜利,严重打击了日军的补给线和增援线,才让战争没有崩溃。  鸣梁海战一次,朝鲜海军就消灭日军4000多人!击毙日军海军统帅来岛通总!
  @月光大砍刀
17:19:24  @jwldgjw  瞎说,以明朝的国力,根本支持不了50-100万人在朝鲜长期作战,7年简直开玩笑  能维持5万人的军力已经很不错了  -----------------------------  天下奇闻:比日本大几十倍、而且是主场作战、陆路运输后勤的的大明帝国无力供5万人以上军队长期出征;而跨海作战的小小的日本国反而有力量供十万人以上军队长期出征???  而且,当时的日本还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各大名(诸侯)各自勾心斗角。  天下奇闻啊。莫非,真是体制问题?
  再看日军死亡人数:  在朝鲜的日军野战能力,不妨先看一小插曲,即第一阶段战役停战阶段,日军曾有一次万人级别的北上骚扰,大杀晋州一带的朝鲜民众,当他们碰到急急来援的查大受区区几十个明军时:  “翌日查总兵与精骑50余名着甲选马,驰过宿星岘,遇贼前锋,斩首15级。贼始知天兵到来,举阵惊骇奔散,晋州之贼亦退归云晋州城内积尸如山,杀死殆尽,自南原过谷城入顺天,人家一空。”---------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854页  《再造藩邦志》里的蔚山之战,日军伤亡  “二十四日。三协俱进兵。左军围伴鸥亭贼窟。中军自兵营之路直冲贼幙。右军围太和江贼垒。经理躬自督战。诸军鼓噪奋击。炮声动天地。火箭数百枝相应俱发。风迅火烈。乱烧贼幙。黑烟弥空。乘胜拔伴鸥亭,太和江两窟。余贼逃生。走入岛山。天兵方抢首级。而贼已入保岛山。”  “戊戌正月初一日。贼一人出城致淸正之书曰。淸正前月二十二日来此。而此地无识字者。招僧人之识字者於西生浦。始见贵国书。当共约三国之和云。经理投谕帖令速降。淸正副将金大夫持答书。招舌官传致曰。明日?午。贵官与吾会于南山。商和事可也。经理不答。盘诘生擒倭人则曰:“淸正,山时麻,顿吾,黑田,甲斐守诸贼俱在此城会议曰。天兵来朝鲜者累万。粮尽则回。天兵去后。我兵直抵王京留屯。仍将三道军粮。入犯大明云。淸正所率精兵三四百。各阵调来者通共二万余。前日太和之战。太半折损矣”  ------------------这还仅仅是蔚山外围战斗  明人《两朝平攘录 日本 下》载“次日进兵,倭贼于路连筑三寨,伴鸥亭、城隍堂、太和江皆在岛山之前,树为屏障,四维俱塞垒城,各多设铳眼,倭伏于内,麻总兵申严号令,督率官兵,努力向前。此日,游击茅国器统领浙兵,因李如梅已得首功,不待催督,各奋勇先登,连将三寨打破,又斩首661颗,生擒倭四名,得获倭马、器具、盔甲、刀铳、旗帜无算,又烧毁寨内铺面及住房万余间,仓粮牲畜尽数烧毁。倭见我兵勇战,奔上岛上山城,坚守不出”  ------------------  @为了新中国冲啊
20:49:31  按明方记载,外围战摆赛设伏斩倭400多级(一说500级),随后全军齐攻又斩级661级,共得级至少1000。而蔚山战后邢阶上报材料是一共斩级1200,其余焚溺而亡的,饥渴冻亡的不计。  平壤之战,中朝日三方资料都是日军死亡10000人以上,但明军得首级也不过1200。从此也可见,蔚山之战,日军死亡至少在万人以上  可见,岛山之战,日本军队二万人主要损失于岛山外围的伴鸥亭、城隍堂等三座大寨。岛山城小,容纳不下这么多日军......  -----------------------------  可怜的五毛,败了,就是败了,你再怎么找千百个细节来遮羞,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是败仗!  全部用中国方面的资料,依然还是无可辩驳的败仗!  就算不用日方的史料,明朝正史也还是明确的记载:丧师2万!五毛总是习惯专找一些没那么丢人的数据来遮羞,但,还是败仗嘛!
  关于碧蹄之战,还需多说几句的是:  朝鲜方面或说明军死三百,或说伤亡“几至五六百者”  最大版本的伤亡数字出自《宣祖实录》里戚家军系统吴惟珊对朝鲜官员说“斩倭仅百二十余,天兵死伤千五百”  但这话连朝鲜君臣也否定,在后面评到“惟珊乃袁主事差来体探人,南兵与提督有隙”  据《宣祖实录》,明军分南北派系,同兵系即戚家军系统的吴惟忠等人。北军系即李如松为首的辽兵系统  宣宗名臣尹根寿就指出,平壤之战是明军南北矛盾之始:“南北军不相能矣,平壤之役,南人先登力战,而得首级者皆是北人。故南军愤怨而如是也”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760页  还有一段朝鲜君臣对话颇有意思:  “上曰:‘提督(李如松)用兵如何?’,(对曰):‘提督甚好人,而但南北兵不相得,诟骂提督者亦多矣!’”  ----------------  @为了新中国冲啊
20:46:40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690页  回答者是朝鲜委派的李如松接伴使李德馨  即使如此,朝鲜方认为的天兵死伤五六百事后被证明偏高,甚至最终死亡人数可能在三百以下  “近日碧蹄被擒天兵,连续还来,提督亦以此为喜”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739页  -----------------------------  再说碧蹄馆惨败:  一场不论是《明史》、《清史》、日本史料、朝鲜史料、中国现代任何正规史料,全部都公认的明军惨败的碧蹄馆战役,五毛都可以意淫成大胜。那五毛发的东西,有什么价值?  连《神宗实录》都承认“夫是役大将仅以身免”的惨败,五毛都可以意淫成大胜。  果然是生活在意淫中的物种呵。你发的玩意,有丝毫价值吗?  碧蹄馆战役日军伤亡超过明军10倍????  哇瑟,五毛,真是“大跃进”的嫡系遗传啊!  碧蹄馆战役日军伤亡超过明军10倍?那碧蹄馆战役岂不是大明军队一场空前大胜?怎么大胜了,明军反而退守平壤啊?怎么反而开始和日军议和啊?  连被伏击,都能取得这样的大胜,足以说明日军简直是垃圾中的垃圾嘛,足以说明明军怎么打都不会输嘛!那还怕什么,赶快继续进攻,一举收复朝鲜嘛!怎么反而撤退了?反而求和了?  怎么自从碧蹄馆战役后,明朝最精锐的辽东铁骑再也没有取得任何战绩了?反而在蔚山之战中率先逃跑?不会是被“碧蹄馆大胜”吓破了胆子吧?不合常理嘛。。。。  怎么自从碧蹄馆战役后,明朝军队再也没有打过一次消灭日军千人以上的战役了?只看到史书里一个接一个的“败绩”“大溃”?  五毛,你扯的这些意淫的玩意,你自己相信吗?真相信?
  最后一场大战:东南会战。明军发兵四路,共9万人,向屯据东南各地的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东南会战。  《明史》东南会战结局:  九月,将士分道进兵(四路)  刘綎进逼行长营,约行长为好会。翌日,攻城,斩首九十二。陈璘舟师协堵击,毁倭船百余。行长潜出千余骑扼之,綎不利,退,璘亦弃舟走。(刘綎、陈璘这两路全败)。  麻贵至蔚山,颇有斩获,倭伪退诱之。贵入空垒,伏兵起,遂败。(麻贵一路也败)  董一元进取晋州,遣将四面攻城,用火器击碎寨门,兵竞前拔栅。忽营中火药崩,烟焰涨天。倭乘势冲击,固城倭亦至,兵遂大溃,奔还晋州。(董一元这一路“大溃”,惨败,明军反被斩首三万余!)  帝闻,命斩二游击以徇,一元等各带罪立功。  是月,福建都御史金学曾报七月九日平秀吉死,各倭俱有归志(幸好秀吉病死了)。
  “ 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至关白死而祸始息 ”这是作为战争当事人明朝的记载   现在的文学界总喜欢在这些小规模胜利上下文章(是“文学界”,不是历史界,hehe ). 可究竟朝鲜明朝输了多少场 你看看数据  日本损失了五万军队 韩国朝鲜死亡军民超过一百五十万 明朝损失军队数十万。
  实际上,就连明朝军队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仗----第二次平壤之战,也是在数千朝鲜军和3000名朝鲜僧兵的支援下取得的。而且战斗中并没有攻下平壤,是小西行长看到自己兵力少,自动撤退的。
  万历援朝战争始末  实际上,就连明朝军队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仗----第二次平壤之战,也是在数千朝鲜军和3000名朝鲜僧兵的支援下取得的。而且战斗中并没有攻下平壤,是小西行长看到自己兵力少,自动撤退的。  据 小西行长 向 名护屋 的报告, 日军在 平壤之战 中仅损失1285人。 这肯定也有水份。 资料显示, 此战过后 小西军 清点人数, 只剩下6626名尚有战斗力的将兵。 也就是说, 从 釜山 杀至 平壤 一路上的损失, 加上这半年来死于瘟疫的士兵, 和死伤于 平壤之战 的人数总和为12000多人。 粗略打个对折, 日军在 平壤之战 有约6000多人的损失比较合理。 而明军方面更惨, 由于是攻坚战, 死伤人数肯定倍于日军。  想不到日军小小一支先头部队竟也造成明军偌大损失, 李如松 不禁有些气馁。 据说 小西军 身后还有侵朝日军十余万呢。 照这么打下去, 还没杀到 釜山, 自己这支4万多人的队伍肯定已经消耗殆尽了。 此刻 小西军 占据着内城, 如要硬攻, 明军伤亡将更加惨重! 李如松 可不想在这里就和 小西行长 同归于尽。 为此, 提督大人故伎重试, 连夜写信给 小西行长, 希望能劝降或劝退日军, 然后在半路伏击他们!  “天兵本欲一举荡平尔等倭寇, 但念上天有好生之德, 故本督决定放你们一马。 带着你的残兵败将赶快退出 平壤 去吧! 否则明日一旦攻城, 玉石俱焚, 尔等就全部要做异域之鬼了!” 李如松 一封半劝诱半威胁的书信递到日军大营, 使本已抱必死之心的 小西行长 看到了一丝生机。 他当即回信, 同意撤出 平壤, 只要明军让出一条道来。 李如松 当即下令军队后撤, 让出 大同门 让日军出城。 残存的日军如捡到一根救命稻草般, 争先恐后地踏过结冰的 大同江, 向南撤退。
  此战明朝辽军伤亡惨重,精锐损失殆尽。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000,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说减少了60%;辽河东西25个卫所中,每卫当时仅有1600个士兵,壬辰战争后,辽东兵力之不足、防御之单薄可见一斑。给一些有野心的少数民族首领提供了扩展势力的良机,播州之役的杨应龙叛乱、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便是明证。可以说壬辰战争加剧了明朝的统治、经济危机,间接甚至是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五毛愤青美化明军碧蹄馆之战、蔚山之战等等,甚至把败仗意淫成胜仗,让人作呕!比阿Q还不如!  战败就是战败,别遮遮掩掩。  战胜的平壤之战,你想遮掩我还不同意呢。  中外史料都不可信,就五毛你们的意淫可信?  《日本战史》五毛你可以不信,《明史》五毛你也不信,韩国史料你也不信,中国当代专家的论文你也不信,百度百科你也不信,但明军第一任主帅宋应昌的记载,难道不可信吗?《李如梅传》、《杨镐传》、各种明朝的大臣的原始奏折、《神宗实录》、《清史》等等原始记录,五毛你都不信,难道就五毛你们的意淫可信?  什么样的史料才能满足五毛你的民族自豪感呢?真只能相信那本抗日神剧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才能让你满足?难道只有像前面那五毛“西红柿炖牛肉”之类意淫者、在网上抄的那些意淫网民写的笑死人的意淫网文才可信?那岂不是比韩国人还更会意淫?意淫民族?  这个帖子发了这么多天,五毛愤青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了吧?可有哪个五毛愤青找出了能反驳我的正规资料?  万历援朝抗倭战争过程非常清楚:明军第一次入朝,收复平壤,但以碧蹄馆之战惨败结束;明军第二次入朝,屡战屡败,明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以兵分四路惨败结束。  实际上最后一战露梁海战是想趁机围歼撤退的日军,但日军已经大部分全身而退,只剩下岛津义弘的一万海军被包围。结果中朝两国海军的主帅李舜臣邓子龙也全部战死!露梁海战,还是以朝鲜海军为主力打得!  整体战争看,明军早就失败了。两次战争持续七年,就是因为明军陆军惨败,日军海军惨败,两相中和,就成了所谓的平手。而海权对朝鲜之战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
  @云淡and天高
19:13:38  楼主 派去一百万 两万能被包围 你个畜生有脑子没 还有 从日本猴子出现那天到现在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 中国捏死日本像捏一个跳蚤 只是中国一直没把鬼子当对手 鬼子不配啊  -----------------------------  50---100万明军,是7年抗战中分批轮换派过去的,这很简单的道理哟。  口口声声“爱国”“爱中华文化”的五毛,怎么尽是一些连最基本中国句子都看不懂的文盲?真的只有低级的文盲才会做五毛吗?
  碧蹄馆败绩之后,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在朝鲜,就再也没有拿的出手的战绩了。在后来的蔚山会战中,李如梅甚至率先逃跑!  碧蹄馆惨败,吓破了大明辽东骑兵的胆子。
  纵观整个抗倭援朝战争,  明军加朝鲜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后勤便捷,综合国力庞大。败在主帅无能,将骄兵惰;  日军人数处于劣势,但军人素质较高,虽无统一指挥,但矛盾重重的各部间配合也还没出什么大问题,败在小国综合国力弱、跨海作战、后勤运输跟不上。  当然,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日本发动的是非正义的战争,不得天时、地利、人和。这不是老生常谈的空话,李朝虽然烂到了极点,日军的残暴却更使朝鲜百姓深恶痛绝,日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持不合作态度,甚至义军蜂起,搞得日军四下扑火,焦头烂额,应接不暇。本来跨海作战、后方的粮草就已经运不上来了,在占领区征粮又是千难万难,空着肚子可怎么打仗呀?日军被迫到处抢掠,所造成的后果是朝鲜百姓都把粮食藏了起来,并且义军的势头燃烧得更旺盛,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日军不败,当真是没有天理了。  而对抗日本这样一支虽然悍勇顽强,却不得天时、地利、人和,仿佛一个陷足沼泽中,无法闪展腾挪的日本军队,明朝大军竟然屡次战败,打胜仗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实在是很丢脸的事情!抗倭援朝战争最终是中朝联军取得了胜利,但并不能因此就吹嘘说我军队如何强大,真正强大的军队不会打得那么难看。  明军所起的作用,其实仅仅能够保住朝鲜北方四道,以及竭力阻止日军向北挺进而已,明朝花光了张居正留下的全部财力,调动了全国从辽东到云南的全国精兵,甚至连万历皇帝的护卫军都调上朝鲜战场,结果还是屡战屡败。  最终打垮日军的是日军自己,是丰臣秀吉的骤然辞世,以及李舜臣将军所部朝鲜水军的力量——在李将军面前,什么八幡海贼,什么三岛水军,什么铁甲船,都如同草芥一般。
  《明史》也说了壬辰倭乱大明一共“丧师数十万”,日方史料更是说仅仅岛山一战就“斩首明军37800人”,还把被斩首的明朝士兵头颅砌成了“京观”。国外有史书说万历朝鲜战争“中国死伤百万”(这个我也不信)。那么,7年中明朝入朝军队达到50万,也很正常。最高峰时15万以上。  如果你硬要自欺欺人说,比日本几十倍的、主场作战的、陆路后勤运输的大明帝国的后勤,竟然会比跨海作战的、诸侯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还屡次被朝鲜海军打击的、小小的日本国还更不方便,那只要你自己相信就行。你真相信?  丰臣秀吉的去世,日本各诸侯自然都马上会急于回国,瓜分日本国内权力。呆在自己的根据地当然更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权力和争夺新权力。就算朝鲜的利益再诱人,日本各诸侯也不敢呆在异国他乡、把自己的国内根本让别人去谋夺。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实话说,到现在为止,我还真没看到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见识的五毛,连一个都没有!全是一些低级、愚昧、无知、耍无赖、低素质、没智商、没文化、只会污言秽语泼妇骂街、甚至连基本的中国话都看不懂的货色。  口口声声“爱国”“爱中华文化”的五毛,怎么尽是一些连最基本中国句子都看不懂的文盲?真的只有低级的文盲才会做五毛吗?
  实话说,到现在为止,我还真没看到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见识的五毛,连一个都没有!全是一些低级、愚昧、无知、耍无赖、低素质、没智商、没文化、只会污言秽语泼妇骂街、甚至连基本的中国话都看不懂的货色。  口口声声“爱国”“爱中华文化”的五毛,怎么尽是一些连最基本中国句子都看不懂的文盲?真的只有低级的文盲才会做五毛吗?  还是那句话:意淫不能强国。  鲁迅写“阿Q”是90多年前的事,近百年过去了,这个国家的五毛自干奴依然是一群“阿Q”!
  五毛愤青美化明军碧蹄馆之战、蔚山之战等等,甚至把败仗意淫成胜仗,让人作呕!比阿Q还不如!  战败就是战败,别遮遮掩掩。  战胜的平壤之战,你想遮掩我还不同意呢。  中外史料都不可信,就五毛你们的意淫可信?  《日本战史》五毛你可以不信,《明史》五毛你也不信,韩国史料你也不信,中国当代专家的论文你也不信,百度百科你也不信,但明军第一任主帅宋应昌的记载,难道不可信吗?《李如梅传》、《杨镐传》、各种明朝的大臣的原始奏折、《神宗实录》、《清史》等等原始记录,五毛你都不信,难道就五毛你们的意淫可信?  什么样的史料才能满足五毛你的民族自豪感呢?真只能相信那本抗日神剧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才能让你满足?难道只有像前面那五毛“西红柿炖牛肉”之类意淫者、在网上抄的那些意淫网民写的笑死人的意淫网文才可信?那岂不是比韩国人还更会意淫?意淫民族?  这个帖子发了这么多天,五毛愤青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了吧?可有哪个五毛愤青找出了能反驳我的正规资料?  万历援朝抗倭战争过程非常清楚:明军第一次入朝,收复平壤,但以碧蹄馆之战惨败结束;明军第二次入朝,屡战屡败,明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以兵分四路惨败结束。  实际上最后一战露梁海战是想趁机围歼撤退的日军,但日军已经大部分全身而退,只剩下岛津义弘的一万海军被包围。结果中朝两国海军的主帅李舜臣邓子龙也全部战死!露梁海战,还是以朝鲜海军为主力打得!  整体战争看,明军早就失败了。两次战争持续七年,就是因为明军陆军惨败,日军海军惨败,两相中和,就成了所谓的平手。而海权对朝鲜之战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
  我帖子引用的,全部是中国方面的资料,包括明朝的、清朝的、现代的、当代的关于万历朝战的史料。  我如果引用日本方面的史料,那大家就会发现,明朝军队输得更惨!  实际上,万历援朝抗倭战争,大明帝国是“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相当于明朝政府两年的全国财政收入,把张居正留下的全部家当都投入到抗倭战争中。还抽掉了包括辽东铁骑、京师护卫军、云南、四川、浙江、河南、河北等等全国的所有精兵、名将,加上朝鲜国的20余万海陆军,以明朝大阔国土为后方基地。  可以说,这场战争,明帝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有利条件!  而日本,才没有尽全力。实际上,日本出动的兵力,主要是丰臣秀吉一派的日本东部诸侯军队,以德川家康为代表的日本西部诸侯只派5000人的象征性兵力出征。  因为,万历时代,丰臣政权并不团结,这是一个军事征服政权,很多大名都是单纯的被丰臣秀吉武力征服的,并不忠心。入朝日军,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的矛盾,直接导致小西行长厌战,甚至在第二次入朝中,把日军计划泄露给朝鲜,希望朝鲜坚壁清野,丰臣秀吉无心恋战。  以德川家康为代表的日本西部诸侯,更是像后来的老共一样,外战就保存实力,等到内战时就把“以前藏起来的力量全部拿出来”夺取国家政权(这话,是某共一位大人物说的)。  所以,秀吉死后,日本国内各诸侯夺权内战,爆发的“关原大战”,东部诸侯就彻底败给了德川家康为代表的西部诸侯,丰臣家族也彻底完蛋。  可以说,这场战争,明帝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有利条件,历时七年,还是屡败屡战,最终靠秀吉的忽然病死,才保住了朝鲜和自身。归根到底,还是军队战斗力远不如日本!  总结一下:日本之所以屡次击败明军,却还是没能征服朝鲜,主要原因是:  1、丰臣秀吉的忽然病死,让日军各诸侯急于回国争夺国内政权、保护自己的领地;  2、日本国内各诸侯四分五裂,不是一条心;  3、日军是跨海作战,后勤极度困难。可以说:日军输给了粮食!任何军队都斗不过缺粮!  4、综合国力,明帝国还是远远超过日本。毕竟明朝比日本大几十倍,明帝国耗得起、输得起;  5、明军有朝鲜做盟国,日本是自己奋战。朝鲜地方军民不断骚扰日军,破坏日军补给线,不给日军提供粮草;  6、朝鲜20万军队做明朝的盟军,特别是李舜臣的海军,每到中朝联军处于危急关头,李舜臣的海军就会用一次次胜利来打击日军和日本补给线。战争持续七年,就是因为明军陆军惨败,日军海军惨败,两相中和,就成了所谓的平手。而海权对朝鲜之战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完全可以说,没有李舜臣海军,万历朝鲜战争早就会以日军胜利告终!  海权对朝鲜之战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  如果日本不是隔着海洋,而是位于蒙古、东北的陆地国家,丰臣秀吉动员三四十万陆军,灭亡明朝是必然的。也许,不用等满清征服中国,日本早就征服了大陆。  这,绝对不是笑话。
  蔚山战役:  在日本援军的追击下,明军撤军失控,阵营大乱。《明史-李如梅》载,李如梅的辽东骑兵部队,率先逃奔,致使各营溃散,兵败如山倒。《明史-杨镐传》、《明史记事本末》、《中国全史》等书载,明军溃败是由于主帅杨镐策马先逃引起。  明军伤亡数字也众说纷纭,从三千至两万。按李如梅的朝鲜接伴使李德悦所记:"本月初四各营回军事,则已为驰启矣。当日诸军撤还之际,水陆倭贼合兵追击,至于三十里之外。唐军死者无数,或云三千,或云四千。其中卢参将一军,则已在后几近覆没云。而军中讳言,时未知其数也。大抵无端撤军,贼乘其后,苍黄奔北,自取败绩。弓矢蹬杖,投弃盈路,以至籍寇。安有如此痛哭之事,言之无及。"  蔚山战役,明军惨败。阵亡人数约为2万人  。  明军败后被迫退守王京。杨镐遭到罢免,以天津巡抚万世德为经略。
  @月光大砍刀
17:19:24  @jwldgjw  瞎说,以明朝的国力,根本支持不了50-100万人在朝鲜长期作战,7年简直开玩笑  能维持5万人的军力已经很不错了  -----------------------------  @吾乃港蝗
21:49:24  天下奇闻:比日本大几十倍、而且是主场作战、陆路运输后勤的的大明帝国无力供5万人以上军队长期出征;而跨海作战的小小的日本国反而有力量供十万人以上军队长期出征???  而且,当时的日本还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各大名(诸侯)各自勾心斗角。  天下奇闻啊。莫非,真是体制问题?  -----------------------------  你确实固陋寡闻,还天下奇闻  什么叫主场作战,已经是出国作战了好不好.朝鲜王室已经躲到鸭绿江边了自顾不暇,都准备到中国避难了,哪里还有什么能力保障明军的后勤供应.  别说什么陆路运输了,你以为那时候有公路高铁么,说运就运了?那时候是靠人畜,而且那时候东北还不是粮食的主产区,运输的人畜还不是有后勤供应的问题,人吃马喂的,运输线那么长,从华北出发能在一个月运到朝鲜,确保前线能有五分之一的物资就不错了.  水运有着强悍的运输能力,从古至今如此,如果你要无视只能说你无知了.  甲午战争清朝运兵到朝鲜就是走水路,即缩短时间也能提高运输效能.  
时,为了保证志愿军在朝鲜的物资供应,中国动用了几乎能用到的一切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工程力量,达到了几乎全国动员的状况,也才保证了最高时达100多万的驻扎兵力.明朝那个时候的生产力水平,怎么可能保证50万的军力,更别说100万了,简直就是在说梦话.  你说累计去到过朝鲜的明军有50万还有这个可能
  逼玩意,在他妈的造谣,老子能死你,  
  @云淡and天高
19:13:38  楼主 派去一百万 两万能被包围 你个畜生有脑子没 还有 从日本猴子出现那天到现在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 中国捏死日本像捏一个跳蚤 只是中国一直没把鬼子当对手 鬼子不配啊  -----------------------------  @吾乃港蝗
22:12:39  50---100万明军,是7年抗战中分批轮换派过去的,这很简单的道理哟。  口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邦手贷款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