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引劲怎么“引”,明劲暗劲化劲都市小说如何“化”

如何化劲-太极推手习练心得
“化劲”,是从太极推手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沾、粘、连、随,不丢不顶、舍已从人等技艺练出来的柔化劲,其作用是将对方来劲引到利于我而不利于对方的方向,并使对方下盘不稳,陷于背势。
化劲由粘劲和走劲而成,随感随化。不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化的要点,全在我顺而人背。
化劲,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对方进攻到我的何处,则何处运动,动要活,主要是用意走劲。比如对方打到我肩我意在肘,打到肘我意又回到肩,这样循环无端的变着,即叫做“以意化劲”。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太极拳入门学习免费平台
太极拳教学视频观看、下载
今日搜狐热点你的位置: & & &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注评
咸丰二年(1852年)河南省舞阳县知县武澄清①于该且骥兵团渡镇盐店(商号)获得一本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谱》②。《太极拳论》是拳谱的首篇,澄清做
了笺注③。后来注解这篇著名拳论的人很多,但大都侧重技击方面的阐述。我在1976年8月也曾尝试性的对王宗岳、武禹襄等前辈的拳论作注释,也是从技艺方
面着眼。这次注评拟从文字渊源上入手,藉以探索王宗岳的学术思想和身世④,为研究王宗岳的生平提供一些线索和资料。
《太极拳论》⑤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人铡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
而理唯一贯⑦。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⑧。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
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⑨。斯技旁让甚多,虽
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后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
为⑩。?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⑾!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
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⑿。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
不可不详辨焉⒀。是为论。
①武澄清字霁宇,晚号秋瀛(年),清广平府永年县人。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1812年~1880年
)之长兄。咸丰壬子进士,官河南省舞阳县知县,于该县北舞渡镇盐店(商号)得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谱》,交季弟禹襄带回永年。后经禹襄及长甥李亦畲、次甥李
启轩陆续抄赠乡友,王宗岳《太极拳论》等文遂公开传世,习太极拳者奉为经典,太极拳之名也风靡于世。王宗岳《太极拳谱》为何出现于舞阳盐店,请参阅拙作
《王宗岳&太极拳谱&为什么会出现于舞阳盐店?》(见1995年第12期《武魂》杂志)和《北舞渡怀古》(《少林与太极》杂志2000年第5
②武术史论家徐震先生(1898年~1967年)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广征博求,考据整理,著《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确定王宗
岳《太极拳谱》之内容为《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等文。对此,他在《太极拳考信录·王宗岳旧谱钩沉第八》
总结云:"观原谱相次皆有用意,先总论体用,故首《太极拳》。次明运用之法,故继之以《打手要言》。次推应变之机,以明应变之规,故继之以《打手歌》。文
义衔接,一气贯串,于此可见原谱之精简。"近人沈寿先生点校考释之《太极拳谱》(1991年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中《王谱》之内容顺序与徐作基本相
同,可参阅。
③武澄清作《释原论》,为最早注释主宗岳& 《太极拳论》之作。原文见拙作《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399页。
④为了研究王宗岳之身世,我曾写过一篇《王宗岳其人》,发表于(武魂》杂志1995年第9期,可参阅。
⑤刘勰(约165年一约520年)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对"经"、"论"的定义作过解释。他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
爽,则圣意不坠。"原文大意是说具有永久性的圣哲训示名"经",阐明经义,申述事理之作日论。论就是"伦次"。申述事理伦次(条理、顺序)不差,圣哲的原
义就不会失落。了解古人对"经"、"论"的定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太极拳论》是二篇述经叙理之作。有人把它改名为《太极拳经》,显然不妥。
⑥"论"是述经叔理之作,故王宗岳《太极拳论》首先阐述太极的定义,用以总摄全篇。太极者,有形有象,无极者,无形无象。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
少到多,故太极由无极而生。太极派生两仪。何谓两仪?朱烹《周易本义》解释说:"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两仪即阴阳,阴阳消长,相生相克,生生不
已,变化无穷,因此,太极是阴阳之母。此二句从理论上总括了太极拳体用之道。
"太极"一词源于《易经》。古人用阴阳来解释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规律,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因而应用十分广泛。值得注意
的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述经用语,并非承袭《易经》,而是承袭宋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⑦此节是说太极拳的技法运用。
动静在心,分合在形。心为令,气为旗,心动形随,"势势存心揆用意",则作止蓄发,无不如意。与人打手不是用力抗拒,而是"粘连粘随不丢顶",应合他力,因势乘便,随曲就伸,无过不及.他力皆为我用。此为太极拳技法的根本要领。
"无过不及"一语源于孔子"过犹不及","冲立而不倚。"清康熙帝在《御纂朱子全书·序》中,衍化其意,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语来阐述"中庸名篇之义"。王宗岳引人'《拳论》"中,强调了中庸之道在太极拳走架打手中的具体运用。
"人刚我柔谓之走……"这两句讲在一定条件下我以弱制强和由弱变强的技击方略。人强我弱应顺其来势走化,引进落空。走化来劲要柔顺,才能运转灵敏。若躯
体不柔,举止不顺,焉能走化来劲)引进落空?使彼由强变弱,由优势变为劣势。与人较技我只有以柔顺之法,顺其来劲走化,陷其失去平衡,变优为劣,由强转
弱,我再乘机以顺粘背,迫其败北,方可达到以弱制强之目的。
王氏刚柔之意师周敦颐《太极图说》"立地之道,曰柔曰刚"。
动急急应,动缓缓随,意为我之缓急应随彼之缓急,不可自为缓急,如此,必须舍己从人。李亦畲先生(1832年~1892年)《五字诀》云:"由己则滞,从
人则活",能"从人"方可缓急应随。在"人刚我柔"四句后,作者进而指出:"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拳技千变万化,虽无固定,但拳理则二,用以贯串始
终者,不外浮沉吞吐,虚实开合,阴阳互用,中正无偏。
"一贯"一词始见于《论语·一里仁》"吾道一以贯之"和《论语·卫灵公》"予一以贯之"。
⑧此节言习太极拳功夫之顺序:先求着熟,掌握拳势运动,战术形式,技击方略;逐渐运用自如后,再求懂劲。劲是着的核心,着是劲的载体,着形诸外,劲蕴于
内,二者水乳交融,不可乖离。能熟练地掌握听引化拿发的功夫一听劲准,化劲巧,拿劲稳,发劲狠,才算懂劲。懂劲的要点在于顺遂(粘)。懂劲后;才能更好地
掌握太极拳的战术技巧,走以化敌,粘以制敌)粘走互用;攻防相生,"工弥久而技弥精","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达"神明"之高超境界。欲达此境广须持
之以恒,精进不懈,更要和良师益友用心研习,功久自悟,故曰:"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
"豁然贯通"一词源于清康熙帝为'《御纂朱子全书》写的序文。"而一旦豁然贯通为要"。
"神明"一词见《淮南子·兵略》:"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
⑨此节讲身法及虚实变化。
头为六阳之首,提携全身,故走架打手首先要头容端正。头颈竖顶自悬,如此则神贯于顶,头脑爽朗,领起全身。气沉丹田,呼吸出入,深匀调畅,身躯自然和顺,重心不移,气实步健,始可迈步如猫行。
"不偏不倚"谓之"中",立身中正。动作适中。欲求立身中正之道二须谨守武禹襄先师所制之身法,(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臀。腾挪问战,尾
闾正中,分清虚实),六合对衬二阴阳互托,身法合度,自然不偏不倚。隐忽现"一句是讲走架打手劲力运作之窍要。平日走架演轻灵闪倏之劲,是练本身的忽隐忽
现,与人打手中突变猝发之劲,是应敌之忽隐忽现。均指虚实无定,变化莫测。
以上4句对习太极拳者提出4项要领:1.对头容的要求;2.对呼吸和下盘的要求;3.对身躯的要求;4.对虚实变化的要求。以上4项务须密切相连,不可
截然分割。自"左重则左虚"至"退之则愈促",是讲练习粘走之法。要诀是不与来力项抗,要因势利导。其为文结构显然脱胎于《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
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对此,读者不可不予详察。
"一羽不能加"后数语,是讲习太极拳者虚实变化达到高级阶段的情况。
⑩此节讲太极拳术之高超优越。
"斯技旁门甚多"4句,是说其他拳术虽然各有特点,总归是以力胜人,是"先天自然之能",与"学力"无关。王宗岳在此强调了"学力"的重要。
学力"指学术的成就。宗·范成大《送刘唐卿擢第西归):"学力根深方蒂固.功名水到渠自成。清乾隆五年(1740年)刻印的《钦定四书文》,(阐述四书文
义的作品集)、卷首载有乾隆皇帝的谕旨,中有,"国家以经义取士……于四子五经之书,阐明义理,发其精蕴,因以砚学力之浅深与器识之淳薄……"《拳论》"
学力"一词可能源出于此。
"察四两拨千斤……"4句,是进一步论证太极拳术"以弱制强"的依据。太极拳技法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与人
打手我以柔顺走化,引进落空,转为我顺人背,再乘势发放,纯以技巧取胜,故曰。显非为胜"。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神敛",动静相兼,身心双修,故久习太
极拳者虽到老年,其拳技功夫仍然不衰。
须要指出的是,太极拳并非不要劲力与速度,只是其劲力与速度是从练习走架和打手中获得。其劲力在于周身一家,意气一致,开会有法。其速度在于心神镇定,触觉灵敏,物来顺应,应感而动,得机得势。
⑾此节谈太极拳之得失。
"立如手准"两句讲身法。
"平准"一词源于庄周(约公元前369年一286年)(南华经·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汉初,政府对物价采取的平抑政策即
名"平准"。王氏《太极拳论》中提出"立如平准",是讲走架打手要重心得当,掌握好自身的平衡。能"立如平准",周旋中规,方可"活似车轮",与外力相
触,顺势滑过,行进落空。
"偏重则随"两句是进一步阐述得失之因:得在"偏沉",失在"双重" 。
"每见数年纯功"后数句,是强调"双重"的危害,能否克服"双重",是胜败的关键。后人对双重的解释意见不一,拙意是通过实践,"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必斤斤计较于文字之叙述。
⑿这节讲克服双重之法。双重之病去,则技艺日进矣。
克服双重的要诀是"知阴阳"。阴阳在此的主要含义是虚实。处处虚实明确,彼实我虚,彼虚我实,因势变化,沾连不脱,处处合拍,明己知人,进入懂劲之佳境。循此以往,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作者提出了"默识揣摩"的用功方法。
"默识"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默默地记在心里)。"揣摩"出《战国策·秦一》"苏秦乃夜发书……以为揣摩"(用心研究)。"从心所欲"出(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武术史论家唐豪先生认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4句,是从胡煦的"阴阳不相离,又有相须相互之妙"
引申而出。根据胡民卒年(1736年)和《周子全书》(胡文见《周子全书》)出版时间(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断定王宗岳《太极拳论》作于1757
年之后,可资参考。
⒀本节讲"舍己从人"和"舍近求远"之别。
太极拳的技艺要求在沾连粘随中以求我顺人背、人为我制,为此,要"舍己从人"。李亦畲《五字诀》云:"能从人,手用有分寸。"但舍己从人,不是任人摆布,而是因势利导,
陷彼于失重之困境。为我所制。所以"从人"应从近不从远,挨着舢何处击。如舍近从远,则易丧失战机,为人所制。谁有随曲就伸无过不及,走以化敌,粘以制敌,才可做到舍己从人,又不犯舍近求远之病。
"差之毫厘"两句,是对本论的总结。欲达太极拳艺精奥之境,必须遵循本论中指明之窍要,不可稍有差异。不然"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矣!
"差之毫厘"两句出自《汉书·司马迁传》。近人李紫剑先生认为这两句话在清人著作中先见于袁枚(1716年~1797年)《随园诗话卷二、四一》,继见于乾隆七年(1742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灵枢经》条目中。《太极拳论》中这两句话源出于此。
太极一词出于(易经》;用阴阳来析释事物发展变化的。在古人著作中屡屡出现,但直接承袭宋儒周敦颐《太极图说》之意的作品,却自王宗岳《太极拳论》始。原
因是清初康熙帝为了巩固清朝统治,消弥夷夏之防,认为"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王之道不可为",遂大力提倡儒学,推崇宋儒程(程领
程颐)朱(熹),刻印宋德著作小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生,溢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北宋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著《太极图说》及《通
书》40篇,为宋明理学之创始人。二程是他的弟子。康熙帝在《御纂朱子全书·序》中盛赞周敦颐"阐无极而太极,复著《通书》,其所授受又自来矣。"他将周
敦颐、二程、朱熹视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继承者,"配祀孔庙。经过清初政府的大力宣传提倡,宋儒理尝达到了全盛顶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学术思想及用语上直接承袭来儒周敦颐《太极图说》之原因。
此外,《太极拳论》有些词语和含义还出自康熙、雍正、乾隆所作序文及谕旨或清初著名著作中,这并非偶然,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当时读书人熟悉之作,"王宗岳把
它衍化引人《太极拳论》之中是合乎逻辑的。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初步断定王宗岳是清初人,其《太极拳论》完成于清乾隆时。
还有一点也应引起我们重视.即儒家的中庸思想贯彻于《太极拳论》之始终,成为《太极拳论》的核心。拳论词语出自(论语》者有多处!(参阅前注),说明王宗岳是一位熟读经书的儒生。
对此,还可从《太极拳论》文体方面找些依据。我认为《太极拳论》是一篇深受八股文影响的作品沙这里略作介绍。
我国科举时代,士子应试规定文体,旧称制义(艺),俗称八股文,为北宋王安石(1021年~1086年)首创,完美于明,继行于清。明清两代开科取士最重
首场,题目以四书十。(《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主,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重点。
程式化是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由破题、承题、起讲、提比、中二比、后二大比、末二小比,大结组成。:所谓"八股文"是指文中后四比要各有排偶两股。在字数上也有严格规定。
请看《太极拳论》与八股文程式颇多吻合。如:
1.八股文"破题",要求首二句点破题意。& 《太极拳论》首二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说明太极内涵,点破题意,符合"破题"的要求。
2.八股文"承题"要求用三四句话承接破题,对题目再作进一步的说明。《太极拳论》。"动之则分"至"而理唯一贯",承接破题阴阳含意,予以引申,符合"承题"的要求。
3.八股文"起讲",要求概述全文,开始议论。《太极拳论》由"着熟"至"豁然贯通焉"阐述习拳顺序,总笼全题,层次分明,符合"起讲"的要求。
通过以上三例,足以说明《太极拳论》的作者是一位熟悉八股文写作的老手。这为我们肯定王宗岳是一位饱读经书的宿儒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在前人武术拳论中,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一篇说理深透,伦次不差,十散偶兼备,文采斐然,成语典故运用准确的好文章。即使作为女学作品读,也不逊色于文
坛大家之作。我在
日因雨辍耕为王宗岳、武禹襄等先贤拳论作注释毕,曾口占二绝,现抄一首于下,用作本文结束语,并对前贤略申敬慕之忱:
千古才人非一家,班(固)马(司马迁)李(白)杜(甫)竟相夸;
莫把拳论等闲看,百花园中一劲花。
1关键词:老子学院|道学|大道|修道|丹道|金丹|道家内丹|道家养生
备案信息: 粤ICP备号
主办:大道家园[转]论劲:明劲、暗劲和化劲
5,188大家喜欢&12&2&2
1,663热评文章
热门文章 1,663 483 409 90 32最近留言
记住我的登录信息
文章目录 微信 在线咨询如何理解太极拳的“折叠转换”
  曾乃梁:做好折叠转换的三点要求
  折叠转换,实际是太极拳动作之间的衔接问题。不仅陈式太极拳有折叠转换,其他所有流派的太极拳都要求折叠转换。陈式太极拳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所以.在折叠转换的形式上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折叠转换是太极拳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所有的太极拳套——动作和动作之间都需要衔接,也就都存在着折叠和转换。因此.我们练习太极拳要注意衔接的合理性,应该体现出衔接流畅、运转灵活、稳健圆润.表现出太极拳动作的协调完整性。具体讲,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虚实含展。以腰为轴,圆润灵活。
  在动作转换衔接中,要体现出三个字:稳、灵、圆。稳,就是要沉稳;灵,就是要轻灵:圆.就是要圆润,或者是圆活,不留死角。因此,我们练太极拳时.在衔接转换中,不能强扭硬转.这样动作呆板。比如“右拥”接“左捋”时.初学者容易直接就捋下来.动作显得呆板。应该是在拥完后,腰部微微右转,引领上体右转,右臂、右腕也微微向右旋转,然后.左右手一起向左下捋。这就是一种折叠转换,就像书法的运笔转折一样.要圆润饱满.灵活沉稳。转动时,不能不动腰单纯用手来转动,要注意以腰为轴,手引劲。所谓”手引劲”.就是梢节领劲。太极拳的动作大都是通过手表现出来的,有“形于手”的说法。“手引劲”和“腰为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些人往往只是注意了腰为轴,忽略了梢节的领劲作用,这样动作也不可能做得饱满圆润。手的引劲和腰的运转要配合起来,这样动作的衔接转换才能圆润饱满。“虚实含展”是说要有虚实开合的变化,比如右棚是实的,左捋是实的.但右棚转左捋的衔接转换.是虚的。虚实变化,要表现出“运柔成刚”。含和展就是开合.也是一个虚实的转换.要有阴阳的变化。太极拳阴阳变化是总纲,在阴阳变化中,有不同劲力的体现。有人练习太极拳时,不懂得转换中的虚实变做出来的动作就没有韵味.体现不出太极拳应有的劲道,比如做“左搂膝拗步”,左手搂,右手在运行的过程中是斜着向前的,到定点的时候,有一个沉腕舒指的动作;在身法上要松腰沉胯、沉肩坠肘;在运行中要柔,落点要有一点刚,出“柔行气刚落点”。在动作的运行中,要表现出太极拳柔变化。这样,才能体现出太极拳的折叠转换,体现出攻义。打太极拳.每个动作要做到位,然后有一个折叠转换接下一个动作,衔接就比较合理。如果没有刚柔变化就体现不出折叠转换。其次,在虚实的转换过程中,要稳中求灵.灵中见番到稳健、轻灵、圆活。
  二、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变化巧妙。
  这些都体现了太极拳的折叠转换。比如24式太极拳的“白鹤亮翅”接“左搂膝拗步”.如果右手直接下捋,接搂膝拗步”.没有折叠转换,这样的衔接就不合理。应该是先微微含胸,身体左转再右转一一欲右先左;最后右推,这里的动作运行路线是左——右一一左。这种欲右先左、欲左先动作方式,就是折叠转换。这和书法也是一样的.比如写一个横,是“欲右先左”藏锋入笔,中锋向右行笔,收笔时
  要向左回锋。这就是变化之中见精神。这样打太极拳,动作的衔接才能合理.动作才能圆活、灵动。
  三、左右变化,衔接流畅,中正安舒。
  在左右动作的变化当中.衔接要流畅.做到左顾、右盼、中定。当然,要视具体动作而定。有些动作是先左后右,有些动作则是先右后左。在照顾到左和右之后.再达到中定。这样,动作才能饱满圆撑,舒展大方。有些太极拳练习者往往会出现“缺左”现象一一注意了右边的手脚,忽略了左边的手脚,我把这种现象命名为“缺左”现象。这样,动作就不饱满。比如24式太极拳的“野马分鬃”接“白鹤亮翅”,有人直接就跟步、云手、右转.然后转身,这里缺一个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跟步、云手时,以腰为轴.身体有一个微微的左转,然后后坐.右手领劲右转.活步转身,拥臂,形成白鹤亮翅定势。这里有三个分动,一个是跟半步.腰带着微微左转,右手往左上引领;一个是卮坐,右手领起来右转:第三步是转身.两臂对拉,形成“白鹤亮翅”。这里就体现了左顾、右盼、中定。再有,42式太极拳的“单鞭”接”提手上势”,第一个分动应该是右摆;第二分动是重心左移.左带.随着左臂看左前下方;第三分动是右提手。这里是先右后左.再转正。许多人忽略了“左带”这个动作一一“缺左”。所以,练习太极拳,要注意左和右的对称,不管是“左一一右一—正”,还是“右一一左一一正”,都要注意到相反方向的对称劲,然后再做到“中正”。这样才能做到动作的折叠转换.衔接饱满圆撑。
  总而言之,折叠转换要注重以腰为轴,腰为主宰.衔接中体现出虚实变化.要求流畅之中见变化,沉稳之中见灵活,圆润协调.完整一气。做到这些,太极拳的动作之间和动作组合.或者练习一个段落,以至于整个套路,就能很好地体现太极拳理.提高演练水平。
  吴文翰:折叠转换是指导推手的原则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是武禹襄首先提出来的,是针对推手(打手)而言的。武式太极拳最讲究折叠转换。
  “往复须有折叠”,是指上肢来说的。在推手中,上肢的一来一往就需要折叠手法的衔接。推手讲究“随曲就伸”,这
就需要折叠。上肢的折叠就是”随曲就伸”的具体表现一一你要曲,我就伸;你要伸,我就曲。这就是折叠。为什么叫折叠呢?汉语里讲:一曲为折,再曲为叠。因此,太极拳中把这种上肢的曲折变化,一来一往就称为“折叠”。“随曲就伸”是曲的问题,推手中还有往复变化,所以,就有了折叠。
  折叠还有打过去,收回来的意思;或者是收回来,再打过去。这些都是折叠手法。比如,我先捋化对方的劲力,接着再向对方的重心发劲,把对方发出去,这就是折叠。这种一来一往的劲力,就是折叠。太极拳中有”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要求,这就是折叠劲。折叠劲也像人抡锤子砸东西,要先向上,再向下,这样的运行路线是一个折叠的曲线。这有利于发力。再有,一蓄一发,也是一个折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体手法上的折叠。比如,武式太极拳推手中,在棚捋挤按四种手法中还有一个“折”的手法。这个折,就是折叠。比如对方双手管住我的手肘向前推我,我在棚捋当中要有一个折叠的手法,破坏你的进攻,然后再发放。这是从太极拳十三势的手法运用上来说的折叠。
  在身法上,太极拳也是有折叠的。武式太极拳讲究“运劲如抽丝”,就是劲力是旋转着出去,旋转着回来,不是直线型运动;在身法上.讲究“身正势圆”,也就是身法要中正.动作要圆活,即手法、步法都是圆活的,不是走直线的,比如,步型是之字形的,手法是圆弧形的。这些都是身法上的折叠。身法上.太极拳讲究“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但是,又包含着曲中求直——立身中正,是直的,但是拳势动作是圆活的。因此,“身正势圆”这一要求的本身就包含着折叠。在运用上.对方推到你的身体时.你的身体要走化,必须先用折叠劲,然后才能走化对方的劲力。这就是身法上的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则是指下肢而言的。武式太极拳的推手是活步推手,腿上的前进、后退,是需要转换的。这里的转换,是指虚实变化.要求在进退中要把握好虚实的转换。这样身法才能稳定中正。太极拳的步法讲究虚实.不能双重.所以,在推手中,进退一定要有虚实的转换和变化。太极拳在前进和后退中,步法都有一定的尺度.比如武式太极拳的推手,进退是各三步半.进时先进前腿.退时先退后腿:另外,腿的站位也非常重要.第一步要在对方腿的外侧,第二步仍然落在对方腿的外侧,第三步则是插裆——这就是太极拳进步必是套腿和插裆的要求。因此,武式太极拳推手时,进步基本是直线,步子不能过高;退步则是之字形的,便于引进落空。以上只是武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原则.实际运用时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总体来说.不能让对方绊住自己的腿,所以.退步都是之字形的,脚离地要高一些。这里的进退都需要虚实的转换。
  总体来说.折叠是对于上肢而言的.但是在手法上、身法上、步法上都有折叠。对折叠手法.许多老前辈都有自己的具体解释.我认为折叠就是”随曲就伸”.就是在手法上要能够随上对方,化解对方。转换则是指下肢而言的.就是虚实的变化。太极拳是运动的.这就需要腿上时刻有阴阳虚实的变换,就需要转换。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中间有S形的曲线,就是折叠和转换。
  张全亮:折叠转换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规律
  “折叠转换”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练习每一个式子都应该有折叠转换。
  “往复须有折叠”一般指上肢而言。所谓往复,就是一来一往。左顾右盼、上下、前后,这些都是往复。在左右、前后、上下运动中.都要有一个折叠劲力。“进退须有转换”则是指下肢,进退就是前进后退,要有虚实的转换。
  这里的转换和折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任何运动都有转换,而转换的方式是折叠。折叠转换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比如昼夜的变化、四季的变化,都是一种折叠转换。折叠运动是圆运动的一种形式。折叠转换的运动方式也是符合事物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运动规律的。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螺旋式运动的,生活中.这种螺旋转换的运动形式是非常多的.比如子弹是旋转着向前运动的,车轮是旋转着向前的,钻头是旋转着向下的……。这种螺旋运动,就是折叠转换。太极拳处处体现了折叠转换的艺术,它是圆的运动。圆运动是折叠转换的一种形式。螺旋运动的力量大,效果好。太极拳能够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原因就在于螺旋运动。比如太极拳的先化后打,引进落空.就是通过螺旋运动产生的效果,这是折叠转换的具体体现。太极拳论说:欲要向前.必先寓有后意;欲要向左,先要向右;欲要向右,先要向左一一这就是太极拳的折叠转换,这种折叠转换呈现的是一个个圆弧。太极拳的动作,没有直来直去的.都是先有一个相反方向的意念,然后再向所要去的方向运动。这是符合阴阳哲理的。太极拳的折叠转换不仅表现在外形上,更体现在内意上。内意上的折叠转换往往比外形上的折叠转换更重要。折叠转换在外形上,是肢体转换的能力,而在内意上的折叠转换实质是练拳人明白了阴阳虚实的变化。
  折叠转换实际就是一个蓄劲的过程,是化劲、蓄劲,能加大打击力量。在推手中.折叠转换能给对方造成一个假象,让对方有落空的感觉。通过折叠转换,化解对方的力量,让对方落空.然后再发放对方。折叠转换在健身上能够激活身上的关节韧带.加大关节韧带的运动幅度。另外,折叠转换还有很好的开智效果,比如我们翻来覆去地琢磨拳术动作.参悟拳论,这就是思维上的折叠转换:而前进后退、左右转换的肢体运动,能够训练头脑,开发智力。折叠转换还有艺术趣味。折叠转换是~种圆运动,是波浪式的、螺旋式的运动。圆运动才有艺术趣味.有美的感觉。所以,太极拳的美感是体现在折叠转换上的。
  如何做到折叠转换呢?太极拳讲究轻灵自如、迈步如猫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你在运动中,一定要把重心安排好.也就是把虚实安排好,重心要落到实腿上,然后移动虚腿前进后退。在前进的时候,还要做到前进之中必有后撑.有一种对称劲。这样就能体现出步伐的轻松、自如。太极拳不是直接向前迈步,而是通过折叠转换获得一个向前的力量.然后再向前迈步。这就像拉弓射箭一样,要把箭射向前方,必然要向后拉弓弦。在手法上、身法上,也要有这种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折叠转换意识。总之,折叠转换,有手法上的,也有身法上的,还有步法上的。有了这些折叠转换,步法才能稳健轻灵,身法才能旋转自如,手上的劲力才能饱满圆润。
  在推手实用当中.折叠就是引化。比如,对方的劲力来了,我要有一个化劲.要先化后打。这里的化,实际就是一个折叠。但是,这种折叠并不是对方打我的左边,我就左边向后撤。吴式太极是以进求退——打我的左边,我的右过向前进攻对方。这样的转换折叠,能使自己不容易失中,不容易出圈。太极拳论说“出圈容易进圈难”,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折叠转换”实际就是阴阳变化。
  在太极拳论中.有关折叠转换的论述很多。因此,我们练拳时,一定要注意折叠转换的问题。练习中注意折叠转换时,荔们要注意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身体不能摇晃。在运动中,身体要端庄、平稳,不能左摇右摆、前俯后仰;还不能大起大落,忽高忽低。身法必须稳健,如果不稳健,就容易被人所乘。
  赵幼斌:折叠转换,因敌变化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是太极拳论对太极拳在演练过程中运用技法要素的高度概括,也是实练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总的来说,往复与进退是运动形式,如前边后退、上下左右、快慢缓急等等:而折叠与转换是运动方法,是变化,是灵活。运用范围包括手、眼、身、步,内外无处不在,无论单操或对练均离不开这种方法。
  具体来讲,折叠的概念,就是通过肢体上两个点方向柜反的运动作用力,产生好的技击效果。比如拿人肘腕,我两手沿弧线做方向相反的运动,能产生折叠劲从而擒控对方。又比如左搂膝拗步,弓步时左手外搂右手前推,作用在对方身上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力。“搂”起引化、使对方偏离中心从而失衡的作
用,此时前推则轻而易举,这就是折叠的概念,有拳家说“下塌外碾”,也是此意。仅此不够,还要配合身体各部位的折叠劲,比如在弓步时两胯和腰身要同时左转,肩、肘、手同时长力方可。
  这里要注意的是,折叠劲的使用必须守中。守中就是相反方向运动的两点要围绕着腰脊“走”,才能有力灵活。比如左搂膝弓步两胯左转(此时左胯旋向后,右胯旋向前),左胯与右胯两点要留意围绕着腰脊和尾间守中旋转,同时腰身、两肩也须如此。只有这样做,折叠运动产生的分解催动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否则只是扭胯扭身,毫无实质性作用。需要再说明的是,在弓步搂进时.腰脊的变化是由曲卷状态到伸展状态的运动过程.起气贴于背,劲施于前的效果.这是腰脊
  的折叠。
  所以,折叠是实用的技术方法,是阴阳、虚实、刚柔、吞吐、化打变换的方法.而且是周身使用。
  转换的概念,直解就是要变化。“进退须有转换”,进退什么?如何进退?转换什么?如何转换?如不深究.仅从字面上看.是个一看都容易明白的问题。但是,如果用它来指导具体动作行为,也得说出几点来。这里我简单归纳几种看法,供参考。
  一、“进退须有转换”是说在前进与后退中,通过身体重心的移动.脚步的变化,虚实的变化,使我在动态中保持最大的灵活性.适应性、稳定性。比如搂膝拗步进步时.先要前腿外摆脚尖、弓步沉坐、分清虚实,才能做到后脚迈步似猫行.
  轻灵稳健。
  二、“进退须有转换”也可理解为不单是腿部的前进与后退,也应包括身法与手法在进退中的转换.就如同折叠不单是手法上的折叠,也包括身法、腿法。再以搂膝拗步进步为例,它不仅指腿法上要有虚实的转换.同时腰、胯、身也要随之转换平衡.作用在手法上亦须转换虚实,才能上下完整一
  气置换得灵。
  所以,“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两句话贯串起来看,我认为既有个性区别.也有共性相融。“往复须有折叠”侧重手法.“往复”表达了手法动作的可变性、循环性、粘连性、紧凑性:“折叠”则强调了在这种动态中使用的基本技术方法。比如两人推手粘连黏随地棚捋挤按.就是典型的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侧重于腿法.“进退”是前进后退,”转换”反映的是灵活稳定的动作调整性。比如两人推手不能只是手法上的”往复须有折叠”,更须腿法、身法上的“进退须有转换”。再如对方按进.我后坐捋化.如不加上腰腿相适应的转换,整个身体就会上下分离.左右失灵.易被人制。其共性在于往复与进退、折叠与转换,也并非对手法或腿法有严格的界定和区分.是共有共用的属性。往复与进退可以是上下整体的宏观运动形态,折叠与转换更可以是周身每一细处的阴阳、虚实、开合.收放的折转变化。这两者共同组成空间立体的有机配合,并使变化寓有形于无形之中.是“往复与进退、折叠与转换”拳法的实质技术要求。
  总的来说,“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就是视敌变化因势而为,“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做到“柔身百折若无骨”,以达到我之守中用中于主动,破坏对方中定于之先这一目的为要义。
  马虹:不懂叠法枉徒劳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武术。它的技击法,强调化打结合,而且以化为主.顺势借力,造势借力。力求“以其人之力还治其人之身”。这种“借力打力”的技法,拳论中称
其为“折叠劲”。即拳论中所讲的”正 反相生,阴阳折叠”之谓也。故陈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对练拳的人有云:“不懂叠法枉徒劳”。
  何谓“折叠”?太极拳的技法
中一般讲“顺势借力”。其实还有一种发力的技法叫“造势借力”,即在交手中给对方一个力,再借对方的反弹力,顺其力稍微改变二下来力的角度.而发放之,使其失势。也即老子所讲的:”反者,道之动。”就是与对方一交手即从反面入手.先给对方一种力,再借其反弹之力.顺其来力而发之。故拳论有云”欲合先开.欲开先合;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要先给,欲给先要”.从而造势借力而发力。
  例如,陈氏太极拳一路拳的第一式金刚捣碓第一动:我双手先右顺左逆向左前方加大拥劲,然后借对方的反弹力,向右后方走大捋,使对方失势:如对方欲回撤,我即随势再走左手前撩,右手前戳、右脚前踢.三盘同时并取,正好是一个左前拥、右后捋、在左前发的”一波三折”的折叠劲。
  又如”前招后招”一式,我先接来力顺势向右前棚,然后接对方反弹力,向左前发:左前发遇到对方顶劲时.我再变个角度向正前方发。一波三折,使对方失势。
  再如”双震脚”拳势.则为下按、上托、下拍.下——上——下.又是一种“一波三折”的上下折叠劲。
  上述三个拳势为例.即表达出“欲前先后,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等等从反面人手的折叠劲。当然,上述种种折叠劲的转换,都不能直来直去,而是走非顺即逆的螺旋劲。
  刘伟:没有折叠转换,就没有太极拳
  “折叠”和“转换”从字面的意义上来看,折,是对折,也就是运动到一定的程度,就要转换方向.向回运动。叠,是附加、叠摞在一起的意思。折是平面的,叠是立体的。所以,折叠也就是一种立体螺旋运动。转换.就是变化。
  古人的拳论都是他们练拳实践的总结,言简意赅。我们理解拳论时,也要和实践相结合。”折叠”在我们练拳的实践中,表现的是一个个圆弧,不是局部的圆,而是一个整体的圆。在练拳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个圆做得饱满圆润。比如,我们做一个动作,手臂运行到终点,自然要变换方向,这就需要一个折叠。这个折叠不是局部的,不仅仅是手法动作的折叠.而是包括了手、眼、身法、步的折叠。当然.有的太极拳流派把这种折叠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陈式太极拳,能够直接让人感到这种折叠转换,这是因为其中有擒拿手法。太极拳的动作往往是一正一反,一去一回,但是这种正反、去回不是直线运动,而是呈弧线形,有旋转的变化。这就是折叠。
  “转换”,就是变化,就是动作虚实的变化,劲力刚柔的变化,还有意念的变化。为什么要转换呢?没有转换,就没有运化,也就没有事物的延续发展。比如,呼吸也是一种转换,不能总是呼气,没有吸气;也不能总是吸气,没有呼气。只有呼和吸不断地转换,生命才能延续。太极拳动作的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就是通过不断地左右转换、上下变化、前进后退、虚实转换来实现的。
  所以,折叠和转换对太极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折叠转换,也就没有太极拳。
  对折叠转换的认识,初学者可能不会有什么体会,因为他还处于掌握动作的阶段,还没有能力体会意念和动作外形上的折叠转换。只有动作熟练了,能体会出太极拳的劲力了,才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这一点。练习太极拳,有动作的折叠转换,还有劲力的折叠转换,更有意念的、呼吸的折叠转换。其实.每个人在打太极拳时.都有这种折叠转换,只是每个人的认识程度和表现能力不同。折叠转换是太极拳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练习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体现。如果练习太极拳的方法得当,这种对劲力、动作的折叠转换会自然表现出来。
  其实,折叠转换也是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一曲一伸、一开一合,这些都是折叠转换的表现形式。人体的运动都是离不开这些的。这是从广义上来认识折叠转换。我们在练拳时,体会动作和意念的配合,体会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也就能体会到折叠转换。
  吴式太极拳比较细腻,比较松静,讲究柔化。练习吴式太极拳要重视自身的转换,比如呼吸的转换:折叠上要注意一回一反。吴式太极拳的劲力是连绵不断的,它的折叠转换基本不体现在外部,而是体现在动作的自然流畅上。如果折叠转换掌握的尺度不合适.就可能在动作上出现凹凸、断续的地方。吴式太极拳在练习当中,基本把折叠转换内化了。另外,吴式太极拳讲究柔化,不是以动作幅度的大小见长,也不是以发劲和拿法见长,重视的是听劲。因此,在折叠转换一非常细腻、柔和.动作幅度非常小。吴式太极拳讲究蓄劲、听劲,在细微之处进行转换,动作幅度不是很大.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双方搭手时,能够从细微处感觉出对方的意图,然后从内意上进行转换,也就是内在的调整。
  傅清泉:因敌变化是神奇
  武禹襄之太极拳论.字字真灼.句句深刻,读之大益。但由于观者体会各异,见地不同,难免会有误读或曲解的情况。凡对文字的理解,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作表面理解之事。拳论在“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之后,即有“因敌变化是神奇”的明文点睛之句,则可见上句所言乃是针对对手须形成承接反应时身体及四肢的要领。
  故尔“往复须有折叠”.着重讲的是四肢;“进退须有转换”讲的是身体,特别是太极步法转换中实脚转的重要性。
  首先若丹田为太极,则四肢为四象,而上下臂与大小腿又形成八卦。如临对手,须听其劲,察其意,以便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从四肢而言,上下臂的折叠及两腿阴阳变化形成或实或虚步伐,亦可视为折叠.从而达到一个最佳的抵御对方的配合.与之往复循环互动,避免劣势的形成。
  推而广之,除四肢折叠往复,身体亦须转换。当对手范围不断变化,自身亦须因势利导,与敌共舞,则有不断进退之需,故而身体的进退,非仅仅是机械地前后左右直行直往。此时则要运用太极的缠丝之劲.以腰为轴.配合应用,方可做到“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所以.此处之转换是指身体,尤其是腰胯的缠丝碾转,从而进退自如,且不丢不顶,得太极轻灵之劲。
  以上观点皆以纯正太极之道以示,然而亦有太极诸式中与其他拳术融和。可见炮锤及形意八卦等,亦见折叠与转换技法.其演绎则可有不同.观者须仔细辨别,末予混淆。天下功夫乃一家,非孰优孰劣.但太极之修.则须从源头归正.方能悟得正。
07-0807-0807-0807-0807-0807-0807-0807-0807-0807-08
Copyright (C) TIANJ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网三鲸鱼化劲堆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