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闻,cai老大又要涨给大家台湾调涨薪资资了,可靠否

&p&本来只是看到圣母愤青太多,站出来发发声,没想到成为了最高票,看来知乎里志同道合的人还是很多,一扫之前以为知乎已经沦丧的郁闷。不过从评论里看,还是有很多的“热血青年”,既没有耐心看完,也存在观点逻辑上的问题。我个人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回复和讨论,还望各位想法跟我不谋而合的知友,可以帮我劝劝他们,解释解释。毕竟,能够改变哪怕一个人的误解,也是我们在这里发声的意义,也是知乎存在的意义。另,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p&&p&-------------分割线----------------&/p&&p&以下是原文最后一次修改:&/p&&p&我是三甲医生,喊口号讲情怀没用,我来说两句。哎,看了某些高票的答案很无语,除了三观正,剩下的就全是愤青了,基本回答不过脑也没逻辑。这种回答居然还有这么多赞,知乎是不是快沦为微博了?而且各位请不要偏题!不要为了政治正确喊口号了好嘛!受不了!我们讨论的是黄牛出现是不是因为挂号费太低,不是在讨论黄牛对不对?没有人为黄牛洗地,只是在分析现状,带着脑子逛知乎好不好!&/p&&p&政治立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黄牛不对!黄牛不对!黄牛不对!!&/p&&p&首先把我认为的&b&&u&最理想解决方案&/u&&/b&放上来,虽然我们这次讨论的不是解决方案,虽然这个方案基本上很难实现。那就是:国家掏钱,让老百姓看病不用担心钱,穷人不会因为没钱而失去生命的尊严,同时让老专家等医生一生的奋斗有收入报偿从而不必想着从患者那里找价值回报,然后挂号可以免费(因为那只是叫号的一个形式,跟餐厅那号一样),但哪些人能拿到号是通过强有力而专业、有效而受到监督的分流诊治机制把合适的病人送到合适的医院合适的医生那里,黄牛可能还会存在,但操作成本已经很高很高”。&/p&&p&先表明态度,这是最理想的,其他的一切解决措施都是将就!&/p&&p&但,这只是理想国,就目前,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实现,为什么?我一一分析解释(来龙去脉,最后说提价能不能改善黄牛的现象,请保持耐心看完)。&/p&&p&&b&1.
&/b&&b&国家掏钱给全民看病为什么不能实现?&/b&&/p&&p&先分析一下国情。有人说“国家凭什么不给钱!国家这么有钱”。不好意思,国家没钱。美国比中国远远有钱的多,人口又只有这么点,尚且做不到全民医保。中国这点靠人口堆起来的总GDP,还是洗洗睡吧。因为看病不是念个咒语,看病就是花钱,总要有人买单!说到底,国家只是个概念,国家就是无数的家庭,无数的人组成的,我们可以相互扶持,有小病大家彼此帮衬点(这就是基础医疗福利),如果每个人生病大家都为他治疗到底(全民免费医疗),会出现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一场大病可能让一个家庭人财两空,再有钱的人家生病起来如果一直治下去却好不了的话也能拖垮,乔布斯的胰腺癌花了多少钱?人人这么整哪个国家扛得住?因为,&b&&u&医疗是个无底洞&/u&&/b&好嘛?国家让每个人看得起感冒,不见得能让每个人看得起白血病,治病就是花钱,国家(大家)的钱真心不是印出来的。&/p&&p&有人说:“那国家投入医疗的财政支出比例这么小,不能再大一点吗?”必须承认,国家的财政支出存在分配不均和发展重心不平衡的问题,但悲哀的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花钱的地方太多,相对于其他花钱的地方,治病救人对于治国者而言,意义最小,因为投资高回报小(不知道这个好不好理解,很多老人家,生病花了很多钱,但人终究还是要去世,老人家多活两个月,这可能对一个家庭来说,至关重要,但对于治国者甚至其他普通人而言,意义很小)。尤其是对于我朝一Dang制,也不需要用医疗来作为竞选的噱头,所以可能要很久以后才会被当做一个重点问题看待。&b&既然国家不掏钱,而看病就是花钱,没人买单,那穷人最终不能享受足够的医疗是必然的。&/b&&/p&&p&&b&2&/b&&b&.国家不给钱,那国家是怎么做的?&/b&&/p&&p&目前国家的重心是发展和稳定,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毕竟刚解放 时候基本只有中医和赤脚西医,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也没人怪政府不扶持医疗。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天朝目前的社会体制下,如何保证稳定,那就是让民众觉得,他们彼此间是公平的。就医疗而言,国家投入一定程度的经费来开展医疗事业的建设(并不是说国家一点不关心医疗),的确让国内部分三甲医院的医疗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有些领域甚至国际领先(所以才有炙手可热的大牛医院和大牛专家),但是数量呢?不多。好了,然后国家承诺民众可以看得起病,于是大力推广基础医疗医保,人为的压低各种基础医疗的费用(比如挂号,胸片血常规B超等基本检查等等,远低于市场,你们可以拿去跟任何一个国家对比,甚至你们去看,这些给人做的检查,低于绝大部分宠物医院),这样就可以让民众花很少的钱看一些类似于感冒发烧的小病小痛,但国家又不用承担大笔的钱,这样就承诺出了一个人人看得起病的美好世界。&/p&&p&&b&3.&/b&&b&那么这么处理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呢?&/b&&/p&&p&这种处理,首先吃亏的是医院,因为收入上不去了,而国家对于公立医院的运营是基本没有补助的,也就是说,医院要自生自灭自谋出路。于是医院成了一个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就看经营好坏了。但任何一个企业的本质都是剥削员工的劳动力,即剩余价值。所以医生的工资待遇不会很高,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年轻医生。这本来无可厚非,毕竟各行各业大家都是凭劳动赚钱,凭手艺吃饭,但这会有一个弊端,就是医生作为一个特殊行业是对生命负责,因此很多国家对于医生的培养都是采取精英式的培养模式(我们国家不是),以求对生命负责,然而在我国,如果医生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那么很多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精英,就不会再愿意学医,人才在无形中流失,医疗队伍的质量越来越差。&/p&&p&这进而又会有什么恶果?对当政者而言,医生工资低没关系,医生总有的,总有读书不好的学渣愿意去做医生的,只要门槛够低!其实生老病死是当政者最不关心的,人总要死的嘛,顺其自然就好(某种意义上讲,医疗就是逆天而行,逆天而行是很费力不讨好的,不容易作出政绩)。当政者只需要医院诊室里有人坐着接诊,维持住稳定就好。里面坐的是谁?水平怎么样?他们并不关心的。只不过,最终吃亏的就是民众,而每个人都是惜命的,谁都不想吃亏,&b&所以最终就会形成如今的现状:&/b&对小医院和年轻医生不信任,对大医院和知名专家趋之若鹜,于是大医院和大专家炙手可热,黄牛应运而生。&/p&&p&就这样,当政者把矛盾丢给了医院,黄牛和民众,然后自己躲在后面,充耳不闻,装傻喊口号,而人人都觉得罪魁祸首是医院和黄牛。&/p&&p&&b&4.&/b&&b&黄牛是怎么形成的?&/b&&/p&&p&黄牛的存在,是因为有利可图,这个利的产生,主要由于两个原因:&/p&&p&1.
供求关系不正常,奇货可居(大家迷信大医院和专家的现状)。2.信息资源等社会资源不对等,甚至有垄断(组团抢票,内外勾结都属于这个范畴)。&/p&&p&我们来设想一下黄牛是怎么形成的?跟大学图书馆占过座有点类似。假设突然有一天,世界上没有黄牛了,啊,世界和谐了,然后大家都要自己排队去挂22块的专家号,老专家年纪大了为了不累死在岗位上,一上午就限定了30个号。然后大家就去排队啦,虽然八点售票,但有的聪明的人知道老专家紧俏,为了买到那30张号子中的其中一张,早上五点就去排队了,于是后来人们起的更早,三点,两点,甚至提前一天。什么,医院还没开门?太早排队没用?那好,那就在刚开始排队的刹那,多去点人去抢占有利地形咯。于是全家去排队,五口之家,十口之家。人丁单薄的家庭怎么办?还好有亲戚朋友同学!无亲无故孤家寡人的人怎么办,花钱雇人吧,谁叫咱想看专家呢,五百一天,雇他十个二十个,这下总没人跟我抢了吧?于是终于因为人数上有优势,抢到了票。大家发现好家伙原来这方法最有效,于是也纷纷雇人。后来这几十个被雇的人发现这生意不错啊,于是纷纷辞掉原来的工作,专门帮有需要的人去排队好了! 这就是最初的黄牛!&/p&&p&&b&5.&/b&&b&那么为什么黄牛不好打击和整顿呢?&/b&&/p&&p&有人说。黄牛就应该重刑,黄牛就应该罚钱。我也知道黄牛不对。黄牛可恶,但你知道为什么黄牛很少被抓,抓到了也不能重刑也不能枪毙嘛?因为黄牛的帽子不好定义!就拿上面的那个故事举例,哪些算黄牛?分别应该判多少刑?举家排队的家人算不算黄牛?叫来的同学亲戚算不算黄牛?有人说黄牛提高了价格,收了你钱。其实不是,自己排队算不算时间成本?叫家人来排队家人还要请假算不算成本?亲戚同学帮你排队你要不要请客吃饭算不算成本?所以上面这些人,本质是一样的,你说怎么处罚?怎么整顿?黄牛的本质就是买低卖高,出卖劳动。政府和医院目前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增加黄牛的操作成本,无论是实名制,还是过期不候,都是为了增加黄牛的成本,但供远远小于求的市场需求摆在那里,增加的成本最终还是算在了需要的患者身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人的地方就总有操作办法,以至于越监管越复杂,黄牛票越贵,很多时候这几十倍多出去的钱不是全进了黄牛的口袋,而是黄牛为了打通各路关系层层叠叠的支出,说到底,这些钱,无形中是因为黄牛为了抗衡监管黄牛的机制而被消耗掉了,是最大的浪费,所以供需关系一天不改变,黄牛一天不会消失。手眼通天能垄断的黄牛不在讨论范围内,实际上,哪里有手眼通天的黄牛,都是权钱交错的产物罢了。&/p&&p&&b&6.提高挂号费能不能缓解黄牛问题?&/b&&/p&&p&能!既然知道黄牛产生的两个原因,那么提高挂号费(不是象征性的提高,也不是全国统一价的提高,而是让挂号费接近每个医生的市场价值,挂号费就是档次的象征),可以解决1的问题,不能解决2,故不能完全解决黄牛问题,却可以大大缓解。&/p&&p&我稍微解释一下:&/p&&p&&b&提高挂号费的目的是为了分流:&/b&&/p&&p&有人打过一个比方:协和的某领域的老专家,在这个领域,全国十五亿人口,比他牛的不出十人。想跟他面对面的交流,理论上,比见一面周杰伦要难。周杰伦的演唱会前台票好几千,运气好也许可以握个手。专家号22块,聊的不高兴还能一顿揍。&/p&&p&为什么300的号子会炒到4500还能卖的出去,因为有市场。300块钱一个号,就跟拍卖的底价一样,黄牛价,才是那一锤定音的价格(当然其中有黄牛非法运作的成本,所以实际价值可能要低于黄牛价)。正如拍卖一样,如果一开始价格就很高。还会有那么多人来竞拍吗?我虽然只是有点咳嗽,但这个呼吸内科的专家如果只要22块钱,我当然找专家,比剪个头发还便宜,我干嘛不找专家。但如果4500,算了,我普通号看看好了,专家留给那些肺癌的吧。如果还有人认为不是这样,那请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什么头疼脑热的时候,为了省点挂号费而自己去药店买个药吃吃的?这就是分流!&/p&&p&有人说,看病跟买东西不一样,人在死亡面前,就不会计较钱了,所以,不能由医生自己定价,也不能由市场调控。我举个例子,比如A是某领域全国排名第十的专家,跟他差不多的专家有四五个,如果其他四五人都是2000的挂号费,他自己开4000,患者自然会去选其他四五位,他也就只能降价了。有人说,那全国第一的那个专家呢,大家想看最好的只能选他,他岂不是漫天要价,我想说,第一就是垄断,第一就是议价权,我就是这么高,你爱看不看,谁叫人家舍我其谁呢?但是,他受不受市场调控,受!你叫他定价500亿一个号试试,肯定没人去看病了,他也就只能降价了。&/p&&p&有些人可能会出来职责,老专家怎么可以这样!老专家的职业道德在哪里?救死扶伤悲天悯人的仁心医德在哪里,且不说第一的老专家如果定价低会被无数患者给累死,也不说多少价格是人家老专家的自由,毕竟人家奋斗一生卖的是自己的本事。更何况,你觉得老专家日夜奋斗成为全国第一的动力是什么?我觉得钱即使不是全部,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有一句我们圈子里广为流传的话“时至今日,还有人在职责医生工作居然是为了赚钱,说的好像他们自己工作是为了中国梦似的”。我承认是有人情怀高尚无私奉献的,老专家如果自己想定价300,我给他深鞠躬拜服他的情怀,但绝不希望是某些强权限定他只能定价300。&/p&&p&&b&7.那挂号费应该定在多少就可以有效减少黄牛了?&/b&&/p&&p&如果一个老专家一上午的号是30个人,如果他的挂号费再加一点,哪怕只要多加10块钱,来看病的病人就不足30人了,这种情况,这个挂号费就接近真实了。&/p&&p&有人始终坚信。只要黄牛的存在,4500一定还能炒到9000,有知友的反驳特别好,如果真会这样,那为什么黄牛不现在就直接卖9000?谁会嫌钱太多?那么调节黄牛把专家号定价4500的手在哪里?市场啊!在没有垄断的情况下,4500的价格,就是市场的价格。如果4500的号子黄牛转手卖4600都没人来买了,黄牛还怎么加价?没有加价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不能维持黄牛运营的成本,所以黄牛就会一噘嘴说,不干了!至于“纯市场经济下,为什么长期来看,任何资源哪怕房子,只要价格到了接近市场价值就不能长久被炒起来,除非有垄断”。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经济学常识。&/p&&p&&b&8.&/b&&b&挂号费&/b&&b&4500&/b&&b&跟黄牛票&/b&&b&4500&/b&&b&对于社会和大众有什么区别和意义?&/b&&/p&&p&有人说:“你这样,到最后不还是穷人看不起病吗?”穷人看不起病这件事,很无奈,在社会进步国家和人民收入提高之前,没有任何办法,这是事实,我在前面已经讲的详细了。那么区别在哪里?没有额外浪费掉的钱,&/p&&p&那全国第一的专家为例,黄牛的存在让最后能够买到票的是30个人,而老专家的定价也是最后让30个人买到票,但是区别在于,这些钱,没有进入一些无关痛痒的人口袋里,老专家也有了工作积极性,没准心情一好神清气爽,明天说每天上午看40个号了呢。总之就是,可以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价值,不然老专家每天看完30个就不想再加号了,钱太少没意思啊,老专家是全国第一,随便给有钱人做个咨询都能拿个万儿八千的不是吗?&/p&&p&那么更深远的意义在哪里?那就是,精英医务人员得到了价值补偿,于是人人开始奋斗想成为精英医务人员,而越来越多的有才之人也会愿意加入医疗队伍,久而久之,优秀的专家就会越来越多,即优质医疗就会越来越多,从而供需关系得到改变,从根本上改善当前的问题。故从长远来看,利国利民。&/p&&br&&p&另外扯一句题外话,提高挂号费也可以改善很多人抱怨的医院的专家及医生态度不好的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去很多公共职能的单位办事,比如盖个章,工作人员态度都不太好?&b&因为你不是送钱的大爷,你只是去增加人家工作量的人。&/b&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无亲无故,人家的潜意识里面,是巴不得你不来的好嘛?对多数医生而言(包括专家),又累又不赚钱的门诊仅仅是医院强行派下来的任务而已,所以你怎么要求人家发自内心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呢?&/p&&br&&p&最后是关于一些评论里的知友的质疑,我的一些粗浅看法:&/p&&p&1.提高挂号费是最好的办法么?&/p&&p&当然不是!这不过是现在没有办法的最好办法。比如全国某疾病的专家最牛的止只有一个,而这个疾病患者有100万,这一百万患者自然是人人都想找那个专家看。如果说专家的生命有限,也有老婆孩子,也不想累死在岗位上。那么,这一百万患者里,靠什么来筛选出30个人今天看?特权?官位?家境?长相?抽签?还是钱?理想状况下,当然是由完美的分流诊治机制来筛选出最严重最迫切的30位开给这个全国第一的老专家看,只是,这种完美情况要实现起来很难很不现实。分流过程中主观因素太多,有人的地方就有潜规则,在人性的自私和利益的驱使下,权钱必然交错,最终,还是占有社会资源(包括钱)最多的人成为这30个人。所以,在分流制度没有健全之前,钱成了最直接最可控的衡量标准,当然,如果是老专家和医院,当然是希望这钱最终是自己的,而不是黄牛的。至于给黄牛的那些钱,其实专家不想管也不关心,关我屁事,反正我每个人都是收的300块挂号费。&/p&&p&2.有人拿闹饥荒黄牛哄抬物价来对比,处理掉哄抬物价的黄牛大家可以分着吃,比如一人一粒米。医荒处理掉黄牛,大家每人听老专家讲一个字?可笑的比方。&/p&&p&3.另外有人说,为什么医院不加大力度打击黄牛!我稍微解释下,且不说医院有何德何能,能打击黄牛,毕竟国家都不管,警察叔叔也不管(不管的原因之前说了,不好定义,且供求关系不变,黄牛不会消失),医院领导多数也是普通老百姓,也是怕回家遇到坏人的。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医院说白了就是个企业(不管你多么捶胸顿足叹息社会道德沦丧,目前的医院就是这个状态,因为,祖国母亲不给钱),如果不能涨挂号费,那么既然医院的挂号收入横竖只是几块钱,医院干嘛要再额外付出人力物力财力去打击黄牛?医院难道还有义务去付出额外的钱去打击犯罪维护正义?除非,你让医院把挂号费涨到4500,才会去管这茬事,毕竟,动了医院的奶酪,不然,医院说,反正我几块钱的号子每天都卖光,你们私下抢来抢去卖来卖去,关我毛事&/p&&p&4.写给那些一直呼吁平等的人:&/p&&p&人生而不平等,大自然生而不平等。有的人出生聪明,有的人漂亮,有的人家境好,有不同就有不平等。&/p&&p&试想一下,如果真按照有些人呼吁的优质医疗资源也必须公平均等的原则,那么那些名医专家就不应该待在北京,而是应该全国各地各个地区巡回门诊,不然那些边远地区进京就医的路费也要算在就医成本里,也就是说,那些非北京户口的人,已经要比北京人多花了钱,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公平?&/p&&p&有人说,其实黄牛如果也是排排队赚辛苦钱,我们也就忍了,但你搞勾结,搞特殊渠道,搞关系,我们就不能忍了!绝大多数对于黄牛的愤怒,就像对特权阶级的愤怒一样,是对很明显突兀的不公平的愤怒。很多人就是接受不了突兀的不公平,却能接受润物细无声的不公平。就好像有钱人真想挂到号,即便没有特殊渠道,大家拼排队你也拼不过有钱人,你会发现你前面三十个人后面三十个人,都是那个有钱人雇来排队的。特殊渠道跟找人排队本质上其实没有区别。&/p&&p&有人说,挂号费4500,没钱的人妥妥看不起病。而挂号费22还有可能抢到号占点便宜。这是什么逻辑?有没有想过那些因为一个感冒(当然这种患者一般认为自己可能得的是肺癌)却抢到专家号的人,无形中占去了一个肺癌患者的号子?这难道就是你们要的公平?&/p&&p&有人说,4500就是给有钱人看病的世界了,那请问有没有300的号子都觉得太贵看不起或者咬咬牙就不去看的,实际上却很严重的病人?定价300是否对那些身无分文的乞丐有失公平?如果按照这个绝对公平的理念,是不是所有号子都应该免费才是对所有人公平?&/p&&p&当然,我一直说的,在我朝,让挂号费市场化是不太可能的(也不是最佳方案),让我朝承认的确是有钱有资源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无非是在打脸。所以,只能指望,分诊制度,分流机制,预约就诊等改革更加完善吧(最佳方案,可惜难度大)。&/p&&p&还有,大家别再捶胸顿足喊什么这个社会怎么这样,难道只有有钱有势的人才能挂到号嘛?拜托,真正有钱有势的人,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挂号好嘛?&/p&&p&不好意思,讲话有点直接。&/p&
本来只是看到圣母愤青太多,站出来发发声,没想到成为了最高票,看来知乎里志同道合的人还是很多,一扫之前以为知乎已经沦丧的郁闷。不过从评论里看,还是有很多的“热血青年”,既没有耐心看完,也存在观点逻辑上的问题。我个人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回…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设立了多项交通法律来增加汽车的安全性。比如强制使用安全带,安装防碎的汽车挡风玻璃以及软面的操控台等。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事故死亡率。&br&&br&然而到了7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Sam Peltzman指出,这些安全条例并不会降低道路整体的死亡率。原因很简单:由于汽车更加安全了,所以车祸对驾驶员造成的伤害就更小了,因此驾驶员开车时就会更容易放松警惕。这就导致了虽然每个车祸的死亡率虽然低了,但是车祸总数量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行人并没有受到这些新法律的保护,却需要面临更多的车祸,因此行人死亡率也提高了。&br&这项研究也被经济学家称为“杀人的安全带”。&br&&br&路人纷纷表示,“是不是智障?”&br&&br&其实故事到这里,我还可以硬着头皮告诉大家经济学家只是理性的可爱。实际上,上文的部分也被收录于曼昆版的经济学教科书中。&br&&br&但是接下来的一切就太刺激了。面对路人的鄙夷,经济学家们想要切实证明自己的明智。于是他们提出假设,如果把安全带取消,你们开车会不会小心点?UCLA的Armen Alchian教授因此起草了一个“真正可以减少车祸的方案”,即在方向盘中间安装一把利刃,对准驾驶员的心脏。如此一来,驾驶员就会小心开车,交通事故数量一定会大大减小。&br&&br&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惊呆了。是不是智障?&br&&br&其他经济学家也都义愤填膺的推翻了Alchian教授的建议。“在驾驶员心口顶一把刀是一个减少事故的好主意(啥?),只是没有把“轻松的驾驶”这项效益考虑进去,胡乱开车虽然可能会死,但是同时也能得到胡乱驾驶的快乐。因此我们不应该阻止大家胡乱开车。”&br&&br&Excuse me? 唔该?歹势?弄啥咧?原来想要安全驾驶,真的得放一碗水在副驾驶里吗?零到一百公里,谁敢与你们为敌,是不是啊秋名山车神?&br&&br&有瑕疵。&br&&br&虽然这个例子很蠢,却也生动的为我们解释了曼昆原理的第四条。&b&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b&芝加哥大学(数学系)的兰兹伯格教授也提及过这条原理,他总结道:&br&&如果把经济学简化为一条理论,那就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而其他一切模型都只是对这条理论的补充。&
司机确实会在因为身处险境而更加小心。&br&&br&这条理论很朴素。没有人会对银行降低利率导致存款减少感到惊讶。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想过老板为什么要让你做手上这份任务,朋友为什么要组局吃饭,同事为什么突然提及他新认识的美女,还有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爱我(未解之谜)。但是在人际交往中时,对方在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才是交流的关键。希望各位读者大老爷能将对“动机”的计算融入生活的每一秒,这也是经济学思维的一种应用。当然了,女朋友是不适用这条理论的,毕竟女朋友们发脾气,就仅仅是因为她们想发脾气。&br&&br&Reference:&br&&br&1. Sam Peltzman (1975), &The Effects of Auto Safety Regulation,& &i&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i&.&br&&br&2. Steven E. Landsburg (2012), &The Armchair Economist,& &i&Publisher: Free Press&/i&, ISBN-10: .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设立了多项交通法律来增加汽车的安全性。比如强制使用安全带,安装防碎的汽车挡风玻璃以及软面的操控台等。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事故死亡率。 然而到了7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Sam Peltzman指出,这些安全条例并不会降低道路整体的死亡率…
泻药!利益相关:未持有一毛的美元资产。&br&&br&反对王宝来的答案。(貌似这句话是我第二次说)&br&&br&汇率能通过货币总量和GDP的比例来算么?百度都可以打脸。&br&&blockquote&从短期来看,一国(或地区)的汇率由对该国(或地区)货币兑换&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3385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外币&/a&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外国人购买本国商品、在本国投资以及利用本国货币进行投资会影响本国货币的需求。本国居民想购买外国产品、向外国投资以及&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97405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外汇投机&/a&影响本国货币供给。&br&在长期中,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对价格水平、&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3052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关税&/a&和限额、对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97960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偏好&/a&以及生产率。&/blockquote&就不用提英镑,欧元这些高汇率货币了,按王宝来的理论,英镑和欧元汇率应该跌的跟人民币一样。&br&&br&没错,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问题是现在中国的入超是在扩大的,我们看数据。&br&&blockquote&海关总署今天(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56.7%。&/blockquote&2015年出口在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仅下跌了1.8%,同期大宗商品降价了多少呢?&br&&blockquote&在彭博大宗商品指数的22种期货合约中,有21种合约价格下跌,跌幅从蔗糖的6%,到天然气的惊人50%。上一次出现如此多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是在2008年。&br&&p&在截至上周五的一年里,彭博大宗商品指数已累计下跌26%,即将进入连续5年下跌的最糟糕行情。&/p&&/blockquote&按最少的6%计算,原材料成本也下降了6%,出口只下降了1.8%,说明出口商品量或者价还是升的。那么就是说人民币在当前汇率下对出口还是有促进的。&br&&br&那为什么人民币不大幅贬值呢?恰恰是王宝来说的反面,人民币正在国际化,人民币大幅贬值,必须印更多的钱才能支撑贸易活动,理由很简单,人民币不值钱了,就用数量增加来保持总量。人民币不贬值,甚至适当升值才能不滥发货币,进而不输出通胀。&br&&br&同时,人民币进入SDR后,保持汇率稳定也是对世界经济做出积极贡献。毕竟哪个国家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外汇储备波动太大。&br&&br&总的来说,中国已经从原来的纯生产出口国向投资消费国转型了,贬值是把双刃剑,贬值促进出口,对外投资和消费就受伤,也容易引发全世界各国的货币贬值大战。不贬值是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人的表现。&br&&br&综上,笨蛋和坏蛋的对决,中国肯定不是笨蛋,那么问题来了,谁是笨蛋?&br&&br&-------------------既然我反对的答案有了修改,那么第二更的到来也不可避免的分界线-------------------&br&&br&看到王宝来引用的大段文字,我深深地震惊于文字作者浅薄的脑回路,当然这个作者是懂一点经济学术语的,但是也仅仅是懂术语而已。看看他这一段,就是完全不懂货币互换的实际概念。&br&&blockquote&我们用1500亿人民币跟俄罗斯换了8000亿卢布,换完后卢布疯狂贬值,贬成了750亿人民币。这样一来,我们用8000亿卢布到 俄罗斯买了价值750亿人民币的货物,俄罗斯到我们这里买了价值1500亿的货物。&/blockquote&这段文字显示,作者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货币互换,以为就是用一堆钱换一堆钱而已,然而实际情况呢?我们看看货币互换的定义。&br&&blockquote&货币互换(又称&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45162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货币掉期&/a&)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blockquote&看清楚什么叫&b&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 &/b&的 &b&债务资金&/b&之间的调换。&b&期限相同,计算利率&/b&相同是说不可能发生&b&因货币存贷的时间差异,利率差异造成的利息差&/b&使货币互换不等值。&br&&br&&br&&b&债务资金说明&/b&是已经发生的交易,仅仅没有进行货币交割。而且因为是债务关系即使对方贬值,当货币互换期限结束后,对方到期支付给我们的是人民币,我们支付给对方的是对方的货币。因此,不存在对方货币贬值风险。那么这一段话就是胡扯。&br&&br&接下来看下一段话:&br&&blockquote&所以联合国扶贫
办的名字就叫“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也是同样性质的扶贫办。 &br&
如果你稍微打听下就会发现,中国的每一个省的每一个县基本都这两个银行的受益者,从
乡村中小学建设、到农户家里的沼气池,处处都有世行贷款和亚行贷款的身影;你再稍微打听下就会发现,没有一笔是还过的,因为中国的各级政府在使用世行和亚
行贷款方面还是很注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 &br&&br&
所以说,那些以为世界银行就是世界上最牛的银行、亚洲银行就是亚洲最牛的银行,所以亚投行就是跟他们对抗的说法纯属扯蛋! &br&&br&
那么亚投行是干嘛的呢?首先,肯定不是扶贫办!它是赚钱的吗?也不是,它是赔钱的! &br&&br&
为啥赔钱捏?因为一个银行要赚钱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借钱给有信誉的人、投资到有收
益、而且能形成良好现金流的项目,同时必须有安全、稳定、法制、公平的外部环境!一个银行要亏钱更容易,那就是以上的条件只要有一个出问题就足够了!除此
以外,玩资金的最怕的就是活钱变死钱,一旦钱被压住了,一切都完了! &/blockquote&说世行和亚行都是扶贫办,貌似世行和亚行都是共产主义者似得,然而事实呢?&br&&blockquote&世界银行向政府或公共企业贷款,不过一个政府(或“主权”)必须保证贷款的偿还。贷款的基金主要来自发行世界银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2641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债券&/a&。这些债券的信用被列为AAA(最高)因为成员国的分享资本支持它们,而且借款人有一个主权的保证。由于世界银行的信用非常高,它可以以非常低的利率贷款。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信用比这个贷款的信用低得多,即使世界银行向受贷人提取约1%的管理费,世界银行向这些国家的贷款对这些国家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blockquote&看到没,世行和亚行都是吃利差的,即使世行向一些项目提供无息贷款,但他仍然可以从主权国家无息贷更多的款,然后利用剩余无息贷款进行信托和有息贷款等投资。打个通俗的比方,你爸爸给你10万块,你借朋友A了1万块利息是1%,你借朋友B了1万块是无息,你自己留8万存银行利息是3%。一年过去了你有多少钱,102500元。你亏了没?&br&&br&而且各国向世行和亚行的贷款都是以主权作为担保的,什么意思,你还不上是要让度主权的。主权被让度是什么概念我相信不用说,看看殖民地和租界大家就明白了。连作者都说了:&br&&blockquote&比如,历史书里写的,老外借钱给清政府修铁路,然后就要拿铁路的经营
权、沿路矿山的开采权作抵押;或者就是要求关税、盐税抵押,甚至海关关长都是人家派的!&br&&/blockquote&当然,“进入了现代社会,这个不文明的搞法已经不
流行了”,但是现代社会也有经济封锁和制裁,也有海外和银行资产冻结,除非借款国打算像朝鲜一样锁国,否则,这钱你就是卖儿卖女也得还,你这辈子还不上就让儿女还。&br&&br&那么投资开发类银行贷款还不上的风险就在于两个,一是对方真没钱砸锅卖铁卖儿卖女也还不起,二是对方牛逼了不打算还了。王的答案中引用的作者也提到了。&br&&blockquote&那么,本金能不能收回来呢?这取决于2个方面:一是人家还不还得起;二是人家还不还。 &/blockquote&亚投行解决的是对方还得起的问题,我去帮你搞基础设施,给你修路修桥盖机场,你基础设施好了经济会不发展?经济发展了就还得起。&br&而输出革命就是解决对方还不还的问题。你不还,好,我扶持反对派推翻你让他们还,反正人家等上台等的眼睛都红了。你自己算算这笔账,你是勒紧裤腰带站台上还上划算呢,还是下台被人踩脚底下或者躺土里看人还划算呢?正常人都应该算得过来。&br&&br&接下来王宝来答案中的作者举了铁路、运河和大飞机的例子,说是要亏钱。可是很不幸,有几个先例都成功了,美国的铁路,日本的新干线,都成功了;巴拿马、苏伊士运河现在还噌噌赚钱;大飞机,协和是没了,波音,空客和巴西飞机制造业可是滋润的很。世界上做任何事都是有风险的是没错,但是有风险才有利润。&br&&br&最后,王宝来答案中的作者提到了货币信誉的问题。他说人民币信誉不好,主要有两点,一是乱印钞票,二是没有国际需求。&br&&br&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乱印钞票了么?看货币是否滥发,一是看国内物价是否高涨,二是看汇率是否贬值。这几年中国CPI保持在3%以下,物价平稳,人民币除了对美元,对其他一揽子货币稳中有升,对美元也是总体升值,貌似比2010年累积升了15%(记不大清了)。从这两方面怎么也看不出人民币滥发了。我们要记住美国可是一直在逼迫中国人民币升值的,难道美国人比你个无名作者眼还瞎?&br&&br&再来看看国际需求问题,货币互换和进入SDR不是中国一方面的事情,要国际认可。现在是中国上赶着去求人家进行货币互换么?恰恰相反,是跟中国做贸易的国家,为了避免以美元结算单美元汇率波动造成损失,或者用美元结算成本高企,求着中国进行货币互换。进入SDR更是说明,IMF认可中国的货币的储备价值和流通中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上赶着来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别的不说,就说中国连续第二年居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全年出口占全球份额为12.2%,最大的贸易国的货币国际化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么?&br&&br&所以王宝来的答案通篇是事实错误,或者是用错误的方法推断事实造成的结论错误,不堪卒读。&br&&br&还是那个问题,笨蛋和坏蛋的对决,中国肯定不是笨蛋,那么问题来了,谁是笨蛋?&br&&br&-----------------------------------------关于货币是否滥发的第三更------------------------------------------------&br&&br&看评论,很多朋友质疑我说从CPI和汇率来看货币没有滥发并不很令人信服,看来这些人对货币滥发造成的经济现象不够了解。货币大量发行有没有到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就是看有没有恶性通货膨胀还有汇率暴跌,这是唯二能检验货币滥发与否的经济现象。&br&&br&下面我们不说现象,只说货币数量本身。&br&&br&很多人跟我说近十年M2增长了好几倍,问题是M2增长了好几倍就是货币滥发么?&br&&br&我们看一下历年GDP比M2:&br&&p&1990年:GDP1.87万亿,M2为1.53万亿
M2/GDP=0.82&/p&&p&1991年:GDP2.18万亿,M2为1.93万亿
M2/GDP=0.89&/p&&p&1992年:GDP2.69万亿,M2为2.54万亿
M2/GDP=0.94&/p&&p&1993年:GDP3.53万亿,M2为3.49万亿
M2/GDP=0.99&/p&&p&1994年:GDP4.82万亿,M2为4.69万亿
M2/GDP=0.97&/p&&p&1995年:GDP6.08万亿,M2为6.08万亿
M2/GDP=0.10&/p&&p&1996年:GDP7.12万亿,M2为7.61万亿
M2/GDP=1.07&/p&&p&1997年:GDP7.90万亿,M2为9.10万亿
M2/GDP=1.15&/p&&p&1998年:GDP8.44万亿,M2为10.45万亿
M2/GDP=1.24&/p&&p&1999年:GDP8.97万亿,M2为11.99万亿
M2/GDP=1.34&/p&&p&2000年:GDP9.92万亿,M2为13.46万亿
M2/GDP=1.36&/p&&p&2001年:GDP10.96万亿,M2为15.83万亿
M2/GDP=1.44&/p&&p&2002年:GDP12.03万亿,M2为18.50万亿
M2/GDP=1.54&/p&&p&2003年:GDP13.58万亿,M2为22.12万亿
M2/GDP=1.63&/p&&p&2004年:GDP15.98万亿,M2为25.32万亿
M2/GDP=1.58&/p&&p&2005年:GDP18.49万亿,M2为29.87万亿
M2/GDP=1.62&/p&&p&2006年:GDP21.63万亿,M2为34.56万亿
M2/GDP=1.60&/p&&p&2007年:GDP26.58万亿,M2为40.34万亿
M2/GDP=1.52&/p&&p&2008年:GDP31.40万亿,M2为47.52万亿
M2/GDP=1.51&/p&&p&2009年:GDP34.09万亿,M2为60.62万亿
M2/GDP=1.78&/p&&p&2010年:GDP40.15万亿,M2为72.58万亿
M2/GDP=1.81&/p&&p&2011年:GDP47.29万亿,M2为85.16万亿
M2/GDP=1.80&/p&&p&2012年:GDP51.93万亿,M2为97.42万亿
M2/GDP=1.88&/p&&p&2013年:GDP56.88万亿,M2为110.65万亿 M2/GDP=1.95&/p&&p&2014年:GDP63.64万亿,M2为122.84万亿 M2/GDP=1.93&/p&&p&2015年:GDP67.67万亿,M2为139.23万亿 M2/GDP=2.06&/p&&br&&p&可以看出25年来M2/GDP稳中有升,但未超过2.1。在年间有个跃升。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对,美国3轮QE。美国3轮QE,共提供了约2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这2万亿美元的QE大部分最终通过贸易流入了中国变成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见下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0a5bbf7cc6d_b.jpg& data-rawwidth=&663&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0a5bbf7cc6d_r.jpg&&&/figure&&p&可见中国到2014年高峰时总共吸收了约1.5万亿美元。大家知道央行的外汇储备,对内要增发差不多同样的人民币。所以不是中国想发那么多人民币,而是美国人滥发美元导致的中国不得不被动扩大自己的货币供给。&/p&&br&&p&有人说中国M2规模比美国大多了。中国是约20万亿美元,美国是约12万亿美元。但我们看看中国M2构成:&/p&&blockquote&M0=流通中现金 &br&&br&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aidu.com/s%3Fwd%3D%25E6%2594%25AF%25E7%25A5%25A8%25E5%25AD%%25AC%25BE%26tn%3D_cpr%26fenlei%3D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3nHRdPH0vuj9bmvP9m161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b4njn3rH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支票存款&/a&\转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aidu.com/s%3Fwd%3D%25E4%25BF%25A1%25E7%%25E5%258D%25A1%25E5%25AD%%25AC%25BE%26tn%3D_cpr%26fenlei%3D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3nHRdPH0vuj9bmvP9m161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b4njn3rH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信用卡存款&/a&) &br&&br&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blockquote&&p&而中国的非交易用存款有多少呢?2015年1月末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22.41万亿元。约18万亿美元,根据常识,其中70%为非交易用存款,即约1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M2中仅有约6万亿美元进入流通。这和央行公布的M1为M1余额为35.61万亿元人民是吻合的。35.61万亿元人民币在流通,仅占GDP的50%,加上中国货币较慢的流通速率和较活跃的经济活动发生频率,这是通货紧缩的节奏啊。M2虚高的原因是中国人储蓄率高,把钱都存起来了。这些钱不进入流通。不进入流通的钱其实不算是钱,所以央行没有办法只能逐年提高货币供给。美国众所周知非交易用存款很低,因此中国的M2与美国的M2完全不具备可比性。&/p&&br&&p&看到这,你还说中国滥发货币么?&/p&&p&----------------------------------------------------------第四个小更--------------------------------------------------------&/p&&p&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M2代表的是购买力(现实和潜在的)。我教大家一个简单方法看M2是不是过高。大家觉得每个中国人砸锅卖铁卖房卖地人均能拿出10万元么?如果可以现在的M2是合适的,如果不行那么M2就是高了。&/p&&p&-------------------------------------------------------其他类似问题中我的回答----------------------------------------&/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当局要努力抗拒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压力? - 货币&/a&&/p&&p&---------------------------------------------新消息-------------------------------------------------------------&br&&/p&&blockquote&&p&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的连番放水之后,美联储也再度转向“鸽派”。据华尔街见闻,今天凌晨(3月17日)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美联储向市场投降的标志性事件。&/p&&p&北京时间周四,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符合预期。官员们预计2016年底时联邦基金利率中值为0.875%,意味着年内有两次加息,较12月时的四次加息大幅减少。美联储称海外经济疲软和金融市场剧动,给经济前景带来一定风险。&/p&&p&&b&市场反应:离岸人民币急升逾400&/b&&b&点&/b&&/p&&p&在美联储决策后,离岸人民币兑美元飙升逾400点并一度触及6.4801元,逼近不久前达到的3个月以来最高点。&/p&&/blockquote&&p&赌人民币要大幅贬值的,你们还好么?&/p&
泻药!利益相关:未持有一毛的美元资产。 反对王宝来的答案。(貌似这句话是我第二次说) 汇率能通过货币总量和GDP的比例来算么?百度都可以打脸。 从短期来看,一国(或地区)的汇率由对该国(或地区)货币兑换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外国人购买本国商品…
4.29更。&br&没想到这篇帖子突然多了好多赞,谢谢大家。&br&再次强调几点:&br&&strong&文章尽量简化写成科普文,专业人士请绕道。&/strong&&br&觉得我写得太简单的,麻烦请不要在评论区撕逼。&br&&br&&strong&阴mao论者你们赢了。我表示打不赢你们,麻烦请不要在评论区撕逼。&/strong&&br&因为我无论举出什么样的例子,摆出什么样的事实,你们都会告诉我:统计局造假,财政局造假,你naive,ZF的数据你也信。&br&&br&最后欢迎探讨。&br&&br&2.22更。&br&说一下我写这篇科普的初衷。&br&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财富被不明不白的掠夺了,被超发的货币稀释了。不错,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央行/政府刻意为之的结果,而是收入分配、资源配置、以及资金洪流下资产轮动造成的。&br&所以,我希望站在一个偏宏观,以及更客观的位置来解释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有了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希望对大家理解经济周期、资产轮动,以及在未来选择合意资产有更好的帮助。&br&&br&-------------------------------------------------&br&已更完。谢邀。相同类型的问题被邀了很多次了,所以决定系统写一写。&br&收藏大于点赞数是怎么回事,收藏的童鞋们,看我码字码得这么辛苦点个赞吧。&br&&br&为了便于理解,这篇文章尽量简化写成科普文,专业人士可绕道。此外,&strong&坚称“银行的钱是政府的”、“国家可以随便印钱引发通胀”的人士请绕道,阴谋论者请绕道。&/strong&&br&&br&&p&来来来,让我们打开上帝视角,看看国家货币体系怎样运作。&/p&&p&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p&&br&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我们的央妈,是货币发行机构。&br&&br&&strong&&u&【第一部分】&/u&&/strong&央行怎样发行货币,以及怎样流入实体&br&无耐心人士可绕过详述部分直接看结论&br&------------------------------------------------------------------------&br&详述部分&br&&p&&strong&问题一:央行能够随随便便“印钱”吗?&/strong&&/p&&p&答案是否定的。央行有一张资产负债表,货币发行(即你们理解的印钱),位于央行的负债端,每一笔负债,是有明确对应的资产的。以下是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的央行资产负债表:&/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fd2d8fca85e7313af1fef_b.jpg& data-rawheight=&601& data-rawwidth=&5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fd2d8fca85e7313af1fef_r.jpg&&&/figure&&br&&br&&p&这张表看起来有些复杂,让我们简化一下。&/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647d65dfd5a_b.jpg& data-rawheight=&75& data-rawwidth=&3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3&&&/figure&-&br&解释货币发行,这几个科目基本够用了。&br&&strong&一般来说,央行主要通过商业银行投放货币。&/strong&&br&&strong&第一种情况:&/strong&当国内企业获得对外贸易盈余/国外企业需要到中国投资时,需要将外汇例如美元,兑换成为人民币。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企业/个人向商业银行结汇,商业银行统一向央行结汇。企业和个人向商业银行结汇过程并不涉及货币发行(钱仍然在实体),&strong&而商业银行向央行结汇则涉及到货币发行&/strong&。商业银行将外汇交给央行换取人民币,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央行外汇储备资产(资产端)增加,同时从印刷厂“借出”一批崭新的人民币,记为货币发行项下——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即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钱,也叫做准备金,派生过程按下另表)。这是2014年以前,外汇净流入时,我国货币主要的发行方式。&strong&简化一下:外汇流入,央行资产项下外汇储备增加,对应一笔货币发行增加。&/strong&&br&第二种情况:但是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提升,外汇开始持续流出,第一种情形不再是主要的货币投放渠道。那么就依靠第二种货币投放渠道——央行借钱给银行。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借给银行一笔钱并规定还款期限,这种工具可以是逆回购/MLF/SLF等等等等各种花样百出的工具。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如下:&strong&资产端对银行债权增加,负债端体现为货币发行项下——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上升,对应货币发行。&/strong&&br&&strong&这意味着什么?每一笔发行出去的人民币都是央行的负债,一定要有对应的资产,才能有应货币发行。&/strong&&br&&br&第一个问题解释完毕。这个过程,发行的货币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科目下体现为货币发行,用金融学术语是基础货币,也叫高能货币。&br&&br&&strong&第二个问题,基础(高能)货币如何派生?&/strong&&br&假设银行从央行处获得一笔资金,初始状态下,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假设基础货币为B,存款准备金率为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0+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1),现金漏出率为m0&br&&br&派生过程如下:&br&派生第一次:银行向企业贷款B,企业获得贷款后,取出一部分现金(比例为m0)保证企业运作,金额为B*m0,剩下的钱继续存回银行(B*(1-m0)),银行将存款的一部分存回央行作为存款准备金B*(1-m0)*r,还剩下B*(1-m0)*(1-r)可以用于贷款。&br&然后进入第二轮派生直到第n轮。&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8acbe8f1086e65bfe1cb9a_b.jpg& data-rawheight=&113& data-rawwidth=&11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78acbe8f1086e65bfe1cb9a_r.jpg&&&/figure&&br&&br&将n轮派生产生的贷款、存款、现金和存款准备金分别加总,如右表所示。&br&其中,2、流通中现金+4、存款准备金 = B,即派生完成后,它们仍然等于基础货币。&br&将2、流通中现金+3、存款 = B/[1-(1-m0)*(1-r)],这个大致等于我们体系的M2,统计口径有细微差别。M2可以认为是我们体系最终形成的货币,它等于 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也就是说,1/[1-(1-m0)*(1-r)]——数字“1”扣除现金漏出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就是货币乘数。&br&&br&假设货币乘数是X,那么上表中:&br&1、人民币贷款总额 = BX = M2&br&2、漏出现金=BX*m0=M2*m0&br&3、存款=BX*(1-m0)=M2*(1-m0)&br&4、存款准备金=BX*(1-m0)r=M2*(1-m0)r&br&前文已经提到,第二项+第三项就是M2,广义货币供应量。&br&&br&&strong&为什么要费尽心机讲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因为这是货币创造的根源,央行正是通过调控上述派生过程中的某个参数,从而达到调控总的货币供应量的目的。&/strong&&br&&br&&br&例如,2014年以前,外汇流入-&基础货币投放大幅增加,为了使体系中货币供应量不致上升过快,央行主要采取两种操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br&&strong&首先,外汇流入会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膨胀(外汇储备和货币发行等额增加)。&/strong&&br&&strong&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质上是冻结一部分高能货币,从而降低货币派生能力,降低货币乘数,但体系总基础货币不变。&/strong&&br&&strong&公开市场操作,是回收一部分高能货币。如央行向商业银行发行央票,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中,超额准备金减少,获得央票作为资产。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发行货币】项下银行存款准备金减少(回笼了基础货币),同时,央行【资产负债简表】中第二项——发行债券金额上升。&/strong&&br&&br&详述部分完。&br&---------------------------------------------&br&&br&&strong&第一部分差不多讲完了,最后总结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国家是怎样印钱,以及印的钱是怎样流入社会的?&/strong&&br&&strong&央行发行的货币是基础货币,每一笔发放出去的基础货币都是央行的负债,必须要对应一笔资产(主要两条途径:外汇储备和对银行债权)。&/strong&&br&央行发行的货币,先到银行手里,形成超额准备金,再通过贷款-漏出现金-存款-贷款-漏出现金-存款等环节不断派生进入到实体,从而形成总的货币供应量。&strong&也就是说,央行投放出去的货币,是通过银行进入实体的。&/strong&&br&你们看,在这个货币派生和进入实体的过程,政府&strong& 没 有 参 与 &/strong&任何一个环节。至于为什么我国贫富差距过大,以及YY中的既得利益阶层等问题,那是财富和收入分配机制的问题,跟货币发行没有关系。&strong&直白地说,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进程中,有一波人看到并抓住了这个机会,而其他的大部分人,都只是默默无闻罢了。&/strong&&br&&br&-----------------------------------------------------------&br&&br&&strong&&u&【第二部分】&/u&央行怎样设置合意的货币供应量?&/strong&&br&&br&&br&&p&-----------------------------------------&/p&&p&详述部分&/p&&p&&strong&第三个问题,印多少钱。&/strong&&/p&&br&&p&普遍认可的央行最终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就业和经济增长基本正相关,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国际收支方面,央行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也涉及到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博弈,按下不讲。&/p&&p&所以央行最终目标可以简化为两个问题:稳定物价,经济增长,而这两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矛盾的。在大众认识里面,通胀是很可怕的,“央行好坏坏,印那么多钱让我们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贬值”。但在经济学界普遍的认识里面,温和通胀的环境是最好的,恶性通胀和通缩都会损害经济增长。因为在温和通胀下,企业盈利稳步爬升有利于再生产,在这种环境下由于居民名义收入是稳步增加的,同时温和通胀也不至于削弱购买力和需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通道。&/p&&br&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大量投放货币,最后的结果可能不是经济增长,而是高通胀。所以,通胀更多是一个约束性条件,约束央行和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而过多投放货币的行为。&br&&br&&p&&strong&所以,我认为央行主要目标应该是:在通胀约束下,保持经济相对平稳高速增长。&/strong&也就是说,央行要运用篮子里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实体经济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在稳定通胀下保持经济相对平稳高速增长的目的。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完成利率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存在问题,因此,&strong&货币供应量即M2增速是目前我国重要的中间目标,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strong&。&/p&&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f535af0ef10d7438015fbd6644705af_b.jpg& data-rawheight=&420& data-rawwidth=&8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f535af0ef10d7438015fbd6644705af_r.jpg&&&/figure&&br&&br&&br&继续,央行如何设定M2增速,以调控经济增长?&br&&br&&p&&strong&首先,货币供应增速应满足经济增长。&/strong&&/p&&p&&strong&要理解,货币在经济体系中,主要扮演着交易媒介的作用。&/strong&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货币交易需求不断上升,就会对货币量产生更大的要求。&strong&因此货币供应量应随着经济增长相应增长,才能不阻碍经济增长。&/strong&在古代以黄金/白银等硬通货为交易货币的时代,一般都伴随着通货紧缩,因为黄金/白银增长的速度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会对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造成掣肘。这也是废除金本位制度的根本原因。当然金本位制度废除后,出现了一大波滥发货币的行为,各国受伤惨重之后开始意识到,货币发行权是一把双刃剑。&/p&&br&&p&&strong&第二,宏观经济调控,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下行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strong&&/p&&p&&strong&每个国家的央行货币政策都肩负着调节经济增长的任务。&/strong&就涉及到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的经典之争了。根本分歧在于,政策是否能够干预经济增长,凯恩斯强调政府干预,而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任何措施都没有什么卵用,经济该怎么走怎么走,钱放多了是会通胀。总体来看,政客更信凯恩斯,而经济学家更偏爱古典(总体总体,不要跟我argue)。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出任何政策经济学界一片骂,不仅在我们国家是,在别国更是。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应该无为而治,应该放更多的精力在厘清市场体制,提升市场透明度,促进市场竞争等方面,使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p&&br&&p&这里,引入著名的费雪方程式:&/p&&p&PQ=MV 即 价格*产出=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p&&p&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分别求偏导数再除以等式左右:&/p&&p&dP/P+dQ/Q=dM/M&/p&&p&即
通胀(物价变动幅度) + GDP实际增速
货币供应增速&/p&&p&货币供应增长扣除了实际经济增速后,就完全体现在通胀上。特别是,长期货币政策中性,即长期经济增速趋于自然增长率(内在增速),投放再多货币无法更改经济内在增长率,最终只体现为通货膨胀。&/p&&br&&p&&strong&然而,虽然长期政策中性,货币和财政政策中短期内能够作用于经济增长。&/strong&由于经济增长始终围绕着潜在增速波动(就好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一样),&strong&政府总体政策方向,更应该是降低这种增长波动率,而非认为拔高经济增长到潜在增速之上。&/strong&&/p&&br&&p&论述部分完毕。&/p&&p&----------------------------------------------------------------------&/p&&p&实证部分,央行怎样设定货币增速目标?&/p&&br&每一年M2增速目标都经过了详细论证,简单来看,&strong&M2增速是综合考虑前一年M2增速,未来潜在经济增速和合意的通货膨胀率,以及调控需求的结果&/strong&。&br&可以看到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的动作还是比较明显的。&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tel%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年经济整体过热(虽然2008后来经济下滑超预期),所以M2整体是收缩的,M2增速目标定在16%,较2005年下降1%;&br&2008年底经济快速下行,2009年实行宽财政+宽货币政策,把M2增速目标上提至17%。但后来完全失控,当年全年M2增速高达27.7%,也为2011年通胀埋下祸根;&br&2011年下调M2增速,到2011年下半年由于通胀来势汹汹,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因此2011年M2实际增速大大低于目标增速。&br&2012年以后,由于意识到国内潜在增速下滑,每一年都在下调M2增速,但M2目标增速和实际增速相对于不断下行的GDP来说,还是偏高,即总体货币环境仍然宽松(刺激经济需要)。&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6d_b.jpg& data-rawheight=&451& data-rawwidth=&7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6d_r.jpg&&&/figure&&br&&br&&br&&br&&br&----------------------------------------------------&br&&strong&【第三部分】一些生活现象解释/解答&/strong&&br&&br&&br&&br&&br&&br&根据前面科普的一些基础知识,回答大家的问题。&br&&strong&第四个问题,央行/政府通过印钱剥削人民财富?&/strong&&br&前文强调,央行每发行一笔基础货币(负债),都要对应资产端地增加。这个资产端要么是来自外汇储备/黄金储备——主要是我国人民在全球贸易分工中创造的财富;要么是对机构——主要是银行——的债权。银行从央行处得到资金后,再以贷款形式投入实体(才有了后面的派生过程)。&br&什么是财富?如果A从银行处贷款30万(利息5万),买了35万的车,他就有35万的财富了吗?答案是,他的总财富仍然是0。如果B做小生意,从银行处贷款30万(利息5万),投入运营后赚了50万(不扣除本金),那么它的财富是15万=50万减35万。如果C拥有10万自有资金,投入后做小生意赚了30万(不扣除本金),那么它的财富是30万。&br&&strong&货币在发行和派生过程中是无辜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产生了许多机会,一部分人通过进入某些领域,以远高于资本要求回报的利润率迅速累积起来财富。&/strong&&br&&strong&在现代金融体系下,恶性通胀的确会剥削人民财富。&/strong&一方面,普罗大众积累财富的速度追不上通胀速度,另一方面,如果借贷者(记住,货币体系中每一轮派生都需要银行贷款环节的参与)能够在恶性通胀中获利,获利额度大于贷款本息,那么理论上来说,财富的确是从多数派转移到少数人手中。然而,这种情况一般是不成立的,恶性通胀对经济损害很大,由于每个人手中货币的购买力急剧降低,需求将急剧减少,在实体经济赚钱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strong&过度投放货币引发通胀,是几乎没有受益者的,不存在剥削。&/strong&即使过度举债的主体是政府,也同样会引发债务危机,它并不是获益者。&br&&br&&strong&也就是,在金融周期膨胀初期,通过举债盈利的人(还本付息之后还有大量盈余),能够迅速积累财富。当金融周期走到顶点时,绝大部分人盈利都不够还本付息,即陷入旁氏骗局。全社会总体进入旁氏周期之后,意味着明斯基时刻的到来。&/strong&&br&以下来自百度百科&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fHj6VTv8FT-OaA_Mtds0pDMxWXCK_JDnKCdPdCjofYqP3sL0BcPlQt84aZNwst2ACPiGk9UcVPEJISNNRTQnb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明斯基时刻_百度百科&/a&&br&他的观点主要是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推移,投资者承受的风险水平越大,直到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崩溃。这种投机资产促使放贷人尽快回收借出去的款项。&br&&br&&strong&金融扩张与收缩过程,央行做的是宏观调控,但不负责财富分配。&/strong&&br&&br&&br&&br&&strong&第五个问题,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strong&&br&&u&有人说,美国的M2和GDP基本维持了1比1的对应关系,而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M2总量为139万亿,GDP为67.6万亿,M2是GDP总量的两倍,这就是我们货币超发的证明。&/u&&br&&u&不能简单这样理解。&/u&&br&M2是广义货币(存量),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流量),货币在经济体中扮演的是交易媒介等角色。&br&M2和GDP1:1的对应关系不是金科玉律,但比值过高肯定是有问题的。&br&我们知道,M2=M0+存款。&br&进一步细分,&br&M1=M0+活期存款;&br&M2=M0+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各国具体口径略有差别)。&br&虽然定期存款可以随时转活期,但是,定期存款是不能用于资金划转、提取和支付的,所以,只有M1能够直接参与到经济和交易活动中。&br&&strong&我国M2/GDP过高核心原因是:国家金融体系运转过度依赖银行;金融深化程度不够。&/strong&&br&这两个答案实际上可以合并成一个。&br&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A公司有1万元银行存款,B公司需要借款一万元,那么A公司将钱从银行中取出,借给B公司,B公司再存回银行。那么实际上,A公司一万元存款变为一万元债权(也是资产),B公司增加一万元存款和一万元负债,净资产不变。而对于银行来说,A的存款变为B的存款,这个过程不影响M2。&br&银行的资产负债表&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534405cff6be0d24b9d73fe8b2aac42d_b.jpg& data-rawheight=&41& data-rawwidth=&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534405cff6be0d24b9d73fe8b2aac42d_r.jpg&&&/figure&&br&但如果A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放贷给B公司,B公司再存回银行。这时,银行账面同时拥有A和B公司存款,如下所示&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0d10b2be1a9e135fab124_b.jpg& data-rawheight=&61& data-rawwidth=&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0d10b2be1a9e135fab124_r.jpg&&&/figure&&br&-----------------------------------------------------------------------&br&也就是说,在银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M2被放大了。&br&由于我国间接融资渠道(银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导致M2与GDP比重过高。&br&&br&&strong&问题六:&/strong&我国M2/名义GDP比重不但过高,而且还呈现出逐年拉大的趋势,即M2增速高于实际GDP增速+通货膨胀。&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113ea9d4443cffac402b34c_b.jpg& data-rawheight=&451& data-rawwidth=&7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113ea9d4443cffac402b34c_r.jpg&&&/figure&&br&这有悖常理。&strong&我国金融市场化在不断推进,直接融资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strong&&br&&strong&简单来说,是资金配置的低效率。&/strong&&br&&strong&资金空转。即钱在银行体系内打转,并未进入实体企业。&/strong&资金空转现象在2013年下半年尤为严重,那时候政府严格限制银行资金流入城投或房地产平台,为了规避管制,银行把钱在多家银行手中兜圈,最后通过信托通道投放进房地产。&br&&strong&投资效率低下。&/strong&看下图,虽然投资和产出不应该是严格的线性关系,但下图基本可以说明问题。在2000年左右,1元钱固定资产投资对应着1元钱GDP的增长,到元固定资产投资才能对应1元GDP的增长,而2014年底这一比值已上升到1.82。&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dcd6ecdaf8ba7d43cf1b1_b.jpg& data-rawheight=&451& data-rawwidth=&7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dcd6ecdaf8ba7d43cf1b1_r.jpg&&&/figure&&br&&br&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strong&第一是投资效率日趋低下,第二是高房价&/strong&,高房价导致高地价(是的,不要本末倒置,土地价格过高,是因为房价过高而非相反。试想如果没人愿意买房,房价跌去一半,地价还能维持原来的水平吗?),而土地购置成本计入固定资产投资项,但它不是产出,不计入GDP项。&br&&br&&strong&第七个问题,通胀和贬值。&/strong&&br&前文提到,温和通胀是最理想的一种情况,而事实上,进入2000年后并未出现过急剧通胀的情形(20%以上),一直控制在个位数。从可以获得的数据来看,1985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家庭年收入分别为749元和547元,而截止至2012年末分别为26959元和10991元,分别上涨了36倍和20倍,期间以CPI衡量的物价水平上涨幅度为4.42倍。其实,如果将现在与10年、20年或者是30年前比较,日子是越过越好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44dab94a73fb70dd43edb_b.jpg& data-rawheight=&451& data-rawwidth=&7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44dab94a73fb70dd43edb_r.jpg&&&/figure&为什么大家会产生“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感觉呢?这种说法主要还是针对飞涨的房价说的,收入增速跟不上房价涨幅。然而,准确来说,“房”,除了具有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金融资产属性。也就是说,它在我国更多是一个投资标的,而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br&房价不计入CPI,但房屋租金变动计入CPI项下“居住”项,此外,房屋租金价格还直接影响到服装、食品等产品的终端零售价格,最终反映到CPI中。但近年来由于房价上涨过快,房屋租金跟不上房价涨幅(这里就体现出了不动产的金融属性),所以CPI未能完整反映房价上涨幅度。&br&&br&第八,阴mao论。&br&央行对政府多少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即使是在我国。不可能出现,央行直接印钱给政府使用;或央行直接借钱给政府使用的现象。&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f7ba1ad617cb45e1b421c77e_b.jpg& data-rawheight=&326& data-rawwidth=&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f7ba1ad617cb45e1b421c77e_r.jpg&&&/figure&&br&&br&&br&&br&咳咳,这个“阴谋论”有点大。从印钱到央行到政府,经过了多少人手,以及多少派系。我直觉是,即使政府想创造收(lian)入(cai),完全可以通过更优雅的方式。&br&印象中央行购买中央政府债券只有一次,即2007年政府发行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其中央行通过农行认购1.35万亿。这笔钱直接在央行处购买外汇,也并未进入实体。&br&就拿中央政府来说,每年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等,以及拥有相当可观的央企资产,财力是比较强的。平时周转也没有问题。&br&&br&题主问题:国家是不是想印就印,如果想印就印,那么这些钱如果一旦流入社会,岂不是让钱更不值钱?换句话说,国家是不是在偷偷的榨取我们的劳动成果?比如国家想向美国购买100架战斗机,需要300亿,发现没钱,然后就印了一批,然后买下来战斗机。&br&&strong&我说的想印就印不是说国家要随意印,比如到了一些没办法的时候,迫不得已的时候,比如现在xxx国家要来攻打我们,我们需要大量的钱去招兵买马,政府国库里面没有那么多钱,那就印一些出来。&/strong&&br&向美国购买战斗机需要支付的货币是美元,也就是说,政府想要购买战斗机,必须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再出去。如果直接从央行账面拿走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央行报表岂不配不平了?&br&题主提到的这点,战时政府会发行国债用于军备购买,这也没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历史上别国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应当跟07年操作类似,政府对央行发行特别国债得到人民币,再从央行处换取外汇用于购买军备,这种情况下,对实体经济总货币供给没有影响(其实相当于政府直接向央行购买一笔外汇)。&br&在外汇储备亏空后,那么政府从央行处借人民币去国际市场兑换外汇(但人民币也同样没有进入中国实体)。&br&但一旦发生战争人民币必定会贬值,也会发生通货膨胀,这是因为战争会损害经济增长同时造成物资短缺。&br&&br&&strong&再更新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带动经济增长?&/strong&&br&评论区有相关争论,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strong&。经济下行过程中,央行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货币传导机制出了问题。&/strong&&br&正常情况下货币传导机制:央行向商业银行降准/逆回购-&银行间资金面宽松-&拆借利率下行&银行资金增加-&银行加强放贷-------派生------&企业获得贷款后扩大再生产,人们收入提高需求增加---&经济重回增长渠道。&br&但这个货币传导机制出现问题,有很多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实体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不愿意继续放贷。(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对用加杠杆的方式去房地产库存的原因,这条回答下也有很多争论&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group_id=846912& class=&internal&&买房首付降低到 20% 说明了什么? - lorinda 的回答&/a&)&br&也就是说,在实体整体负债率不高的前提下,货币宽松的传导机制基本是有效的,但现在,它已经失效了:央行放了钱,银行不愿意放贷给实体企业,先是通过各种渠道借给股民炒股(不是直接借,具体过程较复杂,按下不表),股市崩盘后;资金通过银行理财的方式进入债券市场,通过正规非正规渠道进入房地产市场推升一线市场房价。资金都是有成本且要求回报的,在实体回报过低的情形下,只能去寻找资产的相对洼地。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钱都在资本市场打转。&br&这是2015年的情况,月似乎基建有抬头趋势。但是,任何再通过加杠杆的形式提升经济的行为,都是不可持续的。相较而言我更愿意容忍经济的低增长。&br&&br&以上,基本更新完毕。&br&&br&最后补一句,没有阴mao论,我国央行算是水平比较高的,也相对独立的央行了。出现一些问题是因为很多结构性的问题没办法通过宏观的手段来解决,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没有标准且完美的解决办法,且我国目前的问题都偏中期,短期很难看到改善。&br&但你不能否认央行和政府都在为之努力。不过现在看来比较两难的地方是,中央既想保短期增长,又想实现中期改革,还不想人民币贬值和外汇流出,按下葫芦浮起瓢。与以往几年相比,现在确实到了最困难的一年。
4.29更。 没想到这篇帖子突然多了好多赞,谢谢大家。 再次强调几点: 文章尽量简化写成科普文,专业人士请绕道。 觉得我写得太简单的,麻烦请不要在评论区撕逼。 阴mao论者你们赢了。我表示打不赢你们,麻烦请不要在评论区撕逼。 因为我无论举出什么样的例…
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5e27f624050dcea6fb7c2df& data-hash=&5e27f624050dcea6fb7c2df& data-hovercard=&p$b$5e27f624050dcea6fb7c2df&&@小水&/a& 邀。从招商销售运营的角度来说:&br&&br&&p&1.理论基础不同&/p&&p&住宅开发的理论基础是产品供需理论,商业开发遵循投资理论。&/p&&p&住宅的本质是商品,商业的本质是有长期收益权的金融工具——住宅定位的依据是供需理论,商业定位的依据是投资和金融理论。&/p&&p&商业定价的直接依据是租金及其预期上升空间——和住宅不同的定价模型。住宅是资产定价模型,而商业是市场供需模型;商铺售价的定价基础是租金,租金有上升空间,售价才会有上升空间。&/p&&p&商业定位的出发点必须是开业后整体经营成功——商业运营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不能整体运营成功的商业,会逐渐整体衰落,形成真正的滞重资产;大体量商业整体运营不成功,会带来长期的巨大负面影响(沈阳万达广场因运营失败,不得不拆掉重建);即使是销售型的商业,如果将来整体运营不成功,也必将引起广泛的社会问题(如沈阳等几处一、二代万达广场群诉及造成巨大社会影响的事件)&/p&&p&2.客户不同&/p&&p&总体而言,商业地产的客户研究目前还是我们不熟悉的领域。&/p&&p&商业服务的客户规模远大于住宅业主——一般来说,单个小区的业主难以支撑大体量商业的存活;一个3-4万平米商场的辐射范围为2-3公里,沿交通干道的辐射范围还要有所延长;G类地块商业辐射的客户规模最大,通常十倍乃至百倍于住宅业主。&/p&&p&需要研究投资者需求——除了个人投资者,还要研究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需求不同于个人投资者,如,机构投资者往往对整体运营的写字楼比较感兴趣。&/p&&p&需要研究各业态商家——商业的最终使用者是商家;商家经营的好坏决定持有型商业的收益;不同业态商家的组合可以有效分享人流,增大收益。&/p&&p&3.规划层面不同&/p&&p&规划设计决定商业地产项目的存亡。&/p&&p&业态组合纷繁复杂,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商家要求,确保商家利益最大化,进而确保开发项目——大型商业地产项目业态和功能均较住宅物业复杂,各种人流、物流、水平及垂直交通、消防疏散的组织相当繁琐;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如何满足未来大量商家的需求(特别是可视性和可达性)以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进而为发展商获得最大的出租和出售回报,是规划设计至关重要的问题。&/p&&p&招商前置——各种业态对商铺的要求具有不可替代性,商业地产的规划设计必须在招商的基础上进行并伴随着整个招商过程,才能避免因规划设计不当带来的投资损失。&/p&&p&4.开发流程不同&/p&&p&商业地产项目的选址过程更严谨;&/p&&p&商业地产的调研比住宅复杂;&/p&&p&商业地产开发定位比住宅开发定位系统化;&/p&&p&商业地产的推广比住宅的推广更具针对性;&/p&&p&商业地产开发比住宅开发多出开业、运营、管理三个环节。&/p&&p&商业地产与住宅开发的区别&/p&&p&区别1:商铺定位首先要界定最终用途&/p&&p&商业最终用途的形式及其组合较多,如全部长期持有、分散出售、整体运营最终整体出售、部分出售部分持有等等,用途不同,产品形态也不同,因此需要首先界定。&/p&&p&区别2:商业的可持续经营至关重要,是定位的立论基础&/p&&p&无论销售与否,判别定位是否得当的最重要标准是——可否可持续经营。&/p&&p&区别3:商业定位的结果是界定效益最大化的业态组合&/p&&p&区别4:与住宅相比,商业定位更接近于定制生产。同业态商家对于商铺的需求除面积、位置不同外,其他要求基本相同。理想的定位方法是,方案落地前,至少主力店已有较为明确的意向。&/p&&p&区别5:商业定位不是一次性工作&/p&&p&商业定位需要后期运营才能保证真正落地。再好的商业定位,2-3年,最长5年即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p&&p&5.利益关系不同&/p&&p&住宅的利益相关方比较简单,客户而已。&/p&&p&商业需要考量的:消费者,店铺经营者,品牌拥有者,大众,投资者,政府监管(从食品卫生到市容到消防到消费者协会,反正是个红袖箍就能讹你)。&/p&&p&基本就是2个世界了。没有对错好坏,商业方向不同。&/p&
邀。从招商销售运营的角度来说: 1.理论基础不同住宅开发的理论基础是产品供需理论,商业开发遵循投资理论。住宅的本质是商品,商业的本质是有长期收益权的金融工具——住宅定位的依据是供需理论,商业定位的依据是投资和金融理论。商业定价的直接…
对比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这两种事物之前,是要了解并清楚这两种事物,首先我们是要确认这一点;如果不了解,那所有的对比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常识;但是我们比较两种事物,说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其实也就是他们之间关系的一部分。&br&&br&先说结论,要我说,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的相似度只有5%,不能再高了;基本可以算作两个行业。而不是说商业地产是一个小分支。事实上,商业地产综合度也是住宅地产的倍数概念。&br&&br&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是两个行业!&br&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是两个行业!&br&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是两个行业!&br&&br&嗯,说三遍;&br&这问题真的超大,有些东西我就一带而过了。&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ffa919b8b8de7be181bbe64_b.jpg& data-rawwidth=&214& data-rawheight=&1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4&&&/figure&&br&我记得一本建筑史上,大类意思是房屋建筑首要的作用是阻碍入侵,比如动物、敌人、风雨等;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为之一震,太原始,太粗暴,太真相了。所以你看人类躲避入侵最终的目的不就是休整养息吗,所以人通过围绕睡觉这个问题度过一生。当我发现这个世界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睡觉的时候,我非常紧张。我绝不允许我的梦想是睡觉这种荒唐的事情发生,然而我把所有关于生活这个词的句子,替换成睡觉,竟然无缝对接了,且更直接;没办法,我们就先从睡觉说起;&br&&br&&ul&&li&&b&产品&/b&:从产品来说,住宅首要满足的是人类的起居生活;他的核心用途就是用来住,用来睡觉的。至于说家之类的概念,都是睡过之后的事儿。所以围绕着睡觉这一核心去做房地产绝对没错。然后才是周边,睡觉的周边——早餐、晚餐、床、电影、灯光、墙色、床垫、伴侣、做爱、避孕套、24h超市、养孩子、看着孩子上学....然后再周边——社区、配套、社区环境、学区等;&br&&/li&&/ul&&b&住宅地产Residential real estate&/b&&br&&ol&&li&简单说,住宅地产就是开发出来给人睡觉的,给以家庭为单元的人休息的,遮风挡雨的;其次才是在这个核心上进行开发研究。那就是怎么住的舒服;所以现代住宅开发主要以满足城市家庭的睡觉需求的;然后才是满足多样性,层次性。简单来说,在做住宅的时候,你把客群研究好了,就成功一半了。&/li&&li&住宅物业形态:公寓、别墅、普通住宅(多层、高层等)及其他衍生形态;&/li&&li&舒适度:环境、配套、楼高、楼层、户型类别、户型尺寸等等&/li&&li&价格:人因为财富和权力而群分,很多人提报的时候balabal半天说不清,比如圈层;等等&/li&&/ol&现代住宅地产的开发特性:&br&&b&(1)住宅地产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等地域综合水平作为支撑根据。&/b&&br&&b&(2)住宅&/b&&b&地产的形态发展需要根据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等地域综合水平的高低变化作为支撑根据。&/b&&br&&br&&br&&br&&b&商业地产Commercial real estate&/b&&br&很明显的一点是随着人类社会的系统化,复杂化,单一的单纯作为居住的建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社会需求了。&br&&br&比如:&br&&br&社会需要宗教建筑;&br&需要用于王权皇家的宫廷建筑;&br&满足公共活动需要广场;&br&商业活动需要商业街;&br&需要承载商业中心的商业体等等&br&你看吧,世界建筑的发展是和人类发展同步进行的,始终追逐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br&&br&1、商业地产需要地域拥有一定的综合水平。&br&&br&谈到商业不能不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周期性市场,通俗点解释。镇上初一十五赶集、城市人礼拜天集中上街采办消费等这些都是周期性商业活动。周期性市场缘于人口密度和和人均收入。人口密度高+人均收入高,市场的周期性就无限趋近于0,比如北上广深。反之人口密度低+人均收入低,市场的周期性时间就非常长,比如偏远山区的小镇。&br&所以我们现在得出几个结论,&br&&b&(1)商业地产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等地域综合水平作为支撑根据。&/b&&br&&b&(2)&/b&&b&商业地产的形态发展需要根据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等地域综合水平的高低变化作为支撑根据。&/b&&br&&b&(3)&/b&&b&商业地产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社会拥有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作为根本支撑,市场经济的活跃度和成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质量。&/b&&br&比如在一个几千人口的镇上,临街的零售店是作为主要商业形态的;&br&而人口30万、100万、500万、1000万等不同城市就可以开发不同的商业形态;&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abf1d988bd_b.jpg& data-rawwidth=&667& data-rawheight=&7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abf1d988bd_r.jpg&&&/figure&&br&2、市场的商业活动的是否发达严重影响商业地产的开发。&br&&br&越成熟的商业环境对商业地产的开发越有利;&br&我们现在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去看购物中心的招商工作,招商和运营所面对的对象是品牌商户,品牌商户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成熟经营管理。所以现在我们看品牌商户的发展是和市场的商业活动具有很大关联的哦。大部的学术都认为中国的品牌发展是从1992年开始的。较比欧美发达国家是很晚的。所以导致现在中国商业地产开发中的品牌商户招商存在几个特点:&br&&b&(4)中国商业发展时间线较短,所以中国品牌商户的特点是发展晚、较小、较年轻、不成熟;&/b&&br&&b&(5)商户品牌数量的基础较小,导致商业地产的品类同质化较高。&br&&/b&&b&(6)&/b&&b&商户品牌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招商所需业态出现不均衡性。&/b&&br&&br&&br&同类别同层级中国品牌和国外品牌的坪效对比可以反应出这一点的。&br&&br&3、盈利方式。&br&商业地产的获利方式,比住宅开发要复杂丰富且具有持久性。&br&商业地产获利大致有三种模式&br&&b&(1)物业全部持有,靠后期运营收取租金赚钱。&/b&&br&&b&(2)全部散售掉,开发商卖给投资客户。获取开发利润。&/b&&br&&b&(3)部分散售+部分持有,1+2的结合。&/b&&br&商业地产主要是引入了资产管理的概念。&br&&br&4、后期运营&br&商业地产后期的经营是持续性的,这个是长期性商业行为。打个比方,就是你有个商店,你是靠长期的营业来赚取利润的,那么购物中心的运营,就是有1000个这样的商店放在一起,运营管理通过持续性的合理科学的手段更好的更多的帮助1000个商店赚取利润。所以你看,他们是不是很厉害,很叼。&br&&br&&b&草稿存了好久,群里放爷、胡总他们说的都详细了。&/b&&br&&br&最后上张图吧。&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f3b80c51e0eb6bc5a10192aea0e22119_b.jpg& data-rawwidth=&673& data-rawheight=&9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f3b80c51e0eb6bc5a10192aea0e22119_r.jpg&&&/figure&
对比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这两种事物之前,是要了解并清楚这两种事物,首先我们是要确认这一点;如果不了解,那所有的对比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常识;但是我们比较两种事物,说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其实也就是他们之间关系的一部分。 先说结论,要我说,住宅…
不是大神,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理解。。&br&----------------------------------------------------------&br&&br&第一集:&br&4分钟左右,对冲大佬加盟披萨店老大爷的披萨店。大佬的基友是建筑装修承包商,他收到一家三明治店要他在披萨店附近装修的业务,然后老头就被房东压榨租金了(买方竞争,需求提高,卖家就会涨价),大佬儿时和自己的好基友从小吃这家披萨长大,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老爷爷孤苦伶仃赚点辛苦钱还被人讹诈,所以男主就用自己的身份逼迫或利诱三明治店进入远方的商场,同时和房东谈好未来20年租金问题,以加盟者的身份付出超出大爷预算的资金,一劳永逸解决经营场地的问题。这里编剧表达了男主的性格,为好友打抱不平,对自己人仗义,颇有大哥风范,另外某种程度上,男主和基友以及老板之间有类似内幕交易的性质,这基本也是全剧男主赚钱的核心方式,通过各式各样的消息渠道打听内幕,通过分析动机来决定做多或是做空来盈利。&br&&br&5分半左右,在男主的办公大楼里,男主的交易员小弟告诉男主通过自己的沃顿高材生分析师他提前知道了关于并购的消息。这里要解释一下,通常情况下一家大公司对另外一家小公司进行收购往往会导致未来被并购公司股价的上升,这里面原因有很多,首先大公司支付的收购的每股对价往往要比小公司的市场每股价格要高(这里是正常收购的情况下,除非出现被收购方出现严重经营危机或财务危机导致其公司价值预估远低于市面价值的情况会导致小额收购,例如著名的英国巴林银行被荷兰国际集团以1美元价格收购),因为小公司卖的股份要通过股东大会决议,而要转移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权,收购方当然要支付能让股东满意的退出成本,这个价格往往要双方协商决定。&br&&br&然后是正片,&br&&br&这里是一家Electirc sun的公司要收购lumetherm能源公司,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薪资涨幅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