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船4000一5000吨从武汉宇文新州之懿范运沙到九江,需提供信息

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49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关注公众号
十天内记住密码
最新发布信息
&载&货&吨:&
地名水位(米)较前日
出租8160吨船
出租宿沭货378
出租800吨船
出租1260吨船
出租7600吨船
出租9940吨船
求租500-700吨船
莱州港滨州港
船舶求租 跑110海里
出售6800吨船
出售3100吨船
出售1150吨船
出售4970吨船
出售皖南陵货0295
出售1500吨船
求购一艘长40-60米的滚装登陆艇船。
请船长一名丶二类轮机长一名,夫妻俩人也可。
请船长一名丶二类轮机长一名,夫妻俩人也可。
二副或者三副
&2014 马鞍山找船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www.zhaochuanw.com 版权所有 皖ICP备号&武汉新洲地名趣谈【冇得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6贴子:
武汉新洲地名趣谈
名而传说,传说而名
凤凰镇郑园村的“叫天湾”,是个“水袋子”地,因大水一来,群众叫天呼地惊动四周村庄,就给这个湾子送了一个雅号“叫天湾”。
孔埠镇金湖村的黄莺叫,本为李姓村,其始祖在此做屋上梁时,一只黄莺含一条活泥鳅飞到梁上,开口一叫,泥鳅落在下面的鼓上乱蹦,发出咚响声,主人认为是好兆头,始定湾名为黄莺叫。
20世纪70年代,位于王泗村东河边,挖出一座桥墩,其结构为红条石、石灰、糯米结构,传说一杨姓考生骑马进京赶考,路过此河,且当时无桥,许诺,此次进京如果取得功名,即在此修桥,后来果然做了大官,兑现承诺,由此得名“杨官桥”。
新洲以陈友谅的故事命名的地名不少,除了孔埠的“陈子墩”还有顾岗的“练兵塘” ,邾城的“凤凰墩”,百姓为之附会出一个“假天子真娘娘”的故事,流传至今。
故事说:有一次,陈友谅在出战前夕,对妻子说:“明日出战,我军若胜,必扬旗伐鼓而归;若败则偃旗息鼓而归,到时我们一起退出黄州另图再起。”其妻听罢,忧心忡忡,不作言语。第二天,陈友谅大胜了,竟欣喜若狂,故意和妻子开个玩笑:先派一支人马偃旗息鼓,佯装败相。妻子见此情景,急奔内屋,自缢身亡。友谅乐极生悲,追悔莫及,遂以娘娘厚礼葬之于城南凤凰墩。
另传:朱元璋每次与陈友谅交战,他不怕陈友谅,但畏其夫人,因为她熟读兵书,料事如神。刘伯温也曾经说过:“友谅与内,假龙真凤也!”“假皇帝真娘娘”的故事,其源盖出如此。凤凰还有四个凤凰墩,一个凤凰桥。孔埠有个凤凰堤。
火车站办事处三角山湾的正前方,有一座山叫打鸡岗。相传很早以前,绵绵细雨,一村民,牵着牛,拿着鞭到山上准备犁地,突然看见一只白色母鸡引着一群白细鸡,感到奇怪,自言道:“是哪家养这好一窝鸡,还放这么远”。在犁怪,自言道:“是哪家养这好一窝鸡,还放这么远”。在犁地过程中,这群鸡总在他脚跟前转,于是鞭子一扬不小心打死一只细鸡,母鸡就在他腿上啄了一口。再一看一窝鸡不见了,打死的那只细鸡变成了一锭白银子。后来,伤口发炎,多日不见好转,直到把那锭银子花光了,伤口才治好。 新洲以传说为名的地方还有很多,特别是给山给水命名的最多。
20世纪90年代,邾城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发展,十里长街在邾城形成批量开发势头,需要一些有份量的街道名称。于是建设部门、民政部门、文化部门联手发掘邾城历史,以文化遗产给邾城进行了一次批量命名:邾城大街、新洲大街、衡州大街、江夏大街、西陵大街、南安街、齐安大道、永安大道、古城大道、文昌大道等,这些名称典雅响亮,也包含历史沧桑。
如齐安大道。“齐安名郡自萧齐”,(公元480年)齐安郡名义上辖六县,实际上仅南安一县(这也就是现在邾城南安街命名来历)。宋初(公元960年)黄州治所迁至今黄州城,同时改故州城为旧州城,当此设齐安镇。这就是齐安大道命名出处。
再如衡州大街。南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北齐在旧城西南面(今衡州大道穿越的位置),别筑小城置衡州。20年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十一月,北周攻拔黄城,占领齐安,仍在旧城西南所建之小城复立衡州,至隋又废。这就是衡州的来龙去脉。新洲历史不短,但称州的位置仅此一个,这次总算让新洲人品尝到了一个“州”字的味道,有了点咬嚼份量。不像“新洲”二字,似水非水,似城非城,模模糊糊的。本来“古黄州”就是今邾城,商周时期的邾国邾城且不说,仅隋唐当黄州就当了三百年,到如今只落得个“洲”字,总觉得窝囊。多少史学家打抱不平,考来考去,总想还古城一个公道,去掉“洲”字前面的“三点水”,多一点“州”城文化,兵马气息。不过,替明清廷翰林一想,也难怪,不管你邾城多古老,多有地位,毕竟宋黄州已有千余年,还管着你唐“旧州”。现在新洲这块地方无论称“旧州”或“新州”,黄州往哪摆?冲突乱套了不?不发展,是州又如何?慢讲一个“州”,“邾国”又如何?
以讹传讹,无奈认名
巴铺位于新洲区四合庄西北部一座山岗上、106国道旁,这里历来是个交通要道。清朝末年,从安徽河南两地迁来的八户人家在这里搭棚经商。开设有杂货、屠宰、烟酒、米面、熟食、豆腐等八个铺面,生意十分火红。但是,好久没有给它取个地名,四面八方的人不知道怎么个叫法。一个夏天的早上,有位老者到一家豆腐铺买水豆腐,便和店主聊起了地名这件事。店主说:“就随大家的便吧,我也想不出个雅地名。”老者说:“人要取个名字,名正言才顺,我倒想了一个地名,不知妥不妥?”店主急着问:“您老快说出来我听听。”老者便慢条斯理地说:“就叫‘八家铺’怎么样?”店主听了连忙站起身来拍着大腿连声叫好,于是“八家铺”这个地名便很快传开了。后经几代人的流传,渐渐将“八”字演变成“巴”,又将“家”字省去,就简称“巴铺”。
出新洲城旧时小道,沿叶顾岗经打石河至熊家店,再往前走五里便有一小集市,原有二三十户人家名紫阳集,再往前走便是李店。“紫阳集”取名于清中叶,当时形成集市多为朱姓、何姓,两姓互谦,便让集市街来自东南去自西北的文人墨客定夺,文人便以“紫气东来,三阳开泰”名为紫阳集。集北有大片桃园,座落于岗上,来往客商多,便不叫紫阳集,而叫桃园岗,1958年改的“桃源乡”属以讹传讹,将错就错。这不算离谱,还有离谱得近于荒唐的。
潘塘六合集东南一公里,有一湾村名“阳旭旦”不少人叫“阳雀蛋”。相传明末清初麻城盐田河欧阳春泗湾名欧阳旭的人,因家贫无计活命,于某年正月初一辞别祖宗邻里,携带儿女外出乞讨。自白臬南下,讨到六合集附近郭家冲湾时便寄居下来,开始租种佃田。他为人勤奋,不怕吃苦,慢慢扎住脚跟。年复一年家业旺,子孙繁衍,买田置产,逐渐建起一个村落。为了纪念正月初一元旦出外求生这一天,后人便把祖上姓名与元旦连系在一起,湾名欧阳旭旦,意思是永远不忘祖上和正月初一这个日子。附近人们为了顺口,单叫“阳旭旦”,也有人干脆叫“阳雀蛋”、“洋雀蛋”,实属“欧阳旭旦”之讹。旭旦家族当然无奈,别个不认,你就得认。好吧,“雀蛋”就雀蛋!自己的名字拗口,折磨了人家,让人顺口,大家乐呵也成。
趋利避讳,同音换名
新洲地方很讲禁忌,人死了,不能说死,要说“走了”“过了”;小孩死了则说“丢了”“跑了”。大清早不能说龙、蛇、虎、鼠、狮、牙、舌这些字,甚至与之同音的字也不能说,说了就是“放快”,就有凶,就会“赊”,就一天不快。邾城梅店有个湾子叫转家田,原因其地形像蜷曲的蛇而叫蛇家田,后依“蜷”形,叫转家田。这一改就使“赊”变成了“赚”。水家田是章兴村的一个湾子,居民本姓许,因“许”与“鼠”同音,避免与带“猫”音的村庄相克(刚好附近有个湾子叫“黄茂”),改为与“许”音相近的“水”字,故名水家田。三店街的李旻村是由5个小湾子合并的,取名李盟。这个地方地势低洼,经常闹水灾,后来改名李旻,有祈祷上天保佑之意。
旧街汉子山原本不叫汉子山,而叫“叹子山”、“舍儿岑”(又叫搏儿坳)。相传有一个贫苦农民,饥寒交迫,便带着自己的儿子上西边的峰岑上摘果充饥,结果,儿子不幸跌入悬崖,坠入河中。农民誓死拼搏相救,仍未救起。于是,他回到河东的峰岑上追悔、呼号,凄凉的叹息声一直在山间回荡,后来人们把他丢失儿子的地方叫作“搏儿坳”(舍儿岭),把他追悔之处叫作“叹子山”,叹子山让人伤感,让人悲切,后谐音为汉子山,汉子山的响亮终究湮没了这段伤感,变得高昂多了。仅改了个字的偏旁,消极变成了积极,看来老百姓的避讳不仅是迷信。当然那“汉子山”的来历比这“叹子山”更有来头,更耐人寻味。
不仅百姓自己避嫌,也有官方爱护地方而讲忌讳的。如三店原来有个乡叫“白溪乡”。白溪乡以“白溪畈”而名,“白溪畈”又以经不得水涝而名。政府大兴水利后,白溪畈年年大丰收,再无“白溪”,也不“白吃”,当然也不能插“白旗”。因为当时,地方庄稼长得好就插红旗,反之就插白旗;真有大灾,政府要救济。一天,中共黄冈地委书记姜一路过白溪,颇有感慨地说:“解放这么多年,这个地方还叫白溪乡,这里生产不错嘛,应该改叫红旗乡。”从此,白溪乡理所当然地改为红旗乡,白溪畈也就成了红旗畈。
与这事同出一辙的还有潘塘街的红旗岗。潘塘街姚寨村姚寨湾有一条山岗,原名姚寨岗。1958年姚寨大队社员在岗上种棉花,获得亩产皮棉120斤好收成,居全省先进行列,当年10月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苏联专家,前来考察,抽样测评检查合格,并因此而获得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颁发的“全国棉花生产先进单位”红旗一面,也因此将这条岗民改作“红旗岗”。时任新洲县委宣传部部长陈焕斌在潘塘蹲点,为获得丰收写赞诗一首,“棉花怒放满山坡,笑问星星那个多。风吹遍地银波起,千手观音岂耐何。”
俗成约定,以业用名
徐古,原名祁鼓,因一位姓祁的鞔鼓匠在此鞔鼓而得名。后来徐姓来此定居,便改祁为徐。后简化为徐古。新洲以职业属性命名的村庄不少,如:木匠湾、银匠湾、皮匠湾、裁缝湾、染匠湾、漆匠湾、雕匠湾、箍匠湾、砺子湾、染铺湾、棉花湾、线子湾、道士湾等,还有叫先生湾、保正湾的。
全区叫先生湾一共有五个,其中一个在张店雄原村,原名邱榨湾,居民姓邱,因有一家七代当塾师,桃李满园,人们即尊称为先生湾。“保正湾”在和平乡松林村,居民姓王,相传有一位“保正”善于侦破案件,官府给他授了一块书有“保正”二字的金匾,故称“保正”湾,这也同时印证了“光宗耀祖,引以为名”之说。
潘塘街舒祠村所属的李牛兽医湾(现李七甲湾),全湾25户人家,居住在土河西岸,据李氏宗谱记载,明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该湾由江西迁居岗上湾,居住有六百二十四载。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该湾耕种田地的牛,富家喂养的肥猪,鸡鸭等家禽,在一夜之间突然死去,村里个个抱头痛哭,日后种田耕地不好办?当时有一个名叫李二的员外花20块大洋叫他的侄孙李和去南昌拜师学兽医,学成回来,技术精湛,上冲下畈,横十里,竖十里,连罗田东岗岭、麻城岐亭等地的人,都骑着马,打着轿请他去诊牛。在他传帮带领下,全湾先后有10多名学得技术过硬的兽医远跑四海,替人诊治家禽家畜,故当地的人硬把该湾叫“李牛兽医湾”也有人叫“李牛少爷湾”。
弘扬美德,敬贤传名
潘塘街李店村有一个只有10多户人家的村庄,当地人叫他“孝女子湾”,这是为纪念一位孝女的。
相传清同治甲子年(1865年)这里有位长得眉清目秀的姑娘,叫朱淑芬,名如其人,她为人贤淑大方,聪明怜利,与乡邻和睦相处,而且非常孝敬父母。姑娘有父母,都有七十高龄,一天二老突然同患大病,卧床不起,姑娘四处求医问药,但均未见好转。后来听人说大崎山上有种药能治好父母的病,她决然徒步十余天,爬山采药,回后细心煎熬。经姑娘一段精心护理,俩老人奇迹般地痊愈了。从这以后姑娘决心终身不嫁,留在家中赡养父母,为二老养生送终。这位姑娘虽然死了,但她的美德却代代相传,庄上妇女皆以烈女为榜样,孝敬老人,庄上尊重烈女,为了纪念这位烈女,把庄子改叫“孝女子湾”。并立烈女祠,修孝女子墓以祭之。多年以来该湾,年年被当地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模范妇女大量涌现。附近乡村妇女也深受其教育影响,“孝女子湾”的名字也越叫越响。
辛冲镇程铁村的少富咀也是两样的来历,也是为了是纪念一位贤淑的妇女而得名的。
这个湾子从前名叫咀上湾,居民都姓熊。据《熊氏宗谱》记载:明末清初,咀上湾住着十来户人家,有一个年轻守节的少妇生有两男一女,因为她相貌端庄,心底善良,不少人劝她改嫁再婚,但她总是婉言谢绝,执意苦守空门,一直循规蹈矩,保持贞节,靠自己昼耕夜织,精打细算抚养三个儿女。儿女渐渐长大,她便教儿耕田种地,教女纺线织布。一家人勤劳节俭,家境一年比一年殷实,日子也越过越火红。几年后,成为全湾少有的富户。以前曾经在她背后说长道短的人也不得不常来借粮借柴,但她不计前嫌,仍然慷慨相助。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湾男男女女都非常勤劳。不到十年功夫,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人丁兴旺,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湾。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贤淑勤劳的少妇,便将湾名改叫“少妇咀”。为避讳先人,又将“少妇”改为“少富”,“少富咀”因此得名。
新洲凤凰镇西面有个小山叫得胜山,但这“得胜”二字却与战争无关,倒与民风有关。新洲西部原来有个村子叫李弼里,不远有个村庄叫滕家榨,李老头和滕老头是儿女亲家。有一年天遭大旱,粮食歉收,家家日子难过。第二年春天,李老头家无粮食吃,揭不开锅盖,只好拿着口袋找亲家滕老头借粮解急。滕老头把李老头引到自己的仓房,让他自己装,能装多少装多少。李老头看到金黄的稻谷,堆满半边仓,很是惊奇,问滕老头:“亲家,你我两家一山之隔,我那边天旱无雨,遭了荒年,你这边难道风调雨顺,有这好的收成?”滕老头笑而不答,他提起装满了口袋,往旁边板凳上一搁,板凳的四只脚入地一尺,他说:“亲家呀,这一袋谷你非用车子推不可!”果然李老头背不动。滕老头这才说:“谷的好收成,全凭好做工,我们栽秧前,犁八耙八,薅十遍草,谷粒大而饱满。来年你还粮时,板凳脚压出这同样的四个坑,就算是秤。”李老头回家后,种田不敢怠慢,在山的那边勤扒苦做,果然取得了好收成,他到西峰寺庙里去抽签,得到四言谒语:“种田本无法,人心比天大,耕耘在于勤,苦做得胜家”。这个山本身是个小丘,不算太大,两亲家共占了半边山,不管年景如何,两家都是丰收高产,人们把这个山叫“得胜山”,成立人民公社的时候,还以它命名叫得胜公社呢!
光宗耀祖,引以为名
以祖先的官职和学位命名,多了份骄傲。如王旗杆湾,又名“上一份”,位于辛冲镇浏湖村的北部。其先祖王庭宪和王履中原是明代的一个小官——宣判,后来中了解元,被朝廷封为将军。听说湾里出了一个大官,全湾的人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王一份的头人便决定在湾子的正中间竖起一根五丈高的旗杆,表示官至五品,在旗上绣有黄龙一条,以显示官绩,王旗杆湾便因此得名。全区叫旗杆湾的不少,都是因为祖先中了文武举人,树了旗杆而得名。
再如仓埠街的张旗牌湾,是因祖先做过旗牌官而得名;徐古镇周山村的进士榜是因为祖先中了进士;邾城街钱寨村的秀才墩,相传历史上出过9个秀才。
邾城余姚村一个自然村名,有大袁倚马,细袁倚马两湾,其始祖袁宏博学多才,且文思敏捷,在宋军中任司书时,常靠着马写路布(即告示),一挥即就,人称为倚马可待,有诗赞曰“卧雪高风流泽远,倚马才高路布奇”,人们常称之为“倚马公”,其后人因以为村名,光宗耀祖。
汪集绿湾,旧名“黄六官”,本名练三湾,是汪集境内大村之一,有黄姓居民千余人。哪六官?一世祖黄进茂自江西迁入汪集的练三湾后,逐渐发旺、显赫。其二代黄宸举、三代黄普祥,四代黄荣、黄华、黄富、黄贵均受明初朝廷器重。尤以黄荣在本地有名,时任黄州都指挥使,官不算大,但本地人在本地做官,闻名遐迩。黄荣之祖父、父亲时无实职,但受朝廷封赠。如此望族,他不当“六官”,谁当?他自己当然不会如此浅薄,但周围村庄要尊称“六官”。这样的现象在新洲大有人在。明末清初,阳逻毛集人陈肇昌一家“五子登科六口印”,外加一婿均有功名。尤以二子陈大章、六子陈大辇最负盛名。家族显赫之至,但地名未改,不在此话题。倒是有一现象觉得有趣:你以“六官”为名吧,偏偏就还有村庄叫“闵胜六”“陶圣六”的,但也没有人去计较,这可窥见新洲民风一斑。
当然新洲也不都是重官衔轻内涵的,也有用祖先值得纪念的人或事来名地名的现象。潘塘街李店村的趟头湾,陈姓,其祖先是从江西迁入此地的,而且最先到达。提起这趟头湾,有必要啰嗦两句。明、洪武七年,江西瓦屑坝移民到湖北黄冈,上五重乡时,很多人都不想离开江西到湖北来。有的抗旨,有的借故拖延,一陈姓人接旨后二话不说率先登船,离开江西往湖北而来。船沿长江而上,逆举水河,经沙河至易河上岸。当他行至李店西北,看见此处风光秀丽,依山傍水,前有易河流域平畈,南有宋埠至黄州大路,后有绿阴如盖山林,北有层层叠叠旱地,既宜耕种,又宜人群居住,繁衍生息的一个好所在。便在这里居住下来。后来那些不愿来和拖延时间的人相继都来了,来后见陈姓就说,就是你趟头(趟头就是好出头的意思)做的好事,要不然我们不会背井离乡,不过这个趟头也趟得好,找了一块风水宝地。时间长了,趟头人变成趟头湾。
“夏挡湾”名字来来得非常自然而有趣,有这样一个典故:说的是明初夏姓一家人,从江西迁址于湖北新洲地区时,担着一担箩筐,言以这担箩筐的系(绳子)挑断为止,在哪个地方断就在哪里落户。经过千里跋涉,这担箩筐的系终于断在现在的新洲冯铺夏挡湾新街的现址,故称夏挡湾。由此看来,当时新洲也的确是地旷人稀的,可选择的余地真大。
蔡嘴村有个湾子叫岸塘,也是当地居民从江西迁来时,坐船在此起岸,故名。仓埠街五云村有个“坐树湾”,以纪念祖先艰苦创业,经常坐在树下吃饭而命名的。这名字俗吧,但当年的情景,子孙记忆犹新。
宗族传承,姓氏作名
这是地方通行的命名方式,只是新洲更有奇特的地方,尤其表现在以氏为名方面。冯家铺,土著冯姓,在冯家铺附近,有冯家湾、冯家畈和冯家大塘。源于清咸丰年间,一家冯姓在此开了一间茅屋小铺。开店以前,附近临河的本来还有鲍家集、蔡何集、咀子河街、童家咀街。由于兵荒马乱,天灾人祸,连年不断,鲍家集、蔡何集相继湮没;咀子河街,童家咀街亦不景气,原居潘家大塘仅存的几户潘姓人家,都迁来这里经营商铺。汪姓棋杆湾见潘姓生意兴隆,也有几户迁到冯铺经营商业。这样潘姓居冯铺街北,汪姓居冯铺街南,加之童、凌、蔡等姓陆续迁入,这里成了一条街道,但仍叫“冯铺”。有意思,看来先入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 当然地方聚居,普遍是以祖先的姓氏命名,一脉相承并贯穿始终。通常的情况是在姓氏后加一个自然属性,如张家湾、李家衖、王家寨等,这是最普通的;以祖先姓和名外加一个自然属性命名,如管申北湾、黄茂里、程意明凹、李家裕寨等,这种情况也比较普遍。也有仅用祖先名讳,不带姓,如华岳湾(姓宋)、新泉湾(姓黄)、凤翔湾(姓萧)等。还有一种情况是直接以祖先姓名,不带后缀的,如胡兴顺、李万盛、程凤来、陶圣六、欧阳旭旦等。更为土俗的是:凡两个以上的氏族住在一起,多以姓氏叠加作村名,谁也不吃亏。如韩饶盛、孙胡范、巴黎徐、王范高蒋等。有的地方虽然以姓为名,但不直白,将姓氏拆解命名,如周铺镇有人姓罗的湾子,将“罗”字拆开叫四维湾;金台童家细湾叫立里岗。
以祖先的排行(房份或派系)命名,是新洲一大特点,也反映新洲人口发展快,宗族分支多。新洲叫“房”或叫“份”湾子特多,如蔡大房湾、二房湾,一直排到十房湾、么房湾。邾城街东港村有二份湾、八份湾、十份湾,这些湾子旧时都在辛冲周围,都姓王,总名叫王兴三。王兴三最初是个户籍登记名,始祖是两个人,一个叫道元,一个叫谷器,他俩同是朱元璋队伍里的随军孤儿,就地住居后,合报一个户口,取名王兴三,并商定今后哥哥的子孙一律按单数排名份,弟弟的子孙一律按双数排名份。所以王兴三的一、三、五、七、九份都是道元的后代,二、四、六、八、十份是谷器的后代,可谓乃祖乃宗,派系分明。
三店杨湾冈(原名横山头)戢姓与韩姓合村,故名韩戢家,所以又有韩戢邓一家之说,更有戢邓不婚之规。明永乐年间,一支迁三店白溪畈戢家河,一支迁双柳大戢湾。现居双柳大戢湾及附近,约千人,还有辛冲镇的戢岗也与戢姓沿用姓氏为名相关。邻村不通婚的现象在新洲还有不少,张店李中湾姓李,与邻村库家泊湾有渊源,明洪武初年,始祖库义通由江西饶州府瓦屑坝迁徙至至此。族有烈女贞姬无出,族表其守孀之操,指外氏李茂容三子为嗣,遂子孙繁衍。故库氏谱和李氏谱合而为一,几代同修,名《库李宗谱》。后世子孙在生姓库,死后姓李。不过这已属题外之话。
崇古尚文,载史以名
新洲的孔子山、孔子河,是以孔子自陈蔡入楚,至此迷路,使子路问津的史实而名。刘集乡新港村的过贤埠、汪集镇茶亭村的留贤铺,也是以孔子与其弟子过此并留宿得名。孔埠的来历据说也与孔子有关有。孔子周游列国,到了这条小河边。当时是六月天气,孔子和学生们满身大汗,突然碰上了一场阵头雨,激起了病,只好就地停下。就住在河埠头的料棚里。尽管孔子感到很不舒服,还是天天读书、讲学,忙到很晚。第二天又一早起床,到河边去洗脸,梳头。他们一共在这住了十多天,天天如此。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河埠头叫孔埠,现在孔埠一带的人还保持着早起用河水洗脸的习惯,说是这样头脑要聪明一些。
辛冲镇胜利湖村的皇印咀,相传是一位皇帝在此过河,不慎失落玉玺而得名。据查,这位携印王爷就是当年楚武王伐邾时,逃亡鲁国最后落籍今山东邹县的邾国国君邾子克。自周武王伐纣,曹侠封邾,沿袭三百年,传十二世的邾国自此消亡,成为楚国的邾县、邾城。其实,此时的邾子克,因“周公平叛,灭国五十,邾在其列”已无爵位,仅称仪父,更无玉玺可言。本是“无印国君”,笑谈无所谓。倒是朱的后人,虔诚的邾城城东的朱文昌湾,其老少人皆无不以他们是邾之后裔而自豪(邾城文昌大道正穿越该村,道旁新建朱氏祠堂)。皇印咀、朱文昌湾这两个地名,本互不相干,却一恢一庄,映衬邾王,相得益彰。
汪集街的陈子墩,居民皆姓张,并无一户姓陈。就因为相传陈友谅在此驻扎过,遂改名陈子墩,大有舍姓求义之气概,地方知名度也因此而大不一样。
全区叫铺的地名不少,如马驿铺、双柳铺、城林铺、毕铺、周山铺等等,都是明清时代传递公文的驿站或商铺,这些地名颇有点古香古色。
全区以寨为名的有68处,陈楼寨、刀楼寨、刘家山寨、杨家山寨、保安寨、齐安寨、凤凰寨、古城寨、关圣寨、陶璜寨、钱家寨、古城寨、登城寨……凡是称寨的都与农民有关。明末由麻城官僚梅之焕倡立的著名的“蕲黄48寨”(后来发展到300余寨,其中,在今新洲区域的约95寨,又称95岩。现今以岩为名的如狮子岩、滴水岩、龙岩等和不带寨也不带岩的如王屋峰、得胜山等都在95寨之列),原本是官方修筑用来对付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岩石堡垒。后来进入清代,一下子成了农民起义军“联明反清”的军事据点,遭于成龙率官兵摧毁。既然是官方标注地图的用名,自然不会轻易更改。现在这些地方的军事遗迹不多,但透过地名依稀可见当年的烽火连天。
说到寨子,典故不少,不妨多费占笔墨,就一个寨子和相关地名说开去——徐家寨、鲤鱼塘与关帝庙。汪集街米筛村徐家寨曾有一土寨,寨子在慕义湖边。寨子原址名曹家墩,曹氏和吴氏徐氏相继住在这里。寨子南边是一个人工土塘,寨子周围和塘边有古窑址,水塘与原倒水西支流的泥河相通,是个河埠,水运方便。这个寨子三面环水易用守难攻,兵荒马乱的时候,周围老百姓就逃到这里避乱。据说四乡八里的四十八个寨子中,只有此寨最牢,从没被攻破。寨子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寨门,寨门是厚木板制的。门楼是青砖砌的,上面有四座土炮把守。土炮有两个是九节式的铁炮,还有两个是像斛子一样的,能装很多的弹药。威力很大,铜斛子炮比铁斛子炮威力更大。 相传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围攻此寨 ,多日不去,欲渴死寨里居民,后因里边一水塘飞出一对活蹦乱跳的鲤鱼,太平军认为此地有灵,于是一片慌乱,离寨而去。后来人们把这个塘叫“鲤鱼塘”。有鱼飞出水面本来很正常,但偏有人说,这“鲤鱼飞寨”是寨里关帝庙的关圣帝点化的。因此引来四方众人朝拜,于是香火鼎盛一时。当时名人李君简曾为关帝庙题一联云:“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之情同肝同胆,异姓番成亲骨肉;魏之仇,吴之恨,仇恨之中有仁有义,单刀辟出汉江山。”关帝庙又叫天竺寺,1954年被大水冲毁。这座土寨在1958年大跃进以后,被逐步挖平了。
最能反映地方文化的莫过于地名,一个地名也许就有一段典故。武汉市新洲区的乡村地名非常有趣,有些是村民自己正经八百取的大名,有些是外村人因人因事送的雅号。大名也好,雅号也罢,认可了就叫开了,叫开了就认可了。除非有个大官更改,或有大事传开,否则是动摇不了社会习俗的。 新洲地名千奇百怪,但也不是胡乱一通,她遵循着一定的规矩和规律,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评价值。采撷回来,细细品之,这些地名的确耐人寻味。 (一)雅俗共赏,以形取名
新洲有些地名是以地形或人的形象叫出来的。邾城街破月村有一段堤防成半月形,乡俗称半月为破月,故名“破月村”,俗到了极致,也雅到了极致。李集街新河村有个湾子,从前有人爱吹牛说大话,人们就叫它“泡佬湾”;三店街金塘村有个姓许的湾子,从前有人也说直话,不畏权势,人们就叫它“许大炮湾”。“泡佬”和“大炮”,一褒一贬,意味深长。
区内有两个叫做“蛮人湾”的,一个在潘塘街的罗杨村,一个在凤凰镇的余寨村,都是因其祖先力气大,做事好蛮干,才得此雅号。潘塘的“周蛮人湾”原来此地本名“楼子洼”,因清同治年间出了个武秀才“周三老爷”,此人虽最终未中举人,但艺高胆粗,称“蛮”四周。现在湾内麻城住户12号便是武秀才后裔之宅,门前仍放着当年习武用的两个各重100多公斤的大石墩。由于粗鲁野蛮,周围人便称他周蛮人,后来就叫成了“周蛮人湾了”。
有些地名简单、粗俗,但很形象也很有趣,乐于被社会接受:如地形像牛轭头的叫“轭头湾”,像狮子的叫“狮子湾”,像螺丝的叫“螺丝嘴”,曾树过肉标卖肉的叫“标树湾”。 闽胜六大湾地形像鲇鱼,座北朝南,南为鲇鱼头,北为鲇鱼尾,中间的弯曲为鲇鱼肚,全湾有五道石桥,但无河流,时称无河五道桥。 位于辛冲镇虎山村的东南角的细张家墩,湾后的两座小山丘,其形状象骆驼背上的两个驼峰。山丘的西面约500米自古有一条南抵辛冲街,北达邾城街的人行道。相传从前每年的春夏两季的清晨,赶集的人经常发现类似黄金白银的东西从“驼峰”间滚下来。人们猜想这些东西一定是某神仙从这只骆驼背下卸下的财宝。久而久之,这一奇特的见闻也就广为流传。于是人们就将这个湾名改叫“骆驼卸宝”。后有人探了个究竟,这些类似黄金白银的东西原来只是农家放养的一群黄鸡白鸡,看来传说总是有点影子的。
有些地名不是因为形似,而是神似,旧街“汉子山”就是一例。人们一走到那里,便想到一位汉子。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陈友谅在旧街安营扎寨,招募兵将,有人推荐当地的余朝贵,说他力气过人,四乡八村远近闻名。余朝贵是个单身汉,以挑萝卜进山和挑柴出山为生,一担总是数百斤。陈友谅闻之大喜,传下军令,传余朝贵到后院饮酒叙话,酒过三巡,门外一群兵卒抬一门铁炮,陈友谅说:“听说你力气超群,露两手!”坐在旁边的军爷说:“请大力士帮忙抬抬炮吧!”余朝贵也巴不得马上显能干,他放下酒杯,走到铁炮前,让十几个兵卒闪开,他一蹲身,两手一抱,轻巧巧把千斤铁炮放在肩上,扛起就走,陈友谅点了点头,让余朝贵继续喝他的酒,并小声对军爷说:“过半个时辰,鸣炮三声。”那余朝贵正在酒兴头上,突然,炮响三声,地动山摇,余朝贵大惊失色,酒杯掉地下,摔得粉碎。后来,选将悬榜,没有余朝贵的名字,军爷惊问陈友谅:“大王,余朝贵落榜?”陈友谅笑着说:“光有力气,无胆量无谋略,不能为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后来人们把这座山叫汉子山,并流传“汉子山,汉子山,力大的汉子不是官,只能听指挥,没有指挥胆。”像是嘲笑,也像是启迪。
有歌谣这么一传,汉子山就不同凡响了。也幸亏这余朝贵未被选中,要不然新洲就没有这个“汉子山”了。相比之下,文人墨客引经据典,搜肠刮肚搜出来的地名,固然文雅,但总带有一丝甜味、酸味。而村野山夫喜笑怒骂,传神拍腿拍出来的名字,有一股自然痛快的苦辣味。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有更传神、更刺激的名字,盖过或撤换就成,也可以新老名字一起喊,没人计较。几经淘汰而流传下来的名字,自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传世价值。新洲的地名,可谓一“风”,雅俗共赏。
冒得整第一作者吗?
房县《邱氏宗谱》中记载:先祖邱忠良,因逃避水患,在清道光年间,由祖籍湖北黄州孔家埠鸭儿畈,挑着一根扁担,背井离乡,只身来到传说中被称谓囚禁皇族的“天然牢笼”房县,在县城东门一带落脚谋生,至今有8代人。
十堰车城《李氏家谱》记载:居住在十堰车城街办镜谭沟李氏一门自明成化十六年由始祖李刚一家独户由四川迁徙到十堰,繁衍到现在2200余户4100多口后裔。以前新洲属于黄州府,孔埠,这个地名也比较相符
湖北省房县卢氏家族据85岁老人--卢定和讲:相传唐朝庐陵王发配房县时从黄州府鸭儿畈迁至房县红塔乡沙坪村(原称七里沟),后发展到牛胡子沟、黑獐沟、盘峪河、刘家畈等地。到房县后的字派为:会、天、子、壹、万、年、明、定、道、朝、安、国、政、新、祥、顺、荣、华、富、贵、田(以后的字派本人不记得了,但一定有)。当时在黄州府鸭儿畈分手时将一口锅砸成四块,兄弟每人分得一块。后来黄州府原籍每年来房县等地送宗谱字派,每次送一个字派。家谱由家族中年龄最小,辈分最高者保管。本人资历尚浅,但以上字派绝对真实,望卢氏家族有与以上字派相同者前来核对家谱。谱书存于房县黑獐村七组卢定运家中。
二、几个问题的推敲1、关于我们祖先何时来到卢家河据老人讲,“洪武己巳年,千人上房县”。从黄冈麻城鸭娃畈迁来湖北房县红塔乡五将村四组,原名高枧河,迁居此地的卢氏后裔为了纪念原籍地麻城卢家河而将高枧河改名为卢家河沿用至今。据麻城劲风宗亲介绍,原籍麻城名叫卢家河的有三地:一是龟山乡元正桥村卢家河,二是夫子河镇芦家河村,三是与夫子河镇卢家河村和盐田河镇惠兰山村卢家山相临的罗田县大崎乡有名卢家河的垸名。麻城古孝感乡辖地,如今宋埠镇郊有名炉前凹(可能是卢家凹演变而来)及中官驿镇大畈村卢家凹现均无卢氏人口。从卢家凹的周氏宗谱中查得,相当明初中期卢氏人口除外迁他地外,因无继承人而由外甥继承。而外迁由于路途遥远失考,证明麻城一些地方虽然现今无卢氏人口居住,但从前确有卢氏人口从这儿远迁他地等。在地处长江中游的举水河平原的麻城,到处都有名叫畈的地方。南湖办事处雨阴河村鸭儿塘垸地处举水平原,位于麻城古城西南方向,为江西迁居麻城始祖卢明五携三子福一、福二、福三活动的地方,也为福二、福三从麻城原居地迁移现居地途经处。鸭儿塘现居同从江西迁来的陈姓人,因宗谱丢失无考,无卢姓人居住。迁居房县卢氏后裔可能因年代久远,凭口头传说,加之鸭儿塘为平畈之地,而将麻城鸭儿塘记为鸭儿畈或鸭娃畈。鸭儿塘为元明时期麻城孝感乡辖地。卢全鼎生前留下来的记事本中记录的内容是:卢氏宗祠:卢氏乃黄州鸭娃畈人也。洪武己巳年,迁移陵州县高枧五将山八石种坡脚下卢家河,上边有盐池沟、下边有锦鸡沟。卢姓在此处插草为记,握茅为标,居住至今已有数百年之久,不知何时失去派行,恐后姓氏颠倒不明尊长。余故将相传之我辈出以后行序:昌朝林友正 大明五代传 子永鸣鼎续
万敏映学全 建启知多焕
继成必自天
维宜元复合
本立向春先。这可能是卢全鼎回忆并记录的卢氏宗祠的内容。由于“全”字辈中,他算是很有文化的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在县城里的一所学校教书,可能对此比较关注,所以记下了这些内容。当然他的记事本中的内容不仅仅有这些内容,还有卢家河卢氏始祖以来的历代人士的记录。在后边将有叙述。卢全鼎回忆并记录的卢氏宗祠的内容应该属实。因为清光绪年间立下的派行碑的碑文是:当思木有本、水有源,而人岂无本源乎?第先人之尊讳恒而久远,而难知后人之支派,每至混淆而无序,所以前后颠倒不分良可?我族迁房陵以来,自明至今,相传十四代矣。历年之久,其先人之坟墓有碑者犹能识之,而无碑者卒苦于不知。今特同族立碑,列先人之尊字于右,而序后人之派行于左,以志不朽云尔。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船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