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规划及其战略导向作用

[创新发展]国家发展规划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决策参考-石信网
欢迎您:游客
石信网 > 基础条件数据库 > 决策参考 > 正文
[创新发展]国家发展规划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国家发展规划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在六十多年的规划治理实践中,中国的发展规划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规划体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发挥国家战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国家五年发展规划重要地位进一步彰显。为充分发挥我国发展规划在引领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性和导向性作用,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发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一、国家五年发展规划评估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一,加强发展规划实施评估是全面推进我国“十三五”各类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关键的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的关键时期,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十三五”各类发展规划是全面部署“十三五”发展的重要指引,对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监测评估,客观评价发展规划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发展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发展规划本质上是公共政策,对公共政策进行绩效评估,越来越成为国际通行做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开展政府绩效和公共政策评估以来,评估文化和评估实践逐步在全世界广泛推广。随后,丹麦、法国、荷兰、挪威和瑞士等国基于削减支出的需要与日俱增,开始对削减支出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评估”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并逐渐上升到战略管理的层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战略评估被各个国家和组织广泛使用,尤其是欧盟和世界银行,成为推动评估实践的主要力量。第三,对发展规划实施进行评估,尤其是对五年发展规划进行中期评估,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明确提出实行规划评估制度。2006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二十一条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二、国家五年发展规划评估存在的问题尽管开展发展规划实施评估意义重大,但是我国开展相关工作的时间较短,实践层面积累经验较少,理论研究也较为单薄。1953年到2000年我国连续制定了九个五年计划,但是均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监测评估,直到2003年,在“十五”计划实施过半的时候,我国第一次开展五年计划中期评估。2015年首次对“十二五”规划进行总结评估。2016年启动了“十三五”规划年度监测评估。发展规划评估的组织模式、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均有待完善,影响发展规划实施评估的科学性,甚至直接影响到发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开展。(一)从评估组织模式来看,仍以政府自评为主,委托第三方评估为辅,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第三方评估客观性是政策评估的灵魂,采用第三方评估是实现客观评估的重要手段,而第三方的独立性则是保证客观性的前提。我国从“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开始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此后开展的总结评估、年度监测评估也引入了第三方评估主体,但目前的第三方评估只能称为“委托第三方”,其独立性还远远不够,评估主体实际上仍然是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者(各级发展改革委及政府部门),因而难以保证结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科学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规划的严肃性。(二)从评估方法来看,基本上采用的是目标一致法,难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估或绩效审计我国现有发展规划评估无论是官方评估还是第三方评估,大都基于目标一致性评估的方法,重在对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量化评价,而对于规划本身的合理性和规划目标的实现代价缺乏有效的评价;对于大量描述性、战略性的规划内容,在评估中也往往是仅凭官员或某些专家的定性判断,缺乏运用现代分析方法的科学论证。这就造成了多数评估报告的分析性不强,往往局限在文字陈述和少量统计数据,对一些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深度不够,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往往流于一般化。(三)从规划评估指标来看,还存在设计不科学,衔接不力等现象,影响了规划评估的效果一是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目前规划指标设计多数是基于现有的统计基础,但现行统计指标与国家战略要求不同步,比如近些年国家战略重点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但却没有相应的统计指标,客观上造成了评估的困难。二是规划本身量化程度不高。目前五年规划还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对规划编制到什么深度、需要哪些指导和约束性指标,对如何指导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缺乏明确要求。三是我国现有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与规划中的指标体系方向不一致,对地方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缺乏约束力,影响了规划评估的效果。(四)从规划评估过程来看,仍然相对封闭,缺乏透明度,公众参与不足当前,我国规划评估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公众参与尚处于“萌芽阶段”与“成长阶段”之间,主要集中在规划或公共政策的公示或征求意见阶段。公众参与规划评估还缺乏整体性、可操作性和约束性,落实力度不够,而且在技术上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难题。部分官员存在“官本位”观念,过分担忧公众参与的负面效果,缺乏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的动力。此外,公众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参与的积极性不足。(五)从评估问责和纠偏机制来看,机制不够健全,尤其是人大机关的作用发挥不足,难以对责任单位形成硬约束规划评估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必需程序,是《监督法》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法定职责——“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但是,在现行的规划中期评估过程中,各级人大主要采取听取政府关于规划执行情况汇报的方式,难以实质性发挥对规划的监督职能。人大机关尤其是地方人大机关的监督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存在部分工作交由政府部门来推动的现象,使中期评估报告以总结成绩为主,对问题缺乏深入剖析,提出的整改意见缺少针对性、可操作性、可应变性。三、国家五年发展规划评估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一)理论层面——缺乏完备的理论基础,难以有效指导实践我国对发展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的理论研究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了公共政策绩效评估体系,提出重点开展事前和事后评估。20世纪80年代,强调对规划中间过程的评估,监控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变化,评估进行中的政策以使整个规划实施过程具有连续性。20世纪90年代,评估体系完善,更强调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过程,规划与最终结果的一致性已不是评判的最终和唯一标准。我国发展规划评估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国内一些研究者对规划评估的方法、对象、主体或某一具体规划的评估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发展规划评估缺乏完备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难以对实践形成有效指导。(二)制度层面——法制化进程滞后,难以保证规划评估实施由于我国发展规划领域法制化进程滞后,发展规划评估的法律地位也还不明确。截至目前,有关规划及评估的绝大多数制度安排都是通过国务院、发展改革委所发布的各类通知文件以及在部分五年规划纲要中体现,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并不是正式的法律法规。有关规划评估的组织形式、评估主体、评估内容、监督机制等大都还是探索性和原则性的,规划评估还未真正成为各级政府规划工作必须完成的法定环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评估的应用效果。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规划法”对规划体系、规划责任等进行总的说明,现行的发展规划制度仅拥有人大全会审查和批准的特殊资格,还缺乏权威性、严肃性,这使得规划评估的实施也很难保证。(三)技术层面——评估体系不完善,影响发展规划评估效果完整的公共政策评估应该包括结果评估、效果评估和过程评估,但我国对发展规划评估的内容体系并没有达成广泛一致的看法。当前我国发展规划评估主要是评价各个规划领域的进展是否符合规划目标要求,即对规划结果的评估;而完整的规划评估还应包括对效果和实施过程的评估。单纯就规划纲要作评估有明显的局限性,对于五年规划纲要正确的评估离不开对规划体系中全部规划的评估。但目前我国各类规划间衔接协调不足,采取对规划体系进行评估的做法,不但工作量巨大,组织协调难度也比纲要评估大得多,而且各级政府开展规划评估的工作基础和现实条件差异较大,很难对规划评估内容作统一界定,直接影响了规划评估效果。四、完善我国发展规划评估制度的建议发展规划评估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认为,完善我国发展规划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发展规划评估理论研究为更好推进“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开展,我国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解决为什么要开展发展规划实施评估、如何开展规划实施评估等问题,确定发展规划实施评估功能与目标、内容与方法、组织与实施程序、成果应用机制。要重点解决如下几个重要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一是如何厘清自我评估与独立第三方评估的关系,确保第三方评估主体的独立性;二是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发展规划,研究相应的评估模式,并探索不同类型评估模式的评估主体和组织方式;三是如何形成动态监测与反馈的纠偏机制,并利用年度评估成果及中期成果等对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形成反馈,有效修正规划方向。(二)完善发展规划的全周期评估、发挥不同评估主体在特定阶段的作用在发展规划形成和实施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规划目标,规划评估主体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规划周期各阶段的评估主体和评估目标规划阶段识别备选规划方案规划实施评估规划后评估阶段性评估动态监测评估评估主体(1)人大委托第第三方(1)政府自评估(2)人大、政府委托第三方(1)政府自评估(2)政府委托第三方(1)人大委托第三方(2)独立第三方评估目标合法性合规性过程结果过程结果结果效益在备选规划方案的评估阶段,人大和委托的专业第三方机构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保证筛选后的规划方案是合法、合规的最优方案。在规划实施阶段,政府部门和人大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过程评估,也要鼓励第三方机构在这一阶段发挥作用,对规划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估。在规划周期结束后,人大要发挥监督和问责作用,独立第三方机构应当成为规划评估的主体,对规划的直接结果和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为人大监督提供参考。与此同时,要将定期评估与动态监测有机结合,强化政府规划部门数据收集和发布机制,并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建立政府规划部门和专业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动态监测长效机制。(三)加快发展规划立法进度目前,我国发展规划仅拥有人大全会审查和批准的特殊资格,由于缺乏相应的立法和规则,发展规划评估在实践中往往走过场,评估结果难以对责任单位形成有效约束。因此,要加快我国发展规划立法工作,保证发展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明确规划评估作为规划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保障规划评估的实施。并对规划体系、规划责任等进行总的说明,明确有关规划评估的组织形式、评估主体、评估内容、监督机制等内容,使规划评估真正成为各级政府规划工作必须完成的法定环节,保证规划评估的应用效果。(四)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主体首先,从各评估主体的相互关系角度看,第三方评估应是对政府自我评估的监督,两者必须相互独立。因此,第三方评估机构在身份上要具有完全独立性,与规划编制和实施部门没有直接的组织或人事关系,并且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全面的研究实力。第二,总体发展规划、重大专项规划由人大审批通过,其第三方评估也应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委托,而不应由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第三方独立评估的结果直接反馈到人大或下设的专门委员会,作为政府自主评估的平行独立参考,待条件成熟时还可以与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挂钩。第三,必须充分保障第三方评估工作过程的独立性,不做具体内容上的限定。(五)推动发展规划评估与政府绩效评价的衔接,加强规划评估结果的问责性在公共服务、环境生态和民生领域引入公众满意度评价,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不仅能够有效地衡量政府五年规划的实施效果,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的绩效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将部门实施规划的执行情况纳入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中。同时,可以将规划实施绩效考核与中央地方巡视组的工作结合,作为全面评估地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引导公众在发展规划评估过程中的参与搜集公众对规划执行结果的评价是国外规划乃至公共政策中公众参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公共服务、环境生态和民生领域引入公众满意度评价,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不仅能够有效地衡量五年规划的实施效果,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的绩效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对于不同类型的规划,公众参与的形式和内容均有所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差异。市县规划最贴近人民生活,可以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尽量多地直接听取本地居民意见;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专项规划,则应充分听取各领域专家意见。在引导公众参与规划评估时,要充分发挥公众满意度调查在评估中的作用,提升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并通过多种宣传和培训措施,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拒绝访问 | 3gmfw.cn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3gmfw.cn)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39b35cdcbe943d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吴晓华:国家发展规划应发挥战略导向作用【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吴晓华:国家发展规划应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央广网百家号  ——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范思立  国家发展规划是有关国家发展的长远总体计划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职能之一。十九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提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实际上这是要建立‘1+4’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吴晓华表示,事实上,发展规划的变革是这些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规划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如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地、推动“多规合一”试点,开展空间规划试点,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这些都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中央对国家发展规划提出新要求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报告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并且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能否详细解读这些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晓华:十九大报告对国家发展规划工作提出诸多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在规划指导思想上,要突出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国家发展规划的灵魂。  在规划发展目标上,要全面体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顺应社会呼声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发展规划就是要全面体现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和日益增长的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在规划发展任务上,要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发展的不充分体现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不平衡至少体现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各类人群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区域不平衡中出现的“南升北降”问题。发展的不充分重点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这些都是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规划发展时序上,要切实对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如何实现这一战略安排需要五年发展规划来具体落实,现阶段要根据这一新战略安排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  在发展外部环境上,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规划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防止出现新兴大国崛起过程中潜在的“修昔底德陷阱”,确保开放条件下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发挥好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国家发展规划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抓手,请问国家发展规划如何在经济中发挥战略导向作用?  吴晓华:国家发展规划有了明确的定位,并且提升到“1”的地位,这是中央对发展规划的重视,今后的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国家发展规划真正发挥出战略导向作用。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发展方向正确。政治方向是发展规划的灵魂。我们的发展规划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指导下的规划,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划,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规划。在编制实施各类发展规划时,要自觉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发展规划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二是建立科学的新时代发展指标,实施目标导向。十九大报告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新时代新发展目标,下一步必须运用科学的指标将发展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经济建设领域,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将我们长期习惯使用的反映高速增长特征的宏观调控和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转化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立哪些指标来体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又要通过哪些指标来体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建立什么样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计算和发布制度?全要素生产率现在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动力的一项最关键性指标,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就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权威的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此外,还需要积极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体现反映更高生活质量的指标,如自来水直接饮用率,用平均健康预期寿命指标替代平均预期寿命指标等。  三是把控资源流向,实现问题导向。资源的组织动员能力是发展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资源错配是阻碍发展规划目标实现的最大问题。比如在经济建设领域,要引导和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投放到实体经济、配置到发展质量的提高上,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政策完善法律解决严重存在的资源要素“脱实向虚”问题,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  四是加快发展规划立法进程,提供法律保障。立法缺失,是当前我国发展规划事业最大的一块短板。根据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国家发展规划迫切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开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些发展规划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尽快通过法定程序将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央广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欢迎访问BINZZ励志网,分享好故事、传递正能量!
您的位置: >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添加时间: 17:43:28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参考答案 : A,B,C,D。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灯塔党建在线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竞赛这是一个开展学习我们十大精神的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每天只有一次机会,大家一起来看看能做对多少习题吧。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http://www.binzz.com/的后续更新吧!
专题栏目:
下载保存本文
:让学习、工作和生活充满正能量 | 粤ICP备号-1国家发展规划应发挥战略导向作用 _ 东方财富网
国家发展规划应发挥战略导向作用
作者:范思立
中国经济时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国家发展规划是有关国家发展的长远总体计划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职能之一。十九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提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实际上这是要建立‘1+4’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吴晓华表示,事实上,发展规划的变革是这些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规划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如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地、推动“多规合一”试点,开展空间规划试点,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这些都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中央对国家发展规划提出新要求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报告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并且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能否详细解读这些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晓华:十九大报告对国家发展规划工作提出诸多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在规划指导思想上,要突出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国家发展规划的灵魂。
  在规划发展目标上,要全面体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顺应社会呼声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发展规划就是要全面体现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和日益增长的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在规划发展任务上,要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发展的不充分体现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不平衡至少体现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各类人群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区域不平衡中出现的“南升北降”问题。发展的不充分重点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这些都是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规划发展时序上,要切实对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如何实现这一战略安排需要五年发展规划来具体落实,现阶段要根据这一新战略安排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
  在发展外部环境上,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规划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防止出现新兴大国崛起过程中潜在的“修昔底德陷阱”,确保开放条件下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发挥好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国家发展规划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抓手,请问国家发展规划如何在经济中发挥战略导向作用?
  吴晓华:国家发展规划有了明确的定位,并且提升到“1”的地位,这是中央对发展规划的重视,今后的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国家发展规划真正发挥出战略导向作用。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发展方向正确。政治方向是发展规划的灵魂。我们的发展规划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指导下的规划,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划,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规划。在编制实施各类发展规划时,要自觉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发展规划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二是建立科学的新时代发展指标,实施目标导向。十九大报告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新时代新发展目标,下一步必须运用科学的指标将发展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经济建设领域,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将我们长期习惯使用的反映高速增长特征的宏观调控和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转化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立哪些指标来体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又要通过哪些指标来体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建立什么样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计算和发布制度?全要素生产率现在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动力的一项最关键性指标,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就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权威的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此外,还需要积极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体现反映更高生活质量的指标,如自来水直接饮用率,用平均健康预期寿命指标替代平均预期寿命指标等。
  三是把控资源流向,实现问题导向。资源的组织动员能力是发展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资源错配是阻碍发展规划目标实现的最大问题。比如在经济建设领域,要引导和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投放到实体经济、配置到发展质量的提高上,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政策完善法律解决严重存在的资源要素“脱实向虚”问题,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
  四是加快发展规划立法进程,提供法律保障。立法缺失,是当前我国发展规划事业最大的一块短板。根据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国家发展规划迫切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开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些发展规划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尽快通过法定程序将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责任编辑:DF350)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