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mm的子弹和7.92mm子弹落后吗的子弹那个更适合抗战时的中国国情?

抗战时期中国步兵的帆布子弹带能带多少子弹?_百度知道
抗战时期中国步兵的帆布子弹带能带多少子弹?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挺东北军老兵介绍过,子弹带可以装200发!!!通常是2个5发弹夹装一包。
不是貌似好像一格袋装一排(5发弹桥)吗?
是的!!以下是国军德械师的单兵介绍:每个士兵标准个人装具包括弹带,水壶,干粮袋和防毒面具,弹带为帆布长条形,不同与德军的皮制弹包,通常是一条长弹带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最后以布条打结扎紧,可以携带20个子弹夹.也有少量采用两条短弹带或在胸前如X型交叉,或在两肩下如V型分叉,或在肩上腰上各一条.
参考资料:
采纳率:58%
来自团队:
这种帆布子弹带不是标准的军用装备,有时甚至是自制的。所以装的子弹数没有一定。参考中央军与晋绥军的标配,普通士兵全负重子弹带装满的话可以带100--150发左右的步枪弹,可供高强度战斗2小时左右使用。
不一定啦,如果你说的是一个格的话可以装5/6发,一整袋就不一定了
25发到50发不等
我听说是300,十字带。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抗战时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机枪的口径和子弹的直径_百度知道
机枪的口径和子弹的直径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说,机枪是7.62口径,子弹都是7.9口径,这样是用不了的,需要把子弹锉小,我查了相关资料,7.62口径的机枪用的就是7.9口径的子弹,请问是这样的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口径20毫米,子弹的直径为12.7mm/14.5mm我国标准:线膛身管武器其身管内径在20毫米及以上的为炮,身管内径在20毫米以下的是枪。机枪泛指身管内经在20毫米以下的可自动连续发射枪弹的枪械。按照自动原理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加特林为代表的外部能源机枪,一类是以马克沁、勃朗宁为代表的,以火药燃气为动力的机枪,后者又可以划分为管退式、导气式、自由枪机式、混合式等多种。机枪为了满足连续射击的稳定需要,通常备有两脚架及可安装在三脚架或固定枪座上,主要发射步枪或更大口径(12.7mm/14.5mm)的子弹,能快速连续射击,以扫射为主要攻击方式,透过密集火网压制对方火力点或掩护己方进攻。除了攻击有生目标之外,也可以射击其他无装甲防护或薄装甲防护的目标。
采纳率:100%
逐一来解答你的问题1、7.62毫米口径机枪的子弹直径到底是多少正如楼上说的,7.62口径是指枪膛中两根阳线之间的距离但实际上子弹的直径略大一些这一张是苏联的7.62×54子弹的示意图,弹头收口位置,G1的直径为7.92毫米这是美国的7.62*63毫米子弹的示意图,弹头收口位置,G1的直径为7.85毫米G1位置的尺寸和枪膛的阴线匹配2、剧中的所谓7.92子弹和7.62子弹混用问题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比较混杂,主流口径是德式的7.92×57的子弹7.62口径子弹有两种,一种是随苏联援助而来的7.62×54弹药,使用的机枪主要是M1910马克沁、DP轻机枪另一种是美国的7.62×63弹药,使用的机枪主要是M1917A4、勃朗宁自动枪由此可见,大家的子弹长度都是完全不同的,根本没法混用子弹的长度不一样,根本无法塞进枪膛。即便勉强塞进去,击发的时候也会发生炸膛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加工步枪,扩大枪管直径,然后对枪机进行改造在抗战胜利后,国内兵工厂曾将7.7口径的日本步枪和重机枪进行改造,改造后才能使用7.92毫米的德式子弹3、磨子弹是否可行回答是不可行。别的不说,就说这难度,要磨掉0.3毫米,哪有这么准确?更何况磨了以后,子弹的外形受到损害,就算打出去了,这子弹也是毫无准头正如新宣传员说的,在衡阳保卫战中,10军的确磨过迫击炮弹,将82口径的迫击炮弹磨掉一点,以便放入81口径的迫击炮使用但实际效果非常差,炮弹基本没准头,在摩擦的时候还发生了爆炸,死了不少人TG昔日在东北兵工厂到底玩过类似的东西,当时在辽沈战役中缴获了一批155榴弹炮,但没有炮弹,结果就把库存的日式150榴弹炮炮弹身上加上一条弹带4、子弹混用问题某些子弹,如7.63毫米的手枪弹和51式7.62毫米手枪子弹由于尺寸非常接近,原理上是可以混用的,但在实际使用时往往会因为底火位置而发生哑火昔日西安抓魏振海的时候,魏一开拔枪对着警察,但枪没打响。事后发现,魏用的是7.63口径的勃朗宁手枪,子弹是7.62毫米的51式手枪弹,51弹的底火深一点,没打上,出现了哑火。结果魏被活捉所以说,电视剧里的子弹混用纯属编剧不懂装懂,不要听信。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你的数据是有据可查的,但是你的概念错了,枪弹口径是以它配属的枪支口径来称呼的,比如俄罗斯7.62×54mmR 步枪子弹,它的口径是7.62mm,是因为配属的枪支为7.62mm口径(这个距离是枪管阳膛线间的直径),而子弹弹头的直径是要大于这个直径的(和枪管阴膛线的直径差不多),7.62×54mmR枪弹的弹头直径确实是7.9mm。
你好,影视作品上有硬伤。除了口径不一样以外,子弹大小也不同。当时中国常见的有两种口径,7.62mm有俄式莫辛纳干枪弹,也有美国7.62mm(春田03也叫花旗中正式)步枪弹。两种子弹地缘不同,不通用!这是俄式Mx54mm步枪弹美式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枪弹(7.62×63mm步枪弹),是无缘步枪弹。二者口径一样,但是不能通用!!电视上就是扯淡,弹头搓一下是不能用的。7.92mm步枪弹是仿毛瑟的(7.62x57mm),除了中正式和汉阳造可以通用外,其他是不可以的。这几种子弹,长度和口径不同,是无法通用的。7.62x57mm毛瑟弹
7.62和7.92是两个口径的子弹,绝不是可以锉一锉就用的,里面7.62的机枪应该用的是俄制7.62*54R弹,7.92(就是你说的7.9)应该是7.92*57毛瑟弹,药筒长度都不一样,不可能通用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机枪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抗战中国步枪弹选型【古德里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2,886贴子:
抗战中国步枪弹选型
抗战前中国步枪的标准口径是7.92口径,使用的步枪弹是7.92*57步枪弹,抗战中得到了部分日械,于是6.5*50步枪弹也成了抗战中和抗战后部分中国军队的制式步枪弹。一些网友最近在古吧发帖谈及抗战中国军队制式步枪弹,提出来7.92*57步枪弹后坐力过大,而6.5*50步枪弹威力较低,所以认为历史上的7*57步枪弹更适合抗战中国军队使用,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晚清到民国初年,实际上装备过一款类似的步枪弹6.8*57步枪弹作为制式枪弹使用,直到民国4年(1915年)恢复使用7.92*57步枪弹作为制式枪弹。此举证明7*57步枪弹未必适合抗战中国使用。实际上看看同时期世界各国,特别是使用6.5步枪弹的面条和鬼子,都恢复使用了更大口径的步枪弹,面条是用7.35*51步枪弹代替了6.5*52步枪弹,鬼子是用7.7*58步枪弹代替了6.5*50步枪弹,而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国家都用7.65*53或者7.92*57步枪弹代替了之前的7mm步枪弹,所以比7mm口径更大的步枪弹显然是二战前的一种潮流和方向。但是7.92*57步枪弹确实存在网友说的部分缺点,例如步枪弹装药量大,达到了3.05-3.2g,后坐力大等问题,而且随着中正式步枪等短步枪的服役,果脯装备的7.92*57IS弹存在因为枪管短,导致发射药燃烧不充分等问题,所以严格沿用7.92*57IS弹确实有问题,而全面换装德国针对KAR98K短步枪开发的艇尾结构的7.92*57SS弹,对于果脯又不现实,所以个人以为,需要一个针对7.92*57IS枪弹的改进才行。其实最简单的解决短步枪使用IS弹枪口初速过高的问题,就是采用减装药弹,KAR98K的SS弹枪口初速是762m/s,说明对于短步枪来说,这个枪口初速是最合适的,而德国改进的方法,增加弹重,从10g增加到12.8g,降低装药量从3.2g降低到3.05g,最后降低到了这个枪口初速,而抗战前中国只能够生产10g重的IS弹,没有必要仿制SS弹,直接采用类似于鬼子97式狙击枪那种减装药步枪弹的方式就行了。按照枪口动能来推算,弹重不变,枪口初速从长步枪的878m/s降低到短步枪的762m/s,动能大约是75%,这样发射药从3.2g降低到2.4g就行了,就可以解决短步枪枪管短导致的燃烧不充分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后坐力,使士兵便于在平时训练,战时射击。而且节约了发射药的使用量,只需要四分之三的发射药量就可以制造一发子弹,同样的发射药可以多制造三分之一的子弹,这对于抗战前穷国中国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弹重也相对降低,降低了0.8g弹重,IS弹从23.8g降低到23g,增大弹药携行量也可以增加。
这种减装药7.92*57步枪弹,弹头和IS弹相同,可以和IS弹通用弹头,枪口动能为2903J,虽然比IS3855J和SS弹的4096J枪口动能降低了不少,但是仍然比鬼子的6.5*50步枪弹枪口动能2616J高一些,而且弹头重量10g比鬼子的6.5弹头重量9g更重,威力是足够的,仍然属于大威力枪弹的范畴。当然该弹作为机枪弹特别是重机枪弹或许威力不够,那么把全装药的IS弹当做机枪弹就行了,减装药弹作为步骑枪弹,二者可以通用弹头,发射药筒,唯一的区别就是装药量不同。这样便于生产,也便于部队使用。
我一直不喜欢大口径子弹←_←大口径子弹虽然威力大,但除了威力以外其他表现就差劲的很第一,弹道弯曲,这影响远距离准度,间接影响有效射程第二,子弹速度低,这影响瞄准后射击射中目标的概率,毕竟子弹速度越快,对方在能离开杀伤区间的“离中时间”就越少,这里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假如子弹光速,瞄哪打哪,只要目标进入准星弹无虚发,子弹速度越低,假如就两米每秒极端一点,那么你瞄一个目标不知道该计算多少提前量。第三,后座力高,枪机往复运动易偏离轴线第四,弹体重,同样材料只能制造更少子弹,同样携带量给你更少开火机会,同时也提高后勤成本,为了携带更多子弹你不得不减少你携带的食物量大口径子弹主要在丛林中有效,因为枯枝树木需要一定穿透力。然而如果是其他地形,这威力问题我觉得可以下降到次级处理。小口径是优先选择,毕竟小口径还有翻滚,不要把它想的太差。楼主的国军抗战问题,枪械换装当然不现实,转产小口径枪虽然有这种可能性但是涉及因素过多。如果单纯从子弹角度排除一些装药适应问题,小口径显然比大口径更适用于中国战场。
中间威力枪弹和小口径枪弹都是在陆军强国火力装备过剩,各级火力配置完善,步兵单兵武器缺乏长距离交战的机会基础上出现的。而抗战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根本不是这种情况,尤其是对于重武器缺乏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别说小口径枪弹,就是中间威力枪弹都是不切实际的选择。
说了半天感觉就是再说法国7.5X54mm
十几毫米都是空气我又不是没见过
图片来自:
图片来自:图片来自:
窃以为当时中国军队的200米以上的火力不足才更适合使用这种全威力弹
其实最早本人是想架空一种类似于法国的75.*57到7.5*54,美国7.62*63到7.62*51的减装药短壳弹,不仅装药量降低,弹壳长度也缩短的7.92口径弹药。至于弹壳长度,本人倾向于7.92*51,后来是考虑到在弹头通用的基础上争取弹壳也能够通用,才没有架空弹壳缩短弹,其实相比较装药量的减少,缩短弹壳或许是最合适的选择。
请问直接照搬762nato好不好 我记得轻兵器上说7mm佩德森子弹老美觉得不错 英国人也认为点二五六子弹不错 求解
六至七毫米子弹做成达坶弹 空尖弹好不好
那把你说的792乘51再变个口径成762呗 省点铜
请问楼主看架空小说吗 写吗
7.92是中国当时最好的选择,7.92的生产在中国至少有半个世纪的基础,当时性能问题我觉得还是别考虑了,当时你能把军队后勤供应好就可以了,仿制的话一切面谈,阎老西仿的东西能用吗?工业基础完全没有。另外6.5的弹药问题当时中国军队怎么解决的?就靠缴获?不可能把?请问一下
记得汉阳造用的是圆头弹。。。
步枪小口径化首要前提是通用机枪广泛装备,取代重机枪,使得连排火力大幅加强才引出的吧。
对吧主晓攻夜习《抗战中国步枪弹选型》一文的回复 貌似首先提出采用7*57mm弹就是本人(见《30年代国军制式武器优化方案》一文),想不到引起了吧主的关注,深感荣幸。古德里安吧里网友的军事知识水平比较高,不是铁血网之类的垃圾论坛可比的,在这里能够得到真正的思想互动,而不是喷口水。本帖子是就想就吧主《抗战中国步枪弹选型》一文中的某些观点做进一步探讨。 一、采用7*57mm步枪弹适合中国战场的需要我发现,有一个关键问题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一次大战前,步枪弹经历了一次重大革命,尖头弹取代了圆头弹,大大提高了杀伤力。各国的制式步枪弹,包括德国7.92*57mm步枪弹,美国7.62*63步枪弹和俄国7.62*54mm步枪弹等都做了这方面的改进。7.92*57mm圆头弹枪口动能约为3000J,尖头弹枪口动能约3800J。所以我们经常说的7.92*57mm步枪弹后坐力过大的问题,指的是尖头弹,而不是圆头弹。民国初年到30年代之前,各大兵工厂造的7.92*57mm步枪弹几乎都是圆头弹,还没有出现后坐力过大的问题。吧主说的民国4年恢复使用7.92*57步枪弹作为制式枪弹一事,从政府角度来说,的确有统一口径的合理性。但当时间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国终于也跟上世界的步伐,开始改用尖头弹时,后坐力过大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7.92*57mm尖头弹的后坐力对于身长体壮的欧美人种还能承受,对于个头普遍矮小一些的东亚人种而言就显得太大了。当时中国士兵普遍营养不良,身体瘦弱,尤其是对新兵而言,一下子使用这种大威力枪弹,很难控制好枪支。再加上当时中国军工生产能力薄弱,军队实弹训练少,没有机会去慢慢适应强大的后坐力。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士兵在战斗中控制不好步枪,射击精度不佳,子弹的杀伤力再大,打不准又有什么用?同时,在大规模战争时期,参战部队往往要持续作战好几天得不到休息,过大的后坐力很容易导致士兵疲劳,体力迅速下降,从而影响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同时,7.92*57mm尖头弹和圆头弹并不能通用,相当于增加了一种口径。反正也是要增加一种口径,为何不干脆采用更适合中国战场的枪弹呢?7*57mm步枪弹最初也是圆头弹,1913年改进为尖头弹。7*57mm尖头弹枪口功能约为3250J,弹头设计合理,初速高,后坐力较小,杀伤力较大,精度也很好,可以步机枪通用,简化了后勤。而且它的弹壳与的7.92*57mm步枪弹的弹壳基本相同,很容易大量生产。从性能和生产能力两方面结合来看,这种枪弹都很适合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需求。 二、7*57mm步枪弹的使用国家维基百科显示,使用7*57mm步枪弹的拉美国家有哥伦比亚、巴西、委内瑞拉、智利、墨西哥、多米尼加;用7.65*53mm步枪弹的拉美国家是阿根廷、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巴拉圭、秘鲁,装备国家完全不一样。吧主说拉美国家用7.65mm取代了7mm步枪弹,根本没有这回事。西班牙倒的确用7.92mm取代了7mm步枪弹,但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爆发了大规模内战,德国和苏联各自支持一派。佛朗哥得到了大批的德国军事援助,当他获胜后,自然积极向德国靠拢。我国50年代迅速采用7.62*54mm步枪弹作为制式装备,不也是出于政治考虑吗?难道俄国的凸缘子弹真的比美国德国更好? 三、日本和意大利的换装没有代表性二战前,日本用7.7*58mm步枪弹取代了6.5*50mm步枪弹,意大利用7.35*51mm步枪弹取代了6.5*52mm步枪弹,的确是历史事实。但吧主称之为一种潮流就太过了。当时世界各国的认识还基于一战的经验,日本的6.5mm有坂弹和意大利的6.5mm卡尔卡诺弹动能都在2600J左右,在人们看来威力实在太低。但到了二战期间,各国又开始觉得动能3500J以上枪弹威力过大。德国和苏联发展的7.92*33mm和7.62*39mm中间威力步枪弹,枪口动能都只有2000J上下,却很少听到有人说它们不行,因为它们的威力已经够用了。这岂不是又反过来证明日本和意大利走了弯路?如果不考虑步机枪通用,6.5mm完全能胜任步枪弹,但的确不适合用于于机枪。日本和意大利更可能是出于实现步机和轻机枪弹药的统一,才选择威力大一些的弹药。7*57mm步枪弹的枪口动能达3250J,比日本的7.7*58mm步枪弹和意大利的7.35*51mm步枪弹还要高出一筹(见维基百科和《金属与火焰的回忆》一文),完全能胜任步枪和机枪两种作战模式。 综上所述,可以回答吧主《抗战中国步枪弹选型》一文。当然,吧主的减装药方案也是一种选择,但需要重新设计装药量和弹头,不如直接用7*57mm步枪弹省事。
总的来说,枪口动能3500J以上不适合做步枪弹,枪口动能3000J以下不适合做机枪弹。要追求步机枪弹统一,以7*57mm为佳。如果不追求步机枪弹统一,则步枪弹用6.5*50mm有坂弹(或者6.5*55mm瑞典毛瑟弹更好),机枪弹仍然保持7.92*57mm毛瑟弹,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案。
个人还是这个看法,7*57高不成低不就,明显不如7.92*57步枪弹。第一点,就是笔者多次重复的那个观点,从世界大势来看,全威力枪弹采用6.5-7mm口径,实际上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的一次不成功尝试,采用这个口径的大国,鬼子面条西班牙等国都重新回头采用7-8mm口径就是最明显的证据,中国也一样如此,从6.8*57回头回到了7.92*57口径。所以说不要把那些国家的决策当做都是错误的选择,一个国家是错误的选择,多个国家都这么做就肯定有一定的 理由了。第二点,7*57枪口动能不如7.92*57大,威力肯定不如,弹重来看,7*57,圆头弹重24g,尖头弹重23g,而7.92尖头弹弹重23.8g,重尖弹弹重26.4g,圆头弹弹重27或者28.2g,至少尖头弹弹重不比7.92*57弹重轻多少,而他的弹重不如6.8*57的圆头弹弹重22.5g轻,更不如6.5*50的圆头弹弹重22g,尖头弹弹重19-21g轻,可以说威力不足,而弹重不轻,明显是不够理想的选择。第三点,楼主说的因为7.92*57枪口动能太大导致的后坐力太大亚洲人和国人体型体力不适应的问题,想降低枪口动能来减少后坐力,完全没有必要另外采用一种新口径的方法,直接用7.92*57减装药弹药不就行了?枪口动能和后坐力降低了,还可以和7.92*57全装药弹通用弹头和弹壳,笔者曾经提出过这种假设,7.92*57采用减装药,装药量从3.2g降低到2.4g,作为短步枪和卡宾枪和轻机枪用弹,全装药弹作为长步枪和重机枪用弹,类似于鬼子的6.5*50弹药就分为全装药和减装药弹药的做法。第四点,7*57开辟一个新口径,不利于和老的7.92*57弹药匹配,至于楼主提到30年代7.92从卵形弹到尖头弹的变化也是新的弹药更替的说法,明显是缺乏一些常识导致的结果,第一,国内7.92尖弹不是从30年代开始引入的,北洋时代就开始采用了,第二,卵形弹和尖头弹还是可以共用的,首先弹壳相同,而6.8也好7也好虽然也是57弹壳但是肯定需要缩颈处理,这样多一道工序,对于产量巨大的枪弹来说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的,其次圆头弹尖头弹弹头虽然弹径不同,但是还有相容性,虽然理论上发射圆头弹的枪械无法发射尖头弹,但是至少发射尖头弹的步枪是有发射圆头弹的能力的,这在内战抗战中是个基本常识,而你换了7*57的枪械肯定用不了原先的7.92圆头弹。
楼主这个思路应属goodidea!其它不变,只是减少药量,如果可行,则大量装备的相关枪械不会有不兼容情况。既减小了后座力,对新兵尽快掌握使用步枪有利,顺带还节省了发射药。事半而功倍!
中国士兵当时因为医疗卫生水平的原因身体素质比不上鬼子,枪和子弹确实尽可能轻才行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萨沙's Blog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抗战爆发前,国军有200万部队。这么庞大数量的军队需要大量的武器,尤其是作为步兵一线火力支援的轻机枪更为重要。只是由于国民政府的武器生产能力低下,存在大量的武器缺口,只能通过外购来解决。所以导致中国战场出现了大量五花八门的轻机枪。这章就听老萨来说说山姆大叔的铁斧--一战二战显神威的BAR轻机枪BAR,也就是勃朗宁BAR 1918轻机枪诞生于一战末期。一战爆发前,美国人由于触觉不灵敏,并没有发明自己的轻机枪,而是购买了法国的一批轻机枪,也就是670挺M1909哈奇开斯轻机枪的改进版。战争爆发以后,哈奇开斯轻机枪表现的非常垃圾,故障频发,尤其在夜晚几乎无法作战。美国人没有办法,只好从被他们赶走的美国枪械大师刘易斯那里,购买了一大批刘易斯轻机枪。但是,这些仍然不能满足实战的需要,在残酷的战壕战中,美国人缺少轻机枪。其实早在一战爆发前,美国国内就有一些设计师在从事轻机枪的开发工作。除了上文说到的刘易斯上校,还有大名鼎鼎的勃朗宁。勃朗宁可谓是当年美国最有名的枪械设计大师,他包揽了现代半自动手枪的设计工作,还发明了许多其他的武器。有趣的是,勃朗宁一开始并不是想设计一款轻机枪,他对于自动步枪,也就是可以由单兵携带,单发或者连发射击,射程又和步枪一样的自动发射步枪非常有兴趣。其实当时美国的枪械设计师都意识到,手拉式单发步枪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从枪械发展规律来说,可以连发也可以单发的自动步枪才是未来的主力枪械。所以美国,乃至全世界众多枪械大师都在致力于自动步枪的研究工作。可惜,受设计理念和当年科技的限制,自动步枪在二战之前的研究工作全部失败。著名的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曾经投身于自动步枪的研发,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失败经历,加兰德被迫转而研究半自动步枪,最终发明了二战中美国著名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勃朗宁比加兰德还要厉害多了,虽然他也遇到极多的技术问题,却没有放弃。经过多年的研究,勃朗宁终于在一战爆发以后,发明了著名的是勃朗宁BAR 1918自动步枪(实际列装时间是1917年)。勃朗宁BAR 1918自动步枪采用导气式原理,发射7.62毫米步枪子弹,由20发可拆卸弹匣供弹。枪管膛口安装圆柱形消焰器机匣用一整块钢加工而成,所以外观上显得粗壮结实,拉机柄位于机匣左侧。这款所谓的自动步枪具有很优秀的性能,它的射击精确,可靠性极高,威力大。只是,作为自动步枪,他并不能够胜任,所谓BAR自动步枪是相当失败的。因为,第一,它的重量很大,空枪就重达7.5公斤,而一把美制春田1903步枪还不到4公斤,BAR轻机枪的重量是步枪的一倍。现代的自动步枪,AK47自动步枪,也仅有4公斤多。普通士兵很难有效携带这么重的步枪作战!第二,它的后座力很强,在全自动射击和连续半自动射击时,普通士兵根本无法控制住枪身的剧烈跳动。站立时据肩射击完全不可能,强劲的后座力会直接放倒枪手。就算是据腰射击,也要有一定的训练,而且射击精度必然不佳,因为枪身跳动很明显。显然,如果不能这样射击,自然不能作为步枪使用。但也不是说就控制不了,如果使用的士兵都是像NBA中2米以上球员那种大个子,也还是能够勉强控制得住。遗憾的是,一战二战普通美国士兵身高都在1米7左右,体重不超过140斤。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在于弹药。当时并没有自动步枪使用的中间长度弹药这种说法。第一款中间弹药使用在二战中德国的STG44自动步枪上,它的子弹不是传统的步枪弹,而是比步枪弹短三分之一,也就大大减小了装药量。换句话说,世界上第一款实用的自动步枪的诞生,在于枪械设计师路易斯?施迈瑟黑发明的7.92 x 33毫米短弹。如果要是继续使用传统的7.92 x 57毫米标准步枪子弹,STG44仍然不能全自动射击。可惜,当时是30年前,根本就没有这种概念。BAR轻机枪使用的是普通的美制7.62毫米步枪弹。相比STG44主要打击300米内的目标,有效射程也在300米内,使用的这种7.62毫米步枪弹的春田步枪,有效射程高达600米,但实际他在1200米上仍然具有杀伤力。使用春田步枪的新兵,往往被强劲的后坐力惊倒,肩膀青一块紫一块都属于正常。威力如此强大的步枪弹,如果没有使用两脚架或者三脚架固定的支撑点,200斤以下重量的人,根本无法控制。除了弹药以外,还有第二个问题。因为BAR轻机枪定位是自动步枪,由步兵本人携带,显然不需要开枪太多。根据二战后期调查,一个自动步枪手在一次战斗中,真正需要发射的子弹一般绝对不超过二三个弹夹,也就是60发到90发。一般来说,打完这些子弹,战斗就结束了,不是敌人被消灭,就是自己被击毙。那么,发射如此少量的弹药,显然就没有必要考虑枪管过热问题。更况且在当时,还没有更换枪管以避免枪管过热这个理念,一战以后,才有更换枪管的轻机枪发明出来。所以BAR轻机枪是不能更换枪管的。那么,又要保证至少步枪能够射击到近百发,显然就要对枪管做一定的处理,必须加厚加重。在当时的条件下,冶金技术并不发达,所以枪管也就做的格外笨重,加上还没有冲压技术的概念,机匣也都是用整块钢铁“雕刻”出来,导致全身重量超过7.5公斤。---------------------BAR本来是作为自动步枪发明的,遗憾的是,它作为自动步枪非常不称职,最终最为轻机枪使用。大家可以看到,移动中用BAR射击需要很高的技术,不然很容易被后坐力放倒。就算有很高的技术,也无法保证精度。这一点对于自动步枪来说,是致命的。下图是拯救大兵瑞恩的剧照,这个BAR轻机枪手也是除了翻译以外,唯一幸存的士兵。注意他的BAR轻机枪并没有两脚架,说明这个家伙的射击技术非常高超,都不需要固定的支撑点。简单来说,BAR根本不能做自动步枪使用,他的后坐力太强,连发和三点法时,射手根本无法有效控制,精度也就自然极低了。而且,他的枪太重,只能以身体比较强壮的士兵携带,不可能让每一个士兵都携带。于是,BAR作为自动步枪是相当失败的。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在1917年BAR自动步枪提交到美国陆军部测试的时候,美军高层们惊讶的发现他居然可以极好的胜任一挺轻机枪。BAR自动步枪如果装上两脚架,就是一款相当优秀的轻机枪。传承勃朗宁设计的传统风格,这款BAR轻机枪虽然较重,但非常结实耐用,结构也简单,仅有区区70个零件,极为可靠,实战中几乎不会出现故障。它的枪管很长,有61厘米,这样使得它的精度很高,在有效射程600米内,基本做到瞄准哪里打中哪里。而且7.5公斤的重量对于自动步枪来说,算是很重,但对于轻机枪来说,也属于正常。捷克式轻机枪重量为9公斤,布伦轻机枪重量为10公斤,连日本歪把子轻机枪也有10公斤以上。因为班里面的轻机枪手,一般是全班最强壮,射击技术最好的人,7.5公斤这个重量还是可以接受的。作为轻机枪,它由两脚架,也就有了支撑点,射击也以卧倒和蹲地为主,后坐力的问题不存在了。经过类比,BAR轻机枪不亚于一战时期,全世界其他所有优秀的轻机枪,包括刘易斯轻机枪,哈奇开斯轻机枪,麦德森轻机枪。所以,美国陆军立即将BAR轻机枪投入大规模的生产。1917年12月,BAR轻机枪开始量产,同月装备部队。由于一线美军急切需要轻机枪,美国陆军让枪械巨头柯尔特兵工厂,马林?罗克韦尔公司,温彻斯特公司。美国工业的强大,由这三家公司表露无遗,仅仅11月时间,已有大约52238支BAR轻机枪交付使用。当时美国人正在一战战争被打的一塌糊涂。1918年5月,第一批12个步兵师的美军登陆法国作战。这批美军的其他武器非常齐全,却没有轻机枪。无奈之下,法国人将他们装备的绍沙轻机枪提供给美国人。绍沙轻机枪也是被当做自动步枪开发,它是有史以来,作为一个大国制式自动步枪里面,最烂的一个。绍沙轻机枪的问题极多,尤其它的可靠性极差,一旦遭遇雨雪泥泞环境,就百分之百出现故障。主要问题在于他的镂空弹夹,这个弹夹之所以镂空,是为了便于射手观察剩余子弹。这个设计本来并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未来弹夹的主流,只是因为实现过于草率,最终成为严重的缺陷。泥水极容易流入弹夹,导致故障!就算是在非常完美的环境中,绍沙轻机枪由于设计缺陷,连续设计出现积碳等问题,也会导致射击中断。更惨的是,绍沙轻机枪结构复杂,普通士兵根本没有办法有效拆卸修理。当时连法国士兵自己都不愿意用,更别说美国人。6月,又有11个美国步兵师登陆法国,法国人向美国人提供了数万挺绍沙轻机枪。美国将军潘兴接到提供轻机枪的清单以后,以为法国人搞错了。他问霞飞将军:我们的部队不需要这么多轻机枪,根据战时配置和合理损耗,最多至少一半数量就够了。霞飞将军当时苦苦一笑,没有解释。1个月以后,潘兴将军就知道为什么提供给他们的绍沙轻机枪是实际需要的一倍了。这种轻机枪的故障极高,而且无法处理。美国大兵开始还试图修枪,但修来修去仍然问题百出,最后就干脆枪一出问题,就地丢掉不用了。这样一来,绍沙轻机枪的损耗极高,是实际需要量的一倍以上。而作为敌人的德国人,哪怕缴获美国的春田步枪也立即搬走,但缴获了绍沙轻机枪也是随手扔掉。需要说明的是,就是这种垃圾轻机枪,居然还被饥不择食的国军方面仿制。金陵兵工厂在一战后,仿造绍沙轻机枪研发了自己的7.92毫米口径自动步枪。只是,本尊就这么垃圾,仿造品就跟别说了。仿造出来的100多挺宁造绍沙轻机枪,刚刚射击20,30发就卡壳或者故障。金陵兵工厂也很快放弃了继续仿造。-------------------绍沙轻机枪,这是有史以来作为一个大国制式轻机枪中,最垃圾的一款。它的所谓镂空弹夹导致极多的卡壳!法军使用的8毫米口径绍沙轻机枪已经很烂,改为美军的7.62毫米口径以后,该枪更是问题百出。后期美军在战场一旦遇到故障,就随地丢弃,反正也是修不好。搞笑的是,中国的金陵兵工厂居然还仿造过一批。鉴于这种情况,美国人被迫从因果人那里订购了一批刘易斯轻机枪。不过刘易斯轻机枪价格太高,几乎和重机枪一样贵,而且英国人自然尚且装备不足,不可能大批量提供给美国人。没有办法,美国人只好寻找其他的办法。此时BAR轻机枪就是他们的救命法宝了!在美国大兵的怒吼下,第一批BAR轻机枪在1918年7月开始运抵法国,第一个接受这种武器的是美国陆军第79步兵师。所以说,BAR轻机枪诞生的太迟了,也就是4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短短4个月内,美军中一共紧急装备了5万多支BAR轻机枪列装,这个数量也不算特别高。因为,垃圾绍沙轻机枪生产装备总数,也有24万挺之多。虽然数量一般,装备的时间也不长,一线美军士兵对这挺坚固耐用,性能可靠,故障率低,威力巨大的轻机枪非常喜爱。实战中,作为低级军官的范?阿尔文?勃朗宁少尉,也亲自试用了这挺轻机枪。勃朗宁少尉就是摩西.勃朗宁的儿子,他对自己父亲发明的轻机枪赞不绝口。和美国人并肩作战的法国士兵也极为喜爱这款轻机枪,在他们的要求下,法国政府向美国订购了1万5000挺BAR轻机枪。1919年助理战争部长所说:BAR受到了我们的军官及使用过它的人的高度评价。尽管这些枪的使用环境很恶劣,在前线,曾一度在雨中使用,射手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擦拭它,但一直工作很好。所以在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时候,BAR轻机枪并没有停止生产,它一直生产第二年的到1919年末,最终的生产数量为10万2000挺,这个数字已经相当惊人了。搞笑的是,BAR还有一些民用型号。显然老百姓并不需要威力如此之大的武器,他们的主要购买者是黑帮。这种威力巨大的轻机枪,一般用来对付拥有较强火力的美国警察和FBI。黑帮最喜欢用BAR轻机枪伏击对手的车辆,因为轻机枪威力强大,可以轻松将他们击穿。黑帮人把BAR轻机枪,汤姆森冲锋枪,左轮手枪成为黑社会的三大制式武器!---------------------BAR轻机枪最大问题在于无法更换枪管,因为他本来就是作为自动步枪设计的,自动步枪根本不需要更换枪管。后期的BAR已经可以更换枪管,诸如上图,但国军得到的BAR全部不能更换。BAR另一个缺点是弹容量过小,只有20发,所以必须经常更换弹夹。BAR机枪手要携带大量弹夹,不然就无法有效作战。到了二次世界大战,这款BAR轻机枪仍然完全能力满足实战需要,或者说,美国还没有一款性能更优秀的轻机枪可以取代他。BAR轻机枪在一战到二战期间经过小规模改造,推出了M1919A2型号,这个型号同最初的型号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二战期间,这款轻机枪仍然大量装备美军,主要作班用轻机枪。每个班有一个士兵装备BAR轻机枪,一个排装备3挺。在二战的4年内,美国各大兵工厂一共生产了高达20万挺BAR轻机枪,其中绝大部分装备美军。美国人对这挺轻机枪非常满意。一份1943年海军陆战队的报告中写道:BAR轻机枪,一种一直受到好评的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使用都很少发生意外和出现故障,即使在丛林地带作战它也能达到所期望的冲击侵彻力。这也不是说,美国人就对BAR轻机枪没有抱怨。BAR轻机枪的装弹量太小,只有20发。这对于一挺作为火力支援的机枪来说,实在是太小。但由于设计的限制,使用诸如30发,40发直弹夹,供弹会有严重问题,所以20发已经是极限。同时,由于不能更换枪管,BAR轻机枪不能长时间持续射击,一般只能射击200到300发左右,就必须等待枪管冷却。这才是BAR轻机枪最致命的的问题。好在美军的火力配备很齐全,BAR轻机枪不过是班用机枪,排连营都有自己的支援机枪,所以这个问题在美军并不严重。另外,虽然BAR轻机枪可靠性很高,零件很少,但如果出现问题,还是不容易拆卸,要送到后方军械部解决。-----------------------勃朗宁和他的BAR轻机枪。虽然本来是作为自动步枪发明的,但作为轻机枪来说,也完全合格。美国黑帮也购买了一批BAR轻机枪,有的为了便于携带还锯断了枪管或者枪托。这些轻机枪主要用于伏击敌人的车辆,基本都是连人带车一起打烂。BAR的威力还是相当了得!BAR轻机枪在中国也装备了不少,主要是两批。在一战后的20年代,勃朗宁所签约的柯尔特公司将BAR轻机枪的许生产权,卖给著名的比利时FN公司。FN公司是比利时轻武器生产巨头,它的全名是列日市赫斯塔尔国家兵工厂。FN公司始建于1889年,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兵工厂之一,到二战期间已经长达半个世纪。直到今天FN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工企业之一,FN公司在比利时本土设有7家专业化的工厂,雇员近万人,同时在世界上其它国家还经营着近20家子公司。在1927年12月,FN公司与波兰签定合约,为波兰生产1mm口径的BAR轻机枪,这是FN正式生产的第一批BAR改型。随后,FN公司又对BAR轻机枪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在1930年推出了一种成功的外贸版BAR轻机枪,名字是FN Mle 1930式轻机枪。这款轻机枪对于BAR进行一些细节上的改造,让他的实用性更强。加上也是日耳曼民族的比利时人的严谨态度,这款轻机枪的质量非常高。由于比利时向全世界外销,有多国购买。自然BAR轻机枪的主要客户是比利时军队,另外在1940年2月又卖了一批给芬兰,还生产了数千支分别卖给了智利和埃塞俄比亚。总体来说,外销的数量并不大,最大的一个订单就来自中国。中国各派系军阀包括中央政府,先后购买了大批这款轻机枪。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采购了1700挺,次年财政部出面,又采购了5000挺。经过实战测试,比利时生产的BAR轻机枪具有非常优秀的射击精度,可靠性极高,更重要的是易于操作,适合训练不够的国军战士。比利时FN公司加工生产技术属于世界一流,选用的也是最优秀的钢铁和木材,这批BAR轻机枪质量极为优秀,口碑极佳,几乎可以当做艺术品。国民政府见BAR轻机枪如此之好,拿出大量外汇疯狂采购,直到抗战爆发时,共有9100挺BAR轻机枪运输到中国国内,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批比利时的BAR轻机枪并不能同美国生产的BAR轻机枪互换零件,但这批轻机枪使用的也是7.92毫米毛瑟步枪弹,这是国军的制式弹药,完全符合国军需要。抗战爆发以后,由于几大会战的消耗,中国急需要补充轻机枪,随即又向比利时订购了8000挺。日本随即对比利时提出抗议,但是当时中日并没有宣战,比利时借口出口武器给中国并不违法国际法,顶住了日本的压力。实际上,比利时小国一个,和日本的经济政治关系都很疏远,也不在乎日本的威胁。这样,直到1939年底欧洲爆发,和德国接壤的比利时深感恐惧,大量生产武器装备本国陆军,基本取消了大规模外售。到这个时候,已经有高达7400挺BAR轻机枪送到中国国内。这样一来,比利时产的BAR轻机枪,在抗战初期就有高达1万6000多挺在中国服役,这个数量相对于300万的国军虽然并不算太大,但在军购的轻机枪上面,已经是前三甲了。这批比利时BAR一般装备国军比较精锐的部队,比如税警总团,就是清一色的这款武器。地方军阀也把这款武器装备自己的精锐,比如龙云的滇军。BAR轻机枪应该卓越的性能,尤其是可靠性极高,精度很好,颇受国军喜爱。-------上图是武汉会战中的BAR轻机枪,下图是常德战役中的BAR轻机枪。BAR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足可以满足实战需要。下下图则是进行训练的国军BAR轻机枪手,国军的轻机枪编组和美军不同。国军的轻机枪手也是有一个射击副手,这个副手主要是背弹药的。因为BAR轻机枪一个人足可以操纵,根本不需要别人帮忙。第二批BAR轻机枪来自美国。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以后,美国向中国宣战,强迫中国出动3个精锐军进入缅甸作战。后来由于英军溃败,缅甸战役失败,退到印度的国军开始进行重新的整编和训练,开始美式化。当时作为美军制式轻机枪的BAR轻机枪,也就成为新一军这些部队的标准装备。这也是所谓租借法案的一部分,由美国免费提供这批BAR!但BAR轻机枪装备的并不多,这主要是国军对BAR轻机枪有所怨言。主要在于BAR轻机枪性能虽然不错,却在各方面明显弱于捷克式轻机枪和布伦轻机枪一筹。以布伦轻机枪为例,它的主要性能都高于BAR轻机枪。布伦轻机枪可以迅速更换枪管,BAR轻机枪则不能。布伦轻机枪装弹30发,BAR轻机枪只有20发。而且,国军的轻机枪手几乎都是使用捷克式出身,对于捷克式的操作非常熟悉,无需重新训练。所以,因为这个原因,BAR轻机枪在国军中数量有限,更没有装备国内战场的国军部队。美国人知道中国人喜欢布伦轻机枪,也从加拿大订购了几万挺,没有大量提供自己的BAR了。BAR轻机枪在抗战以后,还广泛适用于朝鲜战场,成为美军制式轻机枪。志愿军在朝鲜也缴获了一批这种武器,并且留作自己使用,BAR坚实耐用,精度又好,深受志愿军好评。相比美军的其他机枪,BAR轻机枪的重量最轻,非常适合在朝鲜这种山地作战。整个朝鲜战争期间,BAR轻机枪又追加生产了6万多挺,全部装备美军和南韩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发射7.62×51毫米北约标准枪弹的M14自动步枪与M60通用机枪大批装备美军,作为包括BAR在内的一些二战轻武器只得退出现役。但是,一些库存的BAR在越南战争中使用,一些供应南越军队及其盟军。由于BAR的优秀性能,简单的操纵性,最重要的是还不错的精度和威力,这款武器使用时间是很久的。除了越战以外,古巴革命,柬埔寨内战,甚至到了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越南民兵还在使用BAR轻机枪,当时这些机枪已经有40年的使用历史,仍然能够胜任实战。------------------------解放军在抗战中没有什么BAR,但在随后的内战中,则缴获了不少,上图是解放军的BAR轻机枪手,不抢手和50掷弹筒手。这张图片应该是摆拍,因为步枪手的步枪已经上了刺刀,这对射击精度会有影响。解放军一般是冲锋之前才统一上刺刀,伏击的时候并上刺刀。BAR轻机枪的最大特点在于可靠,枪极少出故障,深受机枪手的信任。所以该枪在美军服役到朝鲜战争之后,足足服役了近40年,也是极为惊人的了。下图是朝鲜战争中,美军和志愿军的BAR轻机枪手。高卢雄鸡的另类武器--哈奇开斯1922型哈奇开斯公司在一战之前发明了著名的哈奇开斯重机枪,轻机枪方面则并不擅长。1909年,哈奇开斯公司通过对重机枪的简化,发明了本公司第一款轻机枪,哈奇开斯1909。遗憾的是,这款轻机枪相当不成功,它在射击中的故障非常高,由于采用侧面弹排供弹,导致供弹困难,尤其在夜间极容易将弹排插反。而一旦插反,整把枪就没办法射击,所以夜间作战,哈奇开斯1909轻机枪根本不能胜任。哈奇开斯轻机枪的改进型曾经卖给美国陆军,结果美军在一战前的几次小规模作战中,都被这挺轻机枪搞得狼狈不堪。当时美军士兵将哈奇开斯1909称作:阳光下的机枪!意思是这种机枪根本不能在夜晚使用!最终,美军在一战中去欧洲作战,就把所有的哈奇开斯轻机枪仍在本土,因为这种轻机枪带去也没有用。由于哈奇开斯1909轻机枪很烂,法国陆军采购了大批绍沙轻机枪,其实绍沙轻机枪也很烂,但多少比哈奇开斯好一些。哈奇开斯公司在轻机枪的研发失败以后,专注于哈奇开斯重机枪的生产和改进。哈奇开斯重机枪的性能倒是相当不错多,一直到二战时期都是法军的主力轻机枪,日军的重机枪也都是仿造哈奇开斯重机枪的。一战结束以后,哈奇开斯公司从多源发展角度考虑,开始又研发新型的轻机枪。最终,一款哈奇开斯1909的改进型,也就是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在1922年诞生!基本结构上,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和他的前辈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以看做哈奇开斯重机枪的简化版。它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尾闭锁闩摆动闭锁方式。导气装置位于枪管下方,导气孔可调节。闭锁机构为闭锁闩上下摆动闭锁,绕枪机尾部摆动的闭锁闩通过一铰链与枪机框连接,当枪机框复进和后退时,带动铰链上升和下降,使闭锁闩后端向上和向下摆动,完成闭锁与开锁动作。供弹机构还是采用弹排,输弹机构为凸轮杠杆式。拨弹杠杆(即拨弹齿)与阻弹齿均安装在机匣盖上,凸轮曲线槽设在枪机上平面,由枪机带动输弹机构。退壳机构由弹性拉壳钩和刚性抛壳挺组成,由武器下方抛出弹壳。复进簧装于枪托中,通过顶杆作用于枪机框后端。由于设计之初就是为法国陆军服务,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的口径自然是法军的8毫米。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虽然相比1909型号有一定的改进,但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该枪故障率高,采用弹排供弹问题频频,是一款性能平平的轻机枪。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在1924年参加了法国陆军的招标,由于性能不能满足法国人的需要,最终落选。法国陆军选择了MAC公司的FM-24沙捷里拉轻机枪,这款轻机枪外形酷似捷克式轻机枪。由于该枪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机构运动可靠性,因此很快就在法国军队里普及装备,并由于使用、操作简单而获得了一致的赞誉。它的改进型FM-29也是二战中法国陆军的制式轻机枪!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在本国失败以后,只得进行外销,看看能否收回一些研发的投资。正好遇上了饥不择食的国民政府!当时国民政府全力扩军备战,准备和日军决战。由于武器缺口巨大,只要有人愿意卖,他们一律照单全收。于是,1931年开始,国民政府就开始采购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客观来说,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虽然性能较差,却也没有到无法使用的地步。由于它的精度较高,虽然供弹有弱点,火力还算不错。所以,在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从哈奇开斯公司一共购买了2600挺轻机枪,主要装备中央军部队。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又私下从哈奇开斯公司订购了1400挺,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在法国的影响力较大,不能提交大批量的订单。最终,哈奇开斯公司通过第三国商行中转,在抗战中提供了925挺。另外,抗战中的1938年,由于桂系军队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中伤亡很大,李宗仁不满足于蒋介石提供的武器补给,他私下动用关系,从法国进口了500挺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这样一来,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一共就有4000挺在国军中服役,这个数字已经不算少了。相当于苏联援助给中国DP轻机枪的数量了!需要说明的是,卖给中国的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并非法国的8毫米口径,一律是7.92毫米口径,所以,弹药供应上并没有问题。只是这款武器并不算先进,连法国人自己都没有大批量装备,不过是饥不择食时候搞来的应急品。抗战爆发以后,欧战很快也爆发,德国占领法国以后,自然不会允许哈奇开斯公司继续把轻机枪卖给日本盟友的敌人。那么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的进口也就彻底中断了,这区区4000挺轻机枪大部分在抗战结束之前就全部损耗了。-------------------------哈奇开斯1922轻机枪是一款性能平平的武器,这种机枪估计也就只有饥不择食的国民政府会大批购买。下图是法军和国军的中央军使用轻机枪的场面,大家注意他的弹排供弹,这是很不方便的,对于射击副手要求很高。而且万一弹排变形,枪也立即会卡壳。这种落后的设计,在二战后就完全消失了。瑞士人的冷门武器--国军抗战中制造量第二的 启拉利轻机枪中国军阀混战的特点,就是各派系军阀自成一体,割据一方。既然割据了,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必须保持一支军阀部队,那么军火的生产也就难免了。在四川长达20年的军阀混战中,大规模的战斗就有200多场。最终,四川王刘湘依靠自己军事和政治才能击败侄子刘文辉和老对手杨森,成为有12万正规军的四川一号人物。12万正规军加上8万民团,刘湘的部队接近20万人。这么庞大的部队,军火的供应就是一个大问题。刘湘自从独霸四川以后,除了重整衰败的川军烂部队,就是尽量发展自己的兵工厂。刘湘在1933年,从上海购买了大批设备,建立了重庆华兴机器厂。这个机器厂不大,只有600多人,还是一个私营企业,主要就是生产轻机枪。而这款轻机枪的型号很奇怪,并不是捷克式,而是一款冷门型号。他是瑞士SIG公司的启拉利轻机枪!SIG公司是整个欧洲著名的军火公司,它早在1853年就成立了,最初到不是军火公司,是生产四轮马车的。到了今天,SIG公司是一家超级跨国军火公司,它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包括手枪,突击步枪,狙击步枪,机枪等等。启拉利轻机枪(Neuhausen KE7)是由启拉利和恩德(Kiraly and Ende)所设计,诞生的年代是20年代中期。启拉利轻机枪是也是作为自动步枪设计的,只是同BAR轻机枪一样,最终当做轻机枪使用。这种轻机枪虽然成为瑞士陆军的制式装备,却并没有大批量生产,属于一款冷门武器。瑞士在二战中的制式轻机枪是富雷尔M125 7.5mm轻机枪,这是一款性能优秀,精确度极高的轻机枪。测试表明,富雷尔M125轻机枪发射18000发弹后,射击精度不变;发射25000发弹后,仍能保持较好的精度。这样一来,启拉利轻机枪自然被比下去了。-----------------启拉利轻机枪的外形倒是酷似今天的自动步枪,它本来也是作为自动步枪研发的,最终还是作为轻机枪使用。这种轻机枪的性能也是平平,尤其连发射击时候精度不好,大部分时候只能作为半自动步枪使用,也就是连续单发射击。他的弹夹容量也不大,25发而已。这两张图都是装备启拉利轻机枪的国军战士。那为什么刘湘选择小国瑞士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轻机枪呢!原因很简单,容易制造!由于四川兵工能力低下,复杂的武器肯定生产不了。启拉利轻机枪结构异常简单,零部件很少,也不需要任何高精尖的加工工具,普通小机械厂就能搞定,非常容易生产。就性能上来说,启拉利轻机枪各方面性能都逊于捷克式,也就是重量较轻一些(不到8公斤)。四川华兴兵工厂花费3年时间,到抗战前,一共生产了高达6000挺,平均每年2000挺。这对于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厂来说,已经算很了不起啦。换成捷克式轻机枪,肯定不可能有这样的产量。不用说,这批启拉利轻机枪全部装备了刘湘的川军。这批轻机枪数量不少,对改善川军的战斗力有着极大的帮助。抗战开始后到1939年,这个兵工厂又生产了1900挺启拉利轻机枪,这批则提供给了中央军,因为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早已转移到南京了。当然,并不只是刘湘一个军阀购买仿造这款武器。广东军阀也曾经购买过200挺,连南京国民政府也曾经在抗战爆发前购买了3000挺。这样一来,启拉利轻机枪总数也有1万1000挺。实战中,启拉利轻机枪操作很简单,几乎相当于一款可以连射的步枪,普通士兵随便训练个几天,就可以熟练操作这款武器。在川军和红军,日军的多次交手中,启拉利轻机枪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川军一线火力的不足。其实川军极度缺乏重武器,一个团只有4挺老式重机枪,1,2门迫击炮。轻机枪就是他们的火力支柱,启拉利轻机枪25发的装弹量,也能让火力相对比较旺盛。不过,到了抗战爆发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启拉利轻机枪的性能相比捷克式还有很大差距,尤其精度不够。而且最关键的是,启拉利轻机枪相比日本人的歪把子轻机枪,也没有性能上的优势,甚至在精确度上还差了一大截。自己有更好的机枪,又没有敌人的机枪好,那么停产就是自然的了。所以华兴兵工厂在1939年末开始停止所有启拉利轻机枪的生产,改为生产捷克式。而华兴兵工厂也被国民政府收编,成为四川第一兵工厂,当时刘湘已经因为严重的胃出血病死。需要说明的是,启拉利轻机枪是国民政府8年内仿造的第二大数量的轻机枪,其他4万挺全部是捷克式轻机枪。启拉利轻机枪虽然性能平平,却因为总数高达1万多挺,又是中国自己仿造,有了故障可以修理,所以使用年限很长。直到朝鲜战争中,还有大批志愿军使用这款轻机枪作战。7.7公斤的重量,让他很适合朝鲜这种山地环境。--------------------启拉利轻机枪重量很轻,易于机动,射击训练也很简单,符合中国人的需要。红军在和川军的交火中,曾经缴获一批启拉利轻机枪,这批机枪一直用到抗战结束。上图是淞沪会战对空射击的启拉利轻机枪。下图则是长沙保卫战中射击的启拉利轻机枪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启拉利轻机枪就类似于中国以前的夏利,谁都知道这款车子不行,但有了总比没有好,更别说那还很容易制造了。--------------------上图和下图分别是法军和瑞士军队二战时期的制式轻机枪,它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武器。上图是法军的FM29,下图是瑞士的富雷尔M125。它们分别淘汰了哈奇开斯1922和启拉利轻机枪。而这两种淘汰品都被中国拣了回来。另外,有人说瑞士因为是中立国,所以不能军售,其实这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真正中立国。瑞士在一战到二战都有大量军售出现,他们在二战期间帮助纳粹德国做了不少事情,几乎等同于参战。好了,还有一篇歪把子轻机枪,轻机枪系列就结束了!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http://go.10086.c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p标7.92mm子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