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医院看病一定要现金吗不要携带大量现金,在美国治疗费用如何支付

海外就医受追捧 选择出国看病的N个理由
原标题:海外就医受追捧 选择出国看病的N个理由
央广网北京12月22日消息(记者郭淼)经常听到有人吐槽说“在国内看病难、看病贵”,但记者注意到,在美国一次化疗花费就差不多要3万美元左右,这大约是国内价格的6倍,可偏偏高价之下,却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追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一掷千金”要选择出国看病?
寻找最后的一线希望
从北京到美国休斯敦的航班需要15个小时,老黄陪妻子一年间4次往返。这一趟趟长途飞行,被他们视为治疗癌症、拯救生命的最后希望之路。因为在旅程的那一头,有全球顶尖的癌症治疗医院——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
2014年5月,妻子被诊断为肺高分化粘液腺癌,当时肿瘤还没有出现转移。2015年春节前,4个周期的化疗结束,医生说治疗效果不错,夫妻俩满心欢喜地回家过年。然而,好景不长,妻子左肺癌术后复发。
不差钱的老黄决定带着妻子去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看病。美国主治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同步放化疗。开出的化疗药物和国内是一样的,只是剂量不同,价格却高得多。美国一次化疗3万美元左右,大约是国内价格的6倍。治疗持续了近2个月,此后每3个月回美国复查。
美国就医并非一帆风顺。今年9月,妻子原来放疗过的部位癌症复发。两年内两次复发,对老黄全家来说,精神压力巨大。病情的变化,带来了治疗方案的改变。通过对妻子肺功能定量影像检查,提示其左肺功能仅占总肺功能的2.19%,因此妻子在医院全麻开胸,左肺全切,术后住院4天就带药出院休养了。让老黄略感安慰的是,手术中切除的13个淋巴结未发现癌细胞,医生认为不需要后续化疗,这意味着起于左肺的癌症复发就此终结。
到海外就医,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国内某知名企业高管董女士被确诊为乳腺癌,在上海做了手术。4年后复发,癌细胞出现在肺部、肝脏和骨头,在国内已没有医院愿意收治。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她决定去美国看病,于是找到盛诺一家公司董事长蔡强。盛诺一家是国内首家海外医疗中介机构,帮助她联系去美国的梅奥诊所看病。住进医院后,梅奥的医生对董女士的乳房、淋巴和肺部癌细胞重新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了完全不同于国内医院的治疗方案。在她生命中的最后两年,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尽管癌症不可治愈,但董女士觉得赴美看病还是值得的。
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预计新发肿瘤病例约429.2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天约12000人新患癌症。盛诺一家过去一年转诊的中国患者仅过千人,但这已经是国内最大规模的转诊机构。相对于庞大的中国癌症患者群体,海外医疗市场发展只是刚刚起步。
蔡强说,美国医生也并非神仙,不是所有疾病在美国都能得到治愈或缓解。赴美治疗癌症,既不是必然生存的活路,也不是人财两空的死路,而是多一条路。
可供选择疗法更多
国内抗癌药物更新太慢,以肺癌为例,目前国内基本还在使用第一代靶向药,但美国已经出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也已经在临床试验中
北京市朝阳区私企老板郑先生为确诊肿瘤吃尽苦头。去年6月体检,郑先生发现了双侧颈部淋巴肿大。随后他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复查,医生觉得淋巴结肿大可能和他口腔内上颚的结节有关。虽然这个结节已伴随郑先生30年,但是医生建议,为了防止癌变,最好把上颚结节切除。郑先生听从了医生建议,结节切除后,病理提示是玻璃样变纤维瘤(良性)可能性大。
郑先生刚松了一口气,可半个月后,颈部淋巴结的活检发现了癌转移,而原发灶却一直无法确认。一家医院一家医院地跑,一个医生一个医生地找,不同科室轮番挂号,诊断结果往往不同,真不知该听谁的。他将那个肿块的病理切片送去北京4家大医院做病理分析,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但就是没找到原发灶。
病情不等人。医生只能按照原发灶不明腺癌来制定治疗方案,郑先生接受了手术、放疗和化疗。而治疗结束后仅仅4个月,他开始出现胸骨的疼痛,扫描发现胸骨、肋骨出现了多发骨转移。他决心到美国寻找病因,他说:“当时就是不服气,就算死了也得知道原发灶在哪里。”
郑先生出国前三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病理会诊结果出来了: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临床情况提示涎腺导管癌。这个结果与美国医院后来的诊断结果相近。美国病理科医生从郑先生带去的上颚结节切片中找到了根,诊断结论为:恶性唾液腺混合性肿瘤伴骨转移。
今年11月15日结束在美国最后一个周期化疗后,郑先生开始接受靶向药治疗。他说,第一次在美国做影像扫描时,片子上的强光点让他头皮发麻,骨转移位置之多让他害怕。但是两次化疗后复查CT,扫描显示光点大大减少和变小,恐慌了1年多的郑先生第一次有了笑容。
中国人为什么去美国看病?原因在于两国癌症病人生存率悬殊。根据美国癌症研究所的最新统计,美国癌症病人5年生存率达到66.9%,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大部分癌症病人的5年生存率达80%。相比之下,中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2014年在《国际癌症杂志》上发表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癌症病人5年生存率仅为30.9%。
蔡强坦言,可以使用新靶向药物的患者获益最大。国内抗癌药物更新太慢,以肺癌为例,目前国内基本还在使用第一代靶向药,但是美国已经出现三代甚至四代和最先进的免疫疗法药物,“可供选择的‘武器’更多”。
据统计,美国陆续上市的癌症靶向药仅有25.4%在中国上市,余下74.6%还未在中国上市。以肺癌靶向药和免疫药物为例,美国上市12个,中国上市4个,中国目前用的最新靶向药——赛可瑞,是美国2011年获批的。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说,中国外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机会和手术技能不比美国差,但最新的药物、最好的技术引进,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药物和技术方面,中国本土创新还有不少差距。
张玉蛟是安德森癌症中心肺部肿瘤临床放疗中心主任。他介绍,美国所有的肿瘤都是多学科一起共同探讨。美国医生在培养的过程中非常严格,每个疾病什么情况下需要单一治疗或者多学科治疗,都有规范。医生从业后,万一违反诊疗原则,保险公司不付钱,连工作都保不住。
支修益说,中国已经开始学习美国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但能落地的并不多,多数医院只是坐到一起探讨而已。关键是建立一种机制,形成一项制度,只要病人一住院检查完,必须经过多学科讨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诊疗水平。
医疗差距主要是服务
中国患者到海外就医,最满意的是能够跟专家有深入的沟通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而国内医生配比不足,只能流水线作业,往往顾得上病却管不了人
林女士9岁的儿子患上脑瘤后,多方求治无效,她决定去美国看病,经盛诺一家联系好了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她说,第一次见到美国专家,最意外的是专家一直通过翻译问她:“还有什么问题吗?”直到她把所有问题问完,那次门诊足足用了50分钟。
在麻省总医院给儿子做质子放疗时,儿子最初并不想做,但每次护士都会送他一个小熊,10次后就能换大熊。于是,他每次都催问妈妈什么时候去治疗。一家人忙着抗癌,忘记了给孩子过生日。让林女士意外的是医院工作人员送来生日蛋糕,还拿着乐器为孩子庆祝生日。
看病,疗效当然是核心诉求,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外医疗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服务上。国内医院一般注重医疗,不注重服务。蔡强认为,满足多样化的医疗需求,不只是提高医疗水平,还要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中国患者到海外就医,最满意的是能够跟专家有深入的沟通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
在克利夫兰诊所,经认证的治疗犬会出现在护理病区,探望患者和家属,为患者和家属带来笑声和欢乐,减少焦虑。在波士顿儿童医院,还有多种关怀活动,如小丑关怀队在孩子的病床前表演,包括杂耍、喜剧、魔术和音乐,让孩子忘却疾病的痛苦。
不到10岁的兜兜得了尤文氏肉瘤,被上海的几家三甲医院判了死刑。筹到100万元费用后,哥哥小孟带着他来到安德森癌症中心看病。两期化疗,耗资巨大,但兜兜的原发肿瘤反而增大了,医生迅速调整化疗方案。小孟对医生的方案提出疑问时,医生拿出来的是几十份研究文献,每一种治疗都建立在大量研究和数据的基础上。最关键的一点是,小孟相信他们跟药厂没有利益瓜葛,不至于为了吃回扣而过度治疗。
梅奥诊所医生看一个病人收600美元,而国内三甲医院医生的收费只相当于2美元。美国的医生收入与卖多少药无关,与做多少手术无关。河南一位企业家想去麻省总医院做基因检测,提前预付了2万美元费用,到了做体检时,按照流程先做了一个3000美元的基础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很高兴地告诉这位企业家:“你的身体情况很好,不需要再做基因检测了。”这位企业家说:“我就是奔着你们这个基因检测来的,钱也交了,你就给我做一下吧。”美国医生说:“对不起,根据流程和结果你不需要做了。”退钱,走人。这位企业家后来很感慨:“我搞明白了,美国医生是专门看病的。”
“在国内找到好医生、好医院很难,就算找到了,尽管医生并不想要,但患者还是想尽办法托关系送红包。国内医生每天要看的患者实在太多了,甚至连去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导致医生顾得上病却管不了人。”一位去美国看病的患者认为,国内医生配比不足,压力巨大,每天面对川流不息的病人,只能流水线作业。如果再不改变服务理念和就医体验,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海外就医。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出国看病各国费用价目表,邻国日本最实惠
出国看病患者最为关注的是治疗费用问题,因国家和患者的病情不同费用存在差异。国内最大的海外医疗服务机构盛诺一家介绍,出国看病除了治疗费用外,还会有衣食住行等相关费用。综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四个国家,去哪个国家看病性价比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各国的治疗费用清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病情选择最适合的国家。
如果是出国治疗癌症,美国的医疗费用一般需要10万~20万美元,是中国的6倍,英国其次,是中国的3倍,再便宜的是德国,是中国的1.5~2倍,日本是中国的2倍,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具体因患者的疾病种类、发病情况也存大很大不同。
美国是全世界在医疗研究、医学教育和医学治疗方面最先进的国家。美国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占到美国整个GDP的将近18%,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全世界任何第二个国家。可以说美国一年在医疗方面的研究和投入,是整个法国国民的年生产总值。
美国虽然在医疗技术方面世界首屈一指,但是费用较其他国家比较贵。在盛诺一家转诊美国的患者中,出国治疗的费用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当然治疗费用的多少因患者的病情而定。
生活费用:在美国一线城市如旧金山、纽约等地,生活费用美元/每月
在美国二线城市如匹兹堡、西雅图等地,生活费用800-1000美元/每月
在关国三线城市如德州、威斯康星州等地600-800美元/每月
盛诺一家提示,在美国因地区不同生活成本存在差别,不要因为节省成本租房距离医院不要太远,可以选择租公寓楼,价格便宜,大众都能接受。
盛诺一家合作医院推荐: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学附属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学附属布列根和妇女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学附属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波士顿儿童医院等。
英国在全球医疗品质方面也是排在最前列的,它具有非常顶级的医院、专家和医学研究。比如说在英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医院叫皇家马斯登医院。这家医院原来的院长是戴安娜,现在的院长是威廉王子。这家医院在很多疾病治疗方面,比如白血病等等,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英国医疗的费用,可能也就是美国的三分之二,或者是美国的二分之一。
英国的治疗费用大概是国内三倍,盛诺一家患者在皇家布朗普顿医院接受可降解支架手术的时候包含两个支架在内的总医疗费用为1.7万英镑,约合17万人民币。英国国王医院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LINX磁环手术需要1.2万英镑。盛诺一家介绍,因患者病情不同费用存在差别。以上费用仅供参考,以实际治疗费用为准。
生活费用:伦敦住宿费600镑-1000镑/每月+吃饭5-10英镑/每天+公交月票60英镑/每月
非伦敦住宿费350-600英镑/每月+吃饭5-10英镑/每天+公交月票60英镑/每月
盛诺一家合作医院推荐:皇家马斯登医院、英国惠灵顿医院、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院、英国皇家布朗普顿医院、英国哈里医疗中心。
德国在骨科、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非常好的医院,也有非常好的办法。我们有很多患者到德国去接受神经外科的手术,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位脑瘤患者,去了美国以后,美国最牛的医生、最牛的医院,也没有办法进行这台手术,最后介绍他到德国的一家医院,非常成功地进行了这台手术。
德国的治疗费用也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德国医院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LINX磁环手术需要10万人民币。夏里特医院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大概15万人民币。德国医院心脏搭桥手术需要4.3万欧元,肾移植需要7.5万欧元,髋关节置换需要1.5万欧元。以上费用仅供参考,因患者病情不同治疗费用存在差别。
生活费用:住宿费230欧元/每月+吃饭200欧元/每月+其他开支50欧元/每月
费用因地区不同存在差异。
日本对于中国患者最大的好处就是它很近。从北京飞两个多小时、三个小时就到了。而且日本的文化跟中国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到日本去看病的患者从来不担心饮食问题。但是到美国就不一样,有很多患者会说,“我真的无法容忍一个礼拜都吃汉堡”。
在医疗技术方面,日本在质子和重离子治疗癌症方面非常有优势有经验,而且费用相对美国也要低很多。
日本的治疗费用是国内的2倍左右,日本癌症治疗费用约为400万日元,折合25万人民币,质子治疗需要25万人民币左右。日本的癌症患者免疫疗法每次需要2万人民币左右,日本医院的门诊费用大概在500-1000元人民币。以上费用仅供参考,因患者不同治疗费用存在差别。
生活费用:住宿费32000日元/每月+吃饭25000日元/每月+其他支出6000日元/每月
费用因地区不同存在差异。
盛诺一家合作医院:癌研有明医院
以上数据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以实际消费数据为准。
出国看病时如何支付医疗费用
办理出国看病的医疗签证时,患者需要先预付一部分出国看病的医疗费用,具体金额根据国外医院费用预估函上的金额而定,从几百到几万美金不等。为完成这次预付,患者需具有VISA、MASTER等标识的双币信用卡。如果需要预付的外币超过了信用额度,一些银行的信用卡,需要存入相应金额的外币才可以成功缴费,而另一些银行的信用卡在开通国际支付功能后,存入相应金额的人民币也可完成缴费。具体如何操作患者还需向信用卡的发卡行进行咨询和核实。
由于是出国治疗,而且金额比较大,用现金支付非常不现实也非常不方便,所以一般来讲,出国后,医疗费用的支付一般也是用刷卡的方式。因此在出国前,患者就需要确认自己的信用卡金额能够支付剩余的医疗费用。
出国看病服务机构盛诺一家提示:需要注意的是,国外正规医疗机构,尤其是欧美国家,在医疗方面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正规的医疗机构不会允许合作机构代收检查、治疗费用,否则将面临严重的法律诉讼。国内某些服务机构为谋取私利,会以方便、业内规定、定金等理由,向客户虚报并收取治疗费用等,切不可相信,以免上当。
除此之外,盛诺一家最后提示,出国看病事关患者的生命,建议患者不要图便宜选择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服务机构,病例翻译、签证办理都是出国看病的重要门槛,病例翻译错误会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并且对于有问题的病例医生有权力拒绝,直接会影响患者看病治疗。签证办理不顺会出现拒签等等状况,患者出国看病不成却引来各种麻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美国《世界周刊》专访好医友,专题报导出国看病潮流_网易新闻
美国《世界周刊》专访好医友,专题报导出国看病潮流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世界周刊《专题报导》:来美就医 中国富人新时尚 记者/陆怡雯
在美国人到海外寻求便宜的医疗服务之际,中国富人也开始热衷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寻求海外医疗。美国一些大医院直接招收海外病人,同时医疗中介行业也应运而生。各种现象似乎传递出一个讯号,中国人出国看病的大潮将至。
一名纽约华人医生表示,他已感受到这股潮流。「有中国病人辗转来问,希望我给他们介绍医院」。在一些中国病患眼里,美国的医疗机构水平较高。那么,中美医疗的差异在哪里?而美国医疗体系又将如何应对新动态?
美中差异 病人最有体会
福建人王琴(化名)目前在加州洛杉矶进行甲状腺癌术后三个月的复诊。说起她心中的中美医疗差异,她用两句话表示:「在中国看病,是病人觉得自己什么病,就去哪科看,有时医生也不管,你来就给你看。在美国是病人先看家庭医生,有了问题转诊给专门医生。」
两年多前,一边眼睛肿胀的王琴去看了眼科。她吃药、住院,半年后又复发。王琴去过福州、厦门、上海的医院,后来两边眼睛都肿起来,亲友提醒她:莫不是甲亢?她这才去了内分泌科,医师发现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建议马上手术。「一般甲状腺病人会消瘦,出汗,心跳加速,我都还好;甲状腺病人两眼都肿,我只肿一边,我怎么知道是这个问题呢?」王琴说,怕就怕医生也胡涂,她在国内折腾两三年,用激素药弄得身体虚胖,在医保下花了七万元人民币。那时女儿通过百度查资料,发现美国在相关领域世界领先,于是她找到洛杉矶的好医友国际医疗平台,安排赴美看病。
今年5月到了美国,王琴先去见过主治医生、耳鼻喉外科医生阿莱西(David Alessi),然后由一位内科家庭医生做全身体检,再由阿莱西医生操刀、在西达斯西奈医学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动手术,术后,由内分泌医生勒纳(Roger Lerner)追踪血液情况,决定无需化疗,只吃甲亢药。三个多月后,王琴再来美复诊,血液里依然很「干净」,没发现癌细胞。
王琴(化名)術後十天,傷口恢復良好。(王琴/提供)
內分泌醫生勒納博士在給王琴看病。(王琴/提供)
王琴在做術前準備。(好醫友/提供)
王琴感慨,「医生一个接一个地看我,在中国怎么可能?」这也是「好医友」副总裁刘骅最常听病人说的话。她表示,「美国医疗的转诊系统建立在美国医生术业有专攻的『非常细』的分科系统之上。对于尤其是癌症的任何重症,采用多学科团队协作,患者总能到对的医生那里看诊,也可以在医院之间转换。」
与王琴不同,云南脊柱病患者孙丽(化名)与女儿小马刚踏上赴美医疗之旅的开头阶段,虽然还不知疗效,但小马对美国医疗印象已是很好,「医生态度好,做事认真,光一个磁核共振,全身细细地做,就做了三个小时。」她和母亲正在焦急地等待诊断结果。今年初,孙丽在地方医院检查,发现颈椎第二节(C2)有肿瘤。医生不敢做穿刺和手术,怕弄不好会让她瘫痪。此时小马在微信上看到转发热度颇高的帖子《一个杭州人在美国看病》,讲述一个杭州妻子陪老公到美国治疗脊柱肿瘤的经过。一家人并没在国内多方辗转求医,干脆就决定由小马陪妈妈来美治病。
刘骅表示,患者到美国就医原因众多,不仅因美国医疗手段及器械先进,治疗规范有成效。以恶性肿瘤治愈率(五年存活率)为例,高达81%;而且美国医疗人性化,以患者为中心,考虑家属感受,「让患者和家属体验非常好」。她说,病人和家属常说,「医生态度怎么那么好」,「很耐心,解释很清楚」,「让我不紧张了」。这是功夫下在细节处。
跨国沟通 医疗中介兴旺
美国一些大医院会提供国际病人咨询,方便他们自助办理出国看病。比如被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 & World Report)列为2014年度全美第二佳癌症治疗机构的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设有国际部(International Center),指导国际病人怎么准备病历,了解财务方案,办理签证,还有国际病人专员辅助出国前事宜,提供旅行、住宿等信息。2014年度全美最佳医院榜首的梅奥诊所(Mayo Clinic)国际部还开设简体中文网页。
「过去三年来,我们服务的中国病人越来越多。如果说五年前,中国病人大约有50个,今年则约有500个,虽然绝对数字不算大,但如此成长比例,让我们开始关注这个趋势。」位于波士顿的联盟医疗体系国际部(Partners HealthCare International,简称PHI)国际业务副总裁麦卡西(Edwin McCarthy)表示。联盟医疗系统由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州总医院(MGH,2014年度美国医院排名第二)和布列根妇女医院(BWH,2014年度美国妇科排名第二)于1994年创办,包括一系列小区医院和专科医院,以及医师和小区诊所网络。
布列根婦女醫院。(聯盟醫療系統/提供)
位於波士頓的麻州總醫院。(聯盟醫療系統/提供)
位於波士頓的布列根婦女醫院。(聯盟醫療系統/提供)
醫院的國際病人服務(International Patient Service)部招牌高懸
麦卡西表示,目前国际病人一半是直接接触PHI,自己料理看病事务,这些病人往往有亲友在波士顿地区;另一半是通过代理机构预约。近两年代理机构增多,他每周至少接到一个寻求合作的电话,「多的时候甚至三四个。」为此PHI建立了一套标准来筛选合作机构。首先该机构要遵守中美医疗等领域的法规,严格保护病人隐私。其次公司财务要透明化,让医患双方了解它们如何赚钱,「我们的底线是,医院和医生坚决不会支付佣金,由中介机构提供病人。病人来PHI系统,必须是冲着我们能够提供他们需要的医疗服务,而不是其他原因。」麦卡西透露,要求佣金的中介,他们一律回绝。而中介帮助翻译病历、准备签证、安排旅行食宿、预约医疗服务、医院对外翻译和全程陪同所产生的费用,须由中介机构向病人自行交代。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人出国医疗的大潮来临,难免泥沙俱下。而不同中介机构的信息质量,取决于他们掌握的医疗资源的多寡、档次、以及地区性因素等。需要医疗消费者谨慎选择。另外,有的中介先从「医院」排名入手推荐医疗资源,有的从「医生」入手,则需要病人根据自身病况和需求选择。南加州橙县泰平洋医疗集团(Pacific Private Practice Network)执行董事和行政副总裁张维明(William Chang)医生表示,美国人九成以上的情况去诊所看病,只有到了急症、重症才寻求医院资源。「中国人的认知是,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如何让中国病患了解中美医疗文化的差距,是蛮重要的工作。」泰平洋医疗集团去年开始与加州健康科技集团(California Healthcom Group)合作,通过旗下的好医友国际医疗平台,收治中国病人。今年6月,「好医友」所属加州健康科技集团与中国银监会监管的中信信托,在医疗健康消费信托等领域也达成了合作协议。
中国新富 不惧高额费用
王琴表示,第一次来美看病前,她先提交了病历,然后通过「好医友」的远程视频平台与美国主治医生做交流,后者建议治疗方案,预估治疗费用在8万元美金。根据合同,她先往美国一家银行的个人账户打了4万保证金,交了约万元中介和视频费用。在手术与治疗前,将费用划拨医生账户。最后治疗实际花费5万多元,余款退回。因工作关系到过美国的王琴坦言:「我做点生意,钱不是问题。」
张丽先把片子等材料寄到美国,再与主治医生视频后,评估治疗费在3.2万美元,赴美签证前先打了1.6万元到美国,签证通过后,又把剩下一半付清。马小姐手里有一张总费用单,她表示没认真看过,也不担心先被收费。她说,在中国看病倒有这层顾虑:「乱收费是小事,就怕收费不看病。」被问到对美国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马小姐轻松地说,「还好吧,没什么负担。」
谈到中国病患人数见长,麦卡西首先点明,中国经济发展,富裕阶层成长,使得具备财务能力寻求国际医疗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其次,伴随便宜的旅行方式和便捷的网络科技,中国人出国商务考察、培训教育,或上网了解美国医疗的机会增多,开始意识到有其他的医疗选择存在。「比如波士顿地区众多知名学府有大批中国留学生,他们会把在这儿了解的医疗资源和各种信息带回国内。」
没有保险的外国客人自付费用,麦卡西表示,按照医院政策,会有25%的打折。
而美国医疗毕竟价格不菲。刘骅表示,他们会给病人完整的治疗费评估,食住行等中介费用也提供几个可选方案。「视频时,如果主治医生发现病人的身体不适合长途旅行,或者认为没必要花钱到美国看病,医生从经济角度为患者考虑,会坦率告诉对方。」刘骅表示,有时候中国主治医生可以和美国医生连手治疗患者,而不必让患者走一趟美国。而另一方面,一些重要客户则可以让中国医生随行,与美国医生当面会诊,并进行手术观摩,便于回国后续治疗。
美国医疗资源 负荷太重?
无可否认,有需求就有市场,购买美国医疗服务的中国客户除癌症等重症病人,不乏普通医疗旅游客,来美国做个身体检查,医疗美容,或接受不孕症和肝炎治疗等。
相对中国而言,美国医疗资源宽裕。中国病人所反映的美国医生病历写得仔细,问诊时间长,态度好,不仅事关医德。据美国全球健康政策网站资料,2005年至2010年间,美国每万人中拥有医生的数量是24个,中国仅14个。张维明医生表示,美国医生花在新病人身上的问诊时间在一小时左右。比较起来,他的父辈在台湾行医时,常有一天看一两百个病人的情况。
那么,外国人来美国看病,会不会渐渐侵占本国人的医疗资源,尤其是宝贵的大医院资源?美国医疗对外开放,是在提供慈善吗?事实上,除非通过不法途径骗买保险,外国人通常按外州标准付费,且现金自付。而像王琴这样动手术的癌患,住院只有一天。
麦卡西则从医疗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他说,联盟医疗体系一直致力于服务波士顿地方人口,同时也有服务国际病人的不短历史和良好口碑,这一点,当地人非常理解。就他观察,两个群体没有资源冲突矛盾。联盟医疗体系一定是在保证每个病人得到充分诊治时间和资源的前提下,安排约诊或接受入院。「不管病人是富是穷,是波士顿人还是中国人,我们都提供一样的服务。国际病人的唯一不同,是国际部会安排包括翻译、文化、社会、宗教方面的支持服务,让病人更好适应美国医疗。」
(原标题:美国《世界周刊》专访好医友,专题报导出国看病潮流)
本文来源:今晚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医院看病需要现金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