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一年,这么好的苹果大量滞销,爱心被消费,虚假农民滞销怎么活

&【痛惜】种一年苹果反倒赔钱,农民无奈铲地砍树...
【痛惜】种一年苹果反倒赔钱,农民无奈铲地砍树...
日10时00分来源:
【痛惜!辛苦种一年苹果反倒赔钱 农民无奈铲地砍树...】最近有来自烟台和威海的果农反映,2015年苹果丰收之后,不仅价格一路下跌,跌至一斤不到一块钱,辛苦一年反赔钱。即便如此,还遭遇了大面积苹果滞销,有的人只能忍痛把30年的果树砍了。
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农产品过剩,导致库存积压和价格下行,让许多农民面对今年的春耕时有些茫然了,不知道到底是该种瓜还是该点豆。种植苹果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最近有来自烟台和威海的果农就反映,2015年苹果丰收之后,不仅价格一路下跌,还导致了大量的苹果滞销,有的人甚至要狠心地把果树砍了。对于农民来说,这可真是一件大事儿。今年的春耕,他们到底会如何选择呢?我们先到烟台苹果的主产地栖霞市去看一看。苹果行情走低,果农狠心砍树,果树品种更新换代《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谢元涛的时候,他刚刚在自家地里种上葡萄苗,而去年这块土地上,还是生长了二十多年的苹果树。
△去年冬天谢元涛把这里的苹果树全部砍掉,翻耕了土地,十几天前刚栽种上小苹果树。
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镇寨里村村民谢元涛:这是今天上午才弄的,上午刚栽完。这个见效快,今年栽上,明年就有产量,明年就可以卖钱。
谢元涛:今年苹果行情也不好,一刀砍了,重新更新换代吧,种点好的品种,毕竟那些品种都是30多年以前的老品种。
由于这些小苹果树四五年之后才能挂果,为了增加收入,谢元涛在小苹果树中间又栽种了800多棵鲜食葡萄。
在谢元涛的苹果地地头,还堆放着去年挖出来的苹果树树根。《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这些苹果树树根根系发达,树干直径大都在二十厘米以上。
谢元涛也心疼这些长了二三十年的苹果树,他是看着这些苹果树从小树苗一点点长大,每年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养护它们。
△这些苹果树大多还在盛果期,苹果产量也不低,但是去年的苹果价格让谢元涛不得不狠心砍了树。
谢元涛:好果,80(毫米)以上的果(一斤)卖一块左右钱,80(毫米)以下的还卖不上一块钱(一斤)。你就现在卖这个价,老百姓就是赔钱。就是一块两三毛钱(一斤),老百姓就是赔钱,好的一块两三毛钱(一斤),甚至还有卖不上一块两三毛钱(一斤)。从那个边上,到那沙堆还往那边两行树,六亩多地。
砍了两亩多,谢元涛还剩下6亩左右的苹果树,这些苹果树也是二十多年的老苹果树,《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苹果树上已经结满花骨朵。按照果树的科学管理方法,这个时候应该给这些苹果树疏花,也就是把多余的花掐掉,然后把养分集中到留下的苹果花上,但是现在苹果卖不上价,他也不想投入更多精力和资金。
去年是谢元涛在苹果树上投入最大的一年。因为平时都是谢元涛和妻子两人打理苹果园,一年到头根本忙不过来。去年为了节省人工,谢元涛和其他村民合着打了一口深井,还投资4000多元在这片苹园埋设了微型喷灌。
谢元涛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其实在整个苹果园的投入中,喷灌并不算大的。投入最大的是每年给果树施的有机肥、喷洒的农药,以及苹果套袋的费用。去年谢元涛购买的有机肥和农药就超过2万元,苹果套袋的费用也接近2万元。
2015年谢元涛的8亩多苹果树一共收获了6万多斤苹果,如果刨去一年的投入,再扣除每斤两毛多钱的冷藏费用,谢元涛觉得能够收回自己的成本就算不错了。
谢元涛:工夫搭在里边,不赔钱,不从家拿钱还好一点,恐怕还要搭钱,投了五万多,要是说能卖五万,算是持平了,两个人就是辛辛苦苦白干了一年,一年效益没有了。
△谢元涛的心情异常复杂,他害怕苹果丰收之后价格还像现在一样卖不上价,辛辛苦苦又白忙活一年。
谢元涛:如果今年的苹果行情还不好的时间,这边的地我准备还伐它一半,因为没有效益,只有投资没有收入,老百姓也赔不起。你像去年苹果不值钱,你看这一片全是果园,全是以前的果园,全部伐掉了,像我那边的一样,全部伐掉了,伐掉,他们栽的葡萄。
在谢元涛刚刚种下新品种小苗的时候,栖霞市下渔沟村村民李华喜的新品种树苗已经生长了一年,现在已经有一米多高,树干也要粗壮得多。这段时间正是给小树苗施肥浇水的有利时机。
山东省栖霞市杨础镇下渔沟村村民李华喜:现在就是喂树,喂上树以后浇水,浇完水以后再覆上膜,覆上膜保墒,现在就是以这个工作为主。
李华喜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小树苗生长阶段最大的投入就是有机肥,包括化肥农药在内的投入,平均一亩地就要超过1500块钱。尽管今年的苹果卖不上价,但是李华喜在地里的投入却没有减少。
在小苹果树之间,李华喜种了一些黄瓜和西葫芦。
△这些小苹果树挂果还得三年时间,为了能够赚取一点收入,他准备在小树中间种一些经济作物。
李华喜:这个栽上树以后,不能种高杆作物,就是蒙几趟花生,地下能收入个投资钱,看电视上报,国外人家就是覆草,咱们这收入不行,在这个地下一亩地收入七百八百元,就是投入喂树就够了,这么一个空能蒙两趟花生。
《经济半小时》记者发现,在李华喜的苹果地里,还有一行更小的苹果苗。李华喜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些小苹果苗是今年刚栽种的,之前也是生长了二十多年老苹果树。去年苹果价格下跌之后,李华喜一下子把它们全砍了。
李华喜:卖不上价,去年这样的苹果,就是能卖一块三四毛钱一斤,就不如在这个苹果卖不上价钱以后,一下就砍掉了。
老苹果树砍伐之后,李华喜用挖掘机对土地进行了深挖,今年开春之后栽种上了新品种苹果苗。
△跟过去的老苹果树相比,现在的苹果苗间距要大得多,种植密度明显要小于老的苹果树。
李华喜:原来是33棵,现在剩14棵。原来是两趟,对,现在就是人工操作,套袋,都宽敞。树与树之间光照充足,苹果长的色度亮度都好。
李华喜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地头剩下的十几棵老苹果树也打算今年砍掉。
《经济半小时》记者在下渔沟村看到,有不少砍掉苹果树的土地,有些土地还空着没有种任何作物,有的已经栽种上新的小树苗。一些村民认为,现在苹果价格比较低,反正也卖不上钱,还不如赶快把老树伐了,换上新品种。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是什么时候伐的?
李华喜:今年春天,伐了有一个月吧。
记者:那他这还种果树吗?
李华喜:不种果树了,这两年不种了,一般种点花生几率大。我们老品种很多都伐了,有些伐了以后养地,养一年到两年栽树,个别的伐完以后直接栽上。
《经济半小时》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砍树的现象并不普遍,而且即使是砍完了老的苹果树,也大多是换上了新品种。因为当地山区的土壤更适合种植苹果,而且种苹果的收益也要大于种粮食的收入。那么今年苹果价格走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果农们存在冷库的苹果,又会面对什么样的价格困境呢?我们继续来看《经济半小时》记者的调查。
苹果价格过低,果农果商生意难做,供大于求是主要原因。《经济半小时》记者跟随谢元涛来到村子附近的一家果蔬保鲜公司,他家去年收获的苹果都存放在这家公司的冷库里,苹果的销售也由冷库来负责。
谢元涛既没有收购苹果的客户,也没有时间,现在正是地里最忙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时间去售卖苹果。
△这里的果农大都委托冷库销售,一有客户看上了自家苹果,冷库老板就会给果农打电话,卖与不卖由果农做决定。
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苹果卖不上价,谢元涛既感到痛心,又非常无奈,但是苹果的价格不是他能够左右的。
谢元涛:到果农手里不就是一块钱,这就是一块两毛二,冷库得给它两毛二,到老百姓手里剩下一块钱,一块钱也剩不上。
现在谢元涛在冷库存放的苹果还有一万多斤,尽管目前的市场价格很低,甚至要赔本出售,但他还是希望能够尽快把剩下的苹果卖掉。
果农不赚钱,那么购买他们苹果的水果批发商呢?《经济半小时》记者在冷库碰到了一位来自山东临沂的批发商,她在这里购买的苹果价格是每斤一块两毛二,拉回去批发的价格在一块四五,刨去人工和运费成本,每斤苹果挣到的利润还不到两毛钱,这还不包括里面或多或少的残次果。
△一位客户购买了五桶苹果,每斤九毛五分钱,但她觉得,今年的苹果生意不好干,赚一毛钱。
水果批发商:我做了二十四年的水果生意了,今年是最难干的一年。我这一车货拉一万四千斤,能赚一千五百块钱就最好了,工钱又贵,什么也不好干。
在冷库老板办公室,我们碰到了一位准备购买苹果的客商,他看上了一家果农的苹果,给出的价格是一斤一块四,但是果农要的价格是一斤一块六,中间相差了两毛钱,而且双方谁都不愿意让步。
冷库老板肖成杰:他的意思是,这个价位的话回家不挣钱,市场也是在竞争,他同样的货,他搞到一块四的话,他搞到一块六,他回去就不赚钱了。
在栖霞市泉源农业公司,栖霞市汉桥村村支部书记刘守欣带着《经济半小时》记者进入存放苹果的冷库。这里一共28个大小不一的冷库,刘守欣租用了其中的12个冷库,用来存放自己合作社800户果农的苹果。
山东省栖霞市汉桥村支部书记刘守欣:这一桶就是在650斤左右,满一点就是700斤,轻一点的600多斤。
《经济半小时》记者:去年你整个库存?
刘守欣:库存是5000多吨吧。
△由于每个村庄的苹果质量品质不同,合作社存放苹果也是按照村庄的名字集中存放。
刘守欣:留家村、虎山村,这个库就是他们老百姓放的货,这个货基本上都卖完了,没有了。你再进来看一下这个库房,进来看一下,这个库房大。它能放1000吨货,这个库房。货基本上卖了四分之三,剩四分之一了,这个货。
《经济半小时》记者在这里看到,冷库里存放的苹果已经不多,目前刘守欣合作社果农的苹果已经销售了70%多,剩下不到30%的苹果也要在五一前卖完。
刘守欣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尽管目前价格比较低,但他们还是给果农建议,只要客户看中了自己的苹果,就尽量能够把苹果卖出去。
刘守欣:五一之前这个果是主要市场,过了五一这个市场肯定不行了,其它的水果甜瓜西瓜,它受影响,到六一樱桃上市了,对它冲击特别大,就是这个货抓紧时间要赶快卖,你不卖将来以后,恐怕这个农民的损失还得(增加)。
在冷库的操作车间,《经济半小时》记者碰到了往上海发货的周建磊。在上海,周建磊有自己的水果批发档口,每天他在这里组织货源进行加工后发过去。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之前苹果销售不好的时候,每天发往上海的苹果只有150筐左右,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发货量有了明显增加。
为了能够尽快走货,周建磊的批发价格也很低,这样一筐苹果从栖霞运到上海,刨去包装、人工和运费,也就是挣个四五块钱。
水果批发商周建磊:现在就是一毛来钱就卖,能挣个一毛四五马上就卖掉了,你要是说看看想挣个两三毛钱,你一天更卖不动了,你一天连一百筐你也拉不走。
《经济半小时》记者采访发现,目前的苹果价格不仅是果农不赚钱,去年苹果一下树就从果农手里收购苹果的果商亏得更惨。在一家冷库的分拣车间,一位水果商正在分拣包装去年从果农收购的苹果,这样的苹果一斤要亏一块多钱。
△分拣出来的残次果,收购商还要再挑选一遍,那些碰伤、刮伤很容易腐烂的放在一起,稍微好一些的放在一起,一斤要赔五块多钱。
苹果收购商:小毛病能卖一块钱,大毛病才卖四毛钱。挑一遍卖三四毛的,再挑一遍卖一块钱的,这样还能多卖点(钱)。如果你混一起小贩去卖,就给五六毛钱。
那么苹果今年的价格为什么这么低呢?在栖霞市一家冷库,《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了正在调研苹果库存情况的烟台市苹果协会会长,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造成苹果价格过低的主要原因是供大于求。
烟台市苹果协会会长姜中武:就是今年的产量,苹果的产量,比往常年增加了20%左右,我们烟台地区苹果面积是272万亩,往常年的产量是430万吨,今年是收入,我们从库的统计的数是530万吨,产量增加是市场供应价格下滑的一个原因之一。
姜中武认为,影响苹果价格的第二个原因是国外进口水果的冲击,特别是国外的反季节水果正好和苹果上市时间冲突。第三个原因则是,去年很多果农在苹果下树的时候惜售,把大量苹果存放在冷库。栖霞市有大大小小冷库700多家,去年苹果丰收之后,几乎每个冷库都是爆满。
很明显,供大于求这是造成苹果价格过低的主要原因。由于苹果比较容易保存,过去一直是冬季的主要水果。但是现在一年四季都会有新鲜的水果上市供应,就大大地挤压了苹果的空间。另外,我国苹果的产量也是连续多年增长,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都在大力地发展苹果产业,这就给曾经的苹果之都栖霞带来了冲击。面对这样的市场局面,今后的路又该怎么走呢?
电商销售、开发深加工产品助苹果库存消化,提升苹果价值还需提升苹果品质。在衣建彬的冷库,《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了果农林少光,他正在这里往拖拉机上装苹果,这些装好箱的苹果准备拉到快递公司发货。为了能够早点把苹果发出去,除了让冷库帮着联系客户,林少光自己也通过快递销售一些。
山东省栖霞市杨础镇二十里铺村村民林少光:电商能卖出去这么卖,冷库能卖出去,管他多少钱能卖出去。早早撒手,早早把货卖完了,不用光上这来了。
林少光不会上网,是他的妻弟在网上帮他售卖苹果,每次都是他的妻弟给他发来地址,然后他按照发来的地址把快递发出去。
△林少光网上售卖的苹果价格要高一些,这样10斤的一箱苹果销售价格在45元到50元之间,扣除快递费用之后,还能挣二三十元。
在快递公司,有很多前来发苹果的果农,有些还是第一次通过网上售卖苹果。尽管网上销售的苹果价格高一些,但是他们根本没有计算自己的人工和时间成本,发一次快递几乎要花掉他们一天时间。
家住杨础镇下渔沟村的李华喜,今年清明假期期间,儿子从外地回来,在网上开了一个微商,通过朋友圈销售家里的苹果。
李华喜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因为网上的销量不大,他一般都是积攒三四天才到镇上发一次快递,如果发的货太少,根本不值当单独跑一趟。
李华喜:你骑摩托车15分钟才能到杨础(镇),还得耽误浪费时间。因为什么农村现在抗旱比较忙,临近开花了还有花前的工作得干。
△尽管当地村民也在通过电商、朋友圈销售苹果,但是销售的数量远远无法解决苹果的库存问题。
如何消化更多的苹果库存,当地政府和一些企业也在探索苹果的深加工。早在两年前,姜延泉的公司就开发了苹果的深加工产品,苹果脆片。这些深加工产品每年能够消化苹果库存8000多吨,而且利润也比鲜果高。
泉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延泉:我们这个深加工以后,应该在十斤苹果产一斤苹果脆片,我们这个价位大概卖在12万块钱一吨。你像国内的市场,我们这个一级鲜果可能能赚到两毛(每斤),10%的利润,如果搞了深加工以后,它的利润点能达到30%多。
姜延泉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他们收购的苹果经过分拣之后,一些表光、颜色达不到一二级的三级苹果,口感和糖分并不比一二级苹果差,那么通过深加工将苹果皮和果核去掉,然后进行切片烘干,口感和营养基本能够保留。
△鲜果市场不稳定,价格会浮动,而加工的苹果产品市场价格是比较稳定的。
目前姜延泉的公司和栖霞市政府合作,建成了山东栖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办公场地和设备已经到位,1000多平米的检测中心今年五一之后就可以投入使用。
△姜延泉的公司和栖霞市政府合作,建成山东栖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研发更多的深加工产品,包括苹果粉、酵素、苹果面膜等,消化更多的苹果。
姜延泉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要想提升苹果的价值,还是要提高苹果的品质,好果自然能够卖出好价钱。目前他们公司出口国外的苹果,利润就比在国内市场销售要高不少,特别是他们出口到加拿大的苹果,利润更高。
姜延泉:这样的苹果80(毫米)的规格,这种苹果目前卖是一级果,能卖到五块多钱,卖到国外客户五块多钱,那这个果我们当时收购的是三块五一斤。国外的有些客户,他就是这种高端市场,你像有些质量达不到的白给他,他也不要,价格再低他不要,他就要质量比较好的。
在姜延泉看来,目前当地果农的苹果树大多是老品种,苹果的品质无法赶上新品种,另外果农在冷库存放的苹果,没有严格分级别存放,都是造成果农的苹果卖不上价的因素。这个观点也得到了烟台苹果协会会长姜中武的认可,目前他们协会也在利用目前的时机,鼓励果农更换新品种,提升苹果品质。
姜中武:我们协会,包括我们的政府部门,也提倡老百姓,果农抓住这个有利机会,进行更新换代,用好的品种。那么现在已有的果园,品种还不错,过于密集的要打开光路,进行合理密植栽培,降低劳动成本,生产优质苹果。
△烟台苹果协会会长提倡果农更换新品种,提升苹果品质。
姜中武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通过这些天对大量库存的走访,现在大部分的冷库苹果已经销售过半,而且苹果的出库价格也有所回升。
姜中武:大约现在我们60%的苹果,都销售出去了,还剩40%。
半小时观察:用“供给侧改革”化解农产品滞销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并不少见。同样,高品质的农产业受到市场追捧,也是经常能够看到。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市场需求与供给出现了较大差异。有些苹果卖不出去,除了果品品质不佳的原因之外,缺少营销、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也导致了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断链与错位。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日前就表示:“用新理念引领推动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重点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无效和低端供给被淘汰。对于产业升级要经历的“阵痛”,地方政府部门一方面要解决眼前问题,引导农民适时适价销售,避免那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的农户和小经营者的利益受损,另一方面更应该着眼长远,从滞销卖难中认真地吸取教训,及时作出调整,加快升级步伐,用好的产品去占领市场,提升收益。你会喜欢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康敬锋 陈艳波)
本文编辑:李天路
化解农产品滞销!↓↓↓欢迎分享~救救淘宝大爷!4000万斤苹果滞销的骗局,有人正用你的善良敛财救救淘宝大爷!4000万斤苹果滞销的骗局,有人正用你的善良敛财营销官百家号这几天,创哥在逛淘宝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事情,实在是被气到了。在一家销售苹果的店的页面上,有这样一段字字牵动人心的简介:4000万斤苹果滞销,果农急哭!想想农民辛辛苦苦忙活了一整年,这些劳动果实就像死尸一样堆在这里,最终还要倒贴钱, 丰收时的希望逐渐变成一声叹息与绝望!这里的农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却卖不出去,被烂掉,被糟蹋,被打碎掉!同时,还配有一张老农双眼含泪,无助而绝望的照片。可当我做好下单的准备,想帮助这些农民度过让人心酸凄凉的困境时,却似乎觉得:大爷那双半噙老泪的双眼遥望远方的目光,唏嘘邋遢的胡茬,有点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经过一番搜索之后,结论终于浮出水面:这位大爷卖什么,什么就滞销。一开始,老人家主要是水果滞销,还横跨南北的滞销,除了北方的苹果园 ,还有南方的菠萝园。后来大概觉得水果不好卖,大爷改卖蔬菜作物,依然滞销。不行,蔬菜也滞销了!改卖经济类作物吧,依然是滞销!可能觉得自己对农业不擅长,爱茶的人多半也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爱到极致,大爷又开了个文具厂,又是滞销!总之,大爷是干啥啥不行,卖啥啥滞销!其实,想必你们已经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这上面所谓的滞销, 只是厂商的营销噱头。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创哥却发现,不知是不是因为已经尝到了甜头,商家在“用滞销的噱头来买惨”上越来越放肆——营销手段已经完全不是P几个滞销大爷这么简单了,会有专业的策划来谋篇布局,会有文笔老练的文案来撰写故事,会有技巧娴熟的摄影师负责摄影,会有渴求流量的无耻媒体来推波助澜。直到把一个个悲惨的故事,产业化推到公众面前。自导自演一场悲情大戏,让100万网友心甘情愿买单前不久,“临猗苹果滞销”这一关键词,一度冲到了新浪微博“微舆情”农产品滞销榜单的第一名。舆情显示,“苹果滞销”的消息刚一放出,深圳某电商公司就接盘了,并第一时间赶往当地发起“爱心助农义卖活动”。紧接着,这家电商平台就成功用一篇煽情满满的十万加爆文,将义卖活动推向了高潮。创哥也看了那篇卖惨文章,看到老人们手里拿着几块钱,对着镜头抹眼泪的场景,别提多扎心。买箱苹果,帮孩子上学,买箱苹果,让老人看得起病,举手之劳大爱无疆,整篇文章读完,热血沸腾,那会儿失去理智的创哥脑海里只记得一句话:每一次转发都是一次义举动。于是,马上转发+买买买!如果20天之内不买,苹果会烂掉扔掉啊,农民会颗粒无收啊。和创哥一样,网友们也像苹果不要钱一样,十箱十箱地往家里买。我们以为自己做了善事,买的每箱苹果都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但谁料这事儿竟然狗血般反转了。。5月7日临猗市政府官网的一则公文通告,让吃瓜群众傻了眼,官方经过调查发现,这起苹果滞销事件是假的!当地政府官网声明,此为一些商家的不当营销方式,大家别被骗了!……这都可以?真相到底是什么?真相一:临猗滞销4000万斤苹果的事实是假的然而真相却是,当地记者亲自采访了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勇,他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冷库那么多,哪里会滞销?“2017年苹果的总产量在39亿斤,大型冷库有380多座,加上小一些的能储存20亿斤苹果,到2018年的4月14日储存量是5.76亿斤,和去年相比基本上持平,价格相对去年有些下降,最低的时候能降到5毛,现在能6毛到8毛钱。他认为临猗苹果不存在滞销问题,也不知道网传的所谓“临猗4000万斤滞销苹果”这个数字从何而来。”真相二:图片、视频是果商在教农民“表演”整篇文案中,最令人感动的不是数字和事实,而是一张又一张刺激感官视觉的照片。但调查显示,视频与图片均为早年拍摄,均拍摄于2016年以前,有的还采用“摆拍”方式,刻意营造果农的贫苦形象,根本不是今年发生的事儿,和今年农民说过的话。而且16年所拍的这一切,也都是一个叫杜晓的果商在教大家表演。这两位主角, 大爷叫刘长福,七十七岁,视频中他和老伴儿愁容满面,生活凄凉。文中说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年迈的老俩口在家靠打理几亩苹果园维持生计。但真相却是两位老人早就干不动农活了,家里的7亩果园是儿子打理,而且儿子是村委会会计。视频录制那天村里一个叫杜晓的果商带着人说要采访一下他家苹果存量的情况,还教给他拍的时候应该怎么说。他们会专门挑选一些年龄大的老人,教他们怎么说:“生活无法维持”、“不赚钱就砍树”……而村里农民砍树,才不像视频描述的那样凄惨呢,村主任说:“果农砍树大部分是在做“高接换头”和“间伐”“高接换头”是一种快速改良果树品种的嫁接技术,只能在春天实施,只保留果树的主干,换头进行嫁接,改劣换优,为果农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间伐”技术是将果园中过密的果树砍掉一些,为生产优质苹果创造更好的基础。但现在砍树却变成了生存困难,被拿来做虚假宣传。除了图片事实造假,视频里还有大量的文字铺垫和煽情,回过头一看,和营销高手比起来,还真是欺负网友天真啊,赌我们的同情心会被戳到。(“从没见过处处堆积如山那么多的苹果!从没见过砍断果树的果农心寒的泪水!从没吃过果农滞销的苹果竟如此甜润!不理解,真的无法理解,足足4000万斤,只能静静的躺在这里,就像绝望又无助的农民一样,等待命运判决却又无能为力……”,以上文案会让人感觉,不买就会被良心过意不去)”绝望无助的农民、命运的审判、贫困的家境”这些句子放一起,再配上音乐,构成了一部煽情影片,大多数人可能已经沦陷了,但要想真正骗过所有人,只有情绪还不够,还得官方权威机构做信任背书这个电商平台很聪明,找来了县政府公文信任背书,但所谓县政府的“委托证明”是如何出笼的呢真相三:一纸公文的公章也是假的在这篇10万+微信推文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乡政府的那一纸证明《临猗县人民政府关于某电商对临猗苹果的义卖证明》。但却多处错别字、连盖章顺序都是错的,记者后来找到了杜晓,他承认他骗果业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说自己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盖了第一个章,他骗角杯乡政府说这是客商作为临猗苹果本地发货的依据,绝对不会发到网上去,盖了别的章。就这样,这份漏洞百出的“证明”被电商平台“扯虎皮,做大旗“,堂而皇之地发布出来,让这起赤裸裸的商业营销,披上了“公益扶贫”的华丽外衣。从什么时候起,卖惨竟然变成了农产品营销的新套路,谁都知道农民不容易,但谁又容易呢?卖货可以,通过卖惨来达到赚钱目的的虚假营销行为,实在是过了。网友们知道真相之后,心凉了半截……这样以后谁还敢爱心助农?那些消费善良的人,正在杀死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水深的是,这种打着善意旗号的恶意营销手段,根本不是个案。文案里的 “苹果” 不知不觉中,会被换成“大蒜”,换成酥梨,菠萝和香橙;地点也时不时从“临猗县” 换成 “陕西乾县”,或者云贵川某个小县城。商家就是这样一点点试探你的底线,他们觉得,反正几十块钱的水果,谁还会对着几篇文章一一核对真假?而助农的结果,往往是被骗了钱,收到的却是跟图片严重不符的烂水果。现在很多“聪明的商家”知道了网络的力量,开始学会怎么编故事让好心人掏腰包,甚至都开始联合媒体炒作让好心人把口袋里的钱拿出来。这些懂得网络营销套路的人去了农村,把城市里人坑了,农民还没拿到一分助农的钱。而更严重的后果是,当真的助农活动出现时,我们居然被篇篇动情的故事,搞得难辨真假。几十块钱的水果,可能大部分人被消费善良后,都会选择那句:要不忍了吧但是,爱心透支额度也是有限的,正是这些人对他人爱心和善意的滥用,关掉了那些真正有需要的穷人们的求助之门。很多真正的弱势群体,甚至无法接触到商家,中国75%的自杀发生在农村,走投无路时,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求助。但幸运的是,这个时代用左手,给了商家一把刀来宰我,右手却给了我们一个话筒来发声。恶意卖惨,消费善良的人,一定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因为他们的刀,正架在真正有需之人的脖子上。来源:创日报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营销官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原创互联网营销第一媒体!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水果滞销解决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