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IPO如果选择二级市场配售东方融资网工作好做吗,有哪几种方式?

准备到香港IPO?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来源:格隆汇、瑞恩资本
2017年10月,新一届发审委履职后,IPO审核通过率断崖式下跌。2017年审核通过率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
于是就发生了近期的IPO惨案,IPO过会降至冰点:35.9%过会率历史最低, 5家上会3家被否1家暂缓。有券商投行纷纷表示辛辛苦苦准备3-4年,日夜奔波,结果最后却惨遭被否,内心的郁闷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主纷纷考虑转战香港IPO。根据香港联交所披露的信息, 数据显示2017年香港IPO市场新上市公司的情况,具体如下:
另外,2017年7月份IPO市盈率为接近35倍,其中主板IPO平均市盈率25.4倍,创业板IPO平均市盈率41.6倍。香港IPO市场以工业和消费品为主,尤其消费品行业在港股市场平均发行市盈率较高。
平均发行市盈率
2018 年伊始,新一波造富传奇故事又将上演,与以往不同,这次 VC/PE 的目光前所未有地聚焦在香港。2017 年 12 月 15 日,港交所宣布将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两个章节:1、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2、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在港交所总裁李小加看来,这是港交所 24 年来最大的改革,以后在港股 IPO 更容易了。放眼国内,2018年有可能在香港IPO企业包括:小米科技、陆金所、蚂蚁金服、快手、腾讯音乐……
1.到香港上市,究竟该了解些什么?
中国公司到香港上市的条件
对香港交易所而言,旗下的证券市场有主板和创业板两个交易平台。主板公司指那些在主板上市的公司;创业板公司指那些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的证券代号为一个以「8」字为首的四位数字,有别于在主板上市的证券。
1、香港主板上市的要求
主场的目的:目的众多,包括为较大型、基础较佳以及具有盈利纪录的公司筹集资金。
主线业务:并无有关具体规定,但实际上,主线业务的盈利必须符合最低盈利的要求。
业务纪录及盈利要求:上市前三年合计溢利5,000万港元(最近一年须达2,000万港元,再之前两年合计)。
业务目标声明:并无有关规定,但申请人须列出一项有关未来计划及展望的概括说明。
最低市值:香港上市时市值须达1亿港元。
最低公众持股量:25%(如发行人市场超过40亿港元,则最低可降低为10%)。
管理层、公司拥有权:三年业务纪录期须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层及拥有权下营运。
主要股东的售股限制:受到限制。
信息披露:一年两度的财务报告。
包销安排:公开发售以供认购必须全面包销。
股东人数:于上市时最少须有100名股东,而每1百万港元的发行额须由不少于三名股东持有。
2、香港创业板上市要求
主场的目的:目的众多,包括为较大型、基础较佳以及具有盈利纪录的公司筹集资金。
主线业务:必须从事单一业务,但允许有围绕该单一业务的周边业务活动。
业务纪录及盈利要求:不设最低溢利要求。但公司须有24个月从事“活跃业务纪录”(如营业额、总资产或上市时市值超过5亿港元,发行人可以申请将“活跃业务纪录”减至12个月)。
业务目标声明:须申请人的整体业务目标,并解释公司如何计划于上市那一个财政年度的余下时间及其后两个财政年度内达致该等目标。
最低市值:无具体规定,但实际上在香港上市时不能少于4,600万港元。
最低公众持股量:3,000万港元或已发行股本的25%(如市值超过40亿港元,最低公众持股量可减至20%)。
管理层、公司拥有权:在“活跃业务纪录”期间,须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层及拥有权下营运。
主要股东的售股限制:受到限制。
信息披露:一按季披露,中期报和年报中必须列示实际经营业绩与经营目标的比较。
包销安排:无硬性包销规定,但如发行人要筹集新资金,新股只可以在招股章程所列的最低认购额达到时方可上市。
香港上市流程
委任创业板上市保荐人;
委任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师、股票过户处;
确定大股东对上市的要求;
落实初步销售计划。
决定上市时间;
审慎调查、查证工作;
评估业务、组织架构;
公司重组上市架构;
复审过去二/三年的会计记录;
保荐人草拟售股章程;
中国律师草拟中国证监会申请(H股);
预备其他有关文件(H股);
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H股)。
递交香港上市文件与联交所审批;
预备推广资料;
邀请包销商;
确定发行价;
包销团分析员简介;
包销团分析员编写公司研究报告;
包销团分析员研究报告定稿。
中国证监会批复(H股);
交易所批准上市申请;
副包销安排;
公开招股。
招股后安排数量、定价及上市后销售:股票定价;分配股票给投资者;销售完成及交收集资金额到位;公司股票开始在二级市场买卖。
组建上市工作办:上市的执行策略由上市工作办负责,上市工作办成员由公司有关部门选出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加入专业工作团队中,负责相关的上市工作。
香港IPO费用
在港交所香港上市成本包括支付给保荐人、法律顾问、会计师等中介的费用,总费用根据首次发行规模的大小会有很大差异,企业应准备将5%~30%的募集资金作为发行成本。其中,标准的承销费用为募集资金的1.5%-4.0%。
2.香港证券市场与内地市场的区别
香港证券市场与内地市场存在不少分别,当中包括:
香港证券市场较国际化,有较多机构投资者,海外及本地机构投资者成交额约占总成交额的65%(分别为39%及26%),海外投资者的成交额更占总成交额逾40%。由于各地的投资者对证券估值和市场前景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内地投资者在参与香港证券市场时宜加倍审慎。
在产品种类方面,香港证券市场提供不同类别的产品,包括股本证券、股本认股权证、衍生权证、期货、期权、牛熊证、交易所买卖基金、单位信托/互惠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及债务证券,以供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在不同市况下有所选择。
在交易安排上两地市场亦有不少差异,例如:
内地市场有涨跌停板制度,即涨跌波幅如超过某一百分比,有关股份即会停止交易一段指定时间;香港市场并没有此制度。此外,根据香港法律,除非香港证监会在咨询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后指令,否则香港的证券及期货交易所不得停市。
在香港证券市场,股份上涨时,股份报价屏幕上显示的颜色为绿色,下跌时则为红色;内地则相反。
香港证券市场主要以港元为交易货币;内地股市以人民币为交易货币。
在香港,证券商可替投资者安排卖出当日较早前已购入的证券,俗称「即日鲜」买卖。内地则要求证券拨入户口后始可卖出。投资者宜与证券商商议是否容许「即日鲜」买卖。
香港证券市场准许进行受监管的卖空交易。
香港的证券结算所在T+2日与证券商交收证券及清算款项。证券商与其客户之间的所有清算安排,则属证券商与投资者之间的商业协议。因此,投资者应该在交易前先向证券商查询有关款项清算安排,例如在购入证券时是否需要实时付款,或出售证券后何时才能取回款项。
3.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方式
内地中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若选择在香港上市,可以以H股或红筹股的模式进行上市,或者是买壳上市。
1、发行H股上市
中国注册的企业,可通过资产重组,经所属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及中国证监会审批,组建在中国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H股在香港上市。
优点:1.企业对国内公司法和申报制度比较熟悉;2.中国证监会对H股上市,政策上较为支持,所需的时间较短,手续较直接。
缺点:未来公司股份转让或其他企业行为方面,受国内法规的牵制较多。不过,随着近年多家H股公司上市,香港市场对H股的接受能力已大为提高。
2、发行红筹股上市
红筹上市公司指在海外注册成立的控股公司(包括香港、百慕达或开曼群岛),作为上市个体,申请发行红筹股上市。
优点:1.红筹公司在海外注册,控股股东的股权在上市后6个月已可流通;2.上市后的融资如配股、供股等股票市场运作茧自缚灵活性最高。
3、买壳上市
买壳上市是指向一家拟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将资产注入,达到“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的目的。
香港联交所及证监会都会对买壳上市有几个主要限制:
全面收购:收购者如购入上市公司超过30%的股份,须向其余股东提出全面收购。
重新上市申请:买壳后的资产收购行为,有可能被联交所视作新上市申请。
公司持股量:香港上市公司须维护足够的公众持股量,否则可能被停牌。买壳上市初期未必能达至集资的目的,但可利用收购后的上市公司进行配股、供股集资;根据《红筹指引》规定,凡是中资控股公司在海外买壳,都受严格限制。
买壳上市在已有收购对象的情况下,筹备时间较短,工作较精简。然而,需更多时间及规划去回避各监管的条例。买壳上市手续有时比申请新上市更加繁琐。同时,很多国内及香港的审批手续并不一定可以省却。
4.香港买壳上市方案
直接上市的利弊:
(1)成功后可直接达到融资效果
(2)比买壳上市的成本一般较低
(3)没有注入资产于上市公司的限制
(1)上市操作时间一般较长,一般需要九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2)上市过程存在若干不明朗因素,如须通过证监会,联交所审批及面临承销压力
(3)上市成功前须支付超过60%的费用,但未必一定能成功上市
买壳上市的利弊:
(1)比直接上市简单、快捷
(2)如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成功率相对较高
(3)借壳上市后,可再融资能力强
(4)不用符合直接上市的利润要求(死壳复生除外)
(5)联交所及证监会的审批比直接上市容易得多
(1)需要先付出较大的一笔壳费,后才能融资
(2)买壳上市一年后方可注入相关资产
(3)市场上有“不干净”的壳公司,如收购过程中不妥善处理,日后可构成麻烦
香港买壳的方式
香港买壳上市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直接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干净壳)
(2)透过债务重组以取得控股权(重组壳)
(3)挽救及注入资产以取得控股权(死壳)
1、直接收购上市公司
(1)向主要股东直接购入控股权
(2)若收购超过30%股权需进行全面收购
(3)减持配售以达25%公众股权比例
2、透过债务重组以取得控股权
操作方式:
(1)提交重组方案给清盘官(包括削债、股本重组)
(2)与清盘官、债权人、原有股东谈判
(3)投资者进行尽职审查
(4)削减现有股本
(5)削减债务
(6)增发新股给投资者(以达到控股权)
(7)配售减持至25%公众股,复牌上市
3、挽救及注入资产以取控股权
操作方式(一):
(1)提交重组方案给清盘官(包括削债、股本重组、注入资产)
(2)与清盘官、债权人、原有股东谈判
(3)增发新股给投资者(以达到控股权)
(4)注入新资产(需符合上市条件)
(5)进行新上市文件编制、审批等新上市程序
(6)减持配售至25%公众股
(7)复牌上市
操作方式(二):
(1)成立新准上市公司(新公司)
(2) 以“股换股”的方式把新公司的部分股份给  原上市公司股东及债权人
(3)新公司从以上换回的原上市公司股权卖给清盘官
(4)注投资者的新资产入新公司
(5)配售减持至25%公众股
(6)新公司进行“介绍上市”
香港买壳上市时间,代价及后续融资
1、买壳上市时间(一般情况下)
(1)“干净壳”:2-3个月
(2)“重组壳”:5-8个月
(3)“死 壳”:6个月-1年
2、买壳上市代价(一般情况下)
投资者的成本有三个部分:
(2)公司内之资产价值(如保留)
(3)中介费用(清盘官、财务顾问、律师等等)
(4)投资者亦要准备全面收购之资金(如需要全面收购)
买壳上市后续融资
1、资产注入公司
(1)买卖后需要一年后方可注入新股东资产
(2)但收购第三方资产无时间限制
(3)注入新股东资产为关联交易,须向联交所报批
(4)注入资产可能是“非常重大收购”“主要收购”或“需披露收购”,须向联交所报批
(5)如创业板公司主营业务转变,须股东通过
(6)注入新股东资产值如超过公司资产值的100%会促发“非常重大收购”,即相等于新上市处理,但如符合以下要求除外:
a. 注入业务跟原本公司类似,及并不显著大于原本公司
b. 董事会无重大变更
c. 公司的控制权无重大变更
d. 其他条件请见上市规则
2、后续融资
(1)减持配售可以新股增发方式融资
(2)复牌上市后即可配售或供股
(3)减持幅度没有限制,如可减持至51%(保留绝对控股权),可减持到35%(仍保留控股股东身份)
(4)配售成本一般为股份价之2.5%给包销商
(5)如死壳复生(即新上市),于复牌6个月内不可减持至低于50%
(6)一般需要2星期-1个月完成配售,如配售不完成可申请延长
(7)配售后大股东可再注入新资产以提高股权
香港买壳上市需要注意的问题
1、防止在资产注入时被作为新上市处理。
买方在成为拥有超过30%普通股的股东后的24个月内,累计注入资产的任一指标高于壳公司的收益、市值、资产、盈利、股本等五个测试指标中任何一条的100%,则该交易构成非常重大交易,该注入可能要以IPO申请的标准来审批。这等于资产注入胎死腹中。净资产值、销售额和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允许注入的资产规模大,不易被当作新上市处理,但其缺点在于买家需动用的现金量非常大,尤其是在方案涉及全面收购之时。
2、收购股权比例太小存在风险。
通常,对大股东股权的收购价比一般流通股增加了壳价和控股权溢价,全面收购价往往远超过二级市场股价。有的买家为了避免以高于市场价向小股东展开全面收购,降低整体收购成本,而选择只收购壳公司30%以下的股权。有的则在取得接近30%的股权后,通过代理人继续持有超过30%部分的股权份额。若买家意图通过这种曲线方式进行全面收购,以降低成本并避开公司被作为新上市处理的限制,那么需要注意,此举违反股东应如实披露权益的条例,一旦被证明可能面临刑事指控。而且,香港证监会会关注原上市公司大股东处置余下股份的安排(如售予其他独立第三者),不会令买方对这些剩余股份行使控制权。过去证监会曾多次因不满意余下股份接手人士的独立性而拖延或不确认买方“无须提出全面收购”的要求。这一做法不仅不合法,日后也容易遭到其他股东的挑战。按照上市规定,大股东注入资产时自己无权投票,其最后命运会由小股东控制,如果原来的股东分散或者其他股东的投票权接近,不满的小股东可跳出来反对资产注入。
3、尽量获得清洗豁免。
根据香港《公司收购、合并及股份回购守则》,新股东如持有股权超过30%,可能被要求向全体股东提出全面收购要约,并证明买方拥有收购所需资金。要减少收购所动用的现金,就必须获得香港证监会的全面收购豁免(又称“清洗豁免”)。证监会对清洗豁免审批有严格的要求,除非证明如果没有买家的资金注入,壳公司可能面临清盘,否则不会轻易批准。
4、尽量避免被认为是现金公司而停牌。
香港上市公司要保持上市地位,就不能是纯现金公司(只有现金没有业务),因此,假如收购对象的业务基本停顿,除非买家能协助壳公司在短时间内开展新业务,否则可能面对无法复牌的风险。
5、注重原有资产清理的复杂程度。
壳中业务的资产构成决定收购方在买壳后进行清理的难度和成本。买家应该尽量避免业务需要持续关注和精良管理的壳,涉及庞大生产性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和产品周转期长的壳公司最难清理,该类资产套现困难,原大股东赎回也会因须动用大量现金而无法实施。而且,拥有大量经营性资产的壳如果资产置换耗时长,其业务和资产就存在贬值风险,且这些业务的管理需要专业技能,容易陷入经营困境。
6、交易期越短越好。
股份交易与资产退出和注入的整个交易期越短,买壳的成功率越高。一方面,市场气氛和经济形势千变万化,任何因素都会影响价格和双方完成交易的决心。而且,新旧股东在交易完成前有一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董事会上两股力量互相牵制的话,可能导致双方的矛盾和火拼。为避免潜在争执,理想的做法是在新股东进入的同时把原有股东需要取回的资产剥离。
7、需周详地协调新旧资产更替。
由于香港上市规则对原有资产的出售速度有所限制,部分壳中的资产难以在两年内售出,这使如何协调买方新注入资产与壳中原有资产的方案设计提出了较高的难度。
8、做好审慎调查。
买方可买有业务的壳,也可买业务已萎缩的壳。买有业务的壳,危险在于公司过去的经营中可能有潜在负债、不良资产或者法律纠纷,因此,买方应从法律、财务、股东和业务等方面进行足够的审慎调查,否则会自咽苦果。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香港上市方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香港上市方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港股“再融资”是这次市场的风险吗?|再融资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港股“再融资”是这次市场的风险吗?
港股“再融资”是这次市场的风险吗?
  来源微信公众号:CITICS策略
  作者:中信策略团队
  投资要点
  香港市场的“再融资”。一般认为,上市公司倾向于股票交易较活跃时,启动再融资程序,在股价较高时完成再融资。与国内较多监管审批不同,香港证监会对再融资几乎不存在事前审批。市场活跃(特别是“牛市”)期间,合理的再融资需求中,也混杂了圈钱套利行为。同时,一些“再融资”具有突发性,也就是俗称的“闪电配售”,对股价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将总结对比港股再融资方式的特点,以及本轮“牛市”中再融资。
  港股“再融资”可以分为四种形式:供股、配售、代价发行和公开发售。H股的供股相当于A股的配售;H股的配售相当于A股的定向增发;代价发行是指以公司股权作为支付手段而发行股票的行为;公开发售则是上市公司面向公众再次发行股票,不具备定向成分。
  配售是港股最重要的再融资方式,但其中也最易混杂了一些“圈钱套利”行为。
  配售是港股最主要的再融资方式(约占65.3%),之后依次是代价发行(19.1%)、供股(9.2%)和公开发售(6.4%)。
  从平均融资规模来看,选择供股(16.05亿港元)和代价发行(8.83亿港元)的公司融资规模较高,而配售(5.53亿港元)反而低于整体6.93亿港元的平均水平。这也反映出正常配售行为中混杂了“圈钱套利”的再融资,往往会拉高总融资次数,而拉低平均融资规模。
  配售与港股市场涨跌的相关性最高。年两者相关系数超过60%。
  本轮牛市中,港股“再融资”受监管明显加大。我们认为两者真正的背离其实始于2016年,其深层次原因来自两点:1)香港证监会封杀“借壳上市”。在“卖壳”的过程当中,通过大折让、大规模配股取得控制权是较为常见的方式,因此配股与“借壳上市”上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影响了配股。2)香港证监会2017年开始加大对供股的监管。2017年9月港交所发布咨询文件,对上市后集资及除牌程序有关的规则作出修改,其中提出禁止超过25%摊薄效应的供股,废除后必须作出包销安排的规定的意见。供股行为自此逐渐开始减少,2017年在股市大涨期间,供股次数同比下滑近30%。
  详解配售:如何预警配售“陷阱”。虽然上文分析到,受到监管的影响后,本轮牛市中港股“再融资”出现下降,但是一些上市公司在进行集资的时候,因为没有规定要求其详细解释其资金用途并阐述合理性,所以仍有可能存在“陷阱”或者频繁配售引发的下跌风险。我们通过统计数据筛选高概率的行业及公司,提示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
  从整体数据中的行业分布来看,配售集中前三的板块依次是其它金融(除去银行保险的金融业)、地产和软件服务。这些行业的公司在业务拓展是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因此会选择配售来融资,但也容易混杂不合理用途。
  通过进一步以市值达到80亿港元,上市板为主板的标准筛选,地产类公司发起配售次数最多,占20.5%,之后依次是公用事业(能源、基建、环保、水务电力等)占11%,工业工程类占8.27%。在投资这些行业的相关公司时,需要注意上涨期间遇到配售的可能性较高(详细个股标的见正文)。
  风险因素:如果“再融资”政策发生变化或中国内地经济出现硬着陆,会对香港市场产生投资风险。
  A-H股市再融资方式对比
  一般来说,港股市场上市公司主要的再融资方式分为供股、配售、公开发售、代价发行四种。供股是指H股上市公司会发行新股票让现有股东按照一定比例认购,获得供股权证。因此在形式上,H股的供股可以类比于A股的配股,但是两者的区别较大。简单而言,和A股配股需要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审批不同,香港证监会对于H股供股几乎没有审核要求。A股配股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考核,整体流程也更加漫长,一般需要1年左右才能结束,而H股的供股流程可以短至1个半月。此外A股配股的目的仅限于集资,而H股上市公司还可能出于“卖壳”甚至减持的目的而宣布供股,所以容易出现老千股多次供股,通过压榨小股东来套利的现象。可见,供股对于小股东而言容易成为利空消息。
  配售是指H股上市公司向特定机构定向发售股票。因此在形式上,H股的配售可以类比于A股的定向增发。而两者的区别也同样体现在监管程度上。A股定增需要经过监管机构在各环节的审批,而且存在着一年或者三年不等的锁定期;而H股的配售首先不存在监管审批,流程比较快。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上市公司一般会通过股东周年大会要求股东向董事会作一般性授权,公司在获得授权后,只要增发的比例不超过获得股东大会有关批准当天股本的20%,同时发行价折让不超过20%,就可以在该年度内进行任意次配股。
  常见的配售方式是“先旧后新”,即上市公司大股东将自己的旧股票配售给特定机构,然后公司增发新股票来补足大股东的控股占比,这样能够进一步加快融资流程,当晚委托投行募集资金,翌日即可发出公告,转移股权,而且能够避开新股发售的禁售期。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机构资金,配售都会折价出售,再加上没有禁售期限制,这给参与配售的资金天然的套利空间,所以H股的配售一般会造成股价大跌。
  代价发行一般是指上市公司在进行收购、合并或分拆行动时,协议双方决定以该上市公司的股份作为支付手段,因此而发行的股份属于代价股份,而这个过程叫做代价发行。由于代价发行一般要伴随着真实的交易过程,所以较难成为股东圈钱的方式。
  公开发售是指上市公司面向公众发行新股票。因为公开发售没有“定向”的成分,融资效果的不确定性较大,所以对比配售等其它再融资方式而言,很少成为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首选。
  从发行次数来看,配售最受上市公司青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香港所有上市公司共发起再融资3879次,其中配售(2533次)是H股再融资的首选方式,之后依次是代价发行(739次)、供股(358次)及公开发售(249次)。
  本轮牛市中,“再融资”受到监管明显加大
  上文提到香港上市公司发起再融资会对股价造成负面影响,而再融资往往具有突发性。一般认为,上市公司会选择股价上涨的时候会较大概率启动再融资程序。在实际情况中(图4),我们看到再融资次数(以配售为主)与的相关性也是相当明显,两者在年各个时间段基本存在同向波动现象。
  但自2016年第三季度开始的这一轮牛市中,我们却观察到港股再融资次数却不断减少,两者出现罕见背离。2017年之后再融资次数出现了明显下滑,2017年共发生再融资419起,较2016年下降21.1%,而此段时间恒生综指上涨了34.9%。
  从在融资次数来看, 2017年港股再融资次数不仅低于平均水平,甚至接近历史低位。年,港股创业板年平均再融资次数为102.8次,高于2017年的71次;港股主板年平均再融资次数为380次,高于2017年的352次。整体下滑,表明其已经脱离了和市场的相关性。
  我们分析认为,港股再融资频率整体下滑其实是始于2015年,只是年表现较差,所以两者的相关性背离在2017年恒指回升之后,才显现。这一切都与香港市场2016年开始在再融资方面的监管逐步收紧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香港证监会封杀“借壳上市”,而在“卖壳”的过程当中,通过大折让、大规模配股取得控制权是较为常见的方式,因此配股与“借壳上市”上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影响了配股。年香港股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啤酒壳事件”,扰乱金融市场。所谓的“啤酒壳”公司是指利用港股市场宽松的监管条件上市,但其实只为成为“啤壳”,然后再“卖壳”图利。一方面,这和当时中国内地A股IPO“停摆”有关。内地公司为寻求上市途径,导致了内地“壳市”疯狂,引来中国证监会的严厉打压[1],从而间接导致香港“壳市”暴涨;另一方面,大量的内地公司加速了“走出去”的步伐,为了缩短在香港上市的申请时间,采用了“借壳”的办法,不少轻资产的主板或创业板公司成为了目标,动辄上亿的收购规模,引发了“啤酒壳”在主板和创业板的泛滥。数据显示,2015年创业板新上市公司数目达34家,对比2014年的19家,大幅增加了78%。这些上市只为“卖壳”的公司往往具备两大特点:1,“低市值”;2,绝大部分资产为流动资产的“轻资产”模式。
  2016年6月,香港证监会开始新一轮专业投资者制度咨询,其内容包括了计划延长大股东禁售期、提升盈利要求、改善上市发售机制及提高专业投资者门槛等六项措施,目标是提高上市公司质素,以及打击“啤壳”活动。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香港创业板发生配售17起,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37%;而主板发生配售76起,同比下降16.5%,环比下降8.4%。需要注意的是,恒生指数在此期间上涨4%,是最近这一轮牛市的开始。
  2)香港证监会2017年开始加大对供股的监管。作为“老千股”的重灾地,供股同样受到了监管的打压。2017年9月港交所发布咨询文件,对上市后集资及除牌程序有关的规则作出修改,其中提出禁止超过25%摊薄效应的供股,废除后必须作出包销安排的规定的意见。供股行为自此逐渐开始减少,2017年在股市大涨期间,供股次数同比下滑28.8%。
  我们选取再融资的公司平均的流动资产/总资产比例作为指标,来证明监管力度对再融资的影响。如图10所示,年受到“啤酒壳”事件的持续发酵,大量的“轻资产”公司登陆香港股市,并在“壳”被卖出后进行配股,所以我们看到这段时间内再融资公司的平均流动资产/总资产比例持续上升,但是在年香港证监会开始针对配售和供股加强监管之后,流动资产/总资产比例迅速下滑,这也侧面印证了2017年之后发起再融资的公司以不受这类监管政策影响的非“啤壳”公司为主,因此绝对数量减少了。
  结合前面港股再融资次数和平均规模的变化数据,我们认为2017年出现的“异常”,其实是恰恰是再融资回归理性的调整过程。过去港股存在明显的监管空隙,这使得牛市行情期间,一些合理的再融资需求中,混杂了大量的圈钱套利行为。“圈钱套利”的再融资项目,往往会拉高总融资次数,而拉低平均融资规模。具体表现为年,主板再融资次数都高于其历史平均水平。而2017年随着监管加强,“圈钱套利”的这部分贡献的次数减少了,合理融资成了主力军,虽然融资次数下降,但是平均融资规模不降反升。因此港股的再融资其实是在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区间。
  这一现象对投资者而言是利好消息。一方面,再融资次数的减少降低了牛市期间踩着“地雷”的概率;另一方面,有着合理融资需求的港股公司比例逐渐上升,也使得港股再融资未必像过去一样只意味着“利空”,而是会逐渐如A股定向增发一样。
  详解配售:如何预警配售“陷阱”
  配售作为最主要的港股再融资手段,虽然上文分析到,在“买壳上市”受到监管的影响后,发生频数出现了萎缩,但是一些上市公司在进行集资的时候,因为没有规定要求其详细解释其资金用途并阐述合理性,所以仍有可能是“陷阱”;其次,港股市场对于配售的利空情绪依旧没有变,不像A股存在视公司战略方向而定的情况,所以基本上“配售即下跌”,投资者仍需小心。
  1)为了能够进一步解析配售现象,我们根据年H股的整体配售相关数据做出统计,筛选出行业,这些行业我们认为可能存在较高概率出现非正常再融资的情况。
  从行业分布来看,配售集中前三的板块依次是综合金融(除去银行保险的金融业)、地产和软件服务。金融和软件服务往往因为业务拓展需要,会在牛市期间通过配售来融资,提高自身竞争力。此外,地产、工业工程、石油及天然气、一般金属及矿石等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也同样非常青睐配售作为再融资手段。
  从发行次数来看,超过75%的公司配售在1-3次左右,但仍有17.6%的公司配售在5次以上。2010年1月-2018年1月,我们统计共有931家公司发起过配售,其中43.6%的公司仅配售1次,19.9%的公司配售2次,配售5次及以上的公司约占17.6%,配售10次及以上的公司约占2.5%。
  从公司市值来看,配售次数越多的公司往往市值偏低。发起配股的931家公司在融资期间的平均市值约为118.94亿港元,而从图14我们发现,配售次数在5次及以上的公司市值在融资期间基本不超过21.3亿港元,远远低于整体平均,其中(01142.HK)配售达到了16次,相当于平均每年配售2次,其平均市值仅2.21亿港元,而配售13次的(08202.HK)平均市值仅8800万港元。
  2)我们进一步以市值在80亿港元以上,上市板为主板为标准,选取样本缩小观察范围。这样的筛选标注避开了创业板、低市值等可能恶意“圈钱”的公司。如此共得到164家港股上市公司,共发起配售302次,整体平均配售次数为1.84次。
  按恒生行业板块分,地产类公司发起配售次数最多,占20.5%,之后依次是公用事业II(能源、基建、环保、水务电力等)占11%,工业工程类占8.27%。其它金融、软件服务等总体排名靠前的行业反而在这个榜单中落在后面,这也说明了其它金融与软件服务这两个行业的公司多是创业板或小市值,“圈钱”嫌疑较大,需要注意。
  从募资目的来看,地产、公用事业、工业工程类公司一般有核心业务扩张而增加资本开支的需求,比如地产类收购土地储备、开发土地和物业发展等,因此会在股市上涨期间频繁配股,应该引起投资者注意。我们筛选出在年期间,配售次数不少于3次的公司名单,以供投资者参考。
  风险因素
  如果“再融资”政策发生变化或中国内地经济出现硬着陆,会对香港市场产生投资风险。
责任编辑:马婕
文章关键词:
@@status_text@@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方融资网工作好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