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招儿有什么相机可以让两个图片儿合成一个的都得学,看看你会么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新风旧俗都时尚
   中国论文网 /6/view-2452893.htm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春节,既旧且新,流传千年,不断丰富,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春节应该怎么过――有的人大胆创新,无拘无束,乐在其中,意在探索传统春节的新意蕴与新形式;有的人乐于守护传统,扫、贴、守、放、拜,一个也不能丢。我们认为,传统不能丢,没有传统就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新风也不能少,没有时代新风就不能与时俱进,也会失去活力,故步自封。无论什么形式,只要我们的春节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吉祥如意,大家都可不妨一试。本期刊发的一组过年的新风旧俗,可能您曾熟知或闻所未闻,若能给您一点启示,或为饭后茶余增添些谈资,我们就会十分欣慰。      【春节乐事多】      每年学一俗,一年都是乐   许纬武 65岁 北京   退休在家万事空。坐了几十年的办公室,没有什么爱好,也没有什么特长,难以发挥余热,就连玩儿也没学会几招儿。那年大年里逛庙会,看到摊儿上摆了许多民俗的玩意儿,空竹、风筝、毽子等等,心里就想,这些玩意儿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是我们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学习它们,花钱不多,文化含量却不小。当时就下决心每年从过年开始学一个。   第一年学的是抖空竹。小时候玩过,老了手脚不利落了,抖起来还真有些费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持之以恒地练下去,还真有不少收获。撒地轴,猴蹿杆,花样会了不少。每天早上练一练,悦耳的空竹声还真能引来不少的围观者。每到这时,我的得意劲儿就别提了。听说抖空竹能治肩周病,您还别说,经过一年的练习,我坐办公室落下的肩膀疼的毛病没有了。   第二年,学扎风筝。别看就那么几根竹签,糊一张纸,可要想让它飞起来、飞得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竹签要弯成什么形状,应该选什么样的纸,都有讲究。经过了一番学习和琢磨,我扎的风筝终于能飞起来了。可放到空中一看,人家的风筝咋那么好看,咱家的风筝怎么就那么难看。回去找行家一问,原来人家扎风筝什么形状、样式、色彩都有讲究,和做工艺品差不多。这可不是一年两年的功夫。不过在我的执着努力下,我的风筝越飞越高,样子也越来越好看。放风筝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儿,站在空旷处,心胸一下子就开阔起来,背风站好, 将风筝高高放起,手上有节奏地抖动,脚下匀称地跟步。有人说,放风筝可以练眼睛,我看全身都能锻炼。      过年应该看大戏   伍修芳 70岁 北京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看大戏”,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看大戏要走几十里路,但当时的那种兴奋,那种喜庆,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过年看大戏,是中国的传统,红火,热烈,喜气洋洋。一番惩奸除恶,真个回肠荡气,忠孝善良,成为多少中国人的道德准则。   可我长大后,这个习俗却变了味。“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我盼爹爹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您是不是一阵阵揪心?这可是曾经伴随了我十几年的除夕大戏呀!估计那些和我一样从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都会和我有着同样的记忆――那时候的春节,我们都是和“喜儿”一起过的。每年除夕,电台里都要播放《白毛女》的录音剪辑。就着简单凑合的年夜饭,我一会儿为喜儿和杨白劳的苦难流泪,一会儿又为黄世仁的狠毒而愤恨不已,最后终于领悟到原来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幸福……想想那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电视为何物,家中有台收音机,能听着“北风吹,雪花飘”,陪着苦命的“喜儿”、“杨白劳”一起过大年三十,也算是一种节日文化了。   想不到的是,这顿“文化大餐”一吃就是十几年。直到70年代末,春节舞台终于不再是喜儿一人“称霸”了。80年代初,全家人“齐心协力”,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我们终于可以在除夕夜看上春晚了。从此,我家过年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在春节期间亮相,不同类型的晚会,各具特色的剧目,连外国的歌剧、舞剧也都赶来凑春节的热闹,让我这个喜爱文艺的人在大年里过足了瘾。如今,过年看大戏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儿子、儿媳喜欢看话剧;女儿喜欢洋味儿的,俄罗斯的芭蕾,百老汇的舞台剧,样样不错过;孙女最喜欢流行歌曲,过年几天恨不得天天扎在各种演唱会上。我和老伴呢,每样都试试,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咱们的国粹。孩子们回家过年,给我们带的礼物都是戏票。过去,长安大剧院是我们俩春节常去的地方,今年又多了一个好去处――国家大剧院。新年时,刚刚参加工作的孙女请我们俩在那里看了由上海青年昆剧团表演的京剧《大唐贵妃》,那叫一个精彩!春节期间,听说国家大剧院更是有多台好戏轮番上演。我想最好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就安排在国家大剧院里,那儿呀,有北京京剧院的《龙凤呈祥》,梅葆玖、张馨月扮孙尚香,谭孝增、谭元寿、谭正岩饰刘备,这可都是大腕啊。儿子前几天说,春节期间还争取带我们去梅兰芳大剧院坐坐,让我们在那里看场好大戏!         我要回“空城”去过年   秀文 72岁 美国   离家到美国探亲已经数月之久,异国他乡虽然令我感到新奇,与女儿团聚也非常高兴和温馨,但思乡的情愫却一直萦绕在心中。春节将至,我在一个月前就决定:我要赶回北京过年,尽管北京的家是一座没有亲人的“空城”。   世界上两个最疼爱我的人――丈夫和母亲都相继离我而去,女儿们也都在大洋彼岸。在外人看来,这个家就只是个空壳而已,可我却比任何时候都看重它,在意它。它在我心里,时刻不能磨灭,就像一座纪念碑。这个家有我家人的历史,有他们的故事,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生活诗篇,是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珍藏室”。所以,我得回家,我想家。   我在北京生活了5 0多年,从青春时代到老年。北京哺育了我,每年的春节浇铸了我的文化底蕴。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民俗风情的展现。在哪里也享受不到自己家乡春节的欢乐氛围,在哪里也看不到家乡人对家、对亲人的那种浓厚的眷恋之情。所以,不远千里万里,也要想方设法跋山涉水地回家……就是为了听一听家乡春节的鞭炮声,为了享受到朋友与同事的那不绝于耳的、发自肺腑的拜年的祝福声。在美国这几个月来,还没到春节,我就开始想那春节的氛围,想北京的那些朋友与同事,想熟悉的胡同与街道,想那一声声地道而舒服的口音,想那些可口的饭菜。这些是美国所没有的,也是我想念的东西。所以,我再怎么样也要回北京过一个本命年的春节,哪怕是一个人。      日本   日本人在春节时都有买福袋图吉利的做法。所谓福袋,就是装着某种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种,化妆品、服装、生活杂物、电器等各种东西都能放进袋子里,价钱也从1000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有些福袋非常超值,一个千元的福袋里,往往标价千元左右的商品就有三四件;或者一个两万元的福袋里,有价值三四万的数码相机也说不定。这样一来,买福袋给日本人带来一种“新年中大奖”   的好彩头。      新加坡   新加坡人在拜年时,一定拿着一个精致的小纸袋,里面装着两颗柑橘作为贺年礼,象征“大吉大利”、“两粒黄金”、“好事成双”   等多重意思。      电子拜年亲情也深   李景尧 68岁 上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的拜年方式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电话拜年到今天的手机短信、彩信、电子贺卡,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方便与快捷了。有人说电子拜年缺乏亲情,无论是用电话、手机,还是用互联网,看到与听到的全都是过“电”的,反而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倒不这样认为,毕竟现代社会工作繁重,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事情也很多,交往也很广泛,因此过年的老礼节应该适当改改。如果春节按照老礼,亲朋好友、同事领导, 每个人都得登门拜年, 说实话,无论是年轻人或是老同志,现在都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现在打打电话,发个短信,证明人家想着你,心里有你就足矣。据说,去年除夕夜,全国有上亿条拜年短信,这说明电子拜年已深入人心,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成为了新俗新时尚。   我也是电子拜年的受益者。这些年来, 儿子去了美国,在那边娶妻生子。过年回来吧,大老远的,回家一趟确实不容易。不回来吧,年年老两口自己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确实有些冷清。这两年网络发展了, 有了宽带,儿子说有一种网络聊天工具MSN,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亲人朋友在线聊天。如果安上麦克风、摄像头,可以彼此通话,看见对方的形象。当时我就想:如果学会了在线聊天,不就可以和大洋彼岸的儿子一家经常见面了吗?于是,我很快就申请了一个MSN账号,学会了使用MSN,并安装了麦克风和摄像头。   第一次在电脑屏幕上见到儿子时,非常高兴。那一年,“网上过年”成为我们家很自然的选择。除夕夜,我们把餐桌搬到书房,老伴照样做了一桌子全家爱吃的菜,包了饺子,我把摄像头在餐桌上扫了一圈,儿子高兴地说,能过过眼瘾,看看老妈做的菜就很幸福了。儿媳妇很喜欢我老伴的拿手菜四喜丸子,她以前不会做这道菜,于是,我老伴告诉她具体做法,她在那边详细记下了配料与做法。小孙子是最讨人喜欢的,他在镜头前唱歌、跳舞、背古诗,把我和老伴逗得非常开心。儿子突发奇想,提议干脆来一个“家庭网络联欢会”。他首先唱了首歌,竟然是小时候跟老妈学的第一支儿歌《过年歌》,儿媳妇是广东人,用粤语念了首绕口令,在我们听来就是一锅粥没个豆,根本不知她念了些什么。我和老伴也给遥远的他们送去了新年祝福。轮到小孙子了,他却要让我们老两口在家中给他放鞭炮。鞭炮我们没有备,他就不高兴了,我才后悔应该买点小鞭炮让小孙子过过瘾。   我现在的电脑屏幕太小,看不太清楚,准备过些日子再换一个大的。听说3G手机也快上市了,它能在打电话时彼此都能看见对方。如果这手机出来了,好歹我都要买一个,等到他姑、他姨来家拜年时,掏出手机说,我们携儿子、儿媳、孙子一家向您拜年啦,然后让他们在手机上看着对方相互拜年,那就非常开心了。      过年兄弟聚,全家赋诗篇   熙东 60岁 北京   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得多少人流泪,千里万里奔回家,只为回家过个年。民俗文化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又何必在乎子女山南海北。小辈们过年不在家,老朽们照样痛快淋漓。   哥儿几个我最小,也60岁了。我们老哥儿仨的儿女,或在外地,或在国外,家里都是只剩一对老两口。去年我大哥七十整寿,我给西安的二哥打电话,提议都到灵宝我大哥家过年连给他祝寿。二哥欣然应允,老大更是喜出望外――正发愁过年冷清呢,这回可好了!   腊月二十九,我们老哥儿仨、妯娌仨齐聚灵宝。一天的忙活之后,年下要吃的黄焖肉、小酥肉、丸子、蝴蝶酥、炸藕合、馓子、豆儿酱、芥末堆儿、素咸食以及馒头、肉包、豆沙包都预备齐了,足够吃到正月十五。   年三十晚上,六个人围桌而坐。四个凉菜,四个热菜,中间是由黄焖肉、小酥肉、丸子、竹笋、蘑菇、山药、莲藕装成的一个七品火锅。六个人加起来快四百岁了,五粮液一开,照样觥筹交错,乐乐呵呵。饭后,妯娌仨忙着包饺子,我们老哥儿仨则引吭高歌,老大弹钢琴唱一部,我们哥儿俩和着二部、三部。《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唱的大多是前苏联歌曲。   我二哥提议:每人写首诗词,为大年、为大哥生日、为三家团聚添彩。大家略一思索,各自挥毫。   老大写了首《江城子》:   古稀重逢聚中州,贤昆仲,和歌喉,手足情浓妯娌绽笑口,家世长兴共绸缪,抒翰墨,错觥筹。忆往昔坎坷多愁,老将至,已无忧,子女有志心宽点白头,从此频频相聚日,青山绿,白云走。   老二写了首长短句:   春风送暖,兄弟齐相聚,共祝兄长古稀岁,未曾举杯先已醉。伴随歌声笑语,手足情融融,试看哪有此景,老来都乐家风。   我写了一首十三不靠:   岁在金猪,兄弟同歌闹函谷,新桃旧符全不顾,杯中万里春同住,家河四海,谁不羡慕。   眼看晚上11点多了,各家儿女的拜年电话陆续来到。老大把哥儿几个的诗句念给我儿子听,要求他代表第二代也和上一首。我儿子回答:十五分钟后,再打电话交作业。   十五分钟后,电话准时响起,我准备好纸笔,边听边记。只见儿子写了一首曲《山坡羊》:朝伴白云,暮共青山,荣华富贵不屑入眼帘。且悠哉,且清闲,七十何必题词颂,算来百岁尚可延。福,朝朝暮暮,寿,月月年年。   老大看罢,喜泪交流:吾家后辈有期,后辈有望了……      韩国   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料理是“ 米糕片汤”,这是大年初一的第一餐。古代的韩国人崇尚太阳,白色的圆形米糕片就代表着太阳,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代表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同时也象征着辞旧迎新,一切重新开始。“米糕片汤”的汤也很讲究,古时是用山鸡汤,如今则用牛肉汤或鸡汤。      年饭创新年味浓   尹秀珍 75岁 北京   头几年,儿孙们总是嚷嚷过年没意思:“平时吃鸡鸭鱼肉,过年还是这一套,一点年味都没有。”我想,可能许多中国人也有这样的想法,要不怎么现在过年去饭馆吃年夜饭的越来越多呢。我不赞成去饭馆吃年夜饭,在外边还是拘束,哪有在家那么热闹。不过,儿孙们说的也有道理,于是我便琢磨在年饭上创新。   每年给大家做一个新菜,这是我开始的想法。我们家不远处有个回民小吃店,因为同是穆斯林,我和老板很熟。他听了我的想法,就主动提议教我几手,其实有的菜我以前也会做,但是老板教了我几个做菜的小窍门,立刻就能为菜的口感和花色增色不少。我最得意的是第一年我做的红烧牛尾。买去皮的牛尾骨,从骨节处下刀,按骨节剁成段,用水浸泡干净。然后锅中放水,把牛尾放入开水中煮透,捞出洗去血水。冬笋切片或切成滚刀块。炒锅上火放香油烧热,投入大料、葱段、姜片、蒜片煸出香味,下入甜面酱炒匀,再下入料酒、酱油、盐、桂皮、白糖、鸡汤、牛尾烧开。微火煮至九成熟时,将牛尾捞出码在大碗中,再上锅蒸烂,扣入盘内,蒸出的汤汁留住备用。炒锅中倒入色拉油烧热,至八成热入冬笋略炸一下,加入料酒、酱油、味精,蚝油用水淀粉勾芡,淋入香油,浇在牛尾上即可。这道菜一推出便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老伴更是宣布:奖励200元,授予“家庭厨艺大赛冠军”称号。   不想这样一来却引起了儿女们极大不满,他们说,不公平,他们也有权利参加。于是,第二年,大女儿便以精制的穆斯林小吃组合荣获了冠军。几个不擅厨艺的姑爷们又出新招,说谁能买来最受欢迎的菜也算。随后几年的年饭热闹了,什么粤菜、土家菜、杭州菜、泰国菜,还有一次买来了什么非洲必利必利汤。有名的有名,新奇的新奇,可不是太辣,就是有怪味,要不就是软绵绵的,难调众口。冠军仍是我和大女儿轮流坐庄。不过,去年二姑爷买回来的“鱼头泡饼”却一举夺魁。一个四五斤重的大鱼头,不知用什么方法做的,又嫩又香,没有一根鱼刺。据说,这鱼就是专门为吃鱼头养的,可见商家下了多大的功夫。   我家的“厨艺大赛”越来越红火,我们过年的年味也越来越浓,每年,全家人都企盼着尝到最新最美的食品。      蒙古   包子是蒙古人家春节时招待客人最尊贵的食品之一,一户人家通常要做上千个。包子个头不大,一般用羊肉馅,放少量蔬菜,用不经发酵的面擀皮。蒸熟后,包子里也就充满了油水。吃的时候也需要用地道的蒙古吃法,先用嘴吸出油水,再享用包子的美味。
     越南   越南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是年粽。年粽的做法跟我们吃的粽子一样,不过越南年粽是方形的,而且大得多,一般用200克糯米,中间包上200克猪肉和150克绿豆沙,外裹芭蕉叶。传说年粽象征大地,绿色显示生机勃勃,猪肉和绿豆沙代表飞禽走兽草木繁生。      【专家看点】      春节:流动的传统   文/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运期间,交通线上人如潮涌的场面屡次上演,城乡之间几十亿次的人口大流动,构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的一大景观。“一年不赶,赶三十晚”,对于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回家的路虽然拥挤、漫长,可人们返乡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痛并快乐着,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先的庐墓、熟悉的乡土。一旦到家,在亲情的滋润中,路上的辛劳与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人们回家不仅仅是一次亲情的聚会,一次礼物的馈赠,重要而深刻的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对于不能回家过年的人来说,有一种漂泊的失落感。唐朝有一句诗很能透露这种心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聚,没有回来也要给他摆一双碗筷。在许多地方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鱼、肉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平时吃得再好,也没有年夜饭吃得香甜而有意义。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它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传统的节日民俗形态,面临着新的更加深层意义的挑战。新型的外来的节日,随着西方经济文化进入中国,它洋气、新鲜、时尚,因此也就对不少城市青年发生着吸附作用,如圣诞节,在宗教信众与外企员工的引领下,加上商家的炒作,越来越成为一个有社会影响的具有中国色彩的现代节庆活动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传统春节社会地位的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十分复杂,但对于春节意义、价值内涵理解的缺乏与春节民俗知识的缺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晚会”。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情绪冲动。旧时的热闹与温馨在哪里?很多人并没有真的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做得太少,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的抱怨与牢骚不正体现着他们的精神渴求吗?   在中国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没有绝对的割裂与创建,文化传统的变化在新旧交融的流动中实现,流动的传统总有一种迷人的力量。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春节文化传承上曾出现人为的破坏与断裂,造成了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春节知识的缺乏。   他们是文化断裂的受害者,他们没有责任。他们渴望享受节日生活。只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因为某种原因处境尴尬,一些传统节日的民俗符号、仪式也被禁止,节日缺乏温情,节日缺乏活力。而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强势经济文化的进入,本来对传统就认识不深的部分年轻人因为新奇就追捧洋节。   虽然如此,我们也看到了年轻人并非厌弃传统节日,而是不喜欢节俗内容贫乏的节日。   提倡新风旧俗都是乐,就是要让我们的节日内容丰富起来。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一些传统民俗项目不要简单的禁止与不许;此外还要靠大家去充分发掘,什么是值得保留的,什么是尚未开发的,什么是有益于今天的。值得反思的是,近年来我们认识到了部分节日传统的价值,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将其变得不伦不类,比如春节庙会。春节逛庙会本来是城里人最兴奋的年俗之一,人们在庙会中可以品尝地道的风味小吃,买到质量不错、价格便宜的商品,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奇玩具,欣赏到各种令人目眩心跳的杂耍把戏。但现在的庙会在行政管理与商家对利益的过度关注下,成为积压商品处理地,小吃也让人失去品尝的兴趣,娱乐杂耍更是少之又少,项目无新无奇,而商家又缺乏诚信。失去民俗之魂的庙会,自然失去了魅力,很多人因此不愿意再逛这种芜杂无味的庙会。   积极地将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内容融进传统节日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近年来短信拜年,到饭店吃年夜饭都成为了春节新风俗。几家人一起过年,逛洋庙会,郊外游,农家乐也渐成风尚。新风变新俗,不是随意改变春节的内涵,而是要增强它的包容性,让它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   在全球化的今天, 春节已经跨越国界。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增强,随着华人遍布世界的脚步,春节也正成为世界许多地方共享的文化节日。美国纽约州长已经签署法令,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规定在政府、公校工作的华裔与有此需要的亚裔,可以休假一天。鸡年春节,法国总统希拉克、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等多国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发表新年贺辞,联合国秘书处也首次为中国春节举办了文艺晚会。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中,中国春节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春节在凝聚家庭、族群方面的特殊价值,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欣赏。中国春节无疑是中国的一宗巨大的文化遗产。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中有20%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但他们也过春节。为此,教堂大年初一也开放,供这些教徒做弥撒,还允许华人的舞狮队到教堂舞狮,象征兴旺发达。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活动是,在正月十五,未婚男女会相互抛掷水果,男的向女的抛苹果,女的向男的抛柑子,借此希望未来找一个温柔女孩或如意郎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简单8招教你拍照时如何有效预防抖动|拍摄技巧|相机防抖_数码_新浪科技_新浪网
简单8招教你拍照时如何有效预防抖动
  尽管使用三脚架或独脚架常常被认为是保持相机稳定的理想选择,但因为不便携所以也要多学习一些其他的防抖技能。一些相机专家在最新的博客中总结了几个非常实用的防抖好方法在这里分享给摄影爱好者们。
  一、豆袋&
  豆袋对于摄影师来说非常实用,它可以调整成各种形状来固定机身或镜头。像在一块岩石上,你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放置相机或镜头,但是放一个豆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使得相机不会被粗糙的物体表面磨损,同时避免了岩石上凹凸不平或倾斜的问题。
  豆袋同样适合低角度仰拍,例如把相机放置在草地上,豆袋使得镜头位置刚刚高于叶子,并能朝着被摄物微微向上倾斜。许多摄影师在用长焦镜头时还把豆袋压在相机机身或镜头上来缓解因触碰或向上旋转相机时所产生的震动。
  豆袋的制作非常简单,而且便宜,几片布和豆子就能完成如果有拉链或魔术贴就更为方便,你可以到达目的地后再填充。
  二、加重三脚架&
  再结实的三脚架有时也需要额外来点辅助以保证更稳固,特别是刮大风的时候。一些三脚架的中杆和支架边上有可以悬挂的钩子,这些就是用来挂重物的。
  豆袋甚至相机包都可以拿来使用,无论是什么只要能保证三脚架稳稳立在地上。当然要确保这些重物能稳稳垂下而不是在风中摇摆,否则会增加更多的麻烦。&
  三、绳
  在没有三脚架或独脚架时,固定相机的一个老方法是用一根绳子拴住相机下方的云台螺丝,将绳子自然垂到地上,略微留点空间,然后一只脚踩在绳上并向上抬起相机绷直绳子。不过这个方法不适合左右转动拍摄,但是对于上下转动拍摄能起到很不错的作用。&
  四、靠在树上
  当你什么辅助道具都找不到时,可以靠到处都有的树或柱子上。当然并不是把相机搁在上面,而是握着相机靠在上面。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把相机底部贴着树或柱子,因为相机底部的面积比相机侧边要大,因此能更稳定。
  借助一些胶布等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不要用它把相机固定在一个位置,这样非常冒险,仅仅是用它来减缓一些抖动。
  五、延时自拍
  一个遥控器(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是非常有用的,但并不一定能随时找到。如果你陷入这个困境,启动延时自拍,它会自动释放快门而且降低震动。多数情况下延时2秒就足够。
  可能的话,配合反光镜锁定或曝光延时模式使用延时自拍,能有效防止震动反光镜而产生的模糊。
  六、分散重量
  即使拥有一个很好的三脚架,在一些地方比如潮湿的海滩,也很难保持拍摄的稳定。原因是支架会不断地陷入到沙子中,尽管到了足够深的地方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沙子会覆盖整个支架,关节处会常常损坏。
  一些厂商生产雪靴用来分散三脚架的重量,防止支架渗入雪中,同样沙滩适用。如果没有雪靴,你可以自制三脚架的靴子,像使用平坦的石块、旧的碟子或屋顶的砖瓦,有很多创意的点子可以去想。
  七、握相机
  握相机的方式决定了你的相机能被多稳地保持住。从下方拖住镜头是最好的方式,例如,肘部向下顶着身体用手托起镜头会比肘部向外倚着要更好。
  一些摄影师在使用长镜头时会用自己的左手搭在右肩上,使得左手臂形成一个托盘。墙壁和柱子也是能用来借助支撑肘部的好东西。
  同 样可以右膝盖跪地,左肘支在左膝盖上,并用左手托着相机或镜头。这是利用相机的重量形成一个“人体独脚架”,熟练的话是可以非常稳的。从低角度拍摄时可以 趴在地上,分开两个胳膊肘,使其像支架一样稳稳地固定在地上。站立的位置也非常重要,尽可能地避免有风的位置,寻找一个有树、墙或者岩石的地方。
  八、深呼吸
  就 算是使用高速快门,在拍摄前也要稳稳握住相机。在按下快门前深呼吸并且稳握相机能有效减少身体的晃动。尽管使用三脚架或独脚架常常被认为是保持相机稳定的 理想选择,但因为不便携所以也要躲学习一些其他的防抖技能。一些相机专家在最新的博客中总结了几个非常实用的防抖好方法在这里分享给摄影爱好者们。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机为什么不到一会儿就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