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卖一部手机,怎么删除大数据技术应用是什么才能删的干净。不被别人恢复,我手机120多g,全部覆盖这个方法太费劲了

&p&5000字大章,干货颇多,可收藏。&/p&&p&大脑的决策大致划分为两类:依靠经验为主的经验决策,依靠理性判断的理性决策。日常生活中,除非较为重要的事件,我们通常采用经验决策,虽可能会出错,但我们需要在准确与效率之间做出权衡!&/p&&p&如何提高决策能力?要尽可能的做好每一个决策吗?我认为“二八法则”适用于决策,只要我们能辨别并抓住20%的关键决策,提升这些关键决策的准确率,我们的决策水平就会大幅跃升,而试图做好每一个决策只会适得其反!&/p&&p&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选择?&/p&&p&第一,当然是尽可能根据理性选择做决策,道理很浅显,但执行起来却很难,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决不允许我们为每个决策深思熟虑,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我们尽可能的根据理性决策做关键决策!&/p&&p&第二,善用经验决策。经验决策因兼顾了效率,所以在准确率上有所牺牲,而作为基础的决策方式,哪怕很小幅度的改善也会大大提升决策效率。&/p&&p&因次,要提高决策能力,需要考虑两个问题:&/p&&p&问题一、如何提高在关键时刻理性决策的概率和准确率?&/p&&p&问题二、如何善用经验决策?&/p&&p&&b&问题一、如何提高在关键时刻理性决策的准确率和概率?&/b&&/p&&p&1、打破虚妄的自大,接受错误才能减少错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假如股市处在上升通道,30%可能下跌,70%可能上涨,在100个交易日内如何交易才能最大化收益?&/p&&p&先看看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聪明人”的必然选择,因我们想做对每一次交易,所以交易策略必然是70次买入,30次卖出。70次买入中有70%是正确选择(因为上涨的概率是70%),30次卖出中有30%是正确选择(因为下跌概率是30%),所以正确交易:70*70%+30*30%=49+9=58次。&/p&&p&如果我们不试图做对每一个决定,坦然承认并接受自己无法做对每一次预测,坦然接受自己在100次交易中出错30次,即100次全都买入,100*70%=70次,可以保证70次预测正确,而这恰恰也是最佳策略!&/p&&p&要知道,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试图每次都达到最优决策,可能会提高对小众事件的判断力,但却丧失了对更多、更普通事件的预测能力,得不偿失,唯有接受错误才能减少错误,提升准确率!&/p&&p&2、形成客观的决策框架。我们做决策,一个最自然的依据是,判断哪个选项会带来最大的收益或最少的损失,而我们对收益的知觉,依赖于形成决策框架的方式,所谓的框架是指对一个选择的描述。比如你打算去相亲,有两个姑娘,媒人分别通过正、反面描述:&/p&&p&正面描述:&/p&&p&姑娘A:白,富,美,刚和男朋友分手。&/p&&p&姑娘B:漂亮,温柔,贤惠,有稳定工作。&/p&&p&负面描述:&/p&&p&姑娘A:白,富,美,正在寻找接盘侠。&/p&&p&姑娘B:漂亮,温柔,贤惠,工资不高。&/p&&p&你怎么选,相信在正面描述时,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首选白富美,因为收益很明显,但在负面描述时,选择恰恰相反,因为损失太明显!所以,我们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决策框架不同,我们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p&&p&在生活中,信息框架带来的误导性选择极为普遍,销售员是善用次套路的高手,他们会以一种有利于他的方式构建信息框架,如果他想卖我们东西,肯定是运用收益框架诱惑我们,如果他想买我们东西,肯定会用损失框架打压价格,所以,当我们做决策时,尽量既在收入框架,也在损失框架中考虑问题,这既需要我们能广泛的收集正反资料,也需要对决策框架有所了解。&/p&&p&3、理性看待预期情绪。预期情绪是指预测自己将会因某一个决定而体验到的情绪,可以用效用理论来解释预期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正面的预期情绪会有力推动我们做出决定,负面的情绪则相反。需要注意的是,预期情绪只是决策时预测的情绪,与我们在决定后体会到的不符甚至是背离的,而这也是导致我们错误决策的重要原因。&/p&&p&我们都知道,同样100块钱,失去的痛苦是得到的快乐的2倍,这就是预期情绪,但科学家又进一步做了实验,测试这个事情果真发生了真实的情绪变化是怎么样的,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失去的痛苦和得到的快乐,从数值上看是相同的!这可以用归因效应解释,即当我们真的失去了100块钱,我们会合理化的归因以降低痛苦,所以真实的痛苦并不比得到的快乐更大。&/p&&p&但如果我们对此不了解,在做决定时,因为预期的损失痛苦会大于获利快乐,所以在面对收益时,我们的决定会趋于保守,影响我们理性决策。那么如何打破预期情绪的误导?关键是建立正确的反馈。临时抱佛脚肯定来不及,功夫肯定在平时,较长用的做法是记录决策时的情绪感受,在做完决策后,在记录心理感受,然后做一个比较,通常三五次就能形成一个正确的反馈和感知,打破误区。&/p&&p&4、提高自我意识。此时此刻的理性决策,必然伴随较高的自我意识。任一时刻的精神状态都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组成,两者的比例决定了自我意识程度,自我意识较高(意识占比高)时,我们就能保持警醒,理性行事,而自我意识较低(潜意识占比高)时,我们就容易被本能左右冲动行事。&/p&&p&如何保持较高的自我意识?两个方法,一是通过反思、内省,二是牢记目标和愿望。这其实是根本解决之道,具体参见之前的回答:&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group_id=202176& class=&internal&&年轻人独自一人居住,如何有效地保持自律? - 高太爷的回答&/a&&/p&&p&5、抓住关键时刻。面对买房、择偶等重要事情,我们自然会意识到这是关键时刻,从而慎重决策,但生活中一些小事,虽不起眼却可能是导致重大变化的导火线,如何抓住这些“平常的”关键时刻?&/p&&p&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经意间就做了无数个决定,所以保持高度警醒是一个辨别的方法,但难度极大且极不现实,通常而言,我们是通过事后的反馈才知道,某个决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p&&p&以失控为例,比如中午没睡觉有点犯困,所以打开电脑玩会游戏提提神,这个决定导致我在电脑面前坐了一天;以网络诈骗为例,QQ好友求助,可能随手就转过去几百几千乃至几万块钱,事后才知道上当受骗,等等诸如此类的,在做决定时我们很难意识到,唯有通过事后的总结反思才能把握,才可能辨认出更多的“关键时刻”,当再面临类似的决定时,之前的经历就能提供决策参考,虽不确保每次都能把握关键时刻,但至少不再懵懂无知,都点燃导火索了却不自知!&/p&&p&至于所如何不断提高事后的总结、反思能力,以前的回答讲过很多,具体参见上面的回答,这里不再赘述。&/p&&p&&b&问题二、如何善用经验决策?&/b&&/p&&p&经验决策是进化论的优势和精华,当我们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比如评价一部电影),并没有权衡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通常只是用到了所有信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或几条,它是有效的也是必须的,因为现代生活越来越复杂、高效,必须在准确与效率之间做出权衡,捷径应受到尊重,生活必须借助自动化思维将时间、精力释放出来,因此要部分容忍这种不完美。经验决策本质上是启发式的,可分为三类,即可用性启发,代表性启发,锚定法。&/p&&p&&b&可用性启发法:&/b&这与记忆信息的可用性有关,我们的判断基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启发法很有意义,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容易记忆的可用信息会导致正确的判断,只有两种情况下会出现麻烦:&/p&&p&1、信息源本身具有偏向性,导致记忆过程产生了一种带有偏向性的信息样本。比如媒体偏爱小概率、劲爆事件,所以我们会夸大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最为经典的就是媒体喜欢大肆报道飞机事故,让很多人误以为飞机出行不安全,其实正好相反。此外,个人的预设观点也会影响信息源的客观性,以房子为例,有房子的人喜欢浏览房价还会上涨的信息,没房子的人喜欢浏览房价看跌的信息,这种偏见导致我们的记忆出现偏差,从而容易做出错误判断。&/p&&p&个人、媒体等固有偏见会扭曲信息源的客观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缺陷的资料库和记忆库,如何打破这种偏见?我们需要建科学的评估信息源的机制,这是独立思考的前提,这里不再展开,推荐一本经典小书《学会提问》,书中就理性思维和独立判断有深入浅出的介绍。&/p&&p&2、储存的记忆不准确,甚至是南辕北辙。为什么很多人控制不了暴饮暴食?就是因为没能建立正确的反馈,我们误将痛苦当成快乐,这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事后反馈,如果我们留意观察,我们知道心情郁闷时,暴饮暴食只会让自己更难受、更自责,而适度的锻炼,亲切的交谈却能让大脑分泌血清素、催产素,而这些能让我们真正的感觉良好,所以如果我们能在事后及时记录,及时反馈,我们就能打破误区,逐步梳理并建立精确的记忆库。&/p&&p&&b&代表性启发&/b&:如果我描述一个人“拿老板的工资睡老板娘”,不用思考都知道我说的是宋喆,因为宋喆符合我描述的特征。代表性启发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利用过去的信息来对当前类似的情形进行判断,这是归纳推理的本质。&/p&&p&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我们对匹配的特征和范畴没有偏见的观念,沿着现相似性的判断是合理的,然而当代表性使得我们忽视其他类型的相关信息时,就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比如要去郊游,出门时天气晴朗,但比较保险的办法还是查查天气预报;股市走势判断,如果简单的匹配记忆中的历史走势图,可能会万劫不复。&/p&&p&&b&锚定法&/b&:当我们对某件事估值时,我们倾向于围绕一个值上下调整换而言之,我们的判断过分稳固地锚定在最初的给定的数字上。较为常见的就是赔偿案件,有经验的律师会给出一个较高的赔偿数字,法官在做裁定时,会下意识地围绕这个赔偿额波动,从而为代理人争取更多的赔偿。此外,有经验的销售员也善用此法,她先会领我们看较贵的区域,将价格锚定在高位上,如果我们不满意,再去看便宜的,这时我们自然而然会觉得价格挺合适,哪怕这个价格其实并不便宜。&/p&&p&之所以没介绍针对代表性启发和锚定法的具体提升方法,这是因为不必要,只要我们能对决策有一个反思,了解我们决策的原理和过程,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调整决策,进而提高决策效率,简单说,知道了就能提高!&/p&&p&至此,我们详细介绍了经验决策和理性决策,其实还有一种更为隐晦的决策:&/p&&blockquote&杜克大学2006年研究报告表明,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br&&/blockquote&&p&日常生活中,我们根据习惯无意识间就已经作出决定的,而这只能通过事后的反思才可以发觉,比如“学习时习惯性的拿出手机刷朋友圈”等,所以要提高决策水平,必须善用习惯的力量,而这可以通过“打破旧有的坏习惯,培育新的好习惯”实现,这一问题已在公众号发布。&/p&&p&————————&/p&&p&个人公众号「高太爷」,致力于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敬请关注。&/p&
5000字大章,干货颇多,可收藏。大脑的决策大致划分为两类:依靠经验为主的经验决策,依靠理性判断的理性决策。日常生活中,除非较为重要的事件,我们通常采用经验决策,虽可能会出错,但我们需要在准确与效率之间做出权衡!如何提高决策能力?要尽可能的做…
在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里提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要学会思考,他提到,第一是在麦肯锡学到的逻辑思考,还有就是在MIT学到的科学思考,本篇主要讲一下逻辑思考,科学思考暂且不提。&br&并且一篇答案不可能概况那么全,再缩小一下范围,是在工作中,写一个报告的思考逻辑,可以是调研报告,用户需求报告,销售策略,推广方案等等,当然,讲的还是偏理论,一些问题还需要在具体的问题中去实施,本例只是提供一个引子或者是总述。&br&&br&说到逻辑思考,很多在职场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听过一些原理,比如金字塔原理,SWOT分析法, PDCA循环规则,SMART原则,重要紧急四象限原则,WBS任务分析法,7W2H分析法,二八原则,在许多时间管理和互联网法则的书中,我不止一次看到过他们的身影。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首先先系统的简单的总结一下:&br&以下都是思考和工作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br&&b&1.金字塔原理。&/b&&br&&b&(1)并列型金字塔&br&&/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a39bb31ac18efb934ba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6a39bb31ac18efb934baa_r.jpg&&&/figure&&p&至少搭建三层&/p&&p&每层至少包含三项,不要多于七项&/p&&p&每一层内容属于同一层次,可并列&/p&&p&一般来说由上往下搭建更好&/p&(2)直列型金字塔&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7544c4eddae638_b.jpg& data-rawwidth=&672&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7544c4eddae638_r.jpg&&&/figure&&br&&br&2.&strong&SWOT分析法&/strong&&br&&strong&&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d5cb6fffaf_b.jpg& data-rawwidth=&436& data-rawheight=&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d5cb6fffaf_r.jpg&&&/figure&3.&/strong&&strong&PDCA循环规则&/strong&&br&&strong&&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e1bb50e088_b.jpg& data-rawwidth=&432& data-rawheight=&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e1bb50e088_r.jpg&&&/figure&4.&/strong&&strong&6W2H法&/strong&&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d0f063dc0e_b.jpg& data-rawwidth=&432& data-rawheight=&5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ed0f063dc0e_r.jpg&&&/figure&&br&&strong&5.&/strong&&strong&SMART原则&/strong&&br&&strong&&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4f9a3b4ab271f1aa52fdf71_b.jpg& data-rawwidth=&433&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34f9a3b4ab271f1aa52fdf71_r.jpg&&&/figure&6.&/strong&&b&时间管理-重要与紧急&/b&&br&&b&&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fafb6d3bef2_b.jpg& data-rawwidth=&432& data-rawheight=&5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fafb6d3bef2_r.jpg&&&/figure&7.&/b&&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任务&/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分解法[WBS]&/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br&&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b9d0746ebfa36a4bd24bf_b.jpg& data-rawwidth=&437& data-rawheight=&4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b9d0746ebfa36a4bd24bf_r.jpg&&&/figure&8.&/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b&二八原则&/b&&br&&b&&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bc74ace061bbdde9e42ca_b.jpg& data-rawwidth=&436& data-rawheight=&4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bc74ace061bbdde9e42ca_r.jpg&&&/figure&9.MECE原则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399cc90f174b77acdbfa8_b.jpg& data-rawwidth=&433& data-rawheight=&2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399cc90f174b77acdbfa8_r.jpg&&&/figure&&/b&&br&&blockquote&&ul&&li&  找准主题&br&&/li&&li&  列出所有可能的相关关键信息&br&&/li&&li&  检查是否有遗漏,有重复&br&&/li&&li&  留下最有价值的部分&/li&&/ul&&/blockquote&&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35b105f2a1f48cf4d42e1b9_b.jpg& data-rawwidth=&742&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35b105f2a1f48cf4d42e1b9_r.jpg&&&/figure&&br&&b&10.so what why so 原则&/b&&br&&b&&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1bf4b6c4dfd0e1ecb518_b.jpg& data-rawwidth=&804& data-rawheight=&4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1bf4b6c4dfd0e1ecb518_r.jpg&&&/figure&11.逻辑树状图 即思维导图原则&/b&&br&&b&&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9c5e416ca3e6f8557101b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9c5e416ca3e6f8557101b_r.jpg&&&/figure&12.SCQOR&/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b566de9caa4ac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b566de9caa4ac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fede0b3a69f994d78c4dc07cc7482dc_b.jpg& data-rawwidth=&772& data-rawheight=&4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fede0b3a69f994d78c4dc07cc7482dc_r.jpg&&&/figure&&br&&br&&b&13.事实基础,假设基调&/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2f75bc2e239dfe_b.jpg& data-rawwidth=&919& data-rawheight=&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2f75bc2e239dfe_r.jpg&&&/figure&&br&&br&&br&&br&&b&这是我遇到的一些工作和思考方法,其中在麦肯锡中提到的如:金字塔原理&/b&&b&,MECE原则,&/b&&b&「So What?/Why So?」原则,&/b&&b&事实基础+假设基调,&/b&&b&逻辑树状图,&/b&&b&七何分析法(5W2H),&/b&&b&80/20法则分析,及SCQOR原则&/b&&b&,那么大前研一在这个担任麦肯锡的董事的时候在学习这些思考术中都得到了什么呢?&/b&&br&&br&&p&&u&1.“思考”绝非“一时的想法”&/u&&/p&&p&在过去的经营模式完全不适用的现今时代,我们不能再以过去成功的经验作为依据了。 而且很多时候,固定的观念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衍生出许多困难。&/p&&p&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力&/p&&p&&u&2.做不到“理所当然之事”&/u&&/p&&p&要解决已经产生的问题,必须要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然后弄清其中的原因,再对症下药。进行逻辑思考,就可以到处这个答案。&/p&&p&分析数据后所整理出来的资料,只不过是假设。 重点是从收集证据、印证假设到导出真正结论过程中的逻辑思考。&/p&&p&重要的不是“假设”,而是结论。&/p&&p&&u&3.认清现象和原因的不同&/u&&/p&&p&证实假设到导出结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发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p&&p&&u&4.找出真正原因的实地访谈法&/u&&/p&&p&分析原因几寻找改善之策&/p&&p&&u&5.绝对必要的验证过程&/u&&/p&&p&面对问题时,只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做到某种程度的分析,的确隐隐约约就可以看到结论了。&/p&&p&&u&6.不能作为解决对策的就不是结论&/u&&/p&&p&如果不能直接告诉客户“这么做就可以解决问题”,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解决问题。 而且真正的解决之策,必然源自现场。&/p&&br&&br&&b&工具有了,思考问题的前提有了,那么怎样做到有逻辑的思考呢?给你工具你真的会用吗?&/b&&br&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里只写职场,公司中遇到的一些问题。&br&1.首先问题在哪里?&br&有些时候确实是,自我感觉良好,发现不了问题,这是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br&布朗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50495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学会提问 (豆瓣)&/a&这本书中写道提问时要有两种思维,分别是:&br&&br&&b&”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b&:海绵,吸收,知识储备,相对被动;淘金,筛选,知识互动,提问的态度;两种思维在应用上要对立统一。&br&而在实际中,学会提问的意思首先应该是归纳现象,发现事情中的遗漏点,首先使用:MECE原则,&br&如果你找不到问题所在,是不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br&&ol&&li&无法具体描述做为问题前提的「应有景象」&br&&/li&&li&对「现状」的认识\分析力不够,未能真正掌握现状&br&&/li&&li&无法厘清「落差」的结构,就将问题具体化,甚至还排定先后顺序&br&&/li&&li&从可执行的「解决方案」倒回来想问题,所以看不到可能性&br&&/li&&/ol&&br&接下来,你就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提出问题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fd630ad8bbfa_b.jpg& data-rawwidth=&715& data-rawheight=&3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fd630ad8bbfa_r.jpg&&&/figure&思索为什么抽枝剥茧,反问怎么做找出解决之道。&br&&b&&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cafef1d9ec3395470fae566_b.jpg& data-rawwidth=&803& data-rawheight=&3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cafef1d9ec3395470fae566_r.jpg&&&/figure&&br&2.&/b&&b&用「解决系统3步骤」发展对策&/b&&br&&p&提出课题&/p&&p&提出解决对策的假设&/p&&p&验证和评估解决对策&/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8ab78d58b4c63dec8beb85_b.jpg& data-rawwidth=&1369& data-rawheight=&5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8ab78d58b4c63dec8beb85_r.jpg&&&/figure&&br&&b&3.用「并列型&解说型金字塔」提出解释&br&&/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ee6e6f63aae58e3dcdf23a8f6412c6c_b.jpg& data-rawwidth=&438& data-rawheight=&5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eee6e6f63aae58e3dcdf23a8f6412c6c_r.jpg&&&/figure&&br&&br&&b&用「并列型架构」分析现状&br&&/b&&br&&b&&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3ec311f3dada89f15bfbd_b.jpg& data-rawwidth=&443& data-rawheight=&5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a3ec311f3dada89f15bfbd_r.jpg&&&/figure&两种架构对比:&/b&&br&&b&&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8e32034fcd8b9a2a5e35_b.jpg& data-rawwidth=&727& data-rawheight=&8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8e32034fcd8b9a2a5e35_r.jpg&&&/figure&4.&/b&&b&用「零基准&假设思考」打破框架&/b&&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d72dcefb72d_b.jpg& data-rawwidth=&742& data-rawheight=&3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d72dcefb72d_r.jpg&&&/figure&&br&&br&&b&5,&/b&&b&用「策略思考流程」培养洞见&/b&&br&&br&&p&策略思考:并非分析,也不是直觉&/p&&p&思考流程:先抽象化,再具体化&/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525bf8f80b0bed0c1d5a3_b.jpg& data-rawwidth=&621&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525bf8f80b0bed0c1d5a3_r.jpg&&&/figure&&br&&p&分析验证:不是为了证实直觉&/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fcd27a1d0b4de2dfc88d1_b.jpg& data-rawwidth=&761& data-rawheight=&6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fcd27a1d0b4de2dfc88d1_r.jpg&&&/figure&&br&&br&&b&方法可以用于实战中,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7个步骤:&/b&&br&&br&&p&解决问题的通用原则(7步骤)&/p&&p&&b&1. 定义问题&/b&&/p&&p&要素&/p&&p&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p&&p&服务的对象是谁?&/p&&p&谁又是必须做决策或采取行动的人?&/p&&p&决策者的需求或关切的问题是什么?&/p&&p&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考量或限制?&/p&&p&决策者评量解决方案成败的标准为何?&/p&&p&客户必须在哪个时程内得到答案?&/p&&p&客户的答案必须精准到什么程度?&/p&&p&成果物&/p&&p&&b&2. 建立问题架构&/b&&/p&&p&使用逻辑树状图拆解成清晰的子议题&/p&&p&提出「以事实为基础」的假设并进行论证&/p&&p&&b&3. 排定优先顺序&/b&&/p&&p&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解决问题最具影响力的因素&/p&&p&剔除掉「较不关键的议题」&/p&&p&&b&4. 议题分析&/b&&/p&&p&工作规划&/p&&p&为了推测答案所做出的假设&/p&&p&证实或推翻此假设所需进行的分析作业,并依优先顺序来列&/p&&p&进行分析时所需的资料&/p&&p&所需资料的可能来源&/p&&p&简短说明藉由分析可能产出的成果&/p&&p&蒐集资料或进行分析的负责人&/p&&p&完成作业的期限&/p&&p&&b&5. 导出结论&/b&&/p&&p&时时自问「这样做又如何?」&/p&&p&意义何在?&/p&&p&如何改进?&/p&&p&进行合理性检查&/p&&p&切记分析的效能是有限的&/p&&p&&b&6. 构思故事情节&/b&&/p&&p&利用「情境、困难、解决」的架构&/p&&p&利用金字塔架构&/p&&p&&b&7. 简报&/b&&/p&&p&原则&/p&&p&1页简报,只传递一个明确主张或论点&/p&&p&做好了简报才算真正解决了问题,传递给别人信息,简报应该怎么做才能表达一个观点或者论点呢?&/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2a3cd199e456bfe05f1_b.jpg& data-rawwidth=&473&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2a3cd199e456bfe05f1_r.jpg&&&/figure&&p&&u&图文比=9:1 数字与文字要简单易懂&/u&&/p&&p&最后关于简报这我想多说一点,这是解决问题之后汇报给领导或者客户的东西,是一种对问题的表达,所以首先决定到底要不要用图表这种形式:&br&&/p&&br&&b&要注意以下三点:&/b&&br&&p&单纯到能用文字说明就不用图表&/p&&p&预估值、变动范围暧昧不明时尽量不用图表&/p&&p&不要改变听众习以为常的形式&/p&&p&这个时候,你可以用SCQUR原则来写一下了。&/p&&p&&b&同时步骤也要分为三步:&/b&&/p&&p&1、先讲结论&br&2、确认比较方法&br&3、选择图表类型&br&
成分比较法:圆饼图&br&
项目比较法:长条图&br&
时间序列比较法:柱状图
折线图&br&
次数分布比较法:柱状图 折线图&br&
相关比较法:散布图 长条图&br&&/p&&br&同样口语转述的时候,也存在另外一种,要求&b&你&/b&&b&论点清楚有条理,提升说服力&/b&&br&&b&
陈述的三个原则:结论,依据,资料&/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5e5aba1dec8_b.jpg& data-rawwidth=&403& data-rawheight=&4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3&&&/figure&&br&&br&&b&
沟通的五个要素:听说,主题,解答,期待。&/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abb83c75d7602_b.jpg& data-rawwidth=&347& data-rawheight=&44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7&&&/figure&&br&&br&&p&最后的最后,&/p&&p&重点明确,让别人知道你想「传达什么」&/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91624aec133c8ea8db0c5a_b.jpg& data-rawwidth=&509& data-rawheight=&1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91624aec133c8ea8db0c5a_r.jpg&&&/figure&&p&让别人知道你想传达的是「关于什么」&/p&&br&&b&&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b5aae6a86ecef5c90b37a_b.jpg& data-rawwidth=&508& data-rawheight=&1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b5aae6a86ecef5c90b37a_r.jpg&&&/figure&工作中当然可以利用开头的那些列举的原则,只要运用得当,必定事半功倍,严谨得当。&/b&&br&&br&&br&&br&&blockquote&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学理工系毕业后,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麦肯锡公司日本分社社长、公司董事,国际著名企业顾问。1995年离开麦肯锡,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一新塾校长,现任创业者商学院院长。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blockquote&&br&他写的《思考的技术》也非常不错,推荐大家去看。&br&&br&本文资料来源:&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50495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学会提问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 (豆瓣)&/a&(主要)&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313884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思考的技术 (豆瓣&/a&)&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NTAyNjEwMg%3D%3D%26mid%3Didx%3D2%26sn%3Dbfa0c236d9cb579c0e95a1ac341erd%3DMzA3MDU4NTYzMw%3D%3D%26scene%3D6%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学点┃高效率处理工作的七个管理工具&/a&&br&以及最主要的
新浪微博:知秋一叶 的思维导图
在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里提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要学会思考,他提到,第一是在麦肯锡学到的逻辑思考,还有就是在MIT学到的科学思考,本篇主要讲一下逻辑思考,科学思考暂且不提。 并且一篇答案不可能概况那么全,再缩小一下范围,是在工作中,写一个报…
&p&逻辑思维的建立可以通过阅读-&实践的方式逐渐建立。想通过阅读一篇文章就建立逻辑思维几乎不可能。系统阅读,深入思考和实践才是王道。&/p&&br&&p&我把书籍按照阅读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分类,每一类中难易程度也是从上到下排列的。&/p&&br&&br&入门&br&入门的书籍比较零散,并不是很系统,目的是引起大家对于系统性思考和一些思维偏误的兴趣;&br&&br&&p&下面这两本书我放在一起说。这两本都非常简单粗暴,行文都是一个道理配几个例子,小学生也可以读。比较适合那些每次饲主推荐书的时候都会嫌弃书太难看懂的同学们看。这次专门给你拿了这两本哦,如果还是嫌难懂的话,饲主真的也没办法了。&br&&/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清醒思考的艺术 (豆瓣)&/a&&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56d5cac59c7b590bdc0c7_b.jpg& data-rawwidth=&297& data-rawheight=&4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7&&&/figure&&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笨蛋!重要的是逻辑! (豆瓣)&/a&&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6fc11add08e13f3e221088dbc685a62_b.jpg& data-rawwidth=&309& data-rawheight=&4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9&&&/figure&&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理性动物 (豆瓣)&/a&&/p&&p&这是去年中信出的一套SMART系列丛书的一本,丛书里别的书也都很好看,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本书易读性非常高,从头到尾可以看得畅快淋漓,说了很多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却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让你正确理解「非理性」存在的意义。&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3da35c8f80f5d3c2d87a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43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figure&&br&&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隐性动机 (豆瓣)&/a&&br&&/p&&p&今年的一本新书,写法有些类似于魔鬼心理学类的趣味科普读物,比较适合猎奇心重的读读,主要就是在说「你觉得他做的一件事是因为A但其实是因为B」。里面的很多段子还可以用来给妹子吹吹牛,享受一下妹子崇拜的目光什么的。&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7fe34bfbba333c5c40d5cf_b.jpg& data-rawwidth=&312& data-rawheight=&4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2&&&/figure&&br&&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你的灯亮着吗? (豆瓣)&/a&&br&&/p&&p&这本书我几乎是逢人就推荐的,尤其是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作者是顶级需求分析专家,思路深入透彻清晰,更好的是它一点也不枯燥,很适合刚入行的产品经理阅读来正三观。&/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9cf2a1a4bf01_b.jpg& data-rawwidth=&303& data-rawheight=&4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figure&&br&&br&进阶&br&&br&&p&进阶部分比较实用,适合希望系统学习和练习的童鞋阅读,阅读完了以后你会有种脱胎换骨大脑里再也没有浆糊的感觉,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事情也能够想明白了。&/p&&br&&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走出思维的误区 (豆瓣)&/a&&/p&&p&最早的版本叫「学会提问」。我也在很多书单里都推荐过,是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之选。不过如果你觉得这本书还是阅读困难,那么就只能读上面「入门」的了,下面的这些书也都不用看了哒。&/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a56eb4c7eead6ac26715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4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figure&&br&&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50633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思考的艺术 (豆瓣)&/a&&/p&&p&很多时候大家的思考总是发散的,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思考,话不经大脑,行为也不经大脑。有时候又会「想太多也想不明白」,几乎人人都碰到过。这本书非常系统的教你如何正确使用你的大脑主动进行全面思考,帮助你解决大脑运转不灵光的问题。&/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116ff50cdbd_b.jpg& data-rawwidth=&309& data-rawheight=&4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9&&&/figure&&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豆瓣)&/a&&br&&/p&&p&没有推荐《批判性思维》而推荐了这本《批判性思维工具》是因为这本书比较方便执行,它使用每天一章的方式来完成这本书,减轻了学习负担,学完整本书以后写GRE作文写申论都倍儿有劲儿~&/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61ed660648acd5c4baef92e3c3f9359_b.jpg& data-rawwidth=&303& data-rawheight=&4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figure&&br&&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逻辑思维简易入门 (豆瓣)&/a&&/p&&p&也是和上一本类似的书,角度不同,这本更加偏哲学的纯逻辑一些,没有上面那本易读性好,但是专业性更强,建议是先读上面那本,如果不过瘾再来看这本。&/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af28baee96ddf01b56a1f45_b.jpg& data-rawwidth=&303& data-rawheight=&4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figure&&br&&br&深入&br&&p&深入部分是从根源层面来探讨人类思维究竟是怎么工作的,都是偏学术类的书籍,适合不仅仅满足于训练自己的思维,并且对深层次原因感兴趣的同学刨根问底用。&/p&&br&&br&&p&下面两本书也放在一起说。这两本书都比较适合理工科的同学看,文科的同学其实看完上面两本就够用了,这两本可能会比较枯燥一些。思维导论是大名鼎鼎&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earch/%25E6%259D%25B0%25E6%258B%%25B0%%25BE%25B7%25C2%25B7%25E6%25B8%25A9%25E4%25BC%25AF%25E6%25A0%25BC&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杰拉尔德·温伯格&/a&写的,系统之美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系统,但两者相辅相成,都特别推荐做系统设计的同学看,常看常新。&/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系统化思维导论 (豆瓣)&/a&&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dbfaea5c756_b.jpg& data-rawwidth=&312& data-rawheight=&4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2&&&/figure&&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系统之美 (豆瓣)&/a&&/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7bad82633e6aacef0456eba048e5c91_b.jpg& data-rawwidth=&312& data-rawheight=&4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2&&&/figure&&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19362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决策与判断 (豆瓣)&/a&&br&&/p&&p&这本十年前的书好经典了,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新的版本,我查了没查到。这本书重点在说人的决策和判断机制是怎样的,以及会存在怎样的错误。虽然是学术类的书籍,但是易读性是杠杠的,又有实例又有数据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a31cef107c8b9a4de72b3e_b.jpg& data-rawwidth=&297& data-rawheight=&4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7&&&/figure&&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超越智商 (豆瓣)&/a&&br&&/p&&p&它的副标题是:「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里面详尽向你揭示了为什么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依然会做出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蠢事情,比如说大学历史教授为什么会加入邪教组织?在高中当老师的邻居为什么会拉朋友做传销等等。&/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a5820167ebc3ad6b8fcba2_b.jpg& data-rawwidth=&315& data-rawheight=&42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5&&&/figure&&br&&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 (豆瓣)&/a&&br&&/p&&p&这本书如果你不是搞这方面研究的话可能不太容易看进去,比较偏学术类的书,非常严谨和完整,就是比较难读(不,是非常枯燥 ...)&/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92c52cbfafaee8_b.jpg& data-rawwidth=&330& data-rawheight=&40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0&&&/figure&&br&&br&&p&真是累死宝宝了。&/p&&br&&p&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考饲主的短评、书籍描述以及目录来自行挑选。&/p&&br&&p&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的理解力、知识背景和偏好都不尽相同,没有什么「必读」,如果非要要问我「必读」的是什么,我大致可以推测你可能不太会是一个大量读书的人,那就读「入门」的就行了。&/p&&br&&p&&i&(所有链接均可以点开看,再别私信问饲主这些书的作者是谁了好么...)&/i&&/p&&br&&br&查看更多书单,关注微信号:hibetterme&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xin.qq.com/r/g0gNFZfEcsoNrdN29x2R&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weixin.qq.com/r/g0gNFZf&/span&&span class=&invisible&&EcsoNrdN29x2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逻辑思维的建立可以通过阅读-&实践的方式逐渐建立。想通过阅读一篇文章就建立逻辑思维几乎不可能。系统阅读,深入思考和实践才是王道。 我把书籍按照阅读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分类,每一类中难易程度也是从上到下排列的。 入门 入门的书籍比较零散,并不是很系…
从长期来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阅读、写作和思考习惯是正道,但问题在于见效时间太长,而且很难量化,只有极少数人能长时间坚持下去,分享一种比较取巧并能量化的练习方法,每天需要10-20分钟的练习,只需要坚持100天之后,逻辑思维会增强不少,帮助你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立刻抓住关键,学会清晰表达,做出准确判断。&br&&br&从我去年年底在微信上发出这两篇书评到现在已经超过100天了,收到过10多位一直坚持练习读者的反馈,能明显感觉到自身逻辑能力的加强,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事情重点或反应过来,改变以前遇到问题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反应过来的情况。&br&&br&&br&&blockquote&&u&出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3F__biz%3DMjM5NjA3OTM0MA%253D%253D%26appmsgid%3Ditemidx%3D1%26sign%3D595c3d2feb9d8e696a083%23rd%26uin%3DMjU4MjUyNzM2MA%253D%253D%26key%3D79cf83eaadb3704ccaa8b089e6e31cf75c6a9b66c0%26devicetype%3Dandroid-10%26version%3Dlang%3Dzh_CN%26pass_ticket%3D1V0MbhKBMhjP%252BE4eiEonppyltegkgcZRy%252F%252FCxeKJlauehqow4jLPOnbhMpyI0xCB%23wechat_webview_type%3D1%23wechat_redirect%26From%3Dtes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使用A4纸笔记法100天增强逻辑思维&/a&&/u&&/blockquote&&br&&br&&p&最近在读《零秒思考》时,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A4纸笔记法,感觉这种方法类似于大纲类的思维导图,简便易用,可以帮你在几个月内培养逻辑思维,做到零秒思考。&/p&&br&&p&&b&具体做法:&/b&&br&&/p&&br&&p&将A4纸横放,每张纸写一个主题,1页写4至6行,每行20字至30字。一张纸控制在2分钟之内,每天写10页。换句说,就是每天用10-20分钟时间手写笔记。&/p&&br&&b&作用和效果:&/b&&br&&br&&p&在做的过程中头脑和情感会得到快速的整理,理清头绪。&/p&&p&一旦坚持做3个星期到1个月时间的笔记,脑海中的语言就会层出不穷,甚至在做笔记之前,就已经想到该怎么表达了。&/p&&br&&p&1个月前还很朦胧不知道该如何叙述的事项,现在已经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想法也会不断涌现,最后动笔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大脑的运转速度了。&/p&&br&&p&再坚持几个月,就能做到瞬间从宏观上看待问题,逐渐接近“零秒思考”。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能瞬间抓住问题的关键,并进行整理。&/p&&br&&b&相关规则&/b&&ul&&li&&p&写标题和正文时,别思考太多,想到的事,不论是什么,先写下来。&/p&&/li&&li&&p&严格坚持每页1分钟,一想到就立刻写下来,这会让你不拖延。&/p&&/li&&li&&p&别用笔记本、日记本、word,用A4纸是最快最方便的方法&/p&&/li&&li&&p&随身准备好A4纸和纸板,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写,或者把A4纸折成三折&/p&&/li&&li&&p&可以把写好的笔记,4-6行的内容做为正文,继续深入下去&/p&&/li&&li&&p&对于,同一个标题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写很多页,处理问题和视野都能扩展开来。&/p&&/li&&li&&p&写了很多张之后,可以把笔记像扑克牌一样摆弄。&/p&&/li&&li&&p&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就继续补充并整理&/p&&/li&&/ul&&p&这样做笔记可以理清思绪,变得自信积极,心平气和&/p&&br&&p&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最原始的感受写下来就可以了,不用想的很复杂,也不需用考虑笔记的构成、格式、遣词造句、随时想到随时写深入挖掘笔记的拓展&/p&&br&&p&大多数人虽然平时总是在思考各种各样的事情,却总是犹豫不决,在原地兜圈子。将思考的这些事情,每页纸写 1 件,那么这件事情就算大致得到了解决,所烦恼、忧虑的问题也会锐减。虽然您可能觉得,由于这件事情还留在脑海里,所以每天还是会想到、思考很多事情,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因为每天都要想出 10 个新的烦恼和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br&&b&范例&/b&&br&&br&&p&标题:整理自己的梦想:&/p&&ul&&li&&p&1年后,自己想干什么?&/p&&/li&&li&&p&1年后,自己变成什么样才会感觉满足?&/p&&/li&&li&&p&3年后的梦想是什么?&/p&&/li&&li&&p&3年后,自己变成什么样才会感觉满足?&/p&&/li&&li&&p&为此,今后半年内应该怎么做?&/p&&/li&&li&&p&为了实现梦想,必须要学会什么?&/p&&/li&&li&&p&自己的强项是什么?&/p&&/li&&li&&p&关于梦想应该和谁怎么商量?&/p&&/li&&li&&p&梦想对自己来说究竟是什么?&/p&&/li&&/ul&&b&笔记的整理&/b&&br&&br&&p&作者建议用透明的文件夹进行统一整理,按不同分类进行标记,每三个月整理一次,重读一次。&/p&&p&个人建议可以直接用印象、有道笔记做为存储方式,直接拍照就可以,加上相关的Tag,使用时搜索一下,这样效率很高,而且可以随时查阅。&/p&&br&&p&注意做笔记时一定要手写,别用APP或电脑。大家现在就可以找一张A4纸,用1分钟来尝试一下。刚开始时可能会难一点,多写几次,思维就会清晰不少。&/p&&br&&blockquote&&u&出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3F__biz%3DMjM5NjA3OTM0MA%253D%253D%26appmsgid%3Ditemidx%3D1%26sign%3D5a7d318df24%23rd%26uin%3DMjU4MjUyNzM2MA%253D%253D%26key%3D79cf83eaadb3704ccaa8b089e6e31cf75c6a9b66c0%26devicetype%3Dandroid-10%26version%3Dlang%3Dzh_CN%26pass_ticket%3D1V0MbhKBMhjP%252BE4eiEonppyltegkgcZRy%252F%252FCxeKJlauehqow4jLPOnbhMpyI0xCB%23wechat_webview_type%3D1%23wechat_redirect%26From%3Dtes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使用A4纸笔记法100天增强逻辑思维(2)&/a&&/u&&/blockquote&&br&&p&10天前跟大家分享A4纸笔记法,在这几天中收到非常多的问题,统一回复一下:&/p&&br&&b&问题1:1分钟之中每页写4至6行,每行20字至30字。写不完?&/b&&br&&br&&p&特意尝试了一段时间得出的结论,这个可能是翻译问题或者是日文的字数跟汉字无法对等。&/p&&p&这个条件应该改为,每页写4-6行,每行8-12个字。&/p&&p&尝试了练习了很多次,发现绝大多数人1分钟内写上40个字问题不太,刚开始时,写4行,每行10个字不难或者写6行,每行7、8个字。有少数人1分钟能写到50-60个字,但字非常难看,&/p&&br&&b&问题2:可以把写好的笔记,4-6行的内容做为正文,继续深入下去?&/b&&br&&br&&p&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问,实际上就是把这一行的内容,当成标题,再重新找一张纸写下去。&/p&&p&而且同一个标题也可以反复写好几次,在写之前不一定要看以前写的内容,可以完全凭借印象去写,一分钟内写不完就换张纸写。&/p&&br&&b&问题3:为什么要用A4纸,其它笔记或纸不行吗&/b&&br&&br&&p&是的,我当初也很疑惑这个问题,为什么必须要是A4纸,是否能改用其它的纸。写上几天之后,把我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p&&br&&p&这个方法是针对办公室职员,在办公室中A4纸非常容易获得。当然对于学生,A4纸比较难搞到,也可以考虑找其它纸做为代替。&/p&&br&&p&一页A4纸只写一个问题,这种方法非常费纸,有些浪费。 除了正面,还可以用背面,如果对折的话,一张纸可以写上4次,10分钟也行3张纸。&/p&&br&&p&但用A4纸的优势非常多,容易获得到,顺手拿张纸就可以写,如果要是笔记,还要必须要找到笔记,翻开,有时还需要用手压着笔记本,写字时也需要按列,而且有大小,如果考虑这么多的条件,1分钟内之后写不完多少字,但用一张空白的A4纸不一样,先横放,只写4-6行,字可以写得比较大,比较草,一行尽可能写的多一点,这样字就写得比较快,拿一张纸写完一个问题,休息一下,思考一下,然后再换一张纸,继续写下一个问题,写作能收到的干扰会减到最少。&/p&&br&&b&问题4:为什么要横放?纵放不行吗?&/b&&br&&br&&p&作者说他尝试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横放时写作更方便,可能是我现在写得少,还没有感觉到横放跟坚放的区别,字大一点,一行写10个字左右,横放的纸就可以一直写下去。&/p&&p&在尝试把A4纸对折,就可以写2张了,目前没看到太大区别。&/p&&br&&b&问题5:为什么是1分钟?可以放到2分钟的吗?&/b&&br&&br&&p&个人感觉把手机放到纸边上,用手秒上的秒表来计时,在写作的同时,时间在快速减少,有一个时间限制会刺激你思考。对1分钟会非常敏感。&/p&&br&&p&如果没有时间限制,时间很容易就没了,3-5分钟也还是不够。&/p&&br&&p&我经常有把纸放到面前想了好几分钟,也写不出来或者写了两三行觉得不满意,再重新开始。&/p&&p&但写上10多天之后,也经常会超出10、20秒。但会先从重点的地方开始写,尽量具体一点。&/p&&p&习惯之后,能做到一想到就能立刻写下来,基本是第一反应。&br&&/p&&br&&p&如果实在1分钟之内实在写的太少,也可以放宽到2分钟,但最好不要无限的放宽下去。&/p&&br&&b&问题6:想不到什么标题怎么办?&/b&&br&&br&&p&把A纸对折,(向同一个方向)再对折,会出现三张竖线。然后把能想到的想法都写上,有时间就补充一下,这样写满1、2页纸,能有100、200个问题,想不出现要写的标题,就可以从这上面找个标题开始写。&/p&&br&&b&问题7:其它&/b&&br&&br&&p&写作时别过于在意书写顺序,想到什么就先写下来,笔不要停。这类方法跟意识流写作相类似,输入:&创意&,有一篇文章叫【&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3F__biz%3DMjM5NjA3OTM0MA%253D%253D%26appmsgid%3Ditemidx%3D1%26sign%3D677d2f166e34add17d020%26uin%3DMjU4MjUyNzM2MA%253D%253D%26key%3D79cf83eaadb3704ccaa8b089e6e31cf75c6a9b66c0%26devicetype%3Dandroid-10%26version%3Dlang%3Dzh_CN%26pass_ticket%3D1V0MbhKBMhjP%252BE4eiEonppyltegkgcZRy%252F%252FCxeKJlauehqow4jLPOnbhMpyI0xCB%23wechat_webview_type%3D1%23wechat_redirect%26From%3Dtes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怎样使用零散时间来收集创意?&/a&】可以看看。&/p&&br&&br&每张纸写完之后,可以用手机拍照存放,笔记类APP,比如有道、印象、为知之类的。&br&每个图片加上一个图片的标题就行,然后每周集中整理一次,只保留有用的,其它删除。&br&&br&&br&&b&问题8:例子&/b&&br&&br&&p&先写标题,然后日期,每行前面加-&/p&&p&比如:&/p&&blockquote&&p&&b&做笔记的方法&/b&
&/p&&p&-笔记的左上角写标题&/p&&p&-像这样写4-6行&/p&&p&-每页都在1分钟之内写完&/p&&p&-用自己能看明白的字写就可以&/p&&p&-书写内容要占每页的一半左右,某种程度要详细写&/p&&/blockquote&&b&补充:&/b&&br&&br&&br&有人问,可以使用笔记类APP类吗?&br&&br&回答:&br&&br&不推荐,拿出手机、解锁,打开笔记类APP或打开电脑,运行笔记类软件都需要时间,而纸+笔基本直接就可以写,而且写字跟打字的感觉和体验是不同的,写字会印象更深、有自己的风格、触发去考虑更多的问题&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60aba88e88c48c3d50bc28cd557d57bd& data-editable=&true& data-hash=&60aba88e88c48c3d50bc28cd557d57bd& data-title=&@潇潇深情& data-tip=&p$b$60aba88e88c48c3d50bc28cd557d57bd& data-hovercard=&p$b$60aba88e88c48c3d50bc28cd557d57bd&&@潇潇深情&/a& 提到:&br&&br&&p&我觉得可以在这里安利一下surface pro3&/p&&p&触控笔顶端自带一个按钮,按下后可自动打开onenote笔记软件,立刻书写。写完之后再按一下按钮,笔记自动上传到云端并新建一个空白的笔记。方便,易于整理。&/p&&br&&p&回答:&/p&&br&&p&这种方法我也刚好尝试过,我有一个surface pro3 ,而且买了type cover,但用这种方式练习时,还是觉得纸+笔写起来比surface pro3+蓝牙笔要方便很多,我写完会拍照,然后一周清理一下。&/p&&br&在纸上还有一种用法,针对一个主题或不同主题写了几十张之后,然后把这些纸都拿出来放到会议桌或地上,重新排列组合一下顺序,一个创意、PPT、提案或文章就很快成型了。&br&&br&因为我最开始就是用纸+笔来练习这种方法的,所以后来用surface pro3+蓝牙笔的时候总有些不太习惯,觉得没有纸+笔方便。你可以试试用surface pro3+蓝牙笔练习一周,然后再用笔+纸练习一周看看哪种效果更好,更方便。另外不是所有人都有surface pro3+蓝牙笔,而且还偶尔会遇到没电的时候,而纸+笔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本,随用随取。&br&&br&&b&本答案的收藏数是点赞数的2、3倍,大家先点赞再收藏吧。&/b&&br&&br&&br&&br&&br&&p&10000张纸法则:一个优秀的咨询顾问,需要写完10000张纸才能达到合格的标准,一天10页,1年3000多页,3年10000页左右。&/p&&br&&p&能你完成1万张纸之后才会引起质变,慢慢来吧&/p&
从长期来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阅读、写作和思考习惯是正道,但问题在于见效时间太长,而且很难量化,只有极少数人能长时间坚持下去,分享一种比较取巧并能量化的练习方法,每天需要10-20分钟的练习,只需要坚持100天之后,逻辑思维会增强不少,帮助你解…
看了其他的答案,我觉得大家对逻辑思维似乎误解颇多。&br&&br&首先要说的是看太多的”我来教你如何思考“的书没有用。逻辑思维说白了是一个技术,和打游戏,把妹,打拳击一样,多进场练习才是关键。看书是系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但不是习得技巧的有效方法。光看书你是学不会一种思维方式的。&br&&br&其次是做数学题没有用。我不知道真正艰深的数学是怎样,但就大多数人熟悉的高中数学题来说,练习的只是一种技巧:如何在给定的时间内寻找到一种快速解法,找到答案。逻辑思维的涵义比这个要广。逻辑好的人做数学题会快一些,但做数学题本身并不是提高逻辑的直接方法。&br&&br&第三是读逻辑学导论没有用,你会晕的。以下引用百度百科:“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 这种话对你有帮助么?你学习十年牛顿物理,投篮命中率未必会比别人更高。&br&&br&我在另一篇答案里已经写了我认为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ihu.com/question/2067&/span&&span class=&invisible&&6902/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那么这里来写写我认为什么练习方式最有效吧。我个人的体会是自己出一些练习题,自己做。以下举一些我自己出的,自己做过的习题:&br&&br&第一类:&br&1,人在哪些场合下会哭?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br&2,短信诈骗有哪些方法?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br&&br&第二类:&br&1,不用纸笔,不查资料,估算一下中国人每天说多少句 “傻逼” ?&br&2,条件同上,估算一下淘宝一年卖出多少个避孕套?&br&&br&第三类:&br&1,我开了一家包子店,包子却卖不出去,该怎么办?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br&2,有一家门户网站,流量不高,该怎么提高流量?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br&&br&解答第一类问题,你会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先分类,然后一一列举。哪些场合会哭?随便举一个分法,可以分为一个人的场合,两个人的场合,多个人的场合。一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挂科,失恋,喝醉,生病,etc。两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吵架,被骂,被感动,etc。如此类推。如果不分类,要么列举得很慢,要么列举不全,要么列举出重复的答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做到这一点,分类的功夫就差不多了。&br&&br&要解答第二类问题,你会发现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最后用 A x B x (C + D) x (E + F + G) 这样的形式来解答。中国人一年说多少句傻逼?把中国人先按年龄层分成几段:0-15, 15-30,,30-45,45-60,60以上。假设每个年龄层3亿人(随便设一个)。0-15 大约是不会说的。60以上也不用考虑。45-60 的人每天说10次,30-45 的人每天大概说20次,15-30 每天大约 30次。那么答案就是 3亿 x 10 + 3亿 x 20 + 3亿 x 30 = 180亿次/日。这题比较简单。但要算的更精细有哪些办法?可以分南方人,北方人,分城市人,农村人,受教育程度高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分职业,等等,一步步细分,一步步估算。&br&&br&解答第三类问题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结合。包子卖不出去可能有哪些原因?这是第一类问题。原因可分成两大类:供应和需求。供应方面,包子口味如何?质量如何?价格如何?新鲜否?需求方面,本地区有人否?这些人吃包子否?这些人习惯到包子店买包子否?等等。针对每一个子问题,如何得到一个解决方案,比如,本地区有多少人吃包子?这就回到了第二类问题。&br&&br&这就是我认为最有效的练习方式。可以发现,逻辑思维不是知识,你可以任何时候,用任何素材来练习。它是一种方法,让你可以不留缝隙的解决各类无头绪的问题。习惯了这样的解析方式,碰到复杂的问题你也不会慌。如果有人问你,中国明年的房地产形势会如何?照着模式一步一步解就可以了,答案不一定会多准,但至少你有个概念。&br&&br&抛砖引玉,请千万不要给面子,用力拍,不用谢!
看了其他的答案,我觉得大家对逻辑思维似乎误解颇多。 首先要说的是看太多的”我来教你如何思考“的书没有用。逻辑思维说白了是一个技术,和打游戏,把妹,打拳击一样,多进场练习才是关键。看书是系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但不是习得技巧的有效方法。光看…
&p&&b&谢邀。此文虽长9000字整 ! 全手码,预计花费您10分钟左右才能阅读完,建议不跳读。值得收藏。这是知乎朋友的热情啊,一个小时之内,就看到了收藏是点赞的三倍!!!哈哈,为什么! ! !&/b& &/p&&br&&p&&b&①时间&/b&&/p&&p&如果你想要在某个知识领域成为the best of the best,你必须要花至少10000小时实实在在的练习和学习。&b&然而,Josh Kaufman却推翻了这些观念,提出了你只需要20小时就能不错的掌握一个全新的知识和技能。&/b&
如果我们能在最初的20小时内熬过初学阶段的不适感和挫败感,我们其实能很轻松地掌握一个全新的领域。哈!20个小时=2个沉睡的夜晚=1周娱乐时间的总合,听起来的确很不错。
嗯,我的意思是用20小时学习一门大学教材。&/p&&br&&p&&b&②案例&/b& &/p&&br&&p&高效利用时间的&b&案例&/b&:&b&学更多更多的知识,做更多更多的事情。简直是知识、精神双饱满!!&/b&&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cotthyoung.com/blo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斯考特·杨(Scott Young)&/a&12个月之内,&b&自学&/b&完成了传说中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eecs.mit.edu/academics-admissions/undergraduate-programs/course-6-3-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IT计算机科学课程表&/a&的全部33门课,从线性代数到计算理论。按照他的进度,读完一门课程大概只需要&b&1.5&/b&个星期。&b&这是我见过的大学生里在学习方面活得最充实的人。&/b&
我曾经对他的学习方法做过超认真的整理:&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做才能不虚度大学的时光? - 白诗诗的回答&/a&&/p&&p&
关于他的学习方法,&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warfalcon& class=&internal&&warfalcon&/a& 评价如是:&/p&&br&&blockquote&评价a:&b&每天学习10小时,10天左右就要考试一次,并通过,这个学习效率非常高,更不用说重复了33次。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b&,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做不到很好的&b&放松&/b&,只要持续二、三个月左右就会达到一个瓶颈,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无法继续,这个&b&瓶颈&/b&会重复出现,就象考研时很多人前几个月都能坚持下去,但到6、8月之后就无法坚持。&b&重复三次左右会面临一个临界点,度过这后就很容易继续了。&/b&
评价b: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b&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b&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blockquote&&br&&p&&b&③可实施性&/b&&/p&&br&&p&&b&“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 + “(刻意练习)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结合我们20小时学一门教材的目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u&我们进行的不是严格意义刻意练习,我们的强度也没有那个国外小子那么高,而且一轮下来只要20小时,即便是用刻意练习的方式进行,也是可以接受的&/u&。学完一科,我们可以进行休整放松,不用严打紧逼。而且就我个人而言,一天高效学习时间安排在八个小时左右,是可以执行的。&/b&&/p&&p&&b&&u&但是,要保证利用好八个小时的高效时间&/u&。&/b&&/p&&br&&br&&p&&b&④如果保证利用好自己的高效时间?
学习仪式感:&/b&&/p&&p&&b&人,藉由这种仪式带来的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暗示能够使自我变革,把自己的专注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迅速提升。&/b&&/p&&br&&p&为了保证高效时段得到利用,我把每一次学习当成月考甚至高考一样的对待。
为了高考你会提前准备什么?
物质准备:吃饱穿暖
精神准备:考前睡眠充足
知识储备:复习再复习
在高考之前,脑海里,我们已经把在考场上的表现重复了多遍。&/p&&p&再来看看,我是怎么为一次高效学习进行仪式感建立的:
&u&物质&/u&:水、巧克力、计算器、文具。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会在桌上一字排开,以防临时需要某些东西时手忙脚乱去到处翻。&/p&&br&&p&&u&精神&/u&:在前一天晚上,我就想好第二天又要进行高效学习了,所以我会安心睡去,而且如果你已经在前一天高效学好的话,会在一种满足感和新的期待中睡去。
&u&时间&/u&:比如,八点是我的正式学习时间,我会保证八点之前提前赶到那里,坐在椅子上调整出最舒服的学习姿态。
&b&提取半个小时&/b&到达学习现场,我会做以下工作:&/p&&p&&b&仪式第一步:启动
1.把准备好的物品摆在桌上。
2.深呼吸一口气,然后做眼保健操。
3.闭着眼按摩太阳穴一个八拍。&/b&
注:&b&眼保健操的第三个八拍和第四个八拍互换&/b&,多年的眼保健操经验告诉我,原本第四个八拍(轮刮眼眶)做完之后,眼睛睁开是会一片模糊感,眼液汪汪,十分不舒服。(ps.重新排版此文的时候我才发现,对于眼保健操我也是蛮有见解的嘛!!!哈哈哈&b&。)&/b&&/p&&br&&br&&p&&b&仪式第二步:预热&/b&&/p&&p&翻看即将在要来到的两个小时之内需要学习的内容,心里有个大概。我会多浏览几遍某些重要的概念以及例题,但是我不会把这个活动当做是我的正式学习的过程,就好像你考试之前翻书,多看几遍重难点考点只是为了考试更好的发挥,而不能把这个过程计入考试本身一样。我现在做的活动,只是为了等一下正式学习更好的强化效果。&/p&&br&&p&&b&仪式最后一步:静心&/b&&/p&&p&在八点之前的一分钟,我会盖上书本。静静等着一分钟的流逝,八点钟一到,就带着喜悦感平静地翻开书本。因为有了那么多前戏的酝酿,你都不知道我多么的期待这么一次高效的学习的来临啊。&/p&&br&&br&&p&大学学习的方法千差万别,比如,&b&有人有能耐能泡老师透到题,或者被老师泡也能泡到题,这种做法我认为是最高效的,有了考试题目就只需要锁定知识点夺取高分。这种做法我十分欣赏,&/b&但只有一点我不喜欢,那就是逃避了学习过程,没错,我也要考高分,但我只想踏踏实实的通过正常的学习完成这个过程。不过,我的踏踏实实要是和很多人一样一章一节的看下去,那就是侮辱我自己了,因为那样我会看不到最后,就止不住困倒在书上了。&/p&&br&&p&我个人的方法就是对这个踏实过程的一次优化,让自己在持续反馈之中达成&u&纯20小时高效学习一门学科&/u&的目的。&/p&&br&&p&&b&第三步:正式高效率学习&/b&&/p&&br&&p&&b&步骤如下:&/b&&/p&&p&&b&第A步:&/b&&/p&&br&&p&&b&第一遍阅读
1.&u&看目录&/u&知道这一章重点在哪一节,这一节大概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2.看章后习题,&u&圈出术语&/u&--------这个术语基本上就是本章的知识点了
3.根据术语去书中&u&划概念和术语解释&/u&--------如果有些术语不能理解,请使用网络百度术语名词解释
4.术语理解后带着术语去理解书中的&u&图表和例题以及案例&/u&&/b&&/p&&br&&p&&b&⑤为什么不首先直接去阅读文字呢?&/b&&/p&&br&&p&对此,我还当真有些个人的强烈认知:理工科的书在我看来是不能谈「理解」这个词的,&u&尤其是工科的书,&/u&我认为就是一份份的说明书,讲机械那就是机械的说明书,讲制图那就是制图的说明书,这些说明书和商品说明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它们通过系统化的学术语言衔接成书、成册——但本质上一本说明书的集合。洗衣机说明书有什么作用?那就是告诉购买者如何操作、如何保养、注意事项。&u&平时我们会嘲笑某些人看不懂说明书,其实不是对方理解力有问题&/u&,而是我们市面上多少说明书简直垃圾,写的不够明确、简洁,导致阅读者操作困难。&/p&&br&&p&同样,我也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并不都是一本本优秀的说明书合集,因为它们的书写内容是由个人写就,说明的操作细节根据他个人的智识水平书写,他并不曾统计所写的每一句话是不是让读者看起来更加容易形象的理解。&u&我是说,不好的说明书才需要额外的理解,好的说明书只需要我们按着步骤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达到目的,只有书写不明的说明书才考验读者额外的理解能力。&/u&&/p&&br&&br&&p&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你学习某一本书,如果看不进去,可能不是你理解有问题,你应该换一本书。我们什么时候讲理解能力?中文阅读理解,英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我爱你,你懂我心吗?”,那是中文,英文。感性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文人思维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读哈姆雷特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需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u&讲机械机构的时候如果你说不理解,那多半是书本表达的问题&/u&,不是你理解力有问题。可以长高宽表达的东西,你说你理解它干嘛?难道某个机械结构脉脉含情的给你传达某种信号,需要你理解她的弦外之音!?
以上是对教科书的微词。&u&我意思是这样的,大学本科教材有可能的话去换几本看看,可能有比较容易“理解”的书呢?&/u&中国大学教材烂,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大学教材受欢迎的原因。
&u&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外文教材好啊好啊,其实都是喊在嘴巴上,看我这篇文章你都嫌长,你绕个远道去看外文教材?&/u&网上的公开课也比中国教授讲的好呀,推荐者万万众,实践者几几人!&u&更何况,多数人外文的书是看不懂的,那么,就踏踏实实的看你们学校的教材,照样可以学好,此时才显得我的这个&b&建议&/b&之有含量&/u&。&/p&&br&&p&&b&(在重新排版的时候,我请额外圈出一句话:&u&推荐者万万众,实践者几几人!&/u&——这句话太好了,且做我的名言2号。)&/b&
这个&b&建议&/b&是这样:&/p&&p&看书看不进,就牢牢抓住书本的&b&例题、案例、图表&/b&。因为&u&例题讲具体情境、图表具有可视化、案例就是讲具体的运用&/u&——&b&这些都比理解文字描述容易的多&/b&。而且,例题里面包含了对关键知识点的运用,案例和图表其实都是为了辅助你理解正文文字内容的。所以,&u&只要我们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案例、图表,就达到了对知识的了解&/u&,&u&接着我们再去看例题就知道了知识运用场景&/u&,之后,&u&我们再反复地做题目,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点的掌握&/u&。&/p&&br&&br&&p&这里还给你明确指明了什么叫了解、知道、掌握,课本往往会有学习要求,比如本节达到“掌握”的程度,而第二节只要“了解”就够了。那什么是“了解”、“知道”、“掌握”呢?光看这几个词汇,你是不是感觉在学习过程中,还是难以把握好“理解”等词汇的&b&度&/b&?&/p&&br&&p&从刚刚前段的描述中,其实已经给你活生生明确了呀:&/p&&br&&p&1.“配合&u&最少量的文字&/u&看懂了&u&案例、图表&/u&,就达到了对知识的&b&了解&/b&”。&/p&&p&2.“接着我们再去看&u&例题&/u&就&b&知道&/b&了知识运用的场景”。当然,这里的知道是对于“知识运用场景”的知道,如果是“知道某种知识”,那我给的定义是:当我提起某专有术语名词、某理论的时候,你能想得起来有那么一回事。比如我说到隔壁小王出轨了,你说“哦,那个小王八啊,我&b&知道&/b&”------那你就真的知道了,也许对于这种男女之事,你知道的还要更多,可能已经达到了掌握甚至熟练运用的程度。在这个男女例子的场景中,你表现的是一个好学生的角色——主动掌握的东西不由自主地就比“课标要求”的多得多。&/p&&p&3.“我们再&u&反复地做题目&/u&,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点的&b&掌握”&/b&。&/p&&p&4.如果我们用所学知识去&u&解释问题&/u&、或者直接体现在&u&实际操作&/u&中,那就是&u&运用&/u&了。&/p&&br&&p&以上就是我们需要尽量弱化教材文字阅读的原因。&/p&&br&&p&学习请以&u&一章为单位&/u&,因为拉长战线会拉长反馈周期,对于学习实际效果不利。如述进行完以上的步骤,读完一章后,可以轻松休息片刻。在&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哪些实用的小方法、小技巧、好习惯能让人每天进步? - 白诗诗的回答&/a&中,我提到,我会在这种休息间隙做&b&俯卧撑:&/b&&/p&&br&&blockquote&&b&有没有人认为健身必要但同时觉得浪费时间?&/b&工作间歇、课间休息期间,眼看四下无人,哗哗哗,30个俯卧撑一两分钟内已经完毕,我擦,不仅&b&劳逸结合&/b&,三头肌一个月内暴结实!!!&/blockquote&&p&放心:男孩子的话,这30个俯卧撑放心做好了。虽然方法是我提供的,但是我不向你要30个俯卧撑的版权!&/p&&br&&br&&p&&b&⑥这是我要提的另一个重点:能量分为身体能量和情绪能量。&/b&&/p&&br&&p&&u&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图书馆学习,我见到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是没有补充能量&/u&的,当然也有人吃些小吃和零食,但这个和我所说的能量没有屁毛的关系呀,多数人正式的能量补充时间是中午时段的午餐,&u&在我看来,对于一个有志于高效学习的学习者,只有午餐一个常规性能量补充时段,显然是严重不够的&/u&。&/p&&br&&p&&b&能量补充&/b&:&/p&&br&&p&1.&b&身体能量&/b&。&u&精深练习的人最多达到1个小时1.5个小时,这是很累的,也就是说,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你得需要及时补充能量&/u&。两个小时的高效学习期间,分为两段,一段五十分钟左右,中间休息,这个时候就可以补充能量。所以,巧克力就派上用场了。人和人千差万别,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与人吃的方式不一样。&u&身体的直接能量是&b&葡萄糖&/b&,它把葡萄糖当资金一样运用&/u&。当身体能量不足时,首先剥夺的是心智能量,这时补充一些&b&糖类&/b&(&u&功能性饮料、奶昔、蜜水、果汁都是很好的能量来源&/u&),就会精力高涨,恢复冒险精神以及能够进行更加冷静的思考。&u&所以,巧克力是我个人选择&/u&。为了防止做广告,我绝不会告诉你是只是高力士牌而已……&/p&&br&&p&2.&b&情绪能量&/b&。很多人不知道情绪也是一种能量吧?一对夫妻,两个在公司都拼命工作,但一回到家里就经常吵架,是他们脾气不好喽?另外有对夫妻,下班很早,夫妻两个经常甜蜜去逛街么么哒,他们的脾气就好了?可是,这时候我告诉你,他们其实就是同一对夫妻,你又怎想?&/p&&br&&p&为什么这样?这是-------&u&因为拼命工作不仅仅需要物质能量,而且繁杂的工作在白天还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情绪能量&/u&,老板多给你任务,你心里不满意,你能表现吗?是不是没有表现出来呀?对呀,你没有表现出来,你压抑了心中的不满。压抑这个不满的情绪用什么?答案的确是物质能量-----因为身体时时刻刻都要消耗它,但是还不够,因为还有一个事实:&b&压制某一刻某一时的不满情绪,其实主要消耗的是情绪能量&/b&。那这样导致情绪能力下降,导致自控力下降,回家失控可不就吵起喽?&/p&&br&&p&&u&是的,情绪能量需要补充&/u&。&/p&&br&&br&&p&平时还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我决定跑步,开始信心满满要跑一个月,结果没有几天就懈怠了,不是累了,而是情绪上感到疲劳了,产生厌倦感了。&/p&&br&&p&这时候,&b&解决情绪疲劳,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放松&/b&。&/p&&p&听音乐吧,听好听的音乐,在这里,我要提一个建议:&u&在经济条件能承受的范围内,尽量买一根质量超好的耳机。羞涩的说,我有一根了,音效超级棒!同样,有可能就买一台超棒的音箱……这是和丁元英学习的&/u&。(《遥远的救世主》的男主,电视剧是个人超级推荐的,个人认为是一部比原著好看的老电视剧。)&/p&&br&&p&前面我也说了,还可以做运动。我看到某些办公室里面有健身器材,相当羡慕,不过作为学生,我只能四下下无人,那一段看来还得再引用一遍,反正是我自己的版权:&/p&&blockquote&&b&俯卧撑
有没有人认为健身必要但同时觉得浪费时间?&/b&工作间歇、课间休息期间,眼看四下无人,哗哗哗,30个俯卧撑一两分钟内已经完毕,我擦,不仅劳逸结合,三头肌一个月内暴结实!&/blockquote&&p&俯卧撑随便做,不收费!&/p&&br&&br&&p&解决&b&厌倦感&/b&,我也有一个办法:&/p&&br&&p&那就是,&u&完成规定任务量之后,在某一个热情高涨的时候索性中断学习&/u&。这边的需要&b&强调&/b&一下,&u&是完成规定任务量之后------中断这个动作是发生在整个学习的后期,而不是你学得一高兴就中断,你要是这么蠢,只能嫁给我了!!&/u&!
村上春树跑步几十年,我最喜欢他的一点,是他会在跑步感觉良好的时候主动结束,这样他就会对第二天的跑步充满期待。&u&因为人们对一些事情,总是能够清晰的记得事件的&b&开头&/b&和&b&结尾部分&/b&,在此基础上,我还要重点提醒的是,当时间一长,我们能记住关于一件事物的主要部分其实是&b&事物留给我们的感觉&/b&而不是事件本身&/u&。村上春树以充满愉悦感的时候作为结束点,跑步对他来说自然会是一种“愉悦感”能隔天连续的体验。这是很智慧的。&/p&&br&&p&更多的例子我不想举例了,比如长篇写作者中有许多作家也往往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写到高潮达到部分主动停下来,因为高潮情绪很强烈,在第二天接着创作是,就容易找回感觉,从而继续写下去。&/p&&br&&p&&b&事物的原因是一致的。所以,请你在晚上时段,即最后一个高效学习时段之后,接着再学习一段时间,正当感到愉悦、感到收获满满、感觉到学习仍然高效的时候&/b&——&b&立刻中断你的学习&/b&,收拾书本滚回家找对象玩耍吧。这么做的原因在于:&/p&&br&&p&理论上,你一天的高效学习已经接近极限了,这只不过是高效学习的余温而已,所谓的高效更可能是感觉上的高效,再继续进行下去只会让热情从峰值递减。&u&如果你在对学习感到糟糕的时候结束一天的学习,我想说,你真是愚蠢,总是竭尽全力的消耗完自己&/u&。你的确是拼命学到乏力的程度了,没错,确实可以承认你真的很拼很努力。如果学习只是一次性交易的话,你这种努力就值得嘉奖;可惜,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u&每一次,当你学到无力时才恋恋不舍地结束&/u&,你用“精疲力竭”给一天的学习画上了句号,很令人感动。&u&但是,你可知道,你每一天学习的最后体验点就是&/u&&b&&u&“累”&/u&!&/b&今天你是通过竭尽全力的方式学到很多东西,可是,&u&当“明天”来临的时候,你对于“今天”关于学习的最后印象只会是“&b&累&/b&”。“后天”、“大后天”......每一天都以“累”的感觉最为结尾点-----那么这个“累”就是你带给每一个“明天”的学习痛苦感。这种”&b&累&/b&“的感觉会累积变浓,因为每一天关于学习最后的那个感觉都会留下来,积累在你潜意识情绪认知里面。你因为一次次过度学习,从而导致了一次对学习的厌恶感的积累。——可笑你得不偿失!&/u&
而这正是多数人的做法:趁着精力十足拼命学习,学得无休无止,直到精疲力竭才罢休。哇塞,今天他妈的好有成就感,我学了满满一天,好有收获!——看到没,这种人很快会懈怠下来,你看到他第二天,第三天可能就去看电影去玩耍了,他说,那是劳逸结合,他说有学就要有玩……从我独特的角度来看,&u&此人每次如此耗尽一天“彻底”学习的后果是,在他潜意识印象中,会不断累积对学习的厌恶感,因为他总是在学习达到疲劳低谷点的时候才结束,自然有一种“学习使人疲累”的累积印象,所以,他的那种学习方法不长久&/u&,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是经过科学合理的调节,自然而然做到一个“精力旺盛”+“想要学习”的每一天,那是很少见的。当然,有时候他也会精力状态,但没有合理利用起来,居然还被他一次性刷爆了!
&u&再者,他所谓的“收获满满”如果有一天遭受到打击,比如,现实证明他所学一无是处的时候,他心中就会倍加懊悔&/u&,懊悔当初那些拼命学习的付出是否值得,而这个&u&懊悔的对象无疑是「学习」&/u&,他以为无用的学习使得他之所学无用武之地,&u&在抱怨学错知识内容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是他也会对「学习」行为本身产生一度的怀疑&/u&,你看,一个人对学习的厌恶,对学习的恐惧,就是如此积累而来的。现在,你说,一个人对学习的厌恶是自然由来的吗?人是不爱学习的吗?人是可以热爱学习的,但是需要方法,需要遵从人的心理特点。&u&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请你听从我的建议:无论是什么学习,如果有这件事情来说对你重要,也有必要,但是你却讨厌它,那么请你在讨厌的时候立马去学习它,学到你喜欢它的时候立刻中断它。因为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你学到情绪快乐的时候就中断,你的情绪就会带领你再来领略一次那种似曾相识的快乐,即便你的情绪不会主动带你来,也不要紧,因为你至少不会在心理上抗拒了&/u&。&/p&&br&&p&&u&当你看到以上的观念的时候,可以点赞加感谢甚至加关注了,因为我第一次在这里说这个东西,有幸,你也看到了。所以,是缘分,我谢谢我自己,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观念呀,不敢说你在别的地方有没有见过,但是,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把这个观念用于学习,真是一种创造&/u&!&/p&&br&&br&&p&&b&第B步:回顾&/b&
看完一章之后,这一步简直轻松,一页一页翻过去,对主要知识点、概念,脑子里有一个回顾,知道这一章有讲什么内容。
&b&第C步:做题&/b&&/p&&p&&b&a计划&/b&.找例题,做例题。不看答案,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完对答案,紧接着完整抄一遍标准答案→→去章后看看有没有会做的题目,有会做的就做下去→→没有就跳回来看第二个例题,方法一样→→如此循环往复&/p&&p&以上流程,如果五个例题抄完仍然没有头绪,那么太好了,说明你还没有理解教材,或者你的基础不扎实,这个就更好解决了:进行b计划
b计划&/b&:遇到这种阶段性的困难,只能加强对教材的针对性理解。在例题解答答案步骤中圈出那些重复出现的关键词以及章后题目含有的术语,再进一步去阅读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案例、图表。接着回来做题。如果不行,更加简单了:进行c计划
c计划&/b&:能让你进行到b步骤的书,我有理由相信那应该是类似《固体物理》一类的教材了,其他弱弱的学科如电工等等等等,基本上不会让你做了五个例题、抄了五个例题,你连一点头绪都没有。所以,你的操作如下:放下书本,去热爱生活吧。
&b&另外,我在送你一个礼物:&/b&当一本教材用如上的方式进行完毕,请你及时从网上寻找一份有详细答案的试卷做一次测试!
如果成绩达不到你心中的目标,请自觉决定安排时间重新学习、巩固、提高。这是对于自己有高要求的学霸说的。
&b&这个测试建议实际上对渣渣具有更多现实意义:如果在测试中不及格,你需要重新加强课本的学习。以此,拯救了一大片期末会挂科的渣渣们。你总不至于在看到这个特意提醒的时候,还清醒而且坚定的要和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