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河南和山东河南搭界搭界方圆圈里有没有烧纸厂

你知道祭祀、拜祖“烧纸、化元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吗?
我的图书馆
你知道祭祀、拜祖“烧纸、化元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吗?
你知道祭祀“烧纸”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吗?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每当除夕到来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家规、遗像、神牌灵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还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列祖列宗、诸神拜年。祭祀时烧纸这种现象,在地球上各民族文明以及各宗教文化中,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在我国传统习俗中,每逢过节过年都会烧纸钱给祖先,特别是清明节。也会烧一些日用品,如烟酒、香、纸钱、鞭炮、小花圈等来祭拜祖先,以表对祖先的思念之情,而上坟烧纸却有很多讲究需要我们的注意。烧纸钱在一般人看来,主要是为了表示孝心,或是一种对亲人们的缅怀与思念,其实不然。为什么要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而烧纸钱真的会有用吗?佛门大德僧人虽然是不鼓励烧纸钱的,但至少也是不反对烧纸钱的。佛家认为烧纸钱只是对鬼道的先人有些用处,还认为真正对亡者有益的,是替故去的亲人行善、念经、念咒,并将自已所修的功德回向给逝去的亲人,使亲人们获得真实的利益。烧纸钱是对亲人一种信息的传递,亲人会感知到的。为了对先人的怀念,现在春节快到了,应该给故去的亲人烧点纸钱,以示家人在临近节日之际是对亲人们的某种思念及问候。烧纸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如今已变成了一种社会的习俗。如今给逝者亲人烧纸钱,已成为祭奠亡者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一种祭祀方式,所以人们不应把烧纸钱统统认为是一种迷信方式。烧纸钱的目的大致分为三种:一者为献给佛祖仙神;二者给祖先亲人;三者给阴灵游魂。烧给神仙佛祖,除庙观外,选取洁净的户外场所就可以,不宜在后巷等阴暗潮湿或靠近厕所的地方。另外,有些人说在纸上写上善信的名字,其实这样非常没有必要,敬香烧纸本来是发本心,是通过外在的礼节来修事主的内心,又不是和菩萨做买卖,还怕菩萨收不到“礼”,或者弄错了,这样想着烧不如不烧。就好像时下一些明星在灾区,第一件事是拉上几个灾民拍个照片,然后第一时间发到网上,以示到此一游,反成败笔。烧给祖先亲人,有两种情况,一种在家附近的十字路口,焚化前秉单汇表可以写上先人的姓名,但不要写后代或自己名字,如果要写一般统称后人;另一种是在先人坟墓前或灵位旁,按照规矩焚烧。一、烧纸钱风俗在我国民间烧纸钱,是有很多讲究的,而且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讲究。如现在快到年三十了,家人都要提前到村外给亲人烧点纸钱。若在亲人墓地烧纸钱,家人要在坟前跪下,先点然三支香、在供些吃的,要与亲人默叨默叨,然后就可以烧纸钱了。 在有些地区快到年三十,各家各户都要在房门脸贴上对联,然后在堂屋的正北方八仙桌子上摆上香炉、腊烛台和供品。在年三十天黑以前,家人长辈等都要到村外跪下,然后烧纸,点香,嘴里还要念叨故去的亲人名称,意思是“召请”亲人的灵魂回家过年,然后在磕三个头。在“召请”议式完成之后,家人就可以起身回家了,这时逝者亲人的魂,就会跟着你回家过年了。 把故去的亲人请到家里发后,先要把香、腊烛点燃。在全家人还没有吃团圆饭之前,要先给祖先或亲人炒几个好菜,在盘子里放上馒头或碗内盛上米饭,按着亲人数量在放上筷子。亲人会喝酒的,还要将酒杯倒满酒。等到过完正月十五之后,在将亲人的魂送走,这个年就算过完了。二、烧纸钱讲究中国民间祭祀多以冥币,一般将黄纸、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焚烧给死者,这种纸钱就是阴间人花的钱。纸钱习俗早在汉朝就已经有了,人们多少年来一直以烧纸钱的方式送给亡灵。现在市场上卖的纸钱种类较多,如将金银色的纸箔折成元宝锭状似做金银。还有仿印近代的纸币、银元,在上面印上“冥通银行”以及各种数字的金额。面额有几万、几十万、一亿、二亿、十亿的都有,如同现在流通的纸币。烧纸钱自古有之,如今烧纸钱已演变成民间的一种习俗。需要注意的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买烧纸时尽量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际,在下面也不值钱。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三、烧纸钱作用现在烧纸钱,多数是用来祭拜神仙、鬼魂等等。对于离开我们的亲人,人们都希望自已的亲人在阴间过上美好美满的日子,只能多烧些冥币或其它的纸祭品给他们了,也许烧纸钱真的会很灵验。承认人有灵魂,承认有阴间世界,承认阴间还会有很多的阴灵,那么在阴间的这些众生都需要生活,有的需要花钱买东西,烧纸钱作用,在阴间的亲人和鬼魂都会得到。若亲人在地狱,这些烧纸钱是得不到的,因为亲人在地狱中还要受人管制,是花不了钱的。若亲人在那边缺钱或遇到了某种困难,也有的会主动来找子女要钱的。有的作婪会经常梦到自已的亲人,这叫托婪,家人不要不予理睬。还有的家人是从来不给烧纸钱的,亲人就会来家中找你,如附体,这时家人身体就会感到很难受。附体严重的渐成疾病,去医院检查,是查不出来的,成为中西医治不了的顽疾,这就是意病,附体之病。若遇到上述情况,我可以肯定地告诉您,那是您的亲人找您要钱来了。若给亲人烧些纸钱,亲人会离开的,身体的病或有不舒服之处肯定会好的。四、烧纸钱时间中国习俗有三大冥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若加上春节除夕,给亲人烧些纸钱就更好了。因为您和家人过春节了,您是否想着故去的亲人呢?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也需要过节的。所以每到春节前,我们全家都要给故去的亲人送去烧纸钱。至于冥节烧纸钱,应该在冥节到来前几日或当日烧纸钱为最好。五、烧纸钱方法1、采用纸口袋方式:若采用纸口袋方式烧纸钱,先要在纸口袋上面写上收款人的地址,然后在写上先人的名字,如亲人XXX的名字收,这样你家的祖先与亲人就可以直接收到了。2、采用普通烧纸钱方式:一般采用直接烧纸钱,在烧纸钱的时候要先念叨亲人的名字,祖先或亲人也会收到的。3、相信则灵:只要心诚,自然亲人会收烧纸钱的。4、给野鬼布施:在准备烧纸钱的时候,先给孤魂野鬼送些纸钱,这叫财布施。因为那些孤魂野鬼也是众生,而且无家可归,生活很无奈,也需要用钱的。若不给这些野鬼点钱,它们有的也会前来抢亲人的纸钱的。六、烧纸钱步骤如果给逝去亲人烧纸钱,最好到墓地去烧,不需要画“十字符”或“圆圈符”,亲人会完全收到的。如果祭祀在远方的亲人,烧纸钱的时候,可选择在十字路口旁或空旷避静处烧纸钱,以减少周围干扰。1、女人烧纸的话,先画个大圆圈,这个圈还要开个口,开口的方向对着家乡或坟头的方向就行了。祭祀者应在圆圈的后面,向着先人坟头的方向下跪,三叩首,然后在说上几句祭祀祝愿的话,在开始烧纸钱。划“开口圆圈”是符,是女人给亲人烧纸的重要步骤。在道家来讲“圆圈”是一种符咒,若在圆圈上烧纸钱,任何野鬼、阴灵是抢不走钱的。2、男人给亲人烧纸钱的步骤是:先在地上画一个十字。画十字是道家的一种符咒。也可以在“十字”外面,在画上个大圆圈(也须开个口,这叫双符咒),在符咒中央上烧纸钱,别的孤魂野鬼也是抢不走的。3、烧纸钱画符:前面谈的女的画圆圈(对着墓地方向留个小缺口),男的画十字来烧纸钱,不论亡人在何处,都可以收到这份冥资的。画符咒目的,是防止别的孤魂野鬼来跟亲人抢钱。所以要在正式烧纸钱时候,一定要多留出些散纸钱来,先要在外边焚化,谓之“打发外崇”。早年,讲究的家人祭祀不满三年的,要嚎啕大哭的,尤其是妇女拉着长腔,哭得有声、有词、有句的,十分动情及伤感的。其实烧纸钱的时候,不要在哭了,免得亲人们更伤心、更留念。七、佛教对烧纸钱的看法1、净空法师答对烧纸钱的看法烧纸钱给死去的家属,他能得的到吗?若能得到,多烧一点,他不就成大富翁了吗?佛教里头没有烧纸钱,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没有这个。但是佛门同修有不少也烧这个,也做这个事情。大家都晓得有六道轮回,烧纸钱只有饿鬼道有用处,到其他的道都用不上。人死了之后轮回,有六个地方去,如果他到人道,又变成小孩了,他怎么用得上?对烧纸钱这桩事情,印光老法师在《文钞》里面讲过,他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为什么不赞成?佛法里头没有。佛法里面讲超度,只是念佛菩萨名号、诵经给他回向。为什么不反对?假如他的家亲眷属真的到饿鬼道,你要说不可以,你把人家的财路断掉,这也是麻烦事情!贪心是饿鬼道的因,我们一般人常讲,人死了都做鬼,这个话说得也不无道理。确确实实人死了之后,来生到饿鬼道的机会最多,为什么?你看看哪个人没有贪心?学佛了还贪佛法,学得再好,将来果报还是在饿鬼道。不过贪图佛法,可能在饿鬼道里面果报会殊胜一点,做些小鬼王。像土地公、山神,很多都是学佛的,学佛贪心没有断,就受这种果报,这不能够不知道。所以佛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贪的对象。没有学佛,贪世间名闻利养,贪五欲六尘;学了佛之后,那个放下了,要贪佛法,那还是贪心没断,你饿鬼道还是离不开,这个道理要懂。2、法师回答:烧纸钱对亡人的作用焚烧纸作的财物给亡人,或寄存冥库,是否有效?知义法师答:从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和其他的书中看来,焚化的财物是有用。若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来推断,也应该有用,因为鬼也有他心通,同时在他的八识田中,对各种财物的印象很深,当我们焚化各种财物时,一定会观想到受用者的关系和姓名,心生则种种法生,所以说有用。古今身前焚化财物寄存冥库,以备将来享受的人很多虽然说有用,但是不必这样做,因为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除了业力以外,谁也没有带丝毫的东西来,而以后生活所需,不都是从那业力中得到的吗?所以说,只要生前多种福,莫愁死后缺钱财,空手而来空手去,业力早已有安排。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了佛,一切具足,不必要钱。修净土的,目的是极乐世界,死之日,化佛来迎,既不要买车票,又不要安单钱,生活所需,应念而至,还要财物干什么?我认为积钱不如积缘,若能志心念佛,求生西方,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到这时候,试问焚化纸物还有什么用?与其无谓的浪费,不如老实念佛,我以为这样会有更大的功德!(知义法师著《初机学佛决疑》)烧纸钱是传统习俗,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人的信仰不同,烧纸钱对否,您应该予以尊重!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烧纸钱有什么忌讳和讲究_百度知道
烧纸钱有什么忌讳和讲究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寥若星辰7788知道合伙人
寥若星辰7788
采纳数:36
获赞数:1321
擅长:暂未定制
烧纸钱的一般有以下几种讲究:一、准备祭品,当然是包括烧的纸钱,但是其中烧香也是很重要的,准备天然香为宜,切勿使用化学香或者劣质香;否则先人享用不到这个香火的。这个可以在无相铜炉官网定好点的天然香供奉更好些。二、烧纸的时间,禁忌在超过十点的时间烧,一般是晚饭后烧纸为宜。同时佩戴吉祥物。这可以到无相铜炉定适合的无相吉祥吊坠更好。三、画十字和开口圆圈,据说是一种符咒。在圆圈内烧纸钱,野鬼、阴灵抢不走钱。
波特古2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2669
获赞数:8601
注意环境避免山火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兰考县有什么风土人情?_百度知道
兰考县有什么风土人情?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QQ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81296
获赞数:58380
一、悠久历史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兰考县紧靠黄河,很久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相传黄帝蚩尤曾途经县境,黄帝的儿子青阳氏(郭沫若认为是少昊氏一酋长)死后埋葬在青陵岗,即今本县红庙镇青龙岗村。再根据县境及其附近的伯牛岗(杞县崔林河东岸)、牛牧岗(民权县双塔东)、窦固堆(东明县境内)等地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迹证明,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繁衍生息。  古时候,今兰考县境属豫州之地。西周时期,其西部属卫国,东部属戴国。历来分别设置了东昏县和谷县,进而演变为兰阳、仪封和考城三县。今日兰考县就是由历史上的兰封(由兰阳、仪封合并)考城两县合并而成。  二、灿烂文化  兰考素称“孔子过化”之地、文荟之乡、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人志士和在此为官做事的外地贤达名人,他们不但留下了蜚声遐迩的政绩,还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同时,历代还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和传说典故,虽然大都不复存在但至今仍为人们怀念和称颂。  重文资教、蔚然承传。兰考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且素有讲学之风。远在春秋之季,就有孔子周游列国,由鲁适卫至南鄙仪邑村人请见的故事被载入史册。汉代的史弼讲学,有学生数百人。杨伦讲学,弟子达千人以上。由于历代重视文化教育,培养造就了许多文人志士。据不完全统计、兰考历史上辟荐、科举的人士达1400多人,其中进士、举人就有319人。考中文状无的有王鄂(元)、考中武状元的有杨廷弼。  名著佳作,通古鉴今。历史上,县内文人志士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1种。这些著作由于受社会时代的局限,带有很强的阶级性。有不少著作宣扬忠君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树碑立传,但也不乏对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同情和呐喊。如:封人请见(论法、八佰)、上治河蔬(明潘季训)、谕屠牛文、催租吏、座右铭等。  昔日胜迹,二十四景。勤劳智慧的兰考人民不但缔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而且还遗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名胜古迹,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名胜古迹被河水淹没,昔日的巍巍壮观荡然无存,只有空名或美谈流传下来,被后人称颂和怀念。最有名的是三景区二十四景:兰阳八景是秦台烟柳、马蹄渔唱、白山樵歌、韩陵晓月、黄河旧迹、东昏废城、留候遗冢、陈平古庙;仅封八景是景文故宅、琉璃圣井、金花女营、归城晓月、楝宛春花、挖泥落雁、青陵樵唱、黄渡渔歌;考城八景是盟台夕照、仙观飞霞、江墓秋风、李祠雨露、傅塔明檐、梁村曲水、古道柳烟、沁河桃浪。  遗迹难觅、典故长存。兰考县境内有许多古迹,大多无迹可寻,但却留下了有趣的典故,至今仍令人们难以忘怀。较有名的古迹有:请见亭、庄周故里、渡蚁桥、丁岗康王庙、老君堂、铜牙城、白茂岗、豹陵、尖冢等。  三、繁多民俗  生活在兰考的人们,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信仰、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方言。  (一) 民间习俗,传统礼仪   在服饰上,旧时老年人有扎腰带的习惯,成年男人腰中多系大腰带,女子头顶黑、蓝色方巾。脚下穿的均为手工圆口布鞋、布袜,妇女的鞋帮、鞋头多有绣花,小孩穿有猫头鞋。在饮食上,一日三餐,早饭多为馍、菜、汤、午饭多为小米饭或面条,晚饭多为馍、汤。  节日方面。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大年下”初一的头一天贴取联、年画,中午吃饺子(又叫扁食),除夕晚上大人给小孩分压岁钱,全家人吃团圆饭。初一五更时分起床放鞭炮,煮饺子,晚辈给长辈圆饭。吃饭时,家有几口人就盛几个碗,即使人不在家,也在盛上,意思是全家平安团圆。饭后宗族、邻里相互拜年,男女均穿新衣服,凑在一起聊天,庆祝一年开始。  灯节 又称“元宵节”,民间叫“小年下”。晚上点灯笼,在家门、路口、井台放烟花、鞭炮。为了对死者的祝原和怀念,还要到祖坟上放灯台(用粗面做成,上有洼坑插谷杆加上一些植物油点燃,后来多用蜡烛代替)。灯节为三天,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了灯”。十六日早晨,太阳未出前,拿家中的旧家具放到烘堆上烧掉,称“烧穷气”。并到田地里拔豆茬,边拔边说:“正月十六拔豆茬,金子银子往家爬”。这是旧社会贫苦农民对一年中衣足食的美好想象和期望。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旧称龙抬头。即在头天傍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围上几个大圆圈,一旁画个梯子,圈中心埋上几粒粮食,象征是粮囤,意思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那天早饭,家家户户吃凉粉。这一天人们不到地里干活,怕触动龙头,女的不纺线做衣,怕刺瞎龙眼,其实这都是迷信。  清明节 又称鬼节,早晨各家门两边都插柳条,意为死者招魂,人们带上锨、黄纸给已故亲人潜坟、烧纸,以祭念亡灵。  端午节 当天以艾悬门,吃粽子、炸油条、走亲戚。  门月初一 农历六月初一,又称过半年,人们炸油条、糖糕,改善生活,欢庆丰收,媳妇起娘家。  中秋节 节关买月饼、水果、当天做火烧,晚上在月光下祭月、赏月,全家人一起吃饭。有的是在节前,有的是在节后,带着月饼等礼物走亲访友。  十月一 旧时称“放鬼节”,这天人们到已故亲人的坟上焚纸祭奠,其用意是送衣避寒,可谓是对亡人的一种掉念方式。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早饭习惯吃枣米粥。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称祭灶节,当天蒸粘糕,买灶糖,并在灶神像前烧香,摆祭台,祈祷灶神给人间带来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人生礼仪  婚姻 旧时婚嫁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由,而且礼仪甚多,一般要经过六个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程序。  出生 水孩出生后,女婿到岳父家报喜,回来时岳母给鸡蛋,生男给双,生女给单。第三天,小孩的姥姥来瞧看女儿和小孩,一般留住三天,并商量做“九”事宜。第九天大办酒席,亲戚、朋友、邻居带来糖、鸡蛋、布料等礼物,主人设宴招待。  庆寿(过生日)儿女给父母做寿一般从六十六岁开始,在生日前一天庆贺,不庆正日。从这年开始,以后不能间断。做寿那天儿女带鸡、肉等物品,到父母那里,吃饭时还要喝面条,意思是祝愿老人长寿。民间至今尚流传着“六十六,割块肉”的说法。  给小孩做生日,平时很简单,到生日那天煮上几个鸡蛋,让小孩吃就可以了,又有扎尾巴之说。  丧葬祭奠 旧时候一般是在人死亡之前更换衣服,死后入殓,棺材放在堂屋正当门,名为寿终正寝。棺前点“长明灯”,再到十字路口放一份黄纸,叫“压魂”,意思是到土地爷那里报到。族戴孝守灵,一般在家放三天,也有放七天或十四天的。在埋葬的前一天晚上送盘缠,即用桔杆和纸扎成车马,放到十字路口浇掉并在灵堂祭奠,也叫辞灵。当天夜间儿女们不能入睡。殡葬当天,棺材用架子抬或用车拉,出门后进行路祭,由乐队伴奏,亲属按长幼先后进行。埋葬时先由长子在墓坑四角各埋一锨土,长儿媳四角各抓一把土,拿回家放在屋门后,老年人死后,儿孙戴孝,即头顶白布折成的孝帽,曾孙帽上系蓝布,玄后三年家门有帖春联。  (二) 闲谈杂论 轶事传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兰考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许多传奇轶事,在民间世世代代传颂着。也许当时并非真有其事,而是被后人杜撰或添枝加叶演绎而成,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有些具有一定的道理和意义可作茶饭后的谈资。但也有一些纯属封建迷信的无稽之谈,需要批斗地接受。  狮子固 传说古时候在兰阳县南十里狮子固一带,农夫在田里耕作到日落时分,常发现有狮子出来糟蹋庄稼。一天有人发现在田中有两只狮子,众农夫惊骇,齐声呼喊着追赶,一真追到村东固王庙前,狮子竟然变作两座石狮子卧在庙门的外边。自此再也不见狮子子啃食庄稼,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成狮子固。  张良古戟 明朝永乐年间,人们经常发现在张良当年辟谷修行的黄风洞旁边,夜间有野兽出来糟蹋庄稼。当地有一个叫荆璞的人(后来当了御史)胆量很大,夜间到洞边观察,见青气从洞中逶逶而出,近前一看,好像一只古铁戟(古时的一种作战武器),于是就拔刀砍去,古戟化作一条青跎爬回了洞里。自此,周围的庄稼也不受危害了。  秃尾张 古时杨岗地方有一个姓张的人,做事有始无终,有头无尾,众人送绰号“秃尾张”,他活到了一百多岁,头发变黑,又生新牙,返老还童,行走如飞,性情昏悖,弃家夜宿野外,经常偷吃农家小孩,众人捉拿不住。后来在座野庙里发现了他,众人操刀拿杖将野庙围了起来,用火烧庙。忽然从庙中跑出一只白狼(可能是伪装),众人上前挥刀将其杀死,一看原来是“秃尾张”。  虎杨寨 元末明初,由于边年战火,县境到处是萑莩荒草之区,一片苍凉景象。黄渡湖,大力集一带人烟稀少,时常有野兽出没。到了永乐年间,朝廷下令允许农民开荒垦田,并且规定永远不纳赋税。人们在黄渡湖西二里远的坟放火烧荒 时,发现有一只老虎卧在穴中,众人不敢近前。大力集关王庙旁边住着一位姓杨的大汉很有胆量,他奋勇当先,率领众人将虎杀死,并将虎皮献到官府。从此这里的人们再也不但心有虎患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是这里的村庄叫成了虎杨寨。  牛惊龙飞湖水涸 明代成化年间,黄渡湖一带是数十里汪洋大湖,鱼鳖萃生,人们以打鱼为生,夜间渔火连天。人们传说,湖中有一条跤龙,一年中秋,有个村民赶牛涉水到湖北岸耕田,忽见湖水波涛大起,吓得牛不敢前行,直往加退。村民用鞭策牛,牛急奔,忽见一条龙(可能是一条大鱼)跃起向东飞了十余丈远,并发出霹雳巨响,三天后龙不见了,湖水也慢慢干涸了。  孝牛犊 明嘉靖年间,管河主簿冯虞检查河工后回县府路上,见一头水牛犊跪在路边,一直在发出悲惨的喊叫声。主簿叫随从人员找到了牛犊的主人,一问,原来主人正准备宰杀母牛。于是主簿就让这家把母牛释放了。这小牛犊通人性,人们都称它为孝牛犊。现在南彰镇西北还有一个名为水牛叫的村庄。  电击出篆书 明弘治十五年,一天雷雨伴着大风向大地袭来,一个叫王得春的人被电击死,身上有许多红色的篆书,众人都不认识。  发光蚰子 1947年秋仪封乡胡寨村胡振湘在谷地里捉到了一只蚰子被别的蚰子咬死了,尸体仍然发光。人们都说这个蚰子吃灵芝草了。  (三) 方言土语  兰考县地处北方,在语音上与普通话较为相近,但由于与北京相距甚远,独特的地域环境,逐渐形成了带有地方色彩的语音。就全县而言基本相同,略有差异,大体可分为三个音系区:  1、 以城关为代表的西南部语音区 其特点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不分。  2、 以谷营为代表的西北部语音区 其特点是音后加奥。  3、 以张君墓、南彰为代表的东北语音区 其特点是音后加拨和呗音,后音重,有时把舌尖后音读作舌尖前音。  兰考县的地方土语很多,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现将部分常用的语汇选录如下。  1、天文地理方面  日头—太阳 出绛—出虹  月明地儿、月奶奶、月老娘—月亮 土坷垃—土块  贼星—流星 勺子星—北斗星  冷子冰雹 吸铁石—磁铁  打火—闪电 家后—住宅的后边  2、时间、时令方面  即年—今年 过喽年—春节后  年时个—年 今儿个、即个—今天  过年儿—明年 夜个—昨天  前年个—上上年 前儿个—前—天  年头里—春节前 明儿个—明天  过明儿—后天 年下—春节  要晚儿—现在、眼前 晌午—上午、中午  年把儿—大约—年 后晌—下午  月把儿—大约—月 晌午错—中午以后  头先、央数—过去 多会儿—刚才  白儿哩—夜间 黑介—夜间  把钟头——个小时 落黑—傍晚  麻至眼儿——天刚黑  4、 称谓方面  称谓方面  爷儿们—男人 嬷嬷—姑姑  娘儿们—女人 妗子—舅母  老里儿—上辈 丈人—岳父  免辈—晚辈 丈母娘—岳母  大伯、摆—父亲 大舅子—妻子的哥哥—丈哥  爹—叔父、父亲 小舅子—妻子的弟弟—内弟  大爷—伯父 外面的、俺老头子—丈夫  爷爷—祖父 老婆、老伴、家里、内人、内当家一妻子  奶奶——祖母 一条椽、一根檩、一条船——同—岳父的人  姥爷—外祖父 姥姥—外祖母 小子、小儿女孩  光汉条、光棍汉—未成婚的男子  闺女—未成婚的女  半吊子、二百五—对不精明的谑称  二杆子、冒傻气的人 楞头青——爱出风头的人  老鳖——吝啬的人  马虎登——蛮不讲理的人,把别人的财物赖说成是自己的。  瞎话篓——爱说假话的人  调里坏、翻嘴老婆——挑唆是非的人  对方子——同名人的互称  草驴——母驴 打场——粮食脱粒  叫驴——公驴 勾担——扁担  闷子——骡 条帚、把子——扫帚  骒骡——母骡 棒子——玉米  秫秫——高粱 郎猪——种猪  山里红——山楂 牙猪——公猪  茅茅根儿—茅草 猪——母猪  兰花豆—蚕豆 臊狐——公山羊  葵爪—向日葵 水羊——母羊  牲口——牲畜 牙狗——公狗  牛——公牛 扁嘴— 鸭子  犍子——庵过的公牛 怀鸡——雏鸡  瘦牛——母牛 马知了——蝉  爬猹——蝉蛹 小小虫儿——麻雀  长虫——蛇 蚰子——蝈蝈  促织——蟋蟀 地杨子——田鼠  5、 饮食方面  喝汤—晚饭 好面——白面  扁食—饺子 蒸馍——白面馍  细粉—粉条 小磨油—芝麻油  大油——猪油 杂碎、下水一动物的内五脏  6、 身体、衣服、动作方面  身子骨—身体 眼带毛——睫毛  嘴水——口水 蜜蜜——乳房  不老盖儿——膝盖 胳老肢——胳膊窝  褂子——上衣 褡褡、夹底——衣兜  雀子——痣 喷 ——说大话  吱唠、斜火、嚎、嗷、咋唬、吆火——大声喊叫  卷——骂 抬杠——顶牛、争论  抬掇——收拾 骨堆着——蹲着  跺——用脚踏 栽嘴儿——休息一会  发癔症——说梦话 晌一会——休息一会  冻着、风刮——感冒 有食一消化不良  开刀——作手术 尿泡、解小手——小便  屙屎、解大手——大便  7、 交际方面  定媒——定婚 成人——结婚  出门——女人出嫁 有喜——怀孕  老了——死了 木头、活——棺村  串门子——到邻居家 顺杆子爬——折马屁  会混——善交际、能公关  8、 其它方面  一柞一母指到中指伸开的长度 不随乎——没看见  不是味儿——不高兴 觉摸着——估计  老板儿——耿直 口——脾气坏  絮过嘴——絮叨 不精细——傻  地崩儿——步行 谝——玄耀  死眼子——没眼色、不随和  光棍——有面子、霸道 烧毛、烧包——骄傲  得劲——舒服 不得劲儿——病了  蹩——不随和 腌渣——脏  (四)农谚箴言  几千年来,勤劳的兰考人民在生产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逐渐形成了谚语,现将县境内广大为流行的农谚选录如下:  热在中伏,冷在三九。  打了春,冻断筋。  一九二九伸不咧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六十三,行路君子把衣宽,八九燕归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败,李子开花做买卖。  九尽花不开,果子摆满街。  长不过五月,短不过十月。(指白天的时间)  三月还不桃花雪。  三月怕三攻,四月怕初一;三七四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要打水里捞。  (指下雨)杨叶拍巴掌,脱掉棉衣裳。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花生到立夏。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指白天时间)。  头伏萝卜二伏芥,过了三伏种白菜。  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必定雪打灯。  过了八月节,夜寒白日热。  天河南北,小孩不跟娘睡;天河掉角,小孩捞娘的被窝。  立了秋,挂锄钩。立秋熬热十八天,寸草结籽,立秋三天遍地红。  冰凌响,萝卜长。  椿栽骨垛枣栽芽,杨柳栽到冰凌碴。  月昏有风,缸润有雨。  云朝南,水涟涟;云朝北,晒干干坯;去朝东,晒干坑;云朝西,观音老母披蓑衣。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锄头有水,叉头有火。  扫帚响,粪堆长。  家里土,地里虎,人勤地不懒  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争头耧。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枣干。  四、英贤辈出  兰考,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在历史上,这里曾养育并造就了许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例如:池子华、陈平、虞延、虞放、张从正、张世禄、王延相、刘大谟、张囟、王鹗、张百行、王 、梁云构、杨廷弼、蔡谟、韩干、张昱、江淹、戴圣等,而在兰考做官和到过兰考的著名人物更多,例如:孔子、张良、宋祁,治河功臣贾鲁、潘季训、刘大夏、刘天和、林则徐等,这里仅选择几个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作以介绍。  一、 汉相户牖候陈平  陈平(?~前178年),字儒子,秦朝阳武县户牖乡(今兰考县)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辅佐刘邦建立了西汉王韩,并为巩固西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平少年时代家境贫困,因父母早逝,跟随哥哥生活。家里有田地30亩,哥哥耕种田地,让陈平读书习文。陈平从小就有报效国家的雄心斗志。长大以后,富家女不肯嫁给他,贫家女他又愿意娶,一直到三十多岁还未娶妻,乡里有一个富豪之家叫张负,家有一孙女曾五次出嫁而丈夫不久者死了,一时无人再敢娶她。有一天,张负见到陈平甚有好感,便追随到随陈平家门口,只见敝席为门破屋断垣,但门外却有许多车辆。张负在喜,回家就与儿子商量要把孙好嫁给陈平,儿子说:“陈平家境贫寒,如果嫁给他恐怕别人笑话。”而张负却说:“只要人缘好,洒讲究贫富。”这样几经说合,这门亲事就成了。陈平娶张氏为妻后,夫唱妇随,家境日渐宽裕。不久众乡亲推选陈平为社宰,他时常割些肉均分给众乡。父老乡亲都称赞陈平办事公平,以后能有所作为。陈平则说:“如果以后我能主宰天下,我一定像均分肉一样,让天下老百姓都不受贫苦。”  秦末,项羽、刘邦起兵反秦,陈平毅然从戎投奔到项羽麾下。攻占咸阳后,陈平充楚归汉,被刘邦封为护国中尉。楚汉战争中,陈平为刘邦六出奇计,使刘邦由弱到强,反败为胜,对建立西汉政权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陈平先被封为户牖侯,后又封为曲逆侯,汉惠帝时封为左丞相,吕后监朝任右丞相。诸吕作乱,陈平与太尉周勃携手共谋,诛灭了诸吕,巩固了西汉政权。汉文帝二年(前178年)陈平病逝于长安,埋葬于户牖乡库上里陈宴坡(即今城关乡陈寨村)。明代尚有庙祠墓碑,后被黄河淹没。  二、 宪伯醴陵候江淹  江淹(443~505),字文通,南朝济阳考城人。一生历经南朝宋、齐、梁三代。幼年时家境贫困,上学力求上进,平时很少说话,不喜欢与人交往游玩。但他写的文章出众。开始做南徐州从事,后来跟随宋建平王景素来到兖州,因受广陵令郭彦文一案牵连入狱。江淹在狱中上书,情恳意切,景素见其才华横溢,推荐他为南徐州秀才,转任巴陵令王国左常侍,并随景素至荆州。那时,皇帝昏庸无道,多有失德。景素又与其同流合污,江淹多次劝戒,景素不听,因为与景素意见不合,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令。  江淹在吴兴三年,当时正逢宋亡,肖道成继位,国号为齐,闻江淹才华过人,就让他但任尚书驾部朗和骠骑参军事。不久,荆州刺史攸之作乱。江淹认真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平乱的策略,深得高帝的赏识,军书表记皆由江淹起草,并让他掌国史兼尚书左丞,后又任国子博士,并兼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先后提议罢免了中书令谢(fei),司徒左长史王绩、护军长史庚弘远,并撤换了许多不称职的郡县官吏,一时朝野吏治大为改观。明帝即位后封江淹为车骑临海王长史,又提为冠军长史加辅国将军。四年后又升为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不久改任秘书监。到了中兴元年升为吏部尚书,二年转相国右长史。梁武帝天监元年,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监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当年又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后改封醴陵候。天监四年病逝,享年62岁,死后埋葬在江墓店(即今民权县李堂乡南岳庄)。他死后武帝身穿素服哀悼,并尊称他为“宪伯”。  江淹少年时文思敏锐,笔下生花,所写文章无人敢比。到了晚年由于政务繁忙,文思衰退,写的文章大不如以前,所以有“江郎才尽”之说,江淹一生著述很多,有《前后集》、《齐史志》及《江文通集》等流传后世。事实上,江淹是“江郎才尽才未尽”。  三、 中原哲人王廷相  王廷相(),字子衡,号滩川,明代仪封县(今兰考县仪封乡)人,曾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院事、太子太保。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  王廷相自幼丰资秀发,聪慧奇敏,13岁补邑庠生,29岁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兵部给事中。当时正遇上北方大同边境告急,王廷相上书陈述采取权宜振刷之策,初步展露在军事上进行改革的宏图大志及非凡的才能,后来逐步迁升为山东提军副史、湖广按察史、四川巡抚右副御史、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等职。嘉靖二十年(1541年)因受郭勋一案牵连,被罢免官职回归故里。1544年病逝,埋葬于仪封城东二里许(即今仪封乡老君营村南)。  王廷相一生锐意改革,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且在教育、哲学、文学等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在山东任职期间,提介文教,改变士风,主张改革教育及科举制度,提出“学习读书当以经国济世为务”,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匿名用户知道合伙人
兰考风情   一、悠久历史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兰考县紧靠黄河,很久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相传黄帝蚩尤曾途经县境,黄帝的儿子青阳氏(郭沫若认为是少昊氏一酋长)死后埋葬在青陵岗,即今本县红庙镇青龙岗村。再根据县境及其附近的伯牛岗(杞县崔林河东岸)、牛牧岗(民权县双塔东)、窦固堆(东明县境内)等地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迹证明,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繁衍生息。  古时候,今兰考县境属豫州之地。西周时期,其西部属卫国,东部属戴国。历来分别设置了东昏县和谷县,进而演变为兰阳、仪封和考城三县。今日兰考县就是由历史上的兰封(由兰阳、仪封合并)考城两县合并而成。    二、灿烂文化    兰考素称“孔子过化”之地、文荟之乡、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人志士和在此为官做事的外地贤达名人,他们不但留下了蜚声遐迩的政绩,还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同时,历代还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和传说典故,虽然大都不复存在但至今仍为人们怀念和称颂。  重文资教、蔚然承传。兰考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且素有讲学之风。远在春秋之季,就有孔子周游列国,由鲁适卫至南鄙仪邑村人请见的故事被载入史册。汉代的史弼讲学,有学生数百人。杨伦讲学,弟子达千人以上。由于历代重视文化教育,培养造就了许多文人志士。据不完全统计、兰考历史上辟荐、科举的人士达1400多人,其中进士、举人就有319人。考中文状无的有王鄂(元)、考中武状元的有杨廷弼。  名著佳作,通古鉴今。历史上,县内文人志士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1种。这些著作由于受社会时代的局限,带有很强的阶级性。有不少著作宣扬忠君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树碑立传,但也不乏对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同情和呐喊。如:封人请见(论法、八佰)、上治河蔬(明潘季训)、谕屠牛文、催租吏、座右铭等。  昔日胜迹,二十四景。勤劳智慧的兰考人民不但缔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而且还遗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名胜古迹,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名胜古迹被河水淹没,昔日的巍巍壮观荡然无存,只有空名或美谈流传下来,被后人称颂和怀念。最有名的是三景区二十四景:兰阳八景是秦台烟柳、马蹄渔唱、白山樵歌、韩陵晓月、黄河旧迹、东昏废城、留侯遗冢、陈平古庙;仪封八景是景文故宅、琉璃圣井、金花女营、归城晓月、楝宛春花、挖泥落雁、青陵樵唱、黄渡渔歌;考城八景是盟台夕照、仙观飞霞、江墓秋风、李祠雨露、傅塔明檐、梁村曲水、古道柳烟、沁河桃浪。   遗迹难觅、典故长存。兰考县境内有许多古迹,大多无迹可寻,但却留下了有趣的典故,至今仍令人们难以忘怀。较有名的古迹有:请见亭、庄周故里、渡蚁桥、丁岗康王庙、老君堂、铜牙城、白茂岗、豹陵、尖冢等。 [编辑本段]地方民俗  生活在兰考的人们,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信仰、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方言。   民间习俗    在服饰上,旧时老年人有扎腰带的习惯,成年男人腰中多系大腰带,女子头顶黑、蓝色方巾。脚下穿的均为手工圆口布鞋、布袜,妇女的鞋帮、鞋头多有绣花,小孩穿有猫头鞋。在饮食上,一日三餐,早饭多为馍、菜、汤、午饭多为小米饭或面条,晚饭多为馍、汤。   节日方面。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大年下”初一的头一天贴对联、年画,中午吃饺子(又叫扁食),除夕晚上大人给小孩分压岁钱,全家人吃团圆饭。初一五更时分起床放鞭炮,煮饺子,晚辈给长辈圆饭。吃饭时,家有几口人就盛几个碗,即使人不在家,也在盛上,意思是全家平安团圆。饭后宗族、邻里相互拜年,男女均穿新衣服,凑在一起聊天,庆祝一年开始。  灯节 又称“元宵节”,民间叫“小年下”。晚上点灯笼,在家门、路口、井台放烟花、鞭炮。为了对死者的祝原和怀念,还要到祖坟上放灯台(用粗面做成,上有洼坑插谷杆加上一些植物油点燃,后来多用蜡烛代替)。灯节为三天,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了灯”。十六日早晨,太阳未出前,拿家中的旧家具放到烘堆上烧掉,称“烧穷气”。并到田地里拔豆茬,边拔边说:“正月十六拔豆茬,金子银子往家爬”。这是旧社会贫苦农民对一年中衣足食的美好想象和期望。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旧称龙抬头。即在头天傍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围上几个大圆圈,一旁画个梯子,圈中心埋上几粒粮食,象征是粮囤,意思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那天早饭,家家户户吃凉粉。这一天人们不到地里干活,怕触动龙头,女的不纺线做衣,怕刺瞎龙眼。   清明节 又称鬼节,早晨各家门两边都插柳条,意为死者招魂,人们带上锨、黄纸给已故亲人潜坟、烧纸,以祭念亡灵。  端午节 当天以艾悬门,吃粽子、炸油条、走亲戚。  门月初一 农历六月初一,又称过半年,人们炸油条、糖糕,改善生活,欢庆丰收,媳妇起娘家。  中秋节 节关买月饼、水果、当天做火烧,晚上在月光下祭月、赏月,全家人一起吃饭。有的是在节前,有的是在节后,带着月饼等礼物走亲访友。   十月一 旧时称“放鬼节”,这天人们到已故亲人的坟上焚纸祭奠,其用意是送衣避寒,可谓是对亡人的一种悼念方式。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早饭习惯吃用枣子,杂粮煮的粥,叫腊八粥。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称祭灶节,当天蒸粘糕,买祭灶糖,并在灶神像前烧香,摆祭台,祈祷灶神给人间带来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人生礼仪    婚姻 旧时婚嫁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由,而且礼仪甚多,一般要经过六个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程序。  出生 水孩出生后,女婿到岳父家报喜,回来时岳母给鸡蛋,生男给双,生女给单。第三天,小孩的姥姥来瞧看女儿和小孩,一般留住三天,并商量做“九”事宜。第九天大办酒席,亲戚、朋友、邻居带来糖、鸡蛋、布料等礼物,主人设宴招待。  庆寿(过生日)儿女给父母做寿一般从六十六岁开始,在生日前一天庆贺,不庆正日。从这年开始,以后不能间断。做寿那天儿女带鸡、肉等物品,到父母那里,吃饭时还要喝面条,意思是祝愿老人长寿。民间至今尚流传着“六十六,割块肉”的说法。  给小孩做生日,平时很简单,到生日那天煮上几个鸡蛋,让小孩吃就可以了,又有扎尾巴之说。  丧葬祭奠 旧时候一般是在人死亡之前更换衣服,死后入殓,棺材放在堂屋正当门,名为寿终正寝。棺前点“长明灯”,再到十字路口放一份黄纸,叫“压魂”,意思是到土地爷那里报到。族戴孝守灵,一般在家放三天,也有放七天或十四天的。在埋葬的前一天晚上送盘缠,即用桔杆和纸扎成车马,放到十字路口浇掉并在灵堂祭奠,也叫辞灵。当天夜间儿女们不能入睡。殡葬当天,棺材用架子抬或用车拉,出门后进行路祭,由乐队伴奏,亲属按长幼先后进行。埋葬时先由长子在墓坑四角各埋一锨土,长儿媳四角各抓一把土,拿回家放在屋门后,老年人死后,儿孙戴孝,即头顶白布折成的孝帽,曾孙帽上系蓝布,玄后三年内家门不贴春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和河南搭界处是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