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学文:农村如何吸引年轻人消费的项目回归创业

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吸引人才回归 投身乡村振兴|返乡|俞学文|全国人大代表_新浪网
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吸引人才回归 投身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吸引人才回归 投身乡村振兴
无限金华客户端3月7日消息“农村要发展,关键要注重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武义县青坑村村委会主任俞学文向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民生网表示,近年来,各地政府在引进人才回归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引进方式方法,着力产业招商、回归招商、环境招商,充分挖掘广大在外人才这一资源,在回归引进在外务工经商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兴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在外优秀人才的优势和作用,取得显著成效。 乡村“回归人才”成为通城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俞学文认为,要积极鼓励、引进、引导优秀人才回归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他建议要大力推进人才回归,公开支持和鼓励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参与村“两委会”竞选,为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共建美好家园、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提供平台;实施“人才回归”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在外企业家返乡创业,鼓励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充分挖掘、利用家乡资源和要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把适合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再创业、再创新、再发展;实施专家学者返乡服务行动计划,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并举,以项目合作、技术入股、聘任兼职、讲学授课等多种方式,将在外专家学者引进到园区企业、医疗机构和中小学校,为家乡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同时,实施“引凤还巢”行动计划,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各类创业主体的支持力度,引导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在外人员返乡创办各类企业、从事个体经营。实施“创新驱动”行动计划,倡导地方主管部门、职业院校搭建产业对接服务平台及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促进科研人才运用创新成果返乡创业,加强与科研人才的沟通联系,对其取得的科技成果优先在政府网站发布,全力帮助推介,促进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区范围内转化。来源:人民日报责编:马安琪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大风号出品
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鼓励在外人才回归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鼓励在外人才回归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武义县柳城镇青坑村委会主任俞学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要发展,关键要注重人才。在《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武义县柳城镇青坑村委会主任俞学文表示,前几年,浙江提出的浙商回归,为浙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们一有财富基础;二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路;三有市场和人脉的资源,具备人才资源优势。要积极鼓励、引进、引导优秀人才回归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比如“打工仔”回乡选“村官”,优秀企业家返乡投身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回乡创业,这极大地优化了农村村级班子结构,增强了乡村干部带头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由此,俞学文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鼓励在外人才回归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等建议。他建议:大力推进人才回归,公开支持和鼓励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参与村“两委会”竞选,为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共建美好家园、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提供平台。同时,实施“人才回归”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在外企业家返乡创业,鼓励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充分挖掘、利用家乡资源和要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把适合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再创业、再创新、再发展。实施专家学者返乡服务行动计划,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并举,以项目合作、技术入股、聘任兼职、讲学授课等多种方式,将在外专家学者引进到园区企业、医疗机构和中小学校,为家乡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实施“引凤还巢”行动计划。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各类创业主体的支持力度,引导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在外人员返乡创办各类企业、从事个体经营。实施“创新驱动”行动计划。倡导地方主管部门、职业院校搭建产业对接服务平台及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促进科研人才运用创新成果返乡创业,加强与科研人才的沟通联系,对其取得的科技成果优先在政府网站发布,全力帮助推介,促进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区范围内转化。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中国企业报俞学文:从浙江农民到京城茶王的蜕变 08:25发表
&&&&&&&&&俞学文&资料图  他,地道的浙江农村青年,家乡事业受挫后决定只身闯京城。他,从揣着2000元钱闯荡京城的北漂一族,到拥有7家全资子公司、230余家加盟店的京城茶王,创造了一段羽化成蝶的茶界传奇。  本期青春励志人物就让我们走近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俞学文,跟随他的讲述,来还原一个普通农民成功创业的励志人生。不向逆境低头,把握自主人生  1969年,俞学文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山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贫苦的年代,家庭本应是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港湾,但俞学文却难以藉由家庭获得内心的宁静。  从他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经常吵架,直到18岁那年父母的婚姻走到尽头,俞学文的童年也在家庭不和的压抑中画上了一个斑驳的句号。  之后,父亲外出经商,母亲则远嫁他乡,这对刚成年的俞学文来说,意味着要背负起这个破碎家庭的生活担子,开始人生的艰难打拼。俞学文没有抱怨,他想得最多的是:一定要发奋图强,干出点样子来,不能让别人瞧不起!  他的第一个挣钱实践是养猪。  当时,俞学文从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说是养猪能致富,便立即贷款1万元兴办起养猪场。  养猪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春来暑往,猪舍里恶臭难闻,但俞学文硬着头皮坚持打扫卫生,防止疾病传播;冬天来临,小猪仔容易被冻着,俞学文干脆住进
猪圈,搂着它们睡觉。正是凭借这样的努力,俞学文的养殖事业一路顺风顺水,很快就挣到了不少的钱,最多时,他养了100多头猪。  养猪有一手的俞学文在20岁刚出头就已经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哟,学文养4个月的猪,比咱们养1年的还要大!"老乡们奔走相告,就连县、市媒体也纷纷采访报道。  那几年,他感觉特别风光,养猪、养鱼,种水果、种茶叶,还时常倒腾点小买卖,21岁时就为家里盖起了三层小楼,还骑上了全镇第一辆摩托车。  可是好景不长,猪饲料价格一路上涨,猪肉价格却一路下跌,养猪开始变成赔本赚吆喝的生意。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承包的水库因暴雨天气被冲垮,养的
鱼被洪水冲得一干二净。旦夕之间,俞学文赔光了所有积蓄,而且还欠下了3万多元钱的外债。这些钱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是大一笔债务。  俞学文的情绪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落。不过很快,乡镇一个干部不经意的一句话启发了他:"小俞,你这么年轻,聪明能干,还能吃苦,一直在我们这个山沟沟里,你的发展空间有点小,为什么不去大城市闯一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俞学文听进去了,他决心去闯世界。他将目的地选在了北京,正式踏上了北京的茶叶创富旅程。  白手起家创立"更香"品牌  俞学文北上的日子是日。那天也是"青年节",他背了一些家乡的茶叶,怀揣仅有的2000元钱,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这也是他
第一次坐火车,车上人很多,他没买到坐票,更别说卧铺了。俞学文被挤在车上一个厕所的门口,就这样一路站到了北京。但是,此时的俞学文没觉得苦,他的心中
涌动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情。  因为带有家乡茶叶,俞学文就选择了茶叶生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南城的马连道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茶叶集散地,俞学文也凑到了这里,租了个小铁皮房,做起了卖茶叶的个体生意,开始了他的茶人生。  当时的马连道远不如今天这样繁华,数百米长的马路两边,只有零零散散五六家茶叶店。白天,茶叶街上家家门庭冷落车马稀;夜晚,昏黄的路灯下,户户门口难见路人影。很快三个月过去了,茶叶店门庭冷落;很快一年又过去了,俞学文的生意依然清清淡淡。  一千多万人口的北京,怎么会找不着顾客?处处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为何打不开市场?俞学文一边苦撑生意,一边陷入了沉思。  为了寻找出路,他在陌生的北京城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各大商场、超市以及张一元、吴裕泰等茶业老字号。风里来,雨里去,他一路考察,多方了解,常常连顿中午饭也顾不上吃。有时候,他还会扮作顾客,在茶叶销售柜台前仔细观察,看北京人都买什么茶,喝什么茶。  俞学文的付出很快有了回报--他发现北京人买茶,不管半斤也好,几两也罢,店家常用一张白纸包成一个四方块,像包中药一样,十分简陋,而且这么
包装既不利于保存,送礼更是拿不出手。而在当时的南方,茶叶包装已经比北京讲究很多,"用的是铁筒包装,有半斤装的、三两装的、二两装的、一两装的,非常
精致好看。"这个发现让俞学文眼前一亮--一个被忽视的商机--将茶业进行精良包装后卖,就此浮出了水面。  俞学文意识到,通过包装,不仅可以把茶叶卖个好价钱,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认可度。于是,他开始尝试着把茶叶装入精美的包装盒里再卖。没想到这一下还试出名堂来,一下子把茶叶筒卖火了。  到了中秋、春节,他往往一天能卖掉一车茶叶,最多的时候一天卖两三车,很多次都是货刚发到北京,还来不及进仓库,就在店门口就被抢购一空。一时
间,俞学文的茶叶店门庭若市,就连京城的老字号也悄悄过来取经。俞学文也凭借在茶叶包装上的"创新",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元。  一个成功的经营者总是擅长不断发现新的商机。就在别人看到有钱可赚,跟进开辟包装市场时,俞学文却认为茶叶包装竞争的利润已经越来越薄,他必须寻找新的突破。  通过调研,俞学文发现茉莉花茶占整个北京茶叶市场销售量的97%。北京人酷爱花茶,而且茶叶越香、越耐泡,消费者越喜欢。可当时市面上的茉莉花
茶,绝大部分加工时只窨一两次,这使得茶叶经不起泡,几泡后茶叶的香味就没了。俞学文想:如果能够做出"更香"的茶叶,老百姓一定更爱喝。  于是他用茶叶包装挣来的钱,加上朋友的一些借款,去广西、福建、浙江、云南等地收购茶叶,然后在广西承包了一个茉莉花茶加工厂,专门聘请有多年
茉莉花茶加工经验的师傅,不惜成本地增加窨花量和窨花的次数。普通的花茶只窨两次,俞学文要窨五次、六次。当窨制好的茉莉花茶在北京市面一经推出,那种浓
郁而持久的花香一下赢得了顾客的口碑,20多万斤优质茉莉花茶让他一年挣到几百万元,迅速偿还了借款,而"更香"茶叶的名号也应运而生。  1998年3月,俞学文在北京注册了自己的企业--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并创立了自己的茶叶品牌:"更香",寓意自己经营的茶叶"杯杯更香茶,口口茶更香"。  成功不忘回报社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更香"的茶叶在顾客中已经很有名气了,但俞学文并未就此止步,他看准了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介绍的有机茶。 在农科院的一次培训上,俞学文知道了有机茶这样一种健康新茶。为了获得这种茶的生产和经营资格,他一边加紧学习茶叶知识,一边迅速建成有机茶园,同时还一次次地往研究所跑,最终凭着浙商那股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劲头,说服专家,一举做起了有机茶的生意。  更香有机茶一经问世便赢得了顾客的青睐,"更香"茶叶品牌也因此迅速在京城形成了与"吴裕泰"、"张一元"两家百年老字号比肩的局面。此后,俞学文建在家乡浙江武义的有机茶园也为当地赢得了"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美名,这更是让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俞学文总说,自己是农民出身,自己的根在农村。发展事业的同时,他始终希望带动父老乡亲致富,推动农村发展。这份执着让他在开发和销售有机茶的过程中,逐渐推动企业形成了"市场+公司+基地+承包人+农户"的经济循环链,让更多的农民得以实现"绿色"致富。  迄今为止,在俞学文的产业链条中,从承包更香基地茶园到从事管理、采摘和茶叶加工,产业链条上的农民超过10万人。很多农民在承包茶园之后,孩
子就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还盖起了新楼房。不少村镇甚至把茶园作为旅游景点,还有的村准备将茶叶采摘开发为"农家乐"旅游中的一个项目。  俞学文常说自己是"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除了自身的素质外,会带动农民致富,这才是根本。正所谓众人'品茶'茶更香。"在俞学文的心里,家乡正如一种信仰,带给他不竭的力量。  随着事业越来越成功,俞学文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全国首届'百姓金口碑'功勋新闻人
物奖"、"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第五届浙江青年五四奖章"、"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但他最看重的还是"第十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这一
称号,因为他认为自己"永远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2008年,俞学文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但他却从来没有忘"本"。身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所提的议案和建议都与"三农"有关,他觉得,身为农民企业家就应该担负起一种社会责任--发展农村、发展农业。  "人大代表为人民,肩负人民重托,反映农民心声,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进程而努力!"这是俞学文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写下的一段话。  俞学文说,作为人大代表,他感觉自己有责任反映基层的问题,也有责任带领农业企业加快发展。他感到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农业企业,做强农业品牌,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  俞学文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中国茶叶的芬芳。如今,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茶农正用"敢为天下先"的浙商精神,在京城继续演绎着当代"茶王"的飘香传奇。&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俞学文》()
最近阅读过此日记的好友()
他的日记分类
全部日记220重要提示:看了本文的人还对以下公司做了评价!
整个过程其实挺友好的。…
人力资源部的妹妹很nice。说说面试的过程吧。…
农民代表俞学文谈创业
更新时间:&&&&&&&&
来源:网络&&&&&&&&
【看准网(Kanzhun.com)】创业项目频道小编搜集的范文“农民代表俞学文谈创业”,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创业项目 ,请访问创业项目频道。
  俞学文,男,1969年出生,大学文化,浙江武义县农民。江西省宁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更香茶叶(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武义更香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两会嘉宾访谈,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更香茶叶集团公司董事长俞学文,欢迎您俞董。  俞学文:谢谢。  主持人:俞董您来自浙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曾经在家乡养过猪、喂过鸭、种过水果,在后来也是小有成就,后来为什么想到来北京闯荡?  俞学文: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在农村长大,家庭很困难,父母在我18岁以后就离婚了,离婚后就自立门户,在家里养猪、养鱼、养鸡,种植。在家里也赚了些钱。后来当地领导朋友的建议,说我非常有想法、非常能吃苦,这样的有志青年还是要到外面去闯天地,对自己的未来更好,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以前我们的家乡,浙江武义是茶叶之乡,全县有15万亩茶叶,我家有很多的茶叶,我回忆当中,我没来北京之前,老家的茶叶都卖不出去,当初我就想如果能把这些茶叶卖出去,就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同时又解决了老家茶叶的销路问题,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这样就会把茶叶的产业做起来,带着这种理想,95年5月4号的时候来到北京。  主持人:当时刚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俞学文:我来北京之前在家里也赚了些钱,但是盖房子,买摩托车就把钱花掉了,后来因为自然灾害的问题,市场行情的变化,猪肉价格下跌,饲料上涨。造成了不到5万块钱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之下,有时候是逼出来的。来到北京,可以说只带了2000块钱来北京创业,当初到北京,举目无亲,可以说对东南西北的方向都没有感觉,分不清楚。到这里来,又没有钱、又没有朋友,又没有居住的地方,非常艰难。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在北京下了火车,然后打了一辆车,因为在家里的时候人家讲,说北京有个马连道的地方,别人在那也卖过少量的茶叶。到了那,当初租下一个小铁棚,住在那个小铁棚里,冬天很冷、夏天很热,冬天冷怎么解决?用以前的蜂窝煤来取暖,就是把它的煤烟排出去,就这样子安顿下来。所以说非常艰苦,而且心理上有很多的压力。到了北京,心里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在北京失败了,回家就没有退路了,就觉得没脸回去见父老乡亲。自己还要娶老婆,娶老婆的钱从哪来?接下来的生活怎么过,带着这些种种的压力与想法,要坚持在北京发展下去、生存下去。当初买了一辆60块钱的自行车,对北京市场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研。  主持人:哪方面的?  俞学文:就是我的茶叶怎么样卖给消费者。当初一没有资金,二没有自己熟悉的销售渠道。在调查当中,我们浙江的茶叶当初是很不适应北方市场销售的。  主持人:为什么?  俞学文:因为浙江的茶叶适合做绿茶,当初北京市场的茶叶以福建茶为主。福建茶叶的外形的优势占据了北京的市场,我们浙江的茶叶只是好喝、口感好,由于它外型的缺点,市场推广不了、而且老百姓不接受,也卖不上价格。怎么办?我后来就苦苦思考,而且在苦苦调研市场,我惊喜发现北京茶叶的包装是空白,多么好的茶叶都用纸包或者塑料袋,我觉得茶叶的包装很重要,包装好价格就卖得好。当初我了解一个信息,我们浙江杭州有两家茶叶生产包装比较成熟了,一个是里面的铁罐、和外面的纸盒。当初一箱两箱发这里来,我重点做包装,滚雪球似的,从零开始滚动,后来应该说茶叶包装上赚了第一桶金。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您最开始是做茉莉花茶?  俞学文:包装赚了第一桶金,我认为我对市场的定位,茶叶的销售是重点,包装是附带的,而且是因为开始奠定一点基础,取得第一桶金的经营方式。后来我用包装赚的钱回投到了茉莉花茶上面。因为当初来北京,整个北方市场茉莉花的销售量占97%。  主持人:非常大。  俞学文:对,后来我凑了一部分钱,去广西的茉莉花之乡为,是横县,在那里聘请师傅进行加工,在销售包装过程当中,我对市场的观察也是非常认真的,而且对市场的看法也是非常准确的。因为当初整个北方市场的茶叶茉莉花茶的香度都是欠缺的,因为茉莉花要印制得很香确实有一定的困难,要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好的季节和天气,同时你还要加大成本。茶叶选好的基础上把茉莉花印好,因为当初在整个而且市场,老百姓的需求和对茉莉花茶的品质的追求很强烈。我也抓住老百姓、消费者的这种心理要求,我不顾一切地、不考虑成本把茉莉花茶印得更香。这样子,第一批货发到北京,很短的时间市场就打开了,一炮打响。很快做出了茶叶的销路。  主持人:为什么在茉莉花茶打开销路以后,您又转型做有机茶呢?  俞学文:因为市场在不同的阶段在变,我做包装的时候人家看我赚钱,他们也做包装。他们看我茉莉花茶香味的质量做得好,人家马上又学,造成市场竞争很激烈,其实我当初做包装、做茉莉花茶的加工,都是搞批发,后来我觉得批发不是长远之计,批发只是短期的,打造自己的品牌,把自己的产品直接卖给我们的消费者是企业发展的长远的目标。所以有机茶这个东西,因为我97年接触有机茶这个名词,当初我们国内环保部下面还有茶叶研究所等部门,从国外请进了有机茶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专家,给我们做培训;同时为我们的有机茶做认证和指导。我得知这个信息之后,我觉得有机茶这么好的东西,它非常符合现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特别是在90年代初、80年代末的时候,我们中国的茶叶农药超标成为了问题,经常受到报道,甚至有退货现象。所以这些对我的启发,我觉得茶叶一定要走有机、绿色的路线。我觉得有机茶是可以改变和推动我们中国茶厂业的绿色革命,生产非常好的产品。  主持人:有机茶刚推向市场的时候,北京的消费者认可吗?  俞学文:我的有机茶首先从基地抓起,自己开发,然后拿到北京市场销售。当初可以说,对有机茶一无所知,消费者包括我很多的朋友,从95年到97、98年在北京交了很多朋友,他们对有机的概念,就是有机玻璃,有机化工。认为有机是一个化学合成的东西。我就跟他们解释,我说有机是用有机肥料种植的有机能源,它是绝对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的。他们一听很放心,所以通过口头、自来的宣传,后来又通过媒体的宣传,当初我急于想推向北京,可是当初没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又苦于没有资金,要把有机茶打出品牌,自己需要资金,所以当初我把这个茶叶拿到北京,找到北京当初两家老字号的茶叶店去推销,其中在几个月内连续登门五次,但是都得不到人家的认可,我的产品最终他们还是不接受,我是硬着头皮,而且还经过一些熟人介绍,结果都无动于衷。这当初对我心里上的刺激很多,后来我又想,这不是一种刺激,是对你的鼓励和鞭策,会激发你进步。如果当初人家跟我签订了协议,管我要有机茶的总代理的话,我就不会有今天。所以有时候碰壁、受伤应该都是一种力量和鼓舞,这很重要。  主持人:那您后来是怎么从这种困境当中走出来的?  俞学文:我认为自己首先要有目标,还有自己的心态很重要,我们不能去抱怨,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千方百计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根本的出路。后来我就开始做逐步地宣传和推广,后来逐步得到认可之后我就自己开连锁店,发展成现在已经有200多家连锁店,茶叶基地有10多万亩,出口量年年翻番,而且我们的产品出口欧洲发达国家都深受喜爱。  主持人:咱们的年销售额有多少?  俞学文:去年我们连出口和国内突破4个多亿。  主持人:很厉害。是这样的,你认为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创新来推进科技的创新,能不能谈谈这块的想法?  俞学文:我觉得我从事10多年的农业,我的企业带动了15万农民的就业,在先做市场、后建基地这种经营理念上,紧紧抓住有机绿色,我们打造出了一个以市场加品牌加公司加基地加研究院的绿色产业链,基地也建了好几个,深深体会到我们中国的农业科技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可以说是很落后,特别是农业的机械问题,各方面都是很落后的。我认为我们国家这些年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比如说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军事上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偏偏农业,我感觉还是比较落后的,因为我们不得不重视,我们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应该说是农业大国,所以农业强了,我们才是根本上的强大。所以我在这次两会发言当中,我提的是加快科技体制的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目前我们的科研存在科研人才老化的问题,年轻人虽然多,但是我认为年轻人目前这种精神没有。  主持人:哪种精神?  俞学文:首先从人才上讲,科技的人才,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是非常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不怕苦、不怕累沉到我们的地里,不管是刮风和下雨,你要去观察植物的季节性的变化,植物的多样化,以及植物的雄雌,这些都要去观察。现在我们的青年科技人才很欠缺这种精神。  主持人:钻研的精神?  俞学文:对,目前我们的科研人才年轻的都坐在办公室,不进入农业企业的车间去。他沉不下这个心,他觉得在办公室坐坐就是自己的虚荣的满足,觉得到地里、田里苦累,好像就是一种低级的工作,坐办公室就是高级的工作。这种思想我不认同。再一个,现在很多的年轻的科研人员,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政治前途,还有就是过于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这对于我们农业科技造成了不利的因素。还有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走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走产学研的路子,所以我建议我们要进行科技体制的创新,把科研人才的编制和财政扶持要适当放开,让民营企业、让企业更有这种公平合理地参与到科研里面去(的机会)。所以科研的改变,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对我们强国富民有积极的作用。  主持人:您认为政府如何加大对农业科技扶持的政策力度?  俞学文:我觉得现在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总理的报告和我们总书记提出的三化同步推进的战略,我觉得非常正确、非常对。三化同步是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科技现代化,我觉得这个是非常结实、又非常艰巨的任务,而且非常迫于眉睫地要去实施、要去贯彻。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大国农业不强,我们的国家就不稳,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保障。社会的稳定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比如物价的调整。所以说,对于农业,我建议说要扶持,现在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农村的结构也取得了很大的变化,就是说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十五前我们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很富裕,但是现在通过二、三产业的带动,我们的农民全部都到了城市,有些已经在城市生活了20多年、10几年,有些是更早,现在农村变成了老龄化非常严重,能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我们55岁到60岁以上的人。农村的很多房子是空着没人住,还有很多田和地是荒的、没人种的。这种现象比较严重,农村没有人、农村没有青年人才,怎么样实施我们的农业科技现代化,所以我的建议,一是建议政府要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我们新生代农民,也就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青年、学生,有志的大学生和我们新生代的农民、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参与和融入到我们农业科技现代化当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聪明才智。一方面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方面也要报效我们的祖国。因为这些新生代农民是出生在城市、生长在城市、有些农村很少回去、有些甚至都没有回去,但是他的户口在农村,这一批人他们对农业没有感情,更不了解和懂得农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当中的经验,受累受苦他都没有体会。所以说,我觉得我们的青年农民、我们的新生代农民和农民工全部用在城市不是办法,现在很需要我们这些青年、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国家一对一的扶持,扶持他们回去创办合作社、搞现代农业,成立农业公司或者搞种植和加工,同时要搞市场,都需要这些人去做,如果现在不动员,我们的青年农民和新生代农民没有这个意识,我觉得很危险,我们的田和地谁去种?农业科技现代化谁去实现?  主持人:您说的也是农村现代化存在的矛盾啊?  俞学文:矛盾就是新生代农民都不愿意回到农村去。所以我提的建议是我们政府和社会各界,包括这些新生代农民的父母都要鼓励和引导他们返乡创业,回到农村创业。再一个政府要解决矛盾问题,很多现在的新生代农民,他的户口因为读书的时候迁到了城市当中来,迁到城市的时候,因为很多父母不希望他们回到农村去,他们的户口放到了我们的劳动人才市场或者居委会一段时间之后就回不去了,这个问题也是影响他们返乡的障碍。  主持人: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来讲,您觉得什么样素质的农民工才能更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俞学文:作为一个企业家,有很多人说我太忧国忧民,我认为我不是忧国忧民,我认为我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因为同时自己是全国青年常委、又是来自农村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不是忧国忧民。还有很多人说,让我在媒体上不要乱说,在媒体上不要过于激烈地去评判现在新生代的大学生和新生代的农民工,特别是90后和80后的大学生,否则的话,他们会在舆论上把你淹掉。但是我说我不怕,我觉得只要能够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我觉得把我淹掉我也有价值,通过我的呼声,如果能够影响一批人、能够改变一批人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首先站在国家的层面,比如说我现在深有体会的,我自己搞的企业,我的企业效益好,我的员工跟着好,大家的福利待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跟着提高。如果国家富强了,我的企业也随之强大了,我赚到的钱可能不会那么累和辛苦了,国家如果富强了,企业受益,企业发展了,员工受益,员工受益了,家庭就过好了。所以国家与企业与个人之间完全是鱼和水的关系。水面大范围广,水面干掉了,鱼就死掉了。所以说,每个人在自身的发展,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大家庭,就是我们的国家,同时发展自身企业,发展企业的同时,每个员工考虑企业,才能够考虑自己怎么样过好幸福之家。这个非常重要。  主持人:在您看来,新生代农民工能够真正地融入城市吗?如果不能够,他们的出路在哪?  俞学文:我觉得现在的新生代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我的体会是一批不如一批,90后的远远不如80后的,这样子下去,我认为很危险。  主持人:您觉得哪危险?  俞学文: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切都在于人,现在的大学生我体会特别深,而且看得非常清楚。他们的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可以说在他身上找不到,而且非常浮躁和天真,富有理想主义非常严重,这些大学生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而且谈不上感恩之心。我觉得目前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我经常讲,就业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反过来,我认为不是就业难,而是大学生你们自己难就业。这个问题自己不搞清楚,老是抱怨我们的国家就业难是不对的。因为我身边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就是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好的他干不了、差得又不干,一个是工资低了不干、工资给他高了企业又留不了他,企业对他的压力就开始大了,你拿我这么多钱,你就要给我创造价值,你要工作,他就接受不了这种压力。所以很多的新生代的大学生,他们就是3个月不干活我照样有钱花,半年、一年不干也没事,为什么?伸手问父母要,家里会给钱。而且他们的攀比现象非常严重,攀比那种不现实的生活方式,过于地崇洋媚外,不去结合我们目前的国情,片面地追求西洋的生活方式和为人的理念。因为我经常讲,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观点是,我进入社会社会要无条件接受,这是错的。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也好、我本身也好,我的想法和理念是取得社会的接受、取得消费者对你的认可,信任是靠自己取得的,而不是强加于别人给你认可的,所以取得这种认可很重要。他们在碰到困难和困境的时候,不停地抱怨我们的社会,不停抱怨父母、抱怨身边的人,更抱怨企业,最终矛盾就会越来越多。还有就是大学生自私的现象很严重,到企业我深有体会,他们希望企业给他们无条件的关爱,一切都是应该的,我觉得这种自私有很大的危害,所以说任何东西都是相互的。如果说吃不了苦,不勤奋,古人说天上掉了馅饼,早上不起早、不伸手这个馅饼都轮不到你,我建议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很重要,这要有理解的心态、包容的心态,然后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应该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点点滴滴开始做起,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感觉现在他们的心态出了问题,也不是说所有的,一大部分人的心态还是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有问题不找自己,有毛病不自我批评。特别是现在17、18岁和20多岁左右的一批青少年,现在对上网(很迷恋)。前两天有人找我,说拿了2000块钱跑到北京来,手机都关掉了,找不到人,父母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10多天没跟父母联系,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现象,从学校里跑出来,而且10几天父母都找不到人,我觉得这就是教育问题。  主持人:刚才也提到,应该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您认为政府和企业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这方面做哪些努力和工作?  俞学文:我觉得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应该从政策上制定,从中央到地方,要有财政和资金的支持,一个是解决他们真正切切实实去返乡承包土地,去从事农业的发展,有些项目上的支持,特别是对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还有一个就是农业企业,或者是农业经济带头人,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公司都要进行一对一的扶持政策;还有就是从中央一直到地方要出台(措施),就是对青年农民和返乡创业的有志大学生,在资金上的鼓励以外在银行的贷款上要有重点性和突破性,还有就是特殊性,就是以专项贷款的方式、跟踪的贷款方式,还有就是不需要抵押、有担保,比如父母和亲戚朋友、有实力的企业来担保,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资产抵押,在财政和银行上突破这些政策,同时地方政府我觉得要从精神上进行引导和鼓励。这是返乡的青年农民工,还有就是要对他们进行宣传和鼓励,对他们的个人事迹进行推广,现在全国各地,不管是哪个城市领域的企业家,搞房地产的、搞工业的、搞矿业的、搞金融的、搞商贸流通的企业家,应该要去扶贫,去支持帮助他们。我觉得企业家也有责任牵头带领我们的新生代农民和农民工返乡创业。  主持人:我们也了解到,作为全国青联常委,今年的春节您也是特意慰问了农民工朋友,那么我们从更香企业来讲,会有哪些举措来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生活?  俞学文:最近我们受到团中央的号召,应该说也起到了带头作用,关键是要呼吁全社会重视这些群体,解决他们的困难。在春节之前,应团中央的号召,我们也赞助了一些钱,买了东西,去慰问农业界的人,一方面也搞调研,真正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困难,也便于向有关部门呼吁;同时也是通过这样的了解,我想带动和教育我们自己公司的所有员工,一是要珍惜,二要有这种爱心。自己本身作为一个农民的话,同时也要更加关爱我们自己身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会进一步帮助他们。我自己也有个想法,就是可能要成立新生代农民创业资金,就是我自己公司里设立。我准备过段时间,用这个资金吸收我们目前的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在社会上的新生代的农民工,来参与到我这个队伍当中,跟我们一起创业。我准备用这个资金,让他们跟着我发展,我带领他们,我准备跟他们签协议。比如说我给你10块钱,但是这个钱不是说让你拿着,就是你占有企业10万的股份,你参与进来,一我要解决你的就业,第二个,五年之后这个10万块钱连本带利可以都归你。我准备用这种方式把他们的心系住,第二个是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第三是希望形成这样的团队,共同参与到农业领域当中来,从基地到市场到品牌,共同去打造。  主持人:您的这个想法非常好,我也非常支持,是这样的,很多的农民工在外面打工,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他们的成长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据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村青年的犯罪率有上升的趋势,您感觉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俞学文:农村今年犯罪率的上升,我觉得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不够,家庭教育不够的原因,一方面有些有钱的父母对子女过于娇生惯养,有些没钱的父母又自己出去赚钱,把孩子托福给家里的人,变成了放养,对子女的管教不够,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现在学校也是强调人性化教育,也存在很多矛盾的问题,孩子在学校,学校又不能太过于管教,缺乏军事化的管理,造成这些人流放到社会去;还有一方面,本身社会上有不良分子,特别是地方上的团伙犯罪分子,他们引诱这些青少年,开始带他们去上网、去赌博、歌厅等等,引诱他们、利用他们去犯罪,打架斗殴杀人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蔓延,学校里有一个同学这样做,同学会带同学,传染和影响。  主持人:您觉得目前的青少年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您这边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您自己有孩子吗?  俞学文:我自己有孩子,我觉得青少年的教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经常有人讲,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我认为富不过三代的原因,主要是父母创立了辉煌,只是让他享受,而且父母又有一种溺爱,就是没有把子女教育好,变成了摆架子等等这种现象很多,所以富不过三代的道理是不成立的,关键是教育自身出问题了。也有很多例子,祖祖辈辈家族都非常优秀,他们很重视教育,对子女的管教很重视。我的想法和观点跟人家是不一样的,因为自己有亲身体会,从小因为我的父母感情不和,三天、两天就吵架,对自己心理上也造成了很多伤害,这种心理上的压力对自己是不健康的,我们应该把这种悲伤转化为自己的一种力量,自强不息,因为我是自己这样过来的,所以有很多体会,当初我只是抱怨父母,觉得自己很可怜很委屈,觉得自己在社会上很可怜,我要是有这种心态我可能就没有今天。比如上次团中央号召我们去朝阳这边去看我们的农民工,我就带着我的儿子去,我带我儿子去要让他感受这些孩子冬天这么冷,父母都在农贸市场卖菜,我跟他说,人家那么苦,你那么幸福,你这个幸福是从哪里来的?再一个就是我要求我的儿子节约,就是开始他能拿筷子的时候,菜和饭掉地上去了,就要捡起来吃掉,他现在的习惯都很好,他吃东西不会掉出去,而且碗里不能剩下东西;再一个就是不能让他要钱,不是说我们没有钱,是不要让他养成乱花钱的习惯;还有我要他有空的时间到我们公司把费纸箱收起来,卖了钱,你可以拿去学校捐掉,你拿父母的钱捐没有什么了不起,还有就是礼貌问题、懂得尊重人等等都很重要。我对我的子女是这样子看的,你留给他多少财富,如果不把他教育好,这都是没有用的,也就是富不过三代。你自己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一无所有,我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和自强不息才能发展成今天的成就,有些人说父母给子女留很多钱,最终都败掉了,所以我们把子女管教好比给他更多的财富还要好,他只要有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所以能吃苦很重要。  主持人:您会让孩子在家里做家务吗?  俞学文:我对我的孩子,比如他不听话,从他6、7岁开始,如果对父母提出比较苛刻的要求,我们都会打他,一次打了他他就会记住,他会知道很多东西不应该那么骄横跋扈和自我;一个是要求他要学会自己动手。比如原先我父母地过我的儿子,她就非常惯着他,后来我不让她带了,分开了。因为小孩子到了13、14岁之前,习惯就定型了,所以从小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到了4、5岁的时候,行为、各方面都要规范他,比如我前面说的去卖我公司的废纸等等。他从学校回来会经常跟我讲,说我们班里谁谁都有手机、哪个同学都有游戏机、甚至有些学生有电脑,他回来有时候就跟我们讲,我们就会严厉批评他,我说你想都不要想。他心不死,还拐弯抹角地提,我们都能听出来。我就跟他讲道理,我的孩子今年是六年级,马上上初中了。他说他的同学很多有手机、游戏机、小电脑等等,我跟他讲,我说在你读大学以前不可能给你配手机,给不可能买游戏机,后来我给他设定,每星期六回来只有中午可以玩两个小时,绝对不允许他上网,我们家的电脑都撤掉了。我家的孩子现在很优秀,连续两年都是三好学生,读重点中学都没问题,读书各方面都很不错,所以培养和管教是很重要的,我自己的体会也很深,就是小时候对父母,我们也会观察父母对你的态度,观察之后我们就会在父母身上取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说,现在教育孩子很多父母用物质来满足他们,用物质去哄他,比如孩子哭一次就给一次东西,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很自私。  主持人:俞董您对我们广大的青年网友有没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俞学文:我自己作为一个全国青年常委、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也是百忙当中抽出时间,我觉得我很有必要跟网友朋友提些建议和希望。建议呢,首先就是我们每个父母在这种社会发展的复杂时期,我们应该要严格而且严厉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只有把他们自身教育好了才是他们真正的财富,只有自己孩子自强不息了,我觉得他们未来就会有一种幸福的生活,为国家和我们整个民族的振兴,对孩子的教育千万不要溺爱,一定要从严,也不要过于给他物质上的享受和呵护,应该让孩子多吃点苦、多吃点亏,古人说吃亏就是福,这是很有道理的,吃了小亏就不会吃大亏,我认为一个要有社会责任感、一个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更重要的是不要自私,因为自私对自己是一种危害,为什么?身边如果有10个人,9个人都觉得你自私你就孤立了,在身边的10个人当中你就没有地位了,让人家瞧不起,只有先为别人着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人家也会帮助你,这样会形成良好的氛围。我觉得每个父母都要把自己的子女教育好,要站在国家的角度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非常有必要。还有一点就是建议我们的青少年朋友和新生代农民工,不要去抱怨父母,更不要抱怨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国家,社会和国家是非常希望你们好的,父母更希望你们好,但是怎么好?父母只是给你奠基,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自己走向辉煌和成功,命运是自己主宰的,要克服和改变自己的不足,要学习别人身上好的东西,更要对照成功人做的点点滴滴,来彻底克服和改变自己,再一个,一定要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于开拓和奉献的精神,一定要严格地规范自己。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学校走入社会,往往走错一步就会改变你的人生,所以不能贸然地以自己的个性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且更不能不负责任地对待别人、对待父母和我们的社会。所以建议我们的青少年朋友和新生代的青年,只有我们大家共同提高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的社会就有希望了。还要建议我们社会各界人士要有一种宽容和耐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树立自身榜样去引领和感化我们身边的青年朋友和我们身边的新生代青年,要正确去引导他们。还有我们所有的企业家,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这些企业家都有责任去改变他们目前的这种现象,同时又要去包容这些现象,而且要去帮助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感谢俞董对我们的教导。由于时间的关系咱们本期的访谈差不多要结束了,我们非常感谢俞董做客我们的演播室,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在线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创业项目相关内容
创业项目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链接合作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吸引年轻人的创意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