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最基础的素质包括到底应不应该说谎

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1641字)
潜规则:为了融资击鼓传花,创业者甚至给投资经理回扣
潜规则面前,你做还是不做?
猎云网注:商场如战场。创业作为一门生意,自然离不开与竞争对手的PK与撕逼,不断上演旁人眼中的创业圈狼烟四起烽火弥漫,一片激烈厮杀的背后是悲壮与英雄的哀歌。然而,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创业的全部,那你显然大错特错。除了体力上的战争厮杀,创业者的精神折磨更是最头疼的——潜规则面前,你做还是不做?本文转自GPLP(微信:gplpcn)。
谎言:说还是不说?
如果说创业是一个大染缸的话,那么硬是把一个喜欢说真话的好孩子带成了习惯于说谎的匹诺曹,这是成熟还是悲哀大家只能见仁见智,然而这种故事却不断上演并且依旧蔓延。
这不,近期大姨吗和美柚的指数据作假又将这一现象拿到了台面上。
日,美柚宣布完成10亿元E轮融资,并完成对VIE(协议控制)架构的拆除,正式回归国内资本市场。随后,网络上开始出现美柚数据造假的分析稿。紧接着,大姨吗亦被指融资BP(商业计划书)泄露,数据放卫星。而蚁视融资造假也在前几个月引来了很多讨论。蚁视在2015年底宣布获得上市公司高新兴3亿元融资,其估值高达8.3亿元,而今年3月4日A股公司昆仑万维发布公告称,花400万元获得蚁视1.07145%的股权,也就是说,其实蚁视的整体估值约为3.73亿元,远远低于其宣称的8.3亿元。虽然分析蚁视融资作假的报告已出,但是投资方和创业方均未受到什么影响。
而这种造假披露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早在2015年9月份,腾讯科技就曾发布《创业公司融资造假调查》和《创业公司融资造假调查:80%的创业者都在说谎》一文,这捅破了创业公司融资环节造假的窗户纸——让创业融资造假大白于天下,这对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只不过是说与不说的区别,对于打算在创业公司找工作的人和中小股民来说却是头一遭听说。
谎言背后的利益驱动
为何数据造假和融资作假竟然如此猖獗,以至于成为一股风潮始终无法停止?
显然,无利不起早,而且,对投资人及创业者都有好处,仿佛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大家享受其中。
一、对于投资人来说
对于投资了该项目的投资人来说,夸大融资额能够让其在下一轮融资当中估值提高,作为股东显然偷着乐还来不及呢,制止就更不可能了。
对于非股东的投资人来说,人家造假关你屁事,而且,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得罪人而不讨好,谁愿意背这个黑锅,因此,虽然很多投资人也知道创业公司虚报融资额度和数据作假的内幕,却也默认并不会深究。
因此,搞笑的是,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在A轮就对外宣称融资过亿甚至更多,可以想见这其中的水有多深。如上图所示,绝大部分公司上市披露的融资额度远远低于其声称的融资额度。
二、对于创业者来说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造假能够达到“一举成名天下知。”那么“作死也枉然”了。
一方面,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引起市场投资人和消费者的关注,吸引更多资金;
另一方面,如果某创业公司的数据和融资额度远远高于其他与其有竞争关系的创业公司,势必在声势上狠压能对手。
自此,在创业者及投资人的合谋执下,其作假行为盛行,甚至,直播行业的刷粉、微信公众号刷量、淘宝平台刷单等发展成为一种职业。
三、最要的,说谎代价低
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眼球经济让各个公司趋之若鹜,当注意力成为硬通货,而市场中作假成本过低的情况也无疑助长了作假的风气。
而对于媒体等第三方机构来说,即便有媒体声称可以被企业融资背书,然而在创业公司和投资人、投资机构签署的融资协议具有保密性的前提下,媒体怎样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其作假的证据则成为关键,你看到了人家账上的数目?
“融资的形式有多样化,除了现金外,还可能有股权激励、债转股等,除非是核心人员,否则是很难确切知道真实融资额的。”某位专业人士如是说。
甚至据这位专业人士透露,在数据作假的驱动下,创业公司给投资经理回扣也成为行业的潜规则——毕竟VC要在短时间内调查清楚很难,很多尽职调查不过流于形式。
四、创业要吹 项目良莠不齐
与数据作假、融资额度虚报形成对比的是很多创业公司名声在外,然而其真实情况却一团糟——在创业者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下,他们并没有将精力全部投入到项目和产品中,反而在虚报作假方面很有兴致。这也是创业中一大“奇葩”现象。
五、击鼓传花 退出是关键要素
投资是为了更好的退出。然而在缺乏退出渠道的背景下,创业者-A投资人-B投资人只能不断循环,谁是最后一棒?只能不断博眼球,大众买单。
说到底,莫不过一个利字,当然也不能低估人性中的恶。
因此,行为和人性面前,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仍然必不可少,这依赖于创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依赖于有良心的每一个人去挖掘,纯净整个创投大环境。
常驻蓉城:
<div class="module-box mb20" v-for="(item,index) in items" v-if="index
{{item.author_user_sign}}罗辑思维眼中的“文怡卖砧板”案例,究竟谁在撒谎?!
2016年是网红大爆发的元年,一则“罗辑思维2200万投资papi酱”的新闻,将原本就蠢蠢欲动的“网红热”掀至了高潮。那些原本靠买彩票发家致富的大爷大妈也开始梦想着一夜成为网红,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至此,“网红”一词已成为人尽皆知的熟语,它不再是离我们遥遥不可及的事物,而开始正式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国社会当下进入了“网红常态化”。
然而,凡事利弊相随,有追捧就有质疑。网红作为一个现代产物,其自身商业属性也逐渐暴露无疑,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到其背后营销的本质和带来的引流流量。
其中,“文怡卖砧板”&成为了风口浪尖的热搜事件,其“10分钟卖出1.5万块1500元的砧板”在营销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2015年11月,网红“文怡家常菜”的创办人文怡在微信公众号开始推销一块售价为1500元的砧板,网传文怡在10分钟售出1.5万块砧板,也就是2250万的交易额。然而,此砧板去年在整个亚洲所有渠道的销售量加起来都不到1W。
人们不禁开始纷纷感叹网红对粉丝强大的号召力,以及对此事件究竟是否是非理性消费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OMG!1.5万块!还是在10分钟就卖完!?这简直都可以写进哈佛MBA商学院教材了!那这则神话究竟是真的么?下面,让我们回到事件初始,“10分钟卖出1.5万块”的数据究竟从何而来,有没有公信力呢?
盟主扒了扒网上的消息,发现并没有找到可靠的数据来源。然而,关于消息的传播者,盟主则又扒出了另一个网红:李叫兽。
李叫兽原名李靖,在日于北京举办的一次新媒体营销深度分享会中,李叫兽提出了这则数据,并对其进行了正面剖析。随后,人民日报微博转载了李叫兽的微博消息。
至此,网上全部都是关于此次事件的正面消息。还有一个名不见经传名为“富日记”的微信公众号,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大夸特夸文怡砧板,在“今日头条”等多个知名渠道传播。
有呼声就有批判,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也对此发声:
“罗辑思维卖书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卖货的领域最让我震惊的是文怡,爱好做菜,公众号的用户不多,有一天卖了一块很昂贵的砧板,一万五千块。这就是基于对某一个人的信任。这种事情在行行业业都会发生的。”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1.5万的销售数据究竟可不可靠?
别着急,下面盟主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次“文怡砧板” 销售
时间:2015年11月
第二次“文怡砧板”销售
时间:2016年3月
第一张图为第一次销售时,微信页面的阅读量显示为&77349
。第二张图为文怡第二次销售砧板时声称第一次销售量为&4000&套。那么,第一次销售的转换率就约等于&1:20&。
那根据此转换率,第二次文怡砧板的微信页面阅读量为&50444&,按理说转化销售数量应少于第一次的数量,大约为&2500&套。
文怡号称总共售出&1.5万&套砧板,第一次数量已确定为&4000&套,那么第二次必须售出&1.1&万套,才能对上账目。
但是实际理性分析而言,第二次仅有&2500&套。因此,1.5
万&的数据并不成立。
第一次砧板销量,文怡自称为
4000 套,但这个数据无法佐证文怡砧板两次总销量能达到 1.5W,因此 1.5W
的数据,从当前掌握的证据而言根本无从考证,纯属信口开河、空穴来风。
我们当前可考证的砧板价格是
681 元,并非传说中的 1500 元,因此 1500 元的售价数据也是子虚乌有,无法考证。
综上所述,文怡有可能故意混淆原价和实际售价的概念,杜撰了销售数据,夸大其词,有虚张声势的嫌疑。因此,文怡砧板事件有极大可能是自我炒作。
倘若依据文怡给出的售价数据,第二次新砧板销售的价格会相比第一次的1500元的价格大幅下降。
人们不禁要问:同样的商品,为何仅仅相距不到半年,价格竟缩水了10倍?
有网友表示,第一次购买1500元砧板的粉丝已哭晕在厕所里。
许多网友开始对“文怡”进行了深扒,最终网友得出的结论是:文怡是个大骗子。
到底谁在说谎……
&&这个时候,可能会有文怡的脑残粉
& &“你就是嫉妒眼红!”
盟主对此,
报以“迷之微笑”。
至此,“1.5万块砧板”的销售神话就此破灭。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就被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是此次事件表现出来的核心灵魂。
盟主努力还原事件的真相,并不仅仅止于揭开文怡砧板的骗局,更是希望通过此次案例的分析,揭示并驱除掉其中的泡沫。无论是哪一个行业,每一个事件的兴起,都或多或少夹杂着行业泡沫。泡沫毫无疑问是对行业有害的,我们挤破泡沫是为了让行业更健康的发展,希望更多的企业利用以人为本的方式实现流量到销量的有效转化。
作者:盟主
本文由后来者创业联盟原创出品
公众号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Backpackers)
(蓝色目光)
(夏日艳阳sunny)
(清莱中华文化)
第三方登录:创业者该不该说谎
  几周前罗辑思维第133期节目《强者的宿命》总结,如果创业者愿意承担后果就可以去说谎,因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几乎所有信息都会被交叉验证,大部分虚假信息会在传播中被大众形成的动验证机制过滤掉。
  说谎在创业圈好像的确在成为一种时尚。虚报融资额是几乎必选的可选项;传媒大学天才生黄修源可以在482天造出对标特斯拉的游侠电动车,对就是那个PPT概念车;从信誓旦旦要给员工发1个亿,到跟在央视现场开撕,再到欢乐大认怂的90后霸道CEO;日成交3亿的大话受到强烈质疑的一亩田。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诚实,但现实似乎在告诉我们不说谎的教条已经老了。
  有很多理由支持说谎。
  首先,说谎符合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为利益计算的,如果说谎人愿意为说谎承担责任和付出代价,说谎行为就是符合理性的。另一个相关问题是如果有人无条件坚持诚实而其他人都在从说谎中获利,诚实就变成生存和竞争中的不利条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
  其次,说谎看上去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每个人的亲身实验都证明说谎不会让鼻子变长,幸好也不会让鼻子变高,否则旅游业会受到沉重打击。从外部来说,互联网的自净功能可以通过内部自行的多重校验,自动而有效识别和降低虚假信息的噪音。互联网到处可见群众孜孜不倦的人肉搜索和果壳、知乎无处不在的智者,广大自媒体则既可以成为传言发源地也可能成为谎言终结者。
  再次,即使说谎违法也可以视为符合理性选择的技术犯规。举一个例子,一个球员为阻止对方势在必进的射门可以冒点球甚至点球加红牌的风险绊倒对方球员。效率是为代表的经济学的核心规则,效率违约是法律经济学明确提出的观点,即合同一方的当事人在违约收益大于违约责任时违约就是理性选择。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提到牧牛案例和火车案例,都证明法律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公式可以适用到合同之外的全部社会实践。
  还有一点强有力的理由,很多身为道德楷模的名人并不介意说谎。罗胖节目中列举人权领袖的马丁路德金,就是不惜以歪曲事实、操纵媒体的不光彩手段误导社会舆论以达到反种族隔离的目的,尽管目的本身是正确的。大家都记得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言必信,行必果”,不过这一句全文却是“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孟子同样说过“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说谎在儒家经典中不算违反天条。
  然而我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反驳。
  首先,在不推翻理性人模型的前提下说谎仍然不是一个好的商业选择。在绝大多数行业中的博弈关系是反复博弈而不是单次博弈,这会使计算说谎结果时不仅要考虑到当下还要考虑长远。周鸿t在3721时代耍的小计俩到今天都被人记住并时时翻出老底,大概这就叫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其次,说谎的危害性恐怕比罗胖的乐观预期要糟很多。很少有人能只说一次谎,这不单是说谎是否会和吸毒一样产生生理依赖性的问题,而是说一次谎往往需要不断说新的谎言来掩盖之前说过谎,如此循环反复。
  撒谎造成的负外部效应也比一般预估更加严重。尽管互联网有自滤功能,但当社会负担太多虚假信息以致对每一句话都要启动过滤机制,验证成本将高到全社会无法承受的地步,信息有效流通也会遭遇致命崩溃。
  再次,法律并不是约束说谎的基本工具,限制我们说谎的根本原因是道德。当对道德的破坏可能触及社会底限时,道德就会和法律融合在一起。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体系的基石和帝王条款,谚语曰欺诈毁灭一切,即是从另一面说明诚信的极端重要性。即使以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来计算说谎的“效率”,也应该把说谎对商业秩序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全部计算在内,而不应该仅仅计算说谎对一次交易或一次事件的影响。诚实信用不仅在原则上影响法律的适用,也是缔约过失等具体制度和法律条文的实质内容,从不同方面防止谎言成为规则。
  我们应该承认包括马丁路德金在内很多教科书式的道德典范其实都是不完美的,也许确实人无完人。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华盛顿即使作为政治家也绝不说谎,看到苏格拉底临死做的最后一件事是要朋友代还借邻居的一只鸡。
  认为中国文化对说谎宽容并不符合事实。孔子所说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很可能不是指虚伪小人,因为孔子认为这种小人也算儒家所推崇的“士”,比之孔子当代的执政者高明太多(原话:子贡问曰:“今之从政者?”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从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众多言论来看,孔子是将守信放到非常高的地位。
  孟子的话也很有意思,在“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之后还有惟义所在的附加条件,完整的句子是“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意思是说义比信更重要,为了守义可以放弃信,也只有为了义才可以放弃信。请注意孟子可是说“大人”才为守义而放弃守信。想到莎士在威尼斯商人中也有一句著名台词是“犯小小的错误,积大大的功德”。莎翁和孟子的想法应该非常相似,人是不应该犯错误的,但为了比错误重要的多功德/义,就要学会为了更高的原则而取舍。
  作为每期罗辑思维节目都认真学习的听众,我相信老罗自己是个重信的人。第133期节目之所以谈到诚实问题,是因为老罗在讨论创新与规则的关系。创新者往往需要打破规则,通常是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传统秩序守护人比如传统产业巨头,就会利用规则在内的所有方式阻碍创新的挑战。360当年率先推出免费杀毒时整个安全行业都指责周鸿t破坏规则,但时间证明了免费可以成为比收费更好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规则。
  罗振宇在分析能不能说谎问题上的错误可能在于误解了规则与创新的关系。按的经典理论创新就是(对旧规则)破坏,但反过来破坏规则不一定就是创新。老罗所举宋襄公死守规矩的例子不能无条件适用,即使在战争中也是有不可逾越的规则,例如禁止化学武器和禁止虐待战俘。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以诚信为代价的成功一定是不可持久的,不说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足以构成底线规则。
  应该注意到道德规则也是变动的,道德的宽严程度和社会容忍程度是变化。比较广告在很长时间里在很多国家都被禁止,因为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和信息流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比较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直接而强烈。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则是面对前所未有的信息轰炸和表达方式空前多样化,社会观念比传统也更加包容,所以比较广告缓慢而自然的为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所接受。历来在锤子发布会多有胡扯,但大家更多把老罗是当成不负责任的说相声,认为老罗故意说谎的人还不多。
  现代社会的确对说谎比传统宽容,但所有这些并不构成创业者以及任何企业家安然说谎的托词。说谎者总要自食其果,从长远来看诚实是上策。
08/24 11:0408/20 08:4308/18 08:1208/17 08:1208/13 03:0308/12 09:5908/11 09:5308/10 08:30
科技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创业融资造假调查后续:说谎者不止80%
[摘要]随着腾讯科技《创业公司融资造假调查》一文出炉,“创业者融资造假”的话题持续发酵。
腾讯科技 相欣 余一 9月2日报道夸大虚报融资金额正在成为创投圈的潜规则,尽管此前有媒体和投资人对此发声,但这种现象在不痛不痒的批评声中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昨日腾讯科技《》一文出炉,“创业者融资造假”的话题持续发酵。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该文并倡议,创业者最好不要说谎。徐小平还对腾讯科技表示,坚决支持各界继续加大对虚报融资的打假力度,直到正本清源,诚信成锋。而多位身行业一线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对腾讯科技表示,对80%的比例表示怀疑,“应该是几乎没有不造假的。”同时,他们表示融资造假多适用于新手创业者。策源创投投资总监王璞则对腾讯科技称,目前很少有融资金额是真的,VC也都知道。目的无非就是骗用户,也就是做公关;二是骗竞争对手。比如同样在A轮阶段,竞争对手看到别人融了1亿,觉得自己也要这样,于是定价特别高。直到自己在市场中跑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原来融资金额是假的,于是开始调低自己的价格,只不过这时节奏已经被打乱,这种方法对于创业新手来说很有效。一位不愿具名的创业者对此持相同意见。他表示,融资额造假现象非常可怕,这已经对创业的所有公司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说,比如你的对手对外宣称融到上千万美元,你只融到500万美元,直接导致你的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因为普通用户和员工的认知里根本就不懂这些,他们一定会理所当然的相信媒体报道,从而来对公司做第一印象的判断。其次是迷惑竞争对手,一般适用于新手创业者。对于如何判断一家公司融资金额的真实性,这些人士也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规律。一位公司创始人对腾讯科技表示,这几年创业见一圈VC,基本可以得出一个大概标准:目前在A轮,如果项目并不是有着非常可观的收入,只处于打开市场的阶段,那么几乎所有的知名VC的投资额度在300万美元内。300万美元貌似是绝大多数VC一个比较好做决定的金额,超过这个金额内部的决策就变得复杂和谨慎。个别非常有钱的VC且刚好就要布局某领域时,在A轮能投到500-600万美元,如果投天使轮的机构跟投,项目公司可以拿到500-800万美元的金额,极个别且一般还得是创始人是大佬的情况下在A轮才有可能拿到1千万美元级别(但这非常少见)。在此前的调查中,腾讯科技发现想要掌握创业公司融资造假的证据困难重重。在当下的浮夸环境和风气中,所有创业者、投资人都已裹挟其中,身不由己。很多创业者向腾讯科技坦言,自身或多或少存在虚报金额的行为,但他们显然不会愿意提供详细数据和证据,而相关投资方,也完全没有“大义灭亲”的动机。对此,资深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评论称,VC明知创业公司撒谎,不予纠正,应该视为协助造假。而21世纪经济报道副主编贾肖明直言,“这行挺拧巴的,VC要花钱做尽职调查,防止创业团队造假,然后又反过来和创业者一起造假。”中路资本合伙人高良平则认为,虚报对于融资公司而言,很多情况没有什么坏处,而实报却很难,创业公司在这个大环境下也没有实报的动力,“作为投资人我认为宁愿不报,好好做业务。”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业内人士继续向腾讯科技爆料融资造假事例:其中C轮融资1亿美元的某母婴电商实际融资金额仅为3000万美元左右;而某家VR创业公司对外宣称融资1650万美元,实际融资额却只有200-300万人民币。
[责任编辑:jasongwang]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应不应该说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