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也是能看得到羽幻虚境一个人能打吗的心境吗

如果,一个人,在玩游戏是不小心自己摔伤,其他人该不该负责 - 110网免费法律咨询
您的位置:
&& 查看咨询        今日活跃律师: &&&&&&&&&&
该问题已关闭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如果,一个人,在玩游戏是不小心自己摔伤,其他人该不该负责
四川&05-24 21:33&&悬赏 0&&发布者:ask201…… & 回答:(1)
如果,一个人,在玩游戏是不小心自己摔伤,其他人该不该负责
您也有法律问题? 您可以 发布咨询,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广西-贵港]
332552积分
回复时间:
这要看是怎么伤的。
问题答案可能在这里 →
无锡推荐律师
最佳律师解答
(陈铠楷)()&
(徐卫东)()&
(毕丽荣)()&
(年遇春)()&
(陈晓云)()&
(殷运健)()&
最新回复律师
人气:150080
人气:1468126
人气:1029116
北京 海淀区
人气:2454657
人气:115312
人气:594416每天登录十八腔,分享自己美好心情
装满了,开始回义乌送葡萄了,点赞随抽送咯
#点赞第58位、直接送皇冠#老娘
我是你:老娘
山里也很热,但是西瓜真的很甜
家里怎么都不安排我相亲的……这样子到了28
你还要我怎样
#自认为最好看的一张自拍#
开心开心??
美丽大姐姐
热#点赞二十二,谈个假恋爱#
义乌车途会
Ps:啊哦~只能在客户端里面玩哦~一个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要有敬畏谨慎的心
时间: 10:10:20
&&&&&&&&《学问类》:刘忠介公是明朝著名学者,也是刘宗&&&&周先生,他认为一个人应当有六事的修养,下面我们就开始对这六事修养的格言进行解释和学习。&&&&&&&&谱圣迁备敦谨卜凛》刘。善百大威动闲六忠改行伦仪念居条介过,,,,,以以以以以以公作考凝定知体《德道命几独人。。。。。&&&&—&&&&&&&&“凛闲居以体独”,“凛”是敬畏的意思,也是自言自省的意思。“闲居”是没有事情的时候。“以体独”,“独”是慎独,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独处的时候,这两句是说,一个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要有敬畏谨慎的心,不敢轻易地放纵,胡思乱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曾子曾用很形象的话来说明,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言乎,比如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一打开电脑网络,一定要远离暴力,远离色情,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游戏,以敬畏之心体会自己,慎独的功夫有没有到家,这两句格言告诉我们,要内以凛除种种纷乱不正这意,外以谢绝种种诱导因素,修学的人一定要安住在这种平静的状态之中。“卜动念以知机”,“卜”是预测观察的意思,“动念”是内心起的想法和念头,“以知机”,“机”在这里是机微事前的征兆,细微的意思,这两句教我们要观察自己现在起了什么心,动了什么念头,要清楚明了,观察这个心,&&&&1&&&&&&&&&&&&随着我们阅历的提高,也会使我们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提前的判断和预兆,“威”则有威可畏,“仪”是有仪可敬,一个人的仪表端正庄严,是给人可敬可畏的感觉,“以定命”,“命”是命运,遭遇,命有吉凶祸福,这两句话是说,要谨慎检点自己的行住坐卧的威仪,比如像我们吃饭睡觉都要有好习惯,不然就会带来一些疾病,就是说不敢随便的放纵,要合乎常理,做到温良恭俭让,在生活中去落实就可以趋吉避凶改造命运,命运其实是完全可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敦大伦以凝道”,“敦”是指亲厚的意思,“伦”是指五伦的关系,五伦包括父子的关系,夫妇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就是指现今社会单位里面上下级关系,这五种关系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大道,“以凝道”,“凝”有固定的意思,这两句告诉我们,为人要尽自己在五伦中的本分,如父慈子孝,做儿子的要对父母孝顺,做父母的对儿女要慈爱,兄友弟恭,哥哥要爱护弟弟,弟弟也要尊敬哥哥,夫妻要相敬如宾,朋友交往要讲信用道义,君仁臣忠就是领导对下属要仁爱照顾,做下属的呢要忠于领导,做事认真负责不能欺瞒,其实这几条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但是问问每个人,又能做得怎么样呢?还是应该自检一下,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常了和谐了,这样我们的家庭才会幸福,社会才不会动乱,世界才有和平,“备百行以考德”,“备”是具备,“百行”是道德行为,用百来比喻,也就是我们整个生活行为,“以考德”,“考”是考验,都必须合乎伦理道德,这两句是说我们要具备整个的生活行为,以此考验我们的道德修养有没有欠缺,迁善改过以作圣,是告诉我们要见善则迁,知过必改,“以作圣”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知道了儒家学者的标准,就要以迁善改过的心行,作为成圣成贤的基础,人其实不怕犯错误,只要能及时的改过,人人都可以成圣成贤,这也就是《弟子规》这本书改过迁善的道理,&&&&2&&&&&&&&&&&&这六条是每一个人,都要去修学去落实的,这样我们才能,迁善改过以作圣。&&&&&&&&己功夫。&&&&&&&&学圣贤克&&&&&&&&物气象,&&&&&&&&观天地生&&&&&&&&“观”是观察体会,观察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的气象,从中体司宇宙人生,可以开拓我们的心胸眼界,比如我们看到大海,看到天空,自然心胸就会开阔了,“克”是克服,“克已”就是克制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学习圣贤人身上的,修身功夫,自然就可以成就我们的功业道德了,其实天地是与我们同根,万物与我们一体,人生就是大宇宙的缩影,我们要归自然,与万物融为一体,万事万物都可以,给我们启示,灵性的提升才有根基,学圣贤下手功夫,就是要克服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拒绝五欲六尘的诱惑,污染,保持清净心,回归伦理道德,与一切人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才能成就真实的道德学问,有人说,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放纵我们自己追逐外在的物资享受,不知道那些都是短暂虚幼的,只会带给我们无尽的灾难,以致玩物丧志,一天一天的堕落,自己还不能察&&&&3&&&&&&&&&&&&觉,圣贤人就和我们一般人,不同的就在于这里,他们能勇于面对自己,克服自己的坏习惯,一天一天的提升,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4&&&&&&&&&&&&5&&&&&&&&&&&&此而入中则哉得肝怀彼<人脾倾之”,倒感心何,我如幸浸,&&&&&&&&多行救济事,&&&&&&&&“人生在世&&&&&&&&茅鹿门云:&&&&&&&&书便佳。&&&&&&&&为善最乐,读&&&&&&&&行善修福帮助别人,是人生最快乐的事,读圣贤书就是最好的事情,茅鹿门即茅坤,号鹿门,现在浙江吴兴人,是明朝著名的散文家,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嘉靖年间进士,他曾经说,人生在世多做帮助救济他人的事情那么对方对我的感激怀念,发于肺腑温暖入心,能得到人心到如此地步,是我么值得庆幸啊,助人为快乐之本,积极行善乐于助人,就是给我们自己积累福报,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心,对方得利益很小,真正得利益的还是我们自己,帮助人的方法有很多,人人都可以做得到,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一个座位,在黑暗中点一盏灯,随手捡起脚下的垃圾,给自己&&&&&&&&6&&&&&&&&&&&&和大家,创造一个清洁的环境,及时为口渴的人送上一杯水,不仅滋润口唇,更滋润心田,甚至只是一句关怀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都会带给我们温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创造和谐社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得到的,古人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我们读书的目标是长养智慧成圣成贤,读一本好书,就是得到一个好老师,交到一个好朋友,读圣贤书就是亲近圣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变化气质,渐渐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提升自己的灵性,不读圣贤书,不懂得做人处世的原则,就难免思想行为出现偏差,给自己以及家庭,社会带来灾难,所以又说,三日不读圣贤书,言语无味面目可憎。&&&&&&&&7&&&&&&&&&&&&院成楹广名联州教中香人山!书&&&&&&&&这幅楹联,出自广州香山书院,从中可以看出,书院创办人的教学宗旨,楹柱是建筑物大厅正堂前面的柱子,“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对联,“君”是对人的尊称,像现在讲的先生,“诸君”就是各位先生,“擅”是据有专长的意思,也有独物出众之意,上联是说各位先生,来到书院,是为了什么事来的呢,难道只是为求学问,写写文章具有一种微小的专长,就算是个能够读圣贤书做学问的人吗,“恕”是推已及人,仁爱特物的意思,恕道是中国传统文件的中心思想,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提介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包容,是达到仁德的基本功夫,“五伦”是人与人之间天然的关系,“名教”是指礼法教育,人伦&&&&8&&&&&&&&—&&&&&&&&尽五伦本分,共&&&&&&&&不过子臣弟友,&&&&&&&&在子长文为诸我<,章<君便,岂所算擅到求徒读一亦书艺学此恕种微问何,&&&&&&&&&&&&教育因为必须要先端正名分,所以称为名教,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只有端正名分,各人认清楚自己的责任义务才能担当好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繁荣健康,比如老师一定要有为人师表的样子,学生也要有尊师重道的样子,所以恕道,伦理道德教育实在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保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过是通过学习,让我们做儿女做下属做兄弟朋友的都能各自尽到不同的伦理本份,孝敬父母忠于职守,友爱兄弟,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共同用伦理道德,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善人贤德之人,学问重在力行,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基础,不知道礼义廉耻,学越多,就越增长浮华和傲慢和学问背道而驰,不得利益,在广西凤山书院,也有这幅楹联,说明古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创办书院推行教育,都是把道德修养列在首位,我们学习做人的学问,尤其重在落&&&&9&&&&&&&&&&&&实。&&&&&&&&10&&&&&&&&&&&&曰:“小心”。&&&&&&&&何谓大人<&&&&&&&&曰:“庸行”;&&&&&&&&何谓至行<&&&&&&&&“至”是达到真实,尽善尽美的意思,“至行”是指圆满的品德行为,“庸”是平常的,《中庸》说,中不偏,庸不易,“庸行”就是平常的生活,什么才是尽善尽美的德行呢,就是平常生活言语行为,都能够安分守已不浮夸,不炫耀不放逸,“大人”是指德行高尚,心量宽大的人,什么样才能算作大人呢,生活中待人处世接物,谦卑恭敬处处小心谨慎,无论是凡夫还是圣人,都要穿衣吃饭,都要面对社会和家庭,这些并没有什么不同,真正的圣贤绝不会标新立业,所不同的只是在于,存心用心,时时保持真诚清净,慈悲平等热爱生活,坦然面对,道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它贯穿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只要我们能够认识顺应就是圣贤就能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谦虚恭敬是福报的根基,不但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灾祸,还能得到大众的欢迎尊敬,“小心”就是代表一个人思虑周密办事有条不紊,会得别人信任和重用,小心谦畏,成就自己的人际关系,成就自己的德行事业,所以德行的建立,绝对离不开现实生活与环境,以上就是《格言别录》中《学问类》中的五个格言。&&&&11&&&&&&&&&&&&12&&&&&&&&&&&&下面我们就开始讲《存养类》,《存养类》存是存心,养是涵养心性,这一篇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存心涵养德行,提高修养。&&&&&&&&宜俭约。&&&&&&&&宜谨严,&&&&&&&&宜从容,&&&&&&&&宜静默,&&&&&&&&这四句格言可以算是存养功夫的总原则,涵养德行,首先心要宁静安定,言语寡少沉默,行为举动要从容安详,待人处世严谨恭敬,生活简单朴实少欲知足,能够常常这样检点自己,自然容易止息妄念,心专意凝,古人对这一段也有不少精彩的解释,明朝学问家刘宗周先生,号念台,他告诫学生说,涵养品行完全得自于一个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上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就是说无论言语动作,都要徐缓安详,不可急躁莽撞,《无量寿经》中说,动作瞻视安全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缓就是慢的意思,就是告诫我们,&&&&13&&&&&&&&&&&&做事要三思而行,举止安详心才能容易得定,无论处事待人接物,心中常常有优裕从容,游刃有余的感觉,忙而不乱才表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功夫,这是从内心修养,表现在外部的谈吐举止,自然就是镇定从容,而要达到这样的修养功夫,首先就要克服,心浮气躁感情用事,刘宗周先生曾说过,易喜易努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刘宗周先生这句话讲的意思是说,容易感情用事,喜怒无常,随便讲话评论是非,放任自己的妄念纷飞,都只是心浮气躁起作用,这是德行涵养不能成就的病根,不可以轻视,要对治这个毛病,可以多学静坐,帮助收摄浮气,或者学习写毛笔字,读圣贤书,做有益身心的事是很好的方法。“宜俭约”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咱们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14&&&&&&&&&&&&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做齐家的训言,可见简单朴实的重要啊。&&&&&&&&15&&&&&&&&&&&&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谦虚退让是保全自身的首要方法,安详镇定是办事成功的关键,包容别人的过失,是与人相处的第一妙法,恬淡少欲知足常乐是修养心神的关键,我们华夏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从小就教人谦虚礼让,古圣先贤深知只有互相包容礼让才能共存共荣,竞争斗争只会两败俱伤,曾经有美国社会学家在世界各国做了一个游戏,三个带线的小球,放在一个瓶子中,而瓶口只能容一个小球进出,交给三个小朋友每人一条线,象征三个人掉进了井中,而一次只能救出一个人,看哪个小朋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救,中国被随机选中了三个孩子,一个女孩十岁,两个男孩分别是七岁五岁,最小的孩子首先牵出了自己的小球,随后是七岁男孩,最后十岁的女孩也安然脱险了,他们说作为哥哥姐姐,应该照顾弟弟,美国调查很感慨,作为一个生死游戏,其它国家的孩子,都是争先恐后互不相让,三条线往往&&&&16&&&&&&&&&&&&纠结在一团,谁也无法出来,这个游戏充分证明,想要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不是争,而是让。所以古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有真正聪明的人才喜欢退让。&&&&&&&&17&&&&&&&&&&&&18&&&&&&&&&&&&则梦寐恬。&&&&&&&&以静气养身,&&&&&&&&则疑畏释;&&&&&&&&以浩气临事,&&&&&&&&则妖气消;&&&&&&&&以正气接物,&&&&&&&&则乖沴灭;&&&&&&&&以和气迎人,&&&&&&&&“乖”是违背的意思,“沴”是水流不畅的意思,“乖沴”是指不和之气邪气,在与人交往时,态度温和柔顺,一片慈悲真诚关怀,就能化解一切的不和,误会冲突矛盾,面对天地万物正气凛然,丝毫不存邪思杂念,妖风邪气也会退避,邪气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念行为感应来的,心术不正背弃伦理道德,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以致出现各种反常现象,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心反常了,所以想要消灾免难,首先要端正我们自己的心行,处理事情时心胸浩然开阔,正大刚直,没有成见没有分别,公正平等,不被私欲蒙蔽诱惑,一切的疑虑猜忌畏惧,自然都可以消除了,因为存在利害冲突,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处理事情,会有所顾忌互相猜疑,或者因为见解分歧,就会排斥和自己看法不同的人,于是造成互相猜忌,我们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对一切人一切事,坦诚公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沉重家庭感情等各方面的问题繁杂,多数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其实这些问题无非是自己的欲望太多造成的,要学习放下减少对欲望的追求贪恋,降伏妄念,保持心地清&&&&19&&&&&&&&&&&&净安宁,不但养心也是保养身体,减少疾病的最好方法,心性安稳没有牵挂,没有忧虑,随处都可以安然入睡了。&&&&&&&&20&&&&&&&&&&&&21&&&&&&&&&&&&浑溪当之厚刻矫以。当之温矫以柔之沉,以潜浅,露&&&&&&&&和缓,刚暴当矫&&&&&&&&躁急当矫之以&&&&&&&&褊当矫之以宽,&&&&&&&&浮当矫之以实,&&&&&&&&轻当矫之以重,&&&&&&&&《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的本性都纯净纯善的,然而由于环境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养成了各种不同的习惯,性情就慢慢出现种种差别有了善恶是非,教育的功能就在于纠正偏差,恢复真心的和谐融洽,所以必须要懂得对症下药,“矫”本义是把弯曲的木材等物处理后变成正直,引申为纠正的意思,“褊”本义是衣服窄小,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狭窄,“溪刻”是苛刻刻薄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性情轻狂的要用稳重去矫正,性情浮华的,要用稳重踏实去矫正,心胸狭窄的要用宽宏去矫正,比如孔子对弟子因材施教,急躁的要用和气舒缓来矫正,粗暴刚强要用温和调顺来矫正,浅薄外露的用深沉收敛去矫正,刻薄严格的用浑厚平易来矫正,或者用言语劲诫或者用行动引导,甚至只是用自身修养所散发出的磁场来感召对方,走出偏颇的心理误区,所&&&&22&&&&&&&&&&&&谓对病下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帮助他改变气质,所以我们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存在上面所讲的偏差,也可以用相应的方法自己加以调整,达到身心和谐。&&&&&&&&23&&&&&&&&&&&&24&&&&&&&&&&&&涵临襟逆养喜度境。临,顺怒境看看&&&&&&&&“襟”是胸怀,“度”是气度,“襟度”就是襟怀与气度,《弟子规》讲,同是人类不齐,每个人的心量气概都不一样,有的人心胸开阔,对一切事情都不放在心上,有的人则心量狭隘,斤斤计较,有的人大而化之,有的人拘谨保守,这种种的不同,平时或许很难看出来,只有面对顺逆境界,善恶纷呈,利害冲突时,就会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法隐瞒伪装,越是大的境界波动,这种表现就越明显充分,真假善恶忠奸,就从这里区分,所以拓开心量放开怀抱,才能经得起境界的磨练和考验,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手段,可是要有节制,不能放纵而失去理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压抑也不过分,情绪稳定和谐,才可以算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如果情绪失控喜怒无常,不但会有意无意伤害别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被人讥笑没有涵养,还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影响,还会引起更多的麻烦,在喜努力情绪将要发作的时候,能够克制自己,才表现出我们的涵养修持,这里的两个“临”字,“临喜临怒”很重要,也就是面对境界时,&&&&25&&&&&&&&&&&&第一个反应是“喜”是“怒”我们都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放任,否则一个念头把持不住,感情冲动就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也就谈不上涵养了,&&&&&&&&26&&&&&&&&&&&&27&&&&&&&&&&&&大这要。是掩浑藏厚几以分养,&&&&&&&&别深这要自人;是掩家不涵藏有好育几好处以分处,养,,&&&&&&&&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能力有高低学问有深浅,品行有善恶福报有大小,贫富贵贱各有不同,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怎么能和大众和睦相处,提升自己的德行,来帮助大众,古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诲,在这里先哲告诉我们,对自己的长处优点,要掩藏一些,不可以张扬炫耀,这样可以避免因无意伤害别人而招来嫉妒障碍,又可以培养德行,更加深沉踏实,如果有一点成绩,就大肆宣扬只会暴露自己的浅薄与浮华,而对于别人的过失与不足,&&&&28&&&&&&&&&&&&要替他遮掩一些,不可以揭露渲染,使对方无立足之地,尤其对弱势人群,要更加尊重和同情,体谅他们的苦衷,怎么可以讥笑呢,俗语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又是反映我们现代生活中,做人的什么心态,人犯过失往往只是一念之差,有他们的不得已之处,我们能够包容感化,隐恶扬善就是给他们留一条改过自新之路,肯给别人留余地,可以帮助我们开阔心胸,更加浑厚广大。&&&&&&&&29&&&&&&&&&&&&30&&&&&&&&&&&&才心气忌忌忌露满盛,,&&&&&&&&“气忌盛”,“气”是有情绪,气势表情等不同的意思,盛气就是血气方刚,浮躁傲慢,盛气凌人,情绪冲动,这些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修养想要成就,必须戒除这些。“心忌满”,就是讲涵养心志要戒除骄傲自满,保持谦虚卑下,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自满自矜就会障碍自己向上提升,所以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忌露”就是告诉我们,天生我材必有用,真正有才华人即使不刻意显露也会脱颖而出为人瞩目,浮华炫露恰好说明见识浅薄难以成就大器,也是薄福的表现。如唐朝时初唐四杰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一般人都以为他&&&&31&&&&&&&&&&&&们会大有作为,然而丞相裴行俭却说,士之致远者,必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后来果然四个人都应验了他所说的,读书人堪当重任,应该首先在于度量见识而后才是文艺,王勃等虽有文才,而气质浮躁炫露,哪里是享受爵位傣禄的材料,杨炯是个稍微沉默的人,应该可以做到县令县长,其余的人能善始善终就算幸运了,后来王勃渡海时落水淹死,杨炯死在盈川县令任上,卢照邻因患顽症,不能治愈投水自尽,骆宾王因谋把被处死,初唐四杰的命运,正如裴行俭所预言的,气势凌人,志得心满,炫露才华都是涵养德行的大病,《礼记》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凡事发乎情止乎礼,在此基础上才能修,世出世法,想要提升灵性,就要切实做克已的功夫,达到心平气和,静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恭敬谨慎严守心神,不令放逸,渐渐收束妄想杂念,心神就能宁&&&&32&&&&&&&&&&&&静安定,收敛抑制情绪意气,有所节制而不放任,情绪就能平顺和谐,境随心转我们的环境,也会变得祥和安乐。&&&&&&&&33&&&&&&&&&&&&气偏则戾。&&&&&&&&一任乎气,&&&&&&&&欲迷则昏;&&&&&&&&一动乎欲,&&&&&&&&欲望一动,若不能及时克制,迷于其中就会失去理智,财色名食睡称为五欲,作为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每个凡夫都无法避免,但是要把这些欲望维持在一个适当的限度,而不能没有节制,盲目的追求,以至丧失理智,犯下种种过失迷失真性,古代哲人曾经说,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聪明人会把五欲拿来为我所用修福造福,可没有智慧的人却往往陷在对五欲的虚幻追求中不能自拔,最终成为欲望的奴隶,造下种种恶业,带来无穷的苦果,就太悲惨了。“戾”是弯曲引申为乖张,违逆的意思。“气”狭义可以理解为情绪,喜,怒,哀,乐,爱,&&&&34&&&&&&&&&&&&恶,欲,被称为七情,是人们面对环境的自然表现,可是也要有所节制,如果任由情绪发展,稍有偏差,就会流于乖张邪恶,广义的“气”则可以理解为气质,作为万物之灵,人的气质应该是正气,浩气,灵气,可是当我们的性情有了偏差就会表现出俗气,浮气,娇气,傲气,怒气等等。放纵过度就成了衰气,离我们的真气越来越远,所以古人把这些都称为客气,就是说不是我们本性原有的,而是从外面环境薰来的,修养身心提升灵性,回归本性就能懂得,克制七情五欲,也就是《大学》里所讲的格物,下手功夫就是从念头刚刚生起时,马上回头提起观照,对的就保持,错误的马上改正,断恶修善就是从这里用功渐渐纯熟,所以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动一任”这里两个“一”字很值得玩味,尤其要注意啊。&&&&&&&&35&&&&&&&&&&&&不不臾皆莫可能之起大不忍于之谨须祸&&&&&&&&尹和靖云&&&&&&&&南宁大儒尹和靖先生曾经说,无穷的祸患灾难,都是源自于片刻的不能忍耐,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不谨慎啊,明朝学问家刘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这句话的意思是涵养心性必须要能忍耐烦乱,忍耐辛苦,忍耐惊畏,忍耐怕惧功夫才能纯熟,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今中外要想成就事业,都必须经过种种的艰苦磨难,能忍一般人所不能忍,才能行一般人所不行,才能成就一般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身体的病苦,内心的烦恼,自然界有酷暑严寒,风霜雨雪,物质上有种种缺乏困窘,人事环境中难免各种矛盾冲突,习性与本性的冲突挣扎,乃至生命的逼迫感,都常常令我们无法忍受,越是难以忍受的境界,越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能力,智慧德行磨练心性,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世出世间的大丈夫,都把忍辱作为第一精进,如果不能忍耐,则一切功德都难以成就,能从这个地方突破自己,&&&&36&&&&&&&&&&&&涵养功夫才能纯熟,一生成圣成贤,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37&&&&&&&&&&&&38&&&&&&&&&&&&实之谓虚&&&&&&&&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有主则虚。&&&&&&&&寡欲故静,&&&&&&&&欲望淡泊所以心绪宁静,心有主宰故能清虚恬然,“实”是物欲填满心中之意,这句话解释前一句,“寡欲故静”,什么叫“静”,什么叫“虚”,不被外境物欲诱惑动摇叫做静,不因外境而生染著,据为实有才叫清虚,清心寡欲确实很难做到,一般人总是容易看到眼前的享受,而看不到随后的果报,被物欲蒙蔽,于是随着欲望无休无止的增长,追逐贪求而生起种种喜怒好恶,心境也就随之起伏摇摆,于是就有了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种种烦恼,苦不堪言,又怎么能够静得下来呢,人所以会被物欲诱惑,往往都是把外界当成确实可以存在的实体,&&&&39&&&&&&&&&&&&于是生起了染著求取,得失利害的分别,只有通达事实真相,心有主宰自然不会随着外面的境界执着分别,人生的短暂,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用执着的心面对名利,就更谈不上什么得到、占有和控制了,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才能不被外界物欲所动,心境自然澄静清凉,心中不被物欲占据充满,自然清虚空灵。&&&&&&&&40&&&&&&&&&&&&41&&&&&&&&&&&&万以万以世道物仁。养,养天天下下&&&&&&&&以德养身,&&&&&&&&以虚养心,&&&&&&&&这句格言告诉我们,如何从身心两方面完善自我,如何才能够利益万物,利益众生自行化他,这里用了四个“养”字,在每一句都有不同的含义,分别解释为修养,涵养,养育,培养等。“以虚养心”就是告诉我们,用清虚淡泊修养心神,我们的真心本来是清虚纯净的,无有障碍牵缠,无所不能的,但当我们被物欲填满胸中,随着境界波动,就掩盖了真心,要恢复真心也就要放下物欲保养心神,“以德养身”就是告诉我们以充实的道德保养身体,依报随着正报转,身体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依报,直接反映出我们的心态,俗语讲心宽体胖就是这个道理,&&&&42&&&&&&&&&&&&心中无愧坦荡广大,身体就舒泰安和,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看到善良美好的意念会让水呈现美丽细密的结晶,德行高尚时时保持善念,身体每一个细胞都是最健康最美丽的,自然就是金刚不坏身,青春常驻,这两条侧重在自我的修养,下面两句侧重在自己成就之后,如何利益众生,“以仁养天下万物”,是用仁义慈悲,抚育天下万物,“仁”是指二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就是理智、平等、广博的爱心,孔子说仁者爱人,佛说慈悲为本,基督教说神爱世人,伊斯兰教说安拉永远是仁慈的,一切圣人的教诲,都教世人要有一片爱心,仁爱是宇宙的核心,是万物生发的源泉,是做人的根本,是和谐的基础,爱人类就能与一切人和睦相处,爱万物就能与一切万物融为一体,懂得仁爱的人是最快乐的人,充满仁慈的人永远充满生机,“以道养天下万世”,“道”是宇宙万有的自然规律,“道”是道路方向轨迹,只要遵循正&&&&43&&&&&&&&&&&&确的轨迹、方向,自然会成为贤德之人,道贯穿于万事万物,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方方面面,与每一个生命息息相关,学习道,明了道,用圣贤大道教化恩养每一个众生。&&&&&&&&44&&&&&&&&&&&&履薄处得力。&&&&&&&&经纶,自临深&&&&&&&&旋乾转坤的&&&&&&&&屋漏中培来;&&&&&&&&节义,自暗室&&&&&&&&青天白日的&&&&&&&&“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置安藏神位,就是人看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后来就用泛指房间幽深黑暗的地方,就如同在青天白日一样光明磊落,不敢放纵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古人的修养非常重视慎独的功夫,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他们深知一般人在和大众相处时为避免舆论的谴责,比较容易收敛自己的言行,而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容易心猿意马,恶念纷飞甚至造作恶业,这就是我们理解的,表里不一,不要人前一面人生一面,比如看不健康的书刊,电视,网络,偷窃,邪淫&&&&45&&&&&&&&&&&&等,要心存正念,自然时刻会警示自己而成就光明磊落的节操,“经纶”是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临深履薄”,《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像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一样,比喻小心谨慎恭敬戒惧,如果能有扭转乾坤安邦定国的学问才干,也是要他从对待小事,都不敢忽视细微之处,常保持戒慎培养出来的,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行事周密严谨,后人有人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我们的周总理也曾说过,自己是举轻若重,事事谨慎小心,所以他们才能在危亡之际挽救国家与民族,成就常人难以企及的伟业和德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事的成败往往都是决定于细小的地方,怎么可以忽视放逸呢,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德行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古人常讲,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46&&&&&&&&&&&&一事无成&&&&&&&&意粗性躁&&&&&&&&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事业成功吉祥如意,真正得到的却很少,并不是命运不公平,许多都是自己性格修养上的缺隐造成的,所以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是我们的德行修养更能够决定我们的命运,这里先祖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得到事业顺利,安乐人生的真因,就要学习圣贤智慧,五千年的结晶,下面这是一副对联,上联是“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就是说心志粗浮轻率,性情急躁遇到事情不能忍耐反思的人,恰好说明他的修养欠缺,不但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也往往因为计划不周,莽撞冒失而把事情办坏,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帮助,这样的人即使有一点世智辩听,最终也必定一事无成,古人讲,冲&&&&47&&&&&&&&&&&&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冲是道路四通八达,行人往返众多,繁是地当冲要,事务繁重的意思,处于人事繁杂、纷扰的重要职位,面对顽劣迟钝,不可理喻的人事,处处违背自己的意愿,无法顺利进行的时候,处理纷繁复杂的事情,就会让人感觉难以忍受,古人告诉我们,就在这些境界中,最好修忍辱,养火就是忍耐降伏怒气,如果态度偏激坚决,不容回转,不但对事情没有帮助,而且事卒以偾,偾是覆败灭亡的意思,终将劳而无功人人抱怨,自己也难以成就事业,实在是愚痴到了极处,如果在这里边能够忍耐过去,就会得到无穷的利益,所以说一切法得成于忍。&&&&&&&&48&&&&&&&&&&&&千祥骈集&&&&&&&&心平气和&&&&&&&&前一副对联告诉我们,应该避免的,现在讲下联教导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去做,“心平气和千祥骈集”,“骈”字面拆解的意思是两匹马并排驾车,引申为聚集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在各种顺逆境界都能够保持心平气和的人,就能感应各种祥瑞云集,即使是逆境,也会慢慢转变,佛经说境随心转,心平则地平,一切都要向自己内心去求,明朝刑部侍郎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他说“心平气和”四字若不是真正有涵养功夫是做不到的,下手用功只是在忍辱,境界现前时,能够降伏嗔惠烦恼,能够在境界中控制住怒气不让发作,需要一定的静定功夫,没有定静功夫的人做不到,俗话说冷静,一味强制压抑而不明白道理的人,必定会有忍无可忍的时候,反而更加激化,所以也有人说,忍耐是有限度的,那都是不明白道理的过失,道理明白了,理智的力量强了,烦恼自然就会平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明了因果,知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切你现在遇到的所有逆境都是你自己感召来的烦恼,当你遇到逆境时,不要怨天尤人,先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好,忏悔改过断恶修善,自然好运就会一点一点的回来了,就可以感召善缘助&&&&49&&&&&&&&&&&&力,才是真正的祥瑞,所以说心安理得,连忍耐也都不需要了。&&&&&&&&50&&&&&&&&&&&&51&&&&&&&&&&&&可胜言哉。&&&&&&&&乖舛谬戾,&&&&&&&&心粗则神昏;&&&&&&&&气盛人盛;性则褊心急粗则;气&&&&&&&&既然保持心平气和,对我们如此重要,为什么还会犯心浮气躁的错误不能改进呢,这里讲到人性,这个“人性”不是本性,而是指习性,“人性褊急则气盛”,这个“褊”字本意是衣服窄小,引申为心量气量见识等狭隘,一个人如果性情急躁,心胸狭窄就容易情绪激动感情用事,情绪激动用心就粗疏大意,浮躁难安,心思粗浮进一步导致神志昏散,头脑不清,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都是因一时冲动耐酿成大祸,于是“乖舛谬戾”,“乖”是背离违背的意思,“舛”是不顺利差错,“乖舛”就是谬误差错的意思,“诊”就是过错谬误,不合情理,“戾”是弯曲指人有乖张,违逆乃至暴戾的意思,这四个字连在一起,是强调各种差错,谬误非常多,不胜枚举,于是种种的不顺利和障碍接踵而来说之不尽,这种种恶果都是由于随顺烦&&&&52&&&&&&&&&&&&恼习气,在境界中不能保持心平气和急躁狭隘而造成的,怎么可以说是小毛病而不赶快改正呢,所以就要修习静坐,收摄浮气,这里的浮气指浮躁之气。&&&&&&&&53&&&&&&&&&&&&54&&&&&&&&&&&&失意泰然。&&&&&&&&得意淡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处人蔼然。&&&&&&&&自处超然,&&&&&&&&这里使用了六个“然”字,语句整齐和雅,令人感受到了古人的修养极致,“自处超然”,“超然”既指高超出众,又有离尘脱俗的意思,自已修持要清净超脱,不被物欲牵累束缚,古人又有一句话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也就是超然的意思,“处人蔼然”,“蔼”是和善温暖,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蔼慈祥,令人感受温暖可亲,而不能待人冷若冰霜,孔老夫子的五德指,温良恭俭让,第一条就是讲温和,《第子规》说,怡吾色柔吾声,并不单单是对待父母才需要的,而要扩大到对一切人与物,诚于中而形于外,心地慈悲充满爱心的人,自然不可能有粗&&&&55&&&&&&&&&&&&暴的态度与言辞,所以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无事澄然”,“澄”是清澈明净,没有事情的时候,心境明净犹如止水,不起妄想杂念,“有事斩然”,“斩然”是毅然果断的意思,有事情来的时候,不推脱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当机立断,果断并不是鲁莽,而是从清净心中自然开发出的智慧,如果托泥带水苟且因循,心又怎么会清净呢,所以静时澄然与动时斩然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得意淡然”是我们在事事顺利,春风得意的时候,淡泊不染不会得意忘形而失于检点,“失意泰然”是在事业不顺,抱负不能伸展不得志的时候要泰然处之,不能急躁悲观,更不能怨天尤人,心怀不平,在现实生活与工作当中,当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如意的地方,不要指责环境或者他人对自己的不公平,而是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做得还不够好,这样心自然也就平静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在逆境中反省改过,自己的德行与福报都会提升,何况任何&&&&56&&&&&&&&&&&&事的成就都有一定的时节因缘,因缘未至时努力充实自己的德行与能力,自然会促成因缘早日成熟,得意时能够淡然,不受名利束缚,失意时自然也容易放下,离开了得失的念头,随处都可以怡然自得,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被外境所转,实在是相当高的修养境界了。&&&&&&&&57&&&&&&&&&&&&的,它体现了先哲们对实践的重视,像《弟子规》所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持躬类》我们先拆解它的字面意思,持躬,持是受持保持,躬行亲身落实,持躬就是力行。&&&&&&&&《持躬类》在《格言别录》这本书中是非常重要&&&&&&&&守之以谦。&&&&&&&&道德隆重,&&&&&&&&守之以愚;&&&&&&&&聪明睿智,&&&&&&&&持躬类&&&&&&&&“睿”是明智,思虑通达的意思,“睿智”也就是聪明智慧,“守之以愚”就是不可外露的意思,用愚钝才能保持,当你有了智慧的时候,就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实的智慧是从清净心中生起的,自然会通达一切,从外面学来的,不过是常识而已,佛家讲世智辩聪,就是一般人讲的小聪明,如果急于炫耀只是暴露自己的浅薄罢了,“道德隆重”,“隆重”是尊崇的意思,道德高尚地位尊崇,要懂得谦逊虚心,才能长久保持不失,真正有道德的人知道,一切众生自性是平等的,本来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有钱有权的人才能得到尊重,而地位卑微的百姓,就要受到排挤,如果你把所有的人都看做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自然就会尊重一切众生,而没有丝毫轻慢,表现出来的就是谦虚恭敬,大自然的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58&&&&&&&&&&&&溢,这就是道,谦卑恭敬顺应道就是德,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就已经与道德相违背了,就是没有道德的表现,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59&&&&&&&&&&&&60&&&&&&&&&&&&欢乐,悲之渐也。&&&&&&&&声名,谤之媒也;&&&&&&&&才能,身之灾也;&&&&&&&&富贵,怨之府也;&&&&&&&&“富贵怨之府也”,“府”在这里是聚集的意思,“富贵”是世人所追求的福报也是宿世布施修善得来的果报,可是如果享受富贵时,不懂得善用像古诗所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而会招惹众人的怨恨,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灾难,如果富贵而肯布施贫穷,才能利益社会,布施有两种,有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就是拿自己的身心和财富,奉献给别人和社会的意思,比如有些名人明星,会投身慈善事业,但有的人会认为是以慈善的名义&&&&61&&&&&&&&&&&&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就我来看哪怕是为慈善做了一点点的事情,或是为慈善呐喊,我们都要用一颗包容的心,对他们表示赞赏和支持,“才能身之灾也”,“才能”常常带来身家的灾祸,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中外,许多才华盖世的名人,最后都身败名裂,难以善终,卓越的能力才华,是世人所羡慕的,是利益国家造福民众的必备条件,为什么却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呢,其实过错不在才能,而在于没有德行的基础,把才能用错了,“声名谤之媒也”,显赫的名声是招致毁谤的媒介,以德行为基础实至名归,才能安享盛名,如果有名无实,名不符实,甚至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不但会招来毁谤,还将会有更大的灾难,“欢乐悲之渐也”,欢乐过头,就会转成悲哀,所谓乐极生悲,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祸福转换只在我们一念之间,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立身处世要常常存有畏惧惶恐的心,要知道退让,见到眼前的利&&&&62&&&&&&&&&&&&益,要想到后来的害处,享用到圆满,要想到会有漫溢的时候,能够常常有这样的存心,就能免于灾祸,福贵才能声名欢乐也就不能构成危害了。&&&&&&&&63&&&&&&&&&&&&由此生矣。&&&&&&&&则莫大之患,&&&&&&&&而恬不为意,&&&&&&&&后乃视为故常,&&&&&&&&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偶一失谋而事幸成;&&&&&&&&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人生最不幸处,&&&&&&&&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偶尔失言,却没有带来灾祸,偶尔计划不周,事情竟然侥幸成功,偶尔恣意行事,居然得到小利,于是以后看做常事,成了习惯,渐渐处之泰然,满不在乎,而不加以检点约束,那么大的灾殃就会从这些地方产生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微之处若不防范,往往会使我们的德行受到伤害,事业无法长久,各种灾难纷至踏来,所以作者才讲,这是“人生最不幸处”这里所说的都是一般人很容易忽视的小节,甚至会认为是好事,存着侥幸心理岂不知坏习惯的养成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骄纵放逸,积小恶成为大恶,以致无法回头贻误终身,想要在纷杂的世事中保全提升自己就必须时时保敬畏之心,不侥幸求福,不苟且俞安,普通人总认为磨难是不幸的,却不知道磨难可以磨炼自己的心&&&&64&&&&&&&&&&&&性,减少过失,培养谨慎恭敬的态度,提升能力与智慧,多少贤人君子都是在困苦磨难中成就的,人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幸与不幸不用智慧怎么分辨得清呢。&&&&&&&&65&&&&&&&&&&&&66&&&&&&&&&&&&减一分福泽。&&&&&&&&增一分享用,&&&&&&&&讨一分便宜;&&&&&&&&学一分退让,&&&&&&&&“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就是告诉我们在待人处世中能够退让,与人无争,不仅能免除灾祸,而且涵养德行培植福报,其实是大便宜事,在这里能够学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一切圣贤都教人谦虚退让,呵斥斗争,认为启发争端的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世界毁灭的预兆,退让才能带来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人生美满顺利,比如两个人在生活中发生了分歧,一定是从开始的相互谩骂指责,以致大打出手,逐步升级,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都能为别人着想,退让一步,自然矛盾就化解了,今天的社会崇尚竞争,为了争名夺利互相防范,&&&&67&&&&&&&&&&&&欺诈冲突日益增多,以致人人自危身心不安,不但得不到利益,连自己安心立命的根本都丧失了,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古人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每一个人每天的日常用度都是有定数的,如果增加一分享受,就折损自己一分福报,福报消尽录尽人亡,受害吃亏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弘一大师虽出身豪门,从小父母就教育他要惜福,他的父亲在大厅上挂着一副对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所以大师一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的,如果我们放纵五欲的享受,令人增长贪心欲望,先哲告诉我们,使人禺蔽者爱与欲也,谚语也说,利令智昏欲令智迷,由此犯种种过失,造种种恶业,不但折损福报,还带来种种的苦难,恶报现前才知道今天贪图享乐的代价,可是后悔也已经迟了,有智慧的人会把自己的福报和一切大众分享,越施越多,所得的利益和快乐也是受之不尽的。&&&&68&&&&&&&&&&&&69&&&&&&&&&&&&招不祸自。畏者,&&&&&&&&取不辱自;重者,&&&&&&&&“不自重者取辱”,就是讲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往往自取其辱,自重不是自己抬高自己增长傲慢,而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和自性,真正自重的人无不是谨言慎行,断恶向善,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希望提升自己的灵性,回归本性本善,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不知道自重的人,就会轻浮急躁言语不实,做事鲁莽而被人讥嫌轻视,实在是自取其辱啊。“不自畏者招祸”就是告诉我们脆大妄为不知敬畏的人,往往会招来灾祸,“自畏”就是自己畏慎恭谨,常常提起警觉,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检点自己的言语造作,唯恐自己犯过失做错事,唯恐自己违背圣贤教诲,违背自性,所谓“畏”是畏舆论良知,畏因果畏道德,待人处世自然谦畏,敬畏恭畏,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如同面对众人监察,不敢放逸懒散,自然会避免过失,古人也教我们避免后悔和灾祸的秘诀,就是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如果不知“自畏”,错误的认知放任习性,随顺自性&&&&70&&&&&&&&&&&&以狂妄为勇气,于是心中恶念萦绕,言语行为无所顾忌,因而天天造作恶业,自已还不知道,久而久之恶业积累灾祸现前,后悔莫及。&&&&&&&&71&&&&&&&&&&&&72&&&&&&&&&&&&悔当弥字不天。得罪一恶个,&&&&&&&&矜当盖字不世;得功一劳个,&&&&&&&&“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矜”的意思是矜夸,心中自得自恃,口中夸耀自己,态度骄傲都叫“矜”,即使“功劳盖世”都抵挡不得一个傲慢自矜,最容易招惹嫉妒乃至灾祸,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任何一个人的成功,一件事的成就,都是靠众人的力量,各种因缘集合而促成的,绝不是个人偶然与孤立所能达到的,功劳越大,背后默默付出奉献的助力越多,因此面对成功更应当生感恩心,怎么可以说都是自己的力量与功劳,而骄傲自夸目中无人呢,因此而失去了众人的帮助,招来嫉妒,灾祸也就不远了,所以老子说,不逢矜故长,《礼记》也说傲不可长,“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就是说天大的罪恶,都抵挡不了一个真诚的忏悔改过,一念回心再大的罪过恶业都能消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自性本来清净,恶业也都是起于一个错误的想法,因此而说错做错,结成罪恶,所以一念真诚的忏悔,就是回归自性清净,恶业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73&&&&&&&&&&&&万法从心生从心灭,常言道浪子回头金不换,《弟子规》说,过能改归于无,佛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74&&&&&&&&&&&&75&&&&&&&&&&&&人忌全盛。&&&&&&&&事忌全美,&&&&&&&&物忌全胜,&&&&&&&&万物都忌讳所有的好处集于一身,凡事都忌讳一定要十全十美,为了则忌讳兴盛到极点,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一切万物各有所长,互补互助,各自有其生存空间与价值,天空高远不能代替大地的厚重,阳光虽明亮,无法掩盖月光的清凉,共同缔造绚丽完美的世界,怎么可能把所有的优点集中在一身呢,物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是事物转换的自然规律,在凡夫地位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保持完美,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处于巅峰,想要独自超胜一切的心念,就已经违背了自然规律,增长傲慢自私,必须感应一切万象的厌恶和排斥,又怎么可以长久&&&&76&&&&&&&&&&&&呢,常言道弓不可拉太满,也是就这个意思,凡事要知道留一点余地给他人立足,给自己转身,因此古人说,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忧,就是说凡是在顺心如意时,要知道赶快转身退步,话说到恣情痛快时要知道停止,灾殃过失无不是从志得意满而来,所以有见识的人,遇到顺境时常怀忧虑,遇到喜事会更加警惕畏惧,中国传统八卦图就充分显示出事物发展转换的规律,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祸患就隐藏在福份之中,灾难中也往往蕴藏着生机的萌芽,因此有智慧的人在顺境中不会得意忘形,逆境中也不会丧失信心,常常保持谨慎谦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77&&&&&&&&&&&&于危多莫言危。&&&&&&&&于安知莫足安,&&&&&&&&“安莫安于知足”前一个“安”字是形容词,有安全安稳安康等含义,身心两方面乃至外部的生活环境包括在内,后一个“安”字是动词,安置安放的意思,无论想得到心灵的安乐安宁,或是身命的安稳安全,还是生活的安逸安康,以至于社会国家的安定和平,最重要的莫过于知足,知足的利益无量无边,知足不辱能够知足,不受物欲的左右,就可以避免因为追逐物欲而造作恶业,灾难羞辱也就远离了,知足者富能够知足,生活简单容易维持,生活简单容易维持,不虞匮乏才是真正富有,知足常乐能够知足,得失的念头就会减少,妄念不起,心地就容易清净安详,烦恼又从何而来呢,人人知足安于&&&&78&&&&&&&&&&&&本位,社会安定祥和,就指日可待,把心安放在知足二字上,还会有什么地方不安全呢,“危莫危于多言”就是说危险灾难来临多是由于多言妄谈,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危险灾祸最容易从口中出来,又说言多必失,许多仇恨往往只是在言语中无意间伤害到他人无法化解,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一般人常犯的口过,可以归纳为四类,第一类是妄语,就是说谎话欺骗别人,我们试想一下其实我们说谎话很累,当你说一句谎话,就要用十句谎话来圆谎,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是很辛苦的一件事,第二类是两舌,就是拨弄是否挑拨离间,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工作和生活邻里之间,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出于嫉妒和攀比之心,第三类是恶口,就是说话粗鲁骂人等,切忌不要把恶口当做口头禅,第四类是绮语,就是花言巧语口是心非,是提醒我们要言行一致,无论哪一种或者有意或者无心,都会对人造成伤害,甚至危&&&&79&&&&&&&&&&&&害社会国家,所以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说法,孔夫子的教学有四个科目,他是有次第的,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言语摆在第二位,仅次于德行,为什么呢,自古以来我们老祖宗老清楚,口为祸福之门,真的是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见言语的重要性,所以《弟子规》告诫我们,话说多,不如少,讲话实在是大学问,怎么可以不谨慎呢。&&&&&&&&80&&&&&&&&&&&&改过以全身。&&&&&&&&择友以求益,&&&&&&&&进道勇,&&&&&&&&立心正,&&&&&&&&接众和,&&&&&&&&责躬厚,&&&&&&&&行己恭,&&&&&&&&“行已恭”自身行持,要以恭敬为主,常常保持恭敬一切的心态,才能谦卑有礼,“责躬厚”反躬自责,要深刻恳切,从起心动念上反省检点,不推诿不掩饰,切实认识自己的过失,是改过的基础,常常发现自己的过失,惭愧自己的德行与学问,不如别人就自然会尊重别人,这也正是和大众和睦相处的根本,“接众和”就是讲我们与大众相处交往时言辞态度温和柔软,令人感觉温暖慈祥,《弟子规》教我们说,怡吾色柔吾声,完全出于真诚的爱心,关怀照顾别人,也自然会得到大众的敬爱与尊重,如果言辞激烈态度粗暴,令人望而生畏,又怎么能够和&&&&81&&&&&&&&&&&&谐共处呢,“立心正”就是告诉我们存心用意要公正无私,一切皆从真心中做,这是一个人修养的关键,《大学》讲到,修身的步骤,正心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叫正心,曾子讲,心里有所好恶分别就是不正,有愤怒恐惧,就失去了端正,有得失忧患就失去端正,心不正身就不正,也就无法教导别人端正身心,所以司马光曾说,古圣人之治天下也,正心以为本,“进道勇”就是告诉我们修身行道要勇猛精进,不能懒散懈怠,如果因循苟且,则所谓行持反省,则所谓行持反省立心,都将落于空谈,得不到丝毫利益,成了纸上谈兵,自古至今德行事业能够成就的人都在于天天求进步,不让时光空过,“择友以求益”还是需要选择善友良朋,以求进益,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良师益友是我们进步的重要助缘,用智慧才能正确的选择,孔子也给我们后人指出,益友的三个标准,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告诉我们要&&&&82&&&&&&&&&&&&和正直诚信好学的人做朋友,我们的德行学问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向上提升,“改过以全身”知过改过永无止境,保全身命成全慧命,这就是造就圣贤的秘诀,凡夫之所以不能提升,就因为不愿意听到自己的过失,不愿承认过失,当然更不能改过,于是蒙蔽心性,一天一天的堕落,不能超越自我,真是非常可惜了。&&&&&&&&83&&&&&&&&&&&&君子所以慎独。&&&&&&&&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己,&&&&&&&&君子所以存诚;&&&&&&&&口不妄言&&&&&&&&身不妄动,&&&&&&&&心不妄念,&&&&&&&&一个人德行的增养,不单是在表面上言语行为的礼节,更重要的是内心真诚,表里如一所谓持躬力行,古人说从诚敬入手,内心真诚身口恭敬,三业相应,才是真实的功夫,三业就是指我们的身口意,所以首先要把握身体上,不可胡作妄为,口不可轻言妄谈,意念不可胡思乱想,就是君子主敬存诚的下手处,“妄”就说明是不真实的,与诚恰好是背道而驰,古人告诉我们养心要静,“心”失去真实就会向外攀缘五欲六尘,计较利害得失,种种不正当的念头纷至踏来,随之而来的是身口也就违背&&&&84&&&&&&&&&&&&了真实,养身要动,身失去真实,就会贪图安逸,为满足身的妄求而妄动,造作杀盗邪淫的恶业,人言为信口失去真实,就会为了掩饰身意的恶业,也为了得到虚妄短暂的利益而犯下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恶业,所有的恶业都是源于一个虚妄的想法,而失去了原本的真诚,不是很傻吗,对内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他人,进而不敢欺骗天地鬼神,就是君子修养慎独的功夫,修养不是表面在外面给人看的,如果不注重慎独的修持,就会落于浮华,成为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反而是圣教的罪人了,汉朝的杨震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正是他的学生,夜间带着礼物去拜见他,对他说深夜无人知道此事,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正是这一句的生动诠释而留下一段四知堂的佳话,四知堂就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85&&&&&&&&&&&&为第一。&&&&&&&&以言为以容为以心简语第正貌第光术重,一大,一明,真;老;笃切成实&&&&&&&&这一段格言所讲的就是我们做人的思想、态度、讲话这三方面的准则,“心术”是指人的居心,思想品德,“笃实”是淳厚朴实,用“笃”字更显示出一种坚实浓厚的力量与依托,涵养首要的就是存心,这是成就德行的根本基础,所以也叫心地,生生不息,养育万物万法,《易经》说,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深厚肥沃的土地才能开出绚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无论待人处世接物,心地都要光明磊落,诚实笃厚没有虚伪欺诈,没有刻薄奸巧,不计利害得失,唯有依据道义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去行持,自然成就圣贤事业,真诚表面在“容貌”上,自然端正&&&&86&&&&&&&&&&&&大方老成持重,令人感受到亲切融洽,谄媚讨好的态度恰好透出内心的不实,让人们感到忐忑不安,轻浮放荡则让人轻视,无法信任,如果过于局促羞涩,也会显得呆板僵硬,难以亲近,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避免的,“言语”是人和人交往最直接的工具,应该以简单扼要,持重恳切作为原则才最感人,言为心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真诚或是虚伪,稳重还是浮夸,焦躁或是沉静,灵动或是呆板,谦虚或是傲慢,是无法在明眼人面前掩饰的,夸夸其谈的人,必定浮而不实,无法担当重任,所以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就因为这是三业,不真实的表现,身口意三业心为根本,诚于中必形于外,三者功夫乃是一体,效验也是一体,是不可分割的。&&&&&&&&87&&&&&&&&&&&&则责以则恕以以以寡己责全人恕理情过,人交,己律恕。之;之己人心心。,&&&&&&&&“以情恕人”,“情”是人之常情,“恕”是儒家文化的中心,也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而引申出体谅,宽容他人过失的意思,“恕”字上面是如,下面是心,恕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日常生活中能够体察人情,包容原谅他人的过失,自己才能做心的主人,就能称心如意,我们看,“恕”字与“怒”字差别极微细,“怒”字上面是奴,下面是心,说明人一发怒心就成为发脾气的奴隶了,而一般人总是比较体谅自己,对他人的错误就会用道理苛求不能原谅,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对方的接受度,斤斤计较我们的心,就显得太刻薄了,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88&&&&&&&&&&&&反之推已及人力行恕道,“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就是说,能够用原谅自己的心原谅他人才能够保全朋友间的友谊长久,不致破坏交情,“以理律已”,“理”是道理规则,“律”有规律的意思,要提长德行能力,回归性德,最重要的是以圣贤所教的理论方法为标准,以理智折伏感情,严格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果感情用事随顺自己不良的习气爱好,没有不随落的,时时保持理智不徇私情,这种功夫要有很高的警觉性,必须多读圣贤书,如《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等,看到别人的烦恼,用圣贤的道理要求别人、指责别人却似乎觉得很自然很容易,这时要能够回过头来,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就能够减少过失,不至与人结怨,人与人的交往,无外乎情理两个方面,会正确把握运用,“以情恕人”“以理律已”就会从中提升自己的灵性,如果不会正确运用,反过来自己德行,也会因此而丧失,别人也帮助不了,&&&&89&&&&&&&&&&&&明理就在念头转化之间。&&&&&&&&90&&&&&&&&&&&&也则若。色真色知有反之己,&&&&&&&&许多病痛处,&&&&&&&&盖所恶于人&&&&&&&&自家病痛,&&&&&&&&要刻刻检点&&&&&&&&唐荆川云:须&&&&&&&&明代的儒家大德,唐顺之先生号荆川,他说人要时刻检点省察自己的毛病,不要总是指出别人的缺点,如果真的知道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就会发现,其实自己样样都有,这句话中重要的是“刻刻”二字,就是要我们时刻检点,不要间断,如果经常间断,功夫就不能连贯,效果也就不明显了,人性本善,人人都有清醒冷静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缺点,希望改正自己的缺点,可是多数人不能持久,所以也就难以成就了,可见“刻刻”二字真的是成功的秘决所在,恒心毅力都在这两个字中,下句中的“盖”字,在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用,表示不完全肯定,有大概&&&&91&&&&&&&&&&&&恐怕的意思,也作为语气词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际的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与其厌弃别人的毛病,不如回头检查自己的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人总是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实在就是最大的过错,外面环境其实是我们自心的反射,自心善则看到别人都是善事,自心有烦恼就看到别人充满过失,唐太宗说,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正是这个意思,当我们讨厌别人过失的时候,就要知道别人也同样讨厌我们的缺点,在这里回头就能发现自己的过失进而改正,我在没学习传统文化《弟子规》和《格言别录》以前,就经常是看人过错,挑剔别人的毛病,学习以后常常会反省自己修正自己,就像《弟子规》说,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别人的错误正是审视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还有从小时候老师家长就告诉我们当别人对你的做法提出批评质疑的时候,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92&&&&&&&&&&&&是这样的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我们是不是做的还不够好呢。&&&&&&&&93&&&&&&&&&&&&做立容人定物脚,跟&&&&&&&&大着肚皮&&&&&&&&这段是形容做人心量要大,应当效法海纳百川,包容森罗万象,包容宇宙法界,包容别人的过失,在许多佛教寺院的天王殿都会看到弥勒菩萨的造像,提醒我们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大肚就是度量大,肚皮能容五脏六腑,身体才能健康安和,度量心胸广大无边,能容日月星辰,就能与万物融为一体,又有什么境界不能和谐融洽呢,人与人的冲突,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的冲突,人与大自然的冲突,无不源于心量狭窄,不能互相包容罢了,包容就没有冲突,包容就没有对立,包容就是和谐,包容就是仁爱,包容成就大器,包容成就福根,能包容宇宙万物,包容就能返璞归真,包容别人实&&&&94&&&&&&&&&&&&在就是包容自己,“立定脚跟做人”,人生在世怎样度过一生,要成就何种品行操守,为后人为世界,留下何种模范榜样,自已的灵性是提升还是堕落,是我们来到人世最重要的课题,这就是做人,双脚踏在大地身端形正,才能屹立不摇,做人处事脚踏实地,立场坚定心行端正,才能成就人格节操,如果漫无原则随波逐流,立足点尚不明确,又何谈成功,必定是轮为一个庸人而已,如果脚跟站不定,与浊世同流合污,谋取暂时的利益,造作恶业,恐怕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也就谈不上成就了。认识脚跟随定位在哪里,一切圣贤的教导是我们站定正确的脚跟,明因识果是我们的脚跟,《弟子规》是我们的脚跟,伦理道德是我们今天的脚跟,这个脚跟稳固,才能确保人生之路,顺畅平安,步步高升。&&&&&&&&95&&&&&&&&&&&&眼向地尽界后步前宽看窄行。者;者,,&&&&&&&&“尽前行者地步窄”就是告诉我们,上进是人所希求的,但有的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则希求,精神领域的提升,成名成家,有的人志向远大,希望迅速建功立业,一般的人也都希望生活不断改善,财富地位不断提高,凡此种种本来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不明道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一味向前进,不择手段,损人利已,或者不留余地,不知转弯,与人对立冲突,道路就会越走越窄,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希求的是灵性不断提升,不断的开发懂得退让,避免冲突对立,反而别有一番天地,所以说以退为进,佛门有一首偈颂说,手把稻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道,原来&&&&96&&&&&&&&&&&&退步是向前,这其中蕴含着非常深的人生哲理,“向后看者眼界宽”,也就是告诉我们眼睛长在面部前方,总是容易看到前面,却很难看到背后,忘记了我们的视野,其实是很有限的,凡夫就是这样,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追求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身后的危害,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和心量,只有目光深远的人,懂得瞻前顾后及时回顾,眼界越放越宽,心量也就越来越博大,反之则必然被束缚在循环报应的小圈子中,如古人所说的,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步步都要抢占优先,必定会有更强的人来排挤他,事事都要争强好胜,必定会有更强的人来挫辱他,因果循环乃是自然之理,想要跳出这个因果圈子,唯有放下名利旁观退让,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说,夫惟不争,故无尤,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97&&&&&&&&&&&&才是脚跟。&&&&&&&&立得定,&&&&&&&&风狂雨骤时&&&&&&&&方见手段;&&&&&&&&拨得开,&&&&&&&&花繁柳密处&&&&&&&&“花繁柳密”是指事情繁多密集漫无头绪,同时也指繁华游乐之地,引申指五欲六尘,享受的诱惑,无论是物欲红尘巨大的诱惑,还是事情繁杂,忙碌的时候,都会让我们心神不安,躁动迷乱,影响我们的清净灵明,这种时候能够将境界看得破,拨得开,没有障碍,“方见手段”,方才见得到手段的高明,这里的“手段”是指处理问题的能力魄力,朱熹的诗中说,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的欲望是这世界上最危险最恐怖的,许许多多的人都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导致了一生的痛苦,如果没有明确的志向,&&&&98&&&&&&&&&&&&没有广阔的胸怀和冷静的头脑,没有圣贤教育的理性思维,没有平日修持的积累,是很难做到的,境界没有现在眼前,人人都是君子,似乎都没有障碍,只有在境界中才能看出,功夫的真假能力的高低,慧剑斩魔的魄力,“风狂雨骤时”是指环境困窘恶劣,比如人事中,大风大浪的冲击,危险急难当前的时刻,处境地位巨大转换,变迁的时候,都会对人的意志造成强烈的冲击与重大考验,这时如果有毅力有信心,能够立得坚定做得了主,才是真正的脚跟,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正是在冲突磨练中方见平常维持之稳固,道义节操也在这时成就,千锤万凿声下才成就美玉的莹润金刚的璀璨,风雪交加中才彰显出松柏的坚毅,梅花的挺秀,这种风骨哪里是温室中娇艳而脆弱的花朵可以媲美的呢。&&&&&&&&99&&&&&&&&&&&&变之道。&&&&&&&&亦不保,非所以处&&&&&&&&否则必至身败而名&&&&&&&&可为,而心终可白;&&&&&&&&志正守确;虽事不&&&&&&&&即使万无解救,而&&&&&&&&宜静守,不宜躁动,&&&&&&&&人当变故之来,只&&&&&&&&人生如幻阴晴无常,风和日丽的日子少,风雨晦瞑的时间多,世间苦海浪涛翻卷,风平浪静的时候少,波涛起伏的时间多,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各种变化迁流,往往难以预料无法回避,这种时候如何自处,站稳脚跟呢,历代圣哲都有一些,宝贵的经验心得,帮助后人排除障碍,走出困境,这里就告诉我们当有意外情况发生的时候,只应该以道义伦常为准则,紧守自心静观其变,不适合急躁轻率,随便采取行动,即使确实无法解救挽&&&&100&&&&&&&&&&&&回,还可以保持自己志向操守,端正坚定,尽管可能无所作为,于事无补自己的存心,终究可以大白于天下,为后人留下一段佳话,如果为了保护眼前的地位利益盲目躁动,随风摇摆漂浮不定,必定丑态百出,落得身败名裂,就不是应对变故的正确方法了,比如明朝末年文天祥面对风雨飘摇中的明王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图力挽狂澜,高官厚禄不能动其心,牢狱死亡不能移其志,虽然明王朝灭亡了,文天祥没有灭亡,他用笔写下了一篇气荡回肠的《正气歌》,也用生命写出一段气贯长虹的《正气歌》,至今令人景仰怀念,处变不惊,壮敬自强,才能在纷繁的变化中,守住真我立于不败之地。&&&&&&&&101&&&&&&&&&&&&岳泰山。&&&&&&&&气概如乔&&&&&&&&风霁月,&&&&&&&&襟抱如光&&&&&&&&洁冰清,&&&&&&&&持身如玉&&&&&&&&涵春育,&&&&&&&&度量如海&&&&&&&&人为万物之灵,古人把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天覆荫万物地承载万物,皆有生长养育的功业,人作为天地间生命之一,又依赖什么,参赞化育万物,而与天地并列呢,就在于伦理道德,五常十义教化一切众生,布施恩泽一切众生,自强不息故与天同列,厚德载物,故与地并称,怎样才能达成这种伟大的使命,前面《学问类》提出总纲,“观天地生物气象”这一条提出细则,具体怎样在大自然中学习提升露性,与万物相融相合,“度量如海涵春育”,就是告诉我们,大海不择细流,没有分别没有好坏,平等包容,成就它博大浩瀚,春天是万物生长发&&&&102&&&&&&&&&&&&育的时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春晖和煦无酷烈之苦,无高下之别,这些都在时刻启发我们,我们的心量也要宽广深远包容一切,像海纳百川春育万物,“持身如玉洁冰清”就是说美玉历来是人们所喜爱所赞颂的,藏在深山顽石中,不能减少它的光彩,居于富贵安乐处,也不刻意锋芒毕露,孔子说君子温润如玉,象征纯洁莹润,坚贞不移的节操,冰雪成于严冬清莹透澈,比水更显出一分高洁,因此被用来比喻操守的清明纯净,古诗道一片冰心在玉壶,以显现为人的修行持身,要像白玉无瑕冰雪晶莹,“襟怀如光风济月”,“光风”指月光照耀下的和风清新爽朗,“济”是雨过天晴的意思,雨后的天空明净澄澈,月光格外皎洁清亮,我们的胸襟怀抱,也要如此开阔疏朗,没有牵挂杂染,也就没有了障碍束缚,“气概如乔岳泰山”,后来泛指高山,“山”巍峨耸峻大气磅礴,以其稳固坚实,被尊为五岳之首,为了处事举止风度,要&&&&103&&&&&&&&&&&&宏大如同高山,气魄节操坚定如同泰山,能够这样用心宇宙间本来是和谐融洽的一体,天地万物都是我们学习悟入之处,人就不辜负三才的美誉了。&&&&&&&&104&&&&&&&&&&&&言动要谨。&&&&&&&&气度要宏,&&&&&&&&意趣要乐,&&&&&&&&心志要苦,&&&&&&&&人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总是无法避免苦乐的感受,追求幸福安乐,希望远离苦难,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苦与乐,应该追求哪方面的乐趣,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条格言告诉我们,“心志要苦”,这个“苦”不是痛苦而是刻苦勤苦,心意志向要刻苦,勇于承担敢于面对,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自觉磨练心性,把自己打造成上根大器,玉不琢不成器,没有艰苦的锻造,何来精美的珍器,“意趣要乐”就是讲,意味旨趣要和乐,用心追求真理,用谐调和雅的礼乐陶冶性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一切人和睦相处,随处都能悟入真实,这种学习成长中的欣喜快乐是从心底流出,隽永绵长,生活的简&&&&105&&&&&&&&&&&&单清苦,无法冲谈,没有曲终人散的凄凉,没有盛宴难再的悲欢,基督教说神贫,中国古人说甘贫,都是得到了真正的趣味,这里苦乐二字必须看得清楚,不可解错认错行错做错,就一错到底了,“气度要宏”,“宏”是宽宏大量,内心的度量气概表现在外的气魄风度,内外如一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气质,心脑宽广眼界开阔,气概宏伟自然表现出器宇轩昂风度潇洒自在解脱,“言动要谨”谨慎这个“谨”字,不是拘谨因循,而是思维严谨态度恭谨,做事勤谨,因为心胸开阔,见识深远的人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在言语举动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定是对事情负责尽职,言语动作要谨慎,态度谦和不会伤害别人,所以言语行动的谨慎,正是来自于气度的宏大,二者不但没有矛盾,其实正是统一的整体。&&&&&&&&106&&&&&&&&&&&&对事经书人无我有言不读未可,曾&&&&&&&&“书有未曾经我读”,意思是学海无涯,即使学富五车读书万卷,依然无法遍读天下典籍,尤其今日社会,所谓知识爆炸,各种学科繁复细致,如同入海算沙,更不是任何人能在一生通达的,即使聪明盖世,也只可能专攻一门,在某一个学科上较为深入,承认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足,我们才不至于骄傲狂妄,目中无人,守住谦卑恭敬,就是进步的基石,渐渐修进回归自性,一切真相知然明了通达,即使没有读过的书,也不再是遗憾了,“事无不可对人言”,所行的事情,没有不可告人的,这句话出于宋朝名臣司马光,他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一生所作所为,没有不能对人说的,&&&&107&&&&&&&&&&&&他又说要做到真诚二字,就要从不妄语下手,而他一生的德行事业,就在这一句成就,无独有偶,宋朝铁面御史赵阅道,每天晚上都在院中摆设香案,向上天报告一天的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如果有一个念头,是不敢向上天坦白的,这件事就绝对不敢做,天尚且能言,又有什么不能够对人说的呢,明朝宝坻县令袁了凡先生,学习赵阅道的反省方法,依之检点身心断恶修善,最终成功改造了命运,如果事情需要隐瞒,不可告人,无非是恶念恶行,恶习恶业,对于过失错误,敢于承认,发露忏悔,改过自新德行才能成就,如果掩饰覆藏,唯恐被人揭穿发现,疑虑忧郁,身心不安,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快乐幸福,所以先哲说,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乐。&&&&&&&&108&&&&&&&&&&&&戒太暴。&&&&&&&&刚强者,&&&&&&&&戒太察;&&&&&&&&聪明者,&&&&&&&&“聪明者戒太察”,意思是聪明人要戒除太过于明察,聪明是优点,明辨本来也不是过失,可是要有限度,不能过分苛刻,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般人根器不同,聪明愚笨,善良奸邪,廉洁贪婪,仁厚刻薄,柔和刚猛,种种不同,岂能一概而论,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包容忍耐,我们也同样不希望,自已的缺点过失,无处隐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要求完美过于明察,多会令人感觉局促紧张,而不喜欢接近,惟恐避之不及,不懂得隐恶扬善,自己的心,也会渐渐流于刻薄多疑,所以古人曾说难得糊涂,大智若愚这个愚,这个糊涂不是无知,不明事理,而是带一分浑厚淳朴,而是长养仁心善&&&&109&&&&&&&&&&&&德,正是自性的流露,“刚强者戒太暴”,秉性刚强的人,要戒除过于粗暴,刚强是善,林则徐说,无欲乃刚,不被物欲转移坚韧不屈,是立德进品的钢骨,修身处世的原则,可是要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偏激,成了残忍粗暴,不但伤害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过于刚暴,人们多会存有畏惧之心不敢接近,也就不会得到众人的帮助拥护,《论语》中孔子以玉比喻君子的德行,就讲到玉廉而不贵,有棱角而不会划伤物品,比喻君子虽然方正刚直,坚强不阿,而不会粗鲁莽撞,刺痛别人,是仁义的象征,连无意的粗鲁习气都要尽力避免,又怎么会去有意伤害他人呢,这一段格言举出两种较突出的性格,要节制不能太过份,过犹不及,善恶本无一定的标准,只在善于把握分寸,保持中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辨别清楚善恶的界限,长善救失唯有好学,以圣贤教诲作为标准,才不至颠倒迷惑。&&&&110&&&&&&&&&&&&111&&&&&&&&&&&&不可激烈。&&&&&&&&操守要严明,&&&&&&&&不可琐屑;&&&&&&&&心思要缜密,&&&&&&&&这一条同样是告诉我们,在修养身心力行实践中,怎样把握分寸保持中道,不致偏差错误,“心思要缜密”,“心思”就是思想思虑,“慎”是细致的意思,“心思”是我们言语行为的总指挥,思考决断要细致周密,才不会疏漏,造成事情的不能成功,但是心量要开阔,“不可琐屑”,就是不能够细碎繁琐,如果过于琐碎,往往注重细节,容易失去整体考虑,无从下手反而难以实行,如果做主管的人,过于琐碎,属下往往无所适从,或疲于应付,无法发军其自身能力,团体也会失去生机,这种细致就成&&&&112&&&&&&&&&&&&为心思的大病了,从大处着眼,从全局的角度思考,才能面面俱到,这就很需要我们时时放开心胸,开阔眼界,缜密才有落脚处,“操守要严明”,“操守”指平素的品行节操,对利和义的取舍分辨,也就是道德规范的力量,要严肃清醒,明确不能含糊,平常生活中常常保持理智严整的态度和作风,面临境界考验时,才能够坚持道义,不受诱惑,不至于迷失堕落,但是要知道,操守严明是自己的德行,圣贤学问只有要求自己,而不能用来责备他人,对待人群一定要宽容,态度须柔和,不可过于激烈,就是说,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正直高洁的人,因为不满于社会道德的沦丧,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让人不敢接近,自己也生活在痛苦与愤怒之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操守的严明,是给大众做好样子,潜移默化提升人群的道德水平,达到人群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如果产生对立,就失去了引导人心的向善的意义,凡事都&&&&113&&&&&&&&&&&&有节度,真正的学问就是中道,保持适中才能和谐。&&&&&&&&114&&&&&&&&&&&&以弱字御侮。&&&&&&&&以刻字责己,&&&&&&&&以聋字止谤,&&&&&&&&以淡字交友,&&&&&&&&人不能离开人群,而独立存在,自然就会有各种因缘和境界,人际交往中,有善缘有恶缘,有顺境也有逆境,怎样应对纷繁复杂的人事环境,保持心态稳定,涵养德行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也都是非常关心的话题,这一条就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首先告诉我们,“以淡字交友”,也就是说与朋友交往要淡泊无求,君子之交淡如水,道义相交恬淡久远,对应上面的话则有,小人之交密如油的说法,很多人以至于沦落为酒肉朋友,每天腻在一起吃喝玩乐,只有在酒桌上借助酒精&&&&115&&&&&&&&&&&&的力量,大谈所谓的道义与朋友,酒醒之后依旧看重的是交往间的利益与得失,在我们看为这真是笑谈,为了利益而交往,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可能反目成仇,自己也每天生活在得失荣辱中,心神不宁又怎么会交到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呢,“以聋字止谤”矛盾误会甚至毁谤侮辱,在生活中似乎也难以避免,对人的伤害和冲击最大,所以有很多人说,人言可畏,如果不能理智处理,往往酿成悲剧,后果不堪设想,这时也正是考验我们修养功夫的时候,这里告诉我们止息毁谤,惟有不听不传不予理会,时间久了自然真相大白,如果急于辩驳解释,只会越描越黑,造成更大的伤害,“以刻字责己”反躬自责,要严格苛刻,不能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苛刻、刻薄本来是不好的品行,如果用来要求自己,帮助自己,约束言语行为壁免过失,提升德行,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事情的本身并没有一定的善恶,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116&&&&&&&&&&&&运用,对自己转恶为善是有必要的,“以弱字御侮”就是说面对别人的侮辱只可以低势息事宁人,和平解决,如果对立抗拒,只能激化矛盾两败俱伤,这里“弱”字不是懦弱,而是明白因果的道理,所表现出来的柔顺谦卑,韬光养晦若无若虚,这种“弱”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更像初春的柳枝,生机盎然,所以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说,柔弱胜刚强,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以柔克刚的道理,能够相信实行,人群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都不是梦想,而是可以实现的。&&&&&&&&117&&&&&&&&&&&&思处虑居乱治危安。、;、&&&&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条就是提出,虑后的心态,教导我们人在安定不乱的环境中要有警觉心,时时防范危乱发生,当危乱发生时如何处理,“安”是安全,“治”是不乱,“安”与“危”是相对的两种生活环境,“治”和“乱”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状况,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在变化转移,这种转移并不是所谓上天的安排,或者是命运的摆布,全在于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安”是平安,是人人希求向往的,“危”是危险危难,是人人希望避免的。环境安全生活安,家庭安宁身体安康,一般人才能安心工作学习,处于安宁的环境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危难,“治”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代,就是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文化经济不断提升,&&&&118&&&&&&&&&&&&“乱”是指社会的混乱,动荡不安,生活工作学习都难以维持,也是人们所不希望遇到的,处在和平年代,也要想到动乱到来时,怎么办,如果沉迷于安乐,没有危机意识,必定意志消沉懒惰放逸,毫无警觉性,智慧能力日益减损,当危险急难来临的时候,就措手不及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处理,像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被安定的环境而忘失自己的忧患意识,如唐玄宗年轻时励精图治广开言路,开创了开元盛世,晚年则因为久居安乐,贪图享受以致朝政废驰,酿成安史之乱,造成国家人民巨大的灾难,国家如此家庭个人也都没有例外,所谓乐极生悲,好景不长,都是因为贪图安乐,忘失危机意识,这种例子古今中外,我们很容易看到,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偷袭珍珠港,事前有人告知,美军要提高警觉,但美军并不在意,照常放假玩乐,结果造成巨大的损失,避免的方法就是这里所讲的“居安虑危”,&&&&119&&&&&&&&&&&&“处治思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才能身心安和,而国家安定奋发图强,小心谨慎谦卑恭敬,正是长治久安,杜绝危患的最好方法。&&&&&&&&120&&&&&&&&&&&&浑身都是过差。&&&&&&&&件件想一想,&&&&&&&&举足常虞失坠;&&&&&&&&事事难上难,&&&&&&&&这一条是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处事修身中警惕检点的具体方法,“举足”就是举动行动,包括身口的行为,乃至起心动念,“虞”是担心预防的意思,世路艰辛,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突破许多障碍,每一桩事情,都有它的困难处,事情多了更是难上加难,无论我们面对任何事情,或大或小乃至举手投足,都要常常顾虑,有失误,坠落的情况,恭敬谨慎加以预防,不敢疏忽大意草率行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件事情,先想到其中的困难,小心应对步步坚实,困难自然就突破了,&&&&121&&&&&&&&&&&&如果随便马虎,不肯认真面对困难,不注意细微之处,恐怕难免功败垂成,所行之事一桩一件,细细一想,全身都是过失差错,一般人每天言语行为,处事待人都难免有过失,自己却很难发现,原因就在于心浮气躁,不知道细心反思,如果像这里讲的,每一件事情上回头,认真反省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全身,都是缺点和过失,哪里还有精力,去看别人的过失,又哪里还敢骄傲自满呢,其实发现自己的过失,就叫觉悟,改正错误后不再造,就叫做修行,修行不是特指,出家人才修行,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时时修正自己不好的行为,每天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德行日日提升,心境渐渐开朗,就会发现身边的人事物环境也会越来越美好,自然乐在其中。&&&&&&&&122&&&&&&&&&&&&心过力怒检要消宜点细融努。,&&&&&&&&这一条同样是告诉我们,面对环境面对自己,不顺心发怒的时候,要努力化解怒气,是躬行实践圣贤教诲的重要功课,人生世事无常,面对不同境界,会自然生起喜怒衰乐,这里单单举出愤怒一条,是因为怒气对自己,对别人伤害最大,也最难以控制,如果愤怒的情绪能够克服化解,其它的情绪也就容易调整,不至出现大的偏差与不良后果,当愤怒起来的时候,“宜努力消融”这里不是压抑忍耐,而用消融,只有“消融”化解,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明白,因果的道理,进一步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拓开心量,打开心结,如明朝袁了凡先生,年轻时性情善怒,后来接受云谷禅师的开导,&&&&123&&&&&&&&&&&&明了因果道理,立命之学之后,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渐渐的改掉易怒的毛病,成功改造了命运,或者我们修养功夫,还达不到,在境界中念头不能马上转过来,我们可以用静坐,冥想,读圣贤书的方法转移,等情绪稳定之后,再去重新面对解决问题,对自己的过失,“要细心检点”,找出问题在哪里,在哪一个方面,首先要知过才能改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塑造人格最重要的就是检讨自己改正错误,避免过失,真正的伟人和庸人,也正是这里有所区分,此处“细心”两个字,含义很深,如果得过且过顾及面子,不愿承认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细心检点,又怎么可能发现问题的症结而加以改正呢,毛主席曾经说对自己的过失要赶尽杀绝,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为了面子掩饰过失,别人看起来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所以克己功夫就要在境界中做,诚意正心也是在犯过失时修,才容易得力。&&&&124&&&&&&&&&&&&125&&&&&&&&&&&&道言做事尽不尽不。可,可&&&&&&&&这条格言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节制,保留一点余地给别人,无论做事或者讲话,都不能做到极限,说到尽头才能减少过失,排除障碍,古人也有很多经验教训,这里举出古人的例子,北宋著名学者,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些不足处方好,才事事方好,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他所说的是人不能要求事事称心如意,要常有些不足的地方才好,往往是刚刚得到称心满意就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出来,我每次经历试验,都是这样丝毫不差,其实知道了善恶祸福因果的道理,这件事也就不难理解了,一般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多半都是有善有恶,互相交织,如果强求完美,就是违背自然的规律,当然是做不到的,明白道理的人懂得&&&&126&&&&&&&&&&&&物极必反的道理,所谓乐极生悲,盛极必衰,随缘自在,减了多少得失心,省了多少烦恼,所以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宋朝名士邵康节先生,也是著名的命相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著有《皇极经世书》,深通因果道理,他在诗中写道,好花看到半开时,这实在是修身处世的最好写照,真实贴切充分表现出中国文含蓄蕴藉的意味,就像中国书法绘画中的留白一样余韵无穷,这段的意思告诉我们,凡事要留有余地,有想像的空间,最为有味,花开一半时生机无限,画有留白悟处深远,这种活泼灵动,又怎么说得尽,做得尽呢,无尽正是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依然生机勃发的道理所在。&&&&&&&&127&&&&&&&&&&&&无浅露之病。&&&&&&&&光明者,&&&&&&&&无苛察之心;&&&&&&&&精细者,&&&&&&&&这一条是告诉我们,精明细心而没有苛刻察人之心,光明正大,而没有肤浅显露之毛病,“精细”指人思虑细密严谨,办事精明能干,是做人的长处,对事情的成功非常重要,然而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过于“精细”就容易多疑苛求反而成了缺陷,所以要避免“苛察之心”,不存心苛刻察询,精明细心而不失厚道,才是君子的德行,“苛察”是把苛刻,作为明察的意思,所谓鸡蛋里面挑骨头,不但不是真正的精明,实在是一种误解,所以学习古人格言就非常重要了,待人处世光明正大,心地坦荡磊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美德,已经不是容易达到的,&&&&128&&&&&&&&&&&&但是不能自满,仍然要认真学习,避免肤浅暴露急于表现的毛病,进一步提升涵养,才能成就大器,肤浅暴露正是学问,修养没有根基的表现,说明实践躬行的力度薄弱,德行缺乏的基础,所以要在实际生活中深入历练弥补缺陷,光明而不失雄浑厚重,才能持久,中国文化重视中庸,不偏不邪是宇宙的根本,中才能和,人也是如此,过犹不及,如果偏离了中庸之道,优点也会变成过失,现代教育提倡张扬个性,鼓励表现,不但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反而增长了很多坏习气,失去了很多美德,今天的人们,身心躁动不安,社会混乱环境恶化,灾害频频繁,这与思想道德的偏差实在是密不可分的,保持中道,不但可以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也可以保持自然和谐,宇宙和谐,和谐从我做起,原来并不遥远。&&&&&&&&129&&&&&&&&&&&&则信则威则识多不多不多不言足怒足虑足。,,&&&&&&&&每个人都有不同性格习惯,而一些不好的性格,往往会给我们人生带来障碍,如多虑易怒,讲话无信等,也有的人意识到自己性格的缺陷,想要改正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改过首先要明白,错误在哪里,这一条就是教我们,正确认识过失,首先说“识不足则多虑”,就是说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扰忧狐疑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没有安全感,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己见识浅薄,见解偏颇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实自己,开阔眼界,最好的方法如前人所说,读经长学问,读史长见识,多读史书,借鉴祖先,五千年的智慧经验,遇&&&&130&&&&&&&&&&&&到事情自然心开意解,知道如何应对处理,不用担心忧虑,“威不足则多怒”,就是告诉我们,威德不足以服众,就会容易发怒,有人以为发怒是体现权势,可以树立威望,其实适得其反,恰好暴露出德行不足,古圣先贤讲威德威望,威德名望都是从德行而来,道德的力量可以摄服一切大众,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来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平易近人,哪里需要用愤怒显示自己的威势,而招来众人的怨恨呢,在工作中有的上级会对下属大发脾气,这往往是不自信,威德不足的表现,若换一种方式,平易的指导或是言语的鼓励,往往会事半功倍,“信不足则多言”,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玩游戏也是一种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