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种地,上半年收益大总结,这样下去我会疯的说说没什么前途了

没办法,在农村,只有这三种人混得好
虽然大家都觉得在农村没有前途,都喜欢出去打工才是好的奔头,但是并不一定是全部农村人都出去打工了,也并不是年轻人在农村真的就没有出路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如今在农村能够过得很好的也大有人在,他们有的甚至不用种地,有的甚至不用打工,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第一种:村干部俗话说“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在农村村干部虽然小,但是在一个村里面,还是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大事小事,还得经过他的手,平时看来大家也没啥事需要找他,各过各的日子,各人干各人家的活,但是事情来了,还必须得经过他。当然这里的村干部包括村里的,或者是村委会的,很多事情,还得他们经手,要拿他们他们的手印,上面一级级的才会批复,也倒不是他们起到关键作用,而是如今办事,都是一级级的来。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情,也都得经过村干部之手,比如说什么低保,补贴,当然还是需要村干部往上面提交,如果被他这里卡住,事情也是就难办了,上面才无心顾及你的事情,所以在很多时候,为了一些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跟村干部搞好关系,更或者送礼请客吃饭,还都不能少。当然也不是所以的村干部都这样,也有热心为民办事,不求回报的,那样的干部,虽然得到村民的欢迎,但是反而混得不好。遇到村里土地之类的事情,村干部还可以结识到各种各样的老板人物,为了拿到土地,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很多好处费。第二种:会做生意的人
女子出生于一个偏远落后的山村,家里背靠大山面朝黄土。她家境贫穷有四兄弟姐妹,她是老大,因为家里没钱供她读书,初中毕业后她就辍学了...
&来源:逗青
乡村有很多宝物,并且这些宝物一般都藏在很不起眼的当地。或许,在你没有注意到的山洞里,有一株奇特的灵芝;或许,在你没看到的当地...
&来源:大山生态
婚礼本来应该是浪漫温馨的,然而在这对新人的婚礼可让小编大跌眼镜。尤其是一位新娘竟然被新郎官吻吐了……新郎你到底吃了什么呀?温馨浪漫的婚礼...
&来源:扬子晚报
两性婚姻关系中男女本因男女平等的,然而很多家庭观念的中,女孩替别人养,嫁出去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女儿没有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利...
&来源:婚姻那点事
残留在事故现场的血迹10月13日晚,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s352峨山湾村附近,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据政府通告,目前已造成十一人死亡。
&来源:齐鲁晚报
据扬州电视台新闻频道:今天上午7点左右,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内,不知为何事,两名高二男生在校内发生了冲突,事件中...
&来源:扬州电视台
抓捕现场 张怀安供图嫌疑人穿着的潜水服 张怀安摄嫌疑人用过的金属探测仪 张怀安摄伴随案件告破,岷江江面回归平静。
&来源:成都商报
被撞的奥迪A8今天凌晨,杭州黄龙路与黄龙体育馆北门的小路交叉口,代驾汪师傅在一次例行接单过程中,被酒吧旁的一辆正在倒车的奔驰车撞得生命垂危。
&来源:杭州网
指甲钳给宝宝吃 父母看完监控拍下的画面当场崩溃【保姆剪完脚趾甲把指甲钳给宝宝塞嘴里吃】因为家里没有老人带小孩...
&来源:光明网
山西交警队长涉强奸女协警,以检查工作为名理所当然实施强奸。日前,山西省阳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二大队大队长窦某被指9月30晚...
&来源:中国网
正逢“十一”国庆黄金周,海南省文昌市的明星小镇文昌市龙楼镇格外热闹。记者在龙楼镇墟看到,苏、豫、湘、渝等外省车牌随处可见...
&来源:南海网
男子拿着刀上山,在不停地砍竹子,还从竹子里不停地掏东西。拉近一看,原来是在掏一种白白的虫子。
&来源:农村美食街为什么现在很多农民不愿意种地?我们吃的粮食哪里来的呢?-雨夜的梦境的回答-悟空问答
我钱短时间会老家。大片的土地都荒废了。留在老家的人都是七老八十了。大多都没有劳动能力了,那么我们平时吃的粮食蔬菜又是从哪里的来的呢?如果现在年轻人会农村创业和留在城市打工那个更划算?
为什么现在很多农民不愿意种地?我们吃的粮食哪里来的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都认识到种庄稼挣不了钱,顶多能养家糊口,一年所有的花销除以再减去吃饭就剩几千块钱,而且现在年轻人都往城市里去打拼发展去了,因为在农村种地没有前途,以前的话种庄稼还交点钱租种,现在大片的土地被荒芜没人种。顶多有老年人在农村闲着在家没有事干,种地就当锻炼身体,现在我们吃的粮食全靠以种植庄稼的为业的种植户支撑着,大面积种植水稻,及各种蔬菜,这才能支撑起中国的粮食供应。要是全靠农村种植的话,早就闹灾荒了。以上是我的回答!
要想了解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种地,可以先分析一下之前的农民为什么愿意种地。我想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愿意种地。这是既定历史时期农民养家糊口的根本途径。1978年以前的土地制度限制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农民由为国家种地转变成为自己种地,劳动力获得极大解放,有地可种是改善生活条件的基础。二,农民只能种地。农民的身份决定了种地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受限于户口和身份,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鲜有从事其他产业的机会。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也决定了农民只能从事农业产业的发展。三,农民必须种地。农业税改革之前,农民种地不光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且也是完成国家规定的各种农业税的要求。粮食单产水平较低决定了农民只有多种地才能完成任务,才能获得更多的收入。与之对应,不愿意种地的原因也可归纳为三条:一,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农业税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减负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二,农业有了迅猛的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得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逐年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同步提高进一步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三,农业整体“效益”相对较低。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例,从种到收涉及到“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各个环节,除去种子化肥农业农机人工等投入,忙活一年,一亩地纯收入平均不到一千元,相对外出务工,较低的“收益”是农民不愿意种地的主要原因。个人浅见,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就不愿种地这话题,按照我家的情况给大家说几点。 第一点: 单季种植!我家有五亩地,原来在北方可以种两季庄稼,但后来没水浇地,小麦种不了,只能种玉米和谷子这种单季产物。这就少一季收入。第二点:现在种地,各种费用也高!耕地、种子、化肥这些都是钱。而且种地一年到头一亩地也不长几个钱。玉米遇到好年景了,一亩毛利也就900左右,抛去以上各种费用,一亩其实长个600就不错了。(一亩600,五亩也就3000)第三点:太累!种好地后要锄三遍地,拿锄头一点一点的锄。要不地就荒了!而且特别的累!本人91年的,特别不想去地,不过看父母那么大年纪还在下地干活,没办法,累也要去!第四点:不如打工一个月!虽说我们这边是五线城市,工资不多,不过一个月也有3000左右。种五亩一年也就只能顶打工一个月的工资,还特别累。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是愿意种地的!综合以上几点,个人不愿种地。或许别人也是这个缘由吧!有次和父母闲聊,对他们说,现在种地不如打工一个月,干嘛还要种地,还遭老大罪!母亲说,农民不种地,还叫农民?额……我也不知道对于不对!最后想要说的是,种地在老一辈人的思想里是理所当然的,是天经地义的!就和夏天下雨冬天下雪一样!
108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乡村7大问题解决不了,乡村将无药可救!
我出生在农村,自幼在农村长大,外出求学及工作6、7年后又回到了家乡。参加招聘考试后分配至县里某部门上班,但对农村情况并不陌生。早几年前,我就想动笔写写老家农村的现状,但是觉得自己对农村问题的历史和当前政策把握的不全面,苦于思路的瓶颈和知识面及视野的狭隘,一直没有动笔。
2015年8月,我被县委组织部派往某村任第一书记,通过对农村进一步深入的接触、走访、了解,以及现今精准扶贫的全面启动,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心里多了些“为什么”、“怎么办”。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现就当下的农村现状做一些浅薄的分析,见笑于人。不过这篇文章绝对不是写给村里人看的,而是写给城里人和住在城里的村里人看的。因为真正的村里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而被无视的大多数。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的农村生活是这样划分的,12岁以前,在村里读小学,彻底农村娃娃,念书,放驴,干农活;13岁至18岁,城里读中学,寒暑期及忙假,除了学校补课外,回农村老家,也干农活;19岁至22岁,南京读大学,寒暑假回农村老家,少干农活;22岁至24岁,外地工作,春节回农村老家,不干农活;25岁以后,在县城工作,经常回农村,不干农活。
这么多年,自己作为一个往返于城市与农村的“候人”,不可谓不奔波,但这同时也给我这样城里的农村人,农村的城里人的双重感觉: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来看现代城市生活,同时也以一个“城里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冲击下的农村生活。就当下我的感觉,农村生活现状较为突出者是人口问题、土地问题、产业问题、婚姻问题、养老问题、大病问题和传统习俗的崩解问题。
1991年,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班里有30多个孩子,1996年,我小学毕业的时候,班里只剩下9个孩子。这么多娃娃哪去了?大部分跟随大人流向城里,小部分流向外乡。父母未进城之前,我母亲在村里开个小卖部,租赁村委的办公房,在我的记忆里,每当黄昏的时候,村委跟前人言鼎沸,孩子、大人、老人,聚集在一块,好不热闹。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也就大大提高。
而现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以总人口在城里和村里的分布比例看,生活在城里占80%,生活在村里的占20%。现在村子里居住的有:70%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20%的是60岁以上的,5%的是50岁以上的,5%是50岁以下的。在村里,40岁以上都叫做年轻人,而自嘲是没本事的人。40岁以下的大都在城里。有的是因为工作而在城里。
诸如我,通过高考等一系列考试等渠道,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而彻底的居住在城里。有的因为生存而在城里。大部分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本事在城里打工赚的钱比种地或者放羊来的收入多,再者为了孩子的读书问题,待在城里。有的是因为面子而在城里。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一部分年轻人在城里没有生存的技能,但是死活要待在城里,因为面子,自己待在村里多丢人。有的因为城里而在城里。一些人待在农村,其收入要比在城里好的多,但是就不待在村里,挣死亡命往城里跑,为什么?因为城里的花红酒绿。有的成了混混,有的干起了偷鸡摸狗的事情,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老幼相守的村子,人们谈不上有什么希望所寄,老一辈,既使无可奈何,也是习惯了自己的故土,幼的一辈,不过是暂时寄托在这里罢了,待到上学的时候,也随父母进城了。星散的人口,老龄的人口。精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接二连三地,这一辈人开始凋零,大多都是劳动到最后,也就撒手西去,随着一座座新坟的出现,乡下,确实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土地分包到户以来,村里农民满怀希望,满洒汗水的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在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之前,村前屋后,沟沟洼洼,在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面,能种的全部给种了,不留任何死角。每家每户对自己所有土地的地棱地界都了如指掌,不差一厘。
而现在呢,土地出现无人耕种及耕种人老龄化问题。因为广种薄收,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以至于现在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怎么种地,怎么劳作了,可以说许多人忘记怎么握锄头了。
为了不让土地荒芜,年轻人的父辈们只好劳作,所以现在村里种地的人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村子里六七十多岁的老人,很少坐在家里享福,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都是坚持劳作,认为白日闲过,就是一种罪过。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呼吁并执行土地流转,怎么流转?政策许多老人接受不了,现在只是口号,什么时候执行下去,是未知数。年轻人不种地,老一辈种地人的离去,再过十几年,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家的地在哪块了。想象一下,老一辈已经凋谢,下一辈能否回归乡村,能否对种地有激情,假如不,将是一副什么样的乡村景象?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产业关乎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幸福感。现在产业就是两种:种植业和养殖业。
先说种植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种植首先要自给自足,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所以种的比较五花八门,有糜子、谷米、荞麦、洋芋、玉米、豆子、葵花等,唯一的经济作物也就是洋芋和葵花了。我家种地时,每年都种十几亩洋芋和几亩葵花,除过成本,也就剩两三千元,能够基本维持日常生活开支,攒不了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米、白面已走进农民日常生活中,所以地里除了洋芋、玉米,其他都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现在粮食价格提不起来,2014年种玉米,收成好点,除过成本每亩也就结余1100多元。如果收成不好,连这个数字都不到。如果家里有二三十亩地,每年的收入也就是2、3万元,除过人情门户等日常开支,也攒不了钱。
再说养殖业,就是养羊和养猪。前几年,猪疯狂的时候,老家留在村子里的人,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猪。投资2至5万元不等,建猪舍,买母猪,买饲料。但当猪出圈的时候,猪肉价格下跌,一算账,连成本都收不回。放弃,猪舍废弃。现在农民养猪也就是为了过年吃那点杀猪菜了。
养羊,收入主要是卖羊、卖羊绒,卖的支撑是羊多生羊羔子,能卖羊的数量少于出生羊羔子的数量,这样才会新老更替,规模扩大,出现加法效应。如果每年出生羊羔子的数量少于能卖羊的数量,则是减法效应。养羊,每天都要有人起早摸黑专门照料,如果不成规模,养几十只羊,收入不抵幸苦费,只能说为了养羊而养羊。户家我二爸养羊的规模在200只左右,去年收入才3万多元,除过一年家里所有的开支,也剩余不了多少了,还好他无病无学生。
产业的单一、低收入和市场的变化莫测,让农民无所适从,也就逐渐失去对土地的兴趣了。这值得从上到下所有执政者的思考。
首先是钱的问题。原来结婚比较简单,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拉着毛驴将一个姑娘娶回土窑洞,幸福一辈子。后来演变成摩托车、手机、银手镯,开着机动三轮将一个姑娘取回楼板房,幸福半辈子。现在呢,钱、钱、钱,一个媳妇至少45万,才能娶回家,幸福一阵子。怎么算账?跟男方在城里要房子,要车子,要金银首饰衣服钱。村里一个人娶媳妇,女方要房子,暂时没有,抵成钱25万元。要车子,买,10万元。要金银首饰衣服及彩礼钱,10万元。
所以现在流行一句话:“娶个媳妇,老子2分贷款,儿子1分5放款”。穷了老子,富了儿。我户家大哥,生了三个儿子,现在个个都20几岁了,都在谈对象,一涉及婚嫁问题,对方家长直接“刚崩”,因为没钱。对象谈了一个又一个,就是结不了婚。所以给儿子结婚的花费现在是农村人的一块心病,也是一大难题。
再者就是情感的问题。我们知道,相对于乡土社会的稳定和静态而言,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资本流动,物资流动,人口流动,情感流动……与流动性相关的就是,城市生活的“陌生人”处境:出门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谁。所以进城的一些年轻人就敢乱作非为,没人认识,没人指指点点。依靠现在微信、陌陌等交流软件,搞婚外情,眼中金钱多了,心里感情就少了。许多农村夫妻在城里租房子,男人在外打工,老婆给孩子做饭,接送孩子上学。但最终的结果是,男人把老婆供出去了,把孩子供回家了。
因为我们国家养老体制的不健全,包括城里及农村的非体制内的大部分人,养老必须靠自己和儿女。病痛是养老的第一大问题。无病无灾,基本都是很好的,但凡有了大病,就很麻烦。
说实话,在农村,大部分地方,老人得重病,就是等死。一者是钱的问题。虽然现在搞了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若要治疗,必将家徒四壁,连基本的生活资料的购买都是问题,所以许多老人拒绝治疗,而作为儿女的也就默许了,这是很悲哀的事情。二者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问题。有女儿的,老人还好点,女儿给老人清清洗洗,端吃端喝。没有女儿的,老人会殁的很快。亲情冷漠是养老的第二大问题。
在农村,老一辈和他们的下一辈之间,确实有着空间上的隔离,要尽孝道,基本谈不上,老年人都是自食其力,哪怕八十多岁了。能够相忘于江湖,对于老人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惜的是,子女辈还是念念不忘父母的那一点点财产,总认为自己从中分到的一份是最少的,而不问自己为老人做了什么。更有甚者,新起的房子,有人不愿意老人一起居住,认为不干净,在屋旁另筑小平房,算是父母的栖身之所,老人偶尔到正房里走走,还引得媳妇的大骂,甚至拳脚相向,理由只是踩了脚印在家里。
我所任职的村子里,一个老人养了三个儿子,老人现如今80多岁,老大成家立业,老二光棍,老三城里瞎混。现在的状况是,老大的房子就在老人住的地方旁边,却对老人不闻不问,不管死活,老人和老二住在一起,是三间土坯房,老三管不了。老人经常食不果腹,不生烟火,我去了看了家里的状况,心里实在难过。老一代无法感受温暖,当生存都存在问题时,感情也许真的无法保障,造成老人对生活孤寂和无奈。亲情的冷漠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来制裁,道德的缺失和沦丧,让人义愤填膺。
传统习俗的崩解
现代文明制度的冲击以及城乡一体化的逐渐推进,导致原有乡土体系的崩溃。农村的“三叩九拜”已不复存在,城里的冷漠、传统文化的缺失、西方文化的侵蚀,让城里的体系变得畸形,真正适合我国城里的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信仰,没有宗教,吞噬着靠老一辈人以“道义”维持的老本,让人匪夷所思。
正所谓城里人不像城里人,农村人不像农村人,倒像电影《老炮》里六爷所说,怎么是个“二尾子”。比如说过年,现在许多人都在说过年没意思,没年味了。贴窗花没有了,手写对联没有了,三十晚上供奉土神爷和灶马爷没有了,三十晚上跳大神没有了,大年初一早晨给长辈磕头拜年没有了……说是古风怡然也好,说是陈规陋习也罢,反正是没有了。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络,现在村里人也罢,本家也罢,还是亲戚,要想见面拉上几句家长里短,只能在红白喜事上了。不像原来,你借我家两袋洋芋,我借你家一升谷米,频繁的互动着。现在大部分都待在城里,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哪次我户家过事,大家聚在一起,都是村里人,但是许多比我小的,我却不认识了。就连我户家的侄儿,都11岁了,我问,你称呼我甚,他却不知道,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我在想,到了我儿子这辈人,不要说村里人认识了,本家兄弟之间的关系也疏远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老一辈人眼中的“家门自己”、“亲戚六人”、“庄邻院舍”的关系被现实彻底割裂了。所谓,乡音无改,客从何来,不过是每年都发生的故事罢了。
在我看来,说到底,农村问题就是脑袋和步伐不协调的问题。有时脑袋快,步伐却慢。有时步伐快,脑袋却慢了下来。首先说脑袋,里面装的有制度政策、伦理关系、思想理念。制度政策,这属于政治的范畴,我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就如下雨,轰轰烈烈的雷声却没有下一滴雨,是很失败的;下了一场暴雨引起洪灾,是失败的;下了一些小雨,只洒湿了表皮,做得是表面文章,是形式主义;最好是润物细无声,下的保墒,下的入情入景。
伦理关系,一场五四运动,一场打土豪分田地,一场文化大革命,一场改革春风,彻底打乱了延续千年的日常生活伦理和情感维系,将传统的乡绅、儒家和风俗维系的人际关系,转移到了现代国家的政治话语体系之中,由人与人的亲情关系转移为人与集体的政治关系。
而且,阶级斗争思维导致人情冷漠,人与人的不信任,直到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仍存在并隐隐发挥着作用。金钱至上,导致全民造假,诚信缺失,道德沦丧,从城里到农村,出现钉子户、无赖、泼皮、刁民等群体,干扰着社会正常的前行。当把骗人、告状、“打吓(he)”、“胡操”等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引以为荣的时候,这是法治的缺失,还是人权的释放,还是弱势群体的自卫宣泄?我觉得是时代和民族的悲哀,是对社会生态的严重破坏,应予以严厉打击,而不能包庇纵容。
伦理关系的问题是考验当今知识界能力的最大问题,也是在现实判断上割裂知识界的尖锐问题。思想理念,与人受的教育程度、后期学习息息相关。
受教育程度低,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方式老化,有很多人把成功归类于机会主义、关系主义。对教育的漠视,对学习的鄙视,对读书人的冷嘲热讽不抵于一杯白酒时,何谈思想?何谈理念?不要让高等教育成为城里人玩的游戏,不要让农村人觉得投资孩子的教育是无法回报的事情,实行全面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逐步提升一代代人的素质,营造学习的氛围,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再说步伐,跟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养老保障措施,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保障措施,在我看来,较之脑袋是慢的,而且慢的不是一点,应了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业方面,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农民对市场的判断不准,和脑袋合不了拍,也逐渐失去了在农村发展产业的兴趣。脑袋和步伐不协调,使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几个叠加。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农民,而且困扰着决策者。
人在历史中,很难对自己所处时期的社会做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判断。对于我这种出身于农村的人来说,现在的老家是故乡还是他乡,已经分不清了。但我不愿意看到小时候的那种乡村氛围消失殆尽的至无影无踪,也不愿意看到现在的乡村景象是小时候那样穷山恶水。
随着国家的发展及政策的调整改革,农村也在经历着阵痛,逐渐调整着自己的状态随波在历史的河流里。我想,总体是向好的。你爱或者不爱,她在那里;你见或者不见,她已经住进你的心里。
来源:陕北印记 白靖平(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财政局)
本公众平台文章来源如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2.4K36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6K18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种地越来越没前途?农业的利润去哪里了?
都说中国的农民越来越富了,这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但是在这几年,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农民越来越不愿意种地了。
不是因为种地辛苦,是因为最后得益的利润的低了。
市场上农作物利润算起来也挺可观,尤其是近几年农业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为什么却还是有那么多的农民一赔再赔,市场上这么多的农作物利润都去哪里了?
四川成都崇州隆兴镇顺江村的王志全走在田坎上,察看刚播下不久的秧苗。与普通种地农民不同,他是三个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管理着共计3500余亩土地,种小麦、水稻、油菜籽,一年收入可达百万元。
身为一个农民,一年收入可以达到百万元,无论在国内何处,都属于实打实的高收入,令人羡慕,甚至让人不敢相信。
但是,冷静下来,只要仔细算一笔账,就不难发现,“种田CEO”纵然一年收入高达百万元,只是看上去很高,但掩饰不了背后的农业低利润的现实。相反,实质上凸显了当下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攀高和农业低利润,高收入完全是建立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之上。
管理3500亩地,一年收入百万元,平均算下来,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其实还不到区区300块钱,远不如城里人上饭店的一顿饭钱。
这样的种田利润收入显然实在是太低,与其一年来的辛苦付出严重不匹配,这实际上也是导致越来越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抛荒土地、小农生产模式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所在。可以说,即便是年收入百万元的农民,仍然不是令人羡慕的职业。
事实上我国农业生产早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而且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
农业生产,农民需要大量人工成本。这是难以用金钱计算的,在计算利润的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到这个环节,有很多动物养殖需要很长时间的人工成本,再加上各种农作物市场定价会经常性的出现波动,这样即使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可以获得的利润还是非常低的。
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农产品每亩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亩产出量的增加,农业生产收益率明显呈现下降态势。
在农业生产投入增量中,直接生产成本上升是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到农业生产总成本的80%以上。
不仅如此,影响利润的,还因为农作物的市场波动比较大,当年农作物的销售情况是非常不稳定的,也就是农民们常说的靠天吃饭,如果当年某种农作物的销售很差,那么利润率就会非常的惨淡。
就像最近猪肉价格暴跌,这样可吓坏了一批养猪户,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养猪利润就不能仅仅靠数字上算出来的结果,而是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分析。
而且农作物从生产出来到运输到消费者手中,这其中的运输费、储存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且还要考虑到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商品损耗,而这一切通通都是要农民或者企业自己买单的。
而且一旦运气不好到大量农作物滞销卖不出去,农民们就只能眼巴巴的望着这些东西腐烂,这样会造成农民们血本无归。
农业挣钱虽然不容易,但是赔钱却容易得多,算好的利润根本经不起风险的冲击,谷贱伤农现象屡屡发生,更不要说遭受自然灾害了。
在这样的格局下,要提高农业生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最终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就必须也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的高成本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首先,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特别是在种粮补贴政策上,应当补向种田的对象,扶持种田大户。其次,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不使用化肥、农药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益。再者,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降低农业融资成本,帮助种田大户在粮价走低情况下的“接盘”工作。
日,以农业环境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农业环境科学峰会暨全国农业环境科研产业协作网会议在重庆召开。
会议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是引领我国农业走向高质量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动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已经进入“无人区”,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会议认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强农业环境科技交流与合作,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人才等要素向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倾斜。
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有利可图,农业也会蓬勃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直这样下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