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是什么和纳斯达克之间到底还有多远

从对标纳斯达克转向全新探索 新三板困兽谋变
摘要:过去5年新三板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繁荣、衰退、萧条、复苏),随着更多的制度性红利释放,在2018年将重新迎来快速发展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赞(4)收藏(0)
评论(0)评论(0)评论(0)评论(0)评论(0)评论(0)
中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高峰论坛(金盾奖)
中国旅游品牌发展论坛
金票根影迷嘉年华
Copyright 2018 华夏时报网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华夏时报新媒体中心
联系邮箱:NewMedia@ChinaTimes.cc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转:新三板与纳斯达克之间的距离:模仿or变异
新三板与纳斯达克之间的距离:模仿or变异
新三板智库
3月15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被删除的消息引起市场的极大反响,新三板的后续发展动态则更加引人注目。据悉,首份新三板行业宣言月底将会在上海发布,这份宣言届时将由新三板主流机构共同签署。新三板制度、投研体系、投融生态等如何建设?不禁让人又想将新三板与纳斯达克比较一番。
新三板和纳斯达克发展轨迹
(1)新三板的成长路径
新三板正式揭牌运营是在日,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1月开展的中关村科技园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由于试点园区只有一个,规模和交易非常不活跃。2012年8月,国务院批准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份转让试点,试点园区扩展到武汉、上海和天津。2013年,受益于股转系统公司的成立及国务院、证监会的政策支持,代办股份转让业务得以在全国进行推广,对活跃交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014年8月,新三板做市商业务正式上线,开启了新三板发展的大时代。与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的上市条件相比,新三板的挂牌门槛较低。新三板的挂牌企业数量自2014年以来增幅较大,截至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已达6052家,远超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数。
(2)纳斯达克(NASDAQ)的变迁
纳斯达克可以说是互联网的产物,1970年互联网形成,纳斯达克1971年成立,它把各个市场用互联网连在一起,用一个做市商的技术把所有分散在美国各地的交易分机构串在一起,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而且是流动性非常大的场外交易,这就是纳斯达克产生的原因。
纳斯达克全称为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1971年成立时只是一个用来集中显示全美OTC市场部分精选证券价格的报价系统,于1982年发展成为一个具备交易功能的场外交易系统。1990年,纳斯达克与OTC分离开来,成为具备IPO功能的交易场所,并且为了与纽交所竞争,纳斯达克于2006年注册成为交易所。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纳斯达克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股票交易所之一。
新三板和纳斯达克之异同点
作为国内最接近注册制的资本市场,新三板自成立以来就时刻被拿来和纳斯达克市场进行比较,因为他们的制度是非常相似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纳斯达克作为世界上最好的资本市场之一,对于中国的新三板市场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新三板与纳斯达克有两个显著的相似之处
首先,新三板的服务对象与纳斯达克相似,都是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企业。在准入条件上,两个市场均不设财务门槛,股权结构清晰、存续满两年、主营业务突出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即可。因达不到盈利要求纷纷远赴纳斯达克上市的创新型科技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其次,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代办”二字就此而来。做市商是具备实力和信誉的证券机构,他们的义务是报出目标证券的买卖价格即双向报价。投资者之间没有直接交易,想买、卖统统要与做市商交易。做市商可以起到活跃交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研究并对公司的价值负责。多家做市商对同一股票连续的、竞争性的报价使成交价向标的真实价值靠拢,起到价值发现的作用。
(2)新三板目前的情况与纳斯达克成熟的市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新三板的流动性严重不足,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而反观纳斯达克市场,则远远高于此。新三板采用的协议转让交易制度,导致交易的发生条件苛刻,同时做市制也并未有效的增强相应股票的流动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新三板大量的增发库存股面临流动性危机,做市政策红利也被做市商滥用,在做市交易制度下,做市商的主要盈利本应为双向报价价差带来的交易收入,但是实际中往往演变成来自存量股权升值带来的资本利得,所以其做市动机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扭曲,更倾向于抬升股价。
新三板的投资者筛选过于简单粗暴,对于自然人投资者,证券类资产达到500万才能参与新三板投资,而这一门槛也令众多个人投资者望而却步。反观纳斯达克,前期完全不设门槛,即使是现在升级为交易所后其门槛也只是与纽交所差不多,依然面向大众开放。之所以纳斯达克能放开准入门槛,其实是监管方式在保驾护航。纳斯达克其实分为两个体制,一个是交易所,一个是交易商。交易所是一个需要统一门槛的场所,因此受到较为严厉的监管,而做市商先于公众承担风险,会自己对自己的金钱负责,因而监管也很宽松。
新三板市场的管理机制与纳斯达克的差距。纳斯达克在历史上经历过三次分层:1971年纳斯达克开始运行,1975年第一次分层,设立了一个上市标准来与OTC市场作区分。第二次分层发生在1982年,纳斯达克挑了一些优质公司,将他们的股权交易变为做市商制度,这也是最早的做市商制度,很多优秀公司的做市商多达几十家。2006年由于微软谷歌等公司大量出现,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市值增加,逐渐超越纽交所,于是开启了第三次分层,建立了全球精选市场,采用公开竞价交易制度。而目前新三板还停留在第一次分层的阶段,可以预见未来新三板将会成长起一批优秀的公司,并逐渐走向多家做市。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将引入自由竞价制度,为提高价格发现功能,回归合理估值,这是必经之路。而分层也将伴随着新三板的发展不断演变、完善。
纳斯达克对于新三板建设的启示
纳斯达克的成功为新三板市场提供了模范的样本,其历史沿革和制度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未来新三板无论是上市制度还是交易制度都可以参考纳斯达克市场。
(1)通过分层形成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内部多层次市场
纳斯达克在建立初期,通过制定首套上市标准,将自身与其他OTC市场区分开来,其次制定不同层次的上市标准来满足不同层次市场的需要,纳斯达克通过内部分层逐渐形成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内部多层次市场体系。其中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的企业规模最大、估值最高、波动率最低;纳斯达克资本市场的企业规模最小、估值最低、波动率最小;纳斯达克全球市场则介于两者之间。
国内新三板市场分层的呼声很高,主要原因在于新三板挂牌企业无论是经营状况还是资产规模都具有较大差异。新三板PE巨头九鼎投资,估计超过1000亿元,但是总市值第四名的齐鲁银行,总市值不足100亿元,更多的挂牌企业总市值不超过10亿元;九鼎投资云年以来成交额超过100亿元,但是更多的企业处于零成交状态。挂牌公司间的巨大差异,一方面给新三板的日常监管产生压力,另一方面也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挑选出具有发展潜力、投资价值的标的造成困扰。新三板在保证最大包容性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来满足各方市场参与主体的不同诉求,市场分层的必要性因此凸显。
从市场主体来看,通过市场分层,挂牌企业可以选择符合自身要求的层次和板块,如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可直接选择有较高标准的板块挂牌,初始阶段的企业可选择首先进入门槛较低的层次,承担相对较少的挂牌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分层,可以将不同风险特征的公司分开,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对监管层来说,市场分层能够对于不同层次的市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便在未来推行竞价交易、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制度,以及丰富优先股、可转债等市场产品时,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监管。
(2)对不同层次市场探索适合不同规模企业的上市标准
为了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纳斯达克通过不断试验,为各个层次的企业制定了具有差异化的上市标准。对于小型企业,纳斯达克资本市场考虑到其经营风险较高,企业稳定性较差,市值较小容易被操作等特征,提出了“股东权益市值”组合和“股东权益净利润”组合。当企业度过生存期,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以后,其死亡的概率会降低,成长成为企业的主要问题。对于这样的企业,上市标准更强调灵活性,所以纳斯达克全球市场的上市标准更加多元化,除了类似纳斯达克资本市场“股东权益净利润”和“股东权益
经营年限”的标准外,还有单独“市值”标准和“总资产总收入”组合标准。对于大型企业,上市标准更加苛刻,以确保公司的高质量。
上市标准差异是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差异的重要体现。我国各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标准均以“净利润”或“收入”为核心,除了门槛值以外,差异性并不明显。但是新三板对于公司挂牌门槛较低,不设置财务门槛,包容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也客观上造成很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市场分层的一个要点就是对于不同规模和盈利状况的企业建立不同的上市标准,来将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区分开来。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发展潜力很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如互联网企业和生物医药企业)有着巨大的融资需求,但是由于前期需要大量的研发或营销投入,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新三板在为这样的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服务的同时,需要基于风险可控原则,可以搭配其它指标使用或设置合适的门槛值。
虽然股转系统一再强调新三板不是中国版的纳斯达克,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纳斯达克许多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去揣摩、借鉴。现在,在注册制延期推行、战略新兴板取消的外部环境和挂牌公司数量多、层次分明等内部条件下,新三板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外部经验中国智慧必将使新三板发展状大,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桥头堡与学习标兵。
—— & END & ——
本文转整理自互联网,订阅号:xsbzhiku。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闻源 财富源
新三板,何时能成中国纳斯达克
&&来源:&&作者:佚名&&责任编辑:罗伯特
  缺乏流动性正成为的阿喀琉斯之踵。昨天,916只沪股成交11467亿元,导致沪指成交显示超上限。在另一个火热的资本市场新三板上,2300家公司,一天只成交了12.08亿元,只有沪指成交量的1%。在转板预期下,很多创业公司都把挂牌新三板作为了第一目标。在注册制渐行渐近的背景下,新三板也吸引了各路资金的涌入。创业公司通过新三板获得急需的资金,资本获得成长溢价,新三板有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潜质。但新三板想要成为真正的中国版“纳斯达克”,在制度建设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家杭州软件企业的疑惑
  我们不缺钱,挂牌能带来什么
  春节之后,位于杭州天堂软件园的一家软件企业,每隔几天,都会有投行和券商的工作人员上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动员这家软件企业挂牌新三板,期待成为这家公司的做市商,购买一部分股权。
  “现在我们不缺钱,每年利润有2000多万,挂牌新三板又不能带来多少资金,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挂不挂牌没多少差别。”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告诉钱报记者,给出的估值都是30倍起,最高的报到了50倍,但他们不想这么早就把公司“卖”了。
  北京一家同行已经挂牌新三板,但每天都成交很不活跃,而且公司财务公开后,同行都可以看到公司的成本和销售收入。“小的软件公司优势本来就是灵活性,一旦挂牌新三板,很多信息都要公开,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壮大。”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说,挂牌新三板能带来公司知名度的提升,但同时把很多信息都透露给同行。
  他的另一个担心是新三板的成交不活跃,充斥着很多对倒盘。“一天成交10个亿,分到每家公司头上才43万,要卖个10万股,估计也要等几天吧。”
  昨天,新三板成指下跌了2.50%,三板做市指数下跌了3.76%,有60只股票跌幅超过10%,和航科技更是一天跌掉了81.46%。赛亿科技、南菱汽车、迈奇化学、光维通信、鸿辉光通等跌幅超过了50%。
  新三板昨天新挂牌13家企业,数量达到了2300家,但全天一共成交12.08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沪指昨天成交11467亿元,是新三板成交量的近100倍。新三板成交最活跃的一天是4月7日,成交52.29亿元,但也只有沪深A股的零头。
  杭州这家软件公司把上市目标对准创业板,除了估值较高外,更主要的是能给公司带来质变。“出去谈业务,一说是上市公司,马上就会有额外加分,现在我们只做利润率高的大单子,以后上市融到钱,可以把小单子也接下来,还可以收购竞争对手,这些新三板都不能提供给我们。”
  中科招商市值突破720亿
  定增成新三板的财富密码
  4月9日,新三板公司中科招商披露定增认购公告,上海绿地股权投资公司多家机构认购2.8亿股,募集资金50.4亿元。而4月10日,中科招商再发布了募资规模为35亿元的定增预案中,拟向不超过15名特定投资人定向份不超过1.95亿股,发行价延续18元/股未变。
  中科招商是一家创投公司,目前已凭借726亿元的总市值位列新三板个股之首。其董事长单祥双所持的7.26亿股对应市值已近400亿元。726亿元的市值,在目前沪深股市2600家公司中,可以排到113位。
  中科招商只是众多新三板造富神话中的一个。最近一年,随着做市交易的实施,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成交量均伴随指数上涨,而新三板估值更直接向创业板看齐。统计显示,2014年之前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为346家;而截至日,挂牌企业数字累计达到2300家,增长了近7倍。
  沪深A股公司,多数通过IPO获得高溢价回报。新三板公司则多数通过来实现财富增值。截至19日,4月份已有253家挂牌公司推出定增预案。除参与定增的挂牌公司数量频井喷之外,定增融资频率和手笔都有提升的趋势。
  在不少疯狂涌入新三板定增市场的人士看来,投资逻辑十分简单,由于新三板定增没有锁定期,以低于市场价格的定增方式拿到筹码后,短期内就可以在市场上抛售套利。对于协议转让的公司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问题,但对于有做市商的公司套利机会非常明显。
  机构称这是第三次制度红利
  转板成新三板最大期待
  在上周末举行的第6届私募金牛奖颁奖典礼暨高端论坛上,上海朱雀股权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华轮表示,注册制的实行、新三板的发展都意味着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后障碍正在消除,资本市场已经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即将成为融资的主场,交易制度和转板是新三板最大的期待。
  市场普遍预计,新三板门槛的降低,更多的资金入场后,新三板的估值仍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随着连续竞价交易制度的出台,新三板市场更有望成为真正的中国版纳斯达克。
  新三板分析师认为新三板内蕴藏着特有行业的投资机会;这类行业特点是未形成强势品牌,但关注度高,同时企业发展速度较快,资金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大。包括美容整形、会展、家政服务、老人孕妇婴儿等特殊护理、人才管理咨询、茶叶、小贷担保和高端滋补行业,蕴藏着百亿至千亿不等的行业市值空间目标。
  新三板的分级管理制度和交易制度有望今年迎来改变。大量企业和资金的涌入,让新三板具备了成为中国纳斯达克的潜质。
高清图集赏析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新三板与纳斯达克相比较哪些区别_百度知道
新三板与纳斯达克相比较哪些区别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59
获赞数:93
新三板是照搬的纳斯达克的混合交易的报价驱动的交易模式,这也为三板的发展方向定了基调。未来三板将和纳斯达克一样,挂牌即做市。但是鉴于三板具有一定的政策推动因素在里面,直接完成做市交易加竞价交易的模式不太现实,而采用了协议转让加做市交易双层交易制度。主要区别应该也就是在交易方式上,现阶段更偏向于日式或者台湾式的股权交易市场情况。作为一个三板投资从业者,三板的行情也已经趋于稳定上升,相信今年能就能有较大发展。
新三板是中国垃圾堆,纳斯达克是美国黄金屋!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单月浮盈70%:做市商躺着赚钱有多爽 新三板离纳斯达克就有多远
  如果说做市商是“限量”咖啡,那企业就是“买咖啡”的人。  有种稀缺是致命的!  心理学专家罗伯特·B·西尼在《影响力》一书中指出: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  于是,当某种东西引发众人争抢,并给人一种失去的恐惧感时,人群的行动力开始爆发。因为,渴望拥有是出于身体的本能反应。  于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下几种场景:  卖古董的老板们总是说自己的古董是唯一的,知名运动品牌总会推出一些限量性的产品,就连星巴克也时不时地推出几款新口味的咖啡,但这些咖啡都限定了销售时间。  对于这种利用创造短缺效应,从而造成物以稀为贵表象的做法,高逼格一点的解释是:按照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供小于求,价格高于价值;供大于求,价格低于价值。  如果把这个现象放到上,那么做市商就是那些古董商家口中的“唯一”,也是众人争相抢购的那杯“新口味”咖啡。  1、谁是买咖啡的人?  如果说做市商是“限量”咖啡,那企业就是“买咖啡”的人。  新三板挂牌企业八马茶业在1月28日以每股5.2元/股的“挖肉价”将总计350万股分别卖给包括(,)、(,)等在内的9家。  为何说是挖肉价?这么给你解释下吧。  挂牌新三板之前,八马茶业引入PE投资的价格是将近10元/股。跟这相比,做市商这5.20元的拿票价格只有入股价格的一半,可不是“挖肉价”么?  因为是协议,无成交,挂牌之后八马茶业的股价维持在5.2元/股,这个比较好理解。  但3月3日,八马茶业协议转做市,当日股价立即上涨51.92%,一度高达8.29元/股。第二日持续上涨2.53%,截至3月4日收盘,八马茶业股价为8.1元/股。  换句话说,八马茶业做市交易仅两天,股价就从5.2元涨到了8.1元。前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市商手中持股价值从1664万飙升至2592万,账面浮盈70%。  低位买入,一个月浮盈近一倍,尤其是在新三板流动性跪地,一大波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的情况下,做市商这样的赚钱方式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2、“唯一”即垄断?  很多人问,为啥我们不能像做市商那样“躺着也赚钱”?道理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在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就是那个“众人争抢的东西”!  3月7日,新三板挂牌企业达5906家,做市企业1359家;与之相对应的是,拥有做市商牌照的券商还是原来的85家。这表明在新三板做市市场上,做市商处于绝对的垄断性地位。  据公开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做市商向挂牌企业累计投入了超过100亿元,做市商买入挂牌企业库存股达到2200多次,其中有约680次是折价取得。  不仅如此,2015年12月份开始,新三板分层方案的提出给又给企业打了一针鸡血。众多企业为了争夺创新层,纷纷协议转做市。企业对做市商需求大增,甚至不惜低价大甩卖吸引做市商。  于是乎,物以稀为贵,新三板场子里的做市商供不应求,想要他们给自家企业做市那只能像八马茶业一样以超低价虔诚奉上。  而事实上,别说挖肉了,点击网络为了吸引做市商更是以3折的清仓甩卖价卖给做市商,要知道人家当时的收盘价高达14.23元/股,但给做市商的价格只有4.6元/股。  在新三板上,低价给做市商则是挂牌企业想要做市的“潜规则”。  3、垄断是目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股价是企业投资价值的真实反映,而让企业宁愿选择暂时“挖肉”也要引进做市商这种“豁出去”的做法,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新三板独有的做市商制度。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新三板搞的做市商制度是舶来品,学的正是纳斯达克的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设立的初衷是美好的:做市商买入挂牌公司库存股,向市场买卖双方不断报价以完成做市业务,赚取差价。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做市商制度”有点水土不服。在新三板市场逐步向下后,凭借着牌照垄断的便利性,做市商们压低价格向企业拿库存股,转手却高价抛售。这样的“便利”也成了杀跌新三板市场的利剑。  在新三板上的遭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作为新三板券商“第一股”,联讯证券日停牌,期间虽避开股市重大调整;9月2日复牌当天早盘,联讯证券最大跌幅达32.54%,股价开盘即跌去近三分之一。这其中就少不了做市商杀跌的“补刀”。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目前做市价格&破发&、低于库存股价格的案例可以全部对应到上文提到的做市商在2015年那680次折价买入库存股的行为,说明做市商目前的盈利方式仍然是以自营而不是通过双向报价价差的方式。  巨大的制度套利空间摆在面前,总会有做市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操纵价格、牟取私利。富姐曾经扒过新三板”惨案,便是最明显的例子。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2015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为了“缓解来年压力”在12月31日这天将手中持有的包括上陵牧业、凌志软件等优质企业的股票一通乱砸,让新三板市场尤其是优质企业遭受重创。本来是好好的竞价交易,生生被稀缺的做市商搞成了“垄断”。  更有甚者,新三板最大的政策利好分层也即将落地。大家都知道,进入创新层的企业无一不是做市转让。在垄断性做市的前提下,即使企业进入创新层,垄断性做市的情况不但不会改善,而且有加剧的趋势,分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4、我们离纳斯达克有多远?  很多人说,新三板是中国的纳斯达克。问题是,人家纳斯达克可不这么认为。  纳斯达克高级副总裁罗伯特·麦柯奕在一次和三板富的独家对话中称:“我们纳斯达克跟新三板没有一点关系,我们跟新三板完全不一样,地位也没法相比。”  人家说的很含蓄,但事实上的意思就是纳斯达克作为相对成熟的市场,新三板并非中国版的纳斯达克。  也许很多人不服气,但现实就摆着这儿。其实,我们今天在探讨的做市就是典型案例。  我们可以看到,在新三板上,平均每家企业的做市商数还不到5家;而在与新三板对标的纳斯达克却有600家做市商,平均每个挂牌股票有20家做市商做市。  按照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增加速度,即使引入非券商的做市商把做市商的数量提高到目前纳斯达克600家的水平,依然捉襟见肘。  在纳斯达克,没有垄断性做市一说,也不存在利用制度漏洞套利的空间,但我们新三板有。  另外,纳斯达克还有严格的。富姐在之前的文章已经做过统计,从1985年至2008年间,纳斯达克数达到了12965家。而我们,尽管已经成了这个地球上,数量最庞大的证券交易场所,但我们的退市制度,甚至还没摆上台面。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 HN666)
03/07 19:4803/07 14:3303/07 14:2403/07 11:4403/07 11:2103/07 09:5903/07 08:3403/07 06:59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网上投洽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三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