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wrfr我家里的电视可以连而我的手机打开wrf文件可以连却不可以用,要这样做才可以用

&p&在电影“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中,Jack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我一直在活着一场似曾相识的人生。每个我到的地方,我都觉得仿佛曾经来过。” 艺术固然有它的夸大之处,但这种“此刻仿佛曾经发生过”的感觉对许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p&&br&&p&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眼前的事明明是第一次发生,却有一种异样的熟悉感。就连面前物品的摆设、人物的对白都好像曾经发生过。那一刻我们都会觉得无比惊异和神秘。“啊,好奇怪,刚才这一幕,我好像曾经在哪里经历过!”我们会这样说。&/p&&br&&p&&strong&·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什么?&/strong&&/p&&br&&p&这种感觉叫做&strong&Déjà vu(Already Seen)&/strong&。&/p&&br&&p&它是一个法语词汇,最初是由法国的一位物理研究人员发现的。Déjà vu在中文或日语中称之为“既视感”,更通俗的说法是“似曾相识”:它描述的是&strong&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虽然是第一次见到某个场景,却感到在什么地方见过、或经历过这个情境&/strong&。&/p&&br&&p&《科学美国人》的调查表明,&strong&人群中超过2/3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感觉;大约有1/3的人有过多次类似的体验,特别是15-25岁的年轻人。&/strong&在人们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Déjà vu的时间多出现在6-10岁之间。&/p&&br&&p&有研究者认为,&strong&在很多时候,“一见钟情”其实也是一种Déjà vu。&/strong&有时候,当你遇到一个人时,会感到莫名其妙的吸引力,你觉得对方身上的某种特质是你所熟悉的,因此会很容易想要亲近对方。&/p&&br&&p&&strong&Déjà vu之所以是一种“似曾相识”,是因为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认识。&/strong&&strong&Déjà vu只会发生在“此刻”,&/strong&它是一种正在经历的感觉,只会在你经历的那一刻发生。如果你认识一个人,你遇到ta十次也会同样认识他;而Déjà vu的感觉则是,你可能每天都从这条路去上学,但只在某一天、某个时刻,你突然觉得身边的事物都不一样了,仿佛勾起了某种久远的回忆。&strong&而且,当你离开了那个情境,没过多久就会忘记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并且很难去描述它。&/strong&&/p&&br&&p&实验证明,Déjà vu很容易在人们感到疲倦、压力、生病的时候出现,或是被不熟悉的事物环绕的情况下出现,这可能是因为,此时的大脑无法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很好地处理。&strong&有趣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有可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反面jamais vu(似不相识),它指的是你明明看到了熟悉的人或事物,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相关的细节;或者看到很熟悉的字词却认不出,话在嘴边却说不出口。&/strong&&/p&&br&&p&相较于老年人,&strong&年轻族群比较容易出现“幻觉记忆”&/strong&;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生活较为丰富,身边常出现新鲜事物;年轻人的生活也更加忙碌,容易疲惫,因此大脑“打结”的时刻出现较多。Déjà vu的出现频率在成年早期达到峰值,在25岁后缓慢地下降,直至老年。&/p&&br&&p&有学者认为,Déjà vu的出现其实是大脑处于健康状态下的表现,因为这说明我们的大脑能够识别出那些“错误的熟悉信号”,我们还能意识到,眼前的熟悉景象并非真的遇见过。&strong&而当人过了25岁,年龄逐渐增长时,我们识别出这些信号的能力会逐渐变弱,因为我们开始相信这些信号是正确的。&/strong&&/p&&br&&p&&strong&有着更高学历(如研究生以上)的人也报告了更多的Déjà vu时刻。&/strong&研究认为这和他们的阅读体验丰富有关。可能他们从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中遇见了“sweet strangeness”。&/p&&br&&p&由于充满神秘气息,这种“似曾相识”的现象最初受到非科学世界的关注更多;从20世纪末起,才逐渐得到科学界的关注。&/p&&br&&p&&strong&&strong&· &/strong&Déjà vu的神秘主义解释&/strong&&/p&&br&&p&非科学世界对Déjà vu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转世/前世记忆,遗忘了的记忆,灵魂出窍,甚至癫痫症都被考虑过是Déjà vu可能的成因。&/p&&br&&p&精神分析世界(至今还存在精神分析是不是科学的争议,所以我们不做定义)也从很久以前就关注了这一现象。&/p&&br&&p&1904年,弗洛伊德和哥哥去雅典旅行。当他抵达卫城的时候,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在1936年的作品A Disturbance of Memory on the Acropolis中,他描述并分析了这种感觉。他认为,&strong&我们的“自我”会防御本我中那些与情欲相关的冲动、对母亲的幻想或其他隐藏的渴望。&/strong&&/p&&br&&p&本我(id)被弗洛伊德认为是我们心理结构中最内核的一层,它代表了我们最原始的冲动、欲望、恐惧等等。它们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自我(ego)则是心理结构中中间的一层,是我们的意识层面。出于种种原因(例如道德不允许、情感过于强烈可能导致自我崩溃等等),我们的“自我”有时不允许“本我”中的种种冲动浮现到意识中来。自我就像一个卫士,压抑着本我。&/p&&br&&p&但与此同时,&strong&我们也会不自觉地从周遭的环境中,寻找符合我们“本我”的东西。&/strong&因此,当我们经历Déjà vu时,我们其实是在&strong&被不自觉地“提醒”着某个无意识的幻想的存在&/strong&。这些幻想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strong&但它们是被锁死的&/strong&,我们在平时并不会注意到它们;&strong&但当环境中有线索提醒了它们的存在时,它们就会渗入意识的王国。&/strong&&/p&&br&&p&在弗洛伊德之后,卡尔·荣格也Déjà vu很感兴趣。一次当他去非洲旅行时,从火车的车窗向外看,看到一个瘦瘦的黑皮肤的人靠在一柄长矛上,火车继续前行,他记录道,“&strong&我觉得这个瞬间好像出现过,而且我好像对这个世界非常熟悉,就像是回到了几千年前我的故乡。&/strong&”这种感觉伴随着他的整个非洲之旅。荣格在他的书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中将这种感觉称之为&strong&“来自久远的已知”(recognition of immemorially known)&/strong&。他认为&strong&这种现象证明了人类集体记忆的存在,有一些远古的记忆碎片被一代人一代人地传承下来,后来被个体的人类体验为Déjà vu。&/strong&&/p&&br&&p&作为被科学主义浸淫的年轻一代,我们可能已经很难接受上述这些理解。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转向脑科学以寻求答案。&/p&&br&&p&&strong&&strong&· &/strong&现代脑科学对Déjà vu的解释&/strong&&/p&&br&&p&目前,脑科学尚未对于Déjà vu产生的原因有所定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研究者认为,Déjà vu是一种错误记忆(false memory),是因为记忆的存储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导致大脑把刚刚得到的信息当成了久远的回忆。&/p&&br&&p&根据脑科学研究,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有以下来源:&/p&&br&&p&&strong&1. Déjà vu可能与无意识中的记忆碎片相关。&/strong&&/p&&br&&p&神经科学研究早已证明,视网膜有自己的通路可以把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strong&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什么之前,就已经在脑中“登记”了眼前出现的图像或事物。&/strong&在一个实验中,学生被要求观看电脑上以毫秒的速度闪过的陌生单词,结果他们却在无意识中记住了它们。&/p&&br&&p&专门研究Déjà vu的学者Herman Sno提出:假如&strong&把我们的记忆储存过程比作全息摄影,图像由各种碎片组成,每个碎片都包含了重建图像必备的所有信息;碎片越小,重建的原始图像就会越模糊。&/strong&&/p&&br&&p&而&strong&Déjà vu就像是通过视频监控中的模糊图像来分辨某人。&/strong&“似曾相识” 的感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记忆被激发了;只是那些原始情景仅仅以碎片化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无法完整地提取它。&/p&&br&&p&&strong&2. Déjà vu也可能与大脑中的“海马回”体有关。&/strong&&/p&&br&&p&MIT的研究认为Déjà vu和我们大脑中的一个部位相关。&strong&这个部位是负责储存长期记忆的“海马回”(hippocampus)。&/strong&当我们遇到一个与过去的经历相似的情境时,脑内处理过去那段经历的神经元就有可能同时产生冲动。此时,海马回体会在记忆中寻找相似的经历,从而将现在的印象认为是发生过的。&/p&&br&&p&有时,&strong&海马回还会发生“运行失误”,不小心将现在的感觉放入了记忆中,错将现在感觉当作曾经发生过的画面。&/strong&比如,如果你在多年前读过安妮·莱斯的小说,你完全可能在第一次抵达新奥尔良时,就感觉自己曾经到过这里。&/p&&br&&p&&strong&“当你仅仅是‘想象过’一件事时,在未来的某一刻,这个并未发生过的画面也有可能让你感到熟悉”&/strong&,记忆的研究者Kathleen McDermott这样说。&/p&&br&&p&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类似Déjà vu的感觉,而他们也声称自己的确做到了通过一些刺激,使人们产生出似曾相识感。比如,有实验给参与者在短时间内看大量陌生的客体照片(比如风景、建筑等),然后过一段时间,再让他们辨认自己是否去过那里,结果,很多人都声称自己去过。但也有反对者称,这些实验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导向“Déjà vu是可以制造的”这一结果。&/p&&br&&p&我自己第一次听说Déjà vu,是从当时八块腹肌的约会对象那里(咦?)。那天天气有些凉,我和他说起此刻似曾相识,他于是告诉了我这个法语词。我喜欢这个词语,也喜欢Déjà vu本身。学界对于Déjà vu的研究其实才刚刚开始,仍有许多未知存在,但这种未知的神秘性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神性的时刻,&strong&正是这些时刻的存在“阻止了我们在生活中陷入平庸”&/strong&——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事呢?&/p&&br&&p&以上。&/p&&br&&p&&b&原文发表于:&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1OTAwNDc1OA%3D%3D%26mid%3Didx%3D1%26sn%3Dafe7f1b8ce4f350b410aa6%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有些事明明第一次发生,却好像曾经见过 | 你经历过Déjà vu么?&/a&&/b&&br&&/p&&p&&b&----------------------------------------&/b&&br&&/p&&p&&b&欢迎关注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查看更多内容:&br&&/b&&/p&&p&&b&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会喜欢的心理学科普。&/b&&/p&&br&&p&References:&/p&&p&Brown, A. S. 2004. The Dj Vu Experience.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p&&p&Bancaud, J., Brunet-Bourgin, F., Chauvel, P., and Halgren, E. 1994. Anatomical origin of dj vu and vivid ‘memories’ in human temporal lobe epilepsy. Brain 117:71–90. doi: 10.1093/brain/117.1.71&/p&&p&O’Connor, A. R., Barnier, A. J., and Cox, R. E. 2008. Dj vu in the laboratory: a behavioral and experiential comparison of posthypnotic amnesia and posthypnotic familiarity. Int. J. Clin. Exp. Hypn. 56:425–50. doi: 10.&/p&&p&Brown, A. S., & Marsh, E. J. (2010). Digging Into Déjà Vu: Recent Research on Possible Mechanisms. In B. H. Ross. (eds.)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 53 (pp.33–62), Burlington: Academic Press.&/p&
在电影“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中,Jack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我一直在活着一场似曾相识的人生。每个我到的地方,我都觉得仿佛曾经来过。” 艺术固然有它的夸大之处,但这种“此刻仿佛曾经发生过”的感觉对许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
&p&快速入睡还真的有“妙招”,先来介绍一个帮助我们快速入睡的小动作,接着我们来聊聊能够帮助我们长期调节睡眠的方法。&/p&&h2&&b&Step1 一个帮助我们快速入睡的妙招&/b&&/h2&&p&进行睡眠研究的专家表示,(开着空调)&b&把脚伸出被子既能帮你更快入睡,还能让你睡眠质量变好。&/b&&/p&&p&睡眠专家、阿拉巴马大学教授Natalie Dautovitch认为,这种行为可以归结于&b&睡眠与温度的关系&/b&。研究表明,睡眠和体温是有密切关系的。在入睡前,人们的体温就会开始下降,进入深层睡眠之后体温最低,通常会比正常体温低1-2度。&/p&&p&研究者们认为,&b&较低的温度会催生睡意。&/b&因此,尽管在睡觉前人的体温就会自然下降,我们仍然可以用一些方法,来人为地加快体温下降,例如&b&在睡前洗个热水澡,当离开浴室后,体温马上就会降下来,催生睡意。喝一杯暖饮,也会起到同样的效果。&/b&&/p&&p&&b&有人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是脚,而不是其他部位呢?&/b&Dautovitch 解释说,一方面,人的手足皮肤都比较特殊,毛发很少;另一方面,手足上都有一种特殊的血管结构,叫做动静脉吻合支( arteriovenous anastomoses),能够帮助热量流失,&b&这种构造就特别有利于散发热量。&/b&&/p&&p&简而言之,&b&人在进入睡眠时需要给自己降降温,而在各个身体器官中,脚的结构又特别有利于散热&/b&,Dautovitch说:“这就是把脚趾或者脚伸出被子,能够让人们睡的更香的原因。”&/p&&p&她表示,&b&通常,人们在凉爽的房间中睡眠质量最高,这个适宜的温度区间大概是15-20度。因此,如果想睡得更好,除了把脚放出被子,还可以试着让你的房间凉快些。&/b&(记得把控好温度,不要着凉)&/p&&p&&b&今晚行动试试?注意前提是房间整体温度在15-20度左右哦。&/b&&/p&&p&如果这样一个“小妙招”依旧不足以你的“难以入睡”问题,欢迎进入step 2。&/p&&br&&h2&&b&Step2 治疗失眠、快速入睡,也许你应该睡得再少一点&/b&&/h2&&p&针对失眠,总有一些空泛的建议告诉我们:早点上床,放下手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等等。如果这些不起作用,或者你做不到,那么,还有几十种处方及非处方药物等着你。&/p&&p&然而,目前有一个治疗长期失眠的新的方法,虽然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却被证明非常有效:&b&要想睡得好,就要刻意睡得少一些(至少是在一段时间内)&/b&。&/p&&p&这种方法叫做&b&CBT-I&/b&(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即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是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p&&p&CBT是以目标导向、系统化的程序来解决情绪、认知和行为问题,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行为的方法。CBT-I作为CBT的一种,其核心就在于&b&在人的头脑中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关联&/b&。其实,床的原本功能和意义就是睡眠,但对于失眠者来说,由于长期很难入睡,&b&床反而成了压力源,成了一个很难让人得到休息的地方&/b&。&/p&&br&&p&&b&睡眠限制(Sleep Retriction)&/b&&/p&&p&CBT-I疗法的一个关键是&b&睡眠限制(Sleep Retriction)&/b&,它是基于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的,即通过一些设定的程序,来使失眠者主动减少花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让失眠者在床上的时间全部都用于睡眠,从而使碎片化的睡眠重新变得连贯。&/p&&p&也就是说,如果你平日里都是7点起床,11点上床,那么与其过了1个小时都没能睡着,不如在20分钟后就果断起床。&/p&&p&睡眠限制的&b&基本训练方法&/b&如下:&/p&&p&1. 记录下自己几个星期以来的真实睡眠时间,比如一晚大约能睡足5个半小时;&/p&&p&2. 接下来,设定一个不能随意改变的起床时间,通常是能保证能准时上班的最晚起床时间,比如早上7点半;&/p&&p&3. 于是,依据睡眠限制的原理,你在凌晨2点之前,不能允许自己上床睡觉。&/p&&p&4. 如此进行一段时间,如果你在凌晨2点到早上7点半期间都能保持完全的睡眠,你就可以渐渐允许自己晚上早睡一些(每次大约增加15分钟),直到你每夜能安睡7-8个小时。&/p&&p&当你在规定的时间里入睡时,忘掉脑中那些“睡不着怎么办”的念头,也不要去为睡觉这件事做任何人为的努力,让上床-入睡的过程变得自然而然。&/p&&p&睡眠限制和整个 CBT-I 疗法的原理,其实好比是条件反射。回想一下,当你很累很累的时候,一碰枕头就能立马就进入睡熟状态。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是&b&让你到“最累”的时间点再选择进入睡眠&/b&。长此以往,你的&b&大脑就会将“床”这一环境与真正的休息性的睡眠关联起来&/b&。&/p&&p&而这个原理的反面,也告诉你为什么失眠会这么难克服:&b&太多令你焦虑的不眠夜,使你开始不自觉地将“试图睡觉”的努力与“失眠”的结果联系起来。在你上床的那一刻起,就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容易睡着。&/b&&/p&&br&&p&&b&改变想法和行为&/b&&/p&&p&CBT-I不仅仅是限制你的睡眠,它也注重&b&改变失眠者关于睡眠的想法和行为&/b&。要想通过这种疗法来实现真正的改变,重要的是去理解睡眠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信念、行为和外部因素的改变,来影响睡眠。&/p&&p&在临床实验中,CBT-I的成绩很不错。2004年的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刊登了一项针对20份检测 CBT-I 有效性研究的综述报告,报告的结论是,&b&在针对长期失眠者的治疗中,CBT-I相较于其他方式,在多项测试中表现最好&/b&。在入睡困难、睡眠效率低等问题上,&b&CBT-I和安定类药物能够起到同样的帮助睡眠的作用&/b&,甚至比药物疗效还好。一些较早的临床试验把 CBT-I 和失眠常用药 Ambien 和Restoril 进行比较,结果发现,CBT-I 对抗失眠更有效。&/p&&p&不过,尽管CBT-I疗法已有大量研究结果支持,目前的采用率仍然出奇得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行为睡眠医学项目的负责人 Michael Perlis 博士说,&b&人们总是过于关注总的睡眠时间。而那些缺觉的人,更难以接受要进一步减少睡眠——他们最缺少的东西&/b&:我好不容易有点困,却要去克服它?这绝对和直觉背道而驰。&/p&&p&&b&而且,采用CBT-I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不像使用药物那样立竿见影,能够在服药后半小时内让你迅速沉入梦乡&/b&。CBT-I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我们自己。它针对引发失眠的深层次原因,然后解决它们,而不像药物只针对表面的症状。因此,&b&很多长期依赖药物、导致耐受或副作用的失眠者会转而使用CBT-I&/b&。&/p&&p&在西雅图从事图书馆工作的 Ben Johnson 在经历了九个月的长期失眠后,尝试了四周的CBT-I疗法。最终,Johnson也承认,坚持比他想像中要难得多。“第一周就很难,到了第二周,新鲜感全无。‘这项新实验肯定能帮我’的感觉已经完全消失了。”Johnson 说。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了下来,直到成功地实现5个半小时的自然睡眠,并逐渐延伸至7个小时。&/p&&p&最后,&b&这一疗法的原理还与Deadline有关&/b&。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你能完成一件重要事情的时间长短,与截止日期有关。明明可以3天写完的论文,如果是一个月后交,你就会写到最后一刻。也有许多家长报告说,他们自从有了孩子,工作效率反而有所上升:当他们晚上的时间要奉献给孩子而不是工作时,忽然间就能在白天把事情做完了。&/p&&p&“&b&当有些事必须被完成时,他们就真的神奇地会被完成。&/b&”在《卫报》的一篇专栏中,Oliver Burkeman这样描述了自己睡眠限制的经历。他觉得,Deadline不但适用于要完成的项目、要交稿的记者,也同样适用于睡眠。&/p&&p&其实,起床也是一样。&b&有时候,你并非没有醒来,而只是习惯再看半小时手机,或者只是再躺15分钟&/b&,特别是,想到起床后要做许多麻烦的事情——刷牙、洗脸、穿衣打扮、出门上班。&/p&&p&最后,除了睡眠抑制以外,CBT-I还提供了一些辅助性的&b&睡眠建议&/b&:&/p&&p&o 保持在黑暗、安静的环境中睡眠,入睡前1小时关手机,在睡眠范围内不要受钟表的干扰。&/p&&p&o 每天保持相同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即便早上非常困倦,也要按时起床。&/p&&p&o 在起床的半小时里,接受明亮的光线照射。&b&阳光是最好的睡眠调节器&/b&(就如同在没有发明人造光源的日子里,我们的睡眠时间点是由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来决定的),如果白天感到很困,多接受阳光、音乐、做运动或外界的喧嚣等。&/p&&p&o 改变一些对睡眠不利的习惯,比如抽烟、酗酒、不运动。&/p&&p&o &b&不要在白天打盹、小睡&/b&,这会扰乱你的睡眠节律,让你在不该睡觉的时候睡着,从而影响你在晚上入睡。&/p&&p&o 做一些放松训练。&/p&&p&o 有可能的话,在医生/咨询师的指导下,做睡眠记录,监测心跳、肌肉紧张度等,并在指导下调节它们。&/p&&p&step2的方法,推荐给广大重度失眠患者们。先别睡了,起来浪吧:)&/p&&p&以上。&/p&&p&相关文章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1OTAwNDc1OA%3D%3D%26mid%3Didx%3D4%26sn%3Db031f02fce89bfef0cd5926%26chksm%3D63d56a7d54a2e36ba588ee7e3a40d8b222eb426baeb3a9c28f8951%26mpshare%3D1%26scene%3D1%26srcid%3D0328fKK0fYpfgLEqLEPzqwRF%26key%3Dbd0bbaad318c8dbb3e1a1bfe0a606ceaa66e28f0fc232dbf784b3e55bb8d92e5bdfdea0e732d835f431fa78a9fdf%26ascene%3D0%26uin%3DNDg0OTUzNzc1%26devicetype%3DiMac%2BMacBookAir6%252C1%2BOSX%2BOSX%2B10.11.6%2Bbuild%%26version%3Dnettype%3DWIFI%26fontScale%3D100%26pass_ticket%3DX4%252BPwRf8kygGs3tb9mNuIV%252FC%252BLnAPndPtLCrlGWmzIiFdlICMFEIzVGu10Wj2lX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治疗失眠,也许你应该睡得再少一点 |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a&&/p&&p&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a href=&https://www.zhihu.com/org/knowyourself-1/activities&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 - 知乎&/a&&/p&&p&&i&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i&&/p&
快速入睡还真的有“妙招”,先来介绍一个帮助我们快速入睡的小动作,接着我们来聊聊能够帮助我们长期调节睡眠的方法。Step1 一个帮助我们快速入睡的妙招进行睡眠研究的专家表示,(开着空调)把脚伸出被子既能帮你更快入睡,还能让你睡眠质量变好。睡眠专家…
&p&我知道你们最近要填志愿了。&br&&/p&&br&&p&填高考志愿的时候,18岁的少年常常有三大错觉:&/p&&br&&ol&&li&我填的是热门专业,以后很有前途;&/li&&li&我进了一个好学校,专业不好可以进校好好学习,大一结束就申请转系;&/li&&li&虽然我的学校和专业都不好,但是我去了一个大城市,我可以到附近的X大和X大蹭课。&br&&/li&&/ol&&br&&p&然而后来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什么专业在你进校和毕业时都是热门专业,愿意在两所大学之间穿梭的不是你,而是快递员。&/p&&br&&p&而且虽然有的人可以跨城市从普通院校转到重点院校,从重点院校转到名牌大学,只因为“身体不适合南方潮湿炎热的天气”或者“拟转专业本校不开设”。但是当你去争取隔壁系那个和自己基础课十门重了八门的专业,却要同时击败校领导的条子,自己的惰性、辅导员的劝阻和他们系主任对你们系的刻板印象。&/p&&br&&p&所以承认吧,在你填上高考志愿的那一瞬间,你毕业时候的状态很大程度就被决定了,因此一定要慎重。&/p&&br&&p&你是二本市场营销专业的就该去售楼处上班,你来自普通211的经管、政法专业就应该去考公务员,你是师范院校不想当老师的妹子,就应该拍一张好看的证件照准备去某家银行的基层网点坐前台,对付那些早上8点开始就在门口排队的大爷大妈。&/p&&br&&p&你来自某理工类985高校的通信、电子专业,那么就该你同时拿到华为、中兴的Offer。但是如果你来自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电子专业,就该你在准备专升本的那个暑假被学校组织去某台资企业实习,运气好还能提前看到两个月后发售的新款iPhone……的一个零件。&/p&&br&&p&听起来好像有种出身论的味道,好政治不正确啊。&/p&&br&&p&这时候一个声音传来,&/p&&br&&blockquote&“我未来要进入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英雄不问出处”。&/blockquote&&br&&p&&b&选专业&/b&&/p&&br&&p&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错觉,一个应届生进入传统行业,他身上承受的歧视大体还是依据高考录取分数线呈现正态分布。但是互联网行业对出身的鄙视链呈现复杂的网状分布,剪开后首尾相连可以绕地球一圈。&/p&&br&&p&比如奥赛保送出身、北大计算机系毕业的徐易容,当年看到百度上市股价一飞冲天,就觉得“连图书馆情报学的毕业生都能弄出来一个中国的Google,自己创业应该不在话下”。&/p&&br&&p&理工科之间的鄙视链,大体上是热门专业 & 基础学科 & 工科。符合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判断,“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就是数学的介入”,数学介入越深则位于鄙视链越靠上的位置。&/p&&br&&p&所以对未来想进入互联网行业的理科生来说,分数并不高的基础学科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5b0e06244dabe5fd3fac0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5b0e06244dabe5fd3fac0_r.jpg&&&/figure&&br&&p&基础学科出身,做技术给人一种算法基础扎实的感觉,跟那些只会搞语言鄙视的码农相比高下立判。&br&&/p&&br&&p&去创业的时候也可以张口闭口“我是学物理的,推崇Elon Musk的第一性原理,对跟风不感兴趣”,逼格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p&&br&&p&就是做投资,你也可以有更多机会进入那种自称是“研究型”、“技术导向”、“数据驱动”的基金,虽然这种基金现在快死得差不多了,但是他们吸引的创业者都是高学历的傻白甜,不至于把一个投资新手耍得团团转。&/p&&br&&p&如果你是文科生,当高分考生扎堆去金融、国贸、小语种的时候,你应该坚定地选择中文和新闻这种看起来毕业就会很穷酸的专业。&/p&&br&&p&因为通过做媒体而曲线进入互联网是一条坦途,虽然现在好像新媒体不要求科班出身,但是对于内容质量的要求其实越来越高。前有新浪的功勋主编陈彤,去人大补一个新闻学的硕士。后有中戏导演专业研究生papi酱,拍五毛钱特效都没有的吐槽视频,真的是降维攻击。&/p&&br&&p&所以与其半道出家,不如本科就打好写作、拍摄和采访基础。然后在媒体辛勤耕耘几年之后就可华丽转身。&/p&&br&&p&现在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加入了“关爱前媒体人协会”。只要你离职时一封公开信,“生命的后半段”,开始创业时再来一封内部邮件,“我心澎湃”。积累个人品牌、获取种子用户两道门槛就直接被你迈过去了。&/p&&br&&p&&b&选学校&/b&&/p&&br&&p&曾经复旦新闻系绣口一吐,上海西南某高校出身的屌丝创业者就“很难在大城市立足了”。但是现在在上海媒体行业指点江山的,却是一位来自交大新闻学的讲师。&/p&&br&&p&出身上海西南某高校,大家都会给你打上技术男,熟悉屌丝需求的标签。相反从复旦大学毕业好像就是一副温文尔雅,要做大买卖的样子。&/p&&br&&p&但是实际上交大最出名的创业团队饿了么,老板张旭豪当年根本不会写网站,后来他拿到风投后把技术合伙人踢出局,又是一段公案。&/p&&br&&p&复旦人最引以为豪的携程,四君子中除了梁建章是复旦的,其他三个人都是交大毕业的。&/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1657058abd0de8ae577a5e21dda3fad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1657058abd0de8ae577a5e21dda3fad5_r.jpg&&&/figure&&br&&p&还有上海滩现在最当红的炸子鸡,“小红书”创始人毛文超俨然一副设计师的颜值和审美,你猜他是交大的还是复旦的?&/p&&br&&p&所以你在这两所学校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根本没必要计较那些传闻中的偏见,选哪一个都是闯荡上海滩。&/p&&br&&p&想去武汉读书的同学就更不必纠结了,武汉的互联网创业如果打6分,8分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其他学校加一起是负分。当武大年复一年拿着二十五年前毕业的雷军做遮羞布的时候,华科三大创业社团,联创、Dian、冰岩作坊年年出融资千万级的产品。&/p&&br&&p&而且因为两位大师兄张小龙和李一男争气,华科毕业生在腾讯和华为两大金主那里口碑极好,校友会能开进董事会。&/p&&br&&p&类似华科在中西部的碾压感,浙大在华东五校中创业氛围也算是独占鳌头,创业从大一抓起,而且ACM大赛成绩也属于第一梯队,无论是做技术还是创始人,浙大都算是一块金字招牌。&/p&&br&&p&在北京,清华北大的当然你做什么都对。此外人大的创始人配北航的技术被认为是黄金搭档,退而求其次中传的创始人配北邮的技术也可以。&/p&&br&&p&中传毕业的在知乎上都能拿到投资。北邮系的创始人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擅长做互联网创业的“水和电”,就是各种基础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比如36氪的刘成城、拉勾和3W咖啡的马德龙还有极客学院的靳岩,可能是他们受到了敬爱校长方滨兴的影响,&/p&&br&&blockquote&“做一个产品不算什么,影响一代互联网人 才是坠吼的”。&/blockquote&&br&&p&&b&出国&/b&&/p&&br&&p&如果你觉得上面说的这些学校,最差也是个高分211,太过精英主义了。我只能说你对精英主义一无所知。最近很火的一篇文章《纪念刘青云君:一只VC圈内的Animal》,里面的男一号刘青云讲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p&&br&&blockquote&“我斯坦福毕业的都没说什么,现在清北的人都烂大街了。”&/blockquote&&br&&p&这个刘青云,伪造的经历几乎位于整个互联网鄙视链的最顶端:斯坦福CS毕业,在校跟着Peter Thiel了解VR,在Google大搜索组实习,在苹果跟着乔布斯做iOS,在腾讯跟着张小龙做微信。&/p&&br&&p&当然这个逼装得太大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纰漏,比如“大搜”这个说法只有百度才有,负责iOS的不是乔布斯而是Scott Forstall,Peter Thiel的唯一中国助教叫轶男。&/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fc8bb75cd_b.jpg&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4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fc8bb75cd_r.jpg&&&/figure&&br&&p&但是不得不说,这个刘青云是很懂互联网创投圈的套路的。斯坦福的码农或者MIT的极客,不需要太多废话就可以到徐小平老师那里领一份“阳光普照奖”。这两年机器学习大热,CMU(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也是投资人的心头好。&br&&/p&&br&&p&如果刘青云在自己的简历里面增加CMU的PhD经历,并且不经意说出自己导师的名字,比如李开复的导师、图灵奖得主Raj Reddy,同时侧漏一些受导师传染的印度英语口音,就不必跑到苏州骗吃骗喝骗嫖,直接可以在五道口行走江湖了。&/p&&br&&p&所以你选择进入一个有留学氛围的学校也是极好的。学成屠龙绝技之后,再Copy2China,回国效力和创业成功名利双收。万一觉得国内水深,二次Culture Shock需要适应,也可以进入基金先打怪练级。主流基金除了经纬之外,都很喜欢藤校出身的。&/p&&br&&p&以科大为首,南大、南开这些非一线城市的牛校还是挺适合你大学四年憋GRE和GPA的,毕竟大公司的实习岗位少,创业诱惑少。&/p&&br&&p&拼实习经历和赌辍学创业这种事情,让给我们这些学渣吧。&/p&&br&&p&&b&实习和辍学&/b&&/p&&br&&p&我们这些学渣一般还挺把211当回事。但是其实屌丝211和普通一本、某些强势二本院校一样,进入互联网行业都没什么光环。有多少人知道姚劲波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程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唐岩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p&&br&&p&普通院校的学生想进入互联网,实习经历很重要。所以最好选择互联网一线城市或者距离一线城市很近的城市就读。这样你很容易找到Uber城市经理、知名微信公众号运营、字幕组、前端工程师这样的实习工作。&/p&&br&&p&你看杭州的名校只有一所浙大,985只有一所浙大,211也只有一所浙大,但是其他的几所院校毕业,无论创业还是进阿里、蘑菇街、网易,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p&&br&&p&如果你的分数和学校更渣,三本、专科。那就要小心互联网行业对你完全不友善的目光了,你可能连实习的机会都捞不到。专科背景的你如果在拉勾和Boss直聘上应聘技术岗,HR可能把你归为培训出身、简历造假的那一类直接pass掉。&/p&&br&&p&难道如此发达的信息社会还是一考定终身吗?难道崇尚平等自由的互联网就不给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一个机会吗?&/p&&br&&p&是的。&/p&&br&&p&不过你还有一次“辍学”的机会。&/p&&br&&p&辍学生在互联网行业会被高看一眼,地位至少相当于普通211。如果你担心父母断掉你的生活费,你甚至可以一边上学一边宣称自己辍学,但是绝对不要让校园生活出现在你的朋友圈。&/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40aaf8a0a0dd7c76e441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840aaf8a0a0dd7c76e441_r.jpg&&&/figure&&br&&p&你买一台二手的Macbook Air,反正2013年以来就没怎么更新过,3K到4K就够了,在宿舍里自学Sketch做设计、自学Axure做产品、自学HTML写前端、自学Python写爬虫或者立志学会世界上最好的语言都可以。&/p&&br&&p&如果你对自己的自学能力信心不足,可以去培训机构,但是一定要坚决否认你去过任何培训机构。牢牢抓住“辍学”和“自学”两个基本点不动摇。&/p&&br&&p&你把在培训机构里面抄的作业加一点流行产品的素材,当做自己外包的工作经验。你可以不断给自己“外包”的工作,拿着别人的产品改头换面仿造一番,反正没有上线或者已经下线的外包产品多了去了。&/p&&br&&p&Github或者Dribbble一定要早注册,即使一开始没什么东西上传。同时要进入各种技术论坛和知乎上怒刷存在感,线下也要经常出入创业路演,干货分享、黑客马拉松等场合,打开附近的人狂加他们微信,刷他们的朋友圈。&/p&&br&&p&这样等到毕业的时候,你就是一个辍学工作三年的“圈内人”了,一份月薪12K起的工作就在向你招手。&/p&&br&&p&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又仿佛看了人生的希望,成为互联网精英的冲动让你热血喷张。&/p&&br&&p&但是当你真的按照本文填报了志愿,万一四年之后互联网泡沫破灭了,钱又跑回实体经济了,程序员的工作饱和了,希望你不要翻出来四年前收藏的这篇文章,装作粉丝要给我们寄礼物,其实拿着啤酒瓶和鞭炮来上门来讨说法。&/p&&br&&p&那个时候财务自由的老编辑早已挥挥衣袖环游世界,留下一个写作机器人每天在互联网上抄段子给你们看。&/p&&br&&p&所以填报志愿还是要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专业,学校在自己分数够用的情况下选最好的,这样无论这个行业将来如何起起伏伏,你都不会后悔。&/p&&br&&p&&b&本文作者老编辑,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道消息(laodaoxx),原标题《互联网报考指南》。老编辑的团队正在招募女性写作者一枚,女性财务人力实习生一枚,想红的产品经理一枚,欢迎投递简历和作品到 &/b&&/p&
我知道你们最近要填志愿了。 填高考志愿的时候,18岁的少年常常有三大错觉: 我填的是热门专业,以后很有前途;我进了一个好学校,专业不好可以进校好好学习,大一结束就申请转系;虽然我的学校和专业都不好,但是我去了一个大城市,我可以到附近的X大和X大…
&p&&b&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b&&/p&&p&&b&再说一遍,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b&&/p&&p&&br&&/p&&p&&br&&/p&&p&&b&这个问题下大多数答案,都「对」,但是「无用」。&/b&&/p&&p&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问题的最根本之处,完全就不在这一个个表面上的坏习惯上。你去告诉他「坏习惯有ABCDEFG,你去改吧」,他看完之后基本上不会去做。 &/p&&p&你现在的状态是,生活陷入死循环,注意力崩溃,记忆力崩溃,执行力崩溃,甚至对任何建议本身也不愿意去执行。&b&然后,你想强行改出这种已经稳定了的状态。&/b&&/p&&p&&b&这就好比瘟疫公司里的人类,连研究解药的科学家自己也中了病毒,头昏脑涨时,突然奋力一搏,解决关键问题,最后翻盘,一样的难度。&/b& &/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f0dd91316ccc52f991f4a62de10fc4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84& data-rawheight=&3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8f0dd91316ccc52f991f4a62de10fc49_r.jpg&&&/figure&&p&&b&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b&&/p&&p&&br&&/p&&p&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曾经长期陷入那种无限恶性循环的状态,微信成瘾,知乎成瘾,无法集中精力,在图书馆四小时只学了半小时,看不进哪怕一本书,把手机扔床上下一秒就不记得,任何计划或者思考持续不超过两天。&/p&&p&真的要统计起来,可能有林林总总上百个不同的问题,犬牙交错,积重难返。 &/p&&p&&b&我也曾经以为,问题是出在手机上瘾,作息不规律,不会时间管理这些一个个具体的习惯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就能&/b& &b&「自救」&/b& &b&成功。&/b&&/p&&p&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p&&p&&b&这种状态的本质,根本就不在某个具体零散的习惯上。&/b&&/p&&p&&br&&/p&&p&&br&&/p&&p&&b&这种状态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b&&/p&&blockquote&&b&你的生活所最适应的刺激水平,远高于你需要做的事情(如学习、阅读等)对你而言的刺激水平。&/b&&/blockquote&&p&&b&那么多坏习惯,本质上都是一个习惯:「追求刺激」。&/b&&/p&&p&&br&&/p&&p&&br&&/p&&p&&b&刺激这种东西,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b& &/p&&p&你戒掉打游戏,也只会从打游戏改为刷知乎,而不是从打游戏改为学习。&/p&&p&你戒掉刷知乎,也只会从刷知乎改为刷朋友圈,而不是从刷知乎改为学习。&/p&&p&你戒掉刷朋友圈,也只会从刷朋友圈改为刷微博,而不是从刷朋友圈改为学习。&/p&&p&你无论怎么戒,都只会从一个高刺激的事情跳到另一个高刺激的事情,而永远不会从高刺激的事情跳到低刺激的事情上去。&/p&&p&&br&&/p&&p&&br&&/p&&p&&b&你以为你刷知乎是为了去享受一篇篇具体的知乎回答,刷票圈是为了去看一张张八卦的票圈照片,打游戏是为了体验一幕幕游戏剧情。&/b&&/p&&p&&b&但其实,你做的事情,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持高刺激的状态」。&/b&&/p&&p&即便你把今天知乎上最好玩的文章都看完了,实在刷无可刷了,搜索也想不到关键词了,&b&你也只会瞬间感觉到巨大的失落感,然后拼命地想找其他同样高刺激的事情来替代,而不是去读书学习&/b&;&/p&&p&即便你已经筋疲力尽了,完全提不起精神了,你仍然舍不得睡觉,你会忍不住去刷完朋友圈刷B站,刷完B站刷新闻,&b&去维持那虚高的刺激水平,而不是去休息。&/b&一旦你把那段虚高的刺激剥离掉,你会马上昏昏欲睡,因为那是你本来应有的疲劳。&/p&&p&即便从你面前夺走手机,收走电脑,把你关在一个小屋子里面,你也会忍不住踱来踱去,胡思乱想。&/p&&p&你是如此地抗拒离开这种高刺激的状态,以至于这种刺激被中断一小会,比如网络卡上十秒钟,你都会浑身冷汗,坐如针毡。&/p&&p&&b&你回忆一下,最近一次能把平静淡泊的心态维持超过哪怕五分钟以上,都是多早以前的事情了?&/b&&/p&&p&&br&&/p&&p&&br&&/p&&p&&b&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刺激太泛滥了。&/b&&/p&&p&你在地铁上刷知乎时间线,几十篇回答一时看不过来,于是你只会去看轻松刺激的短文,而不是那些枯燥冗长的干货。&/p&&p&你在公交上拿手机看电子书,无数本小说当然目不暇接,于是你只会去看那些最刺激最起伏的故事,去看战争革命武侠修仙,而不是除了社交还是社交的经典文学。&/p&&p&你躺在家里的床上刷朋友圈,一篇篇推送肯定懒得看完,于是你只会去看那些最吸引眼球的推文,而不是那些臃肿无聊的生活状态。&/p&&p&&br&&/p&&p&&br&&/p&&p&&b&你的思维习惯就是这么被惯坏的。&/b&&/p&&p&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数的作者都在尝试争夺你的注意力,你的眼前越来越不缺高刺激的事物,&b&你越来越有资本去变得奢侈。&/b&&/p&&p&吸引眼球的回答已经满足不了你,只有最吸引眼球的回答才能;最吸引眼球的回答已经满足不了你,只有最最最吸引眼球的回答才能;凶杀和抢劫已经满足不了你,战争和政变才能;武侠恩仇已经满足不了你, 「败帝王斗苍天」 才能;核爆神曲已经满足不了你,《一拳超人》那个大喊大叫的主题曲才能。&/p&&p&这就像养蛊一样——越往后,越是只有那些最刺激的信息才能留在你眼前,&b&你的刺激阈值不断地升高,你的大脑越来越难以被满足,等到你发现的时候,你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刺激的海洋。&/b&&/p&&p&&br&&/p&&p&&br&&/p&&p&&b&为什么你的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呢?&/b&&/p&&p&因为你不缺刺激啊。&/p&&p&你看一篇文章,看到不刺激的地方,你马上就可以关掉换一篇刺激的继续看,玩一个游戏,玩到不刺激的地方,马上就可以换一个更刺激的继续打。&/p&&p&你习惯了「谁的刺激强,谁就能马上获得宠幸;谁不刺激了,谁就马上失宠」的模式,于是&b&「刺激」就几乎成了决定你注意力归属的唯一因素&/b&。&/p&&p&&br&&/p&&p&&br&&/p&&p&&b&为什么你看不下去书/听不进去课呢?&/b&&/p&&p&因为你不缺刺激啊。&/p&&p&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读的书,听的课,本质上都是 「低刺激」的信息流。而在最近脑海中全是高刺激事物,刺激阈值变得极高的你,根本就无法忍受这种低刺激的枯燥。&/p&&p&于是,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b&你的注意力更容易随时「滑落」至记忆中高刺激的事物&/b&,比如上着课突然想到刚才打的游戏,想到川普和希拉里的辩论。&/p&&p&&br&&/p&&p&&br&&/p&&p&&b&为什么你无法长时间做一件事呢?&/b& &/p&&p&因为你不缺刺激啊。&/p&&p&无论是执行计划,设计日程,长时间去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面,都是需要忍受长时间低刺激过程的。但刺激又是如此地渗透在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要想做完一件事,可能要避开几十上百个刺激的陷阱。&/p&&p&于是,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你本来想在手机上订计划,却被朋友圈夺走了注意力;你本来想查资料,却被冒出来的国际新闻带跑了不知多久。&b&你的生活被刺激射成了筛子,再也找不到完整的六十分钟,再也找不到能连续两天以上的计划。&/b& &/p&&p&&br&&/p&&p&&br&&/p&&p&&b&为什么你的作息会不正常呢?&/b& &/p&&p&因为你不缺刺激啊。&/p&&p&处在高刺激的状态下,你是很难舍得去放弃高刺激而切换至低刺激的。即便你强行切换至低刺激状态,你的刺激水平也很难马上真正降下来,只会被其他高刺激的事情所填补。&/p&&p&于是,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你在晚上玩手机打游戏刷知乎,刷到凌晨一两点,仍然「舍不得」睡觉。&b&即使放下手机上了床,你也会在大脑中胡思乱想一堆刺激的事情,然后失眠。&/b&由此引起的疲劳又加重了自控力的缺乏,从而恶性循环。&/p&&p&&br&&/p&&p&&br&&/p&&p&而这时的你,好不容易去知乎上翻回答,看到的却是一堆让你「放下手机」,「卸载知乎」,「给自己信心」,「每天订计划」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建议。&/p&&p&&br&&/p&&p&这就是我要答这道问题的原因。&/p&&p&&b&所谓的刷知乎,玩手机,打游戏,只是魔鬼的一千重幻影。真正的本尊,乃是「对高刺激事物的依恋」。&/b&&/p&&p&&b&很有可能,这种状态的唯一出口,就是直捣黄龙,直接把「刺激」戒掉。&/b&&/p&&p&&b&这就是我的回答。&/b&&/p&&p&&b&========================&/b&&/p&&p&&b&我记得我在开头说过,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b&&/p&&p&&b&我骗你的。&/b&&/p&&p&&b&这个问题,并没有被终结。&/b&&/p&&p&&b&我不这么骗你,追求刺激的你可能根本就不愿意点进来看。&/b&&/p&&p&&br&&/p&&p&&br&&/p&&p&诚然,你的第一步可能只有这一个,但是你的第二步可以有一万个。&/p&&p&&b&怎样戒掉对高刺激的追求呢?&/b&&/p&&p&&b&很简单,那么多低刺激的事情,总有那么一两个是你比较喜欢的吧?&/b&我就不信你真的那么倒霉,喜欢的统统都是高刺激的事物,一个例外都没有。&/p&&p&&b&那就多做这些事情,多体验那些来自低刺激事物的,不一样的快感。&/b&&/p&&p&譬如你喜欢看小说,那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拼命看自己喜欢的小说。你喜欢听轻音乐,那就把班得瑞的歌单,神秘园的歌单,循环听一百遍。你喜欢养生,那就去做瑜伽,去冥想,去练太极。&/p&&p&黄昏下的校园,刚洗过澡的你,沿着校园中的湖泊漫步,耳机中循环着《无边无际》,浑身清爽。继而夕阳西下,宿舍楼万家灯火,一群学生骑着自行车,伴着叮铃铃的铃声随风远去,夕阳箫鼓,汉宫秋月,&b&这时你就会切身体验到,「低刺激的幸福」中,有很多东西是你刷知乎,打游戏所体验不到的。高刺激的事物,很多时候换来的只是空虚和痛苦。&/b&&/p&&p&&b&人间有味是清欢,概莫如是。&/b&&/p&&p&&b&然后,你再平地起高楼,去知乎上看别人列出的习惯ABCDEFG,然后一个个改正,元气满满地开始新的一天。去开始有一万种可能的第二步。问题到这里,才算是终结。&/b&&/p&&p&&b&===============================================&/b&&/p&&p&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对你所学习的东西感兴趣,于是学习对你而言,也是「高刺激」的事情,鉴于并非大多数人的情况,故不在此赘述。&/p&&p&&b&这篇回答,一开始是为了详细描写另一篇回答中列举的影响学习效率的诸多习惯之一,只是把其中一个习惯展开来详细讲了。至于更多的习惯作用,可以去看这篇回答——&/b&&/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a&&/p&&p&&b&附:&/b&&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23/song%3Fid%3D36500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无边无际 - 网易云音乐&/a&,一首很小众,但可能是我听过最唯美的音乐&/p&&p&&br&&/p&&p&&b&如果你有自己的降低刺激水平的方法,或对此感兴趣,欢迎关注问题:&/b&&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怎样从高刺激的娱乐中静下心来,适应低刺激/枯燥的学习或工作? - 生活 - 知乎&/a&&/p&&p&&b&===============================================&/b& &/p&&p&这篇文章的写作比较追求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所以也产生了一些容易被误读的地方,也受到了一些质疑,现在解释如下:&/p&&p&&b&很多人一眼扫去,就以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简单的「高刺激就是坏,低刺激就是好,学霸都是适应低刺激的人」,这个理解是错的。&/b&&/p&&p&&br&&/p&&p&&b&这篇文章一共就讲了两件事情:&/b&&/p&&ol&&li&&b&一个人所适应的刺激水平,是一个长期的全局变量,是像楞次定律一样,难以在短期内跃变的——所以,在刺激程度相近的事情之间,切换更加容易发生。同样对于一个低刺激的枯燥任务,从高刺激状态进入会有非常大的阻力,但如果本来就处于低刺激的状态,则可以很轻松地进入状态。&/b&&/li&&li&&b&并不是低刺激就能学习,而是【你所适应的刺激水平-你目标对你而言的刺激水平&/b&】&b&的绝对值小,才更容易投入目标学习。可能对一个学霸而言,学习就是一件高刺激的事情,他适应了高刺激反而是一件好事。&/b&&/li&&/ol&&p&我说,你做的事情本质是为了维持低刺激状态,翻来覆去都是高刺激的事物,就是在说第一点——&b&你所做的事情变来变去,但你已经适应的节奏和刺激度是变化不大的。&/b&&/p&&p&我说,你在高刺激的状态下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走神到高刺激的事物上,就是在说第二点——&b&你想要的状态和你现在的状态刺激度差别过大,强行改变状态后刺激水平难以跃变&/b&,所以才会走神到高刺激的事物上去。&/p&&p&&br&&/p&&p&举个例子,你玩了一上午手机,对应的刺激度是50,然后突然把你关到小房间里只给你一本课本,适应这个条件对应的刺激度是30,&b&但由于刺激水平难以跃变,你只会选择和你所适应的刺激度相匹配的事情——比如在书上画画&/b&,而这对应的刺激度是45。&/p&&p&但如果你打了一上午游戏,对应的刺激度是70,这个时候就算你在房间里选择在书上画画(刺激度为45),也很有可能画得极为烦躁,&b&因为即使你去做这个环境里最刺激的事情,也无法满足匹配上你所适应的刺激程度。&/b&&/p&&p&而如果你最近的生活中并没有特别高刺激的习惯,比如你这两天都在安安静静的读书跑步,你适应的刺激度就是30,那么这时就算把你突然关到小黑屋对着课本,你也可以很快适应这件事,也更能看得进去,&b&因为这是和你目前适应的刺激程度相近的事情,切换也就能自然顺滑地发生。&/b&&/p&&p&&b&这篇文章就是这个意思。&/b&&/p&&p&&br&&/p&&p&&b&并且,刺激程度也绝对不是影响你行为的唯一一个因素,很有可能只是无数种因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比如你在悬殊的利弊考量下也会去学习,在精力充沛的时候会更容易学习,等等。本文在此,只是指出这个刺激因素的存在而已。&/b&&/p&&p&&br&&/p&&p&=================================&/p&&p&&b&最后声明:我并不是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以上内容也仅仅来源于一个普通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反思,抛砖引玉,只作一个参考。&/b&&/p&&p&&b&如果想学到专业知识,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关注相关专业人士。如有不当之处,也还请专业人士指出,诚惶诚恐,不胜感激。&/b&&/p&
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再说一遍,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下大多数答案,都「对」,但是「无用」。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问题的最根本之处,完全就不在这一个个表面上的坏习惯上。你去告诉他「坏习惯有ABCDEFG,你去改吧」,他看完之后基本上不会…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0d2e6bab004a087e5000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0d2e6bab004a087e5000b_r.jpg&&&/figure&&blockquote&我大学四年都没理解高等数学,这是博士毕业之后的理解。&/blockquote&&h2&&b&一、我的数学学习历程及遇到的困难&/b&&/h2&&p&&b&1、我的数学学习历程&/b&&/p&&p&我个人的数学学习历程比较曲折,在大一的时候挂过数学分析。我本科是学工程的,所以我们大一的数学课跟数学系的课程几乎是一致的。&/p&&p&大二的时候还挂过高等代数。&/p&&p&两次考研,第一次考研没考上,第二次考研成功了,我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专业,选择了理想的导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录取,包括专业课的成绩也是第一名。&/p&&p&当然,数学学习的历程比较曲折,有很多原因。&/p&&p&一方面是个人兴趣的原因。在大学的时候,一进图书馆看到很多的学问,立刻就对各种各样的学问都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所以精力比较分散,这是一方面的客观原因。&/p&&p&主观原因是大学的数学一直没有入门,大学的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分析还有概率统计等等这些课,跟高中的数学内容有很大的差别。我高中的数学成绩起初一般,也可以说很差(取决于标准。因为高二下还考过不及格的分数),可是在大学(北京大学),数学却迟迟没入门。可以这么讲,今天看来,直到我大学二年级,甚至大学三、四年级,我的数学都没怎么入门。&/p&&p&那怎样入门呢?怎样才能学出数学的乐趣来,怎么能够快速的进步,这个就是今天我要分享主题。&/p&&br&&p&&b&2、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f5b65b90f809b1fe762ecb8_b.jpg& data-rawwidth=&437& data-rawheight=&3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f5b65b90f809b1fe762ecb8_r.jpg&&&/figure&&p&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到底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这些都是我个人经历过的。&/p&&p&第一是数学内容抽象,看不懂。&/p&&p&第二是知识点太多,记不住。&/p&&p&第三是题目太难,遇到难题不会做。&/p&&p&第四是找不到人讨论,太枯燥。&/p&&p&因为大学的学习特点,不像高中,大家都学一样的东西,然后按照同样的节奏在走,所以遇到同样的学科,还能讨论一下。可是大学呢,找人讨论都很困难,各忙各的,所以就显得这个学习过程很枯燥。&/p&&p&第五是战线太长,导致很难坚持。&/p&&p&什么叫战线太长?我们大学的数学一般会学两年。像我那时候学数学分析要学一年半,三个学期的课程,一旦不入门的话,那就很难坚持学下去,越学越难受。&/p&&p&第六是时间太短,压力大。&/p&&p&怎么时间又太短了呢?因为隔两个月就期中考试啊,再隔两个月就期末考试。等到复习的时候,准备考试的时候又觉得压力很大了。&/p&&p& 有个朋友说,“眼睁睁看着老师把一道全是英文和希腊字母的题,最后解出的答案竟然是阿拉伯数字,直到现在还费解。”这些实际上是指高等数学比较抽象。&/p&&br&&h2&&b&二、对数学学习的反思&/b&&/h2&&p&&b&1、令人费解的数学名言&/b&&/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0fd12aafae0716_b.jpg& data-rawwidth=&798& data-rawheight=&5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0fd12aafae0716_r.jpg&&&/figure&&p&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也看了不少这样的类似的名言,感觉到写得非常的优美,但是几乎体验不到这里面说的任何一句话的含义。所以当时就觉得很着急,难道这么好的东西,我跟它无缘吗?&br&&/p&&p&同样,另外一种情形,更让人无奈。就是这些所谓的学霸和大神们,我称之为令人绝望的人。比如说我有一个同学,也是我师弟,我们在讨论数学的时候,经常我们在黑板上写一道微积题目在黑板上算,他站在远处,看了30秒钟,直接报一个答案。这样的人有时在我身边,有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当然就觉得不可理喻,这样的人难道说天生就具有数学头脑吗?我们就不行吗?我就不行吗?等等。在整个大一、大二,甚至大三都在这样的困惑中在啃着数学。&/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0cb43f95ba3bf879ed6afbd_b.jpg& data-rawwidth=&681& data-rawheight=&4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0cb43f95ba3bf879ed6afbd_r.jpg&&&/figure&&br&&p&&b&2、数学到底是什么?&/b&&/p&&p&本科时的这样一个经历,再加之后面的考研,让我重新再反思:&/p&&p&数学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学习数学?这个过程中有几件事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p&&p&一个是去阅读那些数学的名著,看这些数学家们到底是怎么看数学,怎么看数学的学习的。&/p&&p&二是参加了我们学校BBS上面一个科学版的活动,在科学版上跟同学们讨论问题,而且还有线下的面对面的讨论,一个月有一次这样的活动。这两类活动给我很大的启发,关于什么是学问?学问的本质究竟是什么?&/p&&p&今天看来,那个时候得出的认识是这样的,学问的本质是人与知识,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对话,当我们进入了对话的进程,我们就入门了。大家看看这段话是不是有道理?&/p&&br&&h2&&b&三、数学是什么?&/b&&/h2&&p&要读懂高等数学,我们必然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数学究竟是什么?以高等数学为例,大家在网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所谓知识结构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57ccde20feccfe19d5a1fc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6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57ccde20feccfe19d5a1fc_r.jpg&&&/figure&&p&在这副图里面,把高等数学比喻成一棵大树,函数是这棵大树的根,我们高中的数学里面都已经学过了,如反函数、奇偶函数的奇偶性、初等函数、复合函数等等;然后这棵大树的主干是函数的极限,也就是我们高等数学的第一章,函数的极限。&/p&&p& 在左边,函数的极限生长出一个大的分支,叫做导数与微分。导数与微分首先涉及到中值定理,微分中值定理和中值定理的应用。然后它又导向了第二个分支,多元函数的微分学,而函数的极限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大的分支,叫做不定积分,不定积分一方面,引向定积分与定积分的应用,另一方面又引向了常微分方程。这不是思维导图做的,这就是直接在这棵大树上面加上去的一些,用PPT就可以做出来。&/p&&p&像这样的图像对大家把握一门知识是有利的,但这样的图片也会造成一个误导。导致我们把数学仅仅当做知识来看待。因此产生了数学学习的巨大的困难和障碍。我称之为这就是把数学仅仅当做知识来看待,它是学习数学的第一个误区。&/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ff7b5319dcd2fc1f5362_b.jpg& data-rawwidth=&692& data-rawheight=&5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ff7b5319dcd2fc1f5362_r.jpg&&&/figure&&p&我们看看大数学家们是怎么看数学的。比如这本书叫做《什么是数学》,副标题是“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它的作者是柯朗。柯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美国有一个世界闻名的柯朗研究所。很多大科学家对这本书有高度的赞誉,比如爱因斯坦说,“本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清晰的阐述”;爱因斯坦的好朋友,韦尔是20世纪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他称赞,“这是一本非常完美的著作,被数学家们视作科学的鲜血的一切基本思路和方法。在《什么是数学》这本书中,用最简单的例子,使之清晰明了,已经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p&&p&看到爱因斯坦和韦尔评价这本书的话,我们都很想去读一读这本书究竟在讲什么,但是如果大家去看这本书,多数人会感到失望,包括我在本科三、四年级的时候,去看这本书的时候,倍感失望。因为这本书里面讲的有三章的内容跟我们的高等数学的内容是一样的,里面有重合的部分,比如这里面涉及到极限,微分和积分。&/p&&p&为什么会失望呢?是因为这本书里面进的东西,我们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比我们教科书的内容还要简单一些。那为什么这样一本书会受到如此高度的赞誉?后来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琢磨,得到这么一个答案。实际上这本书看似内容并不复杂,但是它却告诉了我们一件事,那就是数学究竟是什么?它的答案就是:数学的本质是思维技能!&/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9aad9f42130bf1ccfaa0ea9ba978a0a_b.jpg& data-rawwidth=&762& data-rawheight=&5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9aad9f42130bf1ccfaa0ea9ba978a0a_r.jpg&&&/figure&&p&我们看一看,高等数学的所有部分都贯穿着同样的思维结构。&/p&&p&这个思维结构是什么?&/p&&p&就是从问题引入定义,这个定义一般会对应着几何直观;然后定义又引入定义的性质,比如导数的性质,极限的性质等,另外,定义包含着运算,比如导数,从导数的定义直接就可以推出运算法则。然后从定义和运算法则和性质,会推出一系列的定理,这些定理在各个复杂的数学情形中进行应用,乃至应用于其他的领域,包括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等等。&/p&&p&大家注意,这里关键在于所有的数学分支都是这么同样的一个结构,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大家看看这个说法是不是有道理,大家回忆一下,是不是高数的所有分支都是这样一个同样的结构。&/p&&p&如果我们把高等数学的本质当做思维技能来看待,我们立即能回答很多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平时做题不错,而考研成绩却不佳,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把数学仅仅当做知识来学,因为考研的时候,就它不会考同样的题目。题型还会变动,我们的记忆是会波动的,如果我们着眼于这个思维技能,我们就会发现,技能比知识的记忆要稳定得多,技能比知识的记忆要快得多,技能往往是一种自动化的东西,而知识需要想半天。&/p&&p&我们从一个正面的例子来看,有一位师弟,他在考研过程中感冒,前两科就感冒,考到数学的时候还感冒,结果他数学还是考了143分,考的是数学一,他用的参考书全是2013版的,本来是2014年考研,应该用2014年版的参考书,但是他用的2013版的。为什么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数学在他大脑中,变成了这个思维的技能。&/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6854fae06cdd83f841efb5e_b.jpg& data-rawwidth=&831& data-rawheight=&6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6854fae06cdd83f841efb5e_r.jpg&&&/figure&&p&可能很多人仍然不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技能究竟有什么差别?&/p&&p&举一个例子,看过一万遍钢琴谱的人会弹钢琴吗?甚至弹过一万遍1234567的人,能弹好曲子吗?显然不一定啊。所以当我们去学数学的时候,我们看许多遍书,不一定有效。看许多遍视频,也不一定有效,即便是练过许多题目,也不一定有效,因为这么做的人多了,考的成绩不理想的。这么做的人,考的成绩不理想的人,比比皆是。&/p&&p&那么什么才是核心?什么才是关键?&/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4fc3da8a51e9e6b8926_b.jpg& data-rawwidth=&692& data-rawheight=&5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4fc3da8a51e9e6b8926_r.jpg&&&/figure&&p&最核心的是训练数学的思维。当我们看书的时候,当我们看视频的时候,当我们练习题目的时候,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训练自己的数学思维,这样才会产生效果。这种训练会训练出一种思维技能,数学的思维技能,而这种技能是贯穿于数学的所有分支,所有部分的。&/p&&p&这种技能甚至还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如果我们把数学看作思维技能的话,立刻可以理解为什么数学成绩很突出的人,反而不去记很多东西?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位师弟,在黑板上出一道积分的题目,我们来出题,我们在那讨论,他站在那30秒钟直接报了个答案。他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他不会记很多的数学知识,但他却能迅速解题。为什么?因为他们必要的时候可以推导出来,把公式推导出来,这些知识在他们大脑中是一个有机的记忆,甚至是自动化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b7bdfcecdfe_b.jpg& data-rawwidth=&441& data-rawheight=&4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b7bdfcecdfe_r.jpg&&&/figure&&p&那么数学思维的精髓究竟是什么?&/p&&p&这张图片给了我关于这个答案的深刻的启发,这张图片是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在一个关于力学的国际研讨会上,有一位学者,第一张幻灯片就播放的是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就几个要素,首先最核心肯定是坐在椅子上这位学者,周围是书籍,各种书籍,实验仪器等等,很郁闷。旁边两位学者在窃窃私语,下面这句话讲的是:“After
of research. Quimzy
develeped the answer…now he’s forgotten the question.”也就是说:Quimzy研究了二十年,找到了答案,却忘记了问题!&/p&&p&这三行小字,当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对我是一个强烈的震撼。因为我终于找到答案了。它道出了:学问的本质,数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本质就是:问答。他虽然研究了二十多年,搞了很多的成果,所谓的成果,但是他却陷入了困惑,为什么陷入困惑?因为他不知道他得出的这些结果,究竟能回答什么问题。这就像我们学习高等数学是一样的,我们在整天做题目,看书,可是我们看到脑子里面这些东西,究竟能回答什么问题。越来越模糊了,那么于是就陷入了困惑,甚至进入了数学学习的困惑。&/p&&p&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开篇就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p&&p&这段话用来描述我们数学学习的过程,同样恰当。我们可以这么说,在数学的学习历程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数学学习的真正进步。&/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d9c531d55b315cb0f21bb_b.jpg& data-rawwidth=&643&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d9c531d55b315cb0f21bb_r.jpg&&&/figure&&p&康托,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集合论的创始人,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的,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5b4fa77aa10cd55e2c9_b.jpg& data-rawwidth=&716& data-rawheight=&4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5b4fa77aa10cd55e2c9_r.jpg&&&/figure&&p&费曼的老师惠勒说过一句话,“没有问题,没有答案”。这句话道出了任何学问的本质,我们所有的学问,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回答问题。但是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如果在我们的课本里面,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没有提出足够数量的问题,那么我们在脑袋里面堆积的那些东西都是学问的细枝末节,甚至是僵死的知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5ea86c6ad3d0ecb0b914a4eb49d220c6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5ea86c6ad3d0ecb0b914a4eb49d220c6_r.jpg&&&/figure&&p&费曼的老师这么说,费曼也是同样的,费曼
20世纪最有名的物理学家之一。费曼在《别逗了,费曼先生》(实际上是个人传记)这本书里讲了他在巴西期间一个教学历程,在巴西的教学让他感到很头疼,如图片右边这段话,他说我无法推动他们做到的另一件事,是问问题。”“他们”,这里的“他们”就是指那些学生,那些大学生。“终于一个学生告诉我其中的原因,如果我在课堂上问你问题,之后大家都会跑来说,你为什么浪费大家的时间,我们的目的是学东西,但你却打断他,问他问题。”费曼对这个现象的评论是,“这是一种打压别人的坏风气,事实上大家全都不懂,但他们表现出一幅很懂的样子,以把别人比下去。”&/p&&br&&h2&&b&四、数学学习的九个境界&/b&&/h2&&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74c021eef1d27af4e77232_b.jpg& data-rawwidth=&774&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74c021eef1d27af4e77232_r.jpg&&&/figure&&p&数学精深训练有九个台阶。&/p&&p&第一个台阶是能看懂。&/p&&p&第二个台阶是能记住;&/p&&p&第三个台阶是会解题;&/p&&p&什么是能看懂?能看懂,就是能够懂得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一看到这个定理、公式,脑子里面盘旋的一些问题,我们一一找到答案,我们要从内心里面去回答,那么找到的答案越多,做出来的问答越多,我们就懂得的越多,这就是能看懂的含义。&br&&/p&&p&往往是这一步,使得很多人难以入门,一旦我们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马上就迈上了第一个台阶,迈上第一个台阶之后,能记住会解题,只要我们把那些最基本的东西给做出来,做一遍,亲自动手去算一遍,那么我们马上就会跨过第二个、第三个台阶。&/p&&p&
这样的话,考一个及格的分数就不成问题了。有不少人把高数的考研目标定为90分,实际上做完刚才所说的这些,每一章,每一节都这么去做的话,考90分根本不成问题。&/p&&br&&p&第四个台阶是熟练解题;&/p&&p&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这样的有意识的思维操作的训练,那么熟练解题也为之不远了。&br&&/p&&br&&p&第五个台阶是会梳理;&/p&&p&什么是会梳理?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了数学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每一章都在重复同样的基本结构,把那些知识点都给汇总到这个知识结构里面,就是会梳理。包括我们每一章都在用什么样的运算技巧?大家心里面有没有数,这一章我们会用到什么,什么样的运算技巧,能不能1、2、3、4、5、6、7、8,这么列出来,一是一、二是二的列出来,如果这么做了,那肯定是会梳理了。&br&&/p&&br&&p&第六个台阶是融会贯通;&/p&&p&什么是融会贯通?比如导数,是从什么问题引入的?导数的定义,它的严格的定义是什么?它对应的几何直观是什么?导数怎么推出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导数的定义和运算法则又有什么用?能解什么样的题目?如果我们一步步这么做下来的话,那就是融会贯通了,对这一章,这一节融汇贯通了。&br&&/p&&br&&p&第七个台阶是把握数学思维;&/p&&p&什么是把握数学思维?所谓的数学思维就是一个一个的基本的思维操作,像加、减、乘、除法,各种类型的加、减、乘、除法,像加一项、减一项,像它的定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定义?它的问题是什么?这个定义能解决什么问题?当我们提这些问题,去找它的答案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思维去训练的时候,我们就把握数学思维了。&br&&/p&&br&&p&第八个台阶是体验学习的乐趣;&/p&&p&一旦我们做到前面这几步的话,那数学的学习自然就有乐趣,设想一下,我们面对一块黑板或者一张白纸,我们从导数的定义开始做起,一下就把这一套全都写下来了,不用看参考书,从导数的定义一直推出这个导数的运算法则,解出一些基本函数的导数,然后解出更复杂函数的导数。这里面能没有乐趣吗?当然有乐趣了。而且我们回答了心中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呢,它不但可以提高成绩,还可以跟其他人来交流,给其他人带来启发。&br&&/p&&br&&p&第九个台阶是能够投入,忘我的学习。&/p&&p&达到第八个台阶就很容易到达第九个台阶了,就是乐此不疲,我们称之为心流,flow。我们这样子学习三个小时的数学,感觉时间才过了半个小时一样。&br&&/p&&br&&p&四、五、六、这个台阶迈上去,那么我们数学考个优秀的成绩,考个120分,就不是问题了,如果我们到达了这七、八、九,这三个境界,那么考更高的成绩,像我刚才那个师弟讲的,考130分,140多分,那就是完全有可能的了,因为你都觉得数学学习都不是负担了,不是障碍了,不是痛苦而是享受了,解道难题会带来巨大的乐趣啊。&br&&/p&&br&&blockquote&五、读不懂数学怎么办?&/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0d1b8f4e5f7c11e6aa929e73909ab57_b.jpg& data-rawwidth=&908& data-rawheight=&6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0d1b8f4e5f7c11e6aa929e73909ab57_r.jpg&&&/figure&&p&如果我们到了现在还觉得数学不太容易懂,高数书看起来很头疼,我们往下看看个例子。&/p&&p&我们看一下小平邦彦的故事,小平邦彦是亚洲第一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小平邦彦经常说自己天资不好,但是他从中学开始,就是那种做事情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的人。他回忆自己第一次学习范德瓦尔登的《代数学》,几乎学不懂;然后就开始抄书,一直到抄懂为止。对于这样的一个大数学家,他在数学学习的初期,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看书看不懂。所以我们经常说,看书看得很吃力,很费劲,这实际上本质上根本就不是个问题。那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呢?
&/p&&p&有人说“勤能补拙”,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还有的说“贵在坚持”,也没错,这也是这个故事所传达出的一个重要信息贵在坚持;有的也可能是说“不懂就要抄书”,至少抄书是个方法。还有人说“理解为王”,这也是这个故事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从几乎学不懂,然后最后到懂为止。&/p&&p&就理解很重要,我们对一个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怎么能心生乐趣呢?学问的乐趣就在于解惑,不断的解惑,这个解惑过程中产生的乐趣,如果我们一直不懂它,自己都认为不懂,那这个乐趣很难产生啊。&/p&&p&
那么往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故事的启发&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5beadf2ae4eb4f52f01afdb094131ddd_b.jpg& data-rawwidth=&886&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5beadf2ae4eb4f52f01afdb094131ddd_r.jpg&&&/figure&&p&这故事不断在给我新的启发。&/p&&p&
首先抄书能抄出数学家吗?如果抄书能抄出数学家的话,那满大街都是数学家了。他肯定是带着问题抄书,边抄边解答,直到懂为止,有了足够多的解答,就自然就懂了。他心里面的困惑都一一找到了答案,有一些是书上提示的答案,有一些是他根据书上的提示自己独立推导出来的答案,想出来的答案,那么就自然懂。&/p&&p&
第二是,我们学习数学,必定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是什么?就是刚才讲的那个基本的思维技能,但可惜的是许多人不曾掌握这个思维技能,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在不断进行同样的思维操作,那个思维操作就是:基本的问答,不断在做问答,不断地在做加、减、乘、除法,不断地在从问题到定义,到定义的性质,到运算法则,到定理,到定理的应用去解题目,不断地在进行这样的或大或小的思维操作,这些思维操作,就是数学思维的基本的技能,也就是我们学数学的基本功。&/p&&p&
第三点是,任何技能的学习,任何技能的掌握,必定是先慢后快,我们想这个,小平邦彦去抄书,如果他一本本地去抄,当但数学的文献浩如烟海,经典著作多得不得了,他如果都是这么慢慢的抄的话,那得抄到何年何月?正因为他抄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去熟悉和训练自己的思维技能,任何数学分支都有同样的结构,一旦熟悉这个技能,那就熟能生巧了。&/p&&p&
反之,一旦我们前面的东西没掌握,认为它很简单,认为它很显然,认为它不值得一做,很可能在遇到那个考研题目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解题思路,甚至了解题思路,我们做不对,做不出来, &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0e4aaeefb6e1_b.jpg& data-rawwidth=&787& data-rawheight=&5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0e4aaeefb6e1_r.jpg&&&/figure&&p&还有这么几个启发。&/p&&p&第一,不要纠结于有没有天资,除非努力过。即便是小平邦彦,他学数学的初期,仍然遇到很大的困难,我们在学高数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看不懂的时候,题目做不出来的时候,经常会自我怀疑,是不是我数学真的就不行啊?我没有数学思维啊?&/p&&p&不是,不是那样子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天生下来就有数学思维。严格的论证,之后跟大家来分享一下。不要再纠结这个问题了,除非我们努力过。连这样的数学家都做过这样的努力,那我们,我们问问自己,我们有没有做过这个与之相,相当的这个努力。&/p&&p& 第二,“如果世界上有奇迹,那只不过是努力的代名词”,我们能解一道题目,中等难度的题目,只不过是由那些基本的知识点,那些基本的思维操作所导出来的。一道更难的题目也是一样的,我们解了一道很难的题目,会感到骄傲,感到是个奇迹,那只不过是我们以前以往点点滴滴的努力累积出来的,就是像积分一样,一点一点的积累出来的。&/p&&p&第三,没有绝对懂与不懂,关键是我今天有没有懂得更多。我今天懂了多少,我今天究竟懂了什么?我今天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这是关键。包括我们在做一道题目的时候,我做错了,做错的话,我有什么收获?我做对了,也要问自己究竟收获了多少?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我们有没有这么去做?这样做非常关键。&/p&&br&&p&&b&==核聚相关文章===&/b&&/p&&ol&&li&&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refer=hejupai& class=&internal&&逆袭利器:自强学习法和进步本 —核聚专栏文章&/a&&br&&/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a&&br&&/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才能从英语很糟糕的人变成英语很厉害的人?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a&&br&&/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a&&br&&/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是一种什么体验?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a&&br&&/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 知乎核聚的回答 – 知乎&/a&&br&&/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a&&br&&/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核聚的回答-知乎&/a&&br&&/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对获取知识的方法论的疑惑?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a&&br&&/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每天坚持英语学习为什么还是学不好?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a&&br&&/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a&&br&&/li&&/ol&&br&&p&知乎专栏: &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hejupai& class=&internal&&核聚&/a&&br&&/p&&p&微信订阅号: 核聚&/p&
我大学四年都没理解高等数学,这是博士毕业之后的理解。一、我的数学学习历程及遇到的困难1、我的数学学习历程我个人的数学学习历程比较曲折,在大一的时候挂过数学分析。我本科是学工程的,所以我们大一的数学课跟数学系的课程几乎是一致的。大二的时候还…
&p&-&/p&&p&&br&&/p&&p&我想用这一篇文章阐明社交的本质,从而在根本上终结所有的社交问题。&/p&&p&&br&&/p&&p&这篇文章一共七千多字,写到最后的时候我有一种预感,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很多人的一生。&/p&&p&&br&&/p&&p&.&/p&&p&&br&&/p&&p&&br&&/p&&p&社交在本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b&「共情社交」&/b&,一种是&b&「功利社交」&/b&。&/p&&p&&br&&/p&&p&&b&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b&&/p&&p&&br&&/p&&p&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且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p&&p&&br&&/p&&p&&b&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他的共情社交会逐渐的减少;并且在同一年龄与阶层中,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会越少。&/b&&/p&&p&&br&&/p&&p&——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朋友越少,越长大越难和别人交心;还有为什么两个原本社会地位一样的人,其中一个发达了之后就会疏远另一个的原因。&/p&&p&&br&&/p&&p&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b&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时,或是当他社会阶层较低、生活不如意时,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b&&/p&&p&&br&&/p&&p&我们可以看到,&b&在生活中那些越成熟、越独立的人就越是对共情社交不在乎。&/b&&/p&&p&&br&&/p&&p&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足够完善,无论是情感还是物质,他们都不需要“朋友”来给他们提供支持。&/p&&p&&br&&/p&&p&那么有些人可能会说了,那还有一些明明心智很成熟、也很热爱社交的“交际花”,这又如何解释呢?&/p&&p&&br&&/p&&p&那是因为,那些交际花要么只是单纯地喜欢「和很多人一起玩」这件事而已,就和一个人喜欢骑马、喜欢打球一样。&/p&&p&他就算不和这群人玩,和另一群人一起嗨也是一样。&/p&&p&即便他长期的喜欢和某一群人一起玩,那也是因为就像你骑马时特别喜欢某一匹,打球时某一球拍用的最顺手,仅此而已。&/p&&p&只不过是当面向的对象变成人时,也多多少少的会被掺杂上一些情感的因素。&/p&&p&&br&&/p&&p&要么是他建立这么多的社交关系只是为了筛选出足够有价值的「功利社交」的对象,他在做的事情只是依托着“社交”这一表象进行互利伙伴的挑选与关系建立罢了。&/p&&p&&br&&/p&&p&&br&&/p&&p&&b&功利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b&&/p&&p&&br&&/p&&p&这种功利性社交在小孩子一开始挑选玩伴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p&&p&&br&&/p&&p&比如在班级里面大家都倾向于和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孩做朋友;&/p&&p&我们都喜欢和不会欺负我们、不会抢我们东西的人一块玩;&/p&&p&如果你的干脆面每天都分给一个小朋友一半而他却从来不分给你,那你最后会放弃这个朋友;&/p&&p&&br&&/p&&p&&b&随着一个人心智的完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会越来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b&&/p&&p&即一段社交关系能带给他怎样的利益,和这个朋友继续交往有没有价值,甚至是和一群老朋友一起吃饭还有没有必要。&/p&&p&&br&&/p&&p&「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p&&p&&br&&/p&&p&一&b&是“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b&(这个信息是广义的,在人际交往中的如语言、情感、物质、知识等都可以包括在这个信息的范畴内。)&/p&&p&&br&&/p&&p&沟通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传递。&/p&&p&而有效是功利性社交的一个基本要素。&b&人们产生功利社交行为之前基本上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当我和你产生社交时,我们的交流应该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闲扯和浪费时间的各说各话。&/b&&/p&&p&&br&&/p&&p&一个最起码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理解双方所表达的意思。&/p&&p&&br&&/p&&p&你和一个没玩过LOL的人谈论补刀和打野技巧,和一个不懂金融的人谈股票,你给一个廉洁公正的领导送礼希望提拔你,那么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意义的。&/p&&p&&br&&/p&&p&&b&二是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b&&/p&&p&&br&&/p&&p&这个价值水平并不仅仅只是指社会地位。它依据的是具体情况和个人的评判标准。&/p&&p&&br&&/p&&p&比如你是个百万富翁,你最喜欢看别人翻跟头,那么一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乞丐还是白领还是小商贩对你而言都是有价值的。&/p&&p&&br&&/p&&p&那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也同时渴望一个有钱的朋友,那你们的价值水平就算是“对等”的。&/p&&p&&br&&/p&&p&而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视金钱如粪土,他只喜欢会踩高跷的朋友,那你这个百万富翁对他而言就是无意义的,你们的价值水平就并不对等。&/p&&p&&br&&/p&&p&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帮助,如果一个人和你的差距极大,你很清楚这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可能给你带来丝毫的利益,那么这段社交关系对于你而言就是无价值的,所以你本能的就会舍弃。&/p&&p&&br&&/p&&p&&b&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后,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会下降到几乎为零。&/b&旧的社交关系只有在两个人还能够产生有效交流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打开wrf文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