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易发游戏APPYfplay.cc手机APP怎么这么花俏,看久了都有审美疲劳,就不能换个吗?

&p&&b&(&/b&&u&&b&长文多图预警&/b&&/u&&b&)&/b&&/p&&p&由于题主的问题是在发布会开始之前提出来的,我在发布会之前就准备了好长时间来回答,故回答非常长。在写的过程中像吃了炫迈似的,根本停不下来,请务必耐心看完再讨论,请不要看都不看完就跑来骂我。&/p&&p&我不认为发布会之前提问就什么都不能写,因为能从一些很细小的事情中能看出原因以及问题,这个才是本事。&/p&&p&另外我认为如果脱离硬件去谈体验都是扯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好的硬件是做不出来良好的体验的,哪怕是水果,也是每年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来开发硬件,然后才能转化成体验。脱离硬件不尊重科学只谈体验,那是罗永浩的锤子,锤子表现怎么样我也不用说了。&/p&&p&----------------------------&br&&/p&&p&以下内容更新自日16:43及之后&/p&&p&----------------------------&br&&/p&&p&魅族定价1799实在是很良心了,果然联发科的方案非常有性价比。&/p&&p&不过还是吐槽一下这次的黑色的后盖其实不好看啊,还是买白色和金色吧。&/p&&p&另外ram只2G(感谢评论纠正,之前手抖打错了)的话我倒是不介意,但是很多人会吐槽的,甚至很多人会纠结的,虽说是为了和Pro版拉开差距,但是上3G ram价格哪怕1999也很有竞争力。&/p&&p&不过老实说这个还是得看厂商优化,有的厂商我就不说是谁了,某些烂泥扶不上墙的企业(不是小米,小米的优化还行)上了3G的ram,但是依然不够用,还是能卡的出那啥,有很多厂商比方说HTC,2G的ram依然极为流畅,魅族在这方面还可以,继续加油。&/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001c169e33dc6a8bf5bb09_b.jpg& data-rawwidth=&373& data-rawheight=&5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3&&&/figure&&br&这次的发布会实在是嘲讽全场,甚至还是群嘲,吐槽安兔兔跑分机制的变换让华为分数跑分跌落神坛的一段实在是很厉害。&p&这次的标准版确实是能用一天半以上,确确实实改善了魅族最被诟病的续航。&/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e73a212e3f74b90d3f143_b.jpg& data-rawwidth=&498& data-rawheight=&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e73a212e3f74b90d3f143_r.jpg&&&/figure&&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28ebb8ac241dfd5c7f04fee_b.jpg& data-rawwidth=&498&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28ebb8ac241dfd5c7f04fee_r.jpg&&&/figure&&br&谈谈很多人关心的分辨率又或者屏幕比例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不是个啥问题,很多人都说唉呀那个奇葩分辨率我都不想用,我也不知道这是个啥优越感...对,我承认看电影15比9的屏幕有黑边,有些图标确实有轻微的拉伸,但是这不能说明16比9是更优秀的比例啊,16比9的比例老实说,是面板厂商为了利益最大化,切出更多的面板,才做的比例,不相信的话可以去查查,或者想下以前最早的液晶面板,那个时候还有很多4比3的呢。同样的尺寸,15比9的屏幕和16比9的比较,绝对是15比9的屏幕更大。魅族选择15比9的原因其中之一,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一般更多的是拿手机是竖向的,这样的话15:9比16:9的屏幕更宽,看的更舒服,哪怕是刷微博,这样都更容易观看。如果说拿看电影有黑边作为15比9不好的依据的话,那刷微博的时候更舒服是不是16比9不好的依据呢?那照这个理论的话,我们刷微博玩游戏看网页比看电影的时间多多了,15比9更有优势。&/p&&p&估计会有人说16比9是标准,不按标准来就会有黑边有拉伸Balabala,首先谁告诉你16比9看电影没黑边了,好多大电影的比例还是21比9呢,16比9和15比9看电影只是黑边多少的问题,看电视倒是16比9没黑边。但是实际上用过魅族的都应该清楚,宽屏有多舒服,不是说标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USB接口还是标准呢,那能说明USB口比水果的Lightning接口好用么,那从何而来的USB口需要三次才能插对方向的问题?不舒服的标准为什么要去遵守,不人性化的产品哪怕再符合标准也得被淘汰。&/p&&br&&p&顺便贴张图,虽然是老图,米2和MX2的对比,米2是4.3寸,MX2是4.4寸而且是16比10的比例,但是确实看起来更舒服。&/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f324af67db96a63ba6b4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f324af67db96a63ba6b4_r.jpg&&&/figure&&br&&br&&p&据我所使用的情况来看,魅族还专门针对这个比例优化了字体,让屏幕显示效果更好,所以我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p&&br&&br&&p&----------------------------&br&&/p&&p&以下内容完成于日16:51分前,发布会结束后进行了修改。&br&&/p&----------------------------&br&&br&&p&其实争议最大的地方在于,啊摔,&b&人家XXX&/b&&b&厂商&/b&的旗舰都用的高通骁龙801,你MX4用联发科的破烂处理器算什么意思啊,魅族你个&b&&u&黑心厂商&/u&&/b&拿烂东西忽悠我们!你不是人!你还卖这么贵我们抵制你!Balabala...很多人都这么想的吧?&/p&&p&还有一些刚刚学会看厂商路线图的人,会说,怎么不上高通骁龙805!你看人家LG G3 Cat.6!人家都上了805!你弄个联发科的处理器你好意思?!&/p&&br&&p&&b&先冷静一下...&/b&&/p&&br&&p&我得告诉你联发科MT6595&b&不输于&/b&高通骁龙801&b&甚至还更强&/b&。&/p&&p&高通骁龙805用在手机上并不合适,在手机上表现并不会比801好很多,仅有几乎不可察的提升。&/p&&p&而且在看过配置之后我也能明白为什么黄章先生会说标准版比Pro版好用&/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f8e0d68bf6da66dbb80980_b.jpg& data-rawwidth=&583& data-rawheight=&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bf8e0d68bf6da66dbb80980_r.jpg&&&/figure&&br&&p&看到这里大概又有人会说,跑分高算个屁啊!你这么努力给联发科洗地是不是&b&魅族请的水军&/b&啊!&/p&&br&&p&&b&好了再冷静一下...&/b&&/p&&br&&p&魅族连Zealer都没给钱被黑成那样(其实是穷没钱给,好了吐槽而已魅族的员工看到了请不要打我),给我这个影响力甚微的穷学生干啥,我要是真的收了钱每天会纠结午餐吃几块钱的么,那我不早就去魅族领工伤费了。&/p&&p&&b&仅仅是看到很多人对于品牌有近乎固执的看法想谈谈而已。&/b&&/p&&br&&br&----------------------------&br&&br&&p&下面进入正题&br&&/p&&br&&p&首先我给出建议:&b&&u&日常使用请选择标准版,请仔细想想您平常拿手机做些什么,刷微博看视频上知乎玩点小游戏都叫日常使用&/u&&/b&;如果经常玩大型游戏,注意是大型游戏,就是那种&b&游戏数据包动辄上G的游戏&/b&,玩这种比较多的那还是请过段时间选择Pro版。&br&&/p&&p&魅族这次把产品线倒是补的挺齐全的,小尺寸有MX2,中等的有MX3,大屏幕的有标准版和Pro版的MX4,我估计还可能有款千元大屏机,但是黄章先生说有四款,实在是猜不出来剩下的一款是啥,莫非是平板。除去这一款猜不出来的,价位也从上到下全覆盖,按照魅族的性格应该是不会有低于一千的机型(当然999的那种不算,我是指大概五百左右的),因为这个价位实在是做不出来非常精致的又好用的手机,不是卡顿就是做工太粗糙设计惨不忍睹。&br&&/p&&br&&br&&p&下面来先说标准版。&/p&&p&在评价MT6595这颗处理器之前,有些东西必须了解,不然只扔一个跑分出来是没有人会相信的,高考议论文还要写论据论点呢,没证据谁信。&/p&&br&&br&&p&&u&&b&手机处理器发展到现在,各大厂商在比拼的是谁家的频率下降的少。&/b&&/u&&/p&&p&&b&为什么要降频?&/b&&/p&&p&是出于&b&&u&散热&/u&&/b&和&b&&u&续航&/u&&/b&的考虑,其中散热的原因更大。手机散热主要方式并不是热传导,而是热辐射,既然是热辐射,那散热就有极限,这个极限是由机身的尺寸和材质决定的,这是无法逾越的物理极限,实际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到,有时候玩手机久了之后手机特别烫,这就是散热达到极限的表现。&/p&&p&引用一段数据&/p&&blockquote&对于一台5寸手机而言,我们可以得到的最大性能就是4.15W×每瓦特性能,不论这台手机的理论性能有多么强大。换句话说,只要一台5寸手机的整机最大功耗超过了4.15W,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判定:它的性能无法发挥。&br&进一步的,对于一台手机而言,屏幕所占据的功耗大约从4寸的1.2W到5寸的1.8W不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极限散热功耗中,留给CPU、GPU、内存等计算系统的功耗上限,对于iPhone 5尺寸的手机而言是1.5W左右,对于Galaxy S4尺寸的手机而言是2.5W左右。&/blockquote&&p&出自:&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ews.mydrivers.com/1/272/272212_all.htm%23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网打尽!2013年手机处理器终极指南-2013年,智能手机,处理器,终极指南,Android,iPhone-驱动之家&/a&&/p&&p&这篇文章写的非常详细,详细程度甚至超过本回答,尽管是2013年的总结,但是非常有参考意义。&/p&&br&&p&现在大部分的手机处理器的&b&理论性能&/b&其实非常高,一般手机厂商用来宣传的性能提升都是基于理论性能的,而&b&并非&u&实际性能&/u&&/b&。实际使用中,随着我们打开应用变多,又或者玩大型的游戏,手机需要提升频率来提高处理性能,这样会带来发热现象,发热其实各方面来说都不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发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烫手,对于电子元件来说发热也容易坏,特别是屏幕。&/p&&p&为了不持续发热,当温度上升到一个值之后就需要对频率作限制,或者降频来让温度不再上升,这个值叫做温度阈值。当降频之后处理器当然不可能继续保持理论性能,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实际性能。厂商经常宣传,我们的手机处理器性能提升几倍几倍,提升百分之几十几十,都是说的理论性能,买车回来难道会一直最高速度在路上跑吗?哪怕是布加迪威龙买回来用极速跑十几分钟也没油了吧。绝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用&b&&u&实际性能&/u&&/b&在跑,&b&&u&极少极少能达到甚至压根达不到&/u&&/b&理论的最高性能,手机处理器能达到最高性能的时间是多少呢?拿高通的801处理器举例,其实也就能保持十几秒甚至几秒钟,然后不得不降频。但是呢,有些手机对于跑分软件是没有这个限制的,检测到跑分软件运行的时候就用最高频率跑,当然其实本来跑分软件也就是要压榨尽可能多的性能,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手机跑分的时候会发热严重,以及跑分的时候丢在冰箱能够提升跑分&/p&&p&(索尼三防机躲在隔壁偷偷的笑,俺家的机机可是可以在冰水里跑分的哟~~~的哟~~~哟~~~)&/p&结合魅族这次发布会的keynote来看一看&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5cf4a0c3dd9b0c_b.jpg& data-rawwidth=&498& data-rawheight=&5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5cf4a0c3dd9b0c_r.jpg&&&/figure&如果说这是理论性能的提升,那么实际使用中的提升可能没这么大,但是老实说,A17核心确实比A15核心实际表现突出,如果您手中有MX3,请玩一会儿大型游戏,相信一会儿会烫的难以忍受,还有的游戏会出现刚开始玩很流畅,玩了一会儿就会卡顿,这就是降频所带来的性能损失,这样看来A17核心其实比A15核心更有优势。现在如果想要A15核心取得比A17核心更好的表现,那需要直接上16nm finFET,这样才能在功耗上取得一个比较好的优势才能表现好过A17,并不是说A15不好,但是需要更好的工艺来制作出来。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古代炼钢技术不发达,虽有很好的武器设计,但是由于冶炼工艺不够成熟,做出来的武器容易碎,那这样的武器还不如已经成熟的武器好用。&br&&br&&br&----------------------------&br&&br&&p&了解了以上这些之后,其实还可以理解一个概念,经常我们可以听见一个词就是体质。解释体质之前我们要知道,在做CPU的时候,最开始其实不是一个个的小方块的,而是一个个大圆饼状的晶圆,像这样(图片来自百度百科)&/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aa62f156eeb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5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baa62f156eeb_r.jpg&&&/figure&&br&&p&在上面蚀刻电路之后再切割(此处感谢评论纠正,之前以为是激光切割,后来评论中有半导体行业的说是用刀切)成一个个的小矩形块,再封装成为CPU,体质好的呢,就作为同类产品中的高端,体质差的就中低端。一块晶圆可以切出很多个CPU,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一样(高考语文作文满分,鼓掌),CPU也不可能每一块都一样,制作的时候各种因素都会导致不同,但是差的又不太多的话,还是可以算作同一款产品。那么就有体质的区别了,就像同为工人,有的吃得少但是可以做更多的活儿,有的吃的很多但是做的事却不多,CPU也一样,一般来说看要达到同样的频率需要的电压是多少,需要的电压越低体质越好。这个电压越低意味着更低的耗电以及发热,也就意味着更长的续航和更强的性能。&/p&&br&&p&处理器的制作流程请参照这个链接的两个视频,或者看文字图片介绍也可以,虽然是桌面处理器,但手机处理器的制作和这个也差不多&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iybbs.zol.com.cn/11/11_10053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从沙子变成CPU,解密Intel/AMD两大品牌CPU制造全过程(视频+文字介绍,8月25日发帖)】-CPU大讨论论坛-ZOL中关村在线&/a&&/p&&br&&br&或者这个视频介绍3D晶体管制作流程的也可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DE2MTY3NTM2.html%3Ffrom%3Dy1.7-1-105.4.3-1.8-1-2-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新世界-Media】英特尔CPU 22nm芯片制作过程&/a&&br&&br&&p&高通处理器更详细的体质介绍和体质查看方法请看这个链接,介绍的比较详细不再赘述:&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igao7.com/news/1-pv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体质&玄学:骁龙801如何查看PVS值&/a&&/p&&br&----------------------------&br&&br&&p&了解了以上这些我们来看看几种架构,按照现在一堆媒体的各种科普,我想各位也都知道手机处理器分为几种架构,只看标准的arm架构的话,现在常见的是A9,A7,A15,A12,A17,A9太熟悉我就不多说了,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处理器采用的A7+A15的解决方案,A7处理轻度应用,A15处理大型应用,其实就是因为无法达到功耗跟性能的平衡才采取的无奈之举。想象一下,两个工人,一个工资只要很少很少,但是做的工作效率也非常非常低,另一个工作效率极高,但是工资却高的吓人,那怎么办呢,那只好平常工作不太多的时候用工资低的那个,旺季工作量猛增的时候才启用工资特别高的那个。处理器也同理,老实说A15架构核心的性能确实很强,目前能见到的最强的核心,但是功耗也惊人,A15核心一开,发热量和耗电量猛增,必然是不可能开很长时间的。老实说A15是arm高估了工艺水平的发展,按照原计划,A15核心应该是在去年就能够用上16nm的finFET的,但是现在也看到了,到现在最先进的也就三星的20nm,现在用A15核心必然是控制不住功耗和发热的。&/p&&p&但是也不能就这样一直用搭配的组合啊,然后就有了A12,和后来公布的A12改进的A17核心,命名上就可以看出来,A12其实是介于A9和A15核心之间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那么为什么A12的改进型叫A17呢?难道是超过A15的?理论性能当然比不过A15,但是实际性能倒未必,刚才介绍了半天的降频,强调了半天的功耗问题,这个时候就显现出来了,A12不需要A15那么大的功耗,却能达到一个比较快的速度。&/p&&br&&p&A17架构的授权似乎是联发科最先拿到并量产,这里我要澄清的一点就是,&b&&u&联发科的技术实力其实相当雄厚&/u&&/b&。很多人一提到联发科,第一反应就是哎呀那个稀烂处理器我都不想用,卡的能出那个啥,山寨机专用处理器云云。并非如此,这里倒不是因为魅族用联发科处理器我才这么说,电子行业也不是什么奢侈品行业非要看品牌,无非是谁好用谁的,既然能达到跟高通骁龙801差不多水平,又能使成本更低,为什么不采用呢?仅仅就是因为是联发科?知乎做互联网或者电子行业的也不少,老板问你你这么回答你确定不会被抽?&/p&&br&&p&再来说一个&b&很重要的问题&/b&,原来联发科的处理器给人卡顿的印象,其实最大的原因在于&b&&u&内存带宽&/u&&/b&,很多丧心病狂的寨厂用低端处理器带超级高分辨率的屏幕,注意我写的不是联发科,高通也有低端处理器,包括部分厂商拿以前的三星处理器带分辨率很高的屏幕。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用英伟达GT610狂牛版去玩孤岛危机3,都能卡的出那啥...&/p&&p&以前的联发科处理器的内存带宽少的可怜,我贴一个数据&/p&&blockquote&6572
单通道 32bit LPDDR2-600 (266mhz) 266x2x32/8=2128M/s=2.1G&br&6589
单通道 32bit LPDDR2-mhz) 500x2x32/8=4000M/s=4G&br&6589T
单通道 32bit LPDDR2-mhz) 533x2x32/8=4264M/s=4.2G&br&6582
单通道 32bit LPDDR2-mhz) 533x2x32/8=4264M/s=4.2G&br&6592
单通道 32bit LPDDR2-mhz) 533x2x32/8=4264M/s=4.2G&br&
单通道 32bit
LPDDR3-mhz) 666x2x32/8=5328M/s=5.3G&/blockquote&&p&那么我们来看看高通801的数据&/p&&blockquote&8974AB/AC(S801) 双通道 32bit LPDDR3-mhz) 933x2x32/8x2=14928M/s=14.9G&br&&/blockquote&&br&以上引用自&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tieba.baidu.com/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6595的带宽提升了?_联发科吧&/a& ,如数据不太清晰请直接看网址&p&显而易见,三倍以上的内存带宽,那么内存带宽差距真的能起到这么大作用么,我直接贴一个介绍吧(其实是偷懒wwww)虽然是最近争议很大的某网站,但是这个介绍还是没问题的,如果不相信倒也可以直接查阅相关资料。&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sk.zealer.com/post/19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ZEALER | ASK 处理器如何影响屏幕的流畅性?&/a&&/p&&br&&p&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再看看联发科MT6595,其实刚才那个链接已经写到了&/p&&blockquote&6595 双通道 32bit LPDDR3-mhz) 933x2x32/8x2=14928M/s=14.9G&/blockquote&&p&&b&跟高通骁龙801&/b&&b&一样&/b&,卡顿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p&&p&联发科MT6595的内存带宽没问题了,CPU部分目前看甚至强于骁龙801,仅仅是GPU部分稍有不及,但这并不影响流畅性,而且功耗控制比801还要好上许多,可以说这个CPU是个相当好的选择,各位就不要再纠结处理器的品牌问题了,英雄不问出身嘛。&/p&&br&&b&说了这么多好处顺便泼瓢冷水,这颗处理器的GPU部分也就是显卡部分没那么强,大概只是够用的级别,目前来看应该是adeno320水准,达不到330,玩&u&大型游戏&/u&的话还是高通骁龙801更强。&/b&(由于实在太懒,本来打算好友写完直接贴链接的,但是似乎好友还没整理好,等整理好我再贴)暂时先贴一个贴吧链接,等他整理好发到知乎后再改成知乎的链接(不要被第一张图吓到,真的不是色色的小网站):&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tieba.baidu.com/p/%3Fshare%3D9105%26fr%3Dshare%26ADUIN%3DADSESSION%3D%26ADTAG%3DCLIENT.QQ.ADPUBNO%3D2639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个人对MX4的看法。是时候水一发经验了&/a&&br&&br&&br&好吧反正都已经说到这儿了,顺便提一下,华为海思的那颗Kirin920,是很棒的一颗处理器,集成度很高,这次的设计非常不错,之前的K3V2的毛病基本没了,也是非常有性价比的一颗处理器,日常使用什么的也都足够了,而且发布会上华为自己吐槽自己,贴张图给大家看看。&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29111afeaeef592e6d8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29111afeaeef592e6d8_r.jpg&&&/figure&图片来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tieba.baidu.com/p/%3Fpid%3D%26cid%3D0%26from%3Dprin%2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华(ju)为(hua)海思Kirin 920交(fa)流(bu)会(hui)_wp7吧&/a&&br&&br&贴吧基佬大概都知道这个链接里的楼主是谁,我就不多说了。&br&&br&----------------------------&br&&br&&p&下面来谈一谈Pro版,以及为什么标准版比Pro版更好用。&/p&&p&目前来看,Pro版是配备的2K分辨率的屏幕,还有指纹解锁模块,处理器不出意外采用的是三星Exynos5430。&/p&&p&大家一看,哇塞,&b&2K屏幕高大上&/b&。但是作为一个最早一批买vivo Xplay 3s(应该是最早上市的2K分辨率手机)手机用户,我不得不说,&b&2K分辨率太耗电了&/b&,那个电池电量像流水似的哗哗往下掉,挡都挡不住。当然你可以说因为屏幕太大耗电,确实,3s有6寸,Pro版应该是5.4寸,但是老实说分辨率太高确实非常耗电,还是刚才那个介绍屏幕流畅性的帖子里有谈到,分辨率越高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硬件资源来处理,这样会消耗更多的电量,同时也会发热更严重。但是不排除MX4 Pro用的2K屏幕工艺有更大的进步,说不定会将功耗降低至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p&&br&&p&但是我们所知道,魅族续航也是相当弱,很多人反映MX3几乎不能维持一天的使用,但是我们又看到联发科对于功耗的控制是相当优秀的,如果说出现了标准版比Pro版续航更长那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一点就足以证明黄章先生所说的标准版比Pro版好用,毕竟我们&b&日常使用更多,长续航和更少的发热会让体验更好&/b&,我一直提倡一个观点就是,&b&&u&优&/u&&u&秀的体验基于合理的硬件选择,一味的堆硬件并不意味着更好的体验。&/u&&/b&&/p&&br&&br&------------------&br&此段加于日18:06&br&&br&此处插入一段评测数据,虽说我觉得这评测做的不是非常专业,但是我只引用里面的对比,续航的提升以及发热明显优势,以及并不是非常大的性能优势(游戏表现),足以证明6595是一款非常好的处理器。&br&&br&&b&续航对比&/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e064bebabf_b.jpg& data-rawwidth=&860& data-rawheight=&4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e064bebabf_r.jpg&&&/figure&&b&机身正面温度对比&/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cd499efd80bca54e1088_b.jpg& data-rawwidth=&863& data-rawheight=&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cd499efd80bca54e1088_r.jpg&&&/figure&&b&机身背面温度对比&/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4eff789a090fbd30ba0dfc30a0f8441c_b.jpg& data-rawwidth=&860& data-rawheight=&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4eff789a090fbd30ba0dfc30a0f8441c_r.jpg&&&/figure&&br&视频链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zgwNDczMjQ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卡位之战 魅族MX4爱极客评测 顺带PK小米4&/a&&br&&br&---------------------------&br&&p&刚谈到的内存带宽是不用担心的,Exynos5430的带宽有17GB/s,这个带动2K屏幕日常使用并且大部分游戏是不会卡的,准确的说所有游戏都没问题。另外Exynos5430是目前最早量产的20nm手机处理器,功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可以说比5420好上许多。就这点来看&b&Pro版就算晚一些发布在一众高通骁龙801的机器里还是非常有优势的。&/b&&/p&&br&&br&&p&指纹解锁这个因为魅族还在加紧研发,不过老实说3s也有指纹解锁,是swipe式的,在背面,反正我已经好久没用过了,像魅族这次用的5s那种按压式的,据说是跟支付宝一起有惊喜,这个我觉得也在意料之中,Apple在5s中加入指纹解锁其实就是给移动支付铺路,这个我在知乎相关问题也回答过,魅族要是真的跟支付宝合作,以后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更好,也更方便,我觉得倒是个很好的选择。不要小看移动支付的潜力,很多人一提到用手机支付就觉得这个怎么可能会普及,还是掏钱找钱来的更安全可靠,但是从之前打车软件烧钱,或者从微信的微信支付来看,移动支付是个相当大的市场,加入指纹解锁也是非常大的优势,根据现在的消息,9号的苹果发布会,iPhone 6应该也会和相关的支付产品有合作,当然这个我不敢肯定,毕竟还没发布谁都不知道。&/p&&br&&br&鉴于评论中有需要我多讲一些指纹解锁方面的知识,在此先放上链接,这几个回答很不错,先看看,有空我再补充&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何三星 Galaxy S5 要使用老旧落后的垂直滑动式指纹识别?&/a&&br&&br&----------------------------&br&&br&&p&再回头看高通骁龙805,为什么不选择高通骁龙805。很多人一看骁龙805的参数,内存带宽25.6GB/s,这个带2K屏幕不是妥妥的没问题么,玩游戏那岂不是能飞起来?&/p&&p&但是这个处理器并不是给智能手机设计的。&/p&&p&哪个手机能用SATA接口接机械硬盘?哪个手机能支持四通道DDR3内存?&/p&&p&高通骁龙805能够支持SATA接口,也支持四通道DDR3内存,这些手机压根就不需要,功能并不是越多越好。&/p&&p&目前来看,805的CPU部分仅仅是801的CPU部分频率提升200MHz达到2.7GHz,GPU部分换成了adeno420。如果限制在2.5GHz,那其实CPU跟801是相同的,GPU提升或许很大,支持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格式,但是实际上已经出了的LG G3 Cat.6和三星Galaxy S5 LTE-A韩版,表现并不比搭载801的机型好到哪儿去,这个我就不多说了,评测有很多。原因还是刚才着重说的功耗和发热会限制处理器的进一步性能提升,805依然采用的是28nm hpm,大概等到明年换成20nm的808和810会表现更好一些。&b&&u&现在把805塞进手机的做法无异于将F1引擎塞进民用车&/u&&/b&,哪怕能把性能降低到一个车身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耗油量也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我并不推荐去选购采用805处理器的手机。&/p&&br&&br&----------------------------&br&&br&&br&&p&对于电子产品我一向是没有什么品牌崇拜的,好用就推荐,不好用就不推荐。&/p&&p&如果非要说我是哪家的粉丝的话,&b&对不起,我是索狗!&/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ff65ad343ee16b2e783c_b.jpg& data-rawwidth=&461& data-rawheight=&2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ff65ad343ee16b2e783c_r.jpg&&&/figure&&br&&br&&br&----------------------------&br&&br&&br&&p&最后说说为什么看手机评测,一张图就能解决问题&/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39d4bff7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639d4bff72_r.jpg&&&/figure&出处在这儿:&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oomal.com/doc/.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夏昆冈作品 - 从罗王约辩说手机测评 [Soomal?数码多]&/a&&/p&&br&&p&他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b&揍他&/b&&/p&&br&&br&&p&----------------------------&br&&/p&&br&&p&感谢一路上认识的好朋友,如果没有和他们的交流,现在我可能还是一个对某个品牌极度狂热,拿着某款产品嘲笑买其他产品的都是那啥的家伙,写这篇回答期间询问了许多好友的意见,我也不是绝对的权威,不懂的地方也会寻求解决的方法。回答如有错误或疏忽,请指出来告诉我,我会纠正,感谢各位。&/p&&p&----------------------------&br&&/p&&br&&p&利益相关:&/p&&p&图吧,卡巴,2JB,78,高通吧基佬;&/p&&p&人人上某非常小规模的科技类公共主页的管理员;&/p&&p&武汉某大学(嗯,大家知道是哪家的就好了,壮哉我皇家大那啥对吧~)学生;&br&&/p&&p&&b&将来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扯淡工程师&/b&&/p&
(长文多图预警)由于题主的问题是在发布会开始之前提出来的,我在发布会之前就准备了好长时间来回答,故回答非常长。在写的过程中像吃了炫迈似的,根本停不下来,请务必耐心看完再讨论,请不要看都不看完就跑来骂我。我不认为发布会之前提问就什么都不能写…
&b&此问题被修改了标题,原问题是“为什么腾讯那么强大的公司,移动端应用都无法令人满意?”,话说答后修改标题从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还会被后来人看的文不对题。&/b&&br&&b&&br&&br&首先客观的讲,抛开市场趋势和战略意义,腾讯的移动应用本身在国内也是最好的。&/b&&br&&br&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没有line好,没有path棒,没有一些同类小应用漂亮。这个在一些应用上的确如此。如果是要讨论这个,那就要说回这个应用除了本身体验之外的其他东西了。&br&&br&&b&1:是否本土化足够好?&/b&&br&不得不承认国内用户无论从web还是移动app与国外都具有巨大的差异,amazon对我来讲就是没有淘宝好用(我当时第一次进Amazon,我就想,这特么老外太寒碜了,首页居然都没几个广告!冷冷清清的)。whatsapp就是没有微信好用。用户沉淀下来的习惯、认知、审美皆不相同。像腾讯这种拥有海量用户的大型企业,是难以容忍本土化不够的app出现,甚至在很多项目上本土化取得了巨大的优势。目前来讲,腾讯的用户群大多数还是面向国内的内地用户,讨好这部分人群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2d8b781afed_b.jpg& data-rawwidth=&1827& data-rawheight=&6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2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2d8b781afed_r.jpg&&&/figure&(这魂淡、要不是海淘,谁用你,由于 我是土鳖 的原因,实在习惯不了这高大上的页面。当然,必然有很喜欢这种清爽简洁&我自己都这么说了&的页面的,在我还不是土鳖前我也很喜欢。)&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f69e39c316f19c5049bbf08cb9afbc36_b.jpg& data-rawwidth=&1197& data-rawheight=&8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f69e39c316f19c5049bbf08cb9afbc36_r.jpg&&&/figure&(还是阿里厂的东西更好玩,色彩缤纷,热闹非凡。我这种土鳖用户最喜欢了)&br&&br&&b&2:公司体制?&/b&&br&确实,在腾讯内部,大多数产品在经历多轮pk后已经被打磨的很圆滑了,大多数的所谓“惊艳、创新”的idea也已经被各种项目角色、领导 多轮PK后砍掉,这是一种市场的结果。做的事情是“用户是否需要这些?商业上有没有这个需求?” 微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先是解决了用户最大的需求--沟通,这才是刚需。而不是一开始就在视觉上、体验上做的多细致(怒吼:现在也特么的不咋滴啊,)。这一步倘若晚了半步,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微信了。&br&&br&如果说苹果的设计师让设计同行看到了冉冉升起的希望,那么微信的成功则是给诸位设计师当头一棒。&br&&br&从此设计地位一落千丈,连著名的CDC也被认为是绣花枕头,殊不知设计的积累需要时间。&br&&br&&br&&b&想起大神在背后戳戳点点的改稿,那是我逝去的青春。&/b&&br&&br&我在12年的时候就做过类似iOS7的手机QQ概念界面,现在看来,很多地方有重合,例如扁平化的风格、自定义status bar、左上角的返回(原版不在了,是有文字导航的)、侧滑返回,纤细的字体等等。&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9a88c6d9fe68fba3fd189d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6cf2db9cb6f5ce345ab4db6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br&&br&&br&&br&&b&哦,QQ通讯录我也曾经做过概念版&/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f2c712c081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db028c9b5feabc3d19f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d8528eac82c4b3a092260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ab551bf092ffc659b217b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br&&br&结果没出设计部门就已经被pass了。这在腾讯,甚至在任何一家公司我也都不觉得奇怪,开发成本大,iOS当时本身也不提供接口,谁有心思给你开发?放出去,用户一看,哟呵!连质感都不会做,这个死美工该开除掉!
呵&br&&br&面对用户抓住需求才有可能抓住成功机会。这也就是腾讯是以产品主导而不是以开发、设计主导的公司。&br&&br&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商业策略完全不同,换句话说,小公司的话,资源能力很难超过腾讯吧,要是交互做不好,视觉再次点儿,再没有差异化,体验还很差,这叫创业者怎么生存啊。所以,话说回来,小公司更愿意剑走偏锋,做出一些新奇的idea去验证市场,但对于腾讯,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去承担这个风险,因为他面对的是亿万级的用户,每一个决定之于小公司更是谨小慎微。&br&&br&说完这两点,回到主题,你用一下国内的这些移动应用,又有几个能比得上腾讯的体验?起码在我看来无出其右(如有,请一一列举,包括我已知的在内,绝对是学习的对象及榜样)。国外应用:Path这种加载都这么慢的应用,我才不会主力去使用,Line上没有我的关系链,再牛逼也提供不了我优秀的体验。&br&&br&说说题主列举的几个应用吧:&br&1:微信:&br&微信仿佛从一开始丫就没打算把UI做的多好,自面世以来,小步快跑的功能迭代将业内其他公司甩开了一大溜。对于题主,试想一下,貌似没别的非腾讯应用能替代这个产品吧?此刻,它的核心竞争力压根不在你觉得好不好,你已经离不开他了。&br&&br&2:QQ:&br&QQ中间的几个版本,我大概能猜出来是哪几个,嗯。。。。坦白的讲,就是我做的,哦,当然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团队。确实招来很多骂声,内部压力也非常大,最终我们也因为这件事情闹的团队崩溃、无线拆分(哦,也可能不是,只是在我看来是。)。事实上,现在你觉得稍微满意了一些是吧?我们当时面临的内部对手就是微信,强悍的关系链覆盖,霸占了整个移动终端,突然抢了手Q大哥的铁饭碗,妥妥的着急啊,中间也是一直在摸索一条能与微信匹敌的道路,都是在做试探性的迭代,观察用户反应。后来发现无果,这一块与微信相比已经丧失关系链、沟通的巨大优势,所以你也看到了现在的版本,UI变了,华丽丽的,各种主题,各种气泡,各种表情,五花八门,大部分的QQ用户反而更喜欢了,而不是我们先前做的一系列的尝试。话说回来,微信,正因为你太牛逼,不仅让诸多行业人失业,创业公司前仆后继的死掉,也让内部同事差点坑在了这条不归路。 &br&T T&br&&br&3:通讯录:&br&妈蛋,这个老子也做过。题主你是我仇人派过来黑我的么?不过大概是10年的事情了,当时这个产品是跟微信同期做的尝试性的产品,微信胜出后,谁特么还关心这个啊。微信已经拿到了本地通讯录的至尊VIP,通讯录这种高度重合的产品也没有用武之地了,估计现在和安全一样半死不活吧。只是可惜了一帮人才。&br&&br&4:管家:&br&这。。。总比360来来回回上架下架的总要好些吧,属于战略产品,注重防守。但是我不能帮着你喷我的前同事、我的好朋友们呐!&b&这个应用好极了!全五星,全好评!嗯,这就是我的观点!&/b&&br&&br&所以咯,你也看到,每个应用的核心点在哪,作出这些改变的原因我也解释的够清楚了。至于令人满意,如果你把一个应用中的数十个功能模块打散来看,能让20个功能让20个人都满意,就已经是个难如登天的事情了。所以,面对海量用户,80%的用户对80%的功能满意也是非常高的评价了。&br&&br&最后,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来看一下,以前呢,自己也很无奈,特么老子这牛逼哄哄的宇宙大idea就被这么没品的一群人给糟践了,心里也特抑郁。大家也总是看着别人碗里的饭菜香,跟随太多,主见又太少,估计很多设计同仁也有感受吧。现在终于是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所以才写了上面那一大堆话。
此问题被修改了标题,原问题是“为什么腾讯那么强大的公司,移动端应用都无法令人满意?”,话说答后修改标题从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还会被后来人看的文不对题。
首先客观的讲,抛开市场趋势和战略意义,腾讯的移动应用本身在国内也是最好的。 当然,有的…
唔,多谢邀请。&br&其实这算
&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产品经理新人是否有必要学习Photoshop?&/a&
的续集。&br&因为蛮多人私信问过,到底怎样才能快速学会。因为特别费时间,就一直拖着。&br&最后看到变成公开提问,终于狠心决定用大段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br&&b&视频地址在文章最后&/b&,来不及的孩子直接拖到最后吧。&br&&br&好吧……
其实真的很快。只是为了APP出界面的话(不许掐我哈~坚决没黑设计师,从实用,工程师快速出界面,出切图方向给的建议)。&br&先放一张图嗯。这样世界简单多了吧?&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55a4ebfe71ae452c4dc94d8e269ccbd3_b.jpg& data-rawwidth=&885& data-rawheight=&7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55a4ebfe71ae452c4dc94d8e269ccbd3_r.jpg&&&/figure&&br&第一次还没开始答题,就被赞和收藏嗯嗯~~压力很大,熬夜也赶完视频嗯嗯~~&br&放视频教程里面,APP界面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4bb67c7ec04b815fb415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7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学会的使劲蹭蹭屏幕表示感激吧~~&br&跳过吃饭聊天讲八卦互殴(再另外2个小时)直接讲剧情了~~&br&没学会的可以试试Google,或者点击“猪头楼主被雷劈+1”&br&&br&&b&补充说明,这是2014年一个老答案,部分图形已过时不用,内容供参考。&/b&&br&&b&矢量可试试:&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lanrentuku.com/vecto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矢量图素材_懒人图库&/a&。&/b&&br&&b&标准UI设计,官方会有大量标准图案供下载,官方文档会有更多信息。&/b&&br&&b&我个人偏好AI,因AI可用于插画创作,而且苹果和win用户都能用,用途广泛且方便。&/b&&br&&b&若有其他遗漏信息,试试Google一下,应该有最新解答。&/b&&br&&b&如下是原来答案,&/b&&b&祝学习愉快~ 嗷~~&/b&&br&&br&顺便把Android 矢量图标放这里:&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disk.weibo.com/s/yXbndbgZnaYe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ndroid4.0图标.ai&/a&&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a7adbdbf27f56f227f7998f_b.jpg& data-rawwidth=&817& data-rawheight=&2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a7adbdbf27f56f227f7998f_r.jpg&&&/figure&&br&IOS矢量图这里:&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disk.weibo.com/s/yXbndbgZnaYe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phone ui vector elements.ai&/a&&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301e7d87f498c5ad01e148e571b86ed4_b.jpg& data-rawwidth=&866& data-rawheight=&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301e7d87f498c5ad01e148e571b86ed4_r.jpg&&&/figure&手势示意图,方便标注手势:&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disk.weibo.com/s/yXbndbgZnaYd6&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disk.weibo.com/s/yXbnd&/span&&span class=&invisible&&bgZnaYd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81c4fb3de5f0a6f5976c0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1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81c4fb3de5f0a6f5976c0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disk.weibo.com/s/yXbndbgZnaYc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disk.weibo.com/s/yXbnd&/span&&span class=&invisible&&bgZnaYc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fe46c1c3cd87f159faa295a_b.jpg& data-rawwidth=&541& data-rawheight=&1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fe46c1c3cd87f159faa295a_r.jpg&&&/figure&&br&网页界面也一样,有大量能重用的素材。&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disk.weibo.com/s/yXbndbgZnaYcy&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disk.weibo.com/s/yXbnd&/span&&span class=&invisible&&bgZnaYcy&/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1663dfca692b9a33ea9c7b8d5921e5f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1663dfca692b9a33ea9c7b8d5921e5fb_r.jpg&&&/figure&&br&网络都可以下载到,还有更多更多类似的。&br&这样超快速重用已经造好的轮子,快速出图~&br&&br&第一次录制,经验不足,讲解应该可以更有条理来着~~&br&各种废话跑题感言完毕~ 视频在这里嗯嗯~~&br&记得重看最上面的大图,只需要记得那几个功能,足够了。&br&&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tudou.com/programs/view/n1ogqSpxTxY/&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2小时学会用AI做UI& data-poster=&http://i1.tdimg.com/173/269/860/p.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i1.tdimg.com/173/269/860/p.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2小时学会用AI做UI&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1ogqSpxTxY/&/span&
&/a&&br&看完视频再问自己一次:&br&会保存,导出了么?&br&会画矩形,圆形,线条并更改颜色了么?&br&会使用其他人的素材了么?&br&会快速搭配颜色了么?&br&知道从哪里找到所需素材了么?&br&嗯嗯~就这些,够用了。&br&&br&——————补充——————&br&我用的CS6,但是版本不影响。因为这是最少最少的功能了。排列方式等等,每一个版本都是一样。&br&如果可能,尽量使用最新版,因为网络素材,尤其是韩、美国那些,常常是最新版,低版本偶尔无法打开高版本设计的图。&br&教程送给工程师朋友,希望他们能跳过设计界面的痛苦,不许掐我嗯嗯~&br&另外,卖萌图片等等,一样可以搜索矢量图。可爱的天气图标,吃豆子的图标等等~&br&我想说的只是,重复利用素材,就像代码开发时,使用人家成熟模块一样。&br&一切从零开始会有点慢。嗯嗯~~&br&&br&补充一个忘记讲的。唯一一个,只需要记住&b&解除编组&/b&就可以了,跟视频里面讲的一样,眼睛往上看。&br&比如你只想要界面中的按钮,却只能选中所有,看属性里面“编组”表示这一对编组在一起。&br&右键(跟word等等一样)选择取消编组就好了。编组就是把一堆东西捆在一起了。方便一起移动。&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97ad54a088bbcfdf23606edb_b.jpg& data-rawwidth=&482& data-rawheight=&3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97ad54a088bbcfdf23606edb_r.jpg&&&/figure&&br&解除编组后就能单独移出了。&br&单选,多选,多选后取消某个选项,快捷键跟win系统一样。Ctrl + 鼠标单击。&br&总是就是,软件设计者不是坏人,他们会最大程度重用大家熟悉的手势,熟悉的快捷键。&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21ab4abdb02_b.jpg& data-rawwidth=&892&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021ab4abdb02_r.jpg&&&/figure&&br&看到评论了,关于我的APP,全部开源,代码在这里:&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github.com/rarnu/root-tools/tree/master/ActivityCalenda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oot-tools/ActivityCalendar at master 路 rarnu/root-tools 路 GitHub&/a&&br&GooglePlay里面有APP简介:&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3Fid%3Dcom.zoe.calenda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活动日历 - Google Play 上的 Android 应用&/a&&br&嗯,由于工程师太忙没有时间维护(他有自己项目在忙)。&br&我只能继续维护后台数据,没办法更新前端了。&br&嗯,如果有人喜欢,拿去用吧。但是里面手绘的猪头不可以用~~&br&嗯嗯~~因为我很喜欢猪头~~那是我的猪头~~&br&别的随便用嗯嗯~~~
唔,多谢邀请。 其实这算
的续集。 因为蛮多人私信问过,到底怎样才能快速学会。因为特别费时间,就一直拖着。 最后看到变成公开提问,终于狠心决定用大段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 视频地址在文章最后,来不及的孩子直…
自问自答——应该算一篇博文,但个人没博客,就以这种方式发到知乎上;想着这里达人也多,如果有人感兴趣看下,欢迎碰撞、拍砖~
如有叨扰到知友,深表歉意~ &br&&br&因为经常用,出于个人兴趣(可能也有职业习惯的因素),也一直想总结下音乐类APP的体验点。&br&正好待业中,空闲时间也较多。在网上搜了下,发现已有达人写了篇关于百度音乐的博文 (链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sina.com.cn/s/blog_a710.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log.sina.com.cn/s/blog&/span&&span class=&invisible&&_a710.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博主 @马之舟 好像也在知乎上),仔细读过,蛮受启发,也促使自己更想把零碎的想法总结成文字。 &br&&br&近两周,泡在图书馆和星巴克,看看书之余,也用百度音乐为例,断断续续地完成了这篇体验心得——一些共性的方面,也涉及了其他的音乐APP。&br&(以百度音乐iPhone客户端现有V 3.6.2版本做体验对象,后面提到“百度音乐”时,除特别说明,均默指此APP)
&br&&br&主要写了下用户角色、典型使用场景、产品体验改进点,最后也附上了优化手稿(另试着总结了下音乐产品商业模式);有些是之前在使用一些音乐类应用时的体会(随手记在Evernote中),这次一并整理到这里——难免成了长文。&br&&br&先纪念下这段时间按来按去的音乐类APP(手机空间吃不消,大部分得删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8df3bdca1a806c6ec9c0ff_b.jpg& data-rawwidth=&297& data-rawheight=&4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7&&&/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7f9c907e7bb_b.jpg& data-rawwidth=&312& data-rawheight=&4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2&&&/figure&&br&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br&&br&=================================================================&br&&br&&b&一、
先说两点粗浅的理解: &/b&&br&&br&&b&1.1
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
&/b&&br&你在音乐中寻求感情的共鸣,在这种共鸣中让你情绪中或喜悦、或欣慰、或沮丧、或悲伤的因子达到最大值,并得以找到出口,完成疏导和表达。疏导有助于你对自己的调节,表达则让外界更了解你,形成社交。&br&&br&&b&
我们与音乐的接口?
&/b&&br&用耳听,用眼看,用口唱。&br&&br&耳听:最基本和普遍的需求,在移动环境中也最易得到满足。目前大多数的音乐类APP(国外的音乐服务大多用不了,撇去不谈;国内的如百度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等)设计,也主要是针对这一点;&br&眼看(当然也必须以听为基础):影视配乐,MV等常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画与声的融合让音乐更具象,加快被接受的过程(相应的,也要求我们消耗更多的资源来接入)。这类的APP代表有音悦台,爱奇艺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等也加了MV内容);&br&口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和便捷的表达。这类的APP代表当属前段时间很火的“唱吧”;&br&另外,还有一些仿真乐器类APP,需要动用你的手指来“弹奏”。&br&&br&这里针对百度音乐iOS手机客户端来展开,所以主要集中在“听”上。&br&&br&================================================================= &br&&br&&b&
&/b&&br&百度音乐定位的目标用户群估计很广泛,所有用iPhone、有听乐习惯的人,都是应该争取的,这也决定了百度音乐不可能走豆瓣FM那种“酷”的路线。&br&年龄层上,iPhone用户跨度较大,大致分布在18-55岁(个人估计,没有数据支撑)。再加上习惯用手机听音乐的条件限定,推测目前18-35岁应是较活跃群体——本人26岁,算正处在活跃用户群的平均年龄。&br&&br&================================================================= &br&&br&&b&
用户角色及情景剧本 &/b&&br&&br&&b&
用户角色:就以本人为例(会尽量剔除我的一些特殊行为): &/b&&br&&br&87年生,2012年小硕毕业;广东电信移动互联网运营中心工作一年,已离职;2011年暑假在腾讯CDC做过用研实习;&br&手机用的iPhone 4S;碰到有趣的应用会安装试玩,如果觉得不太好,会删掉;因未越狱,对iOS的安全机制还是放心的,不会担心有APP吸流量或恶意扣费,所以我删应用是出于避免视觉空间的干扰,和节约存储空间的考虑(估计有些用户,即使未越狱,也会很关注流量资费安全)。&br&以前上班时,住在广州市天河区,工作在越秀区;坐地铁或公交上下班,单程大概1小时(没有选择坐班车);8:30上班(和互联网企业不同,运营商是早上班早下班),闹钟定在6:39,一般再赖床几分钟,6:50之前起来。&br&&br&&b&
情景剧本 &/b&&br&&b&&br&A.
上班途中,使用场景:步行+公交&/b&&br&起床洗漱完后,随手挂上耳机,打开音乐APP,选首已存的歌,出门往公交站走。7,8分钟后,到了公交站。因为是始发站,一般5分钟内就能等到来车,而且有座。&br&今天也不例外,上车落座后,打开电子杂志,看了4,5分钟,考虑到阅读效率和手机电量,关掉了音乐APP,继续看电子杂志,之后刷下微博。早上精神本就不大好,这么半个多小时过后,感觉有些头晕,眼睛也疲劳了,再加上路程已过半,离公司已不远了,于是退出阅读,再次打开音乐APP,选了首柔和的轻音乐,闭目养神,放松自己,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br&8:15左右到达公司,15分钟用过早餐后,一天的工作开始。&br&(个人感觉:早上,在拥挤和有些颠簸的公交里,即使有座位,边听歌边阅读也易让人变得混沌;若融入太强情绪的歌曲,某种程度上还会分散注意力,影响一天工作的状态。所以,在早上,我会选听偏柔和的歌曲,听歌时间上也较短,并尽量避免同时操作其他应用。倘若下午下班坐公交,此时一天的工作已结束,心理上相对放松,就没那么多顾忌,一般会边听边玩其他应用——IM/SNS/阅读/游戏都可能涉及,听爽玩爽为先。)&br&&b&B.
工作中,使用场景:公司办公室内&/b&&br&公司工作时间是不提倡听音乐的——如果你工作处理完了,想听小会儿提提神,当然也没问题。移动互联网运营中心,在整个处于转型期的电信集团,氛围是属于蛮开放的一路。&br&午休时间是12:30—下午2:00(包括吃饭)。吃完饭和同事一起坐会儿,聊聊天后,1:15回到办公桌。&br&还有时间,可以休闲会儿,于是用PC上上网,同时打开百度新首页上的“百度随心听”,找个台开始播,也省去了选歌的纠结。一边惬意地上着网,一边听着歌,碰到好听的,点“红心”收藏。休闲的时光真是快,一转眼将近半小时就过去了。赶紧打住,午休15—20分钟,接着开始下午的工作。&br&&b&C.
下班途中,使用场景:步行+地铁&/b&&br&上班早,下班也早。下午5:30就下班了,加班情况基本不多,如果你有坐班车,一般到点儿了就可以走。&br&因为没坐班车,我呆到6:30,感觉饿了,下楼找个快餐店搞定晚饭,然后回住的小区。&br&这时公交人多、车堵,果断步行去地铁站。步行途中是蛮惬意的,不单是工作完成后的轻松,还因为可以动动筋骨,当然,戴上耳机享受下音乐那也是必须的——中午听的那首歌蛮不错,想再听听。点到“百度音乐”,发现收藏里没有——哦对了,中午是用“百度随心听”收藏的,于是点到首页的“电台”,找到红心电台,提示我要消耗流量(“百度音乐”APP里的电台无法离线收听之前已缓存的歌曲,而单独的“百度随心听”APP是可以选择“收听离线红心”的),但那首歌着实不错诶,没事儿,这个月流量还多,于是继续播放,可电台的气质是无播放列表,只能单向操作,连着切了几首已经听得有些发腻的旋律后,终于遇到了中午收藏的那首歌。幸福地听完一遍后还没过瘾,正想再听,电台又自动切到下一首歌,还没法返回。无奈,退出电台,回到本地音乐,选了首喜欢又有些新鲜感的歌听着。&br&将近20分钟后,到了地铁站。坐地铁咱是不指望有座位的了,站着呗,人够多够挤,想看看电子杂志或刷刷微博也比较困难,音乐不关,一路继续听。&br&&b&D.
回到住处,使用场景:某小区室内&/b&&br&晚上8:15回到住的房间,先舒服地躺在床上伸个懒腰。室友还没回,再次调出百度音乐,拔掉耳机,打开公放,让旋律环绕。抽出一本最近看的书,闻着墨香,听着音乐,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1个章节后,倦意又慢慢袭来。于是合了书,拿起手机躺床上玩。&br&Q群里大家正讨论前两天“我是歌手”的林志炫,说那“烟花易冷”唱得老赞了。白天上网时也曾注意到有这么个节目,看来挺火的。室内有WiFi,按捺不住好奇心,打开手机百度视频,首页上正好就有推荐,点击观看林志炫演唱的这段视频,第一遍就被小小地惊艳到,之后又看了两遍,愈发喜欢,随即“赞”了一下这个视频。同时感慨:以前只听过他的口水歌“单身情歌”,再有就剩“蒙娜丽莎的微笑”,现在才发现志炫童鞋是被这两首歌坑了啊有木有?&br&好奇心又起,打开百度搜索APP,在百科下查了查志炫童鞋的辉煌履历,对他的敬仰更甚,已有粉丝倾向。对偶像的猎奇继续,打开手机微博搜到志炫童鞋的主页,发现好多粉丝早在围观和祝福,很多早期的忠实粉正大力推荐他的其他歌,于是再次切到百度音乐,搜索“林志炫”,先下载刚听的“烟花易冷”,然后继续翻他的热门单曲和专辑,结合百科上的介绍和微博上粉丝的推荐试听了几首,觉得不错的都下载下来,欣喜最近又有好歌听了。&br&趁着下载间隙,索性打开电脑,用百度指数和微博指数搜了搜“林志炫”,最近那人气,呼呼往上窜,心中不禁也为偶像感到高兴。&br&未几,室友回来,听到我在放的歌,笑道:“哈,大家都听这歌啊,林志炫,这逆生长,又逢第二春~”。说完跟着曲子哼了起来。——平时我俩儿都比较注意,晚上电脑或手机一般较少放外音,以免影响到另一人的休息或工作学习,今天不同了,以这首歌为引子,吹水了好一阵子才罢休。&br&睡前,躺床上又用百度音乐反复听了刚下载的几首歌,想到“烟花易冷”这首现在已火,估计很多好友的网络信息流上已有,为了不给好友Timeline增加重复内容,也为了凸显自己的格调,选了首志炫童鞋还不太流行但感觉也蛮好听的歌,加上几句略显文艺的评论,果断分享到SNS——一条小具逼格的UGC就此诞生了,于是满意地放下手机,睡觉。&br&&br&故事到这里讲完了。&br&回头再来看看:&br&&br&&b&
操作场景分析: &/b&&br&&b&&br&A.
室外嘈杂的移动环境中:&/b&&br&如公交、地铁上,或室外步行时,倾向于选择播放已知的本地歌曲,比较在意流量和电池容量。听音乐作为一种打发无聊(如下班途中站在地铁里,不便做其他事情)、放松心情(如上班途中,坐公交上听音乐闭目养神)的途径。习惯听歌时随手锁屏,利用物理键调节音量。&br&(关于线控,一般用户可能不知道、或不太会、或不习惯用,更可能会解开屏幕后直接在APP上操作切歌、暂停、调节音量等——音量调节可能还是用物理键的多;而且很多时候,摸摸手机已成为打发无聊和消除尴尬的下意识行为模式。但一旦用户成长,了解并学会了使用线控后,用的意愿应该会很强)。&br&这种环境下,主要是听熟悉的歌曲,能有心情去探索未知歌曲的情况较少。&br&&b&B.
工作室内环境中&/b&&br&在公司时,听音乐可以舒缓压力、调节心情,提高工作和休息效率。&br&为了不影响工作状态,要求播放器界面简洁、操作简单,“电台”会是较好的选择。&br&个人感觉,如果听太熟的歌,就像接收一些物理符号序列,会让人变得机械;如果听最近很喜欢听的歌(新鲜感还保持得很好),则易让人陷入歌中的情绪,进而影响工作。因此,在工作中“与歌曲情绪保持必要的距离”就显得有必要。从这点来讲,听“电台”,尤其是曲风清新柔和的频道,也是比较适合的。(这段是个人粗见,存疑。也排除了那些本身就要求激发自身情绪的工作,如艺术创作、职业游戏对战等)。&br&&b&C.
家庭室内环境中&/b&&br&在家里时,状态一般比较放松,时间上也充裕,这时,听,要求听得爽,操作复杂性的可容忍度较高;探索新歌的意愿增强;一旦找到了喜欢的,与大家去分享这份喜悦的意愿也会大大增加。&br&在线搜索、试听、下载,甚至于分享、评论等社交功能的使用机率都会大幅提高。&br&&br&&b&
操作习惯总结: &/b&&br&&br&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倾向于听熟悉的曲子+懒得操作+担心流量(守旧、懒惰和畏惧心理——这里作为中性词),我们常会从本地歌曲中选择几首最近喜欢听的来反复播放(对歌曲的喜欢是有时效性的,个人感觉,一个“最近播放”的列表还是需要的),也会直接将本地歌曲顺序播放或随机播放。&br&&br&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环境的限制,我们会主动选择接收软件的推荐:如上面角色剧本中,工作时选择听电台。&br&&br&在充裕的时间,放松的心理状态和满意的网络条件下,经某一或某些导火索的引爆,我们会选择主动去探索音乐,进行深度操作。&br&如上面角色剧本中,晚上下班后呆在房间里时,经QQ好友的推荐、包括白天网络媒体覆盖所留下的印象,以及借助视频这种丰富表现形式的吸引力,我观看并迅速喜欢上了“烟花易冷”这首歌,并主动去百度音乐进行搜索下载,之后通过百科、微博、指数等如愿以偿地八卦到了歌手信息,随即进行了其他相关歌曲的下载,再然后,与室友以这首歌为切入点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愉快聊天——这有益于我现实生活社交关系的保持与发展,并最终促使对分享内容比较“挑”的我,主动完成了一次线上音乐的分享。&br&整个过程中,“SNS好友的推荐”、视频“华丽展现形式”的先声夺人、百科和微博这种标准知识媒体或社交媒体上“专业信息的获取”,包括一次好友间的线下对话(这个对话也是由线上话题引起的),综合起来引导我最终完成了“搜索--下载--讨论(互动)--分享”这样一个对用户来说很麻烦,对产品发展(或者说“对互联网公司”)又非常有益的高级流程。(目前的百度音乐还不支持用户间的讨论/互动)&br&当然,如果你“手机里已存的歌实在听厌了,而且你还想继续听”,想必也是会去找新歌的。&br&&br&================================================================= &br&&br&&b&四、
百度音乐iPhone手机客户端体验(优化设计稿请直接翻到最后的“附2”):&/b&&br&&br&&b&
“在线音乐” &/b&&br&&b&&br&4.1.1
搜索&/b&&br&&br&现在是移动和社交流行的时代,但搜索仍是重要一环,对百度来说,更应细致做好搜索体验,这也是展现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比较容易达到的途径。&br&&br&&b&4.1.1.1
语音搜索&/b&&br&视觉上,“百度音乐”将语音搜索的小图标与搜索框分开(语音搜索图标排在搜索框的后面),造成了画面的割裂。(见下图淡绿色高亮区)&br&建议将语音搜索的icon移到搜索框”内”右端,这也与“百度搜索”APP的设计相统一。&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cd2f1bcaa4d7e_b.jpg& data-rawwidth=&234& data-rawheight=&34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4&&&/figure&&br&经测,语音搜索目前还不支持英文搜索,如对着麦喊“My heart will go
on”,搜索结果给出“买哈涂料高工”- -! QQ手机音乐APP是能准确识别的,所以这里基本可断定本人的发音是没问题的。&br&另外,一旦点击“百度音乐”APP首页上的搜索框后,即激活了文本搜索,而在当前界面无法直接转换到“语音搜索”,需要点击“取消”返回后才能重新进行语音搜索。&br&
——语音搜索应无处不在。长远看,理应鼓励用户使用语音搜索。(用户操作上,更方便;技术上,更多的用户语音请求数据有利于语音搜索的优化;另外,还能耗用户一点点儿流量的说- -!)即便目前的技术不能达到精确理解用户的水准,室外的网络状态和嘈杂环境有时也会影响到搜索体验,但个人认为,它仍应和搜索框同时出现。&br&建议仍和“百度移动搜索”APP的设计保持统一(如下图),即在点击搜索框、进入输入搜索关键词页面后,也能通过键盘顶端的语音按钮一键转换到语音输入。&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792bad2fc8bfcaf36fe62b96_b.jpg& data-rawwidth=&197& data-rawheight=&2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7&&&/figure&&br&&b&4.1.1.2
搜索历史&/b&&br&目前只提供“一键删除所有搜索历史”。但在手机上,改为“逐条删除”可能更合理:在手机输入时,较易出现用户输入出错(软键输入易错,语音输入也易出现理解偏差)后未察觉,而习惯性去点击“搜索”,导致这个错误的搜索关键词成了有效的搜索历史记录,而且还位于搜索历史建议词的首位(顶部),若仅提供“一键删除所有”,在它之后的有用搜索历史也不得不被删除,这明显不符合用户的期望。&br&手机屏小,用户愿意保留的历史记录肯定也不多(经测,百度音乐APP最多保留9条历史搜索记录;而百度搜索APP最多保留10条;为什么要相差1个?)。若有全部删除的需求,一条条删也不麻烦。&br&个人认为,某种程度上,对普通用户来说,逐条检查自己的搜索记录还能提供一种回忆的情结,逐条删除也能体会到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快感(就像划去TodoList上的一条条记录一样)。&br&另外,在滑动屏幕查看历史搜索记录时,软键盘未折叠,导致每屏只能显示3条历史记录,留给用户滑屏的空间也很小,操作上较别扭——百度移动搜索APP在滑屏查看历史记录时,会自动折叠键盘。&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1cf78fcab1716bfc875ade3a_b.jpg& data-rawwidth=&197& data-rawheight=&2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7&&&/figure&&i&百度音乐-搜索历史&/i&&br&&br&&br&&i&&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405189bbb1de29bcfd850d_b.jpg& data-rawwidth=&192& data-rawheight=&2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2&&&/figure&百度搜索-搜索历史&/i&&br&&br&&br&&b&4.1.1.3
其他(关于搜索)&/b&&br&a)
融合网页搜索&br&百度音乐APP内搜索集成了“网页”搜索,挺好——就像上面角色剧本中描写的一样,在试听了林志炫的几首歌后,我对歌手本身产生了兴趣,因此如能在APP内就完成非音乐资源的信息搜索是蛮好的体验——当然也包括音乐内容库中没有用户搜索的资源时,通过网页搜索来获取。&br&b)
搜索结果能否按照“歌曲”、“专辑”、“艺术家”、“歌单”等进行标签分类。&br&c)
是否需要加上“本地歌曲搜索”的功能?&br&&br&&br&&b&4.1.2
关于首页的“6个分类按钮”:&/b&&br&&br&先上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c0efd8f0acb8_b.jpg& data-rawwidth=&242& data-rawheight=&36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2&&&/figure&&br&&b&4.1.2.1
关于电台&/b&&br&这里的“电台”是把“百度随心听”APP合到“百度音乐”APP中。但“电台”是一种相对“有个性”的存在:不提供播放模式(单曲循环等)的选择、没有播放歌单、只能顺序前播,以极简的功能和界面“强迫”用户去习惯少操作软件,避免频繁的操作打断对音乐的聆听,将选歌的纠结留给电台算法,引导用户去放松心情、真正享受到音乐中,强调随性的态度,也因而能在用户邂逅好音乐时,放大那种惊喜,使用户发出“你真懂我”的感叹~(参考前面“情景剧本B“中提到的使用PC电台的场景)&br&&br&好的电台(如豆瓣FM),能培养出一些忠实的粉丝;而以百度在行业里的角色,“百度音乐”这个品牌应该是希望囊括越多的用户越好(见“二、用户群”);另外,在iPhone逐渐变为街机、大众听乐习惯还在引导培养的情况下,个人感觉,对相对“个性“的经典”电台“做一些改变再融到百度音乐里可能会好些。&br&百度音乐现在对电台的处理是:&br&直接把电台(或者说“百度随心听”)“链接“到“百度音乐”里(做了一些视觉上的改动,但产品结构是完全一样的);点击“电台“后必须先选台才能播放(而不是直接进入播放界面)——从用户来说,选择听电台需要的就是一种随性简单的态度,每多一步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厌烦。&br&
另外,存在两个比较别扭的地方:电台和普通播放模式用了两套不同的播放界面,同时,“红心电台”和“百度音乐”里“我收藏的单曲”不能合并,也就存在两个“红心歌曲”目录(见前面“情景剧本--&场景C“)。——估计这是在时间上有些仓促的情况下推出的版本。&br&&br&&b&&i&改进建议:&br&&/i&&/b&&br&&b&&i&方案一:&br&&/i&&/b&&br&1.
将“电台“中的“私人频道“剥离出来代替现在的”电台“(假设称为“私人电台”,播放操作仍延续经典电台模式)。并将原电台各频道曲目改为百度音乐的分类曲库。&br&2.
在百度音乐的播放器界面(指“非电台”的那个播放器)加一个“扔进垃圾箱”的功能icon,并将“上一首“、”播放模式”和“歌单(当前播放列表)“做”灰显“(以表示这3个功能在”私人电台“模式下无法使用),以此构成”私人电台“的播放界面。(参考了一些目前主流的播放器,自己设计了一款播放界面,以求在满足大众听歌需求下,尽量保持界面简洁、有趣,并统一两种产品性格——”电台“和”普通音乐播放“下的界面,后面有手绘图)&br&3.
打通原电台(“百度随心听”)和百度音乐APP,实现“红心电台”和“我收藏的单曲”两个“红心歌单”的同步。&br&&br&这么做的理由:&br&提供且仅提供“私人电台“(即原来的”私人频道“)以满足那部分确实喜欢电台的用户(其实这个”私人电台“就相当于”猜你喜欢“),同时将”私人电台“提高了层级,直接放在原来首页”电台“的位置,用户进入首页,点击”私人电台“后,就能马上进入播放器界面听歌,而不像原来,需要经过两次点击”电台-&私人频道(有的用户还要再纠结下选哪个频道)“,才能开始听歌。&br&原电台其他的各频道歌曲改为各分类标签曲库,以迎合大部分仍旧习惯传统音乐播放模式(能进行“返回上一首“、能看到当前播放的歌单/列表/专辑 等)的用户。(如用户将某一分类标签下的歌单随机播放,其实也可达到和听某一电台频道相似的效果)。&br&打通原电台的“红心“和原百度音乐“我收藏的单曲”,能方便用户将喜欢的歌曲随时放在唯一的“红心歌单“下。&br&&br&&b&&i&方案二:&/i&&/b&&br&&br&仍保留原电台的全部频道,但点击“电台“后直接进入播放器页面播放(默认选择”私人电台“,可在播放界面调台),”播放界面风格的统一“和”打通两个红心歌单“同”方案一“。另外,允许进行”上一首“的操作。&br&&br&&br&&b&4.1.2.2
&/b&&b&关于“6个分类按钮”的排序&/b&&br&&br&个人认为,用户对各推荐的接受度由大到小依次为:&br&好友推荐&偶像推荐&猜你喜欢(私人电台)&编辑(或专业DJ、热门用户)推荐&榜单推荐。&br&百度将“榜单”排在首位,推测是为突出其在搜索上的优势。但在社交方面有些太低调了——“网易云音乐”、“多米”等突出在线歌单、强调关注、评论、分享等流行社交操作;百度音乐目前的社交功能暂限于将站内内容分享出去,还不鼓励线上UGC的生产和用户间的互动。&br&建议将“新碟上架”和“新歌速递”的内容合并在同一目录标签下。&br&综合商业端和用户端的考虑,个人认为排序上这样更合理些:&br&1.
新声速递(由“新碟上架”和“新歌速递”合并)&br&2.
私人电台(即原电台的“私人频道”)&br&3.
精选专题&br&4.
热“度”榜单(即原“榜单”)&br&5.
我是歌手(即原“歌手”) &br&6.
更多(即由原电台其他频道重构成的标签分类乐库,包括后续可能扩充的内容。这里提供“更多”按钮,供用户自己定制喜欢的标签分类)&br&(见最后附2:设计稿)&br&&br&&b&&i&题外:&br&&/i&&/b&&br&jing.fm通过自然语言描述给予推荐,多乐电台通过输入场景给予推荐——这种通过向机器输入自己听乐需求并结合微博等社交网络分享的模式,感觉蛮新鲜的。本质上应该还是标签化、搜索化(提供可用的标签给你,节省思考和输入关键词的操作)。&br&只是用户要向机器“汇报”自己此刻心情或所处场景以“发现”音乐,操作上要经常输入(虽然是按按钮,易于打字,还是比较麻烦),感觉不够人性化——“输入“心情的这个行为某种程度上就已经破坏了我现在的心情。&br&当然,“心情”和“场景”肯定是影响听乐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机器能自动“识别”这些状态(将其考虑到推荐算法中,比如频繁切歌代表用户心情烦躁?时间在下午6点,并刚使用地图APP定位了一家体育馆,代表用户即将进入“运动”场景?),而不是要求我去“输入”,应该会是很棒的体验。 &br&&br&
其他的不再赘述了。&br&&br&&br&&b&4.2
“我的音乐”&/b&&br&&br&&br&&b&4.2.1
&/b&&b&关于本地已存音乐:&/b&&br&&br&虽然叫“本地音乐”,但实际上,个人理解,“本地”就是“本人”,她就是用户在音乐认知方面的“阿凡达”,即用户在“音乐认知”这一属性上的数字化“化身”,就像“本身”一样,她也会新陈代新,并随着时间不断成长。&br&比方说,现在的你,和半年前的你,相貌、认知上,都会有差异,对于大多数人,这种差异可能并不明显;但,现在的你,和3年前的你,相貌和认知上的差异应该会比较明显。&br&而同样,我现在的“本地音乐”,比如说有150多首,和半年前相比,大概增了20首新歌,删了10首旧歌,相对于150的基数而言,过去和现在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你半年前愿意留存在你手机上的歌曲大部分现在也都还躺在那里);但和3年前我手机里(记得那时在学校,用的还是功能机)的歌差别就比较大了。&br&我愿意留存下来的歌曲,是随着我对音乐的认知逐渐变化的。&br&&br&在PC、功能手机时代,大家一般都是用PC下完歌后导到手机里,“本地”的概念耳熟能详;现在移动互联了,3G了,WiFi了,“云”了,很多人习惯直接用手机“下载/离线”或在线听,因此,“边听边存”、“WiFi下缓存”等等说法随之出来。(个人感觉,以后更强调“在线”、“离线”;“本地”、“下载”可能会成为历史概念)&br&尤其在封闭的iOS系统中,还涉及到“iPod歌曲”的“同步”——又多了个概念。&br&至少在刚接触时,作为本硕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我,也是花了些时间才弄明白“全部音乐”、“本地音乐”、“iPod歌曲”、“我喜欢的音乐”、“在线听歌”、“离线缓存”、“边听边存”、“下载歌曲”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真心请求各音乐软件尽量减少这些术语的出现,对于难理解的可否给出必要说明?用户不是逻辑人,没我们想象的那么了解这些知识。&br&&br&
“QQ音乐”的设计一直比较喜欢,但在歌曲分类方面也弄得很复杂。&br&&br&&b&4.2.2
关于“iPod歌曲”这个概念
&br&&/b&&br&在iOS 5之后iPhone自带音乐播放器就不叫“iPod”,而直接称作“Music/音乐”,那“iPod歌曲”也应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吧?&br&我想会有很多用户并不太了解也不想去了解苹果的产品历史(尤其是现在iPhone价格降低的情况下,存在不少初次使用苹果产品的用户涌入),看到一个专业的英文词,他们难免会疑惑(iPhone用户对iTunes、App Store相对熟悉——毕竟学用iPhone时都会涉及到,但对iPod可能就比较陌生了,尤其是现在iOS系统自带音乐播放器也不叫iPod的情况下)。&br&&br&同样还有“同步iPod”这个按钮——“同步iPod”?从哪里同步?要耗流量吗?建议如果“iPhone自带播放器中存的歌(也就是所谓的‘iPod歌曲’)“发生了变化,提供自动同步,并告知用户即可,不要求用户去手动更新。&br&
理由:如果在iPhone自带播放器中删掉了某首歌,百度音乐中对应的歌曲名即使还存在,也无法播放了,所以不如自动同步,还避免了用户去点击这些空链接。&br&&br&&b&4.2.3
&/b&&b&关于“我收藏的单曲”(或者说“红心歌曲”、“我喜欢的歌曲”)&/b&&br&&br&其本质就是一个“网络歌单”,突出用户当前的喜好特征。&br&建议明示这一块区域属于“我收藏的歌单”,而不是让用户自己去揣摩为什么收藏的歌单会紧挨着排在“我收藏的单曲”下面。&br&此处有个BUG,对于同一网络歌单,可收藏多次(见下图,3个“夏日来临,清爽一夏”):&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45b278aefe865f53cc408e_b.jpg& data-rawwidth=&221& data-rawheight=&32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1&&&/figure&&br&&br&&b&4.2.4
&/b&&b&关于“本地列表”和“查看百度云音乐”:&/b&&br&&br&先上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8c3a634aa2a4d8af20abd5_b.jpg& data-rawwidth=&241& data-rawheight=&3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1&&&/figure&&br&&br&&b&4.2.4.1
&/b&&b&“本地列表”&/b&&br&在手机上创建“本地歌单”是用户会用的操作吗?现在PC端也已逐渐弃用“本地”歌单,强调“在线”的概念,手机作为用户的贴身管家,更应如此吧?——即使目前,由于流量和网速的限制,我们常选择听本地音乐,但如果仅能创建自己可见的本地歌单,而不是可与好友分享的在线歌单,对于操作成本较高的手机端,感觉比较“鸡肋”。&br&建议:&br&将“创建本地歌单”升级为“创建网络歌单“。(能往歌单中添加网络歌曲,可被分享。当然这也要求首先要建立好用户网络歌曲社交体系。)&br&&br&&b&4.2.4.2
&/b&&b&“查看百度云音乐”&/b&&br&经测,这里的云音乐是指——收藏的网络歌单里所有的歌曲,都会存在百度云上。&br&“云音乐”应成为标准概念,整个“百度音乐”本身就该融入云中。推测这里是作为一个短期宣传的吸引点。&br&“网易云音乐”现在允许用户选择将本地歌曲和网络歌曲进行指纹匹配,尽可能将本地歌曲都转化为网易自家曲库里的网络歌曲,形成资源闭环和云同步&br&&br&&br&&b&4.3 歌曲列表的操作&/b&&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752b59fba3d29ab41d4f2_b.jpg& data-rawwidth=&227& data-rawheight=&3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7&&&/figure&&br&各歌曲列表页面下每首单曲的“更多”操作,设计上不好:&br&从右边划出的按钮割裂了屏幕,又因为对不同来源的歌曲(如“本地歌曲”、“在线歌曲”,或者“来自百度曲库的歌曲“、”非百度曲库“的歌曲),可进行的操作不同,这就导致弹出的按钮菜单不统一(有的是两个按钮,有的是三个,有的提供”删除“,有的提供”下载“),容易让用户感到混乱和不知所措——为什么菜单总在变化?为什么这里没有”分享“按钮?&br&建议采用由屏幕底部滑出包含操作按钮的模态对话框(屏幕下半部比上半部更易被手指触摸到),在给予更多展示空间的同时,提供统一的按钮菜单选择——不可用的操作予以灰显,同时告知用户不可用的原因。&br&QQ音乐目前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如下图),只是没在对话框中指出正被操作的文件名,用户可能会担心是不是点邻近的“更多“按钮了?是针对我选的歌在操作吗?&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a21f99f5f3a6a57e77d56_b.jpg& data-rawwidth=&233& data-rawheight=&3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3&&&/figure&&br&最好将对话框设置一定的透明度,并对被操作的歌曲项在色彩上做些强调,让用户更放心地操作。&br&另外,这种设计也与iOS手机端在处理“删除确认“、”分享到…“等功能时相一致。&br&再进一步,这种比较大的展示空间也能容纳以后可能逐渐扩展的VIP会员功能;对比展示免费功能和会员功能,能让“特权“得到体现,吸引用户付费。&br&&br&&b&4.4.
&/b&&br&1. 分享页面没有附上歌曲缩略图(见下图),而实际分享时,会连同图片一起分享。&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ecbf6ade9f0a_b.jpg& data-rawwidth=&278& data-rawheight=&20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8&&&/figure&&br&2. 从百度搜索APP的搜索结果中点击歌曲,或在手机微博中点击他人的歌曲分享链接时,都是打开WAP网页来播放的,若能检测和调用已安装的百度音乐APP播放更好。&br&3. 加上一个“最近播放清单”,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对歌曲的喜爱都是有时效性的)&br&4. 听歌识曲(最近常在星巴克泡着,已用QQ音乐的这个功能,收藏了好几首店内播放的歌曲。百度音乐安卓端也已有)&br&5. 打通百度视频,加入MV资源&br&6. 在线音乐歌单体系的建立&br&7. 和运营商合作推出专项流量套餐&br&8. 本地歌曲搜索&br&9. 可否尝试在歌手页面加上此歌手百度贴吧和百科的入口?(也算形成一种差异化竞争)&br&10. 视觉上偏稳重,主题采用“蓝”和“黑”的中色调,有高光效果,个人感觉这样显得有些旧(好吧,我喜欢扁平些的设计)。播放界面比较拥挤。&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8a06c313389aae51fd4b00f8bccb9c5e_b.jpg& data-rawwidth=&229& data-rawheight=&3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9&&&/figure&&br&&br&&br&=================================================================
&br&&br&&br&&b&附1:音乐产品商业模式总结&/b&&br&&br&&b&广告:&br&&/b&&br&现有的广告模式都选择当用户点击“暂停”时予以展现,以保证在尽量不打断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抓住用户将注意力从“听”切到“看”的这宝贵一瞬:如豆瓣FM,百度音乐WEB端(PC屏幕大,百度音乐WEB端也有侧栏广告的展示)。&br&MV在商业广告这方面应该更具优势;&br&(另:国外的YouTube可通过“指纹识别系统“扫描出视频中包含的音乐来源,据此评估给到版权方的广告分成,同时也规避了版权问题)&br&&br&&b&增值服务(VIP&/b&&b&会员)&br&&/b&&br&增值服务强调用户特权:&br&1.
更好的在线音乐服务:如音质提高、音效增强、云空间扩容;&br&2.
寻求公司其他产品线的联合:如QQ音乐绿钻可设置QQ空间背景音乐,可获得音乐类相关游戏的经验加成,可在易迅优惠购买耳机、音响等(百度音乐如果弄个百度空间背景音乐设置估计用户不买账;PC上允许VIP用户在贴吧设置音乐签名——以Mini网页播放器展现?);&br&3.
线下活动特权:演出/演唱会的信息通知、购票优惠;&br&4.
音乐周边产品:如偶像歌手的主题T恤、海报、珍藏CD等;&br&5.
比较“草根“但也“实用”的一种,借”音乐“之名,行两性社交之实:通过虚拟物品(花/钻石)的购买实现货币化。典型的有PC上的”YY音乐社区”,”多米DJ”;手机上的”唱吧”,”听我”等。用户在上面秀歌声(如“唱吧”)或者秀歌曲品味(如“多米DJ”)来吸引人关注,但大家更在意的或许是你的性别、照片、居住地、微信号/QQ号…(百度的“百度美拍”有类似气质,百度音乐是否尝试融入?)&br&&br&&b&直接交易内容,即音乐电子商务。&br&&/b&&br&目前的各音乐人平台(豆瓣音乐人、微博音乐人,包括最近上线的虾米音乐人和百度音乐人),在为创作者提供推广和分发渠道的同时,也为数字时代愈发强调个性化需求的听众提供了发现好音乐的便捷平台。&br&音乐人平台还处于积累创作者和用户的阶段,大部分都只提供试听,唯一提供有偿下载服务的是虾米音乐人,据说收入也全给到版权方。&br&短期内网站估计还较难从歌曲买卖交易中直接分成,虾米音乐人目前是将下载作为VIP会员的一项特权功能。但这种“扁平化“(借用最近产品设计很流行的一个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eplayAPP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