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主钦点仁波刀被压刀了,那史上第一adc是不是要换人了

因为历史课本把明清合在一起,而清代的皇权要比明代更顶峰.&br&中国历史政治来说,存在&法统&和&道统&分别传承.明代&法统&已经完全统一到帝王之中,文官集团已经没有在制度上限制皇帝活动的能力,只要皇帝想,他可以绕开整个政府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正统要出去打蒙古人,满朝文武也拦不住,嘉靖不想上朝,但他要发圣旨没有人拦得住,相比禁军换皇帝和玩一样的唐朝,从这点来说明代君主专制的确是一个顶峰.&br&&br&但是法统之外还有道统,所谓道统就是指道德传统传统价值观的传承,简单的说就是&理&.在明代,道统依然是以孔孟为标准,所以文官们可以依靠着道统向皇帝示威,大礼仪,争国本,吵的就是不合&理&,违背传统价值观,而文官们倚仗的,无非是:我们在坚持传统价值观,皇帝你杀了我,证明你是暴君是王八蛋,我是忠臣,青史留名.而皇帝需要依靠道统证明政治合法性,所以面对文官的这种示威,除非铁了心大屠杀式的镇压(例如朱棣诛方孝孺十族),还是需要和文官进行妥协.&br&&br&而清代,前期形势类似明代,所以才会有雍正帝发表《大义觉迷录》试图和持道统的文官集团辩解满人执政的合理性,雍正登基的合理性.但是到弘历,意识到这种行为不但无效而且有害皇威.他不再试图和文官妥协,而是选择了直接打倒道统,开展批朱子(批朱熹的行为不检)批孔孟,直接从意识形态上证明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扯淡,确立了皇帝对道统的决定权,皇帝决定意识形态的正误,所谓&法统出于是,道统亦出于是&.从乾隆以后,就再没有文官集团可以倚仗来和皇帝示威的理论依据了,这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就达到了最顶峰,君主不但不受制度约束,也不再受传统和道德等等的约束——一直到清末,西方世界的强力进入,掌握私家军队的文官开始拿外来的民主立宪地方自治国际法等等意识形态理论和皇帝/太后讨价还价了.
因为历史课本把明清合在一起,而清代的皇权要比明代更顶峰. 中国历史政治来说,存在"法统"和"道统"分别传承.明代"法统"已经完全统一到帝王之中,文官集团已经没有在制度上限制皇帝活动的能力,只要皇帝想,他可以绕开整个政府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正统要出去打蒙…
............................&/p&&p&现在讲人民内部矛盾如何处理的问题。这是个新问题,历史上没有突出过,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讲得很少。列宁也是简单说到过,他说到社会主义时,对抗消灭,矛盾存在。即人民内部还有矛盾。列宁虽然说社会主义还有矛盾,但他没来得及全面分析这个问题。例如人民内部矛盾有否可能转化属对抗性矛盾?应该是有可能的,但列宁却没有能评细考察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时间来不及。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就死了,时间太短。&b&斯大林在很长时期内,把敌我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混淆起来了。分明是人民内部矛盾,如人民不满意政府,批评共产党,这是人民内部的批评,应与敌人的攻击有分别,斯大林却在很长时期内对两者的情况不加分别。这是苏联同志说的。他们说,那个时候,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能歌功颂德,不能提出批评,谁批评了党和政府就是敌人,就有坐班房和杀头的危险。&/b&&/p&&p&&br&&/p&&h2&两类矛盾容易混淆。把两类矛盾混淆,我们也干过。在肃反中我们有些地方把好人看成坏人,把本来不是反革命的人当反革命来斗争。有没有,有。从前有,现在也还有这类问题。但我们有一条:有错必纠,斗错了要平反。并且从延安时就有内部规定,机关、学校、部队、团体对反革命不管真假大小都一个不杀。现在这一条虽然法律上不规定(因为极少数还要杀),实际上大多数是不杀的。这一条好,错了有挽回余地。两类矛盾容易混淆。&/h2&&p&&br&&/p&&p&在这个问题上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右倾。即认敌为我,不分敌我。现在还有。广大人民看是敌人他们是朋友。我这里有一个材料,有人提议释放国民党大特务康泽。这人是襄阳市的人民代表,原来在襄阳工作过,过去与康泽是朋友,他在康泽问题上思想感情就与广大人民不相同。还有个人老替帝国主义说好话。&/p&&p&&b&简直是美国月亮都比中国好。其实美国月亮和中国月亮都一样,我赞成它是一个月亮。美国月亮比中国好我不相信,不赞成。为什么会好呢?在这个问题上的另一种倾向是左倾,带括号的左。这些人过分强调敌我矛盾,强调敌我矛盾过份。&/b&&/p&&p&&b&斯大林就是这样,我们也有人这样。过分强调敌我矛盾就把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敌我矛盾。在肃反中常会出现这种“左”的倾向。这是括号中之左。&/b&&/p&&p&————附录:毛主席l957年2月底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原始内容(根据戚本禹个人记录整理)&/p&&p&&/p&&p&&/p&&p&&/p&&p&&/p&
............................现在讲人民内部矛盾如何处理的问题。这是个新问题,历史上没有突出过,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讲得很少。列宁也是简单说到过,他说到社会主义时,对抗消灭,矛盾存在。即人民内部还有矛盾。列宁虽然说社会主义还有矛盾,但他没来得及…
我把我在张公子回答下面的回复整理了放到这里吧。李有一次说魏是“&b&恃宠自骄&/b&”,我觉得很贴切。&br&&br&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徵、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徵每&b&谏我不从&/b&,我发言&b&辄不即应&/b&,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b&弟即应,须别陈论&/b&,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b&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b&”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br&&br&说实话魏征何止是“举动疏慢”,现在的下属也找不出他这样傲娇的。他给领导提议,领导如果不听。领导再说什么,他就&b&爱理不理&/b&的了(辄不即应)。领导说下次当面先别说出来,背后慢慢说,人家也不同意。这还是领导酒宴上吐槽给大舅子听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还没答话,魏征就来抢答了。&br&&br&&br&“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b&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b&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b&畏卿嗔&/b&,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竞死怀中。”&br&&br&这是广为流传的佳话。“畏卿嗔”是真心是作秀还是真假参半,我也不清楚。但是可以看出,李为了得到魏的忠心,是付出了重大努力的。我感觉魏有点看不上李,李离他的理想型差了十万八千里,就算“作之不止”,也成不了尧舜。李对魏是长期言听计从的,魏却天天恨铁不成钢。君臣关系并不平等,和别的君臣不同,这里是李付出的多。&br&&br&“文德皇后诞公主,月满,宴群臣于丹霄殿。太宗命公围棋赌,公再拜曰:“臣无可赌之物,&b&不敢烦劳圣躬&/b&。”太宗曰:“朕知君有物,不须致辞。”公固言无物堪供进者,太宗曰:“朕知君大有忠正,&b&君若胜,朕与君物;君若不如,莫亏今日&/b&。”遂与公棋,才下数十子,太宗曰:“君已胜矣!”赐尚乘马一匹,并金装鞍辔勒,仍赐绢千匹。”&br&&br&画面感太强。这里李简直韦小宝附身,一副急于讨好魏的样子。魏却一直是这样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状态(嫌弃李不是他心目中的圣君?)。如果长期让领导这样自讨没趣,时间久了领导能不觉得不舒服么。&br&&br&谓杨师道曰:“卿道姜行本作处,用十车铜,闻谁道?”师道奏曰:“魏徵道。”太宗问公曰:“何以生此?”&b&公不应&/b&。&b&太宗再三问&/b&,对曰:“道十车铜,是谏争语;&b&臣若道姓名,某即是讪谤&/b&,必不益圣德。”太宗曰:“&b&我有事,皆向卿道,今卿乃为在下,不向朕道,是朕尽心向卿,卿不尽心向朕也&/b&。&br&&br&&br&魏传谣,领导问他怎么回事,&b&魏装听不见&/b&(我前面有写,这是魏一贯的态度:平常如果李不听他的意见,再和他说话,他就爱搭不理的。这里态度更差,根本不回应了。)领导“再三问”,魏才说是听别人说的,还要给造谣人保密。你是领导你不生气吗?&br&李说的“&b&我有事,皆向卿道&/b&”等语证明了他们君臣关系实际上的不平等,不过是反过来的那种。这里是气极了说的,应该很可信。后来李还愤怒地批评魏“&b&恃宠自骄&/b&”,(原文太长不贴了)应该也是心里话。魏后来说出了造谣人的名字,李就不追究此事了。李对他和魏的上下级关系&b&并不自信,还颇有怨言,觉得自己付出的多&/b&(毕竟魏的态度实在呵呵)。&br&&br&无论李世民其他方面有何污点,对房玄龄、李靖等等一帮大臣真是没说的。在他和魏征的关系中,我看是他付出的多。“数引征入卧内”,作秀要跑到卧室里去密谈?至少在李世民眼里,魏征是他亲信。&br&两人不仅经常密谈,私交看起来也不错。魏征爱酿葡萄酒,李世民还写诗赠给他:“醹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br&&br&还有一则趣事能证明李世民在君臣关系上是很用心的:有日退朝,太宗笑谓侍臣曰:此羊鼻公不知遗何好而能动其情?侍臣曰:魏征嗜醋芹,每食之欣然称快,此见其真态也。明日召赐食,有醋芹三杯,公见之欣喜翼然,食未竟而芹已尽。太宗笑曰:卿谓无所好,今朕见之矣。公拜谢曰:君无为故无所好,臣执作从事,独僻此收敛物。太宗默而感之,公退,太宗仰睨而三叹之。&br&&br&反正在我看来,领导已经做的很好了,这个下属实在傲娇,而且不分场合、动不动就要正颜厉色、一本正经地长篇大论。&br&&br&最初也许李是要摆姿态、把魏当花瓶,但是最终魏可是长年担任门下省最高长官的。李的诏令,如果他不副署,是没法执行的。他不仅仅可以参与机密,而且可以一票否决。唐初只有三省长官(理论上三省各两人,共六人。门下省侍中应设两人,在魏的任期中,其中六年只有魏一个人)才能参加政事堂会议。他至少是1/6啊,相当于现在的&b&中央政治局常委&/b&之一。领导如果只是为了作秀,让他提提建议也就罢了,不会这样委以重任的。&br&&br&从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执行状况来看,魏的权力是无比大的。三省长官才能参加的政事堂会议,更是在李世民的授意下一步步扩大了权力。政事堂会议不通过的皇帝诏书,都是无效的。如果李对魏只是隐忍不发,还让他当门下省长官、在政事堂参与所有国家大事的决议,让他在眼皮子底下天天晃,这种思维我真心不能理解。“猜忌他就要授予他高官重权,让他参与决定所有机密” 这简直比“爱她就要虐死她”(偶像剧套路)还让人无法理解啊。&br&&br&于公于私,领导从未亏待过魏征。李对魏就算最开始是作秀,后来肯定不是了,贞观十年之后就更不是了。我认为魏征自己的脾气傲娇、识人不当是酿成推碑事件的主要原因。领导在这段上下属关系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感情,最后发现下属对他不过尔尔,给他的奏章备份到了史官那里求名,推荐的人还参与谋反,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当然气愤难当了。如果真是没有付出只是作秀,李反而会演下去,不会推碑破坏所谓君臣佳话。所以我认为李是付出了精力和感情的,甚至有点一厢情愿;至于魏么,他可能看不上李的操行,我也能理解。&br&&br&&br&我认为张公子的“爱之深,恨之切”总结的非常到位。李在亲情方面不断遭遇重创,在上下属关系方面反而收获不少,这可能致使他把大部分的感情精力都投入到了他所认为的“君臣之义”这一方面。他写首诗什么的赠给下属是常有的事情。&br&&br&就像很多在爱情方面付出良多的人,并非如大家所猜测的那样来自和谐美满的家庭,相反,他们和亲戚甚至父母都积怨甚深,常年只对父母负赡养责任而不付出感情、内心深处压抑的感情无法宣泄,所以寄托在了爱情上。&br&&br&如果读读唐朝初期的史书和一些史料笔记,就会发现李世民对待上下级关系的投入简直有点creepy了,不止是对魏征,这是他一贯的作风。这里面当然有作秀的成分,但有些就明显不是,随便举几个例子:&br&&br&“它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尝赐玄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见公。”泫然流泪曰:“世傅黄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后忽梦如晦若平生,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br&&br&有人说吃瓜那里是因为瓜是杜如晦喜欢吃的,李吃着想起了他。能记清楚下属喜好的领导,我见的实在不多。&br&&br&唐刘餗《隋唐嘉话》载:“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乃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酖。’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br&&br&用醋冒充毒酒,&b&和下属的老婆撕逼&/b&,这简直是莫名其妙。李世民一贯以宽容著称(不论是不是装的),这里却为了管一点下属家无聊的小事,和一介女流之辈怄气,他究竟为上下级关系投入了多少精力啊?&br&&br&&br&如果你打开《新唐书》,随便看几个大臣的传记,发现全是这种画风,比方房玄龄的:“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b&对之流涕&/b&,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b&凿苑墙开门&/b&,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b&握手叙别&/b&,悲不自胜。”&br&&br&比如长孙无忌的:“二十三年,太宗疾笃,引无忌及中书令褚遂良二人受遗令辅政。太宗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尔辅政后,&b&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若如此者,尔则非复人臣&/b&。”这临死都牵挂着的画风,差点让我以为误入了晋江耽美区。&br&&br&&br&总之,李其实是有着丰富感情的人。亲情上的屡屡受挫,让他把时间、精力、感情都投入了所谓的“君臣之义”。房、长孙等人陪着李一路走来,李是他们的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老板,同甘共苦几十年,对于李有着深厚的私人感情,也做出了莫大的贡献。至于魏征么,他公司换了好几个,老板更是好几个,作为读书人对公务倒是蛮负责的,对唐王朝也很有感情,然而他对于李的私人付出绝对不如李对他多啊。和房杜、长孙等等不同,魏征不仅没有陪伴他走过艰难阴暗的夺嫡岁月,当时还是他的仇人,而且脾气怪,整天一副大义凛然的臭脸。李在他和魏征的君臣关系上付出了很多,但没得到他所希望的相应的回报,他的幻想破灭了,心里不平衡了,晚年觉得自己亏了。很可能是魏征有点看不上他的操行,觉得他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尧舜”之类的标准。魏征甚至可能认为李建成比李世民更好,李一想到这些当然不满了。&br&&br&&br&我每次看唐初的史料,看李的上下级互动,总会产生一种怪怪的感觉。总觉得李对魏简直像是天天买了玫瑰花、早饭追女生的一厢情愿男,因为自身有问题被人看不上,得不到什么积极回应,最终恼羞成怒。李对房呢,简直像房他妈,专业多管闲事,简直处处护短,只要谁涉及到房的利益,他就滥加刑罚。李一生用过两次腰斩:一次是腰斩了密告房玄龄谋反的告密者;一次是腰斩了和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偷情的僧侣。真正的明君应该是毫无偏私的,李已经算是偏心亲信的典型了。他埋怨魏“恃宠自骄”,难道自己就没有责任?有人告房玄龄,李感情用事,马上断定是“诬告”,连调查也省了。万一房真有问题呢?他和谁私交好,就把谁留到自己身边,加以高官,恨不得天天见;对谁感情一般,就让谁去当地方官。其实在上下级关系上感情用事才是李一生的弱点。有人从玄武门推测出李对于上下级一定是理性甚至冷血的,其实恰恰相反,其实是哭哭啼啼要死要活的。这种类似的画风我还在雍正那里见过,雍正早期和年羹尧的互动大家想必都清楚。我只想说,付出越多,希望越大,失望可能就会越大。魏的推碑事件,可以和年羹尧对比一下,虽然这两件事不是一个级别的。不过因为李偏心的人没有出过太大问题,都算是有能力;他们君臣也算是善始善终吧(表面上);李才误打误撞地成了明君。他和那些理性为重的君主,从表面上看差不多,从对话等细节分析,其实大相径庭。&br&&br&&br&回复&a href=&//www.zhihu.com/people/79f71400d2bcf70a3ebe2a& data-hash=&79f71400d2bcf70a3ebe2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79f71400d2bcf70a3ebe2a& data-hovercard=&p$b$79f71400d2bcf70a3ebe2a&&@江宏志&/a&:&br&&br&嗯,其实他俩理政三观大不相同,简直不是一个次元的。&b&魏和《琅琊榜》中的靖王思路相同&/b&,他就不可能认可李的权术。李则复杂得多。魏对于李搞的群臣间的制衡和监督嗤之以鼻。魏曾为房玄龄等人打抱不平。他认为奸佞之徒(他说的御史台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纪委)是被李所纵容鼓励,才如此气焰嚣张的。魏认为李的所作所为搞得人心惶惶,让房等人蒙受委屈、担惊受怕。&br&&br&&br&讽刺的是,和魏征所认为的相反,一般人认为李其实是太过偏袒房等亲信,这是李的污点。如果有人状告房等人的过错,李一般是不闻不问的。魏征自己也享受过这样的偏袒。(“玄龄、魏征、温彦博&b&尝有微过&/b&,瑀劾之,&b&而罪竟不问&/b&,因此自失。由是罢御史大夫,不复预闻朝政。”)魏征等人并没有被处理,萧瑀反而被罚了。这样的事也不是头一次了。“房玄龄、杜如晦既新用事,疏瑀亲封伦,瑀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而辞旨寥落。太宗以玄龄等功高,由是忤旨,废于家。” 萧瑀因为状告房杜,被“废于家”了,过了一段时间才被重新起用。有人告房玄龄谋反,刚听见这几个字,李就勃然大怒,这个告密者还来不及列举证据,就被李腰斩了。&br&&br&对于大臣的小过,李并不总是不闻不问,但即使是查问了,比如我前面所提到的魏征传谣一案,魏刚开始不愿说出造谣者的姓名,激怒了李。后来审案官员仅仅是问出了造谣者的姓名,魏认了罪,此事就不了了之了,魏并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就算事情已经严重到需要正儿八经地讨论该如何惩处了,画风也很可能是这样的:&br&&br&&br&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b&误不如法者,皆死&/b&。’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b&罚铜未为得理&/b&。”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br&&br&依照戴胄的说法,按照律法,皇帝面前带刀这是死罪,误带也是死罪一条。即使李要减轻处罚,也不能轻到这种程度。“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徒二年”是根本就没有执行的,只是说说。这点似乎戴胄都明白得很,他说的是“罚铜未为得理”,根本没提“徒二年”这回事,估计早就料定不会执行。&br&&br&“罚铜二十斤”这才是真正的处罚,一般是从工资里扣。我粗略算算,二十斤铜也就是五贯的样子吧。现钱在工资形式中不占重要比例,但长孙一个月现钱也有三十几贯吧,再考虑唐朝工资以禄米为主,这样粗粗一算,二十斤铜不过是长孙半天的工资而已。(如果算得不对敬请指出)从死罪轻判成扣半天的工资,李还能道貌岸然故作公正地说出“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这样的话,简直是啪啪打脸。林冲带刀误闯白虎堂,罪行比带刀面圣轻多了,结果怎样大家都清楚。他如果听到李这样的话,估计要吐血的。&br&&br&“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侍中王珪掌内外官考,万纪劾其不平,&b&太宗按状,珪不伏&/b&。魏征奏言:“房玄龄等皆大臣,所考有私,万纪在考堂无订正,今而弹发,非诚心为国者。”&b&帝乃置之,然以为不阿贵近,繇是奖礼&/b&。”&br&这次李没有不闻不问,而是调查了,虽然王珪不认为自己有错,事情最后又如往常一样不了了之了。听了魏的话,李并没有继续追究。但是,画风明显不同以往的是,李这次认为状告房等人的御史“不阿贵近”,对他表示了赏识,后面还多有召见。&br&&br&魏怎么可能认同李?&br&&br&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下罔上,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明。道路之人,皆兴谤议。臣伏度圣心,必不以为谋虑深长,可委以栋梁之任,将以其无所避忌,欲以警厉群臣。若信狎回邪,犹不可以小谋大,群臣素无矫伪,&b&空使臣下离心&/b&。以玄龄、亮之徒,犹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贱,孰能免其欺罔?伏愿陛下留意再思。自驱使二人以来,有一弘益,臣即甘心斧钺,受不忠之罪。&b&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b&?”太宗欣然纳之,赐徵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br&&br&上面举了几个小例子,说明魏和李不是一个次元的。魏看不上李,从“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这句话即可明了。这种句式是不是很熟悉?“就算你考不上清华北大,也不能上这样的垃圾学校吧!”“就算你找不到小张那样的工作,也不能做这样的工作自甘堕落吧!”。这种句式流露出的感情,大家一目了然。&br&&br&我猜魏所梦寐以求的,是《琅琊榜》里靖王那样的君主吧。他和李,终究不是一路人。&br&&br&回复凌河与赵照:&br&这种逾越了君臣界限的特殊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与大众对李的普遍印象不同,李更像是一个随性的侠客,而非一个理智的领导。在尔虞我诈悲歌一片的封建宫廷,李特殊的上下级关系似乎是一抹光明。然而,这抹光明也埋下了祸患,在李的回护下,李时代的很多高官都明显缺少&b&政治风暴洗礼&/b&的经历,他们甚至缺少&b&自保能力&/b&,这简直是致命的缺陷。还好不少人都在李之前逝世了。而长孙无忌就没有这样幸运了,他比李活得长,高官一直做到李治时代,结果落得了自尽的下场。&br&&br&朱厚照是缺少政治风暴的洗礼的代表人物。他的父亲明孝宗和李一样,堪比封建时代的“大奇葩”。这和明孝宗悲戚的童年经历是分不开的。有明孝宗和李这样经历的人,大抵会走上两个极端:一是心理变态,二就是感情过度丰富(不知道这算不算另一种“变态”)。虽然明孝宗的上下级关系没有什么特殊,但是他的夫妻关系却是让人惊叹的:他没有嫔妃,只有一个张皇后;张皇后育有两子一女,一子一女夭折,所以明孝宗只有朱厚照这一个独生子。&b&他们一家三口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过着和平常百姓家一样的生活&/b&,这简直是封建时代一抹光明啊!然而,朱厚照一直生活在温情脉脉的父爱中,他哪里知道政治和宫廷的黑暗?明孝宗死后,当了皇帝的朱厚照天天花样作死,最后真的作到死了,连子嗣也没留下。明孝宗绝嗣了。有人认为明孝宗是“优秀的父亲”,有人认为明孝宗是“不合格”的父亲。&b&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也可以同时用在李身上,在上下级关系上,他既是优秀的,也是不合格的。&/b&&br&&br&房玄龄足智多谋、能力超群、胸怀广阔、人品近乎完美,可是他的避祸、申辩和自保能力,简直呵呵,他的形象也因此大打折扣。&b&如果真的大祸临头,房这种性格是很难逃过一劫的&/b&。大多数宰相经历的来自君王猜忌的种种政治风暴,房没有经历;而且,遇到事情,&b&甚至需要李替他出头&/b&(上面已经写了几个例子了)。和众多青史留名的能臣不同,&b&他始终没能在这方面成长起来,这是他最大的缺陷之一。&/b&&br&&br&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b&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b&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b&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b&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br&&br&此事就是李替他出头了,并打脸质疑者。以群臣的反应来看,以前不服房的多着呢,李出了头,大家才不敢说什么了。反正我猜想房这时候也说不出什么来,&b&他遇事一贯如此,缺少招架之力&/b&。李曾说过:“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每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也就是李批评别人,房都要颜色无主(虽然这些人可能是他举荐的,会牵涉到他)。更别提自己摊上什么事了!虽然房是个妻管严、老好人,这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性格决定的;但是李对他的庇护也是他这方面缺失的重大原因之一。&br&&br&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性狷介,与同寮多不合,尝言于上曰:“&b&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b&”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br&&br&其实房这样的老好人人缘太好,是被人告发“就差谋反了”的重要原因之一。萧何尚且知道要自污避祸,房在这方面简直是“温室里的花朵”。而且,作为一贯的老好人,他完全有能力拉拢一下刺头儿;他得罪谁不好,非要“&b&疏瑀亲封伦”&/b&,团结大多数人,却得罪最爱告人状的人,简直是给自己埋雷。&b&一般人都知道绝对绝对不能得罪刺头儿啊&/b&!幸亏李相信并庇护他,不然他的好人缘和好名声早晚害死他。&br&&br&帝讨辽,玄龄守京师,有男子上急变,玄龄诘状,曰:“我乃告公。”玄龄驿遣追帝,帝视奏已,斩男子。下诏责曰:“公何不自信!”其委任类如此。&br&&br&我感觉这里房也处理的不恰当,要是我,一定要和这个告我的人一起去见领导,当面对质。这时候房自己应该去不了,但也一定要派自己的亲信跟着去。&b&这基本是人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b&。万一领导就相信了此人一星半点的胡说八道了呢?&b&何况这时候是节骨眼上,皇帝要去出征了,留下房统领京师。谁知道这个告状的人能说出什么来?&/b&在我看来,房在这方面简直是&b&政治幼稚&/b&,而这都是李惯出来的。很多人认为房能当一辈子宰相,一定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我看不然啊。另外,许多真正有高超智慧的反而死得很惨。&br&&br&李替房出头是个习惯,他跟别人吐槽魏时提过,“朕昔问房玄龄事,答云‘不知,’徵当即奏称:‘岂有人臣报主得有所隐。”关于房的这一点小破事,有宰相肚量的房都不一定记得,李却一直记在心里,还要替房愤愤不平一下。事实上,只要是关于房的事情,李都极度关注。&br&&br&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b&尤甚柴毁。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遗寝床、粥食、盐菜。&/b&&br&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b&起复本官&/b&。&br&&br&也就是李还要时刻惦记着房瘦没瘦、吃没吃、睡没睡,还要派人排解安慰,送去“寝床、粥食、盐菜”。我猜想一般的皇帝挺多会送去一些普通赏赐,&b&能想到送“寝床、粥食、盐菜”的,简直是亲妈一样的存在&/b&。(我这方面不懂。也许是我读书少,少见多怪了,敬请大神指教。)顺便说下,“起复本官”就是“夺情”的意思,张居正夺情的政治风波想必大家都清楚,张居正甚至因此判若两人。不过这里应该没这么多讲究。&br&&br&.......&b&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以闻&/b&.......&br&说李像房他亲妈,虽然听起来挺荒唐可笑,仔细想想并不荒唐。&b&太子有事,不敢和亲爹说(这时候父子关系还是不错的),要告诉房,由房转告李&/b&。谁更像李的亲儿子呢?房和李互相掺和家事,看来是常态。总之,李是时时刻刻记挂庇护着房的,这也是李对亲信一贯的作风。有时候甚至是很荒唐的,比如:&br&&br&濮州刺史庞相寿,贪浊有闻,追还解任,自陈幕府之旧,太宗深矜之,使人谓之曰:“尔是我旧左右,&b&今取他物,祗应为贫。赐尔绢百匹&/b&,即还向任,更莫作罪过。”公进谏曰:“相寿猥滥,远近所知,今以&b&故旧私情&/b&,赦其贪浊,更加以厚赏,还令复任。然相寿性识未知愧耻。幕府左右,其数甚多,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太宗欣然纳之。&br&&br&庞相寿算不上是李第一梯队的亲信。他贪污受贿,李还要找借口说这是因为庞他家穷哪,我多赏点东西他就不会贪了。&b&魏怎么可能认同李?&/b&从魏的话里,我们也能看出李处理上下级关系一贯的画风。虽然实话说,魏才是李第一梯队的亲信,李记挂他比别人只多不少,比如:&br&&br&&p&霍王元轨,武德中,初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属高祖崩,去职,毁瘠过礼。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侍中魏征对曰:“臣愚暗,不尽知其能,惟吴王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太宗曰:“卿以为前代谁比?”征曰:“经学文雅,亦汉之间、平,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闵也。”由是宠遇弥厚,&b&因令妻征女焉。&/b&&/p&&p&魏夸过李元轨,李居然能记得,还让李元轨当了魏的女婿。和魏留给大众的印象不同,魏是李十足的“贵近之臣”,无论魏是否认同李,两人又有何嫌隙,魏是极度了解李的。&/p&&p&唐文皇帝妙于翰墨,尝病“戈”法难精,乃作“戬”字,空其右而命虞永兴填之,以示魏郑公曰:“朕学世南似尽其法。”郑公曰:“天笔所临,万象不能逃其形,非臣下可拟;&b&然惟‘戬’字‘戈’法乃逼真。&/b&”太宗惊叹。&/p&&p&也就是李模仿了虞世南的字,又让虞世南代写了半个字,魏居然能看出代写的那半个字“尤其像”,可见他对李的了解程度非同一般。虽然明明了解李,但魏非但没有迎合过李,说话还极其难听。他时时刻刻不分场合的大义凛然一本正经的话先放下不提,他有时候打个“生动形象”的比方,也让人感觉怪怪的。&/p&&p&太宗曰:“朕存心爱养,不愧古人,所未免百姓之言,唯猎一事耳。”时桂阳主在座,奏称:“陛下出游,唯将近亲左右及给使等,何关百姓?”公曰:“&b&譬如人之故旧,有儿子无赖,破其产,虽不关已,然心必恶之&/b&。&/p&&p&虽然这事情是魏占理,但是说到李打猎关不关别人的事这个问题,魏非要乱举例子,说就像老朋友“有儿子无赖,破其产”,虽然和别人无关,但是看着心里烦。这个比方怎么看都像是魏拿李和无赖在类比,让人听了浑身不舒服。&b&我们现代人都知道领导面前不要乱打比方,不然有些人难免会多想,但是魏却毫无顾忌。长此以往,李不对他积累怨气才怪。&/b&&/p&&p&说到毫无顾忌,长孙无忌才是毫无顾忌呢,这也最终害死了他。长孙无忌去面圣居然能忘了解刀,可见他&b&一贯缺少敏感性&/b&。虽然李对这种事情并不在意:&/p&&p&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b&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b&&/p&&p&“亲解佩刀以赐二人”,这也算潜在危险了。这说明李是毫不在意这些小节的。&b&但李不在意,不代表长孙无忌也可以不在意。长孙无忌习惯了和李相处的模式,新皇帝李治面前他也不知收敛&/b&。由于在李的庇护下,&b&他根本没经历过什么太大的政治风波,哪怕是立储风波李也明显偏向了他,所以他空有年龄,根本没成为老司机。&/b&&/p&&br&&p&贞观初,仲父太原府君为监察御史,弹侯君集,事连&b&长孙太尉&/b&,由是获罪。&/p&&p&凝为监察御史,劾奏侯君集有&b&反状&/b&,太宗不信之,但黜为姑苏令。&/p&&p&我解释一下,这里是有人弹劾侯君集和长孙无忌一起造反。结果李当然不信,长孙无忌轻轻松松躲过一劫。他可能对这方面缺少敏感度。李治时期,他死在了造反的罪名下。&/p&&br&&p&&b&或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太宗以表示无忌曰:&/b&“朕与卿君臣之间,凡事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无以获通。&/p&&p&李的时代有人告他,&b&李居然拿密表给他看!&/b&然而到了李治时代,呵呵,李治估计早猜忌他了,他却似乎浑然不觉,最后一败涂地。&/p&&br&&p&在李的时代,李对他可以算是掏心掏肺,比如:癸未,上谓长孙无忌等曰:“今日吾生日,世俗皆为乐,在朕翻成伤感。今君临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欢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所以有负米之恨也。《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奈何以劬劳之日更为宴乐乎!”因泣数行下,左右皆悲。&/p&&br&&p&&b&长此以往,长孙无忌早就失去了对皇权的敏感性和判断能力&/b&。在李的时代毫无顾忌也就罢了。李这个人的确毛病不少,也玩弄帝王心术,但是对于亲信,李是&b&只打雷不下雨&/b&的。长孙无忌在李时代的日子,其实是“不正常”的。他从这二十几年得出的结论和经验,完全是“温室里”的结论和经验,&b&完全不可以带入到正常的朝代和君臣关系中。如果长孙无忌在李治时期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不至于结局凄凉。&/b&&/p&&p&很多人都是经历了一些才成长起来的,甚至经历过多次人生起落、外放贬谪。而长孙等人似乎完全缺少这个经历。如果他误带刀那次,李认认真真给他一个教训,而非罚他半天工资应付给别人看,也许长孙无忌会在这个方面多长几个心眼,也许会在李治朝全身而退。&br&&/p&&p&李似乎是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二十三年,太宗疾笃,引无忌及中书令褚遂良二人受遗令辅政。太宗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尔辅政后,&b&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若如此者,尔则非复人臣&/b&。”&/p&&p&李是非常了解长孙无忌的,临终前还要特别叮嘱“&b&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b&可见他不是不知道长孙无忌平时的言行、处事方式是经常犯忌的。虽然无忌比魏强多了,脾气至少没那么古怪,人也没有特别傲娇。申辩能力比房也好不少,房遇上事就吓得面无人色,人也缺少手腕,毫无还手之力;平时老好人人脉太好,容易犯忌;房还偏偏得罪了最大刺头儿,还不知道修补关系(卫青尚且知道和仇家修补关系)。老领导要时常罩着他们。无忌活到了新领导接任,又身处高位,根本抵不住一轮一轮的政治风波,李的担忧一语成谶。可叹!可悲!可惜!&/p&
我把我在张公子回答下面的回复整理了放到这里吧。李有一次说魏是“恃宠自骄”,我觉得很贴切。 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徵、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090c617118_b.jpg& data-rawheight=&251& data-rawwidth=&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figure&&br&&p&柯蒂斯·李梅将军&/p&&p&为了实现日本的现代化,主持了对东京、横滨、名古屋等城市的旧城区改造和棚户区拆迁工作,堪称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p&&p&看这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日本东京&/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dc7efecf7d48ec42314be_b.jpg& data-rawheight=&1067& data-rawwidth=&1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dc7efecf7d48ec42314be_r.jpg&&&/figure&&p&那高耸入云,摩肩接踵的摩天大厦。&/p&&p&你们能想象,这些地块过去密布着杂乱低矮的木质建筑么?&/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6b35eeda7cbc4a_b.jpg& data-rawheight=&459& data-rawwidth=&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86b35eeda7cbc4a_r.jpg&&&/figure&&br&&p&众所周知,棚户区改造向来存在资金筹措困难,各方面阻碍力量大等种种掣肘,然而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将军就任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自上任伊始,他通过深刻调研,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终于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p&&p&&b&“带他们去石器时代!”&/b&&/p&&p&李梅将军提出了这样激动人心的老城区改造口号,第21轰炸机部队的将士们被告知,他们将不带任何武装,于夜间携带施工用燃烧弹飞赴东京上空。&/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4b4d4edc_b.jpg& data-rawheight=&388& data-rawwidth=&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4b4d4edc_r.jpg&&&/figure&&p&虽然这个命令得不到下面将士们的理解,但是军令如山倒,东京的老城区,迫切等待着被拆迁,在李梅将军的运筹帷幄下,激动人心的大工程开始了。&/p&&p&日夜间,334架B29轰炸机从关岛直扑东京,先由两队机组交叉泼洒航空汽油和燃烧弹,形成了壮观的X型火炬,在火炬的指引下,334架B29开始施工作业,在2000吨工程材料投下后,东京市中心41平方公里被夷为平地,26.7万老旧建筑物被拆除。&/p&&p&拆迁是异常成功的,东京燃起了旋风火炬进行庆祝,东京市民们兴奋的接二连三跳入河里与烈火共浴,这火炬居然熊熊燃烧了4天才熄灭,轰炸机飞行员们甚至能在空中的飞机里闻到地面烤肉的味道。&/p&&p&李梅将军并没有片刻停歇,他念念不忘生活在日本棚户区的居民,早拆迁,早改造,抱着这样的信念,名古屋,大阪,神户,日本的城市陆续迎来了美国人的施工队。&/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fbed2937ab7_b.jpg& data-rawheight=&350&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fbed2937ab7_r.jpg&&&/figure&&p&让我们来看看李梅将军领导下的拆迁工程的伟大成果吧。&/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c1a09e0f91b0eab8aee_b.jpg& data-rawheight=&634&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c1a09e0f91b0eab8aee_r.jpg&&&/figure&&br&&br&&p&(拆的很干净,很好)&/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5cada83ace8dfed9601be_b.jpg& data-rawheight=&408&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5cada83ace8dfed9601be_r.jpg&&&/figure&&p&(平整出了大量的商用土地和宅基地)&/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cbc479fbd5ece03fb709d_b.jpg& data-rawheight=&893& data-rawwidth=&12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fcbc479fbd5ece03fb709d_r.jpg&&&/figure&&p&(清理过的土地上,真的好平整啊,可惜工程8月15日结束了,要不还可以做的更好)&/p&&p&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李梅将军领导的B29施工大队光顾了日本的98座城市,拆除了全日本24%的老旧建筑,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的城市拆迁率达到60%以上,横滨作为日本海军基地之一,拆迁率居然达到了惊人的92%。&/p&&p&壮哉,伟哉,李梅将军领导的工程,连日后广岛、长崎的那两发都相形失色。&/p&&p&为了表彰李梅将军的成就,1964年,日本天皇向李梅将军授予了最高级别的“勋一等旭日大勋章”&/p&&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6edda59a9_b.jpg& data-rawheight=&498& data-rawwidth=&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日本群众与李梅将军工程作品的合影)&/p&&p&这些年,我们知道,日本的一些政客和民间右翼分子,皇军老战士经常参拜靖国神社。&/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3b4c182aa27ee7baaffa076_b.jpg& data-rawheight=&964&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3b4c182aa27ee7baaffa076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4fdcbaee3_b.jpg& data-rawheight=&300& data-rawwidth=&37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figure&&br&&br&&p&我猜他们可能又想念李梅将军,想再来一次城区大改造了吧,也许这次不用劳烦美国人,东风快递也能做到呢。&/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0ffb6ac2a3a4e8dbee691ab844d37620_b.jpg& data-rawheight=&413& data-rawwidth=&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0ffb6ac2a3a4e8dbee691ab844d37620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277ee158a9e10554cccbaa90_b.jpg& data-rawheight=&311& data-rawwidth=&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
柯蒂斯·李梅将军为了实现日本的现代化,主持了对东京、横滨、名古屋等城市的旧城区改造和棚户区拆迁工作,堪称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看这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日本东京 那高耸入云,摩肩接踵的摩天大厦。你们能想象,这些地块过去密布着杂乱低矮的木质…
&p&本太师来强答一发。&/p&&p&督工所说各种赛马的例子,没有实战中追杀和逃命来得真实可靠、拼命刺激。&/p&&p&清朝雍正元年五月,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罗桑丹增)起兵反清,到了雍正二年正月,年羹尧大军开到,罗卜藏丹津主力战败,逃离西宁附近,逃往青海湖边的草原。&/p&&p&雍正二年二月初八,岳钟琪率领五千精兵,一人二马,昼夜兼程,一路追击,在柴达木大败罗卜藏丹津残部,罗卜藏丹津老妈都不要了,带着少数人疯狂逃命,岳钟琪也率领少数精锐在后面穷追。最后到了桑骆海,茫茫无人区,找不到人,实在追不动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507f36fef7c4c7ebe3a3_b.jpg& data-rawwidth=&2887& data-rawheight=&20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507f36fef7c4c7ebe3a3_r.jpg&&&/figure&&br&&p&从二月初八到二月二十二的这段路程,大约400-500公里,花了14天,平均每天三十几公里,和本太师背着大包包徒步草原的速度差不多。近一半时间花在青海湖边,主要战斗也在这一带,过了布哈河、哈拉淖尔,基本上就是先奔袭罗卜藏丹津的大营,然后就是死命穷追。&/p&&p&一个抛弃部下,老妈都不顾,死命逃跑,一个为了荣誉击杀死命穷追,最高纪录也就每天一百几十公里,追了几天见找不到,也就追不动了。&/p&&p&所以不可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两马轮换(肯定是好马,可能还不止两匹,有时候马跑不动了还会骑骆驼),轻装骑行,性命相搏,每昼夜也不可能超过200公里。这种状态只能撑两三工夫,而且一共跑死了多少马也没有记载说明。&/p&&br&&p&更新&/p&&br&&p&1、关于高原反应和地形问题,一路上除了昆仑山南面一段海拔较高,其他地方海拔也就3000米左右,柴达木盆地海拔2000多,本人在这种高度没有什么不适,刚刚下飞机就跑几千米比上海确实累不少,但是后来会逐渐适应的,何况蒙古人在那里已经定居了上百年。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之间的草原和柴达木盆地,地势平坦,空旷、干燥、植被稀疏,人烟稀少,没有各种堤坝、沟渠、村庄、路障等等,古代跑马最好的就是这种干旱草原地带了。&/p&&p&2、关于走弯路,草原视野开阔,爬上一座几十米的小土坡,就可以轻易看清周围大片地区,何况当地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罗卜藏丹津一路逃跑,路上有死人、死马、血迹、粪便、丢弃的物资……而且罗卜藏丹津肯定会投奔准噶尔,从青海逃往准噶尔基本上就是柴达木盆地边缘的南北两条道,再就是绕道无人区,像当年准噶尔奇袭拉萨一样翻越昆仑山脉(罗卜藏丹津后来还真的就走了这条道)。即使站在小土坡上看得见对方,过去也得老半天。岗巴拉山上,羊卓雍错和旁边的神山尽收眼底,可是公路开车都得开几个小时。&/p&&p&3、在青海湖周边几次战斗之后,罗卜藏丹津主力已经溃败,和硕特反清的各路台吉和寺庙住持或死或擒或逃,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漏网的几个首领抓获。过了布哈河一带,基本上就不存在什么战斗了,只有追和逃。&/p&&p&这个栗子,是双方都在玩命的跑,完全不顾马儿死活的在追和逃,马儿跑累了或者跑死了还犯规骑骆驼,简直就是长途越野的经典案例。&/p&
本太师来强答一发。督工所说各种赛马的例子,没有实战中追杀和逃命来得真实可靠、拼命刺激。清朝雍正元年五月,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罗桑丹增)起兵反清,到了雍正二年正月,年羹尧大军开到,罗卜藏丹津主力战败,逃离西宁附近,逃往青海湖边的草原。雍…
深入讨论这个题目前,我要先提说几件事。穆罕默德说:「我也是人,像你们一样。」[31]古兰经明说,穆罕默德不过是使者,尽管穆斯林以他为最大先知,他仍像平常人一样有生有死。换言之,古兰经虽然降示予穆罕默德,却并没有因此使他与别不同。奇怪的自相矛盾的是,古兰经给他有更多特权,较少义务。无论古兰经或穆罕默德自己也说,他不过是人,然而他却享有超乎常人的特权。他可以比其他人拥有更多金钱,享更大权利,也获辖免能少尽义务。跟随他的穆斯林必须尽义务应付他家用开支,支持他家人较高生活水平。&br&已所不欲施于人&br&古兰经允许MSL娶四妻,经文却说:&br&先知啊!我确已准你享受你给予聘礼的妻子,你的奴婢,即真主以为你的战利品的,你的从父的女儿、你的姑母的女儿、你的舅父的女儿,你的姨母的女儿,她们是同你一道迁居的。信道的妇女,若将自身赠与先知,若先知愿意娶她,这是特许你的,信士们不得援例-我知道我为他们的妻子与奴婢而对他们做出的规定-以免你感受困难。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32]&br&据上述经文,安拉不仅赐穆罕默德多几名妻子,基本上是允准他为所欲为。安拉甚至没有限定他娶妻数目,像限制其他MSL那样;却容他爱谁就娶谁,甚至可以夺人妻子,强迫离婚,好与他结合。&br&最著名MSL学者之一的Burhan El-Deen Al-Halabi曾在他的著作Al-Sira Al-Halabia里谈及穆罕默德这种特权,他说:&br&穆罕默德若看上闰女,他有权走进她闰房就娶她,不用行婚礼,也无需见证人或监护人,甚至用不着新娘子本人同意。若看上已婚妇女,穆罕默德向她示爱,这样那妇人的丈夫要办离婚,好让穆罕默德娶她。穆罕默德有权把任何妇人许配另一个男人,不用妇女本人同意。他甚至可以在朝觐时娶妻,梅慕娜(Maymouna)就是他在朝觐时娶的。战胜归来,大家分掳物之前,他可以先在俘虏里选妻房。[33]&br&穆罕默德说他不过是人,古兰经也这么说,但为甚么他比我们所有人享更大特权呢?&br&穆罕默德的叔叔阿布?阿哈卡木(Abu Al-Hakam)在克尔白天房庭院里说上述的话。当时克尔白天房是拜偶象场所,今天成为穆罕默德朝拜的地方。我也要问:「因为穆罕默德看上某妇女,丈夫就要跟她离婚,让穆罕默德娶她,这样公平吗?合逻辑吗?穆罕默德可以随意买卖妇女,不经本人同意就配婚,这样公平吗?真主怎么会接纳这样不公道、荒谬的事?」&br&这样的行为合乎先知身份吗?穆罕默德在古兰经提及的另一位先知,他曾在福音书里说:&br&「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已经在心里与她犯奸淫了。」[34]&br&安拉为何容许穆罕默德有淫欲的权利,可以随意离婚结婚,却从没有给与其他先知同样权利?真神是不会为谁改易道德法律的。&br&得谨记,穆罕默德容自己不经妇女同意,在不行婚礼、没见证人的情况下娶妻。按他确立的伊斯兰教法,他其实是在犯奸淫!而奸夫淫妇是要「下火狱」的![35] 穆罕默德和古兰经说,他也不过是人,却竟然可以不经妇女同意,不行婚礼、没见证人就娶妻。&br&有人曾为此质疑穆罕默德,他就说,「吉卜利里」就是见证人。可怜的「吉卜利里」,他岂非给不公平的利用了吗?就算吉卜利里真可以担任穆罕默德婚姻的证人,那么谁又是伊斯兰教法所要求的、婚礼第二位证人呢?为甚么我们从没看见吉卜利里在婚书上签字?还有监护人呢?伊斯兰对婚礼种种要求,为何穆罕默德都不用遵守?伊斯兰的孩子,你们怎么看?&br&正如Al-Halabi在书里所说,如果穆罕默德看上已婚妇女,妇人的丈夫就得离婚,好让先知娶她。为甚么竟有人接受这样的教导呢?很可能世上有上十亿的MSL对此感困惑?受过高深教育的人又怎么想呢?他们自己不读自己的书的吗?很可能他们不明白所读的,因为我也曾是MSL,读不是为明白,我只是为读而读,读过了,却不明白。&br&但现在我读的时候,在许多关键事情上生出种种疑问。一位先知怎能渴想别人的妻子,强迫离婚然后淫人妻?夫妇的神圣婚姻关系到哪儿去了?婚姻制度与保障又何在呢?「安拉的使者」-真主对此似乎一无所知-使者怎能作这样人神共愤的事?先知怎能未经妇女同意就娶她?与她发生关系?难道伊斯兰妇女都没有人性或人权了吗?或是妇女被视为动物,必须盲从男人或「先知」?&br&婚姻的重点,在乎双方同意。但似乎穆罕默德能做的,其他人却不能做,因为他是安拉的先知。然而因为真主其他先知都没有这样失德的行为,所以我肯定穆罕默德乃是有自己的神、另一位神。我们崇拜的神是公义、爱与怜悯的神,他是真理的神,容不下不义;与穆罕默德描述的那位、不义不公的神很不一样。&br&安拉让穆罕默德享特权,还不限于合法婚姻。因为穆罕默德有「合法权利」娶所有妇女,没有MSL可以反对。谁要是质疑这点,「吉卜利里」就会从天上降示一两节经文,替穆罕默德的行为开脱。&br&在详论穆罕默德多个妻子之前,我先要说一下,他总共与30位妇人订婚,却只合法娶其中23位,也只与其中12位发生性关系。他有许多婢女,其中六人曾向先知主动献身,但他只看上其中四人。[36]Ibn Kathir说他曾与其中13位发生性关系,Al-Halabi却说12位。&br&1. Khuwaylid的女儿赫蒂彻&br&穆罕默德首位妻子是胡韦利德(Khuwaylid)的女儿赫蒂彻,她是麦加名媛,从先夫承继了大笔遗产,是有钱寡妇。她嫁给穆罕默德时已经40岁,而他才25岁。穆罕默德娶她的动机显而易见;因为他很穷,祖父死后由叔叔AbuTalib作他的监护人,而叔叔比祖父更穷,所以穆罕默德过了适婚年龄整整五年也没办法结婚。穆罕默德娶赫蒂彻,是由新娘子的叔伯诺法勒(Nawfal)来做媒的,其中一项条件是,婚礼必须在基督教会举行。穆罕默德的叔叔阿布?泰利伯(AbuTalib)同意了,并说:「赞美安拉,他使我们脱离艰难与忧虑了。」&br&我从小学到上高中,宗教老师都说穆罕默德有许多妻子,许多时候是为了壮大伊斯兰,藉婚姻加强MSL与其他部落的联系;当时我、还有其他同学都知道老师在说谎,他们都好像不知道自己在说甚么,不过人云亦云而已。我们知道穆罕默德没有一段婚姻正如老师所说的,相反地,每次都因为穆罕默德个人看上了某女子,只要满足他个人利益,有时为钱,正如他娶赫蒂彻,有时因为他垂涎美色,要满足性欲,正如他娶其他女子。&br&赫蒂彻近70岁才身故,她去世时穆罕默德才54岁。赫氏在生时,穆罕默德并没有娶其他妇女;评价先知这段婚姻,最后我想引Aisha Abdul Rahman博士(人称Al-Shati*的女儿)在《先知众妻》(The Wives of the Prophet)所说:&br&「穆罕默德在赫蒂彻身上找着自幼丧失的母爱。」[38]&br&这是很有可能的,再加上穆罕默德年轻时很穷。从这段婚姻,穆罕默德生了四个女儿。&br&2.阿布?百克的女儿阿伊莎(Aisha bint Abu Bakr)&br&所有MSL史学家都同意,赫蒂彻一死穆罕默德就续弦。[39]另也有MSL历史学家载,HakimAl-Silmiyya的女儿豪莱(Khawla)曾问穆罕默德:「你要娶处女或是非处女?」他答:「处女或非处女也可。」[40]她说:「阿伊莎是处女,萨乌黛宰姆阿(Sawda bintZam*a)不是,随你挑吧。」他说:「两个我都娶。你去告诉她们吧。」她如言去了,最后穆罕默德果然两个都娶。[41]&br&两位作者犯了一个错误,事实上,豪莱并没有提及阿伊莎,她只是说:「你的朋友阿布?百克的女儿。」她是指阿布?百克的大女儿阿诗玛(Asma*),而非阿伊莎,这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当时阿诗玛18岁,阿伊莎只有六岁,她怎么会是指阿伊莎而非阿诗玛呢?但穆罕默德竟然挑选只有六岁的阿伊莎,不选她姊姊!&br&穆罕默德娶阿伊莎的另一个版本是这样的:阿伊莎遵父亲之命,捧着一盘椰枣来到穆罕默德家,她进门的时候,他正在祷告。穆罕默德祷告完了,摸摸阿伊莎的袍子说:「回去告诉你父亲,我们接受了豪莱的建议,我们接受了,都接受了。」&br&穆罕默德娶阿伊莎时她才六岁,却待她九岁时才圆婚。世上竟有这样的道德法例,让一个六岁女童嫁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这样的事若发生在行民权法的社会,那人要非给抓去坐牢了,就是给人当作疯了而关进疯人院了。我希望这故事是假的,但很不幸,所有伊斯兰文献都确定了这件事的可信和真实。我要问:&br&「先知的行为如此乖谬不合理,我,还有其他人,还怎么能跟随他?」&br&安拉会选一个经常想女人想性的人做使者吗?怎么样的真主会下令他的仆人如此结婚?MSL学者说:「穆罕默德的婚姻,都是安拉引领的。」&br&他怎么会这样不义?&br&换言之,穆罕默德根本是随己意行,而不是随他的真主导引。他任意妄为,把一切都推到「吉卜利里」和安拉头上,为自己的欲望开脱。从东方到西方,我的MSL族人追随着穆罕默德,我从前亦如是,这实在是浪费生命!我们所相信、跟从的先知竟是这样的吗?宗教狂热份子必须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凭良知、凭真理回答,不凭恐惧或骄傲回应。&br&穆罕默德之所以娶幼童,可能是他从前娶年长15年的妇女为妻的心理后遗症。穆罕默德想跟小女孩睡,不仅跟阿伊莎,正如Abbas Ibn Hisham与Ibn Hajar说:&br&安拉的使者说,他看见Abbas的女儿Um Habib的时候,当时她还是幼童,「如果她长大后而我还在世的话,我会娶她的。」当时小女孩三岁,而他已经六十岁了;他原本打算女孩长到六岁或九岁时,像阿伊莎出嫁的年纪,他就娶她,不过两年后穆罕默德去世了。&br&穆罕默德曾是我的先知,我不是捏造故事诋毁他。因为这点,教我远离他,不相信他的先知身份。只要读一下Ibn Hajar[42]与伊玛目As-Suhaili[43]的书就知道。&br&别忘记这里所引述的著作,都出自一些伟MSL大的学者手笔。&br&穆罕默德去世时,阿伊莎约18岁,许多同龄的女孩子仍然待字闰中,但阿伊莎已作寡妇,而且严格不许改嫁,因为据古兰经教导,先知的妻子在丈夫身故后是不可以嫁别人的。安拉为甚么要这样做呢?公义何在?然而我们MSL相信,公义是安拉众名之一哩!他是「至仁至慈」的,但这样的安排又何仁慈之有?穆罕默德不过常人,没任何异乎常人之处,但遗孀竟然不许改嫁!&br&阿伊莎是众信士之母,我实在不能再讨论她,不然就好像诋毁她似的。她小小年纪就作媳妇,嫁给一个大过她父亲的男人,这已经够惨的了;何况丈夫死后还不许改嫁哩。&br&3.宰纳布(Zainab bint Jahsh)&br&穆罕默德第三段婚姻是个大悲剧,受一人的性欲所驱使。读着这故事,问你自己:「我看不出任何藉婚姻建立的部落联系啊?」「这段婚姻与穆罕默德的所谓召命有何关系?」&br&故事是这样的,哈里沙?伊本?宰德(Zayd Ibn Haritha)出身贵族家庭,却让途经的阿拉伯人掳去了,卖了给穆罕默德第一位妻子赫蒂彻,赫蒂彻把他赠予丈夫为奴。后来穆罕默德蒙召传伊斯兰,就释放宰德自由,还公开收养他为子说:「宰德是我的儿子,我继承他,他也继承我。」所以宰德称为「宰德,穆罕默德之子」。&br&后来穆罕默德想堂妹宰纳布嫁宰德,她不肯,嫌宰德丑;再说,虽然穆罕默德收他为养子,但在大多数阿拉伯人心目中他不过是奴隶,宰纳布实在不喜欢宰德,就对穆罕默德说:「你一定要我嫁他的话,我会的,但我宁愿嫁你,而非宰德。」穆罕默德坚持她嫁给宰德,这时候,有经文降示给穆罕默德,吩咐宰纳布与所有MSL听从他,经文说:&br&当真主及其使者判决一件事的时候,信道的男女对于他们的事,不宜有选择。谁违抗真主及其使者,谁已陷入显著的迷误了。[44]&br&于是宰纳布嫁宰德。故事发展至此倒也算合情合理,除了宰纳布被迫婚以外;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很特别很吓人。&br&有一天,穆罕默德去探望养子宰德,进门才发现宰德不在,却碰见宰纳布半裸,正在更衣,穆罕默德看中了她,但不敢进去与她行淫,惟有离开,一边走一边对她说:「赞美改变人心的安拉。」宰德回来,宰纳布把这件事、还有穆罕默德的话告诉丈夫;宰德立刻去找穆罕默德说:「你想我离婚,让你娶她吗?」穆罕默德答:「她是你妻子,要敬畏安拉。」然而他不过惺惺作态,心里并不这么想,正如Al-Zamkhashri形容:「穆罕默德表里不一。」[45]简言之,穆罕默德表面上不要宰德和宰纳布离婚,心里却很想,因为他看见宰纳布半裸,就爱上她。[46]&br&古兰经说穆罕默德看见宰纳布半裸着,就看上了她,想娶她为妻。他之所以犹疑不决,是害怕人说他闲话,说他夺去媳妇儿。但穆罕默德的真主竟斥责他迟疑不决,真奇怪,安拉竟然要妇人跟丈夫离婚,触犯所有道德法,好让穆罕默德得到她。古兰经清楚说明:&br&当时,你对那真主曾施以恩惠,你也曾施以恩惠的人说:「你应当挽留你的妻子,你应当敬畏真主。」你把真主所欲昭示的,隐藏在你的心中,真主是更应当为你所畏惧的,你却畏惧众人。当宰德离绝她的时候,我以她为你的妻子,以免信士们为他们的义子所离绝的妻子而感觉烦难。真主的命令,是必须奉行的。[47]&br&古兰经33:36,安拉才鼓励宰德留住妻子,下一节,古兰经33:37,穆罕默德的真主要求他跟妻子离婚,让穆罕默德娶她。那位真主为甚么改变主意呢?是这位真主不过穆罕默德的傀儡,所以赐下经文好废掉之前的经文(叫宰德留住妻子)?安拉不是命令宰德娶宰纳布的吗?他的真主不能使他们一家和好吗?穆罕默德的真主怎么会随便拆散人家庭,好满足穆罕默德的欲望?这样的真主还是公平和至仁至慈吗?&br&Haikal博士在《穆罕默德生平》(The Life of Muhammad)里说,宰德与宰纳布的故事是宣教士和西方人士杜撰的,要污蔑伊斯兰和它的先知。我当MSL时,希望Haikal博士是对的,希望所有关于穆罕默德失德的故事,都是别人杜撰的。&br&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一位著名MSL学者bint Al-Shati*回应的时候,清楚道明真相:&br&使者穆罕默德喜欢宰纳布的故事…他一边离开她家,一边说,赞美那改变人心的安拉,这故事是先贤传下来的,包括伊玛目Al Tabari的史书记录,还有Abu Ja*far Ibn Habib Al-Nabeh,还有我们亲爱的另一位Al Tabari,安拉的邻舍Al-Zamkhashri。先贤传说这故事,比十字军、比西方传教士出现还早。我们应该暂且搁下故事的教训,单看两位Tabari与IbnHabib的记述。安拉使者也是人,看见宰纳布会喜欢,为甚么要否认这事实呢?穆罕默德从没有说他不会犯错,没有常人的欲望。他每次看见阿伊莎而感兴奋时(阿伊莎比其他妻子更教他兴奋),会说:「安拉啊,请别怪我,你有的特质(自制力)我并没有。」[48]&br&伟大的MSL伊玛目Al-Zamkhashri说:&br&安拉的使者已把宰纳布给宰德为妻,然而他一看见她,就爱上她,说:「赞美那改变事的安拉。」&br&别提宣教士与西方传道者了,只要看早期伊斯兰伊玛目的著作都清楚记载这件事。前面引述著名MSL史家bint Al-Shati*的话,足以厘清所有疑问。&br&首先,最伟大的MSL学者证实宰德与宰纳布的故事,真有其事。&br&第二,穆罕默德并非对情欲免疫。他是人,有人的爱憎,这天接受某事,明日又改变主意。但无论如何,安拉都支持他所有决定。&br&再者,据上述两节古兰经文,安拉竟然为穆罕默德的行为背书,一时吩咐宰德娶宰纳布,下一节又命令他们离婚,好让穆罕默德娶他的妻子。全能的真主,公义的真主,怎么会反口覆舌同意这暴行的呢?安拉使者怎么能对别人的妻起欲念,而且是义子的妻呢?动淫念以至采取行动岂不是犯罪吗?&br&难道我们要说:「赞美安拉,他让穆罕默德合法做的事,全世界其余所有人都不能做、不合法」?&br&谨记,穆罕默德自称不过像我们一样的常人,并非绝对不犯错,没有特权。但我们会像他一样有自己的真主,自己的「吉卜利里」,可以为所欲为,说这是真主的命令,有「吉卜利里」带来经文以合理化我们的行为吗?&br&这样的行为,若出于平凡人或不信道者,可以不注意。但这是出于自称是安拉的先知穆罕默德,他应是我们生活行为的典范,我们又怎能忽略这些情节呢?&br&我们且将这件事,与大卫王—MSL称为先知达伍德—生平比较。大卫看上了别人的妻子;虽然神很喜欢他,然而他犯了这种罪,神并没有因他是先知、是王就网开一面,反而严厉地斥责、惩罚他,以至全以色列都知道。他对大卫说:&br&你既藐视我,娶了赫人乌利亚的妻为妻,所以刀剑必不离开你家。[49]&br&结果大卫哭着悔改:&br&神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的丰盛涂抹我的过犯,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洁除我的罪;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眼前…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从新有正直的灵。[50]&br&换言之,神是圣洁、纯全的神,他的圣洁不会为任何人的罪将就妥协,无论是大卫或是穆罕默德的罪。真神会惩罚犯罪者,绝不会赏他!结果,刀剑没有离开大卫家。&br&穆罕默德与大卫同样犯奸淫,或许因这缘故,刀剑也从来没有离开他家?从伊斯兰创立时起,杀戮、谋杀、镇压已成为常态。&br&无论如何,回说宰纳布的故事。穆罕默德并没有按传统先等会儿才娶(伊斯兰要求人先等一段时间再娶离婚妇人,但穆罕默德不用守这传统),宰纳布自己说:&br&离婚后,看哪,安拉的先知走进我家,当时我没有披上头巾,我问他:「没有监护人也没有见证人,你就这样娶我吗?」他说:「安拉是监护人,吉卜利里是证人。」为这缘故,宰纳布向穆罕默德其他妻房自夸:「你们都是由父亲配婚,我却是由上天配婚,嫁给安拉的使者。」[51]&br&穆罕默德在世时,阿拉伯人与MSL都批评他的行为,说他娶了自己养子的媳妇儿,是不合法的。但为了让他开脱,「吉卜利里」从他的真主捎来经文,说他从没有收养宰德,所以他娶宰纳布是合法的:&br&穆罕默德不是你们中任何男人的父亲,而是真主的使者,和众先知的封印。真主是全知万物的。[52]&br&从这节经文看,穆罕默德似乎忘了不久之前他曾对MSL说:「宰德是我的儿子,我继承他,他继承我。」他这样做,导至伊斯兰废除了领养制度(直至今天),而他满不在乎;这一切只因为他看上了宰纳布。全世界有许多人愿意领养MSL孤儿,减轻他们的苦难,反而MSL家庭不会收养MSL孤儿,就是因为恐怕重蹈宰德与宰纳布故事的覆辙。&br&似乎所有人、所有事情都要满足穆罕默德的欲望,包括所有MSL和大天使「吉卜利里」;为了讨他欢心,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包括放弃妻子,触犯所有道德法律。这是甚么先知!甚么榜样!&br&我引述一位伟大MSL学者的话,结束穆罕默德娶宰纳布故事的讨论,这位学者在他的著作Al-Sira Al-Halabia里说:&br&如果穆罕默德看上了已婚妇人,她的丈夫必须跟她离婚,好让他娶她。[53]&br&Al Suyuti说:&br&穆罕默德未经同意就走进宰纳布的房间。[54]&br&这样的不伦婚姻,具备成熟头脑的人都不会接受,更不会吹捧。这样的行为真合乎「真主的先知」的体统吗?穆罕默德娶宰纳布真是「为了伊斯兰与MSL利益」吗?&br&4.莎非亚(Safiya bint Huyay)&br&穆罕默德第四段婚姻,是娶犹太人Huyay的女儿莎非亚,时值迁徙第七年,[55]穆罕默德下令?掠海白尔族(Khaybar),许多族人被杀,财物妇女遭掳掠,俘虏包括莎非亚,她的丈夫拉比亚(Rabi*a)之子基纳那(Kinana),并她的父亲。穆罕默德下令把莎非亚的父亲杀死,用酷刑侍候他丈夫,直至他供出藏金地点,之后杀了他,娶他妻子莎非亚(这算得上是浪漫吗?)。还有甚么比这更残忍的呢?&br&劫掠后,穆罕默德的密友之一迪亚(Dihya Al-Kalbi)(穆罕默德说天使「吉卜利里」美貌如这位好友[56])向他要几个被俘的女人,穆罕默德说:「你去挑,喜欢谁就拿去吧。」迪亚挑了莎非亚,然而他快乐不了多久;因为其中一个随从对穆罕默德说:「安拉的先知啊,你把莎非亚给了迪亚吗?这么好的女人惟有你配娶哩。」穆罕默德说:「把迪亚和莎非亚带来见我。」&br&二人来到,穆罕默德看见莎非亚貌美,就对迪亚说:「你去挑另一个吧。」然后吩咐婢女为莎非亚沐浴更衣,当天晚上就去亲近她。欧姆萨拉玛(Umm Salma)这样形容莎非亚:&br&我这辈子没见过一个女子像莎非亚貌美,甚至有妇女长途跋涉专程来一睹她的美貌。[57]&br&穆罕默德娶莎非亚时她才17岁,与基纳那新婚还不满月,丈夫给穆罕默德下令杀死了。当时穆罕默德62岁,三年后他去世,她再成为寡妇,但这次不准改嫁。因着穆罕默德与他的真主的命令,先知妻子都不准改嫁,究竟天理何在?这真是从真主而来的命令吗?我不以为然。&br&我们一直相信先知娶众妻是为了加强伊斯兰与各部落联盟,或因为怜恤这些女子;但从他与赫蒂彻、阿伊莎、宰纳布,与莎非亚的婚姻看,我看地越来越清楚和越来越明白并不是这样的。&br&5.乔瓦里亚(Juwayriyyah bint Al-Harith)&br&第五段婚姻,是娶Al-Harith的女儿乔瓦里亚。当时姑娘20岁,穆罕默德59岁(他娶莎非亚前一年娶乔瓦里亚)。且让穆罕默德第一位受害者-阿伊莎-又称众信士之母,来说这个故事:&br&安拉使者分赐穆斯塔里克族(Mustaliq)俘虏时,将乔瓦里亚赐给开司(Qais)的儿子塔比特(Thabit)。[58]当时她二十多岁,貌美非常,见过她的人没一个不赞她漂亮的。我看见她出现我家门前,就讨厌她,因为我所见的美貌,安拉的使者肯定也看得见。[59]&br&穆罕默德的确常常挑年轻貌美的女子来娶。阿伊莎嫁给他是九岁,宰纳布20岁,莎非亚17,乔瓦里亚20,而他娶这些妻子时已经55至60岁了。&br&这些婚姻真有助MSL的结盟吗?其中一位新娘子还是犹太人哩!他可是用钱贿赂塔比特,教他让出这姑娘的,这又可算是怜悯她?这是我问MSL的一个问题。&br&6.欧姆萨拉玛(Umm Salma)&br&穆罕默德第六位妻子,是另一位漂亮姑娘欧姆萨拉玛。他第一位受害人阿伊莎形容说:&br&安拉的先知娶欧姆萨拉玛时,赞她漂亮,我为此很不高兴,然而当我看见她,就知道她比他所形容的美好多倍。[60]&br&欧姆萨拉玛是奥斯曼(穆罕默德第三位继承者)的女儿,binAffan的姊妹。穆罕默德第一次在奥斯曼家里看见她,问她是谁,奥斯曼说:「是我侄女儿,她的丈夫是…」24小时后,穆罕默德下令她丈夫哥山(Ghassan bin Mughira)在下一场战役里走在前线做旗手,哥山走在前线做旗手就战死了。第二天,穆罕默德去找欧姆萨拉玛,就娶了她。&br&这位先知的生平也真够奇怪的,怎么总是在想女人的呢?他究竟有何目的?要使她们做女奴吗?随时和他睡觉,为他做饭吗?他说阿伊莎与他心意最接近,然而他不断娶妻的时候,难道都没想一下她的感受吗?莎非亚才丧夫,他就立刻娶她,都不顾她的感受吗?&br&穆罕默德的真主好像甚么也不干,就专门为满足他的性欲,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真主?他竟然确定女子的丈夫被杀,或使夫妻离异,好让穆罕默德可以娶他看上的女子?我的正义的神不会这样不义,我为那些在末日审判时面对真神的MSL悲哀。难道我们还不明白,为甚么伊斯兰世界总是暴虐频仍吗?&br&7.萨乌黛(Sawda bint Zam*a)&br&穆罕默德娶宰姆阿的女儿萨乌黛,情况是这样的。她是先知众妻妾里唯一其貌不扬的,然而大部份MSL史家形容她善良娴淑,内心美丽。&br&赫蒂彻死后哈卡木(Hakim)的女儿豪莱来见穆罕默德,问他:「你要娶处女或是非处女?」他叫她把两者都带来。豪莱说的处女,指百克的女儿,而非处女,则是指萨乌黛,结果他两个都娶了。然而在结婚当晚,穆罕默德惊奇地发现萨乌黛不漂亮,他很生气,怪责豪莱怎么会介绍萨乌黛给他。Ibn Hajar Asqalani写道:&br&豪莱为了将功补过,就自动献身,她后来与穆罕默德同住,像夫妇一样,那时候他与萨乌黛结婚才两个月。[61]&br&bint Al-Shati*博士亦在她的书里说:&br&到了晚上,萨乌黛来到睡房,穆罕默德说要跟她离婚,她听了很惊讶,好像墙倒在她身上似的。萨乌黛求他说:「安拉的使者,求求你,把我留下吧。」他说:「好,但有一个条件,你将我和你睡觉的时间让给阿伊莎。」就是说,穆罕默德原定与萨乌黛同睡的晚上,他会到阿伊莎的房间。萨乌黛同意了,她说:「从今天开始,我不祈求其他女人所求的,我把原定我的晚上让给阿伊莎。」于是穆罕默德留她为妻,却从没有去找她。[62]&br&萨乌黛是穆罕默德诸妻里惟一不美的,但穆罕默德的妻子公认她是内心最美丽、最道德的。只是在穆罕默德眼中,好性情、道德与心灵美不美根不不重要;他是因为她貌丑,才以离婚威胁,要她让出同睡的机会给阿伊莎。安拉的使者,这让的行为还算高尚吗?&br&8.Umm Habiba (Ramlah) bint Abu-Sufyan&br&Umm Habiba先嫁给Ubayd-Allah bin Jahsh,他是穆罕默德伯母的儿子,和他一星期前娶的宰纳布的兄弟,发生什么事和婚礼如何举行呢?Ubayd-Allah面对穆罕默德对他说:「你不是安拉的先知或使者,停止这样自称,我是基督的信徒,因为他是真理,但你是一个自负的人。」Ubayd被迫离开,穆罕默德娶了他的妻子Umm Habiba,以令他的心哀痛和伤心。当时,Umm Habiba是个漂亮的女性,二十三岁。[63]&br&9.埃及人麦尔彦(Maryam Qibtiyyah,Maria the Egyptian)&br&穆罕默德娶埃及人麦尔彦的故事,跟前面的有点不同。阿亚司(Al-Aaz)之子阿姆洛(Amro)为穆罕默德送信给埃及总督穆高格斯(Al-Muqawqis),请他信奉伊斯兰。穆高格斯深知穆罕默德的弱点,又想讨好他,就把自己两位貌美的姊妹送给他;若非早年降示的古兰经文禁止同娶姊妹俩,穆罕默德大概会接受的;要不是岳丈乌玛(Umar)提醒,他早就破坏自己订下的法律,连娶二人了。最后他只迎娶了其中一人麦尔彦,据说穆罕默德非常喜欢她,日夜与她待在一起也不生厌。[64]&br&故事说,麦尔彦想见穆罕默德,于是跑到他另一位妻子、乌玛的女儿哈夫莎(Hafsa)家里,当时哈夫莎不在。不料哈夫莎突然回来,看见穆罕默德竟在她的床上与麦尔彦性交!她对穆罕默德说:&br&「这是我家,你在我的床上,而且今天是预定了我跟你一起的日子…」这位领受安拉启示的先知说:「你要守秘密,别告诉任何人,尤其阿伊莎,」(因为他惧怕阿伊莎)他继续道:「我不会再碰麦尔彦的了。我要宣布,让你父亲和阿伊莎的父亲继承我,统治百姓。我会立遗嘱的。」但哈夫莎把这事告诉阿伊莎,穆罕默德把哈夫莎休掉了。[65]&br&穆罕默德休妻的消息传到岳丈乌玛耳中,他非常愤怒,几乎脱离伊斯兰。穆罕默德听见了,再把哈夫莎接回家,说是天使「吉卜里利」的命令:&br&哈夫莎在复活日将会是你的妻子。[66]&br&为了讨了哈夫莎和乌玛,穆罕默德决定遗弃麦尔彦,但自我剥夺与遗弃麦尔彦的问题仍然存在,他可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一如既往,穆罕默德的真主降示古兰经文,这对他而言实在非常方便的。这次他领受了Al-Tabrim〈禁戒〉篇,谴责穆罕默德禁绝他对麦尔彦的情感;因为禁戒难当,安拉恩恤他的使者,让他接她回去。我们且读这节废掉前言、容许穆罕默德续娶麦尔彦的经文:&br&先知啊!真主准许你享受的,你为甚么加以禁戒,以便向你的妻子们讨好呢?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67]&br&古兰经66:4-5,穆罕默德的真主对他两位妻子说:&br&如果你们俩(指阿伊莎和哈夫莎)向真主悔罪,因为你们俩的心确已偏向了。如果你们俩一致对付他(穆罕默德),那末,真主确是他的保佑者,吉卜利里和行善的信士,也是他的保护者。此外,众天神是他的扶助者。如果他(穆罕默德)休了你们,他的主或许将以胜过你们的妻子补偿他(穆罕默德),她们是顺主的,是信道的,是服从的,是悔罪的,是持斋的,是再醮的和初婚的。&br&还有哪位真主更能帮助穆罕默德?[68]&br&在结束埃及人麦尔彦,并阿伊莎、哈夫莎的嫉妒和联手对付穆罕默德的故事前,我想说明一点,就是穆罕默德的真主、「吉卜利里」与先知的同伴全都与阿伊莎和哈夫莎对抗,甚至先知的真主要严重警告两位悖逆妻子说:「你们再添穆罕默德麻烦的话,我—他的真主—就叫他休了你们,另娶更好的妻。」&br&这不过穆罕默德诸妻打翻醋坛子的小事,难道宇宙的创造主再没有更佳解决办法了吗?我相信这样的主共是个幌子,而穆罕默德再找不到另一位更好的真主了。&br&这是我搞不懂的。穆罕默德生平实已经够奇怪的了,但更奇怪的事,MSL读了这些,却仍然跟随他。为甚么?在序言部份我提到伊斯兰世界的「恐怖管治」原则。事实上,大多数MSL都知道穆罕默德是一个怎样的人,伊斯兰是怎么一回事,但唬人的话与恐惧主宰着他们,因为叛教者死。[69]历史告诉我们,阿布?百克三天内曾下令屠杀万人,因为他们打算离开伊斯兰。&br&评论:穆罕穆德和洪秀全这类人,在无法处理尴尬的局面时,就用真主或上帝的名义来摆脱困境。&br&10.梅慕娜(Maymuna bint Al-Harith)&br&我以梅慕娜的故事结束本章,当中牵涉严重伤害,就是虐妻。我觉得有责任,要为MSL的先知向世界所有妇女道歉。遗憾地,穆罕默德视妇女为奴婢,可以任意买卖的货物,好像她们都没有感觉、没有权利似的。我提说梅慕娜的故事,是要说明,穆罕默德严禁别人做的事,他却容自己做。MSL知道朝觐月[70]是古兰经不许结婚的,[71]但穆罕默德却在朝觐月里迎娶梅慕娜。&br&故事是这样的。朝觐月时,梅慕娜对朋友说,她想嫁给先知,朋友告诉她这是不允许的,因为古兰经明说朝觐月不可以结婚,但她心意已决。&br&梅慕娜骑上骆驼,这就去了。她一看见穆罕默德就下来跪在他面前说,她自己,还有骆驼,还有带来一切所有的,现在都是先知的了。穆罕默德提醒她刻下是朝觐月,然而梅慕娜说实在不想再等了。&br&难道穆罕默德就不能等朝觐月过去再娶妻吗?过往经验证明两件事:美色当前他按捺不住;而已他总有方法开脱的。那天晚上,他对她说:「有经文降示我。」&br&信道的妇女,若将自身赠与先知,若先知愿意娶她,这是特许你的,信士们不得援例-我知道我为他们的妻子与奴婢而对他们做出的规定-以免你感受困难。[72]&br&穆罕默德的叔叔阿巴斯(Al Abbas)主持,说他还穿着朝觐服,之后还是替他主持婚礼。[73]Ibn Hisham说:&br&Ibn Ishaq说过,安拉的使者在朝觐途中娶梅慕娜,这是不合法的,而替他行礼的,是叔叔阿巴斯。[74]&br&布哈里与Ibn Hisham的记述显示,穆罕默德一辈子往往出现这种矛盾。&br&虽然穆罕默德有11位妻子,但安拉的使者从不等她们经期洁净了才行房,尽管这是古兰经〈黄牛〉篇所禁止的。[75]《MSL圣训》卷I,页590,MSL引述Nawawi指阿伊莎曾说:就算我们来月经,安拉使者都可以随时吩咐我们到他那里,与他同房。&br&梅慕娜说:安拉使者常常在我月经来潮时与我行房,二人中间用一块布隔开。[76]&br&欧姆萨拉玛也有同样说法。[76]&br&穆罕默德的真主清楚禁止人在朝觐月结婚,禁止人当妻子来月经时性交,穆罕默德却都这样做了。你抚心自问,穆罕默德为甚么全触犯了呢?很明显,在心灵深处,他根本不相信真正的吉卜利里来访,也没有任何降示,真主根本没有派天使来找他。不然的话,他怎能做出这样呕心的事却一点不觉反感?这是正常人的行为吗?当然不是。但他竟然自称为安拉先知和使者!如此荒谬的话,实在与真实的真主无关了。&br&禅宗公案&br&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br&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br&评论:穆罕默德的行为明显是“已所不欲施于人”!所以从他口里说出的古兰经更不可信。这个道理如白居易请教鸟巢禅师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公案:“三岁小孩说的出,八十老翁未必做得到”。又如成克杰等贪官一样,从他们嘴里说出的话,你听着真实无比,其实都是针对别人的。大家应该好好用理智想一下!&br&参考文章/书籍:&br&[31] 参古兰经〈山洞〉18:110、〈奉绥来特〉41:6。&br&[32]古兰经〈同盟军〉33:50。&br&[33]Al-Sira Al-Halabia,卷III,377页&br&[34] 马太福音5:28。&br&[35]参《布哈里圣训》卷2,书23,#468,与卷9,书87,#171。&br&[36]参Al-Halabi,Al-Sira Al-Halabia,417页&br&[37]Ismail Ibn Kathir,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Al Bidayah wa-Nihaya),卷5&br&[38]Aisha Abdul Rahman,The Wives of the Prophet,54页&br&[39]Sa*id *Ashur博士,The Life of the Prophet*s Wives,37和49页,Ibn Al-Athir,Asad Al-Ghaba(The Lion of the Forest),189页;Al-Isaba fi tamyiz al-Sahaba,第四部份,330页;和Al-Shati’,The Wives of the Prophet,59-60页&br&[40]换言之,他会娶处女和非处女。&br&[41]类似的事见Martin Lings的Muhammad: His Life Based on the Earliest Sources(1983),106页&br&[42]Al-Isaba fi tamyiz al-Sahaba,卷IV,422页&br&[43]Rawd al-Unuf,卷III,66页&br&[44]古兰经〈同盟军〉33:36。&br&[45]Al-Zamkhashri,Al-Kashaf,卷III,54页&br&[46]bint Al-Shati*,The Wives of the Prophet,158和164页&br&[47]古兰经〈同盟军〉33:37。&br&[48]bint Al-Shati*,The Wives of the Prophet,61和63页&br&[49] 撒母耳记上12:10。&br&[50]诗篇51:1-4,10。&br&[51]更详细资料参Sa*id *Ashur,The Jurisprudence of the Life of Muhammad(Faqh Al-Sirah),Ibn Hajar Asqaliani,Al-Isaba fi tamyiz al-Sahaba,卷IV,307页。&br&[52]古兰经〈同盟军〉33:40。&br&[53]Al-Halabi,Al-Sira Al-Halabia,卷III,377页&br&[54]Al-Suyuti的The Causes of Descendancy(Asbab Al-Nuzul),221页&br&[55] 迁徙(希吉拉,Hijra),即公元622年穆罕默德迁至麦地那;公元629年5月发生海白尔(Khaybar)之役。&br&[56]见《布哈里圣训》,卷4,书56,#827;卷6,书61,#503;并《MSL圣训》书1,#321,和书31,#6006。&br&[57]见《布哈里圣训》,卷1,书8,#367;卷2,书14,#68;卷3,书34,#431;《MSL圣训》书8,#,3329。另参Ibn Hisham,The Life of the Prophet,179页;Al-Halabi,Al-Sira Al-Halabi,卷III,143页;bint Al-Shati*,The Wives of the Prophet,182-183页;本书第四章会更多讨论Safiya。&br&[58]塔比特是穆罕默德挚友,人称「安拉使者代言人」,参《布哈里圣训》卷5,书59,#659和662;《MSL圣训》书1,#215,书29#,5650。&br&[59]见Ibn Ishaq,the Life of the Prophet;bint Al-Shati*,The Wives of the Prophet,173-176页「美丽的俘虏」。这故事另见Sunan Abu-Dawud,书29,#3920和Martin Lings,Muhammad:His Life Based on the Earliest Sources(1983),241-242页。&br&[60]The Wives of the Prophet,137页&br&[61]Ibn Hajar,Al-Isaba fi tamyiz al-Sahaba,卷IV,284页&br&[62]bint Al-Shati*,The Wives of the Prophet,66-67页&br&[63]bint Al-Shati*,The Wives of the Prophet,203页&br&[64]Ibn Hajar Asqalani,Al-Isaba fi tamyiz al-Sahaba,Part VII,291页,和The Wives of the Prophet,217页&br&[65]Sunan Abu-Dawud,书12,#2276&br&[66]《布哈里圣训》卷3,书43,#648与古兰经〈同盟军〉33:28-29。&br&[67] 古兰经〈禁戒〉66:1。&br&[68]超过20个MSL学者记载这个故事,包括:Al-Istiab,卷IV,1812页;Oyun Al-Ithr,卷II,402页;Al-Samt Al-Thamin,85页;Al-Zamkhashri,562-63页;Al-Suyuti,The Causes of Descendancy,280页;Al-Suyuti,Al-Ittiqan,卷IV,92页;Abd Al-Aziz Al-Shanwi,Fuqaba’ Al-Sahaba,38页;和Haikal博士,The Life of Muhammad,450页,名「The Revolution of the Wives of Muhammad」。&br&[69]参如古兰经〈妇女〉篇4:89。&br&[70]MSL月历最后一个月,在斋月后三个月。&br&[71]古兰经〈黄牛〉篇2:197。&br&[72]古兰经〈同盟军〉33:50。&br&[73]《布哈里圣训》卷3,书29,#63;卷5,书59,#559;和《MSL圣训》卷8,#3283-84&br&[74]Ibn Hisham,The Life of the Prophet,卷III,202页&br&[75]古兰经〈黄牛〉2:222。&br&[76]《MSL圣训》书3,#577-581。
深入讨论这个题目前,我要先提说几件事。穆罕默德说:「我也是人,像你们一样。」[31]古兰经明说,穆罕默德不过是使者,尽管穆斯林以他为最大先知,他仍像平常人一样有生有死。换言之,古兰经虽然降示予穆罕默德,却并没有因此使他与别不同。奇怪的自相矛盾…
&p&先说中国:&/p&&p&从体制上来说,只有三个派别:&/p&&p&混成一锅粥的新教——基督教三自爱国教会;&/p&&p&隐而不显的东正教——中国正教会;&/p&&p&名为独立,心系罗马的天主教——中国天主教爱国会;&/p&&p&这三个是官方承认的合法教派。&/p&&br&&p&不在体制内的主要是在新教这一片,所谓“家庭教会”。因为缺乏类似合法教会的组织体制,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宗派。每个小组式的家庭教会在神学、礼仪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一言不合另立门户是很常见的,以至于同有着明确信条和严密体制的主流教会差别明显。&/p&&br&&p&在全世界范围内,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主流部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五个大板块和至少11个主要派别。&/p&&br&&p&这要从基督教历史讲起。&/p&&br&&p&
基督教在古典时代晚期做为一个传播速度极快的世界性宗教,在整个环地中海区域内四处播散。向南进入埃塞俄比亚、也门,向北抵达高加索地区,向东远至波斯、印度,向西传遍整个罗马帝国并渗透到日耳曼尼亚。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基督教会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习惯,但其核心区始终处在罗马帝国之内。&/p&&p&
于是,当罗马结束对基督教的迫害,并由君士坦丁皇帝召集大公会议,促成教会内部协调之后,边缘区域的基督教会迅速向罗马帝国的教会靠拢,并随着这个教会的变动而变动。&br&&/p&&br&&p&
这里说下“大公会议”。&/p&&p&
首先,基督教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一套组织体系,每个地方的基督徒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一个个地方团体。在这个团体内,有一个管理层,即长老团,长老们既是宗教仪式执行者和宗教信仰的训导者,也是地方团体的管理者。长老中居于首席、做为地方教会领袖的,就是“监督”,也就是后来的“主教”。主教的存在,维护了教会的团结,提高了管理效率,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领袖权威保证地方教会在信仰上的一致。&/p&&p&
这样,主教被基督徒视作地方教会的代表和人格化身。向下,主教是长老和执事权力的来源,对于普通信徒而言,主教就是整个统一的基督教的代表,是“基督的代言人”;向上,主教代表整个地方教会的全体基督徒,代表整个地方教会,他直接地处在当地全体基督徒之中。&/p&&p&
因此,当主教们聚集起来做出决定的时候,因为他们是教会神圣性的代表,又是各个地方教会的代表,他们的集体决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主至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