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红溶液灿的手机号是多少

2017年9月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确定了25个小镇作为省级第一批特色小镇那么,这25个特色小镇中哪个在网络上最火,影响力最佳?2018年半年安徽省特色小镇影响力排名出来啦祝贺祝贺和县香泉镇排名第九无论哪种特色的小镇,都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香泉这个美丽的小镇吧香泉设镇始于北宋治平年间,时名平疴镇。因温泉而得名,是一座山青水秀、人文荟萃、产业特色突出、经济快速发展的休闲旅游型千年古镇,以南北朝梁昭明太子所题“天下第一汤”而闻名天下。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南京、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五大城市中心位置,347国道、418省道和滁马高速穿境而过,镇区距高速出入口不足1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不足50公里。镇域国土面积126平方公里,总人口4.26万人,辖2个社区、8个行政村、296个自然村。先后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安徽省水上运动最佳贡献奖、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生态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首批特色小镇、安徽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香泉湖香泉湖水质优良,不仅成为淡水养殖的天然良所,还使香泉湖被选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和安徽省赛艇单项人才培训基地。在香泉湖上,举办过安徽省青少年皮划艇比赛,南京都市圈城市龙舟邀请赛、“欢乐香泉行& 激情龙舟赛”、&南京白马湖游泳登山俱乐部安徽香泉湖健康环保行等众多休闲活动。慕名前来香泉的中外游人不断,游客可沐浴温泉,可驾艇游湖,可登山狩猎,亦可入寺拜佛,进园采摘瓜果,抑或环湖漫步,上岛垂钓,小酌一杯,一边观赏湖光山色——感受天公造化,一边品尝香泉美食——咀嚼此中真味。▲香泉湖景区▲香泉湖景区观音古寺在风景秀丽的香泉湖畔,有一座美丽的观音山,千年古寺观音寺就坐落其间。观音山与褒禅山,琅琊山同属一脉。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观音山因观音寺得名,为香泉湖的主要山脉。观音山上33米的金身观音像高耸入云,是观音山的标志性构筑物。观音古寺占地面积2万多㎡。现有庙宇三十余间。登临观音山,山下则有波光粼粼的香泉湖水萦绕于群山之中,古老佛教文化与一派湖光山色完美融合,酷似海天佛国之景令人流连忘返。相传,明万历十三年(1583)三月十五日,山民戴仁学等人拜于南海普陀山,朝圣归来途经一山,见祥光闪于山中,三夜不断。一天晚上,观音菩萨托梦于戴仁学,告诉他此山某洞有观音大士像。戴仁学醒后立刻循山探访,果见一古洞,观音大士像就立于钟乳石壁上。这个传说增加了观音洞的神秘色彩。现经探测,观音洞绵延十几公里。观音寺是香泉AAAA级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沿环香泉湖公路可直接到达寺址。▲33米高观音像▲观音古寺远眺香泉湖温泉度假区香泉温泉度假村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是集生态度假、养老旅居、疗养旅居等多功能的生态旅居旅游度假中心。这里的温泉富含铁、铜、锌、锰、钴、镍、硼、砷、硅、氟等12种人体健康所必须的微量元素,是一种品质极佳的保健、养生的氡硫酸钙镁型天然温泉。每年有大量游客前来养生度假。目前,开发了系列休闲康体温泉旅游产品,设置SPA、养生餐饮、休闲运动等多种休闲康体项目。度假村内有地中海风格的建筑小品和庭院景观,融合欧式风格和中式药养温泉的功能,正致力于打造中西合璧的温泉度假村。▲香泉温泉度假村▲香泉温泉度假村祥云涧祥云涧度假区以“美丽乡村”为理念,以修身、养性、悟道为主题,以打造“田园生活示范区”为核心,包括品位悠居、生态田园、文化禅修、艺术雅趣和竹林聚贤五大板块。占地约1300亩。主要建设农业观光、民俗文化、昭明书院、昭明文化客栈、太极阁、树屋洞窟、岛湖、书院、养生会所、农田果园及康体等。▲祥云涧▲祥云涧龙泉洞位于距观音洞约五公里的孙堡白云山麓。洞中怪石奇异,玲珑绚秀,钟乳滴成,逼仄而深。飞泉喷落,大旱不竭,当地群众能肩扛两辆水车人洞汲水灌田。洞内悬蝠啾吟,杂以淙之声,如抚弦扣石,余音袅袅;泉水碧澄,有红眼鱼追游作嬉,令人神驰,可绝尘思。传说此洞,曾有僧人秉烛而游,连点两根蜡烛,尚不能游到尽头,结果终因“人之甚寒”,洞内缺氧,烛光微弱,无功而返,是所谓“险以远,则至者少”也。可惜此处因多年开山凿石,劈为公路,拦腰一截,现仅剩半壁。据说龙泉洞与香泉湖畔的观音洞可相通。梨园山庄梨园有垂钓中心4处、经果林、家禽养殖、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采新鲜桑果,钓塘中野生鱼,品特色果梨,尝农家饭菜,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可容纳200人左右游客同时就餐,是游客美食、观光、赏景、垂钓及休闲娱乐的好地方。2015年4月承办了香泉镇首届梨花观赏节。▲梨园山庄▲梨园表演孙堡中心村皖东有一镇,名香泉,因其境内有一天然泉眼,可治身疥而得名。镇内有村,方圆数十里,皆乡间农家,竹篱茅屋,落英缤纷。村内阡陌交通,土地平旷,绿草茵茵,中夹桃李,一步一画,一处一景,名孙堡。孙堡中心村位于西香路边,含小包、陈店、李汉宫三个自然村,为2016年度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也是香泉镇沿西香路、滁芜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游“五朵金花”中最先绽放的一朵!香泉镇历史文化昭明太子昭明太子——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祖籍江苏丹阳)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昭明太子于公元521年随武帝来历阳(今香泉),体生疥癣,苦不堪言,于是移居香泉,每日以温泉洗浴,最终康复,于是写下了“天下第一汤”五个大字,从此香泉得以名扬天下。香泉镇为了纪念昭明太子,特此建造了一个昭明广场,如今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休闲场地。抗日烈士张智锦张智锦是和县香泉人,1918年生,1929年人私塾读书,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苏皖两省交界的江和全地区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任中共香泉区委书记,1942年任中共江和全工委组织部长,参加工委。1942年10月在与日伪战斗中被俘,英勇不屈,11月14日被杀害在和县香泉晓山,时年24岁。“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哀痛地评价他为“一颗早殒的明星”。昭明文化——《昭明文选》据史书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梁国太子萧统(称昭明太子)20岁时(公元521年)随父亲萧衍来香泉以北如方山“萧家藏经寺”读书拜佛。因山野瘴气,至昭明感染疥疮,久治不愈,痛苦不堪,在移居到香泉后,整天沐浴温泉,不仅疥疮结痂脱落,而且皮肤变得更加白润。昭明太子大喜过望,欣然提笔写下“天下第一汤”,香泉自此名扬天下。(因年代久远,萧统所书“天下第一汤”毁坏,现在所立“第一汤”为清代同知何飞凤所题。)作为南朝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幼年聪慧,酷爱诗文,在31岁短暂人生中,最精彩、最风华正茂的6年在香泉度过。昭明太子在香泉建起书院,著书立说,并先后建起了昭明塔、昭明亭、洗心亭、省心亭、尔雅台、文选楼等。香泉的福气不只是对自然水墨的拥有,更是对人文水墨的拥有。据史书记载,昭明太子在香泉居住6年,建书院,带领一批才贤之士,一边沐浴温泉一边著书立说,组织文人共同编选了流传千古的《文选》(萧统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被后人称作《昭明文选》),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昭明太子在香泉留下的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积淀成了香泉历代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无数美好的传说。温泉养生文化——“天下第一汤”香泉镇古称平疴镇,因温泉而得名,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香泉位于香泉镇覆斧山山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与南京汤山温泉、巢湖半汤温泉等同出一脉,而且水质相似。自然出露面积 2700 ㎡,单孔自溢涌水量 120 吨/日,总记自溢水量约1600 吨/日,香泉水化学类型属氡硫酸钙镁型水,泉水四季常温,冬季尤甚,水温 47—50℃,水温和涌水量四季稳定。因水中含硫较多,又名“香淋泉” ;香泉可治皮肤病、关节炎等症状,又名“平疴泉”, 因昭明太子治愈顽疾疥疮而名扬天下。目前,镇上已打温泉井三口,日采水量可达6000吨,温度适宜,不需人为处理可直接洗浴。因含硫量高且富含氡等独特的微量元素,洗浴养生健体效果显著。而加之周边秀美的山丘、田园和香泉湖风光,以及宁静的环境 ,是游客特别是城市居民郊游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方志文化——《香泉志》全国唯一的镇志《香泉志》目前馆藏于宁波“天一阁”及苏州、台湾等地,香泉镇已经取得该志的影像资料,正在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校队和解读。该志中详细绘有关于上述建筑的详细图样,不仅是香泉灿烂历史中的瑰宝,也是香泉人民的骄傲。纵观史志,香泉留下的历代诗文、碑刻,真实的再现了萧统结缘于香泉的轨迹,是六朝文化与吴头楚尾文化的结晶。名人古迹文化——两洞七十二碑刻自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慕名而来,沐浴游览之余,挥笔洒墨,或诗或文,留下了诸多碑刻。据记载,在温泉浴附近的“香社寺”前,共竖有72块碑,俨然一片碑林,蔚为壮观。王安石、戴重、程敏政、张孝祥、林散之等历代文人雅士都在香泉留下足迹,曾有七十二碑刻,现香泉镇老街大众浴室外墙上仍有数十块碑刻镶嵌其中,给香泉的历史留下浓重的一笔,何飞凤所题的“第一汤”勒石碑刻就嵌于浴池中。宋代元佑年间,州官王大过在浴池上建起三间无梁屋,使“有渠以洒其秽,有垣以蔽其隐”,明清年间,香泉名胜不断重修和新建。另有观音洞和龙泉洞,两洞都有古老的传说和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印迹。古往今来,香泉如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方游客。红色文化——革命烈士香泉在近代历史中,一直是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阵地,张智锦烈士为香泉晓山人,在抗战时期任中共江和全组织部长,一九四二年十一月被日寇杀害,牺牲于香泉晓山山脚下,名垂青史。新四军和含大队在香泉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这块风起云涌的革命热土,红色资源熠熠生辉。宗教文化——临湖三寺临湖三寺观音寺(金峰寺)、白浪寺、白云寺古刹幽幽,佛文化历史悠久。观音寺,亦称金峰寺,位于和县香泉镇,距城关逾三十里。观音寺据地之胜,前临千顷香泉湖,后倚秀丽观音峰,群山环抱,秀水萦回,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实乃人间仙境。据《和县志》载:观音洞,因明人和州知州张寿朋撰碑《观音洞》而得名。张寿朋于明代万历辛卯年(1591)冬游滁州琅琊寺醉翁亭,途经和州香泉山,因观山甚美,故停留,其间听得“观音寺”传闻,遂刻于碑石之上。如今,观音寺三宝具足,僧俗精修,早晚功课不辍,经声佛号不停。登临观音山,可见三十三米大观音圣像屹立于山顶,熠熠发光,慈佑众生。山下则有波光粼粼的香泉湖水萦绕于群山之中,古老佛教文化与一派湖光山色完美融合,酷似海天佛国之景令人流连忘返。白浪寺,位于湖西畔的老山脚下,林深境幽,尚待开发。白云寺,位于香泉湖畔的麻家山腰,现香火尚盛,香客如云。老街文化——香泉印记香泉老街位于香泉镇中心处,这里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香泉生活。老街入口处聚集了各式的家庭民宿,可供游客体验最原始的街巷生活。楼下开店是香泉老街普遍的经营模式,邻里街坊喝茶聊天,生活的味道在这里蔓延。香泉老街内处处蔓延着羊肉面的浓郁香气,不同特色的羊肉面馆各有各的风味,尽管味道各不相同,但都是香泉的味道。老街的尽头,便是汤池浴院的所在地,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代文人雅士都在香泉留下碑记,现香泉镇老街大众浴室外墙上仍有数块碑刻镶嵌其中,何飞凤所题的“第一汤”勒石碑刻就嵌于浴池中。香泉周围的乡里人常说,上(香泉)街不洗澡,等于没上街。可见当地人对于洗澡的重视。香泉以天然温泉而闻名,香泉人也因此获得老天的特殊眷顾。“第一汤”石碑后,是热气腾腾的开放式浴池,镇上居民可自由进入、免费洗浴。另外,老街旁的香泉文化广场草木茵茵,夜幕降临,香泉人的夜生活才刚开始,泡个澡、吃碗面、跳段舞,处处弥漫着惬意悠闲的生活气息。▲洗沁池——古镇免费公共温泉地域文化——“香泉四宝”香泉当地有谚语曰:“羊肉面,锅贴饺,剃个头,洗把澡。”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香泉的地方特色与特产,是历史悠久的“香泉四宝”。羊肉面雄距四宝之首,这是香泉餐饮的拳头产品,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香泉羊肉面有百年历史、颇具特色,是本地有名的风味小吃。面的制作是颇为讲究的。作为主要原料的羊,选择本地山林中众多养羊户人家的纯种山羊宰杀的土山羊,煮羊肉的汤则是煮羊肉面的主要原料,香泉羊肉面质量的优劣全在于汤,原汁原味才是上品。面条也有讲究,它是羊肉面的主体,当初,有用水面条,也有用干面条,羊肉面的佐料有若干种,最重要的是盐、醋、蒜与辣椒。街道上多家羊肉馆均为百年以上祖传羊肉馆,传统烹调技术高明,独特,专用小锅烹调。顾客购买时以锅讲价;食用时,用小锅送上桌顾客用碗分食。香泉理发师的手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刮脸,焐好以后再下刀,下刀有三道工序:一刮,二戗,三顺;二是掏耳朵。旧时的理发店中还有一道奇特的景观,就是人力风扇。锅贴饺也是香泉的一个品牌食品。香泉锅贴饺大约产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年代。与北方的锅贴饺相比,香泉锅贴饺不糊不硬,入口既韧又软,这是香泉锅贴饺极其显著的特点。香泉周围的乡里人常说,上(香泉)街不洗澡,等于没上街。可见当地人对于洗澡的重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汤池浴院的女浴池,洗澡绞脸是当地女子一种特殊的美容方式。
此帖由网友&“采优”&发布
打赏支持TA创作
阅读 363评论 0
留言抢沙发~圆明园被毁150年祭:旷世园林见证清帝国兴衰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16:36
康熙为圆明园选择了富有佛学意涵的名字,这座受佛光普照的帝王宫苑从1700年开始,经历过150年间无休止的营造,它的兴衰是清朝帝国史的一个缩影。  本文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31期,作者:钟和晏,原题:《一个半世纪的圆明园》1793年,以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图中英使马戛尔尼和他的侍童小斯当东都是单膝下跪呈送国书和接受皇帝赠品  自然的乡村景致  在日之前,有关圆明园园景的描述,只能从经皇帝特许进入园内的欧洲传教士或外交官的信札记述中见到一鳞半爪。最早是法国1749年出版的《传教士书信集》,其中有王致诚(Jean-DenisAttiret)1743年从北京写给巴黎的达索先生的书信。这位法国神父不遗余力地用溢美之词,详尽地描述了他所亲眼见到的“人间天堂”。  18世纪中期,王致诚是与郎世宁、蒋友仁、安德义等传教士一起以善画供奉画院“如意馆”的欧洲人。那时候有两个如意馆,一个在紫禁城启祥宫南,另一个在圆明园。“我能够进园作画已然很幸运了,不然我也将同其他欧洲人一样,他们在此住了二三十年,但从未迈进园中一步。”王致诚写道,“所有在此逗留的欧洲人中,只有画家和制表匠可以入园。画室设在一座小宫殿里,皇帝几乎每天都来看我们作画。我们白天在园中作画,但是到了晚上,必须到邻近的一个大村庄里过夜。”  王致诚在他的长信中刻意比较了欧洲与中国的建筑,比如,欧洲建筑的对称和各部分的严谨对位关系,“类似的构图关系在北京的皇宫中也能见到,但在离宫中情形则全然不同,这里是一种以不规则和非对称的美为主的构图。一切都按这种原理来安排,要表现一种朴素、自然的乡村景致,要表现幽静”。  “他们已经习惯自己的建筑形式,在他们眼中,我们的建筑根本算不了什么。欧洲的住宅和高大建筑在他们看来是可怕的。我们把一层楼建在另一层楼顶上的做法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一天之内,几次甘冒风险爬到五六层楼上去。”王致诚写下这段话时,似乎出于中国人对欧洲建筑形式的轻视,连他的口吻中也带上了自我贬损的意味。“当有人给康熙介绍欧洲的建筑方案时,康熙断定,欧洲一定是个极穷、极小的国家,没有足够的地方发展城市,所以百姓不得不住在空中。”  约翰·巴隆(JohnBarrow)是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勋爵(LordMacartney)的私人秘书,1793年,也就是乾隆退位前3年,他是在圆明园里逗留时间较长的欧洲人。在《中国游记》一书中,他把圆明园评价为“花费了巨大人工,按照一种似乎是偶然而成的不规则形式修建起来”的东方宫苑,“陡峭的石块伸向湖面,溪谷遮隐在林木之中,有些设计手法极为高雅,景观都是精心推敲过的。离我们住处不远的地方是有山丘和溪谷的乡村自然风景,较好地发挥了河道、湖泊等大片水面的作用”。  巴隆强调圆明园“竟如自然而成”的造园法,但他的溢美之词要节制得多:“我感到全园各部分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离威廉·钱伯斯爵士那种富于幻想、过分赞美的描述相差甚远。然而,我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与自然相协调一致的。”  “圆明”两个字出自佛语,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圆明一切智”,康熙选择了这个富有佛学意涵的名字。这座受佛光普照的帝王宫苑从1700年开始,经历过150年间无休止的营造。从最初兴建的圆明园到扩建的长春园和绮春园,最后面积合计5000多亩,在东西长2415米、南北大概1890米的广大空间里,总共建造了16万平方米的建筑。1860年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规模和气魄的园林营建。  无论王致诚还是约翰·巴隆对圆明园的构园印象都大致正确,圆明园属于大面积的平地造园,建在由水道、湖泊和水塘连成的水网之上。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人工开凿的水域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最大的福海宽达600余米,中等水面如后湖宽200米左右,其余众多小水面的宽度在四五十米到百米之间。回环萦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  圆明园的整体构思连贯完整,不同的建筑群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同时把庙宇、戏台、藏书阁等功能建筑划分开来。如果鸟瞰,所有建筑都处在小岛或半岛上,被假山、台榭、花石和树丛所包围,开挖水系的土方被堆成了台地和小山。叠石而成的假山和聚土而成的岗阜、岛堤散布在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1/3。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上百处自然空间。  从理水方法来说,长春园与圆明园又有所不同,它利用洲、岛、桥、堤将大片的水面划分为若干不同形状、有聚有散的水域,彼此由多座桥梁和岸边互相连接,而绮春园则全部是小型水体的集锦。  已故清华建筑学院教授周维权在《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论著中,把圆明园定义为“平地造园的杰出作品”,在他看来,这套古典园林堆山理水的手法所创造的地貌景观,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再现。每个空间经过精心加工,既就范于人为的写意,又保持野趣的风韵。但另一方面,“圆明园的精华是把平地造园中小中见大、咫尺丘壑的叠山理水手法,在3000多亩的范围内连续地展开,气魄之大,远非江南私园所能比拟”。  “圆明园的兴衰是清朝帝国史的一个缩影,它的兴起与康熙大帝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崛起并行。”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汪荣祖(Young-tsuWong)曾经这样总结他的观点,“圆明园与大清帝国同享光荣与屈辱,清帝国的全盛时期,圆明园如同春云般生机勃勃。与此同时,英王威廉的统治人数不超过100万,西方文明也还未达到高峰。但没过多久,世界就出现了巨变。”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版画作品,约1793年)  正大光明殿  雍正第一次正式住进圆明园是1726年的农历新年,他乘坐一辆镀金的马车,在另外11辆马车的护送下,从北京出发到达御园。亲王和大臣们送给他3000个灯笼,以示庆祝。  按照《清六朝御制诗文集》所体现的园居生活,清帝每年正月,通常从正月初十前后(个别年份自正月初四起)即移居御园,除了外出巡游、坛庙祭祀及回宫庆典、经筵、斋居外,基本上常年在圆明园内园居理政,直到冬至前数日,才回紫禁城过冬过年。  虽然雍正被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一位生活俭朴的皇帝,但是他扩建圆明园的做法和速度却令人吃惊。作为胤祯藩邸私园的圆明园面积只有400亩左右,变成离宫园后迅速扩展到3000亩。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乾隆时期命名的“四十景”中,有28景曾经胤祯题署过,也就是说,雍正时期已经有了28处重要的建筑群组。  康熙时修筑的从西直门到畅春园的“御道”也往北延伸,经过火红桥一直铺设到大宫门前的广场。后来,英军步兵第九十队队长加耐特·沃尔斯利(GarnetJ.Wolseley)在他的《1860年中国战争叙事》(NarrativeoftheWarwithChina1860)中提到这条道路,“有一条石砌的马路,从北京的西直门一直通到海淀。这条马路建筑得整齐精美、颇为完善,中间微微隆起,两边都有好的暗沟。如果不是因为路上未铺碎石,我们也许以为是一条英国的通衢大道。我在中国所见的道路,这还是唯一的一条。通州至北京间的那条大道,天子永不经过,就任其残敝败坏,以致马车不便通行”。  沃尔斯利也曾经用崇敬的语气详细描述了他所见到的1860年的正大光明殿:“这是一个伟大庄严的建筑物,约12丈长,8丈宽,不和其他的宫殿连接。室内一边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详细精致的行宫内庭院总图,几乎把那片墙壁全部遮盖了。”  “我以前在中国所见的一切建筑,还没有这种气象的。这座建筑的雕镂、描金和髹漆均焕然一新,屋瓦排比得整整齐齐,看起来簇新的门户都有枢纽,毫无坍败零落的景象。虽是多年前制造的,却仿佛新制一般。但中国各公共建筑大多凋残不堪,仿佛原来式样的零星部分。”  “皇帝的宝座是纯紫檀制就的,雕刻极其华丽,上面铺着精美的绣花椅垫。宝座两边都立有高高的屏风,饰以蓝翡翠和孔雀毛,雀羽之上点缀着小红宝石和碧玉。雕镂精美的桌柜沿着屋子四周排列,上面置有许多碧玉瓶、瓷瓶、冰纹瓷缸和其他珍奇古玩。殿内还有几座法国大钟,有一处地方堆积着去年颁布的上谕和许多经书。”  根据紫禁城太和殿复制的正大光明殿建于雍正初年,每年上元日清帝例于此殿赐宴外藩及各国陪臣,上元后一日小宴廷臣。作为御园正衙,这里的政治气氛要压倒园林意趣,用乾隆的话来说,是“三朝家法传四字”。乾隆《正大光明》诗里有“草青思示俭,山静体宜仁”之句,看到庭前青草,想到创业维艰、节俭刻苦,看到殿后的寿山而想到仁者乐山。  由自然景致想到修心治世,康、雍、乾三人似乎都特别着意把园景寓为治世之资。“正大光明”、“廓然大公”都是以中正治国为意境,标榜人君理政治世要以天下心为心,以天下事为事。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圆明园“四十景”中体现治世思想的占了一半以上。  正大光明殿正北面、前湖的北岸就是“九州清晏”建筑群,连同东西两面的建筑群,相当于宫廷区的内寝,也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组景之一。位于园内中轴线顶端的后湖九岛象征着“禹贡九州”。九州居中,东面为福海,西北角全园最高处的“紫碧山房”是昆仑山的象征。  这就是清代帝王所理解的世界缩影,皇帝端坐九州清晏殿内,八岛环列,以此寓意普天之下河清海晏,时和岁半。避暑山庄是以山庄外围的外八庙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圆明园则用造景来象征大清朝的天下统一。  世界的缩影还曾经以另外的形式在正大光明殿中出现过,乾隆五十八年六月三十日(日),直隶总督梁肯堂奏呈英使原禀贡单上写道:“红毛英吉利国王谨进天朝大皇帝贡件清单:西洋语布蜡尼大利翁大架壹座。乃天上日月星宿及地球全图,所载日月星辰同地球之像,俱自能行动,效法天地之运转,十分相似,于西各国为上等器物,理应进献大皇帝用。”  另外,“同此单相连的一样稀见架子,名曰来复来柯督尔,能观天上至小及至远的星辰,转运极为显明。此镜规不是正看是偏看,是新法,名赫汁尔天文生所造的,将此人姓名一并禀知”。布蜡尼大利翁就是天象仪Planetarium的译音,大概5米高、直径3米多,当时曾被拆分成15箱运到北京,原造工匠也跟随进京。来复来柯督尔是反射望远镜Reflector的译音,也就是著名的赫胥尔(WilliamHerschel)望远镜。  马戛尔尼的礼物清单中除了天文钟、气象仪等科学仪器之外,还有军器、铜炮、西瓜炮以及带100门大铜炮的大战船模型等。梁肯堂奏呈的末尾是,“铜炮、西瓜炮数个,若是大皇帝喜欢看西洋炮法,能在御前试演。大小金银船,乃大战船之式样,虽大小不对,十分相似。英吉利国王欲选极大之船至天朝,但内洋水浅,大船难以进口,即将大船式样进于大皇帝前,表其真心”。  1793年的时候,马戛尔尼爵士的私人秘书马约翰·巴隆之所以留在圆明园的时间比英国使节团其他成员要长,是因为他和另外一位天文学家登维德博士需要帮助安装包括天象仪在内的众多贡品。巴隆他们被安排在二宫门内的杂役房舍中,距离正大光明殿几百米,后来他在书里抱怨说,那是“猪比人更适合住的地方”。  好像是国际博览会英国馆的一次预展,贡品中的地球仪、天体仪最后被放置在正大光明殿龙座两侧,花了18天装配完成的庞大天象仪摆在侧殿,还有英国战舰的模型和六门小型加农炮成列。当时,乾隆担心的只是如何安装和拆除那些新奇的外国设备,他下令负责的官员一定要了解装卸的技巧。显然,他和他的大臣们对仪器背后的科学意义漠不关心,那些“大皇帝喜欢看”的西洋炮也没有让他们产生忧虑与不安。  一直到1860年,马戛尔尼的礼物仍然被完好地保存在圆明园里,有的英军士兵见到了装好子弹、配置完整的英国双筒枪和两架十二磅榴弹炮,都像新的一样。一名叫瑞尼(D.F.Rennie)的英军军医议论说:“奇怪的是,他们据有这些枪支,却从没有设法改善他们野战所用的炮车。”宫廷画师沈源、唐岱遵乾隆旨意合作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其中“鸿慈永祜”即“安佑宫”,位于圆明园西北部,为御园皇家祖祠,建成于1743年(乾隆八年)  移天缩地在君怀  《清六朝御制诗文集》里的诗文几乎都是些读起来索然无味的平庸陈词,不过它们的数量确实让人吃惊。仅圆明园景物诗文,乾隆在位60年中总共写了近2300篇(据说乾隆一生写了不下4.2万首诗),遍及圆明、长春两园的360多处景点。嘉庆也不甘落后,他在位25年,有御园景物诗近1800篇。相比之下,开创圆明园园居传统的雍正在25年间只写了景物诗50篇左右,题匾额百余条。  乾隆1744年选定“圆明园四十景”及完成两百幢建筑物的时候,让人觉得他的御园工程已经完成。但事实上,这位对“园林之乐,不能忘怀”的盛世君王无法克制他要建造更多园子的热情,就像陈文波1925年的《圆明园残毁考》中所述,“园当乾隆全盛之时,六十年中,日日有修饰之事。图史珍玩,充牣其中,行幸所经,写其风景,归而作之。若西湖苏堤、曲院之类,无不仿建。而海宁安澜园、江宁瞻园、钱塘小有天园、吴县狮子林,则全写其制”。  乾隆对于在他的离宫中再现江南风致和园林艺术可谓不遗余力,他有如意馆画师供咨询,有雷氏家族主持的“烫样局”作为设计机构,凡是重要的园林建设都亲自过问。从明末以来,雷氏家族世代承办内廷工程,也是圆明园最重要的设计师。雷家三兄弟曾经伴随乾隆巡游江南,研究和摹绘江南的庭园。后来,清室颠覆之后,贫无以生的雷家后人就把历代所蓄的烫样出售给北平图书馆。  长春园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动工,两年后建成。到今天,我们对圆明园最直接的联想是长春园里那些西洋建筑的石块残迹。事实上,当时包括6幢建筑物和3组大型喷泉的欧式宫苑西洋楼只是集中在园内北墙一条不到100米宽的狭长地带,只是一个局部的点缀而已。这显然是为了不影响长春园的规划布局,也可能出于“夷夏之别”的原因。  当然,在皇家宫苑之内出现欧洲人设计的成片欧式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是首例。乾隆时期,我国境内的欧式建筑只有澳门、广州等地的商馆、住宅和内地少数天主教堂等。至于园林营造,扬州“澄碧堂”、“水竹居”等私园中已经有西式平面布置和西洋墙、西洋钩子、玻璃窗等细部装修。“因念中国地大物博,水法不过工巧之一端”,也许,乾隆想通过这些建筑说明他的宫殿足以同欧洲的王宫媲美。  “乾隆借取西式建筑和园林艺术,但他不能明白巴洛克建筑里所展现的数学领域的精确度以及机械化的重要性。欧式建筑群除了作为享乐场所之外,并没有发挥其他作用。”汪荣祖教授在他的《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一书中评价说,“乾隆皇帝也无法得知具有分析性的几何学正发动工业化,最终让欧洲的军队得以侵略中国,把圆明园夷为废墟。”  西洋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是海晏堂,里面装有一个提水机械,也就是精通数学和水力学的欧洲人蒋友仁(FatherBenoit)为喷泉设计的机械装置。蒋友仁死后,就没有人能够将出了故障的抽水机械修好。  早在1786年,法国耶稣会教士晁俊秀(P.MichaelBourgeois)从北京写给德拉特(Delatour)的书信中说:“实际上,那台为所有喷泉供水的大机器已经磨损得相当严重了。中国人不是设法维修它,而是按老习惯一直用到它彻底报废,不得不停止运行而改用人工供水。每当察觉皇帝要看西洋楼,他们就动用足够的劳力,花几天的工夫灌满巨大的储水池。所以,当皇帝来看时,所有的喷泉就又正常喷水了。”  瑞典学者奥斯瓦德·奚伦(OsvaldSiren)曾经在1922年进入圆明园遗址,拍下一些西洋楼残迹的照片。在他看来,晁俊秀的这段文字说明了中国人看待事物的方法和工作方式:“中国人当时对欧洲人能够创造出透视变形以及用机械来同自然抗争感到十分惊奇。但他们看不起这些东西,视之为一种游戏,而不是自然的一般规律。”  弘历虽然偏好西洋水法,但少有这方面的专作诗文,只有乾隆六十年“题泽兰堂”诗中有“芜情报韶意,水法列奇观,洋使贺正至,远瀛合俾看”的诗句。嘉庆倒是留下了不少远瀛观、谐奇趣的诗篇,后期的远瀛观诗多在借此抒发对英吉利帝国的不满,比如,“驭远从来贵严肃,彼英吉利性难伏。每来先蓄图利心,宽则无忌嗣贪黩。强悍不循中国仪,辱其主命宜驱逐”。  在广为人知的马戛尔尼访华之后,1816年伦敦又派出阿美士德伯爵率领的第二个英国使节团,嘉庆把他们视为来自异邦的进贡团,最后因为跪拜礼仪和日程之争把他们驱逐出境。英国使节团75个人只在海淀留宿了一晚,没有进入近在咫尺的圆明园。宫廷画师沈源、唐岱遵乾隆旨意合作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碧桐书院”旧称 “梧桐院”,居后湖东北山水间,建于康熙后期  仙宫乐国  圆明园东南侧的绮春园建于乾隆末年,为了完成绮春园尚未结束的工程,嘉庆继续为园林工程支付天文数字的费用。根据清史档案,1800年初他把从盐政中得到的10万两白银用于圆明园工程,广储司也曾拨给圆明园5万两白银作为储备金。仅1809年那一年,绮春园完成了173间厢房、260条廊道和6座亭子的建造,总共花费白银33万两。最后,嘉庆为绮春园题名了三十景。  道光继位后,仍然和他的父祖一样热衷于让圆明园变得尽善尽美,广储司也继续拨给圆明园现金储备。1830年,他用25万两白银的工程费用,在九州清晏内建造了新的寝宫慎德堂,方形结构的宫殿上有一个三层连接在一起的波浪形屋顶。1850年,道光在这所慎德堂内去世。一个统计数字是,从康熙建园开始,经过雍、乾、嘉、道四朝全力经营的圆明园,总共耗帑白银2亿两以上。  到了咸丰,他的园居生活几乎被惨痛的一句话所概括:“在位十一年,五年始园居,十年园被毁。”当时,圆明园的维持已经变得困难,更不用说扩展了。圆明园里存放的228件铜瓶、铜炉、铜龟鹤等,曾经被咸丰化成了8747斤铜料。  1860年,咸丰在圆明园取消了他的30岁寿典。与百余年来圆明园内的元宵节灯火表演、端午节龙舟竞赛或者1790年乾隆80岁大寿狂欢盛典相对比的是,那一年9月13日,咸丰的七弟醇郡王奕譞入圆明园痛哭流涕,要求决一死战。9月22日清晨,咸丰来到“鸿慈永祜”参拜列祖列宗,从长春园东门逃离北京。他临终时把“同道堂”印玺交给皇太子载淳作为下发谕旨的钤章,同道堂是他在圆明园进最后一道晚餐的地方。  最后对圆明园投去一瞥并在历史上留下一些文字片段的是亲手焚毁它的那些人,比如额尔金爵士的私人秘书亨利·洛克(HenryBrougshamLoch)写道:“这座行宫里面最大的建筑都是靠着庭院来连接,临着宽大的花园,再通向一个大理石的走廊,蜿蜒着3英里长的湖岸。环绕亭阁的栏杆和走廊都是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有些地方雕镂着奇特的花样。栏杆上每隔二三十码的地方,放着美丽的景泰蓝花瓶,插着珊瑚、玛瑙、碧玉和别的宝石仿制的花朵。在花园各处,有庞大华丽的铜狮和别的兽类,比起真的动物还要大一点。有一个卧着的铜牛特别美丽,样式和手工都很精美。”  沿着这些蜿蜒曲折的小径和几座乡村式的桥梁,英法联军的英军随军牧师格里(R.M.Ghee)曾经一直走进咸丰的寝室。“两星期前咸丰避难时方才离开那排房屋,那里仿佛一个巨大的古玩铺,置有本国艺术和手工的精制品和欧洲制造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物。咸丰的小帽绣有寿字,作为装饰放置在他的床榻上,烟斗和水烟袋在靠近的一张小桌上。左右邻近的房屋置有巨大的衣柜,盛满绸缎皮货。有几个湖泽的水面上停着极小的海船,装载着小铜炮,如同小人国中的。”  这位随军牧师把圆明园称为一座“仙宫乐国”,“假若你能够想象的话,你必须想象一所广大的迷宫,充满着峥嵘参差的山石,景色可以入画,房子俱用上等香楠制成。湖泽池沼,交错其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还有屋顶镶着黄色琉璃瓦的凉亭。琳宫梵宇很多,里面供奉着奇奇怪怪的神祇,有几个菩萨是金制的。”  “园内所有的宫殿并不距离很远,宫殿背后有绵亘着的小山冈,和天色遥遥相接。嘉木珍林,奇花异卉。那些美丽的宫殿疏疏落落分置各处,紫檀梁柱中隐约露出光灿的屋顶,曲折的幽径中有麋鹿跳跃其间。如此你对于圆明园,可以得到一个浅淡模糊的概念,我既不能描写清楚,你也不能想象得透彻。”分享至:
相关搜索:..........
->->->->->【热点推荐】简版| | ----3g.ifeng.com18-08-12 20: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贡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