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灵里面什么叫千里江陵下一句是什么送啊,还有喇叭里的一炮一段是什么

4949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一词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古代华夏族
时间: 14:01:33
&&&&&&&&&&&&中国部分“您”字的由来&&&&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你”,而没有“您”字。从唐朝开始有了“你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当时写作“你弭”。“你们”二字连续,读快了就念成了“您”的声音了。于是,到了宋元时期,很多作品中都把“你们”直接写作“您”,这时的“您”只是“你们”的合音,并没有别的意思。宋元以后,“您”逐渐由表示多数向单数过渡,专用于第二人称单数,开始有了表示尊敬的意思,由于“您”源于“你们”,所以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您”后面不能加助词“们”表示复数,但可以说:“您俩”、“您仨”、“您几位”。然而,当对方人数很多而需要表示尊敬时,以上说法都难于使用了。于是人们创造出“您们”这个具有概括性的表示第二人称复数的敬词。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人在书信、讲话中,开始使用了“您们”这个说法。一些语言学家也积极主张用“您们”这种说法。&&&&&&&&“她”字的由来&&&&从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不分,都称为“他”。别说古文里,就是在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出现那么多太太、小姐、丫头,也找不到一个“她”字。“五四”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但“伊”与“他”并用。常常造成混乱。1926年,刘半农先生专门创造了一个“她”字。“她”与“他”读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语习惯,很快得到各界人士的称赞和公认。&&&&&&&&“妇”字的由来&&&&在我国甲骨金文中,“妇”字上半部是禾苗插下不久、返青之前倒向一边的样子;下半部是禾苗根部的样子。这分明是妇女插秧的形象。可见,“妇”字的本意是禾苗和农业种植者,由于当时从事畜牧打猎的主要是男人,从事插秧等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所以“妇”字就有“妇女”的意思。甲骨卜辞中有“妇妌田获”记载,即指殷代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主服事人者也”。《白虎通》说:“妇人,伏于人也。”即“妇”字,“女”是形符,“帚”是意符,表示拿着扫帚做家务,为男人服务的。从而歪曲了“妇”字的原意。&&&&&&&&“文字”一词的由来&&&&字即文字。“字”字何以出现?溯其源,“字”的金字形是余,好像一间屋,里面是一个小孩的形状。故“字”的本义是生孩子。《周易·顿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意为女子占问,不生孩子,十年才能生孩子。&&&&&&&&&&&&《论衡·气寿篇》载:“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意为妇女生孩子生得稀。孩子易活;生得密,孩子易死。“字”的“文字”的意义何以产生?古人写字称“书”,写出的字迹亦称“书”;古人写的字如同画的画儿,故亦称“文”。“文”原是“花纹”之意。古字多为独体,所谓“独体为文”。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或合起来表义,或有的表义,有的表声。这样,所组成的文字越来越多,如同生孩子。越繁殖越多一样。故由几个形体组成就称“字”,所谓“合体为字”。久而久之,“文”与“字”不再有区别,“文字”就统指语言的书写符号了。&&&&&&&&“中国”一词的由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简称为“中国”。然而,“中国”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却随着时间和所指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中国”一词,曾专指帝王所在的国。《诗经·大雅·民劳》载:“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中国”一词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古代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诗经·小雅·六月序》称:《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衰弱)矣”。《史记·楚世家》载:“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并不断扩大活动,故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与“中土”、“中华”、“中州”、“中夏”、“中原”含义相同。后来,不属于黄河流域地区也都称为中国。《史记·天官书》有这样的记载:“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19世纪以来,“中国”系我国的全部领土,早已与古义的“中国”一词迥然不同了。&&&&&&&&“社稷”一词的由来&&&&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稷,古指五谷之神。故“社稷”从字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都指的是“国家”的忧虑、隐患、安危。这个代称沿用至今,不过,现代白话文文章已经很少引用了。&&&&&&&&“新闻”一词的由来&&&&“新闻”一词,在我国古代已有之。宋朝是个动乱时代,民族矛盾激烈,一些驻京“进奏官”问坊书肆,就把朝廷禁止发表的“边机文字”和揭露主和派官僚卖国罪行的的奏疏,抄传“小报”,“一传十,十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盟司。”人们把这种小报的材料叫做“新闻”。这是我国“新闻”一词最早的来源。著名的《红楼梦》第一回关于甄士隐出走,曹雪芹写道:“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足见在现代报纸产生于印刷发行前,社会新闻就普遍产生于生活之中。“新闻”一词已见诸文字。&&&&&&&&“赤子”一词的由来&&&&“赤子”一词,古代指百姓。此词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还指初生的婴儿。喻其有纯洁之心,如《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贞观年间,唐太宗举行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堂前,距离您这么近,万一有狂妄无知的人暗中发射,您没有防备,可对社稷极为不利呀!”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意为:我把四海之内的人都看成了是赤子,真心对待,哪能对宫中值宿的警卫都不信任呢?后人从中引出“海内赤子”这个词。“海外赤子”就是从海内赤子转换而来的。现在常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也成为人们对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唐人”一词的由来&&&&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从唐太宗贞观开始,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武功之盛,可想而知。到了唐玄宗开元之治,国威更加繁盛,远近各国都派人前来“访问”。从此,海外人对中国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称,如称中国人为“唐人”,称中国的字为“唐字”,称中国为“唐山”等等,这种情形延续至今。唐朝覆亡后,由于唐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人称为“唐人”的习惯一直未变,从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腊传》中说:“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直到目前,老一辈的华侨仍喜欢自称“唐人”,称中国为“唐山”,至于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这几乎举世皆知。&&&&&&&&“革命”一词的由来&&&&1895年9月,兴中会在广州运军械,不料此事不慎泄密。很快,有70多人被捕了。为了保存实力,孙中山、陈少白和郑弼臣三人从香港东渡去日本。轮船在海上航行。孙中山站在甲板上,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他为自己的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深深忧虑。神户港终于到了。他们三人随着人流登岸。路过报亭,孙中山顺手买了份日本报纸看看,立即被报上一条醒目的消息吸引住了:《支那革命党领袖孙逸仙抵日》。孙中山不禁细细地读了起来。看过后,孙中山便兴奋地对陈少白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其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我们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我党以后称革命党可也。”陈少白点头表示赞同。他想:从太平天国到兴中会,都把自己的行动称之为“造反”、“起义”、“光复”等,是从来不用“革命”二字的。孙逸仙赋予“革命”一词以现代意义,这一倡仪可谓开历史先河。从这以后,革命党人便自豪地把自己的行动称做为“革命”。&&&&&&&&“同志”一词的由来&&&&“同志”与“先生”、“君”等词的意思是一样的,是朋友间的尊称。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东汉人郑玄更明确地说:“同志就是朋友”。同时代的王充在《论衡》中也用了“好友同志”这个说法。可见在我国古代,人们为了表达志同道合意思,就已使用“同志”这个词了。随着政党的出现,“同志”便成为表达政党内部政治理想的一致的称呼。如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国民党内部就称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中,也开始引用“同志”这个词。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共最早使用“同志”一词的正式文件。1923年以后,在党内外及好友之间,互称同志开始多起来。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亲切尊敬的称呼。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还专门指示,要大家互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还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体育”一词的由来&&&&人体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于表述它的词汇也纷繁多样。如古代希腊有“体操”、“竞技”、“赛会”等;中国古代有“养生”、“养形”等。东西方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在人体运动的方式及其表述上,均呈现出明显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早期都没有使用“体育”这一词语。这条词语最早出现在1762年出版的卢梭的《爱弥尔》一书中。意思是身体的教育。以后,又有德国、丹麦、瑞典的号称体育之父的先驱者们,著书立说,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操”练身体系。1868年,日本从欧洲引进了“体操”一词,1878年近滕镇三正式使用了“体育”一词。戌戊变法前后,中国派大批学生到日本,“体育”一词便通过留日学生传入中国,最初见于文字的是1902年《杭州白话报》上所刊载的译文。1903年上海的《政艺通报》刊登的《无锡体育会简章》正式使用了“体育”这个词语,并立即为社会接受。于是,“体育”一词便在我国安家落户。&&&&&&&&“契丹”一词的由来&&&&&&&&&&&&&&&&契丹,是古族名和古国名,源于东胡。最近,有人考证,契丹是汉人的别名。称汉人为“契丹”起于辽、金战争之际。之所以有此名号,首先是因为汉人大量进入契丹地区,实行契丹化;其次是契丹人大量南迁进入汉人地区,实行汉化,久而久之,两者合而为一,汉人即“契丹”,“契丹”即汉人,所以,元朝广义的“汉人”包括了契丹人。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契丹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实体”在前进的行程中失掉了,但它的“分子”——遗胤散布在广大的汉人之中,以致成了汉人的代词。“契丹”——汉人别名的出现,表现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侧面,即民族间的融合。&&&&&&&&“东床”一词的由来&&&&传说东晋太尉郗鉴派一位门客到王导家去选女婿,门客去了一趟回来说:“王家的年轻人都挺不错,只是听说我是为您去选女婿,一个个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好像没听到什么似的,照样坦腹卧在东边床上吃零食。”郗鉴听了以后便说:“在东边床上的那个肯定是个好女婿。”这个人就是王羲之,郗鉴果然把女儿嫁给他。后来,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对皇帝的女婿也有称为“东床附马”。&&&&&&&&“伉俪”一词的由来&&&&伉,对等、匹敌之意。如《谷梁传》:“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俪,结缘、配偶之意。如《左传·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孔颖达对伉俪有解释:“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偶)。”后来称事业上有成就可相匹敌的夫妇为伉俪,也称一般夫妇为伉俪。&&&&&&&&“连襟”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民间,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一担挑”,而书面语言则雅称为“连襟”。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寓居川东,与一位当地的李姓老翁很合得来,经常相邀小聚,几碟小菜,数杯浊酒,谈天说地,煞有趣味。如果几天未见面,还要互致书信,以慰思念之情。后来细一序论,两家还是拐弯摸角的亲戚呢,自然更添几分亲切。过了一个时期,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临别之时,诗人忆起两人在一起度过的岁月和笃厚的友情,许多感慨涌上笔端,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有几句是:“孤陋忝未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是衣襟,袂是衣袖。用以形容彼此关系像衣服的襟与袖一样密切。把“连襟”一词移用姐妹丈夫间的称谓的人,是北宋末年的洪迈。当时,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的堂兄甚为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寄与妻子的姐夫,里边有这样几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了。后来,人们又将“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成为姐妹的丈夫间专用称谓了。&&&&&&&&“先生”一词的由来&&&&“先生”的称谓,早已为人们通用,“先生”的称谓由来已久。《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为先生,犹言先醒也。不闻道术之人,则冥于提失,眊眊乎其犹醉也。故世人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孟子·万章》:“使先知觉后知,便先觉觉后觉也。”《国策·卫策》注:“先生长者,有德之称。”所以,孔子被后来封建各王朝,尊称之为万世师表的“大成至圣先师”。“先生”,也可用之于父兄、老者,或专指授业之师。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古者师曰先生”。在元代,把道士称为“先生”。《至元辩伪录》:“先生言道门最高,秀才言儒门第一”,则“先生”的品流已趋杂乱。如今,“先生”已为社会场合通用的礼貌称谓,不仅男人可称为“先生”,女人亦可称“先生”。但也有妻子称自己丈夫为“先生”者。&&&&&&&&“女士”一词的由来&&&&“女士”一词,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则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的“千金”一样,用为对妇女或未婚女子的敬称。&&&&&&&&“太太”一词的由来&&&&“太太”作为对已婚妇女的称呼,早在明、清已开始应用于官场,后来此风渐渐潜移到了民间。现在,更是广泛流行于台、港及海外华人社会中。随着社会日益进步,一些旧称呼:“老爷”、“少爷”等已臻摒弃淘汰之际,“太太”竟能独行其道,说明“太太”的称呼确有一定的魅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太太”一词由两个“太”字组成,两者意义则各不相同。第一个“太”字赋多层意义:1.独一无二的意思,如太阳、太阴、太极、太岁等;2.至高无上,如太空、太上等;3.古老悠久,如太古、太初等;4.德高望重,如太爷、太公、太君、太婆等;5.安宁和祥,如太平。五义经过衍化汇合,引出“高大、安祥、尊贵”的新意,如太后、太妃、太子、太宰、太师、太傅、太保、太医等。这“高大、安详、尊贵”便是第一个“太”字的字义。第二个“太”字具有“母”的意思,如国太,国太为王者之母。“太”也可作“姑”解,如称师姑(尼姑)为师太,证明“太”也为“姑”之一种尊称。&&&&&&&&&&&&所以,第一个“太”为形容词;第二个“太”为名词,两者经缀合组成了一个新的名词“太太”。&&&&&&&&“小姐”一词的由来&&&&“小姐”的称呼,最早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妾、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民间。&&&&&&&&“巾帼”一词的由来&&&&中国古代的贵族妇女在祭祀庆典时,头上佩戴头巾或发饰品,将此称做“巾帼”。巾帼的种类和颜色很多,头巾选用高级丝织品制成,发饰品则缀上一些珍珠翡翠。因巾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一般妇女望尘莫及,所以人们便把妇女中的英雄人物、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称为“巾帼英雄”。后来,人们又把巾帼作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乡党”一词的由来&&&&我国许多地方重“乡党”,北方尤其陕西关中一带更是如此。同一地方的人称“乡党”,由来已久,这与中国古代户口编制有关。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曾有过编制户口的办法。《尚书》载:“八家为井,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就是户口的编制。《周礼》记载,周时国都之外的近郊居民,按“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之法编制;“乡党”一词即由此而来,指同党同乡之人。西周以后,“乡党”一词已开始虚化,泛指同一地方之人,不一定实指同党同乡。至于今天人们口语中的“乡党”则纯粹虚化了。一般说来,北方在唐以前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陕西关中一带曾是周、秦、汉、唐等几个王朝建都之处,实行“乡党”之制比其他地方要长久一些,普遍一些,因而也根深蒂固一些,这大概是北方尤其是关中一带的人们,至今习惯用“乡党”称呼同一地方人的一个缘故吧。&&&&&&&&“足下”一词的由来&&&&足下,意为“您”。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19年,后来又回晋国当了国君,为晋文公,于是封赏有功之人。跟随重耳出逃的介子推本应受封却不愿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到绵山中。晋文公到绵山找他,他躲着不肯出来。于是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着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非常悲伤,砍下这棵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上,平时总是看着脚&&&&&&&&&&&&下的木屐说:“悲乎,足下!”“足下”这个词本来是脚下面的意思,但由于它一开始就代表着一个为晋文公所敬重的人,因此演变为表示尊敬的第二人称代词。&&&&&&&&“鄙人”一词的由来&&&&“鄙人”意为“我”。周代乡村500家为一鄙,“鄙”就借代“乡村”、“郊野”的意思。说自己是“郊野之人”。意思是说自己粗俗浅陋,是一种自谦的说法。&&&&&&&&“鼻祖”一词的由来&&&&人们喜欢把创始人称为“鼻祖”。要解释“鼻祖”,首先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原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模样时,“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云:“自,读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即解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称代词了,那么要写“鼻子”的“鼻”时,又该用哪个字呢?于是又另造了一个形声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出现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自”的本义是“鼻子”人们常常说到自己的时候指着鼻子。,还可以引申为介词“从”“自”,再引申为动词“始”。《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所以,最早的祖先、创始的祖师就称“鼻祖”。&&&&&&&&“老九”一词的由来&&&&把知识分子称为“老九”,虽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但起因却在元代。忽必烈统一北方之后,元朝中的一些王公贵族,把知识分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竭力排斥打击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南宋的知识分子诡谲多谋,都是刁钻小人,读了几句诗书,便想入非非,不好驾驭,视“儒士与厮养同役”。因此,社会上把人分为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排行第九,故有后来的“老九”之称。&&&&&&&&“学究”一词的由来&&&&《水浒传》中。多处称吴用为“吴学究”,人们以为吴用在智取生辰纲以前教过村学;加之在另外一些前人小说中往往亦有对秀才不第而教书的人称呼为“学究”者,便认为学究即教书先生的称谓。其实并非如此。在宋代的贡举制度,设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10科。学究即其中之一科,为“学究一科”之简称,与古人所称之“通一经”相类。各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各科考试的内容不同。学究考试内容为:《毛诗》对墨义50条,《论语》10条,《尔雅》、《孝经》共10条,《周易》25条,《尚书》25条。凡录取者,即取得“有出身”资格,在朝廷除授官职时,可以获得较无出身的人优厚的待遇。取得学究出身后,可以在中等的州担任州的判官、司参军,或者上等县里担任县的主薄、县尉等起码品级(皆为从九品)的官职。可见对吴用称呼为“学究”,乃是当时人出于一种尊敬,而并不是教书先生的专称。&&&&&&&&“大夫”一词的由来&&&&大夫,古代是一种官职,春秋时代的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所谓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都不是医官。到了宋朝,开始设置大夫以下的官阶。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序,以下便是医效,祗侯等。后世的人,因为大夫是医官最崇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把医生称为郎中。不过,在我国古人的习惯上,不论笔记或小说里,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设馆治病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证的医生,却称为郎中。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桑梓”一词的由来&&&&“桑梓”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看到桑、梓,最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原来,古代人们常在住宅旁种植桑树和梓树。见到了桑树,便想起故乡,怀念起亲人。到了后来,人们就以桑梓来代称故乡了。除了桑梓外,古时还有用“梓里”来代称家乡的。&&&&&&&&“蓝桥”一词的由来&&&&人们常用“鹊桥”表示夫妻相会,而用“魂断蓝桥”形容夫妻关系破裂。“鹊桥”人所共知,不难理解,但“蓝桥”一词又从何而起呢?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如花似玉的女子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女子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死于桥下。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省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从此,人们把夫妻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青春”一词的由来&&&&&&&&&&&&&&&&“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它始于汉代,为文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700年间,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是这个意思。如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以新意,泛指人的青春时期,如《洛阳女儿行》一诗中:“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义,成为青年的代称。&&&&&&&&“知音”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叫俞伯牙的大夫很善于弹琴,而有一个叫钟子期的人则具有很好的欣赏能力。当俞伯牙弹琴意境表现高山时,钟子期听完便会说:“好啊!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弹琴时想的是流水,钟子期听后便赞叹地说:“好啊!洋洋若江河。”由于钟子期具有“知音”之赋,二人因此结为莫逆之交。后来人们就把对自己有深刻了解的好友称为“知音”了。&&&&&&&&“匹夫”一词的由来&&&&“匹夫”通常作普通的人、平常的人来解释。为什么称普通的人为匹夫呢?匹,原是数量单位,古代4丈为一匹。又说2丈为一端,二端为两,每两就成一匹,长4丈。两而成匹,是相合的意思,按照这个意义,夫妇两者也相合,故叫匹夫、匹妇。匹夫、匹妇便成了普通、平常人的代称。段玉裁注《说文》中说:“虽其半,亦得云匹……犹人言匹夫也。”就是说匹夫、匹妇拆离开来单独也可使用,以后,匹夫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为普通、平常的人了。&&&&&&&&“冤家”一词的由来&&&&在我国宋人诗词、元人戏曲中,我们会发现恋人之间常用“冤家”来称呼,以表达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割舍不下的矛盾心情。那么,本用来指仇敌的“冤家”一词,为什么又被相恋的人借用而来呢?《烟花记》道破了天机。书云“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两情相系,阻隔万端,心想魂飞,寝食俱废,所谓冤家者二。长亭短亭,临歧分袂,黯然消魂,悲泣良苦,所谓冤家者三。山遥水远,鱼雁无凭,梦寐相思,柔肠寸断,所谓冤家者四。怜新弃旧,孤思忘义,恨切惆怅,怨深刻骨,所谓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触易悲伤,抱恨成疾,迨与俱逝,所谓冤家者六。此语虽鄙俚,亦余之东闻耳。”“冤家”的这六重含义,充分表达了男女之间那种又爱又恨,又疼又怨,缠绵悱恻的复杂感情。&&&&&&&&&&&&“汗青”一词的由来&&&&“汗青”一词本意是指古时在竹筒上记事。采来青色的竹子,要用火烧得竹板冒出水分才容易写上字,并且可以防止虫蛀。《后汉书·吴祜传》上说:“恢(吴祜之父)欲杀青筒以写经书。”李贤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后来又用“汗青”指写成书稿之意。《新唐书·刘子玄传》上说,刘子玄(即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谈到修史时说,监修的长官不能太多,长官太多,意见不一,“头白可期,汗青无日”。这里“汗青”既指史册,也指史册修完的意思。&&&&&&&&“鸿沟”一词的由来&&&&爱好象棋的人都知道这两句话:楚汉相争,鸿沟为界。鸿沟在哪里呢?原来,鸿沟是古运河别名。大约在战国魏惠十年(公元前361年)开通。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颖水。项羽、刘邦相争时,曾以鸿沟为界。东面是楚,西面是汉。今称界线分明,划若鸿沟,即出于此。&&&&&&&&“辕门”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戏曲中,有几出带有“辕门”字样的传统剧目,如《辕门射戟》、《辕门斩子》等,另外,许多台词和唱词时有“推出辕门问斩”和“辕门以外把刀开”等句。这里所说的“辕门”是指“军营之门”。春秋战国时代,两军作战是在马拉着的战车上进行的,当军队宿营或驻扎时,为防止敌人骚扰攻击,兵士们就将战车围成圆形以为屏障。为便于出入,则以两车相向而放为门。因车辕相对,故名“辕门”。由于约定俗成,因袭相传,虽战车早被淘汰,但“辕门”一词仍被保留下来,并推而广之,把一些高级军事衙署的正门也称“辕门”了。&&&&&&&&“楷模”一词的由来&&&&世人常说以某某人为楷模。“楷模”,榜样也。其语源出清人所编《广群芳谱·木谱》一书。楷,树名,黄连树。据说长在孔子坟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模亦是树名,生周公坟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后来,人们就取“楷”和“模”两种树的特征,来代指品格高尚的优秀人物,古人多写作“楷模”。这种叫法沿用至今。&&&&&&&&“桃李”一词的由来&&&&&&&&&&&&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桃李”。如果老师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则被称为“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他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质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做“树人”,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把提拔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老师教的学生多而广,则称为“桃李满天下”了。&&&&&&&&“傻瓜”一词的由来&&&&为何把“愚蠢”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呢?原来“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意思。在古代,秦岭地区有一地取名“瓜洲”,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不声不响地埋头苦干不歇手。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而把愚蠢的人叫做“瓜子”。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即是瓜洲的人)”。“傻瓜”,便是由“瓜子”衍化而来的。&&&&&&&&“东西”一词的由来&&&&宋朝理学家朱熹,有一次去会他的朋友盛温和。盛正提一篮子准备上街,他们互相打过招呼后,朱熹问道:“你上哪儿去?”“去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买南北?”因为当时通行把东西南北中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称之为“五行”。盛温和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类、木类的我这个篮子就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类、火类,这个篮子就装不得。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东西”一词由此而来。&&&&&&&&“目的”一词的由来&&&&唐太宗的生母窦氏,原是北周要官窦毅的女儿。窦女长大后,有女中丈夫的气概。公元581年,隋高祖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周静帝流寓失所,窦女无限悲愤,倒在床上哭骂着说:“可恨我不是男子汉,不能解救舅舅家的灾难。”窦毅急忙掩住女儿的嘴巴,叫她不要乱说,心中却钦佩女儿的胆量,立意为她选择一个好丈夫。于是,他就在屏障上面画了只孔雀,遍贴布告,说前来求婚的男子,首先射箭,倘若箭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嫁给她。一时,满城哗噪,贵胄王孙,争相角射,但是,这帮纨绔子弟竟没一人射中&&&&&&&&&&&&孔雀的眼睛。消息传到李渊的耳里,他便携弓搭箭前来。李渊连发二箭,一箭射中孔雀左眼,一箭射中孔雀的右眼。窦毅十分欢喜,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目的”一词源出于此。意思是把眼睛当作箭靶子。“目”就是眼睛,“的”就是箭靶子。&&&&&&&&“大头”一词的由来&&&&花钱或送物帮助别人,被帮助者不但不领情,而且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反过来嘲笑施舍者,这施舍者就被称为“大头”。“大头”一词源于如下传说:宋朝有个姚姓富户的公子哥,有些疾呆,长得头大身小,人称“姚大头”。姚大头和其惜钱如命的父亲恰恰相反,平日挥金如土,随便为别人花钱,周围人无论谁有了困难都去找姚大头帮忙,保证有求必应。有些人好吃懒做,去找姚大头出钱下酒馆,姚大头从不推辞,有的人拿了姚大头给的钱去吃喝玩乐,还自鸣得意地说:“这是姚大头给的钱,不花白不花。”后来人们花从姚大头那里要来的钱,索性就称:“大头钱”。姚大头死后,“大头”一词就流传下来了。&&&&&&&&“刀笔”一词的由来&&&&古代的人们把诉状或写诉状的人叫做刀笔。后来多指写状子的事(多含贬义)。“刀笔”最早是指写字的工具。在我国历史上尚未发明纸之前,人们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子削去,因此,刀和笔成了极其相关的书写工具。古代有刀笔吏,《史记》一书中载:萧何曾做过秦国的刀笔。后来有人把公牍也称之为“刀笔”。宋朝时期的杨亿曾经撰写过一本名为《中外制刀笔》的官府文集。后来,一些办理公文案卷的人,即那些给人写诉状的讼师,代人所写诉状,笔法尖刻辛辣刁钻,上状必伤人。例如有“一字之差,可要人性命,或倾家荡产,或救人一命,或可视为无罪”等说法。所以后来“刀笔”一词在原来意义的基础上逐渐变成了诉状和“讼师”的代名词。&&&&&&&&“闹猛”一词的由来&&&&苏州、上海一带的人常用“闹猛”来形容非常热闹、繁华。其实,“闹猛”应写作“闹网”,它的由来是这样的:苏州城东北十里,便是有名阳澄湖,盛产鱼、虾。湖边聚居着不少渔民。相传很久,渔民中有个姓干的,年纪很大了。一次他出湖打鱼,连着几天都是空手而回。有一天,他正准备撒完最后一网,不想,拉网时总觉得沉甸甸的,起网一看他惊呆了。原来满网尽是活蹦乱跳的鱼、虾、足有百十来斤。其他渔民见了,都羡慕而又开心地说:“闹网哉,闹网哉!”此后,渔民每天出湖捕鱼时,都要高声道:“闹网,闹网。”以讨口彩,但愿当天捕鱼时网网“闹网”。此后,“闹网”便引伸为热闹、繁华之意,并取吴语谐音,说成“闹猛”。&&&&&&&&&&&&&&&&&&&&“雷同”一词的由来&&&&雷同指随声附和,亦指不该相同而相同。现一般在文艺评论中使用,表示某人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相近,何以称“雷同”?溯其源,古时有一种说法,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礼记·曲礼》:“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已,不当然也”。意思是说,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断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已语,像万物闻雷声而应那样。因而,“雷同”有“随声附合”之义。《汉书·刘歆传》:“或怀妨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雷同”的这些含义虽然在今天不常用了,但人们借用此词来批评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则是十分恰当的。&&&&&&&&“下榻”一词的由来&&&&旅游者在外地游玩,总免不了寄宿。如贵宾住进饭店,这句话中“住进”应改写“下榻”。说起下榻,这里还有一段典故呢!早在宋朝年间,豫章郡(今南昌市)太守陈蕃,为官清明,重视贤才。他平时不喜欢接待宾客,但是家里却预备了一张床,专门为一位贫穷的读书人准备的,只要那位读书人来访他便热情接待并留宿。平时,陈蕃就把那张床吊起来存放。那位读书人就是很骨气的徐稚,徐稚不愿作官,自己种庄稼过日子。因此,陈蕃非常尊重徐稚。只有徐稚到陈蕃家里来,陈蕃才把吊着的床放下来,留徐稚在这张床上就寝。后来人们便把陈蕃这种举动叫做“下榻”,表示对贤者、贵客的尊重。从此“下榻”一词从尊称演变为“寄宿”的意思。如《桃花扇·闹榭》:“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现在“下榻”这个词已经用得很普遍了。&&&&&&&&“打尖”一词的由来&&&&古时候,人们把在旅途中休息进食叫“打尖”。这个说法,在古典作品中常可见到。如陆陇其《三鱼堂日记》、“(戊午四月)十七,至本家庙打尖。”据考证,“打尖”系“打火”之误。不知在那个朝代之前,人们将一天三餐之中的中顿饭,因其正值日中之时,所以称为中火,后引申为旅途中之餐曰打火。叫来叫去,不知何时何原因,又将打火叫成了打尖。这个考证见清代福格所撰《听雨丛谈》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住宿之间,乃误间而尖也。谨按《翠华巡幸》谓中顿曰中火。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为尖也。”这个考证是有根据的。《水浒》中有:你母子二位敢未打火,叫庄客安排饭来。”再有元杂剧中也多有此说。如马致远《黄梁梦》:“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饭与我吃。行人贪道路,你快些儿。”张国宾的《罗李郎》:“恰离了招商打火店门儿,早来到物穰人稠土市子。”打火店是供旅客吃饭的店铺。&&&&&&&&&&&&“解手”一词的由来&&&&把大、小便说成“解手”是由明代初期山西洪洞县的迁民事件引来的。据《明史》、《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兵燹连年,民不聊生。两湖江淮一带,人们颠沛流离,饥饿死亡者十占六七。为恢复中原经济,官府在山西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征招当地居民,迁徒冀、鲁、豫、苏、皖、北京一带。广济寺有古槐一株,隐蔽数亩,移民行前纷纷指槐为记,含泪告别故乡。以后历年久远,子孙蕃衍各地,追溯祖元,均以大槐树为籍。迁民是强制性的,人们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进行反抗,官差怕人们半路上逃跑,就把他们双手捆起来,几十个人联在一条绳子上,一人要动,牵动全体。这样,无论是白天行路还是晚上睡觉,如果有人要大小便,就得恳求解差把绳子解开。起初,话说得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后来,逐渐简化,先是说:“给我解手”,最后干脆只说“解手”。到了新的驻地,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时虽然再无束手之绳了,大小便不需再喊官差“解手”,但由于迁徒路上那段生活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由于已经说顺了口,所以“解手”一词就成了人们大、小便的代用词了。&&&&&&&&“吝啬”一词的由来&&&&吝啬是小气、鄙吝的意思。“吝啬”一词源于如下传说:三国时期,有两个人,一个叫吝,一个叫啬。一天,吝先生遇到啬先生,两人相约中秋节到乌有山子虚亭饮酒赏月,约定好吝先生携酒,啬先生备菜,但两人都十分小气。中秋节两人按约准时来到了乌有山子虚亭,见对方都是空手而来,相视一会儿,尔后哈哈大笑。吝先生首先打破了尴尬局面,用手做酒怀状,遥指高空,朗声说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请啬兄开怀畅饮。”啬先生随即伸出两只手指做筷子,指着荷塘深情地说:“池中游鱼,鱼是菜,请吝先生大饱口福。”吝先生手起嘴动咂得直响,自夸到“好酒,好酒”。啬先生随即两指入口,吧嗒吧嗒着嘴说:“好菜,好菜。”过往的游人看到这两个人的举动,无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游客认识吝啬二人,便挖苦地说:“今天两位仁兄赏月,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啬菜,活的是吝啬人,死了是吝啬鬼。”自此,“吝啬”一词便用来形容小气的人。&&&&&&&&“话柄”一词的由来&&&&话柄就是“谈资”,即指被他人当作谈话资料的言论或行为。何以将谈资称为“话柄”?溯其源,“话柄”原是古人闲谈时手执物,资以助兴。宋人笔记《天禄志余》载:“古人闲谈多执尘尾,故有谈柄之名”。又据宋代僧人吴道原《仿灯录》载:“栖云寺大朗法师,每谈论,手执松枝,以为谈&&&&&&&&&&&&柄”。&&&&&&&&“玩票”一词的由来&&&&今“玩票”一词常指为玄耀自己而在众人前故意暴露自己的能力,何以称“玩票”?溯其源,旧时,有一种唱“八角鼓”的业余演员。“八角鼓”本为八旗子弟在军营中唱的一种歌。逢着大户人家有喜、寿事也下帖子请他们去唱,他们有4句口头语:义勇胜强,万寿无疆,茶水不扰,酒食自扛。意为他们唱只为了消遣娱乐,不收报酬。由于规定出去唱角鼓戏的人须领一张执照,称为“龙票”。故亦把请出去唱叫做“玩票”。把玩票的人称为票友。后梨园界就以此称那些业余演员,后又经演变,“玩票”成了讽刺之语。&&&&&&&&“混帐”一词的由来&&&&“混帐”一词是骂人的话,意为头脑不清醒,做事荒唐。“混帐”一词源于蒙古族。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来。白天,男人们去放牧,只留下老人或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轻的小伙为了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混进姑娘帐篷里去。有时候,年轻小伙子碰上严厉的老头,老头就会愤怒地骂一句:“你又混帐了。”“混帐东西又来了。”年轻小伙子自讨没趣,急忙退出帐篷。后“混帐”渐渐变成了骂人话。&&&&&&&&“平反”一词的由来&&&&平反,即把判误的案件或做错的政治结论改正过来。“平反”一词源于班固《汉书·隽不疑传》。汉昭帝初年,隽不疑因平定刘泽等谋反有功,擢升为京兆(治所在长安)长官。他每次审查县城提出的囚犯案件后,他母亲必问:“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如果不疑答已平反了很多人,他母亲就满面笑容,饮食、言谈都异于平常;如回答没有平反,则生气,以至不进饭食。所以,隽不疑做官数10年,总是严而不残。&&&&&&&&“盖了”一词的由来&&&&“盖了”(或“盖了帽儿了”)也是近年来北京人常说的一个词儿,而且大有向全国普及之势。“盖了”或“盖了帽儿了”,一般来说,是一个夸赞之语。《北京方言词典》单出一个“盖”字,解释为:以言语压制,能力或技术上超过,卓越,超乎寻常地好。不论是“盖”还是“盖了”,溯其源,有人说是因为篮球场上中有“盖帽儿”一语,由此得来。其实,在早年间接北京话里,就有“盖了”一词,如《儿女英雄传》邓九公考武举在考场上拉硬弓,练水刀,端石头,马步箭全中:“这么说罢,老弟,算概了场了。”写作“概了”与“盖了”意思一&&&&&&&&&&&&样。清代崔颢《通俗编》引《游览志余》,谓夫为“盖老”,妻为“底老”。所以“盖”即为男子汉、大丈夫,再转为卓越、压制、超乎寻常等意。&&&&&&&&“铜臭”一词的由来&&&&铜臭指铜钱的臭味,用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铜臭”一词源于如下历史故事:东汉时,崔烈花500钱买下司徒(丞相)的官职。司徒与大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均是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由于崔烈之职是花钱买来的,故人们议伦纷纷。一日崔烈向其子崔钓:“我当上三公,别人有何议论?”崔钓说:“论者嫌其铜臭。”当时的钱币为铜制,铜钱多而发臭。“嫌其铜臭”是人们讽刺崔烈花钱买官。后人们便以“铜臭”一词来讥讽只知钻钱眼的市侩气。&&&&&&&&“溜须”一词的由来&&&&人们通常把那些善于奉迎、阿谀、谄媚之人,说成拍马溜须。“溜须”是怎么来的?却鲜为人知。宋真宗时,靠献媚邀宠爬为宰相的丁渭,一次与宰相寇准一起在朝房用饭,丁渭看到寇淮的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去为寇准溜须拂试,并对寇准的胡须盛赞一番。寇准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后来人们便称丁渭为“溜须宰相”。“溜须”一典始于此。&&&&&&&&“吃醋”一词的由来&&&&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与其谏议大夫魏征的个人关系很融洽。某日,太宗提出要给魏征(一说房玄龄)纳妾,魏征对此事却很不以为然,太宗究其原因,魏征回禀道:“即使自己承受圣意,家中的发妻也不会善罢甘休。”唐太宗乐了,对魏征说:“没听说夫人如此厉害,孤立刻宣她进宫,当面要她答应”。魏夫人来到皇宫,唐太宗摆好一桌酒席迎侯她。太宗指着酒盏对魏夫人说:“听说夫人坚决不允魏大夫纳妾。无奈此番孤意已定。无论夫人首肯与否这妾是纳定了。夫人若执意不允,你面前是一杯毒酒,也可说孤赐你一死以全你节。”魏夫人闻言,仰脖将“毒酒”一饮而尽。看着一旁的魏夫人神态怔怔在等死,唐太宗忽地引颈大笑:“夫人有所不知,孤赐你的本是陈醋一杯罢了。”此后,唐太宗当然不再重提为谏议大夫纳妾的事。“吃醋”却传而成为人们形容“争宠”的一条生动俗语。&&&&&&&&“上当”一词的由来&&&&每当我们办事情,因被人所欺骗作弄而不得成功时,就称作“上当”。说起“上当”的词语,它还有一个来历。&&&&&&&&&&&&从前,清河地方有一家姓王的富户,在城里开了一爿当店。经过世代流传,资产也更富了,当店也越开越大。但各房族人都懒于营业,各人都将自己名下的一份资金作股存在店里,另择一人,把典当营业事务全委托于这个人来主持,各房众族就按股金分利金,游玩过日子。到了清光绪年间时,主持店务的人叫寿苎。此人并不是一个生意精,却是一个好读书的文人,还喜欢校刻书籍,如《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就是由他刊行的,他对于典当事务反而很随便。王氏众族人见此情况都想对他来一番倾轧。于是,众族人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里拿一些无用的闲物件,到当店里来典当,各人又自己估定高价,要伙计如数付给,不能少一分一毫。伙计见来典当的物件的是店东本族的股东老板,没有办法,只好如数付给。就这样,众多的族人都来敲诈,不多几月,典当的资本被诈骗得所剩无几,寿苎只好向其他商号借贷。日子一久,一家资源充盈的当店就此而破产倒闭了。当时人见此情状,就编了一句谣言:“清河王,自上当。”把物件质于当店叫上当,由于王氏族人自家诈骗了自家,使得当店破了产,因此后来就把被欺骗使事情败坏的叫作“上当”。&&&&&&&&“马虎”一词的由来&&&&传说在宋朝,京城开封有一个画家。一次他刚画完一只老虎头,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在老虎头的后面添了个马身子。人家问他:“你画的是马还是虎?”画家说:“管它呢,马马虎虎吧!”请他画马的人生气地走了,画家把这张画贴地墙上,得意地对人说:“我这幅画不但能与唐代大画家韩干画的马媲美,也不下于五代画虎名家厉归真画的老虎,一张画超过了两位名家。”他的大儿子看了画,问他画的是什么,他随口答道是虎;二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漫不经心地说是马。后来,他的大儿子在城外打猎,遇见一只马,误认为虎,一箭射死,只得赔偿损失。二儿子在野外碰上老虎,以为是匹好马,去骑它,结果被老虎咬死。这时,画家才痛心地烧掉了画。从此,人们就把这个画家称为“马虎先生”,把他这种漫不经心,拉拉洒洒的行为叫“马虎”。&&&&&&&&“借光”一词的由来&&&&“借光”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了人们普遍使用的礼貌用语。“借光”这个词由来以久。据《战国策·秦策》记载,战国时泰国将军甘茂曾对齐国使者苏代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条江边住着不少人家,每晚,姑娘们都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其余的姑娘嫌弃她,说她爱占小便宜,拒绝她来。这位姑娘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是我每晚都比别人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这对你们多少也有些方便。你们的灯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姑娘们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后来,人们就把凡是请求别人提供某种帮助和从别人那里分享某种荣誉称作“借光”。&&&&&&&&&&&&&&&&&&&&“炒鱿鱼”一词的由来&&&&炒鱿鱼是开除、解雇的意思,何以称开除、解雇为“炒鱿鱼”?溯其源,炒鱿鱼是一道广州人待客的好菜,男女老幼均喜欢吃。炒得好的鱿鱼,一个个呈卷筒状。旧社会,被老板解雇的店员、职工,只能打行李回家另谋出路。因“开除、解雇”之类的词句太不雅,广州人便用“卷铺盖”来表示此意“卷(盖铺”一词源于法国,是法语中一个成语)。后又有人从自己喜食的炒鱿鱼中得到启发,用“炒鱿鱼”表示卷铺盖。代替了“开除”、“解雇”等词。&&&&&&&&“磨洋工”一词的由来&&&&磨洋工即消极怠工。“磨洋工”源于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中国旧式房屋建筑,其考究者要求“磨砖对缝”。即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此工序称“磨工”。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建筑质量要求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工人称之为“洋工”。协和医院“磨工”工序十分浩繁。参加建筑工程的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后人们用“磨洋工”代称磨蹭、怠工。&&&&&&&&“露马脚”一词的由来&&&&相传,布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姑娘容貌还算过得去,但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脚。女人脚大,这在当时是一个大忌讳。朱元璋当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之封为皇后。但深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人后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的、悄悄瞅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金陵城。从此,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想让人知道的事,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人们就会说“露了马脚”。马皇后的一双大脚,演绎了“马脚”一词,随之流传至今。&&&&&&&&“吹牛皮”一词的由来&&&&“吹牛皮”,古往今来,流传甚广,它究竟是怎么来的。我国西北地区是古老黄河的流经之地,水急浪恶,难以行舟。为解决这个难题,早在古代就有人想出一个好点子:用皮筏来代替木船作水上交通工具。皮筏大多用牛皮制成,形状像袋,连结即成为“皮筏子”。因那时没有&&&&打气筒,皮袋子只能用嘴吹胀。于是,那时就有了“吹牛皮”一语。又因吹牛皮脸腮鼓起,面红耳赤,像争强好胜的样子。以后人们逐渐把“吹牛皮”引申为说大话、夸大其词,好大喜功之人。&&&&&&&&&&&&“破天荒”一词的由来&&&&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试。每当京城会考,各地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生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意即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或是荒远落后的地区,讥笑那里的人几十年没能考上一个进士。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的考生中有一个叫刘蜕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由此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想当然”一词的由来&&&&“想当然”是凭主观推断,认为如此的意思。东汉末,曹操攻占邺城,他的儿子曹丕强占了邺城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讽刺曹操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以纣妃妲已赐给周公。曹操不悟其意,后问“出何经典”,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以今天的事推断的,认为如此而矣!孔融不正面作答,后人以“想当然”形容主观推测,并无实据。&&&&&&&&“喝墨水”一词的由来&&&&北齐(公元550—577年)朝廷曾下过命令:在考试时对“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水。喝多少,按滥劣的程度决定。梁武帝时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隋书·仪礼志》里也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甚至当秀才、孝廉等在会试时,监考官发现有“文理孟浪,书写滥劣”的,也要叫他到专设的房间里去喝墨水一升。这条荒唐的法规沿袭了几个朝代,后来虽不实行了,但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知识的多少,却保留在词汇里。&&&&&&&&“莫须有”一词的由来&&&&“莫须有”一词出自《宋史·岳飞传》,是秦桧陷害岳飞讲的话。当时秦桧专权卖国,强加给岳飞罪名,将岳飞投入监狱,不久岳飞即被杀害。韩世忠和岳飞是同时抗金的将领,感到气愤不平,便亲自质问秦桧,岳飞究竟犯有什么罪过,秦桧用“莫须有”三个作了回答。意思是说,不需要有什么罪名,非杀岳飞不可。韩世忠满怀激愤地反问:“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使天下人心服呢?”后人因此说岳飞的冤狱是“三字狱”,并用“莫须有”表示凭空捏造。&&&&&&&&“老百姓”一词的由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称谓有多种多样:庶民、臣民、子民、平民、庄民、村民。“百姓”这名称,在宋朝的文书里有过记载。皇佑五年,宋仁宗派兵征服侬智高以后,为了长期控制岭南,在他们酝酿建立土司制度的文书里,有这样的规定:因其疆域,折其部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垌,推其雄长为首领,籍民为壮丁,……分隶诸寨,总隶于提举。……每村团又推一人为长,谓之户主,余民皆称提陀,犹言百姓也。”百姓之称谓,后人喊惯了,又加上一个“老”字,变成了“老百姓”。&&&&&&&&“大锅饭”一词的由来&&&&人们常用“大锅饭”来形容在工作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人人有份”的现象。“大锅饭”源于广东庆云寺,七星岩上建于明代的庆云寺中有一口特大的铁锅。倘若用这口铁锅煮一锅饭,足可供数百名僧人食用。然而,这口大铁锅却并非真正用来煮饭,而是用来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化缘。它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围着铁栏杆。凡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经过大铁锅旁边时,都要投进几个铜钱,一则是为了孝敬菩萨,以求降福灭灾;二则是为维持寺内僧人生计。因此,这口从未煮过饭的大锅是和尚的生活依靠,装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锅饭”。这便是“大锅饭”一词的由来。&&&&&&&&“眼中钉”一词的由来&&&&后唐唐明宗在位时,有个叫赵在礼的在宋州任节度使。据《五代史·赵在礼传》引《五代史补》记载,他为官横行霸道,巧取豪夺,为所欲为。宋州人深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后来,朝廷调他去镇守永兴,宋州人听到拍手称快,奔走相告说:“这个坏蛋要滚了,可以说是从眼睛中拔出钉子,这是何等好啊!”不料,这话传到了赵在礼的耳朵里。他大发雷霆,马上给唐明宗写了封信,请求继续留在宋州。结果,唐明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凶狠奸诈的赵在礼决计惩治一下宋州百姓,于是,他命令手下官员,凡属宋州百姓,每户都要多缴纳一千文钱,名曰“拔钉钱”。弄得百姓哭笑不得。后来,人们就用“眼中钉”比喻憎恨的人,有时把“眼中钉”、“肉中刺”合起来用。&&&&&&&&“不倒翁”一词的由来&&&&今人往往把“不倒翁”一词作为贬义来解,殊不知,“不倒翁”原本是褒义词。春秋时,楚国的卞和在荆州得一璞玉,此物外表看去与石无异,然而却是一块真正的美玉。卞和两次将此宝呈献楚王,但楚王总把它看成是一块顽石,便以欺君罪先后剁掉卞和的双足。卞和见无人识宝,便怀抱璞玉,痛哭于荆山之下。及至楚文王即位得知此事后,便命玉工将石剖开。果然,石去&&&&&&&&&&&&玉现,文王乐不自胜,命制成玉璧,名之曰“和氏璧”。卞和这种不惜受刑坚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为感动,他称赞说:此人真是个“扳不倒之翁也”!&&&&&&&&“孺子牛”一词的由来&&&&齐景公晚年,非常宠爱小儿子荼。有一天荼撒娇,硬要景公装条牛给他牵着玩。景公拗不过他,只好衔了一条绳子让他牵着到处走,连连发出牛的叫声。由于年岁大了,没有走多久就眼花缭乱,一头栽在地上,磕掉了一颗门牙。于是“孺子牛”的典故就出来了。“孺子牛”本来只用于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经鲁讯引用,“孺子牛”就变成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意思了。&&&&&&&&“走后门”一词的由来&&&&此典故据说起源于北宋。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拚命排斥和贬谪元祐(哲宗年号)旧吏,还规定其子女不得入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筵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制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查出戒牒是元佑年间人,立即令其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一问又是元祐年间出家的,立即剥下道袍复为百姓。总之,凡涉“元祐”的事,一概排斥。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1000贯,皆为元祐钱文,该如何处置?”这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是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尖刻的讽刺,据说宋徽宗也为之忍俊不禁。这便是“走后门”的来历。&&&&&&&&“翘辫子”一词的由来&&&&我国江浙一带的方言中,把“翘辫子”喻为“死”。原来,清朝时,国人都留辫子。这辫子在人活着时是下垂的,而死后则要编结起来,置于头部上方,末端竖起;清朝时处决犯人,为行刑方便,在处刑之前用胶水把犯人辫子粘结成一根棍儿,干后直挺挺地上翘着。因此,“翘辫子”就成了“死”的同义词。砍下的脑袋常用辫子绑着,挂在城门口示众。这整个过程中辫子都是上翘的。因此,用“翘辫子”喻“死”。&&&&&&&&“二百五”一词的由来&&&&人们常把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用来标志一个人的性格呢?原来,牌九(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十个点,在推牌九当中被称为“闭十”。“闭十”在牌九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简称)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一长,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男子汉”一词的由来&&&&男子称“汉”,始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因汉朝将士作战勇猛,匈奴兵将汉兵为“汉儿”和“好汉”。南北朝时有称男子为“汉子”的。北齐文宣帝因任命魏恺为青州长史,他固辞不就,便对人说:何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好汉”,后来指男子中的“佳士”(司马光《资治通鉴》语)。如《新唐书》称张柬之为奇男子。唐武则临朝时,让狄仁杰推荐“一好汉任使”,被荐者是荆州长史张柬之。“苏轼有诗论及此事:人间一好汉,谁似张长史。”宋元以后,“好汉”常被用来称誉“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人,如《水浒传》中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子”、“好汉”与“男子”相混合构成“男子汉”一词。&&&&&&&&“敲竹杠”一词的由来&&&&清朝道光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并发动各地禁止鸦片走私。但是,却有一伙不法的水运商人,将烟土藏在撑船用的竹杠内,偷着贩运。当船行至一个关卡码头时,当地的检查官上船检查,东翻西找,却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这时一位师爷啄着长杆烟袋,走上船头,信手在竹杠上敲了几下烟灰,毫不在意地坐在竹杠上。不法商人心里有鬼,以为师爷看出了破碇,慌忙塞给他几两银子。从此,人们就把敲诈钱财之事喻为“敲竹杠”。&&&&&&&&“老先生”一词的由来&&&&“老先生”这么一称呼,一般是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尊称。这种称呼最早见于《史记·贾谊传》中。到了明朝时,把当翰林官的人称为老先生,尽管有的翰林官年龄不大,但仍称之为老先生。到了清朝,则把做相国或两司抚台的官员也统称之为老先生。时至今日,老先生这一称谓有了多种含义。它不只是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好好先生”一词的由来&&&&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他们脾气随和,处事谦恭,四面顺应,八方笑脸,甚至明知对方有错,也不肯轻易得罪,这种人常被称为“好好先生”或称“老好人”。“好好先生一词的起源,据考来自三国时代的水镜先生。在《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就是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的司马徽。据《谭概》一书记载,司马徽从来不议论别人的短处。同别人谈论,事情不论好歹,他总是随口答应说:“好”。&&&&&&&&&&&&有人向他问好,他也说:“好!”有一次,有人向他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说:“大好”!他的妻子责怪他说:“别人推崇你的为人,因此才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你,你怎么听到别人的儿子不幸死去,也应声说‘好’呢?”司马徽回答说:“像你所说的这番话,也大好!”就这样,“好”来“好”去,众人尽知,便送他一个雅号——好好先生。&&&&&&&&“出尽八宝”的由来&&&&出尽八宝是广州的一个口头俗语,意思是为解决问题而花费心机,想尽办法。何以称“出尽八宝”?溯其源,八宝是象征皇帝权力的8个玉石大印。唐太宗以前上至秦始皇,皇帝用印称“玺”,至武则天时,她决定“改玺为宝”。《新唐书·东服志》载:“天子有传国玺及八玺,皆玉为之。”本应说“九玺”才对,但其中的传国玺因属于天帝赐予,故不准动用,所有实可动用的只有八玺,即武则天以后的“八宝”。“八宝”的具体名称和用途是:1.神玺,以镇中国;2.受命玺,以封禅礼神;3.皇帝行玺,以报王公书;4.皇帝之玺,以劳王公;5.皇帝信玺,以召王公;6.天子之玺,以报四夷书;7.天子之玺,以劳四夷;8.天子信玺,以召兵、四夷。武则天后,“八宝”的称谓就固定下来。广州人根据“八宝”的功能,创造出“出尽八宝”这一俗语,让人想到把皇帝的“八宝”都用上了还未成功,实实在在是没有办法了。&&&&&&&&“知识分子”的由来&&&&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雏形,按照传说可追溯到五帝时代,如黄帝命仓颉造字、命大挠作甲子、命容成作天球仪和历书,舜帝令禹治水、益开山泽等。这些在统治者身边记言记事、掌管图籍、制定法律的“史”以及从事文化教育、工程技术、制作器物的人,可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鼻祖。周朝兴学校,选优秀之民入校深造,按不同的文化程度分为“俊士”、“造士”和“进士”。从此,知识分子称为“士”。随着历史的发展,知识分子队伍越来越复杂,有文士、博士、儒生、秀才、举人、进士、贡生等数十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受西学影响,朦胧地把知识分子与知识阶层区别开来,如称知识分子为“学界分子”,称知识阶层为“知识界”等。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党章上才正式用“知识分子”和“知识阶层”两词。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明确规定知识分子是社会阶层,属于“脑力劳动者”。&&&&&&&&“十里洋场”的由来&&&&1843年上海宣布开埠后,第一个在上海取得租地许可的是怡和洋行。不久,上海便出现了第一个外国租界——“英租界”。接着,美国以基督教圣&&&&&&&&&&&&公会牧师布道为名,在虹口一带划定居留地;法国在上海县城的北门外,与英租界毗邻的地区作为居留地。如果把最初的英、法两个租界加起来,按其长度计算,大约正好是10华里,故称“十里洋场”。&&&&&&&&“大千世界”一词的由来&&&&大千世界常被用以指广阔无边的世界。“大千世界”一词源于佛教用语,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三千大千世界原是古印度传说的一个广大范围的世界的名称。据《长阿含经》等书记载:我们所生活的这世界,中央是须弥山,有七山八海环绕着,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更有铁围山。同一个日月照耀着这块大地,同一个佛教化着这个世界,称为一个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又由于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个千世界,又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千世界这个词就沿用至今。&&&&&&&&“半老徐娘”一词的由来&&&&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半老徐娘”一词源于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她年过芳龄,却还着意打扮,风风骚骚,极不得体。于是,有人说:“徐娘半老,犹尚多情。”有关“徐娘”的“风骚”之事,《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中有极简要的记载。宋陈与义诗《书怀》中“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两句足见徐娘之风骚。后人便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来讽喻那些年过芳龄还风风骚骚、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自重之意。故不能把“半老徐娘”作贬义词用。&&&&&&&&“叶落归根”的由来&&&&远在海外的中华赤子常用“叶落归根”来表示思念故土之情。叶落归根之意始见于《荀子·致仕篇》:“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汉书·翼奉传》的注里被引申为“木落归本,水流归末”。当时语义比较浅显,也比较接近“叶落归根”这句俗语了。宋人所作的佛教书籍《传灯录》便明确地出现了这句俗话,其中有云:“六祖慧能涅磐时,答众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生老病死”的由来&&&&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各种生活现象。其语源说法:(1)源于北宋时一些福利设施与学校相邻的巧合。北宋崇宁年间,朝中有旨,令州县置居养院以存老者,按济坊以养病者,漏泽园以葬死者。而当时的吴江,邑小地狭,遂于县学之东的空隙地带,依次设置。当时以众多的儒生们在学,又与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相为毗邻,故有“生老&&&&&&&&&&&&病死”之说。(2)源于佛家用语。佛家称生老病死为“四苦”。《涅磐经》:“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一亩三分地”的由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常常会听到:“不要只顾个人的一亩三分地,要多为大家着想着点!”以指责对方的利己主义。何谓“一亩三分地”?原来,在我国清朝时,住在深宫大院里的封建皇帝,为了“了解”农时,“熟悉”节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便在中南海划出了一块地,每年以演试“亲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改用,这块地恰好一亩三分,于是人们把它推而广之,便称其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为“一亩三分地”。&&&&&&&&“天字第一号”的由来&&&&梁代时,河南项城县有一个叫周兴嗣的人,撰写了一本作为旧时私塾所用的启蒙课本《千字文》,他是拓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遗书中不同的字一千个,编为四言韵语,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书中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后人在编排书号时也经常用“天地玄黄”作为标号顺序,与天干地支相同。“天”即是第一类第一号。沿袭下来,人们就习惯对第一者或最大、最高、最强者泛称“天字第一号”。&&&&&&&&“临时抱佛脚”的由来&&&&“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句俗语,是借旧时某些人平时吝啬,不肯花费钱物去庙堂进香上供,待有了危难之事才去祈求佛爷佑护的做法,喻指平时不积极努力,关键时刻临阵磨枪仓促应付的行为。但“抱佛脚”的本意却是中国古代滇南某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据清人褚人获笔记《坚瓠二集》卷一“抱佛脚”条载:“云南之南,有番国,俗尚释教。人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愿髡发为僧,以赎前罪,即贳(通赦)之。”是说那个番国人犯了死罪,只要到寺庙抱住佛脚悔过一番,皈依佛门,就可以不再追究了。&&&&&&&&“一问三不知”的由来&&&&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得,常被斥之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不知”从何而来?究竟指的是哪“三不知”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有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青溪暇笔》中也说:“俗谓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晓得:所谓“三不知”,是指某人对某件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而言的。&&&&&&&&“给人穿小鞋”的由来&&&&“给人穿小鞋”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背后使坏点子整治人,或者利用职权寻机置人于困难境地。这句俗语的来历是:从南唐到清末,1000多年来,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陋习,把脚缠成弓形,美其名曰“金莲”。在封建时代,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不得见面,怎知女方脚大脚小呢?所以,媒婆说媒时,都要女方的鞋样儿,请男方定夺。为防受骗,男方同意了婚事就留下鞋样,按照尺寸做一双绣鞋(现在有的地方还残留着姑娘结婚时在娘家换鞋穿的风俗,不过已不是小鞋,也不是男方所送)。如果当初故意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就要丢丑。后来,人们把这种风俗逐渐引申到了社会生活方面,“给人穿小鞋”这句俗语,也就流传开来。&&&&&&&&“千里送鹅毛”的由来&&&&南宋罗泌撰《路史》载:唐朝贞观年间,云南土司缅氏为了表示对唐王朝的爱戴,特派部属缅伯高带着一批宝物和一只长得十分可爱的白天鹅,去京城朝见唐太宗。一路上,缅伯高对白天鹅精心照料。到了湖北沔阳湖边时,他见白天鹅非常口渴,便放它到湖边去饮水。谁知白天鹅饮足水后就展翅高飞而去。缅伯高赶紧扑上去,却只抓住了一根鹅毛。这可把缅伯高急坏了。他想来想去,实在无计可施,只好把这根鹅毛用锦缎包好,并写了一首诗,去见唐太宗。诗云:“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看了这首诗后,却并没有责怪缅伯高,反而高兴地收下礼物,并回赐丝绸、茶叶、玉器等中原特产,还留缅伯高住了一段时间。缅伯高深为感动,回云南后大赞朝廷盛情。后来,人们就用“千里送鹅毛”来形容“礼轻人意重”了。&&&&&&&&“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唐朝末年,黄巢率领起义大军走潼关、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习惯流动作战,在皇宫里呆不住,常常率领亲兵亲将百余人出长安观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一天,行至临潼县荆山原边,被一座高大坟墓挡住去路,上前一看,原来是刘邦之父——汉太上皇陵,占据着大片良田。黄巢心想,这个太上皇生前鱼肉百姓,死后还霸占着这么多田地苦害百姓,挡我去路,实在可恨!便唤随从借了一把铁锨,挖了起来,他因用力过猛,锨把折了。于是,他又亲自向农夫借了一把大锨,登至墓顶,几锨就把墓顶挖了个大坑。黄巢放声大笑,朗吟诗一首:&&&&&&&&&&&&辗转中原逐惊鹿,西进长安过齐都,吾辈岂是山野人,太岁头上敢动土!吟罢,余怒未息,拖锨下原,竟把原边划了一条深沟,人们叫它铁锨沟。从此,“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就流传下来,后来,人们用来比喻敢于触犯有权有势的人。&&&&&&&&“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由来&&&&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形容金钱万能的俗语。这一俗语源于如下传说:东汉时,蔡伦造出了质量较好的纸。纸的销路甚佳。蔡伦的嫂子慧娘叫自己丈夫也学造纸。可是造出来的纸质量太差,卖不出去。慧娘想出法,她装死躺在棺材里,让丈夫一边哭,一边烧纸。当乡亲们都来帮办丧事时,慧娘却从棺材里坐了起来说:“我到了阴间,阎王让我推磨,这时,丈夫烧纸,纸是阴间的钱,几个小鬼为了得到我的钱,都争着帮我推磨。我又把我丈夫送的钱都给了阎王,阎王就放我回来了。”乡亲们信以为真,纷纷拿钱去买慧娘家的纸烧,给死去的亲人送钱。此后,就有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俗语。&&&&&&&&“三句话不离本行”的由来&&&&“三句话不离本行”源自于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小村,村子里有4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还有一个是使船的。谁家有个红白事儿,打架抬杠的,都请他们去当“说和”。有一次,本村有一对老哥俩闹分家,由于人多嘴多心眼多,分了几天也分不清,就请这4人去当“说和”。这4人也觉得这次的事棘手,便先到厨师家开了个“碰头会”。厨师说:“我看咱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裁缝说:“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去才行。”赶车的接过话茬说:“嗨,咱原先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大格就行。”使船的听着不耐烦了:“我看咱们别在家罗嗦了,不如到那儿再见风使舵,怎么顺手就怎么划啦划啦得了。”厨师的媳妇听完“噗”地一声笑了:“我说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她的话刚说完,又引得全屋人大笑,原来,厨师媳妇是做小买卖的。从此,“三句话不离本行”也就作为一句俗语传开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由来&&&&有的人消极处世,自甘沉沦,睁着朦胧的醉眼,酗酒撒疯。每每说他,便吟唱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答你。惋叹之作,让我们了解一下这句诗的来历吧: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是唐代诗人罗隐在十次考进士不中,自感前程渺茫,堕落牢骚之时,题为《自遗》的哭丧调。从诗的内容不难看出,一个封建社会的书生,失去功名利禄的消极处世思想,因而愿所有抱有这种情绪的人们,都振作起来,迷途知返,抹掉心中的死灰,切莫被历史淘汰。&&&&&&&&&&&&外国部分“V”字的由来&&&&“V”这个符号的发明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逃亡英国的比利时人维克托·德拉维利。1940年末的一个晚上,他在广播里建议,用粉笔在各公共场所写上“V”字,表示坚信盟军的胜利,让那些纳粹匪徒心神不宁。于是在欧洲各沦陷国家里,无论拉汽笛、按汽车喇叭,还是叫服务员,都是“嘀—嘀—嘀—哒”。这三短一长的音符,变成摩尔斯电码,正是“V”的符号。朋友见面,伸出两个手指作“V”形互相招呼。有色粉笔写的“V”字到处都是,连德国军官的专用厕所里也有。今天,“V”字的普遍含义是“胜利”。&&&&&&&&“方舟”一词的由来&&&&“方舟”一词是个外来语,它是由《圣经》中的一则故事演绎而来的。意为洪水淹没全世界后,人类产生了新始祖。“方”,是指正方形或长方形;“舟”顾名思义,就是指的船,因此,“方舟”一词解释为:“长方形的好像木柜似的大船”。据《旧约全书·创世纪》记载,有这样一则美妙动人的传说:上帝因世人行恶,突然猛降洪水,以达到消灭人类的目的。但是,为使心慈性善的挪亚免于此难,命留人间,上帝就叫挪亚提早制造了一个方舟,用于全家避难。水过天晴,挪亚一家回到大地,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后来,全世界的人都是挪亚的子孙了。因此,“挪亚方舟”便成了避难处所的象征和比喻。随着文学事业的发展,“方舟”一词就在文艺作品中常和读者见面了。&&&&&&&&“浮屠”一词的由来&&&&“浮屠”是佛教名称,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佛陀”的旧译,一译“浮图”。“佛陀”的原意是“觉悟者”。而“佛”是“佛陀”的简称。佛教徒对其教主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或“佛”。后来,佛经中所记载的一切能“自觉”(大彻大悟者)、“觉他”(使别人大彻大悟者)、“觉行圆满”者(善于修身养性达到极至者)都称为“佛陀”或“佛”。所以,“浮屠”就是指“佛”而言。但是,也有人把“佛塔”的梵文音译“窣堵波”误译作“浮屠”,因而也称“佛塔”为“浮屠”,“七级浮屠”就是“七级佛塔”的意思,俗称“七级宝塔”。“佛塔”起源于印度,层数一般为单数,用木、砖和石等材料建成,用以收藏舍利(梵文音译“身骨”,指死者火葬后的残余骨烬)和经卷等。&&&&&&&&“拉丁”一词的由来&&&&&&&&&&&&平时看到什么植物的拉丁学名,总以为与拉丁美洲有关,但不甚了了。稍一留心,发觉这里面还有些名堂。这拉丁学名,实际上与拉丁美洲无关。原来在几千年前,意大利半岛下居住着一个强悍的部落——拉丁族,他们讲的话就是拉丁语。拉丁人兴建了罗马城,经过侵略扩张,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拉丁语也随着帝国的兴盛由拉丁人的方言发展为罗马帝国的普通话。之后,拉丁语还成了西欧各国的书面语言。现在植物的拉丁学名,是根据国际植物学会议订的规章来命名的,在全世界通用。我国流行的“罗马字母”,实际上就是拉丁语的字母,这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字母。现在我们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采用拉丁字母。&&&&&&&&“黑马”一词的由来&&&&“黑马”本来是赛马的术语,指那些在赛马场上实力情况不祥,却出乎意料获胜的马。后来这一词的意义逐渐转化,如选举中候选人出人意料获选时,也用“黑马”一词。此外足球比赛中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队意外地战胜了强队,或者是演剧中那些无名小角色一炮打红取得成功的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词。&&&&&&&&“新潮”一词的由来&&&&1958年前后,法国掀起一场新的电影运动。著名女电影评论家佛朗索瓦·吉尔为这一运动起了“新潮”一名。《表兄弟》、《大人不能评判》等是新潮派电影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大多不是现有导演的作品,而是电影评论家寄稿至电影评论杂志导演的作品,电影中起用的名演员和普通人很多,几乎不采用电影布景,大多是以实景作背景拍摄的。而且大多是充分体现业余表演精神的即兴演出。影片的题材大多反映反抗现实的青年们的现实生活。&&&&&&&&“智商”一词的由来&&&&“智商”,是心理学智力测验的一个专门术语,即智力商数。智力测验是19世纪60年代英国高尔通从遗传决定论出发,用统计方法研究人的智力差距而首次提出的。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两人合作首先把智力测验用于学校。他们用文字、语言、图画、物品等形式,编成一套课题,要求受试者用语言、文字、动作来解答。然后,根据大量同一年龄儿童的“智力年龄,编制成一套“量表”,作为衡量儿童智力水平的标准。后来,美国心理学家推孟修订了《比纳——西蒙量表》,提出用“智力商数”来衡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他制定了一个求“智力商数”的公式: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智力商数。例如,某个儿童“智商年龄”和实足年龄相等,其智力商数便是100,这个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是中等的。一般说,智商在120以&&&&&&&&&&&&上为聪明儿童,高于130为天才儿童,在80以下的为愚笨儿童。&&&&&&&&“丑小鸭”一词的由来&&&&人们常用“丑小鸭”来形容被人排挤的小人物或暂时被人看不起但将来可成为大气候的人。“丑小鸭”一词源于安徒生的一篇童话:“鸭妈妈孵出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这只丑小鸭一降临尘世,就到处挨打,受排挤、被讥笑。坏的命运一直追随它,茫茫尘世,竟使它无立锥之地。但丑小鸭没有屈服,为摆脱不公平的命运的摆布,它展开双翅,顶着种种嘲弄、冷遇,去寻找自己理想世界。后来它终于走进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看到3只洁白美丽的天鹅径直向它游来,丑小鸭勇敢地迎上去,它情愿被白天鹅咬死,也不想再受别人歧视。当它游到白天鹅身边时,它发现自己也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后来人们将无名气受排挤的人或因追求的事业暂未成功而被人讥笑的人称之为“丑小鸭”。&&&&&&&&“尼古丁”一词的由来&&&&人们常说香烟中含有尼古丁,其实,那原本不叫尼古丁,而是一种叫烟碱的有毒物质。尼古丁是个法国人的名字。他在葡萄牙当大使时,对当地人吸食一种植物而生病、甚至死亡感到奇怪,于是,便把这种植物带回国去研究,发现这种烟草的烟碱含量很高,能诱发癌症,是导致气管炎、哮喘、心脏病等疾病的有害物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烟碱称之为“尼古丁”了。&&&&&&&&“畅销书”一词的由来&&&&“畅销书”(Bestseller)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1895年,《读书人》美国登载了19个城市书店中最畅销的6本书的书名,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张畅销书单。1897年,这家杂志又发表了全美“最好销的书”的书单。自1903年开始,《读书人》月刊每期公布本月内最好销的6本书,称为“畅销书6册”。可以说,“畅销书”一词才首次正式出现。此后,“6册畅销书”随即出现在全美各家书店的最显眼的柜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畅销书”这一称法才逐渐普及到美国以外的各国出版界。&&&&&&&&“法西斯”一词的由来&&&&提起“法西期”,人们一下子就会联想到德国希特勒和意大利墨索里尼的种种暴行。“法西斯”是一个古老的名词,起源于罗马。当时,罗马的每一个执政官都有12名侍卫官,侍卫官肩上荷着一束打人的笞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头,&&&&&&&&&&&&象征着国家最高长官的权力。这种笞棒就叫“法西斯”。它是用来处人以死刑的一种刑具。倘若有人犯了严重罪行,执政官便声若洪钟地宣判:‘法“用西斯’对他处以死刑。”侍卫官立即从肩上解开笞棒束——“法西斯”,狠狠地抽打罪人,直到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时,再拉他跪在地上,从“法西斯”中抽出斧头,当场砍下他的头颅。这就是“法西斯”的来历。&&&&&&&&“现代化”一词的由来&&&&指较不发达社会通过社会改革,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一个社会变革过程。这个社会变革过程是由国际之间或社会之间的交流所促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衰落,美国势力扩大,于是人们说,欧洲“美国化”了。但是,当人们谈到世界其他比较落后的地方时候,则用“西方化”这个词。然而,战后年代很快表明,就连“西方化”这个扩大了涵义的字眼也无法充分表达战后世界的交流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实际情况的需要,“现代化”这个新词便应运而生。因为它可以简明地表达所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的相似愿望而不论其地域和传统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守财奴”一词的由来&&&&守财奴是对那些爱财如命,有钱不用的人的代称。“守财奴”一词源于《伊索寓言》:有一爱钱如命的人,把他的财产变卖,换成金块,埋在墙根底下。并经常去挖出来看。附近有个农民,细心观察他的行踪,知道了真情,趁他离开时,将金块挖走了。那人回来时发现金块已丢失便痛哭不止。有人见他过于悲痛,问清了缘由,对他说:“别伤心了!拿块石头放在那里就把它当作金块埋起来吧。因为你有金子时,也没有动用过嘛。”后人们就称只知存钱不知用钱的人为“守财奴”。&&&&&&&&“三只手”一词的由来&&&&三只手是小偷的代称。源于古罗马著名喜剧《一坛黄金》。该剧中的老吝啬鬼尤克里奥丢了一坛金子,他要奴才伸出手给他看有没有拿黄金,看了一只,又看一只,最后要奴才给他看“第三只手”。从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的代称。&&&&&&&&“客里空”一词的由来&&&&“客里空”是1942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新闻记者的名字,剧本讽刺这个记者不深入现场采访第一手材料,却每天坐在前线总指挥部里,靠捕风捉影,捏造事实,制造“新闻”。剧本描绘了客里空在报道总指挥的儿子牺牲的消息时说:“我亲眼看见他牺牲了……透过炮弹隆隆的轰响,我听见了他最后的壮烈的几句话……”而且他还亲眼看见总&&&&&&&&&&&&指挥“眼睛里没有眼泪”,亲耳听见总指挥坚决地说:“‘我的孩子,安睡吧,放心吧,我会报仇的……’。”其实,这些他都没有看到,全是凭想象瞎编的。这个剧本演出后,引起了新闻界强烈的反响。从此,“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虚构浮夸的恶劣之风的代名词。&&&&&&&&“约翰牛”一词的由来&&&&“约翰牛”是英国的绰号。英国的漫画家把他画成一个矮胖的绅士,他脚穿长统靴,头戴小檐帽,一副笨相。18世纪,苏格兰作家约翰·阿布什诺特写了一本书,叫《约翰·布尔的故事》。其中主人公约翰·布尔是个坦率、滑稽、急脾气的绅士,后来,人们用他来比喻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英国人。再往后,约翰·布尔就成了英国的象征。这个名字的英文是“johnbull”,而“bull”是牛的意思。所以翻译成“约翰牛”。&&&&&&&&“山姆大叔”一词的由来&&&&“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19世纪30年代,美国漫画家画一幅有趣的漫画:一个瘦老头,他留着山羊胡子,头戴星条高帽,这便是“山姆大叔”了。据说,1812年美英战争时,美国特罗伊城有个专门供应军用牛肉的商人叫山姆尔·威尔逊,人们都叫他“山姆大叔”(Unclesam)。美国政府在收购他的牛肉后,在肉箱盖上“US”的记号,表明这是美国(UnitedStates)的。正好“山姆大叔”的英文缩写也是US,这样,“山姆大叔”就成了美国的绰号。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承认“山姆大叔”是美国的象征。&&&&&&&&“玛丽亚娜”一词的由来&&&&“玛丽亚娜”是法国的绰号,本来是19世纪中叶法国共和党人的一个秘密社团的名称。据说这个社团采用此名是为了纪念1610年刺杀法王亨利第四的志士拉伐雅克的。拉伐雅克生活在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年代。当时在法国,新教加尔教和旧教天主教发生激烈冲突,促发了长达32年的宗教战争——雨格诺战争(公元1562—1594年)。战后,法王亨利第四对外极力联络英国、荷兰等新教国家,对抗天主教支柱西班牙和德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引起狂热的天主教徒的不满。笃信天主教的拉伐雅克,在西班牙耶酥会士玛丽亚娜的一本著作的激发下刺死了亨利第四。19世纪中叶的法国,共和党和保皇党斗争十分激烈,因而刺杀封建国王亨利第四的拉伐雅克受到推崇是很自然的。有趣的是,后来“玛丽亚娜”这个名字竟被人们用来作为资产阶级掌权的法兰西共和国的代称,并逐渐成了法国的绰号。&&&&&&&&“香格里拉”一词的由来&&&&&&&&&&&&&&&&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现以“香格里拉”命名的饭店、宾馆。“香格里拉”,意为空想的世外桃源。它本来指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秘密基地。在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指我国西藏的群山之中,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居民永远过着和平宁静、悠闲的生活,人人青春长在。可是,一旦离开这块地方,长寿的奥秘随即丧失,人立刻变得衰老。这部幻想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引起了轰动,“香格里拉”因此成为一个很流行的名词。&&&&&&&&“小道消息”一词的由来&&&&人们习惯将非官方发布,而是道听途说的消息和传闻,“小道消息”称为。“小道消息”一词源于美国。19世纪上半叶,美国研制成发报机,各家公司见它既经济又方便,便纷纷架设线路。由于施工质量差,有的地方的电线曲曲弯弯似葡萄藤,故电报被人们戏谑地称之为“葡萄藤电报”。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公家或私人电报除了用来报告战事外,还常常用来传播一些谣言和非官方消息。开始,人们亦将这些消息称作“葡萄藤电报”。但是却不能和其他电报区分开来。后人们想到这些消息也是“通过葡萄藤”来的,而“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千里阵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