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寿县教育信息网九龙集张士献的店话号码谁知道他家以前干洗碗场的谢谢大家了

谁知道苏州的历史情况以及苏州历史上有名的人物?wduser_  【苏州历史沿革】
  商末,我国西北地区姬姓周氏族首领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避位让贤,从陕西歧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来到长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今江苏梅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了带有部落性质的“勾吴之国”。这是苏州一带称吴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寻得已在吴地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孙周章,封其为诸候。“勾吴”遂成为诸侯国,正式纳入西周版图。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寿梦继位称王,吴国始有确切纪年。从寿梦起,吴国国势日盛,并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跻身大国争霸的行列。
  周灵王12年(公元前560年),吴国君位传至二十世孙诸樊,国都南迁至今苏州城址。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阖闾继位。
  周元王3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地悉归越国所有。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吴、越之地尽属楚。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相春申君黄歇被封于江东,吴地遂成为春申君封地。
  战国末年,秦国在其辖境行郡县制,随着占领区的扩大,郡县制进一步推行。秦始皇24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俘楚王负刍,以长江以北楚国之地建楚郡。次年,王翦逐次攻取楚国在长江以南之地,遂将楚郡分为九江、障、会稽三郡。2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正式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吴地属会稽郡。郡治在吴国故都(即今苏州城址)。并以郡治所在地设吴县,为所辖二十六县之首邑,吴县之得名自此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项梁、项羽在吴县起兵反秦。秦亡后,楚汉相争中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领梁、楚等九郡,会稽郡亦属楚。
  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攻灭项羽,汉将灌婴乘胜过江,攻破吴县,略定会稽。同年,刘邦封韩信为楚王,会稽等郡属楚王封地。次年刘邦降韩信为淮阴候,分其封地东部会稽等三郡五十二城改建荆国,以其从兄刘贾为荆王,领会稽郡,都吴。11年(公元前196年)英布反汉,杀刘贾占领荆国封地。次年平定英布之叛,废荆国仍复为会稽郡。同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会稽郡遂属吴国封地。文帝前元9年(公元前171年),故鄣郡并入会稽郡,郡治一度由吴县移至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与长兴县之间),7年后复治吴县。景帝3年(公元前154年),刘濞谋叛伏诛,废吴国,复为会稽郡,领县二十四,吴县仍为首邑。
  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会稽郡属扬州刺史。其时之州尚不属正式行政建置。
  南朝刘宋武帝永初2年(公元421年),废吴国之名复称吴郡。南朝政府曾在南方广置侨州侨郡,宋孝武帝大明7年(公元463年),以吴郡属侨置南徐州。次年仍隶扬州。萧梁天监6年(公元507年),析吴郡地置信义郡。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置昆山县,隶信义郡,大同6年(公元540年)改海虞县为常熟县,从此昆山、常熟二县得名。太清3年(公元549年),侯景作乱攻陷郡城,改吴郡为吴州。次年又恢复原置。陈武帝永定2年(公元558年)割吴郡所属海盐、盐官、前京三县置海宁郡;后又割钱唐、富阳、新城等县置钱塘郡;割建德、寿昌、桐庐等县属新安郡。吴郡辖地骤减,仅领吴、昆山、常熟、嘉兴四县。祯明元年(公元587年),析扬州地增置吴州,以原属扬州的吴郡、钱塘郡等改隶吴州,于是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一城。
  隋朝建立后,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开皇9年(公元589年)灭陈后废吴郡建置,以城西有姑苏山之故,易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下辖吴、昆山、常熟、乌程、长城五县。11年(公元591年),因反叛骚乱频繁,危及苏城安全,故杨素于苏城西南横山(七子山)与黄山之间另筑城廓,州、县治悉移新廓,至今该处地名仍称新郭。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复苏州为吴州,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吴州复称吴郡。
  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复吴郡为苏州。7年(公元624年)将隋代迁出的州、县治迁回原址。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苏州属江南道。开元21年(公元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二道,苏州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苏州为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苏州,并改隶浙西道,节度使署也驻苏城。大历13年(公元778年)苏州被升为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苏州成为吴越国的领地,改称中吴府。后梁开平3年(公元909年),吴越王钱缪分吴县南部地另置吴江县,吴江建县自此始。后唐同光2年(公元924年),钱缪又奏请升中吴府为中吴军,设节度使,领常、润等州,直至宋初未有变易。
  宋太祖开宝8年(公元975年),吴越王钱俶改中吴军为平江军,隶江南道。太平兴国3年(公元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恢复苏州建置,转属两浙路转运使。政和3年(公元1113年)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属江南道浙西路,于是苏州又有平江之称。宣和5年(公元1123年)置浙西提举司,建炎4年(公元1130年)置浙西提点刑狱司,治所均在平江城。
  元代始行行省制。至元12年(公元1275年)设江淮行省,置浙西路军民宣抚司,次年即改宣抚司为平江路,属江淮行省。18年(公元1281年)升平江路为达鲁花赤(蒙语长官之意)总管府。至元28年(1291年)划江而治,江南设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苏州属之。元贞元年(1295年)升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四县为州。元末至正16年(公元1356年)张士诚入据平江,建大周政权,一度改称隆平府,次年张士诚接受元朝封册,复改为平江路。
  明太祖吴元年(公元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二书省。永乐19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以江南为南直隶省,苏州府属之。
  入清以后改南直隶为江南省,置左、右两布政使。苏州仍称府,属县不变,隶右布政使。顺治18年(公元1661年)将右布政使自江宁移驻苏州。雍正2年(公元1724年)升太仓州为直隶州。3年(公元1725年)分江南省为安徽、江苏两省,于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苏州府治和长、元、吴三县县治同驻苏州一城。咸丰10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进驻苏州,以苏州为省会,建苏福省,实行省、郡、县三级制。同治2年(公元1863年)清军攻陷苏州,恢复建置如旧。光绪32年(1906年)以太湖西山置靖湖厅,隶苏州府。
  清宣统3年(1911年)10月10日(公历,以下同),辛亥革命爆发。11月5日,苏州宣布独立,原江苏巡抚程德全自称苏军都督,设都督府于苏州。12月3日,改苏军都督为江苏都督,实行军民合治,称***军政府江苏都督府,府所设苏州。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苏州府,复将长洲、元和二县及太湖、靖湖二厅并入吴县,同时将震泽县并入吴江县,昭文县并入常熟县,新阳县并入昆山县。从此,地名称苏州,建置称吴县。民国3年(1914年),实行省、道,县官制,分一省为数道,于苏、常之地设苏常道,治所苏州,吴县属之。民国16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江苏省会迁至镇江,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同年6月,成立苏州市政筹备处。次年11月,县、市分治,在苏州市政筹备处基础上,正式建立苏州市。民国19年(1930年)5月,江苏省政府以紧缩开支为由,又撤销苏州的市级建置,复并入吴县。
  民国22年(1933年),江苏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吴县属于第三区,区署设苏州。同年十二月,第三区改称无锡区,区署置无锡。民国25年(1936年),无锡区改称第二区,仍隶吴县。
  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11月19日,苏州沦陷。次年5月,日伪江苏省政府在苏州成立,管辖苏南地区十六个沦陷县城,吴县属之。
  民国29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苏南东路地区领导坚持抗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将东路地区先后划分为三个级六个行政区,苏州均隶属于苏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9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在常熟东塘市成立。次年2月,苏州县政府成立,苏州县人民自卫会撤销。由于日伪残酷清乡,民主政权相继撤销。至民国34年(1945年)7月,在苏两北行政办事处的基础上,吴县抗日民主政权恢复成立。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伪江苏省消亡,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苏州仍称吴县,隶属江苏省江南行署。后江南行署撤销,又隶属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
  日,苏州解放后,下设13个镇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设东、南、西、北、中5个区公所;1950年5月各区公所撤销,由公安部门接管。1951年11月初经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市政府决定按原区公所辖区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
  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1)苏州市为省辖市。(2)设立苏州专区。苏州专区辖常熟市和常熟、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无锡、宜兴、江阴、太湖办事处(相当于县)1市8县1处,专署驻苏州市。(3)设立松江专区。松江专区辖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嘉定、川沙、松江、宝山、嵊泗、上海10县,专署驻松江。同年,太湖办事处改为震泽县,苏州专区辖1市9县。同年6月26日,嵊泗县划归浙江省领导。1954年,常熟市改为省直辖市,并仍接受苏州专署督导。1956年,将宜兴县划归镇江专区,原辖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入苏州专区,辖9县。
  日,原由省直辖的苏州市划归苏州专区领导;撤销常熟市,并入常熟县。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武进县划归常州专区。4月8日,撤销松江专区,所属的松江、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6县划入苏州专区。4月12日,原江苏省松江专区管辖的嘉定、宝山、上海3县划归上海市管辖。11月21日,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6县,划归上海市管辖。苏州专区辖1市7县。
  1960年,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1961年,设立沙洲县(驻杨舍镇)。1962年,苏州市改为省辖市;原由无锡市领导的无锡县划入苏州专区,辖8县。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沙洲县划归苏州市领导;常熟县撤销,改设常熟市;苏州市共辖1市5县4区(平江、金阊、沧浪和郊区)。1986年9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沙洲、昆山、吴江、太仓(1993年)4县,改设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4市。苏州市共辖5市1县4区。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日,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撤销苏州地区,将原属苏州地区的江阴、无锡二县划归无锡市,吴县、吴江、昆山、太仓、沙洲、常熟划归苏州市。苏州市领五县一市。
  1983年,撤销常熟县,改设常熟市。
1986年,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
1989年,撤销昆山县,改设昆山市。
1992年,撤销吴江县,设立吴江市。1993年,撤销太仓县,设立太仓市。 1995年,撤销吴县,设立吴县市。
  2001年,苏州市郊区更名为虎丘区;同年,撤销吴县市,分设吴中区、相城区。
  2012年,撤销苏州市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合并设立苏州市姑苏区;撤销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
  【苏州历史名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景佑元年(1034)知苏州时,大水成灾,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他在苏州还创设郡学,成为苏州有学之始。范仲淹工诗词散文,善书法。文章阐述其政治主张,词多写塞上风光,风格较为明健。其《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聚了范仲淹毕生心志,成为激励后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字至能(一作致能),号北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著名诗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学士名义出使金,不畏强暴,敢与金主力争国权,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归,受到当时南宋朝野的称颂。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筑“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家”。其《田园四时杂兴》诗60首,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尤为突出。他撰写的《吴郡志》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苏州地方志乘。  
  高 启(),字季迪,号槎轩,长洲县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属吴中区角直),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同以诗名,称“吴中四杰”,洪武五年(1372)苏州知府魏观以张士诚府重修府治,被谗受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而被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其诗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吴 宽(),字原博,号匏庵,书法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时勤奋好学,“好古力学,至老不倦。”善诗文,为当时文章领袖;擅绘画,尤长书法。平生学宗苏轼,书法亦酷似东坡。好藏书,且多亲手抄录。故居在苏州城区乐桥西尚书里。其待人宽厚,讲人情,重友谊,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于任,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唐 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著名书画家。少与张灵相善,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29岁中乡试第一,次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狱。后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卖画为生。生性不羁,常用“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后皈心佛教,自号“六如”。擅画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兼学元人。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称作“明四家”,又善书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同为明代中期的中兴书法家。诗初多秾丽,中年学刘禹锡、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誉为“吴门四才子”。
  王 鏊(),字济之,号守溪,晚年又号拙叟。文学家,吴县东山陆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乡试,明年会试均第一,廷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王鏊秉性耿介,与宦官刘瑾势力斗争,与大学士李东扬力救被刘瑾加害几死的崔璿、姚祥、张玮、韩文、刘健、谢迁、杨一清、刘大夏等官员,得以免死。但终因刘瑾专横,祸流缙绅,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归。辞官返里后,蛰居东山14年。其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再出。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于家乡,墓表坊上镌有唐寅书“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对联。
  祝允明(),字希哲,自号枝山、枝指生,长洲县(今苏州)人。著名书法家。5岁能书径尺字,9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当众疾书,思若涌泉。青年时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交游,世称“吴中四才子”。工书法,擅直、行、草、章;尤长草书,名动海内。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天下书法归吾吴,而京兆允明为最。”有“明代草书第一人”之誉。
  冯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著名文学家、戏曲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有才气,惜怀才不遇。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还编有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谭概》等,并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戏曲创作有传奇剧本《双雄记》曾修改汤显祖、李玉、袁于令等人作品多种,合称《墨憨斋定本传奇》。另外还著有《春秋衡库》、《春秋指月》、《别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补》、《七乐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梦桂、弟梦熊皆有名,称“吴下三冯” 。
  李 玉(;一说),字玄玉,一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为“吴县派”戏曲作家领袖。明亡后,专事剧本创作。与毕魏、朱素臣、张大复等相友善,研究曲调,从事戏剧创作,形成“吴县派”。作有传奇40余种,今存《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麒麟阁》等18种,剧作为戏班所争演。又编订《北词广正谱》,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圣叹(),本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长洲(今苏州)人。明诸生。颖敏绝世,奇才横溢,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生性不羁。好饮酒。能文善诗,绝意仕进。善衡文评书,议论发前人所未发。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他将《水浒》七十回以后的情节全部删除,并续上他写的“梁山泊英雄惊噩梦”作为全书的结局。清顺治十八年(1661),金圣叹与一些秀才于顺治皇帝治丧期间,控告县官贪污仓粮,酷刑逼税杖毙乡民的罪行,遭巡抚朱国治***,逮捕诸生5人,金圣叹等又与一批群众哭于文庙,以示抗议,朱国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圣叹等13人,是为“哭庙案”。  
  叶 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吴县人。著名医学家,中国温病学说主要创始人、奠基者。世居苏州阊门外下塘上津桥,世代业医。叶桂继承家学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著《温热论》,倡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和治疗方法,为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其临床处方精简,用药配伍有独到见解。尤擅治奇经、脾、儿科等病,曾有“天医星”之誉。与薛生白、缪遵义合称“吴中三名医”。
  毛宗岗,康熙年间长洲县人,字序始,号子庵,清初小说评点家(批评家)。其父毛纶,字德音,晚更号声山,有文才,曾评论过《琵琶记》、《三国演义》,称《琵琶记》为“第七才子书”。毛纶晚年双目失明,毛宗岗继承父业,评刻《三国演义》。毛氏父子对罗贯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订,整顿四月,修订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使之更加紧凑畅达,成为至今流传的120回本,为小说流传及价值的揭示作出了贡献。
  王周士,元和人,清评弹艺人,善说《白蛇传》、《游龙传》。乾隆南巡时,奉召至御前弹唱,赐以七晶小京官之冠,并随驾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说书游公卿大夫间,名著京华。病乞归乡后,在苏州创建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
  惠 栋(),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经学家。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城区元和县境,故又作元和(今苏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龙,故居在东渚砚溪,故自号砚溪。后徙苏州葑门冷香溪侧,宅有红豆树,故又号红豆老人。父惠士奇(),字仲儒,一字天牧,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惠栋传祖、父之学,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评赡博识,集“吴派”经学之大成,为“吴派”经学的奠基者与领袖。
  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初学诗于吴江叶燮。中年以前授徒为生,并以诗名。曾筑屋居木渎山塘街,著书作述,后归居苏州城区。曾为乾隆帝校《御制诗集》,深受赏识,称为“江南老名士”。其论诗主“格调说”,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之作,少数篇章也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其诗学深邃,曾选编《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为研究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字生白,号一瓢,晚号牧牛老叟,著名医学家。吴县人早年学诗于吴江叶燮,博学多才,不求闻达。善诗,工画。尤精于医,长于温病,与叶天士齐名,为温病大家。临诊多奇验,治学不拘成说。其《湿热论》系探索研究湿热病之力作,条分缕析,深切详明,与叶天士《温热论》齐名,堪称阐发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吴大澄(),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清末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古文学学家。吴县人。善书画,工篆书,精于金石学与古文字学。著《古籀补》、《古玉图考》、《字说》、《权衡度量实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诗文集》等。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后寓居苏州。著名学者。以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古文经学,诸子学见长。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三书,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校正误文,发明古义,为士林所推重。又擅长诗词,旁及小说、戏曲;亦工书法,尤长篆隶。其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为其86岁病逝前4月所书,雄浑刚健,被奉为翰墨之宝。
  沈 寿()女,初名云芝,字雪君,后名寿,晚署雪宧。杰出的苏绣艺术大师。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生于苏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学刺绣。8岁绣制“鹦鹉图”即显露了她的艺术才智,得到亲友们的称赞。光绪十九年与余觉结婚。余能诗善画,夫妻画绣相辅。沈精心绣事,创造出近10种新的针法。其绣品押印题识,署“天香阁”三字,为士夫争相购藏。宣统二年(1910)绣制的《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一等奖。民国4年,沈寿借鉴油画稿所绣的《耶稣像》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
  顾颉刚 () 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著名历史学家。吴县(苏州)人。早年就读于长元吴高等小学堂,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民国9年(1920)毕业于北京大学。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编纂出版了《古史辨》,轰动了整个史学界。先后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为整理出版这两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名绍钧,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草桥中学,先后在苏州干将坊言子小学、角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语兽言》,短篇小说集《膈膜》、《水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圣陶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小说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三集》、《邻居》等,以及《十三经索引》,与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话》等。更多回答wduser_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吴王阂闾命伍子胥建水陆八座城门,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东方水城,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譬如:孙武——春秋吴国军事思想家;陆逊——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军事家;张旭——中国唐代书法家;张籍——中国唐代诗人;范仲淹——北宋政治家;范成大——南宋诗人;蒯祥——明代杰出的建筑大师;沈周——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文徵明——明代杰出画家;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唐寅——画家、文学家;祝允明——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徐祯卿——明代文学家;柳亚子——中国近代诗人;陆文夫 ——作家;顾颉刚——中国历史学家;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热门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查看更多21222324252627282930免费验房免费设计黄道吉日建材优惠家具定制我会学着做的_天涯社区
给我会学着做的发短消息:
最近玩过的游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寿县张士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