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快,问题多,小草莓有什么问题如何卖出附加值

价格:6.00 元
产地:陕西
品牌:其它
关键词:轿车托运公司,托运汽车公司,托运汽车需要几天,轿车托运价格
在线联系:
托运汽车,小轿车托运,私家车托运,商品车运输
熏蒸消毒证书
从西安到深圳轿车托运需要多久运费多少西安到深圳轿车托运公司怎么收费
好消息!好消息!!@特大优惠活动重磅来袭@夏季来临通达物流西安到深圳轿车托运公司为了答谢大家对本公司的长期支持。特别推出————托运汽车送保险活动。让您安心、放心、省心的度过一个美好的暑期。
通达轿车托运特别提醒大家炎炎夏日注意防暑。
【西安物流公司排名热线】你好欢迎来到通达物流公司网络信息咨询平台,我们的服务宗旨【“三新二点”:新机遇、新挑战、新市场;服务只有起点,满意没有终点】
%一对一服务:【西安物流专线】选择西安通达轿车托运公司
————-100%值得信赖
%太平洋护航:【西安到深圳轿车托运专线】选择西安通达轿运
————-100%值得信赖的西安通达托运汽车公司。
西安通达物流公司轿车托运,物流搬场从门到门——只需一个电话,一切帮您搞定,每天准
时发车,决不误点,随时随地与货车保持紧密联系。
物流资讯先知道:
在“港口经济圈”和江海联运中心建设当中,我们要优化服务、发挥行业先行优势,积累好
的港口服务经验及产业础。物流枢纽港目前已引进企业千余家,完成注册资金累计超40亿
元。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额298亿元。抓好“两个建设”提升集疏运能力。
人民网:河南省提出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服务系
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港航物流服务体系,除了需要强大的产业作
为础,更需要提升物流服务水平,近年来物流枢纽港在这些方面是如何推进的?
——总体运行的大趋势:常态趋稳,动态调整。经过连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物流业增速自
2012年以来一屡缓。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增幅,分别由2011年的12.3%和13.9%,
降为2012年的9.8%和9.1%,2013年的9.5%和8.5%,2014年约为8.3%和8%左右,预计2015年还
会延续小幅回落的势头。在总体运行放缓趋稳的同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无论需求结构、
供给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增长的动力,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一年,我
国物流业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长进一步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式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
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其根本出路在于,通过转型升级,提升物流服务的
质量和水平,来适应新常态,融入新常态。
——市场需求的新特点:“黑冷白热”,网涨店缩。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钢铁、煤炭、水
泥、矿石等“黑货”增速进一步趋冷放缓;而属于生活消费品的“白货”预计不会低于两位
数增长。2014年,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下降6%左右,延续下滑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
计增长13.6%左右,保持稳步提升。网上销售继续保持“爆发式”增长势头,实体店铺销售将
延续萎缩态势。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1.82万亿元,同比增长49.9%,继续引领内需增长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表明,电子商务新增消费比例在三四线城市高达57%;县域地区单个网购
用户人均网购购买力高于一二线城市,农村物流需求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2014年,农村新
增快递网点5万多个,农村包裹超过20亿件。此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社区物流服务、“门到
门”的末端消费潜力逐步显现,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式服务成为“新亮点”。
——组织结构的新变化:平台整合,产业融合。2014年,平台整合方兴未艾。物流园区、“
公路港”等实体平台迅速扩张,车货匹配的虚拟平台风起云涌,物流金融服务平台等监管平
台开始出现,虚拟平台和实体平台相辅相成,天网和地网互联互通。具有竞争优势的平台型
企业“裂变式”发展,在物流地产、快递快运、干线运输、汽车物流、冷链物流等细分领域
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产业融合走向深入。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逐步走向商贸业、
金融业等“多业联动”,江都共赢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以某个产品或产业为核心,
相关的研发、采购、设备、制造、维修、销售、物流、回收以至于金融、保险等业态高度集
聚,协同发展的“产业融合体”雏形显现。
——物流企业的新对策:触网遇冷,跨界跨境。物流行业信息化空前普及,不论大中小微物
流企业,哪怕个体运输户都在拥抱互联网。随着移动互联广泛应用,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传统
运营方式,传统企业战略调整积极应对。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推动下,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加快冷链物流提升改造步伐,综合性物流企业介入冷链业务,电商
冷链宅配成为行业热点。预计2014年我国冷链需求规模达到1.05亿吨左右,冷链物流市场总
体增长率达到18%左右。跨界经营成为常态。电商企业构建物流系统,物流企业增加电子商务
功能;快递企业干普滑干线企业做快递;物流企业参与采购、供应、分销、物流供应链一体
化服务。跨境物流走向全球。实力强大的物流企业开始国外布点,跨境电子商务热度不棘“
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为中国物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行业发展的新动力:资本驱动,科技创新。2014年物流业投资增势迅猛。阿里巴巴、京
东商城先后上市,一大批知名物流企业已经或正在筹备上市,并购、重组案例层出不穷
,各类投资机构普遍浚??流业。据不完全统计,获得风险投资金的车货匹配类信息平台
不下50家。各类资本大量介入,新的经营模式受到资本追努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游戏规则”
。在推动模式创新的同时,对传统物流企业形成了巨大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
动力成本逐步提高,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以机器替代人”的趋势带动现代化物流
装备产业蓬勃发展,助推行业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新的一年,一些新技术、新产品、
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将会大量涌现,物流业只有借助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两轮驱动”,才
能获得新的发展。
——政府层面的着力点:规划先行,政策跟进。2014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正式发
布,《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刚刚出台,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加强政策
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行业政策环境持续
改善。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贯彻《物流业发展中长
期规划》的第一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统一部署落实工作,各有关部门从各自
职能出发都在推进规划落实。各级地方政府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重视和支持物流业发展
。相信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会更加宽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行业社团组织,将积
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研究、反映政策梭、推进政策落地,为物流业发展“新
常态”做出新的贡献。
公路货物运输是汽车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签订的明确相互权利关系的协议。那么签订公路汽
车货物运输合同条款应注意什么问题?   1、恰当选择公路汽车货物运输的类别  公路汽
车货物运输有以下类型。  整车运输:托运人一次托运的货物在3吨(含3吨)以上,或虽不
足三吨,但其性质、体积、形状需要一辆3吨以上汽车运输的,均为整车运输。  零担运输
:托运人一次托运货物不足3吨的为零担运输。各类危险、易破损、易污染和鲜活等货物,除
另有规定和有条件办理的以外,不办理零担运输。
可通新闻:
随着颇具消费能力却又最“挑剔”的中产阶级的崛起,电商物流的中层市场日渐成型。为低
廉价格牺牲服务品质不在他们的选项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对精准送达、品质服务的追求,甚
至为高附加值额外付费的意愿。
记者:你们预备以何种方面介入和把握这一机会?目前有哪些计划已经付诸实践?
李经理:面对迅猛发展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时刻保持清醒,并不想做到“大小通
吃”,而是选择做自己擅长的业务。清楚地认识到网购市场规模很大,有不同的市
场细分,需要有所侧重地开拓和提供服务。从目前情况看,手机、数码相机等高价
值的商品,客户更喜欢用。
顺达可通始终以客户需求为本,随时候命,持续创新,始终坚持搭建最优线路,优化运力成
本,为客户提供快捷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务体验,满足客户货物运输要求,降低客户运输成
本,助力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
不管是自营还是外协仓库,叉车司机不仅仅是备货理滑往往查验、开单都是一人操作,接手
的货品是好是坏,往往钟取决于叉车司机的工作。在各虽职的工种制度下,提货员和司机
一定要服从叉车司机的装车要求。
入乡随俗,入行随规。如果你是物流从业的朋友或者即将加入物流行业。那么下面一些“潜
规则”是必须了解的,做物流就要对每一个人负责。
1.对客户的采购经理负责:
签合同的时候,采购经理跟你说,我很信任你和你的公司,也请你为我负责。采购经理们很
忙,从原材料到物流供应商,都需要严格的采购流程才能引进一家新的供应商。
2:司机的销售代表是最不能得罪的人。
任何一个公司,任何一个老总,最关心的都是销售。没有业绩,卖不出东西,所有的活动都
毫无意义。物流商表面上对货主的物流部支持最大,但这种支持最终会体现到货主的销售部
。当货主的销售代表签到单了,一切都生产出来,准备就绪,却在最终送货时出了差错,这
是销售代表们最痛恨的事情。尊重销售代表的劳动果实是他肯定你的前提。
3:福州可通始终以客户需求为本,随时候命,持续创新,始终坚持搭建最优线路,优化运力
成本,为客户提供快捷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务体验,满足客户货物运输要求,降低客户运输
成本,助力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
可通物流专业服务:整车零担货运业务,福州散货行李邮寄,福州私人物品邮寄,快运福州
回程车,西安配货车,西安专线车,西安货车,西安长途物流,货运信息覆盖全国。西安金发
通货运公司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处理、一流的调度、一流的服务”为方针,竭力打造一
支能够让顾客信赖的优秀服务团队,为大中小公司供给安全,快捷,及时的全方位物流。(
货品24小时跟踪效能以保货品安全抵达目的地)。以客户的利益为已任,做到线路和车辆信
息彻底把握,大大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运费远低于其它物流公司。
海拉特称,目前有500家哈萨克斯坦企业在迪拜商会注册,主要从事贸易与旅游业。广西新闻
网南宁3月16日讯,第12届东博会高官会举行投资工作会议,中国和东盟10国投资促进官员,
共同探讨充分利用东博会推动中国-东盟投资云浮。会议认为,要进一步利用好东博会投资云
浮平台,共同拓展和完善投资云浮沟通机制,办好投资云浮圆桌会和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
,建立中国-东盟项目信息库,丰富投资云浮形式及内容,共同做好东博会投资专题的宣传推
每年东博会期间举办的投资圆桌会和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10国投资
促进机构定期联系、沟通和对话的平台。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王旭建议,双方
进一步利用好这一优秀的投资信息宣传和互动交流平台,为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提供信息和服
务。围绕东博会“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和中国-东盟海洋年,中方建议第12届东
博会投资云浮圆桌会主题设为“推动港口和物流”。中方将积极组织具备港口、物流业投资
实力的中国企业到会与东盟商务代表洽谈。同期举办的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将推动港口
物流产业园区在管理饥展经验方面进行交流,并为园区提高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助力
本公司是一家以主营货运专线,轿车托运,搬厂搬家,物流专线诚信企业。顺达简历: 西安通达物流有限公司位于古城西安未央区,石化大道捷安通物流中心115号。.大家因志同道合,聚集到一起在这里大家都不分彼此团结互助.感情的流入,员工客户心与心的交流,.为了各自的理想而努力. 我司是一个以物流配送、大件运输、零担专线、物流信息服务五大领域为核心的综合型物流企业。 公司具有丰富的商品车物流行业运营经验,注重服务和客户的感受,把安全、快速、贴心作为自己的服务宗旨,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
我们不 负众望,携手共赢,一起飞翔。当您打开我们的网站,即是我们合作缘份的开始,我们将 万分珍惜您的厚爱,在充满商机挑战的岁月里用快捷,优惠,的运输,将 您的爱车运送到您的客户手中。
联系我时请务必告知是在黄页88网看到的!
地址:石化大道捷安通西区西排115
电话:029-
传真:029-
2年主营:货运专线,轿车托运,搬厂搬家,物流专线地址:石化大道捷安通西区西排115———— 认证资质 ————
个人认证已通过
企业认证已通过
手机认证已通过
微信认证已通过
邮箱认证已通过
物流托盘VIP推荐信息
最近来访记录
陕西西安网友昨天在百度搜索访问了本页
相关推荐产品
咨询主题价格发货与交货商品参数其它
西安市汉长城保护区通达货运信息服务部为你提供的“从西安到深圳轿车托运需要多久运费多少西安到深圳轿车托运公司怎么收费”详细介绍,包括轿车托运公司价格、型号、图片、厂家等信息。如有需要,请拨打电话:。不是你想要的产品?,让供应商主动联系你。
“从西安到深圳轿车托运需要多久运费多少西安到深圳轿车托运公司怎么收费”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您好,欢迎进入洛阳企业网!
当前位置: &
& 卖价:河南洛阳奶油草莓苗种苗2018卖价格(正品出售)
卖价:河南洛阳奶油草莓苗种苗2018卖价格(正品出售)
更新时间: 14:09:17
价格:看品种元/棵品牌:嫁接苗规格型号:齐全供货总量:2000000起订量:50
有效期:长期
运输说明:齐全
感兴趣的产品:
我想了解产品的:
能否提供样品
最小订货量
详细需求:
我对您的卖价:河南洛阳奶油草莓苗种苗2018卖价格(正品出售)感兴趣,请发送相关资料和报价!谢谢!
拟购数量:
例:1000吨 非必填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企业名称:
同时公开向其他类似供应商询价
验 证 码:
买家还在看
价格:¥45元/
价格:¥2300
价格:¥15000
价格:¥35
价格:¥面议
价格:¥700
价格:¥面议
价格:¥12
价格:¥8600
价格:¥1200
您是不是在找: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中国化工产品网不涉及用户间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纠纷,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
防骗警示:为避免产生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夸张的描述、私人银行账户等都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采购商谨慎对待,谨防欺诈,对于任何付款行为请您慎重抉择!
温馨提示: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欢迎您致电,我们会在1个工作日内为您处理,感谢您对中国化工产品网的关注与支持!
产品索引:
Copyright chemcp.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一颗草莓6元,专家解析怎样提高草莓价格和附加值_百度知道
一颗草莓6元,专家解析怎样提高草莓价格和附加值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衮衮诸公885148
来自健康生活类芝麻团
衮衮诸公885148
采纳数:1215
获赞数:4561
参与团队:
新的品种,价值高,就这么一些。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原来种草莓除了无土栽培,还有这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长知识了
群众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草莓行业不断地发展,不少种植朋友们想办法,增加土地的利用率,提高收入。小编搜集了一些可行的办法,供大家参考。
草莓高架基质栽培模式
这种栽培模式是除了常规土壤栽培之外比较常见的一种,克服了连作障碍问题,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这种栽培方式也比较适合发展采摘观光的园区,管理采摘比较方便,生产的果实外形也比较美观、表面洁净、品质优良。方便了市民的休闲观光,体现了农业旅游的人性化,成为都市农业的新亮点。
草莓-食用菌立体栽培模式
草莓高架基质栽培,果实外形美观,品质优良,观光效果突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架下留出很大的空间,利用架下空间种植食用菌,充分利用温室内的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的食用菌,每亩可增加收益4万~5万元。蘑菇在生长过程中,还可以为草莓提供二氧化碳,促进草莓光合作用。
草莓-西瓜套种模式
据悉,自2006年,北京市昌平区首先开展草莓与小西瓜,甜瓜,黄瓜等果菜的套种实验,并取得成功,草莓套种小西瓜每亩增收1.05万元。自09年后,该方式被京郊各区县广泛采用。该种方式有效提高了日光温室的利用率,增加了收入。
草莓-薄皮甜瓜套种模式
草莓套种薄皮甜瓜十一只能怪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该模式每亩日光温室可生产薄皮甜瓜2000千克,比单一茬草莓可增收5000元。
葡萄-草莓套种模式
该套种模式实现草莓和葡萄生长互不影响,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宝贵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壤产出率和附加值,比单种设施葡萄产值增加。
温室草莓套种水果玉米
温室草莓套种水果玉米,应该选用早熟的品种。结合草莓的生长期,灵活调整管理方法。据悉,2011年,在怀柔区、房山区等进行示范,采收的甜玉米主要以采摘和礼品菜为主要形式销售,每穗3~5元,每亩温室可采收2500穗,平均增收6000元以上。
草莓-白萝卜套种模式
采用该种套种模式,可选择日光温室前脚和两侧墙根距墙体0.5米处草莓不易高产的地块种植白萝卜,或于垄上套种白萝卜,方便游客采摘。这样,既增添了游客采摘的乐趣,也提高了种植效益。
温室后墙高效利用技术
该种套种模式,可利用温室后墙热能高的特点,制作后墙立体栽培管道,增加种植面积。温室后墙种植草莓或蔬菜,可以提高温室利用率20%~30%,不同色彩蔬菜搭配草莓种植,还能为日光温室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转载注明出处:蓝农平台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看了这些,你就把中国三农问题搞明白了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既是生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尤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三农问题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例如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土地问题等等。这对提高三农问题的关注度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支农惠农,无疑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存在对某些三农话题过热、过度炒作现象,也有不少认识不清、思辨不明的问题。为此,《农民日报》特邀三农问题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开始专栏、连载两个月,为大家讲解三农领域14个热点问题,既是澄清认识,亦是交流探讨。
什么是三农问题?
吃饭问题是什么问题?
食品安全怎么看?
转基因问题为什么纠缠不清?
土地为什么要三权分置?
农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我国未来农业会是什么样?
农产品需求有哪些特殊性?
农产品生产有哪些特殊性?
农产品价格为什么大起大落?
如何看待粮食安全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的农产品贸易?
粮食领域要不要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下政府干什么?
什么是三农问题?
连续了14年的一号文件,让三农问题成为国民话题。于是,在很多场合,经常有人问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这是个好问题,显示了一号文件的效果,让全民关注起三农问题;这也是个“坏”问题,因为,我无法回答。
通常我会反问:“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啊。”“农业的什么问题?农村的什么问题?农民的什么问题?”“……”通常到这里,对话就止住了。
三农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大堆问题;既彼此纠缠,又非常不同。原因不同,性质不同,解决的路径和措施,更是复杂不同。提问者期待能用几句话,三两分钟,就说清楚。这哪里可能,否则,还需要连续发14个一号文件?
三农问题内容繁多复杂,不过,还是可以分出类别和层次的。其中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农业问题,是发展农业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农产品质量(包括质量安全)。农村问题,是农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也包括两个方面: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民问题,是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同样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各种社会权利。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三农问题就大体上解决好了。
有不少人,包括一些有名的学者,认为我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理由很简单:国家越重视的,问题就越突出;都连着发了14个一号文件了,问题还不严重?!
这是错的!我国三农的所有主要方面,都比改革开放前,比起一二十年之前,有了巨大的进步。对此,有足够的公认数据和事实。一个小例子:我念研究生时,导师说每天可以喝到一瓶啤酒了,表情无比满足!现在,农民工也不会用这个当吃喝标准吧?
那么,为什么还连着发一号文件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三农问题实在太重要了,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全局。粮食短缺了,出现禽流感了,影响到谁?是全社会的人;农村生态出了问题,城市同样难逃其害;农民利益保护不好,城市社会也难以稳定。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实现,都离不开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基础。很多部门、很多地方、很多有话语权的专家,认识上都不怎么到位,所以,国家要发一号文件,加以突出强调!
同时,按照这种定位要求,三农还有很大不足。具体说,目前的三农问题,具有突出的相对性、局部性和发展性特点。相对性,是指城市发展太快了,现代化要求提高很快,三农跟不上;局部性,是指总体改善了,但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内部也不平衡;发展性,是指有些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需要深化改革来解决。例如,改革开放前,城乡壁垒森严,没有农民工,也就没有农民工问题。解决现存的各种农民工问题,要靠新型城市化改革,而不是把农民工赶回农村去。
由于有相对性、局部性、发展性,三农问题会长期存在。将来,即便三农问题不再列入一号文件了,其重大意义也不会变。三农问题大获解决之时,就是全面实现现代化之日。
吃饭问题是什么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的食堂,近年来享誉京城高校,以至于我当年的大学同学也听说了,并送我一个美称:中国食堂大学校长。
其实,食堂办得好,与农大的专业并没有直接关系。不过,这个调侃性称呼,还真有些道理:中国农业大学,就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建而发展的大学。吃饭问题很重要,吃饭问题不简单。
现如今,吃饭问题,早就超过填饱肚子阶段了,已经有五个层次了: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愉悦。
吃得饱,是数量问题。在我国,是个千百年的老问题,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大都与此有关。现在已经退休的人,都知道天天饿肚子是什么感觉,有的还知道吃糠吃树皮的滋味。我上大学的时候,食堂吃饭是要粮票的。发粮票,就是限定数量。男生的定额不够,就到女生那里去讨要。讲这些给90后的孩子们听,他们会很好奇。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我国农业巨大进步的表现。想想几十年来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农业土地的大量减少,就知道这个成果的取得,何其不易。
吃得好,是质量问题。能够基本吃饱之后,质量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我上大学时的愿望,就是发的粮票中,能够全是细粮,没有粗粮;别的方面,想都想不到。印象中当时的副食品商店,柜台里边,长长的一排,全是一种罐头。现在各种农产品的品类极大丰富,品味等方面的质量极大提高,同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相比,已经恍如隔世。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吃得好的问题,取决于生产;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吃得好的问题,取决于工资单。二者相互制约。
吃得安全,是食品安全性问题。吃饱了和吃好了之后,就对食品安全问题,更加敏感,更加关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的因素很多。这里只想指出:保证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是生产者。生产者需要有“两心”:良心和畏惧心。良心很重要,但仅靠良心靠不住,更管用的是畏惧心。畏惧心何来?要靠严密监管,靠严厉惩罚。造假者都有侥幸心理,利令智昏。因此,惩罚一定要严厉,让每一个造假者都倾家荡产,血本无归,直至送进铁窗。科学家也有责任,要研发出高效的监管技术。例如,三聚氰胺牛奶,已经可以绝迹了,因为现在已经有检测利器,一两分钟,几块钱,结果立现。哪个还敢再造假?至于消费者自身,其实是很无力的;消费者所能做的,至多是选择厂家品牌。也许,新兴的网络平台直销,会大大改善食品安全保障,因为有可追溯性。
吃得健康,是一个更高层面的吃饭问题,是饮食习惯是否科学的问题。前三个层面的吃饭问题,主要与生产者相关,而吃得健康问题,主要与消费者自身有关。随着社会发展,饮食不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从实际后果看,吃得不健康问题,是常见的,普遍的,大量的,远远超过个案性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但人们对吃得健康问题的关注,却非常不够。对自身消费偏好的约束和改变,需要很强大的决心和毅力。
吃得愉悦,是一个吃饭问题的新领域,是吃饭方面的增值服务,与吃的方式和环境有关。方便食品和外卖,属于便利服务;在外就餐和旅游就餐,属于特色和环境方面的增值服务。同样的吃,同样的喝,不同的方式、地点和环境,愉悦感觉很不相同。这是一个方兴未艾、需求膨胀的新领域,从高收入阶层,快速扩散到大众。
解决吃饭问题,就是解决以上5个方面的问题。挑战很大,潜力很大,商机也很大。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看了。
食品安全怎么看?
一次,出差坐飞机,邻座上来一位名人。得知我的身份后,开口就问:您说,现在吃的东西,还有什么是安全的?我一时语塞。然后反问他,有微信,看朋友圈吧?得到肯定答复后,我说,那您什么也不能吃!
不过,如果你拿着手机,到任何一个超市中去,要找出朋友圈中说的问题产品,可能一样也找不到。
这就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问题事件,是个案,是偶发的;但是影响,却是全面的,持久的,不断重复——在网络上和朋友圈中,是以光的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扩散……同时传播的,还有大量的谣言。
毋庸讳言,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但现在的情况,比起以前,已经大大好转。一个基本事实是:一些毒性大的农药,原来是可以随便使用的,而近年来已经被禁止。例如,去年某地个别农民种植韭菜用了甲胺磷,舆论哗然。其实,该农药被禁止使用,是2006年的事;那以前,农民一直在使用的。
随着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检测的手段日益先进,国家的管理和监控,这些年来不断强化。原来不作为问题的,现在列为问题了;原来没有发现的,现在发现了。
三聚氰胺牛奶事件,是个分界点。那以后,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极为敏感。
一些媒体的误报和误导,加剧了老百姓的恐慌心理。误报,就是传播谣言,例如人造鸡蛋、棉花肉松、塑料大米、香蕉致癌、草莓致癌、防腐剂西瓜等等。一份影响力很大的刊物,也转载过谣言,说反季节作物、彩色辣椒、圣女果、甜玉米等都是转基因的。
媒体也有过误导:报道的是真相,但不是全部真相。例如,有媒体报道说,某葡萄酒检测出农药残留,该农药有导致肝癌的风险。而没有报道的是,该残留含量极低,仅为欧盟限量标准的几十分之一。2014年某电视台做了湖北转基因大米的报道,41分钟的节目中,展现的都是违规种植和销售,而没有提一句安全性问题。那个新闻频道节目在采访过程中,应该知道那些转基因大米是已经获得了安全证书的。那为什么不告诉观众?我不好妄测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说了几十分之一和有安全证书,看电视的可能就换台了。
有时,有关政府部门人员的表达不当,也会产生误导。记得几年前,针对牛奶事件,有关部门的官员说,我国99%的牛奶都是合格的,安全的。这样说,本意是要安抚人心,而效果却适得其反。因为,他没有说清楚,那不合格的1%在哪里,是1%的企业?还是所有企业产品的1%?更没有说清楚那1%的产品,存在什么问题?如何甄别?
饭桌上,人们常问我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有机食品。几乎所有人的潜意识中,都认为有机食品的安全性最高。这是误解。实际情况可能刚好相反。因为,有机食品不是质量标准,而是生产方式标准,是不使用化学品而已。科学使用化学品,并不会造成安全问题,而不使用农药等,却有可能造成虫害污染并导发黄曲霉素,那是可以致癌的。自然状态下散养的鸡就安全吗?有禽流感的,都是散养卖到活禽市场上的。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机产品比常规产品更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尽管属于偶发事件、个案问题,直接影响不大,但波及影响很大,尤其是对社会心理影响非常之大。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消费者。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无辜的生产者同行也跟着倒大霉,发生巨额损失。三聚氰胺牛奶事件对全国奶业的损害,禽流感对整个家禽业的损害,都是极其巨大的。
因此,对于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个别害群之马,一定要严惩不贷,绳之以法,零容忍。
转基因问题为什么纠缠不清?
几年前,一个学生给学校的校长信箱写信,对转基因表示疑虑,问学校食堂是否有转基因食品。我立刻联想到多年前农业部幼儿园“食用油采用非转基因油”传言的风波,担心后勤部门回答不准确,引起新的流言,于是就请了生物和食品专业的教授做了回复。果然,社会上有人关注到了,在网络上发表了评论,称这是中国农大对转基因问题的官方态度。
转基因问题,近几年受到了社会的极高关注。对我而言,几乎是如影相随,在各种场合都有人问我的看法,包括会议餐桌、私人聚会、出差飞机、政协会议等。甚至我作有关大学教育改革的报告,互动环节中也有人提转基因问题。我时任农大校长的身份,是主要原因;即使我不是生物学家,也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从农业政策的角度,我开始关注转基因问题,也确实比较早;在2000年就发表了转基因政策研究报告,提出了积极支持转基因研究的建议。当时读了有关资料,也与哈佛大学教授做过讨论。认识到,根据国际经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使用转基因技术,能够节省农药投入,保护环境,节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现在,转基因作物在全世界大规模种植,已经超过20年了。国内外科学家群体、食品与健康方面的权威机构,都一直坚持上述看法。
普通老百姓对转基因问题有疑虑,有担心,是正常现象。转基因的科普工作太难了,生物学方面的那些科学道理,那么艰涩,老百姓如何听得懂。而那些转基因有害的谣言,却通俗易懂。要说清楚Bt基因能够杀死虫子而对人体无害,需要说很多令人“晕菜”的专业术语;而说能杀虫子就能杀人,只需要一个比喻:敌敌畏能够杀蚊虫和老鼠,你敢说对人体无害?喝一瓶试试?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科学技术,普通老百姓要都弄清楚了才去用,是根本不可能的。老百姓只能相信科学家,相信行业专家。普通人去医院看病,医生给开了若干药,病人通常会老老实实服用,而不会去问药品的生物化学药理知识。这里边暗含着对医生的信任,包括两个方面的信任:第一,医生不会故意谋害你;第二,医生的专业知识是对的。
在转基因问题上,很多人却不肯相信科学家。反转基因的人说,科学家被利益集团收买了。无论这种说法如何荒唐,却很合乎我国老百姓的心理:贪官被利益集团收买了,就出现了豆腐渣工程;科学家被利益集团收买了,自然也可以弄出坏东西来。
即便,退一万步,做一个完全不可能的假设,全世界的转基因技术专家都被利益集团收买了,那也还有政府呢!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转基因食品,哪一种没有经过政府的严格审查,没有安全证书?反转基因者的解释也很简单:政府,也统统被利益集团收买了!包括美国政府,也包括中国政府。于是,转基因被说成了利益集团的一个天大的阴谋。这个转基因的阴谋论,不需要任何事实和逻辑依据,却迷惑了很多人。对了,最早的版本,还说美国人不吃转基因,专门种了谋害中国人的;后来不说这个了,因为要维持这个谎言,难度实在太大了。
近几年,国人对转基因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性地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科普很重要,科普专家们还要继续努力;科研更重要,科学家们要加倍努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大胆研究创新,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而普通老百姓,只需要对科学家群体和政府部门,多一些最基本的信任。
土地为什么要三权分置?
几百年前,一位外国经济学家说:土地是财富之母……
几十年前,一位中国诗人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两个人说的都是土地的重要性,一个是从经济上,一个是从情感上。而对于靠土地谋生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
从90年前的“打土豪,分田地”,到70年前的土地改革,到40年前的农村改革,核心都是土地。这说明,土地不仅仅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整个国家发展与稳定的基础。
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制度安排,是所有制问题。有关土地制度的文章汗牛充栋,讨论和争论的核心,是私有制和公有制哪个更好。在理论和学术上,可以不断争论下去,但是,对于决策者来说,无法等待,只能选择。这种选择,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种选择,也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国情等具体情况下,最佳选择不同。对理论理解得越透彻,对实践了解得越深入,得出的结论就越科学,选择就越可行。
对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我自己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开始时是一种想法,然后有过摇摆,最后坚定了一种观点: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安排,是最适于我国情况的选择。
这要从农村土地的功能说起。农村土地的功能很多,有上述诗人表达出来的情感功能,有环境生态功能等等,而最为基本的功能,是上述经济学家所说的功能,即生产资料功能。在美国、巴西这样的大规模农业生产国家中,尤其如此。而在农业小规模经营的国家中,尤其是在我国,在城乡制度差别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土地还有另外一项基本功能:社会保障。
这种社会保障功能,事关重大。我国有2亿多农民工,他们在城市中打工,却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因此,当遭遇失业时,他们只能返回农村,而农村的那块承包地,就是他们最后的生存保障,一种托底性质的社会保障。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很快,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成为必需。这时,土地的生产资料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就出现了冲突:生产资料功能要求流转,而社会保障功能则要求稳定。如何协调处理好这两种功能,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土地的三权分置,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即把土地产权关系划分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具体的使用者。实际上,就是把原来的承包经营权,明确拆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
集体所有权。我认为,有两方面重大意义。一是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这是社会制度要求;二是更好地进行用途管制,保护土地,不让土地被滥用或转为非农地。在我国,如果实行私有制,则农村土地用途管制会很难,会出大问题。就像很多城市小区中的私搭乱建,一旦失控,法不责众,后果就不可收拾。另外,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的征用,也将变得更为困难。
农户承包权。这是农村集体组织成员权益的体现,为农户提供托底性的社会保障。农户承包权,应该永久不变。只要农户没有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就不能被以任何方式剥夺承包权。否则,就会出现土地兼并,出现拉美国家的城市贫民窟和社会动荡问题。有人主张可用承包权做信贷抵押,这是直接破坏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无异于杀鸡取卵。放开了这一点,就等于放开了土地兼并,为城市贫民窟提供人口。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经营权。这是承包权的价值体现。获得承包权的农户,具有初始经营权。行使这项经营权,可以自己种地,获得经营收入;也可以转让出去,获得地租收入,同时保留承包权,即保留收回经营权的权利。打个比方,就像城里人的产权房,既可以自己住,也可以出租给别人住;出租之后,也是保留着收回来自己住的权利。把经营权与承包权拆分开来,更有利于打消农户转出经营权的疑虑,更有利于那些真心想做大做强农业的人,取得更多的经营土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美国和欧盟的大农场,大都也是租地经营的。
我觉得,从本质属性看,经营权可以称为“农业经营权”。因为,无论谁持有经营权,无论是承包农户自己,还是转给其他人或者企业,都是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权利,而不是别的。不少投资者眼睛盯着这项经营权,看到的不仅仅是庄稼、蔬菜和果树,还有各种各样的房子……如果明确命名为“农业经营权”,可直接断了投资者的非分之想,便于更严格地管理土地使用,更好地保护农业用地。
简言之,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农业经营权三权分置,可以更好地协调、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农户利益和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我国目前和未来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很多挑战。从国家的角度看,农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
这是一架天平的两端:一端是“越”字,是供给侧;另一端是“更”字,是需求侧。如何让这架天平保持平衡,是对国家的挑战。
先看需求侧。需求方面,是要实现的目标,是刚性的,没有太多好商量的余地。现在天天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来不说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这个道理;需求侧,无法改。
更多的农产品。一是人口不断增加。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注入了人口增加的新动力。去年净增加了809万,今后会更多。二是收入水平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更多的消费需求,也包括更多的浪费。三是城镇人口比例上升。城镇人口每年增加2000多万人。人均算账,城里人吃的,包括城市里的农民工,比农村人多。四是工业化发展,需要消耗更多农产品原料。
更好的农产品。吃饱了之后,就要求吃得更好。主要是口感和观感,也有其他方面的更高要求。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更好,意味着更少。口感好的水稻,往往单产较低;土猪笨鸡的味道更好,是因为多喂养了很多天,用的饲料多,产出肉量少。
更安全的农产品。这意味着要用更安全的农药等,也意味着成本更高。有成本更低也安全的办法,例如转基因技术,但是反对的声音不少。即便没有反对声音,想研发出抗性好的转基因食品,也远远没那么容易。
再看供给侧,这是应对挑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必须要采取各种对策克服的困难点。
越来越少的土地。城市化和现代化必然要占地。仅近5年全国被占用的耕地数量,就超过京津沪现有耕地总量,接近福建省耕地总面积,或海南省全部耕地的2倍。未来,城里的房子,还要继续盖;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也要继续建……因此,土地的减少,也将继续。控制得当,也许会少减一点。
越来越少的水资源。看看华北平原就知道了。种出一公斤小麦要一吨水;现在华北农业要靠地下水灌溉,深度已经达到几百米了。很多地方地下水位还在逐年下降,多的每年下降一米以上。将来,可能不是有没有种小麦的水,而是有没有城乡居民喝的水和其他产业用的水。其他地方也各有不同的水资源问题,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劳动力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谁来种地,不再是一个虚拟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越来越贵。
“十二五”期间,进城农民工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2.7%。农民工收入大幅增加,拉动了农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广西甘蔗人工收割成本已经占食糖价格的30%左右,新疆人工采棉成本占棉花价格的40%左右。更重要的是:劳动力成本增加是刚性的,只能升,很难降。
以上6个方面,都很明确。也许,天平的倾斜现在还不很明显。但是,如果放任自流,需求端一天天重下去,供给端一天天飘起来,结果不难想象。应对这个挑战,需要努力,需要奇迹。奇迹的发生,在于创新,包括政策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等。从国家决策的角度看,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无法靠加班加点,不能靠临渴掘井,功夫一定要做到前面。重在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与此同时,这个对国家的重大挑战,对所有涉农产业从业者来说,都是重大机遇和重大商机。这种机遇和商机,既存在于需求侧,更存在于供给侧。只要能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等,为国家解决上述挑战做出贡献,则功莫大焉,利莫大焉。
我国未来农业会是什么样?
经济学家常常被人拿来开心解闷,各种段子比比皆是。有一个是这样的。问:上帝为何创造经济学家?答:因为有经济学家的话,天气预报便显得准确多了!
准确地预测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确实是件困难事,但也是件很重要和很必要的事。对国家宏观决策如此,对投身农业的企业和从业者也是如此。
对于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模式,有很多争论。有人说美国模式,有人说欧洲模式,有人说以色列模式。也有人说,没有别的模式,就是中国模式。我想说,是所有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中国,会有所有的这些模式:中国区域差别极大,不同地区,适合不同模式。关键词是:区域。依区域不同,形态不同。
第一种形态:规模化大田种植业。主要区域在东北、西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共同特征是连片的平原,适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东部地区主要产品是玉米、水稻和小麦,西北地区主要是棉花。主要推动力有三个:一是劳动力成本刚性增长,越来越需要用机械替代人力;二是工业化发展,让机械变得更好更便宜;三是土地三权分置,大大有利于土地流转,实现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美国农场使用的最大马力的拖拉机,现在已经可以在东北建三江平原看到,将来也会出现在其他平原地区。
第二种形态:现代设施园艺业。主要区域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其技术特征是综合性与集成性的,包括优质高产品种、土肥植保技术、栽培模式(水培、立体等)技术、温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产品类别是:大量蔬菜,少量水果,个别花卉。设施园艺业有很多优点:同一块土地,产出率高出几倍;受天气影响小,可以“搞乱季节”;整个生产流程可控,产品质量、规格和安全性更好。收益情况,应该普遍很好,远远高于大田;证据是,近年来扩张速度很快,设施升级很快。去荷兰的飞机降落前,满眼都是大片的现代化温室。这种景象,也正在我国东部大城市郊区出现。
第三种形态:集约养殖业。这涉及到猪禽牛羊和水产养殖。同设施园艺业类似,集约化的养殖业,也是一系列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包括畜禽水产品种、饲料技术、养殖设施、环境控制、疾病控制等。对丰富我国人民的餐桌和饭碗,养殖业贡献巨大,却鲜受表扬。倒是时不时地听到一些抱怨,说40-50天的鸡,四五个月的猪,长得太快了,味道不地道了。想想看,当年每人每月只有半斤肉票时,那肉吃起来自然美味无比。集约养殖业的发展,让肉蛋奶鱼从节假日才能品尝一下的奢侈品,变成老百姓的家常菜。集约养殖业的发展,也让农村院落变得干净起来,不再有猪叫鸡飞蝇舞。
第四种形态:现代林果业与土特种养业。我国山区丘陵区面积很大,这些地区,地块零散,难以实行大规模机械化;同时,传统的大田种植也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这些地方,往往最适合发展林果业、野菜药材等土特产品种植业、土鸡山蛙等特种养殖业。这些产业往往耗费较多劳动,但产出的附加值很高。在现代物流业和加工业的支持下,能够很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有的,还可以与乡村旅游度假休闲结合起来。
第五种形态:乡村旅游度假业。30多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时,第一次听说了乡村旅游度假,觉得像天方夜谭,不可思议。当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那时候破破烂烂的中国农村,今天会有如此的发展;乡村旅游度假,从若干年前的星星之火,现在已成燎原之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城市人日益思乡;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让乡村变得更有魅力。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中,城市人得到愉悦,农村人得到收入,农耕文化传统得到承续。
以上各种发展形态,正处于不断形成、完善和壮大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创新,包括政策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等,会大大加快这个进程。当以上五种农业发展形态,都达到世界最好水平,至少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现有水平,我国三农“强、富、美”的宏伟蓝图和梦想,就指日可待了。
农产品需求有哪些特殊性?
有关经济学家的经典段子,还有这样一个:你只要教会鹦鹉说“需求”与“供给”,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位经济学家。
其实,“需求”与“供给”的极端重要性,绝不仅仅是对经济学家。政府决策者和生产决策者,也同样迫切需要弄懂“需求”与“供给”。不弄清楚农产品的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政府决策者就会决策失误,生产决策者就会蒙受损失。
这里先讲需求。所有影响需求的那些通常因素,如价格和收入,都适用于农产品或食品。例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降价促销时,服装销售量大增,食品销售量也大增;农民进城务工后增加了收入,不仅会换更好的手机,也会吃更多的肉,喝更多的酒。除了这些一般性的规律之外,农产品需求还有一些特殊规律。
首先是食品需求的刚性,也就是食品的需求弹性很小。例如,如果你的正常饭量是一碗米饭,那么,米饭从2元钱一碗降低到1元钱一碗,你也不会吃两碗;反之,米饭从2元钱一碗涨到4元钱一碗,你也不会只吃半碗。爱吃米饭的南方人,也不会因为这个月大米价格上涨了5毛钱,就改吃面食。你做菜放油,也不会因为食用油降价了,就多放点;或者涨价了,就少放点。等等。购物狂欢节促销多卖的服装,可能是真正的需求增加,因为,如果不降价,很多人当时不会买,过后也不会买;而当天多卖出的大米和食用油,并不是真正的需求增加,不过是购买时间的变化,把原本计划在后几个月买的东西,提前到那一天来买;或者,是增加了对某些商家产品的购买,而减少了对别的商家产品的购买。
第二是食品消费的持续性。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每天不光要吃大米白面,也要吃水果蔬菜,要吃肉禽蛋奶……大米白面可以按月甚至按年一次性购买,但水果蔬菜和肉禽蛋奶不行,保鲜困难,需要每天购买;即便有冰箱冰柜,也至少要按周购买。食品消费的这种持续性,或者叫不可间断性,对于市场供给和价格,关系重大。
第三是食品的可替代性。通常说来,主食的可替代性较低,副食类的可替代性较强,同类产品的可替代性更强。例如,不管冬天夏天,无论价格高点低点,愿吃米饭的人总买大米,愿吃面食的人总是买面食或面粉;而在购买水果或蔬菜时,则会更注意价格标签,然后才决定是否放到购物车中(土豪当然除外)。人们通常多买旺季的蔬菜,少买淡季的蔬菜。这就是替代效应。同一种产品,不同品种或品牌之间的替代性就更强了。
以上这些,是食品需求的一般性规律。此外,对于不同的消费者个体来说,具体的食品消费结构特点,也各有不同。主要因素是两个:收入高低和个人偏好。
根据统计数据,在城镇人口中,收入最高端的10%的人口,每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超过1万元,而收入最低端的10%的人口,其相应数据仅为3300多元。这种两倍之大的货币支出差距,主要不是数量的差距,而是结构的不同,是食品消费品类和质量的不同。高收入人口的高支出,应该是高价和高附加值产品消费多的体现。高收入人群在进行食品购买时,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喜好,受价格影响要小得多。低收入人群则反之。这是因为,两个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别更大,将近7倍,远远大于食品支出的差别。上述高收入人口尽管食品支出额要高得多,但占其收入的比例只有16%,而低收入人口的食品支出额尽管少得多,但占收入比例却高达40%。顺便说一句,我觉得,判断高收入阶层,可用一个简易标准:如果每次在超市中购买食品时,都是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而不怎么在乎价格……那就是了。
近年来,食品消费需求也出现了若干新形态。例如,某知名网站,与辽宁的某个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签订了收购合约,按照每亩9999元的价格,收购水稻。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计价方式,按照面积而不是重量。实际上,这是大米的定制生产,包含着一些特殊的生产要求。那个基地的水稻生产,是参照有机农业的生产规程,每亩的大米产量较低,在300-400斤。折算起来,每斤大米的价格为25-30元。这样的定制生产是完全可追溯的,可追溯到具体的地块。有的还在地块上安装监视装置,购买者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观察水稻长势和田间作业。假期的时候,还可以带着孩子到现场考察体验农耕文化。这样的方式,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综合性需求,包括口味、安全性、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需求。这也是一种新兴的食品需求行为,主要也是高收入阶层的,是小众需求。
个人偏好的作用也很大。影响个人偏好的因素太多了,包括地域、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民族、宗教)、心理(从众性,如喝咖啡)、生理(如糖尿病患者)等等。
以上这些农产品需求的特殊性,孤立地看,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与生产供给方面的特殊性对照起来看,就会发现有大问题了:两者常常对不上。对不上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价格波动。
农产品生产有哪些特殊性?
前几年,兴起一阵风,大型工商企业要大举进入农业。据报道,炼钢的企业,互联网企业,挖煤的企业等,都说要砸下重金,大规模种菜养猪。我怀着高兴和好奇的心情,关注着后来。后来,好像就没有后来了——没有再看到隆重的下文。
农业是个古老传统的产业,但绝不简单,并不是只要砸进去钱,就能从中赚出大钱。否则,就不需要办那么多农业大学了。最早的农业大学,还是从欧洲和美国先开办起来的。
农业产业,很有些特殊的规律,不同于别的产业。要进入农业,就要了解、敬畏和顺应这些规律。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突出重要意义。
第一,是生物性。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而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是与生命体打交道。要取得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农产品,需要植物和动物的良好配合。这就要了解其习性,顺应其习性,然后科学地改造其习性。无论是作物,还是畜禽,都有固定的生长节奏,不能人为地加快,加多少班都没用,更不能拔苗助长。无论是作物,还是畜禽,管理照料都很复杂,需要按照每个个体、每个生长阶段的不同需要,进行精细“喂养”,还要防止风雨霜冻与虫害病害的侵害。甚至可以说,种庄稼和养畜禽,比养育人更难;给庄稼和畜禽看病,比给人看病更难。理由很简单:人会说话交流,而植物和动物不会。此外,农业产品也具有生物性,也是有“生命”的。蔬菜与水果,到了季节不收获,就要烂掉;收获了没有特殊储藏措施,也要烂掉。畜禽养到了一定时候,就要出栏屠宰,虽说也可以拖一段时间,但拖时间就是白白浪费饲料;拖不了太久,也还是要出栏屠宰,如果不能立刻卖出去,还需要更昂贵的储藏费用。这些都与工业产品很不相同。因此,农业在本质上,就是生命科技产业;农业大学在本质上,就是生命科技大学。说农业,人们往往联想到传统和落后;而说生命科技,人们就能理解其前沿性和高大上了。
第二,是季节性和生物周期性。对种植业来说,是季节性;对于养殖业来说,是生物周期性。作物的季节性决定了产品上市的旺季和淡季,决定了要有储藏业和加工业;最早的食品加工业多是为了延长储藏期,例如东北的酸菜和南方的腊肉。储藏,就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季节性与食品需求持续性的矛盾。养殖业的生物周期性,是由动物的怀孕期、生长期、成熟期所决定的。季节性和生物周期性的存在,使得农业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时,生产无法及时做出反应;生产的调整,有滞后期。产品不同,滞后期长度不同:一些蔬菜和小动物,最短也要几周,大田作物半年到一年,而水果和大动物,则需要几年。例如,最著名的蛛网理论,就是基于仔母猪成熟期、怀孕期和肉猪成长期的价格波动理论;按现在的养殖水平,一个完整的生猪价格波动周期,大约是两年半到三年。
第三,是区域性。尤其是种植业,地区特征极为明显。南橘北枳,说的就是这回事。南方种甘蔗,北方长甜菜;吉林的玉米,河南的小麦,新疆的葡萄和瓜果,都比别的地方长得好;同样是大米,北方的粳米和南方的籼米,口感很不相同。这些都是自然条件所致,主要是土壤温度降雨光照的不同。此外,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对农业的区域特点有强化作用。例如,交通发达了之后,运输成本相对降低,使得区域比较优势更加凸显。一个突出的案例是,由于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棉花生产急剧萎缩,原来占全国产量70%左右,现在只有三分之一,未来5年之内可能会降低到20%以下。河南原来是东部最大的植棉省,近12年来,棉花种植面积从1400多万亩,下降到了150万亩。而新疆棉花则由于单产高、经营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占全国的比例已经从三分之一左右,上升到三分之二。农产品由于地域性特点突出,产生了许多地理标志产品。未来,农业的地理标志产品,会越来越多。
以上是自然属性为基础的规律。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和社会属性的规律,叠加在自然属性的规律之上。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很不容易。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可以每天乃至每时进行,比较简单。例如,流水线上,谁负责的流程环节的作业质量如何,是否达标,当场当时就能检查检验出来。而在农业上,很多作业质量难以当场当时检查。施肥好坏,打药如何……如何检查?只有当庄稼的长势或者最后收成出问题了,才能够被发现;而那时,已经是问题发生好久之后了。追责很难,也于事无补。我国改革前集体经营模式的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此;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权责利捆绑到一起,解决了操作者的责任感问题。世界各国的农业,都是以家庭农场为绝对主体,原因也在于此。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突出的特殊性,农业生产显著不同于工业生产,看似容易,实则不易;进入容易,成功不易。如果还抱着落后、简单、粗放的观点来看待农业,没有耐心把功课做足做好了,就到农业上来挖矿掘金,那么,结果就不难预料。我看到网上有人发帖子,说当了农业炮灰,应该就是类似的情况。
农产品价格为什么大起大落?
这些年,对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媒体经常发出惊呼,并造出了一堆“怪异”的新词。例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葱击波”、“糖高宗”等等。所有这些表达,都有一个共同点:惊呼于价格的上涨。而用于价格下降的“怪异”新词很少,好像就一个“跌跌不休”。可能因为媒体人是城市消费者,对价格上涨的感觉更直接更敏感。
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大惊小怪,可能有各种原因。但其中最根本的,应该是不了解农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一些农产品价格的较大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很难避免。
例如,葱姜蒜这类产品,属于蔬菜中的配料或辅料,同一般蔬菜相比,需求数量很少,需求弹性很小。价格降低时,居民家庭和餐馆不会多买多少;价格升高时,也不会少买多少。这是因为,葱姜蒜的调味作用,是某些菜肴不可或缺的,也不好替代;同时,用量少,占蔬菜总成本的比例很小。粮食的需求弹性也很小,其原因是作为主食,不可或缺,很难替代;所花费的钱,同肉禽蛋奶和蔬菜水果比较,也很少。
需求弹性小,是价格暴涨的基础原因。需求弹性小,意味着一个很小的供给数量变化,就会引起一个很大的价格变化。例如,葱姜蒜的供给数量减少时,大家都不想少买,于是,价格就上涨;上涨了,还是没有人想少买,价格就继续涨……直到有人减少购买数量,或者大家都减少一点购买数量,都节约一点。葱姜蒜供给数量减少10%,就足以把价格拉涨50%或更多。这是个保守的估计。在猪肉方面,有实际数据,大家也都普遍感受到过,这就是10年前发生的猪肉价格暴涨。当时,猪肉供给量减少了8%左右,而猪肉价格上涨了60%以上。葱姜蒜的弹性系数,应该比猪肉更小,同样比例的数量降低,会引起更高幅度的价格上涨。
葱姜蒜的产量减少10%,是很容易发生的。原因很简单,天气异常变化,包括多雨低温等,或者病虫害影响,都很容易导致10%或更大幅度的产量变化。而50%的价格上涨,足以大大刺激农民增加种植面积,乃至很多原来不种葱姜蒜的农民,也开始转种葱姜蒜。我国以小规模农户经济为主,从众和跟风的市场反应行为,非常普遍。结果呢,下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市场上的葱姜蒜供给数量就不是增长10%了,而可能是20%、30%或更多。于是,价格必然下降。但即便下降了50%,葱姜蒜的消费需求也不会增加很多,又不是很好储藏,生产者都想卖出去,于是,只好竞相降价,价格就会跌得很惨;最后有部分产品,可能就只好任其烂掉了。然后,又开始新的周期:数量减少,价格升高,数量增加,价格下降……记得我上大学前,住在深山沟中的姥爷,自己种了大蒜拿到集市上卖,那年的价格很好。我高兴地说,姥爷,明年再多种些吧。不料,姥爷却说,明年不种了!明年种的人肯定很多,价格得下来。老人家的文化水平,只够分清楚人民币的币值,却教给了我农产品价格波动理论的第一课。
猪肉市场的波动循环是另一个突出案例。当价格上涨时,生产者通过两种方式增加生产:一是给现有的成年母猪配种,然后,经过怀孕期,生下仔猪,再养成肥猪,出售。前后需要将近一年时间;二是增加仔母猪,仔母猪成熟后,再配种,生仔猪,养肥猪,前后大约一年半时间。等到如此增加饲养的肥猪都出栏之后,市场猪肉供给量就大增,价格就开始下跌;这时,就会导致农民减少饲养量,从减少母猪开始……一个完整的波动周期,大概三年左右。
由于需求弹性小、供给量易变、产品储藏难、生物周期性等,是农产品的普遍特点,不是偶然现象,因此,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也就是常见的了。
上述农产品价格变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周期性,第二,放大性。放大性是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反映供求关系方面,价格变化是一个信号:价格上涨时,表示短缺,反之,则表示过剩。这是人皆知之的常识。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价格信号,具有放大性或夸大性。即:价格上涨得很高,并不意味着短缺特别严重;价格下降得很多,也不意味着过剩特别突出。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内在含义就是:很小的数量变化,就能够引起较大的价格变化;价格变化的幅度,是数量变化的数倍或更多;或者说,数量的变化幅度,仅仅是价格变化幅度的几分之一乃至十几分之一。
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的这两个特点——周期性和价格信号放大性,意义非常重大。媒体不要做过度反应,尤其是不要再造怪异的新词,去“煽风点火”;政府不能做错误解读,以至于惊慌失措或盲目乐观,跟在市场短期波动后边“锦上添花”或“火上浇油”,而要着眼于长远性稳定措施;生产者和企业不能有错误判断,不能跟风被动盲目调整,而要主动认识和适应规律,用科学的预期,指导科学决策。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价格的波动才会缓和乃至平稳。否则,就会加剧市场价格波动,就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包括企业,也包括政府。
如何看待粮食安全问题?
20多年前,一个美国人写了本书,提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还有一个澳大利亚人做了个预测:中国将进口9000万吨玉米。事实证明,这两个经济学家的预测,的确远远不如天气预报准确。
2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粮食问题,如今让国家发愁的,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尤其是玉米、水稻和小麦:库存太多了,多到仓库装不下;装进去的,也不能存太久,以至于只能降价卖。海量的库存,让财政补贴进入了漩涡场,让国家头疼不已。在此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生僻话题,鲜有论及。
那么,现在的粮食安全问题,真的是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可能不行。
粮食库存多是事实,但只是表象。高库存的背后,有很多故事。这里,先不说这些复杂的故事,而只指出一个事实:库存无论多高,只是个存量。关键是“流量”,即每年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否足够当年自用,或者还有富余?这需要看一些数字。
2016年,我国谷物净进口2136万吨,主要是小麦、大米、玉米、高粱、大麦;大豆8378万吨;棉花123万吨;植物油770万吨;食糖291万吨;猪产品280万吨;牛肉58万吨;禽肉13万吨;乳品215万吨。可见,主要农产品中,除了蔬菜和水果之外,在粮棉油糖猪牛禽乳等方面均是净进口。
普通读者对这些数字可能没有概念。换个角度,光说大豆:进口大豆的数量,如果我国自己生产的话,按照现在单产水平,需要7亿亩土地!这比整个东北和华北耕地面积的总和还多!大豆进口一直在增加,近10年,增加了近2倍!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
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的粮食库存多,是因为进口大豆,节省了大量土地,得以种植了更多的玉米和小麦等;在此基础上,还进口了大量粮食,把一部分国内生产的粮食,打压到库存里边去了。
目前,就是这么个情况。再考虑到未来,一方面,土地会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少,劳动力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贵;而另一方面,人口继续不断增加,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结果肯定是需要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稻草,每一天,每一刻,都在一根根地往上加……等到最后一根加上去压塌了的时候,再来想,就太晚了。粮食安全,是长期问题,不是短期问题,需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更何况已有居危之端倪……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粮食安全,是生产问题,不是流通问题。储存的作用,就是削峰填谷,平衡丰歉。只要生产能力足,能够生产出来,谁来储存,如何储存,就都不是个事儿。欧美农业生产能力强大,所以,国家不储存,也无粮食安全之忧。既然是生产问题,就要把生产能力弄上去;这需要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力,更需要强化农业的科技创新,把这个第一生产力做强大了。近些年,这一点已经日益取得共识;一号文件中说,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是这个意思。希望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因为国家库存太多了,要解决库存问题,才提出来的权宜之计。希望这种认识,是一种远见卓识,并且要真正落实体现到国家的财政预算上:拿出更多的钱,去提高地力,去加强科技。
第三个观点,粮食安全,不是粮食问题,而是食物问题。听起来有点绕。这是因为,粮食安全这个词,是翻译过来的;翻译失准,造成了混乱。原文是 food security ,应该翻译为食物安全(或食品保障更好,以便与food safety即食品安全相区分)。尽管翻译失准,但现在大家都习惯了,也不好再改。要避免歧义,也不复杂:其他一切不变,粮食还是粮食,只是当遇到“粮食安全”一词时,脑子里边做个替换,把里边的粮食,替换为食物。本文就这样使用。
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饭碗问题,是确保人人吃饱饭、吃好饭的问题。我国居民的饭碗里边,现在都装的是什么呢?据统计,城镇居民每人每年消费约80公斤粮食(大米、面粉等成品粮),60多公斤肉禽蛋鱼,170公斤蔬菜瓜果。农村居民对应的数字分别大约是120公斤、50公斤和110公斤。因此,粮食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但绝不是全部。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要考虑所有的食物,包括谷物、瓜果蔬菜、肉禽蛋奶。所有这些农产品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进一步说,要考虑所有的农产品;棉花不是食物,但是,如果棉花单产提高了,那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粮食和瓜果蔬菜等,也会促进保障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还有其他一些维度。但这里讲的三个方面,是眼下当虑之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多次出现过农产品过剩问题,现在头疼的事,当年都有过;盲目的乐观,当年也有过。有的专家甚至做过预测,说到2010年以后,我国将大量出口小麦。实际情况是,2010年以来,小麦进口不断增加,最多达到550万吨。
如何既解决好眼前的过剩问题,又确保未来的粮食安全?我觉得,要让市场和政府都发挥好各自的作用: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解决眼前的供求平衡;让政府发挥更好作用,解决好未来的供求平衡。即:强化未来的生产能力建设,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面,现在就下真功夫,用足气力。
如何看待我国的农产品贸易?
两年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谈判国达成基本协议,美国领导人说了句排斥中国的话。对此,有位中国专家写了篇短评,题目霸气十足:排除了中国,“全球贸易”都是笑话。
在感受了霸气之后,再仔细琢磨一下,这十三个字还有些弦外之音:全球贸易是好事;中国愿意加入全球贸易。那么,对农产品贸易,是否也是如此?我认为,大道理,也是如此;具体政策,有待完善。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和进口,均快速增长。年间,出口增加了3.5倍,进口增加了8.4倍。同全国货物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比较,农产品的出口增速低,而进口增速高。出口增长慢、进口增长快,使得我国从农产品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1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730亿美元,进口1116亿美元,逆差386亿美元。
从结构上看,出口中,水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品为主,合计占了三分之二,分别是:水产品28%,蔬菜20%,水果10%,畜产品8%。进口中,大豆、畜产品、水产品、植物油为主,合计也约三分之二,分别是大豆30%,畜产品21%,水产品8%,植物油6%。在粮棉油糖猪牛禽乳等方面均是净进口。净进口数额大的产品主要是大豆、畜产品、粮食、植物油和棉花。而净出口数额较大的产品只有水产品和蔬菜。
总体而言,这样的变化趋势基本合理,除了粮食之外。出口方面,获益的当然是农民,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农民,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是主要出口产品,这些产品,都是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单位面积的产值较高。进口方面,获益的主要是消费者,乃至整个国家。消费者获得了更多品类和优质的国外产品,例如奶粉、牛肉、葡萄酒等。更为重要的是,进口了大量的农产品原料,主要是大豆和棉花。两种产品的单产水平都很低,如果自己生产的话,需要大量的土地面积。光说现在进口的大豆数量,如果靠国内土地生产,需要7亿亩土地,而东北和华北两大地区的耕地加在一起,也才6亿多亩。靠自产,根本不可能。进口了这些产品,就相当于进口了大量的耕地和水资源,节省了我国的土地和水资源,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没有进口,会有更多的破坏生态的土地开垦。进口的棉花,是用于纺织业原料,然后再出口纺织品。而进口的大豆,榨出的豆油直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食用油需要,豆粕则用作蛋白饲料,转化出大量的肉禽蛋奶和鱼虾。同时,进口的大宗农产品,通常都是低价的,这对稳定我国食品价格,保障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年听到争议和质疑比较多的,是大豆的进口。质疑的人说,进口大豆损害了东北大豆生产者的利益,使得面积大幅度减少,产量相应减少;我国大豆产量从1600万吨减少到1100万吨左右。听起来,有些道理,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减少的面积,并不是撂荒了,而是转种其他粮食了,主要是玉米、小麦及水稻。农民不种大豆,转种玉米,反而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农民们都会算简单的经济账:大豆的价格高一些,但单产太低;水稻和玉米的价格比大豆低,但是,单产高得多,远远可以抵消价格的影响,总体收入更高。
当然,有些产品的进口,是有问题的,并不合理。主要就是各种粮食,尤其是用作饲料的粮食,包括玉米、高粱、大麦等。主要原因,是国内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没有及时随着情况变化而调整,结果导致国内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进口产品在交税入关之后,还比国内产品的价格低,企业自然就愿意用进口产品。玉米有进口配额的限制,不能随意进口,而高粱、大麦、玉米DDGS和木薯干等饲料原料没有进口配额限制,关税又很低,结果就大量进口。国内玉米卖不出去,就被压到国家的仓库中去了。这个情况,实际上不是进口的问题,而是国内粮食保护价政策的问题。把粮食保护价政策改革了,这种不合理的进口,就不会发生了。
此外,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也对总体贸易关系和国际政治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从南美国家的进口快速增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增长更为迅速,东盟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也呈现新的增长势头。
最后要说的是,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是非常正确的。饭碗问题,就是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进口,主要是起到补充性作用。我国进口最突出的,就是大豆,主要进口来源地是美洲,尤其是从南美的进口数量不断加大,早已超过了从北美的进口数量。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风险很小。就国家贸易平衡来说,更没有任何问题,我国农产品贸易占全国贸易总额中的比例,出口约为3%,进口约为7%。在和平时代,充分利用国际比较优势,适当进口一些单产低耗地多的产品如大豆和棉花等,减轻国内土地的压力,养护培植地力,恢复良好生态,于国有利,于民有利。
粮食领域要不要市场机制?
2016年春,内蒙古的一位农民被当地法院判刑1年,罪名是非法经营罪,因无证收粮。看到这条新闻,感到难以置信,可又不像是网络小编开的玩笑。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决定中,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却是有章法的手,能够很好地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因此,能够最好地满足需求的资源配置方式,就是最好的。当产品短缺的时候,供不应求,大家都抢着买,就抬高了价格;价格高了,生产者获利就增加,获利是生产者的目标;为获利更多,生产就要想办法增加生产,这就要重新配置资源……如果出现了过剩,则就会出现相反的调整过程。这是一个极其粗略的描述,真实的市场机制,比这更为细致精巧得多。例如,不仅是看产品价格,还看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其他相关产品的价格。又如,市场也会自动产生合理的产销差价、季节差价、地区差价和质量差价等。没有市场机制,就没有优质优价,就没有质量提升,正如现在按保护价收储进来的粮食。
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涉及到千百万市场参与者,他们的责任感与政府官员也不太一样:市场参与者决策失误,损失自己的钱袋子;官员决策失误,则是另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政府来弄清楚千百万人的需求及其变化,并传达给千百万个生产者,再说服千百万个生产者相信并听从政府的指挥,是mission impossible。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政府的干预,是有先见之明,超越眼前的市场,那肯定有用。而在现实中,通常是“后见之明”,市场都变化了,政府才醒悟,再补马后炮。若干年前猪肉价格暴涨的经历,就是这样:事先没预见,涨价后手忙脚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急忙给母猪发补贴。其实,高涨的市场价格,已经给了农民足够的刺激,去多养母猪和育肥猪了。政府的各种“锦上添花”措施,只能是加剧了后期的市场周期波动:出现过剩,价格大跌。
那么,粮食领域是个例外吗?在粮食领域中,是否也需要市场机制,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不是一个假设性问题,而是一个现实性问题。
这个问题,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初期,对市场机制不放心,于是,先拿认为不太重要的产品试验:先开放水果蔬菜,然后是肉禽蛋奶,最后才是粮食。这是因为,粮食在我国人民的头脑中,始终享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放在政府手上,不能轻易放给市场。这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
改革开放以来,对粮食之外的其他产品,放开市场之后,政府没有再进行直接干预,这些产品越来越充足,品类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优。唯有对粮食,政策不断调整、波动、反复。基本规律是:粮食少了的时候,政府就收紧政策管制;粮食多了的时候,政府就向外推放。
判农民无证收粮为犯法,法院依据的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这个条例是2004年出台的。那时是什么背景呢?粮食已经连续5年减产,2003年达到了最低点。于是出台了严厉措施,要把市场流通环节,都抓在政府粮食部门手上。粮食安全是生产问题,不是流通问题:生产出来的粮食不够吃,靠控制市场流通,是不管用的。说这个道理,大家都认可;但一联系实际,道理就被忘记了。
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也是在连续5年减产的背景下出台的。刚出台的时候,政策设计是合理的。当时,由于减产和短缺,市场粮价已经在高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已经很高。当时制定的保护价,低于市场价格,所以并不需要实际执行。其作用主要是通过这个托底的价格,给农民吃个定心丸。
后来,粮食连年增产,一直到十二连增。按说,保护价政策是怕生产不足,既然生产连着增,过剩问题都出来了,并且日益突出,那么这项政策是否就该取消了,或者,保持稳定就行了?可是,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恰恰相反,不仅没有取消,而且从2008年开始,不断提高保护价水平。结果是:粮食越来越多,保护价越来越高!那些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大,就想给农民多一些补贴。于是,最低保护价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就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变成了提高农民收入。正如那一句有名的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提高农民收入,当然是好事。但是,把好事办好,需要有好办法。价格保护政策,就提高农民收入而言,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副作用很大;不仅国家库存耗资巨大,而且导致购销加工体系不畅,妨碍提高产品质量,消费者要支付高价等。欧美国家都走过这个弯路,现在都弃之不用了。其实,国家想拿钱补贴农民,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直接补贴,而不是通过扭曲市场的弯弯绕办法。
内蒙古无证收粮的农民,后来被改判无罪;因为上诉再审时,个人收粮必须办证的规定修改了。
现在,是到了回头看看的时候,更到了谋划未来的时候。粮食政策改革很复杂,但已势在必行。改革的方向,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定价。既然市场的手,把瓜果蔬菜、肉禽蛋奶都调节得很好,量丰质优,为什么就不能调节粮食呢?当然,政府也不是没事干。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决定中,还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除了干预市场,在其他很多方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市场机制下政府干什么?
2015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报告,说中央领导同志在广西玉林市考察,表扬了我校教授的工作!领导同志看了那里的农业嘉年华,对现代农业模式表示赞赏——那是我校教授的作品。当地领导热情邀我去。到了才知道,那是当地新规划建设的一个园区,叫“五彩田园”。总面积有52平方公里,主要是浅缓的丘陵、小山坳、荒地荒坡,要规划建设成为“山水田林路、一产二产三产、生产生活生态、创意科技人文”多维度的园区。
令人感叹的,是规划建设速度。当地政府2014年4月开始规划建设,仅仅一年时间,园区的主干道路、绿化等已经初步完成,我校教授主持的农业嘉年华,成为开园的第一个项目,其他十几个项目也陆续开建中。这样的速度,在任何一个别的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奇迹。我对当地领导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你们提供了一个很棒的案例!
这个案例,说明了政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规划。规划的事,市场机制是做不到的。园区里边已经开建的十几个项目,是靠市场机制。而52平方公里的规划,包括规划后的拆迁、人员安置等,只有政府做得到。这是个小型的区域规划,玉林市政府出面就做了;而全国性的各种农业发展规划,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才行。规划,是政府对区域资源特征的认识,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的预测,也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立地基础。规划,实在是太重要了。我曾经考察过浙江的新农村建设,两个村,一路之隔,景象截然不同:一个村,有规划,农民的住宅集中建设,不同时期的楼房新旧差别很大,但是,各种设施建设齐全,上下水、道路、绿化、垃圾收集等均备;另一村,没有规划,农民各自的楼房盖得很好,但是东一家,西一家,分散在田野中,设施建设很差,很难搞,当地干部很发愁。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另一项重要职能,是支持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有人说农业科技创新,可以靠企业;说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企业占了半边天。这事不假,但是也要知道,企业搞的,都是能直接赚钱的,可以收取专利费的。我就见过美国大公司给加拿大农民的律师函,让他抓紧交专利费,否则就法庭见。向农民收取专利费的事,我国有哪个企业想干?想干,做得到么?还要看到,美国从事农业科技研发的企业,也就那么几个,都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财力雄厚,目光长远,不求短期回报,投入强度很大。我曾经访问过其中的一个,他们每年投入玉米研究的美元数额,换算成人民币,比我国农业科研国家队的全部科研经费还多。我国有这样的企业吗?我国那么多的玉米育种公司,那么多玉米新品种,在我国最重要的玉米主产省,竞争不过该公司的一个玉米品种。在可以看得见的未来,我国的农业科研创新,尤其是原始性创新,还得靠农业大学和农科院两个系统。在农业科技上,国家要舍得花钱,拿出每年用于粮食储备费用的多少分之一,就行。
还有两件大事,也必须要政府管: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这两件事,有着密切的联系。重大的植物和动物疫病防控,光靠生产者或者企业不行,必须政府进行组织。禽流感、口蹄疫等疫病防控不好,就要发生大问题。还有造假问题,政府要通过严密监管和严厉惩罚,让生产者心存畏惧,不敢用侥幸心理去造假,这样才能实现源头上的安全。
一号文件提出要藏粮于地,这就是提高地力,尤其是进行农业土地整理,地块整理归并,修田间道路,建灌水沟渠等。这是长远大计,需要投入较多,仅仅靠农民自己也有困难。欧盟的很多国家,都长期设立土地整理项目。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治项目等,都属于这一类措施。只是,国家财政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大。另外,也需要解决体制问题,能够进行资金整合使用。
粮食储备,当然还要有。但是,也不需太多。联合国粮农组织40多年前确定的粮食安全保障线是常年消费量的17%~18%,也就是65天左右的消费量。这是陈粮储备量,即新粮收获时还有的陈粮库存数量。国际上已经有不少专家提出争议,说这个线定得高了。储备的目的就是防灾救灾,平抑丰年歉年。我国是大国,各种灾害年年有,不是南方就北方;不同地方的丰歉,使得全国平均起来,每年之间的歉收程度,也差不了多少。因此,我国可能也不需要那么多。储备是个花钱的事,多了就是浪费。另外,17%~18%是社会储备需求,包括加工和流通企业,不是都要国家包揽下来的。
此外,政府在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农民培训等其他很多方面,也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职能。
最后,是补贴。政府有钱,给农民发补贴,当然是多多益善,没人反对,至少关心三农的人不会反对。但问题是,政府的钱,是有限的;政府可以花到农业上的钱,更不可能无限。因此,把政府可以花到农业上的钱,如何花得好,花得更好,需要好好研究。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宁东港草莓采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