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民我们的产品到底满足了客户什么需求不能满足自身需求

田畴交错,炊烟袅袅,冬日的村庄宁静而祥和。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西足里村,460户村民家家至少有一张中国人寿的保单,保险入户率100%;2080名村民每人都有短期意外险,1700多人投保了长期寿险。这样的保险“热度”,超过了2010年上海市居民人均保单1.02件的水平,是全国水平的2.3倍。

没有支柱产业、村民并不太富裕的村庄,为什么对保险“着了魔”?村民对于保险的认识过程,保险公司在村里成功开展业务的经验,能给我们哪些启发?带着问题,记者近日走进西足里村进行探访。

农家大嫂干保险,保险公司首次设立“驻村服务员”

“我叫王彩平,今年47岁,在中国人寿干了8年。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家里穷不让再考了,中国人寿给了新平台,圆了我的梦……”

村东头第一户是西足里村的“中国人寿驻村服务点”。房子的主人驻村服务员王彩平腼腆地向记者介绍自己。

这位大嫂不简单。8年来,她走街串户推销保险,在公司销售业绩好,在乡邻中人缘口碑更好。她把西足里做成了中国人寿的“全国十佳保险示范村”。

“2003年刚入行时我就认定,保险是救人危难的实事、好事、善事,我要用一颗诚心去做。可那时有心气儿没自信,老担心别人误解我。这些年投保的人多,理赔的人也多了,大家伙逐渐认可保险,我的工作也顺了。”

2007年,中国人寿推出保险先进村创建工程,并选拔驻村服务员。王彩平决定回到自己村子“驻点”。她把给儿子准备的婚房装修成“保险工作室”,公司给配了电脑和宣传资料,方圆几十里田园村舍成了她的“职场”。

“在农村宣传保险,内容要通俗简单。”王彩平告诉记者,农闲时,随便凑几家、找个地方,就能用电脑、投影仪放一些保险知识的小电影。“庙会、赶集时人多,我就去设个咨询点。有了新产品,就和村委会商量,到大队部办个说明会,那里地方更宽敞。”

“及时、足额的理赔是对保险最好的宣传。”王彩平说,这几年中国人寿在西足里村的长期寿险、短期意外险案件有50多起。理赔额度万元以上的现场会,在村里开了7次。“村民特别受震动,"一人获赔,全村投保"。”

村民的保险热情如此之高,是理性的还是盲目的?营销员会不会为了佣金收入,忽悠大家“过度”投保?

在村口的老磨盘前,记者和晒太阳的李全军大爷闲聊,说起保险营销误导问题,李大爷还有点儿不高兴:“彩平嫁到这村20多年了,俺们知根知底儿。大伙儿买保险,多半是信她这个人。”“她自家还种着7亩地呢!农忙时干完自家忙别家,谁有啥难事,她都出钱出力,这些年借出去多少钱她自己都没数吧?”一旁的吴盛大爷搭话。

王彩平说,农民最缺的是保障,她重点向大家推荐重疾、医疗、养老等保障型险种,而万能险、投连险等不适合大家。“一年能剩1万多元闲钱的人,我推荐他投个年交保费1000元的寿险产品,到期返本,还能保十几种大病;家里穷的,就让他保个50元、100元的意外险,在外打工万一有啥事,也能救济老婆孩子。”

王彩平有两个推销原则:一是实惠适用绝不让人家碍于情面投保费多的险种;二是“丑话”先讲免责条款、免赔额这些一定要说透,避免以后有理赔纠纷。“我得在这村生活一辈子,做错一笔,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王彩平说。

2010年,西足里村实现保费21.6万元。2011年实现保费38.3万元。记者告诉她:“这个增速,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呢!”王彩平听了,皴红的脸更红了。

记者点评:保险业声誉久为“营销误导”、“理赔难”所累。然而在乡村,一位农家大嫂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拉近了人们和保险的距离。事实证明,有“诚心”和“诚信”,就不会有误导、误读和误解,就能消融隔阂,提升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心”和“信”,胜过所有营销策略。

保险驻村营销,村支书当上“监督员”

西足里村村支书孙宗学也是个保险能人,但他不推销保险,他负责监督王彩平。“中国人寿希望我当保险监督员。这是为大家好,我乐意当。”

作为监督员,孙宗学会跟踪回访各家的投保、理赔情况。比如:免责条款王彩平和大家说清楚了没有?理赔及时不?赔得合理不?“我对小王的工作100%满意,她不光完成了分内的事儿,好多人家该续保时粮款、工钱还没结回来,都是她垫的保费!”

监督员也是宣传员。“村里每年都三四个人出险,保险公司赔得好,我就在大喇叭里喊话:"少喝一瓶酒、少抽一条烟;投份意外险,不怕灾和难"!”孙宗学说,越是五保户、低保户这些没钱的人,出点事越没着落。“等到年底,出去打工、开店的人都回来了,致富大户就主动找到村委会,问问村里谁家有啥难事儿?需要帮忙不?我们把保险的情况一说,人家就把几十个五保户、低保户的意外险都包了。”孙宗学感叹:“人熟是宝!在我们村,说起保险大家心里都挺热乎的。这里面的人情味儿,是钱所不能衡量的。”

“村书记监督制很有借鉴意义。”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雒庆举认为,在城市,团体投保的个人出险理赔,就可以申请工会等组织的协助,而协助责任可事先在保险合同中体现。“关键是降低保户的申诉成本、增加他们的申诉手段、提高他们的申诉能力。比如现在保监会正在筹备中的保监局长接待日、全国统一投诉热线,值得各方期待。”

然而,熟人社会的驻村营销也面临一个挑战:处于亲情、人情关系网中的王彩平会不会在理赔时偏顾村民,侵害公司利益从而损害其他保户的利益呢?

“分公司乃至总公司层面必须有严格的核保核赔制度。法律上不该赔的一律不赔,确实有特殊困难的,公司可以用慰问、捐助等形式表达关怀。”中国人寿保定分公司个险部负责人张雨波说。

“做好营销和理赔服务,根本上仍有赖于公司的制度机制建设。”中国人寿集团办公厅主任余贤群介绍,目前公司对代理人和分支机构的奖惩都不再“唯保费”论。信誉评级直接和营销员与相关领导的各种奖励、福利挂钩。有不合规行为就扣佣金、奖金。人寿有个“5分黑线”,客户投诉一次扣1分;代客户签名扣1分;扣满5分直接走人。

记者点评:保险代理人能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保户服务,关键在于保险公司管得严不严,能不能把代理人自身的利益和保户的利益拴在一起;在于行业协会是否能出台更为严格的准入门槛、更清晰的退出底线;在于监管部门能否站在保户一方,切实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农民更需要保险,关键是产品和服务要跟上

曹俊乔奶奶一大家子8口人,每年家里都拿出6000多元买保险。她掰着指头算:“我们给孙子、孙女各投了一份1000多元的"精彩明天",这个险有保底分红,将来当教育金,还附加重大疾病和住院险;我跟老伴投了康宁定期,能保10种大病,70岁以后保险金取来养老。我两个儿子和他们的媳妇也都投保了意外险。”曹奶奶说,除去人吃马喂的,家里每年能剩三四万元闲钱。

“拿出1/5买保险,您不觉得多了点吗?”记者问。

“不多不多,有能力还想再多买点。孩子上学、老人养老,壮劳力保个意外。我们农民没有单位福利,缺少社会保障,自己还不得掏点钱买个"踏实"?”曹奶奶说。

记者随机推开一户院门,50多岁的村民孙立柱迎上来,得知采访来意,他一面搬椅子一面连声说:“保险好,该买!”他指着院里蹒跚学步的小孙子说:“我给他投保了分红的教育金,早投早受益。”

和村中其他家庭的“保障结构”相似,孙家也是养老金、意外险、分红险“长短搭配”。“家里每年收入4万多元,拿出4000元投了保险。”“俺那"一担挑"出过险,多亏有保险公司理赔,家才没有塌下来。我就跟家里人说,咱农民炒不了股、做不了生意,别净做梦发大财。有这个保险,全当强制自己储蓄,要不然几千块钱,手松点,也都花在不值当的地方了。”

中国人寿县域保险部总经理郎宽从香港调回内地一年,她惊讶于农民的保险热情如此之高。“他们对保险的认识反而比城里人更到位,不是为了高分红盲目参保,也不因收益不佳而大规模退保,对保险的期望很务实。”

“2009年公司针对农民推出小额保险到现在,仅河北省保费已突破10个亿。农民的保险观念、对保险的需求,远远超出我们原来的预期。”中国人寿河北省分公司总经理徐海峰说。

据统计,目前国内农村小额保险90%的市场份额都为中国人寿所有。“但市场份额并非一劳永逸,农村保险的营销渠道也在悄然增多。”雒庆举认为,邮储、银行和正在兴起的手机、互联网投保,已经在向农险市场渗透,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农民挣钱不易,都会精打细算。产品不实惠、服务有弊病,大家必定"以脚投票"。”

然而,目前寿险产品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王彩平说,她在推销保长期寿险时,往往得卖“半份”保险保费、保险责任减半。去年西足里村的保费里,有不少300元、500元凑起来的“半险”。

“农村小额意外险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保障功能仍有待完善。”雒庆举说,比如50元一份的“保险卡”只保意外身故、残疾,但并不管医疗,农民不太满意,哪怕少赔点儿也好。还有些产品组合,主险里有医疗、附加险也有医疗,但是在理赔时,医疗费用只按实际发生额给付,对农民来说,这又不实惠。此外我国农民收入的地域差别比较大,目前的小额保险适用于低收入家庭,沿海一些富裕地区农村的保险需求,还有待开掘。

让每一个农民手中都有保单,各方协作很重要。据了解,中国人寿正与国务院扶贫办在四川省资阳市推广“小额全家福”项目这是一种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核保理赔简单的产品,试点前期,当地政府对贫困家庭的保费予以补贴。“有了补贴,贫困户投得起;承保面大了,保险公司也不亏本;政府则把扶贫款花在了刀刃上,在社会管理上四两拨千斤。今后我们要不断探索合作机制,只有多方共赢才能实现永续经营。”郎宽说。

记者点评:没啥投资渠道的农民,真正从家庭财富和风险规划出发投保,不仅保本微利,还有不少人在危难时获得了“及时雨”、“雪中炭”。农村是个大市场,农民更需要保险保障。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关键是保险产品要符合农民的需求,理赔服务要跟上。

习题题目 22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称作“新生代农民工”的他们,大多是背井离乡肩负帮助家庭脱贫责任的孩子,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除了满足他们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民生期待之外,还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有人说应满足“休闲”。其实,“休”是要有环境条件的,而“闲”则指心情不但足以放松,且较愉悦。此两方面,目前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脏、险、苦、累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和社会保障不健全,从经济、精力和体力上抑制了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无闲”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商业化了的城市社会,如果一个劳动者,特别是做那种脏、累、挣钱又少的活儿的体力劳动者,如果仅仅被视为劳力,而不被当成必须友善而礼貌地对待的一个人,则他或她根本不能感受到劳动者的尊严,更何谈给他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这不应该是一个向他们自身提出的问题,而应是对城乡差别和社会平等的叩问。总而言之,“有尊严的劳动”也罢,“有尊严的生活”也罢,首先应立足于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的建言,而不是反过来“教化”需要关注和关怀的劳动者。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
【小题1】为什么“休闲”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4分)
【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5分)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当前之于“他们”我们应该怎么做?(6分)

①客观上他们工作和生活之处没有可供休闲的环境条件;②主观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使他们“无闲”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每点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2-江苏省徐州市高三考前信息卷语文试题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被称作“新生代农民工”的他们,大多是背井离乡肩负帮助家庭脱贫责任的孩子,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除了满足他们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民生期待之外,还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有人说应满足“休闲”。其实,“休”是要有环境条件的,而“闲”则指心情不但足以放松,且较愉悦。此两方面,目前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脏、险、苦、累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和社会保障不健全,从经济、精力和体力上抑制了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无闲”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商业化了的城市社会,如果一个劳动者,特别是做那种脏、累、挣钱又少的活儿的体力劳动者,如果仅仅被视为劳力,而不被当成必须友善而礼貌地对待的一个人,则他或她根本不能感受到劳动者的尊严,更何谈给他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这不应该是一个向他们自身提出的问题,而应是对城乡差别和社会平等的叩问。总而言之,“有尊严的劳动”也罢,“有尊严的生活”也罢,首先应立足于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的建言,而不是反过来“教化”需要关注和关怀的劳动者。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小题1】为什么“休闲”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4分)【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5分)【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当前之于“他们”我们应该怎么做?(6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回答“休闲”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要从客观上和主观上两个角度答题。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要注意“必要”“更必要”的含义。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当前之于“他们”我们应该怎么做,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被称作“新生代农民工”的他们,大多是背井离乡肩负帮助家庭脱贫责任的孩子,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除了满足他们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民生期待之外,还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有人说应满足“休...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被称作“新生代...”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被称作“新生代农民工”的他们,大多是背井离乡肩负帮助家庭脱贫责任的孩子,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除了满足他们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民生期待之外,还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有人说应满足“休闲”。其实,“休”是要有环境条件的,而“闲”则指心情不但足以放松,且较愉悦。此两方面,目前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脏、险、苦、累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和社会保障不健全,从经济、精力和体力上抑制了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无闲”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商业化了的城市社会,如果一个劳动者,特别是做那种脏、累、挣钱又少的活儿的体力劳动者,如果仅仅被视为劳力,而不被当成必须友善而礼貌地对待的一个人,则他或她根本不能感受到劳动者的尊严,更何谈给他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这不应该是一个向他们自身提出的问题,而应是对城乡差别和社会平等的叩问。总而言之,“有尊严的劳动”也罢,“有尊严的生活”也罢,首先应立足于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的建言,而不是反过来“教化”需要关注和关怀的劳动者。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小题1】为什么“休闲”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4分)【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5分)【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当前之于“他们”我们应该怎么做?(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被称作“新生代农民工”的他们,大多是背井离乡肩负帮助家庭脱贫责任的孩子,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除了满足他们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民生期待之外,还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有人说应满足“休闲”。其实,“休”是要有环境条件的,而“闲”则指心情不但足以放松,且较愉悦。此两方面,目前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脏、险、苦、累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和社会保障不健全,从经济、精力和体力上抑制了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无闲”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商业化了的城市社会,如果一个劳动者,特别是做那种脏、累、挣钱又少的活儿的体力劳动者,如果仅仅被视为劳力,而不被当成必须友善而礼貌地对待的一个人,则他或她根本不能感受到劳动者的尊严,更何谈给他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这不应该是一个向他们自身提出的问题,而应是对城乡差别和社会平等的叩问。总而言之,“有尊严的劳动”也罢,“有尊严的生活”也罢,首先应立足于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的建言,而不是反过来“教化”需要关注和关怀的劳动者。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小题1】为什么“休闲”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4分)【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5分)【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当前之于“他们”我们应该怎么做?(6分)”相似的习题。

现在有的农民为啥不愿种地了?有些土地荒芜着,杂草丛生,觉得是在浪费资源。

由用户提神只为自己提供的知识:

土地荒芜的现象毕竟是少数。眼下的农村,的确有很多的农民是不愿种地了,尤其是农村中的年轻人,不会种地,更不愿种地。如今种地的多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农民,只是怀着对土地的一种情结。我也是农民,我来说说我们这里的农民不愿种地的真正原因:

种地成本增大,还要受到自然条件及气候的影响。种地离不开种籽、化肥、农药、农膜及机械(或畜力),种植面积大的还得雇请帮工,这些开支一年一个价,也就相对地增加了种地的成本,很明显已经超出了种地带来的收益;如果遇到雨水减少或者雷雨天气,粮食减产甚至欠收严重,种地基本上只能解决一家人的口粮问题,挫伤了农民种地的热情。

粮价处于低位状态,农业补贴还是太少。也许是受国际粮价的竞争,我国的粮食价格一直徘徊在低位。农民种地的目的就是自用外,总想拿多余的粮食换钱支付土地的投入和家庭的开支,但是粮价不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却在不断上涨,农民对种地缺乏信心;虽说国家每年都对农民种地有巨额的农业补贴政策,但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真正分到每个农民身上的补贴还是有限的,再说国家大的涉农补贴侧重于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规模种植者,绝大多数家庭种植者不符合补贴资格,从根本无法对农民土地的收益带来大的改观。

出外打工省心、无风险、赚钱多。这些年农村出现的“空巢”和“留守”老人现象,正是农村青状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的。既然种地赚不了钱,那打工就是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了。农民出外务工,会从事于建筑、加工等各种行业,虽然工资有高有低,但包吃包住,每月有既定的工资收入,不用承担风险,还省心,更重要的是打工的收入比种地的收入高出好多倍。

部分农民土地被租赁种植或被政府征收。租赁经营土地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像我们这里只给农民留下了水浇地,其他的山、原地都以380元/亩/年租赁种植油用牡丹了;还有农民的土地被政府征收用于企业项目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越来越多的农民没地可种也是事实。

由用户粮小咖提供的知识:

大部分地还是要种的,尽管很多农民朋友说着种地不挣钱,费力费工收益低,但出于对土地的感情,还是不愿意让耕地荒着的。当然,也不是说没有撂荒的情况,像华北有些边角地块,南方的有些丘陵田或不好的田块,确实有不再耕种的,任由杂草生长。

其实,撂荒的情况毕竟是少数,真正应该引起注意和思考的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降了,有些地方的种粮大户选择退租甚至“跑路”的情况,对于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支撑力也随之下降。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改变这个状况的延续?这才是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

一方面来看,尽管很多人在说种地的主力军是50、60岁以上的人,因为各方面的限制,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发展,但其实也应该看到,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包括一些农业方面的理事会、合作社的牵头人或负责人,很多都是年轻的生力军,我在河南、湖南、湖北、黑龙江等好几个地方,和一些20多岁、30多岁的合作社负责人、或者既有加工厂又流转很多耕地的人聊过,他们对农业是看好的,对农村和农业是有感情的,也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同时,对于我国目前农业的现状也存在很多无奈之处。

他们在农民之中,是对市场最为敏感的群体之一,也是把农业生产作为“职业”的群体。他们有着市场经营的思路和意识,对于农业发展的不均衡、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更深切的感受。对于他们来讲,感触最深的是农业的脆弱和参与市场的无力,体现在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政策调控的不匹配、市场话语权的缺失、应对风险的能力比较脆弱等等,进而对自己的收益无法做到足够的掌控。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华北黄淮地区2016年的夏粮、2017年的秋粮接连因灾减产、品质下降,使得很多种粮农民亏损惨重,粮食卖不上价、收益收不回来,再加上国家取消了对种粮大户的直接补贴,面临着定期要交付的流转费用,很多种粮大户选择了退租,之前很长时间形成的土地流转的良好局面“功亏一篑”。查到一组数据,也足以说明一种现象: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6年,中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风雹和地质灾害为主,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近1.9亿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622万公顷,其中绝收29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032.9亿元。而据中国保监会消息,中国农业保险为4575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348亿元,在重大农业灾害中成为农民恢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来看,从更多的农户来说,一家一户的耕种面积毕竟有限,在当前各类生活支出、生产成本高涨的时代,靠几亩、十几亩的土地,基本上就满足不了需求的。为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尽管这与国家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推进等大趋势是正向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农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最终效果应该是好的,很多人都看在眼里的规模化种植、家庭农场式种植等等,规模效益将是我国农业生产未来追求的方向。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必须要面对的现状,就是农业收入和工资收入结构的不匹配,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重视粮食生产,很多人存在着这样的心理:“反正卖粮也挣不了几个钱,种够吃的就行,多在外面打几天工就啥都有了”。与这一心理相印证的是,前些年每逢夏收夏种、秋收秋播时,火车上、公路上返乡的农民工浩浩荡荡,如今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基于此,尽管我们知道转型必然要有阵痛,但国家粮食安全无小事,农业生产无小事,在转型的过程中,更要关注、关心农业及粮食生产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顶层设计的政策措施,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和种粮积极性。毕竟,城镇化的趋势已是不可逆的,农村人员的外流也是大势所趋,特别是更多地年轻人通过考学也好、打工也好、创业也好,将目光转向了城市,在县城、市区等买房的意愿越来越强、现状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农业来说,应该警惕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的问题。

由用户萌妹子说三农提供的知识:

因为现在种地很多都是亏钱, 例如今年种的小麦都不够本钱,因为经常下雨,所以麦子都被淋坏了,小麦都收获的季节很多小麦都已经上霉了。一般往年一亩地都能收1000斤左右的小麦,今年一亩地收200斤就不错了。这200斤,连小麦本钱都不够,更何况还要打地钱,收割钱。人家农民本来挣的就是辛苦钱,一年辛辛苦苦却还亏本,你想谁还愿意去种地呢?

一般农民种地是要看天气,如果那年收成好的话辛辛苦苦还是值得的,如果那年连续下雨或者不下雨的话

那收成肯定不好。不同的农作物种植的步骤也是不一样。比如种小麦也特别辛苦需要耕种,播种,化肥,还要除草,灭虫,收割。这种正是应验了那句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所以说农民是十分辛苦的。

你现在如果出去打工的话,就算最基本的进厂一个月都是3000左右,一般厂里面都是管吃管住的。今天农村人出去打工,一般都比较节俭,一年下来存3万块钱应该不是问题的,如果夫妻两个一起出去打工,一年稳稳的会存5万块。如果选择在家里种地的话,就算大丰收你家大概有七亩地多,一年也挣不了1万块钱而且还特别辛苦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出去打工。

由用户爱农帮提供的知识:

感谢邀请,欢迎关注爱农帮!

“现在有的农民为啥不愿意种地了?有些土地都是荒芜着,荒草丛生,觉得是在浪费资源”农村农民越来越不愿意种地,这的确是目前农村的一个现状,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农民都觉得种地越来越不赚钱,或者是觉得说,赚钱越来越难了,因为很多时候,种地是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当你获得了一个好的收成,但你却不见得能获得一个可观的收入,因为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就直接导致农户的收入高低受到一个重要影响;

因此,基于这种情况,很多农户就都选择去到城市打工,虽然同样辛苦,还远离农村老家的家人,但是,赚的钱相对来说更多,能够让家里的生活条件更好;

不过,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农村农民中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农村老家的土地无人耕种,这是资源的浪费,所以国家近年来有提出严格的土地政策,对于长期闲置的土地,要收回,并鼓励农户回到农村发展,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活力;

关于上述内容,有任何观点,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

由用户一指叹提供的知识:

一指语:现在的农民为啥不愿意种地?全因种地风险太大当收获的时候,当季的又销量不好造成收入波动太大!种地所获还不如在外打工收入高还较稳定。

假设预估玉米销量不错,大家几亩地都种玉米,但是当收获的时候售价和预估存在差异,那么这个收入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种地还不如种大棚菜,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产出日常所需的蔬菜瓜果,不受季节影响,就算是有风险也当对小一些,只要抓住售卖的机会都会有不错的收入,并且找到固定的销售渠道那这个收入相当稳定。

种地,一年多的两季周期较长且收获受市场影响大,还不如外出打工固定收入,一年下来相对比的话比种地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结语:总之,农民要是能靠种地发家致富,那是不可能的。

由用户农科小孙说提供的知识:

很多杂草丛生的土地是被流转走了,没有进行耕作,有的是新农村建设,拆迁的土地,所以你能见到很多杂草丛生的土地,说不上浪费,只是没有利用。

此外现在提倡休耕,不能连续不断向土地索要,也会出现很多地荒着。

针对很多农民不愿意种地的说法,我不太赞同,说说理由。

作为一个农民,只要有地很少会让他闲着,奈何很多农民没有地了,随处可见在工地开荒的人,河道开荒的人。所以,农民还是很勤劳的。

再有,很多农民年纪集中在60岁以后,因为他们在城市中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了,年轻一点的能不在田里劳动就出去奋斗了。举个例子,一斤小麦1.15元,国家保护价,一瓶怡宝2块,农民辛辛苦苦种一亩麦子产1000斤,不如拉一车水价格高,年轻人不肯干这个。

由用户愚人跳农门提供的知识:

对于题主的问题,我认为很有代表性,现在有的农民为啥不愿种地了,应该有下面的因素:

一、种地的经济效益太低。

如果是种植传统的农作物,收益的确比较低。比如种植传统的水稻,一担谷(100斤)目前售价150元左右,种一亩田亩产1200斤,毛收入不足2000元,除去人工成本、化肥农药等,一亩田辛辛苦苦的种几个月的收益还不如帮人地打一个月的工。因此,很多人都萌生退意,不愿意再继续种地属于正常的心理。

毕竟农民的生活是比较辛苦的,虽然现在农业技术提高了,不再是传统的刀耕火种的模式,耕种已经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么悲催,但天天在田间地头工作,风吹日晒也是挺辛苦的。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生活条件优越了,没吃过什么苦,觉得种地那么辛苦。因此,现在还在拼命耕种的人少了,基本上是上了年纪的人舍不得那些田地,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

三、改变观念,科学种植。

其实,种地虽然比较辛苦,但随着如今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发展种植业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我们已经告别了父辈那种传统的落后的耕种方式,传统的耕种作物。在田地里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收益低的传统作物,而是选择新的种植水果、中草药、或者盆景、鲜花等附加值高的作物,甚至把田地充分利用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搞起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的种植模式。这样,经济效益会极大提高,农民也是个有文化的职业。

尤其是现在由于很多人不愿意种地了,土地闲置,如果不耕种会很浪费土地。如果把他租赁过来大片开发利用,租金便宜,效益更显著。很多人都是通过在农村搞种植而走上了致富之路。

我是愚人跳农门,喜欢我请点赞和关注!

由用户农事指南提供的知识:

现在有的农民为啥不愿种地了?

近年来,在农村中确实出现了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并且种地的大多数人中老年人,大批的青壮年人口流向了城市,或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题主的问题或许是很多人的困惑,这些人为什么不愿种地了?

笔者下乡的时候和一些老乡聊天中了解到,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种地赚钱太少。这是人们不愿意种地的主要原因,比如我们下乡扶贫有个村子,一共有116户,每人分得承包田5.3亩,都是旱田,一个三口之家,16亩地种玉米收入只有,纯利润加补贴一共收入1.2~1.3万元,这也就是个温饱。结果这个村子只剩下42户,其余都到外地打工或经商去了,外出人员达到63.8%。

二、有更好的赚钱方式。有的农户在当地转包些地也是可以维持生活的,但如果在城里或外地有亲戚朋友做生意好的需要人手,或者有其他更好的赚钱机会,就会把手里的土地流转掉,选择赚钱更多的事儿做。

三、年轻一代人不喜欢种地这个行当。现在绝大多数年轻人不喜欢种地,有可能是嫌脏,有可能是嫌没出息,也有可能更喜欢城市中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宁可少赚钱,叶不愿回农村种地,现在到农村低于35岁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这是也是不喜欢种地群体中比较多的一种类型。

四、还有一部分人无地可种。题说的农村土地荒芜每人种,和这部分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原因是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分得土地,其中最多的就是刚技术1997年分地刚结束就出生了,农村结婚早,有些不到20就结婚了,再生个小孩,三口人都没地,只能外出务工。综上所述,一些农民不愿种地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答题原因就是以上几种。以上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请留言交流。如果喜欢本文,可以关注“田埂花开”!谢谢!

由用户北方的冬季提供的知识:

你如果是一个农民,种了几十年地,最近五六年只赔不赚,每天累死累活,你心里会怎么想,老婆孩子还要生活,小孩的学费,老人的药费,每天都要开支啊。还不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的产品到底满足了客户什么需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