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龙这个人怎么样是骗人的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在一个俱乐部里,有老实人和骗子两类成员,老实人永远说真话,骗子永远说假话.一次我们和俱乐部的四个成员谈天,我们便问他们:“你们是什么人,是老实人?还是骗子?”这四个人的回答如下:第一个人说:“我们四个全都是骗子.”第二个人说:“我们当中只有一个是骗子.”第三个人说:“我们四个人中有两个人是骗子.”第四个人说:“我是老实人.”请判断一下,第四个人是老实人吗?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①四个人当中一定有老实人.因为如果四个人都是骗子,则谁也不会说“我们四个人全都是骗子”.所以第一个人为骗子. ②第二个人为骗子.因为如果他是老实人,说实话,由于我们已经判断了第一个人是骗子,则第二、三、四个人都是老实人.但第三个人的回答与他矛盾,两人不可能是同类的,故第二个人说的是假话,他是骗子. ③再看第三个人的回答:如果第三个人是骗子,则由①可知,第四个人一定是老实人;若第三个人是老实人,那么由他的话知他和第四个人是老实人;.因而无论第三个人是骗子还是老实人,都可以推出第四个人是老实人. 答:第四个人是老实人.
为您推荐:
此题抓住题干中,老实人与骗子的特点:“老实人总是说实话”和“骗子总是说假话”进行推理,逐一排除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点:
逻辑推理.
考点点评:
排除法是推理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此题就是抓住题干中老实人与骗子的特点进行逐一分析排除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这个人是骗子吗?_百度知道
这个人是骗子吗?
这个人是骗子吗?有人用过吗?,有人被骗过吗?...
这个人是骗子吗?有人用过吗?,有人被骗过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庞氏骗局的前世今生,这个无比简单的套路,到底是怎么样骗的人醉生梦死的?
生鲜O2O难做是行业内众所周知的事情,但生鲜市场如此庞大,依然吸引着各种资本入驻,如“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生鲜共享经济”等等的口号层出不穷。
早在2015年一家号称“生鲜界阿里巴巴”的生鲜O2O电商企业——水果营行就以摧枯腐朽之势覆盖多个城市。
他们承诺加盟直营店投资人自完款第45天起,将获得每月销售额10%的回报,如果投资100万,可收回200万,同时获得水果营行10万股原始股权。
高额的投资回报瞬间引爆全场,300余家线下体验店在全国各地铺天盖地的展开。
但水果营行还没有坚持一年,便轰然倒塌。
门店相继关门,老板卷款逃跑,会员们拿着还有好几千水果钱的会员卡只能对着空气沉默,投资商们更是为自己的贪婪默默流泪。
等事情到了一筹莫展的局面之后,人们才发觉这个巨大的馍馍竟是一个改头换面的“庞氏骗局”。
图为庞氏骗局中最简单的“八球模型”,庞氏骗局也叫做层压式推销、金字塔骗局,在台湾被称为“老鼠会”,主要以参与者与经营者通过介绍他人加入而赚取佣金,佣金则来自于新人入局缴纳的入会费。
庞氏骗局被称为世界金融投资骗局的始祖,它不仅仅是经济学上的资本运作,更是心理学上最成功的案例。
庞氏骗局的前世
这套看似简单但是却屡屡能获得成功的套路来自一个叫做查尔斯·庞兹()的人。
庞兹是意大利人,1903年移民到美国,在美国干过各种工作,一心想发大财。
他曾因伪造罪在加拿大坐过牢,在美国亚特兰大因走私人口而蹲过监狱。
经过美国式发财梦十几年的熏陶,庞兹发现最快速赚钱的方法就是金融,于是从1919年起,庞兹隐瞒了自己的历史来到了波士顿,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
这个投资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一种东西,然后获得高额回报。但是,庞兹故意把这个计划弄得非常复杂,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庞兹便利用了这种混乱。他宣称,购买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卖给美国,便可以赚钱。
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等因素,很多经济行为普通人一般不容易搞清楚,但其实只要懂一点金融知识,就知道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赚钱。
庞兹一方面在投资方式上故弄玄虚,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兹所承诺的回报。
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傻子一样变成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
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当时的庞兹被一些愚昧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尔孔尼(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
庞兹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还给他的妻子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
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兹的投资骗术时,庞兹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年8月,庞兹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
此后,“庞兹骗局”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
庞兹被判处5年刑期,出狱后,他又干了几件类似的勾当,因而蹲了更长的监狱。1934年被遣送回意大利,他又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不过没能得逞。
到了1948年,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眼睛几乎无法视物,脑出血,只得瘫痪在床。
一年后,庞兹无法抵抗疾病侵袭,在医院去世,去世时口袋里仅有75美元。
这75美元成了庞兹最后的葬礼钱,简陋的葬礼也无法配上他名骗的身份。
虽然庞兹倒下了,可是他这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指引了更多有魄力的骗子。
庞氏骗局的今生
比如1964年的威廉·帕特里,他模仿庞氏骗局所创立了“假日魔法公司”,短短8年业绩从52万美元飙升到2.5亿美元。
又或者1990年俄罗斯的谢尔盖·马夫洛蒂三兄弟,他们创立了MMM公司,最终涉案人数1000万人,诈骗金额达千亿卢布。
还有上世纪90年代初举世震惊的阿尔巴尼亚高息“金字塔”事件,几乎毁了一个国家。
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政局相继发生了剧变。阿国也摇身一变,成为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党执政后,发起了一场私有化运动,力图革新全国产权状况,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然而阿国国家财政状况极为紧张,银行无力向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贷款,民间经济对资金的需求相当迫切。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司和个人以贸易实业公司、金融公司或慈善基金会的名义注册,利用人们渴望通过捷径理财、实现财富增值的心理,以高利率为诱饵,大搞所谓的“金字塔式”集资活动,言称帮助民众理财,同时解决民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这场民间理财运动,得到了阿国民主党当局的支持,民主党认为发展民间金融可以刺激民间经济的发展,活络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当然,阿国民主党还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些理财公司为民主党在下一轮阿国总统大选中提供政治献金。
据统计,当时阿全国共有12个大的假集资机构,在全国普设储蓄点,储户多达1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1/3,总存款额近20亿美元,远远超过国家进出口总额,近乎阿尔巴尼亚国民收入的1/3。
疯狂的民间集资活动使全国金融混乱,这座高息金字塔终于在1997年初轰然倒塌。
储民痛不欲生,有人甚至暴病不起或绝望自杀,他们呼吁政府干预,政府却不予置理。
于是,全国广大投资人在极度绝望与愤怒的情况下,相继在全国各地大城市掀起大规模的反政府抗议活动。
群众纷纷走上街头,高呼“我们要自己的钱”、“打倒强盗政府”、“打倒贝里沙”等口号,并伴有打、砸、抢等行为,最后发展成了难以收拾的武装骚乱局面。
整个阿尔巴尼亚濒临崩溃。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无不在这些庞氏骗局中被摧毁,虽然经历很多血与泪的教训,诸如此类的骗局仍然层出不穷,受骗者仍然前赴后继。
加拿大中奖缴费的彩票骗局;2001年英国的“女人授权给女人”的金字塔传销诈骗;尼日利亚取空帐户的419诈骗案;新加坡一已婚妇女的网络交友征婚骗局;戴夫·罗斯快速赚钱格式化连环信的无头诈骗案;20世纪80年代英国历史上最臭名昭着的巴洛·克洛斯“政府债券”骗局;美国一对夫妇筹集捐款的白血病骗局;2008年初在线游戏上出现的高额回报虚拟银行骗局......
各种各样的庞氏骗局虽然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但本质上都具有自“老祖宗”庞兹身上沿袭的一脉相承的共性特征。
低风险、高回报的反投资规律
众所周知,风险与回报成正比乃投资铁律,庞氏骗局往往反其道而行之。骗子们往往以较高的回报率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而从不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
各类案件的回报率可能存在差异,有些高得离谱,如庞兹许诺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有些则属于稳健的超常回报,如麦道夫每年向客户保证回报只有约10%,但他非常强调“投资必赚,绝无亏损”。
骗子们总是力图设计出远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投资路径,而绝不揭示或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
投资诀窍的不可知和不可复制性
骗子们竭力渲染投资的神秘性,将投资诀窍秘而不宣,努力塑造自己的天才或专家形象。
实际上,由于缺乏真实投资和生产的支持,骗子们根本没有可供仔细推敲的“生财之道”,所以尽量保持投资的神秘性,宣扬投资的不可复制性是其避免外界质疑的有效招术之一。
当年《波士顿环球时报》的记者曾经撰文揭露庞兹的骗局,却被庞兹以“不懂金融投资”为由加以批驳。麦道夫也故弄玄虚,从来不向别人交代每年稳赚10%的投资诀窍。
投资的反周期性特征
庞氏骗局的投资项目似乎永远不受投资周期的影响,无论是与生产相关的实业投资,还是与市场行情相关的金融投资,投资项目似乎总是稳赚不赔。
万亩大造林计划仿佛从不受气候、环境、地理因素的影响,麦道夫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也能在二十年的数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这些投资项目总是呈现出违反投资周期的反规律特征。
投资者结构的金字塔特征
为了支付先加入投资者的高额回报,庞氏骗局必须不断地发展下线,通过利诱、劝说、亲情、人脉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从而形成“金字塔”式的投资者结构。
塔尖的少数知情者通过榨取塔底和塔中的大量参与者而谋利。
即便是高深莫测的纳斯达克前董事会主席麦道夫也免不了拉拢下线的俗套,大量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伙伴发展“下线”,有的人因成功“引资”而获取佣金,“下线”又发展新“下线”,以滚雪球的方式壮大。
国内的骗局也层出不穷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头换面地庞氏骗局也大量进入中国,上世纪80年代,我国南方地区曾经出现一种“老鼠会”,就是庞氏骗局的翻版。
而更令人熟知的庞氏骗局改进版,就是各种各样的传销。
一些在中国发生的非法集资案,大多也都是庞氏骗局的再现。某些突然暴富的中国商业奇迹,例如前不久被拆穿的浙江26岁的女富豪吴英,其发财手段也是庞氏骗局的再现。
2007年的蚁力神事件,同样是类似的骗局,利用新加入的购买设备和蚂蚁种的钱来支付之前的投资者。
其他如万里大造林,事实上也是这一“古老”骗局的更新版,只不过庞兹45天的回报周期被万里大造林改为8年。
其他如向农民推销种植某种奇怪的农产品或养殖产品,然后许诺高价回收,都属于此类骗局。
中国银监会(CBRC)的数据显示,此类“非法集资”正从较富裕的东部沿海地区蔓延至中西部地区。英国《金融时报》的研究表明,在过去18个月里,中国每个省份都出现了至少一起集资项目坍塌的事件。
庞氏骗局的危害性更胜一般的金融诈骗
由于庞氏骗局并不高明,受骗的大都是社会底层民众,较之一般的金融诈骗,庞氏骗局受害者更多、影响面更广、危害程度更深、隐蔽性更强。
如庞兹当年,受骗的投资者达4万之众,以非法集资为特点的哥伦比亚“金字塔骗局”受害人数达200万之多。
近年来,其影响层次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
既有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也有金融投资从业人员,更有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一般民众和退休人员。
再加上庞氏骗局的领头人根本没有想过偿还投资本金,因此他们从不担心涉案金额过大,由此造成的社会危害也更为严重。
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因为民众情绪而危及金融稳定与社会秩序。
一旦案发,不仅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修复受损的金融秩序,恢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更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另外庞氏骗局的知情者往往掌控着集团的核心信息,任人唯亲,并严格保守集团的财务秘密,从而降低了被外界揭露或查处的风险。
比如,麦道夫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交易部门分别在不同楼层办公,麦道夫对公司财务状况一直秘而不宣,甚至对作为公司高管的子女亲戚也从不透露,而投资顾问业务的所有账目、文件都被麦道夫锁在保险箱里。
缺乏透明度和各种各样的欺瞒手段使得庞氏骗局往往能在监管者的视野外维持相当长时期。
庞氏骗局其实真的很简单
虽然看起来庞氏骗局防不胜防,可是它的本质很简单:就是骗局“理论”根据的神秘性和“投资”名目的不道德性。
理论就是理论,必须有经验的或科学的根据,而不能被所谓的诀窍的神秘性所掩盖。
投资的道德性不在于结果的利润赢亏或策略手段的简单与复杂、风险与回报的比率,而是其目的究竟是为了生产,还是靠欺诈套利。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是不需要多大文化就能想明白的。
然而,所谓防范,只有靠人们自己的警惕,关键在于,不要贪心,不要以为天上会掉馅饼,不要相信那些轻易就能赚大钱的鬼话。
但是,现代社会在金钱欲望的引导下,越是违背常理的赚钱大话,越是容易使人相信,这也常常使人无奈。
对于有些人来说,吃亏上当也不会吃一堑长一智,即使有前车之鉴也没有任何作用。
本文由海外眼发布,了解更多海外趣闻请关注海外眼!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其实,我就是个骗子……吗? | 科学人 | 果壳 科技有意思
其实,我就是个骗子……吗?
冒充者综合征
冒充者 impostor fraud syndrome 冒名顶替综合征
本文作者:装大雷
她考上了名校,拿到了博士学位,在别人眼中也算是小有所成。但她却一直被某个想法困扰——“周围的同学都比我优秀,我能取得现在的一切不过是运气好罢了,其实自己并无多少真才实学,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像个骗子。”
他在一家著名互联网公司任职,认真好学,勤恳努力,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和同事的认可。但是他却经常做噩梦——“公司突然遇到新问题,自己没法解决,上司和同事气急败坏地指责自己没什么真本事,就是一个骗子。”
“我真的够好吗?还是只是别人觉得我好,而我其实是个骗子?”许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可为什么呢?图片来源:vimeo.com
你是否也有类似经历?不管有多少证据表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甚至是成功的学生、员工和老板,你内心深处仍有个角落却在默默哀嚎着“我不配,我骗了你们”——这就是保琳(Pauline R. Clance)和苏珊娜(Suzanne A. Imes)在1978年发现并命名的“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
那些优秀又卑微的女性
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5年来陆续接触了150名女性来访者。在别人眼中,她们都是很优秀的女性——受人尊敬的教授,博士学位获得者,成绩优异的大学生。不过她们自己并不认可这些所谓的“成功”:有人认为是招生委员会犯了错误,自己才被录取;期末得高分,她们觉得不过是运气好或者某个教授偏心罢了;很多人认为自己被高估了,并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这些女性清晰展示了外界认可和自我贬低的矛盾,她们似乎缺乏一种将外界成功“内化”成自身一部分的能力。她们固执坚守着内心“卑微”的自己,将成功拒之门外,变成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与此同时,她们还经受着另一种折磨——“万一被别人发现我名不副实,是个骗子”的恐惧。卑微与恐惧不断交织下,她们有些独特的行为模式。比如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比一般人更努力工作,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迎合老师和上司的决定,甚至是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获得上司的认可。
可是,这些用来掩盖自身“无能”的努力反而却加剧了“冒充者综合征”。人们喜欢为成败找原因,心理学上称之为“归因”。归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归因,即认为自己的一些特质(比如智商或者性格)是一件事成败的原因;另一种是外归因,即认为外界环境(比如文化或者家庭)是一件事成败的原因。从归因角度看,失败时过分责怪自己,认为自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比如自己不够聪明,以及成功时过于看重环境,比如运气好——这种人更不快乐,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而具有“冒充者综合征”的女性在对成功归因时,就是典型的外归因——这些成功与我自身能力无关,我不过是花费了更多时间,迎合了他人而已。
陷入“冒充者”的怪圈
如果在“真正的骗子”和“神经质地认为自己是骗子”是线段的两端,那么大部分人位于端点之间。进一步的研究也发现,“冒充者综合征”并非女性的专利,大约有70%的人曾有过类似感受——觉得自己名不副实,愚弄了别人,从而陷入焦虑和恐惧中。但其实,“冒充者综合征”并非官方认可的心理疾病,也不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更多是情境激发的负面感受和自身固有的非理性认知的结合体。
受“冒充者综合征”困扰的人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当老师或者上司给自己指派任务时,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因为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怕别人发现自己是个骗子,而变得焦虑。在焦虑和恐惧中,他们表现出了两种行为。一种是过度准备,比一般人更勤奋和努力;另一种是拖延,逃避这些“困难”的任务。努力也好,拖延也罢,最后总算是完成了。他们长舒了一口气,放松下来,获得了短暂的满足。
但这样的成就感并未持续很久。考虑到自己“成功”的因素,努力的人觉得自己不过是做了万全的准备,而不是自身能力强,担心以后万一没有充足时间准备怎么办;拖延的人觉得自己不过是运气好罢了,想到下次上天也许不会眷顾自己而焦虑。所以后来再有任务时,他们依旧害怕和焦虑。
“冒充者”的怪圈。原图来源:Nickolas Means
不难看出,“冒充者综合征”的核心问题就是——不认可自己取得的成就,过度强调所谓的“聪慧”而贬低个人努力,不能形成正向反馈。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们对自己成就的“内化”:
比如,某些人一直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自己是最好的,最特别的,甚至有些还有一些完美主义倾向。妄想一步登天,而非步步为营,所以看不上这些“小成就”,久而久之,由于缺乏对自己实际能力的认可,很有可能出现“冒充者综合征”。
再就是对“聪明”的过高评价,即对“个人能力”的认识有偏颇。对“聪明”的过度重视,大多是受家庭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生长在过度强调“聪明”而非“努力”的家庭中,孩子会认为如果自己够聪明,做事情就不需要努力。反过来说,如果自己取得某些成就很费劲,也就说明自己不够聪明,他们通过“成功”反而获得了负面的自我评价。
那些似乎被“特殊对待”的群体也更容易出现“冒充者综合征”。比如很多人对女性群体的“成功”归因很多时候在否认她们自身的能力。比如小的时候学习好,不过是听话乖巧肯用功,其实并非因为有能力;而成功的职业女性,又得忍受别人“潜规则上位”的怀疑。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社会其实并不认可独立又成功的女性,取得成功意味着女性气质受损。这样的文化偏见影响了女性对自身成就的认可,制造了额外的焦虑。比如在《哈利波特》中扮演赫敏的艾玛·沃森就说自己曾经患上“冒充者综合征”,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所有的一切,不过只是运气好罢了。除了女性群体,有的研究发现非裔美国人也更容易出现“冒充者综合征”,由于一些政策上的优待,他们特别怕别人觉得自己考取学校,得到工作不过只是因为自己的皮肤罢了。说到这里,想想身边那些通过“少数民族加分”或者“某特长加分”而被学校破格录取的同学,你是否怀疑过他们的“真才实学”?
让成功带来快乐
对于深受“冒充者综合征”困扰的人来说,“成功就会快乐”这个命题并不成立。研究发现,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外表也光鲜亮丽,但是他们在工作中更保守,更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断的自我怀疑阻碍解决新问题和探索新领域,所以工作满意度也比较低,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以下的途径可能对自己克服“冒充者综合征”有帮助:
和别人分享这种感觉。觉得自己是骗子的认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认为其他人都很聪明。这种非理性的认知以及压力可以通过与同伴交流来矫正和释放,选择可以信任的同伴,说出自己的害怕和焦虑。当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时,压力也会随之消解。
作好记录。不但要记录自己生活中能做好的事情,也要记录下自己拒绝认可这些“成就”的想法。书写和总结是自我分析和反思的过程,时间久了,你也许就会慢慢意识到某些想法,比如“自己是个骗子”有多么可笑了。
试着做真实的自己。大部分人通过与他人互动来了解以及评价自己,如果场合或者互动的对象允许的话,尽量试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得到的反馈,积累得越多,越有利于了解和评估“真实”的自己。从而帮助自己建立“客观”的自我评价,摆脱“冒充者综合征”的非理性认知。
最后一点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目标。珍惜自己的每一次“完成”,在学习和工作的初始阶段,“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避免在追求完美中学会拖延、自责和鄙视自己的“小有所成”。
记录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了解“真实”的自己,有助于帮助摆脱“冒充者综合征”。图片来源:pixgood.com
(编辑:Calo)
参考资料:
Clance, P. R., &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5(3), 241.
Sakulku, J., & Alexander, J. (201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IJBS), 6(1).
文章题图:genius.com
P.S.:当然,个别极端的例子也可能是这样的:
就不能照顾一下那些连感觉自己是个骗子的基础都没有的人们吗?
生理学博士
引用 的话:小时候,听到无数的粑粑麻麻教育孩子:要努力,要谦虚,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嗯,我就是那不要脸的别人家孩子。然并卵,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你看别人家孩子复读一年考了个大专,回来找了个工作,一年以后结婚了,两年以后生了孩子,天天回娘家吃饭,我那天去他们家看他们的大胖孙子……
不管感觉我更多时候会陷入相反的想法。其实我很聪明,就是运气不好,怀才不遇,不然成就会很高。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87)
小时候,听到无数的粑粑麻麻教育孩子:要努力,要谦虚,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嗯,我就是那不要脸的别人家孩子。
生理学博士
引用 的话:小时候,听到无数的粑粑麻麻教育孩子:要努力,要谦虚,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嗯,我就是那不要脸的别人家孩子。然并卵,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你看别人家孩子复读一年考了个大专,回来找了个工作,一年以后结婚了,两年以后生了孩子,天天回娘家吃饭,我那天去他们家看他们的大胖孙子……
别人家的孩子,上学时候活泼,在公司里也活泼。然后他被公司开掉了。别人家的孩子,给领导送礼,讨领导欢心。然后因为和同事关系很差被领导调职了。从那之后我妈就不怎么唠叨我了。
不管感觉我更多时候会陷入相反的想法。其实我很聪明,就是运气不好,怀才不遇,不然成就会很高。
就不能照顾一下那些连感觉自己是个骗子的基础都没有的人们吗?
引用文章内容:比如很多人对女性群体的“成功”归因很多时候在否认她们自身的能力。比如小的时候学习好,不过是听话乖巧肯用功,其实并非因为有能力;而成功的职业女性,又得忍受别人“潜规则上位”的怀疑。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于这样的偏见,最好的态度就是: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我就是运气好,有种你咬我呀&( ̄ˇ ̄)/
引用 的话:然并卵,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你看别人家孩子复读一年考了个大专,回来找了个工作,一年以后结婚了,两年以后生了孩子,天天回娘家吃饭,我那天去他们家看他们的大胖孙子……是的,反正乃们这些女人,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得生孩子!口亨!
这篇文简直就是写给我的!无论是特征还是原因分析。顺便问一下,是不是本身确实比较聪明的或者自我认知能力比较强的人会容易得冒充者综合征啊(又来了)
为什么我的认知是和文中反着的……?我得到是因为我有这个本事,我理所应当。顺便自卑成狗的人确实不配拥有什么幸福,因为TA自己都觉得不配。
果壳视频“科学棒棒棒”卡片娘
漫画大好评
我一直觉得冒充者综合征这个翻译需要业界的明确辨析和区别,统一翻译方便向公众表达。据我所听说的它至少有时被用来指文中提到的Imposter syndrome,有时是指Capgras delusion,有时又是illusion of Fregoli,我读书少理解力有限你们不带这样儿欺负人的。
从小就得了这种冒充者综合症。但是看完后,然并卵~
我好像也有
OAO!别人都说我很厉害,但我并没感觉啥【明明感觉到了【不【第四人格:你看前两个人格又吵起来了【就你话多【话多又怎样【此处省略一万字】】】】】】我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以及,我不是女的我不是女的我不是女的我不是女的!我是男的!好吧QVQ我很像是女的0.0。。。我也不知道我这是什么鬼情况⊙▽⊙,男的装作女的
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游戏谦虚有礼聊天时谈天说地独处时下棋看书动可爬山远游静可写字沉思有追求没野心有品位不低俗别人都觉得我就差个女朋友了 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差劲 还谈恋爱的话不是坑了人家妹子了么
引用 的话: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游戏谦虚有礼聊天时谈天说地独处时下棋看书动可爬山远游静可写字沉思有追求没野心有品位不低俗别人都觉得我就差个女朋友了 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差劲 还谈恋爱的话不是坑了人家妹子了么我突然发现我点进来的时候显示的是1秒钟前
引用文章内容:P.S.:当然,个别极端的例子也可能是这样的:对这就是我(x
我好想也看到了我;工作很顺利,需要的时候也会努力,但是害怕,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空虚。
金属材料学博士
最可恶的就是那些一边说:我根本不值得这么成功。然后一边继续收刮奖项,上级的赞许,同事的青睐,后辈的仰慕。最后仍然说:他们为啥觉得我优秀,我觉得我做的不好啊。
像我这种从来没被任何人说过好的人,完全不用担心自己是个liar╮(╯-╰)╭
原来我的这种心理还有专门的词来描述的啊。。。
妥妥的描述了我的状态。来自
引用 的话:然并卵,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你看别人家孩子复读一年考了个大专,...复读考上大专? 这得是多好的大专?
有那时间和金钱不如去蓝翔新东方啥的。
生理学博士
引用 的话:复读考上大专? 这得是多好的大专? 有那时间和金钱不如去蓝翔新东方啥的。学得实在太差复读了还是没考好呗
我就是这样,当然其实我属于漫画里的那种情况=_=
能不能教人点好了?受不了
然而现实中更多的是眼高手低的人,天是王大,他是王二,上到国家大事,下到鸡毛蒜皮,都要批评一番。
我也会陷入这样的想法之中,而且一般都是在自己觉得没有做好某项工作上
显示所有评论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