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新款2017拖拉机拖拉机系族名称是什么

您现在的位置: >>
拖拉机制造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来源: 更新日期: 09:02:42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00
联 系 人:李春风
联系电话:010-067996 
图文传真:010-
单位信箱:.cn
全国统一咨询电话: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股份公司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股份公司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3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欧盟拖拉机e-mark认证简介--《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5年06期
欧盟拖拉机e-mark认证简介
【摘要】:简要介绍了拖拉机分类、拖拉机系族划分、检验项目、欧盟e-mark认证所需八大部件要求和国内拖拉机欧盟认证现状。
【作者单位】:
【分类号】:S21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世界拖拉机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渗透,世界拖拉机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拖拉机产品系列的划分将更加细化,即每个拖拉机系族将派生出4~6个系列,变型产品品种将越来越多。b.产品结构型式仍将以前轮小、后轮大、前轮转向的标准型为主,四轮驱动型将占95%以……
[关键词]:;;
[文献类型]:期刊
[文献出处]:《》
中国知网客户端
海量文章,一站下载
万千书刊,个性订阅拖拉机设计手册
上册出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 1994年出版分类: S219.02-62尺寸: 26cm书号: 7-111-03831-2定价: 精装 $125形态: 约 1252 页 - 1393 章节内容摘要: 本书上下册,包括拖拉机整机、配套发动机及其各部件的有关专业理论和性能指标、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常用材料和试验方法及其相应的测试设备专业标准和法规等内容附录与关键词: 拖拉机 设计 手册全文目录1――前轮;2――后轮。δ――行走装置滑转率;ηc――传动系效率;ηf――滚动效率;ηT――牵引效率;ηθ――滑转效率;θ――机架转角(°);λ――附着载荷分配系数;∑――总、代数和;μ――纵向坡度角,内前轮转角(°);υι――拖拉机理论速度(km/h);υ――拖拉机实际速度(km/h);φ――附着系数;ω――角速度;常用物理量符号几个下角标符号说明μ――摩擦系数,转向阻力系数;a――拖拉机质心纵向坐标(mm);b――轮胎宽度;履带宽度(mm);D――轮胎外径(mm);e――拖拉机质心横向坐标(mm);Ff――滚动阻力(N);Fq――拖拉机驱动力(N);Fr――拖拉机制动力(N);FT――拖拉机牵引力(N);FTb――拖拉机标定牵引力(N);B――拖拉机轮距、轨距(mm);C――从动;Fφ――拖拉机附着力(N);F――力(N);gb――发动机标定燃油消耗率〔g/(kW?h)〕;ged――拖拉机动力输出轴燃油消耗率〔g/(kW?h)〕;f――滚动阻力系数;ge――发动机燃油消耗率〔g/(kW?h)〕;Gf――小时燃油消耗量(kg/h);gr――拖拉机牵引燃油消耗率〔g/(kW?h)〕;Hd――道路离地间隙(mm);Hn――农艺离地间隙(mm);H――离地间隙(mm);h――拖拉机质心高度坐标(mm);k――土壤比阻(MPa);lim――极限值;Lo――履带接地长度(mm);i∑――传动系总传动比;L――拖拉机轴距(mm);L――左;max――最大;Mf――滚动阻力矩(N?m);min――最小;mj――拖拉机结构质量(mm);MB――转向力矩(N?m);mn――农具质量(kg);mp――配重质量(kg);Mr――制动力矩(N?m);ms――拖拉机使用质量(kg);Mq――驱动力矩(N?m);mTg或W(G)――拖拉机重力(N);Mz――转向阻力矩(N?m);mτ――拖拉机质量(kg);Mφ――附着力矩(N?m);mΣ――拖拉机机组质量(kg);M――力矩(N?m);m――质量(kg);ne――发动机转速(r/min);Pd――动力输出轴功率(kW);Peb――发动机标定功率(kW);P――压力、压强(kPa或MPa);qp――接地比压(kPa);Qφ――附着载荷(N);q――驱动;Pe――发动机有效功率(kW);PT――拖拉机牵引功率(kW);neb――发动机标定转速(r/min);Py――液压输出功率(kW);P――功率(kW);r――轮胎自由半径(mm);R――右;R――转向半径(m);Teb――发动机标定转矩(N?m);Te――发动机有效转矩(N?m);Tq――驱动轮转矩(N?m);rd――轮胎动力半径(mm);Ry――转向圆半径(m);T――转矩(N?m);Y――侧向力(N);Z――垂直地面的支承反力(N);β――横向坡度角,外前轮转角(°);1.拖拉机产品发展简史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目录绪论2.现代拖拉机的技术发展趋势3.我国拖拉机产品的发展经历与展望4.开发拖拉机产品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常用物理量符号1.1拖拉机分类1.1.1拖拉机按用途分类1.1.2拖拉机按结构分类第1篇 产品规划与总体设计第1章 拖拉机的类型和特点前言1.1.3不同用途和结构类型拖拉机组合1.2各种用途拖拉机的特点1.2.1一般用途拖拉机1.2.2中耕拖拉机1.2.3果园拖拉机1.2.4园艺拖拉机1.2.5水田拖拉机1.2.6坡地拖拉机1.2.7林业拖拉机1.2.8工业拖拉机1.3各种结构类型拖拉机的特点1.3.1后轮驱动拖拉机1.3.2四轮驱动拖拉机1.3.3履带拖拉机1.3.4手扶拖拉机1.3.5船式拖拉机1.3.6自走底盘参考文献2.1拖拉机系列化2.1.1拖拉机系列第2章 拖拉机系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2.1.2拖拉机系族2.1.3派生机型2.2零部件通用化2.2.1系列内零部件通用化2.2.2系列间零部件通用化2.3拖拉机标准化2.3.1《产品标准化综合要求》的编写2.3.2贯彻标准和提高产品结构标准化程度2.3.3图样和技术文件的标准化审查2.3.4制订产品企业标准2.3.5《产品标准化审查报告》的编写2.3.6产品标准化程度的评价参考文献3.1拖拉机使用性能体系3.2通过性3.2.1平地通过性第3章 拖拉机使用性能及设计目标3.2.2越障通过性3.2.3行间通过性3.3转向操纵性3.3.1转向机动性3.3.2行驶直线性3.4稳定性3.4.1纵向稳定性3.4.2横向稳定性3.5制动性能3.5.1行车制动性能3.5.2停车制动性能3.6高低气温适应性3.6.1高温适应性3.6.2低温适应性3.7牵引和动力性能3.7.1牵引性能3.7.2动力输出轴性能3.7.3工作速度配置3.8液压提升和输出性能3.8.1液压提升性能3.8.2液压输出性能3.9.1牵引燃油消耗率3.9燃油经济性3.10.1结构质量3.10拖拉机质量3.9.2动力输出轴燃油消耗率3.11可靠性3.11.1无故障性3.10.2使用质量3.11.3耐久性3.12使用方便性3.11.2维修经济性3.12.1视野3.12.2操纵轻便性3.13.1驾驶员安全防护性能3.12.3使用保养方便性3.13劳动保护性能3.13.3乘坐平顺性3.13.2噪声水平3.14外形美观性3.13.4驾驶室微气候控制参考文献第4章 拖拉机与农机具的配套4.1拖拉机与农机具布置位置及连接方式4.1.1农机具位置对作业适应性4.1.2不同型式拖拉机的农机具布置位置4.2.1拖拉机与农机具的配套联接4.2.2拖拉机牵引力、输出动力、工作速度与农机具协调4.2拖拉机和农机具配套协调4.2.4拖拉机轮(轨)距、轮胎宽度与犁配套协调4.2.3拖拉机操纵性、轮胎承载能力、提升能力与悬挂农机具协调4.2.5拖拉机悬挂机构与农机具的尺寸参数相协调4.2.6拖拉机液压输出与农机具配套协调4.3拖拉机及农机具配套有关的技术规格4.3.1与配套有关的拖拉机技术规格4.3.2与配套有关的农机具技术规格参考文献5.1.1后轮驱动拖拉机的总体布置方案5.1总体布置第5章 轮式拖拉机的总体设计5.1.2四轮驱动拖拉机的总体布置方案5.1.3其它轮式拖拉机总体布置方案5.2整机参数的确定5.2.1质心位置5.2.2轮距和轴距5.2.3前、后车轮尺寸规格5.2.4铰接式四轮驱动拖拉机最大折腰角5.3部件布置及要求5.3.1机架5.3.2发动机及附件5.3.3传动系5.3.4转向机构及前轴5.3.5液压悬挂系统5.3.6驾驶室、全底板、机罩、挡泥板、燃油箱及蓄电池5.3.7拖拉机总布置图的绘制参考文献6.1总体布置方案6.1.1一般用途履带拖拉机的总布置方案第6章 履带拖拉机的总体设计6.1.2履带拖拉机各种变型的总布置方案6.2整机参数的确定6.2.1标定牵引力6.2.2各档理论速度及档数6.2.3发动机标定功率6.2.4整机质量的选择及牵引性能参数的合理匹配6.2.5轴距、轨距、履带接地长度及宽度6.2.6质心位置6.2.7离地间隙和外廓尺寸6.3部件布置和要求6.3.1发动机6.3.2传动系6.3.3行走系6.3.4其它参考文献7.1总体布置方案7.1.1两轮式手扶拖拉机的总体布置方案第7章 手扶拖拉机的总体设计7.1.2耕整机的总体布置方案7.1.3动力耕耘机的总体布置方案7.1.4手扶拖拉机变型的布置方案7.2整机参数的确定7.2.1牵引力、速度和功率7.2.2质量、质心位置及其调整7.2.3轮距、地隙和外廓尺寸7.2.4车轮7.3部件布置和要求7.3.1发动机7.3.2传动系7.3.3制动及转向机构7.3.4农具的连接及悬挂7.3.6扶手架及其它附件参考文献7.3.5操纵机构8.1总体布置方案8.1.1船式拖拉机的总体布置方案8.1.2船式拖拉机变型的布置方案第8章 船式拖拉机的总体设计8.2整机参数的确定8.2.1牵引力、速度和功率8.2.2船体的接地压力和接地尺寸8.2.3质量参数和船体位置8.2.4轮距、轴距和离地间隙8.3部件布置和要求8.3.3制动和转向机构8.3.1发动机8.3.2传动系8.3.4“船―轮”式行走机构8.3.5操纵系统8.3.6配套农具的联接和提升机构参考文献9.2总体布置特点第9章 轮式与履带式林业集材拖拉机的总体设计9.1使用工况和使用要求9.1.1使用工况9.1.2使用要求9.3整机参数的确定9.3.1集材作业时标定牵引力和木材载量9.3.2速度和档数9.3.4质量与质心位置9.3.3发动机标定功率9.4.1发动机9.4部件布置和要求9.4.2驾驶室9.4.3机架、传动、转向和制动9.4.4行走装置9.5.1绞盘机9.5工作装置9.5.3排障器9.5.2搭载装置9.5.4对工作装置的要求参考文献1.1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1.1.1土壤的质地分类1.1.2土壤的几种物理性质第1章 土壤―车辆系统力学第2篇 拖拉机性能分析1.2在车辆载荷作用下土壤内的应力分布1.3塑性平衡理论在地面车辆系统力学中的应用1.4主动、被动土压原理1.5土壤的承载能力1.6载荷―沉陷曲线及其拟合方程1.7剪切―位移关系及其拟合方程1.8土壤―车辆系统力学中的经验方法(WES法)1.8.1圆锥指数(ConeIndex简写CI)1.8.2车辆圆锥指数(VehicleConeIndex简写VCI)1.8.4用圆锥指数预测车辆的牵引性能1.8.3用VCI和RCI判断车辆通过性1.10拖拉机行走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1.10.1车轮的运动学1.9拖拉机的行驶原理1.9.1驱动力矩与传动效率1.9.2拖拉机的行驶原理1.10.2行走机构的动力学1.11.2刚性轮的行驶阻力1.11拖拉机的行驶阻力1.11.1拖拉机行驶阻力形成的原因1.11.3轮胎的行驶阻力1.11.4履带的行驶阻力1.12拖拉机的行驶驱动力1.12.1履带驱动力与滑转和接地压力分布的关系1.12.2驱动轮胎的驱动力及其滑转参考文献附录2.1轮式拖拉机机组动力学2.1.1轮式拖拉机在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第2章 拖拉机机组动力学2.1.2牵引机组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2.1.3悬挂犁耕机组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2.1.4悬挂旋耕机组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2.1.5轮式机组在水平面内的受力分析2.1.6轮式机组在横垂面内的受力分析2.1.7四轮驱动拖拉机动力学特点2.1.8轮式拖拉机的越障能力2.2履带式拖拉机机组动力学2.2.1履带式拖拉机机组在纵垂面内所受的外力2.2.2履带式拖拉机机组在纵垂面内的力平衡2.3手扶拖拉机机组动力学2.3.1手扶拖拉机旋耕机组受力分析2.3.2手扶拖拉机犁耕机组受力分析2.4船式拖拉机机组动力学2.4.1船式拖拉机机组在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2.4.2船式拖拉机机组在水平面内的受力分析参考文献3.1拖拉机的牵引特性3.1.1拖拉机的功率平衡和效率第3章 拖拉机的牵引性能3.1.2拖拉机的牵引特性曲线3.1.3对拖拉机牵引特性的分析3.2.1发动机特性曲线的拟合方程3.2发动机特性曲线和滑转率曲线的拟合方程3.2.2滑转率曲线的拟合方程3.3.1轮胎的载荷方程组3.3拖拉机牵引性能参数的预估3.3.2拖拉机的载荷分配3.3.3拖拉机的驱动方程组3.3.4驱动桥特性3.3.5牵引性能参数的预估3.4拖拉机牵引性能预测图3.4.1拖拉机的牵引系数和牵引效率3.4.2拖拉机牵引性能预测图(一)3.4.3拖拉机牵引性能预测图(二)参考文献4.1拖拉机的纵向稳定性第4章 拖拉机的稳定性4.1.1纵向极限翻倾角4.1.2纵向下滑角4.1.3带牵引机具时的纵向稳定性4.1.4带悬挂机具时的纵向稳定性4.1.5在纵向坡道上陷入凹坑时的翻倾情况4.2拖拉机的横向稳定性4.2.1横向极限翻倾角4.2.2横向下滑角4.2.3横向临界翻倾角4.2.4横向临界下滑角4.2.5纵向力对横向滑移的影响4.2.6铰接式和前轮并置式拖拉机的横向稳定性4.3复杂情况下的拖拉机稳定性4.3.1复杂情况下的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4.3.2拖拉机下长坡时的失控4.3.3拖拉机翻越陡堤时的稳定性4.3.4拖拉机越障时的动态横向稳定性4.3.5拖拉机的连续翻滚参考文献5.1轮式拖拉机的转向运动学5.1.1转向方式与转向力矩的形成5.1.2实现转向运动的条件第5章 轮式拖拉机转向性能5.1.3转向半径5.2轮式拖拉机的转向动力学5.2.1车轮的转向阻力矩5.2.2转向时作用在拖拉机上的力5.2.3转向时的力和力矩平衡式5.3单差速器对轮式拖拉机性能的影响5.3.1单差速器的运动分析5.3.2单差速器的受力分析5.4.1车轮滚动时的侧偏现象5.4轮式拖拉机的转向特性5.4.2车轮的侧偏特性5.4.3车轮侧偏现象对转向特性的影响5.5非稳定转向过程5.5.1拖拉机的转向过程5.5.2拖拉机非稳定转向过程5.5.3拖拉机机组非稳定转向过程参考文献6.1履带拖拉机的转向运动学第6章 履带拖拉机转向性能6.2履带拖拉机的转向动力学6.2.1稳定转向时力系平衡6.2.2转向时横向阻力矩和横向阻力系数6.3履带拖拉机的转向功率6.3.1履带拖拉机转向功率平衡与发动机载荷比6.3.2不同转向机构υ与ζ的关系6.4履带拖拉机的操纵特性6.4.1转向条件6.4.2履带拖拉机转向特性曲线参考文献7.1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7.2.1地面制动力7.2.2制动器的制动力7.2.3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第7章 拖拉机的制动性能7.2制动时车轮的受力7.2.4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7.3拖拉机的制动力7.3.1拖拉机的制动力以及前后轮上的动态垂直载荷7.3.2制动效能7.4拖拉机―挂车组的制动7.4.1拖拉机―双轴挂车组的制动7.4.2拖拉机―单轴挂车组的制动7.5拖拉机和拖拉机―挂车机组在制动时的行驶方向稳定性7.5.1拖拉机在制动时的行驶方向稳定性7.5.2轮式拖拉机―挂车机组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8.1拖拉机的加速性能8.1.1拖拉机加速时的力平衡式8.1.2拖拉机的加速能力第8章 拖拉机的起步和加速性能8.2拖拉机的起步加速过程8.2.1起步加速过程的基本力学模型8.2.2起步过程的其它形式力学模型参考文献9.1拖拉机及其机组的力学模型和振动方程9.1.1拖拉机整机力学模型及振动方程第9章 拖拉机的行驶平顺性9.1.2拖拉机―拖车机组力学模型及振动方程9.1.3拖拉机―悬挂犁耕地机组力学模型及振动方程9.2拖拉机的振动源9.2.1地面不平度的测定和地面谱9.2.2用数字仿真技术(MonteCarlo法)模拟地面不平度和轮子的平滑与跳跃过程9.2.3其他激振源9.3拖拉机轮胎的力学特性9.3.1轮胎静刚度系数及其测定9.3.2轮胎阻尼系数及其测定9.4拖拉机机体上任一点响应的计算9.4.1多自由度线性系统输入谱与输出谱的关系9.4.2拖拉机机体上任意点响应的加速度功率谱9.4.3座位的最佳安置点9.5拖拉机的前轮摆振9.5.1前轮摆振的机理9.5.2前轮摆振的振动方程式9.5.3影响摆振的因素及消除方法参考文献10.1噪声及其基本物理参数10.1.1噪声及其传播10.1.2噪声的基本物理参数第10章 拖拉机的噪声10.2噪声的评价指标10.2.1噪声的物理度量10.2.2噪声的主观评价10.3控制拖拉机噪声的途径10.3.1控制拖拉机噪声的必要性10.3.2控制拖拉机噪声的途径参考文献1.1概述1.2试验的内容及分类1.2.1选型试验第1章 总论1.2.2新产品的开发试验1.2.3认证性试验1.2.4产品的出厂试验1.2.5用户的验收试验2.1概述2.2正交试验设计第2章 试验设计2.3正交表的构成和构造2.4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2.4.1试验方案的设计步骤2.4.2试验结果分析2.5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2.6水平数不相等的正交设计2.6.1直接运用混合正交表2.6.2改造正交表以适应试验需要2.6.3改造数据使其适用于恰当的正交表2.7试验指标的估计2.8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第3篇 拖拉机试验参考文献3.1测量误差3.1.1测量误差及其分类3.1.2过失误差和异常数据的取舍第3章 测量误差和测试数据处理3.1.3系统误差的判断和消除3.1.4偶然误差的基本特性3.1.5数据列的精度3.1.6直接测量参数的测量值处理3.1.7间接测量参数的测量值处理3.2试验数据处理3.2.1静态试验数据处理3.2.2动态试验数据处理3.2.3试验数据的回归参考文献4.1常用传感器工作原理4.1.1概述4.1.2电阻应变片第4章 测试技术和仪器设备4.1.3其他类型传感器工作原理简介4.2拖拉机试验常用典型仪器4.2.1土壤物理―力学性能测试仪器4.2.2气温、气压、湿度和温度测量仪器4.2.3测力计4.2.4转速计4.2.5油耗测量仪4.2.6位移、速度测量仪――第五轮4.2.7压力测量仪表4.2.8牵引试验仪4.2.10应变仪4.2.9转向力角仪4.2.11记录仪4.2.12前轮定位仪与侧滑仪4.2.13传声器、声级计和频率分析仪4.3拖拉机典型试验设备和设施4.3.1人工试验跑道4.3.2动力输出试验台4.3.3负荷测量车4.3.4液压悬挂系统试验台4.3.5转鼓试验台4.3.6摇摆法拖拉机质心高度测定台4.3.7高温试验室4.3.8低温试验室4.3.9噪声试验室参考文献5.1试验前的准备工作5.1.1试验大纲及试验计划的拟订5.1.2试验用油料、冷却液和配重液的准备5.1.3试验用仪器设备的准备5.1.4试验用样机的磨合第5章 农业拖拉机性能试验5.2整机参数的测定5.2.1测定条件5.2.2测量项目及方法5.3动力输出试验5.3.1试验条件5.3.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5.4液压悬挂试验5.4.1试验条件5.4.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5.5低温起动试验5.5.1试验条件5.5.2试验方法5.6牵引试验5.6.1试验条件5.6.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5.7通过性试验5.7.1试验条件5.7.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5.8制动试验5.8.1试验条件5.8.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5.9操纵性试验5.9.1试验条件5.9.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5.10视野测定5.10.1试验条件5.10.2试验方法5.11噪声测定5.11.1试验条件及典型设备5.11.2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5.12照明试验5.12.1试验条件及典型设备5.12.2试验方法5.13有害气体排放测定5.13.1试验条件和主要仪器设备5.13.2测定项目及测量方法6.1农机具配套试验目的6.2试验条件6.3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6.3.1机具装卸方便性试验6.3.2操纵机动性和稳定性参数测量6.3.3通过性参数测量6.3.4作业性能及动力匹配试验第6章 农业拖拉机配套试验7.1概述7.2试验工况和负荷确定7.3耐磨性及零件精密测量第7章 可靠性和耐久性使用试验7.4故障分类及分析7.5可靠性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7.5.1可靠性评价指标7.5.2可靠性试验7.6强化模拟试验7.6.1强化时间利用率的模拟试验7.6.2强化负荷率的模拟试验7.6.3环境条件强化试验参考文献8.1林业集材拖拉机试验8.1.1工作装置试验第8章 其它试验简介8.1.2林区使用性试验8.2拖拉机工程作业试验8.2.1装载机组试验8.2.2推土机组试验1.1强度设计方法简述第4篇 强度设计第一章 概述主要符号表1.2机件失效1.2.1机件失效的定义1.2.2失效模式1.3疲劳破坏概说1.3.1疲劳破坏的特征1.3.2疲劳破坏机理1.3.3疲劳累积损伤1.3.4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因素1.3.5疲劳设计准则参考文献2.1载荷数据的采集与处理2.1.1拖拉机载荷特点2.1.2载荷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第2章 载荷数据采集与载荷谱2.1.3载荷数据的检验2.1.4载荷数据的幅值域分析2.1.5载荷数据的频域分析2.2载荷谱2.2.1载荷谱及其表达方式2.2.2幅值域的几种主要计数法2.2.3载荷谱的编制2.2.4载荷谱的应用参考文献3.1动态设计的必要性3.2动态设计的内容第3章 系统的动态特性对载荷和强度的影响3.3动态特性参数的求取方法3.4系统动态特性在载荷和强度研究中的应用参考文献4.1概述4.2脆性涂层法4.2.1工作原理4.2.2脆性涂料4.2.3使用技术第4章 实验应力分析4.3电阻应变片测量法4.3.1工作原理4.3.2电阻应变片4.3.3使用技术4.4光弹性法4.4.1工作原理4.4.2透射式光弹性仪4.4.3光弹性应力分析4.4.4使用技术4.4.5光弹性贴片法参考文献5.1概述5.2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5.2.1疲劳缺口系数第5章 名义应力法疲劳设计5.2.2尺寸系数5.2.3表面加工系数5.3材料与零件的疲劳强度5.3.1零件S―N曲线5.3.2等寿命曲线5.3.3R―S―N曲线与存活率P5.4名义应力法估算安全寿命参考文献6.1局部应力应变法的特点6.1.1疲劳寿命的估算6.1.2局部应力―应变法的特点第6章 局部 应力应变法6.2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力学性质6.2.1三种应力―应变曲线6.2.2材料的记忆特性6.2.3应变寿命曲线6.3局部应力―应变法及其应用6.3.1方法流程图6.3.2流程图说明6.3.3计算所需的原始数据6.3.4应用中的几个问题6.4计算实例参考文献7.1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7.2应力强度因子和材料的断裂韧度7.2.1裂纹尖端应力场第7章 断裂力学在疲劳设计中的应用7.2.2计算应力强度因子所用的系数C7.2.3材料的断裂韧度7.3裂纹扩展速率与疲劳寿命预估7.3.1裂纹扩展速率7.3.2疲劳寿命预估参考文献8.1可靠性强度设计概述8.1.1可靠性强度设计的特点8.1.2应力―强度干涉模型第8章 可靠性强度设计8.1.3零件可靠度的计算8.1.4联结方程与联结系数8.1.5均值安全系数nc8.1.6随机变量函数的均值与标准差8.2可靠性静强度设计8.2.1静强度的分布及其参数确定8.2.2零件应力的分布及其参数确定8.2.3可靠度目标值8.2.4算例8.3可靠性疲劳强度设计8.3.1材料的疲劳强度分布8.3.2零件的疲劳强度分布8.3.3算例8.4机械系统的可靠性8.4.1系统可靠性的分析8.4.2串联系统的可靠性8.4.3并联系统的可靠性参考文献9.1合理确定零件的形状和结构形式第9章 抗疲劳结构设计9.2合理选用材料9.3保证合格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9.4减少应力集中9.5表面强化9.6防止微振疲劳9.7重视细节设计参考文献10.1室内模拟试验及其分类10.1.1室内模拟试验的必要性第10章 室内模拟试验10.1.2室内模拟试验的分类10.2室内快速模拟试验方法10.2.1试验原理10.2.2试验方法与步骤10.3室内模拟试验设备10.3.1概述10.3.2电液式疲劳与振动试验系统10.4零部件快速模拟试验应用实例参考文献1.1发动机的类型1.2拖拉机发动机的技术发展简历第1章 概论第5篇 拖拉机用发动机1.3应用新型发动机的展望1.4拖拉机发动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5柴油机的主要特点和分类参考文献2.1种类与结构2.1.1二冲程及四冲程2.1.2燃烧室第2章 总体设计2.1.3自然吸气与增压2.1.4冷却方式2.1.5气缸数i和排列2.2拖拉机柴油机主要设计指标2.2.1动力性能指标2.2.2经济性指标2.2.3可靠性和寿命2.2.4升功率和比质量2.2.5环境保护性指标2.3拖拉机柴油机的设计要求2.3.1使用要求2.3.2环境适应性2.3.3结构要求2.4主要结构参数的决定2.4.1气缸直径d2.4.2其他参数2.5总体布置2.5.1总体设计的一般要求2.5.2总布置设计2.6国产拖拉机柴油机结构2.6.14125型柴油机2.6.24115型柴油机2.6.3495A型柴油机2.6.495系列柴油机2.6.5TY290型柴油机2.6.6LR100系列柴油机2.6.7195型柴油机2.6.8190型柴油机2.6.9J85系列柴油机2.6.10TC87系列柴油机参考文献3.1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3.1.1活塞的运动规律公式3.1.2活塞的运动规律曲线3.1.3几个特定位置的物理量第3章 发动机的动力分析3.2曲柄连杆机构的动力分析3.2.1单缸发动机的惯性力3.2.2多缸发动机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3.2.3作用在曲柄连杆机构上的力和力矩3.3发动机的平衡3.3.1发动机的平衡分析3.3.2发动机的平衡方法3.4曲轴轴系的扭转振动3.4.1扭振及其危害3.4.2扭振计算的一般概念3.4.3扭振消减的方法参考文献4.1活塞4.1.1活塞的功能和工作条件4.1.2活塞结构第4章 曲柄连杆机构主要零件设计4.1.3活塞主要结构尺寸的确定4.1.4提高环槽耐磨性的措施4.1.5活塞销座的结构4.1.6活塞裙部结构及表面形状4.1.7活塞与缸套的配合间隙4.1.8活塞材料4.1.9活塞的表面处理4.2活塞销4.2.1结构及尺寸4.2.2轴向定位4.2.3活塞销与销座的配合4.2.4强度校核4.2.5材料及强化工艺4.3活塞环4.3.1概述4.3.2气环的功用和结构型式4.3.3油环的功用和结构形式4.3.4活塞环的基本计算公式4.3.5活塞环主要结构参数的选择4.3.6活塞环的组合4.3.7活塞环的材料及其性能4.3.8活塞环的表面处理4.4连杆4.4.1概述4.4.2连杆小头4.4.3连杆杆身4.4.4连杆大头4.4.5连杆材料与强化工艺4.4.6连杆组的分组质量4.5连杆螺栓4.5.1概述4.5.2结构尺寸4.5.3连杆螺栓装配预紧力4.5.4材料4.5.5提高连杆螺栓疲劳强度的措施4.6曲轴4.6.1概述4.6.2曲轴的结构型式和基本尺寸4.6.3提高曲轴疲劳强度的方法4.6.4曲轴的润滑油道4.6.5曲轴平衡块4.6.6曲轴端部结构4.6.7曲轴材料4.6.8曲轴动平衡4.7飞轮4.7.1飞轮的功用4.7.2飞轮的设计要点参考文献5.1燃烧室选择5.1.1概述5.1.2燃烧室分类5.1.3燃烧室比较第5章 燃烧室5.1.4燃烧室的选择原则5.2涡流燃烧室的设计5.2.1混合气形成的特点5.2.2彗星型涡流室的发展5.2.3涡流强度计算5.2.4涡流室形式及结构尺寸的选择5.2.5涡流燃烧室对柴油机结构设计的某些要求5.3直喷式燃烧室的设计5.3.1燃烧室形状及结构尺寸的选择5.3.2进气道设计参考文献6.1机体6.1.1概述6.1.2机体结构型式的选择第6章 机体部件6.1.3机体设计的基本原则6.1.4机体基本尺寸的确定6.1.5机体的设计细则6.2齿轮室6.2.1齿轮室型式选择6.2.2齿轮室设计6.2.3齿轮系布置6.3飞轮壳6.3.1飞轮壳型式及选择6.3.2飞轮壳设计要点6.4气缸套6.4.1概述6.4.2气缸套材料6.4.3缸套的型式及特点6.4.4缸套尺寸和结构设计6.4.5提高缸套耐磨性的主要措施6.5油底壳6.6机体的密封6.7机体部件低噪声设计6.7.1提高机体刚度6.7.2附加阻尼材料6.7.3隔振措施6.7.4设计举例6.8机体部件造型设计简述参考文献7.1气缸盖的设计7.1.1气缸盖的工作条件及设计要求7.1.2气缸盖总体结构型式的选择第7章 气缸盖、气缸盖垫片和进、排气管7.1.3气缸盖基本尺寸的确定7.1.4气缸盖底面的布置7.1.5进、排气道的布置7.1.6气缸盖螺栓的数量与分布7.1.7气缸盖的冷却7.1.8气缸盖的材料7.2气缸盖垫片的设计7.2.1燃烧室的密封7.2.2气缸盖垫片的设计7.3进、排气管的设计7.3.1进、排气管的动态效应7.3.2进、排气管的设计参考文献8.1内燃机轴承的工作条件8.2轴承材料的选择8.2.1轴承材料的基本要求8.2.2常用的轴承合金材料第8章 滑动轴承8.2.3轴承合金材料的选用8.2.4轴承衬背材料8.2.5减磨镀覆层材料8.3内燃机滑动轴承的结构设计8.3.1轴瓦的直径与宽度8.3.2轴瓦的厚度8.3.3不等壁厚轴瓦8.3.4轴瓦接口边缘的削薄8.3.5轴瓦的定位与定位唇8.3.6油孔与油槽8.3.7曲轴止推轴承8.4轴瓦过盈量的设计计算8.5薄壁衬套的设计与计算8.5.1薄壁衬套的壁厚8.5.2卷制薄壁衬套的接口8.5.3薄壁衬套的过盈量8.5.4薄壁衬套的尺寸公差8.6轴承间隙与轴瓦的尺寸公差8.6.1轴承间隙8.6.2轴瓦的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参考文献9.1概述9.1.1凸轮轴及气门的布置9.1.2气门的通过能力第9章 配气机构9.2凸轮型线设计9.2.1圆弧凸轮9.2.2无冲击凸轮9.2.3缓冲段设计9.3气门与气门弹簧的设计9.3.1气门弹簧的设计9.3.2气门9.4气门驱动机构的设计9.4.1凸轮轴9.4.2挺柱9.4.3推杆和摇臂9.5活塞与气门最小间隙的验算参考文献10.1概述10.1.1起动系统的工作特点和要求10.1.2常用的起动方式10.2起动系统的原始参数10.2.1最低起动转速nsmin10.2.2最大起动阻力矩第10章 起动系统10.2.3最低起动转速下的阻力矩10.3人力起动10.4电起动10.4.1起动电机的特性曲线10.4.2柴油机电起动的瞬态过程10.4.3起动电机主要参数的选择10.5蓄电池10.5.1蓄电池的容量10.5.2蓄电池容量的选择10.6发电机10.6.1硅整流发电机的特性10.6.2发电机容量的选择参考文献11.1燃油系统总布置11.2燃油系统基本性能指标11.2.1燃油系统的基本功用与要求11.2.2燃油系统基本性能指标第11章 燃油系统11.3直列式及分配式喷油泵产品系列和结构11.3.1直列式喷油泵11.3.2分配式喷油泵11.4喷油泵安装、连接和驱动11.4.1基本要求11.4.2单缸泵安装和连接11.4.3多缸合成泵的安装和连接11.4.4喷油泵驱动功率和转矩11.5喷油泵选型和主要参数预估11.5.1喷油泵选型11.5.2主要参数预估11.6喷油器和喷油嘴的结构、特性和选型11.6.1喷油器结构11.6.2喷油嘴结构11.6.3喷油嘴特性11.6.4喷油嘴和喷油器的选型和主要结构参数选择11.7输油泵、高压油管和喷油提前器的选型11.7.1输油泵11.7.2高压油管11.7.3喷油提前器11.8调速器的型号和选择原则11.8.1调速器的分类11.8.2调速器型号11.8.3调速器结构11.8.4调速器与柴油机的匹配12.1润滑系统设计原则和总布置12.1.1设计原则12.1.2总布置参考文献第12章 润滑系统12.2机油泵设计和选型12.2.1机油泵的结构型式12.2.2机油泵的设计原则12.2.3机油泵供油量的确定12.2.4齿轮泵的设计和选型12.2.5转子泵的设计和选型12.2.6机油泵的装配间隙12.2.7机油泵的功率消耗和总效率12.3油压控制措施12.3.1影响油压的因素12.3.2控制油压的措施12.4发动机机油容量的确定12.5机油冷却器的种类和选择12.5.1机油冷却器的种类12.5.2机油冷却器的选择12.6曲轴箱通风参考文献13.1概述13.1.1水冷却系统的工况、任务和设计要求13.1.2水冷却系统的类型第13章 水冷却系统13.1.3水冷却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13.1.4冷却水13.2水泵13.2.1离心式水泵的结构13.2.2水泵性能参数的确定13.2.3水泵叶轮主要参数的选择计算及绘图13.2.4水泵蜗壳设计13.2.5水泵轴颈计算13.3风扇13.3.1轴流式风扇的计算及参数选择13.4散热器13.4.1散热器的设计和计算程序13.5水冷却系统设计计算举例参考文献14.1空气滤清器14.1.1功用14.1.2特性14.1.3常见品种及其结构第14章 空气、燃油、机油滤清器14.1.4系列标准14.1.5选型原则及结构参数的选择14.2机油滤清器14.2.1功用14.2.2特性14.2.3常见品种及其结构14.2.4有关系列尺寸14.2.5选型原则14.3柴油滤清器14.3.1功用14.3.2特性14.3.3常见品种及其结构14.3.4系列标准14.3.5选型原则参考文献15.1拖拉机柴油机涡轮增压15.1.1柴油机增压的基本公式第15章 拖拉机柴油机涡轮增压15.1.2选择增压方式15.1.3选择涡轮增压器15.1.4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15.1.5涡轮增压柴油机的实用技术15.2拖拉机柴油机功率修正15.2.1功率修正的用途15.2.2可调油量修正法的应用15.2.3等供油量修正法的应用15.2.4拖拉机柴油机功率修正实例15.2.5增压拖拉机功率修正参考文献16.1设计要求、性能评价指标和设计步骤16.1.1设计要求16.1.2性能的评价指标16.1.3设计步骤16.2排气噪声必需的消声量频率特性第16章 排气消声器16.3设计计算16.3.1消声器的分类16.3.2扩张式消声器计算16.3.3扩张式消声器基本结构参数的确定16.3.4共振式消声器16.4设计中的几个问题16.4.1关于气流对消声器的影响16.4.2关于减小阻力损失问题16.4.3消声器外壳结构及其辐射噪声控制16.5设计实例16.5.1小四轮、手扶拖拉机排气消声器的设计16.5.2东方红―30、上海―50拖拉机排气消声器参考文献17.1风冷系统总体布置17.1.1风冷系总体方案第17章 风冷柴油机17.1.2风量的调节17.1.3整机使用配套要求17.1.4减轻热负荷的措施17.1.5降低机油温度的措施17.1.6降低噪声的措施17.2风冷气缸的散热设计17.2.1风冷气缸的散热17.2.2散热片设计17.3气缸盖和气缸套17.3.1气缸盖17.3.2气缸套17.3.3气缸的连接和安装17.4冷却风扇17.4.1设计概要17.4.2基本设计参数17.4.3轴流风扇17.4.4离心风扇17.5风扇与柴油机的匹配17.5.1风扇特性曲线17.5.2风道阻力特性曲线17.5.3风扇与柴油机的匹配17.5.4试验方法17.5.5增大风量的途径17.5.6减少风扇功率的途径17.5.7风扇性能的相似换算公式17.6导风罩17.6.1结构型式17.6.2设计要点参考文献18.1发动机的一般性能试验18.1.1标准环境状况及功率、燃油消耗率的修正第18章 发动机台架试验18.1.2发动机一般性能试验方法18.1.3发动机基本性能参数的测量18.2起动、振动、噪声、排放、烟度试验18.2.1起动性能试验方法18.2.2振动试验方法18.2.3噪声试验方法18.2.4排放试验方法18.2.5稳态排气烟度试验方法18.2.6自由加速排气烟度试验方法18.3发动机可靠性试验18.3.1发动机可靠性评定18.3.2热冲击试验18.3.3耐久试验1.1传动系的功用、分类、方案及其评价1.1.1传动系的功用1.1.2传动系的分类1.1.3传动系方案及其评价第1章 传动系的总体设计1.2机械式传动系的设计原则及方案示例1.2.1传动系的设计原则1.2.2传动系方案示例1.3机械式传动系总传动比及各部件传动比的确定1.3.1传动系的总传动比1.3.2总传动比在各部件间的分配1.4传动系的载荷1.4.1拖拉机工作载荷的特性第6篇 传动系1.4.2传动系载荷谱1.5传动系的扭振和噪声1.5.1传动系的扭振1.5.2传动系噪声参考文献2.1对离合器的要求2.2离合器的类型及典型结构2.2.1离合器的类型第2章 离合器及动力输出轴2.2.2弹簧压紧式离合器的典型结构2.3离合器主要参数的确定及滑磨功、温升的验算2.3.1离合器的储备系数β2.3.2摩擦衬面外径D2和内径D12.3.3压紧力F(N)的确定2.3.4滑磨功及温升的验算2.3.5影响离合器实际压紧力的因素2.4干式离合器主要零件的结构与设计2.4.1压紧弹簧2.4.2从动盘及扭转减振器2.4.3离合器轴2.4.4压盘、离合器盖、分离杠杆与分离轴承2.5杠杆压紧式离合器2.5.1刚性压紧机构2.5.2装有补偿弹簧的杠杆压紧机构2.6湿式离合器2.7离合器操纵机构和轴制动器2.7.1操纵机构2.7.2离合器轴制动器2.8动力输出轴2.8.1对动力输出轴的要求2.8.2标准转速动力输出轴2.8.3同步式动力输出轴2.8.4动力输出轴的强度验算2.8.5动力输出带轮参考文献3.1联轴节的功用与分类3.2弹性联轴节3.2.1弹性联轴节类型第3章 联轴节3.2.2强度计算3.3小夹角刚性联轴节3.4十字轴万向节3.4.1结构特点与运动学分析3.4.2强度计算3.5等速万向节3.5.1双联式万向节3.5.2球叉式等速万向节3.5.3球笼式等速万向节3.6传动轴的临界转速及尺寸确定3.6.1传动轴临界转速的确定3.6.2传动轴主要尺寸的确定参考文献4.1对变速箱的要求4.2机械式变速箱的分类4.3机械式变速箱的传动方案4.3.1按功率流对传动方案进行分类第4章 变速箱4.3.2各型变速箱传动方案的主要指标4.3.3倒档和爬行档的传动方案4.3.4变速箱设计步骤4.3.5变速箱传动方案举例4.4挂结式变速箱结构设计及主要参数的确定4.4.1结构设计4.4.2变速箱主要参数的确定4.5动力换档变速箱概述4.5.1动力换档的工作原理4.5.2动力换档变速箱的组成元件4.5.3动力换档变速箱的结构类型4.6动力换档变速箱主要参数的确定和计算4.6.1档间、段间级比4.6.2动力换档离合器储备系数4.6.3换档过程持续时间的控制4.6.4滚子式自由轮主要参数的计算4.7齿轮设计4.7.1概述4.7.2齿轮主要参数的选择4.7.3齿轮加工方法对齿轮功能的影响4.7.4齿轮变位系数的选择4.7.5齿轮的几何计算4.7.6齿轮承载能力的计算4.7.7齿轮的优化设计4.7.8齿轮结构设计和齿端修圆4.7.9齿轮修形4.7.10齿轮精度和齿面粗糙度4.7.11齿轮材料和热处理要求4.8轴承的选用和寿命计算4.8.1选择滚动轴承应考虑的因素4.8.2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4.8.3滑动轴承的计算4.9轴的设计4.9.1花键的选用4.9.2轴的材料和热处理要求4.9.3花键轴主要部位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4.9.4轴的强度计算4.10变速箱壳体设计4.10.1变速箱壳体的材料4.10.2壳体的一般结构尺寸4.9.5轴的刚度计算4.10.3壳体主要尺寸的精度4.10.4壳体的刚度和强度设计4.10.5壳体的工艺性4.11操纵系统的设计4.11.1啮合套4.11.2同步器4.11.3变速箱的操纵机构4.11.4变速箱液压操纵机构4.12变速箱结构举例4.12.1Ⅰ型变速箱4.12.2Ⅱ型变速箱4.12.3Ⅲ型变速箱4.12.4Ⅳ型变速箱4.12.5带多排行星机构的Ⅱ型变速箱参考文献5.1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5.1.1液力变矩器的结构5.1.2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5.1.3工作轮上的转矩方程第5章 液力变矩器及液力偶合器5.1.4变矩器的转矩平衡和变矩原理5.1.5液力变矩器优缺点分析5.2液力变矩器的特性5.2.1特性参数5.2.2特性曲线5.2.3液力变矩器和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特性5.3液力变矩器类型及选择5.3.1液力变矩器的类型5.3.2液力变矩器的选型5.4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匹配5.4.1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匹配5.4.2液力变矩器有效直径的确定5.4.3液力变矩器的系列化5.4.4液力机械传动系变速箱档数和传动比的选择5.5液力机械变矩器5.5.1概述5.5.2内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5.5.3外分流液力机械变矩器5.6液力偶合器5.6.1概述5.6.2液力偶合器的传递转矩能力和外特性5.7液力传动所用液体和辅助系统5.7.1液力传动用油5.7.2液力变矩器的辅助系统参考文献6.1中央传动6.1.1功用、要求与结构设计第6章 中央传动、差速器及差速锁6.1.2螺旋锥齿轮的设计和计算6.1.3锥齿轮、轴、轴承的受力计算6.2差速器6.2.1差速器功用及对拖拉机性能的影响6.2.2差速器分类及结构方案评述6.2.3圆锥齿轮差速器设计6.2.4防滑差速器主要参数计算及结构设计6.3差速锁6.3.1功用与要求6.3.2差速锁结构方案与结构设计6.3.3差速锁强度计算参考文献7.1最终传动的功用和要求7.2最终传动的分类、结构分析及评价7.2.1外啮合圆柱齿轮最终传动第7章 最终传动7.2.2内啮合圆柱齿轮最终传动7.2.3行星齿轮最终传动7.3最终传动主要参数的确定7.4最终传动的结构设计与主要零件计算7.5驱动轴结构设计、计算特点参考文献8.1四轮驱动拖拉机传动系的类型8.1.1前后轮尺寸不同的四轮驱动传动系8.1.2前后轮尺寸相同的四轮驱动传动系8.2前后轮尺寸不相同的四轮驱动拖拉机传动系的设计8.2.1结构方案的选择第8章 四轮驱动拖拉机的传动系8.2.2主要参数的确定8.2.3消除和限制寄生功率的措施8.3前后轮尺寸不相同的四轮驱动拖拉机传动系的部件设计8.3.1分动箱方案的选择8.3.2万向节传动轴8.3.3前驱动桥8.4前后轮尺寸相同的四轮驱动拖拉机传动系的设计8.4.1前后轮尺寸相同的四轮驱动拖拉机传动系主要方案比较8.4.2前后轮尺寸相同的四轮驱动传动系部件设计的特点参考文献9.1手扶拖拉机传动系特点第9章 手扶拖拉机传动系9.2手扶拖拉机传动系部件设计9.2.1转向机构9.2.2V带传动9.2.3链条传动参考文献10.1概述10.2对转向机构的要求10.3常用转向机构的分类、结构及评价10.3.1转向离合器第10章 履带拖拉机转向机构10.3.2单级行星转向机构10.3.3两速行星转向机构10.3.4双差速器10.3.5制动器10.4其它转向机构简述10.4.1单功率流转向机构10.4.2双功率流转向机构10.4.3机械、液压双功率流转向机构10.5转向机构的设计计算10.5.1计算转矩的确定10.5.2转向离合器的计算10.5.3单级行星转向机构的计算10.5.4双差速器的计算10.5.5带式制动器的计算10.6转向操纵机构10.6.1机械式操纵10.6.2机械助力式操纵10.6.3液压助力式操纵10.6.4液压式操纵10.7常用转向机构性能比较11.1试验目的、试验分类和要求11.1.1试验目的11.1.2试验分类11.1.3试验要求11.2离合器试验11.2.1试验设备第11章 传动系的试验11.2.2试验内容11.3传动箱试验11.3.1效率试验11.3.2噪声测试11.3.3油温测试11.3.4耐久试验11.4动力换档机构试验11.5同步器试验参考文献 > 分类号相同的书, ,机械工业出版社,7-111-9.02-62 > 相同出版社的书,王文健,机械工业出版社,7-111-07226-X,TP391.4, ,机械工业出版社,7-111-07255-3,TP391.4.00, ,机械工业出版社,7-111-07066-6,TP391.4,杨松林,机械工业出版社,7-111-06773-8,TP391.72,李宪民,机械工业出版社,7-111-9.11,宋进桂,机械工业出版社,7-111-3.62-64,徐向阳,机械工业出版社,7-111-3.6,Gilles,机械工业出版社,7-111-4,冯健璋,机械工业出版社,7-111-4中图分类:
> <font color=#9.02-62 > 农业科学 > 农业工程 > 农业动力、农村能源 > 拖拉机
& 2008 www.nulog.c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方红新款2017拖拉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