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未来农村房子发展趋势势在农村吗

未来农村的十大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农村,真正有力度的改革其实只有一次,那就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这次改革打破效率低下的“人民公社”,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就如同给农民卸下了一道枷锁,极大地激发了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出巨大的力量。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也是农民受益最大的时期。那时候,涌现出无数的“万元户”。
但是,“土地使用权”的改革红利毕竟有释放完的时候,进入90年代后,农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农村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改革带来的一点收益完全被苛捐杂税所抵消。种田越来越无利可图,农民被迫大批涌入城市。“三农问题”开始进入主流社会视野,“农民苦、农村穷、农业危险”成为人们的共识。直到胡温时期取消农业税,增加了一部分农业补贴,改善农村的福利,农民才得到一点喘息。今天农村局面稍微有点好转,其实是得益于政府“少取多予”政策,而与农村改革没有太大关系。
90年代以来,尽管有过多次的“三农”改革,但是,这些改革的收效甚微,再也没有出现像家庭联产承包制那样的改革效应。一些农业专家对中国农业问题的认识与掌握主流话语权的专家和官员不同。他们认为,中国农业落后的根源在于农民缺乏对土地的产权。农村土地名义上属于“集体”,但是,农民在这个所谓的“集体”中并没有话语权,而代表“集体”的是村干部和上级领导。实际上,农民变成了这个“集体”的佃户,只能租“集体”的土地,看“集体”的脸色。有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征地。在农民被强征土地过程过,他们几乎没有办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土地被分成一条一块,分为千家万户,形不成规模。再加地方政府不情愿在农田水利等方面做投入,农村的水利化、机械化、集约化都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农业的落后局面,其实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非常看好我国农业的未来。虽然农村土地产权问题仍然是一种禁忌,但是,毕竟政府鼓励土地流程和破除户口篱笆以及增加农民的福利,都是对农村的利好消息。
我们也看到一批批有知识、有视野、有情怀的新农人开始来到农村。他们不同于传统的农民,他们有专业知识,有全球化视野,有权利意识,能够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相信他们会成为一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趋势一:农民人数继续减少,一些农村将消失
现代国家的农业人口总体是较低的。发达国家不到10%,美国就不到5%。农业科技手段会大大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增加产量。从长远看,中国的农业人口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有专家预测,会降到10%-20%,甚至更低。中央政府已经订立目标,到2020年使1亿左右农业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
地方政府对土地规模化的热情很高,也在有意识地推动农民进城。例如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政府建设“幸福院”,为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住房;为60岁以下的村民统一盖新房,政府提供部分盖房补贴,原先的房子全部推倒;人数少的村庄进行统一搬迁。如此做法,变相地解决了宅基地问题,同时也为未来土地运作做了铺垫。
趋势二:新农人开始成为一支生力军
这几年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新农人”。他们是具有知识、眼光、技能、追求的一群人。他们中,有的是有钱有闲有情怀的城里金领,有的是海归青年,有的是白领,有的是大学生......为了创业理想而投身到农业行业之中,通过承包或者其他方式,获得拥有使用权的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养殖、种植的创业,并通过团队的智慧进行管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创业活动。
传统的农业经营组织需要注入新的现代要素才能焕发出新的力量,日益衰落的乡村需要加入新的生力军才能再度呈现出勃勃生机。新农人对农业、农村的正能量是巨大的。
趋势三:小型、中型农场的涌现
土地流转是政府大力推行的一项政策。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2.3亿农户中约30%的农户已流转了土地,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承包耕地流转比例已经超过二分之一。全国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超过350万户。
那么,未来几年,伴随着农村人口的缩减,土地可实现连片,土地为农场化耕作提供的可能,也减少了承包者的沟通成本。那些有志于种植和养殖的人,可以尝试着去实现他们的理想。
趋势四:农业补贴会持续增加
我国的农业补贴太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也不算高。例如欧盟每个农户平均每年获得政府补贴超过15万元人民币,欧盟和美国农民收入的40%来自政府补贴;韩国、冰岛、日本、挪威、瑞士等国的补贴更高,农民收入中有60%来自政府补贴。(详见《国外农业补贴》)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国农业补贴主要依靠行政推进,多头管理,政策执行受诸多部门影响,难以执行到位。
未来,农户减少,土地更加集中,有利于农业补贴的落实。同时,包括新农人在内的种养大户的素质在不断提高,权利意识也再增加,相信他们会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推动农业补贴的更好落实。
还有一种可能,那么,未来承包农村土地的农场主有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官员或他们亲近的人。这些人也会积极争取农业补贴的提高。
趋势五:城市近郊休闲农业兴起
农业的生产在农村,但消费市场主要在城市。搞农业的人都知道,农业种养殖那些最赚钱的项目一定是服务城里人的,特别是白领和金领人群。休闲农业就是其中的一种。伴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和工作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钟情于休闲农业这种放松身心的方式。
另外,休闲农业也是政府重点发展的项目。9月份农业部下发文件,表示要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相信休闲农业在未来几年会有较大的突破,特别是大城市郊区的休闲农业项目。
趋势六:绿色、有机农业被更加重视
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是我们生活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前几天,我们写了一篇土壤土壤的文章(详见《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污染了1/5以上的农田,修复土壤需要上百年》)引起朋友的强烈反响。
未来,人们对环境和食品问题只会更加关注。因此,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势必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不过,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最大挑战是信任问题,未来几年,如果这个问题能有较大突破,相信绿色和有机农业就会更大的发展。
趋势七:农产品迈向品牌化
青山村夫在一次采访中,见到了新希望集团刘永好的女儿刘畅,她反复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消费升级”。比如说“吃”吧,今天的中国人不是要“吃饱”,而是要“吃好”。所谓“吃好”,那就是要求产品的品质和品牌。
前些年,山寨机特别火,但是这两年你很少听到“山寨机”这个词。即便在农村,山寨机也很少见了,你看到的手机品牌也是VIVO、OPPO、小米和华为,甚至苹果。这说明我们正走向一个品牌时代。
其实,已经有不少新农人在为自己的品牌而努力。上个月,村夫参加的一次农产品品鉴会上,一位来自东北的90后新农人就在打造自己的五常大米品牌。“五常大米”是个地区品牌,市场上假冒五常大米的产品很多。只有做自己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才能让消费者真正识别出好产品来。
中国类似五常大米地区品牌的农牧产品很多,比如新疆哈密瓜、宁夏枸杞、扬州大闸蟹、锡盟牛羊肉等。相信未来几年,这些地区好产品会冒出几个知名品牌来。
趋势八:互联网农业开始接地气
大家都看好“互联网+农业”,讨论的很热闹,但是,真正做互联网农业的人却感觉很艰辛。能拿到风投的还好过一点,自己投资的往往还在苦苦支撑。
不少互联网农业的从业者都认为,互联网农业其实还处于春天播种的阶段,远远没有到收获的季节。
互联网农业其实是服务业。村夫觉得,互联网农业难做,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农业整体落后,即便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也很难飞起来。不过,伴随着土地流转,未来几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会有较大发展,那么,服务农业的互联网企业也会有转机。
在这里,村夫想对从事互联网农业的朋友们说:既然走了这么远,再坚持一下,曙光就在前头。
趋势九:出口农业持续向好
如果你对中国农业市场持有悲观态度但仍想做农业,那么,你可以考虑一下出口农业。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需求是巨大的。
讲个故事吧。村夫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农场主,在河北等地有农场和合作菜园,他的菜主要远销日本和韩国。今年,他又打开了俄罗斯的市场。过程是这样的:因为乌克兰争端,俄罗斯与欧美国家关系紧张,很快就遭受这些国家的经济制裁。俄罗斯以前从欧洲进口农产品的渠道断了。我这位朋友敏锐地发现商机,迅速开拓俄罗斯市场,很快就与俄罗斯大型连锁超市签订了蔬菜出口合作协议。所以,做农产品出口,还必须关注天下大势哦。
趋势十:更多有特色的农业新模式出现
最近几个月,农夫先后接触了几家互联网农业的公司,比如做田园生活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花儿农场、做二维码溯源的溯农、做农场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的奥科美、做农业大数据的佳格、做农业物联网的科百科技、做特色农产品电商的清原天丰农业、做高端牛肉的草原和牛等,这些公司都是近两年涌现出来的行业新锐,都代表着一种对新模式的探索。未来几年,更多新农人的进入,必然会探索更多的模式。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神农架隐约咖啡客栈位于神农架木鱼镇香溪街,周边景色宜人,环境清雅静谧
丽江 古城区 文笔海风景区雪山水城 ,近湖畔高尔夫,周边景色宜人,可远观玉龙雪山
今日搜狐热点声明: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或会员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发邮件到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热门文章
刚刚,支付宝官方再次发布重大利好,阿里决定在10亿红包的基础上再次追加10个亿,全面反馈老用户。这次支付宝发飙,主要在三个方面升级,一个是扫码赚钱红包金额将翻倍...
把一百万存进余额宝的话,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呢?很好奇吧!让小琴里来算一算吧。借用一张网友的截图,一百万存入支付宝一天收入够小琴里一个月的工资啦!...
最近有一位女子就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真的是太幸运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账户凭空就多出了巨款,还以为在做白日梦呢,不敢相信!...
马云一直都是鼓励年轻人创业的,在一次的演讲中,马云说年轻人不要打工,与其打工不如创业,为什么马云说年轻人不要打工?马云泄密未来5年最挣钱是什么呢?为什么马云说年...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达,近日马云在一年马云怼特朗普视频火了,马云针对中美贸易战发表自己的看法,美执意发动贸易战只会害自己,下面来看具体信息。中美贸易战爆发到一...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文件显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执行副主席蔡崇信拟出售最多2150万股阿里巴巴股份,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资料显示,阿里巴...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大,很多人在创业初期更加注重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马云预言未来十大行业大回报有哪些呢?下面来看未来最赚钱的十大行业推荐,大家可以借鉴下。马云预...
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成功的创业经验使不少创业者想要学习的,那么,马云泄密未来5年最挣钱的行业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赚钱的行业项目,一起来看下吧。马云泄...
其它行业新闻信息
1234567891011
热门微商货源
1234567891011
淘宝网店怎么开,找免费开网店货源,欢迎来到53网店货源网。本站的货源信息由会员发布,请妥善交易!
-|--|--|--|--|--|--|--|-
投诉、建议联系邮箱:kf@53shop.Com (请尽量发邮件联系) QQ: 广告联系 QQ: 交流QQ群:(禁止任何广告)
& sh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农村政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国农村政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者: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中国农村政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2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探讨,“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1]。事实上,农村政治状况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因为,“如果我们不从政治的高度加以认识和重视农村问题的政治方向,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理顺农村各种政治关系,那么最终会影响到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甚至可以说,如果离开农村政治视野,任何有关农村经济改革和文化发展的都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而导致失败。  本文将对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公共权力组织的构成和运作及与农民公共参与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考察,试图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认识市场化进程中农村政治的发展规律。  一  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代表国家权力为基本特征的乡镇政权掌握着农村社会最主要权力资源,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但存在乡镇干部行为失范、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减弱等问题。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表明,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民族国家,现代化是与农村动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的体制之中实现全社会的有机整合,才能获得国家现代化的经济和政治资源。事实上,这个历史的逻辑也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设计。无论是晚清的农村改革,还是国民党时期的农村建设;无论是新中国的集体化运动,还是新时期的村民自治,就其总的历史状况和目标而言,都是民族国家力图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现代化统一进程之中的努力。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没有进行也不可能完成西方社会那样一个由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自然转型,而是在走一条“规划的社会变迁”之路。这就要求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政府要在农村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组织是政府推动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的力量”[3]。其表现形式就是国家权力体制在农村社会得以建立。自民国期间国家行政体制下沉到乡镇一级之后,在农村社会直接代表国家的就是乡镇政府。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社合一体制,国家行政权力冲击甚至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国家及农村干部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辖而实现了对农村社会政治及其它领域的控制,极大地强化了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也从根本上破坏了传统农村社会秩序的基础。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最直接的目标和最重要的成果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这就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实行政社分设”[4]。而政社分设后产生的“乡政村治”体制,成为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  “乡政村治”体制的“乡政”,是指乡级机构的功能运转主要体现在乡政权上,特别是体现在乡政府的职能上,从乡级政治事务、行政事务和经济事务的管理方面,都突出一个“政”字。而“村治”则是指村级组织对村域事务在自治基础上的具体管理。在这一体制中,“乡政”代表着国家权力,具有系统而完整的组织机构,而且掌握了农村社会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控制着和主导着农村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1)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时,国家政权的基本属性通过新的“乡政”体制顺延了下来,特别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全国各地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备的党委、人大、政府及政协等政权组织。这些组织机构分别从党务、立法、行政和统战等系统强化着国家政权,以保证国家权力自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性。(2)各乡镇政权配备了大量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随着制度在乡镇的推行,大批有文化、懂法律的优秀知识分子充实到了乡镇干部队伍,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在乡镇政权的各个岗位上,确保了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实施。(3)普遍建立了乡镇财政制度,乡镇政府具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提升了乡镇政权在经济、文化事业和社区发展等领域上的政治能力。(4)乡镇企业有所发展,增加了乡镇政权对经济的影响力。特别是那些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具有资源性质的乡镇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乡镇政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工具。  但是,目前的“乡政”也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乡镇政权的施政能力,乡镇政权的社会动员能力呈下降趋势。(1)体制上冲突。乡镇政权体制存在诸如党委一元化和一体化运作的现状与党政分开的改革目标及乡镇长负责制之间的冲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权力受到一定程度虚置;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受到肢解,政府功能和权力残缺不全等问题。(2)人员臃塞,乡镇财政负债严重。目前我国乡镇政权吃“财政饭”和“事业饭”的人数普遍在100―200人之间,有的甚至超过500人。乡镇政权人员的臃塞,势必增加乡镇财政的负担。据对全国81个农民负担监测县调查,平均债务额1098.6万元,平均净负债708.2万元。乡镇财政濒临破产。[5](3)乡镇干部整体综合素质较低及激励机制欠缺,工作效能差和制度化程度低,其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寻租性,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有些地方为了缓解乡财政的负担或乡镇干部自己获利,采取各种名目增加农民负担,并在与民争利时采取许多非法的失范行为,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乡镇政权处于从农村获利和维护农村安定的两难之中。  为了解决乡镇体制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案:(1)强化乡镇体制。主张者认为,应该继续强化国家对农村社会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乡镇体制建设,其中在规范乡镇各政权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采取各种办法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并努力使其行为制度化,特别是要县级政权要简政放权,下放各部门在乡镇的下设机构,以改变目前乡镇体制上条块分割的状况而提高乡镇政府的工作效率[6]。有研究者认为,要强化乡镇体制,还必须将社会体制的下线伸入到村[7],即将政府组织延伸至行政村,实行“乡治、村政、社有”[8],也就是将村级组织的行政功能扩大或制度化,在村一级实行行政化体制,在村民小组一级实行村民自治体制。(2)弱化乡镇体制。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乡镇政权建设应该遵循转型期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即“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依赖性的减弱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的权力文化向现代权利文化的转变,国家的行政权力将逐渐退出农村的政治领域,农村社会将最终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过渡,实现从传统的专制家族社会向现代民主的个体社会的转型”[9]。其政策性主张是撤乡并镇,在确保国家基本行政职能下沉的同时,逐渐实现国家行政权力体制上移,达到乡镇社区自治。事实上,近几年来,在一些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实行乡镇规模调整,有的地方有1/3的乡镇被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0]。  毫无疑问,现代国家是不可能放弃也不应该放弃对农村社会的管制。因为,如果没有国家强制性的影响,传统农业是不可能走向现代农业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农村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缺乏基础。问题只是,在市场化进程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这一目标。在现实的农村政治中,乡镇权力体系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扩张惯性。这是由行政支配主导型和缺少约束制衡的体制特点所决定,其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动。从目前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来看,国家对农村社会的管制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行政性的“命令―服从”模式如何有效,而应该主要建立一种“法制―遵守”模式。也就是说,国家应该通过一种法制方式,将国家在农村社会的利益和国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强制性的法律预期确定下来。在这种“法制―遵守”模式中,应该将农村社区事务、国家目标进行适当的区分。对于诸如各种税收、生育和国土管理等国家目标,则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职能部门的法制管制;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根据市场化的进程,应该从直接管理过渡到利用非行政手段的宏观调节。而对于农村社区性事务,应在国家授权性的法律权威下,实现广泛的自治,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在乡镇一级实行社区自治。 二  村级治理体制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运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存在各种权力边界不清等深层次的冲突,农村政治制度化建设落后于现实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村民自治体制的绩效和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村级治理体制正在实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性转型。这种转变是与农村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相联系的。如果说,1980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在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那么,从1984年开始进行的农村第二步改革,通过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制,取消生猪、蛋品派购,实行市场价格,则在改变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自此之后,市场成为了配置农村社会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农村社会一定程度的市场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社会后果,就是促使社会流动增加,并使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发生变化,即农民职业分化和经济差距的扩大,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刚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但是,这种因市场化取向而产生的社会分化,又受到了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约和影响。正是在这种多样化的制度性冲击和约束下,决定和形成了目前农村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及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各主体获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取向的冲击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约,形成了农村社会不同的利益主体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大分化,瓦解了中国社会非民主、非法制的社会根基”[11],中国农村社会正在进行以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过程。然而,“分化本身并不足以导致现代化。发展是分化(既有社会的分工)和整合(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将分化的结构联系起来)互相作用的过程”[12],为了达到这一整合,国家需要向农村社会输入新的政治制度规则,这就是村民自治体制的逐渐建立。村民自治是农村基础人民群众自治,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其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有效地处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最基层,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13]。这一体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1988年,全国各地普遍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乡镇以下建立了村委会。尽管还没有实行村干部的民主选举,但村级组织建设开始规范,村级干部也在精简。第二阶段是1988年以后,随着《村组法》的实施,从建立乡政府和村委员进入到了村民自治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开展了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建章立制等自治活动,并在全国建立了一批示范县。到目前为此,全国(除台湾和港奥外)基本上都实行了村民自治体制,并普遍进行四至五届村委会选举,共有9万多个村民委员、38万名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各地还在不同程度开展了“村务公开”和“建章立制”等活动。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性冲突:(1)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在权力关系上的冲突。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国家实现对农村社会一体化整合的工具,在村级正式组织中处于核心位置。可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是以国家法律的授权为依据、以全体村民的民主选举为基础的,在法律上并不具有服从村党组织的义务。两者权力来源和职权不同的客观存在,必然影响到农村政治的统一性。而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有些地方在乡镇党政的支持下,采用控制选举、用党支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以党组织替代村委会行使职权等所谓一元化领导和一体化运作的方式来控制农民自治组织。其结果是改变了村民自治的民主性。(2)国家行政权力与村民的自治权力之间的冲突。从国家立法上来看,村民自治否定了公社体制时国家政权与农村组织特别是乡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将过去那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成为国家政权对基层自治组织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的变化,最主要表现在,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农村权力的基础已由上级授权而改变成了村民授权。这种改变必然影响到国家行政权力对村委会的管辖权限及行为习惯等问题,也必然影响到乡镇政权的权威。乡镇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施政能力,一方面通过强化对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并通过建立村级党组织来控制村民自治组织;另一方面则是实行“村财乡管”等措施来肢解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3)村委会的自治权与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之间的冲突。根据《村组法》的规定,村委会不仅管理着村集体的土地和财产,还具有支持和组织全村发展经济的责任和义务,并需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因此,人们按照人民公社时期的习惯思维,将村委会视为集体经济组织。有些地方就借发展集体经济为名,将村委会职能扩大,不断强化村委会的经济功能,使之向经济组织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剥夺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有关国家权力与村庄自治权、社区组织与村民个人权利的边界问题。政治组织理论认为,任何权力边界模糊,也就意味着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不确定性。这样,就会产生组织的不经济性和个人权利的不可预期性。组织的不经济性,不仅包括其运转成本,而且还包括其机会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因不必要的职能产生的代价。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代价就是由于其职能的无限度扩大而自身成本投入又明显不足或过剩所导致的与目标的实现没有内在必要联系的某种损失。为了克服这种不经济性,就必须有效而合理地确定村级组织的权力边界,明确其职能范围。目前最为现实的选择应该是:(1)真正落实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契约关系。村民自治作为国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行的一种农村政治安排,是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权威体制内生成的这种“自治制度”,对广大村民来说,其选择空间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有关村级织织的性质、结构和职权这些方面都不是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而只能是在国家法律权威下形成的制度性安排。也就是说,在国家主义的权威导向下,要求广大村民这些“自治主体”完全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建立符合基层政府意志的“自治组织”,因此,在村委会的设置和权力及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等方面,并不存在实际意义的约定和更改。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提倡法制权威下的契约精神,将乡镇党政、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真正作为法律上平等的政治主体,并促使其相关规则的制度化,以此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职权的刚性。(2)限制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功能,通过建立独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组织性服务[14]。村民自治解决的是村庄内部的秩序及村庄与国家体制之间的秩序,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村民与社会,特别是村民与市场的关系。村庄内部的秩序,表明的是社区组织所必需的结构环境,是社区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基础,是政治学意义上的秩序,是有关与控制与正义相关的问题;市场秩序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秩序,是有关交易赖以实现的市场伦理与信用关系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国家之外社会的存在。但是,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并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村民进入社会需要许多中间的渠道。村治体制不能够也不必要为村民提供市场化的组织,根本性出路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满足农业市场化的组织性需要。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政治状况和各种组织资源来看,最为现实和有效的市场化组织,就是以平等主体为基础的、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的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及合理退出机制的会员合作制组织[15]。  三  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在形成。但是,农民非制度性参与、非法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政治权力运作过程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公共参与是公众通过自己的政治行为影响和改变政治过程的活动[16]。在传统农村社会,家庭才是法定的基本政治单元,广大农民作为皇权下的“子民”,在村庄事务中,只有通过他们家族或宗族组织进入公共领域,其活动只不过是家庭或宗族组织行为的外化或代表,个人在社区事务中不具有独立的政治身份。民国时期,虽然农民的“国民”身份得到了确认,但在严格的保甲体制中,农民作为“保丁”承担更多的是对国家和社区的义务,而且是一种与社区“连坐”的强制性义务。新中国建立之后,在集体化时代的“集权式农村动员体制”下,农民成为了“社员”,社员对集体经济组织在经济和人身上的依附也就决定了其公共参与权利的有限性,法律规定的“社员”参与集体经济组织决策和管理的一切“权利”是一种虚置的权利。只有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之后,农民成为了“村民”,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并拥有了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权利。事实上,在国家大力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特别是在近几年进行的第四届和第五届村民选举时,每届选举全国有六亿、占总数90%的农民参加了村委会的民主选举,表现出空前的政治参与热情。在一些村民自治搞得好的地方,村民已在事实上享有了村务的管理权。而当这些选举权和管理权及其它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部分农民已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与各级党政组织或干部对簿公堂。特别是部分农民通过组织或参加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村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这些都表明,我国农民的民主观念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农民的公共参与已经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农民的公共参与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1)公共参与主体的分化,形成了新的政治上“有权群体”。据调查,目前许多地方虽然进行了形式上的民主选举,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民主管理体制,村务的管理权在事实上被大约11%的管理者和特权者掌握,大多数村民处于农村政治权力的边缘。(2)农民非制度性参与大量存在,采取集体行动对抗基层党政的事件增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社会的各种利益冲突和农村干部的行为失范。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的增收较为缓慢,而有关农民负担却日益增加,乡镇政权的财政收入以及乡镇干部的工资及福利补贴都直接依赖于农民的税费,而村级组织在代理国家和乡镇收取上交提留任务时常“搭便车”的行为并有些过激手段和方式,这样在不断积累村民的不满对抗情绪,一旦有动员性力量加入,就可能以非理性的、难以控制的方式发泄出来,农村社会就会处于动乱之中[17]。(3)农民非法参与有扩大的危险。近几年来,农民通过贿赂、暴力威胁和恫吓等手段影响乡村干部决策或村委会选举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有些地方,黑恶势力侵入到村级政权,出现了恶人治村,地痞村霸气焰嚣张,扰乱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农民的财产和生命权益受到极大的侵害和威胁,民主和法制遭到了无情的践踏。(4)村民通过家族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现象有所增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家族势力作为农村社会的一种自在秩序,得到了国家政权的扶持,家族现象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外观形态。但自中国进行转型期之后,稳定的家族势力遭到了冲击,特别是随着农村社会的集体化和公社化的开展,宗族组织逐渐瓦解,家族势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农村政治的高压式的控制有所减弱,家族势力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具有完整文化内核的历史悠久的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宗族组织的复兴并成为农村政治参与的主体,一方面为目前缺乏社区归属感的农民提供了精神上的依托和经济上的保障,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有些宗族组织通过操纵或暴力破坏村民选举来控制农村基层组织,破坏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如何解决现阶段农民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目前的政策性取向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对于非法参与这类直接危害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行为,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必须进行坚决有力的打击。事实上,对于黑恶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入,已引起了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党政在结合国家打黑除恶的专项斗争,运用专政机器对那些由村痞地霸控制的村进行了集中打击和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而对如何看待农民制度性参与的发展趋势、解决农民非制度参与及宗族性参与等问题的分歧意见较大。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1)扩大村民的制度性参与,规范村民的非制度性参与,限制宗族性参与,将村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往乡镇甚至县市推广。其理由是,村民自治实际上就是村民对村级社区事务的全面参与,其成功经验证明了中国农民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务。村民自治所形成的民主可以通过制度传递的方式不断向上层递进,“村民自治的发展必然会推进乡镇民主制度的建设”,其“经验必然会向上引伸,发展到乡镇”[18],即应该按照村民自治所提供公共参与的经验,进行县、市长的直接竞争性选举[19],这种传递最终影响到国家民主。而对于农民的非制度参与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特别要从农民的利益表达和保护方面来进行规范。为了让农民能够表达和保护自身的利益,需要在国家正式组织之外建立农民的政治组织,应该建立农民利益集团,[20]其中恢复政治性农民协会组织是一种合理的选择[21]。而对于宗族性参与要给予一定的空间,引导其往利益集团方向发展。(2)在严格限制村民的非制度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同时,尽量减少村民的制度性公共参与。其理由是,村民的非制度参与具有目的和手段不可控性,经常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宗族性参与则具有强势群体利用我国农村目前还不成熟的“形式上的民主”来剥夺少数的弱势群体的民主权利,因此这两者都必须予以严格限制。而对于村民的制度性参与,不仅不能扩大,而应该尽量减少。这不仅因为,现在许多农民并不具有民主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也没有形成民主参与政治生活的习惯,多数农民并没有明确的、自觉的民主意识,没有把民主参与当做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的参与仅仅是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手段性参与,而不是目标性参与,因此他们对农村干部还不能形成有力的民主监督,不能有意识地影响农村、农业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政策的执行[22]。而且还在于,任何公共参与都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在农村社会增加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以求增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加村民的公共参与,其成本基本上都需要由村民负担,而为了从农民手中争夺维护公共权力的费用,又需要扩充公共权力机构,这样形成的是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在目前农村经济不能提供更多经济剩余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减少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减少村民的公共参与,以节约公共权力的运作成本。 公共参与从来都是评价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参与都能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而,现代国家,一方面开放政治领域,通过公共参与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满足民主政治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又在公共参与的形式和程度上加以适当的限制,以确保社会秩序处于稳态。特别在有关农民的公共参与问题,因考虑农村社会的利益资源和权威结构等特性和农民的整体素质,一般将农民的社区性公共参与和国家层面的政治参与区分开来。对于农民社区性公共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以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为根据;对于国家层面的政治参与,则赋予农民以公民权,按照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随着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和乡镇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将在组织形式和职能方面由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向社区自治组织转变,农村社区性事务的范围将有所扩大,而国家政治层面将往县级政权提升。而为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强化法律权威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就成为必然。这样也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公共参与的发展基本趋势:(1)农民的社区性参与将会有增加,而国家层面的政治性参与将有所减少;(2)非制度性参与将受到限制和规范,但使其制度化成为政治性的农民利益组织的努力不会实现,有可能的选择是建立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来主张和保护农民的权益;(3)各种非法参与、宗族性组织参与因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将继续存在,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抑制。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2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农村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