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DI分解如何标注基准面年选定是否有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电力消费预测研究--《华北电力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电力消费预测研究
【摘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离不开电力的投入,充足可靠的电力消费供给是保障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重大宏观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开始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经济转型带来高耗能产业耗电量比重的下降,影响电力行业的供需增速也进一步放缓。而在国家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新形势下,电能替代将有利于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并且,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施行和推进将对河北省及其电力发展密切相关的能源政策、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环境生态等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用电量需求的变化。面对着经济新常态和电力供需矛盾显现的新形势,对河北省电力消费历史特征进行分析,定量探究其影响机制,并根据未来协同情景发展进行预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这将能够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河北省电力能源规划和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在保障河北省电能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顺利实施,保障京津电力消费需求安全,实现中长期的协同规划目标。首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电力消费及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阐述;进而,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阐述了河北省功能定位,并对河北省电力消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深入剖析了各变量逐年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模型从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两个角度,将河北省电力消费量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生产电力消费强度、城镇化水平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居民电力消费强度七个方面,并定量测算各因素对电力消费的贡献程度,得到正向驱动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城镇化水平效应、居民消费效应,累计贡献率分别为15.07%、177.80%、4.8%、7.52%,负向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效应、生产电力消费强度、居民电力消费强度,贡献率为-80.32%、-24.26%、-4.81%。并依照结果分析各个因素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机制,就此基于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构建相应的电力消费预测模型。最后,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据河北省发展的历史情况、相关规划政策定义了基准协同、规划协同和高度协同三种不同情景,并针对不同情景发展水平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人口、实际GDP、第二产业比重、电力消费强度、城镇化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等参数。而后利用对年河北省电力消费量进行预测,得到到2020年,在基准协同情景下,河北省电力消费总量可达3947亿千瓦时。在规划协同情景下,总量达到4154亿千瓦时。在高度协同情景下,总量为4128亿千瓦时。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7【分类号】:F426.6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峰;范红辉;;[J];经济纵横;2015年01期
张彦台;;[J];经济论坛;2014年06期
倪月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年03期
贾艳琴;张永凯;;[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10期
程兰芳;左金金;;[J];特区经济;2012年11期
谢品杰;施泉生;侯建朝;赵文会;;[J];华东电力;2012年10期
刘立涛;沈镭;;[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9期
王喜平;高丽清;;[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潘雄锋;李良玉;;[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07期
赵晓丽;[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然;;[J];经济论坛;2017年12期
杨毅;刘艳;;[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张梦飞;文成业;;[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年11期
马景富;;[J];电力与能源;2017年05期
薛静静;史军;王娜;;[J];阅江学刊;2017年04期
马景富;;[J];节能;2017年08期
李蔚佳;;[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曹俊文;翟玉鹏;;[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年02期
蒋蕾;李雍睿;于海洋;刘和骏;;[J];东北电力技术;2016年11期
王珂珂;;[J];智富时代;2016年S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云;窦丽琛;高钟庭;;[J];经济与管理;2014年02期
王跃思;张军科;王莉莉;胡波;唐贵谦;刘子锐;孙扬;吉东生;;[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3期
魏丽华;李书锋;张健;;[J];开放导报;2014年01期
牛东晓;嵇灵;劳咏昶;路妍;;[J];统计与决策;2013年02期
宋长鸣;李崇光;向玉林;;[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0期
田卫民;;[J];经济科学;2012年02期
司政;单葆国;;[J];能源技术经济;2012年01期
徐敏杰;单葆国;韩新阳;;[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姚奕;郭军华;;[J];人文地理;2010年06期
林卫斌;苏剑;施发启;;[J];经济科学;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衣冰;;[J];黑龙江电力;2007年03期
国涓;尹吉明;;[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朱成章;;[J];大众用电;2008年10期
;[J];华东电力;2008年10期
吴疆;;[J];中国能源;2009年06期
潘雄锋;李良玉;;[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07期
孙凌;;[J];大众用电;2009年08期
;[J];能源工程;2011年01期
陈峰;曹斯彤;孔伟伟;;[J];现代电子技术;2013年16期
唐明,马光文;[J];四川水力发电;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华文;;[A];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柳瑞禹;叶子菀;;[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A];《电站信息》2013年第08期[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
刘跃新;[N];河南日报;2013年
彭源长;[N];中国电力报;2013年
欣华;[N];中国贸易报;2007年
通讯员马宪伟 记者何迪;[N];孝感日报;2009年
苏传东;[N];华东电力报;2009年
李予阳 实习生
刘婷;[N];经济日报;2010年
周宇;[N];消费日报;2010年
张书喜 吴量亮;[N];安徽日报;2010年
黄培菊;[N];浙江日报;2011年
白慧仁;[N];中国信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秋涛;[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聂婧;[D];华北电力大学;2017年
陈婷婷;[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戴世峰;[D];复旦大学;2014年
马丽;[D];天津大学;2014年
于笑笑;[D];安徽大学;2017年
朱怡然;[D];安徽大学;2017年
林志伟;[D];华侨大学;2017年
伏进;[D];重庆大学;2008年
陈建林;[D];中南大学;2005年
潘凯;[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碳排放问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各国积极推行发展低碳经济。我国亦主动承担一定的降低碳排放任务,但是中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以及快速城市化阶段,能源消费增加及建设用地扩张必然增加碳排放,因此,中国在碳减排方面压力巨大。近几年来,武汉市在经济、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发展迅速。但武汉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导致武汉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也将增加武汉市碳减排的压力。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可以从根本上找到降低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解决方法。
本文首先根据武汉市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以及能源消费数据,核算武汉市的净碳排放量及相关指标,并分析了武汉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等相关指标的时序特征,研究发现:建设用地与耕地为碳源,林地、水域、园地及草地为碳汇;建设用地碳排放变化决定武汉市净碳排放变化,同时建设用地碳排放来自于能源消费,即表明武汉市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消费的依赖度很高。继而根据人均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脱钩判断,发现武汉市在整个研究期内大都处于扩张脱钩水平以上
其次,运用改进的Kaya恒等式及LMDI分解法对武汉市净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为单位土地碳排放强度、上地利用结构、单位GDP用地强度、人均GDP和人口规模5个因素,然后运用LMDI分解方法计算各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值及贡献率,并分析在整个研究期内各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土地利用结构和人口规模是碳排放的拉动因素,其中,人均GDP对碳排放影响最大,土地利用结构次之,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单位GDP用地强度和单位土地碳排放强度是碳减排的促进因素,其中单位GDP用地强度对碳减排促进极大,单位土地碳排放强度相对较小,但是其在整个研究期内波动较大。
最后,依据前面的研究归纳主要结论,分别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人口规模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F301.2;F20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中英;王礼茂;;[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杨亚楠;陈会广;陈利根;;[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3期
陈彦玲;王琛;;[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肖红艳;袁兴中;李波;颜文涛;;[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李齐云;商凯;;[J];财政研究;2009年10期
雷厉;仲云云;袁晓玲;;[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5期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张金萍;秦耀辰;张艳;张丽君;;[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张雷;[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方创琳;[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舒帮荣;[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小教;;[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黄娟;刁承泰;;[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蒋金龙;;[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谢宗棠;王生林;;[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武丽;戴万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刘娜;顾凯平;;[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陈铭泽;;[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李红杰;赵翠薇;;[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吴未;路平山;;[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陈炳超;王丽芳;;[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静;高良敏;;[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陈晓旭;王英;;[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徐安;;[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郑欣;程久苗;;[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军;;[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李效顺;曲福田;张绍良;公云龙;李晶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王志远;郑伯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纪建悦;栾绍朔;姜兴坤;;[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亮;[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陈好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承武;[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姚宇;[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刘娜;[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张晨;[D];南开大学;2010年
赖力;[D];南京大学;2010年
孙起生;[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李年君;[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盛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雍新琴;[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李晓芬;[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王姗姗;[D];郑州大学;2010年
张振华;[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马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熊雯;[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赵勇军;[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孙秀丽;[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张荣荣;[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永刚;张广英;顾红;周尔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景丽杰;;[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4期
王中英;王礼茂;;[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徐明超;马文婷;;[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李德清,李洪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仪垂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汪波,王伟华;[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卢远;韦燕飞;邓兴礼;;[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2期
段学军;卢雨田;李慧;秦贤宏;;[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舒帮荣;刘友兆;徐进亮;何蓓蓓;吴冠岑;;[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王秀;[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娜;[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牛灵安;[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刘红萍;[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牛星;[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伯华;[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占小林;[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罗平;[D];武汉大学;2004年
王宏;[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杜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王雪娜;[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冯君;[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于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陈莞桢;[D];厦门大学;2007年
黄秀兰;[D];中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寒星;;[J];中国船检;2010年10期
吕静;;[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13期
朱四海;;[J];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J];电力勘测设计;2009年05期
李阳;张洪胜;;[J];知识经济;2010年08期
宋帅;王裕胜;;[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夏德建;任玉珑;史乐峰;;[J];统计研究;2010年08期
王艳坤;;[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0年10期
谢睿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1期
杨绪彪;;[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刘荣霞;张鹏鹏;夏建新;汲荣荣;;[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谢园方;赵媛;;[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A];“科德杯”第六届全国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周建伟;许晨光;裴磊;张萍;;[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周葵;朱莉;贾姗;;[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邵诗洋;;[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张艳;秦耀辰;;[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杨涛;李艳梅;;[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开良;[N];中国化工报;2008年
记者 吴苡婷;[N];上海科技报;2009年
何英;[N];中国能源报;2009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齐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徐建华;[N];中国质量报;2009年
周玉洁;[N];经济参考报;2009年
陈磊 通讯员
张于牧;[N];科技日报;2009年
孙明河 王延斌;[N];科技日报;2009年
李将辉;[N];人民政协报;2009年
;[N];国际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春娜;[D];清华大学;2013年
任志娟;[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张成;[D];重庆大学;2011年
宋俊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陈红敏;[D];复旦大学;2009年
杨琛琛;[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黎孔清;[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邢继俊;[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赵爽;[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艾轶伦;[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波;[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张海伟;[D];山东大学;2011年
林靖珺;[D];集美大学;2012年
种振;[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费华青;[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郜新军;[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苏燕萍;[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韩晓蕾;[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阴世超;[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夏鹏飞;[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情景研究--《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情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碳排放方面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碳排放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进行梳理,分析了我国年的能源消费情况,并基于IPCC提出的碳排放估算方法,测算出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并从地区、行业两个层面分析我国碳排放的情况,得出: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人均碳排放呈现上升的趋势。年,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地区是山东省,最低的是海南;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地区是内蒙古,最低的是江西;平均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地区是宁夏,最低的是广东。年工业行业排放的碳最多,工业排放的碳所占全部碳排放的71.07%,其次为生活消费;碳排放强度最高的行业是工业行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中制造业碳排放占工业碳排放的比重最高,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纺织业的碳排放量最高。根据LMDI分解模型,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经济水平、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人口水平,发现人均GDP是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能源强度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发现我国地区经济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较显著,其弹性分别为0.309、0.260、0.276;城市化率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设定基准情形,预测我国年累积产生碳排放量达到552.62亿吨,其中“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我国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4.59%、3.92%。并通过调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强度,进行减排路径的设定,并以此提出以下建议:1)适度控制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积极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2)各地区应加大对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引进或研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3)加强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6【分类号】:X32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李皓;;[J];科技潮;2010年01期
;[J];求是;2010年04期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张超;;[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姜鑫民;;[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初枝;黄贤金;;[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刘红光;刘卫东;;[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姚亮;刘晶茹;;[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王宁;;[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胡初枝;黄贤金;;[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黄贤金;胡初枝;;[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杜华斌;[N];科技日报;2008年
李学梅;[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N];中国电力报;2011年
任佳;[N];中国建设报;2013年
雷新;[N];人民政协报;2013年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N];光明日报;2013年
公管学院;[N];新清华;2013年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N];中国证券报;2013年
李荣;[N];中国能源报;2013年
杨汛;[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秋贤;[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黄杰;[D];兰州大学;2015年
李炎亭;[D];兰州大学;2015年
钱明霞;[D];江苏大学;2015年
鲁力;[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张尔俊;[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AMZATH AHMED(阿迈德);[D];上海大学;2015年
杜刚;[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欧元明;[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陈立芸;[D];天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琴;[D];兰州大学;2010年
肖翔;[D];南京大学;2011年
牛晓婧;[D];兰州大学;2012年
赵明;[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王天格;[D];辽宁大学;2015年
吴梅;[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刘柏利;[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柯晓蕾;[D];海南大学;2015年
战文娟;[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段康;[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碳排放预测及因素分解研究
随着温室气体问题的深入发展,环境问题仍然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亟待关注的问题。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召开,引起了全球对温室气体问题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确立了到202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这一减排目标。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且最为迅速的城镇化进程,伴随着这一进程,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规模增长迅速。而大型公建筑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日益突出,其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已经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创造节约低碳社会,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在倡导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减排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影响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碳排放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测,探讨其减排潜力、减排成本及减排路径,以便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本文以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碳排放为研究对象,以19&
(本文共74页)
权威出处:
当今中国许多的大城市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公共建筑的建设往往只追求建设速度,以及夸张的建筑形体,而忽略了对公共建筑来说最为重要的“公共性”塑造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对北京当代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进行研究,通过现场调研,揭示出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中公共建筑缺乏公共性的现状,继而挖掘问题背后不同层面造成的原因,再针对大量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实例,总结出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层面的解决措施与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首先是建筑的绪论,绪论部分具体地阐释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揭示了研究公共建筑的公共性对整个城市公共性的价值及意义;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提出了本文中对公共建筑“公共性”的解释。文章的第二章论述了与塑造城市公共建筑公共性相关的几个问题。首先,从市民与城市的关系角度,以及法律的角度分别讨论了我国的城市公共建筑应当具备公共性的必要性;其次,文章论述了公共建筑在不同条件下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公共性,而非一味的全部开放;最后,阐述了两...&
(本文共120页)
权威出处:
中国农村土地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83.5%,村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4%。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我国建筑能源的总消耗约占整个社会能源消耗的27.6%。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村镇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向城市化过渡,城乡差距将越来越小,随之而来的建筑能耗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村镇公共建筑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建筑造型与平面功能更为合理,将村镇公共建筑与被动式太阳能设计相结合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首先从我国能源能耗现状入手,说明了我国发展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必要性,并介绍了我国以及国外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发展。然后对我国寒冷地区村镇公共建筑进行调研,分析整理了寒冷地区村镇公共建筑在设计、节能和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冬季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采暖,夏季利用被动式太阳能通风技术手段进行降温。最后作者根据上述适应寒冷地区的被动式太阳能策略以村镇被动...&
(本文共77页)
权威出处:
本刊讯今后,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和超过20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小区,将实行建筑能耗核准制。节能不达标的建筑,将不得开工建设。建设部近日下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建立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对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和超过20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小区,实行建筑能耗核准制。满足节能标准的,由建设主管部门出具建筑能耗审核意见书。未取得建筑能耗审核意见书的项目,将不能获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各地还要组织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项目予以查处。《实施意见》提...&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引言表1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现状调研样本分布情况  在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对国际社会做气候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合计出“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重要承建筑类型办公10 34 50 438 1 533诺,低碳发展成为主旋律。党的十九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商场4 44 57 64 1 170建设崭新的战略定位,绿色发展成为贯穿未来中长期发旅馆7 10 80 289 1 387学校7 10 127 57 11 212展的优先主题。《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7医院4 18 58 26 0 106年)》指出,截止2015年底,我国既有公共建筑面积已合计32 116 372 874 14 亿m2[1],建筑运行的总商品能耗为8.64亿tce,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其中既有公共建筑用能约占建筑能耗的1/4左右,且随着公共建筑规模及平均能耗强度的增长,公共...&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1、引言2015年末,我国公共建筑总面积已达102亿平方米,约占民用建筑总面积的16%,公共建筑总能耗约2.4亿吨标煤,占全部民用建筑总能耗的28%[1]。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既有公共建筑存量大、能耗高,因此公共建筑节能一直是我国建筑领域节能工作的重点(图1)。我国33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已建成或在建的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对8000余栋建筑进行了能耗动态监测,通过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公示反馈等实现了公共建筑的智能化管控。通过识别高能耗建筑,为当前开展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数据基础。在开展能耗在线监测、节能改造的同时,随着公众健康、环保、安全意识的增强,许多公共建筑业主、使用者提出了对结构安全、室内环境、建筑功能等进行综合监测、综合改造的新需求。部分公共建筑,已根据自身需求,在能耗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监测指标,如室内空气污染物监测、结构位移、结构沉降监测。但其他指标监测数量相对较小,根据调研正在实施的近45000个公共...&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标注基准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