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全拳又合拳鹰扑把在什么杂志刊登过

拳术修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的武士精神。武士并非只在过去存在,在现在乃至未来依然会存在,因为只要有人存在,人的尚武精神就会存在,只要尚武精神在,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们群起实践。

我们说“拳禅一如”,就是承认拳术与禅修有着天生的一体性,无论对于人与世界的认识,还是表达实践的方法,以及相互印证的精神实质,都存在着相连一体的默契。但是,抛开一切有形有质的东西之后,拳与禅所面临的只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超越生与死的界面,去把握生命的真实与现实的人生?所不同的是,拳更加关注生,而禅更加关注死。所以一位日本剑圣曾告诉他的弟子:“你在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求生,现在你应该去修禅,因为那有助于你理解死。”是的,死的问题是需要理解的,死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理解了死,才能更好地生。

所谓“拳术”的实质,正是帮助你在体认恐惧的同时感受恐惧的来源,只有在不断地体证、反思以及痛苦、彷徨之后,你一接触禅,就会立即感受到它那寂然不动的力量,立即明白原来你恐惧的来源就是对于生命的挂碍。解决了挂碍便解决了恐惧,解决了恐惧便解决了得失,因为人类的得失也是基于生命的挂碍,无挂碍亦无得失。超越了生死得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纯粹的人;是可怕的人;是一前、难以竭制的人;是不计名利、敢做敢为的人……而所谓“拳术的战斗力”(即世俗的“能打不能打”的问题),不过是这种人身上强大自信的必然衍生而已,是完全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实际上,让人真正佩服的,大多来自于人格的魅力与力量,暴力从来就没有真正征服过人性。一个超越生死、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所具备的清逸大勇,那种超然脱俗的力量让你一接触便难以产生战胜他的信心,更多的是发自心底的亲切、宁静以及惺惺相惜、断头可交的英雄情怀。

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武士,一个过去、现在、未来都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别具一格的人。真正的武士以其超然的情怀投入热切的生活,以自身的实践感召着人们——

理解了死才能更好地生;

死亡不过是我们另一个家园,视死如归的人才能获得真正宁静、平和、幸福的生活;

真正的武士是不怕死的,不怕死的人还会怕生活的艰难、险阻吗?一个“死犹不惧岂辞生”的人,必然会担负起一种责任——为人群谋福祉,为亲人谋幸福。

无论哪个时代,自信都来源于对于自身智慧的感受,而不是暴力的增强,只有鲁夫莽汉、杀手屠夫才会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残忍和暴虐,但他们不是真正的武士。

武士的自省、自律以及“拳禅一如”的长期修行,使他们时常能够感受到来自自身的智慧的震撼。所以,他们总是沉着而自信地生活,不怕困难,不避挑战,默默无闻地锻造自己的能力,有准备地应对与解决问题。

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智慧、他们自信;他们理解世界、他们理解生活、他们理解生命;所以他们充满活力、他们充满爱心;他们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他们不光成就他们自己,而且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别人,成就世界。

——这就是武士,拳术的主宰!

——这就是武士精神,拳术的灵魂!

一、杀伤力是心意六合拳追求的首要目的

★心意六合拳是从明末清初的战场格斗技术中脱胎而来的,浑身上下依然充满了凶悍的“血腥”气质。从心意六合拳的观点来看:杀伤对手是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它的训练体系中,坚决杜绝了花拳绣腿的出现,整个训练自始至终围绕着“如何有效地杀伤对手”这个格斗的根本目标来展开与持续的。是否锻炼出了出色的杀伤力,是每一个心意六合拳练习者得艺与否的首要标准,也是心意六合拳最显著的特点与标志之一。

二、将自己训练成不折不扣的重型武器

★格斗的主题是对抗。凡是对抗,就不可能出现只有你打别人而别人不打你的情况。两虎相争强者胜,为了保证自己在格斗中始终占据强者的地位,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肉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将自己锻造成钢筋铁骨般的“金刚之体”。这样才能抵抗住对手强劲的攻击,并且保障自己的身体能够承受自身内部所爆发的高强度力量的震荡。这就像大口径火炮需要配置大强度的基座一样,自己的身体缺乏强度,是不可能占据格斗的上风的。当然,身体的强度与身材大小无关,心意六合拳的训练,可以使每个受训 者的肉体得到最充分的改造,只要你不疑不惑,依法行事,无论身材如何,都能很快达到很高的强度,在实战中爆发出令人惊异的体能与攻击力。

三、高爆性是心意六合拳打击力的显著特性

★与心意六合拳高手对抗,你会感到对方的每一次发力,都象巨浪打击礁石一般,具有强烈的震撼与令人恐惧的炸裂感。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高爆性打击,它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杀伤威力的根本保障。心意六合拳打人,决不主张使用拖泥带水的推击力,它的每一次打击,都好象要把对手打裂一般,无论哪一个角度的攻击,都带有不可抵挡的暴撼之势。

四、心意六合拳的高爆性杀伤力来源于其独特的动力形态——“裹践躜”

★就像一辆高速飞行的重型坦克必须具备强大的驱动装置一样,“裹践躜”就是心意六合拳高烈度打击的动力驱动系统,其高度合理的动力形态,充分揭示出拳术运动的内在规律,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表现出不容置疑的先进性。“裹践躜”并不是象一般人误解的那样三种拳法形式,而是一个完整的拳术运动规则,是开发人体整体运动能力在实战中灵活运作的最简捷、最实用、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它构成了心意六合拳独树一帜的总动力形态,是心意六合拳高爆性杀伤力的根本来源。

五、围绕总动力形态有程序地展开训练是心意六合拳真传体系的不传之秘

★正如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一样,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方法好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好,而教学方法差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就差,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成绩。学校里的教学方法,进入到我们拳术训练领域就是训练方法。一门拳术训练方法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了该拳门修炼者的成效。我们说,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必须是循序渐进、主题突出、紧抓主线、方向明确的。心意六合拳的训练主题就是精力集中地建立以“裹践躜”为特色的总动力形态;其训练主线就是紧密围绕其总动力形态而构成的训练程序;其训练方向就是最有效地造就受训人的高爆性杀伤力与全面的格斗应敌能力。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紧抓主干、直突核心的做法,绝不浪费一点精力去干那些枝节末梢的事情。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不传之秘,是心意六合拳以实战威力名震武林数百年的根本秘密之所在。说来神秘,实际简单,但是如果你所学非人,或者无缘得到高人的点拨,想做到这一切也并非易事。因为你就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也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就有了那么多心意六合拳庸师误人的事件,也就有了那么多可悲可叹的求学者,费尽精力与财力却学得了满身的招法与一大堆鸡飞狗跳的大形。

六、功夫上身才表明真正掌握了心意六合拳

★如何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一门拳术?是学会了其中的所有动作、套路,还是从根本上掌握了其动力形态?中国拳术之路之所以越走越窄,就是因为有太多的虚假形式掩盖了拳术真实的内涵。一门拳术的内涵是什么?毫不隐晦地讲就是其独有的总动力形态,也就是一班人所谓的“拳劲”。太极拳有太极拳的拳劲,八卦掌有八卦掌的拳劲,心意拳有心意拳的拳劲。掌握了拳劲,也就是掌握了其根本的总动力形态,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该门拳术,而不在于学会了多少动作、多少套路。过去,老师糊里糊涂地教,学生糊里糊涂地学,坑害了多少热心求学的武术爱好者。我们说,学拳者就是要尽快地使功夫上身。功夫上身什么意思?就是拳劲上身了,也就是无论何时、举手投足都可以表现出合乎拳术运动规律的动力形态,将这种动力形态运用于实战,也就形成了你的实战能力。功夫上身了,你看别人的拳就能够一目了然,对方的水平、对方的劲路、对方的实战能力都逃不出你的眼,无论遇到水平多高的人,你都会心里有底。这样,也无论你与谁交手,都会使对方感到难以对付,就算他比你厉害也要忌惮你几分。真传心意六合拳的训练能够很快使你达到功夫上身的地步,形成良好的应战能力,别人练十年、二十年,而你只要练上半年、一年,就能够在他手上不吃亏,甚至将他打败,这决不是耸人听闻或者故意夸张,而是因为许多人的训练太繁琐、太浪费精力、太绕弯子了,而我们真传心意六合拳是直指核心,决不偏移的。所以拳谚说“心意一年打死人”,绝非不实。当然,这仅限于真传心意,不包括假传的。

编者按:此文系河南派心意六合拳巨匠卢嵩高先生(上海)的得意高足凌汉兴先生为其亲手写作的《心意六合拳传真》所作的序。该书十分翔实地记录了心意六合拳的原传风貌,实为不可多得的心意六合拳真传版本。凌先生写作该书历经数年,所载内容均经卢嵩高老师过目,皆为真传心意无疑。凌先生在序中所论述的问题,不仅是当时心意六合拳界未得真传者的通病,也是现在心意拳界的普遍问题。今日读凌先生之文,依然令人警醒!

该手抄本是凌老师在八十年代在1953年稿上重新补充、编撰而成的,内容上有所增益,是目前流行在外的该书的最完全本。现保存在马胜利老师处,是九十年代初凌老师亲自赠送给马老师的,并题字嘱其发扬光大。马老师一直对此书珍爱有加,表示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会用于经济目的,只要有缘,可以奉送。

心意六合拳艺,相传创自宋代岳飞。飞幼好武艺,后得名师周侗之嫡传,文武兼擅,其武艺之造诣,尤为精遂。于是集众技之长,撷精取华,参以心得,著为《心意六合拳经》,是为《旧谱》。元明两代,几乎失传。逮明末清初,有姬际可氏,字隆风,武艺高超,历访名师,游终南山,得此《旧谱》,悉心揣摩,融会贯通,遂收其精微奥妙,广为流传;于是由晦而明,发扬光大,亦云本矣。

考《旧谱》所载,其术易简,其象形仅六,曰:鸡腿、龙腰、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六者为心意六合拳艺之身法。又云:势势如虎扑,把把如鹰抓,为起手出势之攻法。鹰在长,熊在束,以象攻守之势,谓之鹰熊斗志。此皆先哲仰观鸷鸟掠食之势,俯察猛兽搏斗之形,象形取意,以意立拳。尽皆采其擅长,补已之短,法良意赅,曲尽妙用。拳名心意六合,盖心动意随,内外相应开合,而心实为之主宰也。若能理会心动意随,浑身俱动之义,则对于拳艺之道,思过半焉。

由是观之,先哲所守者约,故习焉而功深;其术易简,故临敌而捷动,不期然而然也。奈何昧者莫之知,增益之为十大形,曰:龙、虎、鹰、熊、鸡、猴、燕、鹞、马、蛇,而附以雷声。再增益之为十二形,曰:龙、虎、鹰、熊、鸡、猴、燕、鹞、马、蛇、鼍、鲐,而雷声不与焉。且更名形意,所增之形为七,已由简超繁,而妄删雷声,则惊法阙如,于是樊然淆乱,几失心意六合拳艺之真谛矣。

窃维增益之故,当时亦不过便于教授徒众,启发常人易于理解而已。后人不知,视若固有,则未免画蛇添足之见。盖龙、蛇仅大小之别。猴在束,而熊亦在束;鹞鹰同属,其性能相类;燕子掠水,与鹰之掠食,其行动何殊?马奔虎践,实同义而并称。再增而鼍而鲐,更无论矣。若基本之形,可任意增减,则所治之形多矣。例如:鲤鱼打挺为鱼形,乌牛摆头为牛形,丹凤朝阳为凤形,狸猫上树为猫形,然则何止十二形耶?至于雷声之废,实乃管窥蠡测,以为雷声涉俗,有失文雅,而茫然不解雷声有舒气、发劲、惊敌之作用,体用具备。故妄弃雷声者,实不足与语心意六合也。

此拳之特点,其易简已如上述,而其为用则不涉丝毫虚玄荒诞,与力学不牟而和。科学证明物质就是力量。观乎《拳谱》云:“打法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又云:“浑身齐到无拦挡”。则知此拳不是一挥拳,一投足以袭敌之手法而是全身以赴之整劲,而以丹田为主。盖一拳一足之质量,所冲击之力,焉能与全身之质量相抗衡?人之瘦小者,其浑身质量之重亦近百斤,设运用此百斤之质量,捷若闪电,以碰撞对手之中节,则对手虽形体魁梧,欲维持其重心不外倾,不仰跌,亦难矣哉!譬如百斤之锤,所击之力,何堪与四五十斤之锤相比拟,其理一也。

是故心意六合拳艺之发拳,多身力摆撞之挤劲,而丹田为之主,腿臂为之辅,所以其势倍猛。且夫劲道刚柔,不偏不倚。上下有束长之势,左右寓开合之劲。当其束而合也,胸腰内涵,肩胯紧裹,神气内敛,身如弓之引满,蓄而待发;当其长而开也,胸腰凌直,肩胯舒展,神气随势外发,而身如弓之复原,拳如箭之脱弦焉。

此拳授自我师卢嵩高。卢师为河南周家口人,少侍名师袁丰仪,而袁师系买壮图老师之入室弟子。当时从袁师习艺者六十三人,得其传者,仅尚学礼、杨殿卿、卢嵩高三人而已。卢师年最幼,功夫亦最浅,惟以出手敏捷见长。今卢师年已七十有九矣。余既恐卢师之后,不得其传,又恐传焉而不真,则甚于失传。故将拳势摄影刊出,并尽已之心,详为诠释,不隐不秘,以示忠实。俾后之好斯艺者,对我国固有之拳艺,有所领悟,而不惑于荒谬之说,则专心一志,身体力行,不难水到渠成,极于所诣矣。

参拳悟性,洞悉本能;超脱束缚,体现灵机;会心循道,服务人生。

拳近乎道,不可以求知之心求道,故亦不可以求知之心求拳。

拳在自性之中,无需他求。老师只是指月之指,拳术的功能还要自己证悟,未经体认的一切都是不实之辞,无论老师、师祖之言还是拳经、圣论。

你要成就的是你自己,而不是老师、师祖,你要用你的身体体现拳术的作用,而不是证明拳经、圣论的高明。没有老师、师祖不行,没有拳经、圣论也不行,但是你必须知道,老师、师祖是给你超越的准则,拳经、圣论是给你批判的标本。不要把成就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从古到今任何有成者都是自己成就自己的。

“人迷《法华》转,人悟转《法华》”——“超师越祖、批经判圣”,这就是我们成就自己的道路,这就是真传的拳术精神,这才不枉前贤的教诲、祖师的苦心,这才是真正的继承与发展,这才是拳术走向兴旺的金光大道。

拳术之路,就是自我求证之路,自己的价值靠自己确定,不假他人之手。以智慧之心去体贴心的智慧,以智慧的光明照亮人生,真实不虚的自信才会降临,勇猛精进的勇气才会迸发。山河大地,都是你用心的道场;古今龙象,无非你比肩的群伦。如此境界,什么拳不是信手拈来?什么功不是蹬高云梯?

故曰:修拳术必先修境界,拳就是境界,境界就是拳。什么是境界?放下就是境界。怎么才能放下?无我就能放下。怎样才是无我?不犯我执就是无我。

拳本无常,法本无我,无常无我,即是无相。拳本无相,法即无法,无相无法,真拳乃生。

心意六合拳的本质是什么?心意六合拳的本质就是“练意成劲,聚劲为功,运功为用。”

所谓“意”,就是正确的运动要领与意念假借(即劲意)的方法;所谓“劲”,就是通过“意”的作用而产生的符合拳术运动规律的、正确的人体动力形态,即所谓“拳劲”;所谓“功”,就是通过“劲”的积累而产生的良好的体能状态(即实力)与本能反应能力;所谓“用”,就是通过“功”的实践而产生的正确的战术意识与超人的实战能力;——“意、劲、功、用”是心意六合拳的核心,“劲”则是核心的核心;心意六合拳的整个训练过程,就是“劲”的“生、养、蓄、用”的求取过程,其别具一格的求取的方法是心意六合拳的不传之秘!

练招、练式、练形、练套是皮毛的心意六合拳;练意、练劲、练功、练用才是真正的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是需要用“心”练习的拳术;心意六合拳是方法转化成本能的桥梁;无“意”不能成“劲”;无“劲”不能成“功”;而“功”不落实到“心”则不能为“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不是意识,是下意识,是本能!能够转化成本能的方法,必然是最简单、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能够被本能支配的功劲,必然是从招法定式以及各种人为构思中解放出来的功劲;也只有自由的功劲才能像水一样在各种动作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其强大的威力!

简单、直接、便捷,直达目的;无招、无式、无做作,浑然天成;自由的力量从“心”里发出,让每一次接触与碰撞都足以震撼人心!

心意六合拳之所以独特,盖源于此!心意六合拳之所以厉害,盖源于此!!心意六合拳之所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依然盖源于此!!!

心意六合拳谱第一章——心意总论

(摘自马胜利老师珍藏的墨本《心意六合拳拳谱》,该拳谱得自马老师师叔满锡豹先生,是目前可见的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比较完全的本子。)

心意者,心之发动为意,意之所向为拳。心随意转,意自心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若论此艺,则有:六合、五行、四梢、三节、进退、虚实、阴阳、起落、刚柔等法,其变化无穷,神妙莫测,苟入斯道,果能日就月将,恒心攀跻,则智无不备,勇无不生,养之平素,发之一旦,英气必过于人,成其志也。若夫心中悟透一本通其万殊,而本一身上中下各处,三节分明,四梢俱齐,五行发动,六合为一,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苍,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则尽乎其志,备乎其勇,全乎其和,急乎其神光速电,以此较技无不善矣。总之,手如箭,身如弓,周身能束放,发势自然强。

斯艺者,六合要合,五行要顺,四梢要齐,三节要明,三弯(手弯、腿弯,身弯)要对,三心(顶心、手脚心、背心)要实,三意(眼意、心意、手意)要连,三尖(鼻尖、肩尖、足尖)要照。原来是本一身去处。

六合者,内三合与外三合是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成其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成其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成其为六合也。五行者,内五行与外五行是也,内应人之五脏,外应人之五官,内外相应可也。四梢者,牙、舌、发、指,一气惊起是也。三节者,周身上、中、下各为三节,合而明了是也。三弯者,胳膊弯、腰肋弯、腿胯弯是也。三意者,心意、手意、眼意是也。三心者,顶门心、手足心、背心是也。三尖者,鼻尖、手尖、足尖是也。

六合要合而为一气,五行要内外发动,而有神色,四稍要俱齐,完整一气。三节要分明,上中下速络。三弯要随,各处俱有内劲,三意要相连,精神自然换出。三心要着实发出攻劲,三尖要对齐,无偏斜俯仰之病。

心意拳一身之法,最主要者,眼要毒,手要奸,足踩中门裆里躜。眼有鉴查之明,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逞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人之动静,全在乎一心,故心有所感,意必相应,意有所发,气必叫从,然则曰心者君也,气者令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刚独断之明,君令发而臣民效,指挥如意之势,即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者也。夫心意之拨能,无事时本极从容,仓碎应变之际,发如迅雷急电。如君令颁发,臣民齐应,此谓得心应手也。又如心为元帅,手为先行,臂膀为五营四梢。又左为先行,有为大将,心为元帅,手足相顾,准备万般,乘其不备,攻其不意,遇敌发动,必先踩寸,足步先进,手势随进可也。手从洞口出,腿从怀里出,翦近跕,取敌须要先进身(切记),去意好似卷地风。急放如发矢是也,疾发手,神光迅雷是也,眼之神光,手之迅雷,口之雷声枪上,浑身精气神合为一气,发势连贯如一,收势稳如泰山。然必要者,又得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口合多一吻,心与眉合多一神,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舌合多一精。此中滋味要分明,一艺精,胜过百艺通,打法最要先进身,足先手后一齐攻,静则稳定身,动则急狠真;拳如发炮,折似龙,遇敌好似火烧身。拳化一气,全是法,

曰: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此为身法,名曰七捶,即头、肩、肘、手、胯、膝、足。去势不离虎扑,把把不离鹰捉。

灵机拳论》之《实战总纲》

倏忽而来,倏忽而去,随形就势,应感而动;

你动我动,不滞原位,走必不远,不离左右;

瞻之在左,忽之在右,左右上下,惊变飘游;

追形随影,飞身带步,以快打慢,以活打死;

自控节奏,迫敌失控,虚实调动,劲打回头;

不求力整,但求形聚,整则易僵,聚则灵动;

以聚打整,以灵打僵,快马轻刀,最尚准正;

不拘形式,不落方法,以势压人,笼罩周边;

内力张弛,灵机牵挂,触形则发,遇形则化;

劲打折叠,势如闪电,目不及瞬,机变无心。

关于心意六合拳“诸内”的探讨

我觉得心意六合拳所讲的所谓“诸内”,就是大成拳所讲的体内矛盾,那么体内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呢?无非争力而已。就像王芗斋先生在《拳学新编》上所言:“或曰:‘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妙哉斯言也。拳学真谛,一语道破。所谓十字者,乃明争力之作用,环中之奥理也。拳家皆言,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然所谓中者何在呢?所谓环者何为呢?环即俗称之圆圈也,其结心即中之所在。有环则有中,环中之力,同一心结,而有若干相等相乘之十字也。人身上肢掌腕肘臂、下肢趾踵膝胯,全身各部,无不有其环中,然须统为一体。所以操拳非各处,皆不能得环中而得其环中。中属之于静,环属之于动,能静者方能动,待时赴机,静动运用之妙也。习拳如何能得其环中?总之须由中以求其环,并由环以求其中。”

所以我认为“诸内”的本质是内在的争力,而外形只是内在矛盾的表现而已,不存在什么内外的区别,也就是说内外本为一体,做对了内在要求,外形是自然生成的,不必介意。

此《守洞尘技》拳谱为河南心意六合拳南阳张志诚一脉七世陈合龙恩师授于我(马雷石)的古传手抄本,现据本人二十余年的练功浅见对原文作了一些注释,不当之处望同门及方家指正。邓州的心意六合拳较完整地保留了?氏心意六合拳的原始风貌。张志诚师承洛阳马学礼,张又传邓州张海州,下传吴呼连,又传吴嘉林,再传陈合龙。

《守洞尘技》,又名《守洞老技》,此谱源于道家《七部尘技》中的一技。在长期传授过程中,由于学者气质悟性不同,拳式有的也就不同,但拳理相同。我师陈合龙讲:老师可以改拳式但不可以改拳理,所以承传几百年,我脉在盘拳练艺过程中,都以该谱为指导思想。拳理不通,心中无数。劲意是指发力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针对动作的诸多劲力发放的需要,大脑有意识进行引导,让拳术中的动作在意念引导下完成,从而达到加强拳式威力的目的。心意拳的八字与五行十字要诀等方面在意念的统帅下,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意劲。意劲是纯粹的意念,现于肢体,是心意拳爆发力的来源,在拳术中占重要地位。心意拳讲内外三合,心意已动周身全动,手足齐到七星打人。心为意之体,意为心之用,心意拳盘拳时处处离不开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时时刻刻指导?心意拳的动作、盘艺和真劲发动。心意拳的心意指思维、想法也就是心理活动。心意拳的每式中都包含?丰富的意象,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必须将每一把的拳架进行长时间的揣摩分析,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而这些覆杂的意象中却有主线即心意拳的劲意总纲贯穿其中,抓住了主线,其它一切便容易理解和把握。我师传下十二把劲意,现注释如下:

一把劲意:恨天无把(塌天落)

注释:此把意劲方向为由上而下故又称落劲。发力意象与苍天争气概,惟恨苍天无法装上把手。若有把手,此力一发定可把偌大的青天拽落于脚下。也可想象头顶有粗大横枝,我单手或双手攀附其上,猛然全身发力将巨枝拽断。发这把力时往往气以雷声相佐,轰然一声意到、气到、力到。鹰捉把、乌牛摆头、一头碎碑、鹞子栽膀等拳架,皆蕴此劲意。训练时,意领气,气催声,周身用力,折腰甩膀,势猛劲足,技击应用中神勇无比,使对手有霹雳击顶天塌而下之感。

二把劲意:恨地无环(地翻天)

注释:此把劲意方向是由下而上为钻把之意,又称起把。它的发力意象是与地心争力,犹昔日楚霸王恨地无环,若有环可将大地一提而起拋于天际。横拳卷地风、提手钻拳、虎扑、

加载中,请稍候......

胡耀贞论拳功修炼(七)

——守洞尘技(六合心意内功)

      六合心意拳又名“守洞尘技”。是山西祁县戴文俊(乳名二旅)家传下来的。本书所介绍的六合心意拳内功,是从《守洞尘技拳谱》中将其中有关内功与保健部分选择出来加以整理的。

心意中的心,乃指大脑;意即意识、思维,“心有所感,意必至动”。心与意二者不能分离。六合即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再具体的说,就是相合的部位左右相对,气力一致,如左手与右脚合,右手与左脚合;左肘与右膝合,右肘与左膝合;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概括地说,就是上与下合,左与右合,前与后合。六合心意,互为联系,结为一起,以心意支配六合,以六合贯穿心意。

无论练功、练拳,首先必须知道人体之三节、四梢、五行、脉络和身法。理解了这些项目的意义,才能练好功夫。兹分述如下:

1.三节:三节是指人身各部位分节而言。这三节从全身来说,总的分为梢节、中节、根节;而这三节中又各分为梢节、中节、根节三节,三三共为九节。

这九节必须合而为一,与六合中的内三合、外三合,完全一致。这九种合一,也叫“相合一气”或 “和合一气”。也就是练功时必须气贯全身各节,精神贯一。

除了三节中的九节之外,还必须知道这九节之窍,在练功时哪节运动,以意想窍,即可使骨节松开而气通。这九节的窍是:

中(身)节三窍:上丹田为梢节窍,中丹田为中节窍,下丹田为根节窍。

②梢(臂)节三窍:肩井是根节窍,曲池是中(肘)节窍,劳宫是梢(手)节窍。

③根(腿)节三窍:环跳是根(胯)节窍,阳陵泉是中(膝)节窍,涌泉是梢(脚)节窍。

这九窍中前三窍为主窍,是总管全身练法的三窍(也可说是身法三窍),即上丹田练手法,中丹田练身法,下丹田练步法。后六窍各管本节并相互连贯。练功时的运用方法,概括地说,哪节(指总的三节)运动,意由其主窍出发通达相关各节,气即随之而到,骨节开放,气就通行。具体地讲,譬如自发运动时,重点在上肢动作,那就要意守丹田,并由上丹田出发,经左右肩井、曲池到劳宫,再复返上丹田,守一会再想两臂之各窍,意到气到。如是反复传运,

越练越劲大。如果重点转到腿上,意即转守下丹田,并由下丹田出发经环跳、阳陵泉到涌泉,亦反复传运。如果重点转为身躯运动,则静守中丹田。总之,在运动的过程中,身躯与四肢大都是相互配合,但必须善于选择重点,以便运气(也叫贯气)。换句话说,就是练功时要分清某一姿势动作,以哪节运动为主,哪节是配合。

在运动起来以后,其要点不外乎起、随、追三字。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如臂动,身随,腿追;手动,肘随、肩追;脚动,膝随,胯追。必须周身上、中、下一气贯注,这样,在练功时才不至于有长短、曲直、俯仰的毛病。

四梢:四梢就是人身的四个末梢,即发(指毛孔)、指(手指,足趾之筋)、舌、齿。发为血梢,指为筋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四梢能一齐发动起来,才是内功真正练得有了功夫。四梢齐发的具体表现是:发欲冲冠,指欲透骨,舌欲催齿,牙欲断金。除此之外,心、胆(力)、气必须在内配合,心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四梢即齐发动,胆力能稳定,而五行必和。《拳谱》说:“气自丹田而出,如虎之恨,如龙之警,气发而为声,声随手发,手随声落,一枝动而百枝摇,四梢齐则鬼神惊。”这就是说四梢能发动,完全是练气功有了功夫时内劲在发动的表现。

3.五行:五行内对人之脏腑,外应人之五官。《原谱》说“心属火,心动火焰升;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肝属木,肝动急似箭;肺属金,肺动陈雷鸣;肾属水,肾动快如风。”说明五行存于内脏各经络,练功时,气在各经络之发动,表现于肢体动作之不同情况。如气发动于心经,表现在肢体为怒气如火焰之高升,而不能制熄;气发动于脾经,则体力之攻劲大;气发于肝经,动作急促如同射箭;气发于肺经,身体动作之响声似雷鸣一般;气发于肾经,其动作之快如同风行。

《拳谱》说:“眼通肝属木,耳通肾属水,鼻通肺属金,口通脾属土,舌通心属火”。说明五行应用于人之五官。在练功时必须肾起心落,水升火降,精向上行,以调和五行。如《原谱》说:“要得真法在用心,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舌合多一精,心与口合多一吻,心与眉合多一神,心与意合多一艺,心与气合多一攻。”总起来说,就是练功时必须五行分明。

4.脉络:这里所说的脉络,是周身脉络,即人之身躯一周的脉络,前为任脉,后为督脉,不包括全身所有的脉络。任脉起于承浆(下唇下之凹处)直至阴前高骨处,督脉由尾闾直上经夹脊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鼻下正中处),任、督二脉之起止点,上被嘴,下被肛门所隔断而未能相连,通过气功,能使任督两脉接通,可使周身气行滚滚,血脉通畅。

5.身法:在拳术方面最重视身法。练六合心意拳内功,主要为了保健,虽不必严格讲究身法,但对有关基本身法,还是应该知道的。主要是:①要塌腰,便于阳气从督脉上升;②要抱肩(往后抱)、束胯、弓背、凹胸,这是随塌腰而必须具备的身势;③要呼吸自然,使气顺任脉而下降;④要有用顶劲,即头向上顶,舌顶上颚,手心外顶;⑤要提气,是指提内气,并随之提肛。总起来说,一举一动必须有抱肩、束胯与内外三合。

六合心意拳,按其特点总称有四把之势。这四把是:①鹰抓,双手如同老鹰抓东西之势,拳中大部分姿势都有鹰抓,故有“把把不离鹰抓”的说法;②鸡行,练拳时凡迈步前进,双腿必在一条线上,如同鸡走路一样,步步不离此势;③熊膀,专取熊用膀力之势;④双把,是指练单双掌而言。另外,身体的姿势又分两种练法:①前六势硬手,后六势软手;②前后廿四散手,即前十二势硬手,后十二势软手。就其各种姿势的特点,又有全身十二形象:⑴鹰劲视下属阴(鹰劲出于额颅以高视低),⑵熊劲望高属阳(熊的力气放于膀背,常以低望高之势),⑶手似药箭,⑷身比弓,⑸消息全凭后脚蹬,⑹把把似鹰捉,⑺步步似鸡行,⑻收纵似猛虎扑人,⑼转侧似蛟龙,⑽乌牛摆头,⑾猩猩竖身,猿之纵灵,⑿野猫缩颈。

以上是六合心意拳的基本内容。其中有关拳术的内容略而不述,演练六合心意拳内功主有是四把及丹田功两项,兹先将丹田功练法介绍如下:

1、丹田功:练六合心意拳,全在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所以,必须在练内功的基础上去练外功(拳术)。练六合心意拳内功,同样如此。一般地在练治疗功之后,特别是练好站桩功中的三体式之后,才能演练。

丹田功有七种,即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等。这七种互为结合,不能严格分开。

无论练哪一种,开始站立,两脚与肩平,先行入静。(古人称定心。并说:“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乃神{即意}气相通,万象归根,合成一气。)入静以后,先在周身运气(也叫贯气)。运气的方法是:两眼闭上,视力集中于祖窍(古人称眼与心合),稍停即向上意视,至门与意合一这叫心与意合。以意引气,向后往下降气,经玉枕、大椎、大杼、肺俞,气向下行,垂肩,沉肘,塌背,尾闾回收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行达涌泉,此时两手随之下按,两膝微屈而稍下蹲。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此乃阴气下降),即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腿身亦随之而起,恢复原状。意气到两胯环跳穴时,两胯内缩,意气由此而直抵会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由两肋上行,到璇玑再分由两耳后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祖窍。稍停,由祖窍至喉头,从体内直抵夹脊,再直通心窝至绛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过尾闾,同时要提肛,经夹脊、玉枕至泥丸,下降至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经口内入气管至中丹田而达下丹田,复提尾闾(并提肛),经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往中丹田收,下丹田也往中丹田收,将气都集中在中丹田,只收气,不出气,这叫伏气(指的是丹田之气不是呼吸闭气)。然后静守丹田,准备进行要练之丹田功。

⑴竖丹田:按上法运气毕(或静守丹田),气伏丹田后,以意导气,由中丹田起至上丹田,手随气之上行而升起,五指并拢,手背向前(外)(1)。升到不能再升时,手随意气之由上丹田下降至中丹田而下落,降时手用抓劲(2)。单双手升降或先练单手后练双手均可,练单手时左右手替换升降。无论练单手或双手,当升起时身体直立,当降落时身体稍下蹲,如骑马势(34) 。丹田与手之起落升降,反复练之,不拘次数。

⑵搂丹田:搂丹田是当意气回到中丹田时,手亦随之而回。回时钩手指如拳状用搂劲。其搂法是:从上往下搂(5),从左右直搂(6)或两臂外伸转圈回搂(7),或从前面向回搂(8)均可。

 练上往下搂,可和竖丹相结合而练。意气与手升起时为竖,降落为搂,身亦下蹲。与练竖丹田不同的地方,就是手要搂至中丹田前。左右直搂,转圈搂,从前面往回搂,身躯皆下蹲为骑马势,气伏于丹田不动,出手如刀枪(直而硬),回手似钩干(即用钩劲)。练时上下、左右、前后可随意变化,不受次序限制,亦不拘次数。

⑶坐丹田:心坐中丹田不动,身为骑马势;以意导气降到下丹田和涌泉,身不蹲,手掌向下随之而下按,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时,复升至中丹田,手亦随之抓力而上起,身复原。单手单脚练或双手双脚练均可。单手脚的练法是:如以意引气经下丹田顺左腿达涌泉,身下蹲,左手随之向下按劲,左脚踏实,为阴;右手虚放胸前,右腿虚立,为阳(9)。气降到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按,意、气与身、手、脚即升起(10)。左右换练,方法相同。

双手脚练法是:以意旨气经下丹田顺两腿下达涌泉,双手随之由正前方(11)或左侧(12)、右侧(13)而下按均可,身皆下蹲,气降到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按,意、气与身、手、脚即升起,意气上升及中丹田时,双手以抓力提起,身躯上升为骑马势,一上一下全以意气带动,如是反复进行,不拘次数。

⑷闸丹田与开丹田:闸丹田与开丹田的练法是前后连接的,全是练内气的功夫。按运气法进行毕,以心意将气收回丹田,只能往里收不能放出,如同关住水闸一样,将水蓄住不动,如古书上说:“内气不出,外气不入”,这就叫闸丹田,也是聚气和伏气。将闸伏于丹田之气,用意向四肢和周身散发,这就是开丹田,是将丹田之气开发于全身(但不是开发而散于体外,这也叫运气。这样静守一会,以意将气贯满全身,就会自发的运动起来。

⑸逞丹田:逞丹田是练上述功夫的结果,不是一种单练方法。由于按法久练上述功夫,丹田之气越足,周身的气力就越大,在练功发动起来以后,如同生龙活虎,体力日渐增长,体格自会健壮。

⑹养丹田:养丹田是练功达到静动自如程度后,静守丹田以练养内气,也不是一种单练方法。古人说:“气为力之本,有形者为姿势,无形者为气功,二者必备,否则无用。”说明真正练好拳功,必须练气功(内功),否则,单以体力和后天气来练拳,不会真正练好拳术。因此,养丹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功夫。

2、四把:四把是六合心意拳的基本姿势。如前所述,凡属出手、回手都具鹰抓之势;迈步、回步都具鸡行之势;用膀要具熊膀;练单双掌必具四把。

⑴鹰抓:鹰抓分上、下两势,上势为出手势,下势为回手势。练此势用的是内劲,亦即意气之劲,并非肢体之力。练上势时,双手齐出,单掌独上,即两臂肘屈肘并起,右(或左)手伸出过头,左手(或右手)指梢伸至与眉尖齐,左(右)脚踏实于地,右(左)脚尖虚悬,实者为阴,虚者为阳,两手脚阴阳相符,身似坐而上揍,面微仰上视,以意引气由中丹田起升至上丹田,好象上有一“环”而欲抓之势(14);当手己似抓住此“环”,即双手紧握而下,象似将“环”抓下。

抓下时,双拳并靠一起胸前,双肘并力而下收,头顶向前,背脊送前(即自向前倾),如欲使督脉上升之意,左脚(或右)前进一步,脚尖用劲而躜踩,膝前弓;后脚心着力而蹬地,两脚成一线如同鸡行,脚、膝、鼻三尖对齐,全身成三角形,同时意气由上丹田经中丹田、下丹田至涌泉(15)

⑵鸡行:在全部六合心意拳中,无论演练哪一式,凡向前进步,必具前弓后蹬之势。即前后脚对成一条线,如同鸡行路的方法。没有单独演练的姿势。⑶熊膀:熊膀是采用熊善用膀力之势,《原谱》说是“膀打一阴反一阳”之法;又谓“肩打一阴反一阳”之势;又名“阴阳膀”。演练时,肩向里扣为阴,肩向前伸为阳。肩向里扣,是为了外射而伏劲,故称之为一阴反一阳。双膀可左右交替演练。具体演练方法是:练左膀,缩身束势,右腿着力,脚踏实于地,  左腿稍向前虚立,脚尖点地,左手随左肩之里扣下插于裆,右臂屈肘,手护胸前,目似前视,中丹田吸气,这是伏势(16)。势定后,接练发势,即随左肩之前射(即向前扛)丹田呼气充实,左腿前进,脚尖躜踩,膝向前弓劲(与脚尖齐),右腿在后蹬直,脚心着力于地,前后两腿成一线,同时左手抬起,护于胸前,右手下至裆前伸出(17),这叫双手怀内变换,发出时动作最为佳敏、利爽,注意身势要安,步法要稳。练右膀方法与左膀同。左右膀交替换练时,后腿前进变换或前腿退回原地换练均可。交替换练,不拘次数。 

⑷双把:双把指的是练单、双手掌,是心意拳中的根本拳。开始时要束身缩势,双手由乳际往外推,先左、先右均可。当双手伏于乳前而未推出时,周身盖劲(即一种由内气散发周身的劲),似伏弓之势,这是伏势;推出时如射箭之势,猛而速,这是出势。伏势有熊劲,出势有鹰劲。练伏势时,如果双手先伏于左乳际,其姿势是:右下臂横放胸前,以右手遮左乳,左手护于右手之旁,束身缩势,左腿着力脚踏地,右脚步虚立脚尖抬起,目视前方,伏劲侍出(18)。若双手先伏于右乳际,则左下臂横放胸前,以左手遮右乳,右手护于左手之旁,束身缩势,右腿着力脚踏地,左脚虚立脚尖抬起,余同上。

练出势时,如原伏势是双手伏于左乳际,在发出时,右腿向前进步,脚尖躜踩,膝前弓,左脚在后,脚心着力蹬地,同时左手护于右手腕,随右手掌推出,即右手直立,掌心向前,左手之劲亦传送于右手(19);若原伏势是双手伏于右乳际,在发出时,左腿向前进步,脚尖躜踩,膝瓣弓,右脚在后,脚心着力蹬地,同时右手护于左手腕,随左手推出,即左手直立,掌心向前,右手之劲亦传送于左手。练双掌方法同,只是发出时,两手掌心一齐向前,从左右或正前方(2021)推出均可。一伏一出,交替演练,不拘次数。

加载中,请稍候......

拳术修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的武士精神。武士并非只在过去存在,在现在乃至未来依然会存在,因为只要有人存在,人的尚武精神就会存在,只要尚武精神在,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们群起实践。

我们说“拳禅一如”,就是承认拳术与禅修有着天生的一体性,无论对于人与世界的认识,还是表达实践的方法,以及相互印证的精神实质,都存在着相连一体的默契。但是,抛开一切有形有质的东西之后,拳与禅所面临的只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超越生与死的界面,去把握生命的真实与现实的人生?所不同的是,拳更加关注生,而禅更加关注死。所以一位日本剑圣曾告诉他的弟子:“你在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求生,现在你应该去修禅,因为那有助于你理解死。”是的,死的问题是需要理解的,死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理解了死,才能更好地生。

所谓“拳术”的实质,正是帮助你在体认恐惧的同时感受恐惧的来源,只有在不断地体证、反思以及痛苦、彷徨之后,你一接触禅,就会立即感受到它那寂然不动的力量,立即明白原来你恐惧的来源就是对于生命的挂碍。解决了挂碍便解决了恐惧,解决了恐惧便解决了得失,因为人类的得失也是基于生命的挂碍,无挂碍亦无得失。超越了生死得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纯粹的人;是可怕的人;是一前、难以竭制的人;是不计名利、敢做敢为的人……而所谓“拳术的战斗力”(即世俗的“能打不能打”的问题),不过是这种人身上强大自信的必然衍生而已,是完全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实际上,让人真正佩服的,大多来自于人格的魅力与力量,暴力从来就没有真正征服过人性。一个超越生死、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所具备的清逸大勇,那种超然脱俗的力量让你一接触便难以产生战胜他的信心,更多的是发自心底的亲切、宁静以及惺惺相惜、断头可交的英雄情怀。

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武士,一个过去、现在、未来都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别具一格的人。真正的武士以其超然的情怀投入热切的生活,以自身的实践感召着人们——

理解了死才能更好地生;

死亡不过是我们另一个家园,视死如归的人才能获得真正宁静、平和、幸福的生活;

真正的武士是不怕死的,不怕死的人还会怕生活的艰难、险阻吗?一个“死犹不惧岂辞生”的人,必然会担负起一种责任——为人群谋福祉,为亲人谋幸福。

无论哪个时代,自信都来源于对于自身智慧的感受,而不是暴力的增强,只有鲁夫莽汉、杀手屠夫才会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残忍和暴虐,但他们不是真正的武士。

武士的自省、自律以及“拳禅一如”的长期修行,使他们时常能够感受到来自自身的智慧的震撼。所以,他们总是沉着而自信地生活,不怕困难,不避挑战,默默无闻地锻造自己的能力,有准备地应对与解决问题。

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智慧、他们自信;他们理解世界、他们理解生活、他们理解生命;所以他们充满活力、他们充满爱心;他们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他们不光成就他们自己,而且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别人,成就世界。

——这就是武士,拳术的主宰!

——这就是武士精神,拳术的灵魂!

一、杀伤力是心意六合拳追求的首要目的

★心意六合拳是从明末清初的战场格斗技术中脱胎而来的,浑身上下依然充满了凶悍的“血腥”气质。从心意六合拳的观点来看:杀伤对手是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它的训练体系中,坚决杜绝了花拳绣腿的出现,整个训练自始至终围绕着“如何有效地杀伤对手”这个格斗的根本目标来展开与持续的。是否锻炼出了出色的杀伤力,是每一个心意六合拳练习者得艺与否的首要标准,也是心意六合拳最显著的特点与标志之一。

二、将自己训练成不折不扣的重型武器

★格斗的主题是对抗。凡是对抗,就不可能出现只有你打别人而别人不打你的情况。两虎相争强者胜,为了保证自己在格斗中始终占据强者的地位,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肉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将自己锻造成钢筋铁骨般的“金刚之体”。这样才能抵抗住对手强劲的攻击,并且保障自己的身体能够承受自身内部所爆发的高强度力量的震荡。这就像大口径火炮需要配置大强度的基座一样,自己的身体缺乏强度,是不可能占据格斗的上风的。当然,身体的强度与身材大小无关,心意六合拳的训练,可以使每个受训 者的肉体得到最充分的改造,只要你不疑不惑,依法行事,无论身材如何,都能很快达到很高的强度,在实战中爆发出令人惊异的体能与攻击力。

三、高爆性是心意六合拳打击力的显著特性

★与心意六合拳高手对抗,你会感到对方的每一次发力,都象巨浪打击礁石一般,具有强烈的震撼与令人恐惧的炸裂感。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高爆性打击,它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杀伤威力的根本保障。心意六合拳打人,决不主张使用拖泥带水的推击力,它的每一次打击,都好象要把对手打裂一般,无论哪一个角度的攻击,都带有不可抵挡的暴撼之势。

四、心意六合拳的高爆性杀伤力来源于其独特的动力形态——“裹践躜”

★就像一辆高速飞行的重型坦克必须具备强大的驱动装置一样,“裹践躜”就是心意六合拳高烈度打击的动力驱动系统,其高度合理的动力形态,充分揭示出拳术运动的内在规律,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表现出不容置疑的先进性。“裹践躜”并不是象一般人误解的那样三种拳法形式,而是一个完整的拳术运动规则,是开发人体整体运动能力在实战中灵活运作的最简捷、最实用、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它构成了心意六合拳独树一帜的总动力形态,是心意六合拳高爆性杀伤力的根本来源。

五、围绕总动力形态有程序地展开训练是心意六合拳真传体系的不传之秘

★正如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一样,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方法好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好,而教学方法差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就差,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成绩。学校里的教学方法,进入到我们拳术训练领域就是训练方法。一门拳术训练方法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了该拳门修炼者的成效。我们说,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必须是循序渐进、主题突出、紧抓主线、方向明确的。心意六合拳的训练主题就是精力集中地建立以“裹践躜”为特色的总动力形态;其训练主线就是紧密围绕其总动力形态而构成的训练程序;其训练方向就是最有效地造就受训人的高爆性杀伤力与全面的格斗应敌能力。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紧抓主干、直突核心的做法,绝不浪费一点精力去干那些枝节末梢的事情。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不传之秘,是心意六合拳以实战威力名震武林数百年的根本秘密之所在。说来神秘,实际简单,但是如果你所学非人,或者无缘得到高人的点拨,想做到这一切也并非易事。因为你就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也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就有了那么多心意六合拳庸师误人的事件,也就有了那么多可悲可叹的求学者,费尽精力与财力却学得了满身的招法与一大堆鸡飞狗跳的大形。

六、功夫上身才表明真正掌握了心意六合拳

★如何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一门拳术?是学会了其中的所有动作、套路,还是从根本上掌握了其动力形态?中国拳术之路之所以越走越窄,就是因为有太多的虚假形式掩盖了拳术真实的内涵。一门拳术的内涵是什么?毫不隐晦地讲就是其独有的总动力形态,也就是一班人所谓的“拳劲”。太极拳有太极拳的拳劲,八卦掌有八卦掌的拳劲,心意拳有心意拳的拳劲。掌握了拳劲,也就是掌握了其根本的总动力形态,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该门拳术,而不在于学会了多少动作、多少套路。过去,老师糊里糊涂地教,学生糊里糊涂地学,坑害了多少热心求学的武术爱好者。我们说,学拳者就是要尽快地使功夫上身。功夫上身什么意思?就是拳劲上身了,也就是无论何时、举手投足都可以表现出合乎拳术运动规律的动力形态,将这种动力形态运用于实战,也就形成了你的实战能力。功夫上身了,你看别人的拳就能够一目了然,对方的水平、对方的劲路、对方的实战能力都逃不出你的眼,无论遇到水平多高的人,你都会心里有底。这样,也无论你与谁交手,都会使对方感到难以对付,就算他比你厉害也要忌惮你几分。真传心意六合拳的训练能够很快使你达到功夫上身的地步,形成良好的应战能力,别人练十年、二十年,而你只要练上半年、一年,就能够在他手上不吃亏,甚至将他打败,这决不是耸人听闻或者故意夸张,而是因为许多人的训练太繁琐、太浪费精力、太绕弯子了,而我们真传心意六合拳是直指核心,决不偏移的。所以拳谚说“心意一年打死人”,绝非不实。当然,这仅限于真传心意,不包括假传的。

编者按:此文系河南派心意六合拳巨匠卢嵩高先生(上海)的得意高足凌汉兴先生为其亲手写作的《心意六合拳传真》所作的序。该书十分翔实地记录了心意六合拳的原传风貌,实为不可多得的心意六合拳真传版本。凌先生写作该书历经数年,所载内容均经卢嵩高老师过目,皆为真传心意无疑。凌先生在序中所论述的问题,不仅是当时心意六合拳界未得真传者的通病,也是现在心意拳界的普遍问题。今日读凌先生之文,依然令人警醒!

该手抄本是凌老师在八十年代在1953年稿上重新补充、编撰而成的,内容上有所增益,是目前流行在外的该书的最完全本。现保存在马胜利老师处,是九十年代初凌老师亲自赠送给马老师的,并题字嘱其发扬光大。马老师一直对此书珍爱有加,表示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会用于经济目的,只要有缘,可以奉送。

心意六合拳艺,相传创自宋代岳飞。飞幼好武艺,后得名师周侗之嫡传,文武兼擅,其武艺之造诣,尤为精遂。于是集众技之长,撷精取华,参以心得,著为《心意六合拳经》,是为《旧谱》。元明两代,几乎失传。逮明末清初,有姬际可氏,字隆风,武艺高超,历访名师,游终南山,得此《旧谱》,悉心揣摩,融会贯通,遂收其精微奥妙,广为流传;于是由晦而明,发扬光大,亦云本矣。

考《旧谱》所载,其术易简,其象形仅六,曰:鸡腿、龙腰、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六者为心意六合拳艺之身法。又云:势势如虎扑,把把如鹰抓,为起手出势之攻法。鹰在长,熊在束,以象攻守之势,谓之鹰熊斗志。此皆先哲仰观鸷鸟掠食之势,俯察猛兽搏斗之形,象形取意,以意立拳。尽皆采其擅长,补已之短,法良意赅,曲尽妙用。拳名心意六合,盖心动意随,内外相应开合,而心实为之主宰也。若能理会心动意随,浑身俱动之义,则对于拳艺之道,思过半焉。

由是观之,先哲所守者约,故习焉而功深;其术易简,故临敌而捷动,不期然而然也。奈何昧者莫之知,增益之为十大形,曰:龙、虎、鹰、熊、鸡、猴、燕、鹞、马、蛇,而附以雷声。再增益之为十二形,曰:龙、虎、鹰、熊、鸡、猴、燕、鹞、马、蛇、鼍、鲐,而雷声不与焉。且更名形意,所增之形为七,已由简超繁,而妄删雷声,则惊法阙如,于是樊然淆乱,几失心意六合拳艺之真谛矣。

窃维增益之故,当时亦不过便于教授徒众,启发常人易于理解而已。后人不知,视若固有,则未免画蛇添足之见。盖龙、蛇仅大小之别。猴在束,而熊亦在束;鹞鹰同属,其性能相类;燕子掠水,与鹰之掠食,其行动何殊?马奔虎践,实同义而并称。再增而鼍而鲐,更无论矣。若基本之形,可任意增减,则所治之形多矣。例如:鲤鱼打挺为鱼形,乌牛摆头为牛形,丹凤朝阳为凤形,狸猫上树为猫形,然则何止十二形耶?至于雷声之废,实乃管窥蠡测,以为雷声涉俗,有失文雅,而茫然不解雷声有舒气、发劲、惊敌之作用,体用具备。故妄弃雷声者,实不足与语心意六合也。

此拳之特点,其易简已如上述,而其为用则不涉丝毫虚玄荒诞,与力学不牟而和。科学证明物质就是力量。观乎《拳谱》云:“打法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又云:“浑身齐到无拦挡”。则知此拳不是一挥拳,一投足以袭敌之手法而是全身以赴之整劲,而以丹田为主。盖一拳一足之质量,所冲击之力,焉能与全身之质量相抗衡?人之瘦小者,其浑身质量之重亦近百斤,设运用此百斤之质量,捷若闪电,以碰撞对手之中节,则对手虽形体魁梧,欲维持其重心不外倾,不仰跌,亦难矣哉!譬如百斤之锤,所击之力,何堪与四五十斤之锤相比拟,其理一也。

是故心意六合拳艺之发拳,多身力摆撞之挤劲,而丹田为之主,腿臂为之辅,所以其势倍猛。且夫劲道刚柔,不偏不倚。上下有束长之势,左右寓开合之劲。当其束而合也,胸腰内涵,肩胯紧裹,神气内敛,身如弓之引满,蓄而待发;当其长而开也,胸腰凌直,肩胯舒展,神气随势外发,而身如弓之复原,拳如箭之脱弦焉。

此拳授自我师卢嵩高。卢师为河南周家口人,少侍名师袁丰仪,而袁师系买壮图老师之入室弟子。当时从袁师习艺者六十三人,得其传者,仅尚学礼、杨殿卿、卢嵩高三人而已。卢师年最幼,功夫亦最浅,惟以出手敏捷见长。今卢师年已七十有九矣。余既恐卢师之后,不得其传,又恐传焉而不真,则甚于失传。故将拳势摄影刊出,并尽已之心,详为诠释,不隐不秘,以示忠实。俾后之好斯艺者,对我国固有之拳艺,有所领悟,而不惑于荒谬之说,则专心一志,身体力行,不难水到渠成,极于所诣矣。

参拳悟性,洞悉本能;超脱束缚,体现灵机;会心循道,服务人生。

拳近乎道,不可以求知之心求道,故亦不可以求知之心求拳。

拳在自性之中,无需他求。老师只是指月之指,拳术的功能还要自己证悟,未经体认的一切都是不实之辞,无论老师、师祖之言还是拳经、圣论。

你要成就的是你自己,而不是老师、师祖,你要用你的身体体现拳术的作用,而不是证明拳经、圣论的高明。没有老师、师祖不行,没有拳经、圣论也不行,但是你必须知道,老师、师祖是给你超越的准则,拳经、圣论是给你批判的标本。不要把成就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从古到今任何有成者都是自己成就自己的。

“人迷《法华》转,人悟转《法华》”——“超师越祖、批经判圣”,这就是我们成就自己的道路,这就是真传的拳术精神,这才不枉前贤的教诲、祖师的苦心,这才是真正的继承与发展,这才是拳术走向兴旺的金光大道。

拳术之路,就是自我求证之路,自己的价值靠自己确定,不假他人之手。以智慧之心去体贴心的智慧,以智慧的光明照亮人生,真实不虚的自信才会降临,勇猛精进的勇气才会迸发。山河大地,都是你用心的道场;古今龙象,无非你比肩的群伦。如此境界,什么拳不是信手拈来?什么功不是蹬高云梯?

故曰:修拳术必先修境界,拳就是境界,境界就是拳。什么是境界?放下就是境界。怎么才能放下?无我就能放下。怎样才是无我?不犯我执就是无我。

拳本无常,法本无我,无常无我,即是无相。拳本无相,法即无法,无相无法,真拳乃生。

心意六合拳的本质是什么?心意六合拳的本质就是“练意成劲,聚劲为功,运功为用。”

所谓“意”,就是正确的运动要领与意念假借(即劲意)的方法;所谓“劲”,就是通过“意”的作用而产生的符合拳术运动规律的、正确的人体动力形态,即所谓“拳劲”;所谓“功”,就是通过“劲”的积累而产生的良好的体能状态(即实力)与本能反应能力;所谓“用”,就是通过“功”的实践而产生的正确的战术意识与超人的实战能力;——“意、劲、功、用”是心意六合拳的核心,“劲”则是核心的核心;心意六合拳的整个训练过程,就是“劲”的“生、养、蓄、用”的求取过程,其别具一格的求取的方法是心意六合拳的不传之秘!

练招、练式、练形、练套是皮毛的心意六合拳;练意、练劲、练功、练用才是真正的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是需要用“心”练习的拳术;心意六合拳是方法转化成本能的桥梁;无“意”不能成“劲”;无“劲”不能成“功”;而“功”不落实到“心”则不能为“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不是意识,是下意识,是本能!能够转化成本能的方法,必然是最简单、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能够被本能支配的功劲,必然是从招法定式以及各种人为构思中解放出来的功劲;也只有自由的功劲才能像水一样在各种动作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其强大的威力!

简单、直接、便捷,直达目的;无招、无式、无做作,浑然天成;自由的力量从“心”里发出,让每一次接触与碰撞都足以震撼人心!

心意六合拳之所以独特,盖源于此!心意六合拳之所以厉害,盖源于此!!心意六合拳之所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依然盖源于此!!!

心意六合拳谱第一章——心意总论

(摘自马胜利老师珍藏的墨本《心意六合拳拳谱》,该拳谱得自马老师师叔满锡豹先生,是目前可见的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比较完全的本子。)

心意者,心之发动为意,意之所向为拳。心随意转,意自心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若论此艺,则有:六合、五行、四梢、三节、进退、虚实、阴阳、起落、刚柔等法,其变化无穷,神妙莫测,苟入斯道,果能日就月将,恒心攀跻,则智无不备,勇无不生,养之平素,发之一旦,英气必过于人,成其志也。若夫心中悟透一本通其万殊,而本一身上中下各处,三节分明,四梢俱齐,五行发动,六合为一,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苍,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则尽乎其志,备乎其勇,全乎其和,急乎其神光速电,以此较技无不善矣。总之,手如箭,身如弓,周身能束放,发势自然强。

斯艺者,六合要合,五行要顺,四梢要齐,三节要明,三弯(手弯、腿弯,身弯)要对,三心(顶心、手脚心、背心)要实,三意(眼意、心意、手意)要连,三尖(鼻尖、肩尖、足尖)要照。原来是本一身去处。

六合者,内三合与外三合是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成其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成其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成其为六合也。五行者,内五行与外五行是也,内应人之五脏,外应人之五官,内外相应可也。四梢者,牙、舌、发、指,一气惊起是也。三节者,周身上、中、下各为三节,合而明了是也。三弯者,胳膊弯、腰肋弯、腿胯弯是也。三意者,心意、手意、眼意是也。三心者,顶门心、手足心、背心是也。三尖者,鼻尖、手尖、足尖是也。

六合要合而为一气,五行要内外发动,而有神色,四稍要俱齐,完整一气。三节要分明,上中下速络。三弯要随,各处俱有内劲,三意要相连,精神自然换出。三心要着实发出攻劲,三尖要对齐,无偏斜俯仰之病。

心意拳一身之法,最主要者,眼要毒,手要奸,足踩中门裆里躜。眼有鉴查之明,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逞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人之动静,全在乎一心,故心有所感,意必相应,意有所发,气必叫从,然则曰心者君也,气者令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刚独断之明,君令发而臣民效,指挥如意之势,即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者也。夫心意之拨能,无事时本极从容,仓碎应变之际,发如迅雷急电。如君令颁发,臣民齐应,此谓得心应手也。又如心为元帅,手为先行,臂膀为五营四梢。又左为先行,有为大将,心为元帅,手足相顾,准备万般,乘其不备,攻其不意,遇敌发动,必先踩寸,足步先进,手势随进可也。手从洞口出,腿从怀里出,翦近跕,取敌须要先进身(切记),去意好似卷地风。急放如发矢是也,疾发手,神光迅雷是也,眼之神光,手之迅雷,口之雷声枪上,浑身精气神合为一气,发势连贯如一,收势稳如泰山。然必要者,又得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口合多一吻,心与眉合多一神,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舌合多一精。此中滋味要分明,一艺精,胜过百艺通,打法最要先进身,足先手后一齐攻,静则稳定身,动则急狠真;拳如发炮,折似龙,遇敌好似火烧身。拳化一气,全是法,

曰: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此为身法,名曰七捶,即头、肩、肘、手、胯、膝、足。去势不离虎扑,把把不离鹰捉。

灵机拳论》之《实战总纲》

倏忽而来,倏忽而去,随形就势,应感而动;

你动我动,不滞原位,走必不远,不离左右;

瞻之在左,忽之在右,左右上下,惊变飘游;

追形随影,飞身带步,以快打慢,以活打死;

自控节奏,迫敌失控,虚实调动,劲打回头;

不求力整,但求形聚,整则易僵,聚则灵动;

以聚打整,以灵打僵,快马轻刀,最尚准正;

不拘形式,不落方法,以势压人,笼罩周边;

内力张弛,灵机牵挂,触形则发,遇形则化;

劲打折叠,势如闪电,目不及瞬,机变无心。

关于心意六合拳“诸内”的探讨

我觉得心意六合拳所讲的所谓“诸内”,就是大成拳所讲的体内矛盾,那么体内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呢?无非争力而已。就像王芗斋先生在《拳学新编》上所言:“或曰:‘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妙哉斯言也。拳学真谛,一语道破。所谓十字者,乃明争力之作用,环中之奥理也。拳家皆言,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然所谓中者何在呢?所谓环者何为呢?环即俗称之圆圈也,其结心即中之所在。有环则有中,环中之力,同一心结,而有若干相等相乘之十字也。人身上肢掌腕肘臂、下肢趾踵膝胯,全身各部,无不有其环中,然须统为一体。所以操拳非各处,皆不能得环中而得其环中。中属之于静,环属之于动,能静者方能动,待时赴机,静动运用之妙也。习拳如何能得其环中?总之须由中以求其环,并由环以求其中。”

所以我认为“诸内”的本质是内在的争力,而外形只是内在矛盾的表现而已,不存在什么内外的区别,也就是说内外本为一体,做对了内在要求,外形是自然生成的,不必介意。

此《守洞尘技》拳谱为河南心意六合拳南阳张志诚一脉七世陈合龙恩师授于我(马雷石)的古传手抄本,现据本人二十余年的练功浅见对原文作了一些注释,不当之处望同门及方家指正。邓州的心意六合拳较完整地保留了?氏心意六合拳的原始风貌。张志诚师承洛阳马学礼,张又传邓州张海州,下传吴呼连,又传吴嘉林,再传陈合龙。

《守洞尘技》,又名《守洞老技》,此谱源于道家《七部尘技》中的一技。在长期传授过程中,由于学者气质悟性不同,拳式有的也就不同,但拳理相同。我师陈合龙讲:老师可以改拳式但不可以改拳理,所以承传几百年,我脉在盘拳练艺过程中,都以该谱为指导思想。拳理不通,心中无数。劲意是指发力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针对动作的诸多劲力发放的需要,大脑有意识进行引导,让拳术中的动作在意念引导下完成,从而达到加强拳式威力的目的。心意拳的八字与五行十字要诀等方面在意念的统帅下,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意劲。意劲是纯粹的意念,现于肢体,是心意拳爆发力的来源,在拳术中占重要地位。心意拳讲内外三合,心意已动周身全动,手足齐到七星打人。心为意之体,意为心之用,心意拳盘拳时处处离不开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时时刻刻指导?心意拳的动作、盘艺和真劲发动。心意拳的心意指思维、想法也就是心理活动。心意拳的每式中都包含?丰富的意象,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必须将每一把的拳架进行长时间的揣摩分析,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而这些覆杂的意象中却有主线即心意拳的劲意总纲贯穿其中,抓住了主线,其它一切便容易理解和把握。我师传下十二把劲意,现注释如下:

一把劲意:恨天无把(塌天落)

注释:此把意劲方向为由上而下故又称落劲。发力意象与苍天争气概,惟恨苍天无法装上把手。若有把手,此力一发定可把偌大的青天拽落于脚下。也可想象头顶有粗大横枝,我单手或双手攀附其上,猛然全身发力将巨枝拽断。发这把力时往往气以雷声相佐,轰然一声意到、气到、力到。鹰捉把、乌牛摆头、一头碎碑、鹞子栽膀等拳架,皆蕴此劲意。训练时,意领气,气催声,周身用力,折腰甩膀,势猛劲足,技击应用中神勇无比,使对手有霹雳击顶天塌而下之感。

二把劲意:恨地无环(地翻天)

注释:此把劲意方向是由下而上为钻把之意,又称起把。它的发力意象是与地心争力,犹昔日楚霸王恨地无环,若有环可将大地一提而起拋于天际。横拳卷地风、提手钻拳、虎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意六全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