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获客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怎么核算

从事互联网的同行相信也了解现在的市场行情,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市场用户总数大致不变的情况下。到处都是一片红海。

所以,在“蛋糕就这么大,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维护好每一个费力争取进来的用户,自然成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事,主要也是用户运营从事在进行操盘的。

那么,用户运营要怎么做?

其实大部分从事运营的同事方法均有所差异。作为运营,无非就是拉新、促活、提高留存、提高订单、提升流水等。而针对不同的运营目的,每一个资深的运营从事者运营的方法是不同。

以下,介绍一种通过RFM模型转化来的用户运营体系,也是笔者最近的一个心得,运营老司机请绕道。

01  定义不同层次的用户类型

这里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进区分。

举例如下:(数据取值范围:1.1-3.1两个月的数据)

横向:按照用户消费频次(成熟度)区分,如:

1、初级用户:消费1-5单用户。

2、成长用户:消费6-10单用户。

3、成熟用户:10单以上用户。

纵向:按照用户活跃度区分,如:

1、活跃期:最近4天有消费的用户。

2、衰退期:5-10天未消费的用户。

3、流失期:11-20天未消费的用户。

4、死亡期:20天以上未消费的用户。

在实际情况下,初级用户&活跃期可能代表在近两个月内,用户消费了5单以下,但该用户最近三天有消费。

数据需求表参考(戳图片看大图)

注:这里可看前三列,后两列作为数据参考。

以上仅仅是举例(偏电商类型的业务),可能不同行业不同业务下,用户的消费频次和活跃度是不同的。这里要看具体的业务而定。

02  制定对应的用户体系模型

通过以上用户定义,我们可绘制出我们整个用户运营的框架:

注:此模型之前参考过一个大神文章启发的。

以上的图简单易懂,我们的目标即可细化为:

1、初级用户转化成长用户,成长用户转化为成熟用户;

2、沉睡用户和流失用户进行唤醒,拉为活跃用户;

3、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形成循环闭环。

其中几个小细节是关键要素:

1、初级用户由于对产品熟悉度不够,故流失和沉睡可能较多,需专门针对此批用户进行专项分析、运营。

2、到成长期和成熟期以后,对于流失和沉睡的用户需重点关注。

特别是成熟期的流失用户,此批用户大部分是经过长期的维护和大量的资源支出,才变成我们的忠实fans,如果流失数据异动很大,就要立项专门去研究。负责这一块的小伙伴更要走下去,深入和这批用户沟通,找出真正的原因,而不是在办公室看着数据拍脑袋定原因。分析出来的东西,更要去和真正的用户反复进行验证。

3、当然,精细化的分析出用户体系,最重要就是对症下药,减少预算、提高转化。

所以,对不同类型用户,可能运营的策略和方法是不同。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模型,挖掘出对应的用户数据。

这里说个题外话:很多同学可能对这批数据的获取会比较头疼。特别是创业型公司,根本没有相应的数据平台。

所以这里可以提3点建议:

1、通过后台导出相应的订单数据源表,自行通过excel等工具进行处理(具体的excel方法就不赘述了)

2、和管数据库的开发哥哥沟通,通过sql语句进行导出。(方便是方便,但经常打扰人家也不太好。)

3、如果此体系定下来了,一定要和产品经历沟通此需求。个人觉得这方面很关键,数据是运营的基础,有强大的数据后台,会节省很多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数据情况(仅是举例参考)

根据简单数据分析,即可尝试以下的运营动作:

1、初级用户的沉睡期和流失期用户最多,可申请铺一批组合券进行唤醒。如:1张高面额、低门槛券,1张低面额、低门槛券进行促活,并做好券到期提醒(两张券的含义是让用户能多逗留、多消费一次。尽量能加长使用我们的产品时间);

2、处于成长期的用户,相对来讲,也算较为熟悉我们产品,可设置消费返券或发放中等面额的优惠券,并根据其用户购买习惯push相应的文案;

3、对于成熟用户,重点关注其流失期和沉睡期用户。可安排客服进行抽样访谈,了解流失原因,并申请一批优惠券或者礼品(需使用产品兑换),作为奖励或者歉意的补偿等;

4、活跃期的成长和成熟的用户,目的是提高用户的消费客单价和频次。所以可以相应发一些低面额,较高门槛的优惠券,并push热门或者爆款的商品等。

以上只是笔者简单列举一些方式,具体动作需根据业务和具体的数据反馈来定,但大体的形式可以参考。

通过初级、成长、成熟和活跃、衰退、沉睡多个维度交叉分析,总能发现出问题,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

04  运营动作的周期和推送的方式

用户运营的体系,是需要进行长期运营操作,可能会根据过程中的数据反馈,来调整具体的动作,但方法和大方向基本应该保持一致。

当然,根据业务的不同性,运营动作的操作也会有所差异。

在电商业务中,不同用户类型操作的频率也是不同。如:

死亡期的用户:一个月/半个月集中整理一次数据,进行发券、推送等。

流失期的用户:此批用户属于濒临死亡,则需每3天/7天需分析一次,进行运营激活等。

关键点于,当你对某批用户进行操作后,要进行相应的追踪。如隔1个星期后,再观察相应的数据转化情况,以及在新的时间维度中,此批数据在各个层级中的占比,也方便你做好相应的汇报和总结。

如:3月1号对前两个月的数据进行上述的分析后,在4月份捞出来的数据中,3月份这批数据在最新数据中的情况,以此来评估你的运营效果和指导后续的动作。同时,还能同比日活情况、留存情况等指标,多维护结合来分析效果。

这方面展开来讲,可能又是一篇文章,先抛开时间、频次这些因素,简单的策略建议如下:

1、初级用户、死亡用户推送优惠,引导消费;

2、成长、成熟用户推送根据用户数据反馈,推送相应爆款,特色商品、产品活动等;

3、推送后的用户引导链接、跳转方式越短越好。

最后,简单梳理下本文阐述的方法:

1、对我们产品用户进行精细分层级。

2、制定相应的用户模型(RFM模型的应用)

3、根据定好模型,进行相应用户数据的收集。

4、通过数据的分析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

5、运营周期、推送的方式和数据效果的评判标准。

我们做用户运营,一定要确定好目标。无论是促活、提高留存、提升订单、拉高客单和提升流水,具体到相应的运营动作是有差异的。一定记得要对症下药,确定1-2个目标,循序渐进。对于后续的复盘分析也要认真分析到位,做好统计,及时进行调整。

当然,RFM的模型,还有一个用户的消费金额。当你需要更细化对用户进行分层时,还可以将此指标考虑进去。然后对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可能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了。

(原标题:获客成本从几元到上万元,那个疯狂的流量时代)

摘要: 那个疯狂的流量时代,和那些血肉横飞的历史细节……

从PC到移动互联网,一批搭乘红利期快车的互联网金融,曾急速崛起。

而如今,流量红利消失,一个疯狂的、传奇般的流量时代,惶惶然结束。

获客成本从几元飙升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站在十字路口的互联网金融,彷徨无措……

瓜分殆尽的流量,再无新鲜感的用户,流量巨头垄断后的疯狂剥削,面对这片无鱼可捞、拼杀惨烈的血海,互联网金融,如何生还?

去年底,戴晓莉所在的互金平台终于达到了百度的推广要求,拿到了通行证――往来沟通邮件百封,才最终跨过百度的硬性门槛。

从2014年5月开始,百度就再也不是所有互金玩家可以自由进出,而需要一张VIP通行证。

但几年前,百度是一扇洞开的大门,是一个撒钱就进的名利场。

“我们没有赶上最好时候”,戴晓莉坦言,曾经的百度推广,是互金平台厮杀时的有力武器。

“余额宝是一个标志,在此之前,是行业的教化期,之后,进入爆发期,流量红利时代开始了”,向上金服渠道负责人赵学超记得,互联网金融在百度上的流量传奇,突然间鹊起。

最开始,各个平台还没有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译为搜索引擎优化)这个职位,大家的打法,就是“购买关键词”。

但实际上,最开始大伙玩得野蛮而直接,直接购买其他平台的关键词(竞品词)。

一家知名平台前运营推广的负责人秦元鑫透露,那时他们每个月会有一个“机密沟通会”,所有的高层正襟危坐,“严肃地商量,这个月购买哪些平台的名称关键词”。

他们用最阴损的一招,去抢夺其他平台苦心经营的知名度和品牌。

结果,百度上搜索任何平台,他们平台永远在第一位。

虽然在行业中被跺脚狂骂了半年,“所有人都说我们恬不知耻、恶意竞争,但我们靠这玩意,获得了几十万种子用户,融资了十个亿”,秦元鑫称。

而此时,秦元鑫计算了一下获客成本,一个投资用户最低时,只需要几块钱。

而这样的案例,只是那个疯狂时代的缩影。

大量的平台,凭着莽性和狡黠,轻易收割百万流量。

但竞争者越来越多之后,大家发现,流量突然不好玩了,大家都是“待宰的羔羊”,而百度,才是背后真正的赢家。

此时,百度几乎垄断了PC端80%的流量,“掌流量者掌天下”,它就此成为时代霸主。

垄断形成后,所有的人,只能在百度生态下,被反复压榨。

为了捍卫自己的阵地,互联网金融平台要想不被别人购买关键词,就得购买“品牌专区”。

说白了,就是给百度交保护费。

“品牌专区的核心是,被用户搜索时保证‘首条’和‘多半屏’”,赵学超表示,“根据每家关键词的热度,购买价格也不会相同”。

这意味着,品牌专区的价格,还会随着平台的知名度增加,而水涨船高。一些知名平台品牌专区的价格,一个月就高达百万。

在百度“竞价排名”的机制下,所有人如掉入一个巨大黑洞中,生还无望。

“行业刚兴起的时候,大家都冲在前面,先把流量放在自己兜里,”方城是北京一家排名前十平台的品牌总监,他回忆道,

“关键词,就那么几个,投资、理财、P2P,大家都在抢,抢来抢去,价格就抬高了”。

互金平台在百度推广上上演“军备竞赛”,理财、网贷、P2P等词价格一路攀升。

“一个月投放100万?都别想砸出一点动静。投放一千万,那只是刚算入场”,秦元鑫称,各家平台的一年的线上推广费用,已开始以亿计算。

“到了后期,自己平台的关键词点击,都到了几十元,我们和员工要求,大家把我们的官网,放入收藏夹里,千万别点关键词搜索”,秦元鑫说,价格贵得,大家都不忍点击。

但这场烧钱大战,百度倒挣得心花怒放,直到2014年5月。

那时,上线仅5个月的旺旺贷全员失踪,行业多方线索猜测,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骗局。

旺旺贷曾在百度加V认证推广,是百度的大金主。找不到旺旺贷负责人,百度便成为众矢之的。在舆论的重压之下,百度启动“网民权益保障计划”,拟对旺旺贷投资者做赔付。

同时,下线了800多家P2P网贷平台,并号称“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而随后,行业的洗牌期席卷而来。

截止2017年1月,P2P问题平台已达3233家,占总平台数量66%。

互金行业有了“高危”的标签,百度不得不多次收紧准入门槛,多维度考核平台后,才能拿到“VIP”通行证。

血海厮杀中,属于互联网金融的百度流量时代结束。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拿到百度的通行证,也不是为了获客,最多是为了增信”,戴晓莉称。

包括百度推广在内,整个PC端流量都处于衰败阶段,用户已被分食干净。

“事实结果也证明,现在确实没有什么流量,客户转化,每天也就几十个左右”,戴晓莉举了个形象的例子,“每个流量渠道,都是一个池塘,池塘里的用户数是一定的,每个平台捞一网,后进入的平台,再想捞出用户的困难就越大”。

例如,理财这个关键词,最开始一次点击只要1元,而最新价格,一个点击需要33元。

注意,这只是点击进入页面,注册转化率是多少?

“最高在10%以上,目前,已跌落至千七左右”,旺财谷合伙人雷洲称。

从注册再到投资,转化率是多少?

“一般看平台的知名度,百分之几不等”,雷洲称。

如此,流量转化为投资用户,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元。

这门生意,还如何做得下去?

2014年,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某种颠覆姿态,铺天盖地而来。

而此时,所有的互联网用户,开始了一场大迁徙,从PC端,到移动端――以百度为霸主的PC时代结束。

“今日头条是百度未来最大的挑战者吗?”《财经》专访今日头条CEO张一鸣时,抛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

张一鸣略一思索后,说:

“我又不是百度,为什么要管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是向前看、往前跑,不看左右。”

但通篇采访和各种细节背后,我们已能隐约从这个理工男身上,看到某种与李彦宏类似的基因和血脉。

今日头条获得了5.5亿的装机量,日活用户7000万,无疑,它再次成为了移动时代的流量霸主。

从百度仓皇而退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对新崛起的今日头条,投向了期许的目光。

2015年,不少平台开始转战今日头条,试图搭上这列流量红利的列车。

上车后发现――上错了车。

百度一般是有投资意愿的用户,主动搜索,因此转化率还算好;而今日头条是针对感兴趣的用户,进行推送。

对于金融产品,除非有非常强烈的购买需求,否则,大海捞针一般去捞用户,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今日头条一直标榜“大数据推送”,但目前来看,算法尚未成熟,内容被诟病低俗化,相应的精准营销,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与今日头条的合作,多为了提升品牌曝光率,但在客户转化率方面,并不是强项”,方城也发现了这点。

最终,今日头条沦为大多数互联网金融的“品牌选择”,而非“获客选择”。

此时,APP大战,也拉开了帷幕。而相对于PC端的百度垄断来说,移动端的获客,则五花八门得多。

比如在APP Store、安卓等应用市场上,形成了一套“刷榜”产业链――通过刷评论和刷下载量,将APP拱到排行榜前面。还可以和大的装机量的APP合作,相互导量。而此时,另外一波红利崛起――微信的时代到来。

而以微信服务号形式出现的平台,开始了一场收割大戏。

“悟空理财是少数几家,真正抓住移动端流量红利的平台”,51理财的刘思宇认为。

2014年9月,悟空理上线,当时只有100个“种子粉丝”。

玖富CEO孙雷称,他们提出了一个叫“人人传播”的新玩法,利用微信的社交化特性,利用“亲友团”的力量去推广产品。

玩法就是,每个用户都会有一个邀请码,每邀请一个好友,就能获得1000元的特权本金。本金无法取现,却可以提取产生的收益。

此时,百度的竞价大战,已让获客成本高达千元,一个1000元收益,也就几元钱,获客成本相去甚远。

“这100人,通过传播、裂变,在80天后变成了100万,”孙雷称。

而这套玩法,后来被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再发挥,成了大家的惯用伎俩。

但短暂的红利期,却没有持续太长。

据易观数据,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7.9亿人,人口红利消失。

而到了2016年,据工信部数据,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到9.8亿。

几乎难再有新增用户,市场被啃噬殆尽。这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时代,已封场关停。

不论是百度,还是今日头条,或者是超级APP微信,流量巨头们,垄断着市场,所有的玩家,只能在他们制定的规则之下,靠着支付巨额的“流量费用”,挣扎求生。

就像一个牧场,所有的人都是流量巨头的牛羊。

“有时候,我们觉得在给流量巨头打工,我们挣的那些收益,全部被巨头收割”,秦元鑫称,为了获客,每年支出超过公司总支出的50%,甚至更高。

“因为没有新增用户,各个渠道的转化率都急速下降,行业获客成本攀升到数千元”,秦元鑫试想,一个投资用户需要投资多少钱,才能将这数千元的成本覆盖?

一旦陷入烧钱获客的泥潭中,盈利就是遥遥无期的痴心妄想。

年后,秦元鑫离开原公司,去了和金融完全无关的新领域。

“流量几乎将80%的平台逼向了绝路,这是一场毫无生还可能的战争”,这场战争,他不想再参与。

年前,一个女CEO坐在刘思宇的对面,说想拿出几百万,投放一轮广告,再博一把,看看平台还能否“尚有生机”。

“别投了吧,一年没有一千万的预算,就别干了,把平台关了,可能少亏点”,刘思宇无法用商人的冷峻,去面对一个女性最后必败的决绝。

这就是行业的现状,大部分平台,被流量巨头们逼至死亡墙角,只差最后希望崩塌的那一拨弦……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本文来源:钛媒体 责任编辑:白鑫_NT4464

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也是日渐激烈,企业在所需的获客成本也在逐渐走高,那么企业如何低成本的获取精准客户是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3点,1是互金行业风险事件频发,投资者对平台和产品的信任门槛不断提高,2是羊毛党太多,大量的营销费用都被羊毛党薅走3是早期互金平台早期一哄而上,同质化严重。那么互金企业需要通过前端的精准营销,降低获客成本,减少贷款不良率与坏账率。

首先我们要明确客户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前面其实大的目标就三个,拉新、促活跟留存。第二:做过的这些营销活动,到底有什么样的效果。第三: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估标准。第四:要确定描述性的统计分析的框架。

其次,要打造打造高级分析能力,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优化的闭环:从客户分群到精准营销策略,再到营销活动执行。

l 分层、制定营销策略

精准营销就是客户分层,怎么样对客户进行分层。最核心的就是你要有一套用来分层的基础的变量。包括一些人口学的变量,年龄、性别、教育等。第二,消费特征变量,比方说近六个月的刷卡消费、取现消费。

KYC移动端用户全特征通过倾向性预测模型,可以对特定用户行为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比如用户在最后一次还款后的30天再次借贷的概率等等,可以有效的锁定期望客群,进行精准触达。

第一,动态匹配用户的资金需求,因为额度策略你其实满足的是用户不同的资金需求,跟前面的客户定位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要评估风险额度的差异化。

第三,观察表现增减额度,贷中根据已有的客户,已经发生借贷关系的客户,有一定的风险表现,那么通过这个风险表现,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风险用户进行额度的增减。

第四,是通过风险量化,提润减损。额度提升一方面增加整体的授信额度,就是整体产量会上去,其实也可以减少坏账率,这坏账并不是说笔数层面的,而是指金额层面。

想要获取有贷款意向的高质量客户,企业需要对自身客户的用户画像和需求有着精准的把握,这往往需要深耕目标客户,这样才能提高转化率。Smart Decision华策辉弘产品KYC移动端用户通过给目标客户群建模、打标签,形成各种维度的用户画像,帮助您用最低的成本获取到资质好有需求的客户。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