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海神,江神,河神与水神的区别,湖神分别是谁?

  七月大暑,在各大V深陷《我的前半生》三观骂战热火朝天之时,网剧《河神》带着一丝阴恻恻的凉意,缓缓爬入观众们的视野。

  该剧改编自天下霸唱的小说《河神1·鬼水怪谈》,讲述民国年间的天津卫水患频发,河中怪力乱神之事不绝,郭得友、顾影等人为了阻止魔古道的复辟,卷入了一桩桩离奇的案件之中的悬疑故事。

  故事历史背景为民国,正是江湖八大门之鼎盛时期。江湖诡谲,异象具现,八门高手纷纷摩拳,愿于乱世谋“前程”。

  那么,何为“江湖八大门”?

  “惊、疲、飘、册、风、火、爵、要”,共称江湖八大门头,其中惊门全假、疲门有真有假、飘门最复杂、要门最凶狠。在李幺傻的《江湖三十年》中,对这八大门的描述尤为精准,此文便以该书为准,为大家诉说那些暗藏于《河神》的神秘门派。

  《河神》中的许多人物都属于江湖八大门之首——惊门。

  惊门分九种,包括:算命、看相、测字、扶乩、圆光、走阴、星象、法师、端公。拿《河神》中的女主角“小神婆”来说,便隶属这惊门,行话称其为“女端公”。

  此剧一开头,便是一出肃穆诡异的“拜河大典”。满面粉霜的老神婆身着白色长袍,头戴白纱斗笠,率领各路鬼面舞者立于河床,尽显女端公之大家风范。

  而小神婆则是身着红衣,翩翩起舞,手劈“河妖”,霸气乍现。与那老神婆红白呼应,端的是一出跳神好戏!

  据《江湖三十年》中的描述,惊门端公几乎什么都干,尤其善于与“鬼”打交道,斩鬼、送鬼、收鬼,样样不在话下。老少神婆主持这类祭河大典,再合适不过。

  在之后的剧情中,小神婆还会跑家串户的为久出不归的人“叫魂”,民国时期的民众封建迷信,往往希望寄托于这类形式的活动达成心愿,实则不过是端公的敛财把戏。

  说完女端公,再来说一说剧中河神的看家本领——“点烟辨冤”之术。

  剧中的河神,实为捞尸人。水下捞尸,岸上断案,主角郭得友与其师父分别被百姓称为“老小河神”。因此这“点烟辨冤”之术自打一开始,就因为河神的特殊身份,就被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放烟草,燃其烟,突生幻象,真相乍现。老河神这一手“点烟辨冤”动作如行云流水,深情则诡异难测,旁人一看,自是心头吊起,屏住呼吸,就想对那真相窥探一二。而他口吐白烟,随口一句“心中有怨”,更是将那神秘气氛推向最高潮。

  剧中瞧着邪乎,但懂行人一看,便知这“点烟辨冤”也不过是惊门把戏。

  这里说的“点烟辨冤”类似“借烟还魂”,行话叫“圆光”,是巫术的一种,和神婆一样隶属于惊门。为戏剧化效果,《河神》中点烟辨冤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有真实性可言,但在现实江湖中,这不过都是江湖术士自我包装的手法。

  《河神》中,小河神郭得友为辨十九岁少女枉死命案,施展点烟辨冤之术。在此术法制造的幻象中,郭得友看见了少女斑驳的指甲、沾了宣纸屑的耳环等关键细节,再联系案件的前因后果,由此判断出了真凶。

  很明显可以看出,点了烟后,郭得友并没有获得来自魂魄的启示,只不过是对事物的观察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当时环境迷信,民众对神鬼之说有敬畏之心,明面上拿“点烟”作幌子,实际上是凭借经验和观察辨别案件罢了。

  类似的术法,在《江湖三十年》中也有描写。

  书中说,民国时期有一种骗术叫“观音现世”,也属于惊门。外来的江湖人士重修寺庙,扮演高僧,提前几个月散布“观音现世”的谣言舆论,让民众对此事有所期待。接着制造幻象(寻一人穿观音袍,涂上药膏,粘上萤火虫,在两个大树之间串上绳索,将其捆绑立于空中,制造观音现世的假象),得到民众信任,骗取香火钱。和“点烟辨冤”类似,它也是先制造幻想迷惑人心,再实行下一步计划。

七月大暑,在各大V深陷《我的前半生》三观骂战热火朝天之时,网剧《河神》带着一丝阴恻恻的凉意,缓缓爬入观众们的视野。

该剧改编自天下霸唱的小说《河神1·鬼水怪谈》,讲述民国年间的天津卫水患频发,河中怪力乱神之事不绝,郭得友、顾影等人为了阻止魔古道的复辟,卷入了一桩桩离奇的案件之中的悬疑故事。

故事历史背景为民国,正是江湖八大门之鼎盛时期。江湖诡谲,异象具现,八门高手纷纷摩拳,愿于乱世谋“前程”。

那么,何为“江湖八大门”?

“惊、疲、飘、册、风、火、爵、要”,共称江湖八大门头,其中惊门全假、疲门有真有假、飘门最复杂、要门最凶狠。在李幺傻的《江湖三十年》中,对这八大门的描述尤为精准,这篇影评便以该书为准,为大家诉说那些暗藏于《河神》的神秘门派。

《河神》中的许多人物都属于江湖八大门之首——惊门。

惊门分九种,包括:算命、看相、测字、扶乩、圆光、走阴、星象、法师、端公。拿《河神》中的女主角“小神婆”来说,便隶属这惊门,行话称其为“女端公”。

此剧一开头,便是一出肃穆诡异的“拜河大典”。满面粉霜的老神婆身着白色长袍,头戴白纱斗笠,率领各路鬼面舞者立于河床,尽显女端公之大家风范。

而小神婆则是身着红衣,翩翩起舞,手劈“河妖”,霸气乍现。与那老神婆红白呼应,端的是一出跳神好戏!

据《江湖三十年》中的描述,惊门端公几乎什么都干,尤其善于与“鬼”打交道,斩鬼、送鬼、收鬼,样样不在话下。老少神婆主持这类祭河大典,再合适不过。

在之后的剧情中,小神婆还会跑家串户的为久出不归的人“叫魂”,民国时期的民众封建迷信,往往希望寄托于这类形式的活动达成心愿,实则不过是端公的敛财把戏。

说完女端公,再来说一说剧中河神的看家本领——“点烟辨冤”之术。

剧中的河神,实为捞尸人。水下捞尸,岸上断案,主角郭得友与其师父分别被百姓称为“老小河神”。因此这“点烟辨冤”之术自打一开始,就因为河神的特殊身份,就被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放烟草,燃其烟,突生幻象,真相乍现。老河神这一手“点烟辨冤”动作如行云流水,深情则诡异难测,旁人一看,自是心头吊起,屏住呼吸,就想对那真相窥探一二。而他口吐白烟,随口一句“心中有怨”,更是将那神秘气氛推向最高潮。

剧中瞧着邪乎,但懂行人一看,便知这“点烟辨冤”也不过是惊门把戏。

这里说的“点烟辨冤”类似“借烟还魂”,行话叫“圆光”,是巫术的一种,和神婆一样隶属于惊门。为戏剧化效果,《河神》中点烟辨冤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有真实性可言,但在现实江湖中,这不过都是江湖术士自我包装的手法。

《河神》中,小河神郭得友为辨十九岁少女枉死命案,施展点烟辨冤之术。在此术法制造的幻象中,郭得友看见了少女斑驳的指甲、沾了宣纸屑的耳环等关键细节,再联系案件的前因后果,由此判断出了真凶。

很明显可以看出,点了烟后,郭得友并没有获得来自魂魄的启示,只不过是对事物的观察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当时环境迷信,民众对神鬼之说有敬畏之心,明面上拿“点烟”作幌子,实际上是凭借经验和观察辨别案件罢了。

类似的术法,在《江湖三十年》中也有描写。

书中说,民国时期有一种骗术叫“观音现世”,也属于惊门。外来的江湖人士重修寺庙,扮演高僧,提前几个月散布“观音现世”的谣言舆论,让民众对此事有所期待。接着制造幻象(寻一人穿观音袍,涂上药膏,粘上萤火虫,在两个大树之间串上绳索,将其捆绑立于空中,制造观音现世的假象),得到民众信任,骗取香火钱。和“点烟辨冤”类似,它也是先制造幻想迷惑人心,再实行下一步计划。

说完惊门,再来说说《河神》中的要门。凡不花成本,凭嘴、手拿走别人东西的都属于要门。

剧中有一情节,小河神将一死婴带回龙王庙,夜半有人来偷,老河神设置各种机关让小偷吃瘪。但无论这小偷是被打、摔倒、过招,不曾发出一点声音。所以尽管最后没有偷成,但也赢得了老河神的一句“讲究”。

面对外行丁卯的满脸疑惑,郭得友则回道:“不出声为‘偷’,出了声为‘抢’,屁股都摔开花了,还一声不吭,这贼挺讲江湖规矩的。”

说到江湖规矩,《河神》中还有一些描写。例如这“拜师河神”,必先抓那河中的乌龟,抓上来了才可拜师。其实看起来神乎,也不过是考验徒弟入门功夫的手段。捞尸人,得懂水性,深河中乌龟都能抓到,那水性必是了得。

相比之下,《江湖三十年》中盗贼门派“晋北帮 ”的拜师规矩更是邪乎。要想入得晋北帮,必先偷得准师父屋里的一件东西,偷成功便是功夫过了关,拜师又有何难?

其实,《河神》中针对江湖门派的描写为暗线,且并未展开描述。除了剧里存在的惊门和要门,《江湖三十年》中还有对风门、册门、疲门等门派的讲述。例如地师看风水,属风门;文物造假,属册门,《盗墓笔记》中潘家园里的许多赝品都是出于册门的个中高手之手。

看到这里你一定很疑惑,为什么《江湖三十年》能记载这么多江湖谜辛?书中描写的真的是现实中存在过的江湖吗?

《江湖三十年》为李幺傻(《暗访十年》作者)所著,傻哥本人有十余年的暗访记者经历,书中所记载的江湖都是其深入其中,深谙其法后所写,极具现实社会意义。全书以民国为背景,可以说是一本反映民国时期江湖群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

如果你看腻了金庸、古龙式的大义江湖,《江湖三十年》也许会带你进入真实的江湖。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中国古代旅游神崇拜及祖饯风俗

【摘要】“旅游神”即与交通、道路、出行相关的神祇。在中国,有“行神”“道神”“路神”“道路之神”等叫法。为了表述方便,统一称“旅游神”。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中国以及其它地区均产生过旅游之神,并且形成了祭祀这些神祇的仪式、制度、风俗和文化。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旅游神崇拜及其衍生出的祖饯习俗在完整性、普遍性、等级制、规范性和延续性等方面均具有独特性。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2017年第2期。注释删除,如需查看请阅原刊。作者简介:喻学才,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

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各地都有过神话时代。自从人类直立行走以来,行路、外出总是必须的。在神话时代,人类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约而同都创造出了交通之神、道路之神、行神等跟人们出行相关的神祇,并形成了祭祀这些神祇的仪式、制度、风俗和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凡有出师、出使、出行、出游等事项,均有祭拜相关神祇的惯例(当然,在祭祀的规格、仪轨上,帝王与百姓有异)或者从事相关的饯行仪式和活动。直到今天,中国民间还有为亲朋出行“饯行”、为亲朋回归“接风”的习俗,其源盖出于此。古希腊的道路之神或曰旅游之神名“雅努斯”(Janus),古罗马时代的道路之神名“赫尔莫斯”(Hermes)。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中的道路之神则有“累祖”和“修”两位。本文所论“旅游神”即指与交通、道路、出行相关的神祇。

应该说明的是,“旅游”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信史时代的小众旅游阶段和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大众旅游阶段所拥有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有“失其本居而寄他方”的特点。但不同点在于,小众旅游时代的旅游是旅游主体直接跟旅游客体打交道。也就是说,旅游者要想问奇于名山大川,只有自己解决沿途所需交通食宿等问题,没有专门的中介机构为之服务。而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在打交道过程中,旅游介体的作用则十分突出。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这种多媒体又逐渐取代传统的旅游介体,即所谓“线上”取代“线下”。

东汉学者崔实的《四民月令》云:“祖,道神也。黄帝之子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共工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祖者,徂也。”黄帝和共工都是中国历史传说时代的人物。

黄帝(前2717-前2599),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 “人文初祖”,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因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的伟绩而被载入史册。共工是黄帝后裔,曾因争帝与颛顼相战,“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若论辈分,累祖应该是修的曾祖父辈。颜师古云:“祖者,送行之祭。昔黄帝之子累祖好远游而死于道,故后人祭之以为行神。”按照崔灵恩的讲法以及颜师古的注释,则修和累祖两人虽均被祭祀为神,但还是略有区别的:修被祭祀为道路之神,而累祖则被祭祀为行神。后世旅行者祭祀他们的目的都是希望旅行顺利,但道路之神侧重自然环境方面,而行神则更侧重旅行者方面。

和古希腊的道路之神雅努斯不同,我国古代的累祖也好,修也好,人们怀念他们,祭祀他们,赋予他们的职责很单一,即为人们外出旅行赐福免灾。而雅努斯则不同,他除了每天负责开、关天门,担当门神的角色外,还有旅游神的使命,即保护旅行者的安全并护佑军队,关注士兵的出征。雅努斯还是一个开始之神,因为年月日都是他创造的,所以世间百姓凡属要做一件事,在开端之前,都要找他祈祷。赫尔墨斯是宙斯(Zeus)与阿特拉斯(Atlas)之女迈亚(Maia)的儿子,身穿长衣和披衫,头戴帽子(有时是带翅的盔形帽),足登飞行鞋,手持盘蛇的短杖,可以使人昏睡或从梦中醒来。他是畜牧之神、旅者之神、偷盗之神、贸易之神,发明了七弦琴、钻木取火等。赫尔墨斯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旅游神,举凡畜牧、旅行、偷盗、贸易、战争、音乐等,他都要管。《荷马诗颂》里描述他是一个“变化多端、圆滑机灵的盗贼,他带给人梦境,是夜的守望者,门外的小偷,在长生不老的众神里最先展示善意的人”。因为他行走如飞,所以成为在奥林匹斯山担任宙斯和诸神之间传令的使者,为诸神传送消息并完成宙斯交给他的各种任务。墨丘利(Mercurius)在罗马神话中是朱庇特(Jupiter)与女神迈亚(Maia)所生的儿子,担任诸神的使者和传译,又是司畜牧、商业、交通旅游和体育运动的神,还是小偷们所崇拜的神。他是朱庇特最忠实的信使,为朱庇特传送消息,并完成朱庇特交给他的各种任务。他行走敏捷,精力充沛,多才多艺。他的原型就是“赫尔墨斯”。在古罗马,每个家庭还有类似中国灶神的小神———拉瑞斯(Laris)。

在中国古代,打仗和祭祀是国家的大事。人们出行,也是要祭祀的。“将行者,有祖道。一曰祀行,言祭祀道路之神以祈也。”“祖道”就是祭祀道路之神。“祀行”和祖道意思一样。这种祭祀道路之神的目的很明确,希望能祈福避灾。

古代的行神或祖神祭祀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軷”(ba)。《诗经》毛注认为:“軷,谓祭道路之神。軷本山行之名。道路有阻险,故封土为山象。伏牲其上。天子用犬,诸侯羊,卿大夫酒脯。既祭处者于是饯之,饮于其侧。礼毕,乘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軷是古人出门之前祭祀道路之神的一种仪式的名称。軷最初是山行为祈祷平安而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后来成为所有出行之前的一种通用仪式。名称仍沿用軷不变。具体的做法是:在平地上堆土为小山的形状,将有关祭祀物品放在小土堆上。祭祀完毕后,送行者和被送者就可以吃掉这些食品。这些用于祭祀道路之神的食品,按照送行人和被送行人的身份级别而各有不同:天子出行时放在小土堆上的是一只犬,诸侯出行时则是一只羊,卿大夫出行只需在上面放点酒和干肉即可。吃完喝完后,就驾车碾过小土堆,比喻前途没有难得倒他们的艰难险阻。这就是我国朋友离别设宴践行这一文化传统的由来。

《汉书》注的讲法有些差别,《汉书》载:黄帝之子纍祖,好远游,而死于道。故后人祭以为行神。今案凡祭皆祭其神而以人鬼配。如社稷则祭土谷之神而以后土弃配。然则軷祭则祭道路之神或以累祖配也。 按照《汉书》颜师古注的讲法,黄帝的儿子累祖和共工的儿子修都是人,不是神。祭祀行神或道路之神时,他们只是选来配祭行神或道路之神的古代人物而已。

南朝学者崔灵恩云:“宫内之軷,祭古之行神;城外之軷,祭山川与道路之神。”若然,则行神的祭祀还有宫内祭祀和城外祭祀的区别。宫内之軷的祭祀场地规制是:“行,在庙门外之西为軷:壤厚二寸,广五尺,轮四尺。”估计行神祭祀,只有国家有大动作,如出门远征,或派人出去祭祀名山大川,或国将不保,带有告别意味的时候,才会举办这样的仪式。《周礼》的注释者之所以不讲“宫内之軷”的具体祭祀细节,当属蒙后省略的原因,因为在随后对“城外之軷”的介绍中就十分的详细了,甚至连祭祀完毕大家就在祭祀场所旁边饮酒吃肉是为饯别,这样的细节都讲到了。

軷,属于周礼五种祭祀制度之一。简称“五祀”。宋儒朱熹师生之间也曾讨论过《周礼》中的五祀制度:“叔器问五祀祭行之义,曰:‘行,堂涂也。古人无廊屋,只于堂阶下取两条路。五祀虽分四时祭,然出则独祭行。及出门,又有一祭。作两小山于门前,烹狗置之山上。祭毕,却就山边吃却。推车从两山间过,盖取跋履山川之义’”。朱熹师生不知何据,说要堆两座小土山。

祖神和行神,古人认为其实是一回事。祭祀模式是:“北面设主于軷上。既祭,彻之。更陈鼎爼,而迎尸。盖祖道本祭行神,当亦有迎尸之礼。祖在城门外,行在庙门外之西。礼虽不同,其神一也。”需要说明的是,清人惠士奇提到了“宫内之軷”的祭祀程序。首先是筑坛即“壤厚二寸,广五尺,轮四尺”。其次是在坛之北面设置木主。“木主之状:四方,穿中央以达四方。天子长尺二寸,诸侯长尺,皆刻谥于其背”。“迎尸”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环节。如以巫代神,接受礼拜。“木主”,就是上面写有被祭祀者名讳的玉版或木版。祭祀完毕,即开始饯别程序“更陈鼎爼”,也就是重新布置杯盘碗筷,还要装模作样去迎接一个由活人装扮的祖神(古人称这种有替代性意味的人叫“尸”)如果说前面的祭祀是犒劳祖神,则后面的酒席就是饯别行者。軷又名“祖”。《聘礼》及《诗》云“出祖”是也,又名“道”。《曾子问》云“道而出”是也。所谓“出祖”,就是出行之前祭祀祖神或曰道路之神。所谓“道而出”者,就是祖祭道神而后出行的意思。在清代官方典章制度中,凡出师、出使等与旅行有关的大事,朝廷都会“遣祭道路之神,而所过名山大川,咸遣官致祭如礼。”一般出行“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太岁,如常仪”。届日遣官致祭道路之神于天安门外。当然还有祭祀炮神等仪式。清代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凯旋回京时遣官致祭道路之神,祭坛就选在天安门前。 所遣祭祀官为副都御史席密图。其《祭道路之神文》曰:“惟神翊卫周庐,肃清跸路。师中助顺,塞外宣威。朕兹亲莅边方,扫除狡寇。惟神黙佑,利导前驱。特遣专官,虔申禋祀。尚飨!”与之相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道路之神祭祀程序则简单许多。在古希腊,人们为了表示对雅努斯的敬意,会在他的雕像前焚香,会用花环和新采来的月桂枝装饰他的雕像。在古罗马时期,无论是对神格高级的大旅游神如赫尔墨斯和墨丘利,还是对家庭供奉的小旅游神拉瑞斯,基本都是向神祷告并用花环装饰他们的神像。只有对灶神才会专门配置饭碗,经常举行类似中国家庭祭祀供饭式的仪式。

中国古代其他与旅游相关的神祇

中国古人出行祭祀行神或道神,或祖神,这只是最主要的祭祀。是饯别前的例行程序。其实,在旅行途中,还有很多神祇需要祭祀。最常见的是山神和水神。《水浒传》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描写。当然小说没有写落魄的大英雄祭祀山神土地的情景。笔者20世纪90年代在太行山旅行考察,还发现不少十分险峻的悬崖上修建有很简陋的山神庙,甚至还看到过在常人不易攀爬的险路上成群的山羊背着青砖等建材上山的奇景。这些做法都是出于对山神的敬仰。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下,除开五岳四渎这些名山大川的发源地有专门的神祇外,几乎所有的山体也都有自己的山神。在道教的神话体系中,诸如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道教神仙洞府每个名胜都有专门的山神管理,均有名有姓。这在世界神话体系中可能绝无仅有。中国古代文化中黄河泛滥,水害频仍,人们世代受其威胁。还有大大小小的河流,每逢山洪暴发,经常祸害生灵。而像国家动脉的运河也同样经常因黄河泛滥而蒙受灾害。因为这些缘故,先辈创造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水神。许多忠君爱民敬业的人杰,如明清时期治理运河的名臣靳辅、况钟,传说他们死后都成了河神。在明清笔记小说中,多有此类记载。这些反映了国人对保护神认识的升华。古代中国先贤给神下的定义是:“聪明正直之谓神”。只有活着时忠君爱民,为老百姓办实事,为人正直无私的聪明人,人们才相信或者说乐意让他死后成为水神,继续为国人谋福利。

中国古代有一种山神叫俞儿。据说只有霸主才能看到它并得到它的帮助。登山之神,名俞儿。身材矮小,仅高一尺,属于侏儒型。它只在霸王之君前面出现。从《管子》一书的记述不难看出,这个登山之神还能借助某些动作,比如脱衣等动作指点霸王之君的队伍如何规避前方的危险。同时,它也是旅行者的保护神:“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是前人乎?’左右对曰:‘不见也。’公曰:‘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马前疾,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岂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从右方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曰:‘从左方渉,其深及冠;从右方渉,其深至膝。若右渉其大济。’桓公立拜管仲于马前,曰:‘仲父之圣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对曰:‘夷吾闻之:圣人先知无形。今已有形而后知之,臣非圣也。善承教也。’”卑耳溪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境内。当年正是因为俞儿这个登山之神的事先提醒,齐桓公的队伍过卑耳之溪才知道从右方涉水水浅,并得以顺利通过。

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自古及今,历代先民不断地研究大海,适应大海,从大海中获取丰富的资源。由于自然规律难于认识,也难于对付。例如,即使今天科技十分昌盛,面对海啸、龙卷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人类还是束手无策。古代先民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付出过惨重的代价。沿海渔民出海打鱼,经常遭受飓风等海洋灾害。有的沿海村庄甚至成为寡妇村。元、明两代漕运都有过走海道的记录,因为海上航行不用担心运河漕运那样的拥挤和缺水的威胁,但却经常遭受舟覆人亡的惨祸。这说明自然力的伟大和不可战胜。因此自宋代以来,东南沿海等滨海地带便兴起了妈祖信仰、关公信仰、晏公信仰等民间信仰。宋、元、明、清历代都保留下了不少的祭祀妈祖等海神的文章,沿海地区包括台湾岛和古都南京都有妈祖庙、天妃宫。至于古老的四渎庙和隋唐运河沿线的河神庙,更是星罗棋布,不可胜数。民间文学中还有所谓四海龙王之说,自然也属海神的范畴。

中国古籍中唯一记载人和海神强势对抗的是秦始皇,但秦始皇也因此而死去:“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侯。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羣臣莫敢言死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这个故事说秦始皇梦见海神,还跟海神战斗。印象中海神跟人长得差不多。第二天便咨询占梦的博士,博士告诉他:水神是不可见的。按常理只能见到它的化身——大鱼和蛟龙。他说,皇上您来海上祭祀过海神,礼节到位。梦中却看到这种敢来冒犯您的恶神。您应该把沿海的大鱼都捕杀掉才吉利。于是,秦始皇命令用连弩射击沿途海上的大鱼。自琅琊北直到荣成山,这么远一段再也看不到巨大的鱼类了。到之罘,见到一条巨鱼,射杀之。于是,秦始皇占有了海西地带。但他到平原津就开始生病。七月,秦始皇抵达沙丘时就一命呜呼了。

这个故事说明海神惹不得。当然我们也可以解读为秦始皇破坏海洋生态所遭遇的报应。秦始皇逆天而行,破坏生态的例子很多。比如他到君山游览,在洞庭湖行舟,风浪大作,差点翻船。他问博士,君山山神是谁。上山后,他下令给君山剃头,将整个植被丰茂的君山变成光秃秃的秃山,体现出其暴虐的天性。

从文献记载看,河神的神通似乎比海神要小一些。只要是正直的官员、无私的官员,河神都不能加害于他。《楚辞注》:“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诉天帝,曰:‘为我杀羿!’天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今为虫兽射,固其宜也。’”河神耐不住河底深宫的寂寞,跑到河面游玩,被后羿射瞎了一只眼睛,也奈何后羿不得。到天帝那里告状,天帝还责以擅离职守,自取其辱。汉代有个正直勇敢的官员王尊受命担任东郡太守,遇到黄河涨水,万姓紧张。他照例用白马祭祀河神,督促巫觋做例行祭祀仪式。最后,他夜里止宿河堤上,官民人等跪求太守离开危堤。但王尊不为所动。大家都走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主簿在他身旁。水势终于下去了。“乃以尊复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溢。尊杀白马祠水神,亲执圭璧,使巫策祝。暮因止宿隄上。吏民数千人争叩头求之。尊宿隄上终不去。及水盛隄坏,吏民皆走,惟主簿汪在尊旁。尊立不动而水波稍稍却。上嘉尊勇节,秩尊中二千石,赐黄金二十斤。”皇帝为了嘉奖王尊的勇气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将他的职位提升到两千石的级别,还赐给了他黄金二十斤。这一史实说明河神也怕正直无私的人。类似的史实还有宋朝苏轼守徐州的故事,当时河水差点灌进城墙了。城中富户都在设法外逃,但苏轼坚守在城墙上,把他临时睡觉的床铺搭建在城墙上面。最危险的时刻,黄河水距离城墙上面只有两版(约1米2)深不到。苏轼仍不为所动。河水终于退下去了。

古语“聪明正直之为神”,一语道破神的底蕴。中国文化传统之一是教权永远臣服王权。因此,专业神祇(如山神、河神、海神)乃至地域神祇(如各地城隍神)都是为政权服务的,此即所谓神道设教的意思,最具中国特色。

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中,除开有吉神如前述祖、修以及妈祖、关公等护佑国民者外,还有凶神种种。跟旅行有关的还有日游神和夜游神。日游神很讨厌,他到处游荡。谁碰到谁倒霉。元人王晔所撰杂剧《桃花女》第三折上说:“今日他出门时,正与日游神相触,便不至死,也要带伤上车。”古代医书中还保存有所谓“日游肿”的病名。据说是不小心碰上了日游神,这人的手就会有肿痛瘙痒感。至于夜游神,顾名思义,他是夜晚值班,也是专找人麻烦的,谁碰上谁遭殃。夜游神最早的文献来源是《山海经》。根据《山海经》之《海外南经》记载,这个夜游神当时的名字叫“二八”,其身体特征是“连臂”,其职业特征是“为帝司夜于此野。”郭璞注释《山海经》时提到他“昼伏夜见”的工作特点。此外,明代才子杨慎的补注则明确说这种夜游神主要活动在南方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 “夜行逢之,土人谓之夜游神,亦不怪也”。关于夜游神,按《山海经》的讲法,似为一连体人。按照《文选》薛综注的讲法,则系两个人。并且一个叫野仲,一个叫游光,但凶神的本质不变。夜游神也有无意中促成好事的时候。冯梦龙就曾描写了一个叫司马貌的有真才实学的失意秀才,私下发牢骚,创作《怨词》,自鸣不平。诗曰:“善士叹沉埋,凶人得横暴。我若做阎罗,世事皆更造。”夜游神看见了,便秘报阎罗王。阎罗王很生气,要惩罚这个书生。后得他神劝告,乃让司马貌作一日阎王,有意刁难他,没想到这个司马貌处置得宜,半日就处理了四件棘手案子。当然,这是小说家言,不过也可看出在民间信仰中,这个夜游神是专门窥探人家隐私的告密之神。

中国祖饯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这与中国文化重视人伦有密切关系。若追寻其源流,应与行神祭拜仪式有关,或者说祖饯文化是行神祭拜文化的自然延展,并逐渐形成了后来“饯行文化”之一脉。中国古人出行祭祀行神或道神、祖神,为最主要的祭祀活动,“作两小山于门前,烹狗置之山上”。祭祀后,是饯别:“祭毕,却就山边吃却”。即祭祀与饯别是整个祭祀旅游神的完整程序,分为前后两阶段进行,前者是祭神仪式,后者为亲友饯别。

中国是一个重视人伦的国家,祖饯文化必然打上深深的人伦烙印。“古之君子有行也,其相与亲厚者必有祖饯之礼,赠遗之言,以写离别之情而致殷勤笃厚之意。盖气味之相同,道义之相尚,故其所发如此,岂偶然哉!《崧髙》《烝民》《韩奕》皆祖离道别之诗,尹吉甫之作也。于今考之,其饮饯之礼非不备矣,而必形于言,道其徳业之盛而劝勉讽诵之深意寓乎其中。孔子取之非谓人道之宜而不可废也欤?后之贤者于其朋友之去也,既倾写于杯酒之间,而又必征言以为赠,盖本诸此矣。”《嵩高》《烝民》《韩奕》,都是诗经中的篇名。都与饮饯有关,孔子在整理周朝诗歌删选过程中,之所以将这些篇章都保留下来,正是因为此事关系人伦大节,关系激励规劝等人文教化的内涵。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饯别仪式从周朝开始就打上了浓郁的崇文烙印。

古代祖饯文化大体有以下几种模式:一、上级对下级型。如帝王给退休的老臣送别。二、同僚之间的饯别。如某人因工作变动离开原来的任所,同事们会举办宴会为其践行。如退休告别,等等。三、老百姓对好官员的感念型饯别。如老百姓送给德行高尚离任地方官的临别礼物,包括去思碑、万民伞等。四、好朋友之间的饯别。朋友为五伦之一,互相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家人父子之间不可以责善。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责善都容易把关系搞僵,因为距离太近。且年龄差异大,存在价值观等代沟。一味地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子女或父母,都会事倍而功半。甚至还会闹成对立的僵局。而朋友之间则不同,一则年龄相仿,二则趣味相投。故看到朋友有倾向性的毛病,应该及时箴规,互相激励。其效果比父母批评要有成效得多。五、家人情侣之间的饯别。历史上留下很多家人之间的临别赠言,趣味横生。如苏东坡因为湖州作诗讥刺朝廷被人告发,朝廷下诏书逮捕他。公差临门。他与妻子告别时还不忘幽默地引用杨朴故事调剂紧张的气氛。他说:“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惟臣妻有一,云:更休落魄躭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予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谓妻子曰:子独不能如杨子云处士妻作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情人间的饯别最有名的可能就是柳永的《雨霖铃》那首词的意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饯别宴会的副产品:1.诗文纪念。2.赠言箴规。3.其他礼物。这些饯别的副产品,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可谓汗牛充栋。它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重视伦常、崇尚文化的历史写照。

饯别文字还有史料价值:一,便于后世读者披览其文而得被送者的“德业之盛”。从送者的“劝勉讽诵之深意”里可以间接了解被送者。二,对于送者而言,此类赠别文字也是心声的敞开。故亦可间接了解送者的胸怀和境界。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伦之体现,因为无论是君臣、朋友还是同事、夫妻之间,美好的人际关系是需要经营维护的。饯行赠言是一种很好的传统。

饯别理论。“古之君子之相与,其聚也有燕飨之设;其别也有祖饯之礼。而其燕饯之也,非徒荐之以庶羞,贶之以嘉乐而已。又赋诗以道其志,宣其情,而观人者亦于此观威仪卜祸福焉。秦伯飨晋文而赋《六月》,君子知其将有敌忾之功;印段飨赵孟而赋《蟋蟀》,君子知其必为保家之主。令尹围赋《大明》,叔向知其不终。子展赋《草虫》,赵孟知其后亡。言出于口而吉凶应之如影响焉”。先秦时期,饯行以吟诵前人创作的诗歌言志;汉魏以后,饯行赋诗则以自己创作为主。

饯别赠诗赠文一般都是好言述美。如南朝刘宋时期,孔靖“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

高彪做饯别文字不肯随俗。(汉灵帝时)“时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会,祖饯于长乐观。议郎蔡邕等皆赋诗,彪乃独作箴”。高彪在该篇箴言中,对第五永多有规诫:“古之君子,即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鹯。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人有计策,六奇五闲。总兹三事,谋则咨询。无曰已能,务在求贤,淮阴之勇,广野是尊。周公大圣,石碏纯臣,以威克爱,以义灭亲。勿谓时险,不正其身。勿谓无人,莫识已真。忘富遗贵,福禄乃存。枉道依合,复无所观。先公高节,越可永遵。佩藏斯戒,以厉终身。”文中对被送者的忠告精彩纷呈,如“无曰已能,务在求贤”;“以威克爱,以义灭亲”;“忘富遗贵,福禄乃存。”都是为官者应该记住的格言。

唐玄宗为贺知章祖饯,意在崇徳尚齿、励俗劝人。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湘湖)人。证圣初擢进士,累迁太常博士,开元初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后授秘书监。晩节诞放,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以宅为千秋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擢其子僧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诏令供帐东门,百寮祖饯。御制《送贺知章归四明》诗,其序云:“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宠行迈也。岂惟崇徳尚齿,抑亦励俗劝人。无令二疏独光汉册,乃赋诗赠行。”

古代跟今天一样,当官的,有地位的难免有恋栈的毛病,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不肯退休。千方百计拖延,不愿离开岗位。唐玄宗自然心里清楚,所以为贺知章饯别,既是给贺知章一个面子,也等于敲打那些不甘心致仕的官员。

宋代直臣进谏遭遇贬谪,品格高尚的大臣则结帮祖饯。如:“黄鉴字唐卿,浦城人。少敏慧过人。师同郡杨亿。嘉祐中以直集贤院奉诏同修唐书。会司谏刘随上疏乞章献太后还政,出知济州。鉴抗章乞留随以重朝廷。并排刘从义、马崇正之横,言极鲠切。太后怒,出通判苏州。宋祁、欧阳修、范仲淹率馆中同僚祖饯。举酒相吊:‘君以直言,不得自安于朝廷。吾侪有愧,安能久尸位邪?’未几,仲淹等皆调外职。”

清朝雍正皇帝善待老臣田从典。大学士田从典奏请致仕。雍正皇帝下圣旨慰劳说:”卿才品优长,老成练达。端方公直,恪慎恭谨。服官供职,宣力多年。简任纶扉,正加倚眷。览奏以老病乞休,情词恳切。着加太子太师衔,以原官致仕。于居第颁赏筵宴,令部院堂官齐集。并赐帑金五千两为还家路费及高年颐养之资。驰驿回籍,起行前着来陛辞,朕面加恩谕。起程之日,着在京官员等祖饯其行。归途所过地方,其有司在二十里以内者,俱着迎送。旋里之后,悬挂朕所赐御书匾额。时令廵抚两司亲至其家。将来颐养康健一二年后再入京陛见,以慰朕眷念老臣之至意。”喜欢臧否人物得罪人多者离任时无人祖饯。南朝刘宋时期“虞玩之好臧否,宋末,王俭举员外郎,孔逷使虏,玩之言论不相饶,逷、俭并恨之。至是玩之东归,俭不出送,朝廷无祖饯者。”

宋代教育家胡瑗年老离开京师汴梁,学生和朝廷官员都来为之饯行。宋朝胡瑗“既而疾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时以为荣。

有的饯别宴会安排者为讨主宾或东道主欢心,故意安排当事人显露长项的机会。如《三国志 ·魏志》曰:“馆陶令诸葛原迁新兴太守,管辂祖饯之,宾客并会。原自起取燕卵、蜂窠、蜘蛛著器中,使射覆。卦成,辂曰:‘第一物,含气须变,依乎宇堂,雄雌以形,翅翼舒张,此燕卵也。”管辂擅长射覆(占卜猜物的游戏),故不费吹灰之力即可猜中。诸葛原显然是为了活跃气氛,故意让管辂露一手。

有的人口德太差,不尊重人。临别时没有人肯为之饯别。如南宋时期婺州人叶祖义“少游太学,负隽声。天资滑稽不穷,多因口语谑浪,所至遭嫌恶。尝曰:‘世间有不分不晓事,吾以一联咏之曰:醉来黑漆屏风上,草写卢仝月蚀诗。’后登科为杭州教授,轻忽生徒及同僚。无不敛怨。一旦以事去官,无一人祖饯。独与西湖僧三两人差善,至是皆出城送之。叶与之酌酒叙别,半醉酣歌曰:‘如梦。如梦。和尚出门相送。’闻者绝倒”。

有著名诗人参加饯行活动而不做诗被时论鄙薄者。郎士元和钱起都是中唐著名诗人。也许为了免俗,他俩在祖饯活动中不写诗,时论却不以为然。“郞员外士元与钱起齐名,自丞相以下出使作牧,二公无诗祖饯。时论鄙之。”于此可见唐代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也可看出中国传统崇尚文化而不重个性的特点。

有被送者所作答谢诗一语成谶者。隋长寿年中,郑州人郑蜀滨,风流名士,颇善五言,蹉跎乡闾,不求闻达。年老方选授江左一尉。临去,宾友为之饯别,蜀滨赋诗留别,曰:“畏途方万里,生涯近百年。不知将白首,何处入黄泉。咏之声调哀感,满座为之流涕。竟卒于官。”

有诗描写祖饯场所酒席供帐拥挤景象者。《送毕景昌之衡州同知》:“临晨开重关,悠悠车马度,喧嘈语行人,祖饯簇如雨。旌斾耀平沙,壶觞燕芳树。离羣岂无言,黾勉在衷素。寒波渺湘云,幽兰蔼衡渚。丈夫锺令姿,相交托迟暮。”诗歌记录了大清早送别饯行场所人满为患的场景。

祖饯场所一般都在驿道上,或紧邻驿道。如“延寿院在娄县李塔汇,宋嘉定中建院,临驿道,府人祖饯以此为节云”。

有的祖饯场所因为经常为旧官迁徙而祖饯,甚至连地名都变了。如江西饶州府有个地名叫 “君迁潭,在府城西五里;又名五龙潭。旧图经云每守佐解任,常祖饯于此。因名”。又如陕西洛南县有桥名祖饯桥。

翟法言利用饯别宴会调侃所谓大师。宋太宗时四川云安有高道翟法言(天师)奉诏来宫中开锁成功,京城太宗君臣暨此前得到敕封的大师们一起为翟法言饯行。翟法言故意将揩汗手巾放在玄宗为其举办的宴会桌子上。那群所谓大师感觉机会到了,指责翟法言目无君上。翟法言说,干我们这一行的,谁厉害谁就是师。他扬言:谁如果能够从桌子上拿起这块手绢,我就拜谁为师,否则你们就都得拜我为师。“是日京城佩章服大师皆随驾祖饯。天师以所将净巾放在御食案上。诸大师曰:翟法言是巴峡小师,擅将净巾放在御食案,事当不敬。乞陛下裁决。法言曰:玄门之内,法高为先。若今日对御诸大师能捻得法言净巾起,即当北面礼大师;或捻之不起,则当为法言弟子。帝乃令诸大师揭,其净巾若粘在案。并力揭之不得。法言自揭,应手而起。诸国师奉帝命礼法言为师。次,各粘在本坐处起身不得。默而不言。帝乃大笑,谓天师曰:‘如何?’法言奏曰:‘令起不难。略与诸大师小戏耳。’乃喝令‘起’!诸大师始起立,遂皆跪礼天师,愿为弟子”。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大家共享的祖饯场所,如南昌的滕王阁、樟江门、北京的崇文门外,西安的灞桥,杭州的涌金门外,南京的龙江,苏州的虎丘。这些地方的酒楼茶肆一应俱全,否则也就没有能力接待几乎天天都有的祖饯活动。

与欧洲古代的旅游神崇拜相比较,中国古代的旅游神崇拜独具特色,不仅具有完备的仪式、制度、风俗和文化,而且具有完整性、普遍性、等级制、规范性和延续性诸特点。

其完整性体现在,不仅有行神或道神,或祖神,另外还有山神、水神、海神、河神、日游神与夜游神等,几乎每一处山川河流都有该地方的神祇,每行一处都要祭拜。因此相关祭祀不是作为神话故事而存在,而是融入了人们日常出行活动和生活之中。直到今天,上述传统很多地方都还在延续。其普遍性体现在: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凡有出师、出使、出行、出游等事项,均有祭拜相关神祇的惯例,或者从事相关的饯行仪式和活动。地域广泛是普遍性的另一体现。

其等级制体现在:由于祭祀行为的普遍性,帝王、各级官员、百姓的祭祀场所、仪轨、规格各有不同,形成了不同等级。

其规范性体现在:不论是什么等级,其仪式过程是完整的,都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祭神和饯别。其延续性包含两方面:一是延展性,二是持续性。延展性体现在:与中国文化重视人伦文化相合,延展出祖饯文化一脉。古往今来,各色人等藉由饯别演化出内涵丰富、意蕴隽永、喜悲相续的人间剧目,其中有幸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或成为文学遗产、或成为珍贵史料。持续性体现在:作为一种风俗和人情世故,为出行者饯行之风尚至今仍在中国盛行不衰,是为中国文化重视人伦传统之一斑。唯经过多年极左运动的破坏,当今之饯行活动重视规戒和崇尚文学的特色较之古代明显减弱,需要弘扬传统,加以改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神与水神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