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近百家创业公司的小米,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一吗

如果用一篇文章来了解雷军和小米的话,那么前不久雷军在成都“我看未来20年”是个上佳的选择。随着传言称小米将以 400 亿美元的估值进行融资,成立四年半的小米已经离世界 500 强并不遥远。

雷军预计,小米今年的销售额会在 750 亿到 800 亿,按照这样的增长趋势,明后年小米是有机会进入世界 500 强的。如果达成这个目标,也将是全球最短时间进入世界 500 强的企业。

在金山上市后,雷军就自称处于“退休状态”,当时功成名就的雷军渴望再一次创业,但是好面子的他又非常害怕创业失败,于是在先期的一年半里,其实没有几个人知道小米科技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是谁做的,极其低调。谈到当时的状态时,雷军说:

“我记得 MIUI 第一版发布的时候,我们在互联网上只找到了 100 个人愿意试用。很多人了解小米的历史是从小米手机发布之后,其实四年半前我们就跟中关村一个普通创业公司一样,做出来的产品也没有人关注。”

谈到小米的愿景的时候,雷军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了叙述,首先是他梦想小米再用 5 到 10 年,做到世界第一,带动小米的周边合作伙伴,成就至少 20 个世界第一。举个例子来说就是:

“我希望小米的这波创业对中国的影响,就像三星之于韩国,索尼之于日本。我希望小米的梦想成为中国的未来,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崛起,成为优质平价的代名词。”

另外一个方面是从产业链来讲的,即除了智能手机外,成就一个小米智能家居生态链:

“我希望有一天你掏出小米手机,你家里所有智能设备都连在一起,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容易。”

Hugo Barra 的加入让小米在国际知名度骤升,同时,关于小米的两个问题也浮上水面:小米如何挺近国际市场?小米坚持 5 年内不上市,内部激励机制如何?雷军表示,Hugo Barra 带领的印度业务目前发展迅速,印度人民也过上了上网抢小米的生活,并且未来小米有意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至于小米的内部激励机制,雷军还是拿 Hugo Barra 的来做示例:

“我们的副总裁 Hugo Barra 这样世界级的巨星都愿意选择小米,小米没有优厚的条件他会来吗?尤其离开硅谷来到雾霾重重的北京,这需要多大的吸引力?”

在此次访谈中,汤昌茂除了谈及一博近两年的发展规划之外,还对PCB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当前的市场行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走技术路线的一博,为何要打造一站式硬件创新平台?

据汤昌茂介绍,在2008年之前,一博科技都是以PCB设计为主。2009年,因应客户的需求,将服务延伸到PCB制板,到2013年,又成立自己的贴片厂,将服务延伸至贴片。“因为PCB设计完成后,如果加工出来的板子出现一些瑕疵(如信号质量问题),客户难以判断是设计还是生产,抑或贴片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一博从设计导入,业务慢慢延伸到制板、贴片。”汤昌茂说。

在PCB设计方面,虽然一博也提供常规PCB设计,不过高速PCB设计是其最具优势的领域。“一博在高速PCB设计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常规PCB设计一般的同行也能做,而高速PCB设计相对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汤昌茂称,要设计好一个高质量的高速PCB板,必须要考虑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 SI)和电源完整性(Power Integrity, PI),另外还要注意高速板材的选择。“我们走的是技术路线,一博的强项在于做客户或同行做不了的工作,这是我们的技术优势之所在。另外,我们的理念是一板成功,帮助客户实现从设计到制造一次成功。”

从生产加工的角度,可以把现有板厂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只做四层板以下的厂商,包括单面板、双面板和四层板,60-70%的板厂聚焦在这一块;一类是可以支撑到16层的厂商,这部分大概占30%;还有一类是能加工到16层及以上的厂商,这类厂商综合能力较强,大概只占板厂总数的10%。“中国大概有1000家左右的线路板厂,但真正能高品质批量生产16层及以上的板厂估计不超过100家,一博可提供2-64层高品质、高多层的PCB制板服务。

此外,一博科技还备有一万余种YAGEO、MURATA、AVX、KEMET等全系列阻容以及常用电感、磁珠、连接器等器件,源自原厂或一级代理,现货在库,并提供全BOM元器件供应。汤昌茂表示,一博面对的很多客户群是研发型的客户,他们的采购量往往是中小批量的,另外,客户定制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如国防、军工、医疗等市场的产品量都不是很大,但可靠性要求比较高,但国内这样的配套厂商并不是很多。“我们希望解决处于研发阶段的中小客户的采购痛点,他们不需要建立自己的仓库和备货,一博可直接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元器件,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他们的采购成本和采购周期。”汤昌茂进一步称,目前主要是针对既有的客户为他们提供研发、中小批量的物料服务,因为一博在PCB设计时有客户的BOM表,了解客户的需要,可针对性的备货。除了现货在库外,一博可以帮客户把BOM需求的全部物料配齐,这不仅仅包括被动元件,还包括一些IC。

“我们从研发阶段就介入到客户的设计里面,提供从PCB设计到制板到贴片再到物料的一站式服务,我们和客户已不仅仅是供和求的关系,实际上相当于客户的一个得力助手。”汤昌茂说,“我们希望给国内研发型客户提供一个一站式硬件创新平台的支撑,让客户聚焦在他们最擅长、最核心的原理方案和产品方案解决上。”

据介绍,一博科技的7个创始人都来自华为,而且都是技术出身,这使得他们对PCB设计行业看得更为长远,一开始就定位在高速PCB设计行业,并且将应用市场聚焦在通信、工控等领域。得益于自身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专业性,一博高速PCB设计在通信、工控市场很快打出了自己的知名度,在2004年就与Intel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一直延续至今,2017年3月31日还获颁“INTEL最佳战略合作伙伴”。目前,一博科技的应用市场已扩展到医疗、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应用领域。“由于应用较广,目前与我们合作的客户大概有5000家,在我们的ERP系统里,保持持续活跃的下单客户有2000多家。基本上世界500强里面做电子产品的企业,60%都与我们有合作。”汤昌茂表示。

据汤昌茂透露,前不久小米自主研发的芯片松果处理器澎湃S1,一博便参与了这颗芯片的早期研发、测试验证生产。“从芯片测试验证的Demo板到制板到贴片,一博都有参与,后面的大批量生产则走的是其他渠道。”汤昌茂说。

从成本上来看,60%的产品总成本取决于设计,75%的制造成本取决于设计说明与规范,80%的生产缺陷取决于设计。因此,可制造性设计DFM(Desig三n For Manufacture)是保证PCB设计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所谓DFM,就是从产品开发设计时起,就考虑到可制造性和可测试性,使得设计和制造之间紧密联系,实现从设计到制造一次成功的目的,从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使得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抢得先机。从PCB设计到制板到贴片这种一站式服务,使得一博从PCB设计开始阶段就能充分考虑DFM特性,这无疑可以大大缩短客户的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作为全球最大的高速PCB设计公司,一博PCB设计、制板、贴片、物料一站式的硬件创新平台已博得5000余客户的青睐,也引起同行的纷纷效仿。不过,想要复制一博这种模式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必须要有充足的优质客户资源,得以接触前沿客户的需求;其次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在保证货源齐全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物料的品质和交期;此外,公司要对自身有长远发展的规划以及围绕客户满意度的服务宗旨。 “在国内前10的PCB设计厂商中,一博的规模差不多是其它9家的总和。”汤昌茂说,一博已投资2家线路板厂,目前在深圳、上海都建有贴片厂,并且计划在成都、长沙新设立两家贴片厂。

当技术不断演进,PCB设计与制造如何应对挑战?

随着电子终端不断趋向智能化、微型化和便携化,PCB制造技术和方案也正朝着高密度、封装化、轻薄化、环保化、多层板的方向演进,PCB设计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汤昌茂指出,现在电子产品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传输频率越来越高,另外,从2G到3G到4G,甚至未来的5G,数据需求越来越大,对带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系统能够达到的性能极限便压在PCB上,PCB上的信号传输速率也在不断往前走。目前一博给客户提供的高速解决方案可达到25G、28G,乃至40G、50G。“当信号速率达到50G之后,再往前走,传统的铜箔传载的速率就达到了瓶颈,可能就支撑不了,这就需要研究更新的技术。”汤昌茂透露,一博目前正在研究光背板技术,在背板上通过光纤进行传输。另外,一些通信巨头也在做相关前沿技术的研究。

“随着速率的提升,对玻纤布的选择也会有要求。”汤昌茂称,10年前,并没有人去关注铜箔上玻纤布是什么形状,但是当信号速率达到25G以上的时候,必须关注玻纤布是如何编织的,是密编织还是疏编织,因为这时对玻纤布的型号会有要求。

据了解,一博全球研发工程师有500余人。汤昌茂称,“我们的技术团队经常会做一些实验验证,用最新的材料、最新的加工工艺验证前沿技术,通过测试验证板来确定设计规则。这样借助一博的平台,客户不需要自己做测试验证便能得到一博经验的共享,实现一次性成功。”

除了PCB设计技术在不断发展之外,PCB加工工艺也在不断演进。汤昌茂表示,10年前,双面板、四层板和六层板居多,而现在十几层板已经比较普遍,而且还出现了软硬板,用软板取代连接器,来支撑新型的、小巧的产品。另外,在手机里,HDI技术近几年已经比较普及。在LED领域,则应用金属基板解决LED散热的问题,把铝板或铜板直接嵌入到PCB板,利用金属基板载流,导通大电流和散热。而一博在成立之初就在研究把电阻、电容器件嵌入到PCB板上,这几年虽然也在进步,但埋阻埋容远未普及。汤昌茂解释称,“这主要受限于材料,材料的特性还没有跟上,成本还比较高。”

从PCB板未来发展方向来看,埋阻埋容板是一大趋势。首先,嵌入式电阻和电容节约了宝贵的电路板表面空间,缩小了电路板尺寸并减少了其重量和厚度。其次,由于消除了焊接点,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焊接点是电路板上最容易引入故障的部分。第三,无源器件的嵌入将减短导线的长度并且允许更紧凑的器件布局,因而提高电气性能。

“不管是在PCB设计还是生产领域,我们都会考虑未来5-10年的技术演进需求。不仅满足现有客户需求,还要进行产品进一步往前演进的技术储备。”汤昌茂举例称,如对于高速信号,目前细密间距的器件普遍采用的是BGA封装,这种封装反馈到PCB设计,体现出的就是密度。BAG的pitch最早是1.25mm,现在已经走到0.4mm、0.35mm,并且还在往更细密间距走。当到0.35mm时,将不仅对设计是挑战,对生产加工也是很大的挑战。再比如01005器件,这对贴片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并且对回流炉的温度设置也会有要求。如果管控不好,良率会很低。而一博现有的贴片设备现在不仅能贴01005器件,而且可以贴比01005还小的03015器件。

板材涨价缺货、交期拉长,何时才能缓解?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PCB板材就一直处于非常紧缺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近两年国内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就是PCB也使用的铜箔。这使得一部分的铜箔产能转移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导致覆铜板在PCB行业供应不足。汤昌茂表示,“从整个市场来看,过去一年,覆铜板差不多涨了20-30%。”

作为高速PCB设计领域的领导者,一博往往可以得到板材厂商的优先供应。不过,在缺货的浪潮下,板材的交付周期相比2016年上半年依然拉长了不少。“去年上半年,从下订单到交付,一般是3-5天,但去年年底前后,交期一般需要2-4周。最近有所缓解,交付周期在1-2周。”汤昌茂认为,如果要完全恢复到去年上半年的交期状态,预计要到今年年底。

原材料不断涨价,人力成本也在上涨,而电子产品的价格却在往下走。这无疑使得PCB板厂不得不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据了解,由于PCB下游客户较为强势,除了少数板厂进行了小幅度涨价之外,大部分板厂并没有顺利将上涨成本转嫁到下游客户。

“面对上游原材料上涨的压力,好的做法是更快推出一些更新更好功能的产品。比如,大家都在做3G设备时,领先做4G设备,当大家都在做4G设备时,领先做5G设备。就是在市场的机会窗领先半步。”汤昌茂直言,一博的主要定位是研发、打样和中小批量,所以板材成本所占的比例与大批量厂商相比相对低一点。所以,影响也相对小一点。他进一步称,一博聚焦的应用市场主要是一些定制产品,如军工、医疗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这些产品量不是很大,PCB占整体成本的比例相对比较小,因此这类产品受到的影响相对小一点。但是手机、笔记本、服务器等这类产品面临的成本压力较大,因为DDR的成本在上升,PCB的成本也在上升。

他解释称,“在军工、医疗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由于所使用的PCB板层数较多,生产难度较大,板材所占的成本比例较少。但是,如果板厂定位做双面板或四层板,那么此轮涨价对他们的冲击会比较大,最终市场可能会洗牌。”

支持原创,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原标题:创业公司怎么招人,看雷军:当小米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怎么招人?

找人,是几乎所有创业公司都会遇到的难题。特别是早期核心人才,更是需要创始人下大功夫寻找。对此,雷军认为创业者至少需要解决两点:人才在何处?如何说服其加入?

雷军因上市公司金山董事长和小米创始人的身份而为人熟知,他在小米初期找到 7 个「极强」合伙人的故事一度被传为佳话。也正因为雷军在找人阶段的“正确投入”,让小米在6年后的今天仍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当第一部安卓手机出现时,我强烈感觉到安卓机会重现当年pc击败苹果机的场景。于是我决定做手机,尽管之前没有从事过硬件产业,但不想错过中国下一个十年的机会。

年过四十,我再次回到创业的路上。2010 年 4 月 6 日,在银谷大厦 807 室,14 个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小米就此踏上旅程。

但就像一个在手机行业门外观察了很久的人,真正踏入这条河流,才知道跟过去的荣光不能完全融入,仍会遇到很多创业者难以跨越的“痛苦”。

首要的一个,就是找人。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找优秀的人都很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种办法:

一、花足够的时间找人,至少 70%;

二、把现有的产品和业务做好,展示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筑巢引凤!

小米创立初期,规模小,甚至连产品都没有,如何组建极强的团队,如何获得对方的信任?所以在最开始的半年,我花的80%的时间都在找人上。我虽然是连续创业者,但没有玩过硬件,最难搞定的,就是优秀的硬件工程师。

我的做法其实挺“笨”的,就是用韧劲。我用excel表列了很长的名单,然后一个个去谈。我有个观点,要用最好的人,在核心人才上面,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这些优秀的人大多有所成,你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答案,为何要舍去目前的一切和你一起做看似「疯狂的事情」。

那时候每天见很多人,跟每个人介绍我是谁谁谁,我做了什么事,我想找什么人,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见面谈谈。

结果失败的比例很高,我每天恨不得从早上谈到晚上一两点,仍迟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巨大的煎熬。但我相信事在人为,创业者招不到人才,只是因为投入的精力还不够多。

为了找到一个非常资深和出色的硬件工程师,我连续打了 90 多个电话。为了说服他加入小米,我们几个合伙人轮流和他交流,整整 12 个小时。

当时他没有创业的决心,始终不相信小米模式能盈利,后来我开玩笑问他,“你觉得你钱多还是我钱多?”他说:“当然是您钱多。”我就对他说:“那就说明我比你会挣钱,不如我们俩分工,你就负责产品,我来负责挣钱。”最后他“折服”了。

为了找硬件负责人,我们几个合伙人和候选人谈了有两个月,进展非常慢,有的人还找了“经纪人”来和我们谈条件,不仅要高期权,而且还要比现在的大公司还好的福利待遇,有次谈至凌晨,我们一度接近崩溃。

中间倒是有一个理想人选,一个星期谈五次,每次平均 10 个小时,前后谈了 3 个月,一共谈了十七八次,最后一刻,这个人对于股份“无所谓”,我还是比较失望,发现他没有创业精神,不是那种我想要的人。

一、要最专业。小米的合伙人都是各管一块,这样能保证整个决策非常快。我要放心把业务交给你,你要能实打实做出成绩来。

二、要最合适。主要是指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要极度喜欢,有共同的愿景,这样就会有很强的驱动力。

三个月的时间里,我见了超过 100 位做硬件的人选,终于找到了负责硬件的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博士。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们本来打算谈两个小时,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但一见如故,一直谈到了晚上12点。

后来,他告诉我,愿意加入小米的最后一锤子推力,是我跟他说,必要的时候,我可以去站柜台卖手机。所以,创始人到底有多想做成一件事情,在聊的过程中对方也在判断。

如果你没有我那么多名单可以聊,你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最希望自己的合伙人是哪个公司的人,然后就去那个公司楼下咖啡厅等着,看到人就拉进来聊,总能找到你想要的人。我以前还用到过一个“笨办法”,到处请教“你认为谁最棒”,问了一圈下来,就有名单了。

找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十有八九都是不顺的。但不能因为怕浪费时间,就不竭尽所能去找。我每天都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招募人才,前 100 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我都是亲自见面并沟通的。这样招进来的人,都是真正干活的人,想做成一件事情,所以非常有热情,会有一种真刀实枪的行动和执行。

有竞争力的报酬并不等于重金、高薪,我定了一套组合方案。邀请任何人加入的时候会给三个选择条件,他们可以随便选择:

第一,你可以选择和跨国公司一样的报酬;

第二,你可以选择2/3的报酬,然后拿一部分股票;

第三,你可以选择1/3的报酬,然后拿更多的股票。

实际情况是:有10%的人选择了第一和第三种工资形式,有80%的人选择了第二种,小米工资“2/3的报酬”也是不低的数字,足够员工照顾生活,因为他们持有股票,非常乐意与创业公司一起奋斗,共同成长,战斗力也会很足。

而小米初期的员工,每个都投了钱,大家是真正破釜沉舟地愿意去参与创业。所以当时我每天都“战战兢兢”,因为每个员工都可以到办公室去问“雷总我们公司办得怎么样了?”但也因为这样,大家花自己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不会轻松把钱打水漂。

2、将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努力去营造一个中高端人才的环境,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创业公司都清楚人才重要,所以很重视内部培训和提升,但是往往做不好。

我觉得主要问题是没有设置专项的培训费。没有费用预算,人力资源部不会当成专门的事情来做,也没有办法引进好的讲师和好的课程。落实培训工作,必须有专门的预算和专人负责。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有绵绵不断的执行力、创造力。

大多创业者找到人以后,会有一个新问题出现。企业在发展,你追求的目标比你现在的能力总是要高一些,你会发现,很多岗位的人都不合适,同时又付不起很高的价钱来请人,只好小马拉大车。

我本人最开始是做技术的,转换成管理者的过程之中,我自己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学会宽容。在你的眼光看来,这个小马一看上去就不合适,但你要容忍他现在的能力和他身上一些不完美的东西,然后告诉他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再通过学习和培训帮助他提升能力。

在创业型的企业里面,找问题实在是太容易了。那么,反过来是不是能够一眼就看到这个小企业身上,或者这个人身上的优点?小马能够拉大车,我觉得核心就是宽容,要拿放大镜看他的优点。

光看到这个人有学习能力还不够,关键还得给他足够的培训和方向指导,一步一步让他提升能力去适应。

所有HR帮助所有HR成长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