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新股之一开板 会是第二个华大基因董事长吗

17:12来源:证券时报网

  在连续18个交易日涨停(含上市首日)后,华大基因今日终于开板。

  1、华大基因开板 华泰三家营业部买入2.6亿

  该股今日仍以涨停价开盘,但很快大量抛单涌现,进入集合竞价时段几分钟后打开涨停,同时伴随巨量成交,之后华大基因再度封上涨停,全天换手率已高达68.32%,成交29.6亿元,上涨10.01%,收报109.18元。

  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公司买入席位前5席位中,前三个席位均为华泰证券所属的营业部或分公司,合计买入金额高达2.6亿元;此外中投证券两家营业部也合计买入7600多万元。

  华大基因是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企业,在A股市场颇具特色,上市以来颇受追捧。公开资料显示,华大基因是全球领先的基因组学类诊断和研究服务商,通过基因测序方式对生物样本进行检测,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分别建立了测序、质谱、基因工程、信息计算等技术平台,还组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综合基因库——国家基因库,维护国家生物信息安全,提升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

  2、华大基因成3个月来最赚钱新股

  由于华大基因上市后连板数量较多,如果按照今日的成交均价计算,中一签华大基因的盈利将可达47140元,中一签盈利数额已创今年5月以来上市新股(已开板的,下同)的新高。

  今年初,打中新股的盈利还保持在较高水平,一季度中一签盈利超过10万元的就有吉比特、亿联网络、富瀚微3只。

  不过受多重因素影响,申购新股的收益率总体呈持续下滑趋势。据记者统计,今年5月份以来上市且已开板的新股有104只。上述104股中签的平均盈利已降至1.73万元,中一签盈利超过4万元的只有两只,除了华大基因外,还有一只为金牌厨柜,盈利为4.01万元。

  中签华大基因有如此高的收益得益于其上市后受到市场的强烈追捧。据记者统计, 5月以来上市的104只新股连续一字板平均数为7.7个,其中连续一字板数量超过10个的仅16只。华大基因上市后连续一字板数量高达18个,这一数量亦为5月以来上市新股中最高。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5月以来新股网上平均中签率为0.0286%,而华大基因网上中签率高达0.0356%,显著超过上述平均值,这进一步增厚了申购华大基因的实际收益。

  3、华大基因开板,是买入机会?一图看懂

  据统计,自华大基因IPO过会以来,已有超过14家券商机构发布了研报,中银国际、国信证券、西南证券、兴业证券、财通证券、上海证券、华创证券、长城证券、海通证券、申万宏源10家等券商给予了2017年合理目标价。

  目前公司股价已经超过了券商所给予的最高目标价。此前,西南证券研报认为其股价区间为70.8-94.4元,对应合理市值区间为258亿-344亿元。上海证券认为其股价合理估值区间为46.35-55.62元。

  PS:再好的概念,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价格,还是要提那句老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去年中了华大基因,一直观察换手率,各位听我一句劝,不开板千万别动

这种新股,换手率是关键~~有些创业板新股第一天放量,连着再缩量几天。你们可以去看看

,日换手过1%后坚持涨了好多天。为啥呢?因为只有500股,再涨90元也不过一签赚5.7W~~还是不如

当然药明康德就一亿流通盘,可以赚10几万,我们打个对折,赚5W可以吧?又是创业板,难道不应该吗?

其它都是空话,开板再走,别傻兮兮的在涨停上出货。

创业板本月只剩宁德,再原有基础20板上再加3板,23板妥妥的

创业板本月只剩宁德,再原有基础20板上再加3板,23板妥妥的

人家定位很明确就是来抢创业板的一哥~

新能源汽车时代,动力电池成为最核心关键零部件,成本占比接近50%。宁德时代崛起有望成为我国突破传统汽车供应链格局领军者,改变我国汽车核心零部件全球占比过低(2016 年不足2%)的现状。且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推广新能源汽车可有效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动力电池也承载了能源转型的重任。

坚持研发导向,技术积累深,核心团队稳定

公司核心管理与技术团队出身于数码锂电龙头ATL,掌握材料、工艺与设备、电池模组、BMS 及电池开发的全产业链技术。稳定的团队使得从ATL时代开始积累的生产经验及前端技术得以良好传承,截止2017 年底拥有924 项国内外专利,在申请的专利合计1,440 项。在技术已领先的...

新能源汽车时代,动力电池成为最核心关键零部件,成本占比接近50%。宁德时代崛起有望成为我国突破传统汽车供应链格局领军者,改变我国汽车核心零部件全球占比过低(2016 年不足2%)的现状。且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推广新能源汽车可有效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动力电池也承载了能源转型的重任。

坚持研发导向,技术积累深,核心团队稳定

公司核心管理与技术团队出身于数码锂电龙头ATL,掌握材料、工艺与设备、电池模组、BMS 及电池开发的全产业链技术。稳定的团队使得从ATL时代开始积累的生产经验及前端技术得以良好传承,截止2017 年底拥有924 项国内外专利,在申请的专利合计1,440 项。在技术已领先的...

创业板本月只剩宁德,再原有基础20板上再加3板,23板妥妥的

批它快速通过的目的就是用来提振指数。

散户共有股。共391039户中签。每个中签散户每天在涨停板挂单一手就有39万1039手封单,到收盘都不要撤单。
又鸟,犭句共有股,总共21万7243手,是砸不开涨停板的。
工业富联,前车之鉴,中签散户再不积极行动的话,到时后悔莫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不卖、不卖、不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中签散户人均挂封单一手以上,收盘前千万不要撒单。
3、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不多,这个总归有的~~~一般看到日换手率超过1%次日开始可以维持1-3天,看个股了。

从当前市场上看,缺乏热点,10板内完全不用担心,即使后续开板后也必被热炒

封单护板,坚决不卖出筹码

人家定位很明确就是来抢创业板的一哥~

创业板一哥的目前太容易实现了,至少是一个翻倍的市值

创业板一哥的目前太容易实现了,至少是一个翻倍的市值

散户共有股。共391039户中签。每个中签散户每天在涨停板挂单一手就有39万1039手封单,到收盘都不要撤单。
又鸟,犭句共有股,总共21万7243手,是砸不开涨停板的。
工业富联,前车之鉴,中签散户再不积极行动的话,到时后悔莫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不卖、不卖、不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中签散户人均挂封单一手以上,收盘前千万不要撒单。
3、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基因测序概念股在A股可以说已经反复炒作,2015年上半年(牛市来临之前),基因测序板块进入主升浪阶段,板块指数半年涨幅达170%。基因测序板块龙头达安基因至从2012年3月与基因测序巨头Life Technologies成立合资公司以来,股价从3元左右涨至2015年6月的64元左右,不到三年实现涨幅超20倍;龙二中源协和从2014年4月进军基因检测业务以来股价也从24元左右暴涨至最高79.58元,不到两年涨幅超3.5倍。千山药机(2014年1月到2015.6)期间涨幅更是超11倍。   

(欢迎关注wx号:海豚读次新)

现如今,A股终于迎来先后迎来纯正的基因测序双雄,先有贝瑞和康作价43亿借壳ST天仪成功上市霸占“基因测序第一股”,后有华大基因终圆上市梦。

华大基因——生物界真正的基因测序龙头,名列全球创新公司50强,头顶“生物界的谷歌”、“基因界的黄埔军校”“深圳三宝”之一”“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世界领先的遗传学研究中心”“ 生物医学产业的独角兽”等诸多光环。当然对其质疑声也从来不断,有人讽刺其为“生物界的富士康”——只是依赖测序仪器和人海战术的“测序工厂”,筹备IPO中再现离职潮,更有质疑其测序结果不准….. 但不管怎样其作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海豚认为都有必要对华大做新方位的解读剖析,以了解基因测序整个行业的发展,说不定哪天通过基因技术,科幻电影里的生化人真能成为现实呢?

一、基因测序到底是什么?

2013年5月,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宣布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乳腺癌高风险后切除乳腺,这项技术瞬间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而乔布斯在罹患胰腺癌后更是花费了约10万美元进行基因检测,可以说基因检测,打开了人类生命的终极密码。

通过一口唾液,就能知道你的性格、血型、记忆力是否好、喝酒会不会脸红,甚至祖宗从哪来的?可以说现如今基因测序技术正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中。

目前基因检测(又称分子诊断)包括: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芯片技术,基因测序,其中 PCR 技术已较为成熟、目前应用最广。基因测序是基因检测的一种技术,也是近年来基因检测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主要是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测定DNA上的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的(G)的排列方式。重点在“测”,要把基因序列上的核苷酸一个一个的测出来。需要经过样本处理(提取、建库及捕获),上机测序,架构算法及数据处理四个步骤。这其中除了上机测序没有壁垒外(买了仪器就可以),其他三个步骤均可形成技术壁垒。

二、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呈现何种竞争格局?

1.测序成本以超摩尔定律下降 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达200亿美元

现在基因测序离我们可谓越来越近,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2006 年第二代测序仪诞生,通量的急剧提升,成本价格更是以超摩尔定律下降:个人基因组测序费用从2001年的1亿美元下降至2014年的1000美元以下。而三代测序的测序仪价格和测序成本降幅将更快,预计未来5年内,三代测序能达到100美元全基因组测序的价格,远低于现在1000美元的费用。

据BBC Research的统计,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从 2007 年的 7.94 亿美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59 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20 年将达到 13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8.7%。

而根据Illumina的预估,未来几年内基因测序服务市场容量有200亿美元,其中,肿瘤学120亿美元、生命科学50亿美元、生育和基因健康20亿美元、其他应用10亿美元。

2.上游测序仪呈寡头垄断 Illumina占据超75%份额

目前的基因测序技术现状是二、三代测序技术并存,二代技术为主导。

为打破采购上游垄断,国内部分企业则开始与国际企业合作生产(类似于贴牌)测序仪,如达安基因与 Life Tech 合作,紫鑫药业牵手中科院,贝瑞和康与 Illumina 联手,也有极个别完全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 国产化,如华因康基因、瀚海基因。但大多数属于中低端型号。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7月、2014年11月、2015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先后批准了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贝瑞何康的的新一代测序产品以及检测试剂盒。

3.无创产前筛查(NIPT)是目前最大市场 肿瘤检测是下一个潜力市场

基因测序技术应用市场有:无创产前筛查(NIPT)、癌症的个体化用药、癌症早筛、人人基因组、检测与筛查。简单来说大市场主要分两个方向,一个是跟科研院所合作,提供基因测序服务,另一个是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科研测序服务容量相对有限,比较容易碰到“天花板”,但是能提供充足的现金流和人员储备,为摸索临床检测的商业模式提供必要支持。在基因测序临床应用中,无创产检(NIPT)由于市场非常可观,成为企业较早的角逐领域,也是目前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基因测序临床项目,预计2026年该技术覆盖超过95%以上的孕妇,仅这一项检测技术,未来的市场规模可能就接近100亿。在国内已有逾15万孕妇接受了这项检测,不过目前市场渗透率还不到5%,市场规模仅为20亿元。随着产妇年龄的不断上升(产妇平均年龄从27岁攀升至29岁,高龄产妇比例达31%),以及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预计2017年增长50%到42亿元,未来三年增速不低于35%。

肿瘤检测是目前第二大应用市场,我国肿瘤发病率不断提升,每年新发肿瘤患者在400万人以上,且呈年轻化的趋势,肿瘤易感基因检测、液体活检、肿瘤靶向药物的个体化检测等项目市场前景广阔。

4.精准医疗政策风口助推行业发展

2014年前,我国基因测序行业基本处于监管混乱、市场无序发展阶段。2014年2月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国家卫计委联合叫停基因测序。不过到了2015年政策拐点出现,2015年1月,卫计委妇幼保健服务司审批通过了109家医疗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NIPT)临床试点以及13家医疗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PGD)临床试点,使得二代基因测序从学术研发扩展至临床。

2015年3月,卫计委又公布了第一批20家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包括华大基因、达安、迪安)

2016年10月27日,卫计委正式废止产前筛查与诊断专业试点机构的有关规定,

降低准入门槛,有资质的医院和第三方临检中心都可以申请NIPT检测服务.....

2015年更被称为精准医疗元年,先是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计划,2015 年3月,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先后召开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拟到2030年前,合计投入600 亿人民币,开展“精准医疗”。2016年3月“精准医学”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优先启动,2016年12月十三五规划,提出基因检测能力(含孕前、产前、新生儿)覆盖出生人口50%以上。

三、基因测序双雄——华大VS贝瑞和康大比拼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0年,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 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

2016年华大基因实现营收17.1亿,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2.96%。净利润为3.5亿,过去三年复合增长率为55.75%。而华大未来的目标是“科技服务要做到一百亿营收,但医学服务能做一千亿营收,人人服务一万亿营收”。

从下表与贝瑞和康的对比,可以看到贝瑞和康在2016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未来三年若按照承诺利润来看,到2018年净利几近翻倍。而华大2014年受政策影响,净利仅为5800多万,净资产收益率更是低至3.32%,因此在2015年净利有了大幅增长,但是不管营收还是净利2016年增速均不及贝瑞和康。

分地区来看,华大在香港、欧洲、日本、新加坡和美国有3家全资子公司和8家控股子公司,近三年境外营收占比分别为41.10%、31.43%和23.48%。而贝瑞和康主要通过香港设立的公司开展境外业务(在2014年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并成立了香港贝瑞、雅士能公司和善觅公司三家公司),其境外营业收入占比在2015、2014年分别为5.48%、6.53%。

分产品和业务来看,华大产品布局显然更为全面,大致分为生育健康类、基础科研类、复杂疾病类、药物研发类四大块。而贝瑞和康则是重点突破,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主要业务领域。

如下图(建议大家一定要仔细看下此表,否则真的很难理解后面的业务哈)

1.华大的生育健康类、贝瑞和康的检测及试剂业务均在近两年呈现爆发式增长

华大的主要业务为生育健康类,2016年营业收入为9.29亿元,营收占比从2014年的31.71%提升至了2016年的54.62%,受益于服务价格逐渐下降,市场接受度和普及率不断提高(从高危产妇富裕人群扩展至低危产妇、普通人群),检测样本总量从2014年的42.51 万例增长至2016年的146.73 万例,营业收入过去三年复合增长率达61.43%。华大生育健康类服务虽然过去三年产品单价呈现了一定程度下降(如产前检测业务过去两年平均降幅在20%左右),但是随着生产服务平台从HiSeq 2000进一步升级为BGISEQ-100和BGISEQ-1000平台,以及国产低成本试剂替代,单位测序成本不断下降(如产前检测业务过去两年降幅分别为58.59%、38.8%),从而使得生育健康类服务毛利率从2014年的48.54%提升至了2016年的76.41%。

另一方面,贝瑞和康于2011年正式推出无创产检技术,目前已开发出三种产品,分别针对胎儿染色体疾病检测、全染色体疾病检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进入市场早,与华大市场占有率相当,而该块业务是也是贝瑞和康的的主要业务——检测服务, 营收占比基本稳定在65%左右,2016年毛利率为64.26%。受益于NPIT(无创产前)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及相关政策红利,尤其是2015年4月CFDA批准了公司的NextSeq CN500基因测序仪,贝瑞和康检测服务收入在2016年同比大增94.35%,检测样本数量也从2014年的16万例增至2016年的36.83 万例。

贝瑞和康的检测试剂盒销售包括DNA提取试剂、DNA纯化试剂、建库试剂和测序反应通用试剂等,其主要优势在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13/T18/T21)检测试剂盒(于 2015年4月通过了CFDA批准)。贝瑞和康的试剂销售近两年增长迅速,销售试剂数量从2015年的5万例增至2016年的26.64万例,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9.11万暴增至2016年的2.11亿,2016年营收占比达13.4%,毛利率为78.23%。

2.华大、贝瑞和康科研类业务均呈现下滑 诺禾致源弯道超车位居首位

基础科研类服务主要是从生物、农业和医学等研究者提供基因测序技术服务,包括测序业务(真核转录组、动植物重测序、纯测序服务等)和非测序技术相关方案(基因分型、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服务).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烟草总公司、牛津大学、荷兰内梅亨大学、全球制药巨头默克集团等,都曾出现在华大历年前五大客户名单之中。

不过华大该类业务营收却呈现下滑态势,营收占比从2014年的39.59%下降至2016年的19.35%,主要是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竞争者进入、测序成本的降低,合同报价逐年降低。此外,完成首次测序的物种(毛利率较高)越来越多,需求逐渐降低,使得动植物重测序、纯测序等相对低毛利率的合同数量增加.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诺禾致源(市场占有率为25.5%)在该领域收入已经超越华大基因(市场占有率25%),位居行业首位

与此同时,贝瑞和康此类业务营收占比较小且也呈现下滑态势,从2014年的12.45%下滑至2016年的4.76%。

3.复杂疾病类服务业绩维持稳定 体外诊断试剂盒销售增速迅猛

华大复杂疾病类服务过去三年营收占比维持在20%左右。包括复杂疾病及常规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HPV、HBV、HLA、遗传性肿瘤等)科研解决方案、以及体外诊断试剂三大块。其中体外诊断试剂盒包括六项肿瘤标志物测定、HIV、TP、HCV、EBV、肿瘤CA50等多种类型,试剂盒业务营收增长较快,从2014年的5491.42万元增至2016年的1.34亿元,主要客户有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慈铭体检、国药集团、博雅生物等,主要用于血液安全、传染病诊断、肿瘤诊断等方面。而美年大健康更是在2016、2015年分别名列华大第二大客户、第一大客户,营收占比分别为3.35%、2.33%。

4.药物研发类服务占比极小

药物研发类服务营收占比较少,过去三年不超4%,客户主要为全球各大制药公司。毛利率方面,该块业务波动较大,过去三年分别为53.70%、20.41%、 33.90%。

华大估值究竟会多高?机构真的会亏钱?

.........因此华大基因上市开板后还是异常小心,警惕估值泡沫过高的风险,毕竟盘子略大,甚至有可能成为整个次新板块的拐点。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就如同之前的明星医药股贝达药业、健帆生物。

(此部分省略号内容太精华,欲看完整内容欢迎登陆选股宝搜索海豚音查看或点击此链接

附:部分基因测序概念股

2015年4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取得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资格。公司所提供的综合检测方案包括遗传性肿瘤风险检测、肿瘤早期筛查、肿瘤靶向治疗套餐、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以及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诊断预后等。遗传学检测方面,公司战略入股了博圣生物和华因生物,重点推出了无创产前筛查、遗传性疾病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等一系列检测项目,以及在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上开发和推出了用于重大疾病风险筛查的检测项目。

迈克生物:牵手国际巨头,掌握二代基因测序核心技术

2017 年4 月28 日与全球分子诊断巨头德国企业凯杰在中国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迈凯基因,旨在就下一代测序技术及产品进行本地化开发、生产、获批及销售,为客户提供从样本制备到结果解读的完整二代测序解决方案,并持续开发和商业化未来 NGS 产品。凯杰于2012年收购IBS进入基因测序领域,实现了基因测序全产业链覆盖,2015年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测序产品GeneReader NGSSSystem,在临床肿瘤及其他诊断方面优势突出

Technologies中国成立体外诊断技术合资企业Life-达安诊断,主要研发癌症、传染性疾病和遗传疾病的体外诊断分子试剂、扩展毛细管电脉冲技术在我国的临床诊断应用。2014年11月达安申请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和基因测序仪两个产品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继华大之后第二个拥有二代测序仪器及试剂注册证的厂商。广州达安临检中心2015年率先获得产前筛查与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试点资格

安科生物:4.5亿收购中德美联

2015年11月拟支付现金约4.5亿元收购全球法医DNA检测龙头中德美联100%股权,进军基因测序领域。中德美联自主开发了全球系列最全的法医DNA检测试剂盒,销往全国超过320个实验室,包括公安刑侦、法院、大学、研究所、生物公司、血液中心等。

16年2716 万美元收购了Fulgent公司15%的股权并设立福君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布局基因检测。Fulgent是提供基因检测数量最多的机构(单基因检测提供4637个检测项目,多基因组合分析提供170多个检测项目),福君基因主营业务为提供高通量测序服务,公司出资2550 万元,占福君基因51%股权。

中源协和:建设并运营中源协和(天津)医学检验所,专业开展基因检测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入基因测序领域;

荣之联:荣之联通过和华大基因合作,建立大数据服务平台;

北陆药业:收购世和基因20%股权,其癌症基因检测产品,正在申报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试点资格;

千山药机:参股宏灏基因进入基因测序市场,目前已经成功研发了针对高血压等5类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检测芯片;

紫鑫药业: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研制第二代基因测序仪;

荣之联:荣之联通过和华大基因合作,建立大数据服务平台;

欢迎关注wx号:海豚读次新

(注:次新有风险、买卖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大基因董事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