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干投资但没有那个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但一直想干怎么办

原标题:新形势下,房子还值得投资吗?

之前秘书长跟我沟通说第二轮轮值,说让我写点东西,我苦思冥想,还是决定写写跟我相关和最熟悉的以及大家有可能最关心的房事吧。

1,如果你是刚需,没有买的就赶紧下手吧,不要等。买不起一线的买二线,买不起市区的买中外环,买不起大平层的买老破小。总之,先搞一套再说。有房会让自己在这个城市踏实,会有工作动力,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房价的涨幅远远超过收入的增长。

2,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但是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我是建议贷款买房的,原因 三,第一,现在的贷款利率还是比较低,如果你是首套,目前还能申请9折的贷款优惠政策,为何要浪费这个名额;第二,每个月的还贷会让你节制,学会理财和自律;第三,通常来说,还贷的压力只有最初的5年,5年后随着通货膨胀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就很轻松许多了。

3,买房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买房行为,它当今中国环境下屌丝摆脱贫困最简单和最快捷的一种途径之一。你买了,自己不住,可以拿来出租,每个月收租金,将来你不在这个城市了,也可以卖掉,甚至可以学吴京拿房子去抵押投资电影。

4,那对群里有很多手上有多套房子的各位老板来说,房子还适不适合买呢。我的观念是,适当投资,资源重组。买的时候除了通常大家关心的地段,学区和周边配套商业等,大家可以关注下小区物业,邻居和租客群体还有小区每年成交量。

我以上海周边的一个城市苏州为例,大家知道苏州是很漂亮的城市,人口过千万,但是实际是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所以我们看到,虽然它的人均GDP早就超过了上海,但是房价只有上海的1/3,为什么?因为流水线上的工人收入很难提高,但如果你自己是从事第三产业,例如你是房地产业或者金融业,人和人的收入就可以拉开。

一个成功的银行家是普通员工的10倍甚至100倍,而整个房子的成交,以上海为例,一年就十万套新房,大概只有100个人中间会有一个人可以买,所以收入拉开会推高房价。

因为只有最买得起的人才决定房价,而不是平均收入,这一点请大家注意一下。最后,祝愿大家的房事越来越忙,越来越多,越来越开心。

程晓玲秘书长互动语录:非常非常有道理。罗凯,你怎么看啊?

罗凯老师互动回复:哈哈,我觉得说的很对啊。买房的类型,大小和时间点也要结合个人情况。(程晓玲老师回:这是你们这代人当前面临的问题啊)哈哈,没有资格也没钱,我还是好好工作,有空买点彩票。(金承琦老师互动语录:罗凯,我觉得年轻人刚踏入社会优先考虑的不是薪水,而是自身成长和找合伙人,跟对人做对事,将自身特质最大化,全球环境下中国的大环境还是最好的,只要抓住一两个机会,起飞就很快了。)跟股市报团白马的确定性逻辑有点像吧。但是上海最好的小学也不是公立,学区房和北京的学区房感觉也不太一样。(盛旨老师互动语录:去年买了一套,等我股票涨到30元到上海买套。不知猴年马月。)

程晓玲秘书长互动语录:上海首付一成?可能吗?

金承琦老师回复:一成的可能性不大了,上海10年前有过首付2成,现在是首套3.5,二套普宅5成,非普宅7成。

方霞老师互动语录:我有一上海同学在十年前就对老房子感兴趣,专门买弄堂里的房子,您觉得这和买新房相比,最终收益哪个大?

金承琦老师回复:老师,你问的这个问题比较大了,要我回答,2个收益都有可能最大。我一般建议投资者根据自己的购买力和需求来决定买房,然后请专业人做专业事。

郑芳老师互动语录:上海的学区房目前趋势怎样?政府对这一片是否有新政策?

金承琦老师回复:今年的行情很奇怪,市场整体成交量相当于去年的1/3-1/2,但是学区房尤其重点学区房成交却很活跃,我们附近门店的一个楼盘因为划入学区价格反而涨价了,市中心老破小的重点学区房均价已经卖到单价14-15万。

郑芳老师互动语录:任何地方学区房升而不降,除非新政出台。发展租赁住房,将成为一二线城市的当务之急,你怎么看末来的趋势走向?

金承琦老师回复:未来上海的租赁市场会越来越大,上海2400万常住人口有50-60%是在租房,国家出台这方面的政策也是让租赁市场越来越活跃(黄东民老师互动回复:雄安房地产新政概念就是只租不卖。)

汪建平老师互动语录:你能给大家讲讲上海房价未来走势分析?

金承琦老师回复:上海的楼市未来长期我是看好的,一是通胀压力依旧存在,而是土地,城市化和资源稀缺,短期的涨跌不要太关注,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还是很好。

柯县长互动语录:我认为租赁同权有点像变相的90年代房改福利分房,只不过那时候是个人出资大头,最终解决了以后还是由个人再次向单位购买,这也是一种销售模式,帮助暂时无条件的人过渡。最后还是会面向市场。

郑芳老师互动回复:租赁同权长期来看,它会逐步实现,租赁需求增加会推动租金上涨,租金回报提高会让房价“泡沫”变小。”

张雄老师互动回复:租售同权如果最后能落实到学区里,那学区房的租金大涨自不必说,学区房房价肯定也上涨,买一套能躺着吃过去几倍的租金,这现金流比以前好太多了。

聂明惠互动语录:金老师,二手房值得投资吗?对于收入很低的上班族来说,买什么样的房子性价比较高呢?

金承琦老师回复: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买房就是买自己需要的,不需要的不用想太多。然后努力工作,多挣钱提高收入。买房只是财富增长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聂明惠互动语录:作为云云大众听到最多的说法就是,房价会降,就目前形势来看,仍然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作为专业人士来看,您是否觉得房价是否真的会降下来,还有就是这种居高不下的行情还能持续多久呢?

徐观林老师互动语录:给个建议:明年还有一拔好行情,后年及大后年就玄了。

今年国家出台了共有产权和租售并举政策等房地产政策,但昨天北京率先申批了二个项目,从限价8万提高到了9.5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我认为政府调控的主要目的是居者有其屋,抑制房价上涨在其次。今后房产一定会分化,大趋势学习香港,政府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和医疗保障一样是低水平广覆盖,但中、高端房产还会缓慢上涨,特别是一线和热二线城市。还有一点,城市的核心地段、学区房更是硬通货。远郊,虽然有轨交通缩短了通勤时间,现在的房价也涨上来了,但今后随着现行的共有产权、售租并举等政策落地,远郊会跌,三四线城市更差。请教。(金承琦老师互动语录:吕院长分析到位)我是乱猜的,您要证伪哦!

去年以来,链家已获得约116亿元的融资,包括华晟资本、百度、腾讯等的B轮融资和融创、万科在今年的增资。“国有资本参股公司万科”距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万科”虽然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根据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今后,链家也会成国有控股企业!我率先祝贺!(柯县长互动回复:吕院不动声色关注各行各业)你们公司下一步也会有机会,提前布局!(黄东民老师互动语录:吕院长高见链家将来若有国资控股背景,或将成为国企甚至央企)我是猜的…(或将是大势所趋)(金承琦老师互动语录:您对链家的关注,链家最近也成立了党支部,说明跟着党走没错。)

昨天有个后生跟我说,他感觉做项目,投资是件痛苦的事。我的观点是:任何人做任何投资,都是他个人生活,工作,资源,资金,人性,知识,过往经验的综合表现,当他决定开工干的时候,他早已经给了自己一万个成功的理由。但真正成功的不到一半甚至更少。但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还有那么人愿意冒险呢,人性的魔力!

我个人认为:投资是门科学又是门艺术,投资更多还有个命数(投资大师曹仁超先生讲,七成命中注定!我赞同)

投资一个具体的项目,就如同女人孕育生命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种子非常重要,如果种子基因有缺陷,就很难茁壮成长,甚至流产妖折。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那有生孩子不痛,养孩子不累的。

我老婆最近总结投资(她肯定是从别人那里偷学来的),她说,回头看过去二十年,只要你胆子大,干什么多少都能挣钱,没干就是最大的失败,今天回头谈过去的投资如何如何没有任何意义。未来,关键是谁能看到未来二十年的大趋势,发现某一具的方向和风口甚至具体的项目。

她说,未来有三种挣钱方法:

一是挣央妈方水的钱,这就要求投资人懂的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判断,知道未来央妈想干什么,会干什么,什么时候干。你弄懂了央妈,便知道未来该干什么,如,我认为,二十年内,在上海买房永远是对的,永远是赚钱的,这还要讨论吗?

二是挣具体项目的钱,做实业干实事,几十年甚至几代人一点一点的磨,辛勤耕耘。

三是挣别人袋子里的钱,如炒股,炒期货,九个赔一个赚,合理合法依靠市场,凭本事去打劫!

太和堂的家人,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经历不同,资源不同,投资确实没有一个现成的,没有完全可以套用的标准。这也是投资的魅力所在。

现在许多人问我具体的投资项目,我真的判断不了,这就好比你娶了媳妇回家,会给你生几个儿子,只有你自己去耕田才知道结果。在我眼里,要比昨天四川九寨沟的地震还难预测。

群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看看罗捷今天的现点,投资自己的能力是最好的投资!另外,我感觉,有条的投资人,大一点的投资最好要多一点全球视野!

今天太和堂的轮值群主,上海链家的小金谈房产投资,从技术面上来看,非常具体,非常到位,我个人认为也非常正确。哈哈哈,只是我现在有点老年痴呆,投资基本听老婆和儿子的了。这也许是我最高明的投资!我这一招是跟香港投资大师曹仁超先生学的!建议你们买一套他的书看看。(2017年8月9日)

注意,今天全球央妈都在放水!打个比方:三个炒字,挣央妈放水的钱,"炒房",挣实业的钱,"炒菜",挣别人口袋的钱"炒股"!(黄东民老师互动回复:总体归结为一件事,现金为王,有钱好办事。)

中午新闻,2009年投资的1元比特币,今天涨400多万,有谁能预测到?命啊!1万就是4个亿啊(吴碧霞老师互动回复:你有不?)没那个命。

我的看法,房产够住,够用就行。以后投资的方向,应该往金融市场发展(柯县长互动回复:那我不是这么想,我把房产当存定期,没钱了,退一步,卖套房,我继续干。)那你未来有一定风险,现在股市也在趋于成熟,房产也会成熟(柯县长互动回复:我还是比较理性的,不是偏执感性的人)谁能保证,万一中国楼市跟日本,香港一样来一次,那时候怎么办?你卖房子,卖给谁?(金承琦老师互动回复:赵师兄说的很对,我完全赞同!上海未来的方向是世界金融中心,房子够住就行了)现在我们这种80后,也是社会的核心。哪个背后没有3-5套房子。到时候房子多了,需求变少了。市场在哪里?90,00后不都是这种情况?房子只会越来越。(柯县长互动回复:给自己一个十年或者二十年奋斗期,给自己一个前期工作的铺垫,资产配置还是很重要的,没有好项目就守好资产,有好项目的时候,就带上资产上)人口只会越来越少,以后就干金融,就对了。我不给自己奋斗期,做到哪算哪。啥时候觉得差不多了,就退休了(吴晞堂主互动回复:你上次讲是过亿)如果能挣10亿,我也不反对。跟着老师,有肉吃。

不要尽力而为,而要全力以赴,即使没有出色的外表和能力,也要有压倒一切的霸气,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的路!

摘要:人生有一种悲剧,叫错把平台当本事。

这些年,身边不少朋友步入中年,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到底应该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完全看个人取舍。可最近听到的一个故事,让我觉得颇为感叹。

一个朋友在腾讯干了五年,加班熬夜连轴转,没有一句怨言,就是为了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让自己的简历变得特好看。三个月前,被人挖角成功,让他惊讶的是,跳槽的时候,老板连一句挽留都没有,麻利地就把离职手续给他办了。

那时,他就觉得不对劲了。结果,短短三个月,周围的人纷纷变脸。过去,捧着他、哄着他的人,拉黑的拉黑,失联的失联。本以为自己能带走的关系,一个都没带走。心心念念开启事业的新篇章,刚迈出门,就被泼了一头冷水。

最近特别沮丧,经常跟我抱怨,原来人这么容易没有自知之明,和大佬待久了,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当大佬了。

听得我都笑了。可现实如此,在大公司的时候,你总以为资源人脉都来的很容易,只有离开的时候,才发现,能留给你这个人的东西少得可怜。按照朋友的话说,人生有一种悲剧,叫错把平台当本事。

曾经看过一个寓言故事,特别有意思。说寺院里养着一头拉磨的驴。时间长了,驴厌倦了这种枯燥的日子,它渴望出去走走。终于有一天等到了机会,僧人带它去山下驮东西。

路上的喧嚣和沿途的风景看得它眼花缭乱。到了山下,人们看到一僧一驴,都虔诚地跪拜,这让驴感到莫名其妙。

一路见多了跪拜的人群,驴就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这样崇拜我啊!回到寺院,这头自视高贵的驴再也不肯拉磨了。僧人无奈,只好把它放下山。

结果,驴走到半山腰,看到一伙人敲锣打鼓地走过来,它意味是欢迎它的人,就大摇大摆地站到了路中间。没想到迎亲的队伍被一头驴挡了路,抄起家伙一阵乱打,受伤的驴慌忙逃窜,跑回寺院时已经奄奄一息了。

驴在临死前气愤地说:“上一次下山时,人们都对我顶礼膜拜,今天这伙人竟然痛下狠手。真是人心难测啊!”

听了驴的话,僧人忍不住一声叹息:“果真是头蠢驴啊!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的佛像,不是你啊!”

听起来是笑话,细想都是泪。生活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活得像这头没有自知之明的蠢驴。误以为平台就是自己。可现实往往很残酷,离开平台的你,可能什么也不是。

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说起职业瓶颈,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实力。一个人在大公司待久了,会养出很多毛病,就是当资源和人脉都涌向你,就开始忘乎所以。

我有个同事,老公曾经是北京一家医院的神经科住院医师,考了博士之后,被医院重金挖了回来,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据说一号难求,一路飙升,成了科主任。可突然有一年辞职了,不顾领导的挽留、家人的规劝,非要在开个私立医院。结果,只有开业初那几天热乎气儿,不到三年,就关门大吉了。

后来,据说同事老公想回医院,人家早已经另觅了良才。其实细想,这种失败几乎是必然的,病人去看病,医生固然重要,但也不过是决策的一个因素。可人总是容易出现归因偏差,觉得自己的功劳特别大。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你离开平台变得狼狈不堪,平台失去你依然风生水起。

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孙茂才,本来是个穷酸落魄的乞丐,投奔乔家后得到重用,才开始翻身。可没想到孙茂才居功自傲,被赶了出来。他不服气,想借对手钱家扳倒乔家。

钱家人对孙茂才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而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

聪明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大公司之所以能称大,必然有一些值得你学习的东西。

听过一个微软中国董事长唐骏的故事。当年,美国微软总部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时候,他自己还在经营三家公司。犹豫之际,妻子说了一句话, “我们不是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企业再怎么发展,都很难赶超微软吗?微软的奥秘在哪里?你难道不想知道吗?”

于是,唐骏毅然卖掉自己的公司,放下身段去微软做了一名软件工程师。也正是借助微软这个平台,唐骏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二十多年来,他辅佐过两位中国首富和一位世界首富,2008年,更是以10亿身家投身新华都,将“打工生涯”推上顶峰。

曾经听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三十岁前要学会依靠平台,三十岁后要学会忘掉平台。在你没什么能力的时候,借助平台发力,是个很好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跟刚毕业的人说,一定要去大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说,平台能给你的眼界和格局,绝对是一生的财富。

但是,到了某个阶段,平台就会限制你。这一点,人到中年都特别能理解。记得几个月前,看过一个从腾讯离职的员工写的一篇文章,其中最扎心的就是,在大公司,你就是一颗螺丝钉。平台需要最大程度上利用你的性价比,对于你个人发展,并没有多大兴趣。

说得更直白一点,平台是平台,你是你。离开平台的你,可能什么也不是。从小到大,都有人告诉你,人贵有自知之明。可偏偏,自知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东西。这不仅需要我们随时进行自我评估,还要有敢于否定自己的勇气。因为真的非常有可能,离开平台后的你,变得一无是处。

这么说,不是让你死守在大公司,而是说,身在大公司,你也要随时保持警醒,能多学就多学,但千万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要看清自己能力的边界。就算有一天要离开,也要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

Jenny乔,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你笨算我输。微信公众号:Jenny乔(ID:Jenny-Qiao-Love)。

原标题:GP怎么选,什么是真正的海外并购,为什么美国成功创业者压根不想做投资人,怎么在海外脱颖而出,VC/PE行业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第八届全球PE北京论坛”于2016年12月10日在北京饭店召开,由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联合主办。圆桌论坛环节,创投、董事总经理、、首钢基金董事总经理游文丽、中国基金合伙人、集团联合主席吴碧瑄,以“股权投资与科技创新”发表了演讲。

以下是圆桌论坛实录,经投资界(ID: pedaily2012)编辑整理(有删减):

:大家参加了上午了论坛,主要谈的更多的比较宏观,下午我们具象一些,谈一些股权投资内部的事情,包括2016年的总结和未来的一些趋势,谈的稍微细一点。

各位嘉宾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之后讲一下对2016年整个风险投资行业,或者你关注的行业的总结,讲一下是怎么看待这个行业的。

真正能够产生价值的是投后的企业管理

:邓总,各位。非常高兴终于有机会由服务者变成了接受服务者。

我所在的机构叫,本身是一个业内比较知名的、做并购基金为主的机构,是一家专注控股、专注消费、专注深入运营、专注深入创造价值的基金,业内有人叫做营业模式基金。

对于2016年,2017年这个行业,从行业角度来看,我们认为2016年、2017年,包括2018年,都不是一个特别有波澜壮阔的事情发生的年代,就像上午邓总讲的冷热不均。其实冷热不均是常态,而不是一个特殊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机会,第一继续往前走不是阶段往前走,是往科技的深处走。第二是继续往难处走,在最困难的地方拿效益,以并购深入运;从管理中,从市场中拿效益,这两个是存在的最大的机会。2017年、2018年对于并购来讲是极好的机会。

邓锋:投后的价格增加变得越来越重要吗?

宋斌:这个问题非常好。我干了很多年投资,大部分的投后管理讲的是投后的项目管理,真正能够产生价值的是投后的企业管理。投后的企业管理需要大本事、大能力、大资源做的,投后的项目管理需要大的系统、大的组合来做,两个不是一回事。

邓锋:对,投后项目管理主要在资金层面做财务的东西。

越来越多的明星投资人出来开始成立自己的品牌,个人IP时代来临

游文丽:首钢基金从投资的方式上来说大概有这么几类,一个是在FoF领域的投资。还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我们在股权领域的直接投资,另外一个是领域的投资。在股权领域直接投资方面,我们还是侧重投资扩张期企业,为什么呢?一个是从我们团队的结构上来说,更适合看这个方向。另外一个也是从后端的资源分配上,我们觉得我们能够给扩张期企业在后端的金融资源、政策的支持方面,包括市场资源的导入方面提供更多帮助,这是我们在投资方向上的策略。

邓锋:我看游总刚发现你还是我的清华学妹,你也负责母基金,也做直投。

邓锋:就这两块分别来说,2016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

游文丽:在FoF领域,2016年应该不是一个发端,但更加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在原来很多老牌、大牌的机构下面,越来越多的明星投资人出来开始成立自己的品牌,如果说GP这个领域有IP的话,现在越来越明显的是个人的IP时代已经来了,这是在FoF领域我们看到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越来越多的GP投资呈现一个专业化的趋势,大家更关注更细分的领域,会更深度的参与一些创业企业的耕耘。

邓锋:FoF在2016年好像很活跃,像首钢也是一个新成立不久的有政府的背景的机构,类似于三峡、长江,反正各种各样的挺多的。刘总也是我的学弟,不过不是清华的。

没有资本寒冬,只是回归理性

:邓会长上过12所学校,基本上大家都有机会成为他的学弟或者学妹。

邓锋:进行咱们两个都是都是做风险投资的,站在红杉的角度,您觉得2016年冷吗?

:我没有觉得冷,我觉得从早期投资来讲,除了个别过热的板块之外,总体来讲还是逐步回归理性,这是我的感受。当然从投资的数量、节奏和2015年相比应该是有明显的回落,但回落是回归到正常的节奏。显然有12到18个月的时间是在泡沫的阶段,当初我们也身处在泡沫之中,但还是有个别板块我自己的感觉,在早期投资哪怕是A轮还是存在泡沫现象。

邓锋:但是泡沫好像没有2015年吹的大,现在只不过有点回归理性。从机会角度层面来讲,您觉得跟2015年的机会相比,很多人说风口找不着了,该投什么找不着方向了,红杉的方向不太可能说失去方向吧?

:从机会角度,很多时候风口也好,或者机会点也好,往往不是咱们这些风投投资人员创造出来的。从我们一年接触下来的这些创业团队来讲,我觉得创业者们显然是选择了他们在市场上发现的一些机会。在企业服务领域,在大数据,或者人工智能领域,反正是扣上了大帽子。

我认为扣上帽子的一些创业项目,事实上本质都还是说怎么样更好的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去改造一些比较传统的,或者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充分的行业;比如说在教育领域、在医疗领域,甚至在金融服务领域等等,还有很多人探索的是农业或者是工业这些领域,怎么样能够更好的把信息技术应用上去。

我个人觉得信息技术这个大的赛道还是很长的,只不过现在大家要用一个新的名词形容,一会说大数据,一会说人工智能,明年可能又挂上另外一个帽子,本质没有太大的变化。

邓锋:咱们2016年合作有一个项目是互联网教育,也是发展的非常快,非常成功。我记得我们2015年9月份投的时候一个月的收入才100万人民币,现在应该是1个月收入1亿多人民币,有些方面还是发展很快。

您讲的我稍微总结一下,虽然没有哪个子行业变成大家都关注的赛道,如果拿互联网和行业的整合,或者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包括大数据跟各个行业的应用来说,很多还是都还是有机会的。

刘星:对,感觉更分散化了。数据基础在传统零售行业怎么样应用的更好?其实我感觉线下零售似乎有一些走出低谷的感觉了,一方面是线下零售通过痛苦的挣扎和痛苦的探索,找到一些门道了;还有一些利用更好的数据分析工具帮助线下的实体门店预测客户下一次购买的时间,这样肯定能够带动线下业务的回升。

硅谷的成功创业业者不想做投资人

邓锋:好,吴总您刚才来了晚点,您先讲讲您的情况?

吴碧瑄:我本身从事投资领域不长,去年加入,之前一直在科技公司里面,后来又从摩托到苹果,投资领域对我来讲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不过我对科技一直很热衷。

过去一年多,也一直负责中科传统的PE/VC股权业务。这两年基本上都是在硅谷,硅谷跟中国有一些相似,过去2016年整体的投资都是处于下降状态,但是有一个地方是回升的。

实际上对风投来讲,这个时候其实是做投资最好的时机,因为这个时间点的利润空间会更高,相对公司的质量也会更优。同时我们在硅谷的时候,我们做的不一样的地方可能在于风投这块。硅谷很多的成功创业者不想做投资人,但是他们是非常好的,因为他们知道怎么去看一个企业。

实际上这些人很有意思,我们在硅谷的合作伙伴应该是全球最大的融资平台,过去线上完成的融资已经到了4.5亿美金,基本上能够在过去这一年占到美国所有的获得早期投资0%多的份额,所以在他的平台上能够看到非常多的早期科技项目,而且都是非常高质量的。所以我们基本上跟他的合作是通过这么一个模式,能够更广泛的看到更多的项目。

如何在硅谷风投机构种突围?

邓锋:好,我们每个人干的方面都不一样,有早期的,有中后期的,有并购,有做FoF的,还有做国内的,做国外的,没法PK。但我就是喜欢问一些刁钻的问题,拿国际先开刀。中国一堆人都到硅谷投资,人家干吗找你?为什么不去找当地的VC?你管得了吗?在国外做并购怎么做整?,最关键的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冲突这么大怎么整合?什么样的国外并购可能成功?什么样的不可能成功?并购本身失败率就更高,再加上国外跨境失败率不就更高了,你们两个谁先回答?

吴碧瑄:我觉得你刚才提的问题特别好。硅谷外来的资金一直不断的想进入硅谷,但实际上是很难进入的,硅谷是非常不开放的。为什么我们能跟它们合作?因为他聚集了很多在硅谷非常出名的天使,而且这些天使跟后面你说的所谓的老牌VC,包括红杉都有非常长久的合作关系。

那么我们通过这个平台的合作,我们看到了很多早期项目,而且我们也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数据库,开发了一些工具在这里面,包括针对投资人(包括)做了一些人工智能的工具去发现早期投资人,甚至发现它们投的什么项目。每一个人过去10年的记录全部都在我们的数据库里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分析,看早期投资的时候,哪些投资人会帮助人。

邓锋:你说这个例子,首先第一个你很难主导,基本上都是跟着;你要不能主导的话,将来怎么能做出长期的品牌?还有一个就是说我不知道您刚才说的“中国做多长时间”。我知道中国去海外做天使投资做了有5、6年了,咱还不说独角兽,即使说投出来几个5亿美金或者以上的公司,我想其实还是挺少的。

吴碧瑄:不是说我们自己去做,因为如果说你想进去一开始就跟大公司竞争,你是没有可能的。所以从我的角度,需要一步一步来,先建立人际关系。您说的也对,我们非常幸运,6个月6倍的回报,因为他们能够看到很好的项目,我们先跟这些人建立关系,能够进入到这些项目。

我进去了以后我再去观察,看哪些项目有更好东西的时候,其实我们投了一个项目,现在我们帮他们在中国落地,他其实对中国的市场还是很看好的。实际上对我们来讲,我们给到这些公司的,可能美国的公司不主导,但是当他考虑到中国发展的时候,我个人也是在中国做外企公司做了这么多年,实际上我跟这些CEO沟通怎么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他们是很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的,所以他们会让我们进来,也愿意当他在中国落地的时候,来跟我们继续合作。

邓锋:我发现您压力之下讲话还是很有风度的。

什么是真正的海外并购?

宋斌:2016年云月在中国的投资、全球的募资、中国的海外退出都达到一个。在这么一种经济波动的过程中,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企业家,都看好这种并购的模式。那并购还有一个真假之分,体现在你有没有这个真的需求。

我们中国海外PE并购,这8个字意味着在中国需要什么呢,中国叫做强国富民,你是不是做的强国富民的需求呢?强国指的是制造业、IT业、科技技术提高,富民指的是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这都是我们要求的东西。那你在做海外并购的时候是不是符合中国的需求。

我们去并购,举隔比方,我们做童装,中国电商我们做的最好,是我们的代言人,但是在创新方面,在设计方面我们觉得就缺一块,怎么办?我在意大利收了两家设计公司,那这个并购提高我整个的经营水平,产品水平,销售水平,能够达到很大的效益。

邓总刚才问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是不是简单的一买就行了,外国人也是人,既是朋友也是很狡猾的,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要深入了解海外文化、海外经济,特别是欧美两个地方的人脉关系;同时我们还必须得有一个结构性的收购,比如说意大利不止收购了一家,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比较、没有鉴别,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并购达到最大化。

邓锋:我从字里行间听,你们买的是他们的设计,你刚才也提到技术,你们有没有在国外尝试买技术?

宋斌:就云月而言,云月本身是以消费行业为主导的企业,但我们在技术方面也有所突破。因为我们同时还在做医疗、医药、食品添加剂、健康品方面,这些方面国外有一些技术,有一些原料,有一些工艺方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

邓锋:中国人本来买矿山资源,后来又买消费品牌,甚至买西班牙火腿,还有一些消费的品牌,这个相对来说,我自己觉得整合难度好像比技术上的并购要容易一些,是不是这样的?

宋斌:原来我的本行是搞技术出身的,我30年前搞科技情报,专门考虑国外新技术的问题。当你做消费品的时候,实际上它是一个经营管理的方法,是模式的和资源的运用。而搞科技实际上是在于对技术前沿性的把握,特别是对于适用能力。

选GP看运营时间、团队、业绩、机制

邓锋:转到第二位美女,我得换一个问题,你刚才讲的是FoF,,说2016年有很多有品牌VC的一些人出来做新的基金,那么这个行业往下会怎么发展?另外VC又存在一个您刚才讲个人品牌的问题,所以站在FoF这个角度上,你觉得这个行业怎么样?

游文丽:邓总作为VC界的元老说对VC的发展看不清楚之后,我的心理就有点凉。从FoF的角度来讲,我们可能需要更慎重。实际上确实有是在FoF领域投资,我们一直也是非常谨慎的。从这个行业的长期发展上来看,我们是看好的,一个是在社会财富投资诉求上有需求,另外一端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也产生了资金方面的需求。

但是从现在这个阶段来讲,母基金在过去这两年有一个快速的发展,但我们认为其实还是非常的初级。母基金要怎么投?大家心里各自有各自的一套方法论,但基本上是在一个探索的阶段。

刚才邓总问我们怎么样选GP、选管理人?我们看的内容会非常多,第一,看这个团队共同运作了多长时间,是不是已经经历过了一个或长或短的经济周期。第二,看过去已经形成的工作业绩。第三,看团队是不是完整的,比如说在各个方面是不是互补的。第四,看团队的机制是不是合适的、健全的,因为对投资行业来说,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就是人和机制两件事。

过去这两年,我们在FoF领域关注的主要方向,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我们过去投的基金也在看他们在实际投资上的业绩,跟我们最开始做的判断有没有一些差异,或者是不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邓锋:基金有些人说跟酿酒一样,这个大家可能都有点感觉。有人说你投GP有点像投一个艺术品,你不能根据历史看到未来怎么样。你怎么掌握这种事?

游文丽:我觉得这是存在的,一个GP的业绩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你看过去管理的基金在不同的年份中,他跟同类的基金对比,可以大概做一些对比,这个方法未必完全科学,但是它可以提供一定的参照。

VC应该去发现风口,然后想办法帮忙把风口搞大一些

邓锋:这是有道理的,假设基金做投资,我特别喜欢你这种观念,如果GP的经验是可积累的,这个事就好办,最怕碰见草根创业的,过去所有积累的创业经验碰到二次创业都没用,说到草根创业红杉是投的很好的,但我也得挑点刺,红杉有风口有赛道,你同不同意风口?

刘星:我不同意大家对红杉的定位,尤其是媒体的一些报道,说红杉是赛道论。

邓锋:你同意不同意VC应该投资追风口这个事?

刘星:我觉得VC应该去发现风口,然后想办法帮忙把风口搞大一些。因为VC最后要能够赚钱,本质是两件工作,一个是发现价值,一个是创造价值。发现价值是要在别人发现没有这个潜质的时候要先看到。风弄大的时候你趁机退出了,你就发财了。如果你在一件事情已经成为大风口的时候,才开始研究才开始想要投资,往往是已经晚了。

邓锋:风口来的时候不是投的时候,投的时候要在风来之前看。那这就谈到赛道,我的问题是红杉到底赛道论是真的假的?

刘星:赛道的缘起是我们的创始人有一次曾经说过,其实当时的原话我忘了,讲的意思是你如果投资到一个不是很好的赛道上面,中国人讲在小池塘里面养不出大鱼来。

邓锋:就是要足够宽,足够长。

刘星:如果说这是对赛道的理解那我是同意的。但有一种误解说赛道,你看准这个赛道把整个赛道都买下来,有一个标题档说红杉买下整个赛道,这不是一个投资赛道。

邓锋:我本来想跟你PK的,你这么一说我也没法批评,风险投资一定要对赛道有选择,高成长的企业长期能够可持续的,那一定是够宽够长的赛道。而且一定不能说什么都投,一定要聚焦,但并不代表聚焦到我就投这么赛道,那就变成了为什么一个基金要投几十个案子。

刘星:你既然赌了这个赛道了,所有的标地都投一遍肯定能成功,我们从来没有这种想法。

邓锋:你们投了这么多案子怎么管?

刘星:邓总一针见血,的确是毫不留情不给面子。红杉在中国投资11年了,的的确确有很多教训,所以把握投资节奏是蛮重要的。投资节奏,你有不同的阶段,投进去也要退出来,中间还需要调整,如果你在某一个阶段你投的太猛了,你就是相当于库存积压了,这之后肯定会影响。你要管理的话一定会影响到你寻找新的赛道,或者新的投资标地的机会。所以这个投资节奏的把握又回到刚才说的投资也是有周期的,所以在泡沫期的时候你是应该更冷静一些。

邓锋:红杉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首先恭喜你们今年又是各排行榜的第一。其实这是有道理的,举个例子红杉出了很多很优秀的企业,回报率也很高,另外一点我注意到红杉走出来的这些人的嗅觉、狼性都非常强。

展望2017:风险与机遇并存

邓锋:对2017年,在您所在的行业和整个大的VC行业,每个人花两分钟告诉我你的预测。

宋斌:2017年中国的经济还是在L筑底的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界都处于动荡调整的过程。

2017年,中国的日子会更加富裕,整个消费能力会增加,消费升级辉成为大的浪潮。行业对产品服务质量要求会提高。

游文丽:经历了过去这几年振荡的过程,2017年会出现一批技术上高竞争力的公司,应该会更得到资本的亲睐,这也是我们后面在投资上会关注的一个方向。

第二个是在消费升级领域,围绕医疗、教育、文化、体育这个方向上,随着过去这几年大家也有很多的关注,但是我们觉得这个势头还是会继续的向上发展的,我们也会在这个领域继续的进行投资和布局。

刘星:我觉得2017年会有更多的创业者在真正的科技领域进行创新和应用。,对于本身VC行业来讲,我认为2017年会对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个我觉得更多的投资机构会倾注更多的力量在价值创造上面,或者投后服务,所以我认为2017年又会是一个更加考验所有的一年。

宋斌:PE联手上市公司在海外并购也是很好的一点。

吴碧瑄:总得来讲,我还是那句话。对于长期资本来说,2017年我们会找到更好的标地和更合适的价值,所以总得来讲,2017年应该说对于长期资本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一年,这一年未来能够带出很多有回报更好的一些项目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