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富士康工作 我刚刚打碎了郑州有几个富士康苹果六的

早上7点40,深圳富士康观澜厂区人头攒动,川流不息,冯柯(化名)在食堂匆匆吃完早饭往车间赶,大家心里有数,富士康是苹果的主要代工厂,iPhone 7 Plus亮黑色要在11月底大规模供货,现在是工厂最忙的时候。

长时间从事简单劳动,对每个人都是挑战,几年来,冯柯一直活跃在iPhone手机外壳金属加工生产线上。岁月的洪流,卷走了青春,也留下了被岁月刻下印痕的生活轨迹。一方面,他亲历富士康身陷“连环跳”“血汗工厂”风波,另一方面,他也见证着富士康跳跃式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用自己和工友每年的工资收入丈量着苹果每款智能手机的表现,但真正让他产生危机感的,是车间里日益增多的机器人,富士康正以每年一万台机器人的速度来替代工人。

据外媒报道,富士康已经在中国各大生产基地安装了4万台机器人,以减少公司雇佣员工的数量,受此影响,富士康昆山园区员工数量在过去六七年间自然减少了6万人。

这个数字远远不够,按照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5年前的设想,是将部署100万台机器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9台,同比增长21.7%,今年1至8月份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产量达到45439台,同比增长33.1%,比2015年全年增长率高出11个百分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近日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连续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iPhone 7车间:机器人比工人多

举起、转身、放下……每天,冯柯所在的车间里,机器人日夜不断地重复着类似动作,从2012年第一台机器人进入这个车间,4年间,工人的数量从1000减少到300,而机器人从1台增加到180多台。在机器人的帮助下,这个生产车间每天要完成16000个iPhone7 Plus亮黑色手机外壳金属加工,这些半成品大部分会被送往位于郑州的富士康工厂进行组装,而后从新郑综合保税区口岸作业区出货,送往世界各地。

2011年,富士康CEO郭台铭宣布“百万机器人计划”,计划投入100万台机器人到生产线上,此前富士康自主研发的“FOXBOT”机器人开始在山西晋城批量制造,正式成为富士康的一员。如今,5年过去了,根据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发展委员会总经理戴佳鹏不久前宣布的数据,超过4万台机器人被部署在富士康各个生产流程环节当中。

A720、A728、S600、A700……这就是冯柯车间里180多台“FOXBOT”的名字,分别从事堆栈、上下料取放、小负载搬运等工作,对于这些“机器人工友”,冯柯的心情是复杂的,“现在,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可以将工人从一些枯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很多时候,比如外观检测等工作上,机器换人还不现实。”但看着身边的工人越来人少,机器人逐渐替代了原来工人总量的三分之二时,冯柯和同伴们意识到了危机。

在这个车间,机器人已经事实上超过了工人的数量。尽管还有300名工人,但一天要分作两班,每班只有150人,比同期“工作”的机器人少了30多个。

年终奖:iPhone4S已是最高峰

全球最大的代工帝国富士康,近几年来一直面临“中年危机”。中国的劳动力红利正在如潮水般退去,尤其是深圳、昆山等南方城市,而最主要的客户——苹果,正在用其它代工厂逐渐分流订单,以此压低代工价格保证利润率。此前有消息指出,纬创可能作为第三家制造商,与富士康和硕联合一起代工生产苹果iPhone 7。

富士康的焦虑,直观地体现在工人们的工资单上。最近几个月,由于iPhone 7/7 Plus正在大批量赶工,在观澜厂区的iPhone 7相关车间里,老员工每个月可以拿到6000多元,新员工也有4600多元。但到了11月底,iPhone 7 Plus交货之后,由于无班可加,收入将直线下降,大批员工会陆续离职。

年底的年终奖,则是当年富士康苹果订单的“晴雨表”。李晓(化名)在富士康工作多年,2011年底,苹果颠覆性产品iPhone4/4S曾为他带来4800元的年终奖,但此后,工资单上的年终奖再未超过这个数字。

郭台铭希望用机器人来抵抗危机。尽管投入使用的机器人总量还不够多,但郭台铭在2015年度大会上,明确宣布将于2020年实现30%自动化。

富士康对于自动化制造的目标,建立在逐渐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和手机厂商对于产品越来越精细化的要求之上。

2015年,各路机器人展览会异常红火,其中6-7自由度的柔性机器人是最被关注的焦点,它主要适用于布局紧凑、精准度高的柔性化生产线,自由度与人手自由扭转的能力已基本持平。

手机厂商激烈的竞争也让产品制作工艺的难度不断加大。此前媒体曾报道,在iPhone 5的生产中有一种只有1.5毫米大小的螺母,肉眼和人手无法处理向其打进螺丝的工作,只能由机器人来完成。

转型:从生产线工人到机器人的“主人”

冯柯并不知道自己的大老板到底最终想做的是什么,他只想知道,再过几年自己还能在富士康工作吗?

迄今为止,180多台机器人给冯柯和工友们带来的影响仍然是乐观的。原先有的工作一站就是10小时,连弯腰捡起一颗掉落的螺丝钉都是一种享受,现在机器人把部分工人从流水线上解放出来,承担了更多重复、繁重的工作,而人则从事机动灵活的工作,机器加人便是一条半自动化生产线。

工作环境也变好了。因为金属加工需要冷却,车间内油雾很重,冯柯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车间时,地面湿滑,要小心翼翼地行走,每次环境稽查组来检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因为“油雾会腐蚀机器人电脑主板,增加机器人的报修率,所以现在的环境指标要求很高。”车间里甚至养起了花草。

然而,如果富士康实现30%的自动化,工人数量的锐减将不可避免。 “就算机器人介入生产无法替代人类,但数量比人多是趋势。”最近两年,领导讲话中反复提到的“自动化升级”“制造业智能化”等字眼,让冯柯下定决心要自我转型,做机器人的主人。

冯柯的榜样是车间里的另一位工友,这位“成功转型的工友”在经过机器人培训后成功转岗,底薪从2000多元提升至4000多元。

不管机器人是否能替换人,显而易见的是,自动化程度提高后的工厂内,一定会出现操作工减少、技术工增多的新生态,工人结构将从金字塔形向梯形转变。

从2011年宣布投入“百万机器人”开始,富士康有意识培养员工转型。冯柯告诉《IT时报》记者,深圳观澜厂区引入机器人后,大专学历的员工可以自愿报名,在江苏南通精密模具培训中心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式培训,这些课程主要是关于自动化操作。考虑到流水线工人学历普遍不高,富士康允许员工先报考富士康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的IE学院,拿到大专学历后再参加培训,“课程深造的费用是工厂与员工各出一半,比如要拿到武汉理工大学的大专学历,两年学费16000元,工厂会补助员工8000元。”

即便如此,富士康机器人换人的速度与技术人才数量、质量的储备依然难成正比,这也是企业升级智能制造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在接受《IT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增速很快,传统制造企业在自动化改造过程中,文化层次较低的产业工人淘汰后,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确实没有跟上,企业需要更多的途径来培养专业化人才。”

“富士康是最早引入机器人应用在苹果生产线的企业,自动化生产多用两轴和四轴机器人,但类似手机等高精细产品,全面应用机器人不现实。”在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看来,人工生产的手机并不一定比机器人产的差,但自动化工作站的概念意味着能够拿到更多订单,此前富士康曾释放很多华为和苹果的订单给二级、三级供应商,可二级、三级供应商根本无力负担引入机器人的成本,订单逐渐减少,甚至倒闭。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也告诉《IT时报》记者,机器人逐渐替代人类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批量引入机器人一要建立在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基础上,二是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经济实力。

目前,昂贵的机器人由于欠缺灵活性与精度,依然在从事较为简单、繁复的工作,也许机器人无法替代人类,但裹挟在机器人浪潮中的工人不得不承认,更多的工作机会正被机器人蚕食。

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据《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统计,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5.6万台,连续2年行业增速在50%以上。“以此数据为基础来看,富士康一年1万台机器人的产量可见其自动化改造的速度。”罗军说。

罗军坦言,智能制造在国内目前还是起步阶段,传统制造企业升级智能制造预计5年内会有一个大的调整,10年内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5至10年间,传统制造业基本完成工业化改造会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将整体进入智能制造的初级阶段,个别企业进入中高级阶段。

“机器人上岗 昆山富士康裁员6万”真相:

订单减少 生产线“喂不饱”

国庆假期刚刚过去,富士康突然被曝出“机器换人”计划加速,每年有上万台机器人投入使用,其江苏昆山工厂已裁减6万员工。10月10日,《IT时报》记者亲赴昆山,实地调查后发现,此说法并不准确,最近几年,昆山富士康工厂的员工数量确实从最高峰11万人缩减到目前不足5万人,但“罪魁祸首”并非是机器人,而是逐渐减少的订单量和向中西部迁移的生产线。

昆山富士康两个工厂的对外招聘一直未曾中断。有员工告诉记者,每天招聘100多人,同时离职100多人,是富士康的常态,官方从未主动裁员。但近几年来,昆山工厂订单量下降是事实,由于基础工资较低,代工厂工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加班费,但现在加班并不容易,且时间限制在每天2-3小时,直接导致收入下降,不少工人因此主动离职。

况且,6万人的数量缩减,并非今年突发,而是这几年中自然形成。昆山富士康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及其配件,这几年,随着电脑整体市场萎缩,订单量持续下降。另一方面,考虑到昆山劳动人力成本等问题,昆山的一些生产线及订单开始往中西部转移。昆山富士康的员工告诉《IT时报》记者,目前,昆山富士康两个厂区的员工宿舍均住不满,一间八人的宿舍有时仅有四名工人入住,城北富士康为此关闭了不少员工宿舍。

虽然机器人并非昆山富士康自然减员6万人的主因,但富士康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战略也注定着昆山工厂将会引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据悉,富士康在中国地区已部署4万台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被分派到富士康郑州的生产基地,成都的平板工厂、昆山和嘉山的电脑/外设工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富士康餐厅紧急招员工3个,管吃管住,综合收入一个月;

年龄51岁以下都行,男女不限,欢迎推荐家里的亲戚朋友来加入我们

近期,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被贴上了“要跑”的标签。

富士康,往昔只要人们一提到苹果手机,就会自然联想到的,过去一直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一头大象。

7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富士康计划在威斯康星州建一座工厂,投资额将达100亿美元。

然而,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1日,特朗普在一场小型发布会上称,富士康在美新工厂的投资额可不是100亿美元,可能将达300亿美元。

这个新数字真的很吓人。

但不管是100亿还是300亿,其背后的内容都值得深入发掘。

不想成为被推倒的大象,富士康酝酿转型3年了

富士康,更多人认识该公司还是源自于iPhone的诞生,转眼已10年。作为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在中国大陆拥有30余个科技工业园区,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拥有200余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员工总数超过120万。

“富士康就是即将被马云代表的中小企业所推翻的大象。”郭台铭2016年在杭州云栖大会上如此表达自己的危机感。

因为,一直以硬件代工为主导的富士康,问题早已显现,从2011年到2014年,业绩连续四年下滑。

为此,郭台铭于2014年提出“八屏一网一云”战略。“八屏”指手机、电脑、电视、教育与医疗应用终端产品的屏幕。“一网”指网络建设,“一云”指云计算和云端服务。

从强调硬件和技术放大到工作、教育、娱乐、家庭、安全、健康、电商、环保汽车8大方面,以此为入口,打造生态系统型科技企业。

2015年,郭台铭进一步清晰化,要把富士康转型为“六流”公司: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人员流、物料流以及过程流,在富士康最近几年的转型布局过程中都有清晰的体现。

不过,大企业的转型无法一蹴而就,富士康现在做的,是在为未来不短的一段时间里将要经历的转型铺路。

富士康的全球布局策略概括起来一共十六个字:“两地研发,三区设计制造,全球组装交货”。

两地研发,指以大中华区与美国为两大重要战略支点;三区设计制造,指以中国大陆为中心,亚美欧三大洲至少设立两大制造基地;全球组装交货,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装,并交付到客户指定地点。

在这16个字中,两次提到了中国大陆。

富士康与中国大陆市场的亲密关系

通过一组不全面的数据,富士康与中国大陆市场的关系可见一斑。

富士康郑州工厂,建成一年多,员工便超过10万,现在超过25万。超过深圳成为全国最大的富士康工厂群。

深圳工厂员工总数虽不及鼎盛时期,但也超过20万。

二、支撑一个城市的GDP。

2016年,河南省进出口4714.7亿元人民币,其中富士康的进出口额竟为3171.9亿元,占该省进出口的近七成。

2016年山西省出口总值1099亿元,手机出口2531万台、货值380.4亿元,几乎全部来自富士康的工厂。

2016年四川货物进出口总值3263亿元人民币,三家公司占了其中的42.7%,富士康647亿元,英特尔627亿元,戴尔118亿元。

三、手机产量,中国第三能排世界第一

2016年,全国手机产量前三名,广东第一,9.64亿部,占全国60%;重庆第二,2.87亿部;河南第三,2.59亿部。仅河南的产量就能排世界第一。

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都是无法达到的高效。

投入升级,中国大陆还是富士康的大后方

时至今日,一说起富士康,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还是“不就是个代工厂嘛”。

实际,富士康早已开始自主创业,并且向高等级工业进军。

旗下的深超光电,是中国十大液晶面板生产企业之一。

2015年11月,在郑州经开区启动第6代低温多晶硅(LTPS)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总投资280亿元。

2017年5月,筹建武汉创新研发中心,目标总投资达百亿元。

众所周知,富士康在收购夏普后,开始实行去日本化,成立显示器产品公司(SDP),将其主要工厂设在广州。

富士康2016年12月30日宣布,将在增城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面板工厂,并以工厂为核心打造工业园区,投资总额达到610亿元,主要生产第10.5代显示器面板、基板玻璃等相关产品,重点发展工业大数据应用、超高清8K电视、智慧家居、智慧办公、面板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预计年产值可大920亿元。

为了做产业升级,实现生产自动化,富士康近几年还在全国的工厂部署了4万台机器人,在成都工厂,富士康拥有10条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一体式PC的生产订单都可以完全自动化生产,不需要人力。

2017年,富士康大大增加了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数量,从最近十年来年平均700人左右,一下增加到1.2万名高校毕业生和6000名中专技校毕业生,重点招聘电子商贸、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自动化、新材料、机械工程、精密模具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覆盖富士康的30多个工业园区。

这些都是不同于普工的高级工人。

这一系列动作都说明了富士康自身正在不断地升级转型中。

不管哪国都一样,同是市场,关键在人

如上文所说,美国将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以夏普8K项目为主的美国工厂不光从事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还要负责产品的最后交付。

美国工厂以及广州增城工厂,代表着富士康由代工向商贸的转型,首先贯穿的是富士康“离消费者更近”的理念。

如同富士康在印度也有建厂,同理,这也是富士康处于商业布局考量做出的决定,即属地生产,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全在同一地完成。

属地生产,也便于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品牌。

同时,8K项目的推动,对科技人才需求会很高,美国在这方面不缺,在美国建厂,可以引进更多先进科技型人才和技术力量,让技术研发血液新鲜起来。

也可以把国内的优秀人才带到美国去,让他们学习语言、感受美国的科技氛围、最终形成一种国际视野,从而加快富士康的国际化进程。

然后,在全球三大主要地区的重心处建工厂,再通过日后将建立的物流仓储体系迅速地将产品输送到全球市场,都符合富士康全球布局战略中对“全球组装交货”的阐述。

“成本”确实是不可逃避的话题,如果产品生产完对美国出口,经过美国的关税征收,最后产品的价格与在美国直接生产相差无几。

但除却人工,美国的能源,土地,物流,金融成本大概都只是中国的一半,即,在美国建厂生产并不会额外增加很多成本。

并且,这种属地生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出口方面的限制,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其品牌的全球化。

夏普工厂入驻广州增城,又重金在美建厂,做了这么多,其实是在布一个局。

富士康“早有预谋”,夏普8K就是那个起爆点

在被富士康收购之后,夏普公司成功扭亏为盈。

无论是电视还是手机等移动设备,普通消费者都知道,夏普的屏幕做得好。

在电视全面普及液晶化的今天,为了增加自身产品吸引力,抢占市场,有的企业选择了OLED,有的选择了量子点。

富士康选择了夏普,实际是因为非常看好夏普超前的8K技术。

8K技术,就是夏普技术的优势壁垒。

开始于2011年的与夏普之间的谈判,终于在2016年落下帷幕,夏普正式成为了富士康旗下的品牌和公司。

夏普让富士康拥有了技术,同时,夏普在液晶面板上拥有从4代线到10代线的全面布局,获得了夏普的专利。

富士康凭借自身优势足以迅速提升夏普产能,借此快速切入大尺寸面板市场。8月底9月初,8K电视的民用版就将推出。

收购夏普,谈了5年,而从完成对夏普的收购,到宣布在广州增城建夏普工厂,仅小半年时间,再到传出富士康将在美建厂的消息,中间隔了3个多月,再到最近正式宣布建厂,也才过去3个多月。

不难看出富士康转型的决心。一系列动作紧凑而不乱,或许在于夏普谈判的几年里,郭台铭带着富士康一直在筹划。

再看富士康从本世纪初开始涉及渠道、电商、金融等方面的扩展,一切看起来都“早有预谋”,现在做的只是按部就班。

依然要强调的是,富士康不是去美国做代工厂,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掌握了电视行业的优势技术,以及一个知名品牌。

也不是简单地到美国卖产品,打造全球产业链,产品和品牌是重要载体,但并非富士康全部的目标。

而富士康实现全球化产业链升级的过程,将成为其反哺全球市场、反哺中国大陆市场的过程,因为包括其在美投资建厂,都将成为一个世界标杆。

写在结尾,真有人能对一个行业十年、二十年后的情况都做出准确预判吗?

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很好:

“只有产业的新陈代谢,没有帝国的夕阳。”

“顺势而为,顺时而动”,

才能跟得上产业的新陈代谢,

不管是十年,还是二十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州有几个富士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