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祝融夫人谁演的杀刘琦 问计放南蛮 场上有孟获 祝融 小乔,董允怎么结算

三国英雄文治武功的经典大作《三国志11》正式登陆中国内地,即将全面推出简体中文版本。《三国志》系列可说是日本光荣公司最知名的游戏产品之一,其每代作品的推出都受到中国玩家的极大关注,长久以来一直伴随着玩家的成长,给大家带来无尽的快乐!而此次《三国志11》更是《三国志》系列的巅峰之作,无论是游戏画面、人物设定以及游戏品质都是前代所不能比拟的。《三国志11》是日本光荣(KOEI)公司经典历史模拟游戏《三国志》系列最新一代作品。游戏共收录8个游戏剧本,并首次采用完整3D地图来展现中原面貌。以水墨画为基调,随着季节的更迭,将历史悠久的中原大地呈现在广大玩家面前。游戏主要操作画面的中国大陆地图采用与《信长之野望:革新》类似的连贯单一大地图,以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的3D绘图方式呈现,并具备四季的变化,让玩家体验如诗如画般的中国山水风光。这次《三国志11》把整个中国地图以全3D的方式作成一张大地图,各方势力在这个广大中国地图上逐鹿中原争霸天下,而且因为全3D方式描绘,不但可以360度旋转更了解战况,加上又能即时进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加入各种高低起伏的地形效果,以及即时行军调度的战略要素,而屏幕下方还有圆形小地图即时呈现各势力的战略部署,全3D化的《三国志11》似乎更加重了即时战略的成分,玩起来乐趣倍增。

《三国志11》游戏截图

本作单从图像上的变化就足以称翻天复地,大地图一改本系列传统的精致与华丽,采用了气势滂沱的水墨风格,一展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可以预见的是,配合《三国志》系列一贯高水准的音乐,《三国志11》的气氛和临场感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现在我们可以得知的是,游戏改采用3D引擎开发,而不是系列以往的预渲染方式,这次是实时的3D人物,在舌战、一骑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改变许多。而且由于采用了3D演绎方式,那么我们将可以期待的就是丰富和流畅的动作了。“三国志”是一款改编自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的游戏,因为三国这个动荡的时代是华夏大地上古代战争表现最为精彩,同时也中原最为人杰辈出的年代,其影响力和魅力之大,使得后人不断创造如小说或影视传记等传媒形式来歌颂这段传奇;它们又进而影响到了一直被中国文化影响和笼罩的日本,因为在传统传媒表现形式上完全没有实力和中国的一系列表现三国题材的经典作品进行竞争,所以日本选择了通过它们更先行发展的新文化表现形式“游戏”来表现自己对中国这段精彩历史的向往和欣赏,所以就有了靠三国游戏成名的游戏公司“光荣”和这绵延超过十代以上的三国游戏“三国志”系列。而本次“三国志”的十一代是首次采用三维图象技术和众多颠复性革新的全新作品。同时游戏公司按照该系列的惯例,认真地通过设立在大陆的代理处聘请中国艺术家和配音公司协助完成游戏的制作,使游戏在表现中国风格的地理和人物上更加真实和个性。同时,游戏谨慎的采用和改良同类型游戏“信长之野望”系列十二代的建设系统,并且完全崛弃了“三国志”系列中八和十代的角色扮演系统,回归君主制战略系统,玩家只能扮演君主来打天下,不能再扮演一般将领在别的主公手下建立个人性质的功勋,可以说这代的三国志是完全没有杂色的纯战略游戏。

这次是“三国志”系列游戏首次使用三维来构建游戏画面,游戏在视觉上使用以水墨画风格的地图场景,其游戏和水墨艺术有关的部分是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的曾刚先生完成的,游戏中只有整体地图结构,建设和战斗都是在一个战略地图上来表现,整个游戏甚至放弃了以往进入城池的设计,一幅由水墨风格纹理构成的全三维三国时代的地图,就是游戏战略画面的全部,同时在地图上的设施的建设和军团之间的战斗都有一些过程动作和特效来表现,这方面游戏处理的比较到位,而根据军团人数和兵种的不同,地图上的军团大小和造型也会不同。整个战略地图和上面的建设还有战斗过程都在水墨构图和精巧的设计下表现得非常不错。而游戏画面上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将领之间的单挑战,以往很多玩家都在抱怨“光荣”可以做出画面还不错的动作类三国游戏“三国无双”系列,可是对本家“三国志”系列里面的武将战斗的视觉效果完全没有任何改进可言。在这些意见和要求下,本次游戏单挑系统在画面上的改进可谓最大。这次的武将单挑还有文官的口舌辩论完全是用三维技术来表现,人物的模型还有动作甚至特效和人物造型都可以比美最新的“三国无双”系列游戏,而单挑场景很丰富,仅从图片来看就有森林,城墙,平原等多种,同样被表现得非常华丽。而另一项和将领有关的重大视觉改进就是游戏中的男性将领,会随年龄变化而改变头像CG和战斗时的三维造型,女性将领没有头像CG变老的概念,但有的人会在一定的特殊事件后发生变化。而在造型的变化上,制作方下了一番功夫,没有把它简单的变成面貌变化,青年的刘备一脸的英气和慈爱,到老了就有了一股庄严和霸气。曹操出道有着一股无人能敌的威严,老了反而流露一种经历沧桑的悲怨感觉。而由青年时代的护卫从将成长为西蜀中流砥柱的赵云则更加明显,少年时的清秀俊朗变成老年时代不输当年奉先的霸气和震慑感,令人感触很深,足以看出制作公司在这方面可谓煞费苦心!

该系列的游戏音乐一直具有极高的水准,为了表现中国音乐独特的淡雅舒缓等意境,制作公司每次往往不惜血本精心打造,而游戏中音乐分战斗或内政等游戏状态的不同而变化,而本代游戏的背景音乐风格和以往类似,但在整体感觉上要比上一代更为动听。在音效部分中,本代游戏有了一个巨大的突破,众所周知在整个音响传媒领域,观众们都喜欢追求其中角色的原音效果,所以这次游戏公司特地找到了北京的配音创作公司来完成整个游戏里的旁白和人物配音,也就是说整个游戏中的背景简介还有特定和一般人物的种种配音都是完全是用汉语普通话来完成的,而且无论游戏的任何语种版本都是如此,而感觉上游戏中的人物语音听上去也比较到位。虽然语音系统的重大改进就游戏本身的题材上讲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其带来的惊喜却超过了很多其它方面的改进。另外一点就是本次的将领综合忠诚度,使需“三国志”的二代以来最低的,甚至结义和婚姻也不能保证部将不会临阵倒戈,真是非常令人唏嘘。而且,本次游戏中的女性角色的数量和能力值是有史以来的三国游戏中最多的,除了知命的女性人物外游戏还有很多半原创的女性角色,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态势。而部分人物因为能力的潜属性,可能会随年龄而使能力值增大或降低,有些武将的能力是固定的,有些有轻微变化,比如曹操,马超,有些变化比较大,不过都不是决定性的变化。将领仍然有特技系统,不过不同的是,只有一项特技,特技的领域涵盖很广,从内政到军事都有,虽然有的特技非常强劲,但是如以前那样一个人有众多特殊能力的设计不复存在了。游戏和以往一样有很多隐藏要素等待大家发掘。训练关全通后会赠送三十二名历代中华名将,如岳飞、郑成功或孙膑一类的。而普通通关后,新武将能力上限可设为最高的一百,追加可选特技数(高级特技),自创人物头像可选史实三国人物。收齐三十张事件CG通关,除开启鉴赏功能外,再追加可选特技数(最高级特技),头像可选NPC三国人物,并开启三国人物三维造型模型选择项。不过虽然游戏中人物的三维造型是使用结构拼凑的,但是人物部件不可以自由选择,但玩家可以凭借简单的外部修改游戏存档让人物带马超的头盔、穿关羽的铠甲或披张辽的披风。更可以导出人物纹理,进行更个性的修改,当然这是属于玩家个人兴趣的领域了。


各都市建设空地数量(格数表示空地数)

10格:小沛安定新野武陵梓潼

12格:襄平蓟平原晋阳北海汝南上庸天水柴桑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永安江州建宁

15格:北平南皮寿春濮阳陈留宛武威吴会稽庐江江陵汉中云南

18:下邳许昌建业襄阳成都

游戏人物头像制作精良考究,对三国中众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合理的设计。比如说孙策豪迈威严的形象,貂蝉的妩媚形象,关羽高风傲骨的形象,都可以通过头像展现在玩家面前。

注:空位指初始状态下不存在拥有该特技的史实武将,大多特技多人拥有,此仅举两例。加粗为历史武将。

无视陆地上障碍;对武力低于己的敌队,除水军、兵器外战法成功必暴击。
陆地部队除兵器、运输队外移动力+5。
张燕、韩遂、马休、夏侯霸、徐荣
周仓、孙韶、董袭、周旨、留赞
蔡瑁、吕岱、吕据、朱据、鲁淑
通过地形为“栈道”时不受伤害。被落石攻击时伤害减少为10%。火系伤害减半 张嶷、马忠(蜀)、陈式、牵弘、王颀
董昭、李丰(李严之子)、杜畿、孙皎、高翔
通过地形为“毒泉”时不受伤害。
攻击时目标部队气力-5。 张苞、凌统、祝融(祝融夫人)、凌操
攻击时目标部队气力-20。 张辽、甘宁、颜良、英布
击破一支部队后,气力值+10。 张郃、关兴、贺齐、吾粲、杜预、高长恭
普通攻击有50%的几率攻击2次。 曹洪、魏延、傅彤、牛金、鲍三娘
陆上攻击时,50%的几率不受反击。 夏侯渊、丁奉、曹叡、文鸯、张球、彭越
水上攻击时,50%的几率不受反击。
所在地形为“森”时,攻击时必暴击。
攻击目标为建筑物时,攻击时必暴击。
一齐攻击时,50%的几率使目标混乱。
击破一支部队后,必捕获敌武将。(拥有名马、强运特技武将除外,与拥有血路特技武将同部队除外) 潘璋、马忠(吴)、卫瓘
击破一支部队后,所得技巧P加倍。 徐庶、曹真、羊祜、陆抗、陈泰
击破一支部队后,有15%几率夺得敌武将一件宝物。 笮融、张闿、眭固、胡车儿
攻击时,增加己方所造成伤害的15%的士兵。
对武力低于己的敌队,普通攻击时必暴击。
技术“骑射”未研究时仍能进行骑射攻击。骑射攻击时必暴击。 庞德、公孙瓒、公孙越、公孙范、公孙续、陈庆之
非义兄弟、夫妻、亲爱武将部队攻击时,有25%几率发动支援攻击。 (厌恶武将除外,拥有此特技武将必须为部队主将) 鲍信、满宠、关平、吴懿、赵累、鲍叔牙
对武力低于己的敌队,枪兵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刘封、李通、王基、朱桓、邓忠
对武力低于己的敌队,戟兵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李严、陈武、沈莹、鄂焕、花鬘
对武力低于己的敌队,弩兵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张任、孙尚香、严颜、鞠义、蒋钦
对武力低于己的敌队,骑兵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夏侯惇、文丑、张绣、马云禄
对武力低于己的敌队,水军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朱然、韩当、张承(吴)、孙翊、王浑(魏→晋)
对武力低于己的敌队,全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对武力低于己的敌队,除水军、兵器外战法成功、普通攻击时必暴击。
枪兵、戟兵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枪兵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戟兵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弩兵战法成功时必暴击。乱射无自伤
骑兵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水军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兵器战法成功时必暴击。
对攻击力低于己队的敌队,使用骑兵战法成功,必使目标队混乱。 关索、曹彰、吕绮玲、杨大眼
弩兵可对地形为“森”的部队使用战法和普通的远程攻击。
使用战法使得目标队移动时,50%的几率使目标队中任一武将受伤。 孙礼、王双、华雄、沙摩柯、傅佥
部队兵数小于3000时,被攻击时有50%的几率不受伤害。 文聘、郝昭、郭淮、霍峻、张悌
部队所受伤害小于500时,有50%的几率不受伤害。 许褚、向宠、诸葛诞、于诠、王伉、秦琼
被一齐攻击时,视为一次普通攻击。 曹仁、审配、徐盛、孙桓、罗宪
己队受到战法攻击后,气力值+5。 王异、诸葛尚、刘谌、曹髦、孙鲁班
部队武将不会战死、受伤、被俘。
所受非“火”伤害减少50%,所受“火”伤害为200%。
部队被击破时,同部队武将不会被俘。
同部队武将不会战死、负伤。
计略“伏兵”成功时必暴击。 蒯良、法正、诸葛瞻、公孙康、王甫(三国)
对智力低于己的敌队,计略“火计”必成功。
对智力低于己的敌队,计略“伪报”必成功。 陈珪(东汉)、周鲂、张特、桥瑁
对智力低于己的敌队,计略“扰乱”必成功。
对智力低于己的敌队,计略“内讧”必成功。 陈登、王允、徐氏(孙翊妻)
对智力低于己的敌队,全计略必成功。
对智力低于己的敌队,计略成功时必暴击。
对智力高于己的敌队,计略成功时必暴击。
对敌队所使用的计略必不受。
敌队所使用的计略必不受。
对智力低于己的敌队使用“火计”必成功;造成的火伤加倍,自身火免疫。
对智力低于己的敌队,全计略必成功必暴击;免疫智力低于己的敌队计略。
己队全计略气力消耗为1点。 马谡、荀攸、贾充、诸葛恪
己队全计略使用距离+1。 郭嘉、陆逊、钟会、吴起
己队全计略使用成功时,自动对目标队的任意一邻近的敌队使用同一计略。
己队全计略使用成功时必暴击。
敌队所使用的计略不受时,己队使用同样的计略给使用计略的敌队。
对敌男性武将队(无女性)全计略命中率加倍。
张梁(黄巾)、木鹿大王
可使用计略“妖术”、“落雷”。
敌部队所使用的计略“伪报”必不受。 于禁、黄权、司马师、袁涣、辛宪英
敌部队所使用的计略“扰乱”必不受。 徐晃、司马昭、马岱、王平、霍弋
敌部队所使用的计略“伪报”、“扰乱”必不受。
己方每回合开始前气力值+5。 大乔、小乔、卞氏(武宣卞皇后)、邹氏(张绣妻)
曹植、蔡琰、陈琳、刘劭
执行指令“设置”时,每回合建造耐久度增加为200%。 张紘、娄圭、留略、留平、贾逵(魏)、蒙恬
武将所属关隘或港口内的士兵不消耗兵粮。 国渊、韩浩、刘馥、宁随、萧何
“征兵”时,获得150%的士兵。 袁绍、程普、张邈、夏侯玄、魏讽
生产枪、戟、弩时,获得200%的兵装。 蒯越、马良、费祎、钟繇、温恢、李斯、管夷吾
生产军马时,获得200%的兵装。 马腾、梁习、成宜、阎行
生产兵器时,生产时间减半。 尹默、马钧、郤正、裴秀
生产舰船时,生产时间减半。 吕范、王濬、唐咨、吾彦
研究技巧时,消耗金钱减少为50%;同队中的其他武将所获经验为200%。 孙权、卢植、袁遗、董允
所在城市有“未发现”武将时,探索人才时,必定发现人才。 荀彧、顾雍、伊籍、毛玠、崔琰
外交中“同盟”、“停战协定”、“交换俘虏” 时,有几率触发舌战。 孙乾、简雍、邓芝、诸葛瑾、阚泽、张仪、蔺相如
所属城市原金钱收入增加为150%(每月收入1次)。
所属城市原粮食收入增加为150%(每季收入1次)。
所属城市原金钱收入为50%(每旬收入1次)。
所属城市原粮食收入为50%(每月收入1次)。
所属城市领地内不会出现异民族“乌丸”的根据地。 袁熙、牵招、田予(田豫)、刘虞、阎柔
所属城市领地内不会出现异民族“羌”的根据地。 张既、马铁、成公英、徐邈、韩德
所属城市领地内不会出现异民族“山越”的根据地。 严白虎、严舆、朱治、孙瑜、钟离牧
所属城市领地内不会出现异民族“南蛮”的根据地。 董和、张翼、孟优、雍闿、带来洞主
所属城市领地内不会出现“贼”的根据地。 臧霸、孙观、波才、王匡、张曼成
所属城市武将忠诚不会下降。 吴国太、孙登、曹冲、司马攸、王昶、孔丘
所属城市不会出现灾害“蝗灾”、“瘟疫”。 周昕、田畴、虞翻、石苞、陆绩
所属城市状态“丰收”出现几率增加。 钟毓、楼玄、孙氏(陆逊妻、孙策次女)
结婚后夫妻双方所有属性值+1。 糜氏(糜竺妹、刘备妻)、樊氏

若是玩家自创武将可直接选做皇帝

丞相、司空、太尉、司徒

大都督、卫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光禄勋、大司农、廷尉、卫尉

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

尚书令、太仆、太常、大鸿胪

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

中书令、御史中丞、执金吾、少府

安东将军、安西将军、安南将军、安北将军

秘书令、侍中、留府长史、太学博士

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

谒者仆射、都尉、黄门侍郎、太史令

军师将军、安国将军、破虏将军、讨逆将军

郎中、从事中郎、长史、司马

平东将军、平西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

太乐令、大仓令、武库令、卫士令

牙门将军、护军、偏将军、裨将军

主簿、谏议大夫、侍郎、中郎

忠义校尉、昭信校尉、儒林校尉、建议校尉

左仆射、右仆射、典农校尉、议郎

奋威校尉、长水校尉、破贼校尉、武卫校尉

《三国志11》游戏截图

(一)剑兵 移动力20 费用0

攻击和防御都很低,无兵法。属于乌合之众的兵种,但是作为建筑人员和紧急调配还行。另外,到了水上,如果军队够多的话可以利用其布置火船阵。

(二)枪兵 移动力22 费用700(枪特产城市560 下同)

特点:克骑兵,被戟兵克

威力:攻击能力中,防守能力中,移动能力中,攻击范围小. 用来混乱和抢劫的兵种,能压制着对方来打。(用赵云带最好)

突刺(15) (B 级适性或以上,下同) 25 0:(对部队的攻击力25,对建筑攻击为0,表示不攻击,下同):将敌部队击飞一格(我方部队原地不动)

螺旋突刺(20)(A 级适性或以上,下同) 30 0:有一定几率使敌人陷入混乱 (暴击状态下100%晕人,非暴击情况概率发生)

二段突刺(25)(S 级适性才可用,下同) 35 0:将敌部队击飞两格(我方部队原地不动)

可执行战法的目标:身在沙地、水上以外的敌部队。

1、用战法移动敌部队,使其阵形有利于我方使用火攻或进行大范围攻击;

2、用战法移动敌部队,使其撞在陷阱(火球、火种等)上或使其进入我方军事设施(箭楼、投石台、石兵八阵等)范围内;

3、用战法使敌人混乱,螺旋突刺暴击时不受反击,或者在危急时拖延敌人进军速度。

优点:攻守平衡,螺旋突刺暴击必混乱,枪兵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派上用场——在小型战役中,可以单纯靠军乐台+螺旋突刺以一敌多,而在大规模战役特别是在超级难度中,可以用战法移动敌部队,使局面有利于我方使用火攻或进行大范围攻击。

缺点:攻击范围小,移动力不高,可以用战法的地形太少。(沙地不能用枪兵战法,例如长安周围)

压制打法:枪将(或更上级的枪神、斗神、霸王、神将、勇将,也可考虑乱战)+猛者+乱战(威风或心攻)

特点:克枪兵,被骑兵克

威力:攻击能力弱,防御能力强,移动能力中,攻击范围大。擅长作为前军与多个部队周旋以一打多。(太史慈带最好,毕竟是戟神)

熊手(15)B 25 0:拖动敌人向我方部队方向移动一格

横扫(20)A 30 0:同时攻击相邻的3支相连的敌部队

旋风(30)S 33 0:同时攻击相邻的所有敌部队

可执行战法的目标:身在水上以外的敌部队。

《三国志11》游戏截图

1、可用熊手移动敌人,达到和枪兵一样的作用;

2、敌人来时可以利用其高防御特点作为肉盾卡位;

3、利用战法进行大范围进攻,以一打多,造成敌人特大伤害。

优点:熊手击破敌方部队时提升捕捉对方武将几率,是防御力最高的兵种,卡位的首选,并且是少有的可以大范围进攻的兵种之一,更可以在多种地形使用战法。

缺点:攻击力低,战法消耗气力太多。

防御部队:藤甲(小心火)+铁壁+金刚(或攻心或洞察)

干扰部队:威风+铁壁+藤甲(小心火)

威力:攻击能力弱,防守能力弱,移动能力中,攻击范围大。大军团作战时清兵效率最高的兵种,攻击时不会受到反击,乱射可以笼罩7格的范围,不过也能误杀友军(未必是坏事,杀自己人也有功勋和技巧P可赚)

火矢(10)B 10 15 建筑可 射程2格 有特定科技可射3格:放出火箭,并有一定几率使敌部队着火

贯射(15)A 20 15 建筑可 射程2格 有特定科技可射3格:可攻击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支部队

乱射(25)S 25 15 建筑可 射程2格 有特定科技可射3格(也可距你2格有敌兵,敌兵旁也有敌兵但距你3格也可达到效果):最多可同时攻击聚在一起的七支部队(自己人会伤害,弓神特技乱射无自伤) (很难释放)

可执行战法的目标:不在森林的敌部队、据点、设施。部队配有“射手”特技后刻对在森林的敌部队、据点、设施进行远程攻击,但乱射的波及队仍然无法攻击。

1、用火矢点燃火种/火球;

2、大规模战役是对敌人进行大范围攻击;

3、攻城时以火矢打耐久;

优点:可以躲在大部队后面对敌人造成伤害,在没有攻城兵器时可以用火矢烧耐久,在敌人大军来犯时可以做到大面积杀伤。

缺点:攻弱守弱,没有弓神乱射还会伤到我方的部队,使用时需要其他部队作为肉盾或帮助摆位。

特点:克戟兵,被枪兵克

威力:攻击能力强,防守能力弱,移动能力强,攻击范围小。开发了白马后还可以远程攻击,由于其高速移动力,所以除了作战厉害外也是建筑部队和计略部队的最佳选择。

突击(15)B 30 0:推动敌部队使其移动一格(我方部队也会移动)

突破(20)A 35 0:从敌部队中穿过去

突进(25)S 40 0:推动敌部队使其移动两格(我方部队也会移动)

可执行战法的目标:身在湿地、毒泉、森林以外地形的敌部队。

骑射可对在森林的敌部队攻击。

2、可以通过突破从敌部队中间穿过,当敌人用一支部队卡位时可以做到和后面的部队两面夹击。

优点:拥有高攻击力和高移动力,用骑兵战法有几率发生强制单挑,还有可能突死敌人。

缺点:骑兵的攻击范围小,防守弱。

战法攻击:疾走+猛者+骑将(或更上级的骑神、霸王)

普通攻击:连战+驱逐(或更上级的神将、飞将)+白马(如已开发了白马技能则可换为威风或心攻)

捉人部队:捕缚+长驱(或更上级的强行)+昂扬

雷电部队:鬼门+百出+鬼谋(赚技巧可换为精妙)

计略部队:虚实(更上级的有神算)+连环+百出(或乐奏)

(六)街车 移动力18 费用)

破碎(10)C 0(不能对部队攻击) 130 (只对建筑可):只能对建筑物进行此战法,威力强

对建筑物超大伤害,同时对城内部队造成伤害。防守能力弱,移动能力弱,升级为木兽后可以攻击野战部队。由于全是战法攻击所以不被反击,不过受到攻击也不能反击别人,明显弱点是没气力就等于报废了。

推荐特技组合:攻城+工神(更上级的有霸王)+奏乐(或遁走,或飞将)

《三国志11》游戏截图

对建筑物超大伤害,同时对城内部队造成伤害。防守能力弱,移动能力弱。由于全是战法攻击所以不被反击,不过受到攻击也不能反击别人,明显弱点是没气力就等于报废了。

(八)井栏 移动力18 费用)

火矢(10)C 15 20 建筑可:放出火箭,并有一定几率使敌部队着火

远程攻城兵器,与攻城车不同的是更擅长杀兵。防守能力弱,移动能力弱,升级到投石并开发霹雳后可以产生溅射效果波及相邻部队。

推荐特技组合:工神(更上级的有霸王)+奏乐+射程(或攻城)

(九)投石车 移动力18 费用1800(1440)

投石(10)C可以对多部队进行攻击,成功率100%,有自伤

(十)运输部队 移动力25 费用0

运输部队,攻击和防御最弱,但当带有相应兵装时能给作战部队城外增兵,也是有力的战场支援。

推荐特技组合:运搬+奏乐(剩下的随便加个多出来的计略特技就好)

(十一)走舸 移动力16 费用0

火矢(10)B 15 15 建筑可:放出火箭,并有一定几率使敌部队着火

水中部队,任何兵种上了船都一样,所以只水战的话用剑兵就够了。

推荐特技组合:水神+推进+操舵

(十二)楼船→斗舰 移动力20 费用800

火矢(10)B 15 15 建筑可:放出火箭,并有一定几率使敌部队着火

猛撞(10)A 25 20:撞击敌方船只使造成伤害

投石(15)大型船,升级为斗舰可以投石,可以对多部队进行水上攻击,成功率100%,有自伤(注意别用威风自伤,不然自己部队很惨)

推荐特技组合:水神+奏乐+操舵

可建造铜雀台提高势力技巧P

《三国志11》游戏截图

技巧研究:(技巧研究时间并非固定,跟武将的多少和能力有关,下面的需时只是游戏中显示的一般值)

技巧分为8个系,每个系4个等级,低级技巧开发完之后才能继续开发高一等级的技巧。一级技巧需要1000技巧P,1000金;二级技巧需要2000技巧,2000金;三级技巧需要3000技巧P,5000金;四级技巧需要5000技巧P,10000金。

枪兵战法攻击的时候可以抢夺敌军粮草

在森林地形枪兵部队攻击对方的时候不会被反击

枪兵的攻击、防御、移动能力加强

弓矢攻击戟兵的时候准确率下降30%

通常攻击戟兵的时候准确率下降30%

戟兵的攻击、防御、移动能力加强

弩兵部队攻击对方的时候不会被反击

弩兵的攻击、防御、移动能力加强

骑兵的攻击、防御、移动能力加强

士兵可以通过间道和浅濑,通过栈道时受的损伤降低

部队士兵上限增加3000

部队对据点的攻击力增加

可以建造设施石壁、石兵八阵

可以制造兵器投石车、斗舰和设施投石台

投石车攻击一个部队的时候,周围部队也会遭受攻击

每回合耐久度回复量增加

可以建造设施砦、连弩槽

可以建造设施城壁,据点的耐久度增加

可以做威力更大的业火种、业火球

提升关所、港的最大资金、兵粮、士兵、兵装
麾下武将的忠诚变得不容易下降
《三国志11》游戏截图

开发:市场、农田加30P;兵营、锻冶厂、厩舍、工房、造船厂加30P;造币厂、谷仓加50P;

征兵:加5P到10P不等(与征兵量成正比);

兵装生产:枪、戟、弓、马 加5P到10P不等(与生产量成正比); 冲车、井栏加25P ;楼船加20P;

巡察:加7P到13P不等

训练:加7P到10P不等

搜索:发现+20P 登用+45P 搜到金钱+2P 搜到宝物+2P 搜到弥衡舌战胜利+10P

登用:加20P到30P不等

计略:同盟、停战、降伏动告等(外交)成功加35P 二虎竞食加30P 驱虎吞狼加100P 流言加35P

君主:评定加10P 放逐减7P到减9P不等 结义减500P 结婚减500P

战斗:攻城成功加250P 战法成功加30P 计略成功加20P 消灭敌军部队加50P

另外诸如被攻击、遭受各种伤害也会损失技巧P,所以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当然开发技巧也会损失技巧P的,不过积累技巧P就是为了开发技巧。

流行的骗技巧P的方法有委任让自己人建造土墙然后他们又会烧而获得技巧P;还可以修建军事设施,然后派垃圾武将一点一点修补,修补一次加一次技巧P。

周围2格内我方部队军粮消耗减少
周围3格内我方部队军粮消耗减少
周围4格内我方部队军粮消耗减少
攻击建筑,周围2格内敌方部队自动攻击
攻击建筑,周围3格内敌方部队自动攻击
周围2格内我方部队攻击力增加,提高单挑接受率。
周围2格内我方部队气力回复
周围1格内敌方部队混乱
周围2到3格内敌方部队自动攻击
障碍建筑,阻止敌方部队的进攻
障碍建筑,阻止敌方部队的进攻
周围1格内敌我双方攻击
周围2格内敌我双方攻击
周围2格内敌我双方攻击,并带混乱效果
一条直钱上3格内敌我双方攻击
一条直钱上5格内敌我双方攻击
一条直钱上4格内敌我双方攻击,可穿过建筑物继续攻击
周围1格内敌我双方攻击,水上设施

军事设施建造条件:一个军事设施周围2格内不能建造另一个;城市、关卡、港口周围2格内不能建造。

陷阱和壁建造条件:城市、关卡、港口周围2格内不能建造。

另外提醒:土垒、石墙、火种、火炎种、业火种、火球、火炎球、业火球和火船这几种军事设施是可以组成连排的。因为这些是中立设施(仔细看上面没有插旗子),上面没提。

还有一种无法设置,但会自动在原地修复的军事设施,名为擂石。

还有一个提醒,部队使用火计燃烧火球等的方向决定了火球燃烧的方向。

《三国志11》游戏截图


黄忠-----南阳(河南南阳)
董卓---陕西郡临姚(甘肃岷县)
吕布---五原郡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
贾诩----凉州姑臧(甘肃武威)
张辽----并州雁门马邑(山西朔县)
徐晃-----河东杨县(山西洪洞县)
关羽-----河东解良(山西运城解州)
马超-----扶风茂陵(陕西兴平)
法正-----右扶风(陕西眉县)
姜维-----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
孙坚-----吴郡富春(浙江富阳)
太史慈---东莱黄人(山东)
甘宁----巴陵临江(四川重庆)
公元一九二年,士夫官僚集团成员曹操带兵镇压青州黄巾军,收得降兵三十余万,他从中挑选精锐,扩充自己的队伍,组成新军“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借口洛阳残破,把汉献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许县,暂定许为汉都。同年,鉴于长期兵荒马乱,人民流亡,土地荒芜,各地粮食和兵源都发生危机,曹操又在许下募民屯田,以后更在其势力范围内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这样,曹操在军事上有了精锐强盛的部队,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础,再加上他能够笼络豪强大族和士夫官僚,善于招贤用将,终于统一了北方。这时能够在军事上和他进行较量的,只有刘备和孙权两股割据势力。二零八年,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自己为相国,以后又封为魏公,进爵魏王,国家大权一手独揽,使东汉帝国名存实亡。公元二二零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汉皇帝;又过一年,孙权在江东自称吴王,以后又进称吴皇帝。三国分立对全国来说,似是分裂,对各自地区来说,却是一片较广大地区的统一。这种局面维持了四十多年。二六三年,魏军伐蜀,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二六五年,魏丞相、晋王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二八零年,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中国得到暂时的表面的统一。
  魏、蜀、吴三国,魏最强大,我们先来谈魏兵制。
  曹魏时期的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关于中、外军的来历,何兹全《魏晋的中军》一文作了明确的阐述:“‘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公元一九六——二二零年),到魏黄初年间(公元二二零——二二六年)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不过是当时割据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虽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在那里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读史集》二五八页)
  魏的中军略等于汉代的南北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所以《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依然把魏的中军称为南北军。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
 《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王欣夫《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曹魏王国作武卫将军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历代兵制》说“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军“位太尉上”。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
  |——中军-领军、护军——诸营将校
  中央军-大将军——|
  |——外军-都督诸州军事
  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晋书.段灼传》),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曹魏兵制,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陈傅良对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典农中郎将负责一州郡的民屯,典农都尉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军法部勒式管理,应该纳入兵制研究的范围。建安初年开始的屯田,本是为了束缚流民于土地和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军需;到魏末晋初,统治者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经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兵屯的开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军事编制,设立在与吴蜀两国对峙的边境,让士兵且佃且守。东吴也有与曹魏大体相似的兵屯和民屯。
  再谈蜀兵制。蜀汉兵制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点。蜀的中央军,《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五军的组织系统不完全一样,中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典军各一人;前、后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领军、典军各一人;左、右军有护军、监军、都护各一人。据《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只有中军统帅是护军;而据王平、刘敏、姜维等传,前、后、左、右四军又常以护军或监军为各自的统帅。因此,前将军等官号,究竟是护军的另称还是进称,或者是不同时候的职官,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蜀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历代兵制》:“兵有突将、无前、(上宗下贝)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刘璋时,三辅流人数万,收以为兵,号东州兵。”这里所举的尚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蜀有以下称号的基层军队:曲长,汉军本有部和曲的编制,蜀有曲长,则在部分军队尚有曲的编制。屯将,蜀有屯将,则有屯的编制。突将,冲锋队的将领,则蜀军往往有专门的前锋队。无前、无当,二者可能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飞军,以羌族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白(目毛),由以白羽毛为饰的少数民族组成。(上宗下贝)叟,由(上宗下贝)人(湖南、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组成。此外还有夷兵,由荆州一带少数民族组成。从这些称号可以看出,蜀政权不仅让蜀中汉人当兵,而且大量以外族为兵,组成飞军、青羌、白(目毛)、(上宗下贝)叟、夷兵等外族军队。从东州兵的情况还可看出,蜀汉还把外来流民组建成军队。
  最后谈东吴兵制。东吴兵制比较杂乱,大体也与魏无异。其军队特点,如《历代兵制》所说:“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立国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有东海、南海,内地多湖泊水泽,多水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决定其水军强于魏、蜀,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军。东吴的般只体积大、数量多,并且有艨冲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舟扁)、青龙战舰、晨凫等众多名号。根据《吴书》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的还算小船(《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嘉禾二年注引)。又根据《晋阳秋》,西晋灭吴时,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其中包括运输船和战船,运输船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水军作运输军需用。这样,我们虽不能得知东吴水军船只的具体数字,但其规模之大则是可以想见的。公元二三零年,吴大帝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可见当时东吴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东吴水军统帅为水军都督。
  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
  东吴军队大部分由山居的越人组成,以山越为兵,仅见于记载的已不下十余万。西晋灭东吴时,接收其军队二十三万。东吴军队有许多不同名号。《历代兵制》:“兵有解烦、敢死两部,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及健儿、武射之名非一,调度亦最无法。”这里列举的也很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东吴军队有下列名号:羽林,是宫廷禁卫部队。虎骑,拱卫京城的骑兵部队。敢死、解烦、无难、马闲,都是精勇的冲锋队,多分左右两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领兵。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五营有五营督领兵,五校有五校督领兵。升城、绕帐、外部、营下、帐下,大约都是屯驻在京城以外的队伍,分属前、后、左、右四军。还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健儿、勇敢、虎射吏等名号的地方兵。从义士、健儿等名号推测,这些地方队伍可能大多为东吴豪族将帅厚养的子弟兵。《三国志.吴志.甘宁传》:“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可见这些队伍与其世袭将领的关系非常特殊。
190年 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
   曹操攻董卓荥阳之战
   董卓袭王匡河阳津之战
   孙坚斩华雄阳人之战
   刘表平定荆州之战
191年 孙坚攻董卓洛阳诸陵之战
   袁绍袭孙坚阳城之战
   孙坚击刘表襄阳之战
   曹操击黑山军濮阳之战
   陶谦破黄巾军徐州之战
   刘焉割据益州之战
   公孙瓒破黄巾军东光之战
192年 袁绍与公孙瓒界桥之战
   公孙瓒击袁绍巨马水之战
   公孙瓒攻袁绍龙凑之战
   袁术击袁遗扬州之战
   李傕等进犯长安之战
   曹操击黑山军武阳之战
   曹操破黄巾军兖州之战
193年 曹操击袁术封丘之战
   曹操攻陶谦彭城之战
   公孙瓒灭刘虞幽州之战
   袁谭攻田楷青州之战
   袁绍攻黑山军常山之战
194年 吴景攻周昕丹阳之战
   孙策攻陆康庐江之战
195年 孙策攻刘繇曲阿之战
   孙策与太史慈神亭之战
   刘繇攻诸葛玄、笮融豫章之战
   李傕劫持帝后公卿长安之战
   李傕、郭汜攻杨奉、董承弘农之战
   袁绍攻臧洪东郡之战
   鲜于辅攻公孙瓒鲍丘之战
   曹操攻吕布定陶之战
196年 吕布袭刘备下邳之战
   郝萌袭吕布徐州之战
   孙策攻王朗会稽之战
   曹操攻杨奉梁县之战
   曹操灭何义黄巾军之战
197年 曹操攻张绣淯水之战
   曹操攻袁术蕲阳之战
   曹操攻张绣湖阳之战
   吕范、徐逸攻陈瑀海西之战
   吕布破袁术下邳之战
   袁术灭陈王刘宠淮阳之战
   吕布攻臧霸莒城之战
198年 袁绍灭公孙瓒易京之战
   段煨灭李傕关中之战
   曹操攻张绣穰城之战
   曹操灭吕布下邳之战
199年 曹操灭眭固射犬之战
   刘岱攻刘备小沛之战
   孙策袭刘勋皖城之战
   孙策攻黄祖沙羡之战
   孙策平邹佗、严白虎之战
200年 策攻陈登丹徒遇害之战
   刘表破张怿长沙之战
   刘馥平定扬州之战
   刘璋平赵韪益州之战
   孙权灭李术皖城之战
   曹操破刘备徐州之战
   曹操斩颜良白马之战
   曹仁攻刘备汝、颍之战
   蔡阳攻刘备汝南之战
   曹操夜袭乌巢之战
201年 曹操破袁绍仓亭之战
202年 锺繇击郭援平阳之战
203年 贺齐平建安之战
   曹操攻袁谭袁尚黎阳、邺城之战
204年 曹操攻袁尚邺城之战
   曹操灭袁谭南皮之战
   孙权平妫览戴员丹阳之战
205年 杜畿灭卫固定河东之战
   曹操平定幽州之战
   曹操灭高斡壶关之战
206年 乐进李典破管承长广之战
   于禁平昌豨东海之战
   雍州兵讨张猛之战
207年 孙权攻黄祖江夏之战
   曹操攻乌桓白狼山之战
208年 孙权灭黄祖夏口之战
   曹操灭刘表襄阳之战
   曹操破刘备当阳之战
209年 周瑜攻曹仁江陵之战
   孙权围攻合肥之战
   贺齐攻陈仆黟、歙之战
   张辽平陈兰、梅成六安之战
210年 步骘灭吴巨交州之战
211年 曹操破马超渭南之战
   刘备灭刘璋取益州之战
212年 曹丕攻田银苏伯之战
213年 曹操攻孙权濡须口之战
   马超攻韦康冀城之战
214年 夏侯渊攻马超祁山之战
   夏侯渊灭宋建陇右之战
   孙权攻占皖城之战
   夏侯渊攻韩遂长离之战
   霍峻守葭萌城之战
215年 曹操破窦茂灭韩遂河池之战
   张飞攻张郃巴西之战
   赵俨平吕并陈仓之战
   曹操攻张鲁阳平之战
217年 陆逊击费栈丹阳之战
   孙权与曹操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218年 王必平耿纪许昌之战
   曹洪破吴兰下辨之战
   曹彰击乌桓代郡之战
   曹仁破侯音宛城之战
   李严平定马秦、高定之战
   刘备攻取汉中之战
219年 刘封、孟达攻申耽上庸之战
   吕蒙袭关羽江陵之战
220年 孟达攻刘封上庸之战
   苏则平定河西之乱
221年 张既平定河西之战
   杨洪平黄元叛蜀之战
   曹丕首征东吴之战
   曹休与吕范洞口之战
223年 曹仁与朱恒濡须口之战
   张郃攻占江陵中洲之战
   曹真与朱然江陵之战
224年 田豫击鲜卑轲比能之战
225年 任福平蔡方、唐咨之战
   诸葛亮平南中之战
   周鲂攻彭绮鄱阳之战
226年 泪饭交趾之战
   诸葛瑾攻襄阳之战
227年 张嶷平张慕之战
228年 曹真破赵云之战
   诸葛亮攻魏街亭之战
229年 葛亮攻魏陈仓之战
   诸葛亮攻魏武都、阴平之战
230年 曹真攻蜀汉中之战
   潘浚、吕岱平武陵蛮之战
231年 布袭王凌阜陵之战
   诸葛亮攻魏上邽之战
232年 魏与吴成山之战
   魏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233年 马忠平南夷之战
   魏击鲜卑楼烦之战
   吴攻魏合肥新城之战
234年 诸葛亮攻魏五丈原之战
   吕岱平李桓、罗厉庐陵之战
237年 陆逊平彭旦鄱阳之战
   毋丘俭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陆逊平吴遽豫章、庐陵之战
238年 司马懿平公孙渊辽东之战
239年 羊衠袭辽东之战
   吕岱平廖式交州之战
240年 张嶷平越雋之战
241年 吴攻魏芍陂、樊城之战
243年 吴袭六安之战
244年 曹爽攻蜀汉中之战
246年 吴攻魏柤中之战
   毋丘俭攻高句丽之战
246年 姜维平汶山夷之战
247年 姜维攻魏洮西之战
248年 邓芝攻涪陵夷之战
   陆胤平交趾、九真夷之战
249年 姜维攻曲城之战
250年 魏与吴江陵之战
251年 王基、州泰击吴之战
252年 魏与吴东兴之战
253年 吴、蜀攻魏南安、合肥之战
254年 姜维攻临洮、陇西之战
255年 司马师平毋丘俭、文钦之战
256年 文钦、吕据攻魏之战
257年 姜维攻芒水之战
   司马昭破诸葛诞寿春之战
   魏平高显县民之战
   吴平三郡起义之战
260年 成济杀魏曹髦之战
262年 姜维攻邓艾洮阳之战
263年 曹魏灭蜀之战
   吴平吕兴交趾之战
   钟离牧平武陵之战
264年 罗宪抗吴永安之战
   王稚攻吴句章之战
   钟会、姜维反魏成都之战
266年 堂施起义军之战
268年 吴攻江夏之战
   杨稷破刘俊交州之战
270年 晋攻鲜卑万斛堆之战
   吴攻晋交趾等郡之战
   匈奴刘猛攻并州之战
272年 晋攻匈奴刘猛之战
   王睿平定张弘之战
273年 吴晋戈阳之战
274年 吴镇压奚熙之乱
   晋反击凉州胡之战
275年 晋攻鲜卑之战
276年 胡奋击并州胡之战
   杨欣讨令狐宏之战
277年 文鸯破鲜卑之战
278年 晋与鲜卑武威之战
279年 吴攻郭马之战
   马隆收复凉州之战
司隶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
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 治所 谯(安徽毫县)辖区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 治所 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徐州: 治所 郯(山东郯城县西南)辖区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青州: 治所 临锱 辖区 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凉州: 治所 陇(甘肃清水县北) 辖区 今甘肃东南部。
并州: 治所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冀州: 治所 高(hao)(河北柏乡县北) 辖区 今河北西南部。
幽州: 治所蓟(北京城西南)。辖区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扬州: 治所 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荆州: 治所 汉寿 (湖南常德市东)辖区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益州: 治所 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 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 治所 广信(广西梧州市)
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诸葛亮祭旗处。
九江郡:治寿春。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改淮南郡。
下邳:国名(国与郡级别性质一样,国的行政首脑称相)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上党郡:治所在壶关,辖晋东南。
上庸郡:汉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东,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阳郡:山东金乡西北。
广陵郡:治所在今扬州西北,当时属于徐州管辖。
义阳郡:湖北枣阳东南。
子午道:从长安东南的杜陵穿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东汉时曾叫汉阳郡,魏又改为天水。
五原郡:治所为九原,在今内蒙包头西北,吕布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汉时郡、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
长坂:在今湖北当阳东北。
长沙郡:当时治所在临湘,即今湖南临湘。
乌林:孙刘破曹处,今湖北洪湖县东南,长江北岸的乌林矶。
巴东郡:汉末刘璋设,治鱼复,即今四川奉节东。
巴郡:原来的巴郡在刘璋时被一分为三,分巴东、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阆中),巴郡治江州(今重庆)
左冯翊: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左冯翊、右扶风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区名。魏改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右扶风:见上条。魏改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右北平:治平刚,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公孙瓒曾领此郡。
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时称郡有时改国,治所均在今平原县西南。
东平国:治无盐,即今山东东平。
东郡:辖鲁西和豫东北,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
东莞郡:汉末设,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北。
东海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北),陶谦时为徐州治所在郯,后迁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北海郡:有时称国,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卢龙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
白马:在今河北滑县,当时在黄河南岸,与北岸黎阳津相对。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白帝山上,是东汉处公孙述建,他自以为是白帝,故命名。
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永昌郡:辖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韦,即今云南保山东北。
弘农郡:治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灵宝北。辖黄河以南,宜阳以西。
辽东郡:治襄平,即今辽阳。
辽西郡:治阳乐,即今辽宁义县西。
西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处,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西河郡:汉时西河郡辖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地区。治兹氏,即今汾阳。
扬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吴后改西陵,晋又改夷陵。
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当时在黄河以南。从延津东北至滑县的渡口,也统称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
会稽郡:治三阴,即今绍兴,辖浙江的钱塘江以南和福建。后吴又增设临海、建安等郡,辖地缩小。
交州: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临淄)。
朱崖郡:孙吴时设置,治徐闻,在今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西,称海南岛为朱崖洲。
并州:东汉和魏治晋阳,辖今山西大部以及内蒙、河北各一部。
米仓道:从汉中沿着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汉时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辖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国时魏吴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云梦西南),吴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汜水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也就是虎牢关,演义里把一个关两个称呼误以为两个关。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北。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阳平关:汉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白马河与汉水交接处,蜀汉的阳平关在在汉阳平关南,今宁强西北。
阴平郡:曹操时设立,治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后被蜀汉占有。邓艾灭蜀时经过的阴平道是指从今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赵国:即邯郸郡,治邯郸。
苍梧郡:治光信(今广西梧州),辖梧州及湖南、广东一部分。
赤壁:一般认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说武汉以南的赤矶山。苏东坡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误作赤壁,又被称为东坡赤壁。
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今苏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内。
庐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庐陵郡:孙策时设置,治庐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国:治相县,在今安徽,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
陆口:即蒲沂口,蒲矶口,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陇西。
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
陈国:献帝时改陈郡,治陈县,即今淮阳。
陈留郡:治陈留,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
昭陵郡:吴开始设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阳。晋为避司马昭讳改邵陵郡。
青州:辖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临淄。
青溪:吴在建业城东南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在汉中东北。
武昌:原名鄂县,今湖北鄂城,孙权时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西。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辖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桂平西。辖今广西大部。
芒砀山:在河南永城东北,分芒山和砀山,演义中张飞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汉昌邑郡或国、山阳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东巨野东南。山阳郡和献帝被废后居的山阳县不是一个概念。
昌黎郡:魏始设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金城郡:辖今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汉的金城县是指今兰州,不在金城郡辖内。
京城:今江苏镇江,209-211年孙权从吴移治此。东晋开始改叫京口。
兖州:辖今山东西南和河北东部,治昌邑。
河内郡:辖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东郡:辖今晋西南地区,治蒲坂,关羽为河东人。
河间郡:有时是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郡的首脑称河南尹。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战后硫备曾驻军于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长江口。
定襄郡:治今内蒙和林格儿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
房陵郡:东汉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县。
建宁郡:原叫益州郡,刘备时改,治昧县(今云南曲靖)。
建安郡:孙吴时分会稽设置,浙江、福建由此开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瓯。
始兴郡:孙吴分桂阳郡设置,治曲江,在今广东韶关南。
始安郡:孙吴分零陵郡设置,治始安,在今广西桂林。
沓中: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城阳郡:治莒县,即今山东莒县。
荆州:辖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两广各一部分。原治汉寿,在今湖南常德,刘表治襄阳,后吴魏各有一部分,吴治江陵,魏治襄阳。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辖今天津及河北、山东各一部分。
南郡: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
荥阳郡:曹魏时始设置,讨董卓时尚未有荥阳郡,更无荥阳太守的称呼。
赵郡:在今河北邯郸一带,治邯郸。
临川郡:孙吴在今江西抚州一带分豫章郡设临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东南。
临渝:又称渝关,即今山海关。
幽州:辖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称广川国,治信都县,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济阴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济南郡:治东平陵,即今山东章丘西,晋移历城(今济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北。
桂阳郡:治彬县,即今湖南彬州,辖今湘南粤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汉水入长江处,也称汉口、沔口、鲁口。孙吴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孙权在赤壁之战前驻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吴,只是把柴桑作为临时指挥部。
逍遥津:在今安徽合肥东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东,曹魏时移彭城。
胶东郡:有时是国,治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
益州:辖今四川、陕南、甘肃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贵大部。本来治雒(今广汉北),刘焉时移绵竹(今德阳东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晋宁东,益州郡和益州是两个概念。蜀汉改为建宁郡。
凉州:辖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各一部分。原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琅邪国:治开阳,即今山东诸城,诸葛亮是琅邪人。
梓潼郡:刘备称帝前分广汉郡设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
清河国:治甘陵,在今山东临清东。
涿郡:治涿县,即今河北涿县。
淮阳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阳。
淮南国:治寿春(今安徽寿县),辖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渔阳郡:治渔阳,在今北京密云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刘备始设置。
梁国:治雒阳(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县(今河北蠡县),建安末废。曹魏时又改博陵县为博陆县。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葭荫:在今四川广元西南,蜀汉改汉寿。
健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东),辖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颖川郡:辖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禹县)。
鲁郡: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县,在今敦煌西。
渭桥:汉时在长安附近有渭桥,中渭桥在今咸阳东十公里处,东渭桥在灞水入渭水处,西渭桥在今咸阳南。
零陵郡:辖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当时的零陵县在今广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辖地北到松潘,南至宜宾。
雍州:东汉末始设置,曹魏时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阳郡:汉末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就在今江西鄱阳。
谯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国设谯郡,治谯县,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谯县人。
黎阳津:在今河南浚县东,是古黄河北岸的重要渡口,与南岸白马津相对。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孙吴划分了几个郡,辖地缩小。
冀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东、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阳郡:治襄阳,即今河南襄阳。
三国官制和两汉官制基本相同。但是三国毕竟是另一个时代,而且是三个国家,其官制不可能和两汉有很多地方相同,或相同之处无任何差异。可惜对此不能做详细阐述。原因一是缺乏三国的官志材料,可以说从有三国时起就较其它朝代缺乏这方面的材料;二是后世研究的成就也不多,大概以为三国和汉朝相同,不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要像其它朝代一样罗列魏、蜀、吴三国的各级官制组成办不到,只可就其大致巳知的官制说明曾经存在过的官制组成梗概。特点结合其中,不再赘述。
一.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不符合;以建安元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
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太尉、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都督,舍人等。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八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后庭,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魏文帝有此一举,便以亲信之人充任。于是运筹惟幄,权拟丞相,而名义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书已经逐渐加重之权,也因此而看轻。中书省成了政权的机要重地。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定员。   
  散骑常侍,魏黄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又有散骑侍郎。 
  中常侍,掌顾问应对。即所谓「规谏」。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置中书令,而秘书便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因为秘书先已有丞,便以祯为秘书左丞。 
  太常,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奉常为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协律都尉、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园邑令等。太常博士,魏文帝初置,与汉朝五经博士不是同一种官职。  
  光禄勋,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谒者仆射、冗从仆射、守宫令、清商令、
暴室令、掖庭令、华林园令等。   
  卫尉,掌徼巡宫中。其属有公车司马令、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  
  太仆,掌舆马,其属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考功令、车府令、典牧令、乘黄厩令、驿骝厩令。  
  廷尉,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理为廷尉。掌平刑狱。其属有正、监、平,并有律博士,主簿,诸狱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其属有丞及客馆令。   
  宗正,掌宗室亲属,其属有丞及诸公主家令,家仆,家丞。   
  大司农,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农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中郎将、度支都尉、司马丞及郡丞、太仓令、导官令。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实货珍膳之属。其属有丞,材官、校尉、太医令、太官令、上林苑令、钩盾令、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水火等事,其属有丞,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其属有丞及左右校令。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位在九卿之下。皆随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皆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虎贲督、司马督,食官令,洗马,卫率、侍讲、门大夫、常从、厩长、舍人、摘勾郎、文学等。  
  御史中丞,秦有御史大夫,其属二丞,一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汉因之,及成帝更名御史大夫为司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未变。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历东汉,至魏皆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其属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治书执法,掌弹劾;殿中侍御史,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从魏开始。禁防御史,兰台令史。  
  符节御史,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其属有符玺郎。  
  都水使者,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其属有前后左右中水衡都尉,河堤谒者,都水参军、令史。  
  中领军将军,魏国开创之官。建安四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又其属还有护军将军,曹操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事。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其属有司马及门候、门副。   
  殿中将军,掌督守殿内,其属有中郎将、校尉、都尉、司马、羽林郎。
  诸侯王国官,魏制规定,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杂署令丞。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即束西南北四方,以此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其属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督:主簿,掾属。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刺史。其中又分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其属有护军、参军。  
  司隶校尉,始为汉武帝所置,历东汉至魏相沿不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井领一州,称为司州。其属有从事史、假佐,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事史、假佐员职如司隶校尉。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簿书佐,簿曹从事、兵曹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门亭长、计吏。  
  郡太守,掌治其郡,其属有丞及中正,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书佐,小吏。  
  郡都尉,大郡二人,一般一人,典兵禁,备盗贼,其属有丞及司马等。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其属有丞、尉、三老、啬夫,诸曹掾史等。  
  少数民族地区有戊己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二.蜀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在三国中,蜀以汉朝正统自居,所以在官制上反映汉朝官制的遗风比较浓重,可惜蜀国是留下材料最少的,却明知这是事实而表述很难。只可就现有材料略作反映。  
  丞相、司徒,章武元年,刘备即帝位,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按西汉制度,有丞相无司徒,东汉则无丞相,有三公,司徒为三公之一,蜀国这种以丞相、司徒同时并设,与两汉皆不同。但是丞相在蜀国有重要地位,可能既有制度上的规定,又和诸葛亮本人的杰出才能有关系。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等。  
  太傅,不常置,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许靖为太傅,章武元年许靖为司徒,即无代为之者。  
  大司马,掌武事,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等。   
  大将军,掌征伐,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不久即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从此可知蜀国大将军也有为总统国政者的官衔。其属有左右长史。  
  太尉,典兵狱,不常置。   
  司徒:主民事,章武元年蒋琬曾普为之。   
  骠骑将军、骠骑右将军,车骑将军,前者马超曾为之,而车骑将军张飞曾为之,又有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分别为之。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章武三年李岩为尚书令,刘备病笃,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即以李岩为副。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饯谷。列曹尚书有吏部尚书、左民尚书、客曹尚书、五兵尚书、度支尚书,其属有诸部郎中及主节令史等。   
  中书令,平尚书奏事,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问,或拾遗补阙。董允曾为之。   
  中常侍,备顾问应对。   
  秘书令,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太史令上高庙令、园邑令等。 
  光禄勋,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左右都督、羽林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又有虎步监、虎骑监等。建安二十六年蜀黄龙甘露碑载五官中郎将一人,碑阴载中郎将十三人,与【汉书·百官志】相符,即五官中郎将一人,员数固定,其余中郎将无定员。有人以此证明「蜀承汉制」。  
  卫尉,徼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督农。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执金吾,徼巡京师。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位在九卿上,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掌辅导太子。   
  御史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等。   
  中领军、领军、前领军、行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护军,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殿中督,掌督守殿内。   
  地方官有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于缘边诸郡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司隶校尉,如汉制督察京师,不典益州事。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从事史、假佐诸行事,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薄书佐。议曹从事、劝学从事、典学从事、督军从事、祭酒从事、前后左右司马。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
三.吴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吴国官制的明显特点就是虽无创造,但和魏、蜀均有诸多不同之处。反映出吴国统治者坚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并不步别人之后尘。  
  丞相,置左右丞相,此与魏、蜀不同。   
  太傅,不常置。   
  大司马,置左右大司马,掌武事。朱然曾为左大司马,全琮曾为右大司马。此外仍称大司马。  
  上大将军、大将军,掌征伐,陆逊、吕岱曾为上大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太尉,典兵狱。   
  司徒,主民事。   
  司空,掌水土。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不常置。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尚书仆射主门封,掌授禀,假钱榖。诸曹书有选曹尚书、户曹尚书、贼曹尚书,其属有郎中等。  
  中书监、令,监典尚书奏事,令平尚书奏事,同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左右国史。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间,或拾遗补阙。   
散骑中常侍,掌「规谏」。又有散骑侍郎。   
  秘书监、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主书、主图、主书令史。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博士祭酒、太史令、太庙令、园邑令。  
  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羽林督、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绕帐督、帐下左右都督。 
  卫尉,掌徽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其属有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校尉、都尉、节度。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其属有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徼巡京师,其属有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又置有太子宾客,左辅都尉、右弼都尉、辅正都尉、冀正都尉,辅义都尉、左右部督。
  御史大夫,掌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又置左右御史大夫,永安五年(公元二六二年)以廷尉孙密、光禄勋孟宗分为之。其属有中执法、左执法、侍御史、监农御史。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等。其属有符玺郎。   
  领军将军、左右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左右护军,武卫,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于濒江之要地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军史、假佐从事等,部郡从事。又有师友从事。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掌治其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曹操历来非常重视人才问题。
  在联军讨伐董卓与袁绍对话时,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可见曹操对人才问题的重视与认识。
  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曹操)其终强而夺汉者,居四战之地,恃智恃力,而无河山恃之可恃以生骄怠也”。曹操之所以可以由弱小到强大,最终曹丕还夺取了汉江山,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凭借他自己和手下的集团全体成员的才能共同奋斗。如果不是凭借人的才智和能力而凭借河山之险固,会出现袁绍那样迅速败亡的悲惨遭遇。
  曹操刚起步的时候,就得到了家族的有利支持,夏侯氏的夏侯敦、夏侯渊;曹氏的曹仁、曹洪,曹真和曹休也不远来投奔。
  最初之际,曹操仅有小快根据地,兵微将寡,而曹操出身于为世人所不齿的宦官家族;为了充分发现、利用人才,曹操在自己队伍中发掘人才的同时打破当时的门第观念,提拔重用出身于社会下层的文人武士,争取中小地主阶层的支持,并尽量利用投降过来的敌方人才。虽然当时发生了陈宫不满曹操杀边让而勾结吕布叛乱的事件,可并没有让曹操放弃“唯才是举”的方针。196年,曹操迎汉帝,成为东汉政府的代言人,有了政治上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士人不论是为了曹操而来还是为了恢复汉室而来,都不得不为曹操服务。建安十五年,曹操颁布《求贤令》,十九年再次下令,二十二年第三次颁布,这就是有名的求才三令。曹操的“唯才是举”,反对两汉以来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门第的传统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具有很大的意义,当代有学者指出“标志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后来曹丕为了登基,被迫向世家大族妥协,采取九品制,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来维持统治,同时大力压抑曹氏兄弟,终于在曹、夏侯家实力派人物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过身后大权不得不交到代表世家大族的司马家族。
  东汉末年的大乱,造就了全国性的人才流动,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人才要夺回失去的政治经济特权,中下社会阶层的人才则希望因此展现自己的才华,改变一向以来的地位。曹操身边有以汉帝为首的东汉政府,实际上这就是曹魏政权两面性的辨证统一,无论士人们主观上是向汉还是向曹,在客观上都是不能分开,演义上说关羽提出的“降汉不降曹”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说法。清朝人赵翼在谈到荀文弱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时说“yu计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则不得不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为操即所以为汉也。”,赵的说法不针见血指出了当时很多士人不得不为曹操服务的事实。曹操有“正统”的名分和地位,也有唯才是举的正确方针,具备了其他军阀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他在为社会中下阶层人才打开政权大门的同时也注意选用世家大族,避免了人才的片面性,所以其人才阵营中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曹操的人才中,从老兵中提拔于禁、乐进、典韦等将领,从敌方投降过来人才中起用张辽、徐晃、张邰、陈琳、贾诩等人,从地方豪强中起用李典、李通、许褚、藏霸等,从东汉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郎等,从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刘晔等。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的唯才是举,举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所不看中的德,也不是忠诚等基本的德行,而是汉儒生所宣扬的“三纲六纪”等。而政权的主要权力所在——军队,一直抓在曹家、夏侯家核心大将手中,所以外姓的大将张辽、徐晃、张邰、于禁、乐进、李典等人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而曹操对自己的政敌,一向毫不手软,连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荀文若也不放过,所以曹操一直为后世士人所指责。
  刘备也很重视人才问题,《三国志*刘备传》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族,已经沦落到不得不靠编草席为生,家族已经没什么人才可言。刘备起兵之初,远没有袁绍、曹操那样雄厚的家族基础,他的皇族身份在初期也没有给他带来政治优势。而刘备本身由于认识有限,对士人的重视程度不够,不难发现刘备早期的人才中,基本没什么大才的文人谋士;而刘备十分重视将领,他不但得到了关羽、张飞的忠实支持,还得到了公孙瓒手下勇将赵云的垂青。由于缺乏战略上和政治上的正确主将,刘备虽然拥有良将,却不得不面对多次失败的教训。
  在荆洲投靠刘表期间,刘备终于认清了士人谋士的重要作用(有学者刘备寄居在曹操,应该考虑到自己为什么失败而曹操为什么成功的问题,对士人谋士的认识是从此扭转),先后得到了荆洲一带士人徐庶、诸葛亮、庞统、马氏兄弟等人的支持,事业上开始走上上升路,尤其是诸葛亮和庞统,在夺取荆洲四郡中立下很大的功劳。
  刘备一直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早在徐州代替陶谦家族取得统治地位时就和当地的巨富糜家建立了亲戚关系,得到了糜家在经济上、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在荆洲期间,取得了当地大族马、习、庞家的支持;夺取川中后,也得到了四川豪强的有利支持,法正、李严、孟达等人就是其中代表。川中在曹操夺取汉中时没有发生大乱,与曹操逐鹿汉中时后方一直很稳定,与得到了有强大势力的豪强支持是分不开的。
  刘备为了与曹操、孙权抗衡,打出了“复汉”的旗号,直接攻击曹操为“汉贼”,又以“汉皇叔”的身份自居,以吸引部分士人;虽然没有曹操的政治优势那样明显,但相对于孙权等其他军阀,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不满曹操早期劣迹的士人。
  刘备败亡后,以荆洲派的诸葛亮为丞相,主内政;益洲派的李严为尚书令,主军事;然而刘备所担心的派系斗争还是出现了。诸葛亮先是夺取了李严的军事权力,然后逐步排挤益洲派。
  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孙家对人才也很重视。
  孙坚出身于下层社会,家贫,以种瓜为生。孙坚和刘备一样,很重视将领而不大看重文人谋士,但孙坚自己有一定的战略目光,更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华,以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闻名于世,孙坚的阳人之战,虽然发生在给董军偷袭后,依然以少胜多,大破董军,击杀董军都督华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不足,孙坚在前期基本没有遇到强劲对手,故孙坚得以横扫荆南。孙坚虽然迎娶江东大家吴氏姐妹为妻,依然得不到大族的认可,孙坚的人才组成,主要时以中下阶层为主。
  孙策吸取了其父孙坚不重视文人谋士的教训,早在孙坚起义兵时就“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孙策向袁术讨回千余孙坚旧兵,同时得到舅舅吴景的帮助;由于吴景在江东的影响,得到了吕范、孙河、张纮等人家族的支持。孙策继承了父亲作战勇猛、迅速的优点,在初平江东后,得到了张昭、秦松、陈端江东著名文人谋士支持,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孙策也继承父亲孙坚过于勇猛而轻佻果躁,终于给人伏杀而死。由于得到了舅舅吴景的支持和他的影响,以及孙策自己的努力,人才中大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孙家依靠大族的开始。
  孙权接替孙策成为江东统治者后,依靠江东大族的势力,也取得了与曹操抗衡的实力。孙权对文人的重视比孙策更高,上任之初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在拉拢原有人才程普、周瑜等人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和世家大族互相利用的政策。用人上主要依靠江东大族,如陆逊父子、朱治、潘睿等人;同时孙家宗亲也开始抛头露面。孙权认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同时孙权也借口曹操为“汉贼”,要“清君则”而大量收揽人才、训练军队;孙权十分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采取其中好的意见,孙权还十分注重人才的群体优势,克服“非正统”的名分,使势力逐渐增长,敢于和曹魏长期对抗。
  孙权的用人谋略十分高明,所重用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都立下了非凡之功劳;周瑜30000劲卒破曹军10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洲,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同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此四人还是对付山越的好手,为孙家获得兵源、劳力。
  孙权晚年以及继承者,过于滥杀,人才内耗太严重,终于为西晋所灭。
  二袁 袁绍、袁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族,而袁绍曾经担任联军的盟主,所以袁氏门生无不纷纷投靠,袁绍更为突出;二袁都是依靠世家大族,重视门第出身和德行之人。《后汉书》说“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可见袁家的社会地位之高,但是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所以袁绍虽然有杰出的人才相助,还是不得不面对失败的悲惨局面。袁术比袁绍,要略差一绸。
  刘表 刘表也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才在荆洲立下阵脚。由于得到了荆洲大族蒯、蔡氏的支持,刘表在荆洲的统治比较稳定,而刘表没雄并天下之野心,所以身边的很多一流人才都没有愿意为刘表服务。
  其他的如马腾、吕布等,根本不是做诸侯的料子;而刘焉似乎脱离了三国的范畴。
铠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制成的护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级一点是鱼鳞铠,几千片铁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汉代士兵的最好装备,因为铁黑色,所以又叫“玄甲”
  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用做铠的代名词。还记得丞相破魏?玄甲数千是极大斩获,而且说明魏出动的是相当精锐的部队而且损失惨重。
  说甲就不能不说盾,盾在当时更接近防御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橹大,都是一东西,一般是木制,出土的漆盾记得两厘米厚。蒙皮铁盾几乎不存在
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钩镶”之类的,据说是前面带有钩子的小盾,能锁拿敌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击力。不过使用要相当技术才可以。环首刀配合钩镶就是长兵器的克星。不过想来这种兵也不容易训练。
  至于大盾,是先秦时吴地的比较有名,所以也叫“吴科”,屈原楚辞里有句“……操吴戈”有人认为就是“吴科”之误。
  关于刀剑说,环首刀的环是缠布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长环首刀越难使。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多CM。而蜀汉是120CM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长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贴大腿挂叫“拍髀”应该算是长匕首吧。
  戟,三国的重头兵刃,长短都有,规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三国出现“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典韦死前发威使戟“一叉入十余矛摧”就是用的这种雄戟。
  另外三国人多以短戟护身,孙权投虎,刘备砸说赵云坏话的,董卓砸吕布,都是它,可见其广泛应用。而且用短戟还是高超的武艺“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曹丕传》  矛槊,和戟长度啥的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种头。最长的矛是东夷传里记载的三丈的矛,估计是用来破骑兵的,骑兵列阵平矛冲锋威不可当,散战戟有利。
  弓弩,计量单位分斤(0。2228公斤),钧(三十斤),石(120斤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诸葛弩失传,大残念。骑兵也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后汉三国善于弩射的就陈王刘宠一个,左右开弓的象董卓之类的也是猛人。便弓马的就忒多了。最重视造弩的当然是蜀汉连制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责任。
  至于剑当时基本不算兵器了,就是无聊文人装风雅的东西,也就是曹丕、鲁肃有钱有闲的才练。至于练好了好象也是门技术。
  拋石装置,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拋石车,因拋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拋石装置(资治通鉴:袁绍在营
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
攻高楼,一一摧毁)。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拋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南北朝后期发展成一种舰用水上拍竿。隋灭陈的荆门水战中,隋舰在前后左右装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达五十尺,击沉陈军战舰十余艘,威力惊人。
  骑兵,三国时代骑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习马,曹操娴熟的骑兵部队常成为吴、蜀两国的恶梦。不过三国时并未成熟发展出重骑兵﹝重骑兵定义:马匹和骑士皆披覆铠甲﹞,当时虽有少数重骑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才被普遍使用。
  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曹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蜀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名,汉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质丰厚为根本。
  但东汉末年,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因而减低税收。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又在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孔明及法正对治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条件。
  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讨伐东吴败亡,使蜀国面临崩溃边沿,故孔明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连年征战,地方残破,北方人民携家渡江以避难。
  北方难民不乏富商大贾,他们由北方走难到江南同时,带备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贫困的江南带来新血。
  原本东吴农耕技术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
及后生产技术注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人口亦因此渐渐增加,一改以往地广人稀的境况。 
  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之统治领地渐大,军队亦因此变得庞大,故此粮草军需耗费成为国家支出其中一大部份,为减轻负担,逐实行屯田制,并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为屯田客。 
  东吴位于长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兴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资源和作军事防备。
  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东汉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东汉州名。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东汉州名。辖郡九,县九十八。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东汉州名。辖郡七,苍太十六。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东汉州名。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即凉州。因地处中原之西部而称西州。
  即荆州。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
  指荆州。按:当为九郡四十二县。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实为南阳、江夏、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
  江东六郡实为九十二县。
  州名。东吴所置。辖十郡、国。治所番禺,在今广东广州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
  即蔡州、颖川。按:蔡州,本汉代汝南郡地,隋代置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县。二地:处颖水、汝水上游,顺二水可达淮河,抵寿春。
  指陇山以西地区,即凉州。相当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
一龙:(龙头)华歆、(龙腹)邴原、(龙尾)管宁
三诸葛:(龙)诸葛亮、(虎)诸葛瑾、(狗)诸葛诞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三祖:曹操、曹丕、曹睿
三哲:曹操、孙权、刘备
三马: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三英:刘备、关羽、张飞
三狗:何晏、邓飏、丁谧
三豫:刘熙、孙密、卫烈
曹魏三征:王、胡遵、母丘俭
曹魏三公:王朗、锺繇、华歆
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袆
东吴四友: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
曹魏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
魏国四聪:夏侯玄、诸葛诞、邓飏、X畴
四大棋家:冯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凯
曹魏五君: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
东吴五君:顾邵、诸葛瑾、步骘、严畯、张承
魏五子:乐进、张辽、于禁、徐晃、张郃
五荀:荀爽、荀淑、荀靖、荀彧、荀顗
蜀汉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
江夏八俊:陈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
八及:陈翔、翟超、孔昱、苑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
司马八达: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旭、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西园八校尉:(上军校尉)蹇硕、(典军校尉)曹操、(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段摇、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粟嵩
【乌丸】—曹操亲自平定的异族
  北方的牧民族之一。属于中国北部(现河北、辽宁一带)的异族,以骑兵为主力。东汉时经常作乱侵略,后来被曹操平定,纳入自己军团下。
  东汉末年以幽州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等三郡的乌丸族最为强大,他们甚至曾经一度各自称王。
  公元一八七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外甥的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进而与袁绍结盟联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
及至二五○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地寻求庇护。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
  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丸移至内地定居,并做为曹氏军团中骑兵精锐部队运用。
  【山越】—拥有强大山越兵的山地民族
  扬州山岳地带的异族。主要居住于中国南(现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岳地带的异族。他们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
  尤其大多分布于丹阳、会稽、预章、鄱阳等郡。山越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他们也会利用由居住的山中出产的铜铁,加以铸造自给自足,并曾经屡屡袭击汉人居住的聚落。
  因此陆逊便向孙权表示若不平定山越,东吴将难以经营北方,于是他亲自率军讨平了山越,他并以强健者为兵士,以老弱者为农,如此共得数万精兵。此后吴国仍然时时征讨山越,以便不断地开发江南。
  【匈奴】—北方游牧民族之一
  中国北方(现内蒙古、山西、陕西一带)的异族。其强大势力曾凌驾大汉帝国,分裂为南北二支后就势微了。
  公元前两世纪,匈奴曾经以压倒西汉国力的武力而自豪,但后来却因为内部纷争而相继衰微。
  公元四十八年,匈奴曾经以南北两大分支,南匈奴后来降服于东汉,并被移居至并州、凉州等地,负责防御北方。及至一八八年,趁着东汉末年战乱之际,南奴于扶罗单于与白波贼等寇扰河东与河内,并从此定居于司隶部河东郡的平阳,日后消灭西晋的就是其后代。
  不过在魏国时期,南匈奴还是被剥夺了自治权,隶属于汉人的管辖下。
  【羌】—隶属于藏系游牧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或是以游牧为主的藏系民族,曾经多次于东汉末年造反作乱。
  东汉以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当时羌族与当地的豪族联手,或是独力举兵发动叛乱,让东汉政权头痛不已。
  到了公元一八四年,异族中有位叫做北宫伯玉的人联合了汉人的边章与韩遂,伙同先零羌发起了叛乱。叛乱的领导分子不断更替,最后以马腾父子两人为首。此后羌族更是经常与其联手,共同叛乱。
  【氐】—隶属藏族,压迫蜀国成都的异族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属于藏系,以勇猛善战闻名。
  东汉时代的异族,氐族居住于凉州与益州,风俗虽然与羌族相似,不过较善于农耕。
  公元二二一年,马超举兵叛乱对抗曹操之际,氐族中的兴国氐与百顷氐等部族,也加入了马超的行列。
  三国时代后,由于氐族居住地介于魏蜀两国边界,因此时常被卷入两国之间的战火。到了公元三○四年时,氐族的酋长李雄便趁着西晋内乱之际,发兵攻打成都进而称帝,建立了所谓成汉。李雄并以刘禅的曾孙刘玄为安乐公,继任刘禅的爵位。
  【南蛮】—武侯亲自平定的云南民族
  分布于中国西南方(现云南、贵州一带)的异族统称,又叫西南夷。刘备死后,曾对蜀发动叛乱,后被诸葛亮平定。所谓南蛮也就是指南方的异族,东汉时代则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
  其中最大一支的称为武陵蛮,此外尚有长沙蛮与零陵蛮等异族。三国中提到的南蛮则是位于益州,也就是历史所称的西南夷。
  公元二二三年,刘备死后,益州南部诸郡相继举兵造反,当时越隽的夷王高定也参加了叛乱的行动。
  不过诸葛亮远征云南后,西南夷的叛乱事件共非就此平息,公元二三三年,南夷的首领刘隽就曾经再次叛乱。
  《太平青领书》又称《太平经》,在汉順帝时期出现。原书共有一百七十卷,现今存世的只有五十七卷,见明《正统道藏书.太平部》。另有《太平经鈔》十卷,《太平经文序》两卷,《太平经聖君秘旨》七卷。
  东汉时期黃老道在民间流行,《太平经》是他们在这一时期创造的经书。可能脱胎于西汉成帝时出现的《天官歷包元太平经》。它是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经》是由多位不同时期的作者的文章所汇聚而成的,內容庞杂,「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覡杂语」。它的社会思想,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部分,也有呼吁公平、反对巧取豪夺、同情贫苦人民的部分。在道术方面较重「守一」。
  东汉末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发动黃巾起义,起义失败,太平道受打击。
  汉順帝时,张道陵入四川鶴鸣山,造作符书,创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经张道陵子孙张衡、张魯的传播,流行於四川与汉中。
  张魯雄据汉中二十八年,推行五斗米道,政教合一,以祭酒为理。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同一源流,教理教义基本相同。《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实为一经二名。
  张魯归顺曹操,五斗米道由巴、汉流傳到江南一帶。事奉黃、老,是方仙道、黃老道的传统。
  汉桓帝祭老子,又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已正式奉老子为教祖。张魯使教內「祭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便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老子想而注》反映了早期道教对《老子五千文》的解释。
三国著名人物籍贯一览列表
曹氏家族(包括夏侯一门)------沛国谯县(安徽亳县)
刘晔----淮南(安徽寿县)
许楮----谯国谯人(安徽亳州)
周瑜----庐江舒县(安徽舒城)
鲁肃----临淮东城(安徽定远)
吕蒙----汝南富陂县(安徽阜南)
黄盖----零陵泉陵(湖南零陵)
蒋钦----九江寿春(安徽寿县)
周泰----九江下蔡(安徽)
丁奉----庐江安丰(安徽舒城)
朱桓----吴郡吴人(江苏苏州)
张昭----彭城(江苏徐州)
张鲁----沛国丰人(江苏丰县)
陈琳----广陵(江苏扬州)
庞统+马良+马谡(同上)
蒋琬----零陵湘乡(湖南湘乡)
刘备----涿郡涿县(河北涿州)
赵云---真定(河北正定)
韩当---辽西令支人(河北迁安县)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河北平润县)
张和---河间(河北任丘)
刘表---山阳高平人(山东鱼台东北)
程昱---东郡东阿人(山东阳谷县)
于禁---泰山钜平(山东泰安)
李典---山阳钜野人(山东金乡县人)
典韦---陈留己吾人(河南宁陵人)
乐进---阳平卫国(不详)
庞德---南安(甘肃)
孔融---鲁国(山东曲阜)
杨修---弘农(河南灵宝县)
魏延---义阳(河南桐柏县)
郭淮---太原阳曲(山西太原)
袁绍家族---汝南汝阳(河南上蔡)
荀或----颖川颍阳(河南许昌)
郭嘉----颍川阳翟(河南禹县)
钟鹞----颍川长社(河南长菖县)
陈群----颍川许昌(河南许昌)
司马懿---河内(河南温县)
诸葛亮---琅邪阳都县人(山东沂南县)
黄忠-----南阳(河南南阳)
董卓---陕西郡临姚(甘肃岷县)
吕布---五原郡九原(内蒙古包头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拥刘贬曹”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真实的曹操是有不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府清徐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 罗贯中像 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小秦王词话》《十七史演义》,有人说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这个仍在争论)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编辑本段] 【故事梗概】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三国祝融夫人谁演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