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马克是1850欧元等于多少人民币币

分货币转给某人即可。这种书面指令就是支票 。

中国的货币仓库最早就叫 票号 ,当时作为货币功能的银行存单叫做 银票 。

这就产生一个疑问,人们把黄金存入银行是寻求保管以备将来之需,应该付给银行保管费才对,而银行不仅不收保管费还付给顾客 利息,而且存的时间越长,利息越高,银行岂不里外都赔钱?

据说最初是因为贪婪的商人发觉多数顾客并不是很快就取出全部的货币,也不会关心取出来的黄金是不是就是当初存进去的黄金,于是银行把 仓库里越来越多的黄金做成新的仓单借贷给别人以谋求暴利,也就是说银行发出去的书面凭证(或者叫票据)价值其实已经超出了银行实际拥有的实物货币(比如说黄金)的价值。

但这里有个必要条件,就是来存钱的顾客足够多,银行才能做出更多的 假存单 (现代语言叫 信用货币)。如果只有一个客户,存进去100盎司的黄金,估计银行除了收取该位顾客的黄金保管费外别无他法,因为顾客随时会取出自己的黄金。于是银行鼓励大家都来存钱,而且存的时间越长越好,好处就是银行付给你利息。当银行的实物黄金或者放贷的信用货币不够时,他们还可以从其他银行互相借还,这就是同行拆借 ,借钱的一方要向另一方支付利息,这就是 拆借率 。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如果货币总供给是100万盎司黄金,其中60万盎司被存在了银行,银行发行等量的黄金存单,有效的货币供给量则是40万盎司黄金加上以存单形式存在的60万盎司黄金的要求权,总货币量没有改变。但是如果银行发行了包括存单在内的200万盎司的票据,那时人们拿着的200万的票据一齐到银行要求取回黄金,能取回200万盎司的黄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且银行马上就会倒闭这就是银行的噩梦

美元是如何炼成的(2)

了防止挤兑,银行多采用 部分准备金制度 。古典金本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如美国莫瑞·罗斯巴德和艾尔津·格罗斯克斯等)赞成 100%准备金制度,就是有多数通货(黄金)就发行多少的票据(货币),目前的黄金够用,不够用时可以体现在货币的购买力上。现实是,没有一家银行实行100%准备金制度。

如果银行准备金是10%,那么它就可以把剩下的储备盈余借贷出去,从借款人那里获得以新的存储形式存在的收入,信贷就 创造了10倍的新的货币,这就是 乘数定理 ;如果要求银行用5%的储蓄做准备金,那么倍数就是1/5×100=20。

非100%银行准备金制度,是黄金货币化的标志,是黄金变成更多纸的第二步蜕变,也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步蜕变。

信贷货币的产生,是关于财富定义扭曲的开始,也是人类贪婪和一切非文明现象的 潘多拉之盒 的开启

通过银行的信贷创造,原来1盎司黄金可以买的东西,现在却可能需要2盎司黄金。因为钱虽然增加了,但是实物(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于是人们发现钱毛 了,不值钱了 这就是 通货膨胀。旧中国蒋介石政府和美国革命战争时期,或欧洲各国在一战及二战之后经历的恶性通货膨胀时期,银行纸币一文不值。

显然,货币跟其他商品不同的是,货币并不是越多越好。

黄金就是这样被银行一步一步加工成 纸,为了使人们相信这张纸等同于一定数量的黄金,国家就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这种纸币就是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

法定货币的产生是黄金货币化的标志。

这个 一定数量 ,就是纸币对黄金的计量功能。比如 英镑,只是白银的计量符号,最初代表一磅的银,英文叫PoundSterling。美元呢?最初是1盎司银子的通称,来源于16世纪一位银匠。据说因为他铸造的硬币整齐划一而且纯度高而赢的信誉,后来被称作Joachim sthalers,美元Dollar就来自Thaler。

对于美元,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在他的《美国货币史》中这样写道:

美元与其他纸片的区别,就在于这张绿色的纸上面印着 美利坚合众国将向其持有者立即支付 美元,或者其他具有该作用的文字,此外还加上这是一种 法定货币的申明。法定货币的身份意味着政府在对其债权的清偿中接受这些纸,而且法院将把这些纸的支付看做是对以美元表示的债务进行的清偿。

美元这张绿纸,被美国政府接受为纳税手段和其他所有国家的收入工具,即美元债务的清偿。为什么在私人的产品与服务交易中,这些纸也能被私人接受呢?

一个简单而正确的答案是,每个人都接受这些纸,是因为他坚信别人也会接受这些纸。

这些绿色的纸具有价值,这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它们具有价值;而每个人都认为它们具有价值,是因为在人们的经历中它们之前已经具有了价值。

这一共同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本质上却是一种社会惯例,这种社会惯例的存在完全归功于人们对一种可以说是 虚构之物的广泛接受。

作者的说法完全正确,深刻地揭示了美元的货币本质:美元只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 虚构之物 的符号而已。

伊朗总统内贾德说过,美国人拿走我们的石油,却给我们一张没用的纸。话虽无奈和愤懑,但是这张纸并不是没用的,因为它曾经一度是世界公认的纸黄金,或者叫美金。

为什么这张纸被人们称作 美金 呢?这就要说到货币的信用本质。

法定货币,实际上是由国家垄断性供给的一种公共商品。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货币发行权是国家主权的基本体现。很多国家最早的金银币及后来的法定货币多以历史伟人肖像作为图案,正反映了这一点。政府通过强制独占铸币权和法定货币机制掌控国家货币,建立了中央银行和其领导下的商业

美元是如何炼成的(3)

银行的现代银行体制,进而管理以法定货币为核心的金融体系。

具体说来,货币有三种价值:一是,国内购物能力的价值,即一个单位的货币能买多少东西,这个价值的变动表现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最终体现为利率。二是,信贷价值,银行贷款借来的信用值多少钱,标度为利息。三是,对他国货币的价值,用汇率来衡量。这三种价值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或者说国家货币体制下的货币政策来实现的。

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来实施货币政策,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从货币本质来讲,一国的法定货币即纸币,其实只是一个计量单位,本身并没有价值。

如果非要说这张纸还是有价值的,那仅仅只是因纸币有印刷成本而具有价值(因为包含了劳动)。在现代社会,由于更多地采用电子货币,纸币就实实在在只是一个记账符号了。

不同国家发行的纸币所代表的黄金数量是不一样的,因为各国拥有的财富不一样。美国不一定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财富,但是美元确是全世界使用最多的纸币。美元可以换回全世界所有的东西,别的纸币却不一定能。原因就在于,美元这个记账符号和虚构之物不仅被美国自己广泛接受 ,也被全世界广泛接受。换言之,就是美元在全世界具有广泛信用。

货币信用实际上是国家信用的体现,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国家意志、外交谋略、军事地位和金融体系等国家实力,甚至包括文化和创新等软实力。

美元由于是代表美国信用,曾一度因为美国国力强大,全世界都 相信 美元等同于黄金;而且,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以 国际法律形式规定美元等同于一定数量的黄金,因此美元曾一度被称为 美金 或者叫 纸黄金 。

既然这样,美国是不是就可以大量印纸,从而购买全世界的黄金和实物财富?不是。美元是美国的国家债务,是对美国债权的清偿的工具。就是说,当美国政府收到美元时,表示缴纳美元的人(或经济实体)与政府两清了。一国债务的清偿,必须使用本国的货币。金本位时,黄金是任何国家都收的货币。既然是债务,货币的发行是受到制约和限制的,实物财富是其发行的基础。政府发行货币,印的钞票越多,就表示债务越多。

换言之,美国政府发行美元,个人取得以美元计价的工资收入或者企业取得以美元计价的赢利,最后都会变成储蓄或者其他货币资产再流回到中央银行。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就使用完了美元纸币的信用价值。

既然货币是债务,那美国为什么还印制了那么多美元,甚至出现 流动性过剩?按照欧洲中央银行(ECB)的定义,流动性过剩,是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为了便于理解,让我们先从一个企业资产负债平衡说起。

一个公司的最初资产就是股东的本金,如果公司本金不够还要借款(借款就是负债)去运营,最后赚钱了,那么本金就增加了,股东年底就可以分红,会计总能在年底平衡资产和负债。因此,公司不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如果公司亏损了,那么本金就减少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也总是平衡的。如果公司严重亏损资不抵债,连本金都亏完了,公司就要破产,因为资金周转不开了,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了,这叫流动性缺失 ,也叫

中央银行和企业一样,也需要保持总资产和总负债平衡。但是银行不会出现资金链问题,因为它可以印钞票,银行只会出现 流动性过剩。

中央银行负债表的资产一项,包括商业银行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政府债务(政府预算赤字向银行借的债务,一般是政府债券)、外汇储备以及中央银行为保障银行系统信用而收购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等等。

中央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借钱给商业银行作为准备金,借钱的利率叫 再贴现率 。这

美元是如何炼成的(4)

些借款也是中央银行的资产(债权)。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低就会多借款,这也会增加央行资产。

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包括银行的居民储蓄,也是银行的负债,是国家对于货币持有人的债务清偿。

政府如果发行过量债券(向老百姓借钱开支,即财政赤字),然后指挥中央银行购买,中央银行的资产就会增加;如果外汇储备增加和不良资产增加,也会出现银行总资产大于总负债。要平衡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就得不断增加发行货币,这就会出现流动性过剩 。

那么,什么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呢?全球流动性过剩就是流入全球银行系统的货币比流出银行系统的货币多。在中国这体现为储蓄多于投资,人们存更多的钱到银行,却没有相应的贷款投资去用这些储蓄。美国则相反,变成了储蓄很低,负债很高,资产价格泡沫化严重。

目前全球流动性过剩原因很复杂,主要体现为美元的流动性过剩,也就是说美元发行过量。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 双赤字,即连年政府赤字,连年国际收支赤字(包括贸易逆差,进口额大于出口额)。赤字导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即美联储,相当于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资产连年增加。

要平衡资产债务,美联储就得年年增加发行美元。美元再通过贸易赤字,流向全球,变成石油美元、欧洲美元和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等。

美元发行过度和流动性泛滥,由于没有相应的实物资产去吸纳这些美元投资,就出现了大量的国际投机资金。所谓投机资金,本质上就是以生息和套利为目的的货币资本,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仅对冲基金就有8000多只,持有以万亿美元计数的资产。美国国内的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及保险业基金,这些基金控制的资产超过20万亿美元,是全球外汇存底总和的四倍。

一般认为,国际投机资本主要有五大来源:国内短期资金外溢、跨国公司暂时闲置或过剩的流动资金、国际银行的外汇和信贷业务资金以及各种专项投资基金。

2001年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实行了超低利率政策,就是鼓励大家借钱投资和消费,于是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热钱活动频繁。这些数量庞大、行踪神秘的热钱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全球股市房市泡沫以及一些新兴国家出现的货币金融危机以及接下来要讲的货币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些国际投机资本活动猖獗是美元脱离黄金本位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及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后,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这些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迅速膨胀,其中,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资本又占据主流地位,这些资本被称为国际游资 、 国际投机资本 、 热钱 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对 国际游资的定义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资本流动,这类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游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那些以追逐投机利润为目的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之间流动的资本统称为国际游资 。

显而易见,是美元的过度发行催生了大量的国际游资。

既然美国发行了这么多的美元,其货币信用已经严重透支,可为什么全球经济体还都储藏美元?为什么严重贬值的美元在汇率市场上却是一统江山的强势货币?是美联储炼就了强势美元吗?

三、是美联储炼就了强势美元吗?

货币是一种公共商品,中央银行就是生产这种商品的公司。美元是美国的中央银行 美联储发行的,依照美国 联邦储备法(FederalReserveAct),美联储却是独立的,连美国总统和美国国会也不能干涉,是一个实实在在的 公司 。

美联储有2000多名员工,年度预算将近3亿美元(2007年),自负盈亏,专有一名委员负责公司的运营。美联

美元是如何炼成的(5)

储决策机构由7名委员组成,全部由总统提名,并经国会通过,任期为14年,比国会议员和总统的任期都要长得多。决策机制为 投票制。这7名成员全部为国家公职人员,不得兼职于营利机构,也不能拥有股票,更不能打理自己的生意。美联储指导并监督下属的12家联邦储备地区银行开展信贷业务。设在全美国的数以千计的银行网点只是一个简单的存贷机构,收款放款而已。美联储仅仅有权力决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窗口贴现率等操作手段。

但是,经营美元商品的 公司却不是美联储,而是美国联邦公开市场操纵委员会(FederalOpenMarketCommittee,FOMC)。

美国的长期利率联邦基准利率的决定权并不在美联储手里,而是被FOMC控制。这个委员会由美联储的7名委员和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长组成。FOMC的主席也是投票产生,虽然传统上是美联储的主席兼任。12名银行董事长每次只可以投5票。这样,19人的委员会投出12票决定FOMC和美国的货币政策。就是说,如果美联储的其他6名委员反水,美联储主席也不一定是FOMC的主席。

对长期利率的调整采用投票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当FOMC要调整联邦基准利率时,会指示美联储设在纽约的 公开市场交易柜台买卖财政部的政府债券(就是国库券),每天的交易通常是数十亿美元。美联储卖出国债,通过交易把货币抽离经济,促使短期利率上升,就好像踩刹车;买进的作用则相反。

以前的联邦基准利率调整是暗箱操作,今天都是公开透明信息。美联储主席是对外宣布和政策之人,也是美国总统和美国国会要了解FOMC的长期利率政策必须传询 (作证)之人,所以曝光率相当高。

这就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误认为是美联储在操作美元的货币政策的缘故,格林斯潘担任了14年的美联储主席一职,故而有格林斯潘的 大师的时代的说法。有意思的是,格林斯潘出生之际,却是美元取得国际货币垄断地位之时(1926年)。

美联储管理的联邦储备银行中属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实力最大,代表着华尔街利益。如果财政部长也来自华尔街如克林顿时代的高盛证券公司的董事长罗伯特·鲁宾和小布什政府的亨利·保尔森就担任财政部长,就会有 华尔街美国 和 国会美国之争。本书的后面还要讲述,在此不再赘达。

美国总统有财政部(负责国债发行)和预算管理局(负责政府预算开支),也有自己的经济政策委员会,国会众参两院也都有自己的金融委员会和预算委员会。正是这些机构和职能的联动,构成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确立、实施。

美联储的工作职责只是创造合适的货币环境,维持就业(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因此,保持美元的购买力是其基本任务。放手让美元贬值并不是美联储的初衷,强势美元也不是美联储的功劳。

强势美元其实是由其他国家对美元的强势需求炼成的,这种外部需求的内因又是以美国的国家信用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霸权做担保的。

外汇市场上,各国货币就是参与竞争的商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美元、英镑、欧元和人民币等也都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然存在竞争,存在倾轧,存在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换言之,就存在垄断,就存在寡头和霸权。这些货币商品之间的竞争,是在交易市场即汇率市场按供需关系这一基本原理来进行的。

资本是趋利的,投资到生产部门获利多的背后是金融部门的获利少。反之,如果投资到金融市场(它们往往体现为股票和债券)能产生更多和更快的利润,生产部门往往就会缺乏资金。

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果一国能吸引外国资本,比如经济增长和收益率有优势,该国货币就对外资有吸引力,而外币是不能在该国流通的,于是就被要求兑换为本国货币,于是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使该货

美元是如何炼成的(6)

币的汇率有升值的压力。美元是国际货币,也是参照物,所以一国货币的升值压力主要体现为美元的升值压力。这种压力就是投机资本所谓的升值预期。

以中国为例,中国便宜的地租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外资来投资办厂,同样也带来了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套利欲望。换言之,付地租、工资和购买原材料,收购中国企业和其他资产,以及购买中国的商品和进口资源类产品,都需要人民币,资本套利的热钱也需要人民币,于是人民币汇率就走强了。强大的需求决定了人民币的汇率升值。

正是 供给与需求这一古老永恒的原理决定着一国货币的涨跌。市场需求又取决于什么呢?当然是一国法定货币后面体现的国家信用价值。货币之争,其实是国家实力之博弈。

供需关系原理是我们分析汇率市场、理解货币竞争和美元金融谋略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制高点。忽视了这个基本原理,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可怕的短视和误导。

在全球化的初步扩张时期(年),以英国为中心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用 金本位的货币政策,即黄金是国际货币,也就是硬通货,各国的法定货币与黄金按一个固定比例结算。如英国的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1823年),金币也是全世界自由流通的,在美国的一些州县甚至到了20世纪40年代还有别国的金币的流通。

国际金本位制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还起到了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作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最终瓦解了金本位制,直至1944年以来以美元本位 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就是从黄金到与黄金挂钩的纸美元,再到脱钩的纸美金,再变成现在美元纸的过程。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后,美国曾企图推行黄金去货币化政策,就是连黄金都不是通用货币,只是作为金属用途(如做行业原料、装饰品等),但是没有成功,这是后话。

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一方面由于其国家法定货币是美元,而美元同时又是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国际金融投资货币和国际外汇储备货币,这导致了全球资本市场对美元的巨大需求,美元开始成为国际强势货币;而日元和随后出现的欧元由于同样原因成为次强货币。

虽然,这些脱离金本位的强势国家的法定货币的信用正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再也不受黄金的控制了,它可能含金量很低由于发行过量导致其信用价值很低,但是却能由于巨大的外部需求而保持它的强势地位, 强势美元 就是这么形成的。

换言之,不是美联储炼就了 强势美元 ,也不是美国炼成了美元刀而是非美元国家自己炼就的 强势美元,并亲手打造了锋利无比的美元刀。

正是强势的美元,为美国进行资本投机和控制新兴经济体的国家主权货币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在汇率市场上。

没有黄金作为价值参照物的各国货币如何确定各自的汇率呢?经济学家卡赛尔在1922年提出了把汇率的确定同 实体经济联系起来的方法,这就是货币的 购买力平价 ,或者叫 麦当劳原则 。

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各国都生产和消费的麦当劳的汉堡包 巨无霸 作为参照物。

美国的麦当劳是一个 标准化的 企业,生产的 巨无霸是一种标准商品,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几乎都一样,它包含了所有商品包含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三要素。如果一个 巨无霸 在美国卖2 0美元,在加拿大卖2 2加元,在中国卖12元人民币,那么两种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2 2/2 0即代表了加元和美元之间的 实际汇率 是1 1加元比1美元,12/2 0即代表了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 实际汇率 6元人民币比1美元,12/2 2即代表了人民币和加元之间的 实际汇率 5 45元人民币比1加元。

美元是如何炼成的(7)

这就是麦当劳定价原理。

汉堡包的生产者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面包会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发明货币的价值的度量衡。当然,如果一国汇率建立在一家美国快餐店的产品价格上岂不滑稽?!

这种测算方法是否就完全表达了两国之间的真实汇率呢?显然不是,因为两国国内价格是变动的,这种变动是与国家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真实汇率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只是用作参照的汇率。如果 名义汇率 发生了变化,比如加拿大变成了1加元对1美元,中国变成了6 8元人民币对1美元,那么相对于 实际汇率来讲,加元就升值了(或者说美元贬值了),人民币就贬值了(或者说美元升值了),人民币对加元也贬值了(或者说加元升值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名义汇率代替了实际汇率,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就可以通过汇率的调控实现本国的货币升贬。

既然是这样,那么一国如何确定汇率及货币政策?按照蒙代尔-弗莱明理论,在国际金融中,一国政府存在三种选择:一是汇率稳定;二是资本自由流动;三是政策自主(充分就业、利率政策、反周期的财政扩张等),但是政府只能选择其中的两项,这就是三元悖论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美国例外。

因为,在现代国际金融格局下,任何国家,无论采取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只要其为合法的国内需求进行融资而引发的本币超过外汇储备,其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就会遭到攻击。英国如此,东南亚国家亦然。

货币攻击的方法、手段及后果会在下面的章节具体阐述;应对本币遭受如上攻击的唯一办法是取消其货币的可自由兑换,而这样做就会赶走外国投资。

因此,所有非美元经济体(包括欧盟国家),在满足国内需求时,被迫吸引美元投资,增加其出口盈余,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国内发展和货币政策甚至财政政策更是受到了外国贷款和投资的牵制。

尽管国家货币理论认为,一国政府可以无须背负主权债务,也无须外国贷款或投资,就能够以发放主权信贷为国内发展融资,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高速增长,而且不受恶性通货膨胀的惩罚。但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体系下,尤其在无管制的全球金融和货币市场中,参与自由贸易 的国家由于存在外汇问题,这个理论就不适用了。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非美元经济体为了增加出口,以获取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美元贸易盈余,其 本能偏好就是低估本国货币价值(名义汇率高于实际汇率,即贬值)以增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为这样一来同一种商品相对于它的竞争对手其产品价格会更低。

这种竞相贬值造成的结果就是美国得以进口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低价商品压制了与之竞争的美国商品的价格,同时也压制了工人工资,从而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

这就形成一个局面:美国生产美元(其实就是纸),其他地区生产美元可以买的产品;美国的贸易赤字是可容忍而且可控的,美元超额发行对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

美元是如何炼成的(8)

除了美国之外,其他任何国家只要维持美元贸易赤字,其本国货币都将遭受崩溃的惩罚。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几乎所有国家都维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美国正是以美元为武器,通过操纵利率等手段控制美元的涨跌,再影响到国际汇率,达到美国利益最大化,这种思维逐渐演变成美国的金融战略。

美国的美元战略家们充分利用了这一偏好和对美元的巨大需求,有预谋有组织地通过增发货币使美元逐渐、有序地贬值,虽然美元的信用价值越来越低,但是由于向美国出口的国家还必须以美元的形式(投资美元资产)储备贸易盈余,从而被动投资或贷款于美国经济,造成了美元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强势美元。

后面还会讲到,从20世纪20年代美元取得国际货币垄断地位到60年代,美元之所以支配世界经济,是因为美国的债权国地位;在这之后,美元的支配地位却是源于美国的最大债务国地位,而且,它们的杠杆作用与之前作为净债权国一样强大。

换言之,美国不管是靠放贷过日子还是靠借债过日子,美元一样都是强势货币。这是传统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的经济现象。

而非美元经济体由于缺乏坚强的国家意志和协同作战的传统,只能被迫接受美国的巨浪甚至海啸赤字的一波又一波的冲刷和剥削。

从根本上讲,一个国家发行法定货币取决于政府意志和征税的能力,货币是为了纳税人支付税收而发行的。美元的过度发行(贬值)实质上就是向非美元经济体征税。这与大英帝国在其全球殖民地实现的英镑区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全球殖民运动期间向殖民地掠夺资源和征收土地税没什么两样。

不同的是,通过美元的过度发行和美元霸权地位进行的第二次殖民地运动,对非美元经济体尤其新兴经济体进行的财富掠夺更具欺骗性而已。

作为强大经济体的欧共体和日本,同样也遭到了来自美元的垄断压迫和经济压榨。但是由于其货币也是很多国家储备外汇货币和贸易结算的一部分,在货币竞争中也采用了和美元一样的汇率政策剥削新兴经济体,甚至很多时候发达经济体之间都有共谋。

这样说来,国与国之间的货币竞争,在现行的美元本位体制下的经济全球化中,各国的法定货币其实就是美元的附属货币,与美元的博弈实际上一场不对称战争,在与美元的货币战争中没有战胜的可能,即使美元的霸权地位也受到其国内经济问题的困扰和其他货币的挑战。

那么美元是怎么成为货币竞争的金字塔尖,成为关键货币呢?这要从美元博弈英镑说起。

长期的英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和英镑地位,美国人用世界的黄金打败了英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取代英镑成为新的国际结算货币。英镑只是美元霸权的第一个祭品,而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解体正是美元这一人类前所未见的货币武器的磨刀石。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一、英镑引发的鸦片战争

有人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中国清朝的道光皇帝(年)和英镑的事。

当时英国跟大清的贸易和现在一样,大清向英国出口了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只进口了英国工业化的产品如钟表、呢绒等少数商品,因此拥有大量贸易顺差。清朝朝廷认为应该用白银或黄金来结算,但英国提出用英镑结算。

道光皇帝就问英镑是啥东西,是铜?是金?是银?英国大臣回答,既不是铜也不是金也不是银,是纸票子。道光皇帝想,啊,就是我们大清的银票啊。于是又问英国大臣,你们印刷多少纸票子能否通过我们大清同意?英方答复,那是英国的主权,不得侵犯,印多少,是英国的事。道光皇帝哈哈一笑,你这不是明摆着玩人吗?你把擦屁股纸印成票子换走我们的茶叶、瓷器、丝绸,那不是拿我们当傻子玩吗?

英国大臣说,英镑与白银可以随便兑换,是流通货币。你留着英镑跟留着白银是一样的,可以用英镑到任何国家买黄金白银和任何东西。道光皇帝说,这个我知道,可等我们储存了足够多的你们的纸票子后,你们就随便加印,那我们还能买那么多东西吗?!

英国人反复说英国哪能随便加印票子,国家信用不是闹着玩的。清朝政府坚持说,既然你说英镑纸票子跟白银是一样的,那你就付白银好了。按照你说的,纸票子可以随便兑换成白银,反正是一码事,你就兑好了。英国人说那白银比纸票子重太多,运输不方便啊。不管怎么唠叨,大清只有一句:你们的纸票子我们不收。于是,也就只好用白银付账。

可是英国人发现如果大量印刷纸票子必然导致白银升值,这就极大限制了英国印刷英镑的数量。等到英国国库里的白银全部用完,即使不加印英镑,用英镑换白银,供求关系的原理也会导致白银升值。

英国人终于想到了另一途径把付给中国的白银换回来:在英国殖民地印度和阿富汗种植鸦片,卖给中国,换回白银。这种东西不能在英国种,而且印度和阿富汗跟中国是邻居,鸦片的运输费也省了一大笔。后来中国出了个林则徐,要全面禁烟,结果,鸦片战争爆发了。

故事真假暂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关于贸易平衡、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和经济衍生战争的本质。

事实是,英国在与大清国的贸易中,自1820年代起,一直有高达每年数百万两白银的巨大贸易逆差而无法弥补。英国每年就买入1 4万吨中国茶叶,英国对大清朝的贸易早就事实上难以为继。于是,英国通过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殖民地种植和提炼鸦片,自乾隆、嘉庆时代起就开始贩运给天朝的民众来享用,并使之上瘾而逐渐成为有购买力的烟民生活必需品,就如同现在的香烟。

事实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的末期,满清因为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外流量竟高达每年600万两之巨,以致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清王朝面临一场真正的金融货币危机和国民体质危机。于是道光皇帝于1838年12月,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一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近代历史,由此翻开了沉重的第一页。

事实是,当时英镑,在英国人自己眼里和世界人们眼里,确实是和金银一样的 硬通货,可以自由兑换黄金和大多数国家通用,就如二战后的美元。

事实是,早在清乾隆中后期,英国就在中国的舟山以植物科学考察为名进行了大量的间谍活动,妄图以此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在乾隆皇帝关闭了除广州之外的所有通商口岸后,英国以乾隆80寿诞进贡为名,从舟山出发沿海北上

到抵天津,完成了对中国海防部署和航海水文的军事侦察,为鸦片战争作好了军事准备。

事实是,鸦片战争的结果是英国占领香港,中国被迫开放更多口岸,鸦片贸易合法化

正如一位欧洲人说的, 如果我们的商品不能越过边界,那么就由我们的士兵越过边界。贸易与战争就如同孪生兄弟,如影随形。贸易争端、金融乱局以及经济危机背后,都有战争的影子。

英镑就是战争打出来的英镑。

我们都知道,17世纪的欧洲,每一个欧洲国家都面临着其他国家的战争威胁,战争成为所有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在16世纪打一场战争需要几百万英镑,到17世纪末,则需要几千万英镑,而在拿破仑战争末期,战争开支就要达到上亿英镑。当时最繁荣的国家都无法靠平时正常的税收收入来应付这一时期的战争开支,于是国家便开始借钱打仗了。

其中,欧洲两大强国,英国和法国在长达百年的战争中,如何筹到战争款项成为英国王室最头疼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当时的英国王室借钱却是要还的。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和胜败等不确定性,没有人敢借钱给政府。终于在1694年,伦敦有1286个冒险的商人,他们以股份制的形式,贷给国王一笔钱,当时的利息是8%,这就促使了英格兰银行的诞生。短短的11天内,英格兰银行就为政府筹借到120万英镑,极大支持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活动。当然,这些商人,最后赌赢了,英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为了避免英国王室滥用这笔资金,同时建立起银行的信任体系,英格兰银行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据说,当时,英国财政部拿着议会刚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支付,时任审计长格伦威尔发现上面没有盖国王的印张,就拒绝支付这笔上百万英镑的军费。

正是有了如此严格的法制化银行信用体系,源源不断的民间资金才流入到英格兰银行资助英国进行战争,而一次次胜利又给这些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英国当时的对手法国,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国家经济实力,都比英国要强大,为什么英国在战争中总能获胜,就是因为法国财政在筹集军费中遇到了困难,而英国的军费却非常充足。当时的欧洲有一句名言:战争中,获胜的一方往往拥有最后的一块金币。

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律就指出:英国的对外战争基本都能获胜,人们愿意支持这样一个能够一本万利的战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这个战争,也可以称之为某种意义上的货币战争,就是通过钱来打胜自己的对手,从而最后获取最大的利益。,换言之,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战争打的是钱粮。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被定义为1/4盎司黄金少一点,即含7 32238克纯金。美元呢,则被定义为1/20盎司黄金。按照折算,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传统意义上就等于1 4 86美元。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这就是经济学家眼中的 古典金本位制时期。所谓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法定货币与黄金挂钩。

这一制度的典型特点就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和输入:公民可以将持有的纸币按照货币含金量兑换为金币,各国之间不同的金铸币按各自含金量形成固定比较,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货币联系,并允许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英国的中央银行,是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如果说欧洲的国家银行是私有的,从英格兰银行的诞生到形成法律,就可知其言不虚。

185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产量占世

界总产量的2/3;棉布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而且,有了国内军费源源不断的支持,英国已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强劲力量:连续的征战中,英国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经伸向全世界。

1886年的统计表明,当时有近一半的英国船只都在从事美洲或印度贸易,而在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曾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

英镑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加上数百年英镑同黄金汇率的稳定,让伦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凭借其经济、军事优势,英国让葡萄牙、德国、丹麦、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荷兰、西班牙等国也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促成了国际金本位体系在19世纪80年代的最终形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亦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 ,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

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在当时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很快也确立了英镑的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其情形就和今天的美元一样。

大量的商品需求促进了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产业大国。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率先采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也就是用取消别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当时弱小的美国则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在当时的全球贸易中,如果一国让货币贬值(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使其产品更具竞争力就像今天的大多数国家所做的一样,那么该国物价就会上升,那么就会导致进口的商品价格比国内商品价格相对低,反倒刺激了进口,阻碍了出口,结果就会造成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它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净差错与遗漏;储备与相关项目。出现逆差。当有贸易盈余的国家拿着该国的纸币要求兑换黄金,黄金外流就会迫使逆差国紧缩纸币,减少发行量,以免失去所有黄金,这就会通货紧缩,币值升高。通货紧缩又会降低物价,于是贸易顺差又使黄金回流,直到该国与其他国家的商品和货币价格达到平衡。

这是 金本位 制度的好处,它具有天然的调节纸币币值的作用。正是黄金这个 紧箍咒强制各国央行不能随意扩大货币供应量,否则就会被贸易盈余国家挤兑该国黄金,导致黄金流失。

美国就是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契机,作为最大债权人和贸易顺差国家,在1926年用兑换黄金手段取代英镑成为新的 强势货币,同时世界金融中心也向美国转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更是以新的 金汇本位制 替代英镑成为国际垄断货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50年后,也是由于战争美国的越南战争,欧洲人用同样的手段,挤兑美国黄金,导致当时的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的金本位解体。

不幸的是,与黄金脱钩的美元再没有其他货币可以取而代之,美元成了 纸黄金,一场世界经济浩劫和第二次全球殖民运动就这样拉开帷幕。

读史可以知今。让我们先来看看美元如何博弈英镑。

三、强势的美元与弱势的英镑

如果以黄金作为财富基础,各国发行的法定纸币是受到限制的,否则就会出现要纸币就会流失黄金、要黄金就会缺少纸

币的窘境。但是,世界上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导致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这是生产发展和定义财富 的瓶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导致了古典金本位制度的崩溃,也导致了英镑走向衰落。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以此为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战前夕,各参战国为了准备这次战争,加紧对黄金的掠夺。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军费开支猛烈增加,各国纷纷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同时停止了金币铸造和纸币与黄金之间的自由兑换,大量增加本国纸币的供给,结果通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货币竞相贬值当然,这种贬值实质上是对国内纳税人的盘剥。

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争中士兵伤亡约80万,军费开支近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了1/3。对外贸易方面,1918年贸易额为13 16亿英镑,同时英国的出口额仅为进口的1/2。巨额的贸易逆差,迫使英国变卖海外投资的1/4即10亿英镑去补偿贸易的巨额逆差。这场战争使得英国变成了一个债务国,只能通过举借外债解决财政困难和贸易逆差。

战前美国欠英国国债约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7亿美元,同时,英国内债因战争而直线上升,战前英国内债为6 45亿英镑,战后猛增为66亿英镑。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日不落帝国 经济出现衰退,英镑的强势地位也就遭到了质疑。

而在大西洋另一岸,第一次世界大战却给美国带来了普遍繁荣,大规模的战争物质采购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各行业的发展。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还建立在竞争对手的经济牺牲和信贷增长上。从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美国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美元至10亿美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盈余。与此相对应,则是英国经济停滞、日本经济危机频频和德国巨额外债。到了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 2%,这一产量大于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世界经济格局因为一战而完全改变。

除了美国,世界各国的货币竞相贬值,膨胀的英镑、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等,相对于黄金和美元贬值,国内则是物价飞涨、大量失业,典型的经济滞涨现象(stagflation)。但是称霸世界一百年的英国是不愿意看见金本位和英镑的强势地位崩溃的。

在最大债权国的美国和战胜国英国的共谋下,1922年4月10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经济会议,史称 热那亚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胜利者协约国战后委员会决定召开的,也因其是对付共产主义苏联而著名。

会议的目的是创造被经济学家称为 金汇本位制的国际货币秩序。其内容主要是,美元继续与黄金挂钩,美元还是1/20盎司黄金;其他国家不将自己的通货换成黄金,而是换成英镑。英国承诺允许英镑换成黄金,同时也将它换成美元。作为条件,美国答应英国使美元与英镑同时贬值,以免英国的大量美元准备金或黄金流向美国。

英国在1926年通过了该项法案,其他国家也约在同时期实行。法律规定,英镑和其他通货不能用金币支付,只能用金条(块)。就是说只有外国政府才可以拿英镑或者美元兑换黄金,老百姓无法在生活中使用黄金。美国甚至立法禁止民间黄金交易。

正是在1926年,美元和英镑在金汇本位制中成为两种关键货币,成为各国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的国际货币。而1926年的美国经济实力,远远超过英国,美元对其他货币的垄断正是形成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英镑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经济遭受重创,英国的通货膨胀导致1英镑在外汇市场上的价位跌到3 5美元。而英国当局基于英国的国家 尊严 ,并企图让伦敦重新成为 强势货币 的世界金融中心,错误地依旧依据传统意义上的4 86美元兑现黄金。这种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与今天的中国人民币的 反常现象 如出一辙。

美国人断定,这种 高估 了的货币 英镑,必然导致外贸盈余国家对贸易逆差的英国进行黄金挤兑,这足以使英国货币崩溃这与现在的国际热钱投入新兴市场然后撤出导致的风险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流失的是黄金,后者流失的是外汇。这样,英镑倒下来后,美元就可以取而代之。

果不其然,为了维持1英镑等于4 86美元的高价,英国应该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货币紧缩,缩小货币流通量,这样可以使货币的 含金量更高,这样必然就要降低工人工资,使物价降下来,正如后来美国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的 工资和物价管制法案一样。但这就要冒损害国家福利政策的严重政治后果 政治家们显然不会选择这条路。

还有一条路就是相反,继续选择膨胀货币和物价,保证维持高价英镑所需的流动性。但是在通货膨胀和货币高估的双重压力下,一方面企业的国内产品成本增加(因为工资和物价都上涨了),一方面出口却相对失去了竞争力(以英镑标价的英国产品比它的竞争对手贵 了),导致英国的出口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一蹶不振。加上随后发生的源于美国1929年 大萧条的世界经济危机,更使英国的经济雪上加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的繁荣。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繁荣,法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经济增长,德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国内社会动荡,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设备,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英国经济则在国际竞争中衰落,经济停滞,对外贸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从1929年到1931年第三季度降低了30%,对外贸易的逆差从1930年的3 9亿英镑增加到1931年的4 1亿英镑,与此同时,投资利润回流从4 1亿英镑减至3亿英镑,英国第一次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随着美、法及其他国家的英镑盈余攀升,英国银行业危机频频。当法国1931年企图将英镑兑换成黄金时,英国终于放弃高估的英镑,放弃金本位制,最终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英镑大幅度贬值。与此同时,美国继续着强势美元战略,虽然为了摆脱1929年大萧条,美元贬值到1美元等于1/35盎司黄金,但是外国政府仍可以拿美元自由兑换黄金,维持了美元的信心。由于欧洲的货币混乱,导致黄金与美元源源不断地流入了美国这个相对安全的货币庇护所。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美元与英镑博弈的结果是,美国并没有征服英镑,而是保持着垄断地位,与英镑一起作为两种关键货币在全球流通。

一直到二战之后的1945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即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式确立,英镑作为世界结算货币才逐渐被美元所取代,世界货币开始进入美元世纪。

英镑也开始了长期的逐步贬值的过程。1949年9月,英国宣布英镑贬值30 5%,将英镑兑美元汇率从1英镑兑3 5美元贬到2 8美元;1967年11月,英镑再次贬值,兑美元汇率降至2 4美元,英镑含金量也降为2 13281克。最终,英镑于1967年成为美元的附属货币,尾随美元进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代。

曾经傲视群雄的英镑自此沦为二流货币,被失败的英镑更是在1990年遭到了国际游资的狙击。让我们看看索罗斯如何狙击英镑并迫使其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

四、索罗斯如何打败了英格兰银行本节内容摘自 独钓寒江雪

在1974年美国取消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后,美国用纸美元加紧了世界财富尤其是欧洲财富的掠夺。对为了摆脱对美元的依赖,1990年,英国决定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ERM),这是欧元的前身。

欧洲汇率体系使西欧各国的货币不再盯住黄金或美元,而是相互盯住;以德国马克为核心,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使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到规定的范围之内;在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进行浮动。

这种欧洲共同体内的以德国马克为中心货币的欧洲汇率体系,实际上就相当于当今以美元为中心货币的国际金融体系,附属货币与中心货币的汇率有其名不副实的矛盾。国际炒家索罗斯就认为英国犯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

早在英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之前,英镑与德国马克的汇率已稳定在1英镑兑换2 95马克的汇率水平。但当时英国经济衰退,以维持如此高的汇率作为条件加入欧洲汇率体系,对英国来说,其代价是极其昂贵的:一方面,将导致英国对德国的依赖,不能为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而大胆行事。例如,不能独自决定提高或降低利率,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而促使本国货币贬值;另一方面,英国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其高汇率也值得怀疑。

特别是在1992年2月7日,欧盟12个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使一些欧洲货币如英镑、意大利里拉等显然被高估了,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它们能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在有关经济政策方面保持协调一致吗?一旦这些国家市场发生动荡,它们无力抵御时,作为核心国的德国会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来帮助这些国家吗?

索罗斯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就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将会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很难保持协调一致。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 出现松动,像他这样的投机者便会乘虚而入,对这些松动的 链条发起进攻。当这些投机资本出手的时候,就会使汇率摇摆不定,最终,只要德国马克坚持不贬值,强弱货币的利率套利就会比市场容量大得多,直到整个体制被摧毁。

果然,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欧洲国家便很难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当英国经济长期不景气,正陷于重重困难的情况下,英国不可能维持当时的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国的利率不下调,英国单方面下调利率,将会导致资金外流,削弱英镑,最终迫使英镑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此时此刻,索罗斯及其他一些投机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却在不断扩大美元头寸的规模,为狙击英镑作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维持高利率的经济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它请求德国联邦银行降低利率,但德国联邦银行却担心降息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崩溃,拒绝了英国政府降息的请求。

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贬值英镑,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英国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许多金融专家的质疑,国内的商界领袖也强烈要求降低利率。

1992年夏季,英国的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索罗斯却深信英国不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英国政府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外汇市场上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从2 95跌至2 85,又从2 85跌至2 7964。英

国政府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下限2 7780,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但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这使得索罗斯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决定在危机凸现时出击。

1992年9月,投机者开始进攻欧洲汇率体系中那些疲软的货币,其中包括英镑、意大利里拉等。索罗斯及一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共同基金和跨国公司在市场上抛售疲软的欧洲货币,使得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拆借巨资来支持各自的货币价值。

英国政府计划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借入资金用来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这犹如杯水车薪。仅索罗斯一人在这场与英国政府的较量中就动用了100亿美元。索罗斯在这场豪赌中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60亿美元坚挺的货币马克;同时,索罗斯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升值)通常会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下跌),又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卖出德国股票。

如果只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较量,英国政府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但世界许多投机者的参与使这较量的双方力量悬殊,注定了英国政府的失败。

索罗斯是这场 赌局最大的赌徒。下完赌注,索罗斯开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机终于爆发。市场上到处流传着意大利里拉即将贬值的谣言,里拉的抛盘大量涌出。9月13日,意大利里拉贬值7%,虽然仍在欧洲汇率体系限定的浮动范围内,但情况看起来却很悲观。这使索罗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成员国最终将不会允许欧洲汇率体系来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这些国家将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抛售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1 2 80,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英国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首先,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无奈,他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达15%,但仍收效甚微,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兑2 778马克的最低限上。

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遭受惨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英国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日子称作 黑色星期三 。

索罗斯却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已接近10亿美元,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的多头和意大利里拉上的空头交易使他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财富增长了67 5%。

索罗斯也因此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 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 。

索罗斯成功狙击英镑,是现代国家货币战争的缩微版。也正是索罗斯所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在全球外汇市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不见硝烟的战争,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是这次欧洲汇率体系内货币战争的翻版。

前面讲过,美元是催生大量国际投机资本的始作俑者,国际游资的全球出击正是以美元作为武器。

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认识到了逐利资本的剥削本质和由此而生的资本泡沫带来的金融危机的必然结果,但却未能揭示一国货币如美元,如何能掠夺别国财富甚至控制别国货币和经济。

美元博弈英镑,用的是黄金,而索罗斯等国际游资1992年成功狙击英镑,用的却是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解体成了美元刀这一人类前所未见的货币武器的磨刀石。

布雷顿国际货币体系,就是美元纸的试金石和美元刀的磨刀石,金融化和帝国化的美国从此以这虚拟之物呼风唤雨,开始了美元霸权下的全球殖民运动,日元就是继英镑后美元刀的下一个祭品。

风动耶,幡动耶,心静风幡俱不动;

山无尽,水无尽,觉来山水本来无。

一、1929年大萧条:击鼓传花与 庞氏骗局

历次金融危机都是投机泡沫被挤破的过程,区别只在于泡沫大小、挤破的方式、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后果不同而已。而发生危机的根源是通货膨胀,最后解决危机的还是钱。再具体一点就是,妄图钱生钱 的通货膨胀是危机的根源。

要是危机发生前的经济体没有踩好刹车,或者根本就没有刹车机制,危机发生后的解决方式不够完美(如刹车过猛),金融危机就会影响到实体经济,最后演变为经济危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以上就是笔者看待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肯定要发生的各种危机的基本观点只要有逐利的货币资本存在,以后还会发生周期性的金融危机,这不需要预测。为什么说通货膨胀是危机的根源呢?

假设经济体与社会财富对应的货币供应量是100吨黄金,而政府却发行了120吨黄金的货币 这就是通货膨胀,最先拿到货币的人拿者 新钱购买了商品和劳务,首先获益。 新钱接着会在经济体内散播而抬高物价,稀释了每一元钱的购买力。但是这种稀释需要时间,在这个时间差里,几家欢乐几家愁。处在经济体偏远地带的人收入还没有增加,就尝到了物价上涨的苦果,而处在上游或者金字塔顶的人,就会相对获益。

发行货币的政府当然是最大的获益者,通货膨胀可以稀释其税收债务清偿的成本,是变相加税,而且代表国家利益的银行会因通货膨胀获益。例如,吸收的居民存款是要连本带利按时缴还的,如果因投资失利银行赔了钱,到时还要还储户的钱(钱不是银行的,是借来的,银行只是个管钱的仓库),就赔得更多了,但是因通货膨胀就可以减轻银行的不良放贷的损失。

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 银行具有天生的通货膨胀偏好 。

一国发行的货币是这样,全球发行的美元也是这样。中国在前几年美元的贬值过程中买什么,什么就大涨,而且是50%甚至更高的涨幅,而美国人却拿着新发的美元 (新钱)到中国来收割实体资产,就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更是美国金融殖民过程的写照。

著名经济学家莫瑞·罗斯巴得形象地称,通货膨胀好比是赛跑,看谁最先拿到新钱。

幸运的是,通货膨胀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到最后人们会对货币购买力的持续缩水而觉醒。

刚开始物价上涨时,人们会想,这不是正常现象,一定是某种紧急情况下的产物,那我就晚点买,等物价回落再说。在通货膨胀的第一阶段,这是一般人的态度,这种想法使物价上涨趋缓,但其中隐藏着会进一步通货膨胀的事实,因为人们持币待购,货币需求因此还会增加。但随着通货膨胀的进行,人们开始领悟到价格因不断通货膨胀而不断攀升,这时人们会说:虽然价格很 贵 ,但我现在就要买了,再等下去的话,价格恐怕就进一步升高。结果物价上涨的比例要高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在这个时点上,政府往往被要求缓解因物价加速上涨而导致的货币短缺(商品价格高了,超出政府预计的流通量,所以货币短缺),结果使通货膨胀雪上加霜。不久,国家到了濒临崩溃的繁荣 阶段。这时人们会说: 我现在一定要买点东西 只要能甩掉手中不断贬值的货币,管它买什么都行。货币供给冲上天,需求跌落谷底,物价连创新高,生产量急剧下降,人们花更多时间设法把钱脱手。货币制度几近崩溃。只要有办法,经济体将转向他种货币其他金属、外国通货,如果这只是一国之内的通货膨胀的话 甚至回到以物易

物的状况。通货膨胀冲击下的货币制度已然垮台

这种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在历史上并不陌生,法国大革命的 交付券 、美国革命时期的 大陆币 、旧中国蒋介石政府的 金圆券,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他一些国家的货币经历的都是如此的通胀。

这也是为什么一国货币政策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稳定物价,其本质就是抑制通货膨胀。而货币的信用本质决定货币正是通货膨胀的元凶,最后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还是用钱。这就相当于货币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今天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以后还会继续发生金融危机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这并不需要经济学家的预测,更不需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专业智慧。

货币贬值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环节传递,最后的一步就是货币自己自食苦果而崩溃。这个过程,就有点像我们谁都玩过的中国古老游戏击鼓传花,鼓声戛然而止的最后一个接棒人就要受到惩罚。

说了这么多,这和美国1929年经济大崩溃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

1929年大崩溃的前夜,就是击鼓传花的投机游戏盛行的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重新变为热点的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 庞氏骗局,就是在那次的股市和房地产投机盛宴中横空出世的。

庞氏骗局源自于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CharlesPonzi)的意大利人,发现快速赚钱的方法就是钱生钱,现代语叫金融。于是,从1919年起,庞氏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投资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一种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卖给美国,便可以获得高额回报。庞齐故意把这个计划弄得非常复杂,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因素,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 的证据:最初的一批 投资者 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氏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 投资者 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傻子一样变成庞齐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氏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投资 。1920年8月,庞齐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

庞氏留下的遗产是 庞氏骗局 这个专门名词,意指用后来的 投资者 的钱,给前面的 投资者以回报的集资骗局。这就是中国古老的击鼓传花游戏的美国版。理论上讲,只要永远有接棒的人,这种资金链不会断裂的话,这场游戏确实会无限期进行下去,庞氏就不会破产,在某一个时间点,他还能拥有巨额财富。就如同物理学说中的熵 一样,其财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混沌状态。

自庞氏以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各种各样的 庞氏骗局 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大家熟悉的中国的 老鼠会、传销、万亩造林、非法集资等,都是 庞氏骗局 的翻版。

在庞氏投机盛行下的极不平衡的繁荣,其实孕育着极不平常的危机。美元战胜英镑后的1927年,德国工业危机已经开始形成。由于沉重的债务和赔款偿付,德国国内市场狭小,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在高速出口增长中实现。然而,美、英、法等国既要德国的赔款,又拒绝进口德国的工业品,使德国的巨额投资利润无法实现。

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就在全国贸易会议上发出警告说: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因为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当投资人大量抽回对德国的投资转而投资于美国疯狂的金融市场时,德国经济立马全面崩溃。于是美国银行在德国的贷款回收无望。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从那时起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跌掉1/6以上,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

亿美元。纽约股市暴跌后,美国经济陷入危机。

英国在德国也有大量投资,英国证券市场应声倒地,英国经济陷入危机。法国经济的独立性相对高一些,但也摆脱不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而且此前法国经济本身的也早已出现投资过热,到1930年,法国终于陷入危机。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拉开了序幕。

美国是债务繁荣的受益者,也是债务链断裂的最大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 6%,进出口贸易锐减77 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

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为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2/3,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 4亿美元,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

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 时期。

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29年的48 5%下降到1938年的32 2%,低于1913年时的36%。美国所拥有的巨额战债化为乌有,外国投资大量抽回。1938年,美国国外投资存量减少为115亿美元,比1929年减少1/3。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急剧下降 年,美国的进口份额由12 2%降至8 1%,出口由15 6%降至13 4%。

正如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阐述的, 年,金融系统全面崩溃,市场信用创造和信息收集效率急剧下降,真实融资成本大幅上升,获得贷款极其困难,信贷紧缩将经济下滑转变成大萧条,即金融危机 信用成本上升 真实产出持续下降 的生产链,始于股灾的大萧条,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

通货膨胀正是这场危机的根源。年,美国的贷款业务增长了37%,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1 5倍,股票价格上涨了2倍,而在此期间,工业生产却只增长了18%。因此,经济危机一旦爆发,货币信用突然紧缩,便导致货币信用危机接踵而至。

美联储紧缩政策由于刹车过猛则成为又一诱因。

1929年8月9日,美联储根据宏观经济过热情况,将利息提高到6%,将证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导致了资金匮乏,使当时投机商们顷刻间陷入了资金短缺状态,只好逃出股市。由于此举也引领其他投资机构跟随,股市流动性顿时陷入紧缺状态,失去了支撑。而前期出逃的示范效果,股民对股市升值预期也发生180度转变,出现股市抛售风潮。

然而,错误的政策更是加重危机的关键因素。1930年为挽救因股市崩盘造成的大失业,美国国会通过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Smoot-HawleyTariffAct),筑起史上最高的关税贸易壁垒,造成银行业更大的衰退。再加上1931年联储局加息,把利率从1 5%提高到3 5%,并警告银行不该大量自贴现窗口借款,债券市场也随之崩盘。后来联储局虽然将利率降为1%,并维持十多年的低利率,但经济仍然萎靡不振,形成流动性陷阱的恶果。

英国的危机相对缓和一些。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2年的最低点,英国工业生产仅下降了32%,远低于美国,但主要工业部门也受严重冲击。

但是,上帝总是惠顾美国。大崩溃持续到30年代末,当美国人依然看不到经济曙光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美国坐山观虎斗,最后四两拨千斤,又重新夺回失去的国际市场份额,并再度称雄世界。而且,依靠战后新的国际货币体制,

开始了战后最大的全球经济殖民地运动。

二、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的确立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之后,国际金本位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各个货币集团的建立和各国外汇管理的加强,使国际金融位置更加不稳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改变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局面,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迫切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两国政府的战略家们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开始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 凯恩斯计划 和 怀特计划。

以美国财政部官员名字命名的 怀特计划 是在1943年4月提出的,全称为 联合国外汇稳定方案 。 怀特计划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力量日益强盛,从而试图操纵和控制世界财富,获得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的野心。对此,尚有相当经济实力的英国当然不甘示弱。

为了分享国际金融的领导权,英国于 怀特计划 发表的同时抛出了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 凯恩斯计划,试图说服同盟国共同建立并发行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叫 本柯尔,作为国际清算单位,说白了就是阻止在世界贸易和货币中建立起以美国自己发行的美元为中心的体系。

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英美两国终于达成协议。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 为基础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宣告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其核心内容是,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国际间就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成立世界银行,这是一个由多个国家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集体,靠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具体货币政策是: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

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基本责任有两点:美联储保证美元按照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协定成员国对美元的信心;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

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还是20世纪20年代的金汇本位制,只不过以粗糙的手法用美元取代英镑成为 关键通货,这时1美元相当于1/35盎司黄金,即外国政府可以以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比例兑换黄金。美元与黄金挂钩,且可以自由兑换是该体系的基石。

可以说,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彻底打败英镑,英镑从此沦落为美元的附属货币。但是,百年前美元博弈英镑的历史,美国很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就是贸易盈余国家将对美国黄金的挤兑,迟早会造成美国黄金的流失。

战后美国拥有大量黄金储备(约250亿美元,1949年),因此应付兑换黄金的要求还很富裕。该体系得以运行了20多年。

这样一来,由于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资产,享有 纸黄金之称,美国可以印刷美元直接对外投资,购买外国企业,或利用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美国货币金融当局的一举一动都将波及整个世界金融领域,从而导致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美元享有的特殊地位导致美国货币政策对各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必然给国际储备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

战后,由于世界黄金储量的限制以及黄金生产的停滞,美元在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要求国际储备相应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储备的增长需要仰仗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才能保证国际市场上有美元不管是以欧洲美元还是石油美元形式(因为如果顺差,美国的美元又转回美国了)。但是收支逆差又必然影响美元含金量,引起美元信用危机。另一方面,如果

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美元来源,导致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美元两难,此即 特里芬之谜 。

但是,美国政府清楚,即使这样,着急的不会是美国,而是对美国有逆差和顺差的其他国家。逆差国家因为入不敷出,那就只能借债过日子,自然着急。借吧,就承受巨大的利息和国内主权经济被侵蚀的风险,20世纪6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就是这样过多举债惹得祸。不借,就要忍受国内经济的缓慢发展或者扩大主权货币供应带来的通货膨胀之苦。俄罗斯就是在1998年的卢布危机中先借款后来却拒绝了美元贷款而导致卢布崩溃。这正是国际收支逆差国家的两难。

顺差国家呢?因为美元这种纸黄金的盈余,一方面要增加发行与美元等值的本国货币,使主权信贷受制于美元和美国,另一方面要忍受美元贬值导致美元储备缩水,而美元贬值同时还会降低美国产品价格而导致本国产品出口与美国的竞争力不足。

同时,汇率机制却有反弹性,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过分强调汇率的稳定,各国不能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而只能消极地实行外汇管制,或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前者必然阻碍贸易的发展,后者则违反了稳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原则,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可见,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不利于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而美国则收放自如,通过对美元的货币政策的利用达到了美国利益最大化。

正是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成就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垄断地位,为美国战后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国家战略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使美元刀这把利器锻造成型。

实际上,美国在战后的政策目标正是尽可能长久地维持国际收支赤字,一直持续通货膨胀,即发行大量美元,膨胀信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通货膨胀逐渐扭转了国际贸易形势,美国贸易持续逆差。而欧洲和日本的生产力上扬,持续顺差。美国逆差得以让美国有借口压迫欧洲和日本采取货币升值政策;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游戏规则,这些国家的顺差美元就是外汇储备,而这些储备的增加还必须膨胀本国的货币和信用。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赫德森所言:

除非其他国家真正画定底线并停止吸纳过剩美元,否则谁知道美国以借贷买入进口品甚至公司的能力能够持续多久?美国人明白,只有发生世界性货币危机,才能结束免费搭车的现象。显然,在外国的经济生活中,外贸和外资越是重要,越意味着世界性危机对它们的打击比对美国更大。因而,1972年至1973年,随着美元泛滥的加剧,触发一场世界货币危机的威胁,成为美国挥舞的恐吓世界的大棒。

这一时期,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到,就是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和同年8月英美在德国占领区内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相应地,苏联则成立东德,这是冷战格局形成的重要标志。

北约的成立和顺理成章的美国在欧洲驻军,使 欧洲美元 成为现实,与后面讲到的 石油美元一样,这对美元控制欧洲的军事和经济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在20世纪60年代,还出现了另外两件重要的事,一是美国政府一手炮制的,与苏联展开的以氢弹为主的核子军备竞赛,和以升太空登月球为主的太空军备竞赛,并使美国和苏联的冲突以古巴导弹危机达到高潮,最终以美国的美元战略拖垮了苏联,赢得了冷战。这将在本书第七章讲述。

另一件事就是美国开始介入越南战争为核心的印度支那冲突。越战使美国政府和国际收支双赤字空前膨胀,黄金急剧流向欧洲,成为压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加速囤积了至少800亿美元(即 欧洲美元),这将会买空美国所有的黄金储备。和当年击垮英镑一样,美

元面临着与欧洲货币的大决战。

三、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

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1949年美国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71 2%,达到250亿美元。但是饱受战争创伤的西欧、日本为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美元,但又无法通过商品和劳务输出来满足,从而形成了普遍的美元荒。

于是美国采取对其双赤字的 善意忽视政策,大量增发美元。加上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全世界的美元多起来了。

但是逆差导致黄金储备开始流失。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已经恢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出口大幅度增长,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同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伦敦金融市场的金价暴涨到41 5美元每盎司,高出黄金官价的18 5%。第一次美元信用危机爆发了。

美元危机的爆发严重动摇了美元的国际信誉。为了挽救美元的颓势,美国与有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维持黄金官价和美元汇率的措施,包括 君子协定 、巴塞尔协定 、 黄金总库 以及组成 十国集团 签订 借款总安排 等等,目的在于当汇率波动时,运用各国力量共同干预外汇市场。

但是,这些措施虽可见效一时,却不能使局势从此稳定,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不断加强,美国的经济实力地位仍在下降;二是美国用以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的美元数字越来越大,年的23年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累计额达886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用美元偿付的,这就造成了美元泛滥的局面。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美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OPEC)的成立。

美国于1961年发动的长达14年的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把美国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远东,无力再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控制中东,使得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内瑞拉五国联合起来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进一步发展成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进而逐渐掌握了国际油价的主导权。OPEC从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一股重要力量。但是石油输出国在美元战略的威慑下,其石油净收入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盈余一样,沦为给美国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是后者是贸易美元,前者是石油美元。这是后话,在美元的石油战略中专有讲解。

越战的失败不仅使人们对美国失去了信心,对美元也失去了信心,引发了空前的美元信任危机,史称 第二次美元危机 。

国际汇率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美元抛售,这些美元反过来在欧洲的黄金自由市场上买进黄金。虽然美国在1934年就立法禁止美国民众在世界各地持有黄金,而欧洲却在当时给美国人留下了一个陷阱:金币和金块不能用作货币,但是可以持有。伦敦和苏黎世黄金自由市场黄金就是世界最大的市场。要维持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价位,美国就得被迫用已经越来越少的黄金储备买回别国抛售的美元。

为了消除黄金自由市场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冲击,美国在该体系崩溃前的1968年3月还实行了一段时间 黄金双轨制,即自由市场黄金价格自由化,美国没有义务在自由市场维持在35美元兑1盎司的价位,而政府间的黄金兑换拥有维持在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承诺不在市场上抛售黄金以获取差价。

这个双轨制竟然得到外国政府的 一致同意 ,为两年后美国彻底让美元与黄金脱钩奠定了基础。

从这点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之高超,也反映了欧洲各国从来就缺乏对抗美元垄断地位的统一的国家意志。

同时,美国还大力推行一种新的世界纸币准备金,这就是在2009年成为中国焦点的

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DR),希望最终完全用美元替代黄金,由世界银行发行,充当新的世界纸币,为美元未来控制全球经济埋下了伏笔。

黄金双轨制往后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正如当年法国威胁英国,要拿英镑兑换黄金一样,当欧洲各国终于威胁要将膨胀的美元盈余兑换成黄金时,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单方面撕毁协议,彻底取消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是美元成为没有黄金依托的法定货币和世界货币。

4个月后,世界主要经济体签订了《史密森协议》,其内容是世界各国再次承诺维持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但是美元小幅贬值到38美元兑1盎司黄金。这似乎是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由于不能兑换黄金,不到一年,该协议就分崩离析了。

至此,全球经济出现货币竞相贬值、外汇管制、贸易争端、经济大战的混乱局面。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美国金融战略的一部分,解体后的美国仍是世界金融中心,当时贬值的美元给美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现实收益;没有黄金紧箍咒 的约束,美元成就了世界货币霸权,美国开始了以美元为武器的全球经济殖民地运动。

从这时起, 美元经济学 成了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 秘不外传的战争教科书,直到最近10年来,才陆续被各国政府所认识、了解并有所反制。

传统经济学认为,个人财富是由他外在的财物中能用货币衡量的实物构成的。国家的财富狭义地说也是由个人财富构成的(广义的国家财富是由物质财富比如土地、河流及海洋等,以及非物质财富比如国家组织,甚至文字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物质(财富),而生产是由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构成的。资本当然包括金融资本它使生产更容易、效率更高。

但是金融资本本身不是财物,更不是财富,虽然它往往表现为财富的货币形式。金融资本只是润滑剂,是为物质生产的要素之一,是为物质生产服务的。这是经济学原理之一。

但是美国的战略家们 科学地发展 了这一理论,把失去黄金物质支撑的美元,转换成了另外一种 经济形式 ,姑且称为 虚拟经济。这种虚拟经济反过来 反制着实体经济。这是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的现象。亚当·斯密、李嘉图或凯恩斯如果在世,也许会为我们解答。

而这一切全是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是全世界必须承认的 通货。美元战略家们对于美元这一霸权工具的运用开始得心应手,美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金融资本主义新时代 这也就是美国的 帝国化 和 金融化。

帝国的生存必须依赖垄断。美元更须依赖垄断。美元发展历史就是垄断经济学的历史。

垄断是什么意思?垄断的英文Monopoly,其原意就是对某种公共物品(城市的或者国家的)限于某一私人使用。这个使用者,就叫垄断者。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关键货币,而其发行只有美国政府控制,世界他国无权干涉(货币发行是一国主权),这不是垄断是什么?!经济学家认为,只有政府授权的垄断才能长期存在。那么

瑞士法郎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货币。虽然它不像美元和欧元那样地位显赫,但是由于瑞士独特的经济结构,使得瑞士法郎的币值非常稳定避险作用明显,瑞士法郎因此也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地位。近期瑞士法郎对人民币汇价大约维持在1:7左右。介绍几个关于瑞士法郎的小知识与大家分享。

瑞士作为一个小国,受周边几个大国的影响很深。瑞士法郎这个名字很明显是受到法国法郎的影响,只是法国法郎随着欧元的诞生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而瑞士现在仍然独自高举法郎这一名称。

瑞士境内分为法语区、德语区和意大利语区。虽然瑞士首都伯尔尼位于德语区,但是拥有日内瓦、洛桑等名城的法语区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不小,在瑞士货币制度形成的过程中,这影响更为明显。瑞士的货币制度最早诞生于1850年,当时的《铸币法》规定瑞士实行银本位制,货币名称定为法郎,属无限法偿货币,其价值与法国法郎等同。1865年,瑞士又与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组成拉丁货币同盟。在瑞士货币形成的过程中,德意志还没有实现统一,当然不可能对瑞士货币造成太大的影响,否则以德语区在瑞士的影响力而言,瑞士的货币究竟叫法郎和马克,还很不好说。

瑞士法郎之所以被称之为避险货币与瑞士法郎的币值非常稳定,有巨大的关系。瑞士是欧洲最重要的中立国,两次逃过了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得瑞士具备了发展金融业的天然条件。瑞士银行以信誉高、保密制度完善著称,不少欧美的顶级富豪都愿意把一部分钱保管在瑞士银行,同时他们也愿意把相当的份额兑换成瑞士法郎,保管在瑞士的银行里。第二,则是瑞士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瑞士是一个欧洲小国,但是瑞士除了有发达的金融业之外,高端钟表制造和高端精密机床制造,也早已蜚声海外。这两项制造业基本上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特别是高端钟表制造业由于其保值性,甚至出现了一些逆经济周期的特点。由于良好的产业结构,使得瑞士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其后的欧债危机中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瑞士法郎自然就成为欧洲和美国资本青睐的避险品种,在某种意义上来看瑞士法郎已经具备了与黄金具有同等的避险功能。

瑞士法郎是国际主要货币中少有的发行500、1000面值的货币,仅1000元面值的瑞士法郎,目前在市场上就流通着超过5000万张约合3500亿元人民币。最近两年,数字货币和移动支付大行其道的情况下,7月份瑞士央行发行了新版的10瑞郎货币,8月22日,瑞士央行又兑现了多年的承诺,又发行了200面值的瑞士法郎,也可以看出瑞士国民有多么酷爱现金。据统计,瑞士国内的支付业务目前仍有超过70%使用现金进行。而每一个瑞士人的口袋里平均有超过65瑞郎(约合455元人民币)的现金。

瑞士人之所以青睐现金,首先,瑞士人对自己的造币技术非常有信心。欧盟为了防范假币,已经停止发行500欧元面值的大钞额钞票。在这种情况下,瑞士人仍然执着发行1000瑞郎、500瑞郎和200瑞郎的大钞,体现了他们对货币印刷技术的绝对信心。事实也证明他们的信心不无道理,市场上的瑞士法郎假钞非常之少,使得瑞士人可以安心选择储存和使用瑞士法郎现钞。第二,瑞士是一个金融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很早就普及了信用卡,瑞士街边的大小店铺都配有刷卡机。超高的信用卡普及程度使得手机支付等移动支付业务在瑞士发展的并不理想,在其他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apple pay在瑞士很难见到踪影,人们在进行小额交易时当然会更加偏爱纸币和硬币。可能随着瑞士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瑞士人偏爱纸币的习惯也会逐渐得到改变。

感谢阅读,欢迎持续关注和讨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850欧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