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大和民族小;其操作有哪些改进的方法

今年9月有幸去日本旅行。本以为中国经济总量早已超越日本,人均差距与日逐步缩小,但现实的感受打破自己的愿景,感中日之别不仅在物质更在于精神。故开始重新思考和探寻中日的不同,思考日本的好与坏。如此开启本文写作的初衷,即思考一个自己感知的不一样的日本。

一、关于细节。如果说细节也能当武器使用,那么日本已将细节使用到极致,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着细节的魅力。如日航的机餐只要是不同菜品无论多少必会用不同盒子和纸屑进行物理隔离;日本的空姐每给乘客提供服务后,回到自己座位必先鞠躬后就座;乡间路边小道无论宽广与否必会留有部分塑胶跑道供行人行走和锻炼身体;三岔路口无论有灯与否都会主动停车三秒;加油站的大叔给每辆车加油时都会用抹布帮司机清洗车前挡风玻璃等等。虽一些细节做到与否无伤大雅,但做了会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而让人舒服的能力是在实力相差不大的竞争者中克敌制胜的关键,有道是细节决定成败。

二、关于节约。美国的浪费世界文明,而日本的节俭则与其形成鲜明对比。水资源循环使用,垃圾精细化分类,厕纸节俭使用等等无处不体现着节约的精神。日本的节约并不在于它物资匮乏,而在于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素质,一种珍惜社会资源,爱护自然的精神感悟。欲望无限但资源有限。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资源进行的,为的是多获取资源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很少有人关注到资源有限情况下节俭也是获取资源的一种方式。

三、关于匠人精神。中日虽都为亚洲人种,长相相似,地缘相近,但个性迥异。日本人喜欢钻研,死心眼的他们认定一件事,坚持将这件事做下去,直到做到极致,这从他们世界文明的电子产品、汽车、钟表等可以看出,也体现在不同饭店提供的产品只有种类多少的不同但却少有质量优劣之差。他们具有匠人精神:一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将事物做到极致的精神。当然事物的另一面是日本社会的高福利,按部就班式成长就会缺乏创新的动力(即使具备创新能力,也大多是已有产品之上的而非脱离产品之外的)。反观现代的中国人虽长久坚持的耐力略显不足,但创新能力突飞猛进,中国可以为世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提供新的消费习惯如电子支付,共用共享、人工智能等等,但匠人的钻研和探究能力则略显不足,擅长模仿但很少超越。两国国民个性不同,侧重不同,各有利弊。

四、关于环境。许多人到日本的第一感觉是干净。干净整洁的自然环境和安静低调的社会环境是日本给外国游客最真切的感受。低声的耳语,排队时的礼让,有序的社会管理,规则办事的逻辑……有人说日本人比较死板,缺乏圆滑的变通,但长远而言一个讲规则讲秩序的国家,不正会给世界投资者以稳定的信心?规则意味着有明确预期,秩序意味着执行力到位,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环境更能吸引投资者呢?试想一个不讲规则、圆滑变通、充满暗操的环境,如何让投资者产生信心。

五、关于性格。克制理性礼貌是日本人最典型的性格特征,无论面对熟人或生人都会鞠躬致意,礼貌应答。城市或乡间道路不会有人大声喧哗,更不会有“滴滴”响声巨大的汽车噪声,他们不用担心居住市中心的吵闹,社会治安的好坏,更不担心社会犯罪。但人性有两面,理性中的长期安静低调容易压抑人感性驱动的天性,人的感性冲动需要适当释放。因此理性占据主流的社会环境导致日本人多产生精神压抑,如此导致日本人性格的另一个极端——居高不下自杀率。为了防止自杀,特别是跳楼,日本几乎所有窗户均无法完全打开。个性需要适当释放,人需要适当放空,长期压抑必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

六、关于关注点。“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国人”是日本一直秉承的传统。本土生产的食物、电子产品、汽车、化妆品等世界驰名的商品质量最好的均留给本国人,这也是许多中国人去日本购物的重要原因。质优价廉的产品谁不喜欢?在日本,可以穿着一般,住的一般,用的一般,但吃一定要好,日本人最主要的关注点其实就是自身的长寿。为了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他们花在食物制作中的精力非常大,食材选择、菜品制作、营养搭配都极其讲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长寿的好处不仅是自己寿命的增长,更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如老年人工作年限的增长有效缓解了老龄化负担(身体好),减轻国家医疗的支出(生病少)。

日本的另一个关注点即消费:自2015年之后日本的经济关注重点不再是出口而更多的是内部消费,即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进入日本,在日本本国进行消费。便宜的机票、低价的住宿、免费的景区,质优价廉的商品对周边国家充满着诱惑力,这也是近几年赴日旅游变热的重要原因。如此做有两个背后考量因素:一是消费的增长不靠机票住宿景区收费挣钱,而靠相关来国消费盈利。二是赴日旅行是一个推广日本文化、让世界了解日本的机会:让国际游客主动消费来主动了解日本,这比任何广告或产品的宣传更加有效。

七、关于日本看中国。赴日旅行中笔者有幸逛过日本两个城市的两家不同书店,大体感知有二:一是书店很少有政治性的书籍;二是与中国有关的书籍极少,两家书店除去极少政治性书籍略微与中国有关外,其他方面诸如历史、文化、商业、旅游等其他领域均无与中国相关的任何书籍。反观中国,书店中有诸多日本相关书籍,体现在动漫、娱乐、小说、饮食等各个方面。这样的方差一方面反映中国受到日本影响较大且相对而言中国对日本影响较小;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传播相比于日本略显不足,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故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可能有两个考量因素:一是看他是否具有足够自信。自信者少与别人比较,多和自己比较(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一个自信强大的国家不会同与自己不再一个等量级上的国家对比;二是文化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自己文化对他国的吸引,一个文化强大的国家,会不自觉使自己的理念方式影响他国而非强制植入。

八、一些理念因素。作为中国人,看日本必然会想到中日之间的一些问题。笔者想就遇到的一些中日之间比较长谈的问题谈下自己的看法:第一,对中国人喜欢在日本买买买的思考:中国人赴日旅行,无论是小商铺还是大商场都少不了中国式的买买买,且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超乎想象,故日式思维认为中国人是暴发户式的买买买,但深观其因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国家,中国人赴日旅行的购物,只会去选择自己需要和缺少的,他们是有计划的购买而非盲目的任意购买,且之所以去日本购买是因为国内一些物品确实不如日本质美价廉,这从中国人去日本买的多是日本享誉世界的品牌而非所有的旁门杂类可见一斑。追求美是人类共同的天性,谁不喜欢好东西呢?第二,中日关注点的不同:上文已经提到日本人的关注点在食物和自身,而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的关注点在于外在和比较,所谓外在是指中国人喜欢使用好的物品来包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味,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这是对人尊重的一种体现。而所谓比较是指中国人喜欢同别人比较,同别国比较,而日本人则喜欢跟自己的比较,即跟昨天的自己、未来的自己比。中国着眼于一个世界中的自己,而日本则着眼于发展中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世界格局智慧无法吸引日本关注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仅是笔者旅行中看到的表象和印象,实际核心需深入他们的生活同他们深入交流、细微观察并经过深思后才能有所感知。

作者:连洋,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行为法学会司法行为研究会理事

图文来源:连洋授权察哈尔学会发布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2武士道精神,即勇武,杀伐,侵略,斗狠

3单一的民族性和对外扩张性

5武士道精神同法西斯主义的结合,使日本人具有极其野蛮的兽性

他们喜欢穿尿片一样的东西

  1981年 电影 《阿Q正传》(饰革命党);

  1982年 电视剧《》(饰“齐天大圣、弼马温”孙悟空);

  1991年 电影《过年》(饰程志)《喜剧》(饰记者)《周末恋爱角》(饰杜大川);

  1992年 电影《祝你好运》(饰章导演) 电视片《父子美猴王》;

  1993年 电视剧《猴娃》(饰六龄童)

  1994年 电视剧《大上海屋檐下》(又名《红色年代》)(饰颜世鹏);

  1996年 电视片《六龄童》(任艺术指导);

  1998年 电视剧《西游记续集》(饰孙悟空);

  1999年 电视剧《追踪309》(饰罗大鹏);

  2000年 电视剧《1939·恩来回故里》(饰周恩来);

  2001年 电视剧《义海风云》(饰李正平)《某年某月某一天》(饰医生) ;

  2002年 电视剧《啼笑因缘》(饰关寿峰);

  2003年 电视剧《连城诀》(饰花铁干);

  2004年 电视剧《七仙女》(饰太上老君)电影《青春的忏悔》(饰医生) ;

  2005年 电视剧《荀慧生》(饰王瑶卿);

  2007年 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饰吴承恩,孙悟空) 电视剧《传奇》(饰周恩来);

  2009年 电视剧 《北平战与和》(饰)。

  2015电视剧《石敢当之雄峙天东》 饰演:玉皇大帝

  2013年电视剧《新燕子李三》饰演:

  生日:1959年4月12日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1959年4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六小龄童六岁从父六龄童(本名:章宗义,猴戏表演艺术大师、绍剧一代宗师,被誉为“南猴王”)练艺学武。1976年6月在上海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省昆剧团艺校,专攻武生,曾主演昆剧《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美猴王大闹龙宫》、《打店》、《三岔口》、《挑滑车》、《战》等,颇受观众好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和民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