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有只索尼微单相机哪款好突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镜头不能识别的现象!不知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索尼A7机身现时不到8000元的售价,应该是全画幅相机里面最便宜的了。众所周知,A7与A7R除了传感器不同之外,其余部分没有本质的差别。而之前我们的A7R文章已经有很详细的分析说明了,这次索尼A7的评测,我们搞搞新意思,看看这部最便宜的全画幅相机与四大全画幅单反(佳能5D3、6D;尼康D800、D600)在画质等方面的比较。

  索尼最好的微单之一,索尼A7款单反:

  毫无疑问,随着传感器生产制造技术的提升,全画幅传感器的成本一定会越来越低的,加上全画幅相比APS-C等较小画幅的先天性画质优势,不少厂商都把产品的主力线转移到低端全画幅机身上。而从市场用户的反应来看,低端全画幅机型要比高端APS-C机型更受欢迎,相信除非是为了机型小型化,否则全画幅会成为相机传感器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纵观几个一线相机厂商,在单反领域上都推出了自家的入门级全画幅机身(佳能6D、尼康D610),单机身售价基本上稳定在10000元上下。而索尼则通过微单这一结构更为简单的平台,把全画幅机型的售价拉低到8000元以下。微单相对于单反,减少了光学取景器、反光板、独立的相位检测AF模块以及独立的测光模块,结构上变得更为简洁,生产成本自然也会更低,如果说EVF电子取景器的效果会越来越接近OVF光学取景器,索尼的这种模式会不会也成为未来的趋势?

  本次对比,原本想齐集市面上全部全画幅机型(不限于单反),不过碍于样品档期的原因,索尼自家的其他全画幅产品以及尼康Df都未能参与其中,稍有遗憾。不过参与本次对比的佳能5D3、佳能6D、尼康D800、尼康D600都是市面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全画幅产品,与索尼A7进行深(jiu)入(qian)浅(yi)出(shen)的对比也是不错的。

  索尼A7相机性价比怎么样?索尼A7评测:

  全画幅是摄影爱好者对器材的一种追求,全画幅带来了更好的画质表现,更为优异的控噪能力,更为动人的背景虚化效果。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全画幅单反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期待着一款便携性能更为优异的全画幅微单产品的到来。所以当索尼为我们带来全画幅微单?相机a7时,让所有人眼前一亮。a7拥有一块约2430万像素的全画幅传感器,并且具备117点+25点混合自动对焦系统,让这款相机有着不输单反的表现。目前a7的单机价格不到7000元,可以说是最具性价比的全幅相机,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它的表现。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a7的外观,相机的外观设计的确略显简单,熟悉的手柄让我们第一时间想到了NEX系列机身,不过这次在机身中部顶了一个梯形的EVF取景器。相机手柄的手感不错,手柄比较深,而大面积的覆盖了蒙皮,单手握持也不易脱落。

  “高画质+小型化”,这可谓是a7的一大设计理念,同时具备超强的性价比。在详细的评测内容之前,我们先列出a7的详细性能参数,好让大家对这款产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约2430万有效像素全画幅CMOS传感器

  索尼E卡口 支持FE系列镜头,E系列镜头自动裁切,A系列镜头全功能转接

  增强型混合自动对焦系统(117点+25点)

  固定连续拍摄速度 每秒5张

  追焦连续拍摄速度 每秒2.5张

  支持1080/50p视频 拥有无损HDMI输出能力

  带有WiFi以及NFC功能

  而在FE系列镜头的支持下,索尼全画幅微单?a7在一台小巧的微单上,拥有了真实的全画幅视角。

  索尼A7性价比怎么样?

  看过索尼微单?a7的高感表现,我们再来看看配合a7使用的套机镜头:FE 28-70mm f/3.5-5.6 OSS。目前a7K的套机价格不足9000元,是最具性价比的全幅套机。新镜头采用了8组9片的结构,这枚套机镜头在a7上的表现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按照常理,广角端基本会是变焦镜头分辨率表现最好的一端。而索尼的28-70mm镜头也是如此,可以看到镜头的广角端的确表现不错,f/4时展现出了镜头的最佳画质。而镜头在各档光圈下的分辨率保持的还不错,即便是在最小光圈下,分辨率也没有明显的下降,表现值得肯定。

  镜头的长焦端显然相较于广角端在分辨率上有着一定下降,不过控制的还不错,在光圈大于f/22(包含f/22)时都有着不错的分辨率表现。而f/32和f/36时,由于极小光圈下的衍射问题,分辨率的下降也是正常的。总体看来,作为一颗套机镜头,这枚FE 28-70mm f/3.5-5.6 OSS的分辨率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这也说明a7K套机是最具性价比的全幅相机。


自索尼推出全画幅“微单”相机以后,大众对于“画幅”这个概念的认识又上升了一层次。

不过,索尼认为这样还不够。索尼设计师透露,在未来,中画幅产品将会成为他们的发展重心。

日前,索尼影像部门的工程师、设计师。

在本次访谈中,索尼的设计师谈及了很多问题。其中:

  • 今后发展:像素继续提升,发展重心向“中画幅”产品中转移
  • A 卡口是舍去,还是留下
  • 产品的细节问题:α6300 为何舍弃光学防抖,为何索尼没有补完光学取景器…..

高解像加中画幅,将成为索尼的未来?

尽管有些媒体随后辟谣,说这是不可信预告。但从这些泄漏的信息以及索尼近年的产品规划,不难察觉索尼对“高像素、更大画幅”的追求。

索尼在未来会不会推出像素总量更大的产品?今后是否会推出采用更大画幅的新品?

针对这个问题,索尼的设计师表示:

在未来,我们会推出像素总量更大的传感器,当然也会推出搭载这类传感器的相机。但是,我们不会只专注于像素的提升。因为,像素总量并不是画质的全部。我们在增加像素的同时,也会考虑对感光度、影像处理速度的优化等等。

至于中画幅,这个是一个属于未来的问题,我们现在很难有明确的答案。不过,我们已经在考虑当中了。

其实,不仅仅是索尼,整个影像圈(包括厂商和用户),都掉进了“追逐高解像、更大画幅”的追逐循环当中。

不管专业的商用,还是普通的消费民用,大家都在不断的追求像素、画幅、画面解析力这些东西。之前提到的“全民 4K 时代”,以及影像器材在像素方面的提升,这些都能够反映这个现象。

而索尼,只不过是跟随这个潮流的人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行动较为迅速的一个。

从今年更新的新品能看到的,中段产品 α6300、两款较为泛用的“黑卡”产品 RX10 M3 和 RX100 M4,以及监控录像机 SNC-VB700 都已经支持 4K 拍摄。而 α7 这个家族中,α7R II 和 α7S II 支持 XAVC 4K 录制(α7 S 支持的是外接 4K 录制设备),按照索尼这个机身更新速度,要在普通产品线中实现“全民 4K”,也不是遥远的事。

另一方面,索尼在推出 α7 时,就已经在这一代传感器中加入新的优化技术。在像素提升的状态下(1600 万像素提升到 2420 万像素),仍然能够将 ISO 可用档提升一档到两档左右。

万像素的机身。这两点,都为索尼今后的相机产品的像素提升提供了基础,也渐渐表露出索尼在这方面的野心。

至于中画幅,索尼还没有谈及更多的细节,因此也不能够猜测这里的中画幅产品指的是什么。

毕竟,作为世界一大相机传感器生产商,索尼是一直为宾得、飞思(PhaseOne)提供中画幅传感器。所以这里索尼指的“将重心转移到中画幅新品开发”,指的是中画幅传感器的研发还是搭载中画幅传感器的新品开发,这还是一个不得而知的谜团。

A 卡口是死还是活?索尼的答案也很暧昧

除了之后的发展,不少相机界“索粉”也会关心索尼对 A 卡口的态度。

作为美能达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A 卡口的产品(不论机身还是镜头)都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索尼今后会有怎样的打算,这也让人好奇。

Prophotos 在访问时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索尼会保留 A 卡口这个系统吗?今后会有什么计划?它的结果是死还是活?

在这个问题上,索尼的回答是:

目前,我还不能透露所有细节。但是,我们能够确认的是,我们会为了我们的客户,保留 A 卡口这个系统。

这个答案也是比较的含糊,索尼也没有明确他们到底要怎么做。

你说索尼想停了 A 卡口,让它自取灭亡?

非也。从事例去解释,索尼在去年 12 月 18 日就,同时也透露了 A 卡口镜头的后续发展表。尽管 α68 是地域销售限定,但是这个举动不像是让 A 卡口灭亡的意思。

从产品本身去探讨,索尼目前除了 α77 II 之外就没有可以与“佳尼”两家匹敌的高速对焦 APS-C 机身(虽然, α77 II 和 D500、7D Mark II 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有总比没有的好),α63000 在性能上也有不足,加上 E 卡口系统的不成熟,未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这个时候说砍掉 A 卡口,也未免太武断了。

不过, A 卡口的未来也不太乐观。

α68 的出现,完全感觉不出索尼该有的诚意和“专注用技术刷机身”的热情。

只是用入门配置拼凑出来的产品,还是有点只为清理镜头库存的嫌疑。而在 PPT 中“露面”的数款镜头,至今还没有现身。

这两点,也让人感觉不到 A 卡口的生机。

另外,之前谈及的 A 卡口旗舰, α99 II 的迷思,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索尼设计师在本次访问中,也没有谈及这款“末代机王”。对于一个领头人久未更新的系统,其后续生命力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机身刷新率极高的索尼,不更新可能真的代表着放弃了。

如果要用 A 卡口的未来去判断 α68 这款产品的话,那它除了是应付入门用户的拼凑品之外,还只不过是 A 卡口的续命稻草而已。

而且这根稻草,很快就会断的。

最后,来点产品的 Q&A 吧…

如果,你觉得第一部分太过激情、太过信仰,第二部分太过压抑、灰暗,并且还不解决你对索尼产品的疑问的话,那你可以继续看看第三部分的。

在访谈的最后,Prophotos 也向索尼的影像设计师提出了一些指向性更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针对的是最近推出的产品,如 α6300 、α7 系列等等。而索尼设计师已经作出了很详细的解答了,问题的后续性也不太重要。

因此,爱范儿在此也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 Q&A 整理(索尼简称 S,Prophotos 简称 P):

P:新推出的 α6300 为何没有加入最新的“五轴防抖”技术,这里索尼是处于怎样的技术考虑?

S:因为 α6300 的机身体积较小,并不能融入 α7 II 使用的五轴防抖系统,在确保体积和便携的前提下,我们选择舍弃了五轴防抖。不过我们还在考虑,可能在下一代产品中,加入类似的结构。

P:索尼当初为何将单电产品定作主要产品线?从单反到单电,从实体取景器 OVF 到电子取景器 EVF,你们是怎么选择的?

S:我们认为,电子取景器取景器的发展潜力巨大,这是一个属于未来的技术。所以我们将这个定为我们的核心技术,同时也会积极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P:索尼今后的用户定位将是怎样的?

S: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希望我们的受众能够更广一些,能够将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都笼络到一起,为他们提供对应的产品。

到了这里,本次 Prophotos 和索尼的访谈就到此结束。

索尼最终也没有解达多大的问题,包括对“迷之旗舰”α9 以及 α99 II 的透露、中画幅战线的规划,他们都交出让观众满意的答案。即便是 A 卡口生死存亡问题,他们也说得比较含糊。

因此,本次的访谈最多也只是一个索粉、摄影师们茶余饭后的一个交谈素材而已。

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干货或者更多更实际答案,除了要持续关注爱范儿以外,还得多留意今后的消息。

在最后,我,笔者本人,还是很想问两个 Prophotos 没有问的问题:

  • 索尼,为何总在刷机身,而不推镜头?

根据早先的消息,索尼将在4到6周内召开关于全新相机产品的发布会。(详见:a7 III很可能将在4到6周内发布)而更新的消息指出,几天后的10月18日,就有一场重量级的发布会。各方消息都推测,将登场的是索尼备受期待的a7 III。在索尼第三代全画幅微单的发布前夕,我们今天推送了这样一篇标题耸人听闻的文章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原文标题:Why Sony’s Full Frame Pro Mirrorless Was a Fatal Mistake),但作者旨在提供一个不同的用户视角,为索尼全画幅微单的用户和观望者提供参考。本文原作者Sator,成文于一年前。摄像人网翻译,有删节。本文观点不代表摄像人网观点

日前索尼全画幅微单正处在一个很大的热潮中,看到这些人冲进这股热潮就像看着他们一个接一个奔向悬崖一样。许多索粉可以兴高采烈地宣布全画幅微单打败了单反,然而这个胜利判定显然为时过早。我有资格来说一下,因为我是一名索尼全画幅微单的拥有者,我也被吸引到了悬崖边。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错误,为什么我会那么蠢?

我知道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说法,所以让我们来看看我说出这个大胆言论的原因。在你指责我在黑索尼之前,我可以向你保证,越来越多的A系列微单用户正在为我鼓掌。对于索尼全画幅微单的FE系统我们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选择全画幅无反光镜系统的根本出发点?

全画幅微单比全画幅单反更紧凑,是大部分人选择它的理由。就如索尼经理Kimio Maki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

问:您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选择Alpha 7系列相机相比选择单反相机的好处吗?

KM:尺寸,一切都关于尺寸——它更小更轻,这是选择我们产品的主要原因。

我们来看看这个说法,来看看来自camerasize.com的比较图:

上面这张图显示了索尼a7R II、佳能EOS 5Ds以及索尼a99的尺寸对比,每款机器都搭载了一支本机的24-70mm f/2.8镜头。正如你所看到的,它们的总长度几乎是一样的,索尼还是未能客服物理学的规律。你从相机机身中拿走的东西,还是必须将其放在镜头中,这样的情况一再重演。

所以你面临的选择是:买一个大机身搭配很多小镜头、或者一个小机身搭配很多大镜头。前者总体来说更紧凑,而后者反而体积更大,更不用说FE镜头更昂贵。随身携带的镜头越多,总体体积差距就越大。当搭载更大的镜头时,索尼微单镜头的重量平衡呈梨子状,就像安装在火柴盒上的火箭筒。

而在许多情况下,索尼全画幅微单比同类的单反相机更大。

上图显示了索尼a7R II搭配新的85mm f/1.4 GM镜头以及索尼a99与索尼蔡司85mm f/1.4镜头。这一次,微单总体积比单反相机更大,当你将a7R II与佳能数码单反相机相比较时,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不止是索尼,当你将徕卡SL全画幅无反相机与数码单反进行比较时,尺寸劣势会显得更加明显:

无反光镜相机显得更紧凑的唯一条件是安装饼干头拍摄的时候:

上图,a7R II和a99使用各自的20mm f/2.0镜头。这可能是全画幅无反光镜相机的原始设计意图,但是索尼开始为微单系统开发大型专业镜头就变得非常不合理了。

为了保持尺寸优势的假象,索尼和蔡司似乎正在兜售一些老生常谈的“新”概念,即“最大光圈较小的镜头更紧凑”,就好像这是什么技术创新一样。f/1.8几乎是所有FE卡口定焦镜头的默认最大光圈,只有少数几款镜头例外。

荒谬的是,蔡司Batis 85mm f/1.8能让你获得与APS-C画幅搭配富士XF 45mm f/1.2相同的浅景深。如果你无法获得比APS-C画幅更强的背景虚化,那么选择全画幅的意义是什么?但厂商将最大光圈限制为f/1.8的唯一原因就是使镜头更紧凑,但是请看下图:

图中三款机器分别是a7R II与蔡司Batis 85mm f/1.8、尼康D810与85mm f/1.8、富士X-Pro2与56mm f/1.2。这些组合的视野是一样的,但说到紧凑,APS-C的富士遥遥领先。在最大光圈下,这些搭配都提供了相同的景深。

如果说紧凑性真的是首要任务,你可以选择富士的组合,这也让你能够在低光下拍摄。所以用限制全画幅镜头的光圈来达到更紧凑的目的是没有意义的。

为了获得有意义的紧凑性,你必须转投一个较小的画幅。无反光镜APS-C系统比相同格式的单反相机更紧凑。

上图是富士X-Pro2和56mm f/1.2镜头对比宾得K-3和55mm f/1.4镜头。尽管富士的镜头光圈更大,但系统整体更加紧凑。这就是问题所在,APS-C无反光镜系统的尺寸优势能否扩大到全画幅系统上,必须考虑镜头尺寸的因素。只有更小的机身又不能直接用于拍摄。这就是为什么当使用50mm f/1.8镜头时,全画幅微单就毫无尺寸优势:

上图是a7R II和50mm f/1.8对比EOS 5DsR和50mm f/1.8。如果你必须随身携带多个镜头,那么全画幅微单的尺寸劣势就越来越大。如果你想要的是一个整体紧凑的专业相机系统而不只是一个紧凑的机身,去购买单反相机吧!

现在,结论正呼之欲出。一旦镜头尺寸被考虑在内,全画幅无反光镜系统就失去了它的紧凑优势。

上一段已经证明了全画幅微单并没有尺寸优势,那么有人会说,虽然相比单反相机,全画幅无反光镜系统的长度上没有更短,但高度和宽度会有所减少,机身重量仍然更轻。然而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索尼将一个不经用的电池放在了他们的全画幅微单里,你最终不得不携带多块电池,总的携带重量未必能够减小。单反相机的电池也可以做的更小,并且它们的续航寿命仍将比无反光镜系统更长。

上图为佳能5DsR,索尼A7R III和徕卡SL的背面图比较。

除了尺寸和重量之外,你能听到的下一个“选择微单的原因”可能就是它有机内图像稳定(IBIS)。而事实上,机内图像稳定不是无反光镜相机固有的独特技术。

索尼2003年在其A卡口单反相机中采用了2轴IBIS(Steady Shot),至今IBIS已经升级到了5轴。宾得也将5轴IBIS纳入其K-1单反相机中。所以IBIS原本就并非无反光镜系统独有的技术。但索尼的E卡口IBIS系统有一个重大缺陷,引用适马公司的一段话:

……直径非常小,使得设计高品质的全画幅镜头变得困难……几乎看起来E卡口是针对APS-C而非全画幅设计的……

奇怪的是,适马和腾龙似乎都不想投入FE镜头的研发,让我们只能在昂贵的索尼和蔡司中选择。

(译者注:根据最新消息,首款适马FE镜头从2017年年底推迟到2018年年初)

其次,IBIS还有一个问题,引用富士公司经理Takashi Ueno的访谈:

Ueno:首先我们的XF卡口系统并不兼容IBIS。你可能认为富士与竞争对手实力相似,为什么富士不能够做到这一点。答案很简单:为了图像质量。IBIS有其优点和缺点。IBIS将传感器放在安装座中以稳定图像。为了确保在任何位置的光量,需要考虑传感器移动的余量,镜头卡口的直径必须覆盖更宽的成像圈。我们卡口的直径是为IBIS的成像圈设计的,这意味着当传感器发生移动时,角上的光量会减少。我们能够通过数字算法纠正,但我们不想这样做,我们不想损失图像质量。

Tomash:那为什么不设计一个更大成像圈的卡口,来兼容IBIS呢?

Takashi Ueno:为了覆盖更大的成像圈,不仅改变的是卡口大小(和机身大小),镜头尺寸也必须更大。

如果你想要IBIS,则必须设计有更大直径的卡口,以便在传感器移动时不会影响角落的光量。你不能将一个APS-C卡口直接变成全画幅卡口,也不能将IBIS强制改装到一个没有经过特别设计的卡口上。这就是为什么当索尼在全画幅微单上采用IBIS的时候,人们表现出非常大的惊喜,因为通常一个镜头卡口必须从一开始就为IBIS预留设计。

此外,蔡司也已经承认,FE卡口较短的法兰焦距让设计超广角镜头面临着技术上的极大挑战。在极短的焦距下,光线以一个过于陡峭的角度射入机内的角落,这种情况当IBIS传感器移动时更为加剧。索尼还未能开发出任何FE卡口的高品质超广角镜头,我们甚至看不到一支16-35mm f/2.8镜头,我们也很可能永远等不到像佳能11-24mm f/4那样的镜头。

“技术上的挑战”是一种很委婉的说法,更诚实的表达可能是“技术缺陷”。即使这个障碍最终被客服,它所花费的额外开发成本也会被转嫁给买家,此外它还阻碍了镜头开发的步伐,并解释了FE镜头的推出的缓慢频率。

下面是各种镜头卡口的直径,比较它们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IBIS更适合更宽直径的卡口,佳能能够在EF卡口上添加IBIS,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着超宽的直径。而索尼和宾得则以非常窄的卡口直径强行加入IBIS,公然无视其光学基础,这完全是市场营销的考量。

这样看来,IBIS对产品整体来说,是优势还是劣势?

能够通过适配器转接其他系统的镜头被看作是索尼微单系统的另一个优点。被问及适配佳能镜头时,索尼经理Kimio Maki这么说:

问:您预计拥有佳能长焦镜头的人可能会使用a7R II来拍体育吗?

KM:我希望我们的原生镜头能更好,但你所说的情况可能会发生。我们看到很多人使用索尼a7系列相机和第三方镜头,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这些镜头。但我们的本机镜头会更好……

适配器使用起来体验很差,我拥有很多适配器,但使用过程中总是手忙脚乱掉东西。另一方面,适配器增加了体积,削减了关于紧凑性的任何优势。更糟糕的是,我的A/E转接环将光通量减少了约1/2档,同时还让我失去了自动对焦功能。使用原生镜头确实会更好,这也是为什么索尼打造了自己的FE/E镜头产品线。我很乐意把所有的适配器都扔进垃圾桶,我还是愿意用原生镜头来拍摄。

使用无反光镜相机,用户能够在拍摄之前通过EVF实时预览曝光。在当今的数码单反相机上都还未能配备这项功能,但佳能的混合取景器新专利表明未来单反相机很可能将出现能实时预览曝光的EVF。

无反光镜系统的EVF实时曝光预览确实是一项非凡的功能,它提供了一个目前独一无二的优势。但需要提醒的是,这只是一项单一的新功能,如果你会只为了这一项功能而选择一款相机的话,那么你会忙死。

最后,我们再次回到原来的问题,选择全画幅无反光镜系统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它并没有多紧凑、也没有更快的自动对焦、没有高性价比的镜头阵容……

虽然这个问题也许不能得到有意义的回答,但人们只是正在买它,它是一个不合理的时尚。你最终必须为一个小机身购买许多大而昂贵的镜头。

索尼a7R II的自动对焦系统、5轴IBIS、EVF和4200万像素BSI传感器本应该在全画幅A卡口相机上充分发挥其潜力,而现在却被浪费在FE全画幅微单上。在单反和无反光镜的系统之间,战争从未真正开始,与上世纪Betamax与VHS的战争不同,现在索尼在两个阵营中都有股份。目前无反光镜系统的危险泡沫是不可持续的,更成熟的单反相机设计从长期来看可能更具有弹性。

索尼的全画幅微单正经历这与所有新技术一样的循环,首先,一些狂热者宣称它就是未来,并大胆地宣布它的胜利,然后任务完成。然而接下来人们会发现这场革命带给了自己一系列问题,而不是梦想中完美的乌托邦。最后,人们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那个清醒的时刻,即使你仍旧认为无反光镜对你很有用,也是没问题的——但只要你现在没有头脑发热盲目跟风,去一头扎入全画幅无反的热潮中——就如我之前所做的一样。

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摄像人网观点。

这篇充满争议的文章反思了全画幅无反光镜相机系统的优势是否真的是优势,而索尼微单作为目前该领域的实质垄断者,自然成为了首要目标。而文中的一些技术分析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认同与否,见仁见智。

不过对于将a7系列用于影视拍摄的摄像人来说,购买相机的出发点可能是有所不同的。你是否认同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已经入手索尼全画幅微单的朋友,是出于怎样的出发点让你决定去购买它?对文中列出相机的这些缺点对你是否造成实际的影响?你希望索尼在新一代的a7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欢迎通过页面右下角【写留言】与大家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尼微单相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