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的成语是不是投资者所得的

   个人所得税(personal income tax)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计算方法及税率表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 - 扣除标准) × 适用税率

  扣除标准2000元/月(2008年3月1日起至今)

  应纳税所得额 - 扣除标准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1、不超过500元的,税率5%,速算扣除数为0;

  2、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税率10%,速算扣除数为25

  3、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税率15 %,速算扣除数为125

  4、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税率20 %,速算扣除数为375

  5、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税率25%,速算扣除数为1375

  6、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税率30%,速算扣除数为3375

  7、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35%,速算扣除数为6375

  8、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税率40%,速算扣除数为10375

  9、超过100000元的部分,税率45%,速算扣除数为15375

  (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二千元后的余额或者减除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在有些国家,个人所得税是主体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亦有较大影响。

  中国在中华民国时期,曾开征薪给报酬所得税、证券存款利息所得税。1950年7月,政务院公布的《税政实施要则》中,就曾列举有对个人所得课税的税种,当时定名为“薪给报酬所得税”。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实行低工资制,虽然设立了税种,却一直没有开征。1980年9月10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直至1980年以后,为了适应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我国才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上述三个税收法规发布实施以后,对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按内外个人分设两套税制、税政不统一、税负不够合理。)为了统一税政、公平税负、规范税制,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日发布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简称税法),1994年1月28日国务院配套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第二次修正,并于当日公布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5年10月27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1980年9月1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至此方始建立。

  1986年9月, 针对我国国内个人收入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规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

  1993年10月31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的修正案,规定不分内、外,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居民,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1999年8月30日,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把个税法第四条第二款“储蓄存款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项目删去,而开征了《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2002年1月1日, 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

  2003年7月,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公布了一份名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财税调节政策》的报告,建议改革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适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对中等收入阶层采取低税率政策。

  2003年10月22日, 商务部提出取消征收利息税,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免征额等多项建议。

  2005年初, 广东财政再次对个税起征点提高进行调研,以便为中央尽快出台税改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005年07月26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

  2005年08月23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首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

  2005年10月27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再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起征点1600元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29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

  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

  2008年个人所得税构成表

  项目 金额(亿元) 同比

  其中:工薪所得税 .1%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国内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

  (一)居民纳税义务人

  在中国境内有所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是居民纳税义务人,应当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即就其在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是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其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分为境内所得和境外所得。主要包括以下11项内容:

  1、.工资、薪金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这就是说,个人取得的所得,只要是与任职、受雇有关,不管其单位的资金开支渠道或以现金、实物、有价证卷等形式支付的,都是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课税对象。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包括四个方面:

  (一)、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开业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城乡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及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二)、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营业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

  (三)、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也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既个人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

  (四)、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去的的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税所得。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是指个人承包经营、承组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包括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

  4.、劳务报酬所得

  劳物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象、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济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纸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这里所说的“作品”,是指包括中外文字、图片、乐谱等能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的作品;“个人作品”,包括本人的著作、翻译的作品等。个人取得遗作稿酬,应按稿酬所得项目计税。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作者将自己文字作品手稿原件或复印件公开拍卖(竞价)取得的所得,应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项目计税。

  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是指个人的存款利息(国家宣布2008年10月8日次日开始取消利息税)、货款利息和购买各中种债券的利息。股息,是指也称股利,是指股票持有人根据股份制公司章程规定,凭股票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投资利益。红利,也称公司(企业)分红,是指股份公司或企业根据应分配的利润按股份分配超过股息部分的利润。股份制企业以股票形式向股东个人支付股息、红利即派发红股,应以派发的股票面额为收入额计税。

  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征卷、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自有财产给他人或单位而取得的所得,包括转让不动产和动产而取得的所得。对个人股票买卖取得的所得暂不征税。

  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取得的所得是非经常性的,属于各种机遇性所得,包括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含奖金、实物和有价证券)。个人购买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奖券、中国体育彩票,一次中奖收入不超过10000元的,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10000元的,应以全额按偶然所得项目计税。

  除上述10项应税项目以外,其他所得应确定征税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国务院财政部门,是指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截止1997年4月30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项目有:

  (一)个人取得“菜冠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基金会”颁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奖金。

  (二)个人取得由银行部门以超过国家规定利率和保值贴补率支付的揽储奖金。

  (三)个人因任职单位缴纳有关保险费用而取得的无偿款优待收入。

  (四)对保险公司按投保金额,以银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支付给在保期内未出险的人寿保险户的利息(或以其他名义支付的类似收入)。

  (五)股民个人因证券公司招揽大户股民在本公司开户交易,从取得的交易手续费中支付部分金额给大户股民而取得的回扣收入或交易手续费返还收入。

  (六)个人取得部分单位和部门在年终总结、各种庆典、业务往来及其他活动中,为其他单位和部门的有关人员发放现金、实物或有价征券。

  (七)辞职风险金。

  (八)个人为单位或者他人提供担保获得报酬。

  个人取得的所得,如果难以定界是哪一项应税所得项目,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查确定。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税免征额将从现在的1600元/月上调至2000元/月。

  个人所得税根据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税率:

  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45%,最低一级为5%,共9级。

  2.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适用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税款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低一级为5%,最高一级为35%,共5级。

  3.比例税率。对个人的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中,对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特高的,除按20%征税外,还可以实行加成征收,以保护合理的收入和限制不合理的收入。

  一、免税 1.法定所得免税。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4条)

  (1)奖金。省级政府、国务院部委和军队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2)债券利息。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3)补贴津贴。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务院规定免税的补贴、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13条)

  (4)救济性款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于某些特定事项和原因,给纳税人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困难,其任职单位从提留的福利费或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临时性生活补助费;民政部门支付给个人的救济金以及抚恤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14条)

  (5)保险赔款。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赔款;

  (6)转业复员费。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

  (7)安家费、离退休费用。按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

  (8)外交人员所得。依照中国有关法律规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司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9)协议免税所得。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10)其他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

  2.下列所得,暂免征个人所得税:([94]财税字第20号)

  (1)奖金。个人举报、协查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获得的奖金;

  (2)手续费。个人办理代扣代缴税款手续费,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

  (3)转让房产所得。个人转让自用达5年以上、并且是惟一的家庭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

  (4)延期离退休工薪所得。达到离、退休年龄,但因工作需要,适当延长离退休年龄的高级专家,其在延长离退休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视同离、退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

  3.外籍个人的下列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94]财税字第20号)

  (1)生活费用。外籍个人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

  (2)出差补贴。外籍个人按合理标准取得的境内、外出差补贴;

  (3)其他费用。外籍个人取得的探亲费、语言培训费、子女教育费等,经审核批准为合理的部分;

  (4)股息红利所得。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

  4.外籍专家工薪所得免税。下列外籍专家的工资、薪金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94]财税字第20号)

  (1)根据世界银行专项贷款协议由世界银行直接派往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

  (2)联合国组织直接派往中国工作的专家;

  (3)为联合国援助项目来华工作的专家;

  (4)援助国派往中国专为该国无偿援助项目工作的专家;

  (5)根据两国政府签订的文化交流项目来华2年以内的文教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由该国负担的;

  (6)根据中国大专院校国际交流项目来华工作的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由该国负担的;

  (7)通过民间科研协定来华工作的专家,其工资、薪金所得由该国机构负担的。

  5.股息、红利收入征免税。对个人从基层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取得的股息、红利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6.境外支付所得免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90天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满183天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该雇主在中国境内的机构、场所负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7.境外所得免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90天,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内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天但不满1年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除担任中国境内企业董事或高层管理职务的个人外,不论是由境内企业和境外企业支付的所得,均免征个人所得税。(国税发[号)

  8.境外所得免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1年而不超过5年的个人,其在中国境外的所得,仅对由中国境内企业和个人支付的部分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由中国境外企业和个人支付的境外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国税发[号)

  9.见义勇为奖免税。对乡镇以上政府或县以上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类似组织,奖励见义勇为者的奖金或奖品,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免征个人所得税。(财税字[1995]25号)

  10.青苗补偿费免税。对于在征用土地过程中,单位支付给土地承包人的青苗补偿费收入,暂免征个人所得税。(国税函[1997]87号)

  11.福利和 体育彩票奖金免税。个人购买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彩票和体育彩票,一次 收入不超过1万元的,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1万元的,全额征收个人所得税。(国税发[号、国税发[1998]12号)

  12.转让 股票所得免税。对个人转让上市公司股票的所得,暂免征个人所得税。(财税字[1998]61号)

  13.国债利息和买卖股票价差收入免税。对个人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获得的国债利息、买卖股票价差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财税字[1998]55号)

  14.差价收入免税。对个人投资者从买卖证券投资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财税字[1998]55号)(

  1.工资、薪金所得部分的个人所得税额=应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的所得税额=应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4.劳动报酬所得(4000元以下)的个人所得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

  劳动报酬所得(4000元以上)的个人所得税额=[每次所得收入x(1-20%)]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收入不超过20000元的,税率20%,速算扣除数为0;

  收入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税率30%,速算扣除数为2000元;

  收入超过50000元的部分,税率40%,速算扣除数为7000元.

  5.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1-30%)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1-20%)]×20%×(1-30%)"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20%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1-20%)]×20%

  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个人所得额=每次所得收入×20%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实行源泉扣缴与自行申报并用法,注重源泉扣缴。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可分为按月计征和按年计征。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实行按年计征应纳税额,其他所得应纳税额实行按月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五次修正)

  ·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

  九、财产转让所得;

  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四十五(税率表附后)。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三、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并按应纳税额减征百分之三十。

  四、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五、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第四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

  一、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二、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三、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四、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六、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

  七、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

  八、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九、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十、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

  一、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

  二、因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

  三、其他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减税的。

  ·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二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

  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第七条 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但扣除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义务人境外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

  ·第八条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第九条 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都应当在次月七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

  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按月计征,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义务人在次月七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由纳税义务人在次月七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按年计算,由纳税义务人在年度终了后三十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纳税义务人在一年内分次取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每次所得后的七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应当在年度终了后三十日内,将应纳的税款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

  ·第十条 各项所得的计算,以人民币为单位。所得为外国货币的,按照国家外汇管理机关规定的外汇牌价折合成人民币缴纳税款。

  ·第十一条 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百分之二的手续费。

  ·第十二条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开征、减征、停征个人所得税及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第十五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个人所得税纳税评估应按“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其基本原理和流程是:根据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变动、行业收入水平及其变动等影响个人所得税的相关因素,建立纳税评估分析系统;根据税收收入增减额、增减率或行业平均指标模型确定出纳税评估的重点对象;对纳税评估对象进行具体评估分析,查找锁定引起该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人个人所得税变化的具体因素;据此与评估对象进行约谈,要求其说明情况并纠正错误,或者交由稽查部门实施稽查,并进行后续的重点管理。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起征点”与“免征额”有着严格的区别。

  在财政学中,起征点与免征额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用,否则无法区分税法中的一些规定。

  所谓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一旦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所谓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二者的区别是:假设数字为2000,你当月工资是2001,如果是免征额,2000就免了,只就超出的1块钱缴税,如果是起征点,则是不够2000的不用交税,超出2000的全额缴税,即以2001元为基数缴税。

含不的成语1239个,带解释例句

成语解释: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成语出处: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例  句: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惭愧自己是个‘爱博而情不专’的人;虽者想着只选定一条路,却总丢不下别的。(朱自清《那里走》)

成语解释: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又把你姑娘一片侠肠,埋没得暧昧不明,我安龙媒真真的愧悔无地!”

例  句:武汉国民政府和当权军人对于这叛变采取了暧昧不明的态度,办求“化大事为小事”。(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成语解释: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例  句:虽是不合他的路数,可奈文有定评,他看了也知道爱不释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

成语解释: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成语出处:《礼记·曲礼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例  句:傲不可长,像他那样傲慢的孩子,家长应加强教育。

成语解释: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例  句:他把算子一动,便晓得这人姓名,穷通寿夭,百不失一。(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成语解释: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成语出处: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成语解释: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例  句:又听得寨前炮响,史文恭按兵不动,只要等他入来,塌了陷坑,山后伏兵齐起,接应捉人。(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

成语解释:名垂久远,永不磨灭。

成语出处:《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例  句: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唐·韩愈《送穷文》)

成语解释: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例  句: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成语解释: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成语出处:《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成语解释: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成语出处:《汉书·萧望之传》:“有司奏乐君责使者礼,遇丞相无礼,廉声不闻,敖(傲)不逊。”

成语解释: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例  句:不用你说,我一猜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成语解释:没有明确的主见,游移反复。

成语出处:《野叟曝言》第二回:“但恐日后把持不定,为异端所惑,一时失足。”

例  句:他意志薄弱,一遇风浪就把持不定。

成语解释: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成语出处: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例  句:《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等,都是令人百读不厌的古典文学名著。

成语解释: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成语解释:一百年也碰不到一次。形容很少见到过或少有的机会。

例  句:不是要开大会吗?百年不遇的事,我歇半天工,好开会去。(老舍《龙须沟》第三幕)

成语解释: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成语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例  句:他能审时度势,详察敌情,所以百战不殆,人们称他是常胜将军。

成语解释: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例  句: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

成语解释: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例  句:百思不解,五夜踌蹰,故乘隙邀君一面,以决中疑。(清·无名氏《葛仙翁全传》)

成语解释: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谷梁传·成公八年》:“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

成语解释: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九议》:“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成语解释: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例  句: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成语解释: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成语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例  句:耿耿自始,百折不回。(清·姚莹《复杨君论诗文书》)

成语解释: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成语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例  句: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巴金《家》二十五)

成语解释: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论语二九》:“便是世间有这一般半间不界底人,无见识,不顾理之是非一味漫人。”

成语解释: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例  句:何小姐是从苦境里过来的,如今得地身安,安不忘危,立志要成全起这份人家,立番事业。(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

成语解释:形容筋疲力尽,精神不振的样子。

例  句:想跑,水裹住他的脚,他就那么半死不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老舍《骆驼祥子》十八)

成语解释: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卷十六:“自慊,正与自欺相对,不差毫发。”

成语解释:准备好了,以备急用,眼下暂存不用。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虽说备而不用,到得那时候,听凭兵丁造一句谣言,开上几排枪,那人可就死了不少。”

例  句:在丰收的年头,我们也要储备一些抗灾粮,备而不用,增强我们的抗灾能力。

成语解释: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

成语出处:《周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成语解释: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成语出处:《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

成语解释: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

成语出处:《南史·蔡廓传附蔡兴宗》:“时士庶危惧,衣冠咸欲远徙,后皆流离外难,百不一存。”

成语解释: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成语出处:《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例  句: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成语解释: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成语出处:汉·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例  句:在些地方我不如人,但有些地方人不如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杨献珍《加强党性锻炼》)

成语解释: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顾的程度。指既丑陋又下贱,叫人看不上眼。

成语解释: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成语解释: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成语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成语解释: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水镇雷峰塔》:“不想遇着许宣……按捺不住,一时冒范天条。”

例  句:他一听这话,一股无名火直往上窜,无论如何也按捺不住。

成语解释:变: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不测:意外。变故发生于突然之间。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成语解释: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成语出处:《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例  句: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成语解释: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例  句: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成语解释: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成语出处:元·高安得《皮匠说谎》:“好一场恶一场,哭不得笑不得。”

例  句:否则咬着了辣椒,哭笑不得的时候,我不能负责。(鲁迅《伪自由书·止哭文学》)

成语解释: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成语出处:《晋书·王沈传》:“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成语解释: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成语出处:《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例  句:岂不闻冰炭不同器,也似咱愚不并居。(《元曲选·渔樵记》一折)

成语解释: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例  句: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成语解释: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成语解释: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例  句:发展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这是并行不悖。

成语解释: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成语出处:《商君书·开塞》:“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

成语解释: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例  句:这些情况不足为外人道,自然亦不宜让她们与外宾见面,免得露了马脚。(高阳《胭脂井》)

成语解释: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成语出处: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例  句:惟是长安居大不易,乃知囊内钱空,始觉旧游如梦。(清·宣鼎《夜雨秋灯录·记李三三逸事》)

成语解释: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例  句:此公在厦门趋奉校长,颜膝可怜,适异己去后,而校长又薄其为人,终于不安于位,殊可笑也。(《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

成语解释:乘:趁。利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机,去侵害对方。

成语解释: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咺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例  句:文革期间,许多老干部蒙受了不白之冤。

成语解释: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成语出处: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往常时我习武艺学兵法,到如今半筹也不纳。”

例  句: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咱手里半筹不纳。(元·朱凯《昊天塔》第二折)

成语解释: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

例  句:(孔子)称赞颜回吃喝不够,‘不改其乐’。(朱自清《论吃饭》)

成语解释: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成语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例  句: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成语解释:示:显示,表现。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例  句:台下有人骂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我的第一个师父》)

成语解释: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例  句:凡所实施,光明正大。艰苦奋斗,不敢告劳。(《毛泽东选集·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成语解释:掠:掠夺。不敢掠夺旁人之美。

成语解释: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小。形容丝毫不差。

成语出处:《汉书·律历志上》:“权经重者不失黍累。”

成语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例  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成语解释: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成语解释: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例  句:这厮不成器,如何却在这里。(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四回)

成语解释: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成语出处: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燕歌》远别,悲不自胜。”

例  句:是年冬初,丽人无故,忽潸然泪下,悲不自胜,怪而问之,初则隐忍弗言,继则举声大恸。(明·李昌祺《剪灯余话·秋夕访琵琶亭记》)

成语解释:指对人不照料,也指举动莽撞,不顾别人。

成语解释: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例  句:如有不逞之徒假托民军,借端扰害治安,即为人民公敌。(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成语解释: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成语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例  句:我看你每每宁神养性,不食烟火,虽然有些道理;但这上面事迹,你何能晓得,却要观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成语解释: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成语出处:汉·刘熙《释名》卷二:“不瘖不聋,不成姑公。”

例  句: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资治通鉴·唐纪代宗大历二年》)

成语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例  句:在学习上,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成语解释:指被人看不起。

成语出处:《续资治通鉴·宋纪·徽宗政和元年》:“燕人马植,本辽大族,仕至光禄卿,行污而内乱,不齿于人。”

成语解释: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韩非子·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例  句:记得韩非子曾经教人以竞马的要妙,其一是‘不耻最后’。(鲁迅《华盖集·补白》)

成语解释: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王纯中墓志铭》:“君调用财力,不疾不徐,劳民劝功,公私以济。”

成语解释: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成语出处: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例  句: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

成语解释: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

例  句:“果然不出所料,”这样的一念闪过校长先生的心头。(叶圣陶《一篇宣言》)

成语解释: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成语出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例  句: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

成语解释: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成语出处:《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例  句:对待犯错误的人应当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而不应该不教而杀。

成语解释: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成语出处: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例  句:真正难得的,是她那不会厌倦的同情和不辞劳苦的服务。(朱自清《刘云波女医师》)

成语解释: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蛾》:“逆害饮食,但思鱼羹,而近地则无,百里外始可购致。时厮骑皆被差遣。生性纯孝,急不可待,怀赀独往。”

成语解释:芥蒂:本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宽,气量大。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成语解释:徇:曲从。不曲从私人交情。指为人公正,秉公处事。

成语解释:旧指没有用刑就招供。比喻做了坏事或有坏的意图自我暴露出来。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也是个不打自招的怪物,他忽然说出道:后日是他母难之日,邀请诸邪来作生日。”

例  句:但是我还要说重庆发言人是个蠢猪,他不打自招,向人国人民泄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计划。(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成语解释: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例  句: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么?(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四回)

成语解释:表示歉意或感谢的话,意思是罪过,不敢当。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多谢厚情,只是无功受禄,不当人子,老汉转来,定当奉酬。”

例  句:我们都是烟火邻居,遇着这样大事,理该效劳。却又还破费老师父,不当人子。(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成语解释:居心:存心;良:善。存心不善。指内心存在着恶意或阴谋。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

例  句:讵料它们居心不良,渐渐变坏。(丰子恺《口中剿“匪”记》)

成语解释:措施不得当。

成语解释:比喻彼此合不来。

成语出处:《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例  句:今日见面,原想得一知己,岂知谈了半天,竟有些冰炭不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五回)

成语解释: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

成语出处:《旧唐书·哥舒翰传》:“先是,翰数奏禄山虽窃河朔,而不得人心,请持重以弊之,彼自离心,因而翦灭之,可不伤兵擒兹寇矣。”

例  句:只恨那婆子不得人心,劈手夺了他宝贝去。(清·曾朴《孽海花》第七回)

成语解释: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例  句:这篇文章论点不严密,不堪一击。

成语解释: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成语出处:《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例  句:写文章要简明扼要,中心突出,不要面面俱到,使人不得要领。

成语解释:有利在前,能够不亏损正义。

成语出处:《礼记·儒行》:“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义。”

成语解释: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

例  句: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部小说,初名“金玉缘”。(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

成语解释: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例  句:他也不动声色,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成语解释: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成语出处:《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成语解释: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例  句: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成语解释: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

成语出处:《国语·越语下》:“遂乘扁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后汉书·逸民传》:“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例  句:余幼在湖口,有一僧持显者书,周行各郡县……后不知所终。(采蘅子《虫鸣漫录》)

成语解释: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

成语出处:《易·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例  句: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二程全书·伊川易传一》)

成语解释:法:当做模式、法则;常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不把常规惯例当做永远不变的模式。

成语出处:《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成语解释:比喻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成语解释: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成语解释:迩:近。不可接近。

成语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例  句:我起个大早,破晓就到车站去找车子,但见仓皇、拥挤、混乱之状,不可向迩,废然而返。”(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成语解释:闻:听。凄惨得叫人不忍心听。

例  句:遥见何家坟中,树木阴森,哭声成籁,或父呼子,或夫觅妻,呱呱之声,草畔溪间,比比皆是,惨不忍闻!(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二回)

成语解释: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成语出处:《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成语解释: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成语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例  句:但先入之言,容易见听,如果有两个人在慈禧太后心目中不分轩轾,那时想起溥伦的话,关系出入就太大了。(高阳《胭脂井》)

成语解释:终日:从早到晚,一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成语出处:《礼记·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例  句: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成语解释: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成语解释:畛域:范围,界限。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

成语出处:《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例  句:我们善堂是不分畛域的,往时各省有了灾荒,没一处不去赈济。(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十八回)

成语解释:迟疑不决,不敢前进。

成语解释: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成语出处:《礼记·礼器》:“礼不同,不丰不杀。”

例  句:“宫门费”不丰不杀,按股匀分,倒也相安无事。(高阳《胭脂井》)

成语解释: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地逵负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烧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来。”

例  句:我又不敢当厅抵赖,恰待分说,又道咱家不伏烧埋。(《元曲选·争报恩》二)

成语解释: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成语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例  句:大概学作文时,总患辞不达意。(鲁迅《两地书》一一)

成语解释:锋芒:比喻锐气或才干。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成语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器,不露锋芒。”

成语解释: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例  句:臣向来不以面从为忠,故今日不避斧钺,直言苦谏。(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成语解释: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成语出处:《后汉书·赵典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成语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例  句: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郭沫若《银杏》)

成语解释:形容不甘心被冷落或急于想参与某件事情。

例  句:从内务府垮下来的文锡,一向不甘寂寞。(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成语解释: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晋文公先年过曹,曹人多有识得的,其夜仓卒不辨真伪。”

成语解释: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卷三四:“圣人全体极至,没那不间不界底事。”

例  句:外甥女少不得的是我们养着,牛姑爷也该做出一个主意来,只管不尴不尬住着,也不是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

成语解释:遂:通“随”,顺从。原为医学病症名,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有时比喻诗文部分好,部分不好,不够匀称。

成语解释: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权威。也指在人管辖之下,一切只能听命于他。

例  句:他今日发迹,做得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我不想正属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

成语解释:不差一毫一厘。

成语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一百五十八郑引《玉堂闲话·许生》:“显晦之事,不差毫厘矣。”

成语解释:形容全力做一件事,不敢分心到别的事里面去。

成语解释: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成语出处:《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唐·宋子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成语解释: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成语出处: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例  句:是用来批评那些已经学习了很多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艺术手法上陈陈相因的人们的。(秦牧《独创一格》)

成语解释:对所喜欢的物品,爱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例  句:得见钱唐陈小云司马《香畹楼忆语》钞本一种,爱不忍释,亟问假归,手录展玩。(清·王维鋆《香畹楼忆语序一》)

成语解释:如果以为我的话不真实。

成语出处:《诗经·王风·采葛》:“谓予不信,有如?日。”

成语解释: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成语出处:《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例  句: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戴天的死敌。”(齐怀《刑场上的婚礼》)

成语解释: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成语出处:《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例  句: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曾跟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成语解释: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成语出处:汉·扬雄《太玄经·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例  句:遥见双炬,疑为虎目,至前则官役数人,衣冠不古不今。(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

成语解释:置:安放;喙:嘴。不许在一旁插嘴。

成语解释: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比喻切身相关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卷一0一:“那不关痛痒底是不仁。”

例  句:这里虽还有两三个老婆子,都是不关痛痒的,见李妈走了,也都悄悄的自寻方便去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成语解释: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成语出处:《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例  句: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

成语解释: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例  句:这是件不成体统的事,谁也不要再问了。

成语解释: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籍(羽)少,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成语解释:尔(前):如此,这样;尔(后):通“耳”,罢了。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诗薮·杂编六·中州》:“金人一代制作不过尔尔。”

例  句:白狼竟露布讨袁,斥为神奸国贼,文辞工炼,相传为陈琳讨曹,不过尔尔。(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回)

成语解释: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成语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例  句: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成语解释: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成语出处:《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例  句:这本书是二十年前编辑的,如今已是不合时宜了。

成语解释:胜:能担当。没有能力担当那项重任。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成语解释:很不愉快地分手。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不欢而散。”

例  句:两个原本非常亲密的朋友,却因为一句无意的话而弄得不欢而散。

成语解释:讳:忌讳。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君道》:“规谏必看不讳之门。”

成语解释: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

成语解释: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例  句:这贱人不识抬举。(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

成语解释:瑜: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比喻优点遮盖不了缺点。

成语出处:《礼记·聘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例  句:瑜不掩瑕,忠也。其有词或不典,将与众评之若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成语解释:指不适用的法规。

成语出处:《庄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例  句:某些不合理的特殊待遇,是应当取消的不及之法。

成语解释:俗语。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例  句:好汉不吃眼前亏,且让他一步,再作道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成语解释:急:急迫,要紧;务:事情。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和传》:“诚能绝无益之欲,以奉德义之涂,弃不急之务,以修功业之基,其于名行,岂不善哉。”

例  句:无名之役,不急之务,且宜罢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

成语解释:不啻:无异于。渊:深潭。无异于从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别极大。

例  句:比那辛亥革命,直不啻天渊远隔呢。(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

成语解释: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成语出处: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

例  句: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

成语解释: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成语出处:《庄子·人世间》:“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例  句:若是处处忘不了古人,便是守旧之见,执而不化,那是一辈子做不出事业,不能自立的。(《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三回)

成语解释:已开过的花,在一年里不会再开。比喻时间过去了不再回来。

成语出处:晋·陆机《短歌行》:“时无重至,华不再扬。”

成语解释: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成语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例  句:那里肯周而不比。(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成语解释: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三字虽不见经传,却亦甚雅。”

例  句:我们住的小胡同,连轿车也进不来,一向不见经传。(老舍《吐了一口气》)

成语解释: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

例  句:又看到日本学界也每每用汉文出书,我真是不揣冒昧,竟想把我的论著也拿去尝试。(郭沫若《海涛集·我是中国人》)

成语解释:不骄傲,不急躁。

例  句:在成绩面前,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成语解释:补:补助,补益。多少有一点益处或多少有一点帮助。

成语出处:宋·朱熹《〈尚书〉一·纲领》:“诸家虽或浅近,要亦不无小补,但在详择之耳。”

例  句: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倒也不无小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成语解释: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成语解释: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例  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朴素的传统,这对我们是不教之教。

成语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例  句: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成语解释: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成语出处:汉·扬雄《太玄经·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成语解释: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成语出处:《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例  句:自觉笔势如群山起伏,连绵不断而一气呵成,说理极其酣畅,而文气不矜不伐,颇为动听。(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成语解释: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成语出处:《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例  句:大人先问自己真情怎样?还说我恐吓,实太过不近人情。(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二回)

成语解释:不前进就要后退。

成语出处:《邓析子·无后篇》:“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

例  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外语也是一样,一刻也放松不得。

成语解释: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例  句: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

成语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例  句: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成语解释:不迭:不停止。形容连声叫苦。

成语出处:《大宋宣和遗事》享集:“徽宗叫苦不迭,向外榻上忽然惊觉来,吓得浑身冷汗。”

成语解释:蓍龟:古时卜筮,用蓍草和龟甲,以卜吉凶。不用占卜就能决定。比喻事情是明摆着的,非常清楚。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成语解释:拘:拘泥。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成语出处:《后汉书·虞延传》:“性敦朴,不拘小节。”

例  句:此人廓达之才,不拘小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成语解释: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例  句:不但体裁,风格,题材,表现手法可以鼓励勇于创新,甚至连主题,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秦牧《“果王”的美号》)

成语解释:形容态度十分坚决。

成语解释: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例  句: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成语解释: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成语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例  句:哎,那骂得可真也是不亦乐乎。(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成语解释:没有办法知道。

成语出处:唐·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例  句:从未到过广西,所以谁做了广西政府的“高等顾问”等等,我不得而知。(邹韬奋《经历·贫民窟里的报馆》)

成语解释: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

成语出处:唐·戴叔伦《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

例  句:诚有令人不堪回首者,则我今日之临眺于此,虽百年之久,曾不能以一瞬尔(清·无名氏《杜诗言志》)。

成语解释:严格遵守,决不改变。

成语解释: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得不到别人身上。

成语出处:《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例  句:河间冯树柟,粗通笔札,落拓京师十余年,每遇机缘,辄无成就,干祈于人,率口惠而实不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

成语解释: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例  句:说着,早一屁股坐下,那种气极败坏的样子,实是不堪入目。(《晚清文学丛钞·瞎编奇闻》第三回)

成语解释: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例  句:要不是他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成语解释: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例  句:做官的未必都是那一班人,然而我在南京住了几时,官场上面的举动,竟有不堪言状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

成语解释: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成语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例  句:我们的团结和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成语解释:支:撑住。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

成语出处:《后汉书·张堪传》:“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例  句:兰言夫子听了宝云夫子之话,正中心怀,乐不可支,如何肯去拦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成语解释:形容态度坚定,不可动摇。也形容严格遵守规定,决不变更。

成语解释:醴酒:甜酒。置酒宴请宾客时不再为不嗜酒者准备甜酒。比喻待人礼貌渐衰。

成语出处:《汉书·楚元王传》:“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

例  句:待人礼貌衰曰“醴酒不设”。(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延接类》)

成语解释: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成语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例  句:兵不血刃,就平了广西省多年的乱党。(清·张春帆《宦海》第七回)

成语解释:端倪:头绪。找不着头绪。形容变化莫测。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例  句:日向午,犹不肯成一字,同人来相敦迫,方始振笔直书,涛怒云舒,不可端倪。(清·王晫《今世说·文学》)

成语解释: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超奇篇》:“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例  句:这颗钻石真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

成语解释: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

例  句:著诸书者,其人皆深极哀苦,有不可告人之隐,乃以委曲譬喻出之。(清·王无生《论小说与改变社会之关系》)

成语解释: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

例  句: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不知其详。(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成语解释: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成语解释: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成语出处:《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成语解释:开:打开,解开;交:相错,纠缠。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成语出处:清·姬文《市声》第二十四回:“两口子正在吵得不可开交。”

例  句:他这几天正忙得不可开交,以后再找他吧。

成语解释: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成语出处:《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入塞者络绎不绝。”

例  句: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络绎不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成语解释: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例  句: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巴金《家》八)

成语解释:乏:缺少;其:那,那些。那样的人并不少。

例  句:但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来已久的,不过大抵不敢毅然删改,笔之于书。(鲁迅《朝花夕拾·后记》)

成语解释:磨灭:消失。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例  句:周总理以他崇高的品格,卓越的才华,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成语解释:有不少从前的事可以作为例子。

成语解释:指精微奥妙的地方不是言语和笔墨所能表达的。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戏题小雀飞虫画扇》诗:“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

成语解释: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成语出处: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例  句:县、区、乡各级民众政权是普遍地组织了,但是名不副实。(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成语解释: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成语出处:《史记·大宛列传》:“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例  句:姚君一到衙门,快活不可胜言,即唤本衙门书吏,把察院的说话,一一对他说了。(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一回)

成语解释: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成语出处:《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成语解释: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成语出处:《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例  句:一片澄澈的蔚蓝色的天宇,高深得不可思议。(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

成语解释:指准备做违反法纪的事或搞叛乱活动。

成语解释: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成语出处:《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例  句:所谓“不安其室”者,不过因衣服饮食不称心,在家吵闹,七子所以自认不是。(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

成语解释: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成语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例  句:汉阳民军总司令黄兴,系湖南长沙县人,向来主张革命,屡仆屡起,百折不挠。(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回)

成语解释:言: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成语解释: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例  句:此吾所以感刻于心,而念念不忘者也。(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成语解释: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成语出处:《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例  句:咱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突围就突围,万一出不去,他们拚到底吧。(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

成语解释: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卷一五:“荆公少年,不可一世。”

例  句:盖兴会飙举,不可一世矣。(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

成语解释:不能动摇、改变。

例  句:不过,他们就得准备实行这样的决议,这是不可移易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成语解释:揖、拜:旧时的拱手、磕头礼。对长者或尊者只弯腰行拱手礼,不跪拜磕头。旧时指相见时态度不恭,为人高傲。

成语出处:《汉书·高帝记》:“……沛公方踞床,使二女子洗足,生长揖不拜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倔于长者。’沛公辍足挥洗,起谢之。”

成语解释: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成语解释: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例  句:我们被他哄了,不拿得他,却被这里人不分皂白,混打这番,把同伴人惊散。(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

成语解释:捉摸:揣测,预料。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例  句:可是,这个夹肉片和那的嚼饭,都似含着一些不可捉摸的秘密。(老舍《赵子曰》第十八卷)

成语解释: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成语出处:《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成语解释:愧:惭愧;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安放小帐的地方。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后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例  句: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不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宋史·张载传》)

成语解释: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

成语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沈尤之秀》:“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成语解释:确实可靠,不容怀疑。

例  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确凿不移的真理。

成语解释: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成语解释: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成语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例  句:罗洪宪诗:“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清·翟灏《通俗编·禽鱼》)

成语解释:了:了结,结束。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

成语出处:宋·叶少蕴《避暑录话》卷上:“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戏谈。”

例  句:刚才的争论就这样不了了之。(叶圣陶《小病》)

成语解释: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成语解释: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例  句:但我相信倘有请益的时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赐教的。(鲁迅《两地书》五)

成语解释:不要舍不得指点教导。

成语解释: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成语出处: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例  句:我们为人处世,应不卑不亢。

成语解释: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成语解释: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成语解释: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干不外露。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遇人浑浑,不见圭角。”

例  句:如彦高《人月圆》,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远,不露圭角,不犹胜于宇文自作者哉?(元·刘祁《归潜志》)

成语解释:连寸步也不让给别人。形容丝毫不肯让步、妥协。

成语出处:清·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盖西国政治之基础,在于民权,而民权之巩固由于国民竞争权利寸步不肯稍让,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以自利天下。”

成语解释:寸草:一点儿草。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亦形容灾情严重。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那山阳县有用毒药谋死公公犯妇窦娥,他问斩之时,曾发愿道:‘若是果有冤枉,着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可有这件事来?”

成语解释: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成语解释: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成语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例  句: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成语解释: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成语解释: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丧失。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

成语出处:《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成语解释:自始自终一直不松懈。

成语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成语解释: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

成语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成语解释: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例  句:然文字之学,早已一切还给章先生,略无私蓄,所以甚服此书之浩瀚,而不能赞一辞。(《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

成语解释:间:离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

成语出处:《管子·五辅》:“夫然,则不下倍(背叛)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贵,少不凌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例  句:疏不间亲,还是莫说罢。(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

成语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成语解释: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例  句:谁叫咱们有不念旧恶的泱泱大国之风。”(俞平伯《我生的那一年》)

成语解释:宁:请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先君。”

例  句: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不宁唯是;必殆将化为僵石,供后人摩挲叹息。(鲁迅《集外集拾遗·中国地质略论》)

成语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成语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例  句:酒自外入,机繇内泄。悔从醒生,驷不及舌。(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成语解释:不偏向任何一方。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士容论·士容》:“士不偏不党。”

成语解释: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成语出处:宋·朱熹《中庸章句》题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例  句:只要办理得人,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一以国粹为归宿,那是决无流弊的。(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成语解释: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例  句:母亲谨慎地窥视着一切动静,心里忐忑不安,她怕有人出卖星海。(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

成语解释: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

例  句: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成语解释: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例  句:知县生平不欺暗室,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成语解释:期:希望;然:如此。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外。

成语出处: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盖磁石取铁,以气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例  句: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不期而然。(清·吴研人《糊涂世界·序》)

成语解释: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成语出处:《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

例  句: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不期而遇,又是如此。(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

成语解释: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成语出处:《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成语解释: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

成语出处: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盖磁石取铁,以气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例  句:大家有了这样的一个安心,所以不期然而然的便全部响应了。

成语解释:根:根据;论:言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成语出处:《汉书·严助传》:“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

例  句:苟足以移科举骫骳之文,不根之论,是某等之心,而识者岂必以是而尽求公哉。(宋·陈亮《郑景望杂著序》)

成语解释:擒:捉拿,捕获。二毛:指头发斑白,引申为上年纪的人。不捕获年长的人。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曰:‘君子不受伤,不擒二毛。’”

成语解释: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成语出处:唐·顾德章《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是有都立庙之言,不攻而自破也。”

例  句:郢都无主,不攻自破。(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六回)

成语解释: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损坏或改变。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

例  句:尽管外面闹翻了天,他在屋里仍然文风不动,照旧读他的书。

成语解释: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例  句:凡客货在船,都是他记账,出入分毫不爽。(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二)

成语解释:一个钱也不要。比喻不计报酬。

成语解释:比喻没事不上门。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白娘子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去做什么?’”

成语解释:通:通晓。没有什么不通晓。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

成语出处:《孝经·感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例  句:便是三教九流的说话,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

成语解释:指不计日月,没有期限。

成语出处:《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成语解释: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成语出处: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例  句:还是在剑波十八岁的时候,要到战斗部队去,姐姐对这将要离开自己的弟弟,照顾得无微不至。(曲波《林海雪原》一)

成语解释:庄稼不生长。指灾荒之年。

成语出处:《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成语解释: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成语出处:宋·陆游《严州乌龙广济庙碑》:“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例  句:报告的内容与群众反映的情况一致,不容置疑。

成语解释:下次不可以再这样做。表示只通融这一次。

例  句:既然如此,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如何?(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八回)

成语解释: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成语出处:《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例  句: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毛泽东《实践论》)

成语解释: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

成语解释: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成语出处:《论语·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例  句:我手里但凡从容些,也时常来上供,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成语解释: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

成语出处:《仪礼·士昏礼》:“吾君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

成语解释: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成语解释: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成语解释: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成语解释:让:歉让。互不谦让、让步。

例  句: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天利(历)害一天。(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三章)

成语解释:比喻只要没有看见或不在眼前,也就不会为这操心或烦恼。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

成语解释:佛家语,认为佛法无生灭变迁,即“常住”之异名。

成语出处:晋·王巾《头陁寺碑文》:“仰苍苍之色者,不足知其远近;况视听之外,若存若亡,心行之表,不生不灭者哉。”

例  句: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九回)

成语解释: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成语出处:《史记·游侠列传》:“衣不守采,食不重味。”

成语解释: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成语解释: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成语出处:《礼记·王制》:“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例  句:事物都是在发展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成语解释: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极其卑鄙龌龊。

成语出处:《汉书·元后传》:“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

例  句:士大夫为官爵所钓,用心至是,可谓狗彘不食其余。(宋·王明清《玉照新志》第五卷)

成语解释: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例  句:可惜,到了这二十世纪的中叶,说什么也一蹶不振了。(梁斌《红旗谱》四十二)

成语解释: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不差一毫一厘米。

成语出处:《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

成语解释: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例  句: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

成语解释: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例  句:论起“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道理,这是正当办法。(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回)

成语解释: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例  句:不然,何所论之怪诞不经,独不虑旁观者之闵笑也?(清·严复《原强》)

成语解释:指屡加龟卜,致使龟灵厌恶,不再以吉凶告人。比喻很有效的东西,过度使用也会失灵。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成语解释:把事情蒇在心里不说。

成语解释:裹:缠。停步不前,好象脚被缠住了一样。

成语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例  句:我们不能做有名无实的党员,不能总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九章)

成语解释: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成语解释: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人民群众。

成语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例  句:吉普赛人酷爱自由,是所谓的不羁之民。

成语解释: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成语出处: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成语解释:形容人性情豪迈,不受拘束。

成语出处:《北史·张彝传》:“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

成语解释:毫:细毛;发:头发;爽:差错。形容一点不差。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邑人》:“呼邻问之,则市肉方归。言其片数斤数,毫发不爽。”

例  句:这块表的准确性可以说是毫发不爽。

成语解释: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成语解释: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成语出处:《礼记·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莽我焉。”

例  句:山林、溪谷,不食之地。(《资治通鉴·周纪赧王四十二年》)

成语解释: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

成语解释: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成语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例  句:这通告示,轰动了整个固始城,津津乐道,竟似忘了身在危城,朝不保夕。(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成语解释: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成语出处:《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例  句:这样出乎意外的不速之客,却受着了真正是由衷而出的恳切的欢迎。(郭沫若《海涛集·跨着东海》)

成语解释: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成语出处:《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成语解释: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成语出处:《宋史·礼

  • 【 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成语 第1名

    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

  • 【 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成语 第2名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中)

  • 【 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成语 第3名

    "书为心画",书画是心灵信息的真实袒露和自然道白.

  • 【 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成语 第4名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